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

临床医疗技术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第1篇

在对医疗水平评价方面,有的系统采用了4项内容,即门急诊人次、出入院人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率;有的系统则有多达23项的评价内容,包含了诊疗数量、病例分型、诊断符合、出入院符合、危重症及抢救成功率、医疗事故或投诉发生数量、床位使用及周转、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接受外单位人员进修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在本研究的24套评价系统中,有2个系统提出对技术特色的评估,采用的方法基本是申报单位自举代表本专业特色和较高医疗水平的病种诊治情况,由评审专家根据材料进行评价。

分析与讨论

1学科评价应体现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

临床医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质量,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临床医学专业领域内构建临床技术特色,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扩大专业技术的学术影响度和社会知晓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因此,临床医学学科的评价评估应紧紧围绕并体现出学科的核心任务。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级临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比较广,包括了医疗、科研、教学和学科队伍等反映临床学科基本功能的指标,但是医疗水平和质量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并不高,从而使学科评价的重点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有所不一致,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在学科评估指标中对于学科建设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应紧扣临床学科的建设目标,体现出医疗技术水平及诊疗特色等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突出临床学科的核心功能即临床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及技术特色;通过指标设置及权重,强化临床医学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质量属性。

2学科评价应着重考量临床技术特色

临床技术的“特色”的含义包括2个方面:一是指这种技术具有先进性,具有优良医疗质量或具有独到性;二是指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度,得到了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这种基于某种疾病诊疗项目的特色医疗技术是临床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内涵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评价系统样本中,只有2套系统对临床技术特色进行评价,说明对临床技术特色的评价还需引起关注,要引入有关技术特色的评估内容,并以此作为建立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术优势和培养人才的行为导向。

应正确把握和评价临床学科建设中科研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项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级学科评价的重点,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标的1/3,评价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专利和科技奖励等,尤其注重被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过高的科研指标权重既不利于倡导建立着重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导向,也反映出目前医学科学研究中存在着重基础、轻临床的现状。而以作为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成效主要评估指标的偏差,更忽略了临床科研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科建设的评价必须包括有临床科研的水平和相应成果。要观测科研项目与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课题的连贯性,鼓励开展具有当地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建立规范化诊治的研究和针对临床方法缺陷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应凝练学科评价指标,突出学科核心功能

本研究所收集的各级评价系统中的指标涵盖的内容均比较宽泛,涉及科学研究能力及成果、学科带头人及团队、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教学能力及成果、经济运营、运行机制及管理、科室管理、学科规模、精神文明状况和经费管理等方面,评价内容看似全面周到,但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首先,评价指标和内容过多,反而会弱化或掩盖了对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即医疗技术水平和技术特色的评价;其次,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越能反映学科建设的成效。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准医疗;医院药师;角色;地位

精准医疗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是推动医疗技术与信息科学的有机融合的重要助力,同时也是对生物和医学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在精准医疗服务中,医务人员在了解病患病情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个体基因特征、换进个及生活习惯,在医疗服务中强调“个体化”,寻求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将治疗风险降低至最小的范围内。医院药师在精准医疗中扮演中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明确自身地位,在个体化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提高临床用药的“精准度”,满足患者对于疾病治疗恢复的需求。

1精准医疗的基本框架

精准医疗是一种科学的个性化医疗模式,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和预防性的特点。在精准医疗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疾病特征,采取更加精准的治疗办法。在短期内,能够快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同时对患者进行长期的健康管理,促进其良好康复,极大的提升了临床治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精准医疗中,基因测序技术、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先进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精准医疗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院前预处理、疾病诊治以及院后康复护理等多个方面。在院前预处理阶段,能够精准的判断患者的疾病特征,并在医疗记录中充分反映出来,同时筛选出亚健康人群或患病高危人群,并对疾病的预防指导。在疾病诊治阶段,基于完善的健康系统,加强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管理,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决策支持,给予个性化的干预,得出更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在院后康复管理阶段,对患者进行预后跟踪随访,实现长期管理[1]。

2医院药师在精准医疗中的重要职能

2.1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

在传统的药物治疗模式中,医院药师更多是在观察、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对于产生药物毒性或治疗无效的情况,由临床药师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该过程中,医院药师需要反复进行探索,从中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给临床用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在精准医疗模式下,则强调“量体裁衣”,该过程中,医院药师可以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先进技术,获取患者的基因型信息,以基因为导向,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并对药物浓度和用药剂量进行精准把握,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能够减少医院药师的失误。寻求最佳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将治疗风险降低至最小的范围内。

