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心理健康常识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朋辈心理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

1研究目的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或没有配备心理专业辅导老师进行指导;部分高校面对扩招后大规模增加的学生人数,心理辅导队伍建设需要跟上步伐[2]。据相关调查,大学生在回答“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答案中,有70%选择同伴,10%选择父母,8%选择老师[3]。可见,同伴作为首选求助对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辈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一种新方式,在心理教育领域也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有研究表明,网络在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和正能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以其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4]。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站,对于缓解学生心理咨询需求压力、提高辅导效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具有积极意义。

2技术路线

系统研究方案从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运维4个阶段先后组织实施。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主要研究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用户界面设计、数据需求分析、安全性需求分析等内容。在系统概要设计阶段,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开发架构以及数据结构,之后完成代码编写和数据库设计,后期经过调试达到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和维护其正常运行。

3系统设计

3.1系统功能需求

3.1.1朋辈心理活动宣传

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会经常举办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活动,如心理活动日、心理活动月等,即可通过该网站进行宣传,弥补只通过在学校公告栏贴海报,导致宣传面窄的问题,从而扩大影响范围,使更多学生受益。

3.1.2心理常识文章

心理常识相关文章是心理网站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户可通过浏览心理常识文章,逐步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有效避免对心理健康问题在认识上的误区。用心理常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缓解心理压力。

3.1.3资料下载

网站负责成员将不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以加强咨询员的心理专业知识学习和辅导能力。培训资料涉及心理案例、教学视频、心理电影、心理书籍等,通过该网络平台可有效实现这些培训资料的共享和信息快速传递。

3.1.4预约及在线咨询

求助者可通过咨询界面提供了3种方法进行咨询,包括预约咨询、智能咨询和在线咨询。预约咨询可先通过填写信息和老师进行预约,一旦预约成功即可到心理咨询室进行面对面咨询,网上预约方便了学生时间管理。智能咨询则通过网站提供的关键词进行选择性提问,系统进行自动回答,在快节奏的当今时代,很少有人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该咨询方法便捷、简单。在线咨询则通过自动跳转到QQ后,由朋辈提供及时心理辅导。

3.1.5咨询员管理

朋辈咨询员由那些具有一定沟通能力、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网站需要记录为此付出努力的历届朋辈成员,收录所有曾经在此平台辛勤工作过的咨询员,记录他们的经历、功绩以及荣誉,形成以旧带新的良好氛围和传承模式。

3.2系统概要

在概要设计过程中,首先粗略描述整个系统的框架,根据系统功能需求设计功能模块,然后设计系统流程,使各模块可以相互交流数据。系统的总体结构分为管理模块和功能模块两部分,管理模块是管理员对网站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管理员具有对用户账号、文章、视频等资源进行删除和添加等管理权限。管理设置两种登录权限,分别为后台超级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功能模块供用户浏览信息,主要包括动态浏览、心理常识文章、图片、视频、下载资料,信息检索等功能,另外,用户还可以登录个人中心,设置个人信息和提交咨询信息。

3.3系统数据结构

根据系统总体结构分析设计系统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建立了如管理员表、用户注册信息表、预约表等10多个数据表,其中的管理员表(admin)如表1所示。

4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包括界面设计和代码实现,实现后的网站首页如图2所示。界面主要包括首页、文章、下载、导航、视频以及咨询等模块。其中“首页”模块主要包括新闻动态和心理辅导网站链接。“文章”模块上传了类似“你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胡思乱想”、“人生、如何活得更好”等相关心理辅导文章。“视频”模块则以心理电影为主,如《心理医生大卫》、《心理师》等对心理起正面引导的电影视频。“咨询”模块包括“预约咨询”、“智能咨询”、“在线咨询”3个部分。代码实现基于ASP.NET和SQLServer数据库开发,以VisualStudio作为开发工具,还利用了丰富的客户端技术,包括JavaScript、CSS、XHTML等技术。代码根据每个模块进行编码,代码量较大,下面以新闻部分为例,其核心编码如下:

