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葡萄酒论文范文

葡萄酒论文范文

葡萄酒论文

葡萄酒论文范文第1篇

21世纪以来,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播能力成为企业致胜的关键。企业“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市场营销更加要求企业运用营销手段来宣传自身的产品、品牌和文化。对于葡萄酒产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对于葡萄酒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升我国葡萄酒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葡萄酒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于葡萄酒企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不仅能够促进品牌宣传,提高顾客忠诚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而且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不仅有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交往和民族交流。

2葡萄酒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2.1葡萄酒文化传播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葡萄酒消费人群的进一步扩大,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葡萄酒企业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葡萄酒文化传播,如企业在产品宣传名册中加入葡萄酒文化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葡萄酒文化认知;如企业定期举办品酒会、酒堡文化、酒庄旅游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葡萄酒文化传播水平;如企业对内部员工和促销人员进行葡萄酒文化培训,进一步营造葡萄酒文化传播氛围。此外,有关部门和葡萄酒行业协会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保证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以上举措均促使葡萄酒文化传播取得长远发展。

2.2葡萄酒文化网络传播体系正在形成

从信息传播渠道来看,葡萄酒文化的传播渠道正在形成,并呈现出多样化、立体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在所有的文化传播途径中,网络渠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受众人群多等优势,日益成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葡萄酒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葡萄酒企业三个层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网站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形式不一,但是他们都在网站中开设了葡萄酒文化专栏,都进一步促进了葡萄酒文化的传播。

2.3酒庄成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在国外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中,酒庄作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和窗口,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独具魅力的酒庄文化和酒庄旅游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目前,我国的酒庄旅游正在悄然兴起,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这使得酒庄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酒庄数量众多,风格各异,如具有东方神韵的中粮君顶酒庄、别具英格兰风格的苏格兰酒庄等。依托于酒庄的地理优势、风格优势,并借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葡萄酒文化传播的价值得以显现。国内酒庄纷纷采用多种方式来宣传和展示葡萄酒文化,如有的酒庄设立了葡萄酒品酒区,在品酒区中配备了各种葡萄酒及葡萄酒器皿,并配备专门人员来讲解葡萄酒知识和品酒技巧;如有的酒庄开设了葡萄酒文化展,以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展示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历程,普及了葡萄酒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的酒庄举行了葡萄酒文化专题讲座,详细介绍葡萄酒酿造、生产、消费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措施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得酒庄日益成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3葡萄酒文化传播问题分析

3.1葡萄酒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战略考量虽然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已引起了葡萄酒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但是总体而言,重视程度还不足,具体表现在:资金与人员投入有限、文化基础建设薄弱、企业员工缺乏专门的葡萄酒知识和文化传播知识等。最为重要的是,葡萄酒企业没有将葡萄酒文化传播纳入到企业文化的整体建设中,没有从战略角度对葡萄酒文化进行考量,没有从全局出发,整体部署葡萄酒文化传播的实施原则和具体措施,在葡萄酒文化认知中缺乏战略眼光。

3.1.2传播效果欠佳整体上讲,我国葡萄酒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文化的认知尚不成熟,十分薄弱。葡萄酒文化缺失现象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如大部分消费者由于不具备葡萄酒的相关知识,其在选购葡萄酒时缺乏辨别能力;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如何饮酒、品酒,缺乏饮酒品酒文化的熏陶;由于没有良好的餐桌文化基础,消费者的葡萄酒礼仪文化缺失。以上种种现象均说明我国葡萄酒文化传播力度不足,且没有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消费者的文化认知发展任重道远。

3.1.3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由葡萄酒文化的定义可知,葡萄酒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博,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但是据调查发现,部分消费者还是将葡萄酒看作是高端奢华的消费品,不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饮品,这致使葡萄酒难以融入普通大众生活。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了认知偏差。究其原因,大部分的葡萄酒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过分强调葡萄酒的浪漫情调、奢华属性,最终致使葡萄酒消费缺乏群众基础,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

3.1.4传播的互动性差由上述葡萄酒文化传播现状可知,葡萄酒文化传播的网络渠道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葡萄酒相关部门、企业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途径进行葡萄酒文化宣传。但是总体来看,葡萄酒企业对网站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很多网站不能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其中更为突出的是,网站与消费者的交流还仅限于单向被动交流,双向沟通不足,不能及时地向消费者传播葡萄酒文化,不能及时了解消费者文化认知情况,没有发挥网络传播渠道的互动性。

3.1.5忽视人际传播葡萄酒文化传播不仅包括向企业的外部顾客(终端消费者)进行文化传播,而且包括向企业的内部顾客进行文化宣传。这些内部顾客并不仅限于企业员工,还涉及企业的经销商和促销人员。调查发现,部分促销员在进行葡萄酒促销时,由于其本身的葡萄酒文化知识有限,无法解答消费者关于葡萄酒产品的疑问,无法为消费者选购葡萄酒提供建议,促销人员葡萄酒文化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认知的不足。

3.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葡萄酒文化传播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角色定位存在偏差。部分企业认为葡萄酒文化传播是政府的职责,是葡萄酒行业协会的任务,与单个企业关系不大。第二,企业对葡萄酒文化传播作用认识不足。部分企业认为文化虚无缥缈,毫无实质作用,尚没有意识到葡萄酒文化对其产品销售、品牌推广、文化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葡萄酒文化传播理解不足。第三,企业忽视长远利益。众所周知,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建设周期长,成效不显著,收益只能在未来实现。大部分葡萄酒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文化的上述特征,他们只愿意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努力扩大产品销量,赚取利润,而不愿意进行葡萄酒文化建设。第四,企业文化传播能力不足。大部分葡萄酒企业缺少文化传播方面的专门人才,文化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文化传播技术水平较低低,具体表现在网页的编辑、网站的建立等方面。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国葡萄酒文化传播在文化认知、文化建设、传播渠道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葡萄酒企业发展缓慢,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足,直接影响了葡萄酒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葡萄酒文化传播对策建议

4.1从战略层面考量葡萄酒文化传播

政府部门、葡萄酒行业协会和企业应该转变认识,充分认识到葡萄酒文化传播对于葡萄酒产业乃至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重视葡萄酒文化建设,并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对政府部门而言,应将葡萄酒文化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并将葡萄酒文化作为国际交流的窗口,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与民族交往。对企业而言,应将葡萄酒文化传播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建设、营销战略中,利用葡萄酒文化来提高企业收益,塑造企业形象。

4.2传播科学的葡萄酒文化理念

在进行葡萄酒文化传播时,企业需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文化理念。如在进行广告宣传时,企业不应照搬西方的文化传播模式,一味将葡萄酒定位为高端消费品,而应该从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现状出发,将葡萄酒定位为商务或大众消费品,将葡萄酒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扩大葡萄酒的消费人群。此外,企业还应向消费者传达饮酒、品酒、礼仪文化等知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葡萄酒文化认知水平,纠正其文化认知偏差。

4.3构建多元主体传播系统

文化建设历来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相关部门、企业的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在进行葡萄酒文化传播时,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制订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并对葡萄酒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其次,各主体需要构建自己的文化传播渠道,各级传播途径相互配合,彼此补充,从而构建出整体的多维立体传播系统。最后,企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葡萄酒文化传播,如利用明星代言等。各级主体也需要探索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葡萄酒文化传播途径,提高文化传播的技术,培养信息传播方面的专门人才,建立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和企业文化。

4.4综合运用多种文化传播渠道

4.4.1整合立体传播渠道文化传播渠道的选择、不同传播媒介的运用,对于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生产和销售状况出发,选择合适的葡萄酒文化传播渠道,有效运用多种文化传播媒介。目前,文化传播方式种类很多,既包括传统传播媒介,如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等,又包括新型传播媒介,如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不同的传播渠道特点不一,效率各异,覆盖的人群也千差万别,企业应该综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发挥不同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建立多维立体的葡萄酒文化传播渠道。

4.4.2拓展新型传播渠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媒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外,也涌现出许多的新型传播渠道。在所有的新型传播媒体中,网络媒体引起了人们的大量关注,其广泛应用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葡萄酒文化传播领域,网络渠道也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他们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进行葡萄酒文化传播。网络传播渠道包涵了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如网站广告、微博、微信等。不同网络传播方式的传播机制不同,其针对的葡萄酒消费群体和市场定位也千差万别。葡萄酒企业应该分析不同网络传播方式的特点,在结合自身产品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方式,着力促进本企业的葡萄酒文化传播。

4.4.3加强人际传播由以上论述可知,目前葡萄酒文化的人际传播较为薄弱,人际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未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际传播渠道具有直接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促销人员通过面对面地与消费者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对消费者的文化认知进行及时反馈,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人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即是对促销人员进行葡萄酒文化培训,着力提高促销人员的葡萄酒专业知识。

