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风险管理学范文

风险管理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风险管理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风险管理学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困境出路

财务管理学①作为一门学科究竟产生于何时,理论界的看法不一,但多数的解释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过50多年的努力,财务管理学无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内在有机的方法体系,并成为商科学生必需的主修课程。如同WilliamL.Megginson所指出的,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而且将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的进一步反馈,肯定还要被修正和更新,但它们绝对不会被完全否定或过时。财务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来分析并规划出具体方法,从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中译本,2002)。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学科真的就已经成熟了吗?这个被公认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学体系真的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吗?

当人们热衷于去讨论具体的财务管理热点问题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总体上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并用整体主义的思路来思考和审视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时,也许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并重新审视和评估这个学科迄今为止的发展状况。而一旦我们沿着整体主义而不是局部很有意义的现象,那就会发现,这个学科目前仍处于贫困化的状态之中。

一、财务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及总体特征之把握

财务管理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此问题的表述各异。1994年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美商学院12个顶级教授之一的AswathDamodaran(2001)在其《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前后一贯的表述是:公司财务的研究对象是公司所制定的具有财务意义的所有决策。这些决策可分为三大部分:与资源分配有关的决策(投资决策)、与项目筹资有关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与制定再投资或退出经营现金额度有关的决策(股利决策)。Brigham和Ehrhardt(2005)在《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提出,大部分财务管理知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一个特定公司的股票价值通过什么因素产生;(2)管理者如何选择增加公司价值的决策;(3)管理者如何保证公司在执行这些计划的时候不出现资金匮乏?Ross(2002)等人在《公司理财基础》一书中认为,财务经理必须关注三类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投资(资本预算);第二个问题着眼于企业对支持其长期投资需要的长期筹资的获取和管理方式(资本结构);第三个问题着眼于对客户收款和向供应商付款等日常财务活动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若进一步考察这三本及其他财务管理类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就会发现西方学者对财务管理学框架的认识还是大同小异的,即:一个目标函数、四个模块的内容和一个财务管理工具箱组成。其中,一个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四个模块的内容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或资本结构)、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财务管理工具箱里有四把工具,即会计报表与比率、现值、风险收益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②。

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Damodaran教授曾将建构财务管理学的基础性假设归纳为四组,即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和社会成本为零假设。尽管Damodaran教授认为这些基本假设还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也尽管他试图想寻找一种新的目标函数和理论体系来解决“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活生生的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冲突,诸如经理与股东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公司与社会的冲突等,但迄今为止仍没有找到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假设仍是构建现代西方财务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前提。

进一步地考察发现,以这些基本假设为前提建构的西方财务管理学体系,其所具有和显示的一系列总体特征,也正如它赖以建构的基本假设一样的远离现实世界。这些总体特征包括:

1.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财务学所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几乎都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着眼于解决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分派问题。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学实际上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资本市场的财务学”。断言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财务管理学缺乏指导和应用价值显然并不合适,而断言这种财务管理学对所有企业具有普遍的使用性也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财务管理学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其适用性是很差的,而这些缺乏适用性的非上市公司通常要占到一国公司总数的90%以上。财务管理学的建构显然是关注了重点的少数。其次,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必然使财务管理学所关注的重点集中于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问题,而被企业所实际关注的内部财务运作和控制问题,尤其是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流程问题,就很难融入财务管理学体系,或者占有它应该占有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学了财务管理学而仍然不会设计企业内部财务运作和控制体系的重要原因。

2;以价值为主线展开。财务管理学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是价值最大化,为使目标与手段相统一,在解决实际的投融资决策问题,所选择的基本方法自然就是能够体现价值最大化的成本与效益比较分析法,诸如资本成本、净现值或现值指数、内部报酬率等,都是这种基本方法的具体体现。以价值标准作为投融资决策的唯一标准,显然是与财务管理学体系在建构时所采用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或分析范式有关,但问题是,在现实世界里,价值往往并不是公司决策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有企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而在国有企业的使命结构中,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类目标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构成国有企业决策(包括投融资决策)的重要的出发点。即使是私营企业,非价值类的社会责任目标也是其使命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其次,即使将价值视为公司决策的唯一选择标准,所定义的“价值”概念也是不完全的。对公司或股东价值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对社会价值或成本的忽视。而在现实世界里,公司行为的外部性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诸如环境污染成本等,是公司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上,公司的许多决策对增进公司或股东价值是有利的,但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再其次,当我们过分强调以公司或股东价值作为决策的出发点或标准时,势必会把那些活生生的然而对决策有实际影响的人、制度、文化等因素排斥在决策体系之外,事实上也就是排除在财务管理学的体系之外,原本应该活生生的财务管理学因此而变成了“没有血液循环的躯体”。