5结语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第2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步入正规。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中,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有的学校授课老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大的独立思维,大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老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大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大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到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1.课堂教学内容要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规划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将了解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建立合理认知、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与适应;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认识职业特点和就业形势,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规划,旨在解决好大学生的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心理调适水平问题、择业就业心理压力问题,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毕业生。心理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要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心理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课堂教育方法多样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当好引导者、辅导员,营造和谐的气氛,真正体现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1)团体式心理健康教学。团体训练活动是一种主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游戏活动方式,是一种富于启发的、能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活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可以将团体训练活动引入课堂教学,结合不同授课内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引发思想内涵的游戏类团体训练活动,合理组织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感受、反思,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表现气氛活跃,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增加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2)体验式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老师主导、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其特点是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大学生互动,达到知情统一,可以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说教教学的不足,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处理学习、人际交往和情绪情感等方面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大学生心理品质。通过体验式教学,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老师综合教学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分析,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老师队伍,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作用。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强调让大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即通过老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及纠结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与心理调整思路,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以大学生生活现实为基础,以增强大学生兴趣;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要注意做好当事人的保密工作,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引入有同学有关的案例,避免对号入座。

3.多媒体教学法。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第3篇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自觉追求美的事物,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有利于初中生增长知识、智慧和才能,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勇攀高峰。

2.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抓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和责任

班主任在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班主任工作需要充分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其次,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课上或课后,班主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较大的灵活度;再次,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比较亲近,既是学生学习上的教育者,又是生活上的引导者。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班主任的责任所在。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不应该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充分开展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班主任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1.班主任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

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初中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态度,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在谈话过程中,要有亲和性、劝导性,可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向学生讲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例可循。同时,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用自身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拥有健康的心理。

2.开展班团活动,增加集体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例如主题班会、辩论赛、郊游或献爱心活动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特征,并且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班主任必须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来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班级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习惯,从而保证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第4篇

认真贯彻中山市、镇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⒈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⒉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协助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4、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具体制度及心理委员制度。

三、主要工作

㈠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⒈组织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⒉继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把心理工作的主动权多交给学生,让学生更深的认识到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与改变。加强班级晴雨表的工作,使工作能落实到实处。

(二)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心理健康辅导集体广播、每周的周二下午,利用学校广播台对全校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并不间断向广播室提供《心理访谈》。

2、开放心理沟通室,做好个别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开放做到定时定人。继续实行心理委员值班制,开放心理咨询室,给学生提供心理书籍以及心理放松。

(周一至周五下午6:00—7:00)。

认真做好个别辅导的个案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要进行随访。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3、利用板报、升旗仪式等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本学期决定板报每两个星期更新一次,向全校宣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4、充分利用信箱与邮箱,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效率。

5、为全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跟踪特殊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活动,协助班主任与德育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6、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于各年级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7、继续编辑和印发心理报纸《心语飞花》。

8、于晚修时间为各班开设心理健康课。

(三)具体计划:

八月:入学教育以及新生适应。

九月:以九月教师节为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日。(活动日具体方案另附)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召开心理委员会议,建立新的海豚社干事。并做好心理咨询室宣传工作。

做好新的心理委员的培训。

开始新的一班心理培训班或者培训小组。

十月:为高一高二年级做好中考的调节,总结一个月来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讲座。

十一月:通过总结前两个月的工作,结合心理委员的观察报告,以及班主任反映的情况,开设讲座。并为由需要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十二月:学生考前辅导。

一月:全面检查心理咨询室资料,总结学校心理工作开展的可取之处与不足的地方。

放假前为学生做好青春期教育。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第5篇

1.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机构往往会针对新生举办系列讲座,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学课程的开设以及心理讲座的举办,有利于大学生更广泛、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十分有益。除了针对新生的讲座,有些高等院校还会另辟蹊径———给新生家长上一堂心理健康课。2014年秋季新生入学,集美大学心理健康中心首次举办以新生家长为对象的心理讲座,要求父母做孩子的心灵拐杖,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提供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良好支持,做好孩子学业、生命安全、心理品质培养等方面的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父母的理解、关心和帮助,对于新生度过心理适应期是极其重要的。

1.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集美大学在新、老校区各自设立心理咨询室,并且已有16个学院设有朋辈心理辅导室。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中心下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室和编写室。心理咨询室负责个别心理咨询工作,接待师生的来访咨询、电话咨询。心理测试室负责团体心理测试与心理健康普查,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学生心理保健档案;编写室负责心理保健常识,主要以讲座、座谈、专栏、专刊、学生心理兴趣社团等方式开展工作。“朋辈辅导”是心理咨询辅导的另一种形式,它是让受过心理辅导训练的学生,帮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般来说,提供朋辈辅导的同学是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这样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也会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以便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很多学生的困扰其实的是一些小问题,还没有到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地步,有时只是想要倾诉、需要被倾听,“朋辈心理辅导室”正好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因为在咨询关系外,他们是同学,是同龄人,有相近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价值观等,往往能够更好地交流,并共同找到解决方法。

