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

临床技能教学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第1篇

随机抽取南华大学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一半学生共26人(男、女各13人)为实验组,同班级另一半学生共26人(男、女各13人)为对照组。在进行ECS教学前先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理论和实践的摸底考核,然后对实验组进行ECS模拟教学,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教学结束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理论和实践考核。ECS模拟教学的程序如下:学生自由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5~6人,由两名经过ECS培训的教师授课。教师通过计算机程序,运用模拟人设置一个临床常见病例作为教学病案,将教学病案的主诉及部分简单病史在课堂上发给学生,组内阅读病史并进行讨论,教学病案的讨论点包括患者的主要不适症状、进一步的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及既往史)、查体时发现的阳性体征及相应的诊断治疗等,讨论之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对模拟人进行问诊(由教师控制ECS模型,通过语音系统模拟病人的声音)、详细的体格检查,再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床旁心电监护仪提供的信息等,对患者做出相应的诊断,并讨论治疗措施,然后每组由一个学生将组内讨论意见汇总并进行汇报,模拟早晨交班的病情汇报。最后教师分别对每组学生在各个诊治阶段的表现及最后的汇报进行点评,点评后各小组再次进行讨论与总结,总结各阶段的不足、失误与收获。课后对学生进行ECS模拟教学的满意度和必要性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操作、团队合作、爱伤意识及是否愿意进行ECS模拟人授课等方面的内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forwindows(SPSSInc,Chicago,USA)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以P<0.05来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男、女性别比没有差别,摸底考核显示两组学生对临床技能(包括理论考试及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无明显差别,但实验组的学生在进行了ECS教学后,无论在理论知识或临床实践操作较之以前都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其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本组学生之前的摸底考核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未参加ECS教学的对照组学生在临床技能方面进步不明显。

2.阅卷调查显示,参加ECS教学后,绝大多数(80%以上)学生自我感觉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操作方面)有所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在“爱伤意识”培养方面,有70%的学生认为ECS模拟人能促进其“爱伤意识”的培养,20%的学生则认为ECS模拟人教学不利于“爱伤意识”的培养,另有10%的学生表示不太确定。课后100%的学生都表示愿意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且要求更多的开展ECS模拟人教学课程。

三、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加之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学生能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人数增多、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医疗纠纷增多等问题越来越明显。随着大众对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医学院校学生在临床技能的掌握方面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急需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医师队伍。在临床技能教学中,模型是很重要的一项实验室教具,而现有的功能单一的模型如穿刺模型、心肺听诊模型、腹部触诊模型等已无法满足广大医学生对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的需要,生理驱动模型系统如ECS模拟人则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际模拟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也引进了ECS模拟人并将其运用于卓越医师班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相较于单一功能的模型来说,ECS有很多优点:(1)可以自行编写软件程序从而模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各种病人,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对象,设计不同的疾病情景,模拟病人全身状态的改变,如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大小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临床病症细心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疾病、对于病人形成整体的印象,将各学科如病理学、生理学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2)通过ECS内置的语音系统可让教师模拟病人与学生进行交流,如问诊等,使两者之间产生互动,且通过设置仿真的医疗情境,如模拟ICU、心电监护仪上患者生理参数的变化,能逼真地展示临床环境中的诊疗过程及救治效果,为学生创造一种交互式情境教学和实践的机会。(3)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置可使模拟人对不同的临床处理做出相应不同的反应,对于学生在诊疗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可以按照不同的分歧意见予以不同的诊疗处理。观察不同的诊疗措施在疾病的救治过程中的不同效果,从而选择出最为迅速、有效的诊疗措施。学生在进行了错误的处理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后,还能重新启动软件并进入该步处理前的疾病状态,使学生重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诊疗措施,可以避免以后面对真实的患者时不正确的操作对临床患者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此外由于软件的无限可重复性,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保证了教学质量。(4)在整个的病案讨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诊疗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自己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这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模拟病例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病史采集时,学生需做到边问边想,发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体格检查及临床诊疗时,学生需体贴病人,积极思考,根据不同的表现调整诊断与治疗的措施。总而言之,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分工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被长时间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中,一改以往“各干各的”的学习训练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卓越医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第2篇

