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1篇

母题:某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以推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有O元素

变式1: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则一定质量的该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还必须进行的实验是( )

①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②用无水CuSO4检验

③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④对生成物进行称量

解析:可燃物燃烧时,碳元素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氢元素被氧化成水,所以要确定是否含有碳元素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要确定是否含有氢元素就应该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水,而氧元素是否存在,就应该对生成物进行称量,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较来确定.所以答案为(B)

以上题解题的依据是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下面两题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来解题的.

变式2: 1.6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该物质的组成为( )

(A) 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B) 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 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D) 无法确定

解析:据例1的结论,该有机物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据质量守恒定律,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中氢元素质量.即碳元素的质量为4.4 g×=0.4 g,而1.2 g+0.4 g=1.6 g,所以该有机物中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应选答案(A).

变式3: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8.8克CO2和5.4克水,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

(A) CH4 (B) C2H4 (C) C2H6 (D) C2H5OH

解析:同例题3分析,该有机物一定含C、H,且C、H元素的质量与生成的CO2与H2O中C、H元素质量相等.即碳元素的质量为8.8 g×12/44=2.4 g.氢元素的质量为5.4g×2/18=0.6 g.因题中没有提及该有机物的质量或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所以无法判断该有机物的中是否有氧.设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xHy(或CxHyOz),则12x/y=2.4 g/0.6 g,解得,x/y=1/3,所以答案为(C)或(D).

下面一题又将质量守恒定律和具体的实验相结合.

变式4: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A、B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得到两组数据,(如图1),

[TP

.tif>,BP#][TS(][HT5”SS][JZ]图1

[TS)]

(1)请你在不计算的情况下判断有机物一定有哪几种元素?

(2)A、B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

(3)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该有机物是否含氧元素?

解析:本题在前几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吸收水H2O和CO2的装置,为了避免先检验二氧化碳时,无法确定水的生成及质量,所以应先测定水的质量再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选择方法B.然后据例2的方法来确定是否有氧.

解:

(1)该有机物一定含有C、H元素

(2)方法(B)正确,因为A方法先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后测定水的质量

会使测定的水的质量不准确.而方法B就克服了这个缺点.

(3)该有机物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是(202.2 g-200 g)×12/44=0.6 g

氢元素的质量为(201.8 g-200 g) ×2/18=0.2 g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2篇

例1.某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以推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有O元素。

例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则一定质量的该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还必须进行的实验是( )。

①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②用无水CuSO检验

③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④对生成物进行称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由例1结论知,从生成物的组成元素可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所以要检验可燃物中是否含有C、H元素,必须从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去判断,因为可燃物燃烧时,碳元素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氢元素被氧化成水,所以要确定是否含有碳元素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要确定是否含有氢元素就应该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水,而氧元素是否存在应该对生成物进行称量,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较来确定。所以答案为B。

例3.1.6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该物质的组成为( )。

A.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D.无法确定

解析:此题是在1、2例题定性判断物质组成的基础又再加入定量判断的因素。据例1、2的结论,该有机物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质量。据质量守恒定律,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中氢元素质量,即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44=1.2g,氢元素的质量为3.6g×2/18=0.4g,而1.2g+0.4g=1.6g,所以该有机物中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应选答案A。

例4.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8.8克CO和5.4克水,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

A.CH B.CH C.CH D.CHOH

解析:同例题3分析,该有机物一定含C、H,且C、H元素的质量与生成的CO与HO中C、H元素质量相等。即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2/44=2.4g。氢元素的质量为5.4g×2/18=0.6g。因题中没有提及该有机物的质量或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所以无法判断该有机物的中是否有氧。设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xHy(或CxHyOz),则12x/y=2.4g/0.6g,解得,x/y=1/3,所以答案为C、D。

例5: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CO和HO,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A、B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得到两组数据,(如下表)

(1)请你在不计算的情况下判断有机物一定有哪几种元素?

(2)A、B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

(3)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该有机物是否含氧元素?

解析:本题在前几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吸收水HO和CO的装置。为了避免先检验二氧化碳时,无法确定水的生成及质量,所以应先测定水的质量再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选择方法B。然后据例2的方法来确定是否有氧。

解:(1)该有机物一定含有C、H元素。

(2)方法B正确,因为A方法先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后测定水的质量会使测定的水的质量不准确。而方法B就克服了这个缺点。

(3)该有机物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是(202.2g-200g)×12/44=0.6g,氢元素的质量为(201.8g-200g)×2/18=0.2g。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3篇

一、物质组成的比较

1. 生石灰、熟石灰、澄清的石灰水、大理石、石灰石是五种名称较为相似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却不尽相同:生石灰是氧化钙(CaO)的俗名,熟石灰是氢氧化钙[Ca(OH)2] 的俗名,生石灰、熟石灰都属于纯净物;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大理石、石灰石是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的两种石头的名称,显然,澄清的石灰水、大理石、石灰石都属于混合物。

2. 碳和炭的读音相同,写法相似,其意义却完全不同:碳是指碳元素,即核电荷数(质子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碳字通常出现在含碳化合物的名称中,如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炭出现在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的名称中,如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煤虽然不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煤中含有碳、氢等多种元素),但习惯上也称之为煤炭。

二、物质性质的比较

1.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两者在物理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金刚石无色、坚硬、不导电,而石墨深灰色、很软,有导电性。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但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因此,两者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反应装置的比较

碳、一氧化碳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在高温或加热的条件下,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然而两个反应所选用的反应装置却有差别:碳和氧化铜的反应属于固―固加热(高温)型反应,所选用的反应装置与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相同;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属于气―固加热型反应,因此,所选用的反应装置是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经过密封改进后的装置(见初中化学第一册第104页、第106页)。

四、实验方法的比较

1.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与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检验二氧化碳通常用澄清的石灰水,验满二氧化碳则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4篇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O2B.N

C.2HD.C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稳定性B.吸附性C.可燃烧D.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A.H2和O2B.H2和CO2

C.C和H2D.C和O2

附2:课堂练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9.在C+CO22CO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A.CB.CO

C.CO2D.C和CO

10.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生成

,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A.木炭粉B.氧化铜粉末

C.二氧化锰D.炭粉和氧化铜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6642.稳定增强3.COCO2+2+44.D5.B6.C

7.2C+O22COC+CO22CO可燃还原

8.1∶2CO29.A10.D

附4:随堂检测

1.用墨书写和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这是因为[]

A.墨是黑色的,颜色深,褪一点色不明显

B.墨跟纸张发生了化学反应

C.字画上的墨迹干后,不易起变化

D.常温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2.碳在氧气中燃烧[]

A.只生成二氧化碳

B.只生成一氧化碳

C.既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又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既不生成二氧化碳也不生成一氧化碳

