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

葡萄酒文化论文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云南是优秀的葡萄与葡萄酒产区,也是旅游、文化大省,本文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从论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最具备产业融合发展时代特征的战略性产业入手,分析了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探索创新等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葡萄与葡萄酒;旅游;文化;融合;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1.011

近年来,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旅游文化产业也充满活力、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那么,有着朝阳产业称号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起着龙头作用的旅游文化产业能否融合发展?二者怎样融合发展?下面,笔者以云南省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求教于同仁。

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产业特征分析

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产业,和农业、工业、服务业、文化业(也被称之为第四产业)关联度高,与四大产业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开始破题。2015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葡萄酒论坛上,中国酿酒大师、山东滨州医学院刘树琪教授首次提出“葡萄酒+”,来论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1]。

笔者认为,“葡萄酒+”实质上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向其关联产业融合、延伸。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向其它产业渗透力大、融合速度快、延伸能力强,极易形成葡萄酒旅游、葡萄酒养生健康、葡萄酒体验休闲等新的产业业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成本低、效率高,而融合出来的新产业具有高成长、高效益、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之特征。因此,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本身不仅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也是绿色、生态、高效和成长性极好的产业,这是它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基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延伸到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以不同的演进方式,形成富有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新业态,最终将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直接促进行业变革升级,激活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其实,所谓的“葡萄酒+” 即是指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融合。它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更进一步分析,这种融合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中心,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基础,依托与多个紧密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相互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互补关系的新型产业形态。当然,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还可以将“葡萄酒+”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产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关联度高、融合能力强、具备高成长、高效益、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才能成为融合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完全具备这些特征,其他关联产业可以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间的融合,引发新业态的形成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完全能够成为融合某个关联产业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看,“葡萄酒+”不仅反映了葡萄酒业与众多产业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联性,而且反映了葡萄酒业与众多产业之间融合的可能性,既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又拓宽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和空间。从实践上来看,实施“葡萄酒+”战略,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基础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就能够优化市场结构、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复合产业,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葡萄酒+”的这些特征和作用,也决定了葡萄与葡萄酒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战略性产业。

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最适宜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间能否融合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关系紧密,高度关联,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葡萄酒、旅游都是人类历史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葡萄酒、旅游离不开文化,更进一步说,文化可以当之无愧的成为葡萄酒、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把葡萄酒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必须有载体,例如葡萄酒、旅游等其他能够物化承载的东西。刘云山同志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上指出,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时刻都在触摸着文化的脉搏、感知着文化的神韵、汲取着文化的营养[2]。这是对葡萄酒文化、旅游文化则是最好 的诠释。

自古以来,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相生相伴,形成了葡萄酒旅游和葡萄酒文化。有史记载 ,人类最早发现葡萄酒是在山野中结伴游玩时 发现的,漫山遍野的野葡萄藤下散发出芬芳的酒香,这就发现了最早的自然发酵的葡萄酒。后来就有了葡萄酒文化。看来,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是葡萄酒旅游者,葡萄酒旅游的根本动因就是文化需求,葡萄酒旅游的核心资源在于文化资源。通过葡萄酒文化来促进交流沟通、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是旅行者出行的最大动机。从目前情况来看,葡萄酒旅游过程实际上是葡萄酒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过程。葡萄酒旅游拥有文化底蕴和内涵,就会魅力无穷,一旦失去,就会索然无味。一言以蔽之,葡萄酒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品位、综合性的葡萄酒文化体验活动。

从国内外葡萄酒旅游业的发展来看,现代葡萄酒旅游的第一资源一定是葡萄酒文化资源,旅游的最基础要素在于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品格和文化环境。一个葡萄酒产区要实现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一定离不开葡萄酒、旅游、文化这三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独特的元素来支撑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就云南旅游来看,云岭高原上的高山大川孕育了云南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高原水城丽江、风花雪月”的大理,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香格里拉”― 中甸的神奇,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江狭水凶的虎跳峡……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绝无仅有,弥足珍贵。近年来,云南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多元化综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已经吹响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进军的号角。因此,地处大西南的云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独一无二,为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

从云南葡萄与葡萄酒来看,在这神秘的云岭高原,培育了我国海拔最高的特色葡萄产区-大香格里拉,产生了中国的ROSEHONY(玫瑰蜜),俗称“云南红”,云南自然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摇篮。目前,云南已经把葡萄酒产业作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产业重点扶持,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葡萄园和酒庄建设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品牌优势。这是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就云南文化底蕴来看,“彩云南现”给神秘的云岭高原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底蕴。云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地理地貌、历史变迁、民族分布都很特殊,尤其是多样的民族文化让人们感觉到云南的神奇瑰丽。神秘的云岭高原孕育着多元化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推动着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

综上所述,文化底蕴深厚的云南已经具备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作为一个边疆、山区、多民族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推动云南经济的跨越发展,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众多可以作为产业融合依托的产业中,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产业融合的最好的基础产业,这在实践中也得到广泛认可。在国外,美国纳帕、法国波尔多等国外产区,因葡萄酒而形成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这一复合业态超常规发展是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成功典范[3],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数以亿计的旅游者来到这里的葡萄酒产区参观葡萄园与酒庄美景,品位鉴赏体验葡萄酒文化,为当地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和人气。

在国内,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国内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伴随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到葡萄酒产区去旅游体验葡萄酒文化蔚然成风,葡萄酒旅游文化活动呈现出井喷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作为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烟台大力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局面,实现了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仅烟台蓬莱葡萄酒庄旅游人数达到上万人次。截至目前,2015年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突破10多万人次。今年来烟台进行葡萄酒旅游的海内外游客将超过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将达百亿元[3]。烟台的实践证明了葡萄酒产业融合旅游文化产业的巨大魅力。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张裕公司、君顶酒庄、云南红酒业公司等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来客和不菲的综合收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说明葡萄酒同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因此,葡萄酒产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而旅游文化产业的腾飞同样要融合于葡萄酒产业之中,达到互补互促的效果。

我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开发葡萄酒旅游文化市场的,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刚露端倪。在国外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早已开展,比如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葡萄酒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的旅游模式[4]。葡萄酒原产地欧洲联盟主席卡尔巴斯特表示,葡萄酒旅游繁荣的秘诀之一,就是要重视其背后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他说:“葡萄酒是很多国家、城市历史长河的一部分,而每个城市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所以中国应当发掘自己独特的葡萄酒历史和文化[5]。”

文化是葡萄酒的灵魂,更是葡萄酒旅游的依托。国外许多著名产区的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以法国的波尔多等地为例,当地在推广美酒的同时,会把一些看似关联度不高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例如在旅途中融入酒的历史、品牌等知识介绍[5]。这样的旅游规划叫做“配套服务”,而这一点正是我国在葡萄酒旅游上的短板。葡萄酒旅游文化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品牌故事、独特的资源及配套服务。品牌故事包括一款酒名字的来历,独特的资源是指每个酒庄背后独一无二的故事,例如不同的葡萄品种和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制作工艺等,旨在调动消费者的兴趣。与旧世界葡萄酒国家差异最大的旅游要素在于我国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

正是品牌、独特的资源、配套服务这些独特的元素促使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之间产生了诸多的必然联系,让其融合更为顺畅、高效。可以说,没有美酒就没有一种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旅游者似乎离不开葡萄酒与文化,而葡萄酒和文化也似乎离不开旅游者,没有旅游者的青睐体验,再好的葡萄酒也难以成为美酒,再丰厚的葡萄酒文化也无法张扬。旅游者之所以对葡萄美酒情有独钟,并不仅仅在于葡萄酒本身的风味,更在于葡萄酒的文化魅力。正是由于旅游者对葡萄酒文化内涵的高度追求,才使旅游与葡萄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文化才是旅游与葡萄酒结合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不仅是最完美的结合方式,也是业态创新的最好途径。

三、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这一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葡萄酒+旅游+文化”之所以成为葡萄酒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就在于此。那么,我们如何做好“葡萄酒+旅游+文化”这篇大文章,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洋为中用

向国外葡萄酒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学习融合发展的经验,洋为中用。只有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拿来为我所用,才能少走弯路,加快融合进程。目前,在国外葡萄酒业发达的国家,葡萄酒旅游业搞得相当出色,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国外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已经涵盖了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葡萄酒业和整个社区以及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收益。据澳大利亚制酒业联合会预测,每年通过旅游文化活动和酒窖直销给酒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在4至5亿澳元之间。以维多利亚一个州为例子,该州葡萄酒旅游的每年总收入就达1.85亿澳元,其中大约0.7亿澳元来自酒窖直销[6]。

再比如法国、意大利、美国、南非、摩尔多瓦等国。这些葡萄酒生产国为了扩大本国葡萄酒在世界上的影响,并且提高本国葡萄酒产品市场占有比例以及销售量,就把旅游文化业与葡萄酒业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以葡萄酒业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业的内涵和吸引力,用旅游文化业来带动和促进葡萄酒业的稳步发展。当然,国外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上,特别注重葡萄酒环境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培育以及整体规划等等。国外的一些经验表明,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一定要做好葡萄酒旅游文化环境创新、葡萄酒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培育、推广好葡萄酒旅游文化。对于我国发展葡萄酒产业文化有得天独厚条件的云南来说,要很好地学习借鉴,做好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施“葡萄酒+”,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性地打造葡萄酒旅游文化形态,彰显葡萄酒旅游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才能真正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古为今用

在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上,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古代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资源,可以很好的古为今用,使我们的葡萄酒旅游业文化发展的更加完善。云南具有悠久灿烂历史,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灿烂文明,具有以包容和谐为最大特征的云南农耕文化,如能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旅游和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即实施“葡萄酒+旅游+农耕文化”战略,把云南高原的葡萄酒庄变为融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文化休闲体验及旅游于一身的复合体,让它们尽情发挥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特色,让来云南的旅游者在遍布葡萄园的山野与彰显古今中外特点的各种各样的酒庄建筑之间徜徉,在葡萄园采摘葡萄与酿造美酒中体验,在葡萄美酒与琴棋诗书画之侧鉴赏,尽情畅享彩云之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的休闲情趣[6],那么,结合古老的云南农耕文化,让葡萄酒旅游与云南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即通过实施“葡萄酒+旅游+农耕文化”战略,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此外,云南是开埠较早的省份,开埠文化历史悠久,要紧紧抓住这些厚重的开埠文化史实,实施“葡萄酒+旅游+开埠文化”战略,充分将开埠文化与旅游及百年葡萄酒历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建设云南红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历史风情街、历史建筑遗存和各种文艺形式、传媒,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把葡萄酒与旅游及开埠文化深度融合,让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葡萄酒、旅游相辉映,张扬葡萄酒旅游文化的丰厚底蕴,显示葡萄酒的文化张力,大大提升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的品质,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三)探索创新

由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发展在国内还是发展中的新事物,在发展中还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亟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葡萄酒业的健康发展,葡萄酒旅游文化业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收入增长点,甚至是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所以,我们必须充满自信,必须结合国情、省情,运用“葡萄酒+”,必须自我探索、摸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之路。

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决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运用“葡萄酒+”,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以自我探索为主,结合国情、省情以及产区实际,摸索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省情、符合产区特色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运作模式,并精心培育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换言之,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以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消费为基础,以葡萄酒文化体验为主题,以酒庄为依托,融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节 事旅游、会展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6]。当然,具体产品的开发应当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形成类型多样、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近年来,云南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七大葡萄产区之一,云南的多个子产区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弥勒产区种植的特有葡萄品种“玫瑰蜜”、“云中舞”,迪庆高原产区的有机葡萄园及赤霞珠干红、冰红酒,楚雄的早熟鲜食葡萄等。因此,必须结合云南葡萄酒产区的这些实际,创新思路,自我探索。如结合“玫瑰蜜”文化,即十八世纪中叶,年轻的法兰西传教士来到云南,在香格里拉的茨中坝子,种下了第一株来自法国的古老酿酒葡萄,于是有了云南红。1904年来云南南部修筑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在铁路沿线车站院落里栽培了许多酒葡萄,成为云南高原最早的“玫瑰蜜”酿酒葡萄园;围绕这些文化历史,可以编撰一些葡萄酒的故事、小说、电影、电视剧等,还可以围绕这些历史整理出版一些经典性书籍,编撰云南葡萄酒史志,使之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云南多民族(26个)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的特点,开发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节典、婚恋、丧葬、礼仪、生育、图腾、语言、宗教、文字、禁忌、审美,把这些个性鲜明的文化链与葡萄酒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与葡萄酒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增加了云南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又能够围绕这些开辟新的葡萄酒旅游文化景点(产品),从而给旅游文化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业的大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把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产业融合的基础,高度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就一定能够推动云南的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从而形成以葡萄酒产业为基础、旅游为龙头、文化为支撑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整体上带动云南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云南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才刚刚破题,产业融合的经验不足,融合进程中困难不少,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乘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东风,更好地实践运用“葡萄酒+”理念,大力推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就能够促进旅游文化大发展,促进葡萄酒业快发展,实现云南“旅游文化q强省之梦”的共同梦想。

参考文献

[1]韩永奇,刘世松.开创中国葡萄酒的美好未来――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综述[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5(4):60-66.

[2]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0 -03-21(1).

[3]刘树琪.葡萄酒产业密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8-90.

[4]韩永奇.张天良之经营智慧[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56-62.

[5]李鹊.葡萄酒旅游重在文化中外配套服务差异大.[N].国际在线,2014-08-01(2).

[6]韩永奇,刘世松.2015年我国葡萄酒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平台[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6):45-48.

