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

生物教育心理学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许多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曾多次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推动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环境。实验是物理的灵魂,是物理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物理实验是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类比、归纳等手段,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把一些传统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一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演示实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去有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广为流传,但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学习,学到的是知识的结论,往往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物理教材不仅仅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也不要局限于现成的结论,而应进行一些创新设计,有意识地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师生共同参与,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困惑、怀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索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大气压强变化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变化,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直至沸腾,然后移去酒精灯,水不再吸热,不能沸腾,水的温度下降,不到100摄氏度,这时让学生用大号注射器插入烧瓶的橡皮塞往外抽气,水重新沸腾起来。这时再把烧瓶倒过来,用冷水浇烧瓶底部,水又重新沸腾,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搞好物理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物理实验教学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小实验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习题中的小实验则有利于对知识的验证。其特点和作用不一而足,但都切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易于取材,简单易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紧密结合教材,通过动手、动脑,领悟到物理学习方法的精髓,促进智能结合,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另外,课外小实验,还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创新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提高创造的欲望。

三、引进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和技能是创新的土壤,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创新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以转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起来就有了动力和激情。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颖、奇特的东西非常敏感,有趣的物理现象、有趣的物理实验,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致,有效地刺激他们的思维活动。因此,在物理实验设计和演示中,要尽可能体现“新”“奇”“特”的特点,如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等,有趣的现象能把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物理世界。在学习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后,笔者设计了一组与鸡蛋有关的实验。(1)液体蒸发吸热。刚煮熟的鸡蛋从锅内捞起,虽较烫,但可忍受,蛋壳水膜干后更烫,让学生实验并解释。(2)热胀冷缩。刚煮熟的鸡蛋捞起浸入冷水中,冷却后捞起再剥落蛋壳,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很容易剥落,实验并解释。(3)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用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垫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中,把一只去壳鸡蛋,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鸡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中,学生“目瞪口呆”,然后让学生实验并解释。(4)浮沉现象。去壳蛋放入玻璃杯中,沉入杯底,加入食盐,则缓缓上浮,让学生实验并解释。(5)惯性现象。外形相似的生熟鸡蛋各一个,在水平的桌面用相同的力旋转,看旋转的速度是否一样。哪个快、哪个慢,然后解释为什么。这样,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来验证多个物理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翻开物理学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一条物理规律的建立,科学学说的出现,都有一段艰辛而漫长的探索过程,规律的确立与形成,离不开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推理方式。探索性的实验,有利于展示前人的思路,揭示蕴含的思想,将负载着的优秀的思维方式剖析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法拉第日夜辛勤工作,经过无数次实验、呕心沥血,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为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铺平道路。如何在实验中展示这一伟大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呢?教师首先介绍,法拉第的思想中,确信物理学所涉及的自然界的各种力是互相紧密地联系着的,他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后认为,既然电可以产生磁,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基于这一思想,实验中先引导学生猜想:(1)电和磁有什么关系?(2)实验:发现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3)猜想:利用磁场可否获得电流?(4)再实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器材,探索获得感应电流的操作方式。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对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紧扣教材,做好实验,同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使之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劂轩.初中探究型课程案例100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娄进.开发巧妙的物理实验资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源泉,即高水平、高素养的人才,这也是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体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一俗语的正确性,国家、社会对幼儿阶段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类师范院校都广泛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旨在为国家、社会培养道德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核心课程。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概念

1.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定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基本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上,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教与学,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幼儿园教与学过程中幼儿的基本心理规律,帮助准幼儿教师建立起基本的幼儿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是,既有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又有利用心理学进行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内容,是一门较为综合、全面的课程。自19世纪末以来,教育心理学成为单独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各方广泛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幼儿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细分领域。

2.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培养优秀的教师是其核心职责,教育类专业是其核心专业。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也处于核心地位,十分重要。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及其教学任务来看,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能深入认知幼儿在学校教学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促进优秀幼儿教师的培养效率和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幼儿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要,对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培养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授课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中,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不足,很多都是由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缺少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其教学思维、教学理念都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要求。其次,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的问题。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维拓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最后,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比较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虽然幼儿教育心理学有着很明显的理论性特征,有很多心理学及与幼儿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教育心理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注重实践和应用的,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为缺乏。另外,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有较大距离的问题,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与今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且能直接应用的能力。

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成效的措施

1.加强情境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学方式僵化,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加强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以直观的方式再现教材内容中的相关背景,该教学方式能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具象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统筹整合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资源,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归类、处理和设计,努力营造出一种沉浸感强、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当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之后,教师便能将枯燥、沉闷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其对这一课程的兴趣。此外,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学中相关晦涩知识的理解,使其学习更有成效。

2.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各行业的发展和趋势。在教育行业中,因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融合产生了很多效率高、表现形式生动的辅助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媒体、慕课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学习效果。

3.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

教师在整个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是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有着显著的影响,教师的能力乃至个人的性格、魅力等因素,都能影响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程。要想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先对专业教师进行强化和培训,尽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社会、学校应该积极而广泛地宣传和推崇终身学习、持续自我提升的学习理念,并对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政策倾斜,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动力。只有让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去学习,才能形成关键的内部驱动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自身能力。除了教师自己的努力外,社会、学校还应该充分调动资源,多组织各类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的相关培训,帮助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社会、学校还应该为各校教师建立教育沙龙等沟通平台,使教师能充分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以高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同时,学前教育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规划中,幼儿教育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养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各校应该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详细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窦婵.从幼儿心理学看幼儿全面发展——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些思考[C].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56.

