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

投资经济管理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元化发展,导致市政工程经济也时刻面临着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工程管理的风险问题。文章作者结合在衡水市政管理处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市政工程项目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投资风险分类,并提出了提高市政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水平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

市政工程;经济管理;投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市政工程项目也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进步。但在市政项目管理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一定的经济问题,对市政工程项目成本的监控以及综合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风险问题,包括管理模式太过陈旧、实施方案效率较低、风险因素预测失误等。

1市政工程项目概述

市政工程指的是建设公共设施的大型项目。市政所建设的公共设施指的是由国家建设部门分工进行行业管理,由所在的城市政府进行组织实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项目一般分为以下几类:道路交通设施,如公路、高速、立交桥、地铁等;城市供水及排水设施,如水库建设、咸水淡化、污水处理等;城市能源供应,如天然气管道铺设、供暖设备等;城市通信设施,如高架线、通信杆线等;城市园林绿化设施,如行道树、灌木、草坪等;城市防灾安全设施,如防洪大堤、紧急避难场所等;城市照明设施,如路灯、城市灯箱改造等。市政工程项目范围较广,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对市政工程的重视,各地方也开始加强对市政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工作。

2市政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市政监管不严

大多数市政工程项目都是大型建筑实施工程,建设的是城市的“门面”,这项工程大部分是由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市政工程建设单位承建。由于承建单位承接项目时存在恶意竞争,市政管理各部门考察监督不够充分,导致其管理体制不够严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执行工程法人制,更不存在建设设施监理制度,在施工之前没有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仔细核算,很容易出现材料使用浪费、工期进行较慢的现象。有些地方更是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出现未签订相关施工合同、未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等违规现象,直接导致项目施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影响市政工程项目的进度。

2.2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没有保障

一直以来,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不过关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市政工程的项目部为了省时省力,通过缴纳管理费用进行转包挂靠,忽略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经济分配不合理,直接导致了项目资金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疏漏,这样就导致了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减低自身的损失,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偷工减料,或者采用廉价材料,直接降低了工程质量,不利于城市建设的环保化。甚至一些施工单位认为工程验收时不会进行具体防水、排水监测,便在这个方面擅自修改设计,节约成本。这样建成的市政工程质量严重不过关,投入使用不久便进行维修或重建,浪费资金,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2.3施工成本管控不严

目前,市政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成本管控体系。市政管理部分与承包方在材料计价、成本管控方面未形成统一的计算方法,导致工程项目资金总量模糊不清。由于计价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技术人员选择施工材料类型,从而影响图纸的精度,最终影响工程实施。承包方为了拿下工程故意压低成本,在竞标时的报价偏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肆意修改合同内容,最大可能降低成本,以使取得的利益最大化。市政管理部分成本管控不严,具体的监督太过于形式化,对于成本管理的约束力不够。虽然市政管理部分只进行项目管理,但是其本身管理人员也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进行竞标时对工程大致成本进行预算,对每个阶段施工成本进行严格核算,进行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3市政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分类

一般来讲,政府在进行市政工程项目投资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在对市政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时,应该首先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估,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市政工程项目比较广泛,各施工场地所处的环境及财务状况不同,风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同一模式下的项目施工流程固定,存在的风险也有共性,因此我们普遍将不同模式下的风险分为三大类:政府直接投资模式中的风险,建设—经营—移交模式中的风险、资产担保证券化模式中的风险和私人主动融资模式中的风险。面对市政工程项目中的种种风险,市政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加强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水平,尽可能地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为最低。

4提高市政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水平的措施

4.1加强对市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管理部门应成立专人小组,实行责任分工制度,督促管理人员增强责任感、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市政工程质量的重视。应参照我国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91-0201)和FIDIC土木工程施工通用合同条件及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制定完善的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程序、措施。另外还需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的专业培训。管理人员对项目做到尽职尽责的监理,才能确保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保质保量,提高市政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政府的市政成本。

4.2展开公开招标工作

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在于市政部门的积极引导,但也要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对项目的承包商在社会上进行公开公正的竞标、招标,提前对项目各方面需求做好相关的统计工作,认真审视招标方案,谨防如前期故意压低成本、后期偷工减料事件的发生。若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市政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通过政府贷款的方式解决问题。

4.3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

在市政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正确核算工程所需的资金,在施工前进行正确运算并合理控制成本,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开源节流,禁止一切铺张浪费现象的产生。市政管理部门应提前将各项核算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设立责任制,形成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对项目的资金状况进行及时的预算分析及反馈,在保证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节约资源。市政工程是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强有力的保障,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搞好一座城市的市政工程项目,才能实现该市经济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但是,如上文所述,目前市政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存在各种各样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市政管理部门的经济管理能力,做到对市政工程项目的风险预防,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对项目成本做到合理的预测,并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让市政工程建设在市场的轨道上更加法制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谭萍.市政工程项目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2]崔菊.市政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J].山西农经,2016(3):89-90,99.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保;投资管理;基金;新经济

背景对于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进程来说,社保基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投保人数在不断增加,保险规模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使得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取得了一系列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之处,尤其是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社保基金投资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投资匮乏与保值增值,强化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已经显得非常必要[1]。

一、新经济背景下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必要性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各种社保基金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控制,使得社保政策目标控制得以实现,这其中就包含了选择社保基金投资控制制度、筹集社保资金、社保资金的支付、社保资金的监控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开展设备基金投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能够保证其具备社会性、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的特点。我国社保基金管理工作在建国初期是由劳动部门负责的,到九七年才开始执行双向管理,将社保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分开,其中财务监管工作是由财政部门负责,之后我国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数量持续增多,随着多个社保基金管理制度的颁布与执行,国家财政预算报告在2013年首次纳入了社保基金,这也预示着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直接参与到社保基金的监管当中[2]。