Study 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Wine Industry and TourismIndustry around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HAN Yongqi

(College of Viticulture & En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264003, China)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真正的葡萄酒文化可以说是起源于法国。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法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凝聚着法兰西历史,是法国优雅文化的表现。岁月更迭,葡萄酒从酒品到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法国葡萄酒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酿造工艺,被世人奉为经典极品。中国的葡萄和葡萄酒业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是由张骞从西域引进的欧亚种葡萄。唐朝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可以看作是中国葡萄酒广告的滥觞。九十年代中后期,葡萄酒开始成为酒类产品中的消费热点,众多厂商把葡萄酒业视为最后一块获取利润的处女地。“张裕”的优雅与高贵、“王朝”的时尚与奔放、“长城”的传统与经典……这些中国知名的葡萄酒品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葡萄酒文化作为现代人情感表达和寄托的一种载体,体现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文化、社交文化和时尚文化。

二、葡萄酒文化营销的实质

营销的核心对企业来说是为了创造价值,对消费者来说是通过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满足某种需求,而在消费时代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文化营销就是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培养或者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文化营销的本质是在构建一个新型的文化价值链,用文化的亲合力将相关利益人联系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品牌的影响力、传播力。也就是在销售过程中充分表达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根据自身目标消费群体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提炼出他们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将价值取向的核心文化要素渗透到目标选择、产品开发、定价、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和附加服务等各个环节,把文化沟通作为构建产品品牌和消费者关系的纽带,将品牌与核心价值取向揉合为一体,达到企业经营目标与消费者情感满足的“双赢”。对于葡萄酒企业来说就要根据葡萄酒时尚、悠久、厚重、优雅、亲和、神秘、尊贵或者绿色的商品特性,以及消费者对心理舒适和情感满足的追求,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具有独特属性的品牌形象,在产品功能、形式日益同质化的时候,用文化营销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占领和开辟新的市场。一个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对其他文化吸收和摒弃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中国的消费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会受到影响和改变,因此,广告宣传积极主动地利用文化融合,实现文化互动,优先占领目标市场。

三、葡萄酒文化营销策略

葡萄酒作为中国市场新兴的非功能性生活用品,要想让品牌健康快速而又不畸形地成长,需要持续而长期的努力,葡萄酒文化营销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1.培育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消费文化的培育与普及可以说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市场营销投入。在中国,葡萄酒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葡萄酒文化始终没有推广开来。中国人的饮酒方式比较难改变,我们所熟知的“酒满为敬”和一饮而尽的习惯并不适合葡萄酒文化,而且转变起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永远也转变不过来。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葡萄酒,企业的品酒会日益流行,用这种方式来培养不同客户对葡萄酒的认识程度,提升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素养。葡萄酒的目标消费者是以一种分散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的,奢想针对所有的人进行大面积的葡萄酒文化培育,等于无的放矢,不会有人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企业的理念。所以,企业要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分销渠道和已经建立起良好关系的忠诚顾客开展葡萄酒文化培育工作,让他们直接参与到葡萄的栽培、收获和加工的过程中,品位“三毫米的距离,一颗葡萄要走十年,十年换来的是一世的美味和美名”的深刻涵义,利用他们“意见领袖”的身份,对其他人进行口碑宣传,这比企业一方面的“独家报道”来的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打造体验情境

依靠传统文化吸引消费者只是文化营销的一个部分,文化营销应该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和地区特色上的现代文化,它必须具备时代烙印和外来文化的吸引力。提起星巴克大家想到的不是沁人心脾的咖啡香,而是轻音乐、轻松闲适的聊天环境,一个非家、非办公的第三空间。从销售咖啡到销售文化的星巴克,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到顾客为中心的体验为中心的转换,这是文化经济的无尚魅力。同样,文化厚重的葡萄酒也可以走这样的路。组建以中高端用户为主的俱乐部,给消费者提供归属感以使大家共同分享共饮葡萄酒的快乐。或者利用情人节、圣诞节这样的外来节日,组建联谊会,既增加喜庆气氛,又可以提高美誉度,而本质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成为产品未来忠诚的消费者。此时的文化营销无疑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里给消费者提供舒适、信任、方便和归属感,能够在一种共同的文化影响之下,打造目标消费群专属的文化情感领地。21世纪,一个针对妇女消费者的大市场正在形成,妇女被认为构成葡萄酒市场的主要部分,代表着多于50%的葡萄酒消费的决定权。所以,针对女性感性消费的特点,推出针对都市女性文化特点的温柔营销,无疑是葡萄酒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现代女性追求的是美丽和健康,而葡萄酒让两者都能实现,就和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动机相吻合,形成自己的独特定位点,满足消费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需求。因此,在女性经常聚集出现的公共场所开展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种活动不能是报告式的,或者是有奖竞猜式的,因为气质高雅的女性常常不会在大众面前大吵大喊。企业展示葡萄产地优美风光以及高档葡萄酒的生产过程,讲述关于葡萄酒的动人的情感故事,宣传葡萄酒文化,引导女性消费者认识葡萄酒,选择葡萄酒。同样可以把“葡萄酒”装扮得更加时尚、职业。让葡萄酒在“时装店”以及“珠宝首饰店”中抛投露面。此外,把葡萄酒作为重大的节日礼物送给女主人,获得一种商业利益之外的情感的沟通,也是供企业营销的不错路径。

3.开辟文化旅游项目

中国的酒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地域民族文化,要想使中国的消费者接受葡萄酒这个外来品种,就需要用中国的哲学和本民族文化来经营葡萄酒产业。民族文化是葡萄酒企业文化的基础。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它的价值观念是生产经营的灵魂和精髓,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就不会有多么成功的文化营销。以张裕的文化营销为例。2002年,张裕利用其历史文化积累开设了一个葡萄酒博物馆,并建设了一个融葡萄种植、酿酒、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葡萄庄园。这些举措在弘扬葡萄酒文化的同时,也把张裕的品牌和葡萄酒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极度张扬了张裕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个性。张裕能推出这条“文化之旅”是与它的坚实深厚的企业文化分不开的,这也是它实施文化营销的成功所在。张裕是我国工业化葡萄酒生产的鼻祖,也是目前葡萄酒行业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之一。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张裕在酿造白兰地的同时也酝酿了许多传奇般的故事,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财富,有文化可以挖掘,文化营销才会更有力度。

4.提升葡萄酒的文化附加价值

文化附加价值是指产品通过广告、公关、服务等各种手段留给消费者的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形象,这个独特内涵是产品或者品牌表达的意义,是无形的,附加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能使人产生美好联想和想象。而作为葡萄酒,功能性的诉求已经没有多大的效用,而强力塑造它的文化附加价值,才是和消费者取得心灵沟通,赢得消费者芳心的重点工程。文化她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朝三暮四的主张,必须要有一些看的见摸得着的实物作为载体,才能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消费者在精美的包装,漂亮的酒瓶,晶莹的酒色中实现情感满足和心理舒适,感受葡萄酒的优雅文化的内涵。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Ishop,thereforeIam”,(我购买,因此我就是!)。为了加强消费者对商家赋予葡萄酒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就要塑造一个与同类产品相区别的独一无二的文化附加价值。“传奇品质,百年张裕”,是张裕对自己悠久历史的张扬。张裕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厚重感,消费这样的酒成为消费者地位的象征,给饮用者带来心理满足。王朝在云南宣传口号是“一支好酒,来自天籁”,用一种神秘而充满震撼力的口气把我们带到一个独特奇异的遐想空间。企业利用了云南独特的地域优势,达到了很好的沟通目的。长城葡萄酒始终以“酿造东方美酒,传递长城真情”为理念,针对我国传统酒文化的特殊性,走出了一条洒满葡萄香和文化香的别样道路。“长城葡萄酒,地道的好酒”,这句广告词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遐想,长城葡萄酒也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一道不败的风景,逐渐演化为人们的一种餐饮文化。

5.结束语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葡萄酒;宋词;酒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059-04

一、葡萄酒的传入及其在文献中的记载

早在先秦时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就已经在西域一带传播。《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汉书·大宛列传》中则有更详细的记载: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看到“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耆酒,马耆目宿”。对当时的西域人而言,葡萄酒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葡萄酒和它的酿造技术也随之被带进了中原。中原人种植葡萄的面积开始扩大,葡萄酒的酿造业也就渐渐出现。很快,葡萄酒便以它独特的色泽和滋味,在中原开辟了市场。

到了东汉时期,葡萄酒便开始出现在一些达官贵人的宴席上。这时,葡萄酒还显得比较珍贵,《三国志·明帝纪》中的一段注,记载着汉灵帝时期,伯郎向常侍张让行贿,“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一斛,大概相当于60公斤。仅仅120斤的葡萄酒,就可以得到凉州刺史,足可见当时的葡萄酒有多么珍贵。以致于后来苏轼十分感叹地说:“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

魏文帝曹丕应该很喜欢葡萄酒。他在自己的一份诏书中说道:“蒲桃当夏末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为酒,甘于曲 ,善醉而易醒。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乎?”诏书中详细地记述了葡萄的味道、用途,也说明了自己对葡萄酒的喜爱。葡萄酒比酒曲甜,在口感上很好,容易让人醉,也就是容易让人体会到酒带来的,但又不像白酒让人那么难受,因为葡萄酒的酒醉容易清醒。正是因为这样,曹丕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认为其他水果,没有一样能和它媲美。既然皇帝如此喜爱葡萄酒,可以想象当时的宫廷宴会酒席上,定会出现葡萄酒的身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记载了葡萄酒的几种制作方法。葡萄酒通常有两种制作方法:酿和烧。酿,则“取汁同曲,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干葡萄末亦可”。曹丕提到的葡萄酒,就是用酿造的方法制作而来的。这种方法造出来的酒,味道甜美,气味浓厚。

而烧的方法,则是“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用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葡萄酒,颜色十分鲜艳,让人一看就觉得十分喜爱。这种方法一开始中原地区并不会,直到唐时打败了高昌,才渐渐传了过来。

随着在中原的传播日益扩大,葡萄酒进入了诗人的取材范围,开始出现于诗歌作品中。魏晋南北朝是葡萄酒的一个发展时期,葡萄酒也频繁地被诗人写入自己的诗中。南朝诗人陆琼在他的《还台乐》中便写道:“蒲萄四时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桓好,欢醉日月言新。”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使用琉璃杯来饮葡萄酒。一年四季都喝着葡萄酒,或许有些夸张,但可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葡萄酒的喜爱。庾信也在他的《燕歌行》中提到了葡萄酒:“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及到唐朝,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原和西域交流的日益深入,葡萄酒已经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诗人王绩不爱当官,喜欢悬壶济世,同时嗜好喝酒,据说能饮五斗,曾撰文《五斗先生传》,写有《酒经》、《酒谱》。他在《过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中写道:“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这里,王绩同时提到了竹叶青和葡萄酒,青色和红色令人格外有心情,所以,王绩和友人决定好好喝一场。

至若李白,更是多次在诗里提到葡萄酒。《对酒》中有言:“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襄阳歌》里也说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

跟其他诗人相比,刘禹锡对葡萄酒的喜爱尤甚。他在自家屋外种了葡萄,还专门写了《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还有一首《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写道:“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

葡萄酒还出现在元稹、李贺、白居易、贯休等诗人的诗中,足见当时葡萄酒是多么受人欢迎。而后到了宋朝,对葡萄酒的喜爱依然不减。

二、宋词中对葡萄酒的记载

宋人很喜欢葡萄酒,《全宋词》中提到葡萄酒的词有很多,兹列举如下:

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

春色暄妍。缓步烟霞到洞天。

一杯满泻蒲桃绿,且共留连。

醉倒花前,也占红香影里眠。

——陈亮 《采桑子》

下明光,违宣曲,上扬州。玉帐暖、十万貔貅。梅花照雪,月随歌吹到江头。牙樯锦缆,听雁声、夜宿瓜州。

南山客,东山妓,蒲萄酒,鹔鹴裘。占何逊、杜牧风流。琼花红叶,做珠帘、十里遨头。竹西歌吹,理新曲、人在春楼。

——高似孙 《金人捧露盘·送范东叔给事帅维扬》

正欲登临,何处好、登临眺望。君约我、今朝携酒,古台同上。风静秋郊浑似洗,碧空淡覆玻璃盎。夕照外、渺渺万遥山,开青嶂。

龙山事,空追想。风流会,今安往。我劝君一杯,为君高唱。今日谋欢真雅胜,休辞痛饮葡萄浪。纵黄花、明日未凋零,非佳赏。

——韩玉 《满江红·重九与张舍人》

记前朝、鹤会又重来,攀翻第三桃。看云华授策,麻姑擘脯,嬴女吹箫。寻思曲江旧事,宫锦胜龙标。奏罢清华梦,独立春宵。

不数相州锦样,是调羹御手,重解金貂。但今年此日,疏了醉葡萄。闻老仙、衣冠皓伟,又丁宁、天语著儿招。都人望,回班赐第,赤舄飞朝。

——刘辰翁 《八声甘州》

宿雨轻飘洒。少年时、追欢记节,同人于野。老去登临无脚力,徒倚屋东篱榭。但极目、海山如画。千古惟传吹帽汉,大将军、野马尘埃也。须彩笔,为陶写。

鹤归旧里空悲咤。叹原头、累累高冢,洛英凋谢。留得香山病居士,却入渔翁保社。怅谁伴、先生情话。樽有葡萄簪有菊,西凉州、不似东篱下。休唤醒,利名者。

——刘克庄 《贺新郎》

汉家糜粟诏,将不醉、饱生灵。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天子宜呼李白,妇人却笑刘伶。

提葫芦更有谁听。爱酒已无星。想难变春江,蒲桃酿绿,空想芳馨。温存鸬鹚鹦鹉,且茶瓯淡对晚山青。但结秋风鱼梦,赐酺依旧沉冥。

——罗志仁 《木兰花慢·禁酿》

落日岘山下,倒著接回。傍人笑问山翁。日日醉归来。三万六千长日,一日杯倾三百,罍麴筑糟台。汉水鸭头绿,变酒入金罍。

白铜鞮,鸬鹚杓,鹦鹉杯。轻车快马,凤笙龙筦更相催。自有清风明月,刚道不须钱买,对此玉山颓。水自东流去,猿自夜声哀。

——林正大 《括水调歌》

开元盛日,爱名花绝品,浅红深紫。云想衣裳映,曲槛软风微度。群玉山头,瑶台月下,一香凝露。嫣然倾国,巫山肠断云雨。

借问标格风流,汉宫谁似,飞燕红妆舞。解释春风无限恨,博得君王笑语。七宝杯深,蒲萄酒满,胜赏今何许。沉香亭北,倚阑终日凝伫。

——林正大 《括酹江月》

东堂先晓,帘挂扶桑暖。画舫寄江湖,倚小楼、心随望远。水边竹畔,石瘦藓花寒,秀阴遮,潜玉梦,鹤下渔矶晚。

藏花小坞,蝶径深深见。彩笔赋阳春,看藻思、飘飘云半。烟拖山翠,和月冷西窗,玻璃盏,蒲萄酒,旋落酴醾片。

——毛滂 《蓦山溪》

记得花筵,巧夕星河,初度女牛。更四双蓂荚,十分桂魄,中元佳致,妆点初秋。蔼蔼非烟,濛濛如雾,锦水郁葱佳气浮。人人道,是王孙帝胄,今日生朝。

银潢万叶源流。见一点长庚辉绛霄。似东平为善,河间献雅,风流酝藉,西汉诸刘。恰遇称觞,蓬壶歌缓,满酌蒲萄双玉舟。椿松等算,年年醉傲,花马金裘。

——翁溪园 《沁园春·代寿宗室》

马上三年,醉帽吟鞭,锦囊诗卷长留。怅溪山旧管,风月新收。明便关河杳杳,去应日月悠悠。笑千遍索价,未抵蒲萄,五鬥凉州。

停云老子,有酒盈尊,琴书端可消忧。浑未办、倾身一饱,淅米矛头。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晚天凉也,月明谁伴,吹笛南楼。