[2]肖丽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15-19.

[3]王志云.创设课堂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之我见[J].职业,2015(15):105.

[4]颜亮.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739-740.

[5]穆瑞清.提高职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6]王燕.试论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4(3):167,169.

[7]张艳梅.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特色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2):124-125.

[8]史艳菊.多媒体教学在中职院校“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2):82-83.

[9]李康耀.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举隅——幼儿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例谈[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2(6):91-94.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第3篇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其他学科一样被作为一门正式科学而进行研究,他成为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奠基者。从此,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其他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人类自身,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发挥自我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冯特创立心理学的时候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不过,早期以冯特为代表的内容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不存在应用的问题,但是这种观点仅仅持续了三四十年,心理学开始走出实验室,面向大众,服务于社会生活。

一、心理学对健康事业的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致力于精神病人的治疗。而20世纪以来,心理学更加支持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主旋律。人们不仅注重到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时也注意到了作为完整人的心理、意识方面和社会行为方面。当今世界,人们更加崇尚预防医学,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包括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疾病,过去一直是指导身体的某一部分、过程、系统在功能或结构上的反常这一纯生物学概念;而健康,则仅意味着没有疾病。新的医学观下,健康指的是:“人不仅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而要有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的圆满适宜的状态。”不能达到这一状态,即可称之为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现代健康观认为人类疾苦的发生,有生物、心理、社会、生态诸多方面因素,只有在人类处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整体平衡协调运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20世纪70年代后期,健康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联,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建立不久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们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问题。现代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健康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为的矫正、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对降低许多心身疾病,如对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欧洲成立了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在美国,通过健康心理学家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烟者的比率已明显下降,成人的吸烟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吸烟致病致死的这一尖锐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健康心理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必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造福人类的特殊作用。

二、心理学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

20世纪以来,心理学逐步向着经学领域渗透。首先,大量的心理原理和行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经济学。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思想流派,为经济学考察人类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剥去了传统经济学假设理性人光鲜的外衣,主张对行为的分析应以行为的真实心理形成机制为基础,不能以主观的先验假定为依据。

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融入了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人格,而不仅仅是物的经济。行为经济学强调,对行为的分析应以行为的真实心理形成机制为基础,不能以主观的先验假定为依据,而个体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又是一种个体化过程,不能被他人所替代,所以个体化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行为经济学主张用过程理性来代替实质理性,并致力于把被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牵动的经济木偶还原成富有人性的人,使经济学成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其次,在市场领域,消费者心理研究也被广泛应用。从消费主体出发,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研究消费者的态度、情感、爱好以及决策过程等;研究影响消费行为的一系列社会、个人和体制变量;研究满足消费的产品特点和消费者对产品特点的反应;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发应需适销产品等。心理学使现代营销活动充满生机,使社会生产目的的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心理学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20世纪末,心理方法就被引入到工业生产活动中,早期如泰勒的工作时间研究,吉尔布雷思和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分析,以及后来关于传送带生产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业心理学中的经典性工作。在心理学发展的百年时间里,许多心理学学派都对工业心理学的理论作出过贡献。从经典的心理物理法、反应时学习心理,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信号觉察论等,都对工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强调知觉的形与基,在工业心理学的数符辨认、图形识别及服装设计中都是必须考虑的条件。

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如何运用心理方法和成果解决工业或经济领域中产生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利用心理学研究每一职业的要求;利用测验来选择工人和安排工作;规划利用人力的最佳工作方法;制定培训方案,使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展;决定最优良的工作条件;研究最合理的管理组织形式;研究工作动机,调整工人和管理人员间的通力协作。工业心理学强调探究人们在工作时的行为和产生这种行为原因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强调一些已知的人类行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业或经济机构与劳动者的需求。

首先,上世纪中期,工程心理学形成。主张对劳动工具进行改装和设计,使劳动工具的设计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以保证最佳的劳动条件,使工程可靠,操作者轻松,效率提高。心理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不仅在记载和积累有科学价值的资料方面功勋卓著,而且在利用心理机制使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在保证一个大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前提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被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工业产生一系列的革新,同时科学领域里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等科学的发展,工程心理学进入了系统研究。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认知实验心理学成为现代工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今,工程心理学正致力于把人机系统扩大为人—机—环境—社会这样的更全面的系统。

其次,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心理学启蒙阶段,其奠基就是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现代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领导行为特点,如领导风格,领导的评估与培训等;组织理论与组织变革,如组织的模型,组织变革与组织开发研究等;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着重从改善工作环境,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

除此以外,现代工业心理学的分支逐渐增多,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等等。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工作环境是否能适合生理上的需要,工作者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利用心理方法实施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和扩大化,减少简单、重复的劳动,提高工作本身对人的意义,增加工作者的满意度,都得到了满意的效果。人事心理学在提高人的激励水平,改善培训方法,对人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任用,以及职业的设计和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科学地制定有关人事管理的制度提供依据。

