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人文精神案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人文精神案例

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学科中渗透人文精神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文精神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并结合初中地理的实际,探讨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地理教学

人文精神,是历史长河中留下来有价值的,对人类及社会长期发展有用的一种精神体现,它是一种能促使个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内在精神。而人文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也不是某一个学科某一个教师能够全面培养的,所以在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目标体现,贯穿整个教育阶段,是各个学科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自然知识和人文素养,所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多样,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又进一步提升了初中地理的教育价值,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人文精神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

1.爱国主义精神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倾向区域地理的介绍,在六年级第一册教材中就分别讲授了各个大洲的主要国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把地理知识与人文精神巧妙的结合起来,引导与我国的一些情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讲解非洲国家时,面对其落后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现状,从而联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我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油然体会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产生民族自豪感。再比如,在讲解祖国的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我国工农业从产量到质量上的一个飞跃,也会感受到祖国的蓬勃发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初中地理还会涉及到一些传统文化,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一个很好素材。2.可持续发展观目前由于人口过多,人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都有或多或少的破坏和污染,而地理是一门涉及人地关系的学科,正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在七年级第二册《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节内容,通过案例展示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国北方沙尘暴、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3.与时俱进的观念地理学科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知识一般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但是有些地理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比如《海陆的变迁》,这节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地球的地形地貌不是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而是在不断的漂移变迁,虽然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比较漫长,但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再如《人口》中涉及到的“中国人口政策”,即计划生育政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进行调整。通过一个个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时代信息,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不能停滞不前。4.接纳包容的品质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都会在短时间传到世界各地,而培养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吸收、接纳包容的能力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科正是介绍这些国家的一个平台,所以地理教师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品质更是责无旁贷。比如学习《日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提到日本就会完全排斥,这就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虽然我们历史上曾被其侵略,但是就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一些先进的科技水平,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不要对其全盘否定或者完全排斥,我们要具备接纳包容的品质,从中吸取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又如,讲解非洲,虽然整体上经济落后,但其也有自身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和接纳。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1.结合实际案例培养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入过程。地理学科本身会涉及很多的案例教学,所以教师要深挖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文精神,通过不经意间的融入,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和采纳这种精神,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培养方式。比如,在讲解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要搜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而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借助热点问题培养人文精神很多热点问题都隐藏着地理知识,而在这些地理知识中又暗含着人文精神。地理教师要具有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善于捕捉到热点问题,更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从这些问题中提取地理知识,也要具有良好的引导力,能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在讲到《铁路运输》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近期我国高铁的发展状况,让学生从这些热门话题中了解到中国发展的实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3.通过学生实践培养人文精神任何知识最终都要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尤其重要,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融入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如制作学习工具、学生辩论、调查访问等都属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比如在讲到水污染时,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身边河流的污染情况,污染源是什么等;也可以利用某一话题进行辩论,比如“环境和经济发展孰轻孰重”,学生通过辩论,也能感受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三、结束语

继续阅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

[摘要]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和“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要求当代医务工作者不仅具备过硬的医学临床专业技能,还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本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从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持续的形成性评价,发现研究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意识逐渐加强。这充分说明了在临床教育过程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本研究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参考。

[关键词]人文精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医学的社会化,作为培养未来医生摇篮的高等医学院需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摈弃传统医学里只重视医学专业技能、“见物不见人”的培养模式,要以“培养不仅有过硬的医学临床专业技能,还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医生”为目标[2],探索出在新形势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我国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上,也有小部分研究者进行了调查研究[3-4],如浙江大学张国芳、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四川大学黄进等对医学研究生人文课程体系及教育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从师资、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但是没有提出系统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本研究主要针对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形势下,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对国内外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南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特色,从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进行了持续的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时融入医学人文素质内容,内容包括职业道德、遵章守纪、奉献精神等元素。本研究对不同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有效性的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来检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我国其他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实践参考。医学院校可以此为切入点,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使目前的教育方法更加契合“5+3”培养模式和“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

一、医学院校学位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近期任务为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另外,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6]在这样的形势下,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医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教育,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医学人文教育薄弱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也一直没有形成清晰明确、可供参考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以课程讲授为主,大约占总学时数的8.0%,比例偏低,美国、德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占比为20.0%—25.0%,英国、日本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占比10.0%—15.0%。[7-8]同时,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本科生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医学研究生人文课程的学时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在新的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集中授课的学习时间缩短,部分医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种类十分有限,人文精神教育满足不了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要求,课程也不适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9]

