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

财务风险理论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第1篇

近年来,亚洲经济动荡不安,无论从宏观或微观方面,都应防范风险,建立预警系统。

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三、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3.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待处理资产损失-未弥补亏损-潜亏)/(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3.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

0.2左右,第二产业为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四、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

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光远:《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朱翠兰:《论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3]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5期。

[4]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上海会计》2002年第8期。

[5]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第2篇

近年来,亚洲经济动荡不安,无论从宏观或微观方面,都应防范风险,建立预警系统。

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三、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3.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待处理资产损失-未弥补亏损-潜亏)/(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3.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

0.2左右,第二产业为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四、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光远:《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朱翠兰:《论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3]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5期。

[4]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上海会计》2002年第8期。

[5]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投资组合;财务风险;防范

虽然说投资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让投资者和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收益与风险总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那么风险就会越大。同时,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财务风险。在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中都存在着财务风险,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经济和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这也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管理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在新的环境里也就意味着会面临新的问题和风险。所以说,企业如果想要得到稳健发展的话,那么就必须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和预警,为企业在新的环境中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础。

1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1.1投资组合策略

说到投资组合,那就不得不提到马考威茨,马考威茨是首次对投资中出现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准确定义的人。因为他,人们才知道风险和收益是投资理财中不可缺一的两个条件,也是因为他,人们才能解决资产的风险衡量问题,从而使得人们知道在追求较高收益的同时怎样去降低风险。马考威茨提出的投资方差公式说明投资组合的方差并不是组合中各个证券方差的简单线性组合,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券相关关系。马考威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如今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投资类型的最优配置决策计算”,也因而被投资者广泛应用。

1.2投资组合风险的防范

虽然说马考威茨组合理论可以计算投资类型的最优配置,但是由于马考威茨模型需要输入证券的期望值收益、方差和两券之间的协方差,可是一旦证券的数量过多时,那么需要输入参数的估计量非常大,但是这些数据都是具有不准确性的、不稳定性,可能这个季度是这样的,下一季度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所以说,马考威茨模型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马考威茨模型主要是被用在资产配置的最优决策上。

1.3动态投资组合

从以上论述投资组合选择模型的发展中可以看出,理论界对于投资组合中收益与风险的认识与度量不断加深,但是这些模型对投资组合中遇到的收益和风险性问题都是基于静态或单阶段去考量的,而实际的投资行为是动态和比较长时间,所以说在度量投资收益与风险时,应该根据实际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动态的分析,根据投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变化调整出相应的投资策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投资组合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这样一来,可以让投资组合模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方便计算出最佳的投资组合[1]。

2企业风险的概述

2.1企业风险

企业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组织,它的发展结合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就也越大,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中很有可能出现社会责任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文化风险等[2]。

2.2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因为在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财务风险。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组织,但是主要目标还是经济发展,所以说企业的管理环节中一旦出现了财务风险,那么就有可能让企业偏离了发展目标。

2.3风险防范的着眼点

既然企业的运营存在风险,那么就必须拥有风险管理的风法,而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法受到风险主体和风险客体的影响,由此可将风险管理方法分为三种,也就是:风险避规、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掌握了这些风险防范的方法,才能让企业有效的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3]。

2.4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它是不可避免、不可消除的,比如说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都会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又或者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而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的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是要客观的对待财务风险,探索出一个可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课接受范围内的策略。(2)不确定性。既然企业的财务风险时客观存在的,那么风险的程度就必然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但是又因为这些客观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是具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说财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企业要掌握和分析出财务风险的可控性,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财务发展目标[4]。

3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

3.1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

如今的经济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所以说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话,那么就需要从提高产品质量,而想要提高产品质量就意味着需要不断更新设备、提高员工的素质,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可是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企业想要获得这些资金就免不了筹资,可是筹资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会因此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筹资风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比如财务管理的宏观条件复杂多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企业内部关系混乱等[5]。

3.2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既然知道了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那么就需要制定出相关的风险控制策略。(1)筹资风险控制策略:因为筹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企业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控制筹资风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出风险比较低的筹资渠道;在借入资金时一定的要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等,从而选择合理的筹资顺序,将企业的筹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投资风险控制策略:要想制定出投资风险的控制策略,那么一定要做到风险决策分析、分散风险两部分。(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策略:要选择收益较大风险相对低的资金回收方案,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的销售方式,尽量减少赊账行为,对信用状况不好的客户要采取现销方式,避免赊账方式[6]。

3.3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为了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进行多角度经营,分散投资风险;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筑防范财务风险的屏障这几方面着手。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目前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还不太熟,很多地方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投资组合理论体系,还需要国人的不断努力。另外,就是在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也要积极努力的探索出合理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的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贞吉.企业投资组合理论及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探究[J].中国商论,2018(3).

[2]王振堂.企业投资组合理论及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探究[J].财会学习,2017(18).

[3]李洁,彭燕,曹晓政.基于投资约束条件的企业年金最优投资组合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7).

[4]陈菊英.浅谈企业投资组合理论及财务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商论,2016(25).

