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文物保护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文物保护管理

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经济开发建设及文物利用等活动,必须遵循文物工作的方针,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并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

继续阅读

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管理意见

一、充分认识三个文物法规颁布施行的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法》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总结我国文物保护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规范。有关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法理也更为清晰和严谨,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是我国文物事业在法制轨道上继续向前发展的里程牌。《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权利、责任、任务和工作程序。《保护条例》是在《文物保护法》和《实施条例》精神指导下,结合我省的文物保护实际状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更具有操作性。《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保护条例》的出台,为我国、我省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法律和法规保障。

二、深刻领会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精神实质

《文物保护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这是我国几十年来文物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修订新文物保护法的主线。“保护为主”是文物保护方针的核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文物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都必须把文物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主要位置,这是文物事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文物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石。“抢救第一”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前提,强调要把抢救文物放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位置。“合理利用”就是要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永久保存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管理”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本保障。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要全面、完整、准确理解这个方针,把思想统一到这个方针上来,保证这个方针得到认真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全面了解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状况,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保护文物的职责

我市文物资源丰富。现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6处,市级5处,市级65处,各类古文化遗存、遗址202处。这些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是的辉煌历史文明的实物见证,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护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才能名符其实,才能彰显古城的文化品味。

《文物保护法》总则明确指出:“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文物保护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共同承担职责,应认真履行。

四、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建立建设工程项目立项前的考古、勘探、发掘的文物保护机制

继续阅读

浅谈文物保护管理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物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文化内涵和精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意识到文物保护的关键作用,在实际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充分意识到文物保护中的问题,在综合各种手段和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对当前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文物保护管理;困境;对策

引言

文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深厚内涵,具有非常宝贵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需要着重进行保护。必须充分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针对当前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分析文物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文物的有效性和独特性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种类文物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使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能够不断增强。在社会进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社会不断进步的有效推力。

1当前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困境

1.1经济建设对于文物的不利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在开发旅游经济的过程中,会对文物的安全性带来严重影响。在实际管理与保护的过程中,新型保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为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技术的提升、推广与创新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影响,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另外,在城市开放、乡村改革、铺设公路的过程中,会对一些文化遗产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由于开发不当和基础规划不到位引起的,有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忽略了文物保护工作,造成文物保护与基础建设之间的矛盾加剧。有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经济建设,在追求眼前利益的同时,忽视了文物保护的内在价值和对地区的长远影响,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一味追求开发速度,影响了文物保护的时效性。

1.2文物保护工作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在文物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有些地区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达不到实际管理的要求,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一定的知识性和技术性,需要在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专业的文物保护技能,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一些细节,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文物保护。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体系,在人才的招聘、引入、培训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问题,人员在的管理能力与实际管理工作不相适应,面对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最终造成文物破坏的现象。另外,有些员工的意识薄弱,学习能力和意识较差,忽视了保护和管理技术的学习与更新,不能与时俱进,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1.3法律保障对文物保护欠周密在文物保护方面,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支撑,当前,我国有《文物保护法》作为基本大法,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法律条文虽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约束现象,在具体操作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一些“合理利用原则”,没有非常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说明,被有些人当成破坏文物的理由,文物的保护界限被打破。有些法律条文规定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需要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不得对文物造成破坏,但是,由于种类和等级的不同,不同文物的保护原理和方法是需要区别对待的,文物保护具有唯一性和特定性。这样的法律条文含糊不清,在实际管理和保护过程中会出现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利于文物保护的顺利进行与发展。

继续阅读

景区文物保护与旅游管理分析

摘要:以麦积山石窟为核心的麦积山景区是甘肃省旅游宣传推介的重要窗口,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石窟文物的内在价值远未得到发挥。从长远讲,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文物保护,也不利于旅游开发。为使麦积山石窟这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和谐发展,文章就如何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管理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从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弘扬、利用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麦积山景区;文物保护;旅游管理

