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管理理论知识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9]: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10]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11]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2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2.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2.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5]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11]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7]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5]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3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3.1学科定位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18]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3.2研究对象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5案例分析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

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4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在学校图书管理工作中,管理员必须要增强服务意识,处处为读者服务。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接待读者主动热情,不轻慢,不冷落。解答读者咨询认真负责,不敷衍,不推诿。执行工作制度不急躁,不生硬,耐心和气。做到勤打扫、勤上架、勤巡视、勤整理,勤修补等。管理员每天上班首先打扫室内卫生,定期进行大扫除,做到门、窗、地面、天花板、墙壁、书桌,物品及上架图书无灰尘,摆放整齐,使读者有种舒适的环境。仪表端正,衣着整洁,言谈诚恳,多用尊称敬语,不用命令口吻和不洁不雅的语言。每天大量师生图书借还要做好登记,图书归架,发现破损的图书及时修补,保证及时的流通。图书管理繁忙、单调、枯燥,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体力智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热心、耐心和虚心的态度,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服务要求贴近读者,开展多种服务方式,如馆内服务、网上服务、定向服务、专题服务、咨询服务等,本着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读者服务好的宗旨,强调服务的效果,强调图书馆信息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

图书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文化服务领域的图书馆,怎样才能在传统的服务过程中顺利改制,并在服务过程中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划和革新,重铸往日辉煌,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图书馆是为用户存在的,失去了用户,也就失去了图书管理的意义。对图书馆来说,它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图书管理员和图书用户。图书馆要想保持永久的吸引力,高质量的服务和管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图书管理人员要以读者为本,图书馆要以管理人员为本。

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都相当高。由于我国学校人事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层次的图书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进来,进来的高层图书管理人员也未必能留得住。目前图书管理人员普遍偏少,素质偏低,有的图书馆甚至成为了安排老弱病残人员或者勤杂人员的场所,只能做“借还图书”的登记工作。如此的图书管理队伍与管理水平,难以实现多层次、深层次的服务,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信息服务的发展。

读者与图书管理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之间冲突时常发生,高校图书馆在文献建设中,没有和读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读者的需求不能及时地反馈到图书馆采编部,造成读者需求资源短缺,好多资源不被利用。

图书管理员自我完善的途径

当代图书馆服务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需求,必须跟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树立新的理念。新理念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其核心就是尊重到馆的读者,维护他们的权益,以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要求,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通过读者为社会做贡献。

对图书馆来说,服务是第一位的,为读者服务被视为图书馆工作的宗旨。图书管理员应该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任何形式上的业务学习,知识的积累都是为了更好的展开服务。图书管理人员对读者客气礼貌,给读者一个可亲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得到读者可信的评语,图书管理人员熟悉掌握分类法和目录体系,自如地运用图书馆目录为读者服务,要全面系统地掌握馆藏全部文献的现状,各种藏书的分布,做到得心应手,有问必答,推荐好书,指导阅读。

由于图书馆服务宗旨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图书馆人文精神不仅是当代图书馆自身和谐化和人性化服务的核心,也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其人文精神的内涵也不单指人文文化和规范,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图书馆内在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确立。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1)知识管理观念落后。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工作人员没有建立起知识管理的思想,或者对知识管理有错误的认识,认为高校的知识管理应用面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高校的管理者甚至没有知识管理的概念。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图书馆管理的状况来制定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没有树立风险意识,这些都不利于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深入。高校人员对知识管理的不重视,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足,都导致高校知识管理的力度不够,高校由上到下都没有形成对知识管理的足够重视,都将导致高校知识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到实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发挥不了该有的作用。

2)高校的知识导航仍然局限在一定的环境中。知识导航是知识管理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知识导航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点或线的查询方式上。知识导航的效果弱,水平低,时间长了以后容易出现知识导航落后的情况。

二、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1)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才能及时掌握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保证信息在高校上下的顺利传递,减少上传下达过程中的失误。高校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有利于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做出反应来调整。高校要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

2)转变高校知识管理观念。高校图书馆要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就要先树立应有的管理理念,转变高校知识管理的观念,用现代的高校知识管理观念代替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要做好高校资源规划,做好高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高校知识管理做到位。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知识管理的投入,由于知识管理的专业性,要求高校要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树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高校要把成本管理的思想充分在员工和学生之中传播开来。

3)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知识管理体系,增强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的知识性。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用战略发展的目标看问题,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要摒弃传统的僵硬模式,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落实监督机制的作用,突显高校监督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对高校进行科学化管理,才能保证高校知识管理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灵活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也能为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方式,用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管理者的智慧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全面性。