3.在C+2CuO2Cu+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5篇

关键字: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元素观;氧气;二氧化碳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0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从化学元素观说起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的。虽然中外哲学家提出的元素并不相同,但是把复杂的物质归结为有限数目的元素,他们的哲学思想却是一致的,而且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尽管如此,古代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元素论并不能成为化学科学的基础,因为他们所提出的元素,不仅本身无法量化,而且在解释具体物质的性质及变化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化学元素则专指组成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本身有着确定的物理意义。因为元素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学习初等化学时,应当有助于建立化学元素的概念。但是仅仅认识到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不够的,只有对化学元素的多种存在形式,如自由态―原子、离子态(包括不同价态)、结合态―单质,以及以化学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可迁移性、组合方式的可变性和化学元素本身的不变性有所认识,才算是对化学元素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通过化学的学习才能形成。虽然初等化学涉及的化学元素不多,涉及的元素形态也不多,但是对于形成比较全面的化学元素概念,却是可以而且应该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最基本的学科基础。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尽管我们也承认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的作用往往只体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几种简单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把仪器组合成能够完成某个化学过程的装置时的要点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当课时紧张时,实验现象的观察改为多媒体演示,仪器装置改为图示,化学过程被简化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式等,就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应对方法。考核方式则着重于背诵某些实验事实、名词定义、各式各样的化学计算题、脱离化学本身的推理题、和那些只适合化学专业学习阶段才能够正确回答的所谓探究性试题。

初等化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学习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元素符号为基础的化学语言体系、以原子相对质量(分子相对质量)为基础的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和以培育科学素养为首要任务的学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住核心的化学基本观念,从而能够从化学视角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和恰如其分地评价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

化学元素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即使在人们已经知道,于特定条件下,对于为数不多的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同位素而言,原子核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亦即在这类体系中,化学元素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这种认识并没有违背化学元素观,因为就所生成的化学物质而言,化学元素观仍然是认识其变化途径和确定产物的基础,而且都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它们的归宿。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化学变化中,反应体系内化学元素的存在形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可以变化,但是化学元素的种类不变(即原子核不变),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物质体系中的(元素)微粒数量不变,却是经过大量实验证实了的事实,并已成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因为原子核不变,所以化学体系中物质总质量不变,化学反应体系必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在这个前提下,化学反应式的完成和化学计量关系的建立,以及依据化学反应式进行化学计算的规则和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道会比一般的四则运算题更难吗?

2 实验体系的特点和应当可以学到的化学

为了便于讨论,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原理和有关的化学概念分别加以介绍,然后再把它们整合起来,试图阐明通过这两个实验应当并能够学到什么。

2.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这是一个利用化学方法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氧元素并制备氧单质的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利用化学变化以制取某种物质为目标的这类科学实验可能是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化学体系和所用到的仪器及基本操都比较简单,但却是最能体现化学特色(可惜过去在这方面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

从含氧化合物中获取单质氧的实验,是对化学倚为基础的化学元素论的有力佐证。直接加热或同时加入某种催化剂的方法对于其他含氧化合物并非都可以奏效,表明在不同的含氧化合物中,氧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即结合的方式和强度不同),所以结果可以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包含在化学性质不同的含义之中。元素在化合物中存在形态(或环境)的差别,是引申到对化学结构理论的最好铺垫。所以仅仅关注排水集气法的装置原理和相关操作,对实验体系中所包含化学本身的思考和探究的缺失,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加深对上述论述的理解,选取一些不能用类似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体系进行对比,这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其间的相似及差异的发现和比较,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这种认知过程虽然偏于感性,但是却生动而具体,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简单的选择莫过于参照实验中用于加热和作为反应容器之用的玻璃仪器,只要想到,以二氧化硅为主要组分的玻璃,其中也包含有氧,却能够经历整个反应过程而安全无恙!二者之间的差别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可以使得学生在物质性质取决于它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物质的变化可以用外界条件来控制这两个方面有了实际的体验,从而体现出初中化学的启蒙作用。如果把探究的视角扩展到水、石英砂和陶瓷,内涵就更丰富了。

在书写反应方程、绘制仪器装置简图、叙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以下的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对氧气性质的探究,你对氧气的性质有了哪些认识?和你此前对氧气的认识相比,是否基本一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有了把氧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和通过反应(如氧化、燃烧)使氧进入生成的含氧化合物两个方面的体验,你对化学元素论是否有了新的体会?

(3)如果有人说,只要化学物质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就一定可以从它制得氧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完全同意,请试着给出一个你认为更合理的说法。

(4)带火星的木条、细细的铁丝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氧化(或燃烧)时,发生反应的物质相同(化学反应式也相同),为什么现象并不相同?

(5)类似于上面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你能够举出几个实例吗?

(6)综合(3)和(4)的事例,你能够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吗?试一试,好吗?

2.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这是又一个用实验室方法制备气体物质的化学实验。因为气体性质不同,所以收集方法也有所不同。故尔在学习化学时,应当着重于发现和利用物质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是基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都可以成为选取对化学物质进行制取、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的基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制备时相同之处,在于产物取自含有所需元素的反应物;它们之间的不同,则在于所用的大理石或石灰石来自自然界,而非化学试剂(可视为纯净物),组成比较复杂,通常含有钙、碳和氧三种元素(碳酸钙是主要成分)以外的其他元素(如硅、铝等)。如果以它们为原料直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需要采用高温焙烧的方法,但是利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则在常温下就可以制得。从而说明在实现物质转化时,化学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所用方法可以不同,但是依据的最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因为化学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改变,所以通过物质间元素的转移、交换、或重新组合,就有可能实现所期望的物质转化。如果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生成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仅仅当成两个孤立的化学事例,而不是引导学生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体会其中包括的化学元素观和对化学元素观的运用,也就达不到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在实验室中用最简单的仪器和普通的试剂就可以实现,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化学难道不是非常有趣吗?

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动植物的代谢产物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依靠化石燃料作为动力的生产与生活过程是目前排向大气的二氧化碳的主体。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所以“减碳”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现有的措施中,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和增加地表植被面积已达成共识。因为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所承受的压力(你在生活中有此体验吗?),所以在高压下将二氧化碳溶入深层海水中;利用化学反应使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塑料;利用人工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利用太阳能使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化合物等方案,都成为化学家的热门研究课题。有些设想看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它们都有相同的科学依据,那就是化学元素论和物质的性质决定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化学原理。所以学了化学你便有了进入复杂的物质世界之门的钥匙,你的奇思妙想将有理可循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因而行动更为有效。

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或探究以下问题:

(1)实验证明,由石灰石得到的石灰,制成石灰水或石灰浆后,可以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并生成固态沉淀。这个方法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吗?

(2)这个实验也可以成为由并不纯净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为原料,制备纯净的碳酸钙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一种可用以提纯碳酸钙的化学方法。从所依据的原理和化学基本概念着眼,和粗盐提纯相比,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又各有什么特点?