1.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新生入校后约一个月后,学校一般会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普查的项目一般为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心理健康普查前,为了防止测验结果误差过大,甚至出现错误,学校会对被测学生进行测试前教育,校方承诺对测试的数据及结果保密,测试结果只是作为每个同学心理档案的组成部分,不会对同学产生不利的后果。通过心理普查,可以筛查出部分疑似有问题的学生,并根据筛查结果开展后期的工作,如:排查、预约、咨询和干预工作。在普查中难免会出现一定误差,所以还应结合平常的观察再做判断,比如:通过向班主任、任科老师、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及熟悉的同学了解情况,以便确定真正有问题的学生名单,这样可以弥补心理测验存在的不足。排查出来之后,需尽快安排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电话、短信等方式主动邀约,并且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根据问题严重的程度,一般问题的可以分别安排辅导员或者学院心理健康指导老师进行谈话鉴别,至于问题较大或者较严重的,可以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老师进行谈话辅导。对于谈话后确认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记录材料,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心理咨询老师以及辅导员更好、更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随着时间、经历而变化,心理普查的结果只能代表新生入学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档案应该随时记载、更新材料,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应多关注周围学生的发展变化,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给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

1.4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素质拓展活动:相关心理健康普查表明: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体育学院和医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学生所学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体育学院的学生多活泼外向,运动量较大,平常遇到了什么,往往在运动的过程中消解,医学院的学生心理问题最少,这是受了专业的影响,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较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运动为依托,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研究表明:心理拓展训练对降低抑郁、焦虑、敌对维度有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拓展训练既有身体的动态参与,又有内心安静的洞察;既有自我内心的剖析,又有与他人多层面的积极交流、沟通,从而很好地将身体体验与心理提升相结合、非语言互动与语言沟通完美的搭配,在这种动与静、松与紧、张与驰的良好氛围下增强了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对他人的认可与升华。体育锻炼能有效降低焦虑,锻炼会引起大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呔,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2]。

1.5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改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校园文化能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风貌,也能加快大学生心理上的成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们离家求学,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要用新的方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他们会在校园中接触到新的同学,结交新的朋友,从同龄人中学习并熟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这样能有效缓解刚入校时所产生的那种孤独、不适应感,可有效避免产生心理问题。社团组织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中,跨越了“院系、专业、年级以及性别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平台”[3],在这个交流平台上,他们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好朋友,找到可以倾诉谈心的对象,有效地释放内心的焦虑。同时,在与高年级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到大学校园的交际是大面积、更广泛的交流。在这样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也能学会如何处理与异性的交往,学会正确解决情感问题。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课余生活的调剂和补充。在单调乏味的学习之余,校园文化活动能极大地丰富、充实大学生活,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同学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

1.6优化宿舍管理,建立和谐宿舍关系:2013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被舍友刺死、南昌航空大学惊现腐尸,此时复旦大学投毒案还没有平息……短短几天连续发生几起大学生伤亡事件,实在令人痛心。2014年网络上频频出现“感谢舍友不杀之恩”“大学生寝室生存手册”的词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宿舍的人际关系再度引发关注。宿舍关系是大学生交往最频繁的人际关系,也是最难相处的人际关系。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治国家;依法治校;法治意识;大学生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先进代表,其法治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决定未来国家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法治意识状况,本课题组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70份,收回268份,回收率为99.25%。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标准,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遵纪守法意识,但是,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法律知识缺乏,部分常用法律常识理解出现偏差,他们认为“法律”好像与自己相距很远,不是很清楚违法与违纪之间的界限,即使发生了违法行为,也不认为自己违了法。具体表现如下:

(一)法律常识相对缺乏在调查问卷中,55.59%的学生认为法律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8.8%的学生认为法律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8.9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关联。同时,仅有6.71%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了解法律知识,70.52%的认为自己只是一般了解,认为很少了解的占22.38%,认为自己不了解的占4.1%。但是,在具体法律常识的测验中,学生却表现不佳:对于“劳动合同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14岁”等,这样的法律常识回答正确率均不到3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视法律,也努力学习掌握一些法律常识,但是,整体上来讲,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欠缺,有的自认为已经懂法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知半解,或者是凭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去理解法律。当然,有的学生直接回答自己很少了解法律,甚至有的回答根本不了解法律,可以说是新时代大学生中的法盲,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学校警醒,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二)法律意识相对淡漠在回答如何面对日常法律问题时,很多学生的选择进一步说明了其法律意识的淡漠,如:“遭遇到电信诈骗时,你会怎么办?”,67.16%的选择会打110报警,还有6.34%的选择自认倒霉。遭遇不法侵害,多数学生选择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求助,但是,有18.65%的学生选择找自己的亲朋以暴治暴,有8.2%的学生表示很委屈且无能为力。如果做出了非理性的决定,45.14%的学生选择会考虑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35.44%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还有23.13%的学生表示不会考虑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没有想到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在做出非理性行为时,也很少考虑承担的法律责任。这进一步说明了其法律知识的欠缺,也造就了其法律意识的淡漠,在日常行为的表现就是:敬畏意识没有树立,考虑问题相对简单,言行举止时常冲动,处理事物容易偏激,违纪行为偶有发生。

(三)法律教育相对滞后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教育是其获取法律知识的最佳渠道,但是,他们也认为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方面还显得相对滞后,仅有40.67%的学生选择其法律知识是从课堂中获取的,有33.11%的学生选择是与他人交流中获取的,学生虽然对道听途说的法律知识并不认可,但是,这种以讹传讹的传播方式却是他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另外,选择从家庭和新闻媒体方面获得法律知识的分别占17.16%和24.62%。部分学生反映,在中小学教学中,虽然印发了法律知识的教材,但是,却很少有法律课程的教学,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在中小学学习过法律常识,进入大学后,虽然接触了一些法律知识,但是,这样的教育也是碎片化、零星化,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课题组在问卷调查中,深深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知识的缺乏和社会危害性的深远影响。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在校园里时常发生一些令人发指、触目惊心的学生违法行为:四川师范大学滕某在自习室将其室友芦某杀害、广东省揭阳市女大学生蔡某被电信诈骗自杀身亡案、女学生“裸贷事件”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痛心疾首、倍感惋惜。分析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多元化的影响随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西方价值和伦理观念碰撞、冲突,思想的多元化进一步凸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不良的诱惑不断进入学生视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渗入校园,良莠不分的网络信息迷惑了学生的价值观,致使学生对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更加迷失,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更加模糊,对国家法律的敬畏更加淡漠,遵纪守法意识更加淡化。

(二)学校教育缺失的原因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也是碎片化的,致使学生对于法律认识停留在朦胧之中,处于半知半会、半梦半醒状态。另外,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学校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有些学校工作应对不充分,教育措施不到位,宣传引导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目前的大学生,虽然从法律意义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由于其“三观”正处于形成期,从高中大门迈进高校大门,对违纪行为有所了解,但对违纪与违法之间的界限却知道不多。他们很少接触了解社会,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对法律知识的接触还比较有限,对法律的严肃性还认识不够,即使少数学生有强烈的维权意识,但是,至于维护哪些权益、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却知之甚少。

三、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学校法治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高校不仅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方略,更应该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青年学生,为推进依法治国做出积极贡献。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庄严肃穆的模拟法庭教学等形式,把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变为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违法案例入手,分析说明法律就在学生身边,帮助他们认清违纪与违法的区别,增强法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努力做到依法治校、依规管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法纪的威严,体会“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真正内涵,从而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另外,法律教育应当从小抓起,在中小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法律常识的宣传与普及,严肃校纪校规,从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入手,培养学生法纪观念,树立对法纪的敬畏之心,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二)寓教于乐,积极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更具有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实效,结合实践教学的要求,积极开展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活动,如:组建学生普法社团,利用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普法教育,为需要的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还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情景剧比赛、举办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不断增强法律认同和法律情感。另外,也可以邀请国家公检法人员走进校园,举办法治讲堂、讲座、研讨、座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监狱进行参观,到法院旁听庭审,到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实地实习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的严肃与公正,在参与法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

(三)追根求源,认真抓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和心理发展不成熟。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陷与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目前,由于众多原因的集成,精神卫生问题年轻化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心理疾病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教育,又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建立心理档案,健全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三位一体,营造法治教育合力氛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其法治意识的提高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庭是学生生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法律意识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守法意识,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树立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学校作为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安全纪律和法律教育,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入手,增强学生纪律意识,培养学生法治习惯,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学校要带头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时时处处做到依法办事、依规管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具有科学而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真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国家也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积极构建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0.

