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

生物科学小知识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学科学,衔接,学习方法,教学

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物理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因此,中小学衔接教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好这个衔接呢?我想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将小学的相关知识再拿到初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计划和准备,有目的、分步骤地进行。在此以初中为主体对科学衔接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物理学科从初二年级开设,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接触一些物理现象,但是一般不介绍严格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周密的实验、复杂的计算等等。当物理学科正式开设后,严格概念的界定、定理定律的证明与推导、周密的实验操作、复杂的计算就逐步引入。初二学生在接触物理学习之前,就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们有自己对物理学的憧憬,诸如神秘感、探索的欲望,来自高年级学生的影响,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初中物理做好了知识和情感上的铺垫。如果能把初中物理教学与小学科学课教学有机的衔接起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育系统,就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少学生进入中学后的物理学习的不适应,使学生在小学养成的科学素养、探究兴趣顺利地转化为初中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从流畅的过渡中更为轻松地学到物理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物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衔接

初中物理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其核心理念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物理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它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成为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研究科学课与物理课课程标准,明确小学3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课学习之后,应该或可能达到的程度,对指导初二年级物理教学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本知识的衔接

科学课的科学知识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方面。其中物质世界与初中物理联系紧密。小学科学课的物质世界部分从内容上来说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与小学科学课程密切相关。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初中和小学是分开办学,教师又缺乏沟通的平台,导致物理课的教学与科学课相互脱节。中学物理教学和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应研究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在内容和科学思想上有哪些衔接点,思考如何利用学生在科学课中已形成的初步概念,通过同化与顺应,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

三、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科学学习主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但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或许是小学教师在探究教学时过于包办探究思路,只“扶”不“放”,学生缺乏独立探究简单问题的能力。多数学生还不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一般探究性问题时不知所措,思维受阻。初中物理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把小学科学中培养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顺利过渡到初中物理要求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

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衔接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普读物;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作用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科普读物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使读物更具阅读性,并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将科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这些外来工子女对科学的畏惧。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3.使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学习

适合小学阶段的科普读物有很多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DK儿童百科全书》等,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读物进行科学拓展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科普读物中还设计了很多科学实验,如《101个有趣的实验》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科学家工作大揭秘》等图书中介绍了科学职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职业,认识科学家具备的特质,在今后的成长中,这些孩子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作用发挥的策略

1.为学生列书单,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书单,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科普读物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书单中可以含有学生学习的一般话题,如某领域的科学家、科学领域的职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阅读科学知识热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世界。

2.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不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形成自由阅读中心,为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图书、期刊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建成组,阅读之后,相互之间对科学概念进行交流,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

3.利用现有的研究话题书籍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有研究话题的科学书籍,将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对科学书籍中的章节内容以及概念等进行讨论。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比较复杂的章节,短的、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稍弱的学生,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科学书籍阅读需要,使学生能够共同完成阅读内容。

总而言之,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科学地选择科普读物,使其满足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强化外来工子女的科学知识与素养。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3篇

一、小学科学在校教学质量与教学状态分析

虽然说小学阶段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在此阶段的教学却并不突出,小学生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中较为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降低了学生对了解世界生物的热情,并且教学质量也相对较低,使得学生很难在此阶段构建较好的学习小学科学的分析思维的能力和考虑事件、解决所面临困境的能力。除此之外,众多的小学生因为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枯燥性而厌恶学习并排斥教师对其的教导,进而降低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以及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消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重点知识。所以说为了加强小学生对现代社会科技和各类生物的认识和了解,教师需要依据社会的发展而重新制定较为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小学生学习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二、强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世界中的生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其还是一项不可远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学科。所以在此阶段教师必须采取较为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对其的重视,进而使得小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导而逐渐了解自己身边较为常见的生物并了解其习性,而与之和平共处,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接触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从内心深处接受并在短时间内及时消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相应知识。

1.充分准备即将讲解的科学知识,并精心设计教学手段

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在小学教学阶段的逻辑思维性相对较强,而且其如同一条铁链而一环扣着一环,想要构成一条铁链就不能够缺失任何一节铁扣。所以为使小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导而逐渐强化对生物的认识,教师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教学专业知识,并在课前充分准备自己即将讲解的小学科学知识,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并在生活中较为灵活地利用,从而来认识世界而不会出现“短板效应”。例如:某校教师为加强小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课前为学生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保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手段之下而学到更加有趣的并能够更加容易接受的小学科学知识――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杠杆时,为加强小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认识,这位教师在课前专门为学生准备了剪刀、拖把、开瓶器等日常生活之中较为常见的利用杠杆原理建造的物件,然后教师会依据课本中的知识和事物的结合来为学生讲解杠杆的原理。最后为强化小学生在现代社会之中对杠杆的认识,这位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尝试着在自己生活之中寻找利用杠杆原理而构建的物件,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2.增加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自然博物馆 教学 自然科学 课外培训

