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人文精神案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人文精神案例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地理教学

人文精神,是历史长河中留下来有价值的,对人类及社会长期发展有用的一种精神体现,它是一种能促使个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内在精神。而人文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也不是某一个学科某一个教师能够全面培养的,所以在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目标体现,贯穿整个教育阶段,是各个学科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自然知识和人文素养,所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多样,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又进一步提升了初中地理的教育价值,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人文精神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

1.爱国主义精神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倾向区域地理的介绍,在六年级第一册教材中就分别讲授了各个大洲的主要国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把地理知识与人文精神巧妙的结合起来,引导与我国的一些情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讲解非洲国家时,面对其落后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现状,从而联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我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油然体会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产生民族自豪感。再比如,在讲解祖国的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我国工农业从产量到质量上的一个飞跃,也会感受到祖国的蓬勃发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初中地理还会涉及到一些传统文化,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一个很好素材。2.可持续发展观目前由于人口过多,人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都有或多或少的破坏和污染,而地理是一门涉及人地关系的学科,正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在七年级第二册《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节内容,通过案例展示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国北方沙尘暴、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3.与时俱进的观念地理学科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知识一般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但是有些地理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比如《海陆的变迁》,这节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地球的地形地貌不是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而是在不断的漂移变迁,虽然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比较漫长,但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再如《人口》中涉及到的“中国人口政策”,即计划生育政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进行调整。通过一个个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时代信息,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不能停滞不前。4.接纳包容的品质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都会在短时间传到世界各地,而培养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吸收、接纳包容的能力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科正是介绍这些国家的一个平台,所以地理教师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品质更是责无旁贷。比如学习《日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提到日本就会完全排斥,这就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虽然我们历史上曾被其侵略,但是就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一些先进的科技水平,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不要对其全盘否定或者完全排斥,我们要具备接纳包容的品质,从中吸取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又如,讲解非洲,虽然整体上经济落后,但其也有自身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和接纳。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1.结合实际案例培养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入过程。地理学科本身会涉及很多的案例教学,所以教师要深挖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文精神,通过不经意间的融入,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和采纳这种精神,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培养方式。比如,在讲解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要搜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而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借助热点问题培养人文精神很多热点问题都隐藏着地理知识,而在这些地理知识中又暗含着人文精神。地理教师要具有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善于捕捉到热点问题,更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从这些问题中提取地理知识,也要具有良好的引导力,能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在讲到《铁路运输》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近期我国高铁的发展状况,让学生从这些热门话题中了解到中国发展的实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3.通过学生实践培养人文精神任何知识最终都要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尤其重要,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融入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如制作学习工具、学生辩论、调查访问等都属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比如在讲到水污染时,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身边河流的污染情况,污染源是什么等;也可以利用某一话题进行辩论,比如“环境和经济发展孰轻孰重”,学生通过辩论,也能感受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三、结束语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生都不可缺失的内在涵养,而培养人文精神并不只是在地理课堂上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在校内校外,通过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努力共同完成,是学生在成长中持续不断的一个过程。当然,我们初中地理课堂上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深挖课标,力求地理知识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爱国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接纳包容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梁伟叶.浅探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6(1).

[2]刘晓艳.人文精神渗透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8(9).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医学的社会化,作为培养未来医生摇篮的高等医学院需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摈弃传统医学里只重视医学专业技能、“见物不见人”的培养模式,要以“培养不仅有过硬的医学临床专业技能,还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医生”为目标[2],探索出在新形势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我国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上,也有小部分研究者进行了调查研究[3-4],如浙江大学张国芳、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四川大学黄进等对医学研究生人文课程体系及教育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从师资、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但是没有提出系统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本研究主要针对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形势下,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对国内外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南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特色,从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进行了持续的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时融入医学人文素质内容,内容包括职业道德、遵章守纪、奉献精神等元素。本研究对不同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有效性的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来检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我国其他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实践参考。医学院校可以此为切入点,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使目前的教育方法更加契合“5+3”培养模式和“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

一、医学院校学位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近期任务为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另外,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6]在这样的形势下,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医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教育,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医学人文教育薄弱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也一直没有形成清晰明确、可供参考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以课程讲授为主,大约占总学时数的8.0%,比例偏低,美国、德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占比为20.0%—25.0%,英国、日本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占比10.0%—15.0%。[7-8]同时,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本科生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医学研究生人文课程的学时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在新的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集中授课的学习时间缩短,部分医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种类十分有限,人文精神教育满足不了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要求,课程也不适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9]