3.以决策为重心展开。所以如此,可能与西方学者对财务概念的理解有关。在西方学者看来,公司财务通常被狭隘地定义为与公司主管所做决策有关的一些内容(AswathDamodaran,2001)。以决策为展开虽便于定量分析,并使框架结构前后逻辑一贯,但显然易见的问题是,以决策为重心的财务管理学无法反映公司财务管理的全貌。尽管不同财务事项其工作流程会有很大不同,但财务管理的基本流程还是基本一致的,这个基本流程至少包括财务战略与目标、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评价与激励、财务预警等。很显然,以决策为重心的财务管理学还不能涵盖整个财务管理流程,这也是财务管理理论偏离实际的重要原因。

4.强调定量分析:数字财务。当人们把决策问题作为公司财务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并把价值标准作为决策的唯一选择标准时,所有的财务问题实际上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了。检索一下财务管理的教科书和学术杂志,我们便可以看到连篇累牍的复杂的形式推理与经济计量技术,而与公司财务问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可量化的因素,则被作为外生变量而被统统抽象掉了。这样的形式安排虽然易于构建数学模型

,但依据这样的安排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对许多公司财务现象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究竟是否能够开出可以明确解决公司财务问题的政策药方,是很值得怀疑的。我赞成Shiller(2001)的见解:过多地依赖这些原始的模型并把它们作为政策讨论的基础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因为这些模型只适用于那些能够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过多地苛求精确,就有可能因过于狭隘而出现离题的危险。

二、财务管理学贫困化之表征

“贫困化”一词是经常见诸于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的著作和学术杂志中,那么,同样的概念是否也适用于公司财务学领域呢?我的看法是,虽然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看,内核相对确定和稳定的公司财务管理学理论同样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由于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及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相隔阂有关,并且其结果事实上已经大大削弱了财务管理学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1.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安排严重偏离实际。我不否认现有财务管理学所努力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世界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问题是现有财务管理学究竞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现实问题呢?其次,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现有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真的就能解决现实问题吗?姑且不论前文已经阐释的财务管理学在指向上(上市公司)和重心定位上(决策)对解释和解决非上市公司和非决策问题上的软弱能力,仅就上市公司而言,现有的财务管理学内容安排也可能不是它们所期望的。即便是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也不是它们年年、月月、天天、时时所发生和所关注的事项。这些事项,多少总有些“偶发”的性质。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而言,它们时时关注的“经常性事项”是什么呢?根据我在做多家公司的内部控制项目时的实地观察,可能主要是:(1)如何管好用好资产(资产管理)?(2)如何控制好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管理)?(3)如何确保经营和发展所需要的现金(现金流管理)?财务管理学未将这些经常性事项作为其关注的重点,而将重点定位在投融资决策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决策等偶发性事项上,是否意味着内容安排错位了呢?!

2.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严重脱节。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同理,财务管理学也是存在于一个学科群或学科域之中。在这个学科群中,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是其上游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及公司管理的相关功能学科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其旁侧学科,财务管理学正是在这种学科的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效应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财务管理学发生和发展历史深受它的上游学科诸如数学和经济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近一、二十年开始弱化了,可以说,财务管理学的上游学科在近一、二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大部分没有在财务管理学得到应有的响应,财务管理学对它的上游学科变化的反应有些过于迟钝了。比如,经济学领域中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的“绿化”或“生态化”趋势,社会学中的社会成本问题,社会学中的冲突问题,管理学中的战略导向和战略联盟问题,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网络结构问题等,所有这些应该在财务管理学中得到反应的研究,均未在财务管理学领域得到实际的反应。相对于它的上游学科,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可以说已经严重滞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出现的隔阂视为经济学贫困化的标志③,而类似的特征又何尝不是出现在财务管理学领域?!

3.财务管理学对影响它的环境变化反应滞后。近一、二十年,公司财务管理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学者玛格丽特.梅(2001)曾将这些变化归纳为九个方面,即:客户需求模式的改变;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降低成本的压力;新基础的冲击;战略联盟的出现;新市场的开拓;经济全球化;政府法规的增多;高度流动的资本市场。此外,对商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视趋势等,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对财务职能提出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管理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改进呢?让我们看看玛格丽特.梅的分析吧:进人新的世纪,我们已经无法忍受这样一个事实:用超过财务部门80%的资源和陈旧的计算机财务系统仅仅从事交易记录和控制工作,而没有使公司的价值显著增加。按照玛格丽特.梅的观点,财务职能必须转型,也就是“从传统的专家控制职能转变为着眼于未来的公司增值职能”。转变后的财务职能将在经营框架的构建和运营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经营框架将卓有成效地将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等内容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很显然,财务管理学还没有对这种事实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财务职能转型有所反应。

我无意全盘否定西方财务管理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本文所说的贫困化,意在指出迄今为止的财务管理学体系在面对相关理论发展和实务变革方面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意在说明财务管理学体系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扩展。

