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

创新数学教育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之所以重要,除了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为人们所接受外,更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此,要尽快彻底地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育,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数学教育新理念。

要做到这一点,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就企业和社会组织来说,创新是其永恒的主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被推向市场,在毕业生的就业和以后的社会求职中,在人才市场上都要进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双向选择”,在这种选择过程中,一个人的职业、角色、收入、待遇与地位,乃至工作与生活的空间都会加快流动。毕业生只有在学校深造时,接受创新教育培养和训练,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化时代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机遇,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二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民族要振兴,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创造性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机制和创造性的成果。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再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教师应该接受这一事实。学生有可能通过其它的途径了解更新、更快的知识。因此,教师也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2篇

在创新教育中,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师示范质疑。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独立质疑的能力。其次,在重难点处质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部分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多在此处设疑,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再次,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有时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却时常会感到疑惑,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创新启发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质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年级刚认识“1”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1小于2和3,但有些时候,1却大于2和3,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吗?”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开始思考。很快,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比赛中,第一名最大!”另一名学生说:“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就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了。”接着,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大胆发表了不同见解,提出了质疑,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在刚接触应用题时,学生并不了解应用题的具体含义,我便用数学活动课去解决。让学生自备一些玩具和水果,并以此为条件编写应用题,学生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其常常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毫无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或者无限放大自己的劣势,最终便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在创新教育中,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区别对待,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如果强行混为一谈,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更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认为,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做朋友,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细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了这几点,学生才能更加喜欢教师,进而由喜欢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高效教学。

四、结语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3篇

(一)观念陈旧模式单一

我国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无法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们的教学方法过分单一,难以摆脱教学活动“模式化”的束缚,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自我渲染,对学生不闻不问,只注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填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完全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抛到脑后。

(二)重推理轻计算,重理论轻应用,重技能轻创新

我国高等数学教学特点是偏重数学严密性,而缺乏对逻辑演绎性的重视,并且缺乏对当今各门学科所需数学知识的认识。我国的《高等数学》教材中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教师由于课时的限制总会在对相关内容进行推理演绎时,忽略了对知识的运用方法的深入介绍,对于一些技巧性较强的题也只是轻轻点过。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偏重技巧的解题心理,而不是自己动手动脑,将结果一步一步地求解出来,这种现象对于创新教育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三)教学条件落后

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并未被深入运用于教学之中,还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科技观念。在电子技术日益炽热,风靡全球的时代,知识却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是仅仅停留于原来的死板的公式、板书等落后手段,无法实现使学生利用新的科技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脑,尤其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对强烈求知欲的扼杀,更是有碍于他们通向成功创业步伐的迈进。

(四)班级成员众多

班级人数过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现象,一个老师对应上百个学生的课堂处处可见,然而,在高等数学创新教育方面,大班教学会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原因是由于人数过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机会有限,并不是每次课堂都有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教师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分钟时间内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教育教学方法与形式的不足均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阶段,学生很难做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进而还会导致中国大学生很难进入世界优秀大学生的行列,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从改变固有教学模式开始,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二、高等数学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随着国际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创业也逐渐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可。然而,想成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创业,其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一个极具共识性的概念,它着重于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表现为知识与实际紧密相结合的特点,以提升学生创业观念、开发学生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创业教育偏重于受教育者的创业观念、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储备意识的培养,是一种全新的先进教育观念。这种观念不仅适用于高校的专业教学,更重要的是其重要性还可以体现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在课外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结合体。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模式为基本目标,以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为方向的教育方式。最终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极大提升,思维的拓展性得到快速发展。而创业教育则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基本创业素质,提高和完善其创业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两相对比,由此不难看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均为“行为化”的育人成才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铺垫。创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由创新教育的质量优劣所决定,同时,高校创业实践成果大小、成败与否也相应地映射出本校创新教育模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不同的是:前者是对单独个体的整体把握,而后者是注重对个体具体能力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实现有机衔接