2.2临床用药管理

基于精准医疗模式,医院药师在药物应用方面,不再完全依赖于既往的工作经验,而是需要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和精准医学原理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该过程中,医院药师能够对各类药物治疗反应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的了解,对药物的无效浓度、安全有效浓度以及毒性浓度进行分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药物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和控制,提高其治疗有效率。在了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卡马西平、氯比格雷以及甲氨蝶呤等药物均有着一定的毒性,一旦使用不当,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医院药师需要对此提高重视,加强精准用药。

2.3药物资源的拓展和挖掘

在精准医疗中,医院医师起到了主导作用,除了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临床用药管理之外,还参与到药品的开发当中。在新药开发的过程中,技术、资金的投入较大,并需要经过早期试验和毒性评估和环节,耗时时间较长。目前“老药新用”是药品开发的一个全新方向,实现了对药物资源的进一步拓展和挖掘。从既往应用的药物当中,分析其新的药理学机制,该过程中,需要应用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加深入的了解药物的药理特性,探究其在未应用领域的疗效和及安全性,进而提高药物资源的利用率,其对于精准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精准医疗”背景下,基因测序技术、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临床用药开始更具针对性、高效性和预防性,对于医院药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过程中,医院药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参与到个体化用药方案制定、临床用药管理以及药物资源的拓展和挖掘等多项工作中,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保障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令其满意的医疗服务,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第3篇

一、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和医疗服务监管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准入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冠名、设置、审批、校验管理。二是加强人员准入管理。继续做好医师、护士、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工作,重点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做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再注册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再注册有关工作。三是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加强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和新技术、新项目的评估准入。四是加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的作用,加大医政执法的力度,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含民营机构)监管覆盖面达100%,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一是按照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深入开展医院管理评价、“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探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长效工作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二是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巩固前两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三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范、标准。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加大对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瞒报、缓报、漏报的处理力度。

三、继续推进医改相关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基本药物工作。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做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药物实施机构、统一采购配送、品种品规上架率、零差率销售”四个100%,县级医疗机构零差率销售率100%。二是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县人民医院至少在2个临床科室选择4-6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在县中藏医院试点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三是探索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县人民医院推行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医院内部医疗信息安全共享;探索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进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四是继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继续在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服务内涵建设,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规范化的优质护理服务。以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建立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确保“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成效。五是在县人民医院探索建立“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机制,方便群众就医。

四、开展等级医院创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2015年县人民医院完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的复审工作,启动二级甲等医院的创建工作;县中藏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启动二级乙等专科医院的创建工作;巴底、革什扎、半扇门中心卫生院完成甲等卫生院的创建工作,梭坡、岳扎、水子、巴旺、格宗、东谷乡卫生院完成乙等卫生院的创建工作。

五、加强血液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一是加强临床应急采供血管理。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应急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管理档案,确保应急用血之需。规范应急采供血的备案管理工作。二是继续加强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管理。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血液源头预防,强化过程监管,巩固“献、采、供、用”一体化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医疗临床用血安全。三是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用血理念,严格临床用血管理,开展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工作,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六、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合理配置急救资源,确保日常急救服务需求。二是继续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物质储备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反应能力。四是开展卫生应急知识普及培训,提升卫生应急知识群众知晓率。五是做好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七、科教和对口支援工作

一是加强继续教育管理,县级医疗机构继续教育覆盖面达90%以上,乡镇卫生院继续教育覆盖面达80%以上,继续教育学分大于25分。二是鼓励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参加学历教育、进修学习、短期培训等形式提升学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对口支援单位的沟通和交流,结合我县医疗卫生服务实际,通过选派技术骨干进驻支援和外出挂职、进修学习等开展对口支援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单位派驻技术骨干作用,通过“传、帮、带”锻造本县专业技术团队。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第4篇

(2012年新医院财务制度前成本核算管理简称“旧”,2012年后简称“新”)

1.核算对象范围的发展旧:核算对象简单分为院部成本和科室成本。医院成本核算仅限于院级成本及临床、医疗技术等科室级成本。新:随着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在以上述核算对象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将财政、科教项目补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非支出类)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而在旧制度前财政、科教等专项补助支出并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病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为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进一步分摊到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中,计算出诊次成本、床日成本。