(二)导师的人文素养需进一步加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临床医生,接受的医学专业知识远多于人文专业知识,部分研究生导师自身人文知识比较缺乏。[10]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场所主要是医院,导师本身工作繁忙,他们不仅要指导研究生开展临床工作,还要指导研究生进行相关研究,因而常常忽略对研究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医学临床实践脱离人文知识

目前,很多医学院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仍采用的是集中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对实效性关注不够,缺少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训练,人文知识未能有机整合到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11]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在校集中授课的时间缩短,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容易出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离的现象。

(四)缺乏人文教育考核评价指标

目前,虽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的评价研究较多,但是针对研究生人文教育评价的研究较少。[12]目前,对研究生导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规章制度内导师的职责和其科研成果方面,缺乏对导师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导致导师易忽略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对研究生进行人文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学习成绩、科研能力以及临床技能方面。虽然部分院校对临床医学生也有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要求,但多停留在学校或者医院的规章制度层面,并未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从全局的角度来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做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综合对比目前国内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状况,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色,本研究建立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从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对研究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持续的形成性评价。

(一)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理论培养,从根本出发,转变教育观念

医学院校优化人文专业课程,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课堂是医学研究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要规定人文专业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将人文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范畴。具体实施办法为增设选修课程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临终关怀等,向研究生推荐阅读《医学与哲学》《人文医学》《医学与社会》和《医学的人文呼唤》等医学人文类书籍。

(二)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知识源于实践,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导师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时应增加医学生对患者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以评价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如有不足之处,导师应采取个性化的改进培养方法,逐渐提高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同时,医学院校将研究生在阶段性考核中表现出来的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导师对其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考核内容,督促导师自觉提高人文素养,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巴林特小组”是一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是提高医护人员倾听和共情能力的训练小组。[13]“巴林特小组”主要通过在案例再现的环境下从多角度交流探讨医患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发生了什么。这种形式能促进并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积极聆听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让研究生更关注患者的心理,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情绪,以更加成熟有效的方式化解和应对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设置了8—10人的巴林特小组,组长由一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经验丰富的导师(或指导老师)担任,其余成员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活动时间为60—90分钟,持续进行一年。每次活动由1—2名组员为大家报告自己在临床规培中碰到的案例,呈报结束后立即退出小组圈,组长则鼓励其余组员在认真倾听后进行提问和讨论。在组长的引导下,组员还原案例现场,并将自己想象成案例中的医护人员、患者或者家属,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并提出问题,审视在案例中可能被忽略的心理问题,使医患关系的新观点浮出水面。此时,再把案例呈报者请回圈中,让报告人表达在听取了其余组员的交流探讨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三)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指标

1.在考核中加入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

医学院校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性考核时融入医学人文素质内容,即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一次的考核中,考核内容除原有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外,还可以增加职业道德(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精神、态度热情友善、患者及其家属的评价)、遵章守纪(遵守劳动纪律、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奉献精神(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兢兢业业)等人文素质内容。评价者可汇总患者、规培轮转科室的医务人员及规培基地科教科的评价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笔者统计了我校的情况,结果显示,一年级研究生在医学人文素质方面评分不高,他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学习和科研方面,从而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团结协作能力弱、患者及家属评分低、主动性差、奉献精神缺乏等现象。然而,随着在考核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以及在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持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显著提升,研究生在研三毕业时能在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很好地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做到医者仁心,以人为本,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和规培基地的好评。

2.进行阶段性问卷调查

以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笔者分别于研一入学、研二学年中期及研三毕业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以评价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性。问卷调查涵盖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人文素质评价指标要素。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生在入学初对于在临床工作中融入医学生人文精神不重视,甚至部分研究生觉得没有必要;在毕业时,只有不足10%的研究生认为没有必要,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有必要在临床工作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

3.临床上组织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

每次活动后,组长要定期与组员进行交谈,了解组员对活动的体验,观察组员在临床实践的医患沟通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评价“巴林特小组”活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精神模式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活动能促进研究生加深对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让研究生能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医患沟通的技能,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的情绪处理和人格发展,有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沟通与医患关系和谐。