四、心理学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

19世纪末心理学进入了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他认为这两方面的教育活动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对教育事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受格式塔学派的影响,教育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教育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同时,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早期教育心理学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规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逐渐转向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探讨,也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人们高度关注教材、教法改革研究特别是关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手段的改进,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纷纷提出培养创造力的各种建议,开展了许多创造力课题的研究,教学中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儿童的幻想、好奇心、个性独立性等,都是着眼于教学的改革。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斯金纳,参照以往别人制作的教学机器设计制成了程序教学机。这种教学机器的特点是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设定步调,确定学习的进度,能够及时从机器中获得反馈信息,机器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自动调整问题和学习内容的难度。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我教学法就起源于这种程序教学机。程序教学运动对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基础而设计的教学课件备受欢迎,斯金纳的及时强化思想仍然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受到大多数教师的欢迎,其程序教学思想也影响了教材的编制。直到现在,无论是在教材编排还是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都能够看到程序教学的影子。教育心理学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随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学校和课堂看作是社会情境,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如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学习动机,试图用造成某种外部压力或不平衡状态的方法,来促使学生产生改革行为的欲望。人们开始重视教学组织形式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如心理学者罗杰斯主张,课堂教学中要建立温暖的师生关系,从而他强调采用指导讨论法进行教学。他认为,学习向高级水平发展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移情;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三是和谐或真诚。心理科学引入教育理论和实践,不仅使教育理论面貌一新,更重要的是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总之,进入20世纪,心理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向世人证明它不仅是一门年轻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应用科学。除了上述领域外,几乎在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人们都开始注入心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比如环境心理学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运动心理学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等。

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而且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一个多世纪以来,应用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心理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之一,有人认为“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新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主要原因是它应用范围广泛涉及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心理学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心理学对不同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标志着它逐渐成为一门与现代前沿科学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以及对于人类现代生活工作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第4篇

首先,在入学的资格上。东大教育科在最初的招生简章中,对招生人数及教育教学经验的要求十分严格。如在学额上,规定“现招教育、体育、农业、商业专修科各一班,每班二十五人”;在入学资格上,需要“具有完全师范或中学及同等程度之学校毕业、身体坚强、品行端正且有志于教育者。惟教育专修科生除上列资格外,须在教育界任事有一年以上之经验,应由服务之机关缮具说明书。”从招生简章可以看到,东大教育科招生人数少,利于小班教学。教育经验作为能否被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符合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特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也是这样遵守的,如1918年入学的罗炳之在自传中记载到:“我二十岁吉安中学毕业后,曾任城、乡小学教师各一年。当小学教师,原为解决个人生活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逐步感到当教师的兴趣,也觉得很有意义,这对我后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于是,“1918年7月,我在南昌考取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8月往南京入该校教育专修科肄业。”1919年入学的陈启天这样描述:“我第一次在大学专攻的学科,虽是政治经济,但是毕业以后,并未立即走入政治经济界,而是在学校教书。自民国五年秋至九年冬,我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连续教了四年半的书。因此我深深觉得不懂教育而当教师,未免自误误人。民国八年前后,又是新文化运动正盛的时候,有心人多半讨厌政治,我也不免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于是决意重新专攻教育,于民国十年春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1920年入学的吴俊升回忆道:“升学高师,本是先父的设计,也是我的素志”,“我因为立志从事教育,所以不仅进入高师,还选择了高师的教育科。”东大教育科在入学资格上重视学科背景与教育经历,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教育学科提供一定的支撑,切实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缩短教育科学人才的培养周期,入学前的志向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东大教育科的教师大多有留美经历,他们耳濡目染美国新教育运动,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的科学化与专业化运动。在这种背景下,东大教育科规定凡教育科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有:英文、国文、社会学、生物学、世界大势、哲学入门、科学发达史、体育和择业指导,共计39学分。共同必修的专修学程为:教育通论、教育心理学大纲和教育统计,共计12学分。而教育科的具体课程,据陈启天回忆:“我在南高及东大先后选习的功课,有英文、生物学、遗传学、西洋哲学史、西洋教育史、西洋科学史、论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原理、中等教育、小学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验、心理测验、体育、音乐、教育实验及参观等科目。”1919年入学的教育专修科学生章柳泉则有更详细的记载:“我入学的第一学期,就有一门介绍科学常识的课,陶老师(陶行知)在这门课中给我们讲遗传学,从达尔文到德弗里斯,特别是孟得尔的杂交试验。第二年我们就学《科学的发展史》(张子高老师教的)。生物学又是教育科的必修课程(秉志老师教的)。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科学基础,我们学得不少,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实验心理学’是重点,共学两年,做过很多实验,还开设有‘心理学史’课程(都是陆志韦老师教的)。此外还有教育统计学(陶行知老师教的),‘测验之编制与应用’(是以麦柯尔等人为主教的)。”从课程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东大教育科不仅重视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积极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对此,吴俊升后来回忆到:“除了必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我在高师选修的课程,多在哲学和文学方面。刘伯明先生所授的《西洋哲学史》和《论理学》,使我获益不少,后来我在教育方面专治教育哲学,与这两科有关。”东大教育科这种培养模式,在教育科学发展程度不高的时代,对于提升教育科学的学科品质,系统培养教育科学人才,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专业知识与以后开展教育实验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东大教育科十分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东大附中、附小以及后来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都是东大重要的教育教学实习单位,而“教育专修科与附属小学校、中学校之关系尤为亲密,故于1918年、1919年先后规定初等教育学程与附属小学主任职务、中等学校学程与附属中学主任职务,各由一人担任,庶使学理与经验有所联络。”对于东大附小的性质,1918年入学的胡叔异有这样的介绍:“东大附小是国立的小学校,这个学校的性质有三种:一方面是公益学校,以教育儿童为目的;一方面是实验学校,以试验新教育原理原则为宗旨;一方面是实习学校,供东大教育科研究初等教育实习之用。”