所谈涉及新教育内容成分并不是指仅仅获得新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新思维将学的知识勇敢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胆识和能力。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即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完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有机衔接,是实现最终目标的重大转折点。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已成为了不争的客观事实。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起步较晚,观念性弱,层次较低,政府与国家的支持率低等问题。种种因素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落后,创新能力差的局面,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策略,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大学生创业进行积极正面的科学引导,高等数学是理工科类学生重中之重的基本工具,是学好其他相关科目的基础。可以说,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衔接的方法

1.进行创业实践模拟。

尽管现在无法真正有效地实行创业实践,但是进行创业实践模拟也同样有利于学生体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巨大优势。将学生分成由56人的小组,以最终认定的高等数学专题进行小组间的实践活动,并进行比赛,以完成的质量和时间来综合计算每组的成绩。这种以竞争比赛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创业活动积累有益经验,虽然这只是一次普通比赛,但是既斗智又斗勇,需要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更出色地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取得优异成绩。

2.开展创业讲座。

开展相关讲座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科技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当下的发展方向。开展讲座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接触到社会现实和创业的必要体验,这对于将要步入创业道路的学生来说,不失是一个了解创业知识的好机会,同时也可以起到激励大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为未来的创业活动集聚积极因素。三、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

(一)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质属性

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均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机制,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行集体讨论、集体参与的课堂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把传统的传道授业型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研究型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由注重教师转向了注重全体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高等数学知识的欲望,在成功地完成一个学习探究内容之后,学生的自信心有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并不过多的参与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自由讨论的巨大空间。其实追根究底,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的本质属性与当下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基本定义、结论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富层次。

(二)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质特性

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具有侧重于实际运用的特征。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并还要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仅仅让学生记住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而忽略其应用的教学形式是不完善的,只有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学会并习惯在实际体验中应用知识,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发挥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巨大优势的目的。研究型高等数学教学具有侧重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的另一特征。一个实践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各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合作既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合作者通过相互切磋,坦诚交流,取长补短,俱有收获,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语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4篇

一、增强同学们的创新练习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学生们创新思维的训练,从而帮助他们成长为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以下就简述一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小方法,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改变叙述方式法

改变叙述方式法是指将一个事物的本身特性进行另一种方式的总结概括,在同学们进行概括时,就培养了他们创新性的思维能力。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不只包含教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某一知识点后,引导他们在不改变知识本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改变叙述方式,增强其发散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一题多解法

对于同样一道数学题目来说,因其思考方向不同、理解角度不同等因素就可能出现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扩展学生们的解题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但教师在进行一题多解法的应用时应注意,对学生们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列举后,应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认识到哪些解题方法更简洁、更新颖、更独特,从而为以后的创新思维指引正确的方向。

(三)一题多变法

一题多变的方法就是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改变其中的一些因素,例如条件、数量、问题等,从而创造出新型的题目。在进行高中应用题的教学时,同学们往往受到文字表述的影响,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教师应用一题多变法,可以打破这种模式,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入改变题目中,从而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创新思维。

二、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同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大胆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观性、创新性作为教学主体,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练习,从而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是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

作者:谷甜甜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十二中学

(二)

一、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教育的关系

1.1数学教育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数学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处在最上层的位置,不论对普通教育还是专门教育,数学都是任何教学的源头。如今的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的语言、算法的工具,而可以为国防、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将会成为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指导者,越来越多的伟大的技术和发明,都是得益于数学的理论和方法。电磁波是通过数学物理方程的方式发现的,医学CT机是通过数学的Radon变换发明的,甚至在国家的航空、航海、航天领域都存在数学的身影。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学与其他的自然科学已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各式各样的新的交叉学科,有数学生物学、数理经济学等。数学的概念和方法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股票、天气预报、阅读各类材料,到处都是数学的图表和计算理论。数学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给予我们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判断与思维的能力,所以,数学修养的高低是人们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