4)加强高校与外界合作,共享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传递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人们不仅仅通过图书馆来交流信息,因此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管理走向资源共享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通过多种渠道的发展,构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不仅可以扩大资源的储存量,也使知识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三、结束语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1)知识管理观念落后。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工作人员没有建立起知识管理的思想,或者对知识管理有错误的认识,认为高校的知识管理应用面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高校的管理者甚至没有知识管理的概念。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图书馆管理的状况来制定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没有树立风险意识,这些都不利于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深入。高校人员对知识管理的不重视,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足,都导致高校知识管理的力度不够,高校由上到下都没有形成对知识管理的足够重视,都将导致高校知识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到实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发挥不了该有的作用。

2)高校的知识导航仍然局限在一定的环境中。知识导航是知识管理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知识导航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点或线的查询方式上。知识导航的效果弱,水平低,时间长了以后容易出现知识导航落后的情况。

二、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1)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才能及时掌握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保证信息在高校上下的顺利传递,减少上传下达过程中的失误。高校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有利于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做出反应来调整。高校要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

2)转变高校知识管理观念。高校图书馆要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就要先树立应有的管理理念,转变高校知识管理的观念,用现代的高校知识管理观念代替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要做好高校资源规划,做好高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高校知识管理做到位。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知识管理的投入,由于知识管理的专业性,要求高校要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树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高校要把成本管理的思想充分在员工和学生之中传播开来。

3)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知识管理体系,增强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的知识性。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用战略发展的目标看问题,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要摒弃传统的僵硬模式,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落实监督机制的作用,突显高校监督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对高校进行科学化管理,才能保证高校知识管理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灵活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也能为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方式,用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管理者的智慧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全面性。

4)加强高校与外界合作,共享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传递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人们不仅仅通过图书馆来交流信息,因此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管理走向资源共享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通过多种渠道的发展,构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不仅可以扩大资源的储存量,也使知识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三、结束语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来源原则与全宗理论的发展历史被档案学文化理论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普鲁士的登记室原则、荷兰的来源原则、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我们今天的探索也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

1.来源原则的提出与充实阶段。这个阶段开始于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布伦内克认为,第一个明白表示这个新理论的地方是柏林科学研究院历史哲学班1819年4月6日的意见书。该文件是给当时的普鲁士政府的。意见书中反对将不同的档案混合在一起,提出如果把各种不同地方、教会和寺院的档案合并之后也在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地方仍然分开保存,更有好处,特别是对于特种地方史的编研有好处。从这段中我们看到了档案整理和保存方面,业已闪现出宝贵的历史主义的光彩。我们也可以说,历史主义思想于档案整理等方面的运用,客观上为来源原则的孕育和诞生,提供了土壤和种子。法国历史学家纳塔利斯•威利在1841年提出的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理论成为档案馆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他指出:按档案全宗整理是得到有规律和一致次序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用一些分类的理论方法取代这个方法,就会使档案陷入难以补救的混乱之中,那些不是以来源作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有着巨大的危险,会使检索文件变成不可能的事情。法国的尊重全宗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史学理论基础。可以说,这种思想之中,有着结构主义进步的理性思想光芒。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结构主义思想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就是它只注意事物结构因素的共时性,从而忽视了事物结构的历史性。这种思想应用于实践的结果只能是重视维护机关、组织、团体、家庭形成档案的整体性,而忽视了档案文件形成过程的时序性、历史性的特点。尽管这样,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的提出与实践,它仍然是档案学理论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划时代的进步。它为档案事业真正成为一项同图书馆事业相区别的独立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来源原则的理论是档案整理、分类实践发展的结果。荷兰人首先在理论上给来源原则提供了科学的论证。荷兰人缪勒、斐斯和福罗英认为档案的分类系统必须与该档案原来的机关组织完全一致。整理档案的原则不是档案员想出来的,而是历史和生活创造出来的。档案是“有机体”,不能任意破坏,不准许把它从原来的生根发芽的土地上拔出来。但是,荷兰档案学者对来源原则的理论建树,给了以事由原则为主整理档案的做法以决定胜负的一击。

2.来源原则的完善与提高阶段。(1)西德档案学家阿道夫•布伦内克认为,应从哲学视角理解档案的有机体,“自由来源原则”不是固定的方案和分类规范,而是一个总则。该原则不只是保持固定的来源,而是把来源原则解释为“在来源一致性基础上的事由一致性”。布伦内克的自由来源原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来源共同性基础上的事由共同性。②在来源优先权之下实现“来源事由”的综合。③档案体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④来源原则只是一个总则并不是标准。⑤事由共同性不同于“事由联系性”。⑥档案员应当以“有机体”的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来源原则可以作为档案馆组织及历史研究的原则。⑧“来源”有两种含义,即“固定来源”和职能来源。布伦内克的自由来源原则思想合理地继承了法国人、普鲁士、荷兰的来源思想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批判地吸纳了传统事由原则思想中的某些合理成分,提出在来源的统辖之下,建立来源和事由的合理的比例关系。(2)来源原则在荷兰的发展。荷兰的档案学者认为,档案结构原则是将“档案组合”看成是一个整体,它在历史上形成的结构不应该被一种与该“档案组合”不相干的整理体系所打乱;回复原则是在重新整理一个“档案组合”时,应先将以前存在于该“档案组合”中的顺序予以恢复,然后才能够采用同构成这种顺序的主要思想相一致的改进方法,对档案进行重新整理。当代荷兰人的档案整理思想,比缪勒、斐斯、福罗英时期的相关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二、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全宗理论