——辛弃疾 《满江红》

仙苑蟠桃,恰则是、而今初熟。王母遣、飞琼捧献,绛金红玉。笑把九霞鸾凤斝,满斟七宝蒲萄。为长庚、此日自天来,殷勤祝。

仙子唱,长生曲。仙客献,长生箓。活千人邓禹,阴功俱足。五鹗即齐公府剡,万羊自有中书禄。更从头、安享八千年,人间福。

——姚勉 《满江红·寿邓法》

清晓于门开寿宴,绮罗香袅芳丛。红娇绿软媚光风。绣屏金悲翠,锦帐玉芙蓉。

珠履争驰千岁酒,葡萄满泛金钟。人生福寿古难逢。好将家庆事,写入画图中。

——叶景山 《临江仙》

水乡清楚。襟袖销袢暑,绰约藕花初过雨。出浴杨妃无语。

葡萄酌玻璃。已拚一醉酬伊。浪卷夕阳红碎,池光飞上帘帏。

——赵长卿 《清平乐》

苕溪古岸,有朱门初建,落成华屋。对启园林随杖履,迤逦柳蹊相属。好是危亭,片峰迎面,独立清溪曲。芜城低远,一尘不碍游目。

公子豪饮方酣,夜堂深静,隐隐鸣丝竹。却尽春寒宾满座,深酌葡萄新绿。密户储香,广庭留月,待得清欢足。纷纷沾醉,四筵倒尽群玉。

——曾协 《酹江月·宴叶叔范新第》

玄霜凉夜铸瑶丹。飘落翠藤间。西风万颗,明珠巧缀,零露初漙。

诗人那识风流品,马乳漫堆盘。玉纤旋摘,银罂分酿,莫负清欢。

——张镃 《眼儿媚·水晶葡萄》

可以看到,直到宋代,葡萄的名称依旧没有固定下来,“葡萄”、“蒲萄”、“蒲桃”混用,但“葡萄”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三、宋词中所体现出的葡萄酒文化

五代以后,葡萄的种植面积在唐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除了西域、河西地区依旧是葡萄的主要种植地外,河东、河北、河南地区葡萄的种植也逐步扩大。太原府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在宋金时期名重天下。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等附近地区都种有葡萄。两淮路的黄州有葡萄酒的酿造,扬州、和州也种植葡萄, 酿造葡萄酒。

及至南宋,江南地区葡萄的种植也非常普遍。两浙路的常州种有马乳和水晶两种葡萄。平江府(苏州)的常熟也种有两种葡萄。湖州不仅出产野生葡萄,还栽培有紫、白两种马乳葡萄。都城临安府种有水晶、玛瑙葡萄。沿海的台州出产紫、绿两种葡萄,仙居则出产优质的水晶葡萄。西南地区的梓州路渠州种植葡萄,所酿葡萄酒位居天下名酒之列。成都府种有绿葡萄。

两宋时期拥有如此广泛的种植范围和繁多的葡萄品种,葡萄酒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唐朝时期,诗人们吟咏的葡萄酒,红葡萄酒和绿葡萄酒都有。而两宋时期,普遍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绿葡萄酒。绿色是希望的颜色,是春的象征。陈亮的《采桑子》和曾协的《酹江月》,都明确地提到了葡萄酒的绿色,也在词中点明了季节——春季。葡萄酒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春季带给人的希望,因此在满眼绿意的时候,词人们选择了配上一杯澄绿的葡萄酒。

宋人喝葡萄酒所用器具,和前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玻璃盏在上面的引文中出现了两次,毛滂(“玻璃盏,蒲萄酒”)和赵长卿(“葡萄酌玻璃”)分别点明了他们所使用的酒杯是玻璃杯。此外,叶景山提到了另一种比较珍贵的酒器“金钟”(“葡萄满泛金钟”)。从一开始的一斛换取凉州刺史,到如今大量进入诗人的生活,葡萄酒已经渐渐平民化了。同时,从器皿可以看出,葡萄酒再怎么普及,它也依旧是比较高级的享受,对于整日奔波在温饱线上的农民来说,或许除了专门负责酿酒的人家,他们是喝不上葡萄酒的。

酒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种饮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里,酿酒就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发达的行业了,先民们在祭祀、宴饮时都会使用酒。随着葡萄酒在宋代的普及,可以看到,葡萄酒在友人聚会或送别的时候频繁出现。

上引葡萄酒词中,有三首都和聚会、送别相关。高似孙的《金人捧露盘》是一首送别词,上半阙写送别对象去扬州的行程,寄托着作者的祝福;下半阙则描绘了扬州的繁华美景、人文风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灿烂的画卷,扬州的繁华也预示着范东叔日后的美好生活。作为美好珍贵物品出现的葡萄酒,是扬州奢华生活的一个缩影。

韩玉的《满江红》则赋予了葡萄酒另一种风格。一直以来,葡萄酒给人的印象都是比较高雅的,这得益于葡萄酒的颜色和器皿,但韩玉在词中,却和友人“我劝君一杯,为君高唱。今日谋欢真雅胜,休辞痛饮葡萄浪”,给葡萄酒贴上了豪放的标签。这表明,在宋代,葡萄酒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和白酒一样的功效。同样,在曾协的《酹江月》中,满座嘉宾也是“公子豪饮方酣……深酌葡萄新绿”,最后纷纷醉倒。“豪饮”“深酌”都是人们写白酒时惯用的词眼,如今却和葡萄酒连在一起。

宋代的葡萄酒还出现在寿宴上。宋词中葡萄酒在寿宴上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叶景山的《临江仙》、翁溪园的《沁园春》和姚勉的《满江红》。三首词的场面都显得非常豪华,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兴来衬托寿宴的热闹和奢华,而献上的葡萄酒,则更为场面增添氛围。姚勉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当过节度判官、太子舍人,在他朋友的寿宴上出现葡萄酒,可见葡萄酒在当时依旧是比较高端的酒酿。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每当喝酒时,我的手就不由自主拿出一支香烟,点燃,一口酒一口烟,三瓶酒一包烟,五瓶酒两包烟,最后总是搞不明白自己是抽晕了还是喝醉了。

导师每日两包高卢牌香烟,那是很不招人喜欢的一种味道,个人感觉很像臭烘烘的阿尔巴尼亚香烟。总说品酒的人不抽烟,烟味会损伤人对香气的感受和味觉,有没有道理?理论上是对的,抽烟的人会对酒香气中出现的烟草香、烟气香等几种香气不太敏感,但是事实上,品酒感觉是个人经验式的积累,也许初期因为抽烟不能明显感受到原有的烟类香气,可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出来的。补充一句,导师是法国1980年侍酒师冠军,前法国侍酒师协会第一任主席,品酒世界的大师之一。

总是羡慕抽烟喝酒两样嗜好只占一样的人,抽烟的不喝酒者――众人皆醉我独醒,开车回家不犯愁。喝酒的不抽烟者――抽烟抽死的多,喝酒喝死的少,喝酒比抽烟安全。又抽又喝者,例如我,实在是不健康生活的表率,需要深刻反省改正。综合看来,抽烟是很不好的嗜好。早戒最好,少抽也行。酒呢,“穿肠毒药”,没办法,学酒之人不喝酒,怪哉怪哉,还是喝吧。

小酌与求醉

都说喝葡萄酒好,对身体健康好,个人认为应该加个条件限定,在酒精饮料里,饮用葡萄酒是很好的选择。但是葡萄酒也是酒,沾酒精的东西就会伤肝伤肾,最健康的方式就是不喝酒,白开水最好。曾经见过一位中医告诉一名患者,晚上睡觉前喝两杯葡萄酒,有安神助眠的作用。个人不知道这位医生的建议是源自科学式的理论,还是经验式的理论,但是我只知道酒精是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的,给人以兴奋作用,大家喝些酒都会开心快乐兴奋,这睡觉前喝两杯葡萄酒能睡好么?当然,喝多了喝醉了就会好睡觉了,因为过量酒精又会抑制神经兴奋,但是这么喝完,睡醒之后难受不难受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其次,葡萄酒是酸性的,长期睡前饮用会引起中医所说的“腐气”,说白了就是酸长期在深夜刺激肠胃,引起慢性浅表性溃疡,甚至慢性糜烂性溃疡,所以这睡前饮用葡萄酒是安神的“药”之说不足为信。

真正意义上的合理饮用葡萄酒是要有界限的,大量的法国的医学研究表明,在饮用葡萄酒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主要方向上,每天男不超过250毫升,女不超过150毫升干红葡萄酒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每天午餐、晚餐时各饮用一杯干红葡萄酒,对人体是很有益的,特别是对心血管病患者,血脂高、血管硬化者,在长期研究观察后发现,平均每人每日200毫升的干红葡萄酒饮用后,长则6个月,短则2个月,参加试验者的日平均血脂度都有明显下降。这就是“法国悖论”的由来,在一个人均脂肪摄入量超过我国5倍以上的国家,心血管发病率却只有我国的1/5-1/9,不得不说这人均每年53升葡萄酒饮用量功不可没。

至于有人说葡萄酒这么好,每天多喝点也没事,这个说法也要改改。葡萄酒本身是存在酒精的,喝多了也会醉酒,醉酒自然伤身。不喝醉,但是如果超量,则会受到另外一种折磨:来自葡萄酒的硫化物所带来的痛苦。众所周知,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要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硫(SO2),从而对酒起到杀菌、抗氧化、稳定酒色等多种效用。适量饮用,摄取的硫化物会随着人体的代谢排出,但是超量,硫化物就会在人体缓慢积存,总量逐渐增大,这时就导致人体一些病症的出现。就我目前按个人感受所知,超量的硫化物会导致人体慢性过敏性神经皮炎,诱发性皮囊炎,慢性面部特征性溃烂皮炎等等皮肤类疾病,还有不正常的白发增长、脱发等等硫化物中毒表现,这也是法国卫生部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关于葡萄酒生产人群职业病的研究。开个玩笑,如果见到一个人,说他是酿酒的或者喝葡萄酒偏多的人,那就看看他面部有没有红肿,头上有没有很多和年龄不相符的白发或脱发,这个鉴别真伪的方法格外有效。本人最近接受药物排硫的治疗,归其原因,本人年平均饮用葡萄酒超过500升,硫化物超标甚多,以上很多毛病本人都有切身体会。

如何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水平,这就要借助一些喝酒的技巧。一群朋友一起喝酒,如果只喝葡萄酒,本人颇有独孤求醉之感,但是如果这里边夹杂着香槟和起泡酒,我个人感觉很多人的酒量就要打个折扣。二氧化碳刺激肠胃,增加渗透压,并且使肠胃酸度升高,这些都会使人体对酒精的吸收量增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掺酒喝容易醉人的道理。所以,喝葡萄酒或烈酒后尽量不要再喝啤酒或碳酸饮料,不然酒量再好,也抗不住。

葡萄酒文化

与白酒文化

不知几时起,葡萄酒文化被很多人开始挂在嘴边,这个国家的葡萄酒文化,那个国家的葡萄酒文化,这国内所指的葡萄酒文化是个啥?

很多国人喜欢向葡萄酒里加冰加可乐后再饮用,葡萄酒文化传播者们立刻批判这是亵渎人家的葡萄酒文化。如果外国人向五粮液、二锅头里加冰加可乐加果汁,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批判人家亵渎我们的白酒文化呢?

有人说,葡萄酒要一杯杯细细品饮,一瓶一瓶地连着喝也是不懂葡萄酒文化。曾经和很多世界著名酿酒师、品酒师一起私下豪饮过,每瓶第一杯是品,剩下的也就很快喝了。三两人十几瓶是常事,大家的口头禅就是:葡萄酒对我是饮料。每每最后,威士忌、白兰地一杯杯接连下肚,晃晃悠悠的回家,看来大家都很不懂葡萄酒文化。国内一款卖几十元的法国葡萄酒,有人能写得天花乱坠,一杯杯品饮下来,让人感觉到此酒只应天上有。那家酒厂我去过,每天装瓶60万瓶,同样的那款酒出口到美国只要85美分,在法国很多家庭是买来烧菜用的。

不知很多外国酒商何时开始使用葡萄酒文化这个词作为在国内推荐与销售时的重点。每每在酒展酒会时介绍自家的酒时总是说自家的酒历史多么多么悠久,家人多么多么恩爱,这样才能酿出好酒,这是家族所信奉的葡萄酒文化。完事后私底下立刻跑到酒吧、夜总会请美女喝酒。这种葡萄酒文化不要也罢。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研究酿酒葡萄与葡萄酒质量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再运用逐步回归法,提取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较为关键的几项理化指标,然后采用通径分析法,对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进行详细的讨论。结论表明,酿酒葡萄指标与葡萄酒质量具有相关性,且不同的酿酒葡萄指标之间亦会相互影响,因此,在酿造工业中对各项指标应予以全面的考虑。

关键词:通径分析 SPSS 多元线性回归 葡萄酒 理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TS26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题目的背景与意义

在实际生活的问题中,常常需要研究多个相关变量并分析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用于此类分析的方法繁多,其中较为常用的便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本文旨在研究,运用通径分析法分析酿酒葡萄与葡萄酒质量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酿酒葡萄,是指以酿造葡萄酒为主要生产目的的葡萄品种,大致可分为红色品种与白色品种。而葡萄酒的风格与品质会因为酿酒葡萄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分析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之间的联系,并得出多个相关变量的线性关系,对于葡萄酒酿造工业的改进,显得意义重大。

2 数据背景

数据来自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3 基本假设

1)假设题目所给数据具有随机性与代表性;

