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动物科学导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动物科学导论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1篇

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精品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开设于2005年,考虑到生命科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科学,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和建设也为该实验课的开设提供了条件。

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共设立6个实验项目,分别来源于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遗传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动物生理学实验室、植物与生态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等,这就意味着整个实验中心支持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如此安排实验课程,有较多优势:首先,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导论实验”课程安排在周六进行,分为上、下午两个班授课,各个实验室分别安排一次该学科的经典实验,这样既不影响实验教学中心原有的授课安排,同时也对各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和师资力量都作了充分的调动。

其次,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来自于实验中心的6个实验室,这就能提供生命科学各学科的授课内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面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而是要总览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多地接触生物学知识,课程组中具备各专业的教师和教辅人员,有能力也有可能为学生开设不同实验。

最后,生命科学导论实验作为一门公共课程,要求教师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在专业深度、学术水平等方面并不要求很高的标准,这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不是很有利,这也成为很多学校青年教师不愿承担该课程的重要原因,我们把6个实验项目分配给6个实验组,每组老师只承担一个实验项目,这就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减轻工作负担,当然最关键是保障了教学效果。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满足学习需求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要求学习的内容涉猎生物学的各个方面,而面向的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先导课程、相关课程支持的,如要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学内容安排、讲授方法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特别参考了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体系,按照分子—细胞—基因—遗传—生态—进化这样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以配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和前沿,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除了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适当插入当前研究热点和先进的研究技术,并结合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如:利用分子杂交、遗传育种等生物技术解决粮食问题;借助微生物发酵进行新能源的开发等等。此外,针对某些章节的教学,结合我院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成果进行讲解。如:在传染病和病毒章节的学习中,穿插对我院分子病毒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介绍;在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讲解中,将展示我院结构蛋白质实验室的重要发现。通过将生物学研究前沿、本院研究现状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坚定投入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决心,让他们能切实感受到教师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所带来的乐趣,坚定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及时归纳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水平

虽然生命科学导论及实验课程已开设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和其他传统基础课程相比还是门“年轻”的课程,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本门课程的根本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课程,既要坚持基本的学习内容,也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以便改进、提升教学质量,课程组建立了规范的意见反馈制度,在“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结束和实验课进行过程中发放课程质量调查表和课程反馈意见表,就课程的内容安排、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就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可能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现阶段,我们面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深入发展,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越发紧密,同时对这些边缘交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也越发显得重要。而且,现在已有相当数量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其他学科的专家,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并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见,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同时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也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支持。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2篇

进展突出表现在:(1)一大批生物基因组测序,2003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其他400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作图和测序也陆续完成。形成了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表型组学和代谢组学、RNA组学等新兴领域。(2)生物信息学迅速发展。(3)发育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发育生物学一直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4)干细胞研究的快速发展。干细胞具有在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目前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自我更新的可塑性等是重要的基础研究。(5)小分子RNA的发现和对其功能研究是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热点之一。(6)从研究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神经信息处理机制入手。(7)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宏观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8)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动力,动植物育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9)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广泛与深入。

高校生命科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

1.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的现代化。我们要根据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趋势、前沿、热点,实现生命科学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更新和现代化,不断容纳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兴领域,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基础,尤其是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新的前沿领域或新的学科生长点,要坚持反映现代、融入前沿的原则,课程内容更新、更现代化主要是通过教材更新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把编制新教材(或外文原版)放在核心位置,创新现代化的课程、教材新内容和新体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编写了高水平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等教材,其中《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当时被列入国家教委生物学科重点教材,另编写有国家级生物学教材3种,规划编写45本教材。清华大学将培养学生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课程纳入精品课建设计划,2005年就已立项建设精品课共105项。

2.课程内容国际化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新兴领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与国际组织开展农业科学合作研究[1]。清华大学为使教学内容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教学内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早在2000年以前,生物化学课程选定A.L.Leeehnig的Principle-ofBiochemistry作为基本教材,这门课程的教材与课堂板书全部采用英文。其他的几门必修骨干课和部分选修课也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并随时更新。清华大学大四开设高水平的选修课10门:生物工程导论、基因分子生物学、膜生物学、分子酶学、神经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等。以下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三、大四现在开设的课程,体现了课程的专业性和现代化。

大三:生物化学(下),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大四: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学综合实验。还开设选修课为:生理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二)基础科学知识居重要地位

