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

团队精神培育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第1篇

应该承认,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是不高的,管理艺术也比较欠缺。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和提高我国的管理人才或企业家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能否建立和培养一支现代化企业家的队伍,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素质、企业素质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关键。日本管理专家廉田胜说:"企业成功与否,经营领导占70%的作用,尤其他们的管理思想、思维方式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培训提高管理者,使其具有正确的管理思想是一个前提。

说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人们更多的是联想到国企改革,想到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各种研究企业体制机制问题、如何摆脱国企困境的文章也随处可见。然而,从企业微观情况出发,着重企业内部规范化管理问题及实务的研究并不多见。从企业内部入手,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每一个企业都需面对的问题,更是中国众多成长中企业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一、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员工的表率。管理者在员工的心目中,显而易见是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因此,管理者的工作热情、精神状态及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公司的面貌和形象。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对自己高起点、严要求,以身作则。管理者绝不能把从事管理工作当成是对自己工作的优厚待遇,而应理解为是一种更严格的要求。实际上,管理者就是员工的一面镜子,员工会常常照着这面镜子来检点自己。作为管理者,更应不断擦去镜面的污点,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成为员工的表率和楷模。

二、坚决贯彻执行高层领导决策。公司的高层领导是公司的决策层,中层管理者是决策的实施层。实施层的工作直接决定高层领导决策精神是否能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如果管理者只是机械地把高层领导决策的语言形式转述给员工,那他就只是一台“录音机”的功能了。决策下达的目的是为了实施,怎样监督员工实施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若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应及时把情况反馈到决策层,让决策层根据反馈的信息再次论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此过程中,还应正确对待员工对决策的反响,并把高层的正确决策一如继往、坚定不移的贯彻下去。

三、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怎样去培植员工的工作热情是衡量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作为管理者必须把握公司的培养方向,并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养成性教育,培育员工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把良好的品德当做自己的必备品格。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集体主义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不仅有利于开掘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增强决策者的信心。

四、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要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入世,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良好的吸收人才和资本的能力,企业人才和资源有没有良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改革,采取措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必须树立人才是企业资源的观念,树立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成败兴衰关键的观念。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从人事走向人本,从培养走向聘用,从“近视”走向“远视”从中国走向全球的变化。要看到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注意把人安排到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地方;人才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当前的价值水平上,更重要是发挥他潜在能力。道德是人修身立业之本,是人理想信念的基础,是解决怎样做人问题的根本所在。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资本。基层管理者应注重专才;高层管理,则强调通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善于总结经验,勇于突破自我。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增进科技意识,从思想到行动,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要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我们一定要认真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实质是要通过有效的机制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激发起员工的无穷潜力,更好地促进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很好的激励根本的讲,只有靠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才能实现,因此,企业在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时,基本的办法是了解并满足员工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确保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建立激励机制,需要特别注意:(一)公平原则——体现的是多劳多得,让每名员工在对报酬与贡献的比率进行比较时觉得公平,感到满意;(二)实事求是原则——要根据客观存在的需要施加相应的刺激和鼓励;(三)尊重人的原则;(四)坚持物资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五)激励手段和激励效果的一致;(六)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重要的是建立相应的绩效管理,而其更重要的是沟通管理。如果说,企业管理从以人为本延伸到以绩效为本,那么绩效管理就是从考核管理延伸到沟通管理。以人为本的最大风险是信任危机。建立标准的绩效管理系统,最终是为了通过标准、规范、流程化管理,最大程度的解放人的创造性。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才能在制定激励机制时把握正确的方向,收到好的效果。

五、培育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离开这个精神支柱,企业就是一潭死水、一具僵尸,就毫无活力、毫无竞争力可言。有团队协作精神、有配合默契的凝聚力的优秀团队,就犹如猛虎添翼,所向披靡。首先,团队精神对于现代企业凝聚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这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的最重要的标志。良好的团队精神就成为一面旗帜,它召唤着所有认同该团队精神的人,自愿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为实现企业和个人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其次,团队精神还有着激励作用。根据对许多企业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员工总认为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谓回报,并非仅限于加薪或晋升,他们最需要的是别人的认可与肯定。良好的团队精神充分尊重团队成员,赋予团队成员具有价值的角色,倾听其心声并且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分付出。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深植于内心的活力与使命感,对团队成员的行为有着重大的激励作用。