麦积山石窟是我国著名石窟寺之一,是甘肃省对外旅游宣传的重要名片,它保存着北朝以来的以雕塑、壁画和建筑等为主体的佛教文化艺术珍品。麦积山石窟以其广博的佛教石窟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绿色的森林氧吧,吸引着来自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等周边地区的众多游客。近年来,北京、上海及南方一些城市的游客也在不断增多。随着麦积山石窟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外部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麦积山景区的游客数量迅猛增长。这种情况在显示出旅游业繁荣景象的同时,也给景区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产生了一些新矛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处理这些矛盾与问题已成为景区管理的当务之急,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麦积山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行政体制上的多头管理历史上的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中的佛教圣地,麦积山瑞应寺是陇东南地区影响颇大的佛教寺院,麦积山周边田产原归瑞应寺所有,附近村民多为寺院佃户。清末以来寺院衰败,外来流民迅速涌入,他们在石窟周边垦荒开地,与寺院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麦积山石窟由人民政府接管,周边几个自然村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寺院田产在中也被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1953年9月,天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成立,隶属天水县文化局。1961年3月,麦积山石窟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改属甘肃省文化局,后曾由天水县文化馆代管,1973年起又归属甘肃省文化局管辖。1982年5月,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正式成立,由天水市人民政府管辖。其具体职能为负责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和街亭温泉等景区景点的管理和开发工作。1984年7月,麦积山石窟山体加固工程竣工。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更名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由原来单纯的保护和管理机构扩展为兼顾文物修复、美术临摹、石窟考古、宣传展示、旅游接待、文物安全保卫等多重职能的机构。与麦积山石窟周围的森林属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麦积林场管理。20世纪80年代扩建为小陇山麦积植物园。21世纪初,又升格为国家森林公园[1]。这样一来,在麦积山石窟保护范围内出现了分别隶属于文物、园林、旅游、林业和地方政府等多个系统的行政机构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为减少因多重购票而引发的矛盾纠纷,2005年5月,在甘肃省人民政府具体协调下,天水市人民政府、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文物局等三家主管单位最终达成统一出售门票,再按比例分成的解决方案,暂时解决了因重复购票而给游客带来的不便。但随着民众文物保护理念的更新,旅游服务需求的提升,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民生现实需求等客观条件的变化,景区内各部门开始陆续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和发展规划,以期提升管理水平并获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因此,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最突出的表现是不同系统单位和部门在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时,仅局限于本系统内,对整个景区范围却无力顾及,因而也造成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管理范围仅限于石窟及寺院,对其行为除了做宣传教育外,几乎无能为力,无任何制约手段。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整个景区健康良性的互动和发展。麦积山风景管理局尽管有行政执法权,但对于同样拿着地方政府合法建房手续的村民却是毫无办法,只能对其楼层和规模进行力所能及的限制,对国家相关规定很难得到贯彻落实。

1.2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经过多年建设,麦积山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观,但与客观发展需要仍有不小差距。在接待服务方面远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每年节假日期间的表现尤其突出。由于游客数量在短时间内骤增,且集中分布于麦积山景区,导致游览参观、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均处于饱合或超员状态,服务质量严重下降,接待服务水平经受着严峻考验。而冬季则又呈现出另外一种情况:由于游客锐减,景区内交通、餐饮、住宿行业大部分歇息,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尤其对非自驾游客造成了不小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麦积山景区接待服务水平的发展。(1)道路交通方面。由于整个景区目前尚未建成循环参观线路,导致仙人崖、曲溪、石门等景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无法得到相应开发和利用,大量外地游客不能合理分流,一窝蜂涌向麦积山石窟。这种景区交通线路设置,导致在旅游旺季游客常常临时改变行程,给接待能力相对薄弱的仙人崖、石门、曲溪等景区造成了诸多不便。同时,各景区之间不发达的交通也给游客造成了许多不便。(2)接待服务方面。主要表现在两点:①景区购物问题。由于麦积山景区并未建立起一个规范有序的、与景区融为一体的旅游购物和餐饮市场。各种摊点只能沿景区参观道路依次排开,既阻碍了游客和车辆通行,又影响了景区环境卫生。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②景区讲解服务不规范。受单位管理范围限制,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讲解服务只能从窟区入口开始。当外地游客乘观光车到达麦积山脚下停车场时,首先面对的是由风景管理局组织的导游讲解人员,游客在他们带领下,前往麦积山石窟广场,沿途浏览道路两旁风景,也有一些相关知识介绍。然而参观石窟之时的接待服务则由研究所的讲解员承担,游客想要真正了解和认识麦积山石窟,又要重新购买石窟讲解票之后才能进入代表性洞窟,听取专业讲解员讲解,感受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这种讲解服务方式的反差,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游客的普遍质疑、不满和投诉。(3)住宿餐饮方面。伴随国家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和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内村民围绕旅游而开办的农家住宿、餐饮、商铺、租车,以及小摊小贩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种店铺在选址、建筑风格、体量等方面非常随意,普遍存在私搭乱建现象。建筑样式也是五花八门,服务质量良莠不一、参差不齐。这些严重影响整个景区风貌,与世界文化遗产地麦积山石窟的形象不相匹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整个景区没有形成系统规划与切实加强管理有很大关系。