2)假设评酒员提供的数据具有客观性。

4 通径分析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4.1方法介绍

通径分析法是由数量遗传学家Swall Wright于1921年首先提出,经过遗传育种学者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的一种多元统计技术。作为相关分析的继续,通径分析法通过将简单相关系数分解为多个部分,以显示某一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效果和间接作用效果,其实质上是标准化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通径系数既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带有方向性的相关性系数,又是变量标准化的不带单位的偏回归系数[1]。

4.2原理及解释

由于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单位不统一、数值差异较大,这样大的差异容易导致计算复杂,计算结果不精确。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归一处理后的数据属性值在(0,1)之间。再者,由于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种类繁多,导致其数据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利于运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它们之间的直接与间接联系。在此,运用逐步回归法考虑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保留对葡萄酒理化指标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作为分析样本。

结合27种不同品种的红葡萄酒的酿酒葡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

这里依次为因变量Y对自变量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同时也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因此在通径算法中被称为直接通径系数,记作;而自变量通过其余变量对因变量Y的间接影响,记作。于是有:

针对此多元回归模型,建立通径分析基本模型[2]:

本文选取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指标作为因变量Y,选取酿酒葡萄中的氨基酸总量、蛋白质、葡萄总黄酮与可溶性固形物作为自变量。

4.3数据与结论

根据附件中所给出的各理化指标值,提取分析成分样本,将酿酒葡萄的四个理化指标与葡萄酒的白藜芦醇指标进行通径分析。

以氨基酸总量、蛋白质、葡萄总黄酮和可溶性固形物为自变量,白藜芦醇为因变量Y,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求得白藜芦醇和氨基酸总量、蛋白质、葡萄总黄酮、可溶性固形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06,0.617,0.071。由此可知,酿酒葡萄中的氨基酸总量与葡萄总黄酮指标与葡萄酒的白藜芦醇指标相关程度较高,说明酿酒葡萄中这四类因素的指标大小对于葡萄酒的白藜芦醇含量有较为关键的影响。同时,酿酒葡萄中的蛋白质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葡萄酒的白藜芦醇相关性较小。但是,由于酿酒葡萄的各项理化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譬如说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同时发生多个化学反应,将直接影响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白藜芦醇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本文将采用通径系数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运用SPSS进行运算,得出结果如下图1:;

图1 SPSS运算结果

图1显示的结果为SPSS运算后得出的偏回归系数、标准误差、标准回归系数,由此可得出线性回归方程为:

根据检验结果,截距与0之间差异显著;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显著。因此,该回归方程成立。葡萄酒的白藜芦醇Y关于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的通径系数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计算方法为:通径系数=自变量的回归系数X(自变量的标准差/因变量的标准差)。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回归方程中的任意自变量除了对因变量产生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某一自变量通过另一自变量间接作用于因变量的间接通径系数,等于另一自变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乘以两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3]。利用上述数据,其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变量间的通径系数

表2中,添加*标记为直接通径系数,其余为间接通径系数。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结合通径分析理论,本文对酿酒葡萄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相关性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酿酒葡萄的葡萄总黄酮含量大小对葡萄酒的白藜芦醇影响最大,其次为氨基酸总量。虽然酿酒葡萄中的可溶性固形物与蛋白质的指标对葡萄酒的质量直接影响不显著,但是此两类指标通过其它指标间接影响葡萄酒白藜芦醇的含量大小,因此也是不可忽略的。

5 优缺点分析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法,针对问题讨论了酿酒葡萄理化指标与葡萄酒质量的相关性,此方法不仅能说明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原因,而且准确地估测出各形态因子对因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但所考虑的因素仍然具有局限性,影响了结果的客观性。

6 结论

在葡萄酒酿造工业中,所采用酿酒葡萄的各项理化指标不同,皆对葡萄酒质量产生了难以估测的影响。各项指标除了对葡萄酒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与其他指标之间亦有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对葡萄酒质量的间接影响。因此,为了完善与提升葡萄酒酿造工艺,我们需要多方面考虑各个因素所引起的反应,从而达到稳定地生产品质优良的葡萄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占奎,查建平,陈中伟.基于通径分析法的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21期.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葡萄酒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在国外的发展初具规模,并有不错的收益,但在国内相关的旅游研究和实证分析还是比较缺乏。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葡萄酒旅游的相关概念,已经备受相关组织和专家关注。最早关于它的研究是在1997年南澳委员会指出游客访问葡萄酒厂及相关活动。葡萄酒旅游可以包括游客在访问主要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对单一酒窖的短期访问,也可以包括将重点放在葡萄酒产地居住几天以亲身体验葡萄酒的生产过程。Hall等(2000)提出,对葡萄园、酿造厂、葡萄酒节及葡萄酒展览会的访问,这种访问是把品尝葡萄酒和对葡萄酒产地的特征的体验作为主要访问目的。我国的学者在总结国外的分析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世泰等提出葡萄酒旅游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和游览葡萄酒厂周围的葡萄园等景点,还包括了解产酒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娱乐活动。葡萄酒旅游业的增长与现在注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 旅行分不开。由此,Williams(2001)认为葡萄酒旅游是喜爱葡萄酒的人到葡萄产地追求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旅行。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旅游者通过葡萄酒旅游获得休闲游憩体验和经历,延伸了葡萄酒旅游概念的内涵。

葡萄酒旅游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经营的三重性。从资源禀赋来看,葡萄酒旅游资源中既有工业观光旅游中的工业设备及工业产品制作等资源,又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中农业旅游资源的农作物、风景、气候等,同时兼具休闲旅游的特性。(2)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旅游者的动机就是一种由低至高融入葡萄酒体验的过程,项目也体现出高度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体验旅游的采摘、酿制、品酒、赏酒等环节能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各个感官的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索,使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3)高品位性和高教育性。国外研究中,对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葡萄酒旅游者具有明显的高学历和高收入特征。(4)文化性。葡萄酒旅游是一种葡萄酒文化之旅,发展葡萄酒旅游过程中可将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充分的融入进去,从而增加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现状及不足

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628万亩,其中酿酒葡萄80余万亩,葡萄总产量627万吨,75%鲜食,15%酿酒,10%制干、制汁/醋。中国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但绝大部分葡萄用于鲜食。目前,国内酿酒葡萄的生产集中分布在胶东、西北、京津冀地区。已形成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主要以葡萄酒产业旅游带的形式出现,主要有北京延庆县“酒庄葡萄酒产业带”,烟台蓬莱市“葡萄观光旅游带”等,相对来讲是东部发展较好,西部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情况来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地带,即美索不达米亚创造出人类最古老文明的苏美尔人酿造出了人类第一桶葡萄酒。而中国的葡萄酒旅游于20世纪9O年代兴起,并且发展缓慢。虽然说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历史最悠久的张裕葡萄酒庄,也才是19世纪末建立的,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开始发展葡萄酒旅游更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中国的葡萄酒庄没能沿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葡萄酒旅游的角度来看,缺少西方国家的历史韵味。而在葡萄酒庄的建筑园林设计上,则多采用欧式园林景观,比如张裕。或是中西合璧式,比如云南红酒庄。在游览过程中,多是游客走马观花式地参观酒厂、酒窖、文化中心等地,然后进入到葡萄酒销售中心,这个过程缺少对葡萄酒文化的体验,酒厂商更注重的是销售环节。在导游的讲解方面,也一般在于介绍葡萄酒的相关常识和本酒庄的企业文化,而甚少涉及葡萄酒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渊源。这使得游客的体验不够全方位,印象不深刻。国内关于葡萄酒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前景的开发,多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出发,例如树立企业形象、规划旅游线路及景区,而没有从体验经济角度展示我国葡萄酒旅游的特点与需求。目前葡萄酒旅游发展中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散、小、弱以及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等问题,真正懂葡萄酒的专业旅游人才极度匮乏。

三、关于体验经济理论的内涵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1998 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道具,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为顾客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经济作为一种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主导型经济形态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体验经济的特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体验是这一过程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每一瞬间都是一个“惟一”。这与旅游产品无形性、异质性、易逝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等特性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出游的动机不外乎求知、求新、求异、求乐的精神和心理体验,因此,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感情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根据参与程度和联系类型的不同,将体验划分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个部分。最好的体验处于四个领域交叉的“甜美地带”。

全新的体验不仅是满足客户的期望,减少客户的损失,而且是有意尝试超越客户的期望,带来惊喜的体验,创造惊喜的体验需要以满意和减少损失作为平台(谢彦君,2005)。体验经济时代,要问消费者“你记住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怎么做”或“你需要什么”。

从 2003 年起,国内的体验经济研究开始涉及产品设计、营销、消费需求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旅游活动的研究。例如,邹统钎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区分了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5种旅游体验。孙根年教授在体验旅游的经营与策划中,提出“动机―过程―目标”模式(见图1)。其中,过程“三性”: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是旅游体验经营的关键;目标“三感”: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是旅游体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动机“三求”: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体验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张建忠、孙根年,2012)。此外,芮田生在分析游客潜在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程序,包括游客行为分析、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原则和步骤等。

四、葡萄酒旅游开发对策

(一)强化葡萄酒旅游景区体验化开发理念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各主体获得自身最大收益。对游客而言,要通过旅游活动感受葡萄酒文化和地方特色,以获得难忘的经历;对景区而言,要使经营者在提供旅游体验这个经济提供物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旅游地而言,要获得文化传承、地方宣传、社区获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优化。游客主要通过精神参与和身体参与来获得深度的旅游体验,在景区的体验化设计过程中,注重真实性的营造,为游客创造真实的葡萄酒酒体验氛围,物质景观形象、地方文化形象、企业形象等多个二级系统,都要与景区总体形象相符。

(二)深度挖掘本土葡萄酒文化

我国葡萄酒旅游现有发展模式多为效仿西方,并没有融入本土特色。葡萄酒文化应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法规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等。我国在历史、文化、、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异于西方国家,因而葡萄酒文化旅游也应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应在葡萄酒旅游体验活动中充分挖掘中国葡萄酒文化的魅力。

(三)大力推行葡萄酒酿造商依托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以品牌葡萄酒酿造商为核心,主要表现形式为以葡萄酒酿造商为名字的企业庄园(例如威龙甘肃沙漠绿洲有机葡萄庄园),或将展示企业文化的博物馆作为单独景区呈现。主要的目标消费者定位为高端的葡萄酒爱好者以及会议、休闲等旅游者。满足旅游者的教育、观光、娱乐等多种体验,综合该酿造商葡萄种植基地、酿造厂酿造工艺和生产线、酒庄及企业文化展示等内容。旅游项目可以有传统的葡萄种植园参观,也可以参观酿造工艺流程、自动灌装生产线、酒窖,酿造者解说工艺、家庭自酿工艺传授,葡萄酒展示与品尝等。除此,还可将地区特色住宿,地区美食体验、地区特色的户外休闲运动、葡萄酒美容产品体验(比如葡萄汁护肤SPA)、葡萄节庆融入其中。典型代表有秦皇岛朗格斯酒庄。

(四)发挥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的桥梁作用

目前国内很多葡萄酒产业聚集地建立了以品牌集聚、品鉴欣赏、收藏展示、科普推广、文化交流为主题,融休闲、展览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博览中心在产品推介、品评鉴赏、基地考察等面对面交流活动,为参展商和采购商创造了更多的交易机会,搭建了世界葡萄酒交流的平台。例如张裕葡萄酒还创新开发了馆藏事件酒、异型瓶酒类产品、小型可储酒橡木桶、不锈钢酒壶、艺术酒架、葡萄酒专业器皿、办公用具等酒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纪念特色浓郁的产品,深受顾客的喜爱和欢迎,这一点很值得借鉴。

(五)实现旅行社和葡萄酒旅游企业的有效对接

旅行社一头联系着游客资源,一头联系着旅游资源,然后通过对资源的整合、组织,起到中介作用。发挥好旅行社龙头作用,可以大大拓展旅游业集聚效应。目前,葡萄酒企业自身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旅行社的作用,而旅行社也没有太多懂葡萄酒的导游,因此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葡萄酒企业依托自身的宣传招揽顾客,范围有限。旅行社带领游客去酒庄往往是到此一游,彰显不出葡萄酒文化自身的魅力,游客印象不深,回头率不高。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总装车间和推销商,在发展和繁荣旅游市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协会要积极组织旅行社实地踩线考察,集中推出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对外推介力度。旅行社要优先开展地接招徕服务,推出风土人情之旅、美食与美酒体验之旅、品酒之旅等旅游产品,按照旅游经济规律,充分体现葡萄酒旅游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葡萄酒旅游企业要注重对旅行社导游的培训,加大培育游客对葡萄酒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导游在葡萄酒基础知识、葡萄酒饮用文化、葡萄酒餐饮服务、葡萄酒的历史、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接待礼仪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五、结语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近几年“葡萄酒”在各种媒体中、在人们的话题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葡萄酒“时尚”、“健康”、“味道丰富”而获得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饮用葡萄酒并渴望了解葡萄酒,但是由于信息的残缺、商业宣传的需要以及文化语言差异(尽管有科考资料显示,葡萄酒在中国生产的历史有2000年之久,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葡萄酒文化,现在人们不遗余力宣传的葡萄酒文化,其实是舶来文化)等等原因,对于葡萄酒的认识,存在一些主动或被动造就的错误。

误会1:红酒 ≠ 葡萄酒

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区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中,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反而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误会2:“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误会3: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实在无法理解A.O.C.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误会4:葡萄酒的年份并非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撩拨得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 “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甚至一度出现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酒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饮用的,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误会5: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的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显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地标明:“未经橡木桶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误会6: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经常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误会7: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分获得的甜味。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可见,“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因此,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误会8 :酒瓶内出现沉淀 ≠ 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误会9: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

在消费市场中,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在“央视3・15”节目中,曾经有个“专家”为大家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但是,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么,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误会10:葡萄酒配餐,不总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谈到葡萄酒文化,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可以相互增色,因此,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其实,葡萄酒配餐的深奥,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倒不如选择“味道相近,质地相似”。

葡萄酒博大精深,就像读不完的书,只要你有兴趣发掘,肯定就有新的收获。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异地文化阻发展