1.1评价指标教学结束后(2013年6月)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操作考核量表采用我院临床技能教学小组制定的临床技能操作评价量表比较两组学生技能操作掌握情况的差异。临床能力主要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查对制度、洗手原则、操作用物收拾整理)、沟通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态度、交流技巧、获取患者及家属支持能力)、操作技巧、人文知识、法律知识5个维度,共18个条目。由1名固定的授课教师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学生操作正确的条目后打钩。

1.2统计学方法问卷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学生操作能力情况(以胃肠减压为例)。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交流能力、人文知识、法律知识等各维度相关知识点的操作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技能学是一门新兴临床基础学科,是知识转化技能的钥匙,也是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交流技能、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为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的融入是临床技能课程的优先选择。情景模拟医疗纠纷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体现了整合知识点、注重技能训练的理念,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独立思考、解决及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等弊端。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在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巧妙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吸纳,灵活整合各种资源、多方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思路,唤起求知欲,激发独立思考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契合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核心能力要求。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的学生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技能、人文知识、法律技能等各临床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说明通过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和角色演练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临床医疗环境和氛围是十分复杂和多变的,能在高压力工作环境中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及沟通交流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医疗纠纷防范意识,达到技能培训的真正目的,增强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从学生转变为医师的临床氛围,使其尽快熟悉“真实”医疗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医患沟通技能,且培养了其对临床技能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需要所有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案例、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并根据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置于临床实际具体工作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配合、积累经验。这使学生对技能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有一个重新认识,通过学习-思考-操作-再学习-再验证-再反思等系列学习实践模式,真正体会了不同角色在临床技能实践中的作用,体会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骨科;住院医师;非临床技能;教学

住院医师培训的目标是为培养合格的有道德的主治医生提供充分的准备。传统培训的重点主要在于临床和手术技能的培养,并且这些临床和手术技能的培训也就成了教学以及考核的重点。而医生职业发展还需要许多非临床方面的技能,包括职业道路,职业道德,时间管理,医学相关法规,心理疏导,医患沟通,科研能力等,在培训中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许多专家早已意识到住院医师需要更好的职业发展培训。Luscoetal的研究表明,189个普外科的主任中,87%认为或强烈支持住院医师应当接受业务和实践管理方面的培训[1],70%的主任认为现在学员是这些方面的训练是欠缺的[1]。尽管已经意识到这些缺陷,非临床技能的教学仍没有被包含在外科住院医师课程中[2]。认识到在骨科住院医师培养项目中,非临床技能教育的缺乏,由此开展了一个简短的研讨会,旨在关注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与未来的执业道路息息相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6—8月,策划研讨会是由多名骨科医生发起的,列出了一些关于可以改善职业发展教育的非临床议题。组织者制定了一个讲座的时间表,讲座进行的顺序与住院医师的职业发展道路一致,即从住院医师开始到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治医师。参与者:20名骨科住院医师,其中包括18名男性和2名女性。7名导师进行授课。研讨会每周举行一次。

1.2研究方法

邀请相关专家作为讲师(见表1)。在这些课程开始之前,住院医师会做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于研讨会的预期以及对于每个议题提出相关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会提交给讲师以便于讲师在讲座中提出和解答这些问题。讲座主要根据个人经验,同时结合相关导师和其他专家提供意见。主要采用两种讲座形式:带有问答环节的幻灯片演示和非正式讨论。

1.3评价方法

研讨会结束时,住院医师会对整个研讨会以及单个议题的价值性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与此同时,住院医师还需要对演讲中的某一些特定信息进行评分。问卷调查的评分从1分(差)到5分(优秀)。评分主要依据是这些特定信息对住院医师自身发展是否有价值。

2结果

住院医师对研讨会非常满意,均表示会将这一模式进行推广。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住院医师纷纷表示之前从没有得到过这些信息。最高分来自于实用性(平均分值为4.85),最低分来自于演讲的质量(平均分值为4.51)。住院医师对课程时间的安排和讨论氛围比较满意。就单个的演讲主题来说,最高打分来自“骨科的职业道路”。最低打分来自于“医学相关法规”,调查发现了住院医师希望得到更多领域的相关信息。最后,每位住院医师对特定的信息项目(带教能力、信息检索、、外出学习、摘要写作、英汉翻译、职业发展、团队合作、心理素质、医患沟通)进行打分,按1分至10分进行排序(见表2)。学员认为带教能力的培养在住院医师阶段最不重要,而医患是最重要的。但是,发现手术操作的评分标准差较大,可见住院医师尚未达到统一的共识。

