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钢琴作品;传播;表达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深刻认识,作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现之一,钢琴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习钢琴的儿童逐年倍增,钢琴教育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绝大多数琴童学习钢琴所使用的经典钢琴作品基本形同。例如,初级阶段选用《小汤普森浅议钢琴基础教程》《拜厄》《车尔尼599》,中级阶段选用《布格缪勒》《车尔尼849》《小奏鸣曲集》《巴赫》,高级阶段《车尔尼740》《肖邦圆舞曲》《海顿奏鸣曲》《莫扎特奏鸣曲》等。而很多琴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要么放弃,要么在家长、老师的威逼利诱下继续坚持。这些孩子当初对钢琴的那份兴趣和热爱,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模板钢琴作品忽视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无法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学琴的兴趣,学习钢琴就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方法有很多,单从教材(儿童钢琴作品)本身来讲,笔者认为:

首先,儿童钢琴作品是为儿童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应特别注重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能够突出儿童天真、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使孩子们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享受美、感受美。例如,由著名作曲家徐占海先生根据14位小朋友的图画而创作的《儿童画意钢琴曲集》是近年来出现的优秀儿童钢琴作品之一。这14首钢琴音乐作品根据14名儿童的图画,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创作而成。例如,《沙粒与美人鱼》,作曲家运用重复半音表现时间的沙漏分分秒秒的变化,用B、#F、D、B、#G、D六个音依次从高到低以琶音的形式表现美人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游动,音乐的两个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孩子眼中的高楼大厦》作品中,作者分别用三个不同的和弦和一个琶音和弦代表四座高低不同的高楼大厦,同时加入音程交替变化来表现汽车轱辘的转动。作品《梅》中运用古曲《梅花三弄》的主旋律表现梅花迎雪傲放的高贵品格。儿童钢琴作品的题材内容应当是广泛多样的,便于儿童从多方面了解音乐、丰富知识、发展才能,从而接受一定的教育。儿童的生活经验较少,一切从头学习,好的钢琴作品,通过对不同乐曲的情感w验和表达,能够使儿童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儿童的年龄虽小,但是他们音乐活动的种类很多,少不了乐器演奏曲。正如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所说:“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优秀的儿童钢琴作品可以使儿童在听觉和练习时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得到提升。娴熟的技巧在不断地练习中可以得到提升,但是对于儿童情感体验方面以及情感调动不容易做到,这也就不难看出作品主题思想展示的重要性,没有了主题思想,整首作品将支离破碎,没有灵魂。具体形象性是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他们更多地依赖于鲜明生动的形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旋律动听、节奏鲜明、特点突出的钢琴作品能够唤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激发儿童内心的情感。儿童钢琴作品可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其内涵的教育意义,美的情操,应从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愉快活泼的情绪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儿童钢琴作品要符合儿童的年龄段特点,它包括儿童的理解认知能力和感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做出为儿童所接受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儿童的教育领域中,儿童钢琴作品作为音乐领域的教育资料,将会有大量的需求。

随着钢琴的普及,儿童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十分必要。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根据不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艺术领域要求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那么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能力的提高,也应有所展现。从2002年开始的“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中不难发现,音乐发展学科正式成立虽然饱受争议,但也是音乐领域的一大进步。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各种音乐传播类型、形式和特征,揭示了现当代音乐传播活动的特征以及阐释了建立音乐传播学在当代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也进一步表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作品到钢琴作品再到儿童钢琴作品都会有很大的发展。媒介传播就是一种不容小觑的传播途径。

20世纪80年代,乐谱传播、唱片传播、无线电广播传播和电视广播传播是传播的主要四大途径,满足当时音乐及其他方面的不同需求。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的出现,成为影响较大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能更好地收集以及呈现不同时期的不同种类的作品,便于人们查找欣赏及研究,同时可以上传作品供他人学习参考。优秀的儿童钢琴作品离不开好的作曲家,越来越多的钢琴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对儿童有着重要影响。黄虎威教授的儿童钢琴作品就为钢琴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我爱雪莲花》《儿童小奏鸣曲》《欢乐的牧童》等均出自他手。这几首曲子用简明的结构和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向儿童展示了乐曲的多重结构以及情感变化,对于儿童的弹奏及鉴赏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钢琴教育家但昭义从事多年钢琴弹奏教育与指导工作,培养了几位优秀的人才之后,也出版了《中国儿童钢琴曲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渗透了一些理解性的灌输,儿童对于钢琴作品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对幼儿理解、接受以及记忆钢琴作品大有帮助。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1.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憶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2.2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音乐本身的美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兴趣也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这最初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进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更容易感受到音乐的作用,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1.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憶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2.2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音乐本身的美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兴趣也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这最初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进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更容易感受到音乐的作用,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实施这主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他能更直观的影响幼儿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有特别出色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幼儿们都特别喜欢它,其主要教育内容及目标为:培养幼儿表达情感、感受音乐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在音乐、图画、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方面的造诣及能力;体验集体音乐活动引发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身体技能、思维、人际、自我认知、空间等方面能力的平衡发展;让幼儿体验音乐的快乐,感受音乐的美。奥尔夫音乐是世界上三大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体系之一,在我国香港、台湾及沿海地区,奥尔夫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推广到幼儿园教育中。现在幼儿园中,都有奥尔夫音乐教室,奥尔夫音乐被幼儿园广泛传播。如今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无论是给幼儿报课外班还是给幼儿买音乐器材,家长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让幼儿学习音乐。

幼儿们都很熟悉的儿歌《一分钱》,歌曲的教育意义是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歌曲中并没有直接的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幼儿那天真淳朴的语气,音调的旋律,愉悦的情趣,唱出了歌曲的情节。从而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拾金不昧,即使是一分钱。幼儿的物质生活是父母所赋予的,那么精神生活则应该是音乐所给予,音乐是幼儿精神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将德育溶入到音乐教育中,使其真正的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幼儿能多掌握一些技能不落后于其他幼儿。所以无论是幼儿园开展的课程还是家长的重视,都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四大领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儿童的已有经验、水平、年龄的发展特点,同时也要体现内容和音乐本身的艺术审美性。培养儿童对音乐的认知发展水平,欣赏音乐的情感价值观。欣赏音乐不仅促使视觉、听觉、动作、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协调的发展,而且也是幼儿智力得到发展。各种不同的音乐可以使幼儿有不同的发应,音乐与幼儿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唱歌能使肺部、发声器官有所活动,音乐游戏、律动、舞蹈能使幼儿身体得到锻炼,动作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音乐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例如:幼儿在哭泣时,如何安慰都不能使哭泣声停止,这时你可以放一首欢快的音乐,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欣赏音乐中,跟着音乐的律动调解自身的情趣。