二、当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建设有待完善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与社保基金有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其中有很多制度与方法都是试行办法与暂行办法,难以保证统一性、可行性与权威性,导致其整体立法层面低,一旦出现社保基金挪用或者是骗取等问题,就容易因为没有相应的处理制度或者是现行管理制度过于松懈,导致在处理过程中无法可依,从而对整体的社保资金投资管理产生影响。

(二)地区缴费负担、收支不平衡问题严重社保制度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点就在于要能够保证基金支付与筹集的公平性,尤其是对于养老保险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是受国家法律监管,统一执行的,就应该避免其出现权益差异,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年轻的、劳动人口涌入到发达城市当中,这就导致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导致有很大比例的老龄人口需要通过社会保证来抚养,这会加重社保基金压的运转压力。尤其是在社保基金地区统筹分割的大背景之下,不同地区的社保基金缴费率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这就导致社保基金结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问题,随着社保基金开支的增大,将会导致社保基金收支不均衡问题的加重,若是不能在当前基础上促使社保基金统筹层次的提升,将有可能导致地方出现收不抵支的严重后果。

(三)统筹层次不同,基金管理主体分散当前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存在明显的差异,社保基金管理主体存在分散性特点,这会对社保基金的存量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会大致基金实际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当前我国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工商保险的管理方式为地市级统筹与县级统筹;对于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的统筹则是采用省级统筹方式,地市级与县级统筹的方式形势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导致其基金的结余存在分散性特点,导致整体基金投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投资渠道与管理模式简单当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过程中大多是选择稳定、保守的少量投资,并且为了保证及基金投资的稳定性是从法律角度来入手,这种投资形式中资金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并且受到地域的干扰比较严重,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说,存在巨额的社保投资基金,但是对于偏远地区来说,由于整体经济条件落后,导致其可以应用于投资当中的社保资金数额非常小,但是在管理过程中,都是采用小资金管理方法,因为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再加上投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使得我国社保基金总体增值受到阻碍,对于社保基金的有效推行具有负面的影响[3]。

(五)监控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涵盖了投资资金管理、运营、筹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那么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体的社保基金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但是当前我国立法体系当中与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有关的内容并不多,一些社保监管部门的人员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出了问题没法追责到个人,导致一些监管体系形同虚设,这会对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新经济背景下关于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社保及基金投资管理部门建设由于设备基金投资管理所包含的领域很广,那么在开展其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就不能单一由某一个部门开展管理工作,而是要对管理部门进行细致分类,以便于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落实各自的社会职责。社保部门职员是当前我国社保管理机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差异性[4]。鉴于此,结合当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强化投资管理部门建设,并要将业务内容作为分类依据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划分出社保资金控制部门、社保基金运营部门、社保资金筹集部门等,并要对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予以明确,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明确分工,也有利于在发现问题时,准确追责,从而提升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水平。

(二)加大国内社保基金机构建设力度不仅要强化社保基金主体机构的建设,还需要强化各类运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建设,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不同社保基金部门的权利与义务予以明确。社保基金部门在开展实际工作中由于机构分布零散,其中所包含的决策层数量众多,需要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予以明确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展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改革与重组,以便于整体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能够得到切实提升。

(三)提升社保基金投资控制公开度社保基金体制当中包含了数据的监管机制、监督机制与披露机制,强化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工作不仅要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对市场准入制度、数据披露机制、市场退出制度予以明确,还应对基本的制度体系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提升社保基金投资控制公开度的同时,强化听证机制、内部监控制度、专家论证机制、法人治理体系、决策制度等相应的基本制度体系建设。

(四)促进社保基金投资途径多样化发展社保资金投资的重点是要保证透析的稳定性,当前社保基金投资主要是在社保定向债券、国债、银行存款等方面,其中股市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投资风险,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性,但是也导致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受到制约,那么在保证社保基金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拓展社保基金的投资途径,通过多途径投资来提升社保基金的控制效率,如: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放定期保险资金的国债、投资透明式基金都是不错的投资方法,既能够控制风险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

结束语

社保基金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是社会民生的基本保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强化社保资金投资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时展过程中重要的趋势,本文就主要结合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特点,在分析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实际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向阳.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1):73-74.

[2]宋俐俐.社保基金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0):230.

[3]孙薇.试论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7(16):261-262.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施工阶段变更多,把关不严。实践中的设计修改或变更,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施工监督,随意性较强,浪费大,其结果大多是超出标准、增加投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前期的实地勘察不够,设计过于粗糙或功能和流程处理不当,二是使用单位要求的“搭便车”给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的变更提供很多的理由。此外,有的施工单位利用各种手段增大隐蔽工程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构建采油地面工程投资的管理框架

采油地面工程投资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性原因,即是缺乏全方位、全过程的投资管理机制,因此就有必要构建基于采油地面工程建设流程的投资管理框架。

1.投资决策。采油地面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投资效益,一旦投资决策失误,上百万甚至千万的资金就会付之东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加强石油开发企业投资决策管理、优化投资的程序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投资决策水平,首先,要通过“风险责任”的落实,构建开发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即既是资金积累主体和投资决策主体,又是投资收益主体和决策风险的承担主体,四者不能分割,缺一不可。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加大项目论证,提供多方案选择。再次,要建立投资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方法应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行,满足多层次需求,而约束机制的建设则要从责任约束、利益约束、法律约束三方面进行。最后,要尽量和完善投资咨询机制,使其成为决策组织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投资经济评价。采油地面工程的投资金额一般较大,且投资项目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初期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有着长期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发企业高度重视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认真进行经济评价。投资经济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执行国家现行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政策。(2)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3)遵循投入与产出对应的原则,客观、公正、科学、全面地反映项目的经济效益,为项目的前期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4)直接经济效益分析与间接经济效益分析相结合,在计算项目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进行相应分析。