[5]王振堂.企业投资组合理论及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探究[J].财会学习,2017(18).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第4篇

一、高度重视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

从民办高校管理实际看,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是随着高校法人地位的确认、自主权的扩大、教育规模的变化而产生的。目前,民办高校从财务管理上主要体现几大类财务风险。一是财务收支失衡风险。民办高校一般情况下不会面临破产,财务状况总体出现失衡,表现为流动资金出现枯竭。这种风险往往是由于学校决策层的失误、对“长远超规模”发展过于注重、定位不准确、目标超前、严重超前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等原因造成的。

二、是基础设施扩建带来的债务风险

民办高校常会利用银行贷款以加快发展,但有时却忽视了以下的潜在问题的存在。缺乏勤俭办学理念,盲目依靠银行贷款来提高办学标准,导致过度举债的现象;也有部分民办高校本身对于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对于还贷和违约等问题带来的后果认识不清,甚至个别民办高校贷款规模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三是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在实践应用中,资金运作往往会受到周边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常这些制约因素带有的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民办高等学校资金运作活动的风险不断增加,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内部管理控制等风险。四是负债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民办高校偿还负债最终都要通过现金流量,一些民办高校往往对负债风险系数考虑欠妥当,只顾追求低成本,过多通过使用流动的资金来贷款,导致负债风险迅速增加,再加上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保证,就自然会导致还款的违约,以致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五是投资风险。在对外投资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其管理理论与实际脱轨,对某些新业务不能够及时做出判断,加之缺乏完全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从而导致盲目投资或错误投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隐藏着投资期满本利难以收回的风险。在对内投资中,由于计划、决策、程序、制度等理论与实际脱节而造成投资无效益或重复建设的项目,造成民办高校资金财产的损失浪费,从而形成投资风险。

三、正视民办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财务预警研究和我国经济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推动下,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警系统得到了许多研究人员和一些社会群体的认同。他们认为,财务预警指标与财务状况密切相关,财务预警系统能有效判断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虽然不少学者对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议屡屡见于各类报刊,建议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防范,然而由于财务预警系统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的监管部门等尚未对民办高校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做出相应的规定,加之我国民办高校的一些特有现象,使得民办高校缺乏运用财务预警系统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主动性。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财务风险意识淡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拨款和资金需求的缺口在逐渐扩大,民办高校凭借自身能力筹措资金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使得民办高校面临诸如筹集、调度及运用资金等方面的难题。部分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意识非常淡薄,高校领导者不重视甚至忽视财务风险的预测,这往往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所在关键。民办高校决策者的还贷意识较弱、对违约风险认识缺乏等都会无形之中增加财务风险。

二是对于财务预警的理论研究不充分。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对部属高校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在研究中对于研究目的、对象、作用、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对预警界限的划分等一一进行分析,然而对高校如何建立财务预警及如何应用财务预警却停留在探讨和使用国外现有的预警模型上,缺少自主创新精神,不能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三是财务预警模型不完全符合我国民办高校现状需求。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对财务预警模型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探索阶段,只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导致模型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如果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而仅仅简单借鉴国外研究模型成果,盲目照搬,往往会与我国现有民办高校的师资规模、办学条件、领导水平及财务核算的方法等不相适应,使得高校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不准确,风险必然会上升。

四、健全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预警

财务状况从初始到恶化到扩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有效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在前期就发现指标的变化,便能够对财务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再采取相应措施规避或化解潜在的财务风险。

一要增加风险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民办高校的决策层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审时度势,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忧患意识。可以通过建立由民办高校的管理层,财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形成风险管理机构。高校的法人代表加强对财务工作监管,落实到位分管领导的责任,明确各基层单位的自身责任,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高校的经济责任制需要得到强化,通过转变筹集资金的自身观念以及提高理财水平,来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对项目预算辅助账加以完善,对预计负债的变动情况予以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或债务的发生;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建立合同审核制度等。

二要建立健全财务预警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高校提高自身识别防范财务危机的能力可通过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包括对真实财务信息的广泛收集、分析财务指标、评价财务风险、选择与应用预警模型及处理财务风险等内容。民办高校的财务预警体系即实时分析、监控民办高校各项经济活动中的潜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指标的体系,及时、有效地分析管理对象以达到民办高校有效化解风险的目的。建立健全财务预警体系既能够及时地反映民办高校潜在的财务危机信号,促使民办高校尽早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同时也能帮助民办高校有效规避财务危机、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扩大数据来源,保证数据真实性,增强预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各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样就会大大提升财务预警模型的效用,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和完整财务预警体系。

三要加强对财务预警系统的日常监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校集中的资金越来越多,投资和筹资等资金活动日趋频繁,对于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民办高校必须予以日常的监控,确保资金的安全。民办高校的主管部门及发放贷款的部门在对高校贷款管理等方面要加大宏观监控力度,当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时,应立即发出预警通知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构建合理有效的负债结构,选择出综合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组合。

另外,民办高校也应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措施与对策,开源节流,对全面预算管理加以强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资产管理保值增值,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形成以内部控制、风险预警为导向的管理审计,第一时间发现并消除相关的财务风险;充分考虑多方利益,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综合来说,就要努力控制风险在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以便实现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我国民办高校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很薄弱,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也不成熟。面对日益严峻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问题,风险防范机制亟待建立,迫切需要正确地认识风险、及时地防范风险。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民办高校财务预警机制,预先测定民办高校的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可能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并加以分析判断。民办高校为了能够让财务危机消灭在起始阶段,就必须加强对预警指标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作者:郁翠红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及管理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筹资风险。