三、讨论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3篇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大量的网络糟粕,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当前,大学生行为举止粗俗、人机观念淡薄、生活世俗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外国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在当今条件下做好外国文学教学教育工作、提升人文精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为探究对象,讨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实施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需改进的方面,希望为提高外国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贡献力量。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教育实施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日渐增多,其中有多数不良信息在影响着一批大学生,造成各大高校中普遍存有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质下滑的现象,信仰危机和价值观缺失的问题逐步彰显[1]。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了显著的世俗化和功利化态势,出现言行举止粗鲁、行为过激、人际观念淡薄、生活世俗化等精神面貌,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精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完善、人文精神树立的关键期。针对高校学生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意义重大,更是所有教师的义务。内涵是外国人文教学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大优势。自古希腊罗马时期以人文本的观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念,再到莎士比亚的人文探索与人文关怀观点。从歌德以人文本的求证,至卢梭人格的浪漫主义回归[2]。从巴尔扎克对人格的重新定义,再到托尔斯泰对自然人文主义的阐述,乃至20世纪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盼望和复苏,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提倡人文精神已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根本理念。怎样在21世纪做好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工作,是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工作者的必须课之一。

一.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中存有的问题

当前,在高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课中,在开阔学生眼见、培育审美能力层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在落实人文精神教育层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3]:第一,人文知识涵盖面较窄,这个问题对于自身对西方了解不足、人文底蕴淡薄的高校学生来说,属于一种较大的缺陷。第二,教材时代感不足,无法形成立体、完整的教育系统。如今高校学生始终位于一种立体的阅读环境内,阅读类型已经从单独的课本阅读转移至超文本阅读,而许多外国文学材料并没有成套的作品,也没有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造成学生对人文精神学习兴趣不足,也给教师教学实施造成困难。第三,在人文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作品背景、历史事件、作者介绍,目的在于分享知识,考试也是过分重视记忆,造成教学评价手段单调。第四,重视解析作品内在价值同当今社会思想的关联,并未深层次发掘经典名著的现代价值和如今读者的启示和警觉意义,令学生不得人文精神教育的要领。当前,外国文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人文精神教育的贯彻落实。

二.改良传统教学类型、贯彻落实人文精神教育

1.丰富教材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根据大学生西方文化知识欠缺,联合当前各大高校外国文学教材层面的不足和欠缺,丰富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简单而言就是弥补介绍和时代相匹配的经济、文化、艺术、哲学、信仰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在外国文学教材中应提高文化价值,着重讲解人文知识,经过外国文学所自带的神话、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学习,令学生感悟文学的真是存在,哲学的明智和宗教的关怀,在人文知识教育铺垫的前提下,指引学生研究学习西方文化精髓,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培育和启示学士,开阔学生的精神思维层面,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人文情怀,进而为其树立内在、优秀的人格。

2.精选教学内容,咀嚼经典作品,突出案例教学

外国文学教学中所涵括的名家、作品、流派极多,历经年代久远,涵盖国家多、跨度极大,教学内容具有复杂、繁多的特点,同时受到课时的影响,使得教学效果单一情况出现[4]。对于如此广阔的内容,教师自身因对教材触类旁通,随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念、标准,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精挑细选,进而将外国文学课堂转变成人文精神的培育站。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都可以拿来作为典型案例,其教学效果要远强于一般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内容,突出案例教学,指导学生咀嚼经典作品。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真正将学生的关注热点、心理需求相互联合,从外国经典文献中受到启发,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实生活,提高内容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