3讨论

传统上对骨科住院医师的培养主要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而住院医师的自身发展需要提高以下几个核心能力:职业道路的规划、职业道德、时间管理、医学相关法规、心理疏导、医患沟通、科研能力等[3]。这些能力在职业发展领域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这些非临床的能力对医生的早期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4]。关于住院医师专业培养计划的研究比较少。密歇根儿童医院为儿科住院医师进行系统培训,课程为期9个月,每年进行一次[5]。其核心课程包括医师赔偿、医疗经济学、一般保健系统、领导能力、职业选择、简历和面试、合同谈判、卫生法规、患者服务、医患沟通。除了核心课程之外,还有一些选修课,如信息学、求职、实习、个人理财、患者宣教和道德规范。贝勒医学院住院医师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一门课程,旨在培养住院医师的合作领导能力,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指挥控制模式进行下的团队合作。尽管已经制定了这些培养计划,但将其付诸实践仍然面临挑战[5]。在本次研究中,所有住院医师均认为针对他们进行的培养计划是非常有帮助。传统教学中,他们通过观察和聆听获得知识点,这是非常被动的学习。研讨会通过互相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使得住院医师主动的掌握到重点知识[6]。对住院医师进行未来职业规划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拟定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7]。对所有人而言,时间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有规划有条理的工作和学习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要认真细致的考虑每一步工作计划,明确实现计划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准备应变方案。善于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心理问题要得到高度的重视,有报道称,16%的住院医师和19%的教员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7]。所以,住院医师要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尽量减少干扰,正确释放压力。建立良好的心态,减少负面情绪的次数,实现自我成长。在临床工作中,除了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还需要掌握沟通技巧,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要耐心的进行解释[8]。

众所周知,我国医患关系相关比较紧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9]。医患者沟通的融洽,不但有益于治疗疾病,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10]。同时,住院医师还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学习,这一点尤为重要。从法律的层面实现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转变,有针对性的学习法律法规,而从提高住院医师的基本素质[11]。对住院医师而言,科研能力和英语学习十分重要。科研能力是骨科住院医师发展的必要条件。科研水平体现了住院医师提出问题、深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住院医师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阅读大量文献,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创新。专业英语水平提高有利于同国际学者进行交流,阅读最新的外文文献,获得最新的医学前沿进展,开阔知识面[12]。综上所述,非临床的能力在医生的早期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应当被纳入骨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课程中,这对住院医师的职业规划和长期发展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6]刘殿刚,曹战宇,楚长彪,等.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外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6):126-129.

[7]易雨旸,魏光辉,余更生,等.形成性评价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医学与哲学:b,2017,38(10):94-96.

[9]倪诚,李民,韩彬,等.以能力为导向的个体化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5):771-774.

[10]金影.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2):989-991.

[11]林勇,陈浩飞,傅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科目设置的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2,21(s2):50-51.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第4篇

构建相对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如何增加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提高其动手能力,是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重点。在逐步改革和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为改变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我校将原来分散在性质相近、互相联系的多门临床课程中的实验及临床技能训练内容集中在一起,组建单独的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中医临床技能实训课程》,课程分为3个部分: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专科临床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临床技能训练项目。时间分别安排在第2至第4学年。实验课教师仍属于原来的学科,即不设固定的实验课专任教师,实验课教师由学科选派。由教务处及实验中心组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后,再将任务分配到相关学科,委托相关学科派出教师队伍并组织实施,实验课教师同时也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形成了以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临床实习医院为支撑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促进了中医技能模拟教学-床旁教学-临床实习的有机结合。

