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葡萄论文范文

葡萄论文范文

葡萄论文

葡萄论文范文第1篇

1.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是首都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推动和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1.2创意农业潜在优势明显创意农业是生产者在田间“生产”文化,让广大消费者“消费”文化,创意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提升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是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条新途径,是首都城乡和谐发展、富裕郊区农民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北京郊区以创意为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发创意农业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果,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1.3会展农业走向国际舞台北京的会展农业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规模逐步扩大,场馆建设逐渐专业化,成为郊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会展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谋划,编制了切实可行的会展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具体的扶持和引导实施意见,引导全市会展农业步入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提升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会展农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葡萄酒庄产业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内主要葡萄酒企业等都到北京考察和建立基地,设计档次高,显示了北京酒庄葡萄酒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延庆县规划延庆松山酒庄葡萄酒产业带,长城葡萄酒文化城也在设计之中;密云县策划101葡萄酒产业带,平谷区研讨和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旅游中葡萄酒产业的定位和建设,北京葡萄酒企业也加大了葡萄酒的市场营销和文化推广活动,对北京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北京发展葡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2.1葡萄产业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基于具体的地理特点,北京各区县及乡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发展当地葡萄产业。在北京市农业系统,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2666.7hm²酿酒葡萄(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寒优质(不埋土、含糖量高酒用葡萄)及酒庄发展规划。各区县如房山区制定高端葡萄酒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试行)、延庆县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密云县及通州区、大兴区相关乡镇也制定了葡萄产业发展规划。从北京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角度来看,在市级层面缺乏葡萄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特别是缺乏全市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2.2葡萄产业延伸链条仍需提高以葡萄为原料的企业是葡萄产业发展链条的重要环节,这一链条仍需提高。就葡萄酒行业来看,北京本地品牌相对薄弱,如葡萄酒酿造企业在延庆县发展存在一定的政策性障碍。另外,在葡萄产业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能真正集休闲、观光、采摘功能于一体的葡萄园不多,其旅游功能尚未被完全开发。

2.3葡萄市场销售方式较为传统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葡萄酒文化氛围,葡萄酒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区域葡萄酒产业的宣传,原产地命名工作尚未开展,如延庆地区生产的葡萄缺乏过硬的品牌。虽然部分葡萄品牌的品质良好,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组织营销不到位、包装档次较低等原因,其在销售上还未取得明显优势,经济效益尚未体现出来。

2.4葡萄酒产业缺乏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产业链长,涉及管理的相关政府部门多。目前,葡萄酒产业科技支持不足,我国以及北京在该领域的科技投入微乎其微,科技的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而葡萄酒产业是一个高科技的产业,葡萄酒产业是一个直面三农的产业,对北京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

3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和措施

依托北京市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本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为手段,注重葡萄产业的文化表达,融合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发展创意葡萄产业、休闲葡萄农业,为使北京葡萄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形成强势、优势产业。另外,还要支持以葡萄酒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和措施如下。

3.1推动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葡萄园文化景观展示了在人类与自然环境长达数世纪之久的互动下,把当地资源做了最有效地运用,进而生产高价值酒品的杰出例证。葡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特色文化产业,是新时期的朝阳产业,使文化发挥出巨大的效益。丰富葡萄产业的内容,增强葡萄产业的吸引力,展现地方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亮点,把“葡萄文化”为主题的会展农业作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共同建立葡萄产业专业管理机构,研究和制定葡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葡萄产业尽快成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促进郊区经济的发展。

3.2创建良好的北京葡萄文化创意氛围葡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发展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生态、生产和市场相融合,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经管得以和谐统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一项产业的发展必需有一定的文化支撑,全面创建以葡萄种植观光园区为基础、以葡萄酒酒庄特色为核心、以相关酒文化产品(音乐、书画、纪念品等)为辅助的全方位的葡萄酒文化。北京地区在葡萄产业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举办葡萄节作为葡萄营销的一种有效途径,突出“葡萄为媒”这个平台,让葡萄回归本色,让葡萄唱主角。通过葡萄节,去品尝飘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倾听葡萄园里动人的情歌,感受葡萄架下风情歌舞。发展鲜食葡萄产业则要提升葡萄生产园区的品质,为其注入文化内涵,生产鲜食葡萄的种植园也应拓展其采摘、观光等旅游功能。

3.3加大葡萄酒庄文化市场培育葡萄酒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葡萄酒的地方,更是一位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理念,一种信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一种独有的酒庄文化。葡萄酒庄旅游是国际上的高端旅游产品,葡萄酒庄通过种植园经济让葡萄种植园与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产业挂钩,汇聚四大产业的利润,将单纯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产,在欣赏葡萄园美景、品尝葡萄美酒的同时让游客感受葡萄酒的文化内涵;加大葡萄酒庄文化市场培育,广泛挖掘社会力量参与葡萄酒文化创建,促进葡萄产业园区能真正集休闲、观光、采摘功能于一体,使这一高端旅游休闲产业走向国际化,促进房山区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集约、协调发展。

葡萄论文范文第2篇

21世纪以来,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播能力成为企业致胜的关键。企业“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市场营销更加要求企业运用营销手段来宣传自身的产品、品牌和文化。对于葡萄酒产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对于葡萄酒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升我国葡萄酒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葡萄酒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于葡萄酒企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不仅能够促进品牌宣传,提高顾客忠诚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而且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葡萄酒文化传播不仅有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交往和民族交流。

2葡萄酒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2.1葡萄酒文化传播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葡萄酒消费人群的进一步扩大,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葡萄酒企业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葡萄酒文化传播,如企业在产品宣传名册中加入葡萄酒文化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葡萄酒文化认知;如企业定期举办品酒会、酒堡文化、酒庄旅游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葡萄酒文化传播水平;如企业对内部员工和促销人员进行葡萄酒文化培训,进一步营造葡萄酒文化传播氛围。此外,有关部门和葡萄酒行业协会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保证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以上举措均促使葡萄酒文化传播取得长远发展。

2.2葡萄酒文化网络传播体系正在形成

从信息传播渠道来看,葡萄酒文化的传播渠道正在形成,并呈现出多样化、立体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在所有的文化传播途径中,网络渠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受众人群多等优势,日益成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葡萄酒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葡萄酒企业三个层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网站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形式不一,但是他们都在网站中开设了葡萄酒文化专栏,都进一步促进了葡萄酒文化的传播。

2.3酒庄成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在国外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中,酒庄作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和窗口,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独具魅力的酒庄文化和酒庄旅游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目前,我国的酒庄旅游正在悄然兴起,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这使得酒庄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酒庄数量众多,风格各异,如具有东方神韵的中粮君顶酒庄、别具英格兰风格的苏格兰酒庄等。依托于酒庄的地理优势、风格优势,并借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葡萄酒文化传播的价值得以显现。国内酒庄纷纷采用多种方式来宣传和展示葡萄酒文化,如有的酒庄设立了葡萄酒品酒区,在品酒区中配备了各种葡萄酒及葡萄酒器皿,并配备专门人员来讲解葡萄酒知识和品酒技巧;如有的酒庄开设了葡萄酒文化展,以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展示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历程,普及了葡萄酒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的酒庄举行了葡萄酒文化专题讲座,详细介绍葡萄酒酿造、生产、消费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措施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得酒庄日益成为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3葡萄酒文化传播问题分析

3.1葡萄酒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战略考量虽然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已引起了葡萄酒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但是总体而言,重视程度还不足,具体表现在:资金与人员投入有限、文化基础建设薄弱、企业员工缺乏专门的葡萄酒知识和文化传播知识等。最为重要的是,葡萄酒企业没有将葡萄酒文化传播纳入到企业文化的整体建设中,没有从战略角度对葡萄酒文化进行考量,没有从全局出发,整体部署葡萄酒文化传播的实施原则和具体措施,在葡萄酒文化认知中缺乏战略眼光。