3.注重人文素质培育与传统知识相结合

教师应重视审美教育、渗入理想教育、提升精神价值观念。即借助对文学现象的思维、判别分析,实施思想道德、人文信仰、精神层面、行为举止等层面的教育,指引大学生在追求学业、信仰、成功、美满的幸福生活同时,培育其为国家现代化发展、为人类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价值观[5]。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期间,教师要尤其注重对知名作家作品的讲解,注重温煦文本中所涵括的潜在内涵,注重着重分析人物特点的理想主义素质的崇高品格。比如:可联合作家成功的经历,令学生学习该作家身上所表现的思想信仰、思维形式、优良品质,能够独立分析社会现象,提升自身心智,培育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对人物形象精神品格的分析,发掘对大学生的实际指导价值,比如:《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性格、对待生活所展现的自信和优雅,或者是介绍浮士德精神中关于人生奋斗和贪图享受的启发等。人文精神教育注重由外而内的文化熏陶,也重视对自身感悟和体会。所以,在教师教学期间,应主动将传统教学模式与人文素质培育相结合,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认识,选取启示效果较强、激发作用明显的名著,充分探寻和体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使得学生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能够独自领悟作品的魅力,感受因不同国度的人文情怀,在身临其境中得到社会认可、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以及对人生全新的思考,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全球意识,提升学生跨国文化交流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而言需要了解中外古今文化,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拥有全球观念的综合性人才。外国文学注重对各个国家、语种的相互交流和发展,对开阔眼见、增强文化培育,以及跨文化认识能力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知道学生学习各个国家文化发展历史,借助文学将学生和世界联合起来,令学生感悟各个国家文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令其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加入到与外界文化沟通中,进而养成不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又不狭窄的全球观念,提升其跨文化交流综合能力。

4.应用当代教育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教师在教育期间,应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课件,经过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把看听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外国文学课的生活、直观性培养。同时,充分借助海量的媒体资源分享外国经典作品,进而令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在领悟鉴赏过程中引发学习乐趣,增添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教师依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的多媒体课件中,内容因涵括作者图片、作品配图、动听的朗诵,以及优美的画面等。另外,教师要主动探寻多种教学方式,倡导指导式、参与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讨论,首先对课堂讨论内容设立论题,论题大小不限,不过要深浅适度,符合实际、并富有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发表自身观点。在讨论开始前,教师应对论题实施综合介绍,阐述各家观点,拓展学生视野。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形成自声观点,并加入到全班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同学生的护理,保持讨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讨论过程,不但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而且能领学生领悟交流的快乐,更能够培育学生的心智、情感,令其对外国文学内容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悟。

5.变革考试内容,重点考察学生整体素质

考试时评估的重要环节,当评估并不等于考试。所以,将考试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方式较为片面。当前,外国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成绩评定仍然来源于考试。考试虽然能够考察学生对文学知识的了解情况,却无法直接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外国文学想要达成其教学变革目标[6],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更好的落实贯彻人文精神教育,除了内容的精选、教学样式的尝试,在考试中也应做出变革,改变传统的考试形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估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考试当作学生了解自己,探寻自身的优势,指引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外国文学教学是大学生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重要方式,其文学精神能够在教学中、探讨中,指导学生独自学习和思考,同时根据现实环境,将人文精神耳濡目染到学生自身。培育学生以人文本、自由平等、奉献的得到情怀,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得到理想,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坤华,李晓霞.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化的障碍及其超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01):19-20.

[2]余东升,尹晓龙.以理论引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01(09):15-16

.[3]唐霞,水仲文.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03):23-24.

[4]李兆新.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06):29-30.

[5]“外国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全球化与外国文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01(04):35-36.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4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角度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这一渗透过程主要依靠课堂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语文课本,即教材。借助教材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分析讲解课文,使学生自主了解、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从而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层内涵。如在讲解《将相和》时,教师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同时就应当对文本的深层次内容进行剖析,让学生领会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和爱国情怀、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美好的精神品质,教师此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引导,促进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与课文背后的人文精神内容相结合,将人文精神渗透在课文讲解中。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

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仅存在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于课外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规划课外活动的主题和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精神。如课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其个体差异性。在学习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良性互动,彼此尊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可以由教师聘请拥有各年级丰富教学经验的组长,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读书活动考勤制度和考核体系;每一个小组需要有本组活动方案的具体计划和教案;要有专门的语文阅读活动记录本,并记录有关的教学活动案例和习作经验总结,期末还要评选出最佳阅读活动小组并进行比赛。

三、在德育教学中推进

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树立榜样形象。在生活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潜意识教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正能量传播,从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如教师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奉献社会,学生会效仿学习,这就利于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进而促成学生内在人文精神的成长。在学习《骆驼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闪光点,通过讨论和点拨,借助文本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叙事,加入浓郁的抒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篇文章热情歌颂了石油工人不怕困难、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四、关注古典作品的人文价值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5篇