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要靠多年的教育训练和生活实践的积累,才能逐步形成。打造团队精神更非一日之功。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幸福观等,对于打造团队精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总裁、总经理、企业领导班子有怎样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他们带领的团队就会有与之相似或相近的共同价值观,即团队精神。导、发掘员工群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纠正、培育、提升、弘扬等步骤,使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趋于一致。不可否认,在我们的员工队伍中,主流的思想意识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和引导,并以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加以培养,都可成为企业精神的组成部分。队精神是群体价值观的反映,属于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灵魂,则是隐含在企业机体之中的、难以用直觉观察到,但却又能使人感知到的;既难以捕捉到,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但却又光芒四射、能打动人心的一种内在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品牌、一句广告词、一件实物,更是化为消费者的一种信赖感、安全感、满足感。消费者提到它,就有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一种对其产品和企业形象的极大的心理认同。比如德国的奔驰、美国的麦当劳,还有波音、松下、壳牌等企业。但是,一个企业家要引领企业达到这般境界,绝非一日之功、一年之功。然而,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备显它的无穷魅力和巨大的挑战性,诱使无数的企业家为之毕生奋斗。

团队精神的有效、顺利、充分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司营运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公司的团队精神并进一步加强部门凝聚力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1、理解。善于理解他人应是人的一种美德,在工作中和处理问题时善于理解不仅能化解矛盾和隔阂,而且能够有效地达成沟通和谅解,是良好团队精神得以发挥的基础。如我们在工作当中,只是凭主观意识、经验判断、对人、对事轻易地下结论,不作调查,不了解,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替他人设身处地思考,以查找发生问题的原因和动机,寻找解决事情的契机和切入点,因而就难以达成理解和谅解,影响了工作。其实,在工作当中,不仅上级与下级之间需要充分的理解与有效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第2篇

在今天,中国许多企业都在为赶超全球范围内的对手的竞争优势而努力奋斗,人们不断寻求技术的突破,战略控制企业命运,但是,明晰了战略的企业并不都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原因是什么?隐含在战略背后的关键要素又是什么?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热议的话题,其主要内涵是协同合作,体现在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精神,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团队精神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团队精神;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生命力?用什么判断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归根结底,企业的员工是否具有自觉的团队意识,是要看这个企业是否拥有团队精神。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非否定先进的企业理念、雄厚的资金基础、高科技的含量和知识的重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先进的理念固然重要,如果贯彻不下去,员工缺乏执行力,一切都等于零。所谓团队精神,它就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团队成员都认可的集体意识,是每个团队成员都认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作共赢,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向心力和凝聚力,凝聚团队,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因此,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团队精神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何谓核心竞争力?1990年,核心竞争力首度出现在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文章指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更多收益的特殊的技能或技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在《市场不能被强盗逻辑主导》一文中提出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到看法,他认为一个真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断:人才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因为人才可以招纳;品牌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因为品牌可以创造;企业管理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因为管理手段可以借鉴;高新技术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因为高新技术可以买卖;创新也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因为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源泉。

二、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1.团队精神强化了企业的凝聚力很多人都听过《天鹅、狗鱼、虾拉车的故事》吧?天鹅一心往天上冲,虾子使劲倒着拖,狗鱼直向水里跑。尽管他们三个热情高涨,奋力争先,可车子依旧原地未动。员工之间的不和谐,不仅不会把事情办好,还很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没有团队精神,1+1小于2。企业为员工发展搭建舞台,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潜能和智慧,把员工个人发展的理想与企业不断壮大的愿景紧密结合,由此,企业助力员工成才,员工促进企业发展。

2.团队精神对员工产生事半功倍的激励作用团队精神对员工思想产生事半功倍的激励作用。作为团队建设,团队精神能帮助团队成员展现潜在才能,把先进典型作为行为标杆,向先进典型看齐,取长补短,达到团队合作的最佳效应。曾经读到比尔•盖茨的一段话,微软着力营造一种氛围,你会觉得“我不但拥有整家公司的全部资源,同时还拥有能使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与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能使梦想变成现实的,则是微软。员工在这种氛围中,创新思维不断涌现,个人潜能得以发挥。

3.团队精神对员工具有自我约束的积极作用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员工彼此之间产生了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的合作行为,大家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关心企业兴衰,规范自已的言行,团队精神对员工具有自我约束的积极作用。如果我们不能自我克制,那么多数情况下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甚至会影响大局。倘若我们能不断反省,无疑会让自己站在一个新高度。

4.团队精神对提高企业整体效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团队成员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团队精神对提高企业整体效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微软公司,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甚至身价过亿)每周工作60小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并没有获得高额加班费。正好相反,在这方面,微软公司甚至被人们嘲以“吝啬”。有人大惑不解:为什么这些个百万富翁的有钱人在主要产品推出前会加班加点上百个小时?他们为何要此玩命工作?追根溯源,出人意料的答案是:微软落地生根的团队意识,这种凝聚人心的意识完全超越了渺小的自我。