4.4.4倡导个性化传播目前国内葡萄酒企业在文化方面采取的传播方式相近,宣传的文化内容相仿,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如在葡萄酒的包装上,各企业均采用“酒堡”“、酒庄”标识;在葡萄酒品牌地位上,都将葡萄酒定位为高端消费品。企业应从葡萄酒产品特色和自身发展现状出发,深入挖掘本企业独特的地理、人文、旅游优势,以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为依托,着力构建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彰显企业的独特个性,重点体现文化的差异性。

4.5加强国际传播

虽然中国的葡萄酒企业众多,竞争态势严峻,但是中国的葡萄酒产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不应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的竞争,还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国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加强葡萄酒文化的国际传播。在进行国际传播时,企业应重视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断创新葡萄酒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渠道,力图使文化传播拥有国际视野,达到国际水平。

4.6构建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发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研究生助教;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后期开展的综合性实验,比较先前做的专业实验(如生化实验、微生物实验、生物工程分析实验等),有其不同特点:实验周期长、综合性更强、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培养更全面。下面结合我校开展该实验的情况提几点教学改革建议。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安排在第七学期第11—16周,每周8学时(安排8学时/次,或4学时/次*2次),共48学时,开展4个综合性实验,分别为葡萄酒发酵实验、酵母菌液体培养及生长曲线绘制、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实验、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酸乳制作。其中葡萄酒发酵实验和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酸乳制作两个实验结合新疆地区特色设置,学生做实验能直观比较,增加学生实验兴趣。学时安排为:前两个实验安排8学时,后两个实验安排16学时。

一、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能动性发挥不够。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每周安排8学时,但由于微生物的培养、发酵过程的动态检测等特点,使实验需要间断而连续[1]的操作,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下一实验步骤。如葡萄酒的发酵实验,要连续每天同一时间检测葡萄汁的糖度,当糖度降到5—8g/L结束主酵,倒罐后再进行后酵,至残糖含量降至4g/L时结束后酵。学生实验过程中,利用4学时完成葡萄的破碎、葡萄浆成分调整(调糖、调酸)、SO2处理(加偏重亚硫酸钾),灌装发酵,以后每天测糖,主发酵结束进入后酵,后酵结束,再利用4学时测葡萄酒的酒精度,以及对葡萄酒的感官进行评定,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周期根据室温、葡萄汁的初始糖度、酵母菌活力等多因素决定,时间为一周到两周。为了高效利用有限学时穿插进行好各个实验,任课教师因为对实验进程和时间把握比较有经验,自然替学生进行了更多提前思考、实验计划和准备。一般情况下,全班按照统一的实验方案进行,这样便于每周实验员对实验器材等的准备,但却使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依赖性大,很多学生还是老师如何指导,他们就怎么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经验的制约。

2.学生不能全心投入实验,科研思维训练受到影响。科研工作需要投入一定专注力,要用严谨的态度指导实验全过程,用严密的逻辑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11—16周,跨度6周,每周8学时,学生很难将心思全部放到实验上,形成整体思维。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与考试、考研准备、就业招聘会以及同学的签约情况都在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的综合性特点,其不再是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或是验证实验,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数据得出结论或产品(葡萄酒、淀粉酶的高产菌株、酸奶制品等)。实验过程环环相扣,上一步的结果情况影响后面实验的进行。学生本身对实验课精力投入少,对实验过程总体把握不清,实验前后持续进行6周,每周在规定时间进行8学时实验,不论实验的进展如何,都要等到规定课堂时间进行,还由于要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而穿插进行不同实验内容,学生容易糊涂,情绪容易懈怠,那种为做科研废寝忘食、根据实验结果好坏变化心情的科研之乐,他们难以体会。

3.任课老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每一个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都涉及多个实验操作,还要通过分析前一次实验结果来指导后续实验的进行。实验用到的操作技能较多,如称量(包括恒重)、配制试剂、标定、配制培养基、湿热灭菌、滴定、蒸馏、接种以及分光光度计、pH计、移液枪的正确使用等,虽说这些技能都已经在先前的专业实验课学习过,但还是会出现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每个操作步骤都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和进度,任课老师尽可能地提醒、监督,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新奇”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做出合理解释,指导后续实验进行,课堂上难以兼顾所有学生与操作。

二、对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的教改建议

1.集中安排实验,建议在第六学期期末最后两周或第七学期开学的第1—2周。目前我校开展的4个实验,按照正常的操作经验,各实验适当穿插进行,两周时间(按14天计算)可以做完全部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实验,没有其他课程学习,学生能对实验投入全部精力,对实验全过程把控更清楚。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利于端正态度,科研训练更扎实[2]。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计划实验进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作为整个实验主体,按照计划完成实验,获得最终结果,他们必定能够体会到科研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学期开始或学期末集中排课,能为学生提供更充分实验室设备、耗材、场地资源(可同时开放多个实验室),实验时间自由度大。学生如果实验操作有误或阶段性实验结果不理想,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进度重新做,以培养科学严谨的作风;最后,集中安排实验,让学生从先前的4—8学时/课过渡到适应连续进行2周实验,为今后做毕业论文(连续10—12周)做好心理上和科研能力上的准备。

2.安排本校研究生作为助教,提高教学效果。每个班配6名左右研究生,由任课教师在实验开始前一周对其进行培训,包括熟悉实验室、实验教学总体安排、实验完成内容、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内容,学生课堂表现分数的评定规则等。实验过程中,每个研究生负责指导一个小组(4—5名学生),包括指导小组制定各自实验进度安排、规范本科生实验操作、帮助分析实验结果与改进实验、给小组成员打课堂操作分等。配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担任助教作为其必修课之一,由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其指导的本科生对其上课情况做出评价(可采用本科生的网上评教),计入成绩,研究生院授予相应学分。教学中,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作为辅助者与指导者,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又减轻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还培养了研究生的指导实验能力和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项“一举三得”的好办法,一些大学已经在实施研究生担任本科生实验教学助教并取得很好效果。

3.实验报告在内容要求、形式、篇幅上做适当改进,可参考科研论文的撰写格式。我校统一的实验报告格式,主要包括:实验题目、实验时间、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思考题、实验体会。对于先前所上的专业实验课,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课件或实验教材总是能很容易完成实验报告要求的项目信息。但每个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都包括几个不同小实验,多个实验原理、多个实验步骤和多个实验结果,按照以前实验报告填写显得很乱且逻辑性差,如果参考科研论文的撰写,前言部分可以介绍本实验背景知识、目的与意义、实验的技术路线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进行总体把握;材料与方法部分可以包括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试剂、每个小实验的实验步骤等,清楚指导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按照先后逻辑顺序列出每个小实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结论部分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得出说服力强的结论,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科研兴趣与自信。实验报告从以前的手写,此时也可以过渡为电子版,并规范国际单位的使用、规范制图制表等,试剂的配方、中英文缩写对照表等可以用附录补充,甚至可试试以摘要的形式缩写整个实验过程,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一定基础。

三、结语

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学习训练,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实验设置可根据地区特点、学校传统、时展设计,但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操作功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的科研思维等。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应随时与学生、同行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时代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丽华,付璐璐,邢翔.对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心得[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1):19-21.

葡萄酒论文范文第3篇

1.1专业设置

在美国开设食品科学专业的学校有140多所。食品科学专业涉及农产品种植、贮藏和加工等研究方向,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属于农学,附属于农学院,主要设为食品科学系,或者和营养科学、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共同创建系别。美国院校的食品相关专业有两大类:①与食品工业化或者产业化有关,包括食品科学和技术、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包装)、食品产业链管理、食品安全、食品经济等;②与家庭和消费有关,包括膳食营养和健康、酒店或餐饮管理、烹饪科学与技术等。此外,其食品科学专业还可延伸出其他分支专业,如罗格斯大学设置了食品科学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管理经济学方向和普通食品科学方向。其毕业生可分别从事研究、食品行业管理营销和食品生产技术。康奈尔大学设置了食品科学方向和食品操作与管理方向,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俄勒冈州立大学设置了食品科学、葡萄栽培与葡萄酒、发酵科学3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些学校还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食品科学专业的辅修专业,如明尼苏达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和普度大学等,其中爱荷华州立大学的食品系与运动机能系合作开办了交叉专业“饮食与锻炼”。