三、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

改造和扩展现有的财务管理学体系,无疑是一个十分迫切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涉及到对许多财务管理学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很显然,主要“向内看”的前苏联版财务管理学和主要“向外看”的美国版财务管理学,都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问题及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努力就是整合,以搭建内外统一、结构完整、视角合理的新型财务管理学体系。围绕财务管理学的扩展问题,本文仅就内容结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三个方面作些概略性的说明。

1.财务管理学内容之扩展。“一个目标、四个模块、四把工具”架构的财务管理学,相对于内容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属于“窄型”财务管理学,并且是主要是“向外看”的财务管理学,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能力是相当弱的。扩展财务管理学的内容,需要寻找恰当的路径,我的看法是,可供选择的路径至少有:

(1)功能扩展路径。我曾多次论证和强调,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实现这一功能,需要财务管理的内容能够涵盖三张基本财务报表,也就是涵盖四个板块的内容:资产管理(资产负债表左边的管理)、权益管理(资产负债表右边的管理)、收益及其分配管理(利润表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表管理)。所谓的财务管理,实际上也可以称为财务报表管理。现有框架中的三类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事实上是寓于四个板块的管理体系之中。

(2)主体扩展路径。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显然是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公司企业,但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特征,要求我们要跳出公司企业主体、站在价值链甚至价值网的立场和范围上,思考和探索对公司企业主体的财务管理。当我们研究海尔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时,绝对不能就海尔公司谈海尔公司,需要考虑海尔公司的整个价值创造网络和财务支持网络。仅此而言,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又可以向财务支持网络管理和价值创造网络管理两项内容扩展。

(3)行为主体扩展路径。当问及“公司财务工作是谁做的”这一问题时,我们的答案显然不能局限于公司的财务部门。事实上,公司财务工作是分层次来展开的。若把公司财务工作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项权能,则履行决策权能的行为主体显然是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班子(合称“经营者”),履行执行权能的行为主体是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一些中间层次的职能部门,甚至包括营销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如果我们不

是将财务管理局限于现金流管理,而是将财务管理的重心界定为公司价值创造或公司增值的话,则履行执行权能的职能部门就不能再局限于财务部门,所谓公司财务也就不能再定义为“财务经理的财务”。尽管新的商业环境需要我们把财务管理纳入战略和经营框架之中,但财务与经营在公司组织体系中仍分属于不同的层次,相对而言,财务决策的组织层次要高些,这可以从《公司法》对董事会职责和权限的规定中得到验证。也就是说,公司的财务决策实际上是融入于公司的治理框架之中,而经营决策通常在经理层面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的话,则公司治理结构应是在构建财务管理学体系时绕不开的话题。

(4)组织扩展路径。如果有人问你“公司财务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你的解释显然不能局限于财务部门、岗位的设置及职责界定,而应当着眼于从四个层次上展开:一是制定公司及财务战略。战略决定组织架构;二是设计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并进行职责界定;三是设计财务管理流程,甚至包括每一项具体的财务管理业务的流程;四是搭建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需要将财务与经营有机地整合一体,如ERP系统平台等。相对应的,财务管理学需要围绕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组织管理、财务流程及其再造、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扩展。

(5)流程扩展路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不同的财务事项显然有不同的财务管理流程,但总体看,基本的财务管理流程总是内含战略与目标、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尤其是财务危机预警等。如果预警下来公司出现危机的征兆或特征,公司还需要设计摆脱危机实现反超的战略和策略。在整个财务管理流程中,“风险”是贯彻始终的概念。诸如“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等概念,是整个财务管理体系流程体系所无法回避的。其次,预算管理已经从单项预算管理转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面预算管理阶段。因此,按照流程路径扩展,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就应当包括财务战略与目标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财务激励、财务危机及其预警、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反超等。

(6)经营方式扩展路径。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与策略深受市场结构形态及其转型的影响,短缺市场结构和过剩市场结构的选择总是有所差别。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市场结构总体看是过剩,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商品经营总体上看是“微利型”的,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角度考虑,企业需要选择新的经营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盈利空间,于是资本经营应运而生并倍受重视,甚至于,越来越多的公司专业地从事资本经营。相对于商品经营来说,资本经营的方式和结构更加复杂,风险也更加大。德隆、科龙、中航油等资本运作的失败,足见资本经营的风险。因此,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顺应时代变迁,关注资本经营及其风险管理。

总结以上扩展路径,再加上管理所必备的“工具箱”,则扩展后的财务管理学体系大体由五大模块组成:(1)财务管理概览模块。包括公司财务的性质、功能与目标结构、财务管理环境及其演进、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发展、财务管理体系及其扩展等内容;(2)财务管理工具模块。包括财务会计报表与比率;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报酬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3)财务管理组织模块。包括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治理与组织管理、财务流程及其再造、财务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4)财务管理功能模块。包括资产管理、资本或权益管理、收益及其分配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现金流量管理、资本经营及其风险管理、财,.务支持网络管理、价值及其创造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内容;(5)财务管理流程模块。包括财务决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财务激励、财务危机及其预警、财务反超等内容。