东大教育科教师廖世承、俞子夷和陈鹤琴三人分别担任附中、附小与幼稚园负责人,这为教育科的教学与实习提供了便利。对于具体情况,毕业于东大教育科的李清悚这样回忆他的学习生活:“鹤琴老师在教学上极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他所教的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课程中往往以其子女个案调查事实为例证。讲幼儿教育就带我们到他所创办的鼓楼幼儿园中,一面观摩,一面教学。许多问题,往往和我们探讨,不坚持己见,择善者而从之。”不仅东大附属学校作为东大教育科的重要实践与实习基地,全国各地的学校也是他们实践的舞台,章柳泉对此回忆道:“中华教育改进社大力提倡,编了四十多种测验,有团体智力测验和各种教育测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供各校采用,按照麦柯尔的体系编制,主编的人如廖世承、陈鹤琴和俞子夷等,都是协助麦柯尔教我们测验课的老师,我们学这门课时,在导师指导下,到江苏各县小学初试,提取数据,编成各种测验的常规,也还出过力。”332-333正是东大教育科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加上学生们个人的努力,东大教育科的毕业生大都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在教育与其他领域大放光彩。东大教育科部分毕业生的统计,如表2所示。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东大毕业生一开始大多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从事着中小学教育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教学转移到领导岗位,成为近代中小学校长,并在学校办学特色与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些人留学国外,继续深造,回国后在大学教育科中任教,积极从事各种教育改革与实验活动,在中国近代教育舞台上施展着他们的才华;一些人改学其他学科,为中国的学术与社会发展奉献毕生。这些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但东大教育科的培养模式同样不可忽视。

二、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

第一,创办期刊,向社会传播最新的教育讯息。《新教育》创刊于1919年,每年出版10期,1925年10月停刊,在近6年的时间里共出版11卷53期。该杂志起初由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学校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5家单位联合发起。东南大学,尤其是东大教育科,自该杂志创刊之时,一直在《新教育》的编辑与出版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从编辑部的设立上,第1卷1期到第4卷1期,编辑部设在上海市江苏省教育会,而第4卷2期到第11卷1期,编辑部设在东大教育科,第11卷2期至11卷3期,编辑部设在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可见,在编辑时间上,东大教育科共编辑了7卷,占总数的63.6%。其次,在主编上,蒋梦麟、陶行知、徐则陵和王希曾先后担任《新教育》主编,其中,蒋梦麟共主编15期,陶行知主编14期,徐则陵主编22期,王希曾主编2期。陶行知与徐则陵先后担任东大教育科主任一职,王希曾为东大教育科的毕业生。最后,在刊文数量上,《新教育》共刊文1456篇,署名文章378篇,其中发表文章6篇以上的作者有:陶行知(21篇)、俞子夷(19篇)、蒋梦麟(14篇)、郑晓沧(13篇)、胡适(12篇)、陈鹤琴(12篇)、郭秉文(11篇)、麦克乐(10篇)、推士(10篇)、程湘帆(9篇)、朱家治(9篇)、廖世承(8篇)、姜琦(8篇)、蔡元培(8篇)、刘英士(8篇)、邹秉文(7篇)、黄炎培(7篇)、凌冰(6篇)、徐则陵(6篇)、王文培(6篇)、唐钺(6篇)、汪懋祖(6篇)等[15]。其中陶行知、俞子夷、郑晓沧、陈鹤琴、程湘帆、廖世承、姜琦、凌冰、徐则陵和汪懋祖等人都为东大教育科教授。由此可见,东大教育科在大多数时间里实际主持着《新教育》的各项工作,将其作为传播新式教育思想、研讨教育问题、介绍新的教育实验与测量方法的重要思想阵地。《新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设有“世界教育”专栏,在“专论”、“参考资料”、“介绍书报”、“教育家传”等栏目中积极推介欧美等国教育发展实况,开阔国人的视野。对此,读者金洪均说道:“我定买《新教育》杂志,就想在此书中了解世界教育潮流新观念。读了以后觉得很得益不少。……我很希望,贵杂志将来永远有‘世界新教育的图画’及‘世界体育界新体育’,以教国人。”[16]此外,《新教育》上还发行了“杜威号”(第1卷第3期)与“孟禄号”(第4卷第4期)两个专号,着力介绍与宣传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学说,还有对国内教育问题的探讨,如学制问题的探讨。《新教育》不仅刊发了大量的专论文章,而且就学制草案专门刊发了“学制研究号”(第4卷第2期),这一系列的文章,不仅是一次行之有效的学制草案的大诊断,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学制革新的大宣传,正是因为这次学制的大探讨,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实际国情之重要,也为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奠定了基础。另外,《新教育》上刊发的“乡村教育专号”(第9卷第4期)、“国文教学特号”(第10卷第3期)、“全国教育展览会报告号”(第9卷第5期)等专号,宣传了乡村教育、平民教育,有力地支援了“”时期的国文统一、白话文改革等运动。最后,在教育实验与测量方法的推广上,《新教育》以廖世承、俞子夷为主撰,刊发了两期中等教育号(第10卷第2期和第11卷第1期)、两期小学教育专号(第8卷第5期和第11卷第3期),积极介绍国外中小学教学方法与测量,并根据他们在中小学的实验情况进行推广。