3.1.2传播效果欠佳整体上讲,我国葡萄酒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文化的认知尚不成熟,十分薄弱。葡萄酒文化缺失现象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如大部分消费者由于不具备葡萄酒的相关知识,其在选购葡萄酒时缺乏辨别能力;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如何饮酒、品酒,缺乏饮酒品酒文化的熏陶;由于没有良好的餐桌文化基础,消费者的葡萄酒礼仪文化缺失。以上种种现象均说明我国葡萄酒文化传播力度不足,且没有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消费者的文化认知发展任重道远。

3.1.3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由葡萄酒文化的定义可知,葡萄酒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博,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但是据调查发现,部分消费者还是将葡萄酒看作是高端奢华的消费品,不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饮品,这致使葡萄酒难以融入普通大众生活。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了认知偏差。究其原因,大部分的葡萄酒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过分强调葡萄酒的浪漫情调、奢华属性,最终致使葡萄酒消费缺乏群众基础,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

3.1.4传播的互动性差由上述葡萄酒文化传播现状可知,葡萄酒文化传播的网络渠道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葡萄酒相关部门、企业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途径进行葡萄酒文化宣传。但是总体来看,葡萄酒企业对网站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很多网站不能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其中更为突出的是,网站与消费者的交流还仅限于单向被动交流,双向沟通不足,不能及时地向消费者传播葡萄酒文化,不能及时了解消费者文化认知情况,没有发挥网络传播渠道的互动性。

3.1.5忽视人际传播葡萄酒文化传播不仅包括向企业的外部顾客(终端消费者)进行文化传播,而且包括向企业的内部顾客进行文化宣传。这些内部顾客并不仅限于企业员工,还涉及企业的经销商和促销人员。调查发现,部分促销员在进行葡萄酒促销时,由于其本身的葡萄酒文化知识有限,无法解答消费者关于葡萄酒产品的疑问,无法为消费者选购葡萄酒提供建议,促销人员葡萄酒文化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认知的不足。

3.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葡萄酒文化传播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角色定位存在偏差。部分企业认为葡萄酒文化传播是政府的职责,是葡萄酒行业协会的任务,与单个企业关系不大。第二,企业对葡萄酒文化传播作用认识不足。部分企业认为文化虚无缥缈,毫无实质作用,尚没有意识到葡萄酒文化对其产品销售、品牌推广、文化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葡萄酒文化传播理解不足。第三,企业忽视长远利益。众所周知,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建设周期长,成效不显著,收益只能在未来实现。大部分葡萄酒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文化的上述特征,他们只愿意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努力扩大产品销量,赚取利润,而不愿意进行葡萄酒文化建设。第四,企业文化传播能力不足。大部分葡萄酒企业缺少文化传播方面的专门人才,文化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文化传播技术水平较低低,具体表现在网页的编辑、网站的建立等方面。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国葡萄酒文化传播在文化认知、文化建设、传播渠道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葡萄酒企业发展缓慢,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足,直接影响了葡萄酒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葡萄酒文化传播对策建议

4.1从战略层面考量葡萄酒文化传播

政府部门、葡萄酒行业协会和企业应该转变认识,充分认识到葡萄酒文化传播对于葡萄酒产业乃至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重视葡萄酒文化建设,并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对政府部门而言,应将葡萄酒文化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并将葡萄酒文化作为国际交流的窗口,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与民族交往。对企业而言,应将葡萄酒文化传播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建设、营销战略中,利用葡萄酒文化来提高企业收益,塑造企业形象。

4.2传播科学的葡萄酒文化理念

在进行葡萄酒文化传播时,企业需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文化理念。如在进行广告宣传时,企业不应照搬西方的文化传播模式,一味将葡萄酒定位为高端消费品,而应该从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现状出发,将葡萄酒定位为商务或大众消费品,将葡萄酒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扩大葡萄酒的消费人群。此外,企业还应向消费者传达饮酒、品酒、礼仪文化等知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葡萄酒文化认知水平,纠正其文化认知偏差。

4.3构建多元主体传播系统

文化建设历来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相关部门、企业的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在进行葡萄酒文化传播时,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制订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并对葡萄酒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其次,各主体需要构建自己的文化传播渠道,各级传播途径相互配合,彼此补充,从而构建出整体的多维立体传播系统。最后,企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葡萄酒文化传播,如利用明星代言等。各级主体也需要探索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葡萄酒文化传播途径,提高文化传播的技术,培养信息传播方面的专门人才,建立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和企业文化。

4.4综合运用多种文化传播渠道

4.4.1整合立体传播渠道文化传播渠道的选择、不同传播媒介的运用,对于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生产和销售状况出发,选择合适的葡萄酒文化传播渠道,有效运用多种文化传播媒介。目前,文化传播方式种类很多,既包括传统传播媒介,如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等,又包括新型传播媒介,如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不同的传播渠道特点不一,效率各异,覆盖的人群也千差万别,企业应该综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发挥不同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建立多维立体的葡萄酒文化传播渠道。

4.4.2拓展新型传播渠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媒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外,也涌现出许多的新型传播渠道。在所有的新型传播媒体中,网络媒体引起了人们的大量关注,其广泛应用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葡萄酒文化传播领域,网络渠道也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他们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进行葡萄酒文化传播。网络传播渠道包涵了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如网站广告、微博、微信等。不同网络传播方式的传播机制不同,其针对的葡萄酒消费群体和市场定位也千差万别。葡萄酒企业应该分析不同网络传播方式的特点,在结合自身产品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方式,着力促进本企业的葡萄酒文化传播。

4.4.3加强人际传播由以上论述可知,目前葡萄酒文化的人际传播较为薄弱,人际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未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际传播渠道具有直接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促销人员通过面对面地与消费者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对消费者的文化认知进行及时反馈,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人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即是对促销人员进行葡萄酒文化培训,着力提高促销人员的葡萄酒专业知识。

4.4.4倡导个性化传播目前国内葡萄酒企业在文化方面采取的传播方式相近,宣传的文化内容相仿,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如在葡萄酒的包装上,各企业均采用“酒堡”“、酒庄”标识;在葡萄酒品牌地位上,都将葡萄酒定位为高端消费品。企业应从葡萄酒产品特色和自身发展现状出发,深入挖掘本企业独特的地理、人文、旅游优势,以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为依托,着力构建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彰显企业的独特个性,重点体现文化的差异性。

4.5加强国际传播

虽然中国的葡萄酒企业众多,竞争态势严峻,但是中国的葡萄酒产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不应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的竞争,还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国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加强葡萄酒文化的国际传播。在进行国际传播时,企业应重视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断创新葡萄酒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渠道,力图使文化传播拥有国际视野,达到国际水平。

4.6构建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

葡萄论文范文第3篇

在国内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蓬勃兴起之时,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沈正平等认为产业集群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官锡强提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产业链条化、企业生态化和产业关联性耦合,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吴勤堂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认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志敏认为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经历孕育、成长和成熟阶段,不同阶段动力机制各不相同的。李世杰等、沈正平等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已经成为很多地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诱因。还有部分学者对产业集群在农业领域内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尤晨等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涵义和形成机制。李渝萍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与先天禀赋、产业“根植性”和外部市场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周新德认为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优势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因素,胡平波通过实证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黄海平等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问题。综观上述研究,普遍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优势,带来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产生溢出效应,有利于区域品牌形成,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的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也为进一步探究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总结。