(3)二氧化碳中含有氧,也含有碳,为什么反而可以用来灭火?可是镁条不仅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从这两件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的事实,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4)有人建议利用太阳能来实现如下的反应:式中hν代表光子。

2CO2+4H2O+hν---2CH3OH+3O2

2CO2+3H2O+hν--- C2H5OH+3O2

CO2+2H2O+hν--- CH4+2O2

……等等。燃烧产物在吸收光子的能量之后,又可以转化成为燃料,这是多么有趣的设想!但是从原理上看,不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另一种模拟方案而已。这是化学家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化学本质之后受到的启发,向大自然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究思维方式。

①你认为这些设想合理吗?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不同于永动机设计(后者被认为是违背科学原理的)?

②通过上面的这个设想,你对在可持续发展中能源的重要性和对科学技术的评价,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③这是一个利用化学反应式和化学计量关系进行方案可能性探究的例子。有人认为它体现了学习和运用化学语言的必要性和意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 从这两个化学实验还可以学到什么

上述两个实验有助于初步认识四类基本反应,也有助于初步建立化学元素观和微粒观。这两个实验虽然比较简单,如果加上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的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放映),已经涵盖了课标要求的分解、化合、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在完成实验报告时,由学生自己分别指认,四类反应的特点和反应式前后有关元素的迁移(石灰石的热分解和加酸后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视为组成中CO2的整体迁移)、结合态和自由态的相互转化、镁对二氧化碳中碳的置换,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化学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获得新的体验。因为以化学元素符号组合而成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视角。只要把化学式中的每个符号视为某个元素的微粒,化学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看成是有关微粒的迁移、交换、化合和分解,就可以形成这种认识。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差别(此外,还有严格的化学计量关系)、变化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例如气体的产生,发热发光、体系颜色的变化,固体反应物表面的变化等),都可以成为上述微观过程的生动而直接的证明,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目标由此可以落在实处。

四类基本反应大致概括了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转化和元素迁移的具体思路。亦即利用原料物质制备简单的新物质这一化学合成途径的基本思路。

通过化学途径使氧和二氧化碳由结合态转化为自由态,再通过化学途径使它们由自由态转化为结合态,和学生已经知道的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很相似,可以看成体现后者基本特点的最简化学模型。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了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认识。初中化学的教育价值也由此得到体现。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保持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化学体系的总质量保持恒定),由此可以想到,所有的化学物质,包括废弃物在内,都有可能视为通过化学转化获取新物质时的资源。虽然由可能性进而成为现实,不仅决定于化学,还要受到能源、环境、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已成为纳米科技的理论依据)。这是化学为人们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时提供的新视角,也是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6篇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微观构成等)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

)。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纯净物

易选的错误答案:A。

分析:由于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如:磷元素组成的单质有红磷、白磷;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等,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就是混合物,而化合物必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所以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故正确答案是C。

2.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易选的错误答案:A。

分析:因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有三种,其中B射线即为电子流,故易选错为A,但元素(原子)的种类是决定于原子中的质子数。由题意应推断正确答案为C。

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CO和HO,则该物质的组成中(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

易选的错误答案:A或C。

分析:答题时只考虑生成的CO和HO中含碳、氢、氧三种元素,而没有考虑氧气参加了反应,得出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错误结论,故错选A;答题时虽然考虑到有氧气参加反应,但没有考虑到生成的CO和HO中氧元素是否都是由参加反应的氧气提供,得出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可能含氧元素的错误结论,故错选C。

实际上该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的CO和HO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相同,反应物中也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因为有氧气参加反应,所以无法确定生成物中的氧元素是只由氧气提供,还是该物质中也含有氧元素。故正确答案为:B。

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用途等

4.将CO、CO、HO、H、CH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Na0H溶液的洗气瓶、足量灼热氧化铜粉末的玻璃管、适量浓硫酸洗气瓶,最后得到的尾气是(

)。

A.只有CH

B.CH、CO

C.CH、CO

D.CH、H

易选的错误答案:A。

分析:没有考虑到:在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粉末过程中,除去CO时还生成CO,它在后面的洗气过程中没有被除去,因此错选A。

事实上,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H溶液,除去了原来的CO,足量灼热氧化铜粉末除去了CO和H的同时,又生成了CO和HO,再通过浓硫酸洗气瓶,只除去了HO而生成的CO和原来的CH没有被除去,故正确答案为:C。

5.碳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所得气体可能是什么?

不准确的答案:C或CO。

分析:碳在氧气中燃烧,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不同,反应后所得气体的组成也不同,可应用数轴讨论。

6.某气体可能由H2、CO和CH4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为了确定该实验气体的组成,先将实验气体通入氧气中完全燃烧后,将生成的产物依次通入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假定每个反应都完全),若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都增加。则它是

不准确的答案:H、C0和CH的混合物。

分析:南于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都增加,说明燃烧的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我们知道H和CH燃烧的产物中都有水生成,而CO和CH燃烧的产物中都有二氧化碳生成。因此,该实验气体可能出现的组成有如下几种可能:①H和CO的混合物②H和HC的混合物 ③CO和CH的混合物 ④H、CO和CH。的混合物⑤CH

三、化学基本计算

7.46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物质的组成中(

)。

A.一定含有碳、氢、氧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

易选的错误答案:B。

分析:答题时,没有考虑到此题与上一题有明显的不同点,题目提供了可进行定量计算的数据,而按上题的思路解题,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

正确的思路是,根据生成的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分别计算出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和,再与物质的质量46g比较,即:碳元素的质量为氢元素的质量为小于46g,所以正确答案为:A。

四、化学实验以下各题自行解答后,对照“参考答案”,(见后)检查有无错误,如有错则自行分析错误原。

8.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有: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④结晶,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9.从石灰浆抹的墙壁上掉下的一块白色固体,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0.化学实验室常用甲酸(HCOOH)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一氧化碳,其反应方程式是制备一氧化碳还原三氧化二铁并检验反应产物的实验装置。

(1)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开始应检验_______以防止爆炸:

(2)装置B中盛放_______除去______;

(3)装置D中盛放______检验______;

(4)写出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_______处加热;

(6)在反应后磁铁悬挂在玻璃管上方,其作用是______。

五、综合型探究实验题

1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cm、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cm处:

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红磷

B.木炭

C.铁粉

(3)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_________cm(填整数)。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该小组中有同学提出.用木炭代替铜粉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只要将水换成一种溶液,则该溶液是__________,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D 9.A

10.(1)检验CO的纯度并驱除尽装置内的空气

(2)浓硫酸;HO

(3)澄清石灰水;CO,

(4)2Fe+3CO

(5)C

(6)将铁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11.(1)往B中加水,使A、B液面保持水平,盖紧A的密封盖,再向B中加水.使B中的液面高于A。一段时间后B中液面不下降,则气密性好。(或往B中加水,使A、B液面保持水平,盖紧A的密封盖,再用手捂住A的外壁,若B中的液面上升,则气密性好。)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7篇