2.科级对象类别划分的发展旧: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行政后勤管理类成本。新:除上述类别,新制度增加了医疗辅助类科室、药品供应类科室成本。临床服务类科室指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3.科室成本的归集形式的发展变化旧:直接成本一般是指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人力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公务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能耗类公摊成本和管理成本、医技成本等转移成本;新:直接成本除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外,能耗类如水、电、气等日常运行费用也作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非本科室发生的分摊成本等。成本核算部门按照规定标准、格式及报送程序要求,各成本统计科室及时报送核算部门,将支出直接或分配归属到耗用科室,形成各类科室的成本。成本按照计入方法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直接计入的各种支出。间接成本是指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支出。

4.科室成本的分摊模式的发展旧:原科室成本分摊采用二级分摊模式,管理科室向医技分摊,医技再向临床科室分摊,最后形成科室及院级全成本。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管理费用不向临床医疗进行分摊,但在成本核算制度中,管理科室成本、医辅成本、医技成本等各类科室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也称“四级分摊法”。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再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5.间接成本分摊方法的变化旧:原有管理科室成本分摊一般是以人数作为分摊标准,医技科室以其临床在医技科室的执行收入作为基数。如某临床科室分摊医技科室超声科成本=该临床科室超声科收入/全院临床科室发生的超声科总收入*超声科成本新:新成本管理分摊方法更具体化、更多样化。管理科室向医辅类科室、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回访办公室、病案室成本,可按“出院病人数”分摊到临床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也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住院结账部门成本,可根据出院病人数或床日数分摊、如中央空调成本可根据房屋占用面积分摊;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工作量、业务收入、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6.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性情况旧:原有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是以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产生后月末一次导入成本系统。新:新成本核算系统解决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明细收支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并轨作业(由成本核算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底稿供会计核算调用),确保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授权范围内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能有效地与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分析。

7.意义与作用的升级发展旧:原来医院成本核算为“核算”而核算,院级和科级成本只涉及人力成本、药品、卫生材料成本等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只进行简单分摊,其成本无法真实反映各核算单元的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新:⑴利用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进行结构等趋势分析、保本分析,在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按规范的临床路径和实际路径归集单病种成本,进行单病种的收支余分析,为单病种收费提供依据,找到开源节流的着力点,进而为医院整体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⑵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建立优化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流程,实现绩效核算的流程化和程序化。⑶以医院全成本核算基础数据为起点,通过经营分析系统向医院管理者和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经营分析查询和分析。⑷成本核算与医院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相结合,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和预算,事中监督和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

二、结束语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第5篇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内少数医院医疗器械的采购和维修分别从药械部门和后勤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了独立的医疗器械科,这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开始起步。而1993年10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的成立,则是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南京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成立于1990年(初期名称为“医疗器械工程专科分会”,2010年更名为“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地方医学工程分会之一。自2006年第4届委员会(2009年第5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各位委员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带领南京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学工程人员,积极开展临床医学工程方面的教学、培训等活动,现已成为南京医学会50个专科分会中比较活跃的专科分会之一。近5年,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2次荣获先进专科分会,3次荣获受表扬专科分会,得到了学会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1发挥学会优势,促进区域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由于学会汇集了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因此,较单个医疗单位而言,学会在促进区域专业技术的发展方面更有优势。

1.1举办学术会议举办学术会议是对一个学术组织综合能力的检验,也是其综合实力的展示。近5年,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组织了3次区域性学术会议,组织区域内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讲座,同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大学教授作学术报告,专题报告达到40多个,同时,面向区域内各医疗单位征文,3次会议共收集论文160余篇,出版会议论文集3部,参会代表超过了400人,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1.2举办各类培训

1.2.1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会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具有师资力量强、项目主题广、举办形式多、培训经验丰富等优势。自2007年以来,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成功举办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项5场次,近800人次参加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即包括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如MR技术最新进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等,也包括医疗器械管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如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转变的研究等。同时,学会还帮助、指导区域内医疗单位举办部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多项。

1.2.2经常性学术活动经常性学术活动是南京医学会的传统项目,1998年起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先后被批准为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2场以上经常性学术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2~3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近5年来,共计近300人次参加了这项活动。