2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现状

2.1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

2.1.1区位优势明显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43′~39°23′,东经105°45′~106°47′,平均海拔1000~1200m,总面积20万hm2,是世界最适合栽培酿酒葡萄的地区之一。2003年,贺兰山东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委员会的“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继河北昌黎、山东烟台之后,成为第3个获得国家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产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病虫害轻,是生产高档葡萄和葡萄酒的理想区域。该区域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物流方便,包兰铁路、京藏高速穿境而过,福银高速、青银高速汇聚于此。水利设施完备,境内沟渠纵横,葡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2.1.2独特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比较优势。从地质地貌上来看,贺兰山东麓地区是黄河冲积平原与贺兰山冲积扇之间的洪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砂砾结合型土壤透气性强,钙质含量高,土质疏松,适宜葡萄种植和生长。该地区西有贺兰山天然屏障抵御寒流,东有黄河环绕形成的独特气候调节功能,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具备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的独特资源禀赋。特别是在葡萄成熟季节温度稳定、雨量少,所产葡萄非常适宜干红、干白葡萄酒的生产,具备世界建设世界一流葡萄基地的良好自然生态条件。

2.1.3葡萄基地发展迅速贺兰山东麓保护区内葡萄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表1可知,2004—2013年,葡萄种植面积扩大了近10倍,尤其是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91.8%的速度递增,为拉长葡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葡萄产业基地的迅速发展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其旺盛的市场需求。

2.1.4相关企业快速集聚截至2013年底,贺兰山东麓地区共建成葡萄酒加工企业(酒庄)58家,葡萄酒设计加工能力19万t,实际加工5.46万t,建成的葡萄酒企业设计加工能力10000t以上的有7家、1000t以上的有19家、100t以上的有18家、100t以下的有8家,实现第一产业产值9.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2.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88亿元。此外,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部分企业在宁夏设置分支机构,积极开拓宁夏市场。以2014中法葡萄酒设备技术展览会为例,先后吸引了中法两国150余家葡萄与葡萄酒设备和机械制造商参展,涵盖了葡萄苗木、葡萄园机械、酿酒设备、葡萄酒储藏、包装及酒器具等相关领域。

2.1.5区域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贺兰山东麓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生态条件,是被国内外公认的酿酒葡萄最佳产区之一,也是我国葡萄酒三大“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之一,该地区所产的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上也多次获奖,知名度不断提高,被称之为中国的“波尔多”。近几年,宁夏葡萄酒多次见诸于国际和国内知名媒体,得到世界诸多著名酿酒师和品酒师的赞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英国的《金融时报》和国内的《参考消息》、《中国葡萄酒》等主流媒体,国外葡萄酒权威之作《法国葡萄酒年鉴》也发表专题文章介绍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黄金产区[13]。

2.1.6相关组织及支持性机构逐步建立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相关组织和协同机构,特别是各类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科研教育机构。目前,宁夏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葡萄产业管理机构———宁夏葡萄花卉产业发展局,专司全区葡萄产业发展管理工作。成立了宁夏葡萄产业协会、宁夏葡萄酒协会等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宁夏葡萄与葡萄酒研究院、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等一批教育与科研机构,并与渤海国际葡萄交易所合作,共同成了宁夏国际葡萄酒交易所,基本形成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市场交易,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的全方位、社会化的葡萄产业服务体系。

2.1.7政府大力支持宁夏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提升实施方案(2013—2017)》、《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金融信贷和财政税收上予以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规范产业发展,大力推动葡萄产业优化提升。

2.2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近些年,作为自治区六大区域性农业优势产业和13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的葡萄产业,在政策制定、基地建设、龙头引进、品牌培育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和地理标识知名度不断提高,区域品牌优势逐渐形成,吸引了张裕、王朝、长城、保罗力加、酩悦轩尼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建厂,集聚贺兰山东麓地区参与葡萄产业深度开发。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各类酒庄异军突起,成为的全区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全区葡萄基地面积达到3.6万hm2,建成葡萄酒加工企业58家,形成了加贝兰、贺兰山、西夏王、银色高地、巴格斯、御马、宁夏红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实现总产值25亿元以上。目前,整个贺兰山东麓地区呈现出葡萄产业各类企业集聚的良好势头,发展潜力巨大。自治区政府提出,要以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知名葡萄酒产区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为根本手段,着力构建布局区域化、栽培良种化、产品特色化、经营产业化的产业支撑体系,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从总体上看,贺兰山东麓地区具备了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初步特征,但“集”的趋势明显而“群”的功能还未显现,仍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条件约束。一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不够,定位不清,重视土地、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产业比较优势,而对基于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的产业竞争优势认识不足。二是集群内部产业同质化程度严重,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相对较低,各产业、各类企业之间以及与其它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不强,集群组织化、网络化程度低。三是集群内竞争为主,合作意识不强,良好的互动机制还未形成,集群文化还需培育。四是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高,而具有地方特色的识别度高、影响力强的的本土品牌尚未出现。五是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略显滞后,产业链条纵向发展不深,横向拓展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以生产要素导向为特征的地理集聚阶段,虽有产业集群的雏形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增强区域吸引力和集聚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互动机制,吸引更多的同类和相关企业及其它关键要素在该地区集聚发展。

3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1正确把握产业集群的深刻内涵和演进机理,深刻认识产业集群发展对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凡是有繁荣经济的区域必有发达的产业集群,换言之,凡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深刻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正确分析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这既是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产业集群的先导,也是制定葡萄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

3.2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吸引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产业群落的主导因素包括持续的区域优势、一定的市场需求、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人文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约束条件决定贺兰山东麓地区要发展葡萄产业集群,除了自身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还需要优越的区域发展政策、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本等环境条件,而这些要素的提供仅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动。因此,政府不仅是葡萄产业发展的行动主体之一,而且是形成外源动力机制的重要因素[14]。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在财政、税收、科技、协同创新和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产业扶持,规范行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投资,推动各类企业的集聚,为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

3.3加强葡萄基地建设,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集聚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需要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作支撑。贺兰山东麓具备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优越自然环境和条件,需要通过建设葡萄产业基地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优质葡萄原料,这也是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产品标志保护区面积有20万hm2,适合种植葡萄的有13.3万hm2,2013年全区葡萄种植面积为3.6万hm2,而同期葡萄酒设计加工能力19万t,实际加工5.46万t,不到设计能力的30%。因此,加强葡萄基地建设,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是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或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实施规模经营,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内部规模经济,进而产生流入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其中,形成更大规模的聚集。

3.4加强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力度,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相对于自然物质资源等初级要素而言,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高级要素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是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资源禀赋等初级要素带来的比较优势,更要注重发挥人力资本和协同创新等高级要素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使二者相得益彰。贺兰山东麓地区紧靠于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有着从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和各类科研机构,是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葡萄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教育、科技领域的投入,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推进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形成。集群企业也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共同推进产学研相协同创新,构建知识创新网络体系,形成溢出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共同促进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形成。

3.5促进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积极打造贺兰山东麓区域品牌贺兰山东麓地区不仅具备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资源禀赋,还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资源,宁夏绝大部分旅游资源都沿贺兰山沿线分布。这里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独特的自然风貌,古老的黄河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和古代边塞文化在这里交汇共存,具备葡萄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天然优势和绝佳条件。同时,葡萄产业本身也是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重要基础条件。实施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结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长廊和休闲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实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和需求,而且会增加贺兰山东麓地区的磁力和集聚度,增加贺兰山东麓这一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3.6建立良好顺畅的互动机制,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文化,构建良好产业集群企业生态系统集群内客户、供应商和关联产业之间密集的需求和技术信息流动是产业集群运作的基础,而集群内顺畅的互动机制会促使信息的流通更顺畅,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为集群内部不同组织和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与信任空间,是产业集群企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要素[14]。良好顺畅的互动机制的形成,既要以市场为导向理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成立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建立完善各类制度体系以规范集群内部成员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集群文化,使之内化为集群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集群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具有外溢效应的创新体系,构建良好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共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充分挖掘贺兰山东麓地区深厚悠久的的历史积淀和数千年移民开发形成的开放、进取、包容的人文精神,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葡萄产业集群文化,推动集群内部良好机制的形成和运行。