作为博物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丰富的史料、实物、图片,通过分门别类的方法,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动植物、矿物以及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形象、直观、立体等鲜明表现手段从整体到个体等方面来展示我们人类的科学成就。作为自然科学最好的教育场所之一,自然博物馆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宣传教育场所,让他们充分地领略到自然科学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变化脉络与轨迹,是中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一部百科大全。可以说,教育在博物馆中的职能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一、自然博物馆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起着实物博物馆的作用

博物馆是对学生的课堂教育起着一个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中小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书本知识并得到切身的体验。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可以让他们主体性得以激发。中小学生在博物馆看到多种以往在书本与电视上能见到的实物并聆听专家的讲解,甚至于还能够有机会亲手去触摸这些实物,去细查实物的动向并探寻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自然界的秘密。博物馆的这种做法让中小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手脑并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中小学生在实物所创造的教育情境中有着切实的体验与感受。博物馆所拥有的动植物标本实物以及各种罕见的图片与影视图像,这些都能够将各种自然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中小学生。对于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构成以及获取自然科学知识的效率都有裨益。自然科学包罗万象,门类复杂,中小学生要想通过书本来了解并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我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实物,让中小学生仔细观察并聆听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中小学生也能够有效的接收来自博物馆的知识。

同时,我们可以让中小学生接触实物,对其的理解以及记忆要比书本上来的直接的多,效果也要好许多。博物馆应当本着以人为本,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让自然科学的教育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还原、再现,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博物馆的实物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中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之心,而我们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工作是异常重视,并尽己所能来帮助子女。现在学校的课程是互不干涉,各自教授各自的内容,这样就造成了事物的内在联系被人为的割裂,中小学生即便吸取了其中的知识但也会因为知识面的宽度不够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博物馆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让各学科的知识整体的表现在中小学生面前,并且形成中小学生有自己切实的体验与感受。

博物馆还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与学校配合举办“生态夏令营”、“兴趣冬令营”、“博物馆活动夜”等,通过游览、旅行、采集标本、参观历史遗迹和革命纪念地,访问英雄典范、看电影、讲故事、知识竞赛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同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配合展示播放各种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影片、录像带及幻灯片,增强课堂辅助教学的功能。

三、博物馆开展课外特色培训

自然博物馆如同一本包罗万象、真实、立体的课本,从宇宙天文到地理环境,从生物种群到人文世界等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解释大自然的生息演化规律,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引起人们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从而将重视生态保护落实到行动中去。特别是博物馆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千百万年地球演化的证据,还包括了演化的结果――地球上的奇特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博物馆在自然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方法方面,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直观、丰富,相对课本的枯燥讲解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过分析中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语言艺术有一定的追求,他们渴望得到表现的机会,并得到人们的认同。自然史博物馆可以下学校结合,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的课外特色培训。这样的培训形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位生热爱关心大自然的意识,以学习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将学习热情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并且以此为契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树立服务社会和对他人尊重的品质。另外,用博物馆的各种实物是科学知识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儿童对认识事物的规律。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应结合实物展品,向学生讲解自然科学知识、一个合格讲解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邀请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气声发音、语言表达技巧和其他内容。由于自然科学知识过于庞杂,教师可以精选一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例如,选择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主题,系统讲解地球、生命、生态的演化规律。当培训教学内容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地讲解,以便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有个全面的检验。

小讲解员们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勇敢地在展厅面对前来参观的观众富有感情地讲解,灵活地配合实物标本加以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补充和修改。观众随时提出问题,小讲解员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发挥机动灵活地予以解答,观众、老师、家长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渐渐找到自信和感觉。

总之,新时代的自然博物馆管理要与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娱乐游戏中了解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这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首要任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出大量的体验式的互动型的寓教于乐的大型科普展品,进行真正有效、超强感染力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程度,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兰香,赵耀.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南方文物,2007,(1).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5篇

一、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手段不同,小学科学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而初中物理教学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上,需要小学科学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在相应的知识点上及时点拨,更好地与初中物理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衔接。如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教学单元,教材从学生能够感知到的身边工具入手,调查在生活中我们使用过什么工具,用它来帮助我们做什么事?教材把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陌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出科学概念“简单机械”,为后续的“杠杆的科学”“轮轴的秘密”“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的作用”这五种简单机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教师在课前下功夫,找出与初中知识相关联的知识点,再用心备好学生,了解一下学生的前概念,这样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了,内容也丰富了许多。通过以上的实例说明,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共有整体性和交流性的,教师应研究的是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在内容上有哪些衔接点,更要研究在思想上有哪些衔接点,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的同化与顺应,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

二、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化学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世界”部分中出现。物质世界让学生领略到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将这部分细分是初中的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而化学学科具体编排在教材中的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纵向的知识链是: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物质的变化”主要是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和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目前,小学的科学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上被广泛应用,这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物质的变化”一单元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根据观察结果来进行解释的表达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本单元中都有所体现。下面就《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来谈谈我是如何更有效地把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点相衔接的。