在我国,食品科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有200多所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专业,国内食品科学专业主要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包装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工艺教育、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动植物检疫、乳品工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食品经济管理、营养学、酒店管理、轻工生物技术等,上述专业一般设立在轻工、海洋、农业、师范、财经、医学类高等院校。在开设食品科学专业的院校中,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具特色。如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部级重点学科,江南大学是我国轻工、食品和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食品科学专业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都具有属于自己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或实验室,而且食品科学领域的其他研究也都依托于这些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或实验室。如中国农业大学在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上比较突出的学科有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江南大学的油脂与蛋白质工程、粮油工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华南理工大学的制糖工程、淀粉与植物蛋白深加工,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产品加工与储藏专业、粮油蛋白质工程。不同的综合性大学依托其特有的科研条件在食品科学专业拥有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学体系。

美国各大学的食品科学专业设置面比较宽、灵活,涉及的食品产业链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各大学根据所在州的环境和条件设置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而且美国的食品科学专业重视营养学,设置较多的专业是食品科学、人类营养、食品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艺,而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很少。我国高校的食品专业设置虽然涵盖了食品专业教育的各个方向,每个地区的大学也根据地方优势设置专业,提高其竞争力,但是国内的营养学专业比较少,因此国内大学在重视食品科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营养学科建设。

1.2课程设置

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其对食品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学分要求是120分左右,少数院校要求为150一160学分。美国大学的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课程(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文学、历史、哲学、社会、艺术等)、食品科学专业课程,分别占1/3。其中,食品科学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罗格斯大学的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主要分为普通课程和食品科学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不同方向从大三开始学习不同的课程。康奈尔大学的食品操作和管理专业学生比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少修几门专业课程(有机化学、单元操作和奶制品加工、生物化学、代谢原理)和实验课(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多修几门经济类课程(经济管理概论、宏(微)观经济学、市场学)。康奈尔大学的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食品科学概论、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感官评价、食品化学实验、食品科学进展、食品保藏和加工原理、食品安全法规、单元操作和奶制品加工阎。美国大学的授课方式也比较独特,教授多不按照教科书讲授,而是就专题进行讨论。美国大学毕业生不要求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可根据“本科生科研计划”选择导师进行科学研究,通过举办食品科学俱乐部、开办讲座、参观食品企业、葡萄酒之旅等活动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或者企业提供的资助进行调查研究,或是进人食品企业和质检机构进行实习。美国很多食品院系拥有自己的试验加工厂,其具有教学、研究、食品加工等作用。

中国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形势政策、体育等;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概论、食品工程原理、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机械基础、食品科学实验基础、食品营养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生物基础、发酵工程原理、果蔬贮藏保鲜概论、食品科学导论、生物生理基础、食品工程原理、畜产综合利用、果蔬采后病理、发酵食品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实验、食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谷物加工概论、功能食品学、果蔬加工工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现代仪器分析、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天然产物化学、食品毒理学、营养生理学等等,各个学院和各个专业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设置课程。实践课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技能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创新训练等环节。此外,各院校也开设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学、食品物性学、食品感官鉴评、食品免疫学、软饮料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机械自动化、信息检索、食品高新技术、计算机在食品中的应用,另外,任意选修大约10学分的人文或经管类课程。中国大学也实行学分制,食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学分要求为160一180分,个别院校会高于180学分。中国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采用传统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实习培训等方式,而且教师也会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专题讨论、专题辩论等新的授课方式,有些学校也建立了本校的食品加工厂,加强了校企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研究的场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1.3评估体系

在美国,由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仃)建立食品科学专业本科课程教育的最低标准,是为了评估食品毕业生是否具备在食品工业领域工作的技能成立专门机构。学术委员会以学习成果为基础,评估标准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具体的内容范围和相应能力,每个内容范围的培养计划必须取得I叮资格认证;②食品科学课程要写出明确的学习成果,并制定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③在评价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课程改进计划。食品科学培养计划中要求包含计划所必需的最低标准的知识范畴,具体有五大类:食品化学与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微生物学、应用食品科学和成功技能(专业技能、交流技能、终身学习技能、获得信息的技能和组织技能等等)l’]。其教育评估以学习成果为基础,利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传统考试、家庭作业、每周总结和学生笔记,也包括复杂的科研演示和生产应用、产品开发训练和实际生产问题的解决等。

除此之外,IFT推荐的评估方式还包括毕业生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方式。这些标准促进了食品科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学生们达到标准规定的技能就具备了工作和深层次学习的基础。

在中国,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规定,食品科学专业要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设立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不同侧重点的标准。具体教学标准是:食品科学专业培养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进出口、卫生监督、研究、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品质控制、检验检疫、产品销售、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对食品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使其具有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创业的能力,并要求其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专业知识。其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考试、课后作业、课堂笔记、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评估、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等多种评估方式,不同院校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开展不同的评估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

1.4就业方向

在美国,食品科学专业的职业导向主要是:食品研究和开发人员、质量控制经理、食品加工工程师、食品检验员、食品技术专家、食品包装技术专家、食品采购经理、食谱设计人员、食品科研人员、社区营养专家、营养顾问、报纸杂志食品栏目编辑、农业部的检查人员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其就业领域主要包括:食品制造商、食品原料厂、包装材料厂、食品加工设备厂、其他食品相关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独立实验室。食品领域就业前景总体较好,人口的增长和新食品开发都为其提供了就业机会,即使在经济低迷期也影响较小,根据I刃的官方统计,食品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工资平均为4万美元/年。

2启示与思考

2.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培养模式应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紧密融合,各个院校应根据本校的教育特色和学生特点,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学习美国的新培养模式和国内先进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合理结合理工学科,互相渗透学科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型食品人才。

2.2构建合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要适应社会的职业需求,就必须构建多样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灵活度,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将繁多的传统课程归类,从内容上进行合理调整,在专业设置上凸显灵活,结合院校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适应本校特色的专业。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使本科生能够自主选择专业,并拓宽专业口径;要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构建学生科学研究创新体系。

2.3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本科高等教育必须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要树立通识化、终身化、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成为具有文化修养的人;要文理兼容、理工渗透,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尤其要重视国际化教育,要积极和国外大学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开展联合办学,实现食品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注国际化发展。

2.4合理引导职业规划

合理引导食品科学专业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并对其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在本科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专业发展、思想指导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注重学生的社会技能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高层次发展,结合院校所在地资源优势,培养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结论

葡萄酒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冷冻浓缩食品加工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冻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食品加工技术上,主要对冷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阐述。

近年来,人类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日益增加,高档饮料、果汁、生物制药等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体。推动了食品的加工技术与方法的发展,食品原料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与风味物质等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就离不开冷冻浓缩技术。

一、冷冻浓缩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概况

自上世纪50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关注冷冻浓缩这一工艺以来,人类对冷冻浓缩技术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荷兰Eindhoven大学Thijssen等在70年代成功地利用奥斯特瓦尔德成熟效应设置了再结晶过程造大冰晶,并建立了冰晶生长与种晶大小及添加量的数学模型,从此冷冻浓缩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依此制造的Grenco冷冻浓缩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用于果汁、葡萄酒、咖啡提取物、牛奶等的浓缩,得到了高质量的产品。

之后,Shirai等为降低成本在采用悬浮结晶冷冻法时将小冰晶凝聚成为大冰晶来减小单位体积冰晶的表面积。研究者以10%(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做试料,在0.212K的过冷却度下,添加占溶液总量6%(质量分数)的种晶,经7h凝聚成直径为0.77mm~2.85mm的大冰晶。他们还将此方法用于海水淡化及烧酒废液处理等方面。MarinoRodriguez等[3]对比研究了反渗透法和冷冻浓缩法在从废水中去除戊酸中的应用,两种操作方法的经济运算结果表明冷冻浓缩法的能耗虽是反渗透的五倍,但却正好折中了反渗透中所用膜的代价。

F.A.Ramos将冷冻浓缩技术应用于一种生长于安第斯山脉的浆果,发现此技术并未改变其果肉的色泽及PH值,并明显降低了挥发性物质的损失量,且很好地保留了浆果独特的香味。

OsatoMiyawaki将管式结冰渐进式冷冻浓缩系统应用于咖啡萃取物可其溶液浓缩至30%,含果肉的番茄汁可浓缩至12.5%,而将夹带有5%果肉的冰相溶解再次经过管状结冰器浓缩后所得冰相的浓度低至0.25%,如果事先将果肉去除,则番茄汁可浓缩至40%,蔗糖水溶液可由41.8%浓缩至54.8%,且浓缩效果非常好。