一、选择题1.4.6g某化合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对该化合物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A.FeS B.Fe2S3 C.FeO D.FeS23.下列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为+4价的是A.NH3 B.N2 C.NO2 D.NaNO34.我国曾多次发生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A.+2 B.+3 C.+4 D.+55.大量使用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常见的非食品包装袋主要是聚氯乙烯塑料(PVC)其化学式 为(C2H3Cl)n。下列有关聚氯乙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各元素的质量比为2: 3:1 B.相对分子质量为62.5nC.它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完全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6. 只含有CaCO3和Ca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取该混合物16g充分煅烧后(CaCO3 CaO+CO2),将剩余固体投入水中,固体全部溶解,则生成Ca(OH)2的质量为A. 3.7g B. 7.4g C. 22.2g D. 14.8g7.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右图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说明书的一部分。根据信息进行的计算错误的是A.每片含VC质量为10mgB.若成人每天对VC的最低需要量为60mg,每天可服用该品牌维生素C片3次C.VC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D.V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8.“鲤鱼焙面”是《舌尖上的中国•2》展现的开封美食,其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素。其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C20H30O2)具有降低胆固醇等作用,下列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属于有机物 B.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52个原子 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9.上海盛绿等食品公司,向面粉中添加柠檬黄(混有铬酸铅,化学式为PbCrO4)制作“染色”馒头。食用“染色”馒头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已知铬酸铅中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A.+6 B.+4 C.+2 D.+110. 化学知识“谜语化”可以增添学习化学的乐趣并能增强记忆。现有一则谜语:“闻有刺鼻味,含量平均分。酸雨由它造,追捕无影踪。”下列最适合作为谜底的物质是A.CO B.CO2 C.SO2 D.NO211.下列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的是A.N2 B.NO C.NO2 D.N2O12.纯净物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2O2 CO2+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B.X的化学式为CH4C.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X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13.市售的加碘食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在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A.+2 B.+3 C.+4 D.+514.一氯胺(NH2Cl)是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新增的一种消毒剂,下列关于一氯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氯胺是有机化合物 B.一氯胺相对分子质量为51.5gC.一氯胺由三种元素组成 D.一氯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二、填空题15.2013年3月26日晚,广药维C银翘片被央视曝光含毒,引起民众惊恐。维生素C 是“维C银翘片”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它的化学式是C6H8O6。由此可知:(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16.(6分)2014年8月,青奥会将在南京举行(1)丙烷(C3H8)可作为奥运火炬的燃料,当氧气充足时,丙烷可以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2)丁烷(C4H10)也可作为火炬的燃料,5.8kg丁烧完全燃烧时生成 二氧化碳_______kg .(3)青奥中心外墙的复合保温材料采用铝合金镀边,下列有关铝合金的性质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a.密度小 b.耐腐蚀c.不导电(4)下列垃圾不属于可回收再利用垃圾的是_______(填序号)a.废纸b.果皮c.易拉罐(5)钢材是奥运场馆建设中用到的重要材料.喷油漆可以防锈蚀的原因是避免钢材与______等物质作用.17.2013年6月,神州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1)肼(N2H4)是一种燃料,燃烧时放热多,无污染,故可做火箭的燃料,肼和四氧化二氮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2)偏二甲肼(C2H8N2)也是一种火箭的燃料,偏二甲肼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3)航天工业使用的一种碳纤维材料,是在碳化硅、陶瓷中嵌入碳纤维而制成,它是一种_____材料。a.金属材料b.复合材料c.合成材料.(4)下列钢铁防腐的方法不是在钢铁的表面覆盖保护膜的是a.喷刷油漆 b.烧烤搪瓷 c.制成不锈钢(5)人选卫星安装有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可以将____能转化为电能18.(2分)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会患坏血病.下图所示为某种“维生素C”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1)“V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2)若正常成人每天对“Vc”的最低需要量为60mg:当这些“Vc”完全来自上图的“维生素C”时,则每次服用“维生素C”至少 片.

三、简答题19.(4分)分析以下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并回答问题:(1) 表示A物质的分子,则A物质的化学式为 。(2) 表示B物质的分子,B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3)该反应前后涉及到的化合物共有 种。(4)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 。20.(2011年福建龙岩,14题)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毫克(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请回答:(1)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和两者的关系是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g;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问题分析】500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质量是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目的,原因是 。21.(4分)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其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1)重金属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它与人体内酶的—SH基结合而产生。误食重金属盐后,可尽快喝适量牛奶或鸡蛋清解毒。牛奶和鸡蛋清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_。(2)下图是铬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一格,你能从该图的数字得到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写一条)。(3)铬是银白色有光泽且硬而脆的金属,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性的致密氧化膜。人们通常在自行车车圈、水龙头等表面镀一层铬,是为了_________。(4)铬的化合物可用于检测是否酒后驾车,其原理为遇到酒精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Cr2(SO4)3,在Cr2(SO4)3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___。六、推断题(题型注释)22.80gFe2O3中含铁元素多少克?23.(4分)碘元素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影响很大,加碘盐通常在食盐中加碘酸钾(KIO3)。下图是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1)碘酸钾中钾、碘、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_。(2)每袋该食盐中碘元素的质量 mg。(3)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一个18岁的青年每天摄入碘元素的质量为0.15mg。假设碘的来源仅靠这种加碘食盐,该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应为 g。参考答案1.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至于有机物,故8.8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2/44×100%=2.4g;5.4g水中含有的氢元素的质量为:5.4g×2/18×100%=0.6g;2.4g+0.6g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元素化合物 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99-02

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掌握诸多元素化合物的组成、性质、规律、各种类型的化学反应等。然而在高中的学习中,学生有繁重的课业压力,课下很少有时间去复习和记忆课上所学知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用分类教学法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法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不同的分开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简单快速地记忆化学知识。

一、性质分类,鉴别物质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鉴别各种不同的元素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如果对每一种化合物一一进行分析,讲解鉴别该物质的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的记忆,而且会降低教学效率,影响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对相似性质的化合物进行归类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鉴别物质的规律与方法,学会熟练地解决这类题型。

比如,笔者在讲到含有钠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鉴别与分离时,讲到了Na2CO3 与 NaHCO3 之间相互鉴别的方法。于是笔者对碳酸正盐与碳酸酸式盐之间的这一类型的鉴别方法进行了讲解。一般来说,酸式盐的溶解性强于正盐;碳酸正盐的热稳定性要强于碳酸酸式盐;碳酸正盐与氯化钡、氯化钙溶液容易生成碳酸盐沉淀,碳酸酸式盐与盐类溶液不易生成沉淀;碳酸正盐不能与氢氧化钠等发生反应而碳酸酸式盐则能与之发生反应产生水并放出气体。当然两者也有相同的性质,比如都能与强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等。在鉴别碳酸正盐与碳酸酸式盐时,可以利用两者性质的不同之处,例如利用碳酸酸式盐的热不稳定性进行鉴别。加热两个目标溶液,产生气泡的则为碳酸酸式盐。也可以利用碳酸正盐能与氯化钡、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这一性质进行鉴别。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衍生了其他的分类,总结了可以通过加热法进行鉴别与分离的化学物质,例如碳酸铵加热后会生成气体,氯化铵受热会分解成气态;利用沉淀生成法进行鉴别与分离的化学物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讲解,使知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元素分类,构建网络