我国高校的筹融资体系很不完善,高校大幅扩招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所导致的诸多问题相继凸现。1999年,高校获准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解决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临时资金紧缺问题。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高校对贷款规模、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风险缺乏专业论证,未对贷款合理使用和还贷能力做出系统、有效的规划,更谈不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部分高校贷款远远超过了自身还贷能力。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包括改扩建投资,校办企业投资,正常运转中固定资产投资等。由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资本运营方面的经验与技能,投资存在普遍的缺点,即立项前决策简单,对项目缺乏论证。很少有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前组织专家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很少进行科学评估,最终出现盲目上马、重复购建、采购混乱、闲置浪费等,产生了极大的投资风险。

(三)管理风险。

我国高校财务收支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学生欠费呈增长趋势,不合理开支、重复购置、奢侈消费等现象严重存在,给学校运营带来潜在风险。这与我国高校内控不严、管理弱化、缺乏有效监督直接相关。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性

(一)客观性。

高校在教育改革带来财务运作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校只能采取风险管理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二)普遍性。

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学校的各种经济活动之中。随着高等教育竞争进一步加剧,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

(三)潜在性。

决策者对资金利用效益如何、举债是否适度、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等重视不足,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普遍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四)破坏性。

只要风险存在,就一定有发生损失的可能。高校财务风险具有比企业财务风险更强的破坏性。万一资金链出现断裂,将会产生极坏的社会效应。

(五)可预测性。

人们可以根据预先知道的各种可能结果,通过概率模型技术,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先评估预测,从而有效应对风险,这是风险管理存在的先决条件。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众多因素诱发高校财务风险,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下面从国家、高校两个方面分析风险的成因。

(一)国家制度的缺陷。

1.法律法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是法人主体,承担一切民事责任。然而,长期以来公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主要收入来源于国家拨款,缺乏不断增长的资金保障机制,不具备完全偿还能力,又要支付大规模融资的高额利息,这必然带来财务风险。

2.管理体制。高校采用行政单位的管理体制。高校的管理者没有真正把高校作为一个法律主体。高校一旦缺失“独立经济人”地位,其经济行为不会符合经济规律,其经济活动将会导致高校出现财务风险。这也是高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的根本原因。

3.监管机构。我国目前没有针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估标准,有关方面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这是高校财务风险存在的制度因素。

4.人事制度方面。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成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隐患。机构臃肿、人员庞大、效率低下的现况,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使本来就紧张的办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二)高校内部管理不利。

①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高校资金流量一直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致使高校管理层不能有效开展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这是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观因素。②财务风险管理滞后。目前,高校财务人员侧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记账凭证的合理性、签字手续的完整性,很少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筹资、投资风险高。③内控弱化产生日常管理风险。高校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和控制手段不健全,缺乏衔接与综合管理,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存在很多漏洞,致使高校经常出现一些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行为,最终导致高校在资金日常管理上存在较大财务风险。

四、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风险防范与管理也要从多个层面同时入手:

(一)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高度重视高校财务风险。

国家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有责任对高校财务加强监督管理,以保证高校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例如,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体制,审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审计法规对高校财务安全进行监督检查;银行及银监会等机构加强对高校贷款管理,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高校贷款风险;财政系统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缩小授权支付份额,以求最终实现全部直接支付,同时加强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

(二)高校管理层加强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

众多因素致使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职能弱化,而体制与制度缺陷是首要的,国家和高校应从机制上解决问题,从体制上加快创新。虽然我国高校管理层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精英和教学骨干,但是,纯学术人才未必都擅长专业资产管理与运作。因此,高校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的始终,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

(三)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全程监控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立一套科学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隐形问题,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尽早提供预警信号;对于长期财务预警,可以借助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对有关偿债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识别潜在风险。高校必须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全面反映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一旦预警,财务人员要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加强会计核算和开支控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化解和分散风险。

(四)构建科学分析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高校应根据主管部门、债权人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科学、可比、适用、可行的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债务风险、融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根据分析对象、目的和内容,科学地选用分析方法,注重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等指标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五)形成风险评估机制,量化主要财务风险。

可以采用最佳猜想定性法(best-guessqualitativeapproach),以及一些详尽的、非常精确的定量方法对贷款融资风险及重大项目投资风险进行评估,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利用工具和专门技术,正确地量化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针对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

(六)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查出潜在财务风险。

高校内审部门对高校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内控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审计测试与评价,及时反馈制度执行结果的信息并提出意见、措施和建议,由注重查错防弊的监督型审计逐步向风险防范、管理促进的管理型审计转变,真正起到内部审计监督检查的作用。

(七)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规避贷款融资风险。

①合理利用银行信贷,控制偿债风险。各高校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合理分摊教育成本,准确计算项目收益。只有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时,才能给学校带来净收益。因此,在利用贷款融资决策时,一定要深入分析贷款的可行性,根据学校用款进度,确定贷款的额度、时间和还款方式。学校要根据自身现金流量,安排好日常资金使用及归还计划,将偿债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②多渠道筹资,化解贷款风险。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社会资助、融资租赁(包括TOP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等其他方式筹集资金,降低贷款比重,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的、具有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确保高校财务风险可以接受。③多管齐下,降低融资风险。在筹资方式上,要坚持长短期资金结合;做好货币资金需求量预测,尽量采取季节性短期借款,严格控制长期借款规模;做好内部资金调度,不能出现既有长期存单,又有银行贷款的情况;在资金投放方面,按规定程序和方法科学决策,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

(八)健全内控机制,控制资金管理风险。

完善授权审批、财产保护、绩效考评等相关控制手段,在加强事前监督的基础上,同样注重事中控制与事后评价。严格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减少财产损失的发生,建成责权利相结合,奖罚分明的全方位监控体系。