(二)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由于冷冻浓缩的基本原理很简单,我国传统的老陈醋生产工艺中就曾应用过冷冻浓缩技术。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并在相关理论和设备开发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1.酿酒业。冷冻浓缩的优势尤其可用于酿酒产业。冷冻浓缩技术最先在啤酒工业中应用,可在除去冰晶的同时除去形成混浊的多酚、丹宁酸等物质,从而减少啤酒的贮存容积,特别是对冷冻浓缩后的啤酒采用混合水技术可以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啤酒。后来,有人通过对葡萄酒进行冷冻分离试验,发现酒精和还原糖比较易于利用冷冻法在液相中进行浓缩分离,通过冷冻浓缩技术改善了干白葡萄酒的品质。

2.果汁工业。我国是生产甘蔗的大国,将糖蔗改种果蔗并加工成甘蔗汁既解决了甘蔗的销路,又满足了人们对果汁日益增长的需要。甘蔗汁的热敏性很强,对其进行普通的蒸发浓缩极容易使甘蔗汁焦糖化,丧失其特有的风味。应用冷冻浓缩工艺对甘蔗汁的处理,对浓缩前后的甘蔗汁进行了感官上的比较,发现浓缩后的甘蔗汁品质稳定,除了在颜色、气味、甜味方面感觉更加浓重外,其它基本保持了冷冻浓缩前甘蔗汁的原有风味。

3.制药业。冷冻浓缩已发展应用到制药工业,因此它为开发新产品和改良品种大开方便之门,并且通过其高效的加工节省能源。用冷冻浓缩工艺对中药水提取液进行中试规模的浓缩试验制取口服液,试验表明用冷冻浓缩工艺代替真空蒸发浓缩可免去某些口服液制造过程中的醇沉工序,从而改善口服液的口感。

由于木聚糖酶解所得到的低聚木糖溶液常常需要脱水浓缩,如采用真空蒸发浓缩,可能导致低聚木糖在加热管表面结焦变性,降低产品的质量。江华等研究了低聚木糖溶液冷冻浓缩时的冰晶生长动力学以及悬浮结晶法冷冻浓缩低聚木糖溶液过程中各因素对低聚木糖在固液两相中分配的影响,为低聚木糖冷冻浓缩过程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冷冻技术发展方向

食品冷冻浓缩技术与传统浓缩方法相比,其浓缩产品的质量是最好的,但仍存在某些问题。当物料粘度高时难以生成大冰晶,且由于迅速冷却而形成的微小冰晶不能彻底从母液中分离出来,难以回收附在冰晶上的可溶性固形物和一些有效成分,从而限制了它的推广与使用。

近年来有关冷冻浓缩的理论和技术又取得一些新进展。其中,将冰核细菌(IceNucleation-ActiveBacteria,简称INA细菌)用于食品冷冻浓缩中,是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一项独特应用。国外已有相关文献报道,表明INA细菌可显著提高食品的过冷点,缩短冷冻时间,节省大量能源;还可促进较大冰晶的生长,使结晶操作成本降低,同时又使分离操作所需费用及因冰晶夹带所引起的溶质损失减少。

Kumeno等用X.campestrisINXC-1对蛋清冷冻浓缩后加热形成硬胶,其物理性质如起泡性、稳定性、硬度、粘弹性等均优于常规生产的产品。Minjung等用P.syringae冷冻浓缩苹果汁,加入细菌的样品在-2.2℃就出现冰核并开始结冰,而不加细菌的样品则无结冰现象。

Watanabe等用海藻酸钙包埋E.ananas制成活性胶囊,加入蛋清中做冷冻试验,发现加了细菌的约在-3℃就有冰晶析出,而没加的则在-18℃才有冰晶出现,熔化冰晶阶段无显著差异;又用E.ananas冷冻浓缩柠檬汁,浓缩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回收率高,风味营养成分保持好,GC分析和感官评定均表明与原汁无异。

冷冻浓缩技术现已证明优质可靠,极具市场活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冻浓缩这一低能耗、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方法除了用于浓缩,也可考虑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活性物质的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同时,整体的冰结晶又是很好的蓄冷、降温用冷源。这些方面对于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再利用都是很有意义的。

对食品冷冻浓缩技术来说,应在提高冰晶纯度、减少固形物损失及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加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冰核微生物用于食品冷冻浓缩中,属于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相结合的一项高新技术,极富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詹晓北.冷冻浓缩技术在啤酒工业中的应用[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1996(1):14-16.

[2]袁林峰,闵华,黄霞萍.甘蔗汁冷冻浓缩特性研究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2,14(1):61-64.

葡萄酒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不再满足于观光游、健身游等传统的旅游项目,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的开发成为一大趋势。从这些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来看,工业旅游正在发展成为我国旅游经济中的一个亮点。以省际和省内重要工业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逐渐引起了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对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视,甘肃省作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有着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工业旅游的发展长久以来缺乏重视,直到2009年工业旅游才首次列入本省旅游规划,相比国内其它省份而言,明显滞后。本文就当前甘肃省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甘肃工业旅游发展的重点及开发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索出符合甘肃省工业、地域特色的旅游之路。

1工业旅游概述

工业旅游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最早策划让消费者和游客免费参观他们的汽车装配现场,很快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逐渐被世界其它各地的企业所效仿[1]。到8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旅游景点迅速增多,工业旅游产品开发从能源产业到传统手工业无所不包。成功的典型如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大众、美国的造币、日本的东芝、韩国的浦项,每天都吸引着成天上万的游客。据统计,英、美等工业发达国家有15%以上的企业都在发展工业旅游。而且很多工业企业旅游景点已将成熟的工业旅游产品与“食、住、行、游、购、娱”紧密结合,形成了完善的工业旅游接待体系。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工业旅游表现出浓厚兴趣,竞相发展,主要原因是工业旅游不仅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开展企业营销推广,树立企业形象,培养忠诚客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1工业旅游的概念

关于工业旅游的概念,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第一是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待工业旅游,如段学成等提出工业旅游是指以生产场景、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的旅游项目,具有独特的魅力[2]。第二是从工业和旅游两者结合的角度来讲,如仝红星认为工业旅游是工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是将工业经营场所、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管理经营经验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访问、考察、学习和购买的一种特殊的综合型旅游产品[3]。第三是从旅游本身的角度来看,如王芳认为工业旅游是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是以工业企业的工厂风貌、建筑环境、设备设施、工作场景、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及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满足人们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一种专项的旅游活动[4]。吕华鲜等认为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企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设施、动态的生产流程、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工业建筑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扩大阅历为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5]。笔者认为:工业旅游的载体是工厂、企业或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工业旅游的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开发模式、客源市场、收益取得等方面;工业旅游和包含地域文化在内的城市文明、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工业旅游具有依托性、知识性、效益性、动态性、易达性、重游率低等特征[6]。

1.2我国工业旅游的发展

受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的影响,我国工业旅游也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逐渐兴盛。1998年四川长虹集团对游客开放,同年山东青岛啤酒厂向游客推出“玉液琼浆:青岛啤酒欢迎您”的工业旅游项目。随后青岛海尔集团也推出了“海尔工业游”项目,上海宝钢、北京首钢等也逐渐加大了工业旅游的开发力度。国家旅游局在宏观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引导,于2004年7月正式命名103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标志着工业旅游在中国已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到2007年底,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已达345家。除旅游局公布的示范点外,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开始重视工业旅游的开发,并把其纳入到企业文化的构建中来,同时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与工业旅游的实践同步提高的还有工业旅游的研究。张洁等认为国外学者对工业旅游的研究集中于工业遗产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的起因、产品类型、开发模式、对区域振兴的影响、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工业遗产公园游客受益和经历分析,同时还有少量对工厂观光旅游的开发原因和对环境贡献方面的研究。我国具有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工业旅游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工厂旅游的定义、类型、意义、开发条件、开展思路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7]。近年来,以省际和省内重要工业城市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大量涌现,如王芳等对东北地区发展工业旅游的探讨[4],王文杰(2007)对山东省发展工业旅游的研究[8];严莉(2007)等对重庆工业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9],仝红星(2007)对河南洛阳市工业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3]。段学成(2007)等对山西临汾开展工业旅游的研究[2]。都对政府宏观层面发展工业旅游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对我国工业旅游的研究注入了活力。

2甘肃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2.1甘肃省工业发展简介

“一五”期间国家就开始加大对甘肃工业的投入力度,投资兴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项目,这些项目多数至今仍是甘肃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甘肃形成了以兰州市为中心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有色工业、医药、农产品加工等工业基地;以金昌市为中心的镍及铂族金属工业基地;以嘉峪关市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庆阳和玉门两地为中心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基地;以天水为中心的机械电子工业基地等[10]。可见甘肃省的工业布局集中度相对较高,现有大城市既是甘肃工业的核心区,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上世纪末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甘肃工业又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省内各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并明确提出了“一个振兴,六个加强”的工业发展思路。工业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