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将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相联系起来,构架出一个知识网络。可以通过将各种元素进行分类,建立每一种元素相关联的化学物质的知识结构,分析各种物质的转化关系,从而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加具体与清晰。

比如在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时,笔者构建了一个以钠元素为中心的辐射图。由钠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主要有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碳酸钠等。笔者分别对每一种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讲解,例如氧化钠化学式为 Na2O,白色无定形片状或粉末,遇水会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和强刺激性,到 400℃以上可以分解成金属钠和过氧化钠,应当密封干燥保存。介绍完每一种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后,笔者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问题,例如如何从固体钠得到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先将钠放在空气中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4Na+O2=2Na2O;然后将适量的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最后使氢氧化钠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即可生成碳酸钠,2NaOH+CO2=Na2CO3+H2O,使氢氧化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即可生成碳酸氢钠,NaOH+CO2=NaHCO3。另外,学生可以利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之间的转化关系生成另一种物质,例如得到碳酸氢钠后,可以对其充分加热,使其分解生成碳酸钠2NaHCO3Na2CO3+ CO2+ H2O。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元素进行分类,讲解由具体某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性质及其转化,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与网络,达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与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反应分类,强化认知

在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习很多的化学反应,并且要求他们能够准确地书写其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记忆与书写这些方程式,总是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根据不同的形式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认知。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的化学反应时,将众多的化学反应分为基本反应与非基本反应两类。基本反应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笔者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每种类型的基本反应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非基本反应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 CO2+Ca(OH)2 =CaCO3+H2O 等。

此外,在有机化合物的复习中,笔者也同样应用这样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梳理与巩固了无机化合物这部分内容中重点的化学反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多元分类,全面理解

每一种分类的标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往往会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分类标准进行教学,从而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与讲解,促进学生全面理解与吸收知识。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对硫元素进行复习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从存在状态的角度入手,将硫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其中气体的化合物有 SO2、H2S、SO3 等,固体的化合物有 MgS、CS2、FeS2、Na2S 等,液体的化合物有 H2SO4、CuSO4 等;然后接下来从性质入手,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硫化钠、浓硫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例如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脱水性、酸性与吸水性,可以与铁、铜等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后笔者从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入手,引导学生复习各个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例如三氧化硫受热分解可以得到二氧化硫与氧气。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从多种分类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复习硫元素的化合物的性质、具体的化学反应等,使学生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并全面理解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巧用分类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鉴别物质、构建网络、强化认知、全面理解,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与吸收化W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小媛,李江波.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 提高高中化学复习课效率[J].课程教学研究,2014(11)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9篇

一 确定化合物中某种元素质量分数的大小

例如:在下列含有铁元素的化合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最低的是( )。

A.FeS B.FeO C.Fe2O3 D.Fe3O4

解析:此题利用元素质量分数计算来求解比较麻烦。从化学式可直观地看出选项B、C、D中的一半都含有氧元素,虽然A中不含氧元素,但硫原子的原子量是氧原子原子量的2倍。故把选项C、D适当变形成C.FeO3/2,D.FeO4/3之后四个选项中铁元素质量相等,根据在分数中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分母小的反而大,只需比较另一半氧元素的质量,通过口算可得四个选项的数值分别为32、16、24、21.3,氧元素质量最大的铁元素质量分数最小,故选A。

二 比较生成物质质量的大小

例如:将相同质量的Na2CO3、K2CO3、MgCO3、CaCO3四种物质,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一种碳酸盐是( )。

A.Na2CO3 B.K2CO3 C.MgCO3 D.CaCO3

解析:读此题后,该题似乎是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但细分析,四种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碳酸根离子,它与盐酸反应都要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如下: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K2CO3+2HCl=2KCl+H2O+CO2

C.MgCO3+2HCl=MgCl2+H2O+CO2

D.CaCO3+2HCl=CaCl2+H2O+CO2

根据题意,四种碳酸盐质量相同,求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最大的,只要比较参加反应的四种碳酸盐式量的大小即可。又由四种碳酸盐的化学式可知它们中都含有相同个数的碳酸根离子,因此只要比较化学式中的另一半不等量金属离子的“式量和”的大小,即金属离子的“式量和”小的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个数多,则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就大,反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就小,通过口算可得金属离子“式量和”分别是46、78、24、40,故选C。

三 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例如: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与下列物质①Mg,②MgO,③Mg(OH)2,④MgCO3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解析:四种物质分别跟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①Mg+H2SO4=MgSO4+H2

②MgO+H2SO4=MgSO4+H2O

③Mg(OH)2+H2SO4=MgSO4+2H2O

④MgCO3+H2SO4=MgSO4+H2O+CO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四种物质分别与硫酸反应后溶质均为硫酸镁,且系数相同。由题意知它们都是恰好完全反应,那么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存在参加反应的任何物质,只有原硫酸中未参加反应的水为反应后溶液部分溶剂。又因为原硫酸溶液质量、质量分数都相等,所以原溶液中水的质量相等,生成的氢气、二氧化碳气体“跑掉”,因此,只需比较生成物中不等量的部分水的质量大小。从化学方程式可看出只有②、④生成水的质量相等,故选B。

四 确定杂质方面的应用

例如:某氯化亚铁样品中可能含有少量的其他氯化物,取该样品12.7克配制成溶液,并加入足量的硫酸银充分反应后得氯化银沉淀30克,则该样品中可能混有的氯化物为( )。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10篇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1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2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燃烧:2.甲烷燃烧

3.酒精燃烧:4.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5.过氧化氢分解: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7.生石灰溶于水: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9.镁燃烧:1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1.氢气还原氧化铜12.镁还原氧化铜

13.碳充分燃烧:14.木炭还原氧化铜:

15.焦炭还原氧化铁:

1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2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2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24.锌和稀盐酸25.铁和稀盐酸

2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5、(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6、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

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3一、化学用语

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

非金属:O氧H氢N氮Cl氯C碳P磷S硫

金属:K钾Ca钙Na钠Mg镁Al铝Zn锌Fe铁Cu铜Hg汞Ag银Mn锰Ba钡

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

OH-NO3-CO32-

硫酸根磷酸根铵根

SO42-PO43-NH4+

2、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五氮磷三价铝;

铜汞一二铁二三;

二、四、六硫四价碳;

三、许多元素有变价,

四、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常见磷酸根;