同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设备、场地分布、课表、教学人员等信息实现网络化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内部建立了局域网,并通过中心的服务器与校园网联通。将实验课程主要实验内容的教学课件、实验教学短片、相关知识挂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校园局域网还可借助学校现有国家、省及校级精品课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上实验教学,拓宽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和相对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旨在倡导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患者、模拟场景、各学科技能训练考核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乃至模拟医院等软硬件条件,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临床实践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重临床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中医技能实践教学更重视基本技能、诊疗思维和综合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就是强调了作为医者须直接面对患者进行诊治实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和启发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该校将医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当中,如自行研制开发的教学软件“WF文锋-III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将中医学理论联系实际,是临床诊疗活动的真实再现,可以对学生进行完全诊疗思维的能力培训,其所涉及的知识点覆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多门基础临床课程。通过模拟临床常见中医病证诊断练习,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另外中心构建了模拟标准病房、模拟ICU实验室,引进了高端模拟人,通过模拟临床疾病及危重症演变的过程,拟在加强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培养敏捷、正确临床思维,可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

不断摸索临床实验教学考评方法

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一直是该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就组织了以“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评估与监控”为主题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分标准》及《针灸推拿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等质量标准,用于考核评价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效果。2008年推出了医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考核改革方案,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借鉴职业医师临床技能考核方法,分别设置中医辨证思维、中医临床技能和西医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等多个考站,对医类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考核,客观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以了解学生掌握中医临床技能情况,并反馈到临床技能实验任教老师,做到相对应地强化训练。

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教学效果

目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面积达到9200平方米,仪器设备2700余台件,总价值达2600余万元。设立实验项目184项,涉及13个学科,实验总学时1619学时,综合、设计性实验占实验项目的80.4%。面向中医专业、中西结合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官专业、外科专业,骨伤专业、口腔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治疗专业、护理专业,中医专业7年制、中西结合专业7年制、针灸推拿专业7年制13个本科及7年制专业开设医学临床技能实验课,参加实验的学生数每年达10776人。每年为社会开设“急救培训班”、“中医技能培训班”、“职业医师考试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每年约1500人。另外,本中心已成为全校中医技能实验课程教学中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中心,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和全国医师资格考试湖南省考区省直考点。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教学改革

口腔卫生保健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和人民素质高低的指标之一。WHO将龋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据我国口腔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就诊率底。牙医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急需应用型口腔人才为广大口腔患者服务。随着社会进步与区域发展对高水平口腔医学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培养既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口腔临床常见病及复杂病例诊疗能力和临床科学研究能力的口腔医学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强调医学本科生培养改革。根据教育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本课题在以往“德高医粹”教学理念培养的基础上,着重强化学生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根据口腔专业学科要求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色,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我院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优势,加强临床技能培养平台建设,进行临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促进口腔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仅对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1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按照《全国口腔医学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发展目标,依托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医学基础、实践技能、沟通能力、自主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强调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院探索形成了“本硕融通,注重素质,加强基础,面向临床”的口腔医学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优质在线开放医学课程建设计划,创新临床技能培训手段,大幅度加强模拟临床操作训练,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和操作规范化程度。多维度强化临床技能培训手段:增加早期接触临床及创新学分;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比例由30%提高到41.2%,甚至《口腔修复学》理论与实验课时比达1:1.5;临床课程均有10%临床见习课时;按照基本技能训练(1~2年级)→临床模拟训练(3~4年级)→临床实训(5~7年级)的过程循序渐进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实习阶段保证学生诊治病人量及病种种类。

2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依托学院、医院合一体制的优势,鼓励临床教师积极承担并参与教学与科研项目,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有效提高师资队伍的医、教、研水平,建设了一支教师与医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聘请医院临床技术优秀的主任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本科生讲授临床课程。根据《天津医科大学新教师岗前培训实施方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各临床科室按年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安排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学院定期组织临床教师培训,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良好机会,每年选派中青年学术骨干赴国外著名大学研究院和学校(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访问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和教学能力。学院还积极派出教师外出开会、学习、参加培训。注重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培训,每年学院定期组织临床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大赛,并培训和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及市级讲课比赛。近年来,我院已有3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课大赛一等奖,5名教师获二等级。口腔医学院也连续20年为年度表现优异的教师颁发学院教育奖,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现有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教学名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入选天津市高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承担部级科研项目2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发表学术论文435篇,教学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88篇;承担天津市教改课题2项,校级7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4部。