(九)加强预算管理,尽早识别财务风险。

预算管理贯穿于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执行和财务控制的全过程,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应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规划、整合、控制与评价功能,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例如,购置设备时要从价格、质量、性能及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年终时对资产购置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考核,通过有效控制预算,杜绝资产购置的随意性,降低资产管理风险。

(十)改革会计制度,适应风险管理要求。

①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财政部2009年8月12日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新会计制度)提到:“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这是新会计制度的基本理念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了资产价值不实、教育成本失真、绩效评价困难等问题,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供了法律依据,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使资产利用率分析更有针对性。②增减相关会计科目,修改有关财务报表。原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无法恰当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的事例屡有发生,新会计制度取消了经营结余、固定基金等科目,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折旧、在建工程、预算收入等相关科目;财务报表编制上,也根据新会计制度的理念做了很大修改,这将更加适合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③采用学生学习年度作为会计核算年度,与收入费用发生相匹配。高校的费用发生以学年为循环,而相关的学费收入也是以学年为周期。建议将学生学习年度(如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作为会计核算年度。

作者:姚玉彬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财务风险体系构建

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基础

(一)指标体系评价法

(1)单变量判定法。

该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较常被应用,一般是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其财务占有率和正常运营企业财务占有率比较有差异性。但在企业经营不断复杂化发展,单变量判定法的片面性已经无法满足风险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实际评估中通常会结合其他评价法进行评价。

(2)多元性评价法。

该方法是在单变量判定法的基础上慢慢被应用起来的,其原则是变量遵循多元正态分布,通过多个变量来评价主体,更为全面,但过程中需要解决线性的有关问题,相对较为复杂。

(3)综合评价法。

该方法所选用原理是财务占有率的标准数值,一般是选择变量指标的最大数值或最小数值,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按照标准值和变量的规律进行指标数据的评分,最终确定标准评分值和占有率。综合评价法的主观性较强,但长期使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会越来越靠近真实数值。

(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实际性和整体性结合。

实际性是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客观事实,可以真正体现出公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和现状;整体性则是指要将公立高校的财务风险综合分析,包括偿债风险、投资风险和总体失衡能力风险,都要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然后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

为了让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就要对公立高校的财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评价者常常会不自觉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部分结果是通过客观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缺乏准确率。因此在评价时,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地结合,尽可能地将公立高校的财务指标定量化,实现定量和定性的优势互补。

(3)动态完善性。

当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公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前提下,财务风险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评价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让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

二、公立高校财务风险分类

高校财务风险通常指的是在院校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其原因是由于高校资金在运作时会因为主观意识上对结果预估不当或是由于自身无法承担经济开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也可能是因为经济运作中的突发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一)偿债风险

高校制度改革后,公立高校不再单纯的由政府出资筹建和办学,高校筹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因为高校可以通过信贷、捐助、金融投资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但部分高校在筹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偿债的能力,最终导致高校设备和教育质量提升时,也出现了偿债风险。针对此现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

(1)还债储备率。

公立高校的还债储备一般是指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债券投资的总额。由于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可直接用来偿还债务,在资本市场中的流通性也比较灵活,因此还债储备率是直接体现公立高校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

(2)偿债能力恶化危机。

高校的资金分配最终大多用于物质消耗,比如用于校区的扩建、设备的添置等,但这部分开销最终还是要用资金来偿还,而资金的来源就是政府的拨款、学生缴交的学费和校办企业的投资等。但在资金收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部分学生的学费无法按时缴交或校办企业撤资,这就会使得高校的偿债能力出现恶化的危机。

(3)利率水平。

在发生资金周转不灵或负债时,公立高校就必然要面临偿还本息的负担。因为受到宏观经济运行和国际汇率等方面的影响,利率的趋势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贷款的利息率减少,高校的偿债压力也就相对减少了,进而就能极大地减少集资的风险。相反的,如果利率提升,高校的集资成本也会提升,偿债压力也就提升。

(4)流动资金不足。

公立高校的财务管理,若是出现资产结构问题或是出现资金比率太低,则会造成流动资金的不足。如果资金的筹集和开支没有调协好,就有可能会出现流动资金的不足而造成风险,最终造成日常开销的困难,使得高校教育受到影响。

(二)投资风险

公立高校的投资风险的含义是指高校将资金用于校区兴建或高校教育中,因为投资的预期收益没有达到目标而导致高校遭受经济损失。公立高校的投资风险主要有:

(1)校办企业连带责任风险。

校办企业所指的是由各级学校开办的、有助于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实习就业的企业,与社会企业不同,校办企业不仅能够培养人才还能创造产品。因此可以说,校办企业和公立高校的正常运营有极大的连带关系,一旦校办企业出现问题,公立高校就会出现问题。

(2)设备盲目购置风险。

教学设施是保证高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因此在设备购置中,部分公立高校会因为竞争负担问题而出现盲目购置设备的现象。但设备盲目购置也必然就会导致资金的浪费,导致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造成财务管理出现风险。

(3)学费收缴风险。

学生拖欠续费或延缓缴费是当前公立高校面临资金流入的主要问题,学费收缴的完成度直接决定着高校的运营情况。如果能够收到全额的学费,必然就能够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正常运营。

(三)总体失衡能力风险

公立高校的财务总体失衡能力是指高校资金收支中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指收入无法满足开支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必然和高校财务管理不当有关。而分析其结果,会造成高校还债负担,严重的话还会使高校的信誉遭受损失,造成以后集资的困难,而一旦高校集资成问题,财务风险就会变得更加严重。针对此现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