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2H2O+O2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2KCl+3O2

(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2H2+O2

(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8)炼铁原理:3CO+Fe2O3===2Fe+3CO2

(9)生灰水[Ca(OH)2]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CaO+CO2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由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磺:淡黄色

4、溶液的颜色: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

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

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氨气)、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空气、稀有气体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即醋);氨水;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6、有毒的:气体:CO;

四、一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

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五、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11篇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r(H)=1 Ar(C)=12 Ar(N)=14 Ar(O)=16 Ar(S)=32 Ar(Cl)=35.5 Ar(Fe)=56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C. 氯原子的质子数大于氯离子的质子数 D、离子既可以带电荷,也可以为电中性2.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氦气 B.过氧化氢 C. 碳酸钙 D、二氧化碳3、从热水瓶中倒开水,能够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白雾上升一段距离后消失。这一现象无法说明 A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C水分子有间隔 D水分子很小4.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高锰酸钾 C.双氧水 D.液氧 5.关于液氧与氧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属于不同的物质 B.两者的构成微粒不同 C、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D、构成两者的微粒间的距离不同6. 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7.意大利科学家最近合成子一种新型氧分子,其化学式为O4。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A.O4是一种化合物 B.O4是由O2组成的混合物C. 一个O4分子是由两个O2分子构成的 D. O4是一种单质 8.重水的主要作用是在核反应堆中做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A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 B重氢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C 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D重氢离子核内有2个质子9.下来关于NaNO2 、Na2O2 、SO2 、 O2 等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2个氧原子10. 下列关于“元素之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含量的元素是氮 B.地壳中含量的元素是铁C.人体中含量的元素是氧 D.太阳中含量的元素是氢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11一12题。 生活在密闭狭小的特殊环境(如潜艇、太空舱)里,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因此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不仅有科学意义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据科学文献报道,NiFe204在一定条件下既能促进二氧化碳的分解又可重复使用,M而达到上述目的。11.巳知NiFe204中铁的化合价为+3价,则镍的化合价为A.-2 B.+2 C.-4 D.+412.在此反应中NiFe204是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净水剂13.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中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 C、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C、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D.相同的物质可以含有不同的元素14. 去年春季以来,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一些国家持续蔓延,用于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达菲”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甲型H1N1流感。从烹调香料八角中提取到的莽草酸(化学式为:C7H10O5)是制取“达菲”的基本原料。下列有关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莽草酸中分别有7个碳元素、10个氢元素、5个氧元素 B.该物质中含有22个原子 C.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 D.莽草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10∶5

15. 图3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A.原子序数 B.元素名称 C. 元素符号 D. 中子数

16.我国于2005年10月12日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这标志我国在多人多天航天航空领域又有重大突破,为早日实现“登月”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用的是长征Ⅱ(F)型火箭,该火箭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H3)2N-NH2],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N2O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偏二甲肼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B、在宇宙仓中(失重条件下)跟地球上一样做过滤实验C、四氧化二氮中组成元素氮、氧的质量比为7∶16 D、偏二甲肼由碳原子、氢分子、氮分子组成17.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错误的是A.认识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B、元素与人体健康人体缺铁——易引起贫血人体缺碘——易造成甲状腺肿大C.变化与能量  D、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蜡烛燃烧——释放能量铜绿分解——吸收能量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火箭助燃剂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可用于灭火18. 有H、O、S、K四种元素,按指定化合价( H(+1)、O(-2)、S(-2)、K(+1) )组合,最多可以组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种数是 A.4种 B.5种 C.6种 D.7种19.某化合物4.6克完全燃烧,同时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则该化合物中A.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只含碳、氢两种元素C.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无法确定该化合物所含元素的量20、某混合气体,经分析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且氧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大于8:3,则混合气体的组成不可能是 A . CO和CO2 B CO2和O2 C CO 和O2 D CO、CO2和O2二、非选择题(60分)21、 (1)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用语(6分):①2个氯原子 , ②铵根离子 ______,③硫酸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④碳酸根离子 , ⑤亚铁离子 ,⑥ 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_______ ,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6分): 氢气___ 、 硝酸铵 、 氢氧化镁 、 氧化铁 、 氯化钙_______ 、 硫酸铝 、22.(5分)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值“2”所代表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Mg2+ B.H2O C.2CO D. O E.2H+(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2)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3)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4)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5)表示一个分子中某原子个数的是 23、(4分)有下列物质:①二氧化锰 ②石灰水 ③氧气 ④水 ⑤水银 ⑥含铁的质量分数为60%的氧化铁样品 ⑦铜绿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 ;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 。24、(3分)现有①氧气、⑧氨气、③氯化钠、④二氧化硫四种物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找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物质,请你根据要求填空(只需填序号)。(1)从常温下物质的存在状态判断,与众不同的物质是_______;(2)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判断,与众不同的物质是_______;(3)从物质的分类判断,与众不同的物质是 。25(5分)写出由H、C、0、N、S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1)能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是 ;(2)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物质是 ;(3)能用于粮食、瓜果保护气的物质是__ _____;(4)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 ;(5)能作为化肥使用的是 。26.(3分)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有:A.离子的种类不同;B.分子的构成不同;C.成分的质量分数不同等,请从中选择导致下列物质性质差异的因素(填序号)。①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 ;②H2SO4溶液为无色而CuSO4溶液为蓝色: ;③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但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27.(3分)相同质量的SO2和SO3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分子个数相同的H2O与H2SO4之间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符号是 。 28.(4分)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CTC”又称作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还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CT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2)推测“CTC”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种。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6分)现有A、B、C三种元素,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元素的单质可以在A元素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试确立(用元素符号表示),A是 ,B是 ,C是 ,C元素的单质在A元素的单质中燃烧的产物是 (填名称),除该气体外, 和 (填化学式)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气体。30(5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17日某市发生一起严重的家庭管道燃气爆炸事件,一家三口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经过调查,确认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当天晚上,女主人将水壶放在点燃的燃气灶上后,便忙于其他家务。由于①水装的太满,在快烧开时,水壶中的水益出,浇灭了灶火,②燃气因而泄漏出来,迅速充斥了整个房间,但主人却未在意,随后便发生了爆炸。(1) 目前我国的管道燃气有三种,即“管道煤气”、“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管道天然气”,这三 种燃气的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据此猜测,它们完全燃烧后都能产生的物质是 (2)①、②两处的描述体现了微粒的一些特点,其中①主要体现了 ,②主要体现了 。(3)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 变化(填“有”或“没有”下同);而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变化。31.(5分)为了进一步研究微粒的特点,大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组试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编号 试验步骤 试验现象I 取编号为A、B的两只50毫升的烧杯,向A烧杯中加入50毫升20℃的水,向B烧杯中加人50毫升80℃的水,然后向其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颗粒 B烧杯中的水迅速全部变成紫红色,A烧杯中的水一段时间后也全部变红 II 在如下图所示玻璃管两端甲、乙两处分别放上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已知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接触时会产生白烟氯化铵) 甲 B A C 乙