2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只有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佛教艺术宝库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整个景区才具有相应的旅游、宣传和推介价值,也才能把景区各项工作带动起来,使景区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并最终使景区内相关方受益,从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开发、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矛盾,天水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文物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年“五一”、国庆,以及中秋小长假期间,都有大量外地游客涌向麦积山。其时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游客仅排队购票时间就长达1~2h,之后才能登上栈道参观石窟,使整个参观时间延长至4h左右。高峰时期登临洞窟者日均在1.8万~2.2万人之间,超出最佳承载量的3倍。游客的参观体验也仅是人挤人在窟区栈道上走一圈而已,结束后多已疲惫不堪,更谈不上愉悦和收获了。此外,由于栈道过于拥挤,窟区只能暂停讲解服务,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发动全体员工进入窟区值勤疏导,同时还借助武警、公安、交警、工商等部门前来维持秩序,以确保游客和文物安全,整个景区的交通、餐饮、住宿、通信等处于超负荷状态。

继续阅读

文物保护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更好地发挥文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切实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目标责任制。有关部门应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观念。

第四条市文化局是全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文物工作依法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县(区)级文化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

第五条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依法保护管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控制保护古建筑,以及其他有价值的文物遗存;

(二)对地下文物依法实施保护管理,检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三)对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进行行业管理和指导;

继续阅读

县政印发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促进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挖掘我县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我县文化品位。

(二)基本方针:文物保护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三)工作目标:通过有效措施,文物保护管理得到全面加强。今后,文物保护“五纳入”(即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有实质性进展;确立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完善“四有”工作制度(即:有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人员管理);坚持以政府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体制,逐步形成更为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建立一支高标准文物保护员队伍;切实保证文物安全,继续保持不发生火灾事故和馆藏文物被盗案件,野外文物发案率明显下降;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明执法;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保护文物意识深入人心。

二、实施分类保护,构筑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

(一)我县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我县目前查明的文物点共有1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清明桥、柴武台、栾武台、文庙大成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苏味道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赵家庄革命烈士墓)、两处市文物局复查点(高家庄哈珊墓、河西村张翼墓)以及2008年“三普”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75处,可移动文物点22处,配合大型建设工程省文物局新发现文物点17处。其中古遗址64处,(聚落址38处、寺庙遗址20处,窑址2处、军事设施遗址4处);古墓葬18处;古建筑10处(宅第民居4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处、古石桥2处、宗教建筑1处)。

(二)分类文物保护具体措施

继续阅读

区文物保管职责通知

按照区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为确保我区文物保存完好率≥95%的目标的实现,现将我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中,2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区新发现文物35处。辖区内除文昌阁、大觉精舍(华家阁楼)、阳明祠、刘氏支祠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由市文物局设置专门保护管理机构进行保护管理外,其他各级文物景点均由我区保护管理机构进行保护管理。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省、市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要求,贯彻“保护为主,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区区域内文物保护工作,提升我区文化品位,为生态文明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职责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被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负责管理”和《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有协助保护管理本区内文物的职责”等规定及当前市委、市政府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测评要求,改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切实保护好辖区内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市文物保护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各街道(镇)要尽快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制定文物管理制度,设立文管站并配专人负责,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本辖区内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

继续阅读

探究文物管理工作的意义

文物管理工作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文物安全保障以及中华文化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文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加大文物保护舆论宣传力度等措施加强文物管理,促进文物的保护,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加强文物管理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措施,为有效加强文物保护,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条例,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处理和文物保护与国家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关系,并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制止和防止人为的及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和损害,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一鲁文物管理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文物是历史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往往能够助我们洞察历史的奥妙,体味先人的智慧,还原历史的真相。”在我国,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通过对文物的鉴定和分析,从中探索历史的依据。文物管理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文物的保护,使得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人们通过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来感受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变,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吸取经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文物研究,追溯其中的文化内涵,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2有利于保证文物铃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激活集体记忆,增强社区凝聚力,因此,需要重视物质景观保护背后的社会意义。”无论是景观文物还是馆藏文物,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文物盗窃案时有发生。文物管理工作,能够使文物保护更加合理有序。文物管理得当是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物的经济价值往往会在市场中引起波动,但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才是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的,文物管理部门的积极引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文化态度。

3.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各种文物的呈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真实性。鸦片战争,列强入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文物颠沛流离至今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今,由于文物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文物以更真实的面貌展现给世界人民,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