3.投资实施控制。采油地面工程建设面临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工程建设涉及到的土地征用问题,另一方面是地方居民承揽工程建设问题,这些社会因素往往导致地面工程方案的变更和工程质量隐患。由此,投资控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对地方非专业施工队伍的监督管理工作。除了正常的工程监理以外,应该加派力量对该类施工队伍的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监控,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2)加强对非专业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地方施工队伍往往缺乏专业培训,施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验。因此,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供保障,从而节约投资。

4.投资后评估。投资后评估是指对已经完成的开发投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开发投资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开发投资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投资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开发投资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开发投资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后评估开发投资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开发投资效益的目的。

采油地面工程投资的经济评价方法

投资经济评价作为工程投资管理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采油地面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在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经济评价方法。

1.净现值法。净现值是项目寿命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按照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贴现到开始时的现值之和。根据净现值法,净现值大于零的方案是投资者可接受的方案。净现值是一绝对数指标,反映了投资项目对企业财富的绝对贡献,与企业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IRR)是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内部收益率反映了在项目寿命期内各年尚未收回投资的获利程度。根据内部收益率法,如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标准收益率,则方案是可行的。内部收益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反映了投资项目本身可以达到的实际投资的收益率,与企业业绩评价目标一致。

3.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是指在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以项目每年的净收益回收项目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4.收益成本法。收益成本法是将项目在整个寿命期内现金流中的收益与费用分别按要求的投资收益率折算成现值,计算出收益与成本的比值。判别方法:若该比值,则方案可接受,若<1则不可接受。收益成本比率是反映项目内在特性的指标,是相对指标,故不能反映项目对企业的绝对贡献,只用于判断单一方案的可行与否。

5.实物期权法。利用实物期权方法评估项目价值的主要思路是:将投资项目价值分为资产价值和期权价值两个部分,前者用主流的评估方法评估,后者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投资机会和期权进行识别并评估其价值,两者相加即是项目的价值。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1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逐步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真正起步是从改开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但是在短短的30年里,中国的对外投资却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成就。

1.1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明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2年起呈现出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如图1-1所示,2002~2008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65.7%。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进入低谷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虽然增速减缓,但是仍然再次突破了历史最高值。

1.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中国对外直接投的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2),到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经超过两千亿美元,覆盖了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行业分布也很广泛。

1.3对外投资发展潜力大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流量屡创新高,但是投资量占世界的比例仍然与中国整个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中国的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图1-3可以看出,虽然近两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流量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对外投资存量占全球存量的比例却仍然只有1%左右。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国GDP的比例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GDP的比例还远低于美国。

1.4对外投资存在环境风险

近几年来,国际上对中国企业的海外行为关注得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水电、采矿、砍伐等行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批评,个别媒体还存在恶意歪曲中国形象的嫌疑。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存在的环境问题和潜在风险,比如:环境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高;对外投资缺乏全面的环境政策指引;中国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银行对外投资缺乏操作性较强的环境保护标准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2国际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则是其两大支柱和主要推动力。在国际投资领域,对自然环境影响最深远和最直接的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较低的环保要求和较弱的监管力度而为这些外国企业提供了污染的便利,成为它们的“污染避难所”。同时,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迎合这些跨国公司降低环保成本的需要,纷纷进行“竞争性环保降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趋势,最终使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加剧全球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使用的更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及其在东道国的外溢效应,却对环境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其程度日渐成为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展开对国际投资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了一份题为《指点钱途:联结环境、社会、治理因素与公司价值》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简称ESG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呼吁那些为投资者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将ESG因素整合到他们的业务中去,从而帮助投资者关注环境、社会与治理问题(联合国环境署,2007)。世界自然基金会贸易与投资政策项目对中国境外投资进行重新思考,认为全球工厂正在改变地球的面貌,并且中国境外投资成为全球可持续性的一个指标,它还提出我国缺少相关的政策指导或企业可持续/绿色投资指南,成为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放大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的重要口实(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除此之外,地球之友、国际河流等NGO分别对中国跨国公司的环境影响、银行信贷的绿色化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出台一系列指南或规定,对国际投资提出了环境上的要求。对于环境,OECD制定了跨国公司环境管理指南和方法,鼓励跨国企业通过改善内部环境管理、完善环境影响应急计划来提高其环境绩效,鼓励企业信息公开和积极主动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等。OECD在对外融资信贷上也有统一的环境标准。赤道原则是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信贷标准,加入该原则的金融机构已达60家。但是中国目前只有兴业银行加入该原则。世行把实施和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其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制定了有关环境评价政策和项目环境审查程序及步骤并颁布了有关环境评价的工作指南,规定环境评价应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空气、水和土地)、人类健康与安全、社会因素(非自愿移民、少数民族和文物)以及跨越国境的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

3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状况

随着对外投资规模和水平的日益扩大和提高,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海外业务对环境政策的需求并有所行动。在国家的宏观战略方面,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指导思想,提出“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和境外合作项目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

在法规政策层面,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别针对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规定的法律法规,只是在一些相关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有笼统的表述。商务部是中国对外投资事务的主管部门,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创办企业,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从多方面进行审查与核准,并且逐制定政策来引导和规范中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目前有关对外投资的政策主要是由商务部制定和、或者与有关部门联合的。