基础科学的知识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863”计划的八个领域,大都是从基础科学实验室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初的遗传密码研究出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出来了,遗传工程研究出来了,这些都是在原子、分子的结构研究得比较清楚的基础上,掌握了规律。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始终把加强基础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把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定为主干基础课。课程改革要加强增大基础课的比例和教育。各高校主要采取大一、大二加强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专业必修基础课。

(1)早在九五期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8门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并确立了15门核心课程,要求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2)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则是在低段开设专业基础必修骨干课程7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开设基地班重点建设课程: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3)经十多年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在大一、大二更加强化了课程的基础性。大一开设:高等数学(一、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实验,物理学(一),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大二开设:物理学(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概论及上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普通物理实验,生物化学(上),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

(三)课程、教材综合交叉

科学发展一方面不断分化和更加专门化,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又高度交叉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许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突破而出成果。

1.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渗透

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导致新学科诞生。生命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这些科学往往代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2.多种方法、思维研究

自然科学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的现象与规律是多维的、复杂的,仅靠现有的生命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开展研究,很难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揭示真正的生命本质。因此,未来生命科学要将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纳入重要的领域,予以优先发展,大力提倡学科交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思考生命活动的规律,鼓励发展原创性方法和技术。主要涉及的学科如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组织工程学等。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的碰撞与融合。

3.课程和教材交叉融合和渗透

我们必须根据生命科学综合交叉化趋势,创新交叉综合的科学知识、课程和教材,不仅在学科内、还要在学科间构建相互交叉融合、相互联系渗透、综合的课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来设置的植物学,由植物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重新编制改为植物生物学;同样动物学也改动物生物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将生物化学中信息及调控部分放入分子生物学,将内容扩展后开设了基础分子生物学。

(四)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多元化

各高校生命科学院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科学的、灵活的设置课程。1.必修计划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专业必修基础课。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现在本科四年开设的课程:(1)基础课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和专业必修基础课。

大一:高等数学(一、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实验,物理学(一),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

大二:物理学(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概论及上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普通物理实验,生物化学(上),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2)专业课大三、大四开设必修专业课。

大三:生物化学(下),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大四: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学综合实验。2.选修计划低段开设通识选修课。

北京大学对必修课作了一定的压缩。增大选修课的比例。许多高校突破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系别的选修课程。大三普遍增大专业任选修课的比例。大四还开设选修课:生理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3.特色优势计划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等。

(五)课程、教材知识应用性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尤其是选修课中我们要渗入高科技的教育和研究。

(六)课程、教材个性化

北京大学实行灵活的自由选课制度和转系、转专业制度。谋求学力水准、速度的个别化,尤其电脑、网络的运用,学分制及教学计划的多样化,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大了课程的灵活化、弹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个性。还有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趋势,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的整体融合趋势。

确立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编制原则、教学培养模式

理科本科学制四年,要着力加强素质教育。许多大学本科教育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要坚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要进一步精简。

(1)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并重。要按科学性原则、高校生命科学课程发展趋势及生命科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改革,科学创新高校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即要按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并重;课程、教材要融入、体现先进的内容和结构,现代教学方法、教材的可读性,即反应现代,融入前沿的课程现代化原则;“综合交叉”的知识结构即综合化原则;课程多样化原则;应用化原则;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大课程的灵活性、弹性化原则;“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即个性化原则;还要求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的整体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重视思想性;实践性,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能力培养原则。我们本科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师要注意在系统和重点的基础上划分授课范围,减少重叠内容,特别就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和衔接问题。

(2)教学模式多样化。本科教育,要确立“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把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教学模式多样化:有条件的学校,学生进校就定向,确定直读硕士、直读博士人选;实行联合培养,跨学校、中国科学院、外国大学交流培养等办学制度

。北京大学全面推行双学位和辅修制度,还设立“暑期学校”(小学期)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3篇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上,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系统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出于自己的爱好,也学习《食品加工》、《食用菌》、《生命科学导论》、《化工原理》等有关知识,为本专业的发挥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对时间观念性十分重视.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在工作上,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学院和系上组织的各种活动,入聘了院学工处自律委队长;系团组织宣传委委员;院大学生环保协会会长;到钦州市第八中学实习,担任过班主人和任课老师;在寒假、暑假期间分别与各系的学生赴广州的诚达集团和深圳的百阳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打工生活,学到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下创办了钦州学院大学生环保协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以外的经验,得到了丰富的锻炼,使自己能更快的适应各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作为积极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因为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且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良禽择木而栖,士为伯乐而荣,勤奋的我将以不怕输的韧劲融入社会.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4篇