西方葡萄酒发展大国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葡萄酒文化,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浓厚,对葡萄酒文化的认知非常深刻;再加之风景优美的葡萄庄园,使得葡萄酒在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发展时间短,严重缺乏葡萄酒文化氛围,犹如国外缺乏中国几千年的白酒文化一样。因为缺少葡萄酒文化的引导,使得国人对葡萄酒没有形成消费习惯,而只是被倒进贵人的酒杯中或者被亲朋好友作为长面子的礼品,造成常人没有形成消费意识,更不能完全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葡萄酒品牌没有做好在国内葡萄酒文化的宣传工作,没能摸透中国葡萄酒潜在消费者心智的需求。如果一旦葡萄酒品牌能让中国的葡萄酒潜在消费者大大填补葡萄酒文化的缺失,或者实现国际葡萄酒文化与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自然融合,就能使得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形成更强的消费意识,最终融入日常生活品之中。

形象摇摆难锁单

近些年大量的国际葡萄酒品牌涌入中国,中国本土的葡萄酒产业也有所起色,中国是世界上葡萄酒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市场,世界的葡萄酒市场在亚洲,亚洲的葡萄酒市场在中国,等等。既然有如此多的发展优势,为什么中国的葡萄酒产业依然迟迟不能取得突破呢?国人对葡萄酒的品质缺乏鉴定能力是阻挡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世界葡萄酒品牌还是本土葡萄酒品牌都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在中国市场,让人眼花缭乱。由于中国对葡萄酒文化的饥渴,再加上发展时间短,葡萄酒品牌在文化宣传方面没有真正让消费者了解到如何识别和鉴定葡萄酒的品质等因素,造成很多消费者在选择购买酒类产品时陷入迷茫,犹豫不决时可能导致直接选择购买熟悉白酒。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识别能力的欠缺,假冒伪劣产品哄抬市价,造成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时更是无从下手。种种因素导致消费者不能对葡萄酒品质做出快速识别和鉴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三大硬件待提高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真正的发展也不过小半个世纪,无论是从资金、酿造技术还是营销经验方面与国际老牌葡萄酒大国比较,相差甚远。

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投资商认准了中国葡萄酒市场这块肥肉,不同程度的资金注入使得中国葡萄酒行业在资金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葡萄酒市场资金链来说,还相径甚远,仍然需要呼吁国内外更多的投资商走进中国葡萄酒的门槛,为中国葡萄酒市场进一步的注入后备资金,从而保证中国葡萄酒市场快速稳健的发展。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误会1:红酒 ≠ 葡萄酒

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区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中,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反而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误会2:“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误会3: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实在无法理解A.O.C.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误会4:葡萄酒的年份并非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撩拨得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 “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甚至一度出现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酒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饮用的,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误会5: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的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显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地标明:“未经橡木桶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误会6: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经常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误会7: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分获得的甜味。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可见,“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因此,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误会8 :酒瓶内出现沉淀 ≠ 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误会9: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

在消费市场中,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在“央视3・15”节目中,曾经有个“专家”为大家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但是,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么,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误会10:葡萄酒配餐,不总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谈到葡萄酒文化,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可以相互增色,因此,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其实,葡萄酒配餐的深奥,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倒不如选择“味道相近,质地相似”。

葡萄酒博大精深,就像读不完的书,只要你有兴趣发掘,肯定就有新的收获。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字】葡萄酒,理化指标,质量分类,逻辑回归分析,决策树

一、问题提出

葡萄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酒精饮料,葡萄酒行业评价葡萄酒质量时,惯用的是感官评价,但这种方法受评定人员的嗜好、习惯、情绪、年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评定常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尤其在葡萄酒质量差别不大时,更易引起打分不一致和数据分析产生偏差,使品评结果不够科学。对葡萄酒质量通过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为酿酒行业对葡萄酒进行质量分类提供理论参考成为必然。葡萄酒的成分与葡萄酒的质量关系密切,是判定葡萄酒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葡萄酒成分的理化指标,主要通过统计中的逻辑回归方法与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实现对葡萄酒质量的分类评估,得到影响葡萄酒质量分类的重要指标。

二、主要研究方法

针对葡萄酒质量及其理化指标的关系的理论研究方法,现在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挖掘中的逻辑回归分析与决策树及其优化对葡萄酒质量分类问题进行对比研究。逻辑回归模型主要研究某些因素与二分类变量之间的联系,通过逻辑变换,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模型,其中,因变量的系数表示为该因素改变一个单位,个体发生事件概率与不发生事件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变化值。系数得到则主要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决策树通过选择分类效果最好的属性,把实例从根节点排列到某个叶子节点来分类实例,叶子结点即为实例的分类。本文主要通过Rattle中包含的决策树的CART算法对葡萄酒质量进行分类研究。此外,本文还引入了Adaboost算法对决策树分类进行优化,以得到对葡萄酒质量最佳的分类结果。

三、指标选取及数据探索

本文主要选择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作为分类依据进行研究。参考文献并根据数据的可取得性,最终选择非挥发性酸度、挥发性酸度、柠檬酸、剩余糖分、氯化物、游离二氧化硫、总二氧化硫、密度、硫酸盐、PH值、酒精11个理化指标作为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为基于感觉得到的葡萄酒质量(葡萄酒专家提出的至少3个评价的均值)。葡萄酒数据来源于UCI数据库。对于输出变量,每位专家的葡萄酒质量分级介于0~10,其中0为质量极差,10为质量极好。极好的和极差的葡萄酒样本都是少数,评价为中间的葡萄酒样本最多。红葡萄酒样本总数有1599个,质量分为6类,分别评价为3至8。由于本文目的主要在于对质量评价相近的葡萄酒进行量化分类,故通过简单的统计红葡萄酒各评价的个数后,将葡萄酒质量进行0~1化。若红葡萄酒评价类别为3~5,则为0(质量差);若红葡萄酒评价类别为6~9,则为1(质量好)。数据中没有缺失值。选择前70%的样本进行建模,15%的样本进行验证,15%的样本进行测试。

四、主要结果及比较分析

将上述处理好的数据在R软件的Rattle包中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分类方法对葡萄酒质量分类结果:

1、逻辑回归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结果得,在99.9%的置信度下,挥发性酸度、硫酸盐对红葡萄酒的分类存在显著影响。对红葡萄酒而言,总二氧化硫、理化指标对红葡萄酒质量有显著影响。

2、决策树分析—CART。通过对红葡萄酒建立决策回归树,最终得到红葡萄酒决策回归树的树结构比较简单、判别规则较为清晰,但底层分类较为繁杂。当酒精0.58时,就可以判定该红葡萄酒为质量好。

3、模型间的比较。通过逻辑回归和决策树两种模型对葡萄酒质量进行分类,不同模型对葡萄酒分类的重要指标结论不同,为比较两种模型的优劣,画出了ROC曲线。在ROC曲线中,曲线下方面积越大,模型的正判率越高。具体数据如下表。逻辑回归模型对红葡萄酒的正判率为72.8%意味预测样本中真正质量差的红葡萄酒样本有32%被准确定为‘质量差’,而有12%的样本被错误定位‘质量好’;同理,质量好的红葡萄酒样本中,有41%被准确定为‘质量好’,而有15%(8%)的样本被错误定位‘质量差’。

通过ROC曲线图得到,决策树的正判率总是要高一些。因此,决策树分类结果所得到的重要指标更具有参考价值。考虑到决策树算法有着分类规则复杂、收敛到非全局的局部最优解、过度拟等缺点,故用Adaboost方法对决策树进行优化,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分类,得到更好的分类重要指标。

4、决策树模型优化—Adaboost。在建立Adaboost模型时,建立的决策树棵树对模型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在建立红葡萄酒Adaboost模型时,本文通过选择50-500的建树棵树,得到不同的正判率,最终选择建立350棵树进行分析,此时的正判率最大,为82.4%。相对于决策树模型正判率74.9%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红葡萄酒Adaboost模型得到变量重要度:密度对红葡萄酒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对红葡萄酒而言,非挥发性酸度对分类也相对重要。画出ROC曲线对三种模型比较,最终得到优化后的模型相对于逻辑回归和决策树而言,总是更优一些。

五、总结

本文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以及用Adaboost修正后的模型得到了不同的分类规则,用正判率作为模型效果评价指标,Adaboost模型更优的结论。即:密度是红白葡萄酒分类的重要指标。此外,对红葡萄酒而言,非挥发性酸度对分类也相对重要。

本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可能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方面,对于逻辑回归模型,数据没有标准化,对模型的估计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模型的正判率。另一方面,本文将正判率作为模型效果评价指标存在不足。因为原始数据的输出变量为感官评价,数据本身存在误判率,本文用正判率对模型进行评价建立在原始数据的分类是正确的假设前提之下。若该假设不成立,则用正判率作为模型效果评价指标是不准确的,应该一种更好的指标来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李运,李记明,姜忠军,《统计分析在葡萄酒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酿酒科技》2009年第4期(总第178期)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葡萄酒 葡萄酒文化 英语术语 服务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49-02

【Abstract】Becaus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pursuit of healthy quality of life, wine is no longer a luxury. Understanding of wine,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origi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wine, with the best wine country――France, star-hotel and bar wine services, and studying thi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need to the students of hotel management and tourism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the need of practical work.

【Key words】Wine Wine culture English wine-related Wine service

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发展,人们追求健康、文明、高品质餐饮生活水平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在星级酒店餐厅、酒吧里中外来宾点葡萄酒,饮葡萄酒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葡萄酒因其保健养生、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功效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倾心于葡萄酒。高职院校学习酒店管理餐饮方向的学生既是未来葡萄酒主要消费群体,也是葡萄酒消费的推介者,是餐厅和酒吧未来专门的销售人才,学习这一课对他们非常有意义。

葡萄酒是《酒店餐饮英语》酒水系列中,内容最为纷繁的课程,有庞大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包括葡萄酒的历史文化、酿造、存储、种类、年份、葡萄品种、酒标识别、酒具、配餐、礼仪、中外产地及产区;实践部分包括西餐厅和酒吧葡萄酒水服务流程操作。学生既要学习葡萄酒双语课程,又要进行服务技能的实训。本着以服务为宗旨,适应餐饮行业需求,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首先,我们确定了葡萄酒的精讲和泛讲内容,做到浅显易懂、融会贯通;第二,平衡专业与专业英语的关系。讲授专业知识在先,专业英语在后,侧重实用性和趣味性;第三,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课程整体设计如下:

一、探求葡萄酒的历史和文化

推销葡萄酒就应该掌握葡萄酒文化方面的知识,没有葡萄酒文化的底蕴也很难体悟到葡萄酒的玄妙之处。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让人叹为观止。课程中了解葡萄酒历史和文化部分,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预先给学生留课外查资料的作业。按照以下三个模块进行:葡萄酒起源――中国葡萄酒历史――葡萄酒王国――法国,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找资料,课堂上与教师一起汇集整理。

第一,葡萄,是希腊文batrus的音译,距今5000年以前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国家就已种植并酿造葡萄酒,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家逐渐传播开来。公元15~16世纪,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美洲、亚洲。19 世纪中叶,传入美国。由此也划分了葡萄酒的新世界及旧世界两类。新世界代表的是由欧洲向外开辟后的国家所产葡萄酒,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葡萄酒新兴国家。而旧世界代表则是酿酒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第二,中国栽培葡萄大约是在公元前100年的西汉时期,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和酿酒工匠。唐代是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是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的发展时期。唐代诗人王翰所作的著名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看出葡萄酒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历经战乱、朝代更替,直到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葡萄酒行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葡萄酒市场真正兴起。

第三,法国的葡萄酒,犹如古巴的雪茄、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葡萄酒承载着法国的文化,是法国人的骄傲。法国不是最早酿制葡萄酒的国家,法国葡萄酒起源于公元1世纪时的南部罗讷河谷地带;也不是葡萄酒产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意大利产量超过法国;但却是拥有最多好酒的国家,生产着世界上最优秀的葡萄酒。

决定葡萄酒的好坏有六大因素:葡萄品种、气候、土壤、湿度、酿酒技术和葡萄酒管理,无论哪一个,法国都是最优越的,因此成就了“葡萄酒王国”的地位,法国葡萄酒是喜欢葡萄酒的人梦寐以求的珍品。

以下图示法国葡萄酒的十大产区,三大种类,八个优良葡萄品种。

二、注重葡萄酒相关英语学习,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高职学生就业的西餐厅、酒吧,外国客人多,对英语语言水平要求颇高。和外国人聊葡萄酒,不仅是一句“How is your wine?(你手上的这杯酒怎么样?)”那么简单。首先会讲Country and Region(国家和产区)。如,“I like red wine from Portugal, but I prefer white wine from France, especially from Alsace。”(我喜欢葡萄牙的红葡萄酒,但白葡萄酒我更喜欢法国的,尤其是阿尔萨斯的。)

其次会谈到Grape Variety(葡萄品种)、Colour and Appearance(颜色和外观)、Aroma(香气)、Acidity and Tannin(酸度和单宁)、Body(酒体)等。学习葡萄酒相关英语,最大的困难是英语中穿插法语词汇,对于大多数从小学开始知识就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法语发音和背诵词汇非常困难。如指酒的甜度sweet,法语读作doux;酒的干度dry,法语读作sec;特干extra dry,法语读作brut。法国闻名世界的十大葡萄酒产区如波尔多Bordeaux、勃根第Burgundy、罗纳河谷Vallée du Rhône,读起来很困难。在酒标中常见的château一词,中文是“城堡,庄园”之意,英文“castle”之意。Château Margaux译为“玛歌酒庄”、Château Latour译为“拉图酒庄”、Châteauneuf-du-Pape译为“教皇城堡”等。面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采取的对策如下:

1.模拟真实情景,重口语对话,轻语法句法。

设置餐厅和酒吧真实情景,演练句型对话。学生每两人一组,分配waiter/barman和guest 的角色,从宾客点葡萄酒开始,选酒、上酒、开酒、倒酒的全过程用英语表达,提高英语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教学中以实用为主,不拘泥于语法的限定。对待法语词汇,把法语的发音教给学生,确实感到读音困难,给出音译去模仿。如Saint-Emilion圣埃米利永、Riesling雷司令、Syrah西拉、Mouton木桐、Zinfandel增芳德,经常见到的葡萄酒中的法语词汇,要求学生一定记住,用对。

2.开拓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葡萄酒,喜欢葡萄酒文化,才会有兴趣学习相关英语。葡萄酒实物、图片、视频、电影使课程更具可视性、直观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一瓶真实的葡萄酒实物,讲解葡萄酒标更加真实可信,学生印象深刻;放一段电影《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可以欣赏景色怡人的葡萄园美景,体会农人们辛勤劳作和采摘葡萄时的欢乐;打开一瓶葡萄酒,学生每人一小口品尝,就会有“How is the wine?”(酒怎么样?)“It tastes light.”(酒很清淡。)“How about its acidity?”(酸度如何呢?)“This wine has a high acidity!”(这款酒的酸度很高)之类的对话练习。由于学生对葡萄酒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内课外学习热情倍增,考核结果令人满意。