1.2数学能培养人科学的创新思维

数学中各类对象之间辩证关系元的问题(正与负、大与小、近似与精确),把整体的问题转化为部分的问题来处理思想等,这些都是辩证统一的哲学理论,而辩证统一的思想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数学思维有其独特的品质,一是深刻性,是指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发现问题中的被掩盖的事实真相;二是灵活性,是指可以根据实际中的条件,来改变数学模型和理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独创性,是指数学思维讲求发散、新颖和独创;四是敏捷性,是指数学思维的快速和简短;五是批判性,是指数学思维严谨,能审查思维过程的每一步,并作出反省。数学思维的五种特性,正恰巧是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对培养人科学的创新思维有着重大的意义。

1.3创新数学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而数学知识、思维和能力的高低是判断人才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在理论、计算和推理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而学生的自主性、思维的发散性、探索和创新能力不够,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的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创造出新的想法来应对多变的问题。伴随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融合,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数学教育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第一,数学教育是学生的终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应该充分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勇于创新;第二,数学教学突破传统,采用“双基+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独立探索和创造;第三,为数学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并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2.1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高职数学教育要全面树立终生教育的的教育理念,这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模式要向讨论化、自主化和探究化等方向发展,设计更多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的全面且深刻的理解。使数学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数学,转变为学生“学会”数学,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增加互动式教学和数学实训课的课时和内容,突出高职数学教学的实践特征,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会知识,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2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数学教学区别于传统数学教学,一方面,教学的内容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的教授。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及时和专业课的教师进行沟通,确定各个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开展教学。另一方面,鉴于告知数学教育基础学科的性质,教学课时安排较少,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既能节约教学课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2.3创新考核办法

应对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的创新,高职数学教学必须创新考核的办法。传统的数学考核办法,是“一卷定生死”,这只能反应出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的数学能力,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体系,从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把作业、笔试和上机考试按比例计算总体成绩,更能培养出合格的高职数学人才。

三、结束语

为了能迎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高职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国家、社会和学校责任,也是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责任,积极寻求创新思路,使高职数学创新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程其勇单位: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

(三)

一、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实施

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目标的侧重点的转移

我们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讲,数学可以拓展一个人的潜力和能力,当今的数学学习者对于掌握专门的数学知识已经不再满足。所以,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侧重点的转移极为重要,要从课程体系的掌握转移到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以及培养学习者运用数学解决实际能力上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数学思维能力,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以及批判能力等。

2.教育内容的改进和选取

高等数学的教育内容在选取的时候,首先要坚持少而精、删繁就简、广而浅的原则。对于一些过度性的内容可以点到为止或略讲,对于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要细讲、详细的介绍。其次,数学教师还要刻意的去搜集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例,尽量做到让高等数学与其他的学科联系到一起,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高等数学的学科魅力,比如和一些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军事学等联系到一起。高等数学教师要根据专业的不同介绍一些不同的例子,通过举例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作用之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一些构造、换元、建模等数学教学方法加以阐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增强整体的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3.创新教育方法

根据当前的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高等数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转变,把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转移过渡到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然后通过生活中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的一些知识、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基于建构理论为基础上,学习者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寻找课题,重视学习者通过主体性的活动得到的体验,强调他们之间的互相讨论,提出了以创造为主的学习形式或学习内容。它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播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化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来创设情境,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它的观察能够理解它的特点,对其进行探索来发现数学中各变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第二,采用超链接技术,来构造教学信内容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来构建模拟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二、结束语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本文只是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几点简单的分析,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有更多的人士能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者:汤宇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基础部

(四)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创造力

初中数学具有概括度高、形式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开创学生的创造力。

2.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在教学创新中指导学生创新

教师要具有创新素质,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指导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使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学生一同进步。

二、注重教学的开放性

由于教学中针对的学生的条件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这就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给予学生的空间不够大,因此,教师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的开放性。数学与其它理科科目一样,要以习题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可以寻找一些质量较高的题,对这些习题进行难易分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习题演练。这种方式能够满足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巩固重点难点,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可以通过习题练习,重新理解掌握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突出创新,重点在探究

