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慢性病健康教育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78.45%被调查居民认为应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居民能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影响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

关键词:

慢性病;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一、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良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慢性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指导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随机选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399位,其性别、年龄、工资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方法。2010年1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春市南关区与朝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居民数据资料。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填写问卷399份,有效率95%。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第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应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资料。

三、结果

第一,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有差异(P<0.05),见表1。不同年龄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二,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学历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三,不同月收入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不同收入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

四、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以便减少、改善以及消除导致健康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利平等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于社区慢性病干预工作有着积极意义。此次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方面,应更加关注55~74岁年龄段之间的老年人,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潜移默化的促进其行为模式的转变。应给予800~1500元月收入人群及大专学历人群更多的医疗帮助,增强对该人群慢性病健康知识教育力度,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国外的大量研究告诉人们:不论对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健康素养在疾病预防及管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赵学军[4]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干预中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必要且有意义。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相关认知,有利于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2):52.

[2]利平,谢莉,刘小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7):427-9.

[3]张庆华,黄菲菲,朱爱群.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14-817.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健康人、高危人群、患者提供综合、主动、系统的健康管理措施,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1]。实践表明,社区综合干预的方法是有效防控慢病的最佳手段。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已大范围实行[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为慢病患者进行有关防治慢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相关资料,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社区义诊等;专业人员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及社区日托服务,引入老年慢病患者专业化服务[2-4]。因此,为探索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及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以更完善的模式及规范的流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慢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干预性调查

2014-06与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内容上的实施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郫都区10个社区的常住老年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实施调查。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服务主体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上实施情况。抽样方法同前。

1.2对象

干预性调查研究对象:在成都市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老年人与同时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5周岁,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意识清醒;②同意参加本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③经三级医疗单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④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间≥6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

1.3方法

1.3.1慢病管理内容

以多种卫生服务主体为核心、利用多种卫生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管理协调体系中,对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实施卫生服务,并且适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年检与监测。

1.3.2干预性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于2014-06和2016-06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500位老年人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基线调查与干预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满意度等相关信息。

1.3.3横断面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于2016-06/2016-09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500位老年人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前。

1.3.4指标定义

1.3.4.1管理人数

最近1次随访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的人数。1.3.4.2管理率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辖区内估算的慢病患病总人数×100%。

1.3.4.3控制人数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

1.3.4.4控制率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已管理的慢病人数×100%

1.3.4.5满意人数

问卷调查中对所有慢性病管理满意的人数。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根据调查内容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理解各项调查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调查员相互核查问卷填写内容,检查是否有逻辑错误或者遗漏,及时改正错误;数据录入阶段,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录入的时候设置自动跳格、错误报值等功能,减少录入过程时的错误。在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数据录入时注意事项。数据录入过程中执行双输入录入法,并进行双录入实时校验,及时发现错误并更改。在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进一步进行逻辑查错和抽查,以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分析阶段,运用SPSS21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和清理,保证数据质量。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描述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干预性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对基线495人进行干预,回收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7.4%;平均年龄为72±3.2岁。横断面研究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平均年龄为69.6±4.3岁。在不同服务主体中,慢病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上均衡,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情况

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后老年人的满意度明显增高。其中健康咨询提高31.7%,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31.2%,年检与监测提高32.3%,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不同服务主体之间慢病管理情况对比在慢病管理中,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咨询高出11.7%,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出16.2%,年检与监测提高21.2%,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9.7%,满意度提高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是一种综合社会、社区和家庭各方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5]。以家庭为基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干预,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带动影响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而且提高老年人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6]。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效果显著

3.1.1实施慢性病管理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慢病管理内容实施效果显著

成都市郫县社区几家养老中心在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后,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5个维度上水平(健康知识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均显著的提高(P<0.05);且慢性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满意度由71.5%提高到85.6%,慢性病管理人数、管理率及控制率也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某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因此与管理前比较,加强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故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4.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实施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促进了养老和医疗康复的更好融合[7]。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以慢病管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理念,并不断的规范服务流程,使得老年人慢病管理取得一定成效[8]。