三、团队精神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实现企业目标,必须做好团队精神的建设,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夯实工作:

1.团队精神培育共同价值观“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企业目标是企业航向的灯塔,是激励员工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企业目标越明确越具体越好。把目标层层分解到人,让个人目标成为团队目标的一部分,让每个队员都感觉在为一个团队工作,激发团队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最大作用。

2.团队精神唤醒员工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唤醒员工竞争意识,推动成员不断自我提高。激情和活力是团队的灵魂。人人都有一种不甘落后、以及落后为耻的心理。而竞争使员工在成绩上拉开距离,从而激励员工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两个人跑步要比一个人更轻松,竞争将人的荣誉感激发出来,让员工更优秀,同时企业的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

3.增强企业忧患意识“丢失一个铁钉,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个骑士;伤了一个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就是军事政治领域的“蝴蝶效应”。在团队中,迫在眉睫的危机或亲身体验容易引激活团队变革动力,激发员工敢于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励成功。团队意识使员工工作热情更高、工作体验更多,从而也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津.世界成功管理经典智慧全集[M].地震出版社,2007.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唱艺术;大学生;团队精神;作用探究

我国在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其中的核心领导目标,在大学阶段重视人才的知识结构重建,并将其基本形态、性格、观念等做积极引导,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的基本理念,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所重视的发展目标。合唱作为一种表现力、感染力都非常丰富的课程,是一种优质的美的艺术展现形式,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其可操作性较强,受众群体和范围较广,艺术的渲染力有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大学阶段的教育阶段中,开展合唱教育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学生个人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音乐教师可以广泛开展的音乐艺术性活动。教师在课程过程当中重视对学生的身心感受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身体和演唱从而抒发作品情感基调,重视合唱中的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表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之下有一个系列化的艺术展现,对大学生的后天性智力发展也是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一、合唱艺术的基本概念与团队精神的实质解析

(一)合唱的基本概念

合唱是两个声部以上的群体性演唱的形式,能够与齐唱和的声乐演唱进行明显的区分,最早是通过西方国家产生的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的合唱艺术是在近现代中的政治斗争、解放思想、文化教育中形成的,相对来讲具有更加深厚博大的背景条件,尽管存在的历史相对来讲比较低,但通过多年来专业音乐学家和学者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紧张,也能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展现出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些爱国曲目包括过个都可以通过合唱的形式体现出来,其音乐作品的震撼力和民族凝聚力的表现不言而喻,是直至现今社会仍旧具备一定社会功能性的演唱形式,并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通过新闻媒体或社会性声乐比赛当中都对以合唱为主旋律的集体主义精神进行顺应,通过这种激情的、向上的、蓬勃的曲目演绎形式能够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国高校当中普遍开设的艺术课程之一。合唱组织是通过人声进行分类,通常分为混声合唱和同声合唱两个部分,混声合唱是指由女声或者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形成的演唱,而同声合唱则是由同类的声音分类为基础性条件,可以是女声合唱、童声合唱或是男声合唱。合唱最基本的组成是声部,每一个声部都是由一些相同或是相近的音量、音色等的个体性的人声进行组合形成的,并在合唱当中有一定要求和分布关系。在合唱当中各个声部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的作用关系的,只有在音乐作品和内容表现当中按照一定的要求从而得到声部之间的具体关系限制,这样所形成的合唱才是作品演绎变现所真正需要的,也是观众区分作品表现好坏的重要判断依据。

(二)团队精神的实质

团队精神是对个人利益或目标追求而最终形成的一种集体利益和目标追求的一种体现,是保证群体或组织高效工作等的一个基本条件。团队精神具有凝聚、控制、鼓励、指导等基本功能,通过预设一个团队奋斗的目标从而使得群体中的团队精神建设的完成,其中每个成员通过确认自己的努力和发展牧宝,从而使得团队目标被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再通过对成员凝聚力的培养从而使得群体中的个人在目标追逐的过程当中,能够形成一种特定的习惯和信仰,使得团队的成员之间的形成共同的使命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对团队精神中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和促进,而通过团队精神中的激励功能则是能够对团队成员中自我发展的竞争力、创造力的一种有效培养途径,按照群体或团队中规范或疑似从而使得各个成员能够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完成个人目标并实现对其他成员的尊重。另外团队精神的控制功能则是将团队成员之间的行为和群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协调作用的一种表现,它主要是用一种集体性的观念力量或者氛围的引导作用,从而实现对成员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通过团队精神而实现的控制与传统权势、地位等形成的自上而下式的硬性控制力量明显不同,相对来讲较为软性化,更能深入人性从而使得团队工作完善的更好。