与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相关的政策主要有:商务部于2005年的《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工作细则》中环境条款的规定,体现出了对东道国环境问题的关注(2009年被《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取代)。2009年商务部相继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第一批和第二批,加强了对外“走出去”企业的引导服务工作,将有利地促进国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境外投资。2010年,商务部《关于2010年全国对外投资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督促、引导走出去企业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遵纪守法,尊重当地宗教习俗,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以完善境外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指导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商务部还会同国家林业局于2007年8月27日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本国企业境外从事森林培育活动的行业指导性规范和自律依据,此举开创了我国海外森林采伐的新模式。2009年3月31日两部委又联合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积极指导和规范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可持续林业活动,促进东道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维护我国政府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4加强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加强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积极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对于中国企业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避免对东道国环境造成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我国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行为指南,引导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为全球生态保护做贡献,也利于防范环境风险,实现中国对外经济的国际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我国有关部门和媒体应更多关注中国企业的海外生存状况和需求,对海外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鼓励,努力提高海外企业的环保意识。对于环保工作做得好的单位以及与当地社区关系处理得好的单位给予宣传、表彰等奖励。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工程项目实施代建制就是指,是由项目出资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项目代建人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按照建设项目工期和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直至项目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由过去工程自管型的小生产管理方式向项目专业化转变,项目的工程技术及管理手段也趋于现代化。工程项目代建制度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使用单位,这样代建制才在我国逐步推行。

从代建制这几年推行的实际效果来看,政府推行代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使用”三位一体的弊端,解决长期困扰管理层的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现象,真正从源头上防治和减少腐败滋生,从制度上保证政府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此,代建项目的财务管理作为代建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保证代建项目控制投资功能的实现。

二、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财务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1.会计核算管理

项目的会计核算管理是项目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以项目实际发生的财政支付为依据,通过归集项目财政资金在审批支付过程中的审批依据、发票、单据等原始凭证,编制项目的基建会计报表,实现准确核算项目建设成本、费用等要素,如实反映和监督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及结果。

2.工程款项的划拨

由于政府投资的代建项目涉及的审批部门较多,包括监理单位、代建单位、委托单位(将来项目使用的单位)、政府的代建管理单位、财政部门等多个审批部门,因此,设计好项目的请款审批流程,使涉及付款的审批及流程畅顺、依据充分,并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进行调整,使项目工程款项的支付审批流程能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

3.对合同支付的控制

财务审核作为代建项目付款流程控制审核的重要一环,在支付材料的审核上主要要把握。

(1)对于工程服务类的合同,付款条件是否达到,包括合同要求提交的服务工作成果、服务工作进度等;履约保函或保证金是否已按合同要求提交;是否提供了与请款金额相同的合法发票;收款人、收款账号等要素是否与服务合同约定的一致等。

(2)对于工程施工、机电安装类的合同,主要审核请款金额是否与监理单位审核认可的工作量一致;工程节点是否按工期的要求达到,该扣回的预付款或保质金是否已在请款中抵扣;履约保函或保证金是否已按合同要求提交;是否提供了与请款金额相同的合法发票;收款人、收款账号等要素是否与合同约定的一致等。

4.对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的管理

在大型的基建项目中,设计变更和合同变更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对这类变更的控制,除了技术部门要对其变更的原因与功能变化的必要性作审核之外,作为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转(1)单项工程的变更或累计发生的变更是否达到或超过单项工程合同金额的10%,对于超过单项合同10%的变更,需要谨慎处理。因为按照财政支付的相关规定,单项工程合同变更超过10%的,需要经过财政评审后确认具体金额后才能拨付,因此,即使技术部门确认了该类变更,在财政资金支付上也不能立即支付,需协调相关单位组织送审材料,先对单项工程进行财政评审,避免出现不能支付而在工程进度上产生矛盾;

(2)项目累计的工程合同变更如果接近工程概算的金额,则要提醒工程造价部门,对整个项目的总体投资要重新进行调整,避免因个别单项工程的设计变更或合同变更造成总投资的超支。根据相关代建法规的规定,如果代建项目超投资,在没得到发改委确认的前提下,项目代建单位要对超支的金额负担赔偿责任。

5.对保函、保证金的管理

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粤府[2006]12号文)的精神,代建单位在签订合同前,需要向省代建项目管理部门提供银行出具的不低于工程估算总投资10%的银行履约保函。这就表明,代建单位要承担很大的履约风险,而为防范这种履约风险,对作为项目的代建单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项目的财务管理需把项目保函和保证金纳入到规范管理的范围。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需要提交保函和保证金的合同、保函的规范格式、保函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保函和保证金的具体管理流程、建立台账并定期清理等工作。

6.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的管理

代建项目的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是项目工程决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正确核定代建项目固定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文件,是办理代建项目资产移交的依据。对这方面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编制财务决算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要求,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组织专门人员,及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并做到数字准确,内容完整。

三、对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实现代建制项目投资控制目标的一些经验

第一,代建项目的基建设账是根据《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得自行编造、更改会计科目,但可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和业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明细科目。以“待摊投资”科目为例,二级科目在制度上已经相应作了较明细的设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未能满足投资控制的需求,因此,在设置二级科目上,从投资控制的角度出发,最好是以项目概算和签订的合同为起点,以概算和签订的合同为依据进行设定。

通过合理地设置明细科目,一方面可配合其他工程与预算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前期提前将相关投资控制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将总投资控制在概算以内;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方便明晰地根据进度与项目的概算进行对比,以确定项目的实际用款进度有否超概或接近超概,实现项目投资的动态控制。