一、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涉世未深,对社会的认知力不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不少学生而言,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无法抵制奢靡的诱惑,金钱的诱导,爱慕虚荣,攀比成为了这一年龄阶段的代名词。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决于学校全体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所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教学,都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为首要目标,如反其道而行之,会适得其反。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是叛逆向成熟转型的阶段,他们容易浮躁,做事不顾后果,叛逆心理较强。比如你不让其干什么,他们会偏干什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与情绪,加强沟通与管理,尊重他们。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热点问题认知不够。网络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往往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发生了热点社会问题时,无法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影响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欠缺,说服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论教育为主线,但说理教育往往变为说教,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以理论体系的形式给予学生灌输,学生理解差,效果不太明显。

三、以人文精神为依托,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提出,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拓宽,它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影响,使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人文知识以人文文化为依托,其主要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宗教等。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文知识为导向,通过对其进行社会主要道德意识教育,以教学案例为导向,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通过政治思想学习,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清楚国家基本发展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从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既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为案例,进行相应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历史为鉴,知荣辱,明辨是非观念,在教学中,挖掘课程中的人文思想,传承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充分关注学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人文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教育内容上,而且还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首先,教师要树立榜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身的优良品质来影响学生,如人格高尚、师德良好等,采用互动式、情感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从情感方面使学生产生共鸣,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强调自我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想认识与深化价值观念,尤其强调自我学习与自我发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托,通过网上调查,统计学生所需的书籍,学校进行统一采购,比如有的学生在网上反馈,学校体育,围棋类的书籍较少,图书馆可以采购一些围棋类的书籍,比如日本围棋,以及古谱,供学生进行阅读。并以图书馆为依托,举办围棋比赛,弘扬围棋文化精神。而且围棋可以让人“心静”,让目前浮夸的学生得到一丝思考的空间。

再次,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情况,又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不应画出个条条框框,让学生机械地就在这个条条框框中学习和生活,而是应该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重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多彩化。因此,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位学生,了解每位学生,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身的优点继续发光,展现个性魅力。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6篇

本文对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展开论述与分析,为初中政治教学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开展的主旋律,在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逐渐推进的过程中,政治科目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与日凸显。为了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政治科目不仅要作为初中阶段德育的重要途径,还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提升教师素养,奠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坚实基础

政治科目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完成政治科目教学任务,并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层次,只有教师做好学生的表率,才能让学生更加信服,更好的完成政治教学任务。想要在枯燥的政治课堂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能力的挑战。为了给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在思想品德上过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在生活中乐于学习,在工作中积极进取,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和实践有益于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只有不断接受新理念,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最后,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改变传统教师“师长为尊”的观点,以学生的角度看到学生的问题,并积极为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二.深入挖掘教材,搭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初中政治教材是由大量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编纂的,尤其是人文版的新课标教材,其中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够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深度解读和分析教材内容,从中摘选和挖掘出适合开展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并将其重点讲解。只有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作用,才能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才能应用好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应用教材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和思想,通过对教材中优秀教学案例的使用,来构建生本政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此之外,教师在应用其他教学资源时,也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和主体结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方面的帮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实践中,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升华和提升。

三.营造浓厚氛围,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特征的课堂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政治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浓厚的氛围。政治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其人文性和思想性更强,能够营造符合教学情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政治教学内容的感染,最终转化为人文精神,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深处。为了更好的应走啊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的穿插使用,创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人文关怀的渗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动作多角度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人文精神,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活动中,教师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和学生平等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善于表达的综合人文素养。

四.创设良好情景,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完善自我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人文精神培养中逐步完善自我,在精神和思想上得到升华,教师一定要做好情景教育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境教育不仅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政治教学课堂的“自由开放、多姿多彩”的特征,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不断丰富自我。可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师才能帮助学生在培养人文精神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综上所述,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标对当前政治科目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了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灵活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方法,从而在政治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体育新闻报道;人文精神

体育运动不仅具有竞技性,也具有人文性,体育人文精神包含了参与者之间的友谊、相互尊敬以及真诚相待,它是由体育运动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意识形态。因此,网络体育新闻不仅要表现出对体育竞技性的关注,还要呈现出体育运动中饱含的人文精神。只有如此,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才能散发出更加浓厚的“人情味”,让自身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传播体育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由此可见,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对人文精神的表达,对我国体育事业以及网络体育媒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意义