三、服务技能的培训有助于职业能力的提高

葡萄酒水服务流程是酒水服务人员工作中执行的标准。以此标准培养高职学生服务技能,强化其职业能力。葡萄酒课程别设置实训课,学生在实训课中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实际操作。

1.认识酒单(wine list)

酒单上列出葡萄酒的名称、种类、产地、年份,以备来宾选择。

2.帮助客人选酒(selecting wine)

所选的酒和桌上的主菜相配。清淡的主菜、海鲜类主菜配干型(dry)或半干型(semi-dry)的白葡萄酒(white wine);浓郁口味的肉、禽类配干型红葡萄酒(dry red wine);餐后甜品类配甜葡萄酒(sweet wine)。据此做宾客的参谋,帮助其选酒。

3.核实所选的酒(verifying the selection)

因为一些酒名很相似,而且不同年份酿制的酒在质量和价格方面都有差异,当整瓶酒拿给点酒人时,瓶塞拔掉之前,核实是否与点酒人意愿相符。

4.开酒(opening the wine)

开酒时,先将酒瓶擦干净,把酒瓶放在餐桌上固定,或把酒瓶擎在空中,再用开瓶器上的小刀切除瓶封,然后用布将瓶口擦拭干净,将开瓶器的螺丝钻尖端插入软木塞的中心,转动螺丝钻,到顶端时,将软木塞拔出。

5. 处理瓶塞(dealing with the cork)

开瓶器拔掉瓶塞后,瓶塞会散发出一点儿霉味很正常,不要面对客人去闻。

6.倒酒(pouring the wine)

倒酒时,正确的礼节是以主人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为客人倒酒,女士优先,然后是男客,最后是主人,酒杯的酒量同等。

以上是笔者在葡萄酒一课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当前酒店业和旅游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尤其是酒店管理餐饮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在完成了专业的系统学习后,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学生就业时,选择了星级酒店西餐厅、酒吧等与葡萄酒有密切关系的职位,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葡萄酒,开始就葡萄酒的文化性、实用性、鉴赏性和市场营销展开研究,葡萄酒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一种文化。相信他们不仅能推动葡萄酒消费,还是传播葡萄酒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振兴.论古代中西交流中的葡萄文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 杨 杰.邮轮实用英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 罗伯特•马杰尔.餐饮英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 从古代诗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从古代诗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下) 婚礼上的葡萄酒香 葡萄酒上的美国梦 葡萄上的白霜 舌尖上的意大利葡萄酒乡 甜葡萄酒,舌尖上的舞蹈 舌尖上的吃(上) 叶子上的秘密(上) 邮票上的书法(上) 古代地理(上) 指尖上出“精彩” 古代试卷上的趣事 舌尖上的文化 上出《品质》的“品质” 从苏堤上走过 葡萄酒行业:酒文化里的就业黑马 浅论宋词中的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 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从古代诗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从古代诗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

多年以来,我国史学家普遍认为: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带回中国。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途经大宛,亲见:“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汉使(骞)“取其实来,天子始种苜蓿、蒲桃” 。蒲桃即葡萄。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御览》记载,西汉年间“离宫列观尽种蒲桃” 。而当代考古学的发现却打破了这一史学定论。1980年,考古学家从河南商代遗址中,发掘出的铜卣内盛满酒液,科学家在酒液里化验出了葡萄酒成分,将我国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葡萄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葛”,流传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葛”的诗两首,其一《王风・葛》:“绵绵葛,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其二《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既然有“绵绵葛”,那么以此为原料酿造美酒就成为一种可能。而河南商代遗址中出土的“葡萄酒”便证明了这种可能性。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应该不同于商周时期西域各国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故而被司马迁明确记载下来。葡萄酒在西汉属于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太平御览》第972卷《续汉书》中同样记载了关于“蒲桃酒”的一则事件:“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汉朝时的一斛约合现在的20升,以现在常规瓶装葡萄酒每瓶750毫升为标准,一斛“蒲桃酒”即为26.6瓶葡萄酒。把上面古文g成白话文,就是说孟佗这个人用27瓶蒲桃酒行贿内侍张让,马上被封为凉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可见,葡萄酒在汉末是极具奢华的贵族享用品,非寻常百姓可以饮用。备注一下,孟佗虽不出名,但他儿子孟达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饮用由中国的葡萄、酿酒师酿造的葡萄酒,却要用中国以外的品鉴方法?如果中国人不会饮用葡萄酒,为什么从古至今会有那么丰富的葡萄酒文化?一批中国有识之士带着对中华文明和葡萄酒的热爱踏上了探寻之旅。

2011年,欧亚民先生和刘加强先生推出中国酒文化力作《为奇迹而生——中西方葡萄酒风味撞击》,在中国葡萄酒界引起了强烈震撼,2012年两位作者再度携手推出《爱在酒中——29瓶中国最浪漫葡萄酒》。2012年8月4日,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12年全国葡果酒行业年会”开幕式上,《爱在酒中——29瓶中国最浪漫葡萄酒》正式亮相,宣告诞生了中华文明特质的葡萄酒心灵品鉴系统。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与提炼,“中国葡萄酒是舶来品”的误解一直影响着中国葡萄酒产业和消费的健康成长。中国有丰富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却又缺乏有说服力的表达和欣赏方法,一直困扰着热爱中国葡萄酒的人们。

为了帮助热爱葡萄酒的人们解疑释惑,欧亚民先生和刘加强先生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发现,在光辉灿烂的几千年中华文明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葡萄和葡萄酒品鉴方法,它不仅使葡萄和葡萄酒的风味丰富多彩,而且成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见证与酿造者,也是人类葡萄酒文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财富。在《爱在酒中——29瓶中国最浪漫葡萄酒》一书中,作者将它们与现代一般葡萄酒品鉴系统结合,创造出了一套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葡萄酒心灵品鉴系统,并用优美、灵动、质朴的语言,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个重大发现和创造一经出现,立刻引起中国文化界和葡萄酒界的热切关注。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葡萄酒旅游;国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6-0088-08

1 引言

近年来,作为“大众旅游”的对立面,出现了“利基旅游”(niche tourism,即面向特定或专业需求、且市场群体较小的旅游类型)。在当今同质化程度日益增加的全球化世界中,利基旅游代表着多样性、标示着差异性。对于游客来说,利基旅游意味着更有意义的体验;对于目的地来说,则意味着旅游业应当是更可持续的、较少破坏力的,以及更重要的、更有能力服务于少量高消费游客的(Robinson,Novelli,2005)。与利基旅游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特殊兴趣旅游(sDecial Interest Tourism),即那些对某一事物或主题有特殊兴趣的人们为了满足其特殊兴趣而在特定的目的地进行的相关旅行活动(Read,1980)。事实上,利基旅游与特殊兴趣旅游在许多方面有交叉,有些学者则将特殊兴趣旅游与利基旅游称为替代旅游(Smith,Eadington,1992)。一些新兴的旅游现象归入以上哪种类型的旅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新的旅游现象引发许多新的研究问题,牵引人们对于新的“人地关系”及这类为数不多的旅行者的内在需求、动力因素,以及目的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等问题的思考。

与大众旅游市场相比,利基旅游或特殊兴趣旅游或替代旅游的市场供求有自身的特点,认识其特点和特定的生发、互动机制,是当前中国旅游发展实践对旅游学术研究提出的课题。与欧美等地区相关旅游现象出现较早、类型丰富相应,其有关研究也走在前列,文献积累日益丰富。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葡萄酒旅游,对国外旅游领域的相关研究作一回顾和评述,以期能为国内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2国外葡萄酒旅游发展与葡萄酒旅游研究概况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和旅游业增长迅速,对GDP有显著贡献,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那些把葡萄酒旅游作为一种消费行为的人(Alant,Bruwer,2004;Galloway et al.,2008),并在9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1998年,“首届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大会”成功举办,标志着相关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会议确定了葡萄酒旅游的研究方向和范围并探讨了葡萄酒业与旅游业的潜在结合点(Carlsen,2004)。

有关葡萄酒旅游的学术著作诞生于2000年。其中,《世界葡萄酒旅游――发展管理与市场》(Hallet al.,2000)是一本有关葡萄酒旅游的研究论文集。该文集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研究地域涉及法国、英国、加拿大、美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研究内容涉及消费者行为、区域发展、目的地建设、政府行为等,是一部可以反映世界葡萄酒旅游概貌的书。该文集的主要特点是,案例丰富,视野广阔,角度多元。2003年,该文集的姊妹篇《世界美食旅游――发展管理与市场》(Hall et a1.,2003)出版,内容包括美食旅游、葡萄酒旅游及茶旅游等。

盖茨的《探索葡萄酒旅游――管理、发展与目的地》(Getz,2000)一书是有关葡萄酒旅游的第一本专著。作为教材,该书集理论与实用于一体,案例分析也较丰富,虽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有限,但作为第一本较完整建构葡萄酒旅游研究体系的著作,其学术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随后出版的还有《葡萄酒、美食与旅游市场营销》(Hall,2003a)、《全球葡萄酒旅游:研究、管理和市场营销》(Caflsen,Chaaers,2006)。

除著作外,研究者们还通过以葡萄酒旅游为议题的会议分享研究发现和交流信息。继1998年第一个有关葡萄酒旅游的会议即“首届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会议”之后,新西兰和英国等国也举办了有关葡萄酒旅游的会议,一些会议延续至今。同时,一些国家的大学开始设置相关课程。例如,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大学(the University 0f South Australia)开设了一个学期的课程,旨在考察在旅游的大框架下的美食、美酒和节庆;在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0f Adelaide)美食方面的硕士学位课程中,也有一门美食和葡萄酒旅游方面的课程。

葡萄酒旅游著作的出版、会议的召开及相关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显示出葡萄酒旅游研究和教育的快速发展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对葡萄酒旅游的知识体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国外有关葡萄酒旅游的研究文献分布于3个领域。其一,学术期刊。主要以《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旅行研究期刊》(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旅行与旅游市场营销期刊》(Journal of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葡萄酒市场营销国际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ne Marketing)为主要阵地。其二,是学术专著。这已在前文中列述。第三是会议,尤其是以葡萄酒旅游为主要议题或部分议题的会议。以下,本文将先对来源于此三方面的文献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作归纳性呈现,然后作一评述,并基于个人的认识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 研究内容

3.1 葡萄酒旅游概念

如旅游的定义一样,对葡萄酒旅游的定义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和研究的需要而存在着差异。从旅游者动机的角度,霍尔把葡萄酒旅游定义为“以品尝葡萄酒或体验葡萄酒产区特色为主要动机的游客访问葡萄园、酿酒厂、葡萄酒节庆和葡萄酒表演秀的活动”(Hall et a1.,2000:3)。该定义注意到,葡萄酒旅游不只是发生在葡萄园、酿酒厂等葡萄酒景观(winescape)区域,也会出现在都市区域与葡萄酒有关的节事活动中。该定义引致对葡萄酒游客和葡萄酒节庆参观者等消费者研究的增加。与霍尔的定义相似,盖茨对葡萄酒旅游的定义是:葡萄酒旅游是建立在访问葡萄酒产区愿望上的特殊兴趣旅行,或者旅行者有其他旅行目的、但同时也被吸引到葡萄酒产区特别是葡萄酒酿造厂的行为(Getz,2000:4)。这个定义强调了是谁在参与葡萄酒旅游,以及为什 么(动机与偏好)和怎样旅行(如去哪里、做什么)。

葡萄酒旅游业的增长与现在注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旅行分不开(Carmichael,2005;Mason,O’Mahony,2007)。由此,威廉姆斯(Williams,2001a)把葡萄酒旅游视为喜爱葡萄酒的人到葡萄酒产地追求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旅行。这一定义的中心是人们参与葡萄酒旅游的价值层面――获得休闲游憩体验和经历,延伸了葡萄酒旅游概念的内涵,对于目的地的产品开发与组织有指导价值。

3.2 葡萄酒游客研究

已有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其一,葡萄酒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其二,葡萄酒游客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

3.2.1 葡萄酒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

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参观葡萄酒酿造厂和葡萄酒产区的游客的调查,少量是基于客源地的葡萄酒消费群体(葡萄酒旅游的潜在市场)的调查。涉及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有:出游率、年龄、收入(包括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婚姻状况、教育水平、性别、职业等。主要研究发现有:葡萄酒游客一般都有较高的学历,有专门职业、个人和家庭收入较高(Tassiopoulos et a1.,2004),但不同地区的葡萄酒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首次参加者与参加频次较高者之间有别(Getz,2000:56;Carlsen,2004);文化和地理差异会对葡萄酒游客的细分产生影响(Charem,Ali-Knight,2002)。另外,虽然众多研究均表明葡萄酒游客往往是那些具有较多葡萄酒知识、有社会意识的年长者(40-60岁),但也有研究发现,一些区域的葡萄酒游客相对年轻(Carlsen,2004);葡萄酒节庆的首次参观者和再访者在年龄、居住地、成员组成和获取信息的来源等人口学特征上存在区别(Shanta,Taylor,2004)。

3.2.2葡萄酒游客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

有关研究涉及葡萄酒旅游动机、消费决策与目的地选择、消费体验与满意度、生活方式与个性特征等。其中,对于理解消费者信息处理和消费行为各个构面均很重要的消费者产品参与度(involvement)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

(1)葡萄酒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相关研究有较多文献涉及。其中,阿兰特和布鲁尔(Alant,Bruwer,2004)基于其建立的葡萄酒旅游动机的概念框架对南澳大利亚两个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强调愉悦的品尝体验、寻找感兴趣的和特别的葡萄酒、品尝和购买葡萄酒是最主要的动机。霍尔等(Hal/et a1.,2000)研究了葡萄酒旅游者的动机并将其分为两类,其中,品尝和购买葡萄酒是“基本动机”,社交、学习、娱乐是“第二或次要动机”。研究者们发现,品尝葡萄酒涉及酒精,并与美食、社交、放松等纵情享受类活动关联,葡萄酒旅游者行为内在地具有享乐主义成份(Hall et a1.,2000;Beverland,1998),葡萄酒旅游中往往存在着强“拉力”的动机因素,如葡萄酒路径、与美食的组合等(Getz,2000;Hall et a1.,2000;Brewer,2003),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追求受教育和学习体验等“推力”动机因素(Charters,Ali-Knight,2000)。