初中学生处于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实际例子,突出数学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问题的解决方法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贴切性和有趣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处于一个好奇心极强的时期,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扩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极其重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引进进行巧妙安排,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转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从“学生听”到“学生参与”,从传授变为探究,促使学生尽早进入思维创新状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规律,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能自主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学习方法,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形成一套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4.组织课外数学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组活动,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益于学生在知识探究中注意力的集中。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需要,通过对其心理的了解,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投身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取得好的数学成绩。教师也应当对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发展迅速的现今社会,创新存在于各个领域,创新教育也成为教育的重点。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学生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香粉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固城中学

(五)

一、创新教育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践行思路

1.深挖数学学科本质,为学生创新提供思路的源泉。

学习一门知识,学到他成型的知识,只是一种表象,只有掌握了她的思想,才能把握学科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形成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我们要想学好数学,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更深刻的数学本质,并形成创新能力,就需要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所在,正如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所说:“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但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却永远发挥作用,可以受益终生,是数学能力之所在,是数学教育目的之所在。”因此,掌握数学思想在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集合”部分的知识时,维恩图使用得比较频繁,很多的集合交或并的问题不好判断,但通过简单的维恩图表示,就比较的清晰,易于找出集合的关系;再比如学习概率问题的时候,直接解题可能比较困难,这时转化为其对立事件则相对更加明了。通过运用数学思想,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数学的本质,掌握了本质,才能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看待知识,才能产生创新的原动力。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实践显示,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且都有创新的潜在意识。而这种能力的发展需要老师为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人本教学理念,利用各种丰富的创新活动、比赛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比如,在课堂上一些例题教师讲解完成后,让学生们看看是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看看哪些同学能够结合以前的知识,创新性的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来解题。另外,创意数学应用、几何模型发明等都可以应用到中职数学教学中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创新意识被彻底激发出来了。当然,这些活动只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潜在的创新能力还是我们活动开展的宗旨。因此,教师可以不用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只要是可以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可以在教学中予以尝试,然后在不断的完善。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连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创新也不能没有基础,只有有了合适的土壤,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实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最大的困惑在于短时期内不知道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处,与自己的专业有多大关系,也因此导致他们厌学情绪普遍偏高。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们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特点,为学生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平台,促进学生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分段函数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一些身边的而且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例。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以银行放贷利率、个人所得税为例;机械类专业,教师以机械耗电的分段计费为例;医学专业类的学生,可以以不同温度下细菌繁殖的速度为例;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以不同湿度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为例,让学生们亲自去调查,看看在生活中这些知识都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节约投入成本,提高工作和产出效率。

二、结语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5篇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如果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断遭遇失败,那么其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所以,要让学生有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次教学,比如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题,选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演示,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下可以鼓励他们找一些有难度的题去练习,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多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肯定他们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巧,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比如“真好”“你真棒”“你的想法独特、到位”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和获取知识,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好途径,因为只有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而获取的知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有效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靠记忆和被动接受来完成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观察、大胆实验和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步骤,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以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并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多媒体以其生动的动画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文字、图片、数据等多种信息经过集成处理传递给学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多媒体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对于数学和学习很重要,学生一定要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升华。创新的前提是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质疑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成功的数学课堂是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而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只要让学生验证真理,还要引导学生探究真理。

而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基本上都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只有回答的权利,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际上,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放置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树立质疑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好奇心理,要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于向权威挑战。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建模;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对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用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新的结果。而所谓的数学建模,其实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主张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形象化的或符号的现实现象的特征。数学建模的操作程序大多是先进行观察分析,从中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其融入知识系统去处理,使原本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被抽象出熟悉的数学模型,再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此来解决各种实际的数学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建模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高等数学教育中,理论性、逻辑性得到应有的重视,却常常忽视了它的实际应用,出现课程结束后,学生难以提起基本的学习兴趣,不知道如何在现实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建模创新教育为这样的现实困境带来了希望之光,并在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的提升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上。

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建模的创新教育路径

目前,高等数学中引入数学建模的方式主要分为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和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无法真正满足高校培养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取得数学建模的创新教育成效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建模过程又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细节的探究。