(1)处理好银行借款和高校运作过程中筹集到的所有资金的平衡。

公立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银行借款和资金之间的关联类似企业财务管理中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的关联。企业若想控制好成本,保证有较好的资本运转,就一定要调整好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的关联,同样,公立高校若想稳定运转,也需要处理好银行借款和资金之间的关系。

(2)要注意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

专项资金,具指专款专用的资金,但很多公立高校并没有严格做到这一点,而是将专项资金部分挪为他用,这就使得这部分经费一部分被占用,而造成专项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会造成挪用公款等不合法的行径,因此应该慎重对待。

(3)衡量高流动资产对负债的承受能力。

公立高校存在借入贷款的想象,也就导致了要承担按期返还本钱并付利息的压力。而偿还债款的资金一般采用流动性较强的资金,因此在使用这部分资金前就应该做好评估,充分掌握资金所能承受的负债能力,以避免出现超负荷的情况。

(4)重视高校可支配的现金运作。

现金支付率是衡量高校能否实现财务运作的主要标准,该标准计算公立高校开支过程中变现能力强的资金的占有率,标准比例越大,表明可以支配的现金越多,也就更能满足学费的开支需求。

三、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越差,则表明公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越差,财务风险也就越高,因此构建合理的偿债能力指标对公立高校的偿债能力风险进行评价,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具体包括:

(1)自有资金负债率。

该指标可以评价高校负债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率。指标数值以0.8为准,证明高校的负债资金少,财务风险低;若小于0.8,则表明有闲置资金,利用率低;若大于0.8,则表明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大。计算公式:自有资金负债率=借入款(/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储蓄)×100%

(2)已获利息倍数。

这是评价公立高校财务风险的常用指标,能够表明高校获利能力和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指标的最大值为1,数值越大,表明公立高校偿还银行利息的能力较高,财务风险越小。计算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100%

(3)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

是指公立高校每获得一块钱所需承担的银行借款。该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公立高校年终可向银行借款的总额越多,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借入款总额/总收入×100%

(4)速动比率。

该指标是评价高校的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可以体现公立高校偿还流动负债的水平。该指标的正常数值应为1,上线限范围为(1±0.5),若超出上下限范围则表示财务出现极大风险。计算公式: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

(二)运营绩效指标

公立高校中资产和资金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能够正常进行,若无法完成任务,则表明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具体包括:

(1)收支比率

该指标能表明高校收支的平衡度,指标最大值为1,若小于1,则表明高校本年的收入比支出少,财务风险较大。计算公式:收支比率=实际收入/实际支出

(2)总资产收益率

该指标能体现公立高校总资产的综合使用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资产利用越合理,学校运营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计算公式: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均额×100%=(年终总收益-年初总收益)/([年初资产+年终资产)/2]×100%

(3)资本增值率

表明公立高校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收益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年度的财务管理能力越好。计算公式:资本增值率=(年终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

(4)招生计划现金比率

该指标反映出公立高校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指标最大值为1,即所有学费都已缴齐,若比值小于1,则表示有被欠费。计算公式:招生计划现金比率=实际收缴学费/应收缴学费

(三)总体失衡能力指标

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机构,因此其总体财务失衡情况和企业也略有差异,出现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流动资金不足则时常发生,进而导致开支资金不足和拖欠教师薪资等情况发生。具体包括:

(1)年终借贷经费比。

公立高校年终借贷的总和占学校总资金的比率,它既体现了公立高校承受财务风险能力,也反映出了公立高校出现总体失衡能力风险的严重程度。计算公式:年终借贷经费=(年终银行借款+其他现金借款)(/政府投资+预算内经费+办学经费+学费收缴+社会捐助资金+其他经费)

(2)专用资金使用率。

该指标是用来衡量公立高校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评估是否有被挪用到其他开销。该指标是变量指标的最小数值,专用资金使用率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专用资金使用率=(借出+应收与垫支款+投资总额-20%收益-事业基金)(/总资产-事业资金-固定资金)×100%

(3)银行存款保障率。

一般用公立高校一元货币资金所承担的负债表示,该指标能够体现公立高校资金调节的能力和承受还债的能力,是体现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效率的主要参考依据。在特定的区间内,该指标的数值和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以及财务风险成正比,数值越大,则表明公立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越差,财务风险越大。计算公式:银行存款保障率=债款(/银行存款余款+现金余款)×100%

(4)学校货币资金支付比率。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第5篇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可以充当预警的各种指标模型众多,从财务经济成本角度出发,一般需要对一些所谓的“关键值”进行分析和控制,而这些指标的选择可能会对相关预测带来一定的影响。

1.1资金周转表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对医院的现金流量等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来预测医院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水平。资金周转表分析方法可以成为医院财务风险定量分析的重要补充内容。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非均衡理论,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在医院资金紧时,如果无法及时取得贷款,就容易出现内部资金链条断裂导致医院破产,所以医院避免发生支付危机,就应当重视资金周转分析,防止出现短期无力偿还而导致出现财务风险。该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其判断标准过于武断而尚存争议。

1.2管理评分法该方法应用简单,而且通过多指标的加权打分,可以做到客观评价医院的财务风险状况,该方法克服了资金流程图分析法需要动态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导致使用成本较高的不足。管理评分法通过管理评分表的是设计,试图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定量指标的问题,管理评分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直接,通过简单的分析可以大致反映出医院的财务风险状况,也为及时发展医院财务风险的征兆提高了必要的条件。