葡萄论文范文第4篇

1.1材料甜杨桃、白砂糖、食盐、明矾、甘草、丁香、苯甲酸钠、柠檬酸。

1.2仪器设备烘箱、夹层锅、包装机、刀具等。

2工艺流程

原料挑选→清洗→修整→切片→硬化→糖渍、上粉→烘干→包装→成品↑糖浸渍液的配制

3操作要点

3.1原料的挑选选用七至八成成熟、纺缍状果形、大个饱满、果皮有腊质、果皮果肉为鹅黄色、果实种子少、无杂质、机械伤、虫蛀和霉烂变质的新鲜甜杨桃。

3.2清选主要是为了去除杨桃表面沾染的尘土、泥沙、杂质及残留农药等。挑选好的杨桃用流水清洗干净,沥干备用。

3.3修整摘去杨桃果柄,削去果蒂、背部果棱及褐斑点等影响外观的地方。

3.4切片将修整好的杨桃横向切成厚2~3cm的五角星形片状,尽量保持切面平整,厚薄均匀一致。

3.5硬化将切好的杨桃片投入含有2.5%的明矾溶液中浸泡4~5小时,然后移出沥干水分。

3.6糖浸渍液的配制将甘草、丁香倒入夹层锅中,加入物料20~25倍的清水搅拌均匀,中火熬煮2~2.5小时,过滤取滤液。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白砂糖、苯甲酸钠、柠檬酸、食盐搅拌至物料溶解均匀,配制成糖浸渍液。

3.7糖渍、上粉将硬化好的杨桃片投入糖浸渍液中,每隔8小时翻拌一次,直至杨桃片完全吸收糖浸渍液。然后撒入适量的甘草粉,翻拌使每片均匀沾有粉末,腌渍4小时后摊在烘盘上。

3.8烘干将浸渍好的杨桃片放入烘箱中烘干。温度控制在55~65℃左右,烘至表面干燥为止。烘好的杨桃片要求片与片之间不粘连、不焦糊,形状完整,含水量低于22%。烘好后取出晾凉。

3.9包装对晾凉的杨桃片进行再次整理,尽量使外观整齐一致。然后按每包200g称量好,装入专用包装袋中,过包装机包装封好。

3.10成品贮存将包装好的杨桃片成品存放于防热、防潮、防鼠的成品库中。

4产品质量标准

4.1感官指标4.2理化指标杨桃果脯的理化标准:水分含量≤22%;总酸(以柠檬酸计)≥0.2%;总糖(以转化糖计)≤65%;食品添加剂按GB2760执行。

4.3微生物指标

5分析与总结

好的质量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要提高杨桃果脯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保证并提高杨桃果脯的质量。以下就针对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

5.1原料的选择及处理优良的原材料是生产优质果脯的基本保障。本工艺选用潮州本地盛产的新鲜甜杨桃,果形大,酸甜适口,适合加工。选用时要挑除过熟的杨桃,因其硬度较小,容易损伤、软烂,不适合加工成形。杨桃中单宁含量较高,特别集中在果棱部分,加之杨桃容易碰压损伤,发生褐变,所以加工前要注意剔除有腐烂变质、虫咬、机械损伤等有缺陷的杨桃及其他杂物,并对杨桃进行修整,主要是削除杨桃果蒂及果棱。另外杨桃的果形大,果皮有蜡,为了使糖分更容易渗透,缩短糖渍时间,增进产品质量,需要将杨桃均匀的分切成薄片。

5.2硬化的影响甜杨桃果肉细嫩,组织疏松柔软,加工前应进行适度的硬化处理,以防止杨桃在糖渍过程中溃烂、破碎,提高杨桃的疏脆性。明矾是常用的硬化剂,属于含铝的盐类,能与果实中的果胶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盐,使组织坚硬耐煮。使用时需要注意用量,过量明矾会生成过多的盐类或引起部分纤维素的钙化,影响渗糖,造成产品粗糙、质量低劣。

5.3防止果脯“返砂”现象“返砂”是糖制品中含糖量达到过饱和时出现的晶析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果脯中蔗糖含量过高而转化糖含量不足。试验证明,当果脯成品的含水量为17~19%,总糖含量为68~72%,转化糖占总糖含量的60%以上时,不易出现“返砂”现象,这时果脯产品质量最佳。当转化糖占总糖含量的30~40%时,成品在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轻微“返砂”现象,返砂程度会随转化糖含量的增多而减低。返砂的果脯失去产品正常光泽、容易破损,严重影响外观和品质。成品中糖的主要来源是糖浸渍液,故糖浸渍液的配制是果脯生产的技术关键。实验得出,将糖浸渍液pH值调为2~2.5时,经90分钟煮制可转化大部分蔗糖,保证产品质量。另外在糖渍时加入一部分饴糖、淀粉糖浆或蜂蜜,都能有效的防止“返砂”。

5.4促进糖渍速度的方法(1)通过去除果棱、切片等手段达到增加杨桃与糖浸渍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糖渍速度。(2)提高糖浸渍液的温度:温度越高,糖浸渍液的渗透速度越快,但温度过高时则可能出现变色、变味等现象。(3)提高糖浸渍液的浓度:糖浸渍液与杨桃自身糖度的差异越大,渗透速度越快,但差异过大,则容易造成杨桃产品皱缩,影响外观。(4)提高渗透压:同一浓度下,分子量越小,渗透压越大,而糖渍速度就越快,可以节省糖渍时间。但渗透压过高也可能发生皱缩、崩塌现象,影响成品外观。

5.5控制水分含量在烘干过程中蒸发水分可以增强果脯的贮藏性。杨桃烘干失水过少,对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减弱,烘干失水过多,质地较韧,影响产品口感,因此应当控制成品水分含量低于22%,并保持表面干燥。

5.6提高产品耐贮藏性要提高产品的耐贮性,除了烘干控制水分含量外,必要时可添加适量防腐剂增强产品防腐性能。另外,杨桃本身的含酸量以及产品外表面的甘草粉都有利于果脯的保存。在包装时采用真空包装,或采取适当的辅助性灭菌措施,如高温瞬时灭菌、紫外线灭菌等,可有效延长杨桃果脯的保质期。

5.7提高产品包装档次提高杨桃果脯的质量,主要抓住产品的内在要求,提高包装档次,抓住的是产品的外在要求。根据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人们的购买目的,适当地提升产品包装档次,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葡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发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研究生助教;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后期开展的综合性实验,比较先前做的专业实验(如生化实验、微生物实验、生物工程分析实验等),有其不同特点:实验周期长、综合性更强、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培养更全面。下面结合我校开展该实验的情况提几点教学改革建议。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安排在第七学期第11—16周,每周8学时(安排8学时/次,或4学时/次*2次),共48学时,开展4个综合性实验,分别为葡萄酒发酵实验、酵母菌液体培养及生长曲线绘制、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实验、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酸乳制作。其中葡萄酒发酵实验和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酸乳制作两个实验结合新疆地区特色设置,学生做实验能直观比较,增加学生实验兴趣。学时安排为:前两个实验安排8学时,后两个实验安排16学时。