音乐是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维情感的一种社会艺术性。音乐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它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音乐与成人音乐有着不同的涵义,对儿童而言,音乐首先是儿童个体发展的一种自我表现方式。通过音乐活动,儿童能够愉悦身心,肯定自我,陶冶情趣并发展能力。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这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指除了交给儿童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知识、感觉表现等音乐本身的东西以外还必须使儿童在精神与心灵等方面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通过音乐学科本身的情感性、感染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来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幼儿通过感知,将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增添幼儿的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幼儿经常接触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可以使幼儿心情愉快,内心平静。音乐对与幼儿情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是他们对事物没得认识更进一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专业音乐教育 师资队伍 现状 建设途径

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初始阶段,为人的身心素质及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开发幼儿潜能和提高幼儿审美情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前音乐教师自身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从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入手,在学前专业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一)教师综合素养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教师要具备全方面的的综合素养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吹、拉、弹、唱、舞等方面的综合技能。目前,很多学前音乐教师毕业于大专及本科,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际运用和表演艺术感染力不强,乐感和审美等发面的综合音乐素养较差。同时,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了解甚少,不懂得如何与幼儿接触及交流。他们在课堂上传统的理论学习方法不合适现代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师资力量参次不齐、政府重视不够

由于各地区经济差异及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及投入力度不同,学前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匀。优秀师资过于集中在省市级幼儿园及一些公办学前机构,经济条件差的幼儿园或乡镇级幼儿园的优秀师资少之又少。导致学前专业音乐教师稳定性差,流动频繁。同时,在培训方面,由于受经费或个人主观态度方面影响,很多幼儿园在对学前音乐教师的培训方面做的不足,即使有培训,但培训方式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方面影响不大。一些公办学前机构的教师,由于工作相对稳定,对再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职业认同感和教学能力差

学前教师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公办和国有企业的学前教师,待遇好,有编制;另一种是社会办学的学前教师,待遇低,不稳定。由于经济条件及社会认同感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学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对学前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热情的发挥有着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师自身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掌握不足,或者自身受传统音乐课堂重复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活动仅仅是唱歌、跳舞、做游戏。没有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内心感受,忽视了幼儿的审美教育和情感体验。有的学前教师还存在一些功利性的思想,怕出错,所以完全采取保守式的“教什么学什么”的方式,完全忽略幼儿的兴趣和性格,这对幼儿学前阶段审美情感的培养和音乐能力的提高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前教师是幼儿基础教育的启蒙老师,是儿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幼儿心理和情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学前音乐教师更是幼儿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开发者。作为一名优秀的学前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用爱心、耐心、细心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体验和感受音乐,激发儿童的潜能和丰富情感体验。同时,学前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具有感染力和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会激发幼儿学习和效仿的兴趣,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因此,音乐教师在平时要多多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喜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加强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教师的再教育培训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短期培训、深造、进修、考察等多种途径和形式的培训,能够有效实现“走出去”、“引进来”,对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对外交流学习,让学前教师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满意度。其次,学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内部培训及学习,教师互帮互助及鼓励优秀教师做报告传递优秀教学经验等,对改进和完善学前专业音乐教师的培养体系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职业认同感

由于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或教育经费匮乏,导致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分布不均衡或学前教师待遇低等问题,进而引发学前师资的不稳定和人才的流失。为了改善这些局面,政府应加大资金力度投入学前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机构,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机构。不断提高学前教师的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学前教师的合法权益,提升学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这样才能增强学前教师的自信感和满意度,提高学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水平。优秀、稳定的学前专业音乐教师队伍是幼儿提高音乐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与环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前教师是幼儿基础教育的启蒙者,学前音乐教育对孩子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培养和造就有能力、高素养、有特色的学前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对提高幼儿音乐教育质量、完善学前教育的培养体系、推动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当前,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地方政府要不断重视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前师资分布不均衡、建立健全学前教师培训培养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拥有一支优秀健康的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学前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建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途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12,(0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学

中图分类号: 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虽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纵观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依然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集中反映了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和目标、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等缺乏深刻领会,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持有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又构成了他们专业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对这些误区进行批判、分析和反思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表演轻表现

受学前儿童发展复杂性的影响,对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许多幼儿园日常教学过多的关注对儿童进行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表演注重的是对有限的音乐表达技能的熟练操作,而表现则注重儿童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幼儿教师所持有的这种理解误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乃至其他类教学的功利性追求,集中表现为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错误地把让儿童习得完成某种音乐表演而需具备的技能或技巧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关评价标准来评价和指导音乐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导致了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背离。

(二)重学科轻整合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曾经一度是学科教学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进行主题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但是,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特别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重学科教学轻视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整合的现象,音乐教学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的音乐表达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音乐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被依照严格的学科界限分隔开来。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织往往是按照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的,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科教学,有将儿童学习成人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注重的是儿童对体现成人逻辑思维特点的音乐素材的机械化掌握,难以激发儿童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

(三)重训练轻体验

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误把对儿童某方面技能的训练当作对儿童相应能力的培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不仅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儿童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体验的相关要求相左,也不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许多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过多地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技

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学材料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有关儿童学习和认知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这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一些幼儿园经常将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仅仅是教儿童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

二、解决对策

概括起来,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对音乐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的。因此,要真正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效果,打破人们开展音乐教学时单一、僵化的模式,我们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实践调整。

(一)注重儿童音乐学习的体验性,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我国颁布的《纲要》在每一类教学目标上都包含了诸如“喜爱”“喜欢”“感受”“表现”“情感体验”等词,这已清晰无误的表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不是相关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习得,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的形成。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也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和领悟。”[1]由此可见,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训练儿童形成音乐表演的技能,而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儿童对音乐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需要,就不仅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也成为创设正确的音乐教育途径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出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来寓教于乐地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我国颁布的《纲要》中早已被明确指出。游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消遣性和娱乐性,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会使儿童产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体验,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帮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如教师对初入园的幼儿采用玩音乐游戏的方法来消除幼儿离家的焦虑,吸引他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并喜欢音乐活动;通过组织诸如“找小猫”“打电话”等音乐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乐趣,引导幼儿学做或是创编一些音乐动作,借助游戏的形式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的表达和表现,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形成,正确处理“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纲要》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比较注重对儿童音乐表现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并进一步在形式上转化为对音乐表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的表演和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表演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机械模仿和技能训练,而表现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幼儿的个人感彩和情感体悟,且符合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此看来,“自由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似乎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但仔细分析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相关要求,习得基本的音乐表达技能和技巧应该是儿童能够自由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儿童自由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形成则是最终目标,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本末倒置,关键是教师在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传授方面要把握一个度。要正确处理好“自由表现”和“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明确哪些属于基本的技能技巧。基本的音乐技能技巧首先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为儿童所掌握,如儿童在进行某种音乐表现时所需要的基本的舞步、手势以及操作乐器时基本的姿势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包含着儿童进行特定的音乐表现活动时所应遵守的规则,以保证儿童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持活动的有序和自然。[2]其次,在教授儿童基本的技能技巧时,教师要注意让儿童领会和体验这些技能的实际用途,让儿童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和演练,并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注意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隐含的音乐元素,尝试将自身习得的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运用到不同的音乐材料中去,如教师在教授了有关打击乐的基本技能后,就可以尝试让儿童敲击不同的物体,增加儿童对声音和音调的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合理贯彻学科整合与主题式教学的思想