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自我照顾能力下降[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破传统的仅由老人自理或者子女、亲戚照顾的固有模式,建立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服务为辅助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慢病患者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对象年龄层次不等,依存性较差,难以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优化性欠佳,老年人满意度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则更高,慢性病管理率、控制人数、控制率等都较高,可见老年人更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或社区里获得定期、就近、方便、专业的健康护理照顾的服务,以减少其家庭依赖程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自身健康养老[10]。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具有着必然性[11]。

4参考文献

[1]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2]孙海燕,王峰,杜冰,等.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4-7.

[3]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0-14.

[4]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社区护理,2009,24(20):82-84.

[5]林军,赵加奎,等.城市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013,8(3):177-179.

[6]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0,5(10):75-76.

[7]周育瑾,吴江,张升超,等.深圳市桃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1738.

[8]孙海燕,孙国珍,周滋霞.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1-63.

[9]何婷婷,洪倩.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治能力建设的现况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11-316.

[10]黄方超,王玉环,张宏英.社区一居家式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服务内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56-2057.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全面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强化政府主导、深化部门协作,扩大社会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城乡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多部门行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探索特色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一)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的高危人群标准知晓率逐年递增30%;居民自我体重知晓率、腰围知晓率、血压知晓率均不低于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不低于30%;人群食品营养学标签知晓率不低于30%。

(二)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8克;平均每日运动量在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不低于35%。

(三)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四)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30%。

(五)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25%。

三、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充分利用监测、专项调查、居民健康档案等已有的基础信息和资料,根据需要开展基线调查,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了解全区人口、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等基础资料,分析、掌握全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行动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各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包括慢性病发病监测、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新发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报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示范区慢性病防控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挥传媒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突出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将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纳入全区主要媒体公益宣传栏目中,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2.区疾控中心每年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3.各社区居委会面向居民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4.学校为学生开设防治慢性病健康教育课程。幼儿园与小学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支持并参与“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等宣传日活动。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辖区各类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器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健身活动的支持性环境,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组织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街道、社区要完善群众性健身设施,鼓励并支持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

2.全面开展食品膳食知识宣传。各级各部门通过合理的健康宣教手段向居民宣传食品营养标签的作用,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群众实行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烟草控制。区政府各部门、各级学校、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禁烟。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工作,逐年提高无烟场所覆盖比例。

4.示范创建。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餐厅)创建工作。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干预,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1.高危人群发现。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在社区定期开展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和主动发现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每两年为职工提供体检,发现高危人群并实施管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

2.高危人群干预。强化对慢性病高危人群标准的宣传。为慢性病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对体重超标、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健康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

3.口腔卫生。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为符合适应症的适龄儿童提供第一、第二恒磨牙窝沟封闭的免费服务。以小学为单位的儿童龋齿填充率在上年基础上增加30%;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50%以上。

(六)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以“健康监护益体机”为手段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模式,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居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四、部门职责

(一)区政府办: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区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督促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区各镇、开发区、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二)区卫生局:负责制订慢性病防治方案,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项目,做好慢性病防治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负责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推广适宜技术,指导社会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

(三)区发改局:将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区域内社会事业重点工作中,结合社区诊断结果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行动措施和评价标准。

(四)区教育局:负责制订学生慢性病防治教学计划,制定学校控烟制度。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学校、幼儿园口腔卫生宣传教育,督促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慢性病防控知识知晓率。

(五)区民政局:负责为慢性病致贫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救助,并协助做好居民慢性病登记报告工作。

(六)区财政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疾病谱的转变,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经费保障,及时足额拨付慢性病防控经费。

(七)区文体局: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指导建立和完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身场所,协调落实辖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工间操制度,组织开展集体性群众健身活动。指导开展“健康步道”和“绿道”建设工作,开展居民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和运动状况调查。