一、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能动性发挥不够。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每周安排8学时,但由于微生物的培养、发酵过程的动态检测等特点,使实验需要间断而连续[1]的操作,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下一实验步骤。如葡萄酒的发酵实验,要连续每天同一时间检测葡萄汁的糖度,当糖度降到5—8g/L结束主酵,倒罐后再进行后酵,至残糖含量降至4g/L时结束后酵。学生实验过程中,利用4学时完成葡萄的破碎、葡萄浆成分调整(调糖、调酸)、SO2处理(加偏重亚硫酸钾),灌装发酵,以后每天测糖,主发酵结束进入后酵,后酵结束,再利用4学时测葡萄酒的酒精度,以及对葡萄酒的感官进行评定,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周期根据室温、葡萄汁的初始糖度、酵母菌活力等多因素决定,时间为一周到两周。为了高效利用有限学时穿插进行好各个实验,任课教师因为对实验进程和时间把握比较有经验,自然替学生进行了更多提前思考、实验计划和准备。一般情况下,全班按照统一的实验方案进行,这样便于每周实验员对实验器材等的准备,但却使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依赖性大,很多学生还是老师如何指导,他们就怎么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经验的制约。

2.学生不能全心投入实验,科研思维训练受到影响。科研工作需要投入一定专注力,要用严谨的态度指导实验全过程,用严密的逻辑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11—16周,跨度6周,每周8学时,学生很难将心思全部放到实验上,形成整体思维。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与考试、考研准备、就业招聘会以及同学的签约情况都在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的综合性特点,其不再是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或是验证实验,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数据得出结论或产品(葡萄酒、淀粉酶的高产菌株、酸奶制品等)。实验过程环环相扣,上一步的结果情况影响后面实验的进行。学生本身对实验课精力投入少,对实验过程总体把握不清,实验前后持续进行6周,每周在规定时间进行8学时实验,不论实验的进展如何,都要等到规定课堂时间进行,还由于要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而穿插进行不同实验内容,学生容易糊涂,情绪容易懈怠,那种为做科研废寝忘食、根据实验结果好坏变化心情的科研之乐,他们难以体会。

3.任课老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每一个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都涉及多个实验操作,还要通过分析前一次实验结果来指导后续实验的进行。实验用到的操作技能较多,如称量(包括恒重)、配制试剂、标定、配制培养基、湿热灭菌、滴定、蒸馏、接种以及分光光度计、pH计、移液枪的正确使用等,虽说这些技能都已经在先前的专业实验课学习过,但还是会出现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每个操作步骤都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和进度,任课老师尽可能地提醒、监督,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新奇”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做出合理解释,指导后续实验进行,课堂上难以兼顾所有学生与操作。

二、对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的教改建议

1.集中安排实验,建议在第六学期期末最后两周或第七学期开学的第1—2周。目前我校开展的4个实验,按照正常的操作经验,各实验适当穿插进行,两周时间(按14天计算)可以做完全部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实验,没有其他课程学习,学生能对实验投入全部精力,对实验全过程把控更清楚。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利于端正态度,科研训练更扎实[2]。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计划实验进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作为整个实验主体,按照计划完成实验,获得最终结果,他们必定能够体会到科研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学期开始或学期末集中排课,能为学生提供更充分实验室设备、耗材、场地资源(可同时开放多个实验室),实验时间自由度大。学生如果实验操作有误或阶段性实验结果不理想,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进度重新做,以培养科学严谨的作风;最后,集中安排实验,让学生从先前的4—8学时/课过渡到适应连续进行2周实验,为今后做毕业论文(连续10—12周)做好心理上和科研能力上的准备。

2.安排本校研究生作为助教,提高教学效果。每个班配6名左右研究生,由任课教师在实验开始前一周对其进行培训,包括熟悉实验室、实验教学总体安排、实验完成内容、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内容,学生课堂表现分数的评定规则等。实验过程中,每个研究生负责指导一个小组(4—5名学生),包括指导小组制定各自实验进度安排、规范本科生实验操作、帮助分析实验结果与改进实验、给小组成员打课堂操作分等。配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担任助教作为其必修课之一,由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其指导的本科生对其上课情况做出评价(可采用本科生的网上评教),计入成绩,研究生院授予相应学分。教学中,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作为辅助者与指导者,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又减轻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还培养了研究生的指导实验能力和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项“一举三得”的好办法,一些大学已经在实施研究生担任本科生实验教学助教并取得很好效果。

3.实验报告在内容要求、形式、篇幅上做适当改进,可参考科研论文的撰写格式。我校统一的实验报告格式,主要包括:实验题目、实验时间、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思考题、实验体会。对于先前所上的专业实验课,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课件或实验教材总是能很容易完成实验报告要求的项目信息。但每个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都包括几个不同小实验,多个实验原理、多个实验步骤和多个实验结果,按照以前实验报告填写显得很乱且逻辑性差,如果参考科研论文的撰写,前言部分可以介绍本实验背景知识、目的与意义、实验的技术路线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进行总体把握;材料与方法部分可以包括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试剂、每个小实验的实验步骤等,清楚指导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按照先后逻辑顺序列出每个小实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结论部分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得出说服力强的结论,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科研兴趣与自信。实验报告从以前的手写,此时也可以过渡为电子版,并规范国际单位的使用、规范制图制表等,试剂的配方、中英文缩写对照表等可以用附录补充,甚至可试试以摘要的形式缩写整个实验过程,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一定基础。

三、结语

生物工程发酵综合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学习训练,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实验设置可根据地区特点、学校传统、时展设计,但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操作功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的科研思维等。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应随时与学生、同行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时代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丽华,付璐璐,邢翔.对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心得[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1):19-21.

葡萄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从套袋前预备、套袋选择、套袋、去袋、套袋后果实着色期的摘叶除蔓、套袋果采收等方面介绍葡萄套袋技术,同时指出该技术的注重事项,并提出该技术推广应用办法。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之一,在许多地区被大量引进种植,成为许多农民的收入来源之一。一些果农在葡萄前期的管理和防病过程中都做得很好,葡萄坐果也很好,但到了坐果后期及成熟期葡萄出现了裂果、病斑、虫害等现象,碰到大风、雨水,将出现烂果,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果农的经济损失很严重。在使用了葡萄套袋技术后,极大地改善了葡萄的外观品质,防止了病虫危害、减少了农药残留、改善了果实风味、提高了果品质量,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实践证实,经过套袋处理过的葡萄比不套袋处理过的减少发病达99%,裂果减少70%,平均产量增加了20.6%。葡萄套袋技术对生产高品质、高质量、无公害的优质水果起了重要的功能。

1套袋技术

1.1套袋前预备

花前1周整修花序,大花穗除去副穗及主轴基部1~8个支轴、小花穗少去或不去;花前掐穗尖1/4左右,坐果2周后疏果粒,稳果后套袋;套袋前必须喷1次杀菌剂和杀虫剂(两剂混用)防止病虫在袋内为害,等药液晾干后再套袋。采收前7~10d摘袋晒果。

1.2套袋选择

葡萄套袋要根据品种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使用适宜的纸袋种类。一般最好选用本地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葡萄专用纸袋。如摘要:巨峰系宜采用巨峰专用的纯白色、经过羊水处理的聚乙烯纸袋;红色品种可用透光度大的带孔玻璃纸袋或塑料袋等。

1.3套袋时期

一般应在坐果稳定、整穗及疏粒结束后立即开始,赶在雨季来临前结束。假如套袋过晚,果粒生长进入着色期,糖分开始积累,不仅极易侵染病菌,而且日灼及虫害均会有较大程度的发生。套袋时要避开雨后高温天气和阴雨连绵后忽然晴天时,否则会加重日灼。一般最好经过2~3d果实稍微适应高温环境后再套袋。

1.4套袋前喷药

套袋前,全园可喷1遍复方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重点喷布果穗,药液晾干后再开始套袋。