2.财务管理学研究视角之扩展。财务管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新的观察和分析视角至少包括管理学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战略视角、本土化视角、跨学科整合视角等。关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视角,我已在“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李心合,2004)一文中进行了解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四种研究视角。

(1)管理学视角。这涉及到财务管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西方,财务学的学科归属曾经历从会计学到应用经济学的转型。(Peter.Atrill,2004)由于公司财务学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的,这导致了财务学与金融学的一体化状况。西方的学科划分传统显然不适用于中国。改革前,中国的财务管理学更多地是借鉴前苏联的传统,将财务管理学确立为具有微观性的管理学的分支。中国有将金融学与财务学分而治之的学术传统,我的看法还是继续沿用这个传统,也就是立足于从管理学的立场来研究和设计财务管理学科。

以管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财务管理学,有两点需要引起关注:一是财务管理学的视野应涵盖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领域,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公司的财务业务,并将公司财务业务与公司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要素连接起来;二是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而不是从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出发。后一点对财务管理与控制流程及方法体系的设计很有意义。因为,从目前学界的研究和实务工作来看,对财务管理与控制流程及方法体系的选择通常是从风险最小化的立场选择的,表现为控制程序的烦琐设计上。转换财务管理学的研究视角,需要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等概念纳入财务管理体系,以使风险性与效率性相统一。

(2)战略视角。20世纪管理学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确立了战略导向,对此财务管理学也应当有所体现,以实现财务管理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从具体事项管理到整体管理转变。仅以财务分析为例,现有的四个板块(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体系是缺乏应有的战略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确立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体系,需要以财务报表为基本依据,并整合有关的经营资料,将财务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联系在一起,系统考察公司的价值、实力、效率、质量、风险、成长性或失败性以及基于现金流和价值创造的公司战略分析等。

(3)本土化视角。会计是一种国际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财务管理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证实,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其中也包括财务管理方式,诸如财权配置模式和运作方式等,在大权距式中华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财务管理的研究应当考虑文化差异性的影响而选择特殊主义的或本土化的模式。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学的构建应当以文化为基石,充分考察和分析文化因子诸如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权力距离、风险意识、宗教、语言等因素的实际影响。在中国,一系列的文化特质诸如集体主义、大权距、政府主导、儒家伦理等及其对财务管理实务的深刻影响,是我们研究财务管理问题时所无法回避的。

本土化模式的财务管理研究,首先是民族主义的,它需要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相适应。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关注中国财务管理背景及其财务影响的考察分析;其次,这种研究模式是嵌入式的。也就是要将企业的财务问题嵌入到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分析公司财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零嵌入性的财务立场或研究方式,只能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再次,本土化的研究模式还是制度内生性的,它要求我们将制度

作为公司财务行为的内生性因素而非外生变量来看待,关注正式和非正式的、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制度结构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实际影响以及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化结构。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2篇

针对体育赛事经营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难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策略:

1.详细规划,稳步推进,分步实施。体育赛事经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某一个具体层面开始首先完成风险管理的流程,比如可从某一职能(如赛场安保)入手,也可以从某一流程入手(如某单项项目的比赛过程),制定详细规划,然后分阶段、稳步推进体育赛事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2.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风险控制是一种预防或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就是找出关键风险因素并逐一提出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的预防措施,以尽可能低的风险成本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对于体育赛事经营企业来说,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预案。比如进行马拉松等户外项目的比赛,组织者就应事先查探摸清赛场环境、地形以及植被等情况以防迷路;通过提高装备质量控制标准以防止因装备质量不合格而引发伤害事故;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控制比赛参与者和观众的行进路线、加强安全教育和强化安全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机会等。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损失的一种方法。体育赛事经营企业的风险转移有两种方式:一是将风险源转移出去,可把风险大的部分项目转交给技术更先进、经验更丰富的专业项目组织者,如综合型体育赛事主办方与体育协会组织联手、赛事餐饮外包等;二是把部分或全部风险损失转移出去,在风险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体育赛事经营企业可通过购买保险、签署合同等方式将风险转移。

4.持续不间断地监控、改进和调整。体育赛事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最忌讳搞运动、走过场,仅仅为满足政府监管的要求而闭门造车编制风险控制文件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流程,需要在每次赛事举行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以实现企业在风险管理上的持续改进。

5.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文化。笔者认为,体育赛事经营企业要想成功实施风险管理,就必须培养一批合格的风险管理人才,合格的风险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业务知识、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而风险文化决定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方式。先进的风险文化有助于执行机构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促进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3篇