(八)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媒体宣传计划,协调设立宣传专栏和户外广告牌,组织开展慢性病防治主题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九)区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组织群团开展慢性病防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相关场所、人群中开展慢性病专业防治及保健工作,组织全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活动,保障机关、企事业单位关于健身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督促开展职工健康体检,提高人群健康保健意识和素质。

(十)各镇、开发区、街道: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负责辖区宣传专栏、健身场所设置,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健康步道”、“主题公园”等创建工作,组织实施慢性病的基线调查、评估干预、健康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1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按照创建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要求,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明确人员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3年2月~5月)。按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组织实施,开展基线调查及社区诊断,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干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完善各类工作台帐并汇编成册。

(三)省级评估阶段(2013年5月~6月)。区卫生局对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开展自评工作,根据自评结果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申报,接受市、省专家组的评估,创建成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创建成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基础上,针对专家组提出的建议,探索符合实际的慢性病管理适宜技术,建立完善全区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管理机制,迎接国家卫生部专家组的现场复核评估。

(五)国家复核评估阶段(2014年7月~9月)。接受国家卫生部专家组的现场复核评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建立发改、教育、文体、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联络员例会制度,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实施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策略,按照“分类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运用疾病“三级预防”的理念,通过健康教育、膳食指导、身体活动促进、随访管理等关键措施,对辖区内慢性病的居民进行监测,为慢性病人群提供连续、综合、方便可及的防治服务。利用慢性病风险评估技术,明确和量化个人及区域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并按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实行分类干预管理,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全面提升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目标指标

(一)总目标指标

力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五星级乡镇占20%,四星级乡镇占40%以上。

工作指标:

1.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0%;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70%。

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服药率达到70%以上;血压控制率达到50%以上,血糖控制率达到35%以上,脑卒中、冠心病发生率、死亡率逐年下降。

(二)具体目标指标

根据现阶段我区各乡镇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实际,采取星级制度科学设定每个星级的的目标指标,力争在三年内,完成五星级乡镇管理病人和亚健康人群(即高危人群)、四星级乡镇实行病人分级管理、三星级乡镇提高病人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等目标指标任务。

1.五星级乡镇

目标:深化三级管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稳步推行高危人群干预,减少危险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以点带面有步骤的实行分层管理,监测靶器官受损。

工作指标:

(1)35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8%以上,异常血压复查率达到90%以上;

(2)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

(3)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服药率达到75%以上;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55%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40%;

(5)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75%以上;

(6)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报告发生、死亡率下降5%。

2.四星级乡镇

目标:强化分级管理,提高控制率;适当尝试开展高危人群干预,改善人群知识、信念和行为,控制危险因素,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水平。

工作指标:

(1)35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5%以上,异常血压复查率达到85%以上;

(2)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

(3)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服药率达到70%以上;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50%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35%;

(5)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70%以上;

(6)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报告发生、死亡率逐年下降。

3.三星级乡镇

目标:加强社区基础资料收集,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保证管理质量,规范分级管理,提高规范管理率,提高服药率及控制率。

工作指标:

(1)35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0%以上,异常血压复查率达到80%以上;

(2)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3)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服药率达60%以上;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40%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30%以上;

(5)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65%以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丰富教育载体倡导健康行为项目。充分发挥卫计资源整合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康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在原有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干预模式下,3年内在全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全面推行健康干预工具(控油壶、限盐勺、体重指数计算尺),对农民吃、行进行量化干预。

(二)落实慢性病星级管理基础项目

1.五星级乡镇

(1)强化随访管理,严格质量控制。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级别,责任医生按每级要求进行管理;中心每月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分级管理质量。

(2)开展患者靶器官损害监测,逐步实施分层管理。进一步深化三级管理,先选择2-3个社区每年对管理的患者进行心、肾、脑、眼底等靶器官检查,密切观察受损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级别与干预计划,开展分层管理,积累经验,3年内在全镇全面实施。