1.5套袋方法

套袋时先用手将纸袋撑开,使纸袋整个鼓起,然后由下往上将整个果穗全部套入袋内,再将袋口收缩到穗柄上,用一侧的封口丝紧紧扎住。但封口丝以上要留有1.0~1.5cm的纸袋,并且绝对不能用手揉搓果穗。套袋后假如碰到危害叶片的虫害还可解袋喷50%辛氰乳油2000~3000倍液、48%乐斯苯1200~1500倍液等。

1.6去袋时期

套袋后可以不去袋,带袋采收;也可以在采收前10d左右去袋,这要根据品种、果穗着色情况以及纸袋种类而定。一般红色品种可在采收前10d左右去袋,以促进良好着色。但假如袋内果穗着色很好,已经接近最佳商品色调,则不必去袋,否则会使紫色加深,着色过度。假如使用的纸袋透光度较高,也可不必去袋。

1.7去袋方法

去袋时不要将纸袋一次性摘除,要先把袋底打开,使果袋上部仍留在果穗上,以防止鸟害及日灼。去袋时间宜在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阴天可全天进行。去袋后一般不必再喷药,只要注重防止金龟子危害,并密切观察果实着色进展情况即可。

1.8套袋后果实着色期的摘叶除蔓

在果实着色前,剪除果穗四周的部分已经老化的叶片和架面上的过密枝蔓,以改善架面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促进浆果着色。但如摘叶过多,则会影响树势恢复及翌年的生长和结果。需注重摘叶不要和去袋同时进行,也不要一次性完成,应当分期分批进行,以防止发生日灼。

1.9套袋果采收

根据葡萄果实的着色情况适期、分批采收。在采收和运输过程中,尽量轻采轻放,减少碰压和划伤,提高果实的品质。

2套袋技术注重事项

(1)葡萄套袋时期不宜早也不能迟。不宜过早,过早了果实会偏小;但也不能过晚,过晚了葡萄会感上病毒,喷药也难以全部铲除,仍会在袋内繁衍。

(2)葡萄套袋成本会偏高。一般情况下,果农使用1次后,由于没有消毒设备,果袋很少使用第2次,纵然使用,效果也不好。套袋用工成本也很高,劳动强度很大。

(3)葡萄套袋后注重防病防虫。套袋后可以不再喷布针对果实病虫害的药剂,重点是防治葡萄叶片的病虫害,如叶蝉、霜霉病等。对玉米象、牧草虫、康氏粉蚧、茶黄蓟马等轻易入袋为害的害虫应密切观察,危害严重时可解袋喷药。

(4)葡萄果袋选择要讲究。一般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纸袋,葡萄适宜套纯白色单层袋,葡萄套袋用纸袋要求原纸质地轻,纸质经过强化,对果实增大无不良影响,透明度高,透气性、透湿性强。

3葡萄套袋技术推广应用办法

葡萄套袋栽培技术是提高果实品质和实现无公害栽培的重要办法。地方政府和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应积极采取办法,大力推广葡萄套袋技术,极大地调动果农生产无公害水果的生产积极性,为生产无公害水果奠定基础,极大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的收入。

3.1做好政府引导,重视葡萄套袋技术

地方政府可以成立水果套袋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协作组,大力推广套袋技术。帮助果农联系套袋材料,同时进行试验和推广,在技术上给予扶持。另外,可以制定相关文件,在资金上给予葡萄套袋技术项目财政补贴。还可以帮助果农联系销售市场,让果农在果实成熟的时候不会因为没有销售市场而耽误了销售,降低损失,极大地调动果农生产无公害果实的积极性。

3.2加强葡萄套袋技术指导和推广

在适当的地方建立葡萄套袋技术生产示范地,指导果农进行水果套袋生产。定时定期召开葡萄套袋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使果农准确把握套袋技术要领,及时进行管理、套袋、摘袋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性技术。同时按时到田间走访果农进行现场指导,和果农加强交流,帮助其更快更好地把握套袋技术。

3.3重视葡萄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要求,大力引进、栽培名特优新品种;进行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坚持地方特色,坚持“一村一品”;大力推广应用葡萄套袋技术,提高果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对无公害水果的需求,创造更高、更好的经济效益。

葡萄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科交流;毕业实验

医药类院校学科众多,虽然专业不同,但大部分专业知识相通,相互之间也需要借鉴学习,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当中,尤是如此[1-2]。国内外大学都在寻找各种方法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进行交叉学习的探讨,试图建立起富有成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战略[3-6]。以往在指导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所长,在某些综合实验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完善的科研能力,急需互相沟通学习。因此,我们尝试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建立交叉学科实验小组,共同进行一系列科研工作,希冀学生能通过学科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实验能力,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同一个大型实验项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所长和交叉学习,利用毕业实验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7]。毕业实验设计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拟建立一个由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组成的交叉学科科研工作小组,采取团队协作模式,完成毕业实验设计。

1方法

1.1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工作小组的建立

2014年6月-2018年6月,共培养4届毕业生,建立了4个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工作小组,每组6人,包括药学小组、生物小组,4名来自药学院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的同学为药学小组,2名来自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同学为生物小组,共同完成毕业实验设计。药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各有1老师加入,作为指导教师。

1.2毕业实验选题设计及实验准备

自毕业实习任务下达开始,科研小组定期开展小组会议,讨论分析实验选题。首先,由2位指导教师初步设计一个大型跨专业实验,其内容既涉及药学专业又涵盖生物学专业。本文将选题方向定为“天然植物中免疫活性物质的提取及药理分析”。近几年选定的植物分别为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实验中涉及药物提取制备的部分主要由药学小组主导设计实验流程,做好可行性分析;涉及药效生物分析的部分主要由生物小组完成初步实验设计及可行性分析。要求学生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各小组着重关注自身专业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进行细致的实验方法、实验流程设计规划。每位组员分工将本专业涉及的实验内容以PPT的形式进行轮流汇报讨论,便于学习交叉学科实验内容和实验知识。最终确定毕业实验的具体方向和实验流程以及实验分工。强调既是各有侧重,又能相互学习、融会贯通。科研小组同步开展实验的准备工作,购买实验所需耗材、饲养动物、熟悉大型仪器的操作等。

1.3交叉科研小组实验阶段

在题目方向选定后,首先进行的是“相关药物的提取分析”。这一阶段以药学小组为主导,生物小组辅助,通力合作。在选题之初,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基本确定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含有的与免疫活性有关的有效成分分别为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小组成员群策群力,药学小组根据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拟定整体实验方案;生物小组的同学则从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学以及遗传学角度,丰富药学小组同学的知识体系,更加有效地提取相关免疫活性成分。在药物成功提取并检测后,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建立交叉学科科研小组,共同饲养动物模型及给药,可以取长补短。各组同学轮流分工,相较单独开展实验大大减轻了每位同学的工作压力,同时也熟练掌握了涉及动物饲养、给药等各项实验操作技能。最后,生物机能分析测定阶段。实验开始前,先进行小组讨论,由指导教师剖析每个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每位学生学习并制作实验流程PPT,再次开会讨论,明确每个实验项目的分工及主次。两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所涉及的多项生物机能指标的分析测定。因为主要涉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包括免疫组化、凝胶电泳、RT-PCR、Western-blot、ELISA、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等,这部分工作主要由生物小组主导,药学小组辅助、学习并掌握。

1.4数据分析,撰写论文

每年5月的答辩前阶段,实验进入最终阶段。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各自专业,选取合适的实验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论文撰写过程中,药学小组和生物小组可分别选取整体实验中与自身专业相关的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不同专业同学分别选取整体大实验中所涉及的与自身专业相关的1~2个小实验项目进行重点论证,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此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随时跟进实验进程,对实验进行整合分析,促进两组间的交流学习。