1.几种主要的全宗概念及实质。(1)全宗就是一个独立的机关或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档案的整体。(2)全宗是指主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3)全宗是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有密切有机联系的档案文件整体。(4)全宗本身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档案文件的集合体,是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的集合或集合体。(5)档案全宗是彼此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的交由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文件综合体(前苏联)。(6)一个特定个人、机构或组织在进行活动、行使职权时所积累的全部文件———档案的整体(法国)。以上几种全宗的定义,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具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如:除了个别的定义以外,它们都集中表达了来源原则是它们的核心思想。我国的学者在给全宗下定义时,比较注重全宗档案形成过程的历时性。也就是说基本上认为全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全宗定义基本上都强调全宗档案的有机整体性,全宗档案是一个按照有关立档单位的社会活动规律和特点,通过有关文件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的创造性的、有意识的劳动,逐步成长起来的档案或文件的有机整体。

2.几点认识。(1)我们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全宗的定义。也就是说要根据档案事物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去完善和发展已有的全宗认识的内容。(2)全宗概念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地组织和管理档案事物的主导思想,而且也作为我们在实践中具体确定全宗单元的准则。(3)全宗概念不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不但现在要坚持它,将来也要坚持它。(4)以来源原则为核心思想的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的主导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应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

3.全宗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所谓的全宗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能够维护档案本质属性及档案文件之间历史的有机联系性的理论。而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档案必须按全宗管理。全宗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来源原则的思想,并注意文件和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使全宗内的档案成为便于保管和利用的有机整体。全宗理论的有关概念及其原理应用于档案管理实践的过程、程序、方式等,就是全宗理论的方法。对于全宗理论的方法,我们讨论几个问题:(1)对履行一个特定职能的若干立档单位的全宗划分方法。对于这一点有两种做法。第一是要求根据职能来源,在档案馆中,将各个立档单位围绕此项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组成一个统一体来保存。第二是各个立档单位履行这个特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分别作为各有关立档单位全宗的组成部分,但是要通过检索工具重建那些由于机关职责的变化而被分开的某一特定职能的相关档案的统一次序。(2)立档单位的确定方法。档案全宗的主体是立档单位。立档单位的确定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普遍认为,能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对外行文;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而且自己可以制造财务计划;设有管理人事的机构,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以上这些是构成立档单位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从客观事实出发,不能教条的运用,应当全面联系地进行分析,合理地确定立档单位。

三、全宗理论的研究取向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6篇

一、我国在工程施工建设中的质量问题

1.1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时不按照相关法律文件执行。部分工程违反法律规定建设的相关程序,未办全相应法律文件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还层层转包,转包企业资质的审查也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些工程的施工图纸未经审核就开始施工建设,一边施工一边设计,仅仅是为了追求施工进度,留下了较多的质量问题。验收作为该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最初是由政府的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该工程的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时并没有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1.2施工单位内部管理的混乱。建筑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管理职责得不到落实,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多数的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得不到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需要。

二、建筑施工工程中的质量措施

对于建设施工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监督部门在其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还是不能够进行全方位、比较深入的进行预防,只能起到一个约束性的作用,而建筑企业又是一个优秀工程的基础,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基础性的地位。在进行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设计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而这些监督部门在这其中能够起到的作用就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对于企业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能够在管理质量方面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施工的措施。

2.1加强安全的措施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施工人员的安全,要比工程的安全更重要。如果工地上发生了安全问题,不仅仅影响该工程的进度,同时也会在施工人员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严重影响了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同时,还要做好对工地周围人员的保护。即便做好了这些保护措施,还应安排专门人员对施工周围定期巡查,及时排除隐患。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最终实现“零事故”。

2.2加强建材、配件和设备的管理

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各种资料管理从施工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进而使得该计划和实际之间即使发生偏差,也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同时还要做好材料的档案管理,对每种材料的产地、供应商、验收人员、存放地点及使用状况等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使得公司领导对每种工程材料的具体情况能够一清二楚。

2.3加强人员的培训

建筑施工人员总体上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说,都是要求参与施工的人员应具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其相应人员具有的“资质”。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领域,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相对比较低,实践有余,但是理论知识相对不足,不能很好地从更高层面上把握和指导施工质量的管理。当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2.4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控制

施工方案的敲定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待方案审完后,做出样板,反复对样板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到达到设计要求才能执行。同时还要对技术方面进行准确控制,包括熟悉和审查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工程项目设计、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工程重难点部位施工技术、编制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在工程施工中要建立严明的交接班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相应标准对部分项目及单位工程定期进行质量检验。