2.2甘肃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2004年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03个中,甘肃省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刘家峡水电站和玉门油田入选;但在2005年(共77家)、2006年(91家)和2007年(74家)国家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中,甘肃省工业企业或项目榜上无名,不仅和东部省份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和同样是西部省份的四川、山西、新疆、贵州等相比也相形见拙。从这些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来看,工业旅游正在发展成为我国旅游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和社会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工业旅游并没有成为甘肃旅游产业的新亮点。一些工业企业和旅行社也没有看到工业旅游的这一新型旅游产品的潜力,工业旅游发展没能抓住有效发展的契机。

2.2.1政府、企业层面的重视不够

甘肃省深居西部内陆,虽然存在区位优势不足,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等问题。但其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来看,优势明显。全省现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6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72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丰富的旅游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类型多样的自然奇观(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砂林丹霞、峡谷溶洞),商务旅游、会展旅游、高科农业体验游、都市休闲游、乡村民俗游、高山滑雪、修学保健等旅游活动得到不断开发。但唯独没有很好地挖掘工业旅游的资源。旅游业并没有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戈壁钢城(嘉峪关)、中国镍都(金昌)、铜城白银等工业城市名片效应中受益。

企业层面也不重视工业旅游的开发。无论是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是非工业旅游示范点,认为工业旅游是副业,创造的价值与企业核心产品创造的价值相比是微乎其微。其开展工业旅游主要着眼点在于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故而少了给游客以体验玩乐的内容,不重视产品直销,门票、纪念品销售及旅游配套服务等环节的直接旅游收入,也没有专门的工业旅游发展战略。如紫轩葡萄庄园文化旅游园区、酒钢工业旅游区基本上是免费向游客开放。

2.2.2发展理念陈旧,缺乏创新

甘肃省开展

工业旅游的企业中,很少有像呼和浩特的伊利集团、烟台的张裕国际葡萄酒城一样,深入探索工业旅游的发展道路,把发展工业旅游和企业品牌塑造真正结合在一起的企业。以伊利集团为例,其在2008年来积极挖掘工业旅游的新亮点,花费巨资兴建乳都博物馆、科技示范园区,产品品尝区、购买区等场馆,并添置旅游观光车等工具,安装电子显示屏,设计制作旅游宣传画册、纪念品,招聘专职导游,以此来提升工业旅游的产品结构、服务档次和营销手段。并把草原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有机地与乳业工业旅游相结合,取得了超乎预期的口碑效应、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甘肃地处于北纬40度左右的黄金酿酒带,有适合酿酒葡萄生长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2010年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4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总面积的17。5%,迈入了酿酒葡萄种植大省的行列。其紫轩、莫高、威龙、祁连、国风、皇台、敦煌等七家葡萄酒企业在河西走廊一线排开,成为一道风景。但却没能像烟台的张裕国际葡萄酒城一样大手笔来发展葡萄酒酿造的工业旅游。理念缺乏创新,滞后将成必然。

2.2.3优势工业旅游资源挖掘不够,导致工业旅游结构单一,产品单调

甘肃省工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完善的工业门类和高位的品牌企业(如金川集团公司,镍产量居全球第四,钴产量全球第二,铜产量中国第三,是中国镍钴工业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在国内外业界享有很大的知名度)。但甘肃省对自己优势的工业旅游资源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如甘肃省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钢铁、有色金属矿业及冶炼、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明显,但其工业旅游的发展却没有很好地推进。从地域范围来说,兰州的石化产业、金昌、白银的有色金属冶炼、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业都又较大的影响范围,一旦很好地开发,对游客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都没有进行有效地整合,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意识不够,导致景点分散,给游客实现旅游活动带来了不便。工业旅游结构单一、产品单调还表现在不能很好地与传统风景旅游、度假旅游结合发展。甘肃自然风光类型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独特。天水麦积山、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和平凉市崆峒山三个5A景区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然而其工业旅游的发展却并不能与其共

享客源市场,其原因就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大手笔,不能把工业旅游真正与风景旅游、度假旅游相结合。

3甘肃省工业旅游的发展重点及开发思路

3.1发展重点

甘肃省工业旅游资源本身及发展的环境同中东部发达省份来说有一定的差距。要正视这种差距,在现有发展条件有限的背景下,从政策倾斜和策略引导上重点发展一些全国范围来说具有特色优势的工业旅游项目,如表1所示。以树立甘肃工业旅游的品牌,带动其它工业旅游的全面发展。

3.2纵深化发展思路

3.2.1政府层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工业旅游的重视

工业旅游的真正兴起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均衡。发展水平较好的几个省市,均成立了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工业旅游促进中心,如上海市、常州市、天津市、广东省。这说明政府在积极重视和引导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其促进中心的运作有利于整合本地优质的工业旅游资源、做好工业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专题化、主题化、多样化工业旅游线路等。甘肃省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政府层面的工业旅游发展平台,也没有给力的支持政策或调控政策。故建议甘肃省尽快开展工业旅游专项研究,摸清工业旅游的资源概况、发展现状,成立政府层面的工业旅游促进中心,结合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为本省工业旅游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环境。

3.2.2企业层面应树立创新意识,探索工业旅游的新模式

毋庸置疑,工业旅游能带给企业有形的经济收益、无形的广告宣传效益及生态环境倡导效益[1]。甘肃省具备工业旅游条件的企业一定要在重视工业旅游的同时,积极探索工业旅游的新模式。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借鉴同行经验,对厂区现有的工业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开发面向游客的深度工业旅游产品,如探求游客的游览动机和过程期望,设置新的工业旅游项目,人性化旅游接待和服务实现等。第二、依据旅游经济的市场规律,采取措施促进旅游消费,提高工业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第三,积极融入政府关于区域旅游、都市旅游、单一景点旅游及行业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使得工业旅游项目不再是一个“孤点”,而是有机地串联在精心设计的旅游线路之上。第四,针对甘肃大多数工业企业在全国同行业来说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有限的特点,特别要倡导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工业旅游的联合开发。

3.2.3重视工业旅游资源和区域其它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

通过前面甘肃省工业旅游的发展重点分析,笔者认为甘肃省要做好工业旅游,还须考虑如何把工业旅游与省内优势风景旅游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课题:(1)如何把一些传统的、日渐衰退的工业项目包装成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产品。甘肃的石油工业、煤炭工业、采矿工业由于受资源日益萎缩的制约,发展受限;如何把一些工业遗址很好地保护,在和新型工业项目上马不冲突的情况下,发展工业旅游,值得研究。(2)河西地区历史文化、自然奇观旅游和葡萄酒工业旅游融合研究。河西地区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武威、张掖、敦煌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又是中国优质葡萄酒的重要产地,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区域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3)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体验与新型能源开发工业旅游结合研究。未来的河西地区将是中国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之一,如何把历史文化游和风电设备工业景观旅游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葡萄酒论文范文第6篇

由于酵母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酒、饲料、生物能源等行业,因此,在其生产与应用过程中,不仅要求酵母菌种具有优良的发酵特性,而且要具有在高温、高糖、高盐、高乙醇或冷冻等极端条件下保持较高活性的耐受能力.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生产性能优良的酵母菌种可大幅度提高相关领域的经济效益,促进酵母生产与应用企业的技术进步.

在高耐性酿酒酵母研究方面,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肖冬光教授带领的现代酿造技术研究室科研团队通过高温、高渗和高酒精浓度条件下酿酒酵母细胞生理特性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酵母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胞内海藻糖、甘油等应激代谢产物与酵母细胞的抗逆性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这些抗逆性因子的代谢机制,确定了海藻糖在细胞耐受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同源重组建立了酵母基因无痕敲除系统,实现了工业酵母菌株的安全改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效安全的菌种选育技术平台,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特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耐性酵母菌株.科研团队与湖北安琪酵母公司合作开发了高耐性酿酒酵母、耐高糖酵母及耐冷冻面包酵母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酒精、酿酒、烘焙食品等行业,促进了这些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特别是高耐性酿酒酵母已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燃料乙醇公司普遍使用,安琪酵母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帜.