1.2.3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一般由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讲课工作,因此,讲得比较深、比较透,一次专题讲座只针对某一项新技术、新设备或新材料,由于其专一而明确的主题,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学术会议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有效补充。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举办了超声新技术、现代手术室设备等专题讲座,拓宽了这些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视野。

1.2.4科技下乡为配合《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针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外出学习和培训的现状,同时结合南京医学会“健康科普社区行”品牌项目,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组织专家赴周边的区县,免费为基层医疗单位送技术、送管理,培训的内容涵盖了从医疗器械的计划、采购到日常的保养、管理等,对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医疗设备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该活动深受区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的欢迎。

1.3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医学工程部门属于医院的职能部门或者后勤保障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相比,在课题的申请和成果的报奖方面,均处于劣势。通过学会这个平台,联合区域内多家医疗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则比较容易成功。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可开展的科研方向主要有:①新型医疗设备、器械和材料的研究;②大型医疗设备功能开发;③医用软件的开发;④医院网络及智能化大楼的工程设计及实现;⑤医疗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⑥新型医疗设备、器械、材料的临床验证。

1.4区域性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在用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是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责所在,院内医疗设备的质控(相当于室内质控),可以由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配合使用科室来完成,而为了保证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区域内医疗设备的质控(相当于室间质控),在没有成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委员会的地区,则可以通过学会这个学术组织来完成,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带动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的医学工程部门共同发展。

1.5承接政府委托工作一些政府委托的工作,可以由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来完成,如有关医疗器械方面的管理规范、标准的制定,涉及到医疗器械的医疗事故鉴定,区域医疗单位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状况和医学工程从业人员状况的调研、统计等,这些工作的完成,同样可以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第6篇

1精准医疗在肿瘤治疗学的地位

精准医疗是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对于肿瘤又称作肿瘤的靶向治疗,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一项重大成果[3]。HGP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倡导发起,美国国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启动,首期投资30亿美元,预计利用15年时间完成人类全部基因组的测序,结果于2000年提前5年完成阶段任务,进入功能基因组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对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控及预后都有重大影响[4]。靶向治疗是HGP至今唯一一种正式用于临床治疗的科研成果,实践证明,靶向治疗在临床的少数几种肿瘤中具有肯定的疗效,可以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但依然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包括同一种肿瘤有效病人的疗效提高、无效病人如何才能产生疗效、如何在新的肿瘤细胞分子水平找到致癌位点,研发出有效的靶向药物[5]。近期我们正在华南地区组织一大批医学专家,利用云技术大数据、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地区大宗病例精准医疗的深入研究,坚持精准是一种理念,精准医疗会让多种与基因相关疾病的病人获益,在临床实践过程让学术界及社会百姓对精准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如何看待移动医疗向传统医疗的挑战

互联网+推动着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咨询、网络就诊、网络处方、远程医疗等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在网络上实施完成[6]。甚至有人设想用移动医疗取缔现有的实体医院,从客观现实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在相当长时间内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当今大多数人们,包括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对移动医疗持有怀疑态度,细细分析,移动医疗与传统医疗是相互独立的两种就医模式,但又具有互补和互助的关系,从方便病人的角度出发,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很多门诊病人是完全可以在网络上接受诊治的。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华南名医联盟正在临床实践中重点针对远程医疗、网络就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诊断等多种形式移动医疗项目展开临床探索。

3智慧医疗的推广不宜忽略就医者的心理状态

各行各业的机器人自动化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化带来了智慧医疗的诞生[7],就诊者在门诊通过计算机输入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智慧医疗综合分析后就可以给出常见病的诊断,并且展示一份完善的治疗方案同时开出处方[8]。从临床的客观实际出发,近年来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前往医院就诊的病人很多是体检的偶尔发现或者机体轻度的不适,有些体检发现(如肝囊肿)可以不用任何治疗、轻度的不适给予简单的药物,甚至不用任何药物也可以自愈,因此利用智慧医疗,由计算机实施整个诊治过程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临床医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从人文科学角度我们不能忽视就诊者的心理状态,很多病人对疾病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生理上的疾病损害,同医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消除心理压力常常是他们就诊的主要目的,这些心理的沟通是医学人文科学的体现,是无法用智慧医疗来解决的,并且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脆弱以及临床疾病的千变万化也是发展智慧医疗必须考虑的因素。