由于儿童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目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强调采取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即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所侧重的整合各门学科,对儿童进行综合教育。但由于主题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以及相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幼儿园音乐教育为例,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恰当地将错误的主题式教学理念运用到了音乐学习活动中,出现了音乐活动的“非音乐化”问题,如一些教师会问:“通过听这段音乐你们能讲一个故事吗?”“这段音乐是抒情还是欢快? 描述的是小白兔还是大象? ”甚至教师还常让孩子用画图的方式来“说明”正在听的音乐。[3]这种教学策略分散了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的注意力,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强调学科整合的表现。主题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间的整合和多种教育内容的渗透,它往往能够全面考虑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4]但是主题式教学活动有着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各部分学科内容的有效搭配,以便共同服务于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以主题式教学来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希望通过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来拓宽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途径,但根本目标仍然是促使儿童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和表达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各学科“拼盘”,否则会非常容易弱化和分散音乐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明确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是否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以此来组织相关的学科内容,做好学科间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美)贝尔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7

[2]李晓红.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当代学前教育,2007,(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7篇

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的起点教育,具有较大意义的启蒙作用,是学前儿童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人文的发展,对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完善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为学前教育模式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实践探讨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是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为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一,在我国的教育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空间,它主要是这对学习对象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表现,以此完成教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突出了教学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创造性。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具有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大多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中,能有效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

(一)奥尔夫简介

奥尔夫全名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德国人,是当代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教。奥尔夫生长于具有丰富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在长辈们的艺术带领下,他对于音乐有着超非常人的领悟力与理解力,并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1924年他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初级形态,即是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而成的教学模式,试图将音乐与舞蹈的动作综合体现出音乐中的节奏,并在之后的变革发展中将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可以说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先驱。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涵特点

实际上,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奥尔夫自身看来,并非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对本身语言、音乐等所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并进行本土化演变随之得出的合理化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一种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态度,它没有世俗观念的束缚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灵活的将“歌舞”、“器乐”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进行结合,将它们当作教学交流的介质,通过不断的训练寻找之间的节奏感,协调身体各项的机能,混合不同的元素对学习者进行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也逐渐以开放性原则为趋同,它不仅表现时代文化的多元开发性,还表现为教育思想的开发性,这种开发性更加适用于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中。换言之就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原本形态进行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音乐、歌舞、器乐等形式综合应用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是儿童原本形态能尽情释放,最大限度的对学生真、善、美的特性进行开发,让儿童喜欢到学习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时间中。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涵则包含了开放性、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不断将游戏、唱歌、舞蹈等表现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从教学思想到指导教材,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实践形成一个合理的自成体系,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吸纳对自身体系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实践感受教学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力量,从而丰富学前音乐教学中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启蒙基础不断得到提升。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加快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教师素质提高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水平,这就要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入手。随着学前教育事业被不断关注与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在学前教育的工作中,需要学前教师具备高素质和教学水平,不仅对基本弹唱表演具有要求,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学和艺术审美基础。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主要是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在日后的工作中关注每一个学前儿童,通过实际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素质进行分层,并合理优化和完善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结构,使学前儿童顺利融入教学活动和环节中。通过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审美的知识的培养,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在学前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对专业的音乐素养进行提高,专业的音乐素养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实践过程分为自发主动提高和被动激励提高。自发主动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环节,对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自主自发的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音乐素养;被动激励提高主要是外部客观关键激励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被动的对音乐素养进行完善和丰富,例如引用竞争机制、采用正面或负面激励机制等。

(二)更新传统学前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体系和途径

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理念的正确理解和解读,是将之运用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是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内敛,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则多喜于张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音乐教学进行表达和抒发,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但又恰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新的学前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教师的重新定位与教学活动开放式的设定能正确引导学前儿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和思考,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传授的过程,灵活性、拓展性的对学前儿童的文化、审美和音乐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奠定。强调学前儿童知识构架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并非是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套教育理念和体系,需要对国内外成功的教学观进行综合借鉴与研究思考,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此形成适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灵活运用、融汇贯通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内涵特点,将坚持开发、突出创新、注重实践、追求质朴、主张整体、注重实践、关注普遍性等进行多方面呈现。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求自身对教学理念有着正确的认识、端正自身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追求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和开发性,组织进行教学实践观摩和经验交流,从优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教学中汲取经验,将精华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提高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完善学前音乐教育活动设施保障

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在条件的提高,二是外部环境的完善。内在条件的提高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入手:一是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二是学前教育机构领导的重视,三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对学前教育机构领导层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理念的认同与重视程度进行关注,只有领导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环节实施的教学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促进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从相关行政单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统筹安排进行宏观性解决,通过相关行政单位的统筹协调规划,创建有效的教学实施内在环境,开设相关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培训机构和课程,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机构改善人才引进制度,重视学前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学前儿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线的、直面学前儿童的群体,对教学实践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所以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外部环境的完善主要是指学前教育机构的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能否支持有效的开展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活动环节。这些内在调节和外部客观环境都是制约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才能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学前教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将西方教学理念与中方本地化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加速改革进程、将传统学前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和对内在与外部条件进行提高和完善的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教师素质提高,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体系与途径得到正确认识,还能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学前教育拥有真正的创新发展的动力,确保学前儿童打下牢固的启蒙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信念。

参考文献

[1]张学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6(17):155-156.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感知;表现行为;游戏法;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被无数研究者反复证明,而包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都对儿童早期音乐启蒙教育的实施意义、原则、要求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如何有效开展音乐启蒙教育需要所有研究者积极探究、不断尝试。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相关研究,目前通常将儿童音乐教育划分为“经验感知、情感体验、行为塑造”三个层次。在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教师、家长和相关人员需要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引导训练,为其创造音乐体验空间和机会,激发其音乐欣赏兴趣,培养其音乐表达方式和技能。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游戏法、作品分析法、档案袋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尝试。

一、多元游戏活动深化音乐感知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论证同样适用于音乐,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都是从生活开始的。而天真无邪的儿童,其日常生活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游戏,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角,让儿童在游戏中去发现、去领悟音乐的美。优秀的教育者本身就应当善于观察和探索,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家长、教师以及其他人都应当有意识地将各种音乐现象、常识、行为表现等介绍给儿童,引导其发现音乐韵律的优美,对音乐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感知音乐。比如在家庭中,家长则可以通过各种生活情境,为儿童营造良好的音乐观察与领悟机会,木筷敲打茶几的声音、踩踏楼梯的节奏、媒体中宣传的音乐家、玩具中的打击乐器等都是适宜的音乐启蒙教育载体,通过这些生动、直观、形象、有趣的材料、活动等可以使儿童“身临其境”并且主动控制环境与活动,获得音乐相关感知。在生活情境中,成人应当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感官刺激,在游戏中提供相应的背景音乐,大森林中小动物的欢快,三只小猪的活泼,巫婆的阴冷恐怖等等,都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而这种无意识的渗透,可以使得儿童在“浸入式”的音乐环境中,不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与领悟。