在传统酿造技术提升方面,肖冬光教授科研团队率先在我国建立了酿酒活性干酵母的生产与应用技术体系,改进了我国传统的酿酒生产工艺模式,提升了酿酒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1986年开始,先后成功研制出葡萄酒活性干酵母、酒精活性干酵母、耐高温酒精活性干酵母、生香活性干酵母等酿造用活性干酵母系列产品,并全部投入了大规模生产,开创了我国酿酒活性干酵母产业,目前全国酿酒活性干酵母年产量约2.5万吨.1988年在《酿酒科技》发表的“酿酒行业生产模式的变革——活性干酵母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一文,是我国活性干酵母在酿造工业中应用的第一篇论文,对我国酿造工业生产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1989年开始,与湖北宜昌酵母基地合作,在全国各地进行酿酒活性干酵母的推广应用工作,随后“耐高温酿酒活性干酵母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项目被列为国家科委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累计创经济效益超150亿元.自2006年以来,科研团队开展了酿酒酵母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系统研究了酿酒酵母酯类物质和高级醇合成与分解代谢网络及其在特定发酵过程中的调控,确定了酿酒酵母酯类物质和高级醇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及其编码基因,探明了不同环境条件下酿酒酵母酯类物质和高级醇代谢规律.在此基础上,以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为指导,采用传统诱变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了一系列高产酯低产高级醇酿酒酵母优良菌株,实现了酿造过程中的产酒产香同步.该技术已在山东、山西、北京、河北、重庆、陕西、福建等全国30多家白酒企业进行生产应用与推广,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近年来,肖冬光教授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各类省部级项目15项、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先后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高耐性酵母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耐高温酿酒活性干酵母应用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发表有关酵母和酿酒等方面的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43项.科研团队获批天津市“发酵工程”教学团队、天津市“发酵工艺学”精品课、天津市十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负责人肖冬光教授是天津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发酵协会酵母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发酵工程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酒精技术委员会委员;受邀担任《中国酿造》、《中国啤酒》杂志编委,中文核心期刊《酿酒科技》杂志编委会主任.

葡萄酒论文范文第7篇

一、变量说明和模型设定

(一)变量说明关于三大酒类的数据主要来自财新网数据中心。由于相关数据,尤其是季度数据非常有限,在不失样本丰富性和指标准确性的前提下,本文用三大酒类各自的利润总额作为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利润总额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用三大酒业各自的全行业利润总额,能基本反映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选择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作为消费水平的指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人均消费比GDP更能反映消费能力,同时排除了家庭人口规模的影响。第二,由于目前城镇人口受计划生育和城市化两个相互抵消的因素,因此假定人口数不变。城镇季度人口数据的缺失也是考量之一,因此模型中未纳入人口数据。第三,由于缺乏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同时葡萄酒消费以城市为主,因此影响酒业需求的宏观经济因素仅来自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样本区间为2004年Q1至2011年Q3,共计31个样本点。以上数据均经过了X11季度调整,并且经过了单位根检验后均为平稳数据,因此可以直接用BVAR模型进行估计。

(二)BVAR模型介绍本文的估计方法采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它是对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一个扩充。估计方法常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在一些基本假定下满足一致性、渐进有效性和渐进的正态分布(litterman,1980),Sims(1980)随后对其进行了扩充。VAR模型的主要问题在于随着模型中变量的增加,需要估计的自由参数会急剧增加,使估计结果不再有效的同时增加了样本外预测误差。当估计参数过多而时间序列数据较短时,往往会人为设定一些零参数。这些“零约束”一方面降低了预测精度,另一方面有时会出现预测结果与经济理论或现实不符的情况。避免参数过多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便是贝叶斯方法估计VAR模型(BVAR)。Litterman(1980),Todd(1984),Litterman(1986),andSpencer(1993)等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贝叶斯方法把模型方程中的参数看作一种随机变量,这种随机变量所满足的先验分布被认为包含了预测者在预测前所获取的某种相关信息。如果这种信息缺乏,则可能是由于存在扩散的先验分布。因此,估计结果可以根据数据中的信息和先验分布得到。Litterman(1986)发展出了一个先验分布,即也称为Minnesota先验分布,它实际上是一个多变量的随机游走过程。在先验分布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参数:总体紧度表示自变量滞后1期的系数标准差,它度量对先验信息的信心大小程度。g越小说明先验分布越紧。衰减系数d是滞后阶数的长度。d的增加会增加滞后阶数长度,从而将先验分布变紧。相对紧度w是滞后变量相对于一阶变量的紧度。w的减少会降低不同变量之间的影响。w实际上设定了系数矩阵系数矩阵,通常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将系数矩阵设为对角线为1,其他值为相对紧度w的对称矩阵。第二种是给出一个具体的系数矩阵。通过调整上面几个参数就可以确定先验分布的主要参数。因此BVAR模型将众多参数的估计问题转化为估计三个超级变量,这三个超级变量的取值方法通常采用Litterman的Minnesota分布,按照实际经验给这三个超级变量取值。

(三)模型的设定在对数据进行季度调整和对数化处理后,按照超级参数的不同取值,我们设定了四个模型以进行预测精度比较。包括一个VAR模型(不受限制的VAR,下同)和三个BVAR模型[最初也设定了OLS模型。但是由于预测效果很不理想,考虑到篇幅,并未保留到论文终稿中。],模型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超级参数的取值不同。参数设定我们依据Doan(2007),Dua,Miller(1996)等的方法。按照Doan(2007)建议,对于方程个数小于5的小型模型,应该将系数矩阵设为对称,并且其他两个参数通常设g=0.2,w=0.5,即为BVAR1,将其作为备选模型。此外3个超级参数的取值基于以下考虑。第一,衰减系数d的取值。对于季度数据等高频时间序列,衰减系数d的设定会存在一定的偏误[UserguideofWinrats]。因此四个模型的d均设定为0,由于各变量已经X11季度调整,同时模型滞后长度4阶,从而部分修正了这个问题。第二,总体紧度g的取值。其值通常设定为0.2。为做进一步对比,将g变紧为2.0,此时排除了模型中的贝叶斯部分,退化为VAR模型,因此它实际是BVAR模型的特殊形式。第三,相对紧度w的取值。w按照前面所说的两种类型,我们分别设定为对称矩阵时w=0.5和1.0、非对称矩阵时为系数矩阵。按照上面的3个超级参数的不同设定,表1列出了4个模型。考虑到季度因素选择滞后四阶。四个模型都将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外生变量并进行了区分,因此实际上估计了8个模型。参照其他文献,本文选择的预测精度的衡量标准分别为均方根误差(RMSE)和泰尔值(TheilU)。RMSE度量了样本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小说明预测效果越小。Theil通常用于比较预测模型与随机游走模型的均方误差的差异。如果Theil值小于1,说明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低;越接近于0说明预测效果越好。本文已有数据是2004年Q1至2011年Q3。首先根据2004年Q1至2006Q4作为内样本数据估计出模型参数,然后根据这个模型超前1步,动态预测2007Q1至2011Q3区间的数据。其次将样本空间扩展至2007Q1并重新估计预测模型,并根据新模型预测2007Q2至2011Q3区间的数据。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期。因此,建立的预测模型一共进行19次1步预测,18次2步预测,,12次8步预测。

二、实证结果

葡萄酒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古酒;海外营销;文化交流;孔子学院;白酒出口

孔子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句话表明,各个地区或国家文化习俗的形成,最早都是建立在饮食行为的基础上,其差异也是如此。中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饮食,它们既体现中国人民独特的口味偏好,又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当大的文化成份。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中国特色饮食,也是属于广义的文化产品范畴。酒是我国广受欢迎的传统饮品;中国酒业酿造工艺精湛,品类繁多;中华酒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蕴含着丰富的社交、礼乐和文学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前,孔子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和桥梁。中华酒文化则是近年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和推广的重点领域;2011年3月,国家汉办就与贵州茅台集团在京共同签署《文化推广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孔子学院专项发展基金,资助汉语言的国际推广和中华酒文化的海外传播;次年,更是出版了30万册的《中国酒文化》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历史、工艺、传承、文化等诸多方面,通过孔子学院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几千年来的中华灿烂酒文化。在海外孔子学院,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场合,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推广,中国特色美食体验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活动环节;中国传统名酒所呈现的“中国味道”,则是其中较为靓丽的文化风景;它们为“亲和、真诚、开放、文明”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界普遍认为,中外消费文化的差异是制约中国酒类产品国际化的首要原因;而解决之道则应该从酒文化的传播入手,创新国际营销手段[1]。那么,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是否增强了中华酒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传统酒精饮品(简称“古酒”)的海外贸易?如何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功能,促进中国古酒的海外营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科学审视孔子学院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探索中国传统酒业国际化发展的可行路径。此外,白酒和黄酒都是中国的传统代表性名酒;与白酒相比,中国黄酒与西方人的口味偏好相距甚远,短期内难以被西方主流消费者所接受,因此中国黄酒在国际酒精的主流市场所占份额很小,国别范围相对有限;相较而言,中国白酒的口味受西方主流市场排斥较小,是中国酒精饮品出口的主流;其中,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是中国传统白酒出口的知名品牌;中国白酒也是当前孔子学院酒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出口占中国总体酒精类饮品出口份额的80%左右。与孔子学院的全球繁荣发展相对应,中国白酒的出口额从2004年1.13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4.75亿美元,年均增长16.20%。因此,本文以中国白酒出口为例,从孔子学院的视角系统评估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古酒海外营销中的实际作用。