2结果

2.1交叉科研小组成功建立

科研团队的建立,改变了过去毕业生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孤立局面。化零为整,发挥集体创造力,团队协作,互相借鉴学习,各小组均设计出了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毕业实验。

2.2交叉团队实验进展顺利

实验进行过程中,不同阶段以不同小组为主导,充分激发了各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团队配合、学科交叉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最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实验结果。小组成员团队协作,分别采用水提醇沉法、溶剂萃取法和Sevage法,辅以超声波提取法,成功从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中提取到相应的免疫活性成分: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并进行了纯化和检测。大规模进行动物饲养、造模的训练,大大提升了每位学生的动物实验操作能力,解决了单人进行大量动物饲养的压力,也同时保证了实验样本的数量,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以往单人完成毕业实验操作所无法完成的。以往单人进行实验指标的测定,大多只能完成1~2项,而此次交叉科研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全面性,如免疫活性的测定,就进行了包括胸脾指数、血清溶血素、鼠耳肿胀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的ELISA测定和RT-PCR测定,累计每组平均可完成6~8个功能指标的测定,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的免疫活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远胜于以往学生独自为战的局面。每位学生除掌握了本专业涉及的实验操作技能之外,也学习熟练了其他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实验方法和技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成果斐然。

2.3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顺利完成

论文撰写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实验内容及方向,顺利完成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最终均以优异成绩通过论文答辩,其中两人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一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并入选省级优秀论文。

2.4整体毕业答辩成绩理想

此次参与交叉学科毕业实验小组毕业生共24人,同时选取独立进行毕业实验的毕业生30人,比较其毕业答辩成绩,结果见表1。从表1不难看出,虽然指导教师相同,但是参加交叉学科小组的毕业生答辩优秀率更高,成绩更好。

3讨论

以往单人进行毕业实验设计,只能进行相对简单的小型实验,内容简单,结果单薄。一旦进行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实验,由于学科的单一性,学生掌握的知识仅限于该学科。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压力大,任务繁重,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情况,甚至因薄弱环节导致实验完全失败。建立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小组,与以往的单人毕业实验相比优势明显。每一个小组均圆满完成毕业实验任务,部分小组甚至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就为期一年的实验过程来看,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学科交叉的优势。1)相关药物的提取分析阶段,该阶段由药学小组主导。药学小组通过该阶段的实验工作,系统地对大学四年所学的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知识进行梳理,并通过实验将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是对所得知识的一个升华,无论对以后的工作还是对考研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一阶段,生物学小组的同学虽然只是辅助,但对他们帮助也很大,他们学习了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发现发挥药效的基团,或者发现新药,或者从药物中分析出新的发挥药效的活性基团,阐述药物发挥作用的新机理;可以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制成合适的给药剂型,筛选合适的给药方式,更快和更安全地发挥药效,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2)动物实验阶段,两组共同完成。药学学组开展药理学的相关实验,可以接触到动物实验,生物组的学生会学习动物学这门课程,也可以接触到动物实验。所以,两个小组对动物实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于动物的饲养、给药、建模等技术的掌握并不系统。如每天给动物投放食物的量,给药方式等,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挑战性。通过该阶段的学习,两个小组的学生对于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有了更深地认识,可以对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查缺补漏。经过这一阶段的指导培养,帮助小组成员顺利通过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考试,甚至表现优异。3)生物机能分析测定阶段,该阶段由生物学小组主导。生物学小组通过该阶段的实验工作,可以对所学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将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作为辅助的药学小组成员,他们所汲取的营养并不少于生物学小组,通过该阶段的共同学习,他们可以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技能。如免疫组化、凝胶电泳、RT-PCR、Western-blot、ELISA、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等,对以后准备走向科研工作岗位的同学尤为重要。总之,通过建立交叉学科毕业实验设计科研小组,通过学生团队协作,不但可以顺利完成各自毕业实验,而且在此次大型实验过程当中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了自己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8-10],让学生更多通过地参与大型实验设计,进行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出高素质的科学教育人才,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培养模式,后续我们将扩大交叉培养范围。今后我们将投入更多的努力,完善交叉学科共同进行实验工作的教学培养模式,围绕跨学科教育进行不断地探索,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君强.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6(9):20-21.

[2]李雅妮,范耿,黄晨,等.交叉学科建设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管理观察,2015(6):116-117.

[6]高慧婕,刘超,任妍,等.将毕业实验设计与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合并开展的新型教学方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81-82.

[7]张建良,卢慧芬,赵建勇,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实验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173-176.

葡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汤料;加工工艺;品质;影响

酱卤制品作为我国传统美食之一,是把腌制过的原料肉、香辛料及调味品,经过加热煮制而成,色泽美观、香味浓郁、口感适中[1]。在此过程中卤制的汤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卤汤是指可以反复使用的卤煮畜禽肉制品的汤汁,成分非常复杂。现在普遍认为卤汤年份愈久,质量愈稳定,是老字号品牌企业秘而不宣的珍品,对各种特色风味酱卤肉制品的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各类汤料的研究多集中于高汤成分分析[2,3],而不同的加工工艺对卤汤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ClaudiaI[4](2000)等研究发现卤煮温度高于75℃的牛肉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魏秋霞[5](2008)等研究发现提高卤煮温度容易使原料中的呈味物质充分浸入汤料中,提高汤料粘性,增加鲜味,并且卤汤质量好坏与原料中成分向汤料转移的程度有关,过少的水分不利于原料的营养物质与风味成分浸出。张士康[6](2016)等研究发现通过添加木瓜蛋白酶可以提高汤料蛋白质的利用,促进氨基酸分解,从而提高汤料品质。为了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酱卤风味汤料品质的影响,本文通过改变不同骨头类型、骨肉比、卤煮时间以及葡萄糖添加量,分别检测汤料品质(pH值、灰分、固形物含量、总氮含量、HMF含量)的变化,以期为酱卤风味汤料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新鲜猪骨、牛骨、鸡骨、牛肉腿肉、八角、肉扣、肉桂、草果、辣椒、山奈、香叶、丁香、花椒、小茴(购自家乐福超市),氢氧化钠、盐酸、硝酸、过氧化氢、三氯化铁、浓硫酸、硫酸钾、5-羟甲基糠醛(HMF)、硼酸、碘化钾、TBA(分析纯,国药集团),葡萄糖(食品级,国药集团)。

1.2仪器与设备

AR1140/C型电子天平,奥豪斯(上海)公司;T6新世纪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HC-3018R高速冷冻离心机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阿贝折光仪,上海立光精密仪器;高温灰化炉(马弗炉),东莞市立一试验设备有限公司;K9860凯氏定氮仪,上海那艾公司;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实验方法

不同骨组。分别将300g猪骨、牛骨、鸡骨置于锅中,添加600mL蒸馏水,及一定比例香辛料。用160W功率卤煮3h,每隔0.5h补充适量蒸馏水,使煮锅内水位始终保持与初始水位相同。不同骨肉比组。分别将总重量300g的牛骨,加搅碎的牛后腿肉按1∶1、2∶1、3∶1比例置于锅中,即150g牛骨+150g牛肉、200g牛骨+100g牛肉、225g牛骨+75g牛肉,其余操作与不同骨组相同。不同卤煮时间组。将300g牛骨置于锅中,添加600mL蒸馏水,及一定比例香辛料。用160W功率分别卤煮2、3、4h,每隔0.5h补充适量蒸馏水,使煮锅内水位始终保持与初始水位相同。葡萄糖添加组。将300g牛骨置于锅中,添加600mL蒸馏水,分别添加牛骨重量1%、2%、3%的葡萄糖,及一定比例香辛料。用160W功率卤煮3h,每隔0.5h补充适量蒸馏水,使煮锅内水位始终保持与初始水位相同。