3临床实践能力平台建设

依托天津市口腔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临床技能培养的3个阶段,搭建了临床模拟仿头模基本技能实验平台、数字化虚拟导航培训平台和临床实习平台。口腔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提供口腔各主要学科的基础技能培养条件,学生可在实验室仪器上进行系统的口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临床实训平台以学生临床胜任能力培养为先导,通过临床模拟系统基本技能实验室,循序渐进打牢口腔临床诊疗所需基础技能;采用数字化虚拟培训实验室,无需投入实验耗材,可供学生反复实训。实时监控系统跟踪学生操作过程并即时反馈问题,终末评价系统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引入考核评价体系,以达到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标准化、同质化。临床实习阶段,依托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共有病床109张,综合治疗台227台,拥有牙科专用CT、曲面断层X光机、根管显微镜等先进的口腔诊断和治疗设备,年门诊量43万人次。科室设置齐全,病种及病人数量覆盖实纲要求,生均病床比为1:5,临床教学医院师资力量雄厚,充分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完成实习所需提供有利保障。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校、院、室三级教学督导系统及联动机制;学生网络评教系统;学生信息员反馈系统;院领导查房、督导组督察等制度。教学办公室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反馈-整改-落实”,建立了闭环式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1),发现问题及时向科室及相关教师反馈,保障了教学质量。

5学业成绩评定考核办法

学院建立了完善学生实验实习成绩的形成性评价及终结评定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如病例分析、病例讨论、文献查阅等,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与终结性评价(包括出科考试和实验课结课考试)有机结合,采用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平时成绩与终末考试成绩占不同的权重。学院实行考教分离,根据实验实纲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临床实习出科考试采用与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接轨的三站式考核形式,通过笔试、临床操作、病例分析等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以及应急处理能力。

6解决教学中关键问题

6.1临床胜任能力的培养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胜任能力是医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医学生考评也应与此目标相一致[2]。我院以临床实际需求及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6.2搭建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平台借助临床教学模拟系统及虚拟教学培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条件;运用操作过程实时监控系统及终末评价系统,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引入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往教师主观评价带来的偏差,以达到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标准化、同质化。

6.3调整教学内容,强化临床实践环节增加实验课程学时;开设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实行临床带教老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学生参与科室业务学习及疑难病例讨论,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6.4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室开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义诊咨询服务;参加学术会议及继教项目;开设名师讲堂;学生随导师出门诊、参与临床课题研究等[3],多渠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7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

采用循序渐进、反复强化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引入数字化、智能化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学生临床操作能力。以社会需求和临床胜任能力为目标,以提升临床实践技能及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临床模拟训练-临床实训的过程反复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充分利用临床教学模拟系统及虚拟教学培训系统,使学生实训环境更接近临床实际;采用操作过程实时监控系统及终末评价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评价设备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评价,避免人工评价带来的偏差,使评价结果科学、公平,有效提升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标准化、同质化水平。

8取得的成效

8.1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丰硕成果本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华北地区、天津市口腔医学会、天津医科大学组织的根管治疗、排牙、牙周病例等技能大赛56人,获得奖项的12人。学生获得国家专利2项、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篇;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天津医科大学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项目11项;“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及省市级学科竞赛获奖13项;本科生参与科研比例为26%,其中参与部级科研课题10人。

8.2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得到同行专家认可2013年,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口腔医学专业认证,全体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定位科学,发展目标明确,教学条件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制定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符合21世纪医药卫生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口腔医学高级人才的需要,构建以‘德高医粹,尚学笃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为载体的办学专业特色。”

8.3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得到用人单位认可毕业生学位论文合格率100%,就业率始终保持100%,天津市就业毕业生的主要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天津市口腔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80%毕业生已经成为当地医疗机构口腔专业业务骨干。许多毕业生顺利考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外著名口腔医学院校深造。全国口腔执业医师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93.3%。对105个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医疗机构占总数的93.3%,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3.5%。问卷调查包括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管理等综合素质总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评价在92分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和好评。

总之,我院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建立是根据教育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根据口腔专业学科特点,我院加强临床技能培养平台建设,构建了突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胜任能力,为口腔医学专业“5+3”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我们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10-12.

[2]苏丹,刘秋颖,苏彦捷,等.临床胜任能力及其评价[J].医学与哲学(B),2012,33(1):1-3.

