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2 12:21:25
二氧化碳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对于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是依据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报告标准。200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重新修订了1996年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新指南将温室气体排放源归纳为5个方面:能源,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和其他。基本排放量核算公式为:考虑到中国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主要是针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作出的,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CarbonDioxideEmissionsIntensity,以下简称碳强度),用CI表示碳排放强度,用CE表示碳排放量,则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计算公式表示为。 其中,CIt表示在t年度的碳排放强度;CEt表示t年度的碳排放总量;GDPt表示t年的地方生产总值。从表2可见,加入WTO前黑龙江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减少,而加入WTO后则增加较快,仅2012年为负增长。从一次能源角度衡量,原煤和原油是主要的能源消费来源,2010年起风电能源所占比重增加了约2%,使清洁能源的比重上升至不到3%。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在加入WTO之前所有减少,而在加入WTO之后不断增加,但即使在“逆工业化”的情况下,也没有负增长的趋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加入WTO前比较连贯,呈现快速下降态势。
如果我们将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关联分析,即检验两者的关系是否满足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如图1所示,由于EKC曲线可能为“倒U”型也可能为“N型”,因此设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程可能为(3)式或(4)式之一,由于无法提前确定,需要回归后进行对比确定。通过对(3)式、(4)式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满足含三次项的回归结果优于仅含二次项的回归结果。对回归结果进行残差Q检验,不存在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回归结果为。由回归结果可知,黑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地方生产总值的关系为“反N型”关系。二氧化碳排放拐点对应有两个,分别对应地方生产总值2589.1667亿元和12773.1522亿元,两个拐点分别对应1997年和2012年。1997年为第一拐点,2012年为第二拐点,在1997年达到最低点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随着地方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但速度递减,至2012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点。依现有数据来看,2012年以后黑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没有后续数据支持,还不能确定这一拐点得以确立。
相比较而言,吉林省和辽宁省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黑龙江省不同,呈现为标准的“倒U”型,且逐渐接近最高点(见图2和图3)。吉林省和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与黑龙江省相同,但2008年之后,吉林省和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出现“逆工业化”的回调趋势,特别是吉林省近年来的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黑龙江省的能源结构较快得到优化,而吉林省和辽宁省的非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不足2%和1%。因此,如果沿着这个趋势来判断未来吉林省和辽宁省的CKC拐点已经确立的可信度较高。随着未来工业化的深入发展,黑龙江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知,由于不能确定黑龙江省的CKC曲线是否已经达到最高点,且第二产业比重回调,未来黑龙江省为发展低碳经济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优化能耗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从现有情况看,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能源结构,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建立水电站、核电站和利用风电是可行的,如果技术进步可行,则应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为此,这两个方面应是黑龙江省未来优化能耗结构的努力方向。
二氧化碳论文范文第2篇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IPAT的扩展模型STIRPAT进行分析。由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后不会改变数据的特性,却能使数据趋势线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分别对变量取对数。具体的表达式为:LnI=a1LnPurban+a2LnPx+a3LnPind+a4LnA+a5LnT+Lnf+lne(1)其中,I表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P表示人口因素,包括人口城镇化率、平均家庭化规模、人口产业结构,A用实际人均消费额表示,T用能源强度表示,f表示常数项,e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说明(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用I表示):本论文借鉴杜立民估算碳排放量的方法,估算新疆从1995—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人口城镇化率(用Purban表示):它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3)平均家庭户规模(用Px表示):它用家庭户人口数占家庭户的比重表示。(4)人口产业结构(用Pind表示):第二产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表示。(5)实际人均消费额(用A表示):A=居民消费额/(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100)。(6)能源强度(用T表示):它用能源消费总量占实际GDP的比重表示。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出现。本文采用常用的ADF检验方法,对每个变量的原序列和二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LnI、LnPurban、LnPx、LnPind、LnA和LnT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二阶差