2.公立医院财务控制的对策思考

2.1加强经营者风险意识当前,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事业改革的全部推进,我国医院所面临的发展环境蕴涵了高度的风险。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要强化医院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仅仅依靠医院的药品和医疗收入和利润指标来判断医院的发展质量,而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对医院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提高医院风险规避的主动性。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点需要依靠医院的财务人员来参与,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中,财务人员要积极的进行医院数据收集,并通过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来进行医院财务风险的初判,并成为医院管理层进行医院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财务人员要积极提供医院财务风险规避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要积极通过数据的表现来发现风险的内在,通过及时分析,提前预测和准确研判来提高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总体能力,为医院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2.2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内部控制的有效建立和良好运行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而失效的内部控制往往放大了医院的财务风险水平。医院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关键点是需要从科学建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入手,通过完善医院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医院的过于人治现象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科学决策水平。要不断的提高外部人管理水平,将医院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通过引进独立财务风险控制的手段来提高医院的运行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国医院大力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医院软实力的提升来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医院内部员工的自我防控意识,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但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中开展并不广泛,还缺乏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医院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来不断的推动医院的全面建设,提高医院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通过全员控制和全环节控制等手段来不断的提高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水平。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第6篇

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中国当前的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理财理念上日益趋于理性化和科学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地的加强,在管理内容上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在管理方法上也更加注重它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投资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3]。在投资管理上缺少战略决策性,企业决策机构,往往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投资能力,制定战略投资目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忽视风险财务管理,不能有效地为战略决策提供风险依据,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误;在融资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窄的,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水平低,融资手段单一。另外,中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资本还不够充分,而且中国企业对资本运转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不甚了解,对资本市场更是缺乏考量和研究,在融资过程中很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收益的分配上,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注重利润的积累,而不进行有效的股利分配,只关心利润指标,而不重视股价的多少,传统的收益分配仍然占主导地位。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力度疲软目前,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尤其是企业领导对于风险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财务管理只是停留在资金的转入和转出范围内,而忽视财务活动的内部以及外部的风险,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出了问题也是从别处找原因,不会去考虑风险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也往往忽视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规划,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甚至是欠缺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危害,使企业资金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用,甚至造成企业经济收益的巨大损失。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隐患重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科学性,企业内部出现财务关系十分混乱,权责不明,资金流通不顺、流失严重,资本缺少安全性和完整性等问题[4]。在采购、生产以及财务等环节上不能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协调运作,导致各个环节“各自为政”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造成财政、资金以及人员的重大损失。对于潜在的财务风险不能及时地发现,更不能有效采取措施,导致投资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形成不良的资产和巨额的损失。财务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对资本结构的科学规划,投资和融资成本高,债台高筑,财政风险高危不下,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三)缺少直接的财务风险监控机制,风险预警不足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的防控疲怠,不能很好地对财务进行监督。在加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致使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频发。在企业内部防控和预测风险的手段是多样的,比如内部控制和审计部门都有一定防控风险的能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政风险起到了防治作用[5]。但是,这种防控监督机制相对还是有限的。因此,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当中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企业财政风险监控机制,有效地对财政运转进行监督,保证企业在强大的财务风险监控机制下健康高效运转。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财务风险监控机制就是将其与企业监督放在一起[5],缺少问责,对财经风险和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加大了企业风险和财务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失,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目前,在中国以至于相关院校和科研部门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领域没有专业的人才,往往都是由财务或是经济专业人员进行操控,缺少理论基础,专业性不高,管理素养普遍偏低,导致了财务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实施和推进。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财务风险进行统筹分析,无法发挥其在企业中的“预警”、“防控”职能,使部门的效能大大地减弱,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无法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严重危害了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风险财务管理意识,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合理有效地顺利展开,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因此,应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从企业的决策层开始抓起,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重要性,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推进风险管理制度改革纳入到企业战略决策中,宏观把握风险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经营生产的安全运作[6]。另外,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保证风险财政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提高管理效果,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二)健全风险财务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风险财务管理情况的有效监督,并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尤为重要[7]。因此,企业应在财务管理体系加入监督机制,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定期的规范性监督,及时发现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此制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强化内部控制力度和内部审计监督,使两者与财务风险监督管理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风险管理的健康有序开展,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制定以内部控制为依托的风险管理方案,并加以有效实施。此方案从初始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时,就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定期对风险方案进行监测,及时进行整改,最终实现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财务管理的高效便捷,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的畅通无阻。实现企业财务工作与风险财务管理的无缝对接,确保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真实、有效和精准的信息,并及时加以反馈。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加大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管理,实现对企业财政风险的最大化“预警”,推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8]。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对企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达到强化企业管理的控制力度,形成健康的风险财务管理环境的目的。提高企业人员对企业的认同,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积极构建企业风险财务审核体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建构合理的风险财务审核体系,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的安全,并能够及地的对相关信息数据作出精准的分析和处理,建立监管分开的责任制度,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六)加强各部门风险防范意识,通力协作,实现管理效果最大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理顺各部门的财政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权力及义务,形成权责分明、权和利分开的健康管理体制,积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参与到财务风险管理当中,加强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统筹合作,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的又快又好发展[9]。