[3]乔峰,邓嘉胤,李宏捷,等.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科研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4):542-543.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第6篇

由于临床医学教学各因素发展不平衡,因而产生了各种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1.1临床医学教学中有限教学课时和无限需授知识之间的矛盾

由于受三年制学制的限制,教学中可用学时数相对固定,临床医学教学已无法再为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增加课时。但是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新的知识不断出现,学科分支和边缘学科也随之增多,这样就使有限的课时数与不断增加的需授内容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如不能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学教学的发展。这一矛盾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如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之间课时分配问题、医学专业教学和人文学科教学间课时分配问题、授课与见习课时分配问题等。所以,有效利用有限课时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1.2临床医学教学中追求全面传授的指导思想和满足自我能

力培养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有观念认为,从对病人负责的角度出发,应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尽可能细致的技能训练,使临床医学生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工作者。但是,实际的工作需要除了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在校期间,无论怎样全面和细致的教程安排,都不可能传授全部的医学内容,更不可能提前传授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另外,临床医学教学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讲解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理论,众多的书本内容以被动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学生主动思考式的学习机会较少。所以,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3实践教学需求和现实医疗环境的矛盾

临床医学专业目前基本采用“三段式”教学程序,学生入学后先上基础课,再上临床课,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按此程序,学生在基础课阶段几乎完全不接触临床实践,不了解临床课阶段要学什么、基础课阶段的学习与专业课是什么关系、毕业后做什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模糊不清。同时,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急剧扩增的医学生与不足的临床实习基地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后果是实习生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而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是完成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任务的主要场所,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大大减少了实习生实践技能操作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质量;另一方面,病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增强,使得临床实践教学难度增大。

2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思考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

2.1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执行者,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每位教职员工都干事、都创造。不管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临床医学知识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学校“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2.2转变教育观念

2.2.1明确指导思想坚持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教、医、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形成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专业学科发展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教材改革等建设。

2.2.2确定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就业的,具有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六位一体”的复合型医疗卫生人才。其人才培养标准是:(1)具有临床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2)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方法;(3)具有一定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卫生管理工作能力。

2.2.3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学校与医院密切合作,形成“一专、二强化、三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为主修临床医学专业;“二强化”为强化临床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三突出”为基础理论突出够用性、专业理论突出实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综合性。

2.3制订符合实用性原则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规格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应将实用性原则贯彻到课程设置、教学目的、考核评价、实践技能培训、实习要求等各项具体内容中。在制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重视专家、教研室的意见,又要充分了解各专业病区的反馈意见,同时深入调查研究毕业生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克服人才培养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应根据专科层次的办学实际来设置课程,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强化实践环节,坚持“按需所教,学以致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其一,要转变临床医学教学中以稳妥为主的保守观念,要及时将新鲜事物和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使培养方法和目标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自学的机会;其二,要改变临床医学教学中求全求细的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应求全而应求精、求必备性,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应求全而应求精、求强,同时,还要把注意力放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来。

2.4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培养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解决学生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保证和提高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这也成为关系临床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2.4.1建设临床模拟训练实训室建设功能齐全的临床基本技能和各专科实验室,构建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规范实训教学流程及教学过程;制作标准化模拟体,进行各科临床常用有创操作技能的示教和训练,如穿刺术、切开引流术等。临床技能实验室建立后,可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学科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实习生入科前的准入培训和考核;学生毕业前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基层医院医师培训;一般民众的急救培训;执业医师考核。

2.4.2模拟临床诊疗全过程教学使用标准化病人,训练学生接诊病人、询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结果、得出临床诊断和处理原则等。

2.4.3建立标准化病案库(临床各科常见病)以临床各科的教材为蓝本,用文本、图像、动画、活动视频等方式表现临床各科常见的病症,建立标准化病案库。

2.5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已日趋规范化,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以《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基准,理论考试也应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题型。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采用客观结构化的多站式考试(OSCE)方法,真正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学习和训练。

2.6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临床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关键,充分认识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医疗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让学生早期、长期接触临床,以问题(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可在入学教育时即安排学生到医院实践,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每学年均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病人(包括课后临床见习、床边教学、课间实习、社区实习),了解临床工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附属医院门诊、急诊、病房进行调查,了解医患关系,了解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也可利用寒、暑假分批到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医疗机构实习,在医生的指导下参加医疗工作,并做一些社会调查。