(3)进一步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工作。在高危人群管理试点的基础上,扩大管理覆盖人群,争取3年内管理人数达到2000人,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每季一次给予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进行危险因素干预,每半年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干预效果评价,对转成健康人群者撤销高危管理,对发展成患者的人群纳入专项管理。

(4)规范慢性病健康俱乐部活动,大力开展同伴教育。根据患者需求,通过举办讲座、专家健康咨询等方式每季开展一次俱乐部活动;充分发挥同伴教育骨干力量,经常性开展互动交流;完善同伴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2.四星级乡镇

(1)分级管理、综合干预。进一步深化高血压患者三级管理,根据患者年初血压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级别,按每级要求进行管理。轻、中度患者,以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为重点,重度患者,以监测靶器官损害为重点,实施个体化管理。

(2)加强监测、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每季随访一次并测量血压及血糖,以饮食、运动等行为干预指导为重点,密切监测并发症,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干预计划,提高规范管理率。

(3)效果评价、稳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站为单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根据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控制不良影响因素或原因,提升农村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质量。

(4)开展高危人群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在部分社区开展高危人群管理试点,3年内管理人数达到1000人,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每半年一次给予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开具健康教育处方,每年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实时进行效果评价。

(5)创新宣传载体,提升不同人群健康素养。进一步拓宽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丰富宣传载体,通过宣讲团、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编制顺口溜等载体,紧把农民健康教育需求脉搏,掌握农民健康教育需求,针对不同社区、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着力增强农民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效果。

3.三星级乡镇

(1)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社区基础信息资料,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夯实慢性病防治工作基础。

(2)通过农民健康体检、机会性筛查和重点人群筛查等途径,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异常患者,严格执行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复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管理。

(3)严格按照三级管理要求,轻、中度患者,每季一次,重度患者每月一次,对其进行干预指导,规范随访程序与干预内容,提高规范管理率及控制率,早期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及时转诊。

(4)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三)打造“一乡一品”慢性病特色管理项目

1.创新服务手段。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利用“点对点”电子技术开展慢性病移动随访服务,实现社区责任医生用掌上电脑上门实时录入随访内容、提供电子健康教育处方,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提供经验积累。同时,依托短信平台和网络资源,广泛传播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的受益面和教育质量。

2.创新服务载体。组建由乡镇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责任医生、有一定威望的社区居民组成的慢性病防治宣传志愿者团队,采取健康俱乐部、同伴教育、“身体力行”活动等形式开展宣传,促使居民自觉主动地获取健康知识,提高慢性病人和亚健康人群的自我管理水平。

3.依托中医适宜技术。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以改善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技术,整合针灸、推拿、膏方等传统中医预防保健及心身医学方法,根据体质类型建立针对性、个性化的辨体防治方案,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依托卫体合作机制。位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可以聘请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教练,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培训,发挥传统体育项目的养生健身优势,促使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达到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成立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制定慢病综合防治规划和计划,研究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对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奖惩。成立临床专家组和健康教育专家组,提供临床技术和干预技术支撑。

(二)注重培训,提高能力。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强化区疾控中心、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配置,注重专兼职慢性病防治人员的业务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创建目标与指标

(一)总目标

2011年底前,建成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2年底前,建成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达到综合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减少慢性病疾病负担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防治队伍建设。

3.规范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人群慢性病知识、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分别达到70%以上,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以上。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成年人平均每天运动量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创建工作内容

(一)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

充分利用示范区监测、专项调查、居民健康档案等已有的基础信息和资料,分析、掌握辖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行动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撰写社区诊断报告。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

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新发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糖尿病发病监测。定期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示范区慢性病防控相关信息。

(三)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通过设置宣传专栏、举办知识讲座、开设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并结合健康主题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面向全人群,通过举办群体性健身活动、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控制吸烟行动和示范创建等形式,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

通过各类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等多种途径,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并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分类管理和干预。

(六)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

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

(七)开展肿瘤早诊早治

对社区医务人员及居民开展癌症相关症状和预防控制方面的宣传教育,开展健康体检,加强40岁以上人群的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工作。