以往条件句的研究主要依赖对语言的直觉经验,对其语义生成和理解过程的研究相对欠缺,特别是对汉语条件句语义的整体关照严重不足。采用无条件句、目的句、转折句这一类名称,不利于对条件句做出根本性的梳理,致使很多句式的语义仍然没有揭示清楚。对汉语条件句及相关句族有必要重新审视。

关键词:

条件句;充分条件范畴;逻辑语义;缺省推理

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是较早的复句方面的研究专著,对复句和关系词语做了详尽的考察[1],而其《汉语复句研究》是汉语复句研究的标志性成果[2],这些研究都是开创性的,已经对条件句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然而一个关联词语所联结的条件句(有时也联结单句形式)往往表达了一个推理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条件命题,这在邢福义先生的研究中是没有做到的。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则侧重逻辑分析[3],没有认识到条件句的语义是和推理结构密切相关的。逻辑学界也是如此,如李小五《条件句逻辑》[4]从纯逻辑的角度对条件句逻辑做出了精深的论述,但研究的重点也并不是对汉语条件句语义的开掘,同样没有从推理结构的角度来关照汉语条件句的语义问题。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缺乏对汉语条件句语义生成过程和实现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汉语条件句语义的整体观照严重不足。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充分条件关系范畴,对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逻辑语义基础做出充分描写,提出充分条件范畴语义的基本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最后进而探求各种语言表达格式的整体意义。

一、逻辑语义分析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为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这两种推理形式关联具体语言表达格式的情况如下:

(一)肯定前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之一为肯定前件式推理。

(二)否定后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另一个有效形式为否定后件式推理。

(三)充分条件的负命题推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有时还会涉及负命题推理结构,其结构形式为。

(四)充分条件的简单模态推理涉及模态推理的自然语言表达格式主要是“因为……所以……”、“既然……就……”、“如果……就……”、“如果……那么……”和“只要……就……”。1.因为……所以……“因为……所以……”涉及的模态推理形式为◇(A→B)→(□A→◇B)[6],也可以描写为◇(p→q)→(□p→◇q)。即存在一个可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p→q为真,因为涉及模态命题,所以支命题中常包含“可能”,“很可能”,“有可能”,“不可能”等词语,其他表达格式亦是如此。例如:(1)因为许多新的天文发现都是从某种天体的周期特征开始的,所以人们预计,SS433很可能獉獉獉藏有一些新的宇宙奥秘。(2)因为古人类在第四纪时开始狩猎活动,并习惯把猎获的动物搬回洞穴里,所以这些动物化石可能獉獉和古人类狩猎活动有关系。(3)因为每一场比赛都有可能獉獉獉是我在国家队踢的最后一场比赛,所以我就更希望能为球队、国家和球迷多做奉献。(4)因为没有什么系统训练,所以不可能獉獉獉把自己的各方面都调到最高。2.既然……就……“既然……就……”也可以表示可能的模态推理◇(p→q)→(□p→◇q),此时p与q之间的联系是可能的,即存在一个可能世界,在这个可能世界里p→q是真的,那就意味着当且仅当p→q为真的时候,“既然……就……”联结的命题为真。例如:(5)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就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6)既然改革是利益的再调整,那就不可能獉獉獉会使所有部门的所有人都满意。(7)既然新技术不可能獉獉獉毫无风险,人们要考虑的就是什么水平的风险可以接受。从模态逻辑的角度说,◇(p→q)就意味着p→q不可能必然为假,即当强调p和q之间的特定联系时,p→q是可能的,由此可知□p→◇q,即p必然为真时q是可能的。3.其他表达格式除了前面讨论的“因为……所以……”和“既然……就……”以外,其他一些表达格式也都涉及充分条件的可能模态推理。(8)如果照此下去,中国国民经济就可能獉獉持久地沿着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综合平衡的轨道发展。(9)如果说这仅仅是偶然的话,那么可能獉獉正好印证了那句偶然中有必然的老话。(10)同时,对于亚洲各国人民来说,只要日本继续不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就不可能獉獉獉逃脱受到批判的境地。逻辑结构均为□p→◇q,后件为可能命题,整个表达式表示对p蕴含q可能性的断定,即◇(p→q)。