2.5不断的健全监督机制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责任制,明确自己的责任。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个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相应工程的特点,最终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

三、结语

施工建筑工程是一个比较细致且耗时较长的工作,施工建设的施工质量是一个全面的、深入的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与探讨,并能贯穿于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的发挥这属于它的作用。这不仅仅需要的是企业管理层的高度的重视与支持,还需要有广大的施工人员的配合,一起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各种工作,让施工能够在一个有效的具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执行。因此,现在要使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就要保障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安全的保护,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管理,才能够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地提高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的发展。

作者:李雪艳单位:吉林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已经显露出诸多问题,只有找出问题根源,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第一,忽视电气工程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建筑施工由各项分项工程组成,电气施工只是其中的一个分项,很多施工单位对电气工程施工并不重视,同时忽视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问题。在整个电气工程施工中没有建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系统。这就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偷工减料的现象,所采用的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其后果不堪设想。不仅是施工单位对电气工程不够重视,建设单位也忽视电气工程安装的重要性。电气工程隐蔽施工特点也容易让建设单位只注重建筑施工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电气工程施工对工程项目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设计单位在电气工程设计时不仅要安全还要兼顾装饰美观。但由于设计单位在实际设计项目时缺乏责任心,导致电气施工不能优化完成,给工程项目造成一定损失。

第二,忽视电气工程与其他专业协调配合。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电气工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土建施工人员等做好专业协调配合。电气施工技术人员如果在对各种管线预埋、混凝土浇筑等环节没有进行现场监督、指导。忽视这些前期工作对电气施工的影响,最终将会导致无法正常进行电气施工。

第三,忽视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督。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常出现开关以及插座盒安装后线头裸露。面板安装、接线违规不符合要求。室内外进户管预埋使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pvc管,预埋管埋深少于0.7m,材料进场没有进行检验,防水处理不专业。导线的连接不符合操作标准,连接质量不合格,以及色标不符合要求。

第四,忽视对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电气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责任心对于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工程项目出现电气施工人员不会审阅电气施工图纸以及相关技术文件,对相关电气施工的法律、法规并不熟悉,不按程序进行电气施工指导,没有做好相关的工作继续,导致电气工程施工出现不可弥补的状况。

二、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首先,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及时沟通是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保障。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设计之初就要与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工程项目开展的具体依据就是设计图纸,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对图纸的会审以及技术沟通是必须要进行的。在确定开工之前,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设计单位、监理以及施工单位要进行图纸会审,并抓住重点,分析设计方案和结构选择是否经济、合理、满足使用和施工需求。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宗旨,分析工艺流程以及施工单位的施工计划和方法,建设单位也要明确工程质量要求。也要审核设计的经济性,很多材料可以互用,不仅节约成本又方便施工。要求监理在施工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明确业主对工程项目的定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要三方协调,避免完工后再进行二次施工,不仅加大施工难度而且浪费资源。还需注意的是工程项目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导入要谨慎,避免出现产品更新换代等问题出现起因的二次施工。

其次,设备材料质量和施工细节是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设备材料质量的管理是项目工程的质量保证。电气工程施工贯穿在项目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要有效的实施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材料选择,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设备材料,监督控制材料的数量。在采购、订货、运输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坚决杜绝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导致材料以次充好。在设备材料后期的保管过程中也要防止受潮、发霉等情况出现,避免出现保管不善造成经济损失。施工细节决定了工程的质量,也是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较为复杂的环节。电气工程师不仅要重视会审图纸工作还要及时发现影响工程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解决。在工程开工前要进行周密、详尽的进度计划与交叉施工计划,协调好与土建施工时间分配,并做好技术以及防腐处理。对施工细节的指导也要从施工准备、组织、技术、经济全面开展。从而才能达到缩短施工周期,加快进度的目的。施工技术管理也要规范,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检验,出现问题立即解决。同时,施工后的质量验收也是对质量不完善修补的重要途径。

最后,建立起专业电气工程施工队伍是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捷径。项目工程的质量与施工管理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对电气工程施工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素养培训,更新专业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前沿技术,重视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充分提升电气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在培训后进行专业考核晋级,促进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进行深造学习。优秀的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不仅拥有全面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还熟练掌握各种强弱电不同系统的操作流程、规范以及经验。能及时组织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工程动态分析,落实施工管理责任制,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并对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建立起服务理念,将管理与服务相融合,以管理带服务,做到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规范化,并要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质量第一作为项目工程施工主旨。与此同时,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特点,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善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挖掘发生原因,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在下一个电气工程项目中不出现同类问题。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在工程项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涉及的领域广泛,技术更新快。这就对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严抓设备材料质量关,对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共同努力,将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作者:刘强彦单位: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烧结厂

第三篇

一、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质量管理意识欠缺。部分施工企业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企业社会效益。导致质量监管系统不健全,管理成效低下。尤其是较小施工企业管理不善,管理人员素质低,不能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验收。