(三)合唱与团队精神的共同作用

合唱是一种讲究群体性的艺术表现行为,合唱中的每位成员包括指挥都是舞台表现中的主角。高等院校音乐教师通过对学生歌唱技巧和音乐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使得演绎曲目能够在合唱成员和伴奏辅助的情况下有序进行,大家共同努力和创造实现将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优化展现,从而得到合唱团队艺术性的灵魂形成。其中长号作品是团体中个人的奋斗目标,而合唱艺术则是个体之间实现优势凝聚的关键部分,通过观众和业界人士的认可从而促进合唱团队精神的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优秀的指挥则能够将合唱团体中的个体进行有效控制,实现群体协作努力的核心所在。

二、合唱艺术是团队精神和音乐表现之间的结合

(一)合唱是以团队形式展现艺术曲目的形式

合唱是需要团队进行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离不开其中个体的团结和协作努力精神,这种集体性的声乐活动通常是由几个基层的组织单位即声部或声部的分部构成,可以说在混声合唱中的女高音合唱部、女低音合唱部、男高音合唱部、男低音合唱部四个声部。在进行排练或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各个声部在集体中的相应关系进行协调和分配,从而使得合唱作品能够完美的演绎出来,其中各个声部都必须服从于一个统领,并听从指挥的基本引导。只有这样乐谱才能转变成流动的音乐,并在演唱者的个人理解中实现对曲目的创新式演绎。另外在优秀的合唱作品当中伴奏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合唱效果和升华和推进,高校音乐教师在这个基本条件的要求之下,不仅需要带领学生认识自己在合唱当中所扮演的基本角色和声部位置,另外对乐器使用和配合演绎的讲解也是合唱相关音乐课程讲解的重点。

(二)以合唱为基本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我国国民素质

从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培养来看,其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对专业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等都能够通过合唱的培养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提升或改变,合唱艺术作为一种较为大众化、可行性佳的艺术手段,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振奋人心或积极向上的曲目演绎,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基本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具备更好的审美观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或活动,从实践中得到实现学生个人发展的教学经验,使得学生通过合唱艺术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实现自己的对民族音乐的基本兴趣和爱好,实现学生个人音乐或专业相关方面的

(三)合唱曲目对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的培养

合唱艺术是一种能够表现多种情感的形式,也通常是一种人们进行情感宣泄和抒发的形式。通过合唱的培养让学生重视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摒弃目前日韩、欧美等感伤性音乐的灌输,学生能够在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中找到正确的情感宣泄和表达的途径,并将自己的爱国精神抒发出来。目前高校中爱国或振奋人心的合唱曲目较多,其中反映民族进步和阶级斗争、自由独立追求等方面的内容不胜枚举,通过一首首歌唱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奋的歌曲演绎,当代大学生能够从民族进步中发现合唱艺术的美的体现,从而形成自我更高标准追求的目标,并对学生个人起到良好的促进激励作用。

(四)合唱重视学生之间的配合和统一合唱艺术的基本特点

通过分析和研究证明,重视合作和训练是团队精神形成的有条件,合唱中音响的协调从音量、音准、音色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而成,只有在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组合并按照相应关系进行,才能实现曲目演绎的协调效果,当然这种关系对于大学生演唱群体来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磨合过程。首先应该遵守整齐划一的合唱艺术表现才能够有效进行,教师通过对合唱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咬字、音准、节奏、队形等进行控制和训练都是需要每位成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其次由于合唱与其它演唱形式尤其是独唱能够进行明显的区分,因此不同于独唱对个人音乐表现的独特性要求,合唱讲求共性,就是团队成员通过控制自己的音色从而实现对团队其他成员的和谐作用,从而使得个人的声音能够有效的融合在整体演绎的音响当中。另外重视对青年大学生整体艺术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行动的基本意识,从而使得每位成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节拍”进行统一,从而使得声音能够准确无误的在合唱中发挥出自己的基本作用。

(五)合唱训练或活动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日常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或合唱活动表现准备阶段,从其服装、艺术表现、队形、音色控制等方面都是对团队精神的良好演绎,因此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艺术表现成果,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手势、动作、姿态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各个声部之间的和谐表达关系的把控,能够实现合作曲目的完美呈现。其次就是要求各个队员将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内涵进行探究和学习,从而使得成员能够对曲目的基本风格达成共识,从而根据曲目的内涵或表达进行调整服从团队表现的共性要求。最后就是在选择服装和舞台表现的队形和神态各个方面,需要根据作品基调确认,从而考虑整个合唱团队的风格和形气质,使得艺术行为与团队精神之间的完美融合和推进影响。