1文献综述

本文的研究主题,实质上是以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孔子学院的经贸效应。这方面的研究近年刚刚兴起,逐渐成为孔子学院研究的热点话题。连大祥是国际上“孔子学院的经贸效应”研究的先行者,他建立数学和计量模型对孔子学院对中外经贸关系(出口、FDI和涉外旅游)的可能贡献进行评估。其研究发现,孔子学院的开办,对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及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为美国各洲带来了经贸利益,还对中国涉外旅游业、商务游和入境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影响[2-9]。不少学者沿着连大祥的思路,拓展了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相继研究孔子学院对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出口[10]、对外直接投资[11]等方面的影响。林航、谢志忠[12-16]在更为细化的主题上进一步检验了孔子学院因素对中国文化产品和非遗产品的出口、海外来华文化旅游、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以及海外来华留学等方面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谢孟军[17]、曲如晓[18]等学者则使用倍差法相继研究了孔子学院对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商品输出以及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际影响。新近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如李青、韩永辉[19]剖析了孔子学院对区域贸易合作的影响机理,同时实证检验了孔子学院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谢孟军[20-21]以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变量使用GMM估计方法对文化“走出去”的投资效应和出口增长效应进实证研究;刘希、王永红等[22]以孔子学院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变量考察了中国对外政治互动和文化交流对中国OFDI的影响;陈胤默等[23]从母国文化助推视角,采用区位选择Logit模型研究孔子学院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未来该主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样本选取和主题细化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学界对中国酒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相对薄弱,主要以国际竞争力为主,系统的研究则集中在国内一些硕博论文中。刘杜若[24]以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贸易理论为基础,对中外白酒贸易竞争力、国际占有率、出口集中度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相关指标进行计算比较,并运用波特“钻石模型”详细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得出中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结论;王培璇[25]用竞争力相关指数实证分析了中国黄酒出口的竞争力,并运用钻石理论从区域特征、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视角对黄酒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了实证探讨;朱艳[26]运用多个竞争力指数分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得出中国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相对较小、国际竞争力较弱的结论,并基于钻石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发现需求竞争因素和支持因素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较大,而生产因素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相似研究还有闫瑜[27]、何瑜[28]对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等。此外,严皓、廖国强[29-30]以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为样本,借鉴贸易引力模型从定性角度初步分析了中国白酒出口目标国选择的影响因素,并使用Hofstede的国家文化维度指标初步分析了文化距离对中国白酒出口的影响。综上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如下三方面:第一,本文主题是对“孔子学院的经贸效应”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细化——当前研究更多集中于孔子学院因素对出口、FDI等中外大类经贸关系的影响;第二,本文研究深化了以往文献主要停留于中国酒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第三,本文基于孔子学院的视角,从作用机制和分国别效应等角度充分考察文化交流在中国古酒海外营销中的作用,拓展了以往研究仅单独对整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局限性,有望进一步突出今后中国酒文化海外传播政策的国别和地域的针对性。

2研究假说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中国白酒出口贸易的特点,从整体效应、作用机制和分国别效应等角度提出如下“文化交流影响中国白酒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假说:

2.1假说1: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白酒的出口孔子学院的开办是新时期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04年开设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到210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达1,300万人;网络和电视孔子学院的设立,更是扩大了孔子学院的全球影响力。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全球性综合大平台。本文推测,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将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白酒产品对所在国的出口贸易——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观察。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破除中外贸易与交流中的语言障碍,从而降低中外贸易的交易成本——这一点对包括白酒在内的所有中外贸易活动都起作用。其次,酒精饮品是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存在着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西方,酒文化喻示着情绪的放纵与发泄;在东方,则象征自由、豪迈与洒脱的精神。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有效降低中外“文化折扣”(指因文化背景差异文化产品国际市场中不被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价值减低的情况),增进所在国民众对中华酒文化的理解、欣赏与认同。例如,2014年4月,意大利意大利比萨学院协同蒙特普奇亚诺政府、贵族红酒“诺比利”协会,共同举办的“中意两国酒文化传统国际研讨会”,着重开展中意两国酒文化、习俗和传统的交流;2013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办的美食孔子学院,更是力推中华食、茶、酒等三张文化名片,成为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东西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最后,酒是中外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古酒营销了品牌,提升了文化附加值。例如,孔子学院每年在全球范围举办“茅台杯”世界围棋大赛,大力宣传茅台等中国白酒品牌;2015年,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举办了中国酒文化交流活动,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中国白酒为主要展出品牌,并融入中国传统酒令等游戏的参与体验,备受东道国受众的喜爱。

2.2假说2:中外文化差异削弱文化交流的海外营销效果中华酒文化体现在中国人社交礼乐和艺术创作等诸多活动中,具有丰富的行为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以酒的消费为例,中国酒文化讲究有礼有节的慢饮,从而达到渐入佳境的精神状态,这也是由中国礼乐文化所决定的;西方人则崇尚“狂饮”,充分享受从清醒到沉醉的整个过程,这与西方酒文化的放纵与发泄的情绪喻意高度契合。对于中国白酒的消费,往往需要所在国消费者对其所蕴含的行为及精神文化的认同;所在国与中国文化差异越大,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活动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起作用,其对中国白酒的文化营销效果可能较小。吴瑛[31-32]通过定量方法调查了海外孔子学院在中华物质、行为和精神等三个层面文化的传播效果;结果表明,整体上孔子学院对中国物质文化的传播最为有效,而对行为和精神文化的传播较为缓慢;在非儒家文化的国家,孔子学院在中国菜等物质文化传播上的效果更为明显,中医、太极等行为文化由于与所在国思维和行为方式相悖,其文化传播的效果较为有限。本假说与吴瑛的调研结论基本相符,但有待于实证的进一步检验。

2.3假说3:文化交流与海外华人华侨因素具有替代作用广泛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保持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是中华酒文化传播于世界的先锋力量。在中国白酒海外营销方面,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活动与海外华人华侨因素会彼此抑制其对中国白酒出口的促进作用,具有相互替代性,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海外华人移民与中外文化交流同属于所在国或地区的中华文化影响元素,在华侨华人规模较大的国家(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实际上是在东道国对中华酒文化具有一定接受的基础上开展文化营销,其出口促进效果将会减弱;其二,中国是茅台、五粮液等中国名优白酒的原产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酿酒技艺使中国白酒具有得天厚的不可复制性,海外华人华侨是长期定居在国外的中国移民,对中国白酒具有根深的消费习惯与偏好,当东道国的生产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时,海外华商就会选择从母国(中国)进口。因而在孔子学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之前就已经形成与中国较为稳定的白酒贸易基础。可以推测,所在国华人华侨规模较大时,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出口的营销效果将较差;而在华人华侨规模较小的国家,白酒出口的文化营销效果则更好。

2.4假说4:发展中国家的白酒文化营销效果优于发达国家“孔子学院的经贸效应”的国别差异,是其实证研究所经常采用的视角。连大祥[4]研究发现,较之发达国家,孔子学院的经贸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显著;具体到其对中国白酒出口的影响方面,可以推测,也是发展中国家优于发达国家。原因有三:其一,发达国家群体多以西方欧美国家为主,而中西方对酒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认知的隔阂在短期内难以消解,因而,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中国白酒出口的营销效果可能较差;其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白酒与西方葡萄酒等名优酒精类饮料相比,虽然品牌处于劣势,但价格相对低廉,具有更优的性价比;此外,中国白酒度数普遍较高,适合慢饮与少量饮用,也比较符合对价格敏感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推测,中国白酒饮品更易被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所接受。综上,假说1从整体上推测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海外营销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说2和假说3主要验证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出口的具体作用机制;假说4则主要探讨中国白酒海外文化营销效果的国别差异。以上四大假说较为全面地从孔子学院的视角推测了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国白酒海外营销中的具体作用。

3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3.1模型构建本文根据白酒出口贸易的特点和数据的可得性,设定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引入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口总数作为引力模型的“经济规模”解释变量;引入孔子学院因素、所在国华人华侨数以及两国之间是否签订FTA协定等作为“贸易助力”因素变量;引入中外文化距离、货币汇率以及地理距离等作为“贸易阻力”因素变量。同时,为克服回归中变量的异方差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为考察文化交流及其交互项对中国白酒出口的影响,设立如下三个计量模型:模型⑴从孔子学院的角度考察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海外出口的影响;模型⑵引入文化距离与孔子学院交互项,以验证文化距离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出口的交互影响;模型⑶引入华人华侨与孔子学院交互项,以验证华人华侨因素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出口的交互影响。