(一)做好前置性学习导学案前置性学习导学案在当前的信息化数学建模教学中逐渐获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有效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是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前置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多会选择一些教学低起点、缓坡度的问题,以尽可能简洁的形式去挖掘模型探究的重难点,让学生从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受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借此将前置性学习导学案发送到学校网站以及QQ或微信中,让学生事先预习并简单理解基本学习内容。如此,建模教育便能借助这一基础性步骤,在教学时更加轻松和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做好数学建模过程中的指导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是基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喜欢上学习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必须做好过程的指导。第一,做好选题工作。数学建模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所以选题必须要具备可操作性,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第二,重视过程指导。有了合适的选题,还要有深入细致的过程指导作为后期支撑。

(三)系统讲授数学建模软件数学教育必须面对信息时代的特点,让信息化影响下的数学教学更加高效。为了实现数学建模的创新教育初衷,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系统性地讲授数学软件,进一步内化学生的建模认知。数学软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产业分支,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进入建模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软件的具体使用技能,然后指导学生亲自上机操作,以便彻底掌握这些软件在实际数学运算中的应用。

(四)开设数学建模网络课程信息技术的渗透,给了数学建模更加灵活的选择,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十分有利。数学建模课程网络教学的实践就是十分突出的代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网络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更多的是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这种先进宽松的学习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尤其是其中所呈现出的初等模型、运筹学模型、概率统计模型等代表性模块,使数学建模的灵活性和形象性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素质教学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所以必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戴丽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关于创新教育刍议[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程雪.浅谈数学建模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6).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7篇

我们在打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渗透方法,使学生了解方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要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比如,化归思想,是整个初中阶段的核心,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对于书中的许多数学方法,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会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入教学中。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更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让学生敢于猜想,让学生敢于交流。教师要从多方面角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梯形的问题中,一般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会做辅助线: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作底边上的高、平移对角线。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去自由探索,灵活使用辅助线,找到其他解决方式。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发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思维的交换开拓思想,并且对于有高质量问题的研究更加有效。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高质量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因此,把两者结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很有意义。”我们要在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教师应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学科能力,比如讲授一些枯燥的数学方程式,当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教师应发挥其聪明才智,可以讲述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有趣味性的故事,使原本睡意浓浓的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中,开拓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

4.锻炼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维,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如已知a、b、c为互不相等的实数,求证相关问题。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因此,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锻炼学生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5.结束语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8篇

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对数学学科形成具体认知的阶段,是养成自主学习模式的最佳培养时期。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模式多集中于被动接受,学生惯性于思维依赖,要靠外部引导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爆发。这样的传统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育需要以培养创新思维人才为目标,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意念,也是一种创新自我的学习习惯。创新理念的融入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断点融会贯通,流畅的思路能够让学生建立起敏捷、充足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看问题,找准学生的思维优势,摸索出学习数学的规律,诱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必定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渗透创新理念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是数学学习的直观目的,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来源于数学知识的聚集,更与创新学习理念息息相关。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主要取决于数学思维方法的主导,强调的是一种意识观念。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概念正在成形中,了解不足很可能导致他们应用性能力不强。因此,创新理念的渗透能够扩张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实际操控能力。概念到实践是数学知识从浅表到本质的跨越,这中间有无形的沟壑阻隔,然而创新理念将主动权交予学生,将学生的洞察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一串联。在面对综合应用的时候,学生能够有效地调动自己的思维仓库,不再拘泥于形式和概念的牵制,而是自由、主动地展示带有个人特征习惯的思维方法。而这一环节,教师应将学生从数学概念中抽离,培养其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

三、拓展创新理念能够助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不是简单的数学技能概括,它是一种具有专业精神的数学综合能力。从外在知识掌握到内在乐于钻研的精神发散,是一种贯穿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生涯必须且有利的品质。创新理念在思维意识培养上拓展了学生惯性思维的深度,将学生由单纯地寻求破解思路导向了大胆求异、思维发散以及思维分层等方向。并且随着创新理念的深入,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越来越强,逐渐具备被称为学习灵气的直觉思维。这些独特的思维层面都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因素。另一方面,创新理念也能够促成学生的求好心理,这是数学专业精神的体现,也是数学成功者所必备的钻研精神。创新理念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热爱和求真愿望。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能自由地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