分之后,LnI、LnPurban、LnPx、LnPind、LnA和LnT这些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二阶单整,也就说明可以进一步做协整检验。(二)协整检验原始变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为了检验新疆人口城市化率、人口产业结构、平均家庭户规模、实际人均消费额、能源强度与人均二氧化碳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对残差项做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显示:e在1%的显著水平下平稳,回归方程中的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其对应的长期协整关系如下:DLnI=0.0158DLnPurban+2.2091DL-nPx+0.1003DLnPind+0.0029LnA-0.9461LnT+0.2724(0.9474)(2.1510)(0.7519)(1.2613)(-0.7194)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城市化率、实际人均销售额、人口产业结构和平均家庭户规模呈现正向协整关系,与能源强度呈现反向协整关系。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平均家庭户规模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最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碳排放量的增加。平均家庭户规模的缩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原来的规模效应,导致能源消费增加(如取暖、交通等),间接促进了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化对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排放,但是作用不是很大。城市化不仅影响居民的交通运输方式,还影响居民的居住条件。城市化的建设不仅扩大了城市化的面积,还带来居民住房面积的增加,特别是新疆冬季供暖时间较长,从而增加了资源的消耗量;能源强度会抑制碳排放,但是影响不是很显著。虽然我国的技术水平还很低,尤其是位于西部省区的新疆,技术相对落后,对初级产品的利用程度较大,但是先进技术的引进对碳排放量起到了抑制作用;实际人均消费额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比较显著。
二氧化碳论文范文第3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若在开始就能置新布疑,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一种想参与、想发现、想认识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对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设计这样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3)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后决定用哪一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论文百事通这种情景的创设,改变了直接把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传递给学生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而且当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时,他们对后面的学习兴趣倍增,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变教师传授为学生自己探究
传统的教学中,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只是听众,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化学学习的过程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提倡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富于探究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及时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在化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过程,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点拨少一点“包办”,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观察、归纳中理解到化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体验到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的,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教学目标),首先演示“番茄原电池”趣味实验,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电流从何而来?(学生讨论)若用茄子或黄瓜代替番茄行不行?直接用稀硫酸代替番茄效果是不是更好?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各有何现象?再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又有何现象?铜片锌片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的[H]何变化?H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探究性学习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晨
三、开展化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张扬学生个性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化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有两个主要特点:
二氧化碳论文范文第4篇
(三)缩略词现象
在专业领域,这些缩略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GHG(greenhousegas,温室气体),MAB(ManandBio-sphereprogram,人与生物圈方案),EPA(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美国环保署),GBA(Globalbiodiversityassessment,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EIA(环境影响评价)等。
(四)构词法形成专业词汇
特点是根据前缀、后缀来构词。例如,要表示一氧化碳,就是在oxide(氧化物)的基础上,加上前缀mono-,构成monoxide(一氧化物),再与carbon结合,构成carbonmonoxide(一氧化碳)。同理,二氧化碳为carbondioxide,二氧化硫为sulferdioxide,三氧化硫为sulfertrioxide。又如,-proof,表示“防、抗、不透的”的意思,这样fireproof(防火的)、waterproof(防水的)、bulletproof(防弹的)、soundproo(f隔音的)等词的含义就一目了然。在日常学习中,有的词看起来很长,似乎不易读懂。但采用构词法的规律,往往能解决问题。例如,predecarbonization这个词,是由18个字母组成。但如果分解开来,pre-是“预先”的意思,de-是“去除”的意思,而以-tion结尾,说明是名词。中心词是carbon碳,这样合成起来就是“预脱碳”。除了以上词汇特征外,还要注意专业词汇的积累。教师需要编写课程专业术语汉英对照表,按字母顺序,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automobileexhaust(汽车尾气),biodegradaion(生物降解),ozonelayer(臭氧层),pho-tochemicalsmog(光化学烟雾),solidwastedisposal(固体废弃物处理),thermalpollution(热污染)等。
二、句法特点
(一)多用被动句,重在描写行为或状态本身强调过程与结果。例如,Overthenext12years,CO2emissionsmustbereducedbymorethan20percenttobegintocurbglobalwarming.本句强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并不需要指出由谁引起这种减少。
(二)陈述句多、复合句多、长难句多专业英语中的句子多数是长句,句子成分比较复杂。使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或用状语从句的时候较多。在英语句法中,单句的主要成分排列紧凑,把修饰成分置于句子前后,一个主句可带许多从句。但由于有关联词、介词等纽带作用,使长句分析起来条理清楚。英语句式是树系结构,围绕主干句式,大量使用限定性子句、后置定语、分词等补充说明。因此,需要学生将这些语法知识牢固掌握才可以进行翻译。例如,FromtheveryearlyindustrialperiodintheUnitedStates,whichstartedabout1920,untilseveralyearsaftertheSecondWorldWar,therewaslittleconcernsforthepropermethodsofdisposalofwastematerialsthatweregeneratedasby-productsduringmanu-facturingprocesses.这里,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period,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materials。