二、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SCCP系统及语义解释

前面详细描写了充分条件关系范畴所涉及的相关语言格式的具体逻辑语义结构,现在进一步根据蒋严、潘海华《形式语义学引论》[7]的扩展后的CP系统尝试着对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句法规则和翻译规则形式建构。以上是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部分语句系统SCCP,按照语言逻辑学界的规约,一类句式一般不建立两套句法和翻译规则,但是笔者注意到,现有的CP对条件关系范畴相关表达格式的解释力是过弱的,因此才建立两套规则来解释同一格式,这样就能涵盖“即使玉皇大帝我也不怕他”这样的单句。而描写逻辑语义结构和建立SCCP,可为进一步讨论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实现做出必要准备,下文将深入分析其语义的具体实现。

三、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实现问题

有了前面的底层逻辑语义结构和部分语句系统SCCP以后,就可以进一步探讨充分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实现问题,语义实现关乎交际意图,交际意图又与语义次类相关,所以先从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次类开始讨论。

(一)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次类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次类有必然(含必然性,述说缘由,无法实施,推测,顺应现状、相关推论,筛选性预测、建议,反转性评价或预测,推断,评说,预测,补偿意义,遗憾、不足,顾忌、顾虑等语义)、失控、忌顾、子话题切换、差反意义、劝阻、顺势发问、评测、必然、宣诺、述说缘由、主观倾陈、警慑等一系列小类。

(二)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交际意图类别依据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8],佟福奇《语义地图模型在条件句范畴中的运用初探》详细讨论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次类及交际意图[9],此处从略。明确了交际意图认知图式和各个条件关系范畴表达格式的关联就可以进一步考察这些意图是如何被表达和理解的,据此我们提出基本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

(三)基本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依据张韧弦《形式语用学导论》对一般会话含义的讨论[10],我们进而建立了一个充分条件范畴的语义识解推理模型。

四、语言化意义

这里强调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化意义表现为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整体意义。限于篇幅只列出主要语义,详见佟福奇《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5]。

(一)充分条件关系范畴的整体语义1.因为……所以……该表达格式的整体语义,具体表现为述说因果、否定某种情况或事实的可能性、强调某种联系等语义。可概括为:第一,述说缘由;第二,强调某种情况无法实施;第三,表示凭某种根据做出推测。2.既然……就……整体语义有基于现状做出应对和建议的含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类语义:第一,顺应现状的推论;第二,劝阻、反转性评价及预测。3.如果……就……“如果……就……”的语义可概括为据已有条件作出推论、预测或建议,其语义可概括为:第一,据已有条件作出推断;第二,表据已有条件进行劝阻;第三,表据已有条件做出警示、威慑。4.如果说……那么……基于以上的逻辑语义基础,该表达式的语义有评说、推断和预测等意义,可做如下概括:第一,据提出的情况进行评说;第二,据提出的情况做出推断、预测;第三,据提出的情况顺势发问。5.要不是……就……“要不是……就……”的语义为前面事件或状况对后面事或状况的较强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时消极的,因而衍生补偿、感激、差强人意及遗憾和不足等意义,可概括为:第一,基于所提出情况的补偿意义;第二,基于所提出情况的遗憾、不足;第三,因提出情况而有所顾忌、顾虑。6.只要……就……表达格式的语义为表确定无疑,具体表现为某种伴随状况的必然出现、有条件的许诺、有条件的宣告等方面,可概括为:第一,某种伴随状况的必然出现;第二,表示有条件的许诺;第三,表示有条件的宣告。

(二)充分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实现问题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的语义表达为例,提出“基本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给出了该假设所涉及的缺省推理方案,关于缺省推理的理论及论证请参阅张韧弦《形式语用学导论》[10],佟福奇的《基于形式语言学的“别以为……就……”分析》[11]也做出了类似尝试。此类研究模式可以避免单纯从语言结构表层及语言经验出发所带来的片面及偏差,从而做出充分解释及预测,这是以往的研究所没有做到的。