目前,临床医学生要在课堂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见习时间明显不足,鉴于此,应大量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增大见习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对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的授课任务应只讲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学的理论框架、核心概念、重点疾病的分析。见习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实际病例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深化、丰富学生对各个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查找资料、查缺补漏。见习期间,可要求学生在首次见习轮转的科室选择一位住院病人,进行为期一周的陪护。陪护内容包括对病人一般的生活照料、基础护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陪伴,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病人的心理抚慰等。这样可以全面体验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医疗状况的感受,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对病人及其家属有深入的了解。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临床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绝好机会,是充分体现医学实践性的阶段。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第7篇

1.1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不统一

国家明确了大专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在目前专科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教材使用不一,教师各执其教。其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讲解,忽视技能提高。目前各专科院校针灸部分安排少量的实验或见习课外,基础部分无实训课,临床部分无见习和实习机会。再次,重点难点不突出。许多院校教师对中医学教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

1.2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数不匹配

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五性”、“三特定”、“必需、够用”原则。随着各院校近年来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不断修改,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时数多少不一,最多72学时,最少36学时。而中医学包含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诊断、针灸、中医内科、其他临床各科等7门主干课程为一体,要完成如此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显然不够,篇幅与课时不相吻合,教师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大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1.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一

各院校担任中医学教学的教师基本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由于从教时间不同,教学经验及职称、学历有所不同,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教学经验不足,教法欠佳,对教材的着眼点和把握能力不同,在具体授课时对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深度把握、技能突出上理解不一,教材内容取舍处理不当,由此产生了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不一,教学内容不一,没有起到真正培养技能的目标作用。

1.4学生层次不同致掌握知识不一

以平凉医专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学生分高中起点普通大专和中职起点三校生两类,前者没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后者虽然经历了中职医学教育,但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之使用教材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出现偏差,对下一步进入临床开展中医诊疗造成差距。

2.改革课程结构

以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为先导,以注重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将中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中医学总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按照1:2:3的比例安排计划、学时及进度,是理论与技能教学基本保持1:1。通过总论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中华医药的伟大渊源和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通过中医学基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医认知及思辨理论的核心,为下一步临床技能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中医学临床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完全掌握中医基本技能,为临床中西结合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做铺垫。要求每部分内容依据教学时数精细编写,详略得当,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服务。

3.改进教学模式

3.1明确定位目标

根据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规划教材内容,明确层次目标、专业目标、技能目标,确定授课内容,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师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加大授课时数

许多院校对中医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轻视中医,偏颇中医,安排学时时只是为了完成部颁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对教学时数能减则减。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目标、特定对象、特定限制)、“必需、够用”原则,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教学,应当至少安排96(理论60学时,实践36学时)学时数来完成整个教学内容,方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3.3加强实践教学

3.3.1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在中医学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法(课件或影像资料)、病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抽象的中医理论简单化,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易记的实际技能训练。对于绪论、中医学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对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病因病机可采取问题教学法;对于治则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对于辩证、方药知识可采取病案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等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

3.3.2多开展在校实训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毫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利用中医实体脉象仪、舌诊模型、针灸模拟人等诸多实训器材反复进行实训,也可同学之间模拟四诊诊疗。

3.3.3加强临床见习

中医的实践性教学,只有通过早临床、常临床、多实践,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技能的临床锻炼和培养,才能对疾病有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对疾病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临床见习特点,采用参观法、实践法、病例讨论法和精讲复习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不断提升临床见习效果。

3.3.4抓好生产实习

临床技能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式

近年来,为了顺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进一步推进医学教学管理的进步,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均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改变,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骨科临床实习作为外科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加深对临床工作及医生角色的认识,更有利于临床操作技能的提升。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对骨科临床实习教学认识不足,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实习教学与临床工作脱轨,无法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因此,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是适应当前临床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能确保临床学习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5月—2019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二科进行实习的68名临床本科生。2018年5月—2019年4月共34人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7人、女性17人),2017年5月—2018年4月共34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8人、女性16人),实验组应用改进后的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对照组应用传统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两组实习学生的年龄、性别、学制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一般方法