二、作品分析交流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的价值和影响是多元的,它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的修养和内涵,而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情感的体验与感悟逐步获得的。儿童的情感发展处于敏感而迅速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音乐敏感期”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儿童的情感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和帮助。作品分析法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情感体验方式,可以为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提供有益帮助。所谓“音乐作品分析法”实际上可以概括儿童主动分析、探究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并促进自身情感升华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法。成人可以选取音乐海洋中轻松、自然、积极、简约、有趣的经典作品作为儿童分析的对象,在成人的引导下,要求儿童阐述自己对于该作品的体验和感悟,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种方法不可急于求成,不能奢望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通过长期的引导和锻炼,儿童可以逐步形成对于经典音乐的感性认知和体验,并产生浓厚的兴趣,陶冶情操。

三、多元途径塑造审美表现行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儿童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成为音乐家,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人都应当喜欢音乐,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儿童的启蒙教育仅仅是被动地让儿童去体验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引导儿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去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成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塑造儿童的音乐行为,鼓励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音乐需求。利用游戏发掘和探索打击乐器的材料,通过生活情境模仿成人的音乐活动,借助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音乐情感表达,把握各种机会对音乐行为和现象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广义上的音乐审美行为表现。当儿童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之后,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创造活动,比如引导儿童进行简单的节拍创作和表达,小组游戏合作完成“交响乐”,家庭歌唱比赛等等都是音乐启蒙教育的良好选择。

音乐对于儿童来讲是有多种表现形式的,除了声音和动作之外,还可能是颜色、是味道、是触觉,儿童会用自己都有的观察方式来表达音乐的主题,发现音乐的美之所在。成人需要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材料、环境、机会和情感交流,为其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谱写华美的乐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9篇

铃木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从事幼儿小提琴教育多年,创立了“才能教育研究会”。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铃木才能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系统地介绍给广大读者。铃木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儿童学习、生活、玩耍等细致观察,“对天才与平庸”、“儿童心理与性格的培养”、“环境与才能的形成”、“学习兴趣与信心”、“演奏质量与乐曲的难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可行的方法,并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来分析和说明培养孩子勤奋学习与良好教育形式与方法的重要性。本书既注重基本教育理念,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拜读此书以后,深感受益匪浅。具体来说,此书在下列一些方面对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铃木教育思想的宗旨是“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他说:“我指导孩子学习音乐并不是想使他们变成音乐家。我尽全力去做是因为想使孩子发展出一种活跃的智能和一种优良的性格。”“我指导少年儿童的重大目的是培养有头脑的卓越人士。我的愿望是通过音乐的影响力来培育出一颗美好的心灵。”他还说:“不论在什么领域,其最高宗旨在于训练自我,寻求纯真。”要“培养出一种积极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一种真诚地服务于社会的心态。”

二、强调祖国语言教学法,即“母语教学法”。铃木认为,才能体现在语言之中,他通过观察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发现了“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既然儿童有能力掌握像语言难度那么大的东西,那么,这种能力也会使儿童学习母语的同样的方式――观察、模仿、重复,并逐渐形成智力方面的认识――掌握许多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认为“母语方法”是世界上最佳的教学方法。“只要指导得法,每个孩子都能发展出极高水平的才能”。才能是通过后天的有效教育发展起来的。为孩子提供类似于祖国语言的教育环境,“任何一个能够正常说话的孩子,都具有发展出杰出才能的潜能”。

三、主张母亲参与孩子的教育。铃木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母亲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母亲的爱和耐心才能使孩子的才能发展得最充分。”争取家长(特别是母亲)全力以赴地合作,是铃木才能教育思想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铃木认为,教育者要促使受教育者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能力的来源”。“对于年幼的孩子,不论你让他们做什么,只要他做得好,就表扬他。这件事渐渐地对他来说就变得轻松起来。如此地引导学生,使他自觉地发现乐趣”。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建立兴趣,要“让他们在训练中产生成功的自豪和喜悦”。

五、重视勤奋性格的塑造。“成功与否取决于勤奋”。铃木把“天才”教育的方法解释为“通过观察一个孩子的实际潜能,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发展他的才能的方法”。他认为:“在天才教育中,需要辅之以激励勤奋的性格教育。”“天才”是经过个体后天的勤奋努力得来的。因此,在铃木教学法中,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大量练习。

六、重视直觉的培养。爱因斯坦就认为,创造的关键是直觉。直觉是“非理性的思考”,是一种突然地、意想不到的顿悟或理解。铃木认为:“直觉存在于大脑的能动之中,这种大脑的能量不等同于对事务的理性思考,而是一种对事务做出精确遇见和相应行为的高度的、即时性的能力”。铃木主张儿童通过反复训练产生直觉力,以促使他们大脑的发展。

阅读本书后,联想到我国音乐教育的许多现象,感到很受启发,于是想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一、音乐环境对人的影响

生存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生活在长沙的孩子会讲湖南话,成长在首都的儿童会一口京腔――这就是环境的引导。铃木先生成功地利用环境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我们也应很好地利用这个提高儿童音乐智能的最佳途径,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凡跟随铃木先生学习小提琴的学生,都需要花一至两年的时间做旁听生,旁听高年级学生的演奏,欣赏著名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长时间的熏陶,以便培养这些儿童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为顺利学习演奏奠定基础。那么,在我们的中小幼音乐教育中注重对音乐环境的创设,让儿童置于良好的音乐环境中,我想,我们的孩子同样能毫不费力地学习好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人虽然有天分和禀赋的不同,但这对人的发展和成长并不是绝对的因素。在一天天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模仿过程中具有了各种各样能力。既然人人出生时都一样,那么长大成人后,为什么有人具有杰出的才能,而有人却无所作为、平庸一生呢?根据铃木的观点:大多数平庸无为的人显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生俱来的潜能没有被有效地开发。这为我们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对儿童坚持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以有效地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

三、音乐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铃木先生才能教育的前提,是认为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有能力的。因此,孩子在任何学科上的迟钝和困难,都预示着周围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缺陷。他认为:“培养成为不理想的人,是因为采用了不理想的教育方法;培养成为不会的人,是因为被不会的人所培养的结果。”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成效不佳,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作为教师,正是要弥补这些不足的因素,让学生能够最大可能的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失败的教学或老师,没有失败的学生,这对音乐教学来说尤其如此。