(八)落实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

建立完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网络,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病人的发现、登记、报告、药物治疗、转诊、社区管理和康复等工作,将病人信息纳入省精神病人专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对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人员和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

(九)推广口腔预防适宜技术

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为符合适应症的适龄儿童提供窝沟封闭免费服务。以幼儿园和学校为单位的儿童龋齿充填率应在上年基础上增加30%;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50%以上。

三、创建工作要求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教育、科技、公安、民政、财政、文化(体育)、卫生、广电为成员单位的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卢达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孙建华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起草、协调落实慢性病防控相关政策。

(二)明确职责

教育局:负责制订辖区内学生健康教育计划,督促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科技局:负责相关技术支持、科研指导和科研项目立项、引进等。

公安局、民政局:负责提供全市人口及死亡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居民死亡登记工作。

财政局:负责安排必要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经费,按不低于国家经费200%的比例进行配套。

文化局(体育局):负责规划、动员、组织全民健身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卫生局:成立专家组,开展技术指导、咨询;定期组织专家,对相应业务领域内的工作进行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督导和定期评估;开展社区诊断工作,完成社区诊断报告;及时向创建领导小组报告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广电台:负责开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设置慢性病防制宣传专栏;提供大众慢病防治知识宣传阵地。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一、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

成立了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文卫主任任组长,街道社区事务科科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办公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关人员组成,并明确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的工作职责。

中心由公共卫生服务部负责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日常事务,并落实专职人员一名。根据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市级示范点考评标准,制订了《创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市级示范点实施方案》及年度防治工作计划。并在月份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将创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市级示范点工作精神贯彻到每位职工,月份对相关科室及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进行了充实,以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覆盖的服务区域为单位,协调组建了7个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每个团队以村或社区为单位,设立社区责任医生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社区护士及一名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中心共设立责任医生小分队28支,有社区责任医生72名。社区责任医生实行例会制度,对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成员进行职责分工并制订了奖罚制度,做到职责明确、奖罚分明,并根据服务人口数落实了劳务补贴,以充分调动社区责任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按照创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制定了慢性病报告制度、高危人群报告制度、慢性病随访管理制度、高危人群随访管理制度、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双向转诊工作制度、高危人群、慢性病报告自查制度及社区责任医生例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相关工作人员人手一册,并在相关科室上墙。

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配合度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相关科室及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放置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健康教育处方,以便患者获取。

中心成立健康教育讲师团,动员组织老年人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在老年活动中心等场地举办慢性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自我管理技能等讲座。规范高血压、糖尿病俱乐部工作,制定俱乐部章程,明确了会员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患者会员每6个月免费测血糖1次,每年免费测血脂1次;非患者会员参加俱乐部活动4次以上免费测血糖1次,8次以上免费测血脂1次),以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

在各社区(村)设置了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充分发挥村(社区)级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的作用,由街道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公共卫生联络员会议,布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册发放等工作。

三、加强重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减少并发症

继续开展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报告工作,并加强监督检查,使漏报率控制在5%以下。月份开始开展35岁及以上门诊首诊患者测血压工作,检测率要求达95%以上,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制度。利用日常诊疗、居民健康建档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高发现、登记率。加强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每季度至少随访一次,高血压病人实行分级管理,免费为糖尿病人每半年测量一次血糖,每年测量一次血脂,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制订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将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及时转到上级综合性医院进行治疗,对上级医院下转的病人进行继续治疗及随访服务。

四、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与干预,减少发病率

对通过日常诊疗、居民健康建档和健康体检等多种途径发现的正常血压高值、糖尿病前期、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人群及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纳入高危人群管理。

以健康讲座、免费测血压、义诊等多种形式向高危人群提供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评估个体的危险因素状况,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改善其生活行为方式,并定期进行随访(每季度一次)。