四、结语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第7篇

(一)企业自身财务结构混乱企业在构建财务结构时,对于资金的运作,分配以及管理方面不够合理,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资金链的完整性遭到破环,资金管理的安全性较差,财务管理效率较低,一旦企业利润不能达到预期就会出先资金链断裂,负债率过高,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财务管理人员危机意识薄弱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只要企业有财务活动就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但是有些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落后,对财务风险不能充分认识,无法认识到财务风险的本质,盲目扩大企业规模,盲目对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然而不能清楚地理清财务方面的复杂规律,最终使得企业利润低下,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财务决策的失误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有些决策者根据自己陈旧的思想主观臆断进行决策,最终因脱离实际而决策失误,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二、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全面的内部制度构建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各部门间应遵循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牵制的原则;遵循协调配合的原则;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各部门应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机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总而言之,内部管理结构应保证垂直管理的原则。建立筹资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筹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应制定职务分离制、筹资独立审核制、支付利息控制制、长期负债与权益的会计记录控制。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认知和预测能力完善财务风险动态指标预测体系。财务风险的发生与财务指标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了解企业资金运用状况,债务偿还能力和盈利能力可以有效地预测财务潜在的危机,从而预防财务风险的出现。利用动态Z指标模型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可有效地预测财务风险。加强财务杠杆对财务风险的动态计量。

(三)建立财务风险的过程管理制度财务风险一般为流动资金链断裂。加强对流动资金链的预算,能有效地预计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现金流量,使企业对资金的运用和筹集做较早地规划。加强流动资金链的日常控制,做到现金流入先于流出,合理控制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保证现金流的安全性,具体操作中可以运用集中银行制、存货模式或者差量分析等方法。理顺企业财务关系,清偿即期债务、维护好与债权人的关系,适当考虑使用信用额度缓解财务危机的方法。

三、总结

财务风险理论范文第8篇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也转变为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成为决定一国国际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与高科技密切相关的风险投资也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

风险投资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科技项目及其产品开发领域,以期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过程中获得资本收益的一种独特的投资活动。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创企业以谋求高收益的特殊商业性活动。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1、由风险投资人周而复始地进行风险投资。

2、以股权投资方式,积极参与投资事业,不仅投入资金还提供咨询帮助并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3、它是一种长期性、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与股票、基金、国库券等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的长期回报率可以达到20%左右。但这种高回报率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具备驾驭风险的能力。

4、它的目的是追求投资的股权早日收回,而不是以控制被投资公司所有权为目的。

5、风险投资不只是一种投融资体系,而且是一种集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科技与试产品的开发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

(二)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投资是由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六要素构成的。

1、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投入这些企业。

2、风险投资人

风险投资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风险资本家:他们是向其他企业投资的企业家,与其他风险投资人一样,他们通过投资来获得利润,但不同的是风险资本家所投出的资本全部归其自身所有,而不是受托管理的资本。

(2)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公司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投资,这些基金一般以有限合伙制为组织形式。

(3)产业附属投资公司:这类投资公司往往是一些非金融性实业公司下属的独立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代表母公司的利益进行投资。这类投资人通常主要将资金投向一些特定的行业。和传统风险投资一样,产业附属投资公司也同样要对被投资企业递交的投资建议书进行评估,深入企业作尽职调查并期待得到较高的回报。

(4)天使投资人:这类投资人通常投资于非常年轻的公司以帮助这些公司迅速运营。在风险投资领域,“天使投资人”这个词指的是企业家的第一批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在公司产品和业务成型之前就把资金投入进来。

3、投资目的

风险投资虽然是一种股权投资,但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所有权,不是为了控股,更不是为了经营企业,而是通过投资和提供增值服务把投资企业作大,然后通过公开上市、兼并收购或其它方式退出,在产权流动中实现投资回报。

4、投资期限

风险投资人帮助企业成长,但他们最终寻求渠道将投资撤出,以实现增值。风险资本从投入被投资企业起到撤出投资为止所间隔的时间长短就称为风险投资的投资期限。作为股权投资的一种,风险投资的期限一般较长。其中,创业期的风险投资通常在7-10年内进入成熟期,而后续投资大多只有几年的期限。

5、投资对象

风险投资的产业领域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以美国为例,1992年对电脑和软件的投资占27%;其次是医疗保健产业,占17%;再次是通信产业,占14%;生物科技产业占10%.

6、投资方式

从投资性质看,风险投资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投资,二是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三是提供一部分贷款或担保资金同时投入一部分风险资本购买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但不管是哪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人一般都附带提供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还有两种不同的进入方式:第一种是将风险资本分期分批投入被投资企业,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既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又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第二种是一次性投入,这种方式不常见,一般风险资本家和天使投资人可能采取这种方式,一次投入后,很难也不愿提供后续资金支持。

(三)风险投资的发展及意义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或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活能力的高低,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国和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最好的例子是美国,1964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ResearchAndDevelopmentCoporation简称ARD)的建立,正式标志着风险投资登上历史舞台,美国在其高科技企业的推动下,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神话,引发了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时也开创了“新经济”时代。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风险投资本身也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最早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受我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风险投资主体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已呈多元化格局;从行业发展的环境来看,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介入,为风险投资行业的运作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看,国内形成了许多运作模式,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正进行着积极的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研究和以完善和规范风险投资的实际经营运作,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综上所述: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质量水平,支持了整个工业中最先进的部分,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受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研究开发事业,增加我国研究开发资金的来源,弥补政府科技投入的不足,增强了本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发展风险投资,培育了一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都已经成为新技术革命中的生力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的需要。