4从干细胞治疗看临床医学与生命科学巨大差距

干细胞是近年细胞生物学研究出现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各类研究的描述都是给予正面肯定,似乎干细胞可以战胜机体的任何疾病,所以即便至今全世界还没有一种干细胞正式被批准完全公开在临床应用,但不少学者已经迫不及待地采用各种方式纷纷在临床试用,而具体的效果如何却很难给予客观的评估[8-9]。现实证明,实验室生命科学的研究发现远远没有真正认识生命过程的本质,与临床的实际应用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判断评估一项刚刚进入临床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新药物,作为临床医生不能仅仅片面偏信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过程提供的理想数据,更不能盲目听取研发者对产品的完美描述,但是也不应该采用怀疑一切的排斥态度,临床医生有责任依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新产品做出客观评估,尤其应该注意有无效果不佳、没有疗效甚至对机体各系统各器官带来的毒性损害,将这些观察资料反馈给研发者,以便让产品更加完善。

5医学新技术应用将不断改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第7篇

(一)广泛普及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与知识,从而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对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反应。程序化、数字化的计算机功能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原则性、群体性、单科性展现出特有的优越性。对于心理治疗,信息技术可以将喜怒哀思在图像、语音表达方面呈多元化,制造愉悦、和谐的氛围。

(二)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与人民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全面覆盖城乡的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保障人民急救医疗的基本需求。急救中心体现了“生命至上”的理念。院内急救方面利用医学信息技术对于相关人员的计划安排,抢救设施的布置,急救设备的维护、以及问题的警示等有着良好效果。

(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信息化在信息检索、资源共享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自己特有功能,快速引入新理论、新疗法,交流疑难病症诊疗方法。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医疗资源共享,有利于临床医师更全面的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最佳诊疗决策和可行的诊疗服务。

(四)在自己的岗位上,临床医师能够全面了解病人信息,及时查对原始的影像及数据变化,结合临床检查分析病情;利用计算机检索,与国内外医学信息交互,综合既往就诊情况,制定诊疗方案;快捷传递公费、自费、医保、农合的官方信息,节省了病人的时间,真正把时间用在了生命的挽救。

(五)C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EMR系统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医师通过集成医疗终端可以直接录入、查询各种记录,结合临床体检,制定后续诊疗方案。医技科工作人员能够参考详尽的临床资料,判断检查结果。

二、科学发展是完善医疗信息化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科学地完善操作体系,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医院办公自动化、医疗研究与教学、医学咨询、健康咨询、医院内外医学信息资源共享、院内会诊、远程会诊、医疗监控等,临床医师的信息并联于多个体系,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的前提条件。

(二)个性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必须全面支持医、护、药、技、财政等事件处理和医院各部分的信息管理。原始数据的采集,体系运行中各部分间的协调、维护,信息化人才的配置和与专业信息部门协调,决定信息自动处理效果。临床医生谙熟信息化技巧,才能寻得捷径。

(三)随着医院发展,各种新技能和医院需求要匹配。医护人员信息化水平要与医疗质量、医院管理、教学科研、技术革新及创新能力适应。信息管理网络体系的思想之一,是实时转达、自动处理信息流。医院信息管理网络体系所处理的就是信息流,信息流的源头就是临床执业医师的医嘱,医嘱必须通过信息网络准确传递。

(四)网络传播速度快,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本身不能分辨正确与错误,一旦有意外的操作失误,有可能导致不良的甚至灾难性的连锁反应。电脑通过稳定的程序工作,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电脑程序破坏、网络传递错误,对临床工作是影响、对病人可能是致命。必要的病人信息保密也是临床工作者分内的事。

(五)眼前,医疗大数据的出场能让医疗信息化开始发生新的突破,然而多数医院信息化还为拥有多个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孤岛”,将大数据更方便地用于临床,每一个病人从全新的诊疗模式得到更多实惠,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工程;医院发展建设;质量控制;医疗体制改革;运用研究

临床医学工程是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以及医疗器械技术更新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为了实现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建设,临床医学工程面临着从职能工作转型为学科建设的挑战,而且临床医学工程在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方法、观点、模式以及途径都对促进和推动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学科或者专业,在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还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的指导思想。针对目前的这种现状,国家通过为临床医学工程师开设了卫生人才考试开始推动医院建设发展,临床医学工程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开始面临着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医、药、护、技等方面的发展机遇。本文研究从工作实际分析,针对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建设作出以下综述。