1.2轻视业务培训,管理人员素质低。部分施工企业不重视年轻人员的培养,甚至是直接雇佣临时工作人员来做管理工作。导致整个管理系统缺乏掌握施工技术的干部和管理人员,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1.3为中标降低工程造价,影响工程质量。在招投标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都采用低价中标方式来中标,这就直接造成施工企业利润低,甚至没有利润。致使施工企业采取偷工减料、简化程序等的方法来施工,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下降。

1.4承包方式不合理。部分企业不顾国家规定,将工程层层分包,这就形成了层层克扣工程款的局面,致使一线施工人员工资低,施工人员只有通过牺牲工程质量来降低成本,影响了工程质量。

二、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2.1施工企业要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没有质量就是没有声誉,继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命力。企业要想在市场具有竞争力,必须把质量作为发展核心,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领导责任制。对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人员,要追究其经济责任。在施工过程中,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定期检查与评定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施工企业要合理编排工程进度计划,做好施工计划与质量保证措施间的协调工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序、组织施工,排除施工工期不足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建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及严格考核制度等,来提高施工质量。

2.3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采购材料要具有合格证、试验报告,同时加强采购人员的监管。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检查工序质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使工序质始终处于良性的受控状态。工程施工中,对于人力、材料、机械设备等一些关键环节要严格把握,进而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

2.4施工企业要切实做好安全制度制订工作,保证工程资金投入,维护好安全设施。要擅于发现施工过程不安全因素对施工的影响,避免安全事故,达到工程质量要求。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工序交接时,要进行自检和和互检,使每一道工序都能达到质量要求。出现质量不合格时,要进行查清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来保障工程质量验收合格。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要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这涉及到施工企业的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想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中,就必须把工程质量放在核心位置,严格进行施工质量管理,使建设质量得到很好保证。

作者:郑瑞娇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第四篇

一、施工队伍影响及其管理控制策略

施工队伍是工程形成以及工程质量得以实现的主体,做好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核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施工单位关于施工队伍选择的要求,选择那些资质达标、管理体系健全、整体人才素质高以及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在项目管理系统当中,应该将施工队伍的工程技术、质量检查等都纳入到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由项目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指挥。在签订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合同过程中,应该将项目的合同建设目标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合同管理当中,同时将需要实现的目标分解成为多个分目标。分阶段来进行质量检验和评估,以阶段性的质量目标保证最终质量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二、施工过程影响及其控制策略

工程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因此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管理工作作为目标,采取全周期的方式来对重点和关键难点进行管理,对多个分项工程坚持以最高要求和目标进行高标准的管理。针对一些重要的工程施工项目,还可以针对一些重要的工序进行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这样可以结合具体工程的施工特点来对影响工程或者是单个工序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重点控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要质量控制环节以及施工薄弱环节应该进行重点控制,通过预先质量控制确保施工整体质量得以保证。这样,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就可以通过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来使得工程质量控制重点以及关键点更加明晰,事前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也就更加明确。

三、施工构件影响及其控制策略

施工构件就是那些在场外加工成半成品之后,直接在施工场地使用的钢筋构件。对这些构件,主要是要通过严格的保护与控制措施,确保其基本结构得到保证。尤其是在加工以及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出现划伤和碰伤。为了保证安装之后不会出现移位等问题,应该在施工完毕后贴上一层保护膜以及警示标签,做好施工成品的保护工作。在靠近己经安装好的施工面应该通过加装简易隔离栏的方式,避免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无意碰触到己安装完毕的结构件。对于成品的安装和保护则应该注意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看管,且各个施工工序之间都应该有工序交接程序,保证交接之间无质量漏洞。例如,在结构件安装就位之后,在焊接以及防锈油漆工序完成之后,需要有对应的交接手续;在完成墙面的抹灰之后,涂料以及抹灰工序都应该有对应的交接手续。设置的各个看护人员可以采用分层流动的方式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就应该及时的上报给工程质量施工管理单位,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四、施工技术影响及其控制策略

施工现场的技术以及质量管理人员应该在设计人员的知道之下,对施工图纸进行熟悉,充分领会图纸的设计意图,发现图纸中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汇总,并上报设计部门进行修改订正,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耽误工期,影响施工质量。同时,应该认真的编制施工组织计划以及施工方案,通过技术交底等方式来保证施工操作人员心中有数。对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工程中的难点,通过质量攻关等方式来对工程质量只能够的通病进行研究,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来防范其中的质量薄弱环节,加以针对性的解决。在施工之前,施工人员还应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图纸进行较为详细的审核,从施工人员施工的角度来对设计图纸进行校验,这样能够有效的弥补设计施工人员施工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五、施工机械设备影响及其控制策略