参考文献: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国际交往也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使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因为要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所以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文化差异。根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以身势语为例加以说明。在非语言交际中,身势语又称为体态语、身体语、手势语等。对身势语的研究由来已久,如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感情的表现》提出了人和动物的表情有很多相似之处,1952年,伯德惠斯特尔的《体语学导论》首先提出了身势学的理论。还有法斯特的《体态语》,美国的布罗斯纳安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都是科学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身势语在非语言交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非语言交际就必须研究身势语。在这里,以此为侧面来研究非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一)在中美文化中,要表达的含义相同,采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不同例如:1.表示不知道、为难或无可奈何的时候,中国人习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耸肩。2.在拦车时,中国人喜欢把整个手掌伸出,与身体垂直,并上下摆动;而美国人喜欢伸出拇指,其他手指弯曲并上下摆动。3.要招呼别人过来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把手伸出,朝向被叫对象,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而美国的手势是把手伸出,朝向被叫对象,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在这个动作上,中英之间容易造成误解,如果对中国人使用英国人的手势,给人一种不尊重或不正派的感觉。而对于英国人来说,手心向下这个动作往往是招呼幼儿或动物。

(二)在中美文化中,相同的一个行为表达的意义不同邓炎昌先生节选了一位美国朋友写给他的信,说道: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在餐厅里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盘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中国人这时的笑并不是嘲笑别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而是表示“别当一回事,没关系,我们也经常这样”。[6]可是,对于不了解这种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就会造成误会,闹出不愉快。这种情况还有很多,例如:1.跺脚。中国人认为是气愤、后悔或失望,在英语国家是不耐烦的表示。2.鼓掌。观众和听众鼓掌时,自己也鼓,在中国是表示礼貌和感谢,在英语国家被认为是不谦虚。3.拍别人的脑袋。在中国一般只见于成年人对孩子表示喜爱,如果是成年人拍成年人的脑袋则是不礼貌,或侮辱、歧视的含义,可在美国,人们经常用这个动作表示对人的安慰、鼓励和钟爱。4.打ok的手势。英语国家的ok手势已为中国人所熟悉。许多人经常模仿这个动作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更不了解文化的复杂多样。《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提到了关于ok起源的两种不同说法。在巴西和希腊等国,该手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污秽动作。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用ok表示认同或允许,中国人现在甚至在产品的包装上印上ok,来代替合格证。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6篇

一、两个流派的时运

十九世纪的法国政局风云变幻,“在欧洲其他各国的正统派眼里,法国就是一个善于制造混乱和动荡的国度,就是一个善于引火四散的国度”。三四十年代的法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斗争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关系最终确立和巩固,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成为新的社会法则,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期间物质文化生活不断进步,工业革命虽然步履蹒跚,但成果却蔚为壮观。与之相应,社会结构也出现重大变化,工人阶层逐渐形成并壮大。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逐也渐转变为社会主要矛盾。罢工、镇压罢工、起义、镇压起义,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景。风云变幻的社会孕育并催生着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在三四十年代,革命风暴渐渐退去,“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英雄主义,理想和热情也都烟消云散,(••••••)冷静务实成为时代的精神、社会的习俗”。

在文学艺术上,作家开始否定天马行空的想象,“真实”成为其追求的首要目标。现实主义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否定应运而生。他们的创作信念是反对浪漫主义作家幻想中的王国、反对其泛滥的感情,直面卑浊阴暗的社会现实,以高昂的姿态去追求对现实社会生活“真实”的刻画。六十年代后,现实主义终于盈满而亏,自然主义登上法国文坛。早在十八世纪作家克洛德•克雷比庸的著作里,已经出现接近自然主义的文学主张。他声称要用小说为人类社会写一部布丰的《自然史》的有用的补篇。十九世纪后半期,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促使作家更准确更精微地进行描写。另外,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欧洲产生了实证哲学,并于五十年代开始在法国广为传播。而在美学领域,法国哲学家泰纳则糅合了实证哲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用自然规律来解释文艺现象。同时实验医学,特别是解剖学的发展对自然主义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两者共同的思想基础

科学的进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及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它也悄然地改变着社会群体心理及思维方式。一种科学精神诞生在法国,并开始影响各个领域。在文学领域,科学发展“一方面使作家们在科学长足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日益受到科学精神的感染熏陶;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务实求真的作家提供了对人、对客观现实,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比较科学的认识和比较切实的分析,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符合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艺术表现方法。在科学精神的影响下,准确、精微开始成为文学描写的标准,作家也更为自觉地以科学性来指导创作。”现实主义美学逐渐形成:创作就是真实的反映生活,严格地摹写现实。作家要通过对细节的真实描写,具体地、历史地再现社会风貌。