《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处在“物质的变化”单元第四课。这之前学生已经观察到了两物质相遇,颜色发生了改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化学变化。由于考虑到小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和对食材的熟知性,教材用小苏打替代了初中化学课上的碱性物质,用9°白醋替代了初中化学课上的酸性物质。本课让学生用观察法来体验这两种物质相遇后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与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初中的化学课三维目标是把科学内容放在首位,其次是科学探究,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小学科学的三维目标的顺序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是科学内容。对比来看,小学阶段重视的是通过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来达到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观察和动手实验中体会到科学的内容。学生在进行第一个活动时,着重运用感官“看、听、摸”来体验两种物质的一些特点;当进行第二个活动时,即猜测两物质相遇后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气泡被分析定义为“气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气体呢?课堂上我先引领学生分析气体的“无色”是否与空气相像,用PPT课件出示科普知识,呈现空气的成分,举出氧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性质区别点,即氧气能助燃,而二氧化碳能灭火。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完成了所生成的气体比空气重(因为氮气也能灭火)。基于小学阶段知识的局限,我们还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但到初中你们的化学老师将引领你们重温科学家们的实验,最终将获得有利的证据来验证鉴别所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整节课学生们在我的引领下完成了两个实验活动的探究,孩子们意犹未尽,既有本课所获取知识的快乐,又期盼初中化学的学习,领略更多的化学知识。这种知识点的衔接恰到好处。初中的化学教师如果了解小学科学这部分化学知识,就不会出现在小学认知的知识,到了初中又重复进行的现象了。

三、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的衔接

小学科学课程让学生接触了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究生命世界的意趣。“生命世界”内容标准的确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这是与初中生物学科的不同。小学阶段是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来提升其思维能力,使他们整体、系统、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

小学阶段生物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前面也谈到了,就是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去体验,这就有必要说一下小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要规范化,实验过程还需严谨性,探究过程中教师问题的引导是否更具合理性等。摆在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应该是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延续,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延续,并不是两者关系的脱节,导致初中“重头来学”的弊端。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注重;物理实验;科学素养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②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衔接;小学和初中;生物教学

近三年,我同时担任学校的小学与初中七年级的科学教学,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特别是生物教学的学习尤为明显。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学时是班级中科学学习的佼佼者,也对初中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本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过渡没能做好。原来,小学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都对初中生物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上初中的生命科学,就要解决小学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在知识、兴趣、教法和学法等上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小学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是小学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注意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为初中生物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平时,经常听到初中科学老师对小学科学老师抱怨,说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都有学过,但是并没能很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帮助。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再与自己平时教学中实际情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没有做好。例如,种子的生物教学中,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外形,初步探究和观察种子的萌发。在中学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小学着重于动植物外形结构的学习上,而中学阶段则会深入学习动植物生殖等知识。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学习中,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人的具体活动与身体相应部位的关系,粗略地了解了人体的几大系统,而初中阶段会深入学习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这些都说明了中小学生物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安排的,也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为初中的教学进行服务;针对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初中老师应该对所教的内容做好选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中,对各种种子外形特征就进行过观察;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种子的萌发也尝试进行简单的探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这些学习中内容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还会涉及,那么这时就将初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渗透到小学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为初中教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就将重点放在探究种子内部结构与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在联系上。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生物教学注重从感官观察、感受等情感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而初中更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会更广、更深。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合理地衔接好,只有这样,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

中小学生物教材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会让人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产生偏见,认为小学阶段的生物教学没有学好,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不会有影响。其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小学生物教学之间还是有很多联系的。有很多小学生物教学知识都可以用在初中教学活动的情景创设中,为初中生物教学起到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对新知识的过渡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所学的动物的繁殖活动,就可以作为七年级下册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的情境创设部分。小学六年级中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也可以用来作为初中七年级中的物种多样性的情景部分的设计。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像放电影似的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有些初中生物练习中,也有涉及到小学教材中的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好小学教材,对初中的生物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进入初中时,就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有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等。