五、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服务往往持怀疑态度,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比较多见,给健康建档、上门访视等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二)、中心位于区政府所在地,人口比较密集,平时医疗业务繁忙,而社区责任医生都在临床一线工作,健康建档、慢性病人随访等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而且本街道有常住人口8万余名,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万余名,工作压力较大。

1、开展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完成社区诊断:在疾控中心指导下完成了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方案和调查表的设计工作,月旬开始入户调查,计划月旬完成调查工作,并将调查资料录入计算机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月底完成社区诊断工作。

2、加强与各社区(村)老年协会的沟通联系,以老年活动中心为平台,利用集中活动的机会开展老年人健康建档、重点人群集中随访、健康教育讲座等,提高居民配合程度,缓解社区责任医生工作压力。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相关政策和策略,不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治,高效推进”的工作方针,不断探索我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确保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贯彻“政府主导、多部门行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按照全国慢性病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达到各项指标要求,最终通过国家级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4、探索适合于全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三、工作内容

(一)完善保障措施。落实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所采取的组织、经费、政策和队伍等保障措施。

(二)开展慢性病社区诊断。根据全区社会人口经济等基本情况、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等,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三)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覆盖辖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

(四)深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开展媒体宣传,提供宣传资料技术支持,营造社区宣传和支持性环境,结合健康主题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五)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场所干预、群众社区健身活动,以及平衡膳食和烟草控制等活动。

(六)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利用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高危人群早发现,并实施分类管理和干预。

(七)完善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八)开展肿瘤早诊早治。对社区医务人员及居民开展癌症相关症状和预防控制方面的宣传教育,开展健康体检,并加大40岁以上人群的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工作。

(九)落实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建立完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网络,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病人的发现、登记、报告、药物治疗、转诊、社区管理和康复等工作,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

(十)推广口腔预防适宜技术。在全区中小学校为适龄学生免费开展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工作。适龄中小学生窝沟封闭机构覆盖率达100%。

四、工作要求

(一)继续完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由区政府领导,以区疾控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区级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共同参与、密切协作、分工负责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区慢性病防控组织体系架构,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强化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促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全面深化与师范大学医学院区域卫生协作,与浙一医院、中医药大学等省市级医院和高校开展全面合作,以形成区域医疗卫生最优化的共同体。继续在建立并完善对口技术指导和导师(顾问)制、共建社区医疗规范化培训实习基地、建立长效人才培养制度、建立科研项目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等五个方面深化区域协作;同时用三年的时间,开展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水平。

(三)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主动贴近群众服务需求,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慢性病团队服务和家庭医生服务,明确团队医护人员职能,在慢性病患者的发现、随访、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双向转诊等各个管理环节中,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组团式服务为手段,提供便捷、连续、全面的精细化服务项目和个性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四)全面开展健康行为方式宣传活动。

1、成立“健康讲师团”,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走进社区讲堂,向辖区居民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社区医生加强与辖区内慢性病患者自助管理小组的联系,指导小组成员开展慢性病防治活动。

2、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创造有利于健康运动的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3、政府部门带头,在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开展创建无烟场所和无烟单位工作。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禁烟,并逐年提高无烟场所覆盖比例。

4、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以及肿瘤防治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5、各镇街要建立3支以上由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在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6、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技术指导、支持工作。

7、在中小学校开展以“健康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探索学生常见病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的模式。幼儿园与小学要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8、积极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餐厅),每年创建不少于5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区政府成立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多部门合作机制,保证必要的硬件软件投入。各成员单位充实调配人员力量,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认真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二)经费保障。区财政部门根据我区创建工作需要,及时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足额拨付至有关单位。