三、合唱是给大学生培养团队精神的基本条件

合唱艺术是其它课程教育和思想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通过合唱教学能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从而扩展社会性质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从而真正的适应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使得合唱相关曲目的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作用,这种具有较好实践意义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教育途径,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课程教育中获得除了曲目之外的其他思想品质的接受,学生通过参与合唱活动体会到精神之美,那么队员学生的表现和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对曲目的表现之上,还体现在个人的内在变化之中,这种具备不可视性质的变化更为重要,会成为建设校园文化和促进学生参与的优势驱动能力。合唱艺术表现活动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团体活动,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和同步等都是社会缩影的表现,通过对学生的个人发展的要求,加上对团队协作发展的配合能够纠正学生自身原有的不足,从而实现对团队精神的有效培育,因此高校中应该积极开展这项活动,并从优秀合唱团队的教学口号和理念中有所启发,从而实现这种良好教育有段的有效利用,使得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建设。

四、结语

团队精神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不同忽视的,因此高校应该从艺术的普及性教育开始,从而合唱培养的理念建设出发,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合唱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实现学生个人和校园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轶.论合唱艺术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影响[J].教育界,2010,14.

[2]李可.论合唱艺术在高职艺术类学生培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03:89.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意义;关系;途径

基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基层贯彻落实。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激励人、感召人、塑造人,是提高基层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体现时代特色、富有创造性的基层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基层管理升级,促进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实现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融合社区与居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是影响和带动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基层文化的创建与开展,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筑和谐”、“享受文明、享受生活”的共建共享文化理念,形成社区与居民共同愿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建设基层文化是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的可靠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机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以文化的力量教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保持基层队伍和谐稳定。

二、建设基层文化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同样如此,这是基层文化共性的一面。同时基层单位由于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思路、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这是基层文化个性的一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突出自身特点,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作为共性,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在观念形态、制度行为、物质形态等文化方面,整体推进,全面构建。作为个性,要求基层在学习先进基层单位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愿景目标和职工队伍的实际,以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为重点,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体现自身特色,让职工易于认同,自觉执行,增强基层文化的生命力。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只有继承优良传统,企业文化才能保持延续性,为职工群众所认同。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企业原有文化传统可能与新的形势需要不相适应,只有及时修正和完善,才能反映企业文化时代特点,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建设基层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先进的基层文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挖掘自身文化底蕴,继承自身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基层实际,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价值观不断创新,积极引导基层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基层文化既根基牢固,又体现时代特点,充满生机和活力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文化是“一把手”文化,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态度作风对基层职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主导着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创建方向。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是“习惯”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只有得到职工的高度认同,并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所形成的氛围才是企业文化。基层领导要掌握好新的管理理念,担当基层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准确把握现代管理理念和基层文化建设的要领,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积累、总结、提炼既有本单位优良传统又有时代特征的基层文化理念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发挥基层职工的主体作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活动载体,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创建活动中来,使所提炼出的管理理念、团队精神能更好地引起职工的共鸣,容易被职工理解和接受。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育引导,营造基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应在激发动力、营造气氛上做文章。首先,要教育和引导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使基层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基层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其次,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创建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基层干部到一些基层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单位参观学习,直接感受基层文化对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对照先进找差距,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三,要通过宣讲,利用网络、简报、黑板报,组织知识竞赛,办班培训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基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增强干部职工建设基层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将广大职工吸引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切实形成基层文化人人懂、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加大投入,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高回报率。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舍得投入。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投入,要重视选拔选好、培养好、使用好基层干部,把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物质投入,完善统一使用基层文化识别系统,改善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增强基层干部职工以队为家的归属感。

提炼升华,培育特色鲜明的基层团队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只有体现企业的特点,适应企业情况,取得职工认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提炼基层团队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更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体现基层单位鲜明的个性。在提炼基层团队精神时,基层领导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吸收他们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使团队精神体现职工集体意志。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第5篇

大家上午好!

初冬,不知不觉。虽然天气冷了,可还有冬天的欢喜。今天,以这样一个简单而又隆重的形式拉开了校第六届校园体育艺术节的序幕。虽然时间安排上稍显晚了但我想大家的心情一定跟以往学校举行校园体育艺术节时一样,非常轻松和快乐的因为我遇到今天这样一个好天气,赶上了这个美丽的初冬时节。初冬没有隆冬的素丽,只有清冷干燥的风和时常不见阳光的阴天,但它又是美丽的人们用漂亮暖和的冬装装扮自己的同时,也美化了这个季节。这个季节最能区分人的秉性,勤劳的人照样能够早起去忙一天的事,有的人就害怕寒冷,眷恋着温暖的被窝,不愿在这寒冷的季节跟往常一样早起,这正需要我通过体育锻炼,磨炼我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摈弃不良习惯。