第二,兴办暑期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服务活动。暑期学校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主要是通过暑期办学的形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提高各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教研水平。暑期学校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17]。暑期学校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自1920年引入中国,由南京高师率先仿照开办,从1920年至1926年,一共开办6期,其中,东大教育科师生成为其有力的筹划者与参入者。现以第一届暑期学校为例,系统探讨一下暑期学校的一些细节[18]。如在招生方面,暑期学校主要面向学校教职员、地方办学人员、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从第一届培训人员统计上看,总人数1040人,而小学教职员有804人,中等以上教职员123人,中等学校毕业生90人。在培训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专门艺术的肄习,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对于职业和修养方面知识的扩充,中小学英文、算术、国文和其他科目的补习,名流言论的宣传。在开设课程方面,共有19门:有小学组织法、小学教学法、白话文法、注音国语、儿童心理学、英语语音学、天演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学概论、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实验教育心理学、英语教授法、近代西洋哲学史、团体游戏及竞技运动、青年心理学、近世欧美文学趋势、高等数学、个人及公众卫生等课程。在这一期暑期学校中,东大教育科的陶行知、俞子夷、凌冰、陈鹤琴、廖世承、陆志韦和郑宗海都是其中的教员,其中廖世承作了“本能的研究”、“寻常人和上智下愚的分别”和“测验的种类”三次演讲,陆志韦作了“超人之心理评论”、“近代心理学史大概”、“最近心理学上两大学派”和“关于习惯的大问题”四次演讲,郑宗海作了“杜威学说”的演讲。为了更好地办好暑期学校,东大教育科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王克仁、缪凤林、施之勉、杨效椿、唐瑴、吴定良、成荣章、章松龄、张念祖、张绳祖、金海观、罗廷光、倪文宙、吴肃和邰爽秋等人从事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鉴于第一期暑期学校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东大连续举办了6期暑期学校,培训了一大批的中小学教师,同时也传递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与方法,进而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三,开展各种教育实验活动,推介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第5篇

目前“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理论课程32学时,实验课程8学时,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很多学生反映“生理心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枯燥难懂,尤其是对生物知识缺乏的文科生来说更加难懂。由于实验设备缺乏和实验学时少的原因,学生在具体实验的实际操作上能力较弱,不易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弱,原因是他们觉得本课程内容离现实生活很远,内容过于抽象,很难找到学习的意义,学习模式变成了机械背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一)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生理心理学”的教材为沈政主编的《生理心理学》[3],内容翔实,但缺乏先进性和系统性,原来的课程大纲为如下内容: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生物信号的传递机制、感觉的生理心理学、知觉的生理心理学、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睡眠与生物钟、性生理心理学、人格的生理心理学问题。教材内容很多、缺乏系统性,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近一半是文科生,他们的生物基础相对较差,要求在32学时内理解和消化本课程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同时,实验内容也存在着问题:实验课为8学时,时间较短,加上实验受设备的限制(大脑最新的结构模型、生物实验条件的缺乏等),有些实验无法演示和进行,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上训练不够,很难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深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模式有“三轻”

目前“生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三轻”:第一,重讲授、轻研讨,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性的思考和讨论;第二,重知识、轻思考,教师授课侧重于各种心理过程的生理和脑机制的介绍,缺乏系统性、前沿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也缺乏与其他心理学课程的联结;第三,重机制、轻应用,教师侧重介绍心理活动的生理和脑机制,而缺乏用应用机制解释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生理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生理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着重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与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物化学、精神药物学、神经病学及行为遗传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随着心理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已超越了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突显出其自身与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和趋势[4]。目前,生理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整合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揭示心理现象和行为而产生的大脑结构和大脑运作机制,随着研究技术的突破即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大脑功能的变换能够被直观地“看到”,这项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新学科“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已渗透应用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与临床心理学等。本课程教学目标有3点。①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最新的发展方向;通过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操作和观摩学习,使得学生理解生理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通过科研实践学习进一步巩固生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②科学思维的培养:课程教授过程中,通过制作文献卡,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批判和创新的精神。③科学素质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肃的科研态度、严谨的科研思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倡有共同兴趣和目标的学生组成科研小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一起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步骤