(二)导师的人文素养需进一步加强

继续阅读

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浅谈

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大量的网络糟粕,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当前,大学生行为举止粗俗、人机观念淡薄、生活世俗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外国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在当今条件下做好外国文学教学教育工作、提升人文精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为探究对象,讨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实施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需改进的方面,希望为提高外国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贡献力量。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教育实施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日渐增多,其中有多数不良信息在影响着一批大学生,造成各大高校中普遍存有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质下滑的现象,信仰危机和价值观缺失的问题逐步彰显[1]。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了显著的世俗化和功利化态势,出现言行举止粗鲁、行为过激、人际观念淡薄、生活世俗化等精神面貌,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精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完善、人文精神树立的关键期。针对高校学生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意义重大,更是所有教师的义务。内涵是外国人文教学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大优势。自古希腊罗马时期以人文本的观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念,再到莎士比亚的人文探索与人文关怀观点。从歌德以人文本的求证,至卢梭人格的浪漫主义回归[2]。从巴尔扎克对人格的重新定义,再到托尔斯泰对自然人文主义的阐述,乃至20世纪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盼望和复苏,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提倡人文精神已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根本理念。怎样在21世纪做好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工作,是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工作者的必须课之一。

一.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中存有的问题

当前,在高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课中,在开阔学生眼见、培育审美能力层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在落实人文精神教育层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3]:第一,人文知识涵盖面较窄,这个问题对于自身对西方了解不足、人文底蕴淡薄的高校学生来说,属于一种较大的缺陷。第二,教材时代感不足,无法形成立体、完整的教育系统。如今高校学生始终位于一种立体的阅读环境内,阅读类型已经从单独的课本阅读转移至超文本阅读,而许多外国文学材料并没有成套的作品,也没有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造成学生对人文精神学习兴趣不足,也给教师教学实施造成困难。第三,在人文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作品背景、历史事件、作者介绍,目的在于分享知识,考试也是过分重视记忆,造成教学评价手段单调。第四,重视解析作品内在价值同当今社会思想的关联,并未深层次发掘经典名著的现代价值和如今读者的启示和警觉意义,令学生不得人文精神教育的要领。当前,外国文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人文精神教育的贯彻落实。

二.改良传统教学类型、贯彻落实人文精神教育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探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机会,还须关注其三观塑形,为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并进行人生规划,尽可能发挥人文精神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角度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这一渗透过程主要依靠课堂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语文课本,即教材。借助教材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分析讲解课文,使学生自主了解、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从而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层内涵。如在讲解《将相和》时,教师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同时就应当对文本的深层次内容进行剖析,让学生领会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和爱国情怀、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美好的精神品质,教师此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引导,促进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与课文背后的人文精神内容相结合,将人文精神渗透在课文讲解中。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

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仅存在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于课外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规划课外活动的主题和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精神。如课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其个体差异性。在学习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良性互动,彼此尊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可以由教师聘请拥有各年级丰富教学经验的组长,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读书活动考勤制度和考核体系;每一个小组需要有本组活动方案的具体计划和教案;要有专门的语文阅读活动记录本,并记录有关的教学活动案例和习作经验总结,期末还要评选出最佳阅读活动小组并进行比赛。

三、在德育教学中推进

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树立榜样形象。在生活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潜意识教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正能量传播,从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如教师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奉献社会,学生会效仿学习,这就利于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进而促成学生内在人文精神的成长。在学习《骆驼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闪光点,通过讨论和点拨,借助文本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叙事,加入浓郁的抒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篇文章热情歌颂了石油工人不怕困难、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四、关注古典作品的人文价值

继续阅读

人文精神在职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人文精神文化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当前校园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能动性作用,使之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责任。

一、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涉世未深,对社会的认知力不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不少学生而言,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无法抵制奢靡的诱惑,金钱的诱导,爱慕虚荣,攀比成为了这一年龄阶段的代名词。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决于学校全体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所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教学,都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为首要目标,如反其道而行之,会适得其反。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是叛逆向成熟转型的阶段,他们容易浮躁,做事不顾后果,叛逆心理较强。比如你不让其干什么,他们会偏干什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与情绪,加强沟通与管理,尊重他们。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热点问题认知不够。网络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往往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发生了热点社会问题时,无法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影响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欠缺,说服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论教育为主线,但说理教育往往变为说教,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以理论体系的形式给予学生灌输,学生理解差,效果不太明显。

三、以人文精神为依托,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提出,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拓宽,它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影响,使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人文知识以人文文化为依托,其主要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宗教等。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文知识为导向,通过对其进行社会主要道德意识教育,以教学案例为导向,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通过政治思想学习,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清楚国家基本发展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从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既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为案例,进行相应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历史为鉴,知荣辱,明辨是非观念,在教学中,挖掘课程中的人文思想,传承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充分关注学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人文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教育内容上,而且还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首先,教师要树立榜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身的优良品质来影响学生,如人格高尚、师德良好等,采用互动式、情感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从情感方面使学生产生共鸣,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强调自我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想认识与深化价值观念,尤其强调自我学习与自我发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托,通过网上调查,统计学生所需的书籍,学校进行统一采购,比如有的学生在网上反馈,学校体育,围棋类的书籍较少,图书馆可以采购一些围棋类的书籍,比如日本围棋,以及古谱,供学生进行阅读。并以图书馆为依托,举办围棋比赛,弘扬围棋文化精神。而且围棋可以让人“心静”,让目前浮夸的学生得到一丝思考的空间。