由于这些突然的变化,往往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些变化、知识上又难以掌握、生活上也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是学习的佼佼者,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对他们的学习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例如,陈群乐(化名)同学,现就读于七年级,他原先在我们学校就读小学时,科学这门学科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生物学习中,他经常会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与同龄的同学们比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在进入初中后,由于没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这些客观的“突变”,特别是生物教学内容与教师教学方式,结果成绩是一落千丈,现在都成了老师担忧的学困生了。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前两年升入初中的陆海东同学,现就读九年级,也因中小学生物教学方式的差异,师生交流不如小学多,导致他表现机会减少,感情逐渐被压抑,加上父母长期居住国外,亲情也没有及时得到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由此变得寡言寡语,不爱交往,学习热情激发不出来。而最终初中的生物成绩远不如以前。因此,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生物教师,在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提前对每个学生的小学生物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地做好教学上的过渡与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心。在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学生因客观的“突变”,生物学习吃力跟不上时,大多数的学生此时是焦虑,缺乏自信的,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2)了解清楚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初中生物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帮助学生找到生物学习不理想的原因,如,是学生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师教学方法与之不适应等,最后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生物学习中的问题。(3)做好坚持工作,逐步提高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稍有进步,我们在心理上就松懈了,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求,结果学生跟不上我们的要求,出来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逐步提高生物学习要求。(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扮演好学习的合作者。课后也多找机会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生物产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生物课程被误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一般都是在直观观察活动中获得。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观察探究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总结能力都不强。对于一些生物概念性的知识也是记忆思维较多,在学习上以被动接受的居多。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就以理解和自主探索为主了,归纳与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明显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充分认识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时地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适应,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我们需要安排学生对蚕的一生经过的各个阶段进行观察活动,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来学习蚕的生命周期。进入初中七年级下册学习动物的生长周期时,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相应地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针对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师有意识的先放慢教学的进度,以后再慢慢加快;也可以用一些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在小学六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将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缓缓地渗透,以便做好中小学学生认知特征与中小学生物教学相适应的顺利过渡。

三、对教师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在参加每次县里举办的学科培训会上,总是听到有很多非科学专业的老师在底下交流,关于中小学科学怎样教和自身的一些教学上的困惑等问题。从这些交流的内容中,我也和我学校的科学教师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真的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我校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有五位,其中只有一位是小学科学专业的教师,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还是音体美教师临时来顶课的,这样就造成中小学科学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教材体系的特点;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高,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科学教师队伍中的这种非专业情形,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乃至整个科学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所以对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物学科教学衔接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物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物教材,以便自己加强学习。吃透中小学的生物教材,使自己对教材体系的特点真正地做到了解。(2)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中小学生物的衔接。(3)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中大量的生物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能使学生通过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初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小学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小学实验基础,做好衔接。(4)在中小学生物衔接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的课前预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初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和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记忆,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做生物作业与及时订正作业的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作业,教师批改后要及时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也要做好“二次批改”的检查,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小学生物学习的顺利衔接做好准备。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高效是我们每一个中小学生物老师追求的目标,希望中小学生物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意识;科学素养;科技前沿;科技素质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给予空前的重视,都把大力发展科技作为基本国策。我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已是各级决策者的共识。这样。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显得极为重要。只有使现在的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较高的科学技能,未来的中国才会更加强大。师范生的科技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全民科技素质。师范教育必须强化科技教育,使师范生具有自觉的科技意识,更强的科技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也看到师范生由于其职业特点,所学课程多,参加活动多,而真正能大量渗透科技教育的课程和活动并不多,数、理、化、生物这些学科承担起了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物理由于其学科特点,作为自然科学重要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

师范学校的物理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充分利用物理教学,提高师范生的科技素质。

1 教学中要多联系物理学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

物理学史是科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众多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发明研究技术的艰难历程。多结合教材,适时讲这些知识。会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物理知识本身,更能让学生从科学家的故事中,从科学的发展史中理解“科技”的含义。比如: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现象等这些故事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都起始于生活、生产中普通的问题,科技离我们并不远。而汤姆生发现电子做了几千次试验,法拉第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牛顿终生未婚,迷恋科学以致为之献身。这些史实又使学生看到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是一批又一批科学精英们呕心沥血、为此奉献毕生精力的结果。伽利略、牛顿、达芬奇等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哲学甚至艺术领域都有突出成就,使学生看到科学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很感兴趣,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操,所以在加强科技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多穿插这方面的内容。

2 结合教材,多谈一些科技前沿动态

提高科学意识,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人类认识自然到什么阶段。现在科学家在研究什么,国家投巨资在攻克什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在讲物质基本结构时,讲完质子、中子,又谈到夸克,及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种类,我国为了研究其中一种夸克而花了几亿美元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只要国内甚至国外有重大的科研成果,都要在课堂上作或简或详的介绍。有定期的事件要早点提醒学生关注,看新闻直播,并课堂上交流,如神州系列发射、嫦娥一号发射等,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自己要随时关注科研动态。

事实证明,坚持这样做两年,学生的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3 多联系实际,使物理生活化,提高学生常识性科技知识水平

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并非是每个人都当科学家、工程师,主要因素是现代生活中应用的科技知识越来越多、越深、越新,要在当今社会生活得更自由、更主动地应用科技产品,每个人都需要提高科技素质。这个工作仍要从师范教育抓起。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尤其处在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物理科学的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简单到电饭煲、微波炉和石英表等的原理。到家用电器的科学使用和简单维修,再到用手机通信时电磁波通过的路径等,随手拈来的实际问题,都是物理教学涉及的内容。坚持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小学教育实际,注重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那么提高师范生科技常识水平,以致提高全民科技常识水平,不是很难做到的事。