[2]侯继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其养成机制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21-123.

[3]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6-47.

[4]贺新芳.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51-53.

[5]王海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困境与对策[J].观察与思考,2016(3):91-94.

[6]翟宇.浅谈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与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4(4):92-95.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坚持发展、预防与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毕生发展,明确社会、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预防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建立完善心理危机的预警干预机制,减少应急和突发事件发生。对已发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注意发现和解决,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特殊群体相结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辅导策略,为其提供专业的教育引导与心理咨询。

(四)坚持专职教师引领与全体教师渗透相结合。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要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五)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目标

健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建设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通过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心理潜能,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其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四、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掌握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等方面的常识。

小学低年级:帮助学生适应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进取心;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和同学交往,养成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阶段:帮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科学用脑,改进学习方法,把握升学方向;了解自己,克服青春期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阶段: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环境,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学习潜能,在克服困难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了解自身能力、特长、兴趣和就业条件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看待和异性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能力,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五、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2021年起,各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心理辅导的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危机干预等方面工作制度。学校主管领导加强行政性管理,专业心理教师负责业务性工作,协同合作,做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让每一位学生受益。

(二)统筹各类资源,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真落实国家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统筹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班每两周至少1个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防止学科化倾向。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充分利用思政课德育资源,扎实推进思政课大练兵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区教体局每年要集中遴选一批促进学生积极心态养成、充满“正能量”、倡导“正思维”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用3-5年时间建成区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研究,重点围绕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塑造健全人格方面进行选题和设计,着力提高心理教师科研能力和解决学生问题能力,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素质。

(三)强化设施保障,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和管理。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有关要求,在本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建设心理辅导室(健康小屋),选择亲切、生动、贴近学生心理、学生易于接受的名称,保证软硬件设施配置,制定保密规范,保护和尊重学生隐私,严格管理、规范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功能区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工作。到2023年,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应配备心理辅导室(健康小屋),并发挥其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

(四)落实人员配备,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教师补充。2021年起,每年通过特岗计划、校园招聘、转岗培训等形式补充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新聘用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持有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其中中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须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到2022年,全区每所中小学(含教学点)应配备至少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到2023年,学生规模500人及以上的中小学校配备专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到2025年,学生规模500人及以上的中小学校均配备至少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队伍建设。积极争取省内各高校和心理咨询机构支持,选聘一定数量心理教育专家组成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邀请心理学专家参与委员会各项工作,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学习培训。每年举办一期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重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到2023年,全区所有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接受至少一次省级以上培训,所有兼职教师接受至少一次市级以上培训。

(五)突出工作重点,建立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一是加强心理辅导。2021年起,全区各中小学要“一校一案”建立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学校心理辅导室(健康小屋)应定期为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成长信息记录,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测评结果、辅导记录等,并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保存。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应根据学生成长信息记录,有针对性地利用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手段,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二是全面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各中小学每学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危机筛查。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及时发现危机事件,快速启动心理危机紧急预案,并及时告知学生班主任、家长及相关负责人,预防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发生。学校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或其他需要转介的的学生,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转介过程记录详实,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三是加强特殊群体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各中小学要重点做好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情感困惑学生、言行异常学生、考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四是加强重点时段心理问题排查与化解。每年季节交替、开学和放假前后、毕业生离校和重要考试前后等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各中小学要加强特殊时段学生心理状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谈心、集体座谈等形式,引导学生将不良情绪及诉求表达出来,共同分析压力源和应对措施,努力把担忧、焦虑情绪转化为动力和信心。

(六)树立系统思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全程全覆盖。各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安排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好跟踪指导和心理服务,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遵循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在常规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学科知识的传播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班主任要在班会课和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学生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主持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学校要科学组织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艺术以及适宜的户外活动,全力推进“5.25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引导学生劳逸结合、调节身心。

(七)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区教体局和各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54号)和《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要求,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帮助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压力应对能力,防止教师将不良情绪带入学校和课堂。