四、音乐教育的方法

音乐学习主要是通过直觉方式。铃木认为,直觉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在不断地重复训练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能力。直觉可以使人一下子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往往使学习和工作变得容易,能顺利完成预期任务。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提倡运用这类感性的方法,密切结合实践进行学习,减少和避免理性的讲授。要培养孩子的直觉感受能力,让孩子坚持不懈的练习,使孩子在技能上形成快速直觉反应,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反复倾听,并对音响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以促使学生对音乐的整体直觉反应能力的形成,培养孩子具有音乐的耳朵。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0篇

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以小学低龄儿童音乐教学要重视音乐感知力的开发,并以之为重要基础和前提为理论依据,以仔细分析儿童接受音乐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从音乐教育的感性塑造、音乐倾听环境、唱游教学以及音乐课堂生活化、活动化等方面具体阐述小学低龄儿童音乐感知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儿童把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建筑在对音乐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以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天性,更好的为音乐教学服务,让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低龄儿童音乐教育、开发音乐感知力、儿童音乐心理特征。

Abstract:This text children music teaching is it pay attention to music perceive the development of strength to want with low age such as primary school, regard it as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gard analysing carefully the starting point children accept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sic as, from the moulding perceptually of music education, music listen attentively to environment , sing around teaching and music classroom person who live , activity ,etc. concrete to explain children music perceive way and method that strength develop low age such as primary school respect, make children pairs of music study building , skill of skill on the basis of the thing that perceive to the music abundantly, with the better natural instincts of exciting the child, the better one serves for music teaching, let music education promote the goal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to fulfill.

Key words: Childrens, Music, Aesthesia strength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1篇

1.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中国儿童钢琴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教材、教学进度一直依赖于钢琴老师的个人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优秀的教师出于同业竞争、精力限制、缺乏意识等因素,也没有将其成功经验加以总结。中国儿童钢琴教育缺乏统一的体系,懂点钢琴的都能去教小孩,导致儿童钢琴教育一片浮躁。

2.学习目的过于急功近利。我的教学过程中,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顺利通过等级考试,怎样能快速达到十级,将等级考试贯穿于整个钢琴学习过程。造成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有诸多原因:一是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观念,没有把钢琴学习当成是一个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体验艺术美感的途径,而是把钢琴等级当成硬性指标或是高考加分的途径;二是家长对钢琴学习知之甚少,许多家长甚至认为达到十级钢琴就学到顶了,殊不知音乐的学习、一门乐器的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完善提高的漫长道路;三是家长把钢琴等级当成艺术水平的竞争优势,尚未意识到艺术造诣与等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扭曲的学习观的指引下,等级考试内容就成了孩子钢琴学习的全部,学习曲目范围缩小,学习内容单一,甚至有的学生花一年的时间只练习四首考级曲目而忽略了钢琴基础的训练。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不仅造成学生的视奏能力达到一个低层次的水平就无法提高,更使得学生接触的音乐风格、音乐类型有限,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忽略了对钢琴音乐的全面学习。

3.儿童钢琴教学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我国儿童钢琴教师数量并不少,部分钢琴教师个人素质也很高,大多从小开始学钢琴,然后音乐学院毕业。但是较高的个人水平不等于较高的教学能力,而儿童钢琴教育尤其特别,需要专业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儿童教学的学习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与教学对象做好沟通,孩子难以理解教学内容,既难以挖掘孩子对音乐的学习潜力,又容易造成孩子对钢琴学习的逆反心理。

4.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当前我国儿童钢琴教育以一对一授课方式居多,这种授课方式对孩子们来说枯燥、呆板,毫无兴趣性可言。笔者在近十年的儿童钢琴教学生涯中所遇到的儿童钢琴教师中,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十之八九。只有一小部分教师会在基础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组织同水平的孩子开一个小型音乐会,或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比如四手连弹、八手连弹、协奏曲。横向比较,后者教出来的孩子在演奏的灵活性、音乐知识的全面性等方面均优于前者。

二、儿童钢琴教育发展困境的解决对策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若要改变当前儿童钢琴教育的浮躁局面,需要家长、教师、学生共同树立正确、健康的学习观。钢琴学习并非为了等级证书而学习,应把钢琴学习看成一个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体验艺术美感的途径。这种正确的学习观会给孩子带来不竭的学习动力,对孩子未来的艺术造诣有着积极的影响。

2.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师阐述、示范,学生学习、模仿的模式极易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时常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的模式,孩子一起识谱、唱谱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兴趣,通过不同孩子在一起进行比较,亦便于发现不同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二是采取静动交替的教学方法,在孩子自己习奏一段时间后,应该让孩子静坐听老师演奏,在孩子练习唱谱时可让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唱谱,活跃课堂气氛。三是适当给孩子提供表演的机会,既可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又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表演氛围,有利于提高孩子钢琴演奏的综合素质。

3.重视儿童兴趣的培养。让孩子学习钢琴,培养孩子对钢琴的兴趣是关键,并且,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应该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应以培养兴趣作为首任。在孩子接触钢琴学习的初期,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先要保证孩子弹奏的完整性,不必过早纠正孩子在弹奏中的错误,使孩子感受到完整弹奏的兴趣感和成就感。下键动作不标准、声音不通透等问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纠正。第二,让孩子自己选择他所熟悉、喜爱的曲目加以练习,而不必集中于等级考试的曲目。实践证明,部分孩子平时练习的曲目中,等级考试的曲目只占不到一半,在等级考试中表现得更好。第三,儿童钢琴学习并非“越挫越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对钢琴学习的热情。

4.注重综合知识的传授、音乐素养的提高。儿童钢琴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过分注重演奏技巧学习与训练的模式。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就应加入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的综合知识的传授,并且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将乐理、和声、曲式等知识融会贯通。在孩子能独立演奏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加入音乐欣赏等辅助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入门比较慢,但是可以使孩子有一个坚实的音乐功底,有利于孩子音乐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樊禾心 从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看钢琴启蒙教学[J].音乐生活,2004,(2),21-32。

[2]樊禾心 钢琴启蒙教学的基本准备工作[J].音乐生活,2004,(5),15-18,3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2篇

如何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音乐教学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无论在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小学还是中学,音乐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学生在识谱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几乎100%不识谱,在城市中学的也仅占4%。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把这样素质的学生送到师范,师范的音乐教育虽有一席之地,但面对学生实际水平与大纲严重脱节的现状,音乐教学也只有陷入补课阶段,使中师教学又面临无法达标的局面。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只有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 要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一条适合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路,提高学生素质,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音乐语言能力和识谱能力,掌握科学的唱歌方法,掌握一般儿童歌曲的写作方法。二、探索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1)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教学上必须重视形象化和直观化。(2)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教学上必须重视律动性。(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上必须重视启发性。(4)抓好音乐创作教学,开发儿童智力。小学的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机,通过研究、探索、发现和创造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教书育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对歌曲主题的分析,并用最饱满的感情去教唱,用艺术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少年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 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感受、想象、创造音乐。三、音乐教学应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当前一个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热潮正在全国兴起。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鉴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音乐教育的位置将逐步得到提高,音乐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甚至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应该说,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才真正给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生命意识的人,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也就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使之人人成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与合作能力。从而对儿童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总之,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艺术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加强与提高层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3篇