第二,对设计变更与合同变更要给予高度关注,防止工程单位通过变更加大工作量,也防止引起工程支付纠纷。

可根据变更金额设置设计变更与合同变更的三级审批制度,即变更不超过签订合同金额1%的变更申请由项目现场项目经理审批;超过1%不足3%的变更由代建单位审批;超过金额3%的变更由政府代建管理部门、委托单位和代建单位共同审批确认,以确保设计变更和合同变更不构成对项目概算的影响。

第三,对项目前期费用及建设单位管理费的使用要制订资金使用计划。项目的前期费用及建设单位管理费是建设单位为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而发生的专项费用,由于该笔资金一般由财政先行划拨给代建单位,以便于其在项目前期开展工作。作为代建单位应就该项费用制订好资金使用计划,一方面可以防止该项费用被挪用或挤占,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计划用款,确保该项费用不会发生超支。新晨

第四,与财政部门、委托单位的定期核对相关资金台账非常重要。由于项目进度支付审批的时间较长,财政资金拨付后,相关的银行单据根据国库支付的有关规定,还要转给委托单位后,委托单位再送回代建单位,整个流程由支付的提出到相关票据凭证的最终归集,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而如果在流程中发生退票、资料退回、批准拨付的金额少于申请金额等情况时,财务管理的工作到位会相应滞后。因此,每月初抓紧与财政部门与委托部门的账目核对非常关键,可以及时发现在支付流程和财政资金拨付流程中的问题,及时处理。

第五,对项目的财政资金的落实与项目用款进度的时间要给予高度关注。政府投资项目由于牵涉到财政资金,年度的财政投资均要经过省、市的人大会议确定后才能划拨,而通常这段时间为每年的2—4月份,如果在资金的安排与项目支付进度的配比不处理好,会涉及到项目正常的进度款无法按合同或工程实际进度的需求落实,轻则拖延进度、需施工单位或其他参建单位垫付资金,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工人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因此,对项目进度款支付的计划要考虑到这类资金来源落实的问题,避免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6篇

作为现阶段至关重要的制度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有效降低了人们工作与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风险。而社会保障制度要想正常施行,其基础即为社会保障基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此项基金进行系统化管理非常重要。笔者就国内社保基金在管理与投资方面的各类具体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

金融危机;社会保障;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问题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加剧,社会保障相关制度也开始逐步改革,完全积累和现收现付有机结合的社保制度也开始逐步建立。在国内的社会保障方面有了基金的积累后,这种储备较久、规模较大的基金在保值乃至增值方面面临着各类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效管理社保资金,促进资金的增值,使国内社保制度的缺口得以补上非常重要且必要。

1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社保基金在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的简要概述金融危机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步蔓延到全世界,我国也因此次金融危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其一,国内的出口额开始逐步下降,出口的增速逐步放缓。其二,国内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千万以上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失业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大。其三,金融危机的蔓延促使海外资金逐渐紧张,部分在国内投资的海外资金从中国撤出,严重影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等资产市场。

(二)金融危机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1)市场风险。此种风险也成为系统风险,即外部因素的改变使投资者及企业出现损失的风险。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社保基金的投资带来的市场风险往往体现在通货膨胀风险及利率风险两方面,前者是因为大量的货币供应造成货币的贬值,物价上涨不断的情况;后者往往因为市场上的利率改变引起。(2)投机风险。此风险极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带来资产的损失。投机风险往往以股市风险为主,因为在股票的购买中既可能得到收益又可能受到损失。全球的经济状况受金融危机影响巨大,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世界经济濒临衰退,股市严重下跌,资本市场出现低迷状况,股票投资占比较大的国家社保基金的损失也相应较大。(3)道德风险。此风险即投资成员在资金的运作中为了使得个人收益增加而做出对基金投资利益造成损害的事,以致做出损失基金资产的决策风险。(4)操作风险。此风险即在针对基金的投资进行操作时因为管理者对资产实际价值、证券市场的走势与整体经济形势等没有获取全面信息或判断出现错误而造成投资失误,进而造成收益减少或资产受损的风险。金融危机时期怎样将资产有效配置以使风险得到规避,对投资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而现阶段国内的此类人才并不多。

2国内社保基金在应对金融危机是投资管理乏力的原因

(一)没有适当的社保基金管理体制在金融危机发生期间国内社保基金投资的失利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国内的投资政策较为保守,这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造成了限制;其二为很多地区挪用或挤占社会保障基金,进而带来了经济的损失。在我国,社保基金的管理较为混乱、分散,而且没有分清资金的运营管理和行政管理。部分地区没有针对社会保障资金做好管理工作,出现社保基金的挪用及挤占状况时却无人过问。

(二)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比较窄首先,滞后的立法严重地限制了国内社保基金进行投资的范围。根据国内相关法律规定,基本养老金在对两个月的支付金额进行预留后,结余款项要勇于国债的购买或直接存入银行。国内即使允许企业年金以及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然而针对投资的比例限制较为严格,国债投资与银行存款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然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选择形成了制约。现阶段的资本市场普遍缺乏对风险的防范能力,社保基金缺乏投资工具供选择。

(三)投资比例没有合理搭配现阶段国内的社保基金投资比例并不合理,在该项基金的个人账户部分存在一定的资金积累,它通过工作期间内职工缴费的方式完成延迟支付基金的建立,因此该项基金有着增值及保值的要求。然而因为对安全过于注重,很大一部分基金用于国债的购买或存入银行,很多社保基金以迫于基金增值及保值压力为理由被挪用、被挤占。