3.2变量与数据来源根据孔子学院的全球分布状况、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与中国白酒贸易的密切程度,最后选取40个国家(这里“国家”指具有独立关境的贸易实体,包括具体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它们是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荷兰、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丹麦、西班牙、拉托维亚、奥地利、葡萄牙、爱尔兰、匈牙利、瑞典、希腊、阿联酋、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南非、俄罗斯、巴西、巴拿马、柬埔寨、印度、斐济、纳米比亚、印度尼西亚、蒙古、委内瑞拉等。按照2010年UNDP划分标准,其中23国为发达国家,17国为发展中国家。2004-2015年间,中国对这40个样本国家白酒的年平均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88.47%,表明所选择的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2.1被解释变量:中国白酒出口额(WINE)《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2007)》(HS2007)将白酒归入220890类别中,作为“酒精性烈性酒”大类中的其他类别统计;HS2007的220890编码还包括龙舌兰酒等其他烈性酒,由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只能查询到HS编码前6位数的商品大类出口数据,并且白酒是中国在该项下出口的最主要烈性酒产品,该项下的其他烈性酒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因此将《协调制度》220890编码的烈性酒出口统计作为中国白酒出口额的替代。具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itedNationsCommodityTradeStatisticsDatabase),以现价美元表示。由于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于2004年,因此本文以2004-2015年中国与各贸易对象国的相关变量的时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3.2.2“经济规模”解释变量经济规模变量的选取,一般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选取两个。为避免共线性,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总数作为一国经济规模的度量。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国人均购买力,该指标同时也控制了国内生产总值因素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预期白酒属于正常消费品,东道国人均收入与中国白酒的出口额呈正向关系。⑵人口总数(POP)。东道国人口总数代表着该国需求总量和需求多样性,人口越多,相应的需求也就越多样,对差异性酒精饮品的进口也就越多。因此预期,东道国人口数与中国白酒出口额呈正向关系。各对象国的人均GDP、人口总数的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人均GDP以现价美元为单位。

3.2.3“贸易助力”解释变量(1)孔子学院(CI)。以在东道国设立的孔子学院数作为中国与所在国文化交流程度的变量,其数据来源于汉办历年的孔子学院年度报告。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滞后一期的孔子学院数进行回归估计。根据“假说1”,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产品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2)各国华人华侨数(OVCH)。移民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保有原籍国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能够带动母国特色饮品的消费进口。各国华人华侨数据以历年《华人经济年鉴》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世界华侨华人概况》、《华侨华人研究报告》和中国侨网等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相互比对选取。由于各国华人华侨处于长期流动的状态,各国华人华侨数不能具体到各个年份,只能得到所在国若干年份的华人华侨数的大约估计。根据近50年来国际移民递增的发展趋势,除极少数国家外,在不同年份之间以几何平均法计算所在国华人华侨数的年增长率,以推算所在国各个缺失年份的华人华侨存量。(3)FTA因素(FTA)。FTA为虚拟变量,表示东道国在第t年是否与中国签订FTA协定,“是”则取1,“否”则取0。自由贸易协定是国际间降低贸易壁垒的制度安排,可以预期,中国与东道国FTA协定的签订,对中国白酒的出口贸易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区(FTA)协定,数据来源于中国自贸区服务网(fta.mofcom.gov.cn/)。

3.2.4“贸易阻力”解释变量(1)文化距离(CULD)。文化距离是衡量两国居民在偏好、习俗、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差异而形成的心理距离。曲如晓、韩丽丽[33]认为,某些农产品和食物具有相当大的文化成份,并将含有酒精的饮料当作农产品和食物类产品的代表,归入文化商品贸易的范畴。因此,中外文化距离的增加,会抑制中国白酒的出口。本文采用Hofstede[34]的“文化六维度论”理论,它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阳刚与阴柔性、长期与短期导向以及放纵与约束等六个维度进行度量;并根据Kogut和Singh[35]的计算方法,同时借鉴綦建红等[36]将文化距离随两国建交而逐年缩短的处理方法。(2)名义汇率(NOR)。汇率因素则影响一国进出口的成本。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国进口成本增加,这将抑制中国白酒的出口。从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得出间接标价法下单位人民币表示的东道国货币的价格。为避免出现负值,采用名义汇率加1取对数进行回归,即(NORLn+1)。(3)地理距离(GD)。可以预期,两国间的地理距离越远,其运输成本也就越高,越不利于两国间商品贸易的往来。数据自于Google地图测算,以各东道国的首都与北京的直线距离取对数。3.2.5“交互项”解释变量(1)文化距离与孔子学院的交互项(∗,)。加此交互项主要研究中外文化距离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出口是否具有交互影响,以验证“假说2”在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机制方面的判断,预期交互项的影响为负值。(2)华人华侨与孔子学院的交互项(ln(OVCH)∗,)。加此交互项主要研究华人华侨因素与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出口的交互影响,以验证“假说3”,预期影响系数为负值。

4数据描述

5估计结果

5.1对中国白酒出口的整体检验本研究面板数据横截面个数(40个样本国)大于时序个数(11年),回归的权数选择按截面加权(cross-sectionweights)的方式,其估计方法采用PCSE(PanelCorrectedStandardErrors,面板校正标准误)方法,它是对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easiblegeneralizedleastsquare,FGLS)的一种替代,可以有效消除单位根序列及平稳自相关序列间的虚假回归,从而提高面板数据回归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由于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的差异,中国白酒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其消费以海外华人为主;其中,中国香港地区对中国大陆白酒的进口额年平均占比43.16%,早些年份(如2005年)更是达到48.78%,其值远大于平均数,因此将其视为离群值。为了检验模型回归的稳健性,本文分40个样本和39个样本(剔除中国香港地区)进行回归。测试大都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LM检验则表明,随机效应模型较之混合效应模型更为合适;在此,也将时间恒定的地理距离变量通过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模型纳入,以进一步检验模型主要变量回归的稳健性。

5.2对文化差异交互项的检验表5主要考察中外不同文化距离下文化交流活动对中国白酒出口影响的差异。分样本的回归均显示,文化距离与文化交流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值;这表明随着中国与东道国文化距离的扩大,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出口的促进效果将会降低——这证实了“假说2”的判断。其原因在于,白酒具有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当与所在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相悖时,文化交流的营销效果就相对有限;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外文化差异的扩大将降低文化交流对中国白酒出口的积极效应。

6结论与启示

6.1研究结论本文以2004-2015年中国白酒出口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从孔子学院的视角系统实证检验了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古酒海外营销中的实际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印证了本文提出的全部假说:其一,整体上,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降低中外间的交易成本和文化折扣,并提升中国白酒的文化附加值,对于中国古酒的海外营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二,中国古酒属于典型的文化产品范畴,随着中外文化差异的扩大,文化交流的海外营销效果将显著降低;其三,华人华侨与孔子学院同属东道国在地的中华文化元素,文化交流与海外华人华侨因素对促进中国古酒出口贸易具有相互替代作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弥补东道国中华元素缺位的负面影响;其四,相较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对中国古酒的海外营销具有更好的效果。研究还发现“中国白酒在发达国家市场呈现低档品特征”的有意义结论,这表明中国古酒产品在发达国家处于品牌竞争的劣势。

6.2政策启示本文研究结论对中国古酒产品的海外营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酒是普世性饮料,是中外友好交流的良好媒介,也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工程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国需要更好地依托孔子学院平台传播中华酒文化,助力中国古酒的海外营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将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与中华饮食文化相结合,增强汉语教学的生动性和亲和性,加强中外酒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深度交流,提升世界人民对酒在内的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与审美水平;第二,鼓励中国知名酒企与孔子学院开展合作,共建更多饮食特色的孔子学院,开展中华酒文化体验教学,潜移默化地培育海外消费者;第三,重视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地域分布,具体而言,对于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小的国家和华人华侨数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加强文化交流深度与频度,促进中国酒业海外文化营销;第四,在海外市场的开拓方面,可以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突破口,适当加大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布局;而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白酒品牌劣势的状况,应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平台的文化传播功能提升中华传统名酒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周海平.谈中国白酒出口的障碍[J].酿酒,2011(9):17-19.

[2]连大祥.孔子学院的经贸效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77-107.

[3]连大祥.孔子学院对海外汉语学习的影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5):81-91.

[4]连大祥.孔子学院对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88-8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