不只是每天要投入锻炼时间,同学们参与阳光体育活动。而且要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每个同学的心中,成为我自觉行为和习惯,为自己未来的健康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做一件事,都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好。比如,做“感恩手语操”这不是个单纯做操的问题,要通过做“感恩手语操”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所以做的过程中,要以虔诚的心态去做,要思考我要感谢的人是哪些,怎样感谢他长此以往,一定会成为一个将感恩化为具体行动的人。做这件事是这样,做其它事情也是一样,当然包括我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一是用心,二是尽力。

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大家知道。磨练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情绪。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一个民族昌盛的重要特征。如果我每天都是一个病态,怎样学习?怎么工作?又怎能谈得上为国家做贡献呢?

但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健康不代表一切。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青少年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大战略举措,对青少年一代的关爱。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离不开运动,健美也离不开运动,有了健康的体魄,才可能拥有未来的幸福生活。希望同学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沐浴阳光,强身健体,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周年,向国庆节献礼!

只进行几个集体项目的比赛。这有两个原因,本届校园体育艺术节。一是刚搬迁到新校园,时间和场地受到限制,二是旨在通过团体项目的比赛,强化和培育我全体师生员工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无数事实告诉我团队精神能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能使团队成员产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并努力自觉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班集体和学校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集体,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我全校师生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由此可以形成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团结友爱精神。什么是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做出实际的行动。足够的相互尊重。

人与人之间发生频繁的合作,体育运动中。一场球赛,一个游戏,一次接力跑,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集体项目的比赛中,大家要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最高目标为准则。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的个人技术、技能的充分发挥外,主要是同伴间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少数技术好的同学,更应该注重与同伴相互配合,切忌单打独斗。比赛中,由于各种原因,队友发挥失常或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更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大家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处得更融洽、亲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

更重要的应把这些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去,当然。学会善于和敢于竞争,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全,人格更完美,素质更全面,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第6篇

对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电力技术研究院和昆明供电局三个部门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向三个部门共发放问卷123份,并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20份。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综合统计分析和交叉对比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科技创新体制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科研经费合理配置机制、自主创新转化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创新激励机制。

(2)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因素,从员工方面来看是: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合作、认真态度、敬业精神。从公司方面来看是: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

(3)科技创新文化中最主要的主题词是: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

(4)科技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争先创优、团结协作、不断学习、恪守诚信、尊重个性、容忍失败。

(5)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应当突出的子文化是: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学习文化、安全文化、诚信文化。

(6)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领导机制、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制订标准、严格考核。

调研结果分析

1.科技创新文化要解决的问题

(1)在创新文化意识方面,强化员工创新意识,鼓励主创精神、团队精神,营造企业创新动力机制赖以形成和高效运转的创新环境,真正形成文化技术进步、创新成果实现的推动力。

(2)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体科研力量形成“合力”,以技术优势保障科技发展。

(3)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制度、规范、标准保障科技创新全过程,促进创新发展。

2.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的重点

(1)文化理念。要以南方电网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南网发展方略为前提和指导,将南网文化根植于公司科技创新文化培育中,注重文化的融合性、传承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体现“个性化”,充分挖掘云南电网自身特点,提炼特色文化理念。

(2)文化体系。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这四个子系统构成了科技创新文化由表层至深层、由理念到执行的有序结构。理念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信念;制度文化是理念文化付诸实践的主要载体,也是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规范,对科技创新文化的贯彻与实施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是科技人员精神面貌、工作风格、综合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既要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行为准则,也要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形象展示。

(3)文化要素。创新、人才、学习、合作和责任是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的关键要素。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不断学习是持续创新的保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打造科技创新团队精神是科技创新成就的保证,而责任意识则是对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4)强化实践。关键在于将制度文化与形象文化、行为文化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行为完善制度,搭建执行体系宣贯践行科技创新文化,将文化转化为员工的行动准则和自觉行动,并建立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将文化融入管理、切入业务、植入行为,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②

科技创新文化培育思路

1.目标和原则

(1)一个定位。科技创新文化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发挥的关键,要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和责任心的作用,并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和开放、宽容、交流、合作的风气,形成鼓励个性发展和奋勇争先的机制,使科技创新活动进入良性循环。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与科技创新文化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实现云南电网“全国行业科技领先”的科技发展目标。

(2)一个目标。以理念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支撑、行为文化为基础,全面培育和打造云南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努力探索文化落地的实践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文化“率先探索,南网领先”的建设目标,为云南电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3)六个注重。坚持“六个注重”原则,即注重创新理念、注重文化传承、注重团队精神、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借鉴、注重践行实效。