1临床医学工程组织结构

1.1主体

临床医学工程主体是临床工程师以及临床工程技师,将其分为高级、中级、低级。其中高级医师主要由高级临床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临床工程以及战略决策工作内容;中级人员大多为临床工程师以及部分临床工程技师担任,由高级临床工程师指导完成管理层运作工作;基础人员主要负责临床工程日常工作[1-3]。

1.2组织结构

临床学科组织结构包括学术指导系统、运作系统。运作系统采取直线制结构,临床工程团队由不同等级的工作人员实施战略决策任务以及运作管理层任务,临床工程团队不仅可以是固定性团队例如:影像组、检验病理组、急救组,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项目完成组成的临时团队。

1.3管理

临床工程学科管理是一种对知识型组织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工作者的特点,还需要实施工作人员的管理。知识工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其组织形式、工作安排应该充分给予工作人员自主性,尊重知识工作的独立思考。临床工程在知识型组织工作中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领导成员需要具备更强的协调力。

2临床医学工程职能定位

临床医学工程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的评估、供应、维护、培训、检修等全程医疗设备管理,对医疗设备以及系统工程的技术评估能力以及医疗设备的资源配置管理合理。临床医学工程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到医学技术装备规模的适应性和均衡性,在医疗设备质量、技术保障方面需要考虑到医疗设备质量水平、维修方式、技术手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相关技术、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基础培训和指导工作。临床工程的职能定位应该回归到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强化需求评估,对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核,加强对设备信息的利用、完善设备性能检测。在医学工程学科中实施职能定位需要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保障信息采集、分析效率,为医院决策层提供客观、详细的决策性信息和数据[4-6]。

3临床医学工程发展情况

3.1受阻原因

医疗体制改善是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催化剂,虽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实践较早,但是由于改革强度不大,当时对临床医学工程带来较大影响。1992年开始医疗体制改革以后医院工作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以患者为中心,还需要进行经济建设,医院不仅需要生存,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临床医学并不成熟,导致临床医学工程受到了沉重打击,因为临床医学工程并不能直接为医院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而且临床工程学科起步时间较晚,没有充分展示出学科价值[7-9]。

3.2发展概况

在临床医学工程发展初期,其发展形式比较顺利。但是我国第一个临床医学工程部门成立以后,为了能够适应医疗仪器维护工作的需要,其职能设计主要是进行医疗器械的采供和维修,为了充分体现临床医学工程的学科性质,很大一步分医院开始引进和培养高学历人才,开始逐渐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直到20世纪后期,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存在着一定的生存危机,很多医学工程部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给我国医学事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导致很多医院的医学工程学科不仅没有很好发展还逐渐进行萎缩[10]。

4医院发展建设研究措施

4.1分析医用耗材效益

随着医院管理的不断发展,医院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开始实施医疗器械核算以及科室核算,对提高医院效益,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医院需要根据医用耗材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加强采购管理计划从而加强计划采购管理,避免出现医用耗材的积压以及计划不足等不良现象,实施严格的监管考核,采购物优价廉的临床所需医用耗材[11-13]。

4.2开展医疗设备质控

在医疗技术以及设备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医疗水平的运行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水平,医疗设备质控工作是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在设备日常维修以后,进行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是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工作。在医院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开展质控计划,尤其是针对急救生命支持类的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监控管理,对相关监护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在测量过程中保证质控参数合格,避免在使用期间出现安全隐患[14]。

4.3监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以及和预期治疗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在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临床工程需要承担监测、调查、报告的责任,对整个不良事件进行全程调查,从而达到防止潜在风险的目的,对医疗设备实施质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15]。

4.4规范化培训科室人员

医学工程工作由于多种影响因素,不能和医院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一起参与培训学习,对医院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滞作用。所以,医学工程中的相关人员需要采取统一的考核制度,提高医院对医学工程师培训考核的重视程度,通过专科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医学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将考核体系逐步融入到临床医学工程学科中,为相关工作人员制定完整的职业规划,完善临床工程师的认证制度[16-18]。

4.5应急医疗突发事件

临床医学工程由于自身特点,和临床部门紧密结合,临床工程部门应该建议医院相关的应急预案,对受伤急救患者提供一定的生命保障。其次,医院应该对医护人员提供培训和考核机制,在仪器使用过程中保证操作规范,避免引起由医疗器械引起的不良事件。建立良好的仪器保养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认知程度,向工作人员普及设备质量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提高对设备质量检测的重要性[19-20]。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