(四)公司治理的结构有缺陷现阶段国内的基金公司已经着手建立将权力的相互制衡作为理念的治理结构,然而由于没有充分发挥监管的作用,以致基金在管理、投资运营等方面并不完美,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1)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现阶段国内在激励基金投资的管理人员时,往往采用经济竞赛的方式,即委托人将投资管理者的投资成绩进行排列,为收益较好的投资管理人员支付更多的报酬,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管理人员支付较少的报酬。这样的措施在国内很有必要性,然而效果却并不明显,管理人的道德风险已然存在。某年某省的社保基金有接近30亿元的亏损额度,然而支出的费用却出现了三倍的增长,由1.3亿元逐步增长到3.9亿元。其中,管理人员的报酬从原来的的0.68亿升到了0.88亿,交易费用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基金管理机构变成了赢家。(2)托管人员没有将基金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就法律角度而言,基金的托管人员、受托人员均有对投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利,然而只有交通银行和国有四大银行是托管社保基金的机构,这些机构竞争不足,为了拿到更多的托管收益,漠视投资管理人的各类行为,只针对社保基金进行保管而不积极承担责任,监督效果并不好。(3)基金投资方面没有水平较高的管理者。即使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社会保障金的投资状况有较大影响,投资管理者的操作能力也影响着社保基金的收益状况,社保基金的运作及投资离不开专业化人才,而国内这样的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五)资金管理没有健全的立法体系(1)立法方面较为滞后,现阶段社保基金投资相关立法很难使得基金增值、保值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对社保基金在投资方面形成了约束,滞后性非常明显。而且现阶段法律预见性较差,制定的法律条文往往是针对基金管理的问题进行弥补的措施,缺乏全面性和权威性。(2)立法的层次比较低。从劳动部及财政部颁布的相关规定到国务院文件,再到社会保障相关部门、中国证监会、银行业监督相关机构等的试行办法,种种法律可以看出国内在针对社保基金进行投资及管理时立法的层次并不高,各类立法往往呈现暂行规定为试行办法、等形式,立法机构也往往是劳动社保机构、财政部风,全国人大没有审议通过任何一部社保相关法律,这也让法律的约束效果很难发挥。(3)立法的内容较为空泛,国内在制定社保基金相关法律时常常制定开放性较强的政策,除了在投资比例与社保基金的投资领域有了较为详细的限定外,很多法律有诸多模糊不清之处,例如没有明确规定参与主体的各种责任,针对社保基金采用什么样的具体管理形式也没有在立法中看到较为详细的规定,执法也并不严格。

3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方面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一)理顺投资管理的体制将国内社保基金管理的体制理顺,务必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分离社保基金的营运管理权和行政管理权;管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时将其分开。国内在管理社保基金时没有分清营运与管理以及混管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的状况,导致了社保基金被大量挪用,也降低了基金的投资收益,当出现金融危机时,有了更大的贬值风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应根据基金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针对统筹账户的基金可以由政府对其进行集中式管理,针对个人账户的基金可以选择委托运营的模式进行管理,此外还可以建立纵向监管体系,将社保基金的运营、管理机构与监管机构分开。

(二)投资策略方面的改革及创新一般情况下收益往往与风险并存,要想确保收益较高,务必积极承担相应的风险,然而基金投资风险较低的产品,也无法确保基金能够安全,因此在针对社保基金进行投资时务必要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处理妥当,其中最重要的是秉承这样的原则: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收益。要想既确保基金安全又获取较大收益,就要适当进行投资的组合,使用投资组合的方式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因此,社保基金在进行投资时除了要选取合适的投资工具,也要确保投资比例合理,确保基金安全管理及使用。例如,可以针对投资的工具进行创新,如发行特种国债、将社会保障基金应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等,还可以利用社保基金进行绿色投资。某地区将社保基金应用于医疗、教育等服务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既使人们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又创造了更多的岗位供人们就业,还有效地扩大了内需,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该项基金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也很高。

(三)对基金管理公司加强监管首先,要建立高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运用多种手段积极约束、激励投资管理相关人员,以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其次,针对托管人员的监管责任可以积极进行强化,在投资管理者与社保基金的托管者之间可以建立相关机制以确保权利得以相互制衡;再次,对基金公司还要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除了受托人积极监管基金公司之外,社会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加强监管基金投资人员的力度,将社会监督工作做到位。最后,要培养高素质的投资管理相关人才,有效降低操作中遇到的种种风险。

(四)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第一,建立风险预警相关机制,在投资过程中积极识别风险,以确保风险一旦来临,国内政府能够及时针对投资政策进行调整。第二,针对社保基金可以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一旦无法防范基金投资风险而造成损失,建立补偿机制能缓解风险对制度带来的影响。

(五)针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可以根据基金的发展状况对法律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也可以将立法的层次积极进行提高,还可以细化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管理方面的立法。这三项措施的积极采用可以通过法律监督基金的运营状况,使违法成本得到有效提高。

4结语

笔者针对金融危机状况下设备基金在投资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展开了研究,从法律、体系、机制等角度阐述了相应的措施以解决问题,希望本次的研究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轩.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陈丽娜.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控制的思路和方法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胡寅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吕国良.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要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5]杨静.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企业投资;财务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投资企业的特性,其不能够直接参与被投资企业财务管理中,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机制要求,通过相关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保证被投资企业能够正常的参与到财务管理活动中,从而实现企业资产增值。同时,我们还需要依照被投资企业的实际状况,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和内涵,对财务数据处理及应用提出更高要求,对投资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更好的看法,以期为相关事宜提供更好的参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项目投资缺乏科学依据

部分企业片面追捧“热门”产业,不注重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常常忽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能力,导致投资行为比较盲目。甚至有一些企业认为国家政策针对什么,就做什么,完全忽视了内在和外在的现实条件。企业对项目的投资规模以及资金结构、来源等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筹划,对项目未来可能需要的资金流没有准确的预测,就积极紧张上马。当国家的经济政策转变,无法获得银行信贷,出现项目资金短缺,就会使企业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企业会因此倒闭。