2.理念文化提炼

(1)科技创新宗旨:依托“两型两化”,支撑“两个转变”。

(2)科技创新使命:提高科技水平,驾驭现代电网。

(3)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

(4)科技创新核心价值观:

1)创新观:尊重个性、容忍失败、自主创新、引领未来。

2)学习观: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化。

3)人才观: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支撑发展。

4)合作观: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整合资源、攀登高峰。

5)责任观:敬职业、守诚信、优电网、促和谐。

制度文化培育

科技创新制度文化的培育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培育、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和合理流动的角度入手,在现有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的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等核心理念的要求出发,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角度来梳理和补充科技创新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和管理办法,作为科技创新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

1.完善科技创新领导体制

完善和加强科技创新一体化推进的领导体制和科学决策有效推进的管理体制,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领导和决策,在科学决策、高效操作指导的基础之上充分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强化责任力,以协作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综合能力。

2.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在公司层面,打造科技创新项目、资金、人才和知识管理平台;在技术分公司层面,打造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育平台;在基层生产单位层面,打造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形成分工合作、协同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针对科技创新“科技领军人才、技术专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营造“科学评价、发掘人才、合理使用、有效激励”的人才工作氛围,分别制订各类人才的发展规划和培养、选拔、评价、使用和激励办法,为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标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4.完善学习机制,打造创新团队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管理办法和培训目标考核办法,倡导“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鼓励全员学习,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团队”。

5.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从科技项目的产生、论证、立项、储备、过程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到验收、鉴定、评奖、后评估、推广应用等闭环的管理模式,形成高效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体现科技创新“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成果转化”的强烈需求;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把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与人才评价激励结合起来

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激发创新活力,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将科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体现科技成果创造者的价值和利益。

7.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交流机制

以科技项目协作和科研协作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强各部门、各体系的内部联系,发挥协同效应,以协作效应形成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以公司学术委员会和科技项目管理委员会为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信息及技术交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著名的电力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及合作,加强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

8.切实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严谨对待科研,杜绝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科研成果,严禁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对违反科研职业操守的学术不端行为给予严格约束,形成“严谨科研、诚信科研”的学术氛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公司自主创新水平。

形象文化培育

从云南电网科技创新的实际出发,形象文化建设要通过科技创新突出成果展示、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建设、先进模范人物表彰宣传、先进单位表彰宣传、CI策划等方式进行,通过科技创新工作和人物的典型示范、塑造宣传,全面打造云南电网科技创新形象,促进电网科技发展。

1.科技创新突出成果申报和展示

在公司层面建立科技项目和成果管理办公室,积极组织国家和云南省两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南方电网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积极组织结题科技成果参加国家、云南省和南方电网的科技成果奖申报,通过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专利奖、南方电网科学技术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等突出成果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展示公司科技成就和实力。

2.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和基地建设

要以国家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建设为龙头,围绕八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全面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和示范基地,加大示范平台和基地的人才及资金投入,提升示范平台和基地的成果产出;加大示范平台和基地的宣传力度,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先进模范人物、先进单位表彰宣传

通过年度科技创新十大人物、年度科技创新最佳成果、年度科技创新最佳单位等称号的评选和表彰,全面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工作。

4.科技创新CI策划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第7篇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在大力开展电网建设时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加强了员工凝聚力和企业认同感,我对企业文化“四统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体会深刻,现将我的一些看法表述如下:

一、在思想上要切实构建国家电网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坚持“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结合本局实际,倾力开拓创新。在抓发展方面,深谋远虑,顾全大局,以实现国网公司提出的“两个转变”为责任目标,主动承担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二、搭建农电管理规范化体系

大力推进供电所标准化建设,为创一流县级供电企业提供保障。在抓管理方面,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同步建立了安全、生产、营销、农电、基建、财务、行政、政工、工会八大管理体系,修订完善了380项规章制度,构建了保障企业规范运营、高效运转、和谐发展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并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在抓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视人才为企业第一资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岗施教、早压重担、速成培养,逐步打造高素质坚强团队。同时,以“创建一流供电企业”目标为统领,紧抓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这一中心工作不放松,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超前服务、主动服务、特事特办,实现了企业利益、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

三、重视精神的力量

我们的企业同我们的民族一样,有着丰富的“精神能源”。正是靠着这些“精神能源”,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就形成了人人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尽责,人人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出力的局面。责任产生动力,责任激发创造、责任推动事业。特别是今年以来,全体干部职工发扬团结拼搏、务实争先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协作、敬业奉献,为宁东局年度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和出色的完成带来串串喜讯。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彰显出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发展、稳定员工队伍、凝聚发展合力、增强企业实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企业和谐发展的内驱动力。