4 充分发挥小实验、小制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必须提高师范生实际动手能力。这样,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很好地辅导学生。我们必须让学生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课后小实验、小制作。很多时候,讲一节课不如学生做一个实验收获大,理解得透彻。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9篇

一、构建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并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知识。围绕着生物学核心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贯穿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从身边出发,学会探究、培养探究方法,不在是零散知识的堆积和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灵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只是表象性的认识,刻板,迁移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够将学科间、学科内知识的迁移,在众多的生物学事实中提炼出反应学科本质的知识逻辑体系。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依据核心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小学科学学习中的概念24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包含七个核心概念124个分解概念,核心概念的构建需要分解概念的支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小学科学中胎生的概念,像人这样,胎儿在妈妈体内生长,由妈妈直接生出的繁殖方式。而初中定义的科学概念,动物的受精卵在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的过程叫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

有的初中教师会提出疑问,小学科学教师在教什么?都是“错的”!此时就是小学科学教师和初中生物学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课程设置、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不理解。此时初中生物学教学应尊重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认知小学科学概念的设置,才能将其转变为初中生物学的“科学概念”。初中教师不能无视小学科学的学习,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为起点,抹杀小学科学的学习。而要以将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为新的起点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学科认识。以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和现象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使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看待问题。梳理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将零散的知识构建出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体系,需要在3-6年级科学学习以及初中生物学中基于科学概念的学习的不断渗透。杜绝分解概念的堆积式记忆,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运用。

二、培养生物学兴趣

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学生也有兴趣去实验探究,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探究过程的不合理的问题,站在小初生物学的衔接角度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应在规范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上做出努力。但站在初中的科学学科,更有利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很多的科学知识吗?还是探究的能力?还是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笔者的观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应是小学科学中生物学延续,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延续,而不是一段线段式或者是射线式的学习的起始。

小学科学学习阶段,通过探究式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首先精心的设计实验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述《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可以以把重点放在动植物食物关系上来,从校园中的花坛到种类更为繁多的稻田或者广袤的非洲大草原,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认识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运用ppt、视频、电子白板展开教学,逐层深入分析,多一点生成,少一点刻板,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更生动、有趣、 (下转102页)(上接100页)更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行为特点、认知规律出发,在互动交流、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关注细节,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科学的学习,学生对外部活动更加感兴趣。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教师一味的灌输,学生会对科学的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适时的进行“探究性教学”,在探究中满足学生的求知和创新的欲望,为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奠基基础。

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心里需要什么,怎样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所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活动”或者完成“探究过程”。尤其注重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学生猜想。可使学生的获取知识并得以巩固、深化和发展。让学生多思考、多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潜能的发挥,设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信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编排、重新组合,从而获得问题的猜想,绝不是凭空想象,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如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中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是什么影响了绿豆种子的发芽?有些学生可能就会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而回答,如水、温度、墨水、香烟等,在这里就有很好的猜想资源,提出猜想以后,我们不能随着教师的意愿去研究水和温度,而是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而加以利用。设计出有意义的题目或者具有争辩性的题目,设计出不同的答案,并能澄清学生的模糊或者创新性见解即猜想的题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调动学生探究未知结果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这节课笔者通过小组式对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行探究,如香烟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一题,学生实验中发现随着香烟数的增加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到的影响也越严重,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直观的认识到了香烟的危害性。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适时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困难,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其中有个同学笑着对笔者说,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告诉同学们,笔者问,怎样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呢?实验报告、手抄报、班会等等,最后鼓励小组继续完善活动方案,争取学校的支持,开展了《绿色无烟 清新自然》世界无烟日的系列活动。并活动广泛报道宣传,获得了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好评,并将活动纪实发表至《少儿科技》杂志。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作为教师从学生的猜想资源入手,鼓励的同时并有效利用,而不是扼杀学生的猜想,把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并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培养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10篇

一、从课程设置看衔接

小学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均设置了《科学》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有8个分册;初中在七、八年级设置了《生物》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有4个分册;高中设置《生物》必修和选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各3册,本文只涉及必修3个分册。下面表1、表2分别是小学《科学》各分册和高中必修3个分册中与初中《生物》有联系的部分内容比较。

仔细比较上述两表中显示的各教材分册中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在有关生物学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之间有关联的内容很多,并且在初中《生物》中这些内容的阐述比较仔细、深入,涉及面更广,技能要求更全面;而高中《生物》在遗传变异、生态系统、生命活动的调节、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技术等方面与初中《生物》联系紧密,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上,更加加深拓展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再加上选修的内容,为学生以后接受专业生物学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其中,初中《生物》教材的设置起到了很好、很明显的衔接作用。