第一,应建立课程教学的内容模块。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材,整合性地建构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第二,重新建立考试模式,更新现有的试题库,使得新的试题库既能满足本科教学,同时又能满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第三,要增加期中考核环节,因为理论知识的内容很多,分阶段考核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知识的稳固性有所帮助。第四,可以运用网络教学的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细化与理解。第五,应增加文献卡制作和报告环节,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论文(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应用),按不同研究领域分成小组,做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改革

生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模块的建构,应以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逐步确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笔者在对比和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时,发现NeilR.Car-son教授主编的《生理心理学》第六版被美国众多高校采用,近几年也逐渐为国内高校所采用,是世界上最经典的生理心理学教材之一[5]。笔者参考该教材将课程内容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分为5个模块: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神经系统和细胞的基础及功能、精神药理学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输入模块(感觉和知觉系统);第三部分为“动机或本能”的生理机制(睡眠、生殖、情绪和摄食行为);第四部分为学习和言语交流模块;第五部分为神经学和心理障碍模块。首先,模块间的逻辑关系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描述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这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其次,课程内容将整合神经科学和生理心理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才能跟进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再次,课程内容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每章内容都以案例形式导入,结束时给出相关障碍的生物学病因和研究成果,而且第五部分的模块涉及各类神经系统失调和心理障碍的生理因素,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实用性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再对内容体系进行修正和补充,将讲授者的教育方式与学习者的需要更好地进行整合。综上所述,重新建构后的教学内容在理论系统性、学科发展前沿性及实践应用性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林文娟曾对国内外生理心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反复提到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正密切关注21世纪最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课题———各类心理疾病的基础研究[4],其中涉及的心理应激、精神疾病、抑郁症、成瘾问题研究成果可以与第五部分教学模块相结合。认知、情绪、学习记忆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则可以与高级心理过程的模块相结合。而林文娟在概述中提出中国生理心理学发展方向应集中在行为与脑的关系和心身关系的研究上,关注心理行为因素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这将使得生理心理学与心身健康、与生活拉近了距离,使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变得更为人性化,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论知识,也会对生理心理学更有兴趣。目前有许多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正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周芸将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在人才选拔工作中[6],以激素水平学说为依据,阐述了性激素对性格与能力的影响及激素知识在人才选拔中的具体应用。此类研究能激发学生对激素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且了解自身激素水平对于认识自己的个性、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更具有指导意义。此外,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如心理测试技术和脑电波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谎技术中的应用,有学者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概述[7]。这部分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论知识在实验与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加深学生对于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条件允许时便可开展研究活动。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以往的“生理心理学”的授课手段只局限于黑板画或挂画等形式,对学生来说动态的生理机制显得抽象、枯燥而不容易理解,教师也是使尽浑身解数却仍讲述不透彻。随着教学硬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课堂上的动画、声音等效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心理学实验室也加强了建设,增添了如生物反馈仪、脑模型等仪器和模型,这些都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基础。王立新、李新旺两位学者的教学改革研究都十分重视直观教学,他们的做法有两种:①通过计算机powerpoint、大量图片演示使得大脑及工作原理图文并茂[2],并在实验课中辅以教学录像;②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图片和归纳的表格呈现出来[1]。其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上变得容易些,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参考这个思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是将直观教学的材料搜集起来(主要以Discovery和BBC系列节目的记录片为主),按照课程的5个模块进行归类,一一与教案对应。如:①基础模块有《裂脑人的行为实验》《爱因斯坦大脑结构解析》;②感知觉模块有《BBC人类感官系列:听觉、味觉、视觉、触觉》;③学习与语言模块有《BBC记忆的实现》《BBC语言机制》;④动机与本能的生理机制模块有BBC的《梦研究的最新发现》《犯罪与大脑结构关系》《神经递质与爱》;⑤心理障碍模块有《Discovery大脑迷思》《BBC多动症livingwithADHD》《BBC纪录片:恐惧症》。其次,重新整理知识讲授的思路,改变之前“重知识、轻思考”的模式,将各个知识点用图示的方式呈现其逻辑关系,并将生理心理学的知识点与其他心理学领域相联系。如教材内容呈现的思路是:以案例引出问题→生理基础→研究方法→经典实验→生理机制→现实应用,这样就使得内容上直观而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大脑神经通路、大脑运作机制有很大帮助,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直观教学的方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因为该方式能呈现更大的信息量。再次,教师在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关注教与学两个主体。以往的教学模式是重讲授、轻研讨,意味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需要加强研讨的环节,尤其在重点和难点的环节让学生也参与到心理活动的大脑运作机制系统直观图示的绘制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第6篇

1.举例反问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基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出发点,首先从课堂中反问:如在课堂上有没有吸引学生的精彩内容?是否运用典型案例、实操或实训进行分析讲解?课堂上有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有没有分享自身或同行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课堂上有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规范?对学生的考核考评是否多维化?课程教材是否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有没有紧密遵循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种种问题的提出,要求我们职业教育教师时刻把握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注意分析现时代学生的个体特性,适时摸索出实用、适用的教学技术方案。