摘 要:特殊教育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讲述了特殊儿童舞蹈教育在教育公平体现、自我实现的途径以及艺术潜能的发掘上一些体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舞蹈教育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其内涵丰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广义则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而各国针对特殊儿童分类的类别及名称不尽相同。比如美国将特殊儿童分成学习障碍、言语或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其他健康障碍、视觉障碍、自闭症、-盲、外伤性脑损伤、发展迟缓等13类,我国将特殊儿童分为是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7类。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狭义上的特殊儿童。

一、教育公平的体现

毫无疑问,特殊教育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辽宁师范大学杨民教授在《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文,让我们了解到教育公平在日本特殊教育中的实现:

(1)排除出身门第的限制,使下层民众子弟也能进入学校。

(2)排除经济条件的桎梏,使贫寒贫困的儿童能迈入学校大门。

(3)排除性别岐视,使女性儿童有可能与男童一起同学同进。

(4)排除宗教、人种之差别,使信仰一切宗教、一切肤色的人种均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5)排除个人身心残障的束缚,使各种残障学龄儿童均能受到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学校教育……无论是身心发展正常的儿童还是残障儿童,也无论其残障的程度有多么严重,都应给予每个人以适合他个人条件的、能使他作为‘人’自立于社会的恰当指导。

这正是特殊教育的理念。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理念。近年来,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热点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倡导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补偿教育等许多教育改革和发展,关于教公平从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到实证研究,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笔者认为,追求教育公平最终的点还是要落到教育对象“人”的点上。

针对特殊儿童的舞蹈教育,目前只有肢残和聋童有舞蹈课。我国其他正常儿童虽然在学校没有教学意义上的舞蹈课,少年宫、群艺馆等各类舞蹈培训学校都以不同方式为其提供了不同层次的舞蹈教育。我们暂且不谈这些机构在教学上是否科学,最起码,正常的儿童有途径、有空间去接受舞蹈教育――美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大部分特殊儿童在无形中似乎被认定为没有资格学舞蹈。不知从何时开始,人类享用艺术之母的舞蹈毫无逻辑的有了限定条件,所有特殊儿童无论患有生理或是心理的何种残疾,作为人,他们都有舞蹈的权利。在我们大力提倡美育的同时,要开展和思考特殊儿童的舞蹈教育如何做,他们有享受舞蹈中美的教育的权利和需求。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感动人的力量和性能就在于把个人从离群和孤单之中解放出来,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人结合在一起。”特殊儿童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可以很好地让特殊儿童融入到艺术的世界,远离孤单,消除自卑心,建立起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心。

在特殊儿童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不单单是舞蹈本身的美感,通过对美的身体表达,让孩子置身于美的世界中,充分地感悟美,从而提高特殊儿童表现美的能力。特殊儿童长期接受舞蹈教育,这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许多对艺术感兴趣的特殊儿童中,他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快乐,找到自信,这也就是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自我实现的途径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倾向。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性的一个规定性特征,没有它,人性便不成其为充分的人性。它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部核心、人的种族性的一部分、是丰满人性的一部分”。

“丰满人性”(fullhumanness)一词,意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天资或潜能。马斯洛从内在价值论出发,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超越物质需要的精神意境,是人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竭尽所能地利用和发展自己的天资、能力和潜能。同时,他认为寻求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和潜力是人一种本能,这种内在价值要求实现就是人的本性。

单纯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其智力水平及对个人内在价值要求的实现与正常人并无不同,但是,我们谈到特殊儿童自我实现的问题上时,首先要让儿童自身无选择性的接受生理上缺陷这一客观现实,正如马斯诺所说“提出有关个人的能力与成就的各种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从本质上来说,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接受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与不合理的这一现实。”这种无选择性的认识意味着不去试图控制或改变什么,对事物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

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价值,其二是人的自我价值。具体地说,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潜能,不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娜・邓肯崇尚自由舞蹈,她在自己的即兴舞蹈之中获得了自我实现的体验。舞蹈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情感教育功能,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舞蹈可以不带任何教导、改善或者求证的目的,不带有任何帮助的意图,纯粹地、安静地任其自由的释放身体。生理上残疾的儿童完全可以通过特殊的舞蹈训练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生理上的缺陷不影响意志的自由。因此,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舞蹈教育是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艺术潜能的发掘

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盲人音乐家,没有听力的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奏鸣曲》,再如中国古代的师旷、中国近代的阿炳、日本的著名音乐家宫城道雄等等,他们都有一定的生理意义上的残疾,但是都在艺术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早在1923年,音乐教育的领导人物卡尔・格肯斯就曾提出“音乐为每个孩子,每个孩子为音乐”。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是需要艺术教育的,也是渴望艺术教育的。特殊儿童虽然先天上有缺陷,但是上帝关闭了他们一扇门时,也一定会打开他们另一扇窗。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积极帮助孩子来发现这一扇窗。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信,每个孩子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能力,总会有自身光芒闪耀的时候。舞蹈教育是帮助孩子寻找这一扇窗的重要办法。

有心理障碍(包括智力障碍)的儿童同样也有满足自我价值的需求和能力。著名的指挥家舟舟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舟舟属于重度弱智儿,其智商只有30,但是他却凭着自身的毅力和对音乐的感悟力,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弱智天才

指挥家。舟舟父母常常让舟舟在音乐的环绕下进行熏陶,舟舟对于音乐指挥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舟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找到了属于他的世界,并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和敬佩。音乐也成为了舟舟人生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著名的钢琴家托尼德布罗伊出生后,就被发现是一位天生的智障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只有惊人的一磅重,并且还是盲人。当时医生建议他母亲,让托尼德布罗伊自生自灭,但是他的母亲却用伟大的母爱,对他进行了长期的音乐教育,而托尼德布罗伊的音乐天赋也渐渐显露出来,最后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托尼德布罗伊终于成为了美国著名的爵士钢琴家。是音乐教育给了托尼德布罗伊新的生命。

舞蹈是一种身心的互动,这对于每一个特殊儿童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通过学习舞蹈,可以发展特殊儿童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可以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对称、定向、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某些有生理残疾的儿童对舞蹈艺术有极高的天赋,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往往很独特、很敏感,如同盲童具有的音乐的天赋一样,能够创造出极具艺术水准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第二版),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8.

[2]杨民:《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4期.