(三)时态简单,常用一般将来时、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例如:Bothphenomena,urban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wereandarefundamentalcausesofwaterandairpollu-tionwhichthecitiesofthattimewereunabletohandle.一个句子用了过去时和现在时,并且同位语urbanization和industrialization来表示两个现象(bothphenomena)。
(四)倒装句等特殊句型的使用Onlythroughinteractionsbetweenindustry,scientists,andgovernmentregulatorswilltruesolutionsbefinallyreal-ized.这是only引导的一个倒装句,意为只有通过工业界、科学家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一)丰富教学资料,进行课堂讨论,扩充知识面和专业词汇量
在实践教学中,选用国外最新的期刊,如NationalGeographic(美国国家地理杂志),Readers’Diges(t读者文摘)等。这些杂志上有很多相关内容,图文并茂,给学生以深刻印象。例如,一篇Scarefertility中,这样写道:To-daymorethansixbillionpeoplerelyonfoodgrownonjust11percentofthegloballandsurface.Evenlessground-ascant3percentoftheEarth’ssurface-offersinherentlyfertilesoil.Soildegradationcantransformproductivezonesintowaste-landswithtragicspeed“.Thehistoryofeverynation”,U.SpresidentFranklinRooseveltsaid,“iseventuallywritteninthewayinwhichitcaresforitssoil.”选用这个句子,可以与学生的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最新的期刊内容,增强学生对国外原版资料难度的了解,加大学习自信心。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白色污染、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图片内容并提出解决方法。大家口头发言,如果遇到生词,教师可以集中起来给学生讲授。既可以丰富词汇量,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像pesticideresidue(农药残留)、photochemicalsmog(光化学烟雾)、acidrain(酸雨)、energycrisis(能源危机)、redtide(赤潮)等,均可作为讨论的内容,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写篇小论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与学生进行多角度沟通
二氧化碳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节能降耗;绿色通道;核心网络论文摘要: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得到各国上层的高度重视,通信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在节能降耗方面承担着重大责任。近几年来,全球移动通信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增长了25.9%,2008年由于UMTS3G网络的开通,用户数增长了14%,2009年3G网络的开通,用户将向WiMAX网络和4G网络转移。总之,全球移动市场仍处于快速增长期。通信产业是一个高科技行业,也是一个高耗能行业,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通信网络的核心设备、动力系统、冷却系统以及机房、基站等成倍增加,能耗巨大,目前我国的通信网络有上万台的核心交换设备,有几十万的基站,大量的设备不仅需要人员的支撑,而且不间断的网络环境也更需要能源来保障。据有关部门估计,2007年我国IT产品的总耗电预计为300亿—500亿千瓦时。这几乎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2006年为492.50亿千瓦时)。这些林林总总的IT产品,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态,但是这些IT产品功耗大而且数量众多,累积起来所消耗的电能可以说是触目惊心。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使得全球能源供给日趋紧张,2009年能源紧张的格局将会更加严峻,因此节能降耗的绿色通道对于通信行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由于IT设备需要成年累月不间断地运行,除了IT设备自身耗电量巨大外,为满足机房环境温度、湿度、空气含尘浓度的要求,机房内要独立设置空调调节系统,加上用于机房环境条件技术保障的其他设备,这些最终导致机房成为电力消耗的“大户”。从机房用电分配上来看,其中IT设备占电能总能耗的44%,制冷系统占38%,电源系统占到15%,照明系统占3%。在机房的IT设备中,网络设备大概占30%,即大约占机房总能耗的13%。同时,如果网络设备的功耗降低,相应的空调等设备的消耗也会相应降低,因此目前网络中心耗能最大的是服务器,其次是一些主干网采用的大型网络设备,当然其他低端网络设备因为数量众多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设备是指服务器、BTS(基站收发台),其功耗由接入设备的数量和网络的负荷决定;配套设备主要指空调,基站设备对环境温度、湿度和洁净度有一定要求,以保证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空调占了总功耗的绝大部分,平均下来约为总功耗的50%,以中国电信为例,2007年全年消耗电能超过200亿度,各种能耗费用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其它功耗成分来自配电系统等。各国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就明确了节能减排的工作指标: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能源的消耗可以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计算,1千瓦时约等于0.658kg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主设备外其他设备的能源消耗也可以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计算。假设一个正常基站可使用10年,总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22吨。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主设备占了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9%。根据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析,通信产业节能降耗的绿色通道可以从以下5方面展开:1、打造绿色基站,采用新型的功放芯片和高效功放技术,提高设备的能效;2、应用绿色基站软件有效降低静态功耗,大幅降低业务量少时的能耗。3、绿色高效的冷却方案,即减少冷却能耗和提高电信设备耐热能力,这样设备可工作在室温或更大湿度环境中。4、使用高集成度或分布式方案来减少基站占用空间,即采用多密度载波和射频宽带技术实现单模块支持4到6个载波,同等容量下基站体积更小,重量更轻,UPS等配套要求更低。5、绿色能源的使用,即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环保能源。
一、建立绿色核心网络从这么多年从事通信网络设计工作的经验中,笔者了解到传统的核心网络架构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一二级核心网络层次多,而且大量的网元导致网络复杂,整网能耗偏高。以笔者设计的机房为例:机房空间有限,服务器的能耗非常高,导致散热程度差,而且需要加装空调,再加上每年扩容的需要,交换机走线和设备布局的不合理,使机房无法实施更进一步的节能降耗措施。因此建立绿色核心网络势在必行。建立绿色核心网络首先应该优化核心网络架构,实行网络的扁平化管理,减少核心网中网元的数量,使核心设备上移,逐步使用集成度高,电信级别的平台代替传统的服务器,同时建立专业的机房散热管理方案,如采用自下而上的回风流方式提高冷风的利用率,尤其是在北方城市,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机房空调的使用。笔者还要强调一下,在工程前期调研及初设阶段首先考虑选择拥有绿色基站技术的供应商和运营商,例如华为和Vodafone。他们拥有IP组网、分布式基站、先进功放、智能电源管理、多载频技术、统一架构等关键绿色技术。这样设计的基站稳定性、可靠性高,功耗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而且更有利于网络的平稳升级。