二、从教材内容看衔接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小学《科学》中的有关生物学的内容,较少涉及生物体的组成结构、生理功能,较多描述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例如“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吃的学问”“养蚕”“我们长大了”等,因此明显侧重于宏观知识方面。

高中《生物》加大了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学习,例如:细胞膜的有关知识、酶的作用和本质、核酸、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基因的有关内容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从小学、初中的定性分析的要求向定量分析转化。随着高中学生身体、心智、能力的水平发展,研究学习的内容也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高中《生物》更侧重于微观知识方面。

而初中《生物》在比较详细阐述各典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宏观知识外,也开始涉及生理功能的实现等一些微观方面的学习,例如: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细胞核的作用等,知识认知开始由宏观向微观发展,初中《生物》教材的这些内容安排起到了“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

三、从教学策略看衔接

生物科学不仅是事实和理论众多,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生物课程中安排有不少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3个阶段也各有侧重。

小学《科学》侧重于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用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识记。例如:观察小动物、怎样搭配食物、养蚕、种油菜、做酸奶等。学生通过观察,亲眼目睹了一些奇妙的生命现象的产生、发展,而对怀有极高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说,没有比看一看、摸一摸、种一种、养一养等更好的策略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了。

高中《生物》的教育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研究,即科学探究,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1]。在高考试题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是“实验设计”,强调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该题型完成的程度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策略实施的程度。

在初中《生物》中也安排有不少实验,绝大多数是科学探究的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了解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基础上,要会“提出问题”、要知道如何针对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已开始对“如何让实验更准确”、设法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提出了初步的要求。

从小学《科学》的观察,到初中《生物》的验证,再到高中《生物》的研究,初中《生物》无疑又处于“承下启上”的衔接阶段。

四、从学习方式看衔接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高中《生物》,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中,有两点是一样的,即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2]学习小学《科学》如此,学习初、高中《生物》也是如此。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探究能力,在获取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只需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精心组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即可。在此过程中,初中《生物》中的一些实验,理所当然在小学《科学》和高中《生物》之间起到了“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

五、从本地区教育实际看衔接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学在初中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却又“无足轻重”。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社会对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市的“中考”科目中没有生物学,小学毕业会考当然也不考《科学》。所以,初中生物学的“地位”一直不高。

但在七八年前,为了使高中生物学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了对初中生物学的要求,我市实行了在初中八年级进行生物学会考,并将会考成绩纳入中考考生的总成绩的方法。从一开始的只统计“优、合格、不合格”,到以满分5分计入中考总成绩,再以满分1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最近几年又不计分数了),近几年来小学毕业会考也将《科学》列入考查范围。

在小学毕业会考、初中中考、高中高考三级考试制度中,初中生物学要为高中生物高考作铺垫。而初中生物学会考的内容当然更注重与高中生物学的接轨,凡高中生物学中涉及初中生物学的部分(如表2),都成为会考重点。这更实际地体现了初中生物学“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当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全心全意为学习服务。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学在小学和高中相关学科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物学的教育教学,应该对小学《科学》、高中《生物》中的相关内容了然于胸,做好学科知识的“承下启上”的衔接工作,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让科学教学变得生活化,但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仅仅将学生局限于狭小的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活力和生机,因此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首先应提高教学的生活化,通过生活知识和素材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所学习的科学知识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进行科学问题的探究,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学会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理解科学知识,让科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自然中生物的视频,视频中主要讲述的是在树林的旁边有一块稻田,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和蛇等动物,水田中有几只青蛙和蝗虫,引导学生观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动物觅食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会想到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科学知识,使学生更易理解新知识。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现象、学习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的探究材料是探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生活中的科学材料和学生熟知的材料进行探究。如果探究中让学生使用实验室的器材,学生会感到陌生而不知所措,但探究材料如果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被学生所熟知,那么学生很容易就能进入到课堂的教学探究当中,同时也更有利于探究的顺利展开,增强学生对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量的转换》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工具,如打火机、电吹风等,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物品中学会观察科学现象,并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观察就能够明白这些物品有的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有的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科学知识。利用生活化的物品进行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具有良好的探究效果。

三、活动开展生活化

课堂教学虽然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现象不能局限在课堂中,展开合理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拓展,视野得到开阔,科学探究活动也更加的广泛,更有利于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学会利用课堂外的广阔天地与课堂教学两者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生存环境》一课时,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制作一个动物生态瓶和一个植物生态瓶,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观察到和看到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模拟一个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满足动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课外生活的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并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动手制作模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化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课堂科学知识相互联系,又能够对课堂学习的科学知识加以拓展和延伸,开拓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可以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课外活动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作业生活化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给学生布置可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探究科学知识,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课外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和补充,是提高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最好证明。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拓展学生课堂学习的范围,增强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时,课堂教学完成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课下探寻蜗牛的生活,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进行记录,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小作文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中分享给同学。这一生活化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激情,纷纷参与到对蜗牛习性的探究当中,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要求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材料,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在生活中学习科学,从而养成科学精神,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19-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6