现实主义的另一理论基础便是实证哲学。实证哲学强调哲学的本质是“实证”,就是现象的确实存在,精确描述。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并不属于哲学的范畴,那是神学的任务。在实证哲学的影响下,法国哲学家泰纳用自然规律解释文艺现象,提出种族、环境、时代决定文学创作的理论。实证哲学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则是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另外,生物学的发展对现实主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巴尔扎克认识到:“‘思维产生于有机体’,‘理智完全是物质的产物’”,他相信生物进化发展的理论,特别是“法国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埃和博物学家、胚胎学的奠基者圣伊莱尔关于生物有机体适应、平衡的学说,关于不同种类的生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联系和继承性的学说。”在科学精神、实证主义哲学和生物学的影响下,现实主义在文学创作中将准确、真实、精确作为了自己的美学原则。

三、自然主义之异

现实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也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自然主义,两者有很多交叉点,但自然主义在各交叉点上又都更进一步。在实证哲学看来,“决定社会起源、社会性质的,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是人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个人和社会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个人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活动指出了目的和方向’,是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的精神,两者调和就是社会生活的起源。”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都取决于人的本能。而本能对人的决定性作用则是自然主义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表现人的本能,揭露人的兽性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目的之一。此外,泰纳说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种族特性是一种天生的遗传性。”泰纳称种族遗传性为民族永久的本能。而家族遗传因素的决定作用则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主题。不难看出,对于实证哲学的吸收,自然主义比现实主义更进一步,接受了人性本能及遗传因素决定论的观点。另外,“对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实验医学的发展。特别是解剖学的进展。”著名的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被左拉奉为真经。不过《导论》不是左拉的自然主义小说理论的出发点,而是其理论的科学根据,他借助这些根据完成了自己理论的建设。

四、总结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理心理学;教学改革;地方高校

1引言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行为以及神经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科学,目前学科发展呈现出融合交叉的趋势,与生物心理学、行为神经科学、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联[1]。生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的必修课程。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十类核心知识领域之一。生理心理学课程十分重要,而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地方高校由于自身资源有限,师资配备、生源质量、实验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本文试分析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提升教学层次与水平。

2目前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生理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必修课,但部分高校院系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相较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课程明显不够。课程开设规划不合理,在课程开设安排上,有的开课学期滞后,在本科的高年级才开设该课程,甚至在大四学期开设,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因为考研、就业等因素分心,导致对课程的投入程度不够。有的在低年级开设神经科学导论、人体解剖生理等课程后,没有及时开展生理心理学,导致学生学习不够连贯。在课时安排上,存在重理论课程、轻实验课程的倾向,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课时安排不足。在理论课程中,由于生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融合性、前沿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多而难懂,现有的课时满足不了要求。而有的学生因为心理学考研统考中没有生理心理学的科目,对生理心理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及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重点课程。有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了神经科学导论、人体解剖生理课程后,不需要再学习生理心理学,学习兴趣低。

2.2实验课程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地方高校生理心理学教学的实验环节普遍薄弱[2]。现代生理心理学显示出融合交叉的学科趋势,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心理学起步较晚,心理学专业实验室的实验仪器仅能满足一般的基础心理的教学演示实验[3],而现有的基础实验和实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的需求。有些高校虽然购置了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ERP)设备,但先进的实验仪器,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功能核磁共振技术(fMRI)、经颅磁刺激(TMS)、脑磁图(MEG)等设备,因为价格昂贵,地方高校很少购置。生理心理学实验也需要动物进行实验,但地方高校极少建有动物实验室。实验基础条件不足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指导师资、实验课程教材上也存在薄弱环节,亟须改进[3]。

2.3课程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2000年之前,国内高校心理学专业生理心理学学科发展缓慢[2]。近20年来,虽然生理心理学学科有了极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部分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实验经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条件明显不足,生理心理学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地方高校任教,优秀人才引进不来成为难题。地方高校只能挖掘自身资源,培养已有的专任教师。由于课程难度大,很多教师不愿意担任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任务;部分生理心理学任课教师半路出家,缺乏专业训练基础,加之培训受限,对生理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掌握、理解程度存在偏差,导致任课教师的素质与课程的要求存在偏差。