1.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网络体育媒体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过程中,有责任对受众的体育价值观进行引导。虽然公众的体育价值观具有抽象性特征,但这一抽象的内容却可以通过公众对体育新闻内容的选择倾向得以体现。当前,公众普遍关注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娱乐性新闻以及体育赛事报道,而运动员在赛场之外的付出、非金牌选手以及非运动员人士为体育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需要承认的是,这种倾向的出现与网络体育媒体的引导具有紧密的关系,即受众在新闻传播与接收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网络体育媒体提供怎样的内容,受众就只能关注怎样的内容,这也体现出了网络体育媒体在公众体育价值观构建中的导向作用。如果网络体育媒体能够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重视挖掘人文精神,那么公众也会更加关注体育新闻所呈现的人文精神。

2.激发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积极性

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来看,每一位登上赛场并能够参与比赛的运动员,都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对于运动员自身而言,在一些重大的国际赛事中具有参赛资格,就是对自身努力与付出的肯定。如果网络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对运动员的要求过于苛刻,那么本身就背负比赛压力的运动员就会增加一份舆论压力,这对于运动员的正常发挥无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网络体育媒体能够给予运动员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的鼓励,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积极性。

3.维护网络媒体的形象与公信力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只有呈现出真实的内容、坚持正确的导向、使用亲和的形式并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优化媒体形象、获得较高的公信力、获取受众的关注与信任。特别是对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网络体育新闻与受众的贴近性,并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网络体育媒体在对国际体育赛事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如果新闻内容能够体现出对报道对象情感的尊重、对其他国家比赛的关注并兼顾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新闻报道,就能很好地让受众感受到网络体育媒体的“人情味”,这种特殊的“标签”,对于维护网络体育媒体的良好形象、获得受众的肯定与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对人文精神的表达策略

1.尊重运动员的自主发展

网络体育媒体应当对报道对象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网络体育媒体应当具备的胸怀。我国网络体育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不仅需要重视运动员的成长,还要用宽容的态度体现出对运动员自主发展的尊重。当前国际体育领域出现了一股“归化热”,即优秀运动员脱离本国国籍加入其他国家国籍,并代表后者参与国际赛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体坛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乒乓球领域,许多运动员为了参加奥运会等国际赛事而加入其他国家国籍,从而导致国际赛事中的乒乓球比赛几乎成为了“中国选手”之间的“内战”。作为网络体育媒体,不仅不应对这些运动员进行抨击,还有必要为这些运动员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展现媒体及新闻报道的“人情味”。针对中国乒坛所出现的“被归化”现象,网络体育媒体可以将报道的着力点放在中国乒坛激烈的竞争以及“被归化”选手的努力方面,引导公众对这些运动员多一分理解。只有如此,我国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才能体现出对人以及对人自主发展的尊重,才能在关注体育运动本质的基础上传达人文精神。

2.摒弃金牌情结

综观当今体育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不少体育媒体还没有完全转变“金牌至上”的传播理念。如无论是公众还是网络体育媒体,都对重大国际赛事中的“首金”倾注了高度的关注,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的“开门红”具有紧密关联,也是金牌情结的直接体现。从1984年许海峰夺得“首金”开始,“首金”这一词汇就逐渐从一种概念转变为一种情结。一些网络体育媒体为了制造话题,对“首金”的意义做出过度渲染,这不仅会为我国运动健儿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国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已经走上了弱化金牌情结的道路。如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真挚可爱的傅园慧得到了网络媒体以及受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而事实上,她并不是一个金牌运动员。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开始关注运动员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比赛成绩,这对于推动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人文精神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总之,体育新闻报道人文精神的表达,要求网络体育媒体转变“唯金牌论”的思想,树立“参与就是胜利”的理念,弱化体育新闻报道的功利性,向公众呈现出体育运动的真正魅力。

3.抛开民族情绪,对运动员进行公正评价

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从技术角度对运动员进行评价,不仅是对运动员的尊重、对受众的尊重,同时也能彰显出媒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点上,我国主流媒体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如在第15届奥运会上,针对日本体操选手富田洋之的失误,解说员杨云客观地阐述了富田洋之身上的伤病。而在跳马比赛中,虽然中国代表队没有进入决赛,但CCTV-5仍旧对这场赛事进行了直播,并对外国选手做出了到位的点评,也正是因为如此,热爱体育的观众才没有错过一场高水平的比赛。相似的案例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也是屡见不鲜,即便是面对中日体操队多年的“恩恩怨怨”,我国主流网络媒体也能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国外运动员,这是我国网络体育新闻报道需要始终坚持的专业态度。