1风险管理概述

以美国风险管理学的报告为依据,将风险管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义:①系统辨别以及系统进行风险断定的一个形式化流程。②进行风险辨别和控制的过程,是将潜在不希望发生的要素和实践进行消灭的过程。③在分析和辨别项目管理是否有风险因素存在时,要与合理的措施以及相关艺术相联合,使风险最小化。通过三个定义可以得知风险管理是指的项目管理组织通过归类、估计、辨别、评估、反应、监控等一系列的流程来预测项目中的风险,从而达到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形式保障在安全系数最高的范围内展开活动。

2对信息工程监理的风险管理进行定性分析

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单位在进行信息工程监理时面临着很多风险与考验,为了能够降低或者规避监理单位的亏损风险,我们必须定性分析信息工程监理中使风险出现的要素,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风险。下面分析信息工程监理中主要风险:

2.1业主引起的风险国内的信息工程监理正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业主不明白信息工程监理到底是什么,所以就会对监理人员产生怀疑,在监理工作实施阶段,大多数业主不配合。详细的表现在:监理工程师在监理时,业主不进行充分授权,例如在工程进度中的确定和否决权不授予工程师,不授予工程师软件开发质量检测的否决权和确定权,不授予工程师工程款项支付决策的否决权和确定权。不但如此,还会对监理人员的工作横加干涉,使得监理人员在工作时不能大展拳脚,然而工程出现问题后,业主往往会将责任全部归给监理人员。业主在不懂工程设计时,会提出苛刻、过分的要求,迫使工程师按着承包商的意愿进行信息工程监理,例如随意要求工程进度加快,使工程标准提升。

2.2项目承建商所引起的风险项目承建商引起的风险如下:项目承包商不明白信息工程监理的概念,因此对监理人员工作不配合;项目程建设的职业道德匮乏,在一般情况下,项目承包商都会竭尽全力使监理人员对于质量不合格或者履约不利的项目手下留情。当监理人员坚持原则,就会给监理人员设置陷阱,使监理人员工作不能到位。部分承包商和监理人员是上下级等密切关系,会使监理人员无法将其本职工作做到位,从而引起工程质量问题。

2.3针对风险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1)处理好监理人员和业主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信息监理工作时,要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监理人员一定要对业主需求和工程总目标进行掌握,这样监理人员能够把控全局,更容易完成监理任务和实现工程总目标。充分维护业主权益,在监理人员做决策之前,首先要对业主的期望和价值观念进行考量。监理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给业主,争取获得业主的信任,这样就能够降低风险。(2)处理好监理人员与承包商的关系。监理工程师在进行信息工程监理时,不但要遵照协议进行严格监理,而且还要与承包商拉近关系,使他们能够配合监理人员的工作。因此监理人员为了达到预防风险的目的,一定要按着本行业的法律规章来执行监理任务。另外还要尊重承包商,鼓励他们在项目建设中采用先进的方式和技术。在项目出问题时,监理人员应当协助承建商共同修改,并给与正确的修改方案。同时,监理人员应当与承包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来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3对信息工程监理的风险管理进行定量分析

3.1定量分析信息工程监理风险的几个方面(1)对信息工程监理进行定量分析,接下来要辨别何种风险会被带入到项目规划当中,这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项目风险主要是在项目进度、项目预算、软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客户需要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技术风险是指隐藏在接口、设计、测试和维护等各个层面制约着交付时间和软件质量的技术问题;组织风险是指,高层管理人员不注重该项目、在组织内部没有统一的目标、与其余项目使用资源有矛盾、资金匮乏等问题引起的风险;外部风险体现在项目有关接口方发生改变、外在法律制度的变更等引起的风险。(2)预测信息工程监理中的风险,主要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发生后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在预测风险时,应当需要监理人员联合工程设计师、技术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设置一个合理的范围,以表明在何种区间内会发生风险;对风险后果进行描述,然后再估算出软件产品和项目在风险发生时所受的亏损。监理人员通常会使用风险表的方式来对风险进行预测,在风险表中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类,并且将其概率加以测算,通过概率来排列顺序,来找出重点预防的风险。

3.2针对项目目标风险所采取的措施监理人员针对项目目标风险,应当帮助承包商建设确切的预防风险目标:首先与相关领导进行商议,将系统框架确定,使领导决定系统模块中的功能删除还是保留。然后再将各单位调研内容形成文字呈交给领导。最后设计详细形象的系统原型呈交给领导确认。在规避项目风险时,监理人员或者单位应当将现实业务操作状况详细的功能递交给承包商过目,通过该系统来进行业务流程的整理,使业务操作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将不清晰的系统解释给承包商,并通过领导的指示使用行政方法控制项目风险。另外,开办现场协调会,邀请有关专家和领导参加会议,协商解决基层单位阻碍实施风险目标管控的问题。