C处最先出现白烟且白烟较多

(1)实验I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  实验II的研究目的是__ ____ (2)根据实验I的现象可总结得到的结论是  从能量的角度解释该结论:  根据实验II的现象可总结得到的结论是: 。 32、(5分) 俗话说:“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因此正确施肥对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是非常重要的。现已知种植油菜时,每亩施用了1.32kg的(NH4)2S04 ,请你计算:(1)(NH4)2S04中硫、氮、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分)(2)10亩油菜实际补充了多少千克的氮元素? (2分) (3)如改用尿素【CO(NH2)2】施肥,为保持每亩油菜获得相同的肥效,至少每亩需要施用多少千克尿素? (2分)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12篇

每逢化学课进入“计算阶段”,教师就会感到讲解费劲,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吃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真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两难的局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化学知识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衔接,还未具备使用数学理念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对抽象的文字描述想象力还欠佳,对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到位,影响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基于以上原因,故在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时,笔者进行了一些改进,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体会。以下是笔者在讲授《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节课中,有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时,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改进和尝试。

二、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生: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32。

师:请同学们分析12∶32这一比值的化学意义。

生:在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占12份质量,氧元素占32份质量。

师:若想知道碳、氧两种元素在二氧化碳中的质量分数,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生:(练习计算)ω(C)=1212+16×2×100%≈27.3%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有两种计算方法:①1-27.3%=72.7%;②ω(O)=16×212+16×2≈72.7%。

师:请分析ω(C)中分母“12+32”的化学意义,分子“12”的化学意义,即ω(C)计算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化学意义。

生:“12+32”为二氧化碳的相对原子质量;“12”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推导出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吗?

生: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师:同学们也能推导出化学计算式了!真是太棒了!接下来,请同学分析一下ω(C)的化学意义。

生:每100份质量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占27.3份。

师:若现有100g的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生:(计算练习)27.3g。

师:请计算出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生:(计算练习)约为17.7%。

师:请阅读课本“挑战自我”第二小题,思考:为什么题中所述NH4HCO3的含氮量只有15%?

生:说明该物质不纯,不是纯净物。

师:考虑一下造成含氮量低于17.7%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思考)可能混入不含氮元素的物质,或混入含氮量低于15%的含氮化合物。

师:分析得很全面。若某同学从实验室中取得一瓶氧化铜粉末,经实验测得含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请你帮他分析一下,该瓶氧化铜是否纯净?

生:(计算判断)纯净。因为根据氧化铜的化学式计算得纯净的氧化铜中,ω(Cu)=80%。(铜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按64计。)

三、教学反思

以上对该知识点的教学处理目的在于:1.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自行推导出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不仅让学生体验思考和推理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探究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计算式,避免“死背公式”、“背死公式”等错误的学习方法;2.注意对每个量的化学意义进行分析,便于帮助学生理解,为后面难度较大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做好准备;3.对于教材所赋予的知识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所给的信息,使学生能开阔眼界,学以致用,化解根据计算判断物质类别这一难点;4.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实际意义,体现生活处处有化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5.由学生探究完成从数学理念向化学计算的转换。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教学实录 课程改革 兴趣

在新课改的今天,关键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学生本无好坏之分,只有有无兴趣之分,教师只要处处为学生着想,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多给学生空间,教学效果将不言而喻,这正是新课程所渴望的,也正是目前老师们最大的难题。

教师:过氧化钠大家都不陌生吧,有关过氧化钠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学生: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能和水反应,也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师:很好,那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变了吗?

(学生开始讨论,约一分钟左右)

生1: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并未发生改变。

生2: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升高到0价,而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为-2价。

生3:不对,这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不相符合。(此学生很激动)

(教室里很乱,学生本在争论,最后他们达成的共识是:只有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而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并未发生改变。)

师:那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呢?(教师乘胜追击)

教室里有点沉默。

生:我认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与水和过氧化钠的反应相似,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并未发生改变,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师微笑地点点头。)

生:我发现过氧化钠和别的物质反应,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有升有降,而别的物质化合价都不会发生变化。

生:难道就没有一个反应使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只升高或只降低的反应吗?

师: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对的一面,只要同学们留心,这样的反应肯定是有的。

(同学们的情绪很高涨,老师抓住时机。)

师:过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吗?若能反应,其产物又是什么呢?

生:能,产物应是亚硫酸钠和氧气,因为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很相似,故可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测出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反应的产物。(教师笑而不答)

生:不对,亚硫酸钠不稳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为硫酸钠,故产物为亚硫酸钠和硫酸钠的混合物。(一部分同学很赞同地点点头)

生:我认为产物只有一种,是硫酸钠,因为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的产物是亚硫酸钠和氧气,其物质的量之比为2∶1,而亚硫酸钠和氧气反应产生硫酸钠时,亚硫酸钠和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恰好为2∶1,故产物只有硫酸钠。(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师微笑地点点头,那位同学很自豪地坐了下来。教师乘胜追击。)

师:在相同条件下,向装入足量过氧化钠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电火花引燃后,最终容器中压强几乎为零,则通入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是多少?

(同学们低头计算,有喜悦的表情,也有愁眉苦脸的。一段时间后。)

生:过氧化钠和甲烷、氧气不发生反应,而在电火花引燃的情况下,甲烷能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此产物又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又能产生氧气,故压强不可能为零。

部分同学:对,压强不可能为零!

师:(为了不让那位学生失望,教师反问。)难道题错了?

(一段时间后。)

生:我发现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以及水反应的产物――氧气又能和甲烷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又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这样循环反应,很象数学上的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最终极限为零,故压强可以为零。

师:那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生:我用数学知识可以这样来做,数列求和有一种方法叫错位相消法,我把化学方程式当作通项式,把几个化学方程式的生成物和反应物中相同的物质进行错位相消,就得到一个化学方程式(6Na2O2+2CH4+O2=2Na2CO3+8NaOH),根据此化学方程式可得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教师带头鼓掌,教室里的掌声不断。当然此题还有其他答案,学生能做到这一步,实属不易!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还有勇气挑战吗?

全班同学:有!

师:试分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过氧化钠固体时,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体积比不同时,得到气体的成分及体积。

生:(马上站起来)和前面的问题一样,可用错位相消法来做此题,产物应为二氧化氮!

生:不对,前一问题中两种物质的体积比为一定量,而这一问题的体积比可以变化,不能用上述方法来做!