继续阅读

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运用

摘要:

本文对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展开论述与分析,为初中政治教学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开展的主旋律,在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逐渐推进的过程中,政治科目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与日凸显。为了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政治科目不仅要作为初中阶段德育的重要途径,还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提升教师素养,奠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坚实基础

政治科目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完成政治科目教学任务,并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层次,只有教师做好学生的表率,才能让学生更加信服,更好的完成政治教学任务。想要在枯燥的政治课堂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能力的挑战。为了给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在思想品德上过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在生活中乐于学习,在工作中积极进取,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和实践有益于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只有不断接受新理念,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最后,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改变传统教师“师长为尊”的观点,以学生的角度看到学生的问题,并积极为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二.深入挖掘教材,搭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继续阅读

医学人文精神重塑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存在人文精神极度匮乏、医患之间诚信关系建立极度艰难与脆弱的情形;而要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院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就更重,这要求医疗行业亟待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塑。文章阐述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医学人文与健康中国的关系等,以期为新时期的医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重塑;健康中国

近年来,社会上患者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一些伤医事件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仅2016年,全国发生典型暴力伤医案例42起,共导致60余名医务人员受伤或死亡,涉“医闹”人员230人,这些事件既伤及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情感,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对选择从医望而却步。不可否认,医患关系如此紧张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但反观医院自身,过分的驱利行为导致对人文建设的轻视,医务人员也存在着因个人私欲与错误言行而无视患者痛苦的情形。尤其是医务人员的浮躁情绪越来越明显,在医疗活动中过分依赖客观的技术诊断指标,而缺少与患者互动交流的主观意愿,对患者人文关怀的缺失越来越成为影响医院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理解当下医学人文精神重塑的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重要符号。《周易•贲卦》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言:“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2]这是我国早期关于人文的科学阐述。医学是以治愈人们的生理、心理疾病,恢复身心健康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而人文侧重对以人为主体的情感关怀和重视。医学与人文的结合,彰显了医学服务人类健康的人性光辉,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对医学人文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所谓“医学人文精神”,是指以求善、求美、关注人性和关注人的情感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遵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的客观感受,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医学过程中,把生命的价值和人的感受置于一个重要地位。

(二)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重视人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事物的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并以人的道德需求、情感需求、利益需求等为出发点,对事物的处理方法和原则所进行的综合评价与考量。医学人文精神则是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对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医学伦理的再提炼和再概括。医学人文精神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患者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的关怀与尊重,对患者自身权益的支持与维护,体现了医患之间互动的人性化。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医学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精神的细化与提升。对医务人员来说,如果仅仅将疾病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忽略对病人的关注,就往往易陷入医学人文缺失的尴尬境地,使得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无从谈起,更无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继续阅读

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摘要:为了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文章从人文精神、文化自信、企业家精神与“中国梦”、营销伦理与社会责任几个方面进行了思政元素的挖掘。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市场营销作为商科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双创系列课程之一,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

一、人文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获得对美和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所以他“把‘人文学科’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笔者认为市场营销课程中所要传播的“人文精神”包括两层含义:世界的是中国的,任课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和接纳全球最先进的营销理论和具有“人文精神”的营销案例,洋为中用。其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中最独特个性化的东西,往往也最具有文化渗透力和市场潜力。

二、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知识点会集中关注“文化”,一是文化构成营销环境因素,二是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化教学、调研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文化问题其对消费者行为和营销行为产生的影响。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学生在这种熏陶渐染中会渐渐树立自豪感和文化自信。2007年1月12日,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其博客中,抨击美国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北京故宫开设的分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以个人名义抗议并要求其搬出故宫。之后各方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网友反应也很强烈。迫于舆论的压力,半年后星巴克撤离了故宫。教师可以利用类似的文化案例阐释文化对营销行为的影响,启发他们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也尊重他国文化。营销课堂上,中华文化瑰宝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中国文化元素诸如丝绸、苏绣、剪纸、水墨画、梳篦、青花瓷、武术、茶、中医中药、旗袍、胡同、京剧、唐卡等等作为知识印证小案例;也可以选择诸如同仁堂、小罐茶、故宫淘宝等文化营销案例作为开篇引导案例或知识运用案例;还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文化相关的营销策划任务。

三、企业家精神与“中国梦”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