对葡萄酒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葡萄酒旅游的兴盛与由葡萄酒消费引发人们对葡萄酒知识的兴趣的增加有一定关系,去酿酒厂的游客大都对葡萄酒有关知识有所了解(Charters,Ali-Knight,2000),葡萄酒及美食参与程度、对葡萄酒的感知价值有助于产生至葡萄酒产区度假的意图(Sparks,2007),且动机明显地受到之前具有的葡萄酒产地、产品和酿酒厂的相关知识的影响,而访问者的来源地、访问次数等也是影响葡萄酒旅游动机的变量(Alant,Bruwer,2004)。对于葡萄酒节庆参加者而言,其动机包括与葡萄酒、旅行和特殊节庆(事件)等有关的多种因素,这些因素被整合在葡萄酒节庆主题之中(Yuan et a1.,2005)。

(2)消费者决策与目的地选择

盖茨和布朗(Getz,Brown,2006a)考查了距离葡萄酒产地较远的葡萄酒游客在决定体验葡萄酒旅游时对目的地不同属性的重要性的排序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与葡萄酒旅游相关的核心特征(如对游客友善的酿酒厂、知识渊博的酿酒厂员工、葡萄酒节庆)等与一般性目的地吸引要素(如吸引人的风景、宜人的气候、价值适宜的旅馆、信息的易得性、有良好标识的葡萄酒路径等)和文化产品(如有地方特色的旅馆、提供上好佳肴的餐厅、传统的葡萄酒村落等)共同构成了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及相关的葡萄酒旅游体验。研究对旅游地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对策含义是,在那些为远道而来、参与程度较高的葡萄酒游客所偏爱的目的地,可以为游客提供较多文化的和户外的吸引物。

(3)葡萄酒游客体验、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有如下发现:乡村景观对于游客享受葡萄酒旅游体验非常重要,葡萄酒厂、旅游者和葡萄酒旅游体验质量之间共生发展(Carmichael,2005);服务品质与游客体验紧密相关,并会影响游客的购买行为(O’Neill,Charters,2000;O’Neill et a1.,2002)。另外,葡萄酒旅游相关体验特征因其人口学特征不同而不同(Abel et a1.,2007),前往澳大利亚西部葡萄酒地窖参观的游客中,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感知和体验不同(chatters,Fountain,2004);性别和区域差异对游客满意度和购买行为有影响(Mitchell,Hall,2001a)。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消费者态度理论,袁等(Yuanet a1.,2008)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对葡萄酒旅游者过去的行为、满意度、感知价值、行为意图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基于葡萄酒节庆参与者的调查表明:(1)过去的行为影响了再访问意图和感知价值的水平,但对满意度没有影响;(2)感知价值强烈影响满意度;(3)满意度对未来再次访问的意图有强烈影响,对访问当地酿酒厂和购买当地葡萄酒产品的意图也有影响;(4)感知价值影响再光顾节庆和参观当地葡萄酒厂的意图,但不影响购买当地葡萄酒的意图。

(4)消费者生活方式、心理特征与葡萄酒旅游行为

葡萄酒消费者在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可能相似,但在态度、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及其他方面可能截然不同,并对葡萄酒消费及葡萄酒旅游行为造成影响(Brewer et a1.,2001)。米切尔和霍尔(Mitchell,Hall,2001b)根据许多对葡萄酒兴趣的指标如是否参加了葡萄酒俱乐部、葡萄酒地窖中的行为、购买地点和葡萄酒知识等探查了新西兰葡萄酒游客的生活 方式,结果显示,对酿酒厂游客日常生活中与葡萄酒相关的行为特征的了解,有助于获得和加深对其在酿酒厂参观时的行为特点的了解。盖乐威等(Galloway et a1.,2008)的研究发现,消费者个性变量中的“感觉追求”(sensation seeking)与游客在葡萄酒上的花费、葡萄酒的饮用及参观酿酒厂的频率、使用英特网作为了解酿酒厂的信息来源等行为显著相关,是一有助于推断葡萄酒游客的态度和行为的个性变量,且在众多情况下均能显著增加参与程度(involvement)这一概念在推断葡萄酒游客的态度和行为特征方面的能力。

(5)葡萄酒产品参与程度(involvement)与葡萄酒旅游的研究

当前,越来越多的葡萄酒旅游研究中使用参与程度这一概念来研究消费者(Brown,Getz,2005;Brown et a1.,2006)。在与葡萄酒有关的旅行中,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常常与葡萄酒消费相联系,高参与度的葡萄酒消费者对全球范围内的葡萄酒旅游都有意义(Loekshin,Spawton,2001)。一项研究考查了葡萄酒消费者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葡萄酒的偏好与他们对特定葡萄酒地区旅行的偏好之间的关系,发现消费者对特定产地的葡萄酒的偏好确实对其旅行偏好和模式有影响(Brown,Getz,2005)。布朗等(Brownet a1.,2006)研究了葡萄酒日常消费与葡萄酒相关旅行模式的关系,建立了葡萄酒参与程度量表(WineInvolvement Scale,WIS),并据此将葡萄酒高参与型消费者进一步划分为享乐型的狂热者、理性热爱者、挑剔的美食家、功能性区别者等4种,发现这4类消费者在有无葡萄酒旅游历史、未来至葡萄酒产区旅行的意向和旅行安排的偏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斯巴克斯(Sparks,2007)使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澳大利亚潜在游客进行葡萄酒旅游度假的行为意图作了预测。研究发现,葡萄酒参与程度、美食参与程度及对葡萄酒的感知价值有助于产生到葡萄酒产区度假的意图。另外,洛克兴和斯鲍顿(Loekshin,Spawton,2001)认为,可以依据参与程度与品牌来制定葡萄酒旅游的战略,并建议,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用不同的政策并发展忠诚客户,通过“地窖口的销售”培育忠实消费者来积累市场力量。威廉姆斯和多莎(Williams,Dossa,2003)对非本地居民的葡萄酒游客的研究,发现一般型(generalist)和投入型(immersionist)为重要的细分市场,这对目的地管理规划和市场启动有意义。

3.3 区域葡萄酒旅游开发与管理

3.3.1 葡萄酒旅游产业特征及产业合作对策研究

葡萄种植属于农业即第一产业;葡萄酒加工,无论是小作坊式或大规模酿酒厂都属于第二产业;而葡萄酒旅游则是服务业范畴,属于第三产业。卡尔森(Carlsen,2004)分析了西方国家葡萄酒旅游业涉及的这些产业各自的微观经济学特征。

葡萄酒旅游业跨产业的特点以及各产业的产业组织环境差异,要求葡萄酒业和旅游业在一系列经济、技术、文化、地理等因素上融合,以及不同管理部门间和区域间的通力协作。众多研究从产业合作和区域合作的角度探讨了相关对策和方法。在产业合作方面,一些研究(Demhardt,2003;Keys,2007;Getz,Brown,2006b)基于案例地的开发建设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相关研究强调了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共生协作的重要性,认为葡萄酒加工业应向旅游业渗透,以借助旅游业发展葡萄酒业,而旅游业也应充分开发利用葡萄酒景观(wineseape),将度假地、葡萄酒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标志性设施的开发,如建设标志性的酿酒厂作为专门的旅游景点等建设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3.3.2 区域合作与葡萄酒旅游发展

葡萄酒旅游横跨三大产业,利益主体的复杂性对产业发展中的区域合作也提出了要求,相关问题也是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研究表明,葡萄酒业的行业联合、区域合作与高层次(如国家或国际层面)的联合促销促进了法国葡萄酒旅游业的发展(Froehot,2001);竞争优势的横向、纵向联结对于加拿大尼亚加拉葡萄酒旅游区的发展很重要(Teffer,2001);密歇根葡萄酒线路沿线的横向和纵向联盟增强了市场营销的力度,促进了葡萄酒旅游发展,对个体酿酒厂和整个葡萄酒地区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Wargenau,Che,2006)。

众多研究关注政府及其相关产业主管部门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作为和影响。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亚西部区域,政府出面协调并制订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战略对旅游业界增强对葡萄酒业贡献的意识、理解葡萄酒与美食及澳大利亚生活方式的联系、增进地方认同感、增加当地就业、提高雇佣者技术水平并鼓励投资葡萄酒旅游业起到重要作用(Carlsen,Dowling,2001);在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工业联合会的参与都对该地葡萄酒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Wilkins,Hall,2001),政府出台的政策在塑造葡萄酒旅游价值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了葡萄酒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artin,Williams,2003);在智利,国家旅游局和智利旅游促销公司联合促销,财政支撑和政府支持促进了智利葡萄酒旅游业的发展(Sharples,2002);而在法国的葡萄酒产区,各级政府及政府的部门间协作困难则阻碍了其葡萄酒旅游的发展(Westering,Niel,2003)。

3.3.3 葡萄酒旅游与社区发展

葡萄酒旅游有助于增加社区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可能使社区面临一些挑战,如葡萄酒旅游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葡萄园的扩张,从而在土地利用上与其他农业发展形成冲突。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奥利弗镇的案例研究表明,葡萄酒旅游业的推进面临着处理好农业、自然环境和社区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关系的挑战(Poitras,Getz,2006)。另外一项研究(Vat et a1.,2006)考察了土耳其小社区葡萄酒旅游发展的状况,分析并评估了其葡萄酒旅游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3.3.4 葡萄酒旅游形象与目的地建设

威廉姆斯(Williams,2001a)的研究表明,已有葡萄酒目的地形象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很大转变:从强调葡萄酒生产过程和相关物质条件转而强调美学和体验,且更多地与休闲娱乐和游客需求有关;为适应这种转变,葡萄酒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应更多地围绕高品质的葡萄酒这一吸引物,并与美食、教育、节庆和文化等因素结合。布鲁尔(Bruwer,2003)的研究表明,葡萄酒旅游已成为葡萄酒热爱者到葡萄酒产地追求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旅行, 葡萄酒旅游通常与乡村旅游结合,“葡萄酒乡村”正在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居住或度假的地方。威廉姆斯的另一项研究也强调了要保护葡萄酒目的地的乡村景观、鼓励保持原真性和独特性的开发形式、聚焦于与葡萄酒乡村体验元素相关的形象的建构等(Williams,2001b)。

3.3.5 旅游产品线开发及其支持体系建设

葡萄酒旅游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葡萄酒路径(Wine mutes/roads/trails)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路径的本质是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吸引物和支持系统的旅游产品线。众多文献关注特定区域的葡萄酒路径开发设计、经验教训和完善对策问题。其中,霍尔等(Hall et al.,2000)主编的文集中收录多篇。研究指出在美食旅游的框架下发展美食和葡萄酒线路的重要性,并建议整合好线路中的美食和葡萄酒产品,为游客提供“有意义的体验”(Mason,O’Mahony,2007)。另有文献研究了葡萄酒路径上的联盟(Wargenau,Che,2006)和市场营销合作中的管理问题(Martin,MeBoyle,2006)。

3.3.6 葡萄酒节事与葡萄酒旅游地发展

在当地葡萄酒及美食的基础上打造的葡萄酒、美食节庆,事件,是区域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塑造旅游目的地的差异性,增加其吸引力。布鲁尔(Bruwer,2002)发现,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通过推介当地的葡萄酒和美食节庆来增加其新的体验;这种区域葡萄酒景观展示了本地区的审美特性,对游客特别有吸引力。葡萄酒旅游因此正变成澳大利亚地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哈顿(Houghton,2001)的研究认为,对于许多酿酒厂和葡萄酒产地来说,葡萄酒节庆是鼓励地窖门口销售(Cellar door sale)的策略,增加了酿酒厂的收入;与此同时,葡萄酒节庆还有有利于加强地区意识、整合当地资源,并为社区创造新的顾客来源等其他好处,其举办对增进酿酒厂及葡萄酒产区未来的游客访问量有积极作用。研究成果对于葡萄酒节庆的组织者或葡萄酒旅游的发展者有参考价值(Yuan et a1.,2008)。

3.4 其他

葡萄酒旅游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影响、发展中的季节性问题及葡萄酒厂旅游发展生命周期等问题也有研究涉及。拉文斯科夫特和威斯特因(Ravenscroft&Westerlng,2001)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讨了葡萄酒消费与葡萄酒旅游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葡萄酒旅游中,流动游客进入葡萄园区显著增加了病虫害传播的风险,葡萄酒旅游业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值得重视。霍尔(Hall,2003b)调查并评估了新西兰葡萄酒旅游中的生物安全风险,并提出加强宣传、采取生物安全战略等措施来尽量减少葡萄酒旅游中内在的生物安全风险。随后,霍尔(Hall,2005)又针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样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提出了一个生物管理战略分析框架,并建议改良现行的海关申报表、实施在酿酒厂和葡萄园的层次上调查生物安全的战略等。针对葡萄酒旅游中的季节性问题,研究者建议通过聚焦目标市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来克服或减少季节性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Mitchell,Hall,2003)。另外,多德和白弗兰(Dodd&Beverland,2001)从组织生命周期的角度,运用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对3个葡萄酒新产区的酿酒厂进行了案例研究,建立了五个阶段的葡萄酒旅游生命周期模型,为葡萄酒旅游利益相关者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4 研究述评及展望

从前文的内容综述可以看出,在国外葡萄酒旅游研究中,来自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涉及了葡萄酒旅游的方方面面,研究涉及面广、角度多元。2004年,卡尔森(Carlsen,2004)在综述全球葡萄酒旅游研究时认为,此前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应用和实践性的,且大多数研究是案例研究和横断面“快照式”的,缺乏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为其研究定位,并建议从葡萄酒旅游跨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旅游业等三大产业这一特性研究相关问题,但其意欲建立的研究框架因缺乏研究理论和研究命题而难称具有建设性。至目前,关于葡萄酒旅游的研究,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少有理论研究。

实际上,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类型或旅游市场中的一个分众市场,葡萄酒旅游涉及的要素和维度与一般旅游是一致的,其研究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包容所有问题的“葡萄酒旅游研究框架”。当前,由多学科参进的葡萄酒旅游的应用性研究,旨在运用某一学科已有的理论、概念体系和方法对葡萄酒旅游这一新兴事物和现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息”式的描述和研究,研究增加了人们对葡萄酒旅游的认识,并为解决葡萄酒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观点和见解。这一类研究各有其潜在的学科出发点和理论背景,以及相应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研究者无法也没有必要对其研究理论作统一的概化和方法总结。