1.2.1构建科室教学管理框架为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落实,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构建本科室三级教学管理构架,分别为科室分带教老师、科室总带教老师、科主任的管理构架[2]。

1.2.2教学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确保实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有序化;为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提供支持,对带教老师职责进行明确,严把教学师资关、教学质量考评关、制定临床实习技术操作时的带教管理规定。(1)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实行“责任教师负责制”,(2)实习带教教师实行“导师组负责制”,(3)科主任实行“定期走访、阶段反馈总结制”。

1.2.3改进教学方法近年来,骨科临床实习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下,骨科临床实习教学培养任务和标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是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国家的教育改革意见已经下发,各地区的改革落实工作已经开展,但是如何落实在医学院校教学一线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沿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难以改变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差的现状,(2)临床教学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学人才培养需求和加强临床技能培训的新要求,(3)有限的临床操作技能培训教学资源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培训需求存在矛盾。骨科临床实习中实践技能是根本。如何提高骨科临床实践技能培训质量是医学院校共同面对的难题。传统骨科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方式是教师首先讲解及现场示范,学生听讲并现场操作,教师点评并总结,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我科室改进教学方法,率先采用翻转课堂结合微格教学法进行临床实习教学。同时结合采用行动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法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6]。

1.3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教学质量评价采用理论与技能考核及带教后的学生调查两种方式进行。

1.3.1理论及技能考核临床实习结束后,由科室统一组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骨科临床实习的理论和操作考试试题。由同一组教师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应学习内容的考核及评分。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总分100分;操作考试内容包括骨科部位查体、前臂石膏制作、前臂小夹板操作、髋膝关节穿刺术操作、骨科牵引技术操作等5个题目,由学生抽签选择题目并现场操作,总分100分。所有考核均在期末时进行,出题、监考及成绩统计均由未参与课题设计的教师完成。

1.3.2学生问卷调查考核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量化评分,问卷调查内容共5项,包括:(1)骨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培养自学,自我思考的能力;(3)对骨科培训内容掌握程度;(4)实习时注意力的保持度;(5)记忆提高效率的增强。每项5分,共25分。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考试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纳入研究的68名临床医学生均完成骨科教学课程、期末考核及问卷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95.18±3.12)分、(90.95±2.24)分,经统计学检验t=6.4218,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95.41±2.52)分、(89.76±1.47)分,经统计学检验,t=11.2925,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无论理论考试还是技能操作考核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问卷调查量化评分的比较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量化评分的比较,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各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与建议

3.1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骨科临床实习教学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临床实习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传统的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渐渐难以适应现阶段的临床教学活动开展需要[7]。传统的临床实习教学中,仅注重传授经验与知识,对培养实习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学习与实践并未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既往实习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临床实习效果不佳。所以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临床实习带教老师教学活动经过改革后,能够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做到充分的结合,能够将学与用合二为一。应用改进后的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在根本上提升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实习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实践能力。我们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结合我院、我科室实际情况对骨科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构建教学管理框架,确保了实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保证了骨科临床实习教学有序进行,同时确立制度为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骨科临床实习教学形式创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教学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如今随着医学知识不断增加以及医学技术的持续更新,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无限的教学内容,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所以,对于医学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掌握医学知识是很困难的。因此改进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后,我科制定了符合我科室实际情况的带教方案,创新性地采用翻转课堂结合微格教学法,并结合行动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将以往以“教”为主的骨科临床实习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骨科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多种教学方式对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求带教老师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丰富的临床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带教老师需通过主动学习对自身知识结构作一定调整,对国内外最新的骨科操作技术与知识做一定补充,对教学内容作更新,还需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等,因此有助于提高带教老师包括教学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本实验探究中实验组骨科临床实习学生在考核的各项指标中,包括理论知识考核、骨科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及问卷调查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示骨科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改进在临床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鸿,王娟.浅谈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8):745.

[2]马玲娜,仰曙芬,岳凤莲,等.教学医院毕业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57-58.

[3]张毅力,邵渊.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7):560-562.

[4]倪明珠,陈芳.计划踪迹式教学模式在实习护士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10):169-170.

[5]陈鹏,刘锋,梁鸿飞,等.目标教学法在肝胆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4):37-39.

[6]马海棠,李丹,陈小鱼.规范化目标教学临床实习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