4.构建网络体育媒体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网络体育媒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这并不能成为网络体育媒体缺乏自律的借口,因此,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必须得到有效的监管与惩处。只有如此,我国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才能具备应有的人文精神,并在网络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想更好地传达人文精神,网络体育媒体的监管机构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对新闻品质及新闻等级做出严格的规定,以减少或杜绝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欠缺人文关怀的现象发生。

人文精神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市场营销作为商科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双创系列课程之一,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

一、人文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获得对美和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所以他“把‘人文学科’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笔者认为市场营销课程中所要传播的“人文精神”包括两层含义:世界的是中国的,任课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和接纳全球最先进的营销理论和具有“人文精神”的营销案例,洋为中用。其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中最独特个性化的东西,往往也最具有文化渗透力和市场潜力。

二、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知识点会集中关注“文化”,一是文化构成营销环境因素,二是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化教学、调研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文化问题其对消费者行为和营销行为产生的影响。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学生在这种熏陶渐染中会渐渐树立自豪感和文化自信。2007年1月12日,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其博客中,抨击美国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北京故宫开设的分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以个人名义抗议并要求其搬出故宫。之后各方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网友反应也很强烈。迫于舆论的压力,半年后星巴克撤离了故宫。教师可以利用类似的文化案例阐释文化对营销行为的影响,启发他们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也尊重他国文化。营销课堂上,中华文化瑰宝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中国文化元素诸如丝绸、苏绣、剪纸、水墨画、梳篦、青花瓷、武术、茶、中医中药、旗袍、胡同、京剧、唐卡等等作为知识印证小案例;也可以选择诸如同仁堂、小罐茶、故宫淘宝等文化营销案例作为开篇引导案例或知识运用案例;还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文化相关的营销策划任务。

三、企业家精神与“中国梦”

在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在于创新,企业家所具备的专一、奉献、担当、务实精神等品质也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与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首先,选取典型企业或企业家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可以搜集具有民族情怀或者社会责任感的典型企业家营销管理案例,来具体诠释不同的创新出发点,让学生在理解创新多维性的同时,还能够受到企业家人格魅力的启迪:谷歌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定义为“不作恶”从而保证了搜索引擎的消费者利益优先进而成为了“创见企业”、海尔率先提出“真诚到永远”的家电售后服务理念、苹果手机和华为手机注重顾客体验的产品创新策略、格力的渠道创新、腾讯的整合营销沟通等等。这些案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让学生产生真诚的共鸣,其思政教育效果远甚于单纯的说教。其次,布置调研与实践任务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社会需求”或“社会痛点”出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设计产品的市场需求调查、消费者购买因素调研、顾客满意度调查系列营销调研项目,引导学生发现现实问题,为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和策略提供客观依据,树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营销理念,兼顾消费者利益和社会效益,将个人的专业志向与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实现个人梦想和祖国梦想的统一。第三,引导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类大赛。课程教师的教学也可以与“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四、营销伦理与社会责任

市场营销课程中多个知识点涉及了对企业“社责任”和营销伦理的关注。一是营销观念的演变。营销观念反映的是每一个组织对企业利益、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权衡,它是看不见的手绘决定营销行为。营销观念的发展,从生产观念发展到产品观念、销售观念到今天的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知识点来和学生一起探究营销观念在出发点、实施手段和目的等方面的历史演进,分析进步意义和弊端,拿出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让学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二是对营销环境的关注。营销者必须擅长顾客关系管理和伙伴关系管理,然而,营销者必须了解围绕着这些关系的微观和宏观因素,对这些因素的调查研究是营销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在讲解公众、人口因素、自然、技术、文化、政治、法制等环境等因素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灌输人文精神。总之,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元素设计,应该努力找到专业知识与德育目标的契合点,通过缜密的教学素材设计,以专业知识、案例和项目式实践任务为载体,通过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的契合与协同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实施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杨林莉,胡明,任丽娜.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9(26):59+61.

[2]张艳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亲和力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6):48+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