[3]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美]马斯洛著,爱德华・霍夫曼编,许金声译:《洞察未来》,4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音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28-03

作者简介:尹绯,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门听觉艺术形式,通过声音传递情感,使听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及感染,感受美的滋润。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学者,如孔子、爱因斯坦、列宁都酷爱音乐,他们认为音乐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幼儿园音乐教学能使儿童心情愉悦,在培养儿童模仿力、想象力、创造力,陶冶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智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艺术”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艺术”在不同领域的综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它领域所不能达到的。由此可见,音乐在培养人的情感及审美能力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师资的培养上,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基于此,笔者深入常州市幼儿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幼儿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旨在了解常州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反思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高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结合的途径,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检索,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内涵及影响因素探讨和分析,理清本次调查项目,组织课题组成员与幼儿园教师座谈,对涉及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印证、筛选,共同确定、编制了调查问卷。并把调查内容分成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个部分。封闭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幼儿教师个人基本情况、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与评价情况等内容。开放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幼儿园音乐教学改革和师资能力培养、提高问题。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3.研究对象

笔者随机对常州市5所幼儿园的12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按照所在不同班级分别对小班、中班、大班的教师发放问卷,其中大中班各发放50份、小班发放25份。共发放调查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6%。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5所幼儿园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常州市幼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25~35岁的教师占总数的67%,教师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幼儿园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状况,一方面符合幼儿教育规律,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的扩招,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教师的学历是其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标准之一。在所调查的教师学历中,本科学历占调查总数的79%。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幼儿园对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较高。特别是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更加受到幼儿园的欢迎。

2.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情况

幼儿园音乐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教学不仅反映幼儿园教学质量,而且也反映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和业务能力。本研究在设计上把音乐教学现状分为四个部分,即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学评价。

(1)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对幼儿园的访谈了解到,幼儿园每年级都有明确具体的音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教学目标明确。可见,幼儿园对音乐教学非常重视,对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要求严格。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认识清楚,在教学中基本能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教学工作。

(2)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的调查。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分四部分: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教师在教学前都能对所教授的内容做充分准备,统计数据为100%。教师对课程内容基本了解的占总人数的79%。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前都做了认真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教学内容也能够基本掌握。在教材的使用上,各幼儿园的主干教材基本相同,主要使用的教材是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和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根据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需要,各幼儿园适当增加了一些辅助教材,如奥尔夫音乐教材、吉的堡园本教材等。在授课中乐器的使用上,每节课都用的乐器占50%,使用的主要乐器是钢琴。调查显示,79%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见多媒体使用较广泛。由此还可以看出,幼儿园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乐器和多媒体技术授课。

(3)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的调查。本次调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包括课堂讲授、节奏训练、讲故事、做游戏。搞清楚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活动设计,还是将多样的教学设计结合。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运用一种课堂活动设计的占4%,运用两种活动设计的占20%,运用三种活动设计的占29%,运用四种活动设计的占46%。另一方面,在音乐教学法的使用上,包括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巴里斯节奏唱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等等。在教学中使用一种音乐教学法的占63%,使用两种的占17%,使用两种以上的占8%,不适用的占13%。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已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音乐教学法的使用也在逐步普及和渗透。调查显示,目前幼儿园对教师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拓展和学习,加强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能够将各种技能综合贯通,而且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在教学中运用。

(4)教学评价的情况。教学评价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次对幼儿园音乐教学评价情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幼儿园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两方面。幼儿园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专家测评、教师互评、家长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等等。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主要是以教师互评和自评为主,与外请专家、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围绕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幼儿园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形式多样,基本能够反映教学质量情况,这就对教师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论与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建议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幼儿园对教师要求较高,考核严格,形式多样。在教学环节方面要求严谨,管理规范。对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反思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学前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园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制定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幼儿园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实践技能和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音乐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音乐技能的学习。同时,还要有别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应在教学中突出学前专业的特点,将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与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制定更加实用具体、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使学前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和实际教学相结合。

2.结合幼儿园音乐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学前音乐课程的结构

通过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一些教师认为,在校学习期间,钢琴即兴弹唱、音乐理论、歌曲创编、音乐欣赏以及艺术实践在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应用较多。因此,学校应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实用性强的音乐技能,进行加强和适当调整。如学生普遍反映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不强,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学时,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定期举办讲座、开设选修课、举行钢琴即兴伴奏比赛等形式,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在每学期的声乐考试中,要求学生互相弹奏歌曲伴奏,锻炼和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最后,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一些即兴伴奏的作业。多渠道、多途径地帮助学生提高即兴弹唱的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教学需要。

由于学前专业课时数的限制,很多音乐理论课程无法开设,学生可以根据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需要,通过自学、选修等途径学习。如视唱、音乐史、音乐欣赏、和声学,等等,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采用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

3.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需要。因此,音乐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在设置上安排了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不强。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走入幼儿教育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体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笔者认为,在安排见习和实习时,应进一步强调见习实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让学生知道去“看”什么,“学”什么。因此,在见习、实习中,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二年级见习时要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基本环节、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教案的写法、授课的流程等。三年级应深入课堂,认真地备课并直接上课,将幼儿园的艺术领域的课程都上一遍。四年级应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前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教学能力。

4.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目前幼儿园也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一位好的教师,不仅教学能力要强,科学研究的能力也要强。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特别是在实习、见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成为一名高素质、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3]王秀萍.幼儿园问题解决音乐教学的理论原理与实施步骤[J].学前教育研究,2011,(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钢琴热;思考;人文精神;民族传统

中图分类号 J642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04LX507)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之间不断产生交融。钢琴,作为音乐的载体,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讲,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物质生活的满足,促使人们开始追求音乐这种更为高雅的精神境界。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就已经逐步发展起来,钢琴成为了被普遍青睐的乐器。二十世纪末期,“钢琴热”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兴起。钢琴引入中国不过一个世纪,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并被中国百姓认识并喜爱,这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时尚的推动作用,但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的文化与人文精神使然。

一、“钢琴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时代意义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出现了“钢琴热”的社会现象。很多的家长都热衷于培养子女对钢琴的兴趣,于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送孩子去学习钢琴。所以在中国大地上所掀起的“钢琴热潮”,其中的主要群体就是儿童,这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是极少见的,当然也成为了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一)“钢琴热”现象的社会调查

有人将中国社会所出现的“钢琴热” 现象称为“蝴蝶效应”,意为原本是一种器乐弹奏技能的学习或者是音乐创作素养的培养,却形成了一种社会时尚风潮。尤其是有关儿童学习钢琴的各种事项,成为家长们乐于谈资的热门话题。有业内人士对于这种“钢琴热” 现象称为是特殊的文化现象。为了深入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作者以高校教师以及课题负责人的身份,对广西柳州市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的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调研与访谈。调研发现幼儿园学生学习钢琴的比例最大,小学的学生次之,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学习钢琴的人数比例进一步递减。从调查可以看出,在“钢琴热”现象中,学龄前儿童所占有的比例是最大的,随着学习阶段的逐步提高,会由于功课的繁忙以及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学习钢琴的进度遭到搁置。另外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处于各种原因而导致钢琴学习的中断或者是没有钢琴学习的经历,但是,喜欢听钢琴音乐的人却占绝大部分,甚至于有很多学生当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就会采用听钢琴曲的方式放松大脑,效果很好。部分学生还提出,通过听钢琴曲能够使注意力集中,并提高学习效率。