2.4学生存在畏难心理

生理心理学学科由于融合交叉的特点,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特别是神经生理机制内容抽象,加上心理学本科生多为文科生,生物基础薄弱,许多学生反映生理心理学课程难度大,枯燥难懂,需要掌握的知识多,而且课程内容不够形象直观,特别是脑结构、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等内容,枯燥、难懂、难记,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4]。学生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加之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师的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多、讨论少,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对生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5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现有的课程评价方式多为期末闭卷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理心理学基础知识、技术以及理论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查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背记、考后全部忘记,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评价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查;在学期结束时考查,学生无法根据考核结果反馈改进学习,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而对于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的考查,有的限于实验条件,无法进行考核;有的仅限于对实验报告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验设备、实验技术的掌握及操作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3对策及措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课程吸引力,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很关键。随着生理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生理心理学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有版本较新的教材主要有李新旺编著的《生理心理学》(2018)、刘昌编著的《生理心理学》(2012)、沈政编著的《生理心理学》(2014)、蔡厚德编著的《生物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2010)、隋南编著的《生理心理学》(2018)、苏彦捷编著的《生物心理学》(2018)等。以及卡拉特编著、苏彦捷等译的《生物心理学》(2011),卡尔森编著、苏彦捷等译的《生理心理学》(2016)以及比奈尔编著、杨莉等译的《生物心理学》(2017)等教材。一本教材贯穿课程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理心理学课程的要求,需要根据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材编写体系,可按照生理心理学概述、研究技术及方法、脑解剖基础以及感知觉、注意、运动、学习与记忆、情绪、语言与思维、睡眠与觉醒、本能行为、人格等神经生理机制来组织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既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也要兼顾知识的前沿性[4]。

3.2改进教学方法

生理心理学课程难度大,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任课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授课能力的提升是前提,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地引入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方法,挖掘内部教师潜力,利用外出访学、联合培养、短期培训、在岗自学等方式,大力提升教师素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形象性,精心制作PPT课件,将复杂的脑机制运用图像或视频的方式直观呈现,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纪录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采用案例引入-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相关障碍的生理基础等模式组织教学内容[4],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3.3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生理心理学课程存在畏难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采用案例式教学,将生理心理学知识与历史、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结合起来,生动有趣、贴近实际生活的知识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与记忆”章节,以失忆症患者H.M.的案例引入,从其生平、脑损伤手术、后续研究进展等方面介绍,学生对记忆的生理机制掌握程度普遍较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理心理学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分享,学生查阅最新文献,自主探索相关研究主题的最新进展,拟写进展综述论文,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4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不仅应包括期末闭卷考试部分的成绩,还应包括小组讨论、主题报告、平时测验、课堂表现等过程内容,平时过程内容与闭卷考试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将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对背记内容的考核,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题目,考查学生运用生理心理学知识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部分的考核要将实验设备操作、实验设计、研究报告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3.5努力弥补实验课程的不足

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加大对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与仪器,加快推进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以及专业实验人员的培训工作,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同时,地方高校需要加强资源整合,与生物、医学等院校专业以及地方医院加强沟通联系,采用借仪器、借助研究室科研仪器和观摩、看录像等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实验课教学[2]。另外,需要加强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教材建设,地方院校需加强联合,协同完善生理心理学实验指导手册,开发校本教材,努力解决当前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程教材短缺的问题。

3.6扩展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手机、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给生理心理学课程资源的扩展带来可能。可以借助TED、国内外名校公开课等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聆听名师授课,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利用生理心理学相关微信公众号、专业论坛等相关学习资源,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扩展知识的获取途径。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制作理论与实验课程的网络课堂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开展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量.生理心理学:一门探索心理活动、行为活动以及神经活动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S1):22-30.

[2]李新旺.努力加强生理心理学学科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26-28.