1.4指标测定

1.4.1pH的测定参照GB5009.237-2016中食品PH的测定[7]。

1.4.2灰分的测定参照GB5009.4-2016食品中灰分的测定[8]。

1.4.3固形物的测定参照GB/T12143-2008饮料通用分析方法稍作修改[9]。使用超纯水将手持式阿贝折光仪调零,吸取卤汁汤料样品1~2mL,将样品滴在检测窗上进行测试,每个样品测量之间均以超纯水进行清洗,重复3次。计算出3次测量的平均值。

1.4.4总氮含量的测定参照GB5009.1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10]样品消化。取过滤后的汤样10g于消化管中,加入0.2g无水硫酸铜,3.0g无水硫酸钾,再加入10mL浓硫酸,轻轻摇动消化管使溶液混合均匀,放入SH220N石墨消解仪中进行消化。消化仪温度设置为420°C消化时间为1.5h,至液体成蓝绿色且澄清透明,即消化结束,将消化管拿出冷却至室温。样品测定:用凯式定氮仪进行样品测定。参数设置为:标准酸的浓度,已标定酸的浓度(1.0mol/l);蛋白系数6.25,硼酸25mL,稀释水15mL,碱液45mL,蒸馏5min。以空白组为对照将空白体积填入。

1.4.5HMF的测定参照Franciscomg[11](2003)等的方法稍作修改取1mL样品液加入3.0mL0.15M的草酸溶液于离心管中,混合均匀,再加入2mL40%(W/V)的三氯乙酸(TCA)静止5min来去除蛋白,将离心管放进离心机进行离心7000r/min、10min,离心结束后取上清液1.6mL于比色管中,再加入0.9mL0.03M的TBA溶液,在置于40°C保温40min后,用分光光度计在443nm的波长下比色测定吸光值。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加工工艺对卤汤中5-羟甲基糠醛(HMF)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是卤煮过程中产生香味的重要原因之一[12]。LambertsL[13](2008)等人发现,5-羟甲基糠醛(HMF)是美德反应的中间产物之一。通过测定卤汤中HMF的含量,可以鉴定美拉德反应程度,是衡量卤汤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由图1可知,与猪骨相比,添加牛骨、鸡骨可以显著升高卤汤中HMF含量(p<0.05),这可能是因为牛骨、鸡骨中的氨基酸含量高于猪骨,而氨基酸是美拉德反应的重要底物,所以添加牛骨、鸡骨后卤汤中HMF含量上升;1∶1骨肉比组的HMF显著高于3∶1组,推测是因为含肉量的增加会导致卤汤中还原糖与氨基酸含量增加,最终导致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HMF含量的上升;随着卤煮时间的增加,HMF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美拉德反应的程度不断增加,中间产物HMF先显著增加(p<0.05),后来因为被反应消耗,再显著降低(p<0.05)。葡糖是美拉德反应的重要底物之一,随着葡糖添加量的增加,HMF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且2%与3%的葡萄糖添加量组的HMF含量显著高于1%葡萄糖添加组(p<0.05)。

2.2不同加工工艺对卤汤pH的影响

pH值是衡量卤汤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较低的pH值会影响肉中蛋白质和脂肪水解酶类的活性,从而影响产品风味[14]。由图2可知,骨头类型对汤料的pH值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骨肉比为3∶1的组pH值显著高于1∶1与2∶1组(p<0.05),这可能是因为卤汤中的肉经过脂肪氧化、蛋白氧化,导致卤汤的酸度增加[15];随着卤煮时间的增加,卤煮4h后pH值显著降低,麦润萍[16](2018)和刘登勇[17](2016)等也得出过类似的结果,原因可能是长时间卤煮引起较高程度的蛋白氧化,最后导致卤汤pH值下降;葡萄糖的添加量对汤料的pH值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2.3不同加工工艺对卤汤灰分的影响

灰分反映了卤汤中矿物元素的总量[18]。由图3可知,骨头类型与葡萄糖添加量对卤汤的灰分并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骨肉比3∶1组的灰分显著高于2∶1与3∶1组(p<0.05),说明骨的占比越高,卤汤中的无机盐含量增加,导致灰分含量上升;随着卤煮时间的增加,4h卤煮的卤汤灰分显著高于2、3h(p<0.05),可能原因是长时间卤煮导致骨肉中无机盐成分流失在卤汤中,导致灰分增加。

2.4不同加工工艺对卤汤固形物的影响

可溶性固形物主要是指溶液除水、盐、不可溶物质外的其他物质含量的总称,在卤汁汤料中主要包括NaCl、水溶性蛋白、有机酸、氨基酸、肽等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与卤汤风味形成有关,是影响风味的重要指标。由图4可知,骨头类型对卤汤中固形物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骨头含量的降低,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着卤煮时间的增加,卤汤中固形物含量显著增加(p<0.05),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卤煮导致骨肉中的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增加,最后使得固形物含量增加;随着葡萄糖添加量的增加,卤汤中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1%与2%添加量组的固形物含量显著低于3%葡萄糖添加量组(p<0.05),可能原因是添加葡萄糖加速了卤汤中美拉德反应,最终导致固形物含量增加。

2.5不同加工工艺对卤汤总氮含量的影响

在煮制过程中复杂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含氮物,总氮含量包括水溶性氮,挥发性盐基氮,游离氨基酸肽氮等。总氮在内源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非蛋白氮,很多加工工艺都会影响卤汤中含氮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卤汤的风味[19]。由图5可知,骨头类型与葡萄糖添加量对卤汤中总氮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骨头含量的降低会显著性提高卤汤中的总氮含量(p<0.05),可能是因为肉含量的增加会增加氨基酸含量,最终导致总氮含量增加;随着卤煮时间的增加,卤汤中总氮含量显著上升(p<0.05),推测由于长时间卤煮导致骨肉中的含氮物质溶解在卤汤中,使得总氮含量上升。

3结论

骨头类型对卤汤的pH值、灰分、固形物含量和总氮含量等性质的影响较小,但牛骨和鸡骨汤料可以获得更高的美拉德反应标准物HMF,有利于风味的形成;卤汤pH值明显受骨肉比和卤煮时间的影响,肉比重越大、卤煮时间越长,卤汤pH值则越低;卤汤灰分同样受骨肉比和卤煮时间影响,骨头比重越大、卤煮时间越长,卤汤灰分越高;卤汤固形物则随着骨头的比重增加、卤煮时间延长和葡萄糖比例增加而增加;卤汤总氮含量则随着肉比重增加和卤煮时间延长而增加,不受骨头类型和葡萄糖添加比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改名.酱卤肉制品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黄武营,黄俊生,刘晓珠等.传统潮州卤汤的调配及Vc对其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J].中国调味品,2012,37(7):109-111

3李艳逢,杜垒,高菲菲等.盐水鸭卤水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J].江苏农业学报,2010,(3):607-612

5魏秋霞.原辅材料及加工贮藏工艺对牦牛骨浓缩汤品质影响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张士康,孙晓明,周惠明.高汤中木瓜蛋白酶酶解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7):7443-7444

7GB5009.237-2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pH值的测定[S].8GB500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S].

9GB/T12143-2008饮料通用分析方法.10GB5009.1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S].

12史华利,聂文,朱星海等.传统酱卤牛肉老汤成分分析研究[J].肉类工业,2018,(1):19-24

15周婷,陈霞,刘毅等.加热处理对北京油鸡和黄羽肉鸡质构以及蛋白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7,28(12):74-77

16麦润萍.盐焗鸡卤制过程中卤汤成分的变化与控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7刘登勇,刘欢,戚军等.扒鸡卤汤基本营养成分在反复卤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J].食品工业科技,2016,(24):170-180,19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