自我加压、勇于争先,是一种锐气、一种魄力,是企业抢抓机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对社会、对员工高度负责的集中体现,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旺盛人气的动力之源。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一个人将难成大事,一个企业将会一盘散沙,一个民族也将难以强大。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团队精神已成为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宁东供电局党委从建设一支具备旗帜鲜明的党性原则、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谐共事的优良品质的领导班子入手,以全面提高干部员工的制度执行力和决策执行水平为关键,自上而下大力培育团队制胜精神,坚持优点互相学习、经验互相借鉴、问题互相提醒、意见互相沟通,切实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形成了全局上下倍加珍惜团结、自觉加强团结、悉心维护团结的大好局面,实现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出政绩、出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出干部、出先进。

精神,就是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一种力量、一种信念。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同样需要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企业需要精神,需要用精神来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与行动,使每一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企业的合力。这种精神,就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根和魂。

团队精神培育范文第8篇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结果。基于此,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基础上,提出要将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实践内容中。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关键期,高校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国家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基于工匠精神视阈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既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又可以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培养目标是指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借助于观念、理念、意识等中介形式,在行动活动之前预先设定的作为目的或结果。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指导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指各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充分分析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人才培养的纲要和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框架。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二)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

人才培养专业目标,是指各高校结合专业市场需求,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方向,指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对应的未来职业门类;二是人才使用规格,指同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三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指该专业培养的人才素质,即对同一培养方向、同一使用规格人才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三)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课程目标,是指教师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具体教学计划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进而确定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学生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主要载体。以人才培养课程目标为抓手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是高等院校保证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人才培养课程目标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组建课程组,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落实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为进行课程建设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适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四)个人学习的生活目标

个人学习生活目标,是指学生个人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确定的个人学习计划及所要达到的效果。个人学习生活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科学规划个人学习生活目标,一方面既可将人们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可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学习生活目标。通过个人学习生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可对个人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积极作用,能切实增强使命感,并有力激发个人的潜能。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研究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要客观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为人才培养找准方向。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持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正是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所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招聘难并存。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结构特色不鲜明

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培养规格等方面所进行的规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战略等,而内部因素则包括学校性质、办校条件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企业对从业者的学历、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与企业用人需求。因此,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之间产生了矛盾。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缺少特色。从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实践来看,高等教育要有一个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还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结构特色欠缺的主要原因是高校间彼此培养目标定位雷同,缺乏显著特点,培养手段落后,使得人才技能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同一所高校内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相似,从而造成人才质量趋同,硕士、博士缺少绝对优势,使得人才浪费现象严重。[1]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待完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完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是高级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深刻内涵却界定不清晰。所以导致培养目标具体实施起来很模糊。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的发展特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这就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逐步完善。[2]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构思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时代所需,工匠精神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实践内容等方面有着高度的融合贯通。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内涵

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即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这与人才培养目标本质内涵是融会贯通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倡导、弘扬和培育这种工匠精神:一是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起坚韧、持久的刻苦学习态度与学习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勇于攻坚克难、力求甚解、不断进取的意志与精神;三是要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敬业态度;四是要培养学生不断增强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五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思维、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只有将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内涵之中,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是趋于一致的。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是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要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将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既有利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基础的夯实,又要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还必须让学生把崇高的理想追求落实到一丝不苟的刻苦学习之中,真正做到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内容

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理应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有所作为。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这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厚望和使命。高职院校要把学校的发展理念与行业理念精准对接,把职业标准融入专业和就业教育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社会急需的优质人才,使学校得以在良性循环中越办越好、走向强大。高职院校要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把企业优秀的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感受职业文化,让工匠精神入学生心、入学生脑。[5]

(四)科学定位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现代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性。创新人才总体讲,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优秀人才。创新性和创造性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1998年《高等教育法》就明确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两大重要标志,明确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最重要的两种素质。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正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正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突出

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是指多能而一专的人;不是浮于表面的“万金油”,而是“业有所精”的通才。当今社会,企业用人导向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的人才。高等教育应把培养综合型人才作为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一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帮助学生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造就合格的专业人才。在教学制度的设计上主要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将课程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突出

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还要有创新的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是创新型社会构建的根本。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中要突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着力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3.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突出

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精神人才团队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会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团结凝聚功能、促进激励功能、实现控制功能。团队精神能推动团队运作和发展,团队精神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组织整体效能。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突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高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译文.美国继续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60-62.

[2]付乐.终身教育背景下高校非学历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3(23):36-38.

[3]吕晓芹.新形势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发展刍议[J].职教论坛,2011(7):20-22.

[4]霍振霞.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6]蔡运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