(二)财务管理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有限

目前虽然很多企业投资项目管理都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制约,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无法对具体项目作出具体规定,容易造成财务管理工作中无法建立有效的功能管理流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往往只能发挥会计核算功能,而财务监督也被局限在审计票据的狭小范围内,影响了企业投资项目中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此外,多数财务工作人员,往往只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整理,无法有效参与到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造成了财务管理对投资项目监管能力的削弱。

(三)缺乏相应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企业投资项目多属于非经营性项目,造成项目缺乏投资回报核算工作,企业在投资项目之时,往往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主要以政绩为目标的投资建设为主,忽略了投资的项目选择及其项目规模控制,对社会效益的实现也缺乏相应的认识。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设筹资决策模型

筹资决策模型的建立可以很好的预测财务风险、资金需求量、资金成本等,因此,在信息化数据里管理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但要分析企业的资金结构、资金使用情况,而且更要分析行业发展(筹集资金、不同来源的资金成本变化趋势、企业资金结构、环境因素)对每股收益的影响,然后预测资金需求(利用销售百分比),通过多种方法(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BIT-EPS)来进行研究资金使用情况、比较筹资成本等,进而做出筹资决策。

(二)提高财务投资决策科学合理性

数据运算和模型应用在财务的投资决策中是出现最多的,其应分析投资的资产组合影响因素,通过投资决策指标来发现投资时机,然后制定投资决策以及风险预防措施。除此之外,企业也要参考历史数据对资金组成结构、变化趋势以及使用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从多角度查看投资环境和变化趋势,通过多种方法评价投资项目,综合所有因素选择最优结果。

(三)借助网络系统来参与财务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投资企业也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更好的控制。其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间建立有效联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协同工作,并对财务具体的管理工作进行操作,如企业查账和报账,以及整个财务设计等方面的远程工作,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实现在线服务,对整个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动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投资企业对资金获取和使用的方式。同时在财务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支持下,更多的财务管理都以网络信息的主要形式组合而成,将财务信息系统以电子形式进行了存储,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调用,使财务管理更为便捷。在我国投资企业新形式下,利用网络管理方式参与到投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不但能够掌握被投资企业业务动态的变化情况,还能够随时了解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对投资企业前期决策提供有利保证。同时通过建立财务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让企业物流管理得到实质提升。在这里,需要了解生产、销售、财务、采购等部门物流传递的顺序和时间,通过企业内控制度设置存货监控关键点。另外,也要根据存货供应商信息、存储情况、目前订单信息、采购历史记录、存货预警、调拨结果等因素监控存货。

(四)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

其一,我们需要从投资企业财务管理方向作为出发点,全面掌握投资企业预算管理,并将其相关制度落实到实处;并在投资企业财务管理规定范围内,建立内部资产市场,实现企业资源配置,降低投资企业内部财务的风险。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投资企业中巨大事项的上报制度,将其所出现的事项进行具体化,明确事项的整个过程,并建立子企业对其进行财务方面的有关控制。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财务内部设计制度,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增加,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将其在投资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其主要的作用。

其二,除对不可控制的自然风险外,部分风险大多都是由于人为所致,也就是说人为风险对整个企业的影响很大,其主要是因为企业相关财务工作者风险意识薄弱,没能履行相关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因此,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我们需要注重人为因素,将其放在首位,并建设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此外,我们在投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将财务风险管理文化贯穿其中,保证企业各个环节被这种风险防控氛围所围绕。同时,投资企业相关领导还要发挥其主要作用,引导员工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并对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从而为投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形式成多样化,而投资企业大大提升了当今社会融资的效率,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就投资企业现状来看,我们需要对投资产业安全进行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将其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并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实现投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传递;并对当前投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有效防范,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实现投资企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宋世杰.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的财务管理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5,16:85

[2]吴利群.刍议投资风险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12,09:83-84

[3]马艳丽.浅谈投资风险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3,30:224

[4]吴杨.浅谈财务管理在提高企业投资效益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3,41:153-154

[5]周志芳.浅谈投资型企业对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28:168-169

[6]俞婷,阮小平.浅论财务管理在提高企业投资效益中的作用[J].才智,2013,05:16

[7]宋建玲.投资风险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1:58

[8]熊凌.试论企业对外投资和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J].管理观察,2016,27:138-140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问题;强化;措施

一、事业单位加强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必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不断改进与优化。目前,面对新经济发展形势要求,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既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的迫切需要。在事业单位管理与发展过程中,有效的经济管理不但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具备足够的资金,而且对于提升事业单位工作效益,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服务组织,其发展与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支持。受到各项宏观调控与微观因素影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不善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事业单位工作开展造成较大影响。事业单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服务性组织,充足的资金是其发展与社会服务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所以,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的支撑,这也是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然而在传统管理思维影响下,许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此外,管理人员对于经济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深入认识,导致各项规定得不到严格落实,尤其是缺乏内控与监督机制,使得事业单位发展面临较大风险。

2.缺乏必要系统性与规范性

事业单并非以营利为目的,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对成本效益问题关注不足,使得经济管理缺乏必要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尤其是许多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经济管理思维,导致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处于较为混乱状态。加上缺乏明确经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缺乏目标指引,导致走了不少管理弯路。此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成本意识与效益观念,以及国有资产增值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极易导致资产流失,造成严重损失。