[3]彭淑娜,王金道.借助微课提高生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21(3):72-74.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第8篇

一、研究型大学中动物科学专业的发展优势

1.研究型大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每一所研究型大学都会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等具体现状形成各自的本科生教育理念和培养特色,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运行机制,为国家和产业振兴做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浙江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也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浙江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在国际大环境具有竞争力的动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实施“宽、专、交”的培养模式。

2.研究型大学具备综合性的学科结构,为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研究型大学注重学科建设,具有齐全的学科结构体系,涵盖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各学科均居于领先水平。如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有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浙江大学是拥有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共82个系、113个本科专业的研究型大学,广泛的学科设置,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实现宽、专、交的培养模式,能为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3.研究型大学吸引大量的优质生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播下优良种子。优质生源是高校教学的起点,研究型大学以特有的综合实力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生,生源总体质量大大提高。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为例,自2007年开始,浙江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即按照工科大类、农科大类、生命科学大类、文科大类四个大类招生,其中农科大类实行提前招生。经统计,农科大类招生分数线远远高于省内一本分数线,学院农科大类的录取分数与省内一本线分数比较图示如下:

4.研究型大学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氛围,为培养本科生提供优良的创新环境。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研究型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②具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优良的实验条件;③重视获得标志性科研成果,形成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和专利等科研成果;④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为广大师生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充分交换学术思想提供机会。研究型大学以研究促进教学,良好的科研状态和学术氛围,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研究型大学具备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培养优秀本科生提供保证。研究型大学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以优厚的待遇吸引高水平的专家来校任教,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因此,在研究型大学中,师资队伍由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人员组成,在校的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学工作者,也是出色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教师把所从事研究的最新进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追踪学科最新进展,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

二、动物科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对本科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科研和教学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任务。由于学校比较注重科研发展,对本科教学缺乏具体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同时教师又受到其他任务强大吸引力的驱使,因而积极投入本科教学的思想不够坚定。相对而言,教师比较关注个人的科研工作,对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不足,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教学研究的热情,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动力不足。很多新生入学后,存在对学习动物科学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家长和社会上对专业的偏见是造成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专业思想不稳定又是造成部分低年级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部分学生读了动物科学专业,却并不真正热爱专业,缺乏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3.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学生本科毕业后,普遍存在对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的现象,表现为科研实践能力较强,但对专业实践知识却无所适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参加专业性的生产实践;②部分教师本身对专业生产缺乏了解,实验学内容跟专业生产脱节;③高质量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④一般高校教学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对课堂教学有一套完善的机制,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往往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包括实践内容、形式和考核机制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路子

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改进教学方法。①建立“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基础、知识面广、适应社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积累,改革注重专业化教育的传统的培养方案,整合和优化了课程体系,突出了课程体系的宽、专、交和课程内容的精、深、通,将课程设置为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第二课堂四大类(如下图)。通识课程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导论类、通识教育实践、人文社科类和科学技术类课程,共需修读47.5学分。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理解社会现实和认识多样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教育,突出英语、计算机类和人文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专业课程形式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设立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一系列的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宽厚的基础上有广阔的专业自主选择空间;认知实习、教学实习、科研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各类课程合并避免重复,实现少而精,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第二课堂学分为4学分,内容包括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暑期短学期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②加强通识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奠定基础。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资源配置全面的综合优势,实施以突出文、理、工渗透交融为特色的通识教育,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建立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健全人格。③推进研究性教学,创新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实施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特别是小班化的研讨式教学、案例式的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训练的的深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意识和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即打通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统一课程体系,构建融合贯通本研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理顺课程层次与要求,实现优异与广博相结合,创新课程体系,允许自由选课,按规定替换课程,按要求修读学分,构建开放式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平台。

2.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参与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国际化交流,充分利用国际交流的资源,拓展学生国际化交流范围,增加跟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特色。①积极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海外科研训练,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②双语课程建设打基础。双语课程是指采用外文教材、一定比例的外语授课、课程考核试卷部分或全部用外文出题的课程。双语课程授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对于实现课程国际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师生参与国际交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学生的对外交流活动,增进学生全球视野,增长学识才干,提高国际竞争力。④聘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及本校教师出国深造。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打造一支学历、学缘、年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科学、梯队合理、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学术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①根据专业实际,对师资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教师梯队结构。教师梯队的合理构成,在年龄、职称、学历层次、学科结构等方面形成最佳配置。②重视人才引进,引进国内一流学者和国际知名专家。如浙江大学设立了“光彪讲座教授”、“求是特聘教授”等岗位,吸引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声望的知名学者登上浙江大学的讲台。③培养年轻教师,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训,派送有培养潜力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境外交流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④创新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出台并完善教学相关激励措施和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发动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吸引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教授和副教授参与本科教学,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