4结语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贷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当前不仅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商业银行生存环境都是越来越紧张的,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的信用度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信贷风险的传统管理措施不仅观念陈旧,存在局限性,而且管理技术较为落后,缺少监管力度。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的业务范围不得不变得越来越广、所要承担的经济风险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将数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综合应用到信贷风险管理中,从而使其管理变得更加科学、规范。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及现状

信贷风险指的是,银行的审批人员根据个人、企业、组织的信用情况,进行贷款发放,在银行与贷款方交易结束之前,整个过程中所存在或出现的风险[1]。现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还在不断调整,银行领导者缺少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由于我国对信贷风险的研究时间较短,相较于国外成熟的研究经验来说,我国银行在抵御风险时,具有抗打击能力弱的特性。在银行众多风险隐患中,信贷风险最为常见,是制约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会降低银行经济收入,同时还会阻碍银行市场竞争。随着对信贷风险研究的不断完善,银行专门针对信贷风险组建了委员会、董事会、负债管理会等机构。目前,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方面主要为控制风险,管理理念较为传统,缺少对风险管理的全面控制。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缺少成熟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诚信[2],商业银行向客户推销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信用,这展现了客户的社会地位与信用习惯。现如今,银行还没有建立针对企业与个人形成的信用机制,缺少对企业与个人成熟的信用管理。商业银行的信用体系还处于建设中,针对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中介服务还没有广泛普及,这不仅会造成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审查出现困难,还会降低社会信用意识,从而提高信贷风险。

(二)信贷风险的管理理念较为保守、陈旧国外发达国家对信贷风险的研究时间较长,也较为深入,他们对风险管理非常重视,将风险与利益看得同样重要。用他们的话说:“风险与利润就像是硬币的正反面,彼此不能分离。[3]”我国对信贷风险的研究不够深入,银行管理层普遍缺少对信贷风险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大部分银行内部工作者会将信贷风险看作是业务发展的阻碍,不能对风险进行正确评价。第二,银行管理信贷风险人员缺少对市场行情的调研,没有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且对相关业务缺少研究,认为通过降低对外业务开展数量,就能使信贷风险得以减少,因此导致很多能够发展的业务搁置,既减少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还丧失了银行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风险是各项业务管理的重点工作项目,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丰富的管理经验。

(三)信贷风险管理缺少先进的技术与办法长时间以来,定性分析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信用信贷风险管理中,人们比较注重贷款投向的安全性、合法性、政策性等,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中,这些分析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信贷风险管理缺少量化分析手段,风险的量度与识别还不是十分精确。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和落后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的重要阻碍。信贷风险管理缺少大量的业务信息,商业银行无法有效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缺少专业的资产组合模型。导致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失真,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造成直接影响,这也为信贷风险管理的量化增加了难度。

(四)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第一,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提高信贷风险的监管难度[4]。针对商业银行缺少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监管法规,容易产生信息失衡现象,现代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管法规并不能够对商业银行起到良好的监管作用,这让银监会的监管重心逐渐转移到审慎性监管中来,这就需要监管人员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深入了解后,逐步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从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管提出了更大难度。第二,虽然银监会具有足够的监管力量,但是对普通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运行模式缺少有效监管,并且,还可能会由于监管力度过大,导致商业银行原本的动力与活力消失。例如:在实施退出机制过程中,如果商业银行产生经营风险与较大的流动性时,那么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管部门就会采用强行退出机制,从而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由于退出机制具有较强的金融传导性,一家当地银行被通过非常规手段退出时,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当地带来较强的金融影响。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要增强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与意识商业银行要想增强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与意识一定要实施“四个转变”,以便使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与风险观念得到提升,在优化配置各项资源过程中,逐渐提高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第一,转变信贷风险管理内容[5]。目前,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既要具有信用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转变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在转变其模式过程中,可以将直接管理变为直接联合间接管理,这样可以使管理业务变得更加多元化。使用间接管理方式,对银行的资金与零售业务进行管理;使用模型工具,分析企业风险、地域风险、行业风险,结合信贷审核的直接管理形式,使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第三,转变信贷风险管理对象。也就是说,将单笔贷款转变为整体贷款,这样可以使风险得以分散。伴随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运作形态都发生重大改变,以审核企业资金的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防范风险的需求,复杂的资金运行模式让风险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在审查财务状况的同时,注重商业银行的股权机构、经营管理、全部现金流、对外投资等。第四,转变信贷风险管理范围。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国内管理逐渐变为国际管理,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商业银行逐渐和国际金融市场相接轨,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为风险管理获取更多经验。现今,我国多家商业银行都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将业务的触角向外延伸,随之而来的信贷风险管理已经逐渐从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成为全球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二)要树立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信贷风险通常与业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6],银行要想快速扩张业务,就会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预见风险;反之,银行为了避免风险出现,减少业务开展,就会降低收益,阻碍自身发展,所以管理信贷风险是为了创造更多价值。任何业务的开展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为风险管理就是寻找风险点,及时解决风险问题,从而获得经济增长。控制风险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使控制范围变得合理化。加强全体员工、特别是信贷人员与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防范意识、风险意识。