(二)开发智力是“钢琴热”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所掀起的“钢琴热”现象,部分群体是基于开发儿童智力考虑。我们都知道,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能够让人的身心从紧张中放松,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音乐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儿童的“钢琴热”现象,很显然是中国进入社会经济增长期之后,人们期待着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时,给予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使儿童不但要健康成长,而且在智力上要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中国社会上,最为流行的关于儿童早教的一句口号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其他的孩子去学习钢琴的时候,一个不甘于让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后的家长就会很自然地紧跟其后。类似的思想在中国的社会中形成逐渐蔓延的趋势,就促使“钢琴热”现象形成。

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钢琴热”中的重要群体,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正处于智力的黄金发展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对于儿童进行智力开发,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令儿童的一生受益。一些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学者表明,儿童成长的适当阶段,对儿童的智力进行有效开发,可以采取音乐教育的途径。从有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音乐能够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通过乐器的训练,也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收效。当儿童的大脑正处于发育期的时候,此时给予音乐的训练或者是进行乐器的学习,可以使儿童的记忆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加强,此外,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也会相继被开发出来。

有美国专家对音乐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验,其将儿童分为五组,分别接受绘画、计算机、钢琴、小提琴和普通文化课程的训练。经过了一年时间之后,专家对于几组儿童进行抽样测试,就会发现,接受钢琴音乐训练的学生的测试成绩要相对高出很多。可以证明,钢琴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是非常有益处的。另外,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好动的年龄段,而且思维发散,钢琴的学习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做到身心的协调,并对于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磨练儿童持之以恒的精神都具有促进作用。

(三)迫于教育形式而产生的从众心理

现在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都需要学生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当“钢琴热” 现象在社会上兴起的时候,很多家长就认为这是一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捷径,特别是见到有儿童在学习钢琴的途径上有所收益并已经获得丰硕的成果的时候,就更会令很多人所效仿。即便是没有将钢琴学习作为主业,也会将其作为兴趣爱好予以着重培养。当学生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学习钢琴的天赋的时候,就会帮助选择相关的文艺类课程。可见,形成“钢琴热” 现象的主导因素在于学生家长对于社会现象的盲从性。

钢琴本身是一门学科,要获得成果就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从弹奏技巧到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直至对于音乐的深入理解和创作,都需要经历不断地修炼的过程。一些家长试图通过几年的时间就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熟练弹奏钢琴的人,显然是“拔苗助长”的心态。基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素质来决定,而不可人云亦云。

二、“钢琴热” 现象是中国文化传统使然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音乐具有修身养性之功效。我国古代的儒学创始人孔子,是被世界所知晓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对于音的通晓并次于其在儒学思想上的造诣。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称得上是“君子”,不但要在文学上、思想上有很高的修养,还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这些观点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所文字记载,孔子“学古琴于师襄子”、“击磬于卫”、“弦歌不衰”。这些文字都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修养的重视程度。在其塾学课程中,六艺包括有“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中,其中的“乐”排在了第二位,可见孔子对于音乐的看重程度,另外,“礼”中也容纳了音乐的成分,很多礼仪形式都是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渲染和表达的。

在孔子的一生中,音乐成为了其思想形成的一个因素。儒教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得以传承,也与孔子所倡导“修身之乐”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孔子懂得音乐的真谛,认为积累和培养因素素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教育家,其一生对于音乐的诉求,成为了后人乐于效仿的榜样。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思想发端于孔子,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泯灭,而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将这一思想一致延续至今。中国是礼乐之邦,中国将鼓琴之艺利于最高修养之首。音乐修身,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将不断地继承下去,源远流长。

在众多的乐器中,钢琴是极具表现力的一种。文化本身没有国界,那么,钢琴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也就成为了被“成于乐”的华人所接受的乐器。中国对于教育的重视,首先是从音乐的培养起步的。中国的父母要培养孩子在钢琴上的造诣,并不是要使其成为钢琴家,或者是音乐演奏家,而是要试图采取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乃至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钢琴热”现象的人文精神理念思考

培养学生弹奏钢琴,除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之外,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带动了注入钢琴生产、钢琴教育等部分市场迅速崛起。当“钢琴热” 现象在欧洲国家已经逐渐趋冷的时候,却在中国掀起了热潮,这不得不令人反思形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推动是什么。

一位西方的学者对于中国的“钢琴热” 现象评价是“中国的钢琴教育过多地强调了知识性,而抹杀了其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可见中国在钢琴教育中已经出现了偏差,“钢琴热” 现象的特殊性就是有力的证明。对于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状况,著名的音乐家傅聪曾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中国的钢琴者在钢琴演奏上具有良好的乐感,技巧上的娴熟流畅,但是却无法将音乐中的精髓通过钢琴演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中国在钢琴教育上,过多地强调了表象,而没有上升到审美境界。音乐本身是一种人文精神,而不仅仅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以娴熟的技巧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中国之所以出现“钢琴热” 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就是源于过于强调钢琴的表现力,而没有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而事实上,表象的模仿是无法实现音乐的感染力的。那么,在儿童的钢琴教育上,就更多地倾向于功利性,而缺少了人文性。无论是中国传统,还是西方文化,对于人文精神的定位是相通的,都是倡导平等、和合共生的价值观念,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所弹奏出来的音乐,才会更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并通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将音乐的创造性通过弹奏而表达出来。音乐是民族也,更是世界的,更高的修养,才能够弹奏出更具有美感的音乐。将学生学习钢琴定位在人文和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更多地领悟音乐内涵,然后从指尖弹奏出优美的音乐,不但是一种享受,也会为听者带来快乐。

结语

针对“钢琴热” 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形成,诸多的音乐专家以及教育家都存在着自己的看法。通过调查与研究,分析“钢琴热” 现象的成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音乐的传承影响,以及我国人文精神理念特性,都使钢琴易于接受与传播。但是对于钢琴的学习不能忽视个性,搞一刀切,家长也不能戴上功利、盲从的眼镜,盲目跟风,因此“钢琴热” 现象要进行冷思考,才能促进钢琴在中国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伟伟.浅谈钢琴学习中好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导学,2011(08).

[2]陈瑶.对我国“钢琴热”现象的几点看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

[3]杨虹.从当前“钢琴热”现象看儿童钢琴教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04).

[4]卢望,邵瑜.“钢琴热”现象研究分析[J].时代报告,2011(09).

[5]张迪华,邝嘉.关于“钢琴热”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24).

[6]王群.人文精神缺失:钢琴热的冷思考[J].钢琴艺术,2006(09).

[7]谢南南.走出钢琴教育误区,注入人文精神理念[J].中国音乐(季刊),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