3.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

无论是单位管理人员还是具体工作人员,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强的现象,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极易导致经济管理风险问题。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环境更加复杂,加上部分单位资金使用与管理结构不合理,极易导致经济风险,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同时,一些事业单位的项目投资建设存在较大盲目性,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资产与效益不匹配,存在资金沉没风险。部分事业单位对财政补贴过于依赖,进而不重视风险防控,也就导致了轻视风险管理的现象出现。

4.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部分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出现各类风险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味降低成本,不但无法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获得更多支持,反而会激发矛盾。比如,在落实内部控制工作中,并未注重调查研究与分析,没能深入了解职工的意见与想法,投入金额不断降低,工作出现懈怠的现象。第二,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内控工作。开展内控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高效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并提供有效的指导,不过没能让员工主动参与,并忽略了员工的看法及意见,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获得员工的支持与配合。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的推进。

5.缺乏有力的经济管理监督机制

要想确保经济管理的有效开展,仅凭借相关管理制度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构建起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管理得到有效落实。虽然事业单位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及内部控制机制等,不过在监督工作中依旧存在较大缺陷。例如,对单位的投资行为并未全流程监管,经济管理工作缺乏约束,给单位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

6.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一个较为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新时期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理念和传统管理理念存在一定冲突,导致员工忽略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制约了该项工作的高效推进。首先,较少有事业单位在内部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岗位,往往都是安排其他部门人员来负责。其次,专业素质过硬的经济管理人才较为匮乏。很多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而且存在人才流失现象,导致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加强。最后,单位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培训机制,导致相关人员无法及时学习与掌握最新的经济管理动态及知识技能,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难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三、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1.健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必须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确保各项经济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首先,构建合理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明确岗位人员职责,充分明确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完善项目管理流程,细化各个管理细节,落实责任主体,进行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其次,明确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等进行建档管理,按期盘点,合理使用,完善使用、维修、报废管理流程,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益。最后,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监督制度。加强经济管理绩效考核,提高工作人员参与经济管理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培训,督促相关人员以较高业务水平与责任意识投身经济管理过程,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效益。

2.提高经济管理系统性与规范性

首先,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要明确目标,积极转变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理顺新经济时代背景要求下经济管理思路,实现经济管理规范化与系统化。事业单位必须明确经济管理任务,确保国有资产实现较好保值与较高增值,并以此为目标展开经济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次,建立有效沟通协作机制。事业单位项目管理离不开基层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作业,对此应在事业单位管理层领导下,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基层人员与相关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强化沟通效率,制定和落实经济管理方案措施,提高项目管理效益。

3.加强财务管理力度

对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而言,财务管理是其重要内容。新形势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然不适应新环境发展要求,对此,事业单位必须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回笼状况审核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尤其是要做好经济预算管理,这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点。只有实现对资金使用的合理预测与分析安排,才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效能。所以,做好预算管理至关重要。对此,事业单位应在进行全面资源调查及优化配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结合事业单位发展规划进行预算调整与优化,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事业单位实现经济管理效益最大化重要保障。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做好人员选聘管理,不断优化选聘机制,合理扩编经济管理岗位,择优录取,保障较高经济管理团队水平。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技能与理念培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进而达到节约经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管理效益的目的。最后,提升薪资福利待遇,不断引进和留住优质人才,更好地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经济管理需求。还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各个管理岗位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项经济管理措施得到充分落实。

5.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极为必要。为了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模式,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奖励处罚、情况反馈、问责追责等辅助机制,以此来增强管理人员责任心,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例如,在各部门负责人考核中加入部门资金预算合理性、资金使用安全等内控内容,内控管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部门绩效奖金发放。开通反馈渠道,帮助事业单位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建立问责追责制度,对于经济管理出现问题的部门和具体人员要进行问责,并进行严厉处罚,不能马虎了事。事业单位还要优化绩效考评制度,客观公正记录每个人员的经济管理工作表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此外,还应加强对事业单位风险的全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事前预测分析、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风险内控机制,实现对事业单位风险的全面控制,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6.科学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事业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业单位通过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第一,合理构建经济管理体系,融合内控举措。积极构建经济管理平台,将内控相关举措融入其中,主动识别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经济风险,落实好日常防控措施。通过建设内部控制体系,针对不同经济管理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处理,提升经济管理风险防控水平。第二,在优化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需要强化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跟踪以及反馈。比如,要求工作人员密切跟踪并实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去向、资金使用进度、资金使用安全性等,加强原始票据管理,防范经济管理风险。

7.完善投资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投资及债务等方面的问题。即便经济管理能够合理规划不同类型资金的支出,不过因为相应的监管制度不完善,容易出现决策错误或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威胁到单位的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投资管理,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约束机制,从而有效优化各类投资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构建科学的决策制度,提高单位决策的合理性,防止部分关键决策仅由几名人员制定。同时,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决策的调研分析工作,让决策人员在制定决策时可以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决策判断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加强对投资活动的约束和管控。由于事业单位都是结合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来开展各类投资活动,无论是投资不足还是过度投资,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单位发展。通过加强对投资活动的管控,尤其是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统筹规划,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既可以推动投资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助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第三,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推动经济管理工作。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所以事业单位也应当积极完善内部管理架构,适应当前发展需要,为单位推进经济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从而完善经济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成效。

8.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求单位中所有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都具有相应资格证书,即做到持证上岗。在考核经济管理人员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考核人员的学历及工作经验,还需要注重考查其职业道德,务必确保从事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其次,需要定期对经济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相关政策法规不断调整完善,事业单位要紧跟时展步伐,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及时掌握最新要求。既可以邀请专家到单位组织培训,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培训。在具体培训时,不但要注重学习新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并且还应当让管理人员了解与熟悉最新的经济发展情况与经济政策等内容,提高其专业能力。此外,还需要注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