(八)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活动等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与规律,家校合作共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要引导家长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加强亲子沟通,营造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2021年起,每个学校都要建立“家长心理课堂”,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面向全体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或专题讲座,定期向家长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料,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和处理技能。

(九)转变教学理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坚持积极的心理学教学理念,提升实践性与实效性,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学生心理放松的“体验场”。要防止学科化和医学化倾向,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简单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学理论学习,坚持少讲理论、多讲方法,少做分析、多做体验,少讲原理、多讲案例,提升课程吸引力、感染力。要持续改进教学行为,创新教学和研究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要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生评价制度,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名学生,坚决摒弃“唯分论”“划等级”等评价模式。要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有出彩的机会。

(十)注重以点带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面向全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每年择优向省上推荐1-2所学校。特色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剧汇演等形式,激励和推动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区教体局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学校间的工作经验交流与课程研讨,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六、强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任组长,教体、人社、卫健、编制、财政、妇联、团委、司法、关工委、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和各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区教体局设办公室,教体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日常事务。

(二)落实经费保障。各中小学要统筹公用经费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开支,重点保证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费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三)保障教师待遇。落实好心理健康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列入德育学科带头人和名师评选系列,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四)强化专业指导。依托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发挥专家、学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和专业指导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区教体局可委托专家组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督导,不断提高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心理健康常识范文第8篇

生命教育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政治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政治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阵地。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学生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知道生命既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认识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对个体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所感悟,懂得具备生活的自理能力和掌握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公民的人身权益受法律保护,了解公民获得法律保障的途径,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

其他的学科也可渗透:如《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体能常识、青春期体育健身常识,懂得体育健身安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机体发展,了解体育锻炼与自然环境、体育健身与卫生常识、生存技能和方法等内容,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青春期身体的各种变化,形成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我保健活动,快乐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了解牙齿和眼睛的保健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知道紧急求助和自救的基本方法,表达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在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应该起着责无旁贷的作用。经过课题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生命的灿烂;在阅读教学中咀嚼生命的真谛;在作文训练中提升生命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主题班会

学校每学期要求各班级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用电安全、出行安全等,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还有进行学生生命价值讨论,注重学生生命价值内涵。利用班会课组织开展生命意义大讨论,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自身的一言一行感悟生命的意义,崇尚自律的同时为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每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都坚守着自己对人生的信念,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类最可贵的真、善、美在他们身上展现,不仅如此,还放出了七彩的光环感动了知晓他们的每一个人!

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了学生的心灵。如春游,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回归自然,强化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让学生与自然零距离接触,感受生命的活力!每年清明可以安排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表达对英烈的缅怀之情,号召学生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学习先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思想上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灵也受到洗礼净化,增强了自己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每个假期的德育作业,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活动,亲身参加实践,从而达到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目的。

很多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协助社区清理卫生,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受到了社区居委会和群众的高度认可。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习惯。另外,走访聋哑学校,并向其爱心捐赠、提供帮助等,通过这些,能够使学生更明晰生命的可贵,懂得要关爱他人、关注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纯的说教,注意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两个善于:一是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这里的了解学生并非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应该采用各种办法,深入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情绪、个性等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档案,作好长期记录。二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和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情感联系,使学生能主动向教师反映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则应用心理换位、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懂得自我保健自我防治的方法,并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自己成长发展的密切关系;教师还要帮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让学生从榜样人物的某件事中寻找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形成过程,善于以榜样人物之长补己之短,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具备一种良好的健康心态,对工作、对生活、对学生充满信心,用自己乐观愉快的心境,坚强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向上的心理,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家校合力。关注性格内向或个性暴躁学生的心理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组织学生家长座谈会,发挥家长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桥梁沟通作用。同时指导家长改进家庭的教育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关注生命发展的班级管理

生命教育,除了平时的各种教育外,更要求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同时,在班级管理中还应坚持做到:

首先,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当学生以生命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观察生命的演变,不能漠视他的存在。尊重生命,就是要学会宽容。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是受到教师重视的。作为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诱导学生敢于放大自己的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其次,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并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学生在一系列不同性质的活动中创生的,个人对自己在班级中承担的角色、所处地位的体验以及对这一群体的态度,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满足程度,构成了个体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由衷的感到快乐。因为学生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同学的肯定,他才感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同学是有价值的,才会感到受教育的快乐。这种快乐同样也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