2000年,盖茨(Getz,2000)和霍尔等(Hall et a1.,2000)分别以目的地为中心和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给出了一个葡萄酒旅游体系图示(图1,图2)。两个图示对于研究者全面认识葡萄酒旅游研究领域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根据图示,研究者可迅速对手中的具体问题所处的领域进行定位。不过,研究者要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仍需研究者基于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提炼。

葡萄酒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葡萄酒;品类;酒庄;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5—0146—05

品类构建,就是有目的地开发新的产品类别,让消费者认为这些新产品是考虑了他们的需要,是专为他们生产的。因此,品类构建客观上要求重新制定产品分类标准,赋予产品新的身份。品类构建受到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的影响,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步发展。

一、我國葡萄酒产品标准的建立与发展

品类的构建与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产品标准的建立和更新。

我國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我國葡萄酒产量达到30万吨,但低档酒所占比例很大,质量良莠不齐。为规范市场,1994年國家颁布了《葡萄酒》标准(GB/T15037—94),当时的國家轻工业部颁布了《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QB/T1980—94),并同时废止了含计量在50%以下的葡萄酒生产。按照《半汁葡萄酒》标准所生产的葡萄酒其葡萄汁含量仅为30—70%,由于葡萄原汁含量的多少难以检测,部分葡萄酒企业使用更少的葡萄原汁生产葡萄酒,一些企业甚至生产三精一水的假葡萄酒。所以,该标准所代表的葡萄酒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

《葡萄酒》标准(GB/T15037—94)等同采用了國际标准,对葡萄酒作出了严格的定义,对于酒、半干酒、半甜酒、甜酒作出了科学的分类。在当时,这个标准是比较完善的,起到了规范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该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它只是一个推荐标准,而不是强制标准,而且线条太粗,仅有合格产品的界限值,这对于起步阶段的产品是有约束力的。但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葡萄酒生产发展到较高水平时,这个标准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不仅有合格产品,也有质量较好的产品,还有质量特优的产品,这些品质相差很大的产品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或者说下同样一个合格结论,就分不出质量等级,体现不出产品档次,也就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自这两个标准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國的葡萄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产量没有大的突破,但产品结构却有了很大的改观,全汁酒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全汁酒中,干酒的份额越来越高,产品质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國人对葡萄酒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干酒的认知度更高,懂得欣赏葡萄酒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得到了培育和发展。

2006年,國家质检总局和國家标准委了國家强制性《葡萄酒》标准(GB15037—2006)。该标准于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并由推荐性國家标准改为强制性國家标准。与GB/T15037—94《葡萄酒》旧國标相比,新國标中规定的葡萄酒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严谨,对于业界普遍关注的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和产地葡萄酒,新國标给出了定义,且“术语和定义”属强制性条款。新國标内容包括从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到贮存、运输各过程的管理标准,其中包括年份酒、产地酒、品种酒的管理规范。新标准将葡萄酒分为优、优良、合格、不合格和劣质品5个等级。为保证葡萄原料的质量,新國标对每亩葡萄的产量做出了1500—3000斤的严格限制,并且规定一等葡萄酒葡萄原料的含糖量必须不少于180克/升,而含糖类少于120克/升的酒葡萄不可用作酿酒。该标准较好地规范了葡萄酒的生产,为我國葡萄酒品类的构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研究对葡萄酒品类构建的作用

葡萄酒学院的成立及其大量细致的科研工作,直接促进了葡萄酒标准的更新和发展。葡萄酒学院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西北农业大学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在过去的20多年中,学院科研人员研究了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因素,各类葡萄酒的标准及其酿造的优化工艺,研制开发了多种全汁葡萄酒产品。

首先,建立了我國符合國际标准的葡萄酒质量控制与工艺体系。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研制的新型高效安全酵母和细菌抑制剂,显著提高了葡萄酒的生物稳定性,降低了葡萄酒中SO2的用量。系统研究了葡萄酒感官质量及其评价的生物学原理,外观、香气和口感特征,感官平衡与风格等,建立了葡萄酒品尝学新理论和感官质量评价体系。系统研究了葡萄酒全程质量控制构成要素与其品质的关系,确定了各类葡萄酒的工艺条件和优化工艺,建立了葡萄酒质量全程控制理论和技术体系。该成果直接促进了我國《葡萄酒》标准的建立与发展,使我國葡萄酒标准与國际通行的葡萄酒标准逐步接轨。

其次,建立了符合我國实际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利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创立了我國葡萄气候区划新指标体系和葡萄酒地理标志及其保护体系,得到了國内外同行高度评价,并被國家有关部门认可应用,使我國葡萄酒产业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葡萄品质与生态条件的关系,确定了优质葡萄气候区划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无霜期;二级指标为干燥度;三级指标为最低极温。该成果填补了國内空白,研究并阐明了原产地生态和生产要素对葡萄酒质量的决定作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生产区域、葡萄品种与品质、酿造工艺、品尝检验等为主要内容的我國葡萄酒地理标志及其保护体系。该成果被國家质检总局采纳,并扩展应用于其他领域。该成果对于我國葡萄酒的品类构建与结构升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建立了我國葡萄与葡萄酒学科的理论体系,创立了我國第一所葡萄酒学院。学院提出并建立了以葡萄研究为基础,葡萄酒研究为核心,葡萄酒工程研究为手段,葡萄酒市场研究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保障的我國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我國葡萄与葡萄酒学科,出版的28部专著和教材已被全國相关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广为应用。学院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博、硕士、本、专科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为我國葡萄酒品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些研究成果很好地促进了我國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符合國际标准的葡萄酒不仅从无到有,而且葡萄酒品类不断丰富,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使中國迅速成为世界葡萄酒生产大國。

三、饮料葡萄酒与酒庄葡萄酒

葡萄酒是自然产品,它的质量和风格首先决定于产区的土壤、气候、品种等自然条件,其次才决定于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栽培、采收、酿造等人为因素。根据自然因素在葡萄酒质量中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将葡萄酒分为饮料葡萄酒和酒庄葡萄酒两种极端类型。当然,在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中间类型。

饮料葡萄酒与啤酒和其他饮料相似,是大规模、工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产物,可以是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甚至是不同國家的葡萄酒的混合物。它们必须符合特定市场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既无缺点,亦无优点”,不具风格,没有个性,其质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酿酒技术。质量和口味的稳定一致、最高的回报率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是饮料葡萄酒生产者的主要目标。当然,饮料葡萄酒也必须满足葡萄酒相关标准和生产规范的要求。

饮料葡萄酒的生产和营销需要大规模的投资。由于要满足大众口味,它除需符合相应的葡萄酒种类的标准外,就不能有特殊的个性。此外,它必须是大规模的生产,要求有大规模的葡萄基地、大规模的葡萄酒厂、大规模的葡萄酒营销体系。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靠产量和销量取胜,因此价格也比较低廉。消费者对饮料葡萄酒的忠诚度,主要是通过广告建立起来的,这就需要大规模的广告宣传。

在葡萄酒的产业链中,葡萄的价值需要通过葡萄酒的销售来实现。而在饮料葡萄酒的产业链中,由于产量很大,葡萄酒厂不可能拥有符合其要求的大规模的自有葡萄基地,只能收购果农的葡萄原料,果农与酒厂就有了买卖关系,葡萄本身就变成了商品。如果处理不好酒厂与果农的关系,不仅整个产业链运转不畅,而且很难获得符合各类葡萄酒标准所要求的葡萄原料,葡萄酒的质量和稳定性难以保证。

饮料葡萄酒在我國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國葡萄酒市场发展初期,大部分消费者对葡萄酒的真假好坏缺乏鉴别能力,对葡萄酒饮食文化知之甚少,几乎没有葡萄酒消费习惯。在此背景下,饮料葡萄酒培育了广大的葡萄酒消费者和爱好者,促进了我國葡萄酒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國成为世界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大國。但是,饮料葡萄酒的发展,导致我國葡萄酒产品日趋同质化,各产区、各企业葡萄酒产品质量相近,特点、个性不突出,不能满足我國葡萄酒消费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需求。在目前我國葡萄酒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一方面造成國产葡萄酒品牌之间的残酷竞争,另一方面也使得外國葡萄酒乘虚而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饮料葡萄酒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这类葡萄酒平淡、温和、安全,能够取悦于大多数消费者,是葡萄酒消费教育的“启蒙读物”。

酒庄葡萄酒是在特定葡萄酒庄内生产的葡萄酒。它必须与相应的传统、技术相适应,其质量决定于长期以来选择的最佳地理位置(生态条件)、品种、栽培管理方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酿造和陈酿方式等,能够充分体现产地特征。这类葡萄酒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各具风格。它们的风格主要决定于产地,其次是品种。但是,产地特征的体现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与饮料葡萄酒相反,酒庄葡萄酒并不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产品。酒庄拥有自己的葡萄园并在庄园内酿造葡萄酒,不仅保证了整个产业链的良好运行,而且能够从土地一直到葡萄酒的酿造进行全程监控,从而保证了酒庄葡萄酒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酒庄葡萄酒的消费并非所有的消费者,而只是那些具有相应传统文化背景和口味的消费者。因此,如果说饮料葡萄酒是“启蒙读物”的话,酒庄葡萄酒则是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高级读物”。

由于酒庄葡萄酒是与产地、传统、限量、优质、独特和高贵等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故通常价格不菲。

四、葡萄酒庄与酒庄葡萄酒

“葡萄酒庄(Chateau)”一词源于法國著名的葡萄酒之乡波尔多。法语“Chateau”的原意是指那些中世纪为了防范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城堡。19世纪下半叶,波尔多开始给Chateau逐渐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它们往往指那些生产葡萄酒的庄园,特别是由这些庄园生产的优质葡萄酒,意为“酒庄”和“酒庄酒”。法语中表示“葡萄酒庄”的词除了Chateau以外,还有Domaine、Clos、Camp等。

葡萄酒庄在波尔多出现以后便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到20世纪末,12 455家葡萄酒生产商注册了19 955 117个酒庄。这也说明,在葡萄酒庄的故乡波尔多,长期以来缺乏对“葡萄酒庄”和“酒庄酒”相关词汇法律监管。1993年法國政府出台政策禁止同一经济实体、同一庄园拥有多个酒庄名称,酒庄数量才得到控制。现在的葡萄酒庄是坐落在面积不等的葡萄园中,主体建筑各有风格,基本上以文艺复兴时期和16、17世纪的建筑风格为主。因此,葡萄酒庄是指一个独立的葡萄酒生产单位,它包括葡萄园、酒窖、葡萄酒生产及其相关的建筑。在大多数情况下,从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甚至到灌装,每一生产过程都在葡萄酒庄内完成。现在,葡萄酒庄已成功地应用于法國的其他葡萄产区并扩散到全世界的葡萄酒产区。当然,葡萄酒庄在葡萄酒世界的扩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所在地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法國1949年9月30日的法令,酒庄葡萄酒必须符合3个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原产地命名(AOC)葡萄酒(1990年10月16日欧盟3201/90标准第6条规定是地理标志葡萄酒《G1》,并将之在法國扩展至VDQS);(2)葡萄酒的质量决定于其自有葡萄园和葡萄酒厂;(3)酒庄葡萄酒只适用于符合相应酒庄葡萄酒标准的葡萄酒。法國1973年12月12日的法令进一步规定,对于AOC葡萄酒,只有当葡萄园属于酒庄并且葡萄酒在庄园内酿造,且符合上述要求的葡萄酒,才能叫酒庄葡萄酒。而对于合作葡萄酒厂(Cooperatives),如果其合作者中有庄园,则只有在单独酿造并陈酿时,才能叫酒庄葡萄酒。虽然以后也有相关的法令涉及葡萄酒庄和酒庄葡萄酒的使用问题,但基本上仍然是基于以上原则的。

所以,从法律的角度而言,酒庄葡萄酒具有以下内涵:(1)葡萄酒庄必须坐落在优质产区内。(2)酒庄葡萄酒名称(如XXX酒庄葡萄酒)的权利并不与其高贵性相联系,而是酒庄拥有自己的葡萄园并在酒庄内酿造葡萄酒。所以,酒庄葡萄酒是一个通用名称。(3)酒庄葡萄酒的名称(如XXX酒庄葡萄酒),可以扩大到其所属的所有葡萄园,但是,其葡萄酒的质量必须符合相应酒庄葡萄酒的标准。(4)酒庄葡萄酒的名称(如XXX酒庄葡萄酒)的保护,属于地理标志保护的范畴,同时也受商标的保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产独具特色的优质高档葡萄酒是葡萄酒庄的主要功能,也是葡萄酒庄的灵魂所在。葡萄酒庄是传统的葡萄栽培、酿造、销售的场所,葡萄酒庄要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葡萄园、一流的酿酒师和丰富的酿酒技术,以保证葡萄酒的高品质和独特风格。

其次,葡萄酒庄具有传播葡萄、葡萄酒文化的功能。在这里,葡萄种植和酿酒已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葡萄、葡萄酒知识与文化的载体,它让参观者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葡萄酒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是富有营养与保健作用的琼浆玉液,是天(气候)、地(土壤)、人(品种与酿酒工艺)三者的完美结合。葡萄酒庄的葡萄酒品酒室不仅提供免费品尝葡萄酒,而且播放有关葡萄酒及酒庄内容的短片,使游客对葡萄酒的知识、酒庄的历史和产品特点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增加他们对葡萄酒的认识和兴趣,提供给游客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工作人员还会给参观者介绍完整的葡萄酒酿造过程,游客可以了解到丰富的葡萄酒知识,并亲自感受葡萄酒文化的魅力。

此外,葡萄酒庄还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澳大利亚有1/3的葡萄酒收入来自于酒庄参观、酒窖品酒等葡萄酒相关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2000年度仅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葡萄酒旅游业就创造了高达39 400万澳元的经济效益。

总之,由于酒庄葡萄酒优良的质量、独特的风格和葡萄酒庄社会、旅游、文化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特别是葡萄酒庄的文化魅力,使葡萄酒庄及酒庄葡萄酒得以迅速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中國葡萄酒品类构建与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品类构建不能超越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没有饮料葡萄酒的发展,就不可能有酒庄葡萄酒出现。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