在现代工程施工过程中,现代化的施工机械设备是保证施工机械化的基础,是现代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设备,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以及质量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所以,在施工项目开始之前,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特点、工程的具体型式、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方法以及施工具体组织等内容来对选择合理的施工机械设备。在选择施工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主要对机械设备的型号、性能参数以及可操作性等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另外,还需要根据施工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施工过现场所使用的机械、模板以及脚手架等都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安装设计方案设计。在安装方案设计得到审批之后再进行对应的安装工作。例如大型建筑施工中需要用到的塔吊以及大型起重设备等的安装等,都需要按照这个程序进行。

六、总结

总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持续的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工作,以保证他们的质量意识得到提高。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推行并完善工程管理的质量责任制度以及其他各项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标准化、程序化以及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制来对工程施工整体质量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通过面面俱到、细处着手的方式来提高施工整体质量。

作者:杨国军邓晨玲单位:祀县公路局

第五篇

一、排水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分析

1.排水管道问题。市政排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排水管道,排水管道是排水系统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也是最难管理和修复的部分。城市排水管道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排水管道阻塞,排水不顺畅。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带来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化,人口更加密集化,是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然而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仍然停留在上世纪,排水量已不能适应排水需求,并且有些管道被泥沙和生活垃圾阻塞,已经不能担负排水的任务,所以城市经常会出现积水的现象。由于排水管道被深埋在公路和建筑物的地下,很难被清理和修复,所以成了市政排水工程的一大难题。

(2)排水管道的损坏问题。城市排水管道经常会出现渗水漏水的现象,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安装排水管道之前会有一个沟槽开挖的过程,好多的问题就产生于这个过程。由于施工不严格不规范,开挖的沟槽底部不够平整或底部没有清理干净,有石子、金属一类的杂物,这样极易导致排水管道出现破裂和渗漏现象。其次,在排水管道的采购过程中检查不严格,许多管道上的沙眼被忽视,一旦埋于地下,这些滴水的沙眼会很快被腐蚀,以至于产生大的孔洞,造成排水系统的损坏,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排水工程产生的种种问题与排水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脱不开干系。可以说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排水系统是地下工程,质量的好坏不易被人发现,并且其属于公共设施,所以在建设时经常存在管理意识淡薄、偷工减料的问题。这是城市排水系统出现问题的关键。由于利益的驱使,工程施工人员以及检查管理人员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导致了施工质量不达标和国家经济财产的损失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

3.排水系统安全问题。排水口也是排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出现在马路、人行道等行人经常路过的地方,这就留下了安全隐患。在雨季经常会有下水道井盖被冲走的现象,对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这些都是排水工程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排水系统问题的解决对策

1.排水管道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排水系统由于深埋地下不易检查和修理,而且可能几十年不更换,所以在排水工程施工时不仅要做到质量牢牢把关,还要有高瞻远瞩的设计理念。排水系统在设计时不仅要看当前城市的需要,更要细致地分析考虑城市将来的发展动向,设计一个可靠性好、效率高的排水网络,要做就做到一步到位,争取安全使用几十年不变,这样可节省大量的资源和建设资金。市政排水系统施工包括沟槽开挖、排水管道安装、试水、回填等几项工作。首先,沟槽开挖不要一次性挖至设计的基底深度,最好开挖至距基底15cm左右,然后进行人工挖掘直至清理至基底,随后进行细致的清理保证沟槽基底的宽度合格、基底平整;最后用水平仪测量基底水平度,进行细微修正。其次,在排水管道安装之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有破损和其他质量问题。排水管道在安装施工中要注意在吊装排水管时须防止其损伤,在管道的接口处一定要用弹性好的密封橡胶圈。第三,试水。试水是排水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工程质量对其查漏补缺的基本要求。在排水管道试水的过程中分段要尽可能地小,试水时间保持在24小时左右,以便检查微小的渗水孔,每隔一段的距离设置一个杂物清理口,以便清理排水管道中沉积的泥沙或垃圾。第四,回填。在管道试水检查合格后进行回填处理,回填物应采用细沙,并且采用分层夯实的手段处理,排水管顶0.6米以上采用电动打夯机夯实,0.6米以下应采用人工夯实的方法,以免破坏排水管道,分层为0.2米最合适。夯实密实度要符合要求,一般排水沟基槽回填密实度应在95%以上,顶部应在85%以上。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排水工程质量。排水工程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由质量管理不严格、工程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所以,要解决排水工程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严把质量关,对施工操作流程严格把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严把质量关。在采购施工材料时要严格审查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质量,并要求其提供权威部门的检验报告,并签订相关责任书。第二,严把施工关。要求相关施工单位有一定的施工资质,施工人员有基本施工规范的培训。施工前要重新检查一遍图纸所规划线路、周围的地形地貌是否发生变化,并且每隔100米设立水准高程参照点以便测量。沟槽开挖时要注意,不能一次性挖至基底,要留15cm左右的人工作业厚度。在施工完成后进行试水,试验时严格检验工程的质量;在回填完成后要定点开挖,检验回填土的密实度是否符合标准,否则不予验收。