(三)要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商业银行为了获得不断发展,应该逐渐转变老旧思想,提高对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借鉴国外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使银行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技术,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为全面的业务能力,还要求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具有较高的配合度。信贷风险通常与业务发展呈正相关,业务发展得越多,银行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而对信贷风险作出有效管理,可以提高银行整体收入。在管理信贷风险期间,不同阶段对其管理技术的要求也有多所差异。说明,单纯使用任何信贷风险管理都不会影响整体效果,综合运用风险管理技术,才能影响整体效果。

(四)要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监管工作按照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其核心资金不能低于4%,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往往偏低,尽管近年来国内信贷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增资扩股能力渐强,但商业银行股本金充足率偏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其中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仍然偏高,很多坏账、赖账会提高银行资金风险。所以,保证银行资金充足,是银行得以全面发展的关键。银行可以根据暂行管理办法对信贷风险制定管理方案[7],第一,按照银行的资本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附属资本与核心资本,可以将股东资本与公开储备金作为核心资本,将资本证券、未公开储备金、代管准备金作为附属资本;第二,银行对自身信贷风险的等级应做好划分,将其分成0.1%,20%,50%和100%五个权数;第三,细化目标标准比率,在确保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前提下,依次核算核心资本及附属资本的比率,保证信贷数额达到标准比率。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探讨如何加强银行内部控制,进而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得到不断优化,这能够有效促进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并对稳定国内市场经济具有深远影响。所以,在此次研究中,笔者结合了商业银行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办法与经验,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能够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以便保障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楠楠.我国上市银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2]催滨洲.论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J].北京:投资研究,2001,13(6):275-277.

[3]李红娟.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J].山西:会计之友,2008,14(2):264-266.

[4]倪锦忠,张建友,闻玉壁,等.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刘桂荣.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14(10):98-100.

[6]文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7,10(32):27-28.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5篇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学;西学;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国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典籍为主要载体的思想体系,它以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为表现。国学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一、国学在管理方面的运用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研究了国学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运用,国学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价值创造、企业文化塑造、干部队伍建设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中国的企业要发挥好国学凝聚人心、维护诚信的作用,运用“三省吾身”等思想完善机制、改进管理、提升境界,努力创建一流示范企业。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实践产生的影响最大,儒家重视社会规范等方法论,在实践中侧重于人才管理;道家重视阴阳易变等世界观,在实践中侧重于战略管理。国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要以“仁”为本,以“义”育人,以“礼”待客,以“智”为贵,以“信”为善。要发挥“百家争鸣”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儒家的“忠”体现为企业的诚信经营,“中庸”鼓励企业和谐发展;道家的无为思想指导企业采取怀柔政策来管理;法家强调遵纪守法、严格奖惩制度;兵家的权谋思想指导企业需合理竞争;阴阳家指导企业注重平衡发展;墨家的兼爱非攻要求企业营造和谐相处的氛围。建议企业推广国学教育,在提高员工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塑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目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有关国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运用研究很多,但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主要是以西学指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西学,即西方文明,通常也代表先进思想。西学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艺复兴以来创造的精神文明。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银行萌芽,此后的几百年间,经历了资产管理阶段、负债管理阶段、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逐步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将商业银行全部种类的风险、各个层次的管理和业务单位都纳入集中统筹管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巴塞尔协议Ⅰ、Ⅱ、Ⅲ,通过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宏观监管等,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我国的监管部门结合西方全面风险管理等理论,建立健全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等制度。国内各类型银行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各自的实践经验,例如交通银行的“1+4+2”风险管理架构,即1个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4个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信用、市场与流动性、操作、合规与反洗钱)+2个委员会(贷款与投资评审、风险资产审查)。在西学的指导下,国内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日益完善,风险防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当前有关国学与银行管理融合的研究较少,但已有学者将国学思维运用到银行的具体业务管理中。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上探寻银行管理的方法,利用法家思想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明确奖惩制度;利用儒家思想推动员工自觉提高修养;利用道家思想适度放权,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韩非子•喻老》扁鹊劝诫蔡桓公的思想探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疾在腠理”,信贷资产正常还本付息,要树立风险意识,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防微杜渐;“病在肌肤”,要高度关注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准确识别风险,果断施治;“病在肠胃”,贷款已出现逾期和违约,要积极采取各种化解措施,遏制病情发展,尽力挽回损失;“病在骨髓”,如同病体的临终关怀,及时核销确认损失,并做好账销案存,继续追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学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可为其他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国学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思考

从西学的角度来看,信贷风险管理应贯穿整个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包括贷前、贷中、贷后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不良资产管理、信贷从业人员的素质等。从国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了“居安思危”“无规矩不成方圆”等思想,这些与银行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等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不谋而合。结合国学,可以探索更多信贷风险管理的良策。