2.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教学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弱势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优质教学方法。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开展班级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培养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要转换思路,变“主讲”为“主导”,以项目或任务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完成以知识应用为主的综合技能培养,并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主动推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正如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级统帅的标志。一堂好的课,应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作为主要标准进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传统课程中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兴趣,实现学与做的统一。

3.正解引导职业教育学生观在人才观上,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个体差异。职业院校学生在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上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至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令人堪忧。对于这样的个体差异性,我们必须适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观,适时引导,用赏识和良好的心态去对待每位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从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能成为最好的示范。

二、做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

做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首先分析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重方案、轻实施;开例会、走过场;注重教师的考核评比、忽略教师的顶岗培训;通报学生的到课率,不管学生的学习力;强调技能培训、忽视素质养成;强调岗位、忽视发展(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顶岗实习、放羊失控。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起点低,不好学等。对于一连串的问题,专业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好专业课程设计,上好每一堂课。怎样好上一堂课,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有趣、有法、有用这“三有”着手。

1.有趣———趣而求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也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突破点。在当前职业教育学生普遍厌学的情况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学做合一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2.有法———事半功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由此看出,让学生“会学”比“学会”重要得多。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3.有用———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关乎人的一生,习惯养成教育也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认真听讲、勤于动脑、勤于积累、善于表达、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创新等,这些有用知识不但可以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优秀的课程设计检验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课程设计中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双师型”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5]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是专才(专业出身)、通才(懂专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和教学能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激情,力争成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职业岗位上不断学习、脚踏实地、坚持教书育人。

1.具有教育学知识职业教育教师应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应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去研究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上第一堂课就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传道授业解惑的融洽氛围,进一步了解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还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2.具备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教师应是专业领域里的行家和专家,不但需要掌握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如对一个项目来说,职业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工程思维能力,能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策划、操作、协调与管理等能力。也就是说要对项目的整个工艺流程都要掌握,并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职业教育教师要具有教学结合实践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能出研究成果,有创新能力。

3.具有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教师要懂“职业”。要了解和分析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掌握行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要、把握职业需求和岗位供求情况。还要具有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等基本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懂行业法律和规章制度。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教师要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教师不与时俱进,不紧跟企业,照本宣科,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4.具有教学能力职业教育教师要懂“教育”。能根据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能发现学生的优势点和兴趣点,掌握初学者的基本认知规律,采取传授知识和叮嘱引导学习并进,让学生对专业充满信心和激情。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5.具备师德修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政治觉悟、社会道德和师德修养,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有高效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教师不但是工学教师,也应是研究教育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教师教学不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其重点还是要让学生学有所成。教师要努力去备课,备课的重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形象的知识,即把知识结构用足够简单的形式描述、展示和表达出来。老师对待学生也是一样,不管学生的基础是好是差,也要教,不但要教,而且要想办法教好,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观的体现。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第7篇

1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髙校武术教学作为这种文化的传承形式之一,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发现,现实中的高校武术教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己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武术精髓的传承。笔者总结得出,目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外来体育项目对中华武术的传承产生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文化交融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文化传入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外来一些体育在国内的发展对中华本土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如跆拳道、西洋剑的发展对中国武术发起挑战。

1.2高校开设体育项目增加,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关注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体育课程,而一些必修的公选课没有详细涉及武术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相对容易的一些课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现代时尚的发展,武术项目已经不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再加上高校体育教学没有武术学习的氛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重视度,武术发展和传承遭遇到瓶颈。

1.3现行的教育教学体系对高校武术教学存在不良影响

近年来的升学形式虽然更加多样化,但是对一些学生而言,现在还是一个看分数的时代,这就造成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实际上,自小学至大学,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武术,学生对武术没有了解,自然也就没有兴趣。

1.4武术项目自身固有的特点以及现行的考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术是以技术动作为主的学科,以对抗为主要形式,更加注重内外兼修。武术内容丰富,技术复杂,变化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可以说机械性的操作很难参透武术传递的要义。但是从目前来看,学生只是片面地学习武术技术,忽略了武术的要义传承,这对武术的传承发展具有不良影响。此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对武术的重视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武术课程,但是教授的项目相对单调,学生只是单纯的想要了解而不是深入学习,更甚至有一些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武术课程项目。

2高校武术教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现阶段,武术不能再作为一项单一的项目发展,它应该从社会环境出发,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高校武术教学摆脱现在的困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武术的传承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是前辈们经过不断地摸索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自然规律探索出来的运动形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武术的形式和内容千变万化,运动形式更加具有综合性,所有武术形式的共同属性就是将武术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演练。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过程规律的科学,它能帮助武术学习者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内在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策略帮助学生找到对武术的热情,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质量。