3.增加安全性设施,保证排水系统的安全性。最近排水系统安全事故频出,市政排水系统做得不够到位,有许多的安全隐患存在,威胁到了市民的人身安全。所以,在工程施工时一定要考虑全面,适当地增加一些安全保障设施。

三、总结

排水工程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市政工程,由于排水网络深埋于马路或建筑物下,所以在施工方面有非常大的困难,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被定位和排查,在修复上更是困难重重,将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以及交通。所以,对排水工程施工监察力度一定要大,确保工程施工一步到位。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排水系统要从细节做起,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做到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

作者:连志杰单位:河北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第六篇

一、我国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在路基沟槽回填中路面发生沉陷

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根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要在道路的下边铺设一些各种不同的管线,这其中有助于在回填沟道土的时候密实度的处理,从而保证路基的质量。然而在进行回填土的过程中,路基强沟槽是回填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经常会出现各种工程建设质量病害。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回填土的时候,回填的厚度尺存不达标准以及回填土的质量没有按照设计要求等一些危害,由于这些危害的存在造成了回填土的压实质量没有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破坏了道路的结构组织,从而导致路面形成了裂缝,产生了回填土沉陷,使路面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不能正常使用。

1.2部分桥梁施工后存在裂缝现象较为严重

随着道路桥梁工程建成后逐渐投入到使用中时,发现桥梁裂缝现象很多,这严重的影响了城市交通道路的运行,使城市道路不能正常使用,在桥梁裂缝的这种现象中,其中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建设的刚性桥梁裂缝现象比较明显,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倾斜裂缝现象,由混凝土这种结构材料构成的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形成裂缝的原因很多,同时也很复杂,包括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质、结构的特点,在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以及桥梁通车受力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1.3道路工程中的辅助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

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很多的辅助设施,包括一些雨水井、排水干管以及检查井等,因为这些辅助设施过多的存在,在铺设过程中把雨水井、排水干管以及检查井等就铺设了过往车道上,因为这些井口的直径宽度很小,所以,就加大了在回填土夯实和检测的难度,导致回填夯实很费劲,压实度很难进行下去,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对于这些问题不够重视,进而形成了雨水井、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的现象,从而导致过往行人与车辆在经过此处时会有跳车现象发生,产生一些交通事故的形成。

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优化措施分析

通过对我国市政道路施工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们国家在大建设浪潮中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控制好道路施工工程的质量,而在施工质量的控制有优化方面作深入的研究,下面就加强和完善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提供几点优化措施。

2.1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地搞好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是依建立并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规范与指导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验收各阶段等各项管理工作,使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第二是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进一步开放工程建设市场,避免地方垄断。第三,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办事,对每道工序,每个结构层次,每一关键部位进行全方位监控。坚持科学仪器检测,严格以数据说话,不凭经验办事。

2.2引入现代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针对我国市政道路施工企业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现状,施工企业应加快现代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理论的关注与分析。选择适合企业施工质量管理架构的、选择适合企业施工质量管理实际情况的、选择符合施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理念。在注重施工质量通病管理理念更新的基础上,市政道路施工企业还应对自身的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进行更新。通过对现有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的分析以及以往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效果的分析,明确企业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2.3通过进行动态测评进行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动态评测工作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针对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工作重要性,市政道路施工企业的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也应采取动态评测的方式进行完善。在传统意义的一次性完善基础上,对完善后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进行动态评测。针对完善后的管理体系实施效果、不足等提出改进措施,以不断完善改进的方法使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方式管理体系更加符合企业管理特点、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更加符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下的管理需求。

2.4通过加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加强人员培训,促进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现代施工质量管理研究中明确指出人员因素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是影响施工管理体系执行的关键、是影响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关键。在现代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中,施工企业应认识到人员培训工作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的重要影响。针对企业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方法改革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人员培训。同时在培训工作中强化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树立、强化企业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中各岗位员工工作内容要点的培训。以人员培训工作的科学开展,促进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小结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7篇

作为新管理概念,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以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档案资源提升内部知识识别、收集运用能力,通过合理的共享机制,实现企业智慧提高和竞争能力。同时,知识传播获取、储存共享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创新添加原动力,实现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一)知识管理在企业档案中的作用作为企业活动的记录者,隐性知识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主题,也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档案共享传递。当知识有了传递过程,才有应用价值。随着知识应用范围扩大,档案价值也随之扩大。如: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企业档案可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企业档案反应出整体企业文化,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框架,也成为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二)知识管理是企业档案工作心方向顺应经济时展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实现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现代化技术管理体系。作为社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管理,有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等优势,知识管理从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操作方式向现代化技术转换,为企业深度发掘知识价值。