0.引言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以及未来的成长有着显著的作用,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收益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因为传统思想的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往往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缺乏思维的引导以及忽视问题意识培养等问题。

1.小学科学教育现状

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小学科学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的培养,着眼于灌输小学科学知识,不善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忽视思维引导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1]。

1.1单一注重科学知识

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应付考试式的教学,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也只能够了解课本当中所描述的现象,对科学探究、科学经历极度缺乏,只知道结果,缺乏过程的体验。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小学科学教育下,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培养,这也成了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挡路石。

1.2忽略问题意识的培养,欠缺思维模式的教育

当前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注重,几乎没有针对学生问题兴趣培养的教学策略。教学中没有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小学科学课对于小学学生学习科学基础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但是只顾着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长时间的处于机械、无思考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科学的运用水平、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2.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问题、梯度问题等方式,合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5]。教育的开端是问题,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最表面的不一样主要是呈现在创新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的某个知识点,而是教授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的归宿应当是问题,问题教育所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应当是传授具体知识,而应该是指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学习方法,从而学会独立解决相似类型的系列问题,从而对学习的全面提升。

2.1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本技能的掌握

问题意识的培养最为重要并且最根本的便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应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培养问题意识,对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便是着重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与培养。因为小学科学是一项具备拓展性、科学性的科目,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督促学生拓展对科学的认识,了解并理解更多的科学现象。与此同时,基础技能的培养也是科学教学当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有着显著的辅助效果。小学科学的基本技能包含信息技术、处理技能、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计量技能、实验操作能力、分类、观察以及测量等。

例如,在进行小学科学“各种各样的工具”这一课时时,如果学生在课前不做任何准备,对基本知识没有理解,哪怕是教师在课堂当中教育的再自信,内容讲得再生动,学生也很难在40分钟的课堂当中充分理解。例如,扳手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扳手的省力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够充分理解其能够发挥的作用以及生活中的拓展用。

2.2科学情境的设计,问题教学氛围的营造

小学科学中的很多探究性内容,学生很难在课堂中直接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小学科学老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现实能够接轨的教学环境和模拟现实可能出现的交流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欲望,将学生加入到情境当中,将教学气氛营造起来。

例如,很多小学生无法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师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将植物的光合作用简单的比喻为植物的呼吸。但是,实际上学生其实并不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教育完全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联合问题进行教育,如,在初步讲解基本的植物光合作用知识之后,便可以开始试验,将三盆植物分别放置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全天无任何阳光照射的地方以及植物有一半能够被阳光照射,另一半不会被照射的地方。然后询问学生“这三盆植物在两个月之后会有什么差异吗?”,此时的学生回答可能会是在阳光照射之下植物会生长得更好,那么此时教师便可以继续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此时,学生所答出的答案便可能不一致。然后经过两周之后观察三盆植物的差异,通过差异便可以让学生清楚植物的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也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此同时,因为这一教学需要至少两周的时间,所以教师还需要合理调和整个学期的教学步骤,至少要保障学生在两周之内不会降低对该植物的好奇心。

2.3借助周边事物,提高学生科学问题培养

在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周边的一些实物、实事直接设计问题进行教育。在课堂外,教师需要促使学生积极走向自然,进入开放式课堂。小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知识积累并不是很丰富,这也就使得学生对大自然的各种事情、现象有非常多的疑问。在小学科学课堂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生活当中的各种现象,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动物”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呀?他们都有什么特点?”然后学生便会说出许多的动物并提出一些特点。之后,教师便可以给出一些图片,其中包含身边的家禽、鱼类、鸟类等,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出观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些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借助周边的事物,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2.4借助典型问题质问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浅薄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提问的观念、方法以及对象,不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所观察的内容表达出来。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对质问方法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所做所想以及事物、情境的变化而提出有价值、有意义、有方向的问题,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会问、敢问、想问的情况。在教育学生质问方式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借助一些典型的案例创建问题,启示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事物,从而提出相应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必须要保障事物符合学生的“胃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自主思考。

例如,在教育学生观察植物幼苗的生长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在观察植物一天时间之后没有任何的发现,则此时教师便可以告知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不应当是短时间,而是需要连续的长期观察,例如一周。然后,在学生连续观察一周之后,便能够按照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变化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便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再例如,在 《磁铁》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借助电磁铁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先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摆放到讲桌上面,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物品当中有哪些物品能够被磁铁吸动,然后让学生上台自己进行实验证明。在实验证明完成之后,便可以问学生“之前这些被影响的物品有哪些特征?”、“还有哪些物品具备这些特征?”、“按照这些特征能够将我们身边的物品分为什么种类?”等问题,通过这一些列的问题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更是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在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学生兴趣爱好等来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的互动性。在富有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情境,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加强问题梯度设计,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金龙.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40-41.