二、充分利用软件技术降低能耗除提高设计水平和利用硬件升级等手段降低能耗以外,充分利用软件技术实现节能降耗也越来越重要。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大到网络转型,小到CPU超频。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通信网络转型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单位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如果频繁地对网络转型,将造成大量在线设备的退网淘汰以及更多的资源消耗,那么利用软件技术提高现有网络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能耗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对上网用户在线时间的统计分析,全网在忙时和闲时网络负荷变换最大,那么就可以通过软件调整核心网络设备的主频,让它随网络负荷变化,在闲时自动将设备处理能力降低,减少电能的消耗。
三、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设备冗余度随着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入网用户日益增多,基站和设备间能够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小,设备密度也越来越大,电力消耗明显提高,因此采用高集成度或分布式设计方案来减少基站和设备间的空间占用,使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支持端口更多的设备来有效降低设备冗余度,对于降低能耗也是重要的绿色手段。对于高端网络设备来讲,性能和功能无疑是最重要的,功耗降低会以性能的降低为代价。一般的情况下,为保证功能、性能、业务卡的数量和运行可靠,设备的功耗也会较大。这类设备数量较少,放置位置的环境情况也比较好。因此,在选择高端设备方面我们只是把功耗指标作为一个辅助的参考指标。对于低端的网络产品,如数量巨大的接入层交换机,虽然他们的功能都很强大,但是我们实际应用时只会用到它的部分功能,完全可以通过牺牲一些我们不需要的性能来换取设备的功耗降低。现在有一些接入层交换机因为自身功耗小,已经实现了设备内部无风扇,这类产品就能很好地降低设备的功耗。对于低端网络设备来说,采购过程中会把功耗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来考虑
四、推崇绿色环保能源的使用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混合能源,可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作为辅助能源,降低电能消耗,分解能源问题。在北方城市,利用季节明显,冬季日夜温差较大的特点,优化基站、核心机房、设备间的通风设计方案和温度控制方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温度实现温控的目的,减少冷却系统和大功率空调的使用,降低能耗,建立更多能源使用的绿色通道,使能源利用率更高。为了使通信产业向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节能降耗势在必行,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多的绿色通道,从技术上提高设备、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推动通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梁文斌.通信机房节能降耗前景广阔[N].人民邮电,2008,03-06[2]张炳华.通信局(站)电源系统节能降耗措施探讨[J].通信电源技术,2008,(06)
二氧化碳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转型;低碳经济
一、转变方针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免费论文网提供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1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产品在全球产品份额占9%左右。对外贸易总量稳居全球第二。2009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1300多万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中国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并预计今年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中国人均gdp约上3000美元台阶,达到3266.8美元,2009年超过3500美元。
但是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主要表现在内需、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其核心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过去65万年的最高值,比工业革命前高35%。目前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0.74摄氏度,气候变化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的(90%可能性),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公共健康保障都将带来重大威胁。根据世界各国科学家开发的气候模型估算,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升高1.8℃-4℃,海平面将升高18厘米到59厘米,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生物安全,人类至少要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之内。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据统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惊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煤炭产量与消费量(40%多)、温室气体排放量(24%),石油探明储量仅能用13年。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8.5亿吨标煤,较1990年9.9亿标煤增长近2倍。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前11个月的累计进口原油数量达到1.83亿吨,已超过2008年全年1.7亿吨的进口量,2009年将成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的标志性年份。从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看,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0.7%,而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5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按照中国2002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趋势,中国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1000亿吨标准煤,远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如果延续1978年到2008年的增长态势,也要达到270亿吨,超过去年全球161亿吨的消费总量。
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参与国际行动且符合国情的双赢选择。由于未来国际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的竞争,超前部署才能确保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而且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从国际来讲,“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过去大家争夺的是土地、石油、煤炭、矿产等,将来就会争夺碳排放权。而现在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最的25%co2排放占总量的20%,这将挤占本土战略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