(三)知识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必然趋势企业档案管理拓展实现智能化服务,也能看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人员的身份也从保管员向知识保护者咨询者转换。因此,企业档案管理者应积极投身于优化馆藏资源的工作中,合理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对于现今企业档案管理技术来说,信息化发展是不然之路,实现智能化服务可以通过知识导航、知识库建设实现。同时,工作人员素质也是提升档案分析处理能力的关键。

二、知识管理视角构建档案管理模式

面对挑战和机遇,档案管理应该适应知识经济,为知识经济服务,发挥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作用。作为典型的显性知识,档案管理符合知识管理规律,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知识管理能让资源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解决了不切实际的分类问题,也能让“知识类档案”减少了处理错误的机会,实现档案管理上的统一创新。

(一)构建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目标随着信息化发展,档案管理者思想也要不断改变,其目的在于档案知识资源信息化、资源化,更有利于搜索、查询、分类保存。充分分析管理决策过程,设立订阅机制,对未来知识型文档设计模板,方便员工收集获取知识资源。同时,构建并配备支持员工考试及事务工作相对应的分类知识库,使员工充分了解制度形式和制度环境。依托网络资源,实现分等级的访问权限。

(二)集中化构建知识资源库系统知识档案管理的目标是集资源库收集、资源库委托、应用功能系统等功能与一身。知识资源管理方案可以设计为知识资源管理中心和知识资源管理团队,推进和完善知识资源管理体系。

(三)企业实施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必要条件由于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步骤明确,包括制度调查、软硬件完善以及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首先要制定实施目标,以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核心前提建立保障体系及档案知识管理机制。

三、结束语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导向;对外投资;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经济形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形势越来越多样化,在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中,不跟随时代的发展趋势,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对外投资是企业扩宽市场,主动寻求发展机遇,和主动接受挑战冲击的一种发展战略,是实现企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也是拓宽国内企业发展生存空间的重要发展手段,也能够全面推动活跃国内经济市场。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更为多样化,投资的不稳定性更高,投资的不可控因素更多,对外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因此,有效的对投资风险进行把控,是保证对外投资收益提升,保证对外投资成功率提升的重要措施,需要在合理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引导下,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内部控制,才能够确保投资合适方向,与企业发展规划相符合的投资内容,才能够保证投资的项目处于管理控制中,提升收益,避免损失,或者控制损失,保证企业不受到难以承受的冲击。

1风险管理导向下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企业投资风险内部控制是只以企业的内部发展状态,企业的内部经营格局为基准确定控制方案加以实施,这适用于投资稳定性高,外部投资风险较为固定的投资项目,也能够保证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收益。对于对外投资项目而言,只着眼于现状,只着眼于企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对外投资的一大特点就是瞬息万变,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风险系数高,利用风险管理来引导完善优化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风险管理是对对外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分析会出现的风险种类以及各类风险出现的概率,各类风险的应对措施,会遇到的风险状况等,综合性的建立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内部控制,确定企业在这一投资项目中会受到的损失范畴,以及损失致使的主要风险种类,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风险管理导向下实施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风险意识,能够让企业不再局限于自身,将对外投资与普通投资区别开来,正视对外投资的风险性,正视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这样能够保证对外投资的合理性提升,保证对外投资计划科学性提升,能够避免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以及避免企业出现盲目投资的情况,很大程度降低企业投资失败概率。

2风险管理导向下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2.1风险管理意识增强

企业在对外投资进行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对于风险的预估,风险的规划,风险的分析都较为浅层次,导致风险管理导向效果不显著,对外投资内部控制难以顺利进行,内部控制质量低,内部控制所发挥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风险管理导向下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优化措施之一就是风险管理意识增强,需要对风险管理意识的存在价值,风险意识的具体作用以及风险管理意识对对外投资的具体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的培训,同时对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综合实力进行培训,保证对外投资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理论知识丰富完善化,风险管理技能提升化,能够在对外投资进行中有机的融入风险管理意识,保证风险管理意识与内部控制完美结合,实现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运作处于相对透明状态,即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共同合作,杜绝出现损坏企业利益的情况出现,同时也实现各司其职,企业的运行整体化,高效化,成为对外投资的稳定开展的坚强后盾。

2.2信息沟通记录及时性

风险管理导向下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优化措施之二就是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以及完善的信息沟通记录机制,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性,以及信息处理的高效性,信息记录的客观性,这样子能够保证问题及时解决,项目正常进行。对外投资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较为复杂,出现突发事件的概率高,信息的畅通及时的交互与记录是极为重要的,是风险管理导向下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需要将谈判过程以及合作过程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记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信息的客观性,也要建立良好的互联网沟通平台,也需要将信息交互的内容进行记录保留,同时需要备份和保留重要文件,这样能够保证合作效率提升,合作稳定性提升。

3结语

风险管理导向下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有效降低,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稳定性以及合理性,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固性,进而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提升对外投资的收益,实现企业进一步壮大。

参考文献:

[1]沈春明.风险管理导向下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5).

[2]顾庆忠.风险管理导向下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财经界,2015,(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