[2]郝冬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及意义[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7):222-222.

[3]李洪涛.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谈《寻找雨具的缺点》一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信息教研周刊,2011(9):21-21.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小学生;趣味性

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学习与接受能力亦很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采用趣味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理解科学,并对科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让科学教学更加具有科学味,是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一、学会观察,从观察中发现科学,理解科学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最初让学生接触的便是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和认识。教师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动植物,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再由学生在课堂中将这些问题与现象提出来,一起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观察得非常仔细,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对观察的动植物认识得更加全面。例如,在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观察树木的外在模样。学生们通过观察后得出樟树由树径、树枝和树叶构成。教师再提示学生有没有漏掉了什么并带领学生重新观察,结果发现校园里的樟树不仅只有长在外面的树径、树枝和树叶,还有深埋在地下的树根。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问:“树根为什么会长在土里?”教师就可以顺势解答,树根就是樟树吸取养分的媒介,树根深埋在地下,通过吸收土地里的水分,来让树木生长得更加高大。学生明白了树根的作用后,也许又会提出问题:“既然树根能够帮树吸收养分,那树的其他部分呢,是不是也有不同的作用呢?”教师同样做出相应的解答:树径在生长,让树木越长越高;树枝也在生长,给鸟儿栖息,供树叶摇曳;而树叶呢,它可以吸收阳光,美观的同时还可以在夏天供人们乘凉。不只是樟树,世界上所有的树木,大都是由树根、树径、树枝和树叶组成的,每种树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樟木树的同时,也对其他的树种有了一定的认识。慢慢地,形成了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习惯,学到了相应的科学知识。

二、记录学习,在记录中读懂科学,认识科学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时,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对科学全无兴趣,且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神奇之处都比较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来,以自身为主体,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时辅导,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寻访小动物时,可以带学生观察蜗牛。从蜗牛的体征、爬行方式、爬行速度等方面来认识和了解蜗牛。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去观察各种蜗牛,并通过拍照和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这些小动物记录下来。然后将图片和文字进行整理,到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课,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将他们观察记录到的知识拿来和同学们分享。学生天性使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去认识蚂蚁。如教师可以提问:蚂蚁有多少条腿?是不是所有蚂蚁都是黑色的?学生通过记录观察,就会发现蚂蚁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还能搬动许多比它们身体还大的食物。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蚂蚁是一种很团结的动物,它们有“哨兵”,一旦“哨兵”发现食物,就会召集同伴来搬运。蚁群中还有“工蚁”和“蚁后”,分工各不相同。通过介绍,学生就会明白,原来一只小小的蚂蚁也有这么多故事。

三、实验总结,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爱上科学

生物科学小知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科普读物;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课程资源

物理课程是物理科学的起点,对人们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这些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因此,物理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我们现行的物理教育,尤其是在现在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是在按教材进行教学,只注重重点知识、中考常考知识点的教学,对一些诸如小实验、课外阅读材料、科学史、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学科前沿知识、科学家的故事等都涉猎较少,缺少主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手段。过分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只为知识学知识。这样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还包括三个维度。所以,物理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外,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本质上就承担着科学普及的重任。

在教学中实时的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书刊或借助网络阅读相关的发现史、发明故事及科学家在发现发明过程中的表现,从而让学生接触科普、认识科普、关注科普,从而阅读科普,发挥科普读物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让科普读物、科学书刊成为一种新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的补充对物理教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通过阅读科普读物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越不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要做到这一点,在讲解教材时,就应当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比如,在讲课的时候让学生从阅读科普读物做起,从科普读物中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有了疑惑,就会激发他们解惑的兴趣,通过一些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这些知识有一些就在我们的物理教材中。通过学习物理,既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又有一种成功感,那兴趣不就来了吗?

二、通过阅读科普读物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我们在讲解教材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可能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不是很详细,但学生有了阅读这些知识的基础,就会对所讲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三、通过阅读科普读物解决教学中比较难的一些问题

在教学中一些比较难的章节,我们会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科普书刊。在讲解之前及时把相关的书籍、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及时阅读。有了这些知识做储备,对学生来说就大大降低了它的难度,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阅读科普读物可能有理解不了的地方,也就是阅读科普知识会产生很多疑惑,积累了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学生头脑中积累的问题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解的知识兴趣就越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有了,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他们对物理的认识就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而是把其延伸扩展,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从而让自己也站在了科学的宝座上,不断地去创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去改变我们的世界,从而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国家的创新人才。

科普读物中有很多科普小制作,通过这些小制作,可以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学有所用,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碰撞出火花,这样不仅能巩固了所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兴趣。

可以看出,将科普读物开发成课程资源,对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资源,将与之相关的科普读物进行整合,形成一种物理课程资源,发挥它在农村初中这个特定的物理教学环境中的作用,让其真正成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助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