生:可以把此问题转化,用前面的方法来做,也就是说,给定范围来做!但如何确定范围我还没有考虑好。(探究陷入困境,正当教师准备提示时,一位同学站起来)

生: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产生的氧气又和一氧化氮恰好完全反应,应该是讨论的基本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14篇

例1以下应用守恒思想解决相关问题,推论正确的是()。

A.14 g碳与32 g氧气反应,根据质量守恒推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6 g

B.聚乙烯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聚乙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水电解生成H2和O2的分子数比为2∶1,根据原子守恒推出水分子中H、O原子数比为2∶1

解析A中14 g碳与32 g氧气反应,需先判断14 g碳与32 g氧气是否全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算出碳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的质量比为12∶32,对比质量比发现14 g碳只反应了12 g,剩余2 g没有参加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不是46 g,A错误;B中聚乙烯燃烧,是聚乙烯与氧气反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含碳、氢、氧三种元素,消去氧元素,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聚乙烯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推出聚乙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B错误;C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细铁丝和氧气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错误;D中水电解生成H2和O2的分子数比为2∶1,而每个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推出水分子中H、O原子数比为2∶1,D正确。

答案:D

点评该例题考查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如下理解:“参加反应”是指真正参与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如果反应物没有全部参加反应,则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反应前后元素守恒,是指所有反应物所含元素与所有生成物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不是其中一种反应物所含元素与所有生成物所含元素相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时,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表面不守恒”现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考点二质量总和守恒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可转化为碳酸氢钠: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转化为Na2CO3

(1)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碳酸氢钠可转化为碳酸钠:

NaHCO3+NaOHNa2CO3+H2O

(2)将碳酸氢钠固体加热至恒重,碳酸氢钠可转化为碳酸钠:

量见表1:

表1

物质XYZQ

反应前质量/g410121

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Q的质量为9 g

B. 反应后生成15 g Z

C. 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

D. 该反应方程式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解析先根据质量总和守恒,立式,4+10+1+21=0+12+15+Q(待测),算出Q(待测)=9;然后根据反应后与反应前的质量变化,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

X、Q质量减少是反应物,Y、Z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同时求出变化量,从而知道X、Y、Z、Q四物质间质量比为4∶2∶14∶12,Y与Q的质量比为2∶12=1∶6,C错误;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比的方法,可以求出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n∶12/2n=2∶3,D正确。

答案:D

点评该题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物质质量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间质量比结合起来考查。

考点三、质量守恒结合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计算

例3物质R在0.96 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

R+3O2点燃XO2+2SO2

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 g和1.28 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 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R中含有X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R的质量=

0.44 g+1.28 g-0.96 g=0.76 g,A错误;同时可知R、O2、XO2、SO2四种物质间质量比为0.76 g∶0.96 g∶0.44 g∶1.28 g=76∶96∶44∶128,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比,R的相对分子质量:3×16×2=76∶96可以算出R的相对分子质量=76,B正确;同理,算出X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并且用化学式XO2算出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推知X为碳元素,XO2为CO2,D错误;再利用化学式计算m(X)=0.44 g×12/44=0.12 g,m(S)= 1.28 g×32/128=0.64 g,m(X)+m(S)=0.12 g+0.64 g=0.76 g,等于R的质量,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可以推知R中只含有X元素、硫元素不含氧元素,C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R的质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式计算,综合程度较高。

考点四、质量守恒结合微观模式图计算

例4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次生大气中部分成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一定条件下,3.4 g甲物质和4.8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 g乙物质和另一种物质X,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是NH3

B.物质X的质量为2.8 g

C.物质X中含两种元素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解析由微观示意图推知,甲物质的化学式是NH3,乙物质化学式为H2O,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X的质量=3.4 g+4.8 g-5.4 g=2.8 g,B正确;通过化学式计算,甲物质中含m(H)=3.4 g×3/17=0.6 g,乙物质中含m(H)=5.4g×2/18=0.6g,含m(O)=5.4 g×16/18=4.8 g,根据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推知物质X中只含有氮元素,化学式为N2,C错误;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各物质间质量比的方法,已知物质X与O2的质量比为2.8 g∶4.8 g=28∶48,物质X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28/28∶48/32=2∶3,D正确。

答案:C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第15篇

这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测试第六单元复习题的文章,是

1.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 用来灭火 B. 制干冰 C. 制纯碱 D. 制化肥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古代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是因为墨中的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金刚石可用于钻探机的钻头,是因为金刚石熔点高 C.橡胶制品 中加入适量炭黑的目的是提高橡胶的耐磨性 D.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剂是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3. 继“分子足球”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另一种“分子足球”N60。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是未来的火箭燃料,N60属于: ( ) A.金属单质 B.非金属单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4. 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 ) A.H2 B.C C.CO D.CO25. 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用 ( ) A. 燃着的木条 B. 灼热的氧化铜 C. 紫色石蕊试液 D. 澄清石灰水6.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 ) A.玻璃容器都可用作反应容器 B.制取气体时,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口不一定都要略向下倾斜D.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7.工业制水煤气的化学反应是C+H2O  CO+H2,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 A.C B.H2O C.CO D.H28.分子数相同的一氧化 碳和二氧化碳,它们的质量比为( ) A.1:2 B.2:1 C.7:11 D.11:79.吸烟的危害之一是烟气中含有能破坏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有毒气体,这种气体是 ( ) A.CO2 B.CO C.N2 D.SO210.下列四种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其中一种物质与其他三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则这种物质是 ( ) A.石灰水 B.水 C.二氧化碳 D.木炭11.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 A.密度不同 B.碳燃烧的条件不同 C.用途不同 D.分子的构成不同12.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B.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D.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13.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不断消耗空气中的二氧 化碳,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是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①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矿物燃料的燃烧;③ 死亡动植物的腐烂; ④某些矿物如CaCO3等的加热分解。 ( ) A. ①② B. 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14. 一种 无色 气体X通过灼热的碳,得到另一种气体Y,Y和灼热的CuO反应又得到铜和X,X和Y是下列哪组物质: ( ) A. X是CO Y是CO2 B. X是O2 Y是CO C. X是CO2 Y是CO D. X是O2 Y是CO215. 将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 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则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 ( )A.14∶11 B.11∶14 C.7∶11 D.11∶7二.非选择题:(反应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它每空1分)16.请从①石墨;②活性炭;③氧气;④氢气;⑤二氧化碳;⑥一氧化碳中,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 空。(1)最清洁的燃料是 ? (2)有毒的气体是 (3)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 (4)属于气体化学肥料的是 ? (5)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是 (6)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17.锶元素(元素符号为Sr)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锶元素属于 (选择“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锶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选择“失去”或“得到”)电子,生成的锶离子的符号是 。18.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右图。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①②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19.如图所示,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 _ ___ , 该实验说明(1)___________ _____,(2)_______ _________, 上述结论可以推断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20.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你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选择 装置组合来制备和收集气二氧化碳(填字母编号)。(3)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应选择的收集装置 。(填字母编号)。(4)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 。(5)检验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四、计算题:21.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如果制取8.8g 二氧化碳,至少需要多少克碳酸钙?

22.取22.2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4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盐 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质量变为159.4g。求:(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