3心理学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武术运动过程中包含着众多的心理学过程,可以说武术运动是依托心理分析而发展的,也可以说武术运动和心理动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心理的武术就没有灵魂,没有心理的武术就是简单动作的机械雖复。从高校武术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技巧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用心理学方法在教学中确保学生能做到心平气和,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武术的精髓,做到形神兼具,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古人有训,在习武过程中如果心有杂念就会走火入魔,损人害己,习武的最佳境界就是心无旁骛。因此,高校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心理学技巧的运用,确保学生领会武术的真谪,真正赋术感兴趣,腿高校武术教学质量。

3.1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要注重心理状态的调解,做到力、气、意合一

武术的学习倡导心无杂物^注意力集中,意由心生,以气促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体机能的内在潜力。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和教师都很难做到思想集中,更难以做到心无旁骛,武术的学习只是简单的动作模仿,此种教学、学习形式并不能领会武术的内涵,宄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因此,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关于武术精髓的讲解,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索武术的精妙。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心理技巧,如暗示,引导学生放松心情,暂时放下外界的干扰,以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此外,需要教师格外重视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武术的价值。将心理学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做到动作和心理活动保持一致,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

3.2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技能

心理技能一般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和变化的控制能力,心理技能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生活。在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过程中,心理素质总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看,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推动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武术的要义。古人曾说:“心力不坚,无劲健。”可见心理状态和武术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了解学生状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必要的心理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心理技能学习的必要性。

3.3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做到兼容并蓄,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心理

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学习西方国家优秀的心理技能训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五禽戏,它充分利用自然生物的规律,凝聚了自然法则。用健康的心态练习五禽戏,能够帮助个体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延年益寿。在中国武术的传承中凝聚了许多优秀的心理训练方法,如内外兼修,它高度概括了中国武术的内涵所在,内外兼修的武术训练方法强调以哲学为基础,充分体现了文化内涵和自然规律。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心理训练理念,如整体运动理念、阴阳变化理念、形神理念、动静理念、刚柔并济理念、虚实相间理念等,在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他学科的发展,西方优秀的武术训练方法也开始传入国内,特别是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体育运动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武术教学中做到推陈出新,在吸收优秀的西方训练方法的同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的武术教学中,进而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武术教学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才能进一步强化个体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特质。

3.4高校武术教学应该选择先进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改善考评制度体系,提高比赛成绩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在实施心理技能训练之前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有计划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相应的理论观点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持续地调解和训练,确保学生能够在武术的学习中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效的教学技能应该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主动需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思维,塑造学生坚韧果断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获得敏锐的感知觉等。此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武术教学讲宄的是形神兼具,而传统的分数评判的考核制度略显刻板,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武术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考核体系,以发挥武术教学应有的价值。以建构主义心理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精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索,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通过支架式教学方法,在“最近发展区”原则下为学生搭建武术学习的理论框架,由于学生主体不同,因此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区别对待,搭建起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4结语

高校武术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保持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了解武术、学习武术。在武术教学中,武术与心理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任何一种武术项目都包含着心理动态,学习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了解武术的含义,发挥武术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龚勇.心理学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

[2]施小菊,张华光,张璐斐.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53-56.

[3]钟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吉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应用研宄[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李培培.浅析中华武术美的本质tJ].职业技术,2011(4).

生物教育心理学范文第8篇

一、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班学生,是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进行教学的,是同步化、标准化的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是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师资和物质条件,为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作用:

1.扩大视野,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扩大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供机会,培养特长,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人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课外科技活动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3.丰富感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生物学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渗透、补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智能水平。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能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5.有利于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增长期,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和体力锻炼。课外科技活动正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进行身体锻炼的有效途径。也使学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6.技术培训,促进生物学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两项农村实用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能力,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兴农,推进生物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二、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原则

课外科技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课外活动组织的原则是:

1.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因材施教。

2.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既要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增长知识和智能,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立志为祖国献身、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锻炼坚毅、顽强的意志与性格。

3.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了解当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4.坚持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造才能的原则。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三、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内容

根据山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生特点和学校师资及物质条件等,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1.农业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技能。诸如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特种动物养殖、农产品加工、动植物驯化、生物防治等。

2.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生物实验的科研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诸如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生长素在扦插中的作用、花粉萌发观察、蛙胚胎发育观察、涡虫再生实验、胃液消化作用等。

3.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诸如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害虫害兽和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

4.调查、访问、参观、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乡情,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诸如人口问题调查、粮食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农业专业户和生态村参观、自然保护区参观和调查等。

5.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兴趣、提高生物学素质,诸如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乡土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珍稀动植物图片展览、生物知识竞赛等。

四、我校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

我县地处浙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水热条件优越,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1.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自1984年以来,在初中段成立花木栽培小组,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校园常见的花木的分类和识别方法,给校园内的花木挂上名称牌;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结合花木栽培进行野生花木的栽培驯化,较成功的有肾蕨、浙江红山茶、泰顺杜鹃等。

2.利用校园及附近的农田山地、溪流池塘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撰写小论文。几年来我们共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000多份,撰写的小论文有《校园植物群落区系组成》、《泰顺野生杜鹃花资源及引种驯化》等。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植物激素教学对生长素作用进行验证;结合再生教学进行涡虫再生能力实验;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结合动物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发育过程的观察等。

4.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培养劳动观点、习惯、技能,如花木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食用菌栽培的教学及实践,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教学与实践,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