慢性病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1统计学分析

采取EpiData3.02软件进行双录入,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加权和分析。数据清理主要包括了数据完整性评价、异常值清理、逻辑检验和缺失值处理。因本次监测采用复杂抽样设计,首先根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的资料[4]对本次调查数据进行加权处理,然后,根据调查应答情况进行无应答调整和事后分层调整。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见表1。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4451名调查对象中,城市人口1478名(33.2%),农村人口2973名(66.8%);男性2385名(53.6%),女性2066名(46.4%);汉族4370名(98.2%),少数民族81名(1.8%);平均年龄为(45.7±12.9)岁,其中15~岁338名(7.6%),25~岁551名(12.4%),35~岁1104名(24.8%),45~岁1194名(26.8%),55~岁985名(22.1%),65~69岁279名(6.3%);文化程度方面,不识字或少识字388名(8.7%),小学学历988名(22.2%),初中学历1779名(40.0%),高中或职高或中专学历891名(20.0%),大专或本科及以上学历405名(9.1%);职业方面,公务员80名(1.8%),教师84名(1.9%),医务人员78名(1.7%),其他事业单位人员205名(4.6%),学生88名(2.0%),农民2638名(59.3%),工人436名(9.8%),其他企业人员343名(7.7%),其他499名(11.2%)。

2.2居民慢性病素养水平湖北省201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2%(95%CI:8.1%~10.4%)。关于慢性病素养的15个问题中,有5个问题的答对率低于50%,分别为“骨质疏松的知识”、“吃豆腐、豆浆等大豆制品的好处”“、运动对健康的好处”、“预防慢性病发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慢性病的正确描述”,答对率分别为9.3%(95%CI:7.9%~10.7%)、16.7%(95%CI:15.2%~18.2%)、34.0%(95%CI:32.2%~35.8%)、37.8%(95%CI:36.0%~39.7%)和47.6%(95%CI:45.7%~49.5%)。答对率在50%~70%之间的有5个,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期服用会成瘾的药物”、“对癌症早期危险信号的理解”、“对吸烟危害的理解”“、自测血压的概念”和“控制体重可采取的方式”,答对率分别为64.4%(95%CI:62.5%~66.2%)、57.8%(95%CI:55.9%~59.7%)、57.4%(95%CI:55.5%~59.3%)、55.8%(95%CI:53.9%~57.7%)和55.0%(95%CI:53.2%~56.9%)。答对率大于70%的有5个,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成瘾的危害”、“对高血压的理解”、“儿童青少年也可能发生抑郁症”、“食用水果是否可以代替食用蔬菜”和“超重者易患的疾病”,答对率分别为88.7%(95%CI:87.4%~90.0%)、86.1%(95%CI:84.9%~87.4%)、85.8%(95%CI:84.4%~87.1%)、72.7%(95%CI:70.9%~74.4%)和71.3%(95%CI:69.6%~72.9%)。

2.3不同特征人群慢性病素养水平城市居民的慢性病素养水平(10.49%)高于农村居民(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P<0.01)。15~24岁人群的慢性病素养水平最高(11.54%),55~64岁人群的慢性病素养水平最低(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0,P<0.01)。汉族人群的慢性病素养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慢性病素养水平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慢性病素养水平最高(27.32%),农民最低(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16,P<0.01),见表2。

2.4慢性病素养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文化程度和职业是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以不识字或少识字为参照,大专或本科及以上学历是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的保护因素(OR=7.44,95%CI:1.43~38.73)。以公务员为参照对象,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是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的保护因素(OR=2.19,95%CI:1.00~4.83),农民是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的危险因素(OR=0.39,95%CI:0.18~0.85),见表3。

3讨论

国内外慢性病防治经验表明,单纯提高慢性病的诊治水平并不能阻止慢性病的流行,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方针才能控制慢性病对人类的危害[5]。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健康素养水平与自我管理密切相关,健康素养受限会影响个体获取健康信息、采取健康行为和自我急救职能[6]。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居民2012年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为9.2%,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反映省内居民对慢性病认识不够、应对能力不足,政府应该将慢性病防控作为疾病防控的工作重点,提高全社会慢性病防治水平。关于慢性病素养的15个问题中,有5个问题的答对率低于50%,说明我们在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教育中,知识的内容和覆盖的人群都很欠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交流,探索提高全民慢性病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