(一)居安思危,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周易•系辞下》中提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众多古代著作中都提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想。银行发放了贷款,就会形成风险暴露。如果在事前对信贷业务潜在风险不加理睬,疏于防范,以至于形成贷款损失,为化解不良大费周章,那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银行应树立危机意识,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在银行内部营造一种危机氛围,提高管理者和风险管理部门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二是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监控不良率、贷款迁徙率、信贷结构、贷款行业集中度等指标,并引入第三方公司数据,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贷款主要投向行业动态、企业财务指标、经营状况、高管变动及抵押物价值等信息,提高对信贷业务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防患于未然。

(二)防微杜渐,重视贷款流程的每个细节

《韩非子•喻老》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银行里有很多因为没有重视细节管理而形成较大贷款损失的案例,例如:没有认真审核借款人背景,发放贷款后才发现实际用款人与借款人并非同一人;没有认真落实抵押登记手续,导致抵押物悬空;没有认真跟踪贷后资金流向,企业将流动资金投向房地产项目开发;没有核查借款人的关联企业,由关联企业提供了担保,结果借款人与关联企业相互勾结恶意欠债。为避免发生上述情况,银行应完善信贷业务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管理,防范操作风险。1.贷款发放前,着重调查借款人及担保人的背景,包括借款人还款能力,借款实际用途,借款人现金流与货物流,担保人的担保能力,担保物的变现能力等;2.发放贷款时,注意合同条款是否存在法律漏洞,抵押登记流程是否真实有效,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资格,是否为当事人本人签署相关合同。3.贷款发放后,监测贷款受托支付以后的实际走向,关注借款人项目进度、销售报表、存货及订单、银行账户回款情况等。银行要重视的细节很多,需要不断完善信贷流程管理,防微杜渐,避免因小差错带来大损失。

(三)立规矩,建立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

《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银行要对症下药,按照贷款流程中容易发生风险点的环节制定操作规程,完善控制措施。客户申请与受理环节,从审核客户主体资格、合法性、贷款用途真实性等方面作要求;评级环节,从核实客户证件原件、审查财务报表、政策性审查、选择合适的评级模型等方面作要求;授信环节,从审查评级结果、审核客户财务和非财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审查关联企业和企业实际控制人、核定授信额度等方面作要求;贷款调查环节,从分析借款人生产经营的合法性、调查贷款用途真实性、担保人担保能力、落实抵质押权属关系、产权市场价值等方面作要求;贷款的审议与审批环节,从关系人回避、贷款投向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及信贷政策、贷款权限审批等方面作要求;签订合同和放款环节,从使用合同格式文本、审核签字人有效性、审查印鉴、受托支付对象、提款申请及提款用途等方面作要求;贷后管理与回收贷款环节,从落实贷后跟踪调查、关注借款人及担保人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抵质押物状况、企业高管层变动、政策调整、信贷档案管理、贷款到期前提醒、贷款重组及资产保全等方面作要求。其次,还要完善内审机制,加强对信贷制度、调查及审批流程设计的合理性评价。银行应评估信贷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评估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充分性,信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评估贷款尽职调查制度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审查信贷业务相关人员是否认真执行信贷管理制度等。通过内部审计不断规范信贷管理制度,达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切实有效地防控信贷风险。

(四)以人为本,培养专业的信贷专业人才队伍

刘向《说苑•建本》“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银行应加强信贷业务培训,提升信贷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风险防范水平。注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国学教育,引导员工自觉守道德、遵规则,做到梨无主,吾心有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御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促进银行健康、稳健发展。

(五)亡羊补牢不算迟,减小损失是关键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

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风险管理学范文第8篇

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收益能力的影响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处于中下阶段,我们要通过自身建设、科学规划使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等衡量收益性的指标力争,在不远的时段达到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

一、基于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的促进

(一)促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设

1.科学有序的研究和开发信用风险识别模型

2.完善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制度

3.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

4.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

(二)关于市场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市场数据管理

2.建立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第一,市场风险管理涉及现今较为先进的系统工具和方法,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工作。第二,不断创新的业务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科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银行业及其只管部门一定要在培训上下大力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行业整体工作人员素质;同时为有效引人市场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

3.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三)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除了坚持商业银行的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要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把一切可能的风险发现在萌芽状态。完善内部控制:一是建立交叉的监督制度,职责分离;二是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三是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对于内在操作环境和外在使用进行控制;四是对于特殊岗位、关键岗位明确其控制要求。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如独立的内部审计、交叉核对、资产的交叉控制、双人签字、超过规定金额需经审批等等,可以有效地控制银行雇员的金融腐败和防范个人的非法活动。

2.培养并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1.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2.推行资产证券化,改善资产结构

3.创新管理方法,以先进、科学的方法调控流动性风险

二、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