二、风险投资财务运作

风险投资一般不控股风险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直接干预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依靠风险投资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为风险企业提供指导,协助创业家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风险投资的主要收益来源不是风险企业的利润分配,而是投资的资本收益即选择合适的退出渠道,通过转让或出售风险投资家手中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票来实现其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发展要有投资、融资和退出的结合。

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包括筹集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决策、投资管理和风险投资的退出四个过程。

(一)筹集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即风险投资资金,指用于高科技创业,高科技产品或项目开发的高风险资金。筹集风险投资资金是风险投资企业进行运作的第一步,风险资金的筹集方式受风险资金来源主体的影响和制约。筹集的难易、快慢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风险投资企业的过往业绩在同行业中的声誉和从业经验等因素。风险资本是权益资本,其投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所有权,而是投资对象的高增长高收益,因此其筹集方式主要是私募。就一般的风险投资公司所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而言,风险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私募方式进行,即以私下的方式向机构投资者,大企业和富有家庭进行筹集,风险投资企业可以先向从前合作过的投资者募集资金,因为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可以降低由于信息缺乏而导致的成本,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其次,风险投资企业,还得向可能的潜在投资者及其咨询者游说,以尽可能扩大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增加稳定性。因为风险投资基金一般都进行长期投资,是作为长期资本的,一旦投资者中途撤出资金将对基金造成很大的压力。

由于我国正处于风险投资的初始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的法规还不健全,公募的筹资方式还不宜,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易形成非法集资。

政府的直接参与也可以大大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政府政策性资金投入一般包括政府政策性贷款和直接的财政投资。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风险投资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这种政策性资金投入在风险筹集的资金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它却能起到引导投资的推动作用。例如,美国政府在1985年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SBA),并建立SBIC.它直接受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管辖,并可从后者得到低息贷款。此外,SBIC还享受一些税收上的优惠。1958-1963年,美国约有692个公司注册为SBIC,共筹集私有权益资本4.64亿美元。与此相比,ARD在它建立的头13年共筹集了740万美元。

从其它筹资渠道上看,风险投资家难以通过商业贷款这种金融渠道从传统商业银行筹集到风险资本。因为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一般仅提供借贷资本,其次,传统商业银行投放资金强调安全性、流动性、风险承受低且大多数还需要抵押或担保。

(二)风险投资决策

风险投资,主要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项目或企业投资为对象。因此,对企业或项目价值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是不可少的,有利于对项目的选择。目前,项目投资分析评价指标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贴现指标,即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另一类是非贴现的指标,即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但是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中的绝大多数的项目为公司或企业或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研制或经营实体,因此在运用这些指标时就要把项目放在一个企业的高度来整体、系统地考虑其相关因素对投资的影响。

对投资进行评价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投资一个项目,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最终目的是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以保证每年的投资收益以及资本退出时的高收益。在实际分析评价中,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其中:税率为所得税率,收入为现销收入,付现成本为需用现金支付的成本。计算营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意义在于:营业现金为企业的最主要的一项现金流量,只有在短期内,就能产生足够的营业现金流量的项目,才是真正的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才属于风险投资的对象。

1、常用的贴现现金流量分析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

(1)净现值法

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减去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的差额。即把所有现金流入流出都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然后求差额。如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净现值为零,即贴现后的现金流入等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与预定的贴现率相当;如净现值为负数,即贴现后的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就小于预定的贴现率。

现金流出量主要为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投资款,包括初始投资及其分阶段的后续投资款,现金流入量主要为投资后项目自身产生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PV为净现值;

贴现率i应采用风险投资公司规定的最低收益率;

年限n应为从投资之日起至拟定退出之日止;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净现值为正数且大,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而言项目可行;为零时或稍大于零则需要结合其它情况判断是否值得投资;为负数时通常不可取。与净现值相对的还有是现值指数,只不过是将差数变成比值来确定投资可行度,净现值反映的是投资的效益,而现值指数则反映的是投资的效率。

(2)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贴现率,或者称为使投资项目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其是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计算的是项目自身的投资报酬率,其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投资项目现金流量数据的准确性。即使下式相等的i:

式中各因素的含义同净现值,其判断标准是项目自身的报酬率要超过风险投资公司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3)投资回收期法

回收期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其表示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贴现的投资回收期分析法就是直接利用净现值法的公式,改变其条件而进行计算分析,使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个数就是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使NPV等于零时的N点,即项目的投资全部收回,现金流入等于流出,只要超过N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此期间越短就越符合风险投资的规则,但至于短的标准的回收期的判定则需要或投资公司的投资人员有一定的经验和总结。

2、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有两种:

(1)投资回收期法

当原始投资一次投出,每年的现金净流入量相等时:回收期=投资额/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当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不等,或原始投资分阶段投出的,按其全部投资与逐步收回的现金净流入量相比较计算得出,也即是使下式成立的N为回收期,这种方法不能反映投资的主要目标——净现值的大小,与风险投资所注重的起步快、成长迅速的项目仍有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因其未考虑时间价值,导致夸大了投资回收的速度,因此提出的结论只作参考。

(2)会计收益率法

会计收益率=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

由于其使用的是普通的会计收益,而此收益容易受到人为等因素的调节,不如现金流量那样客观;同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等额收益在不同年度价值相等地,实际上会夸大项目的盈利水平,所以有时会导致错误决策。

在运用上述的分析评价之后,就可以对项目进行初步的财务判断。当项目的历史财务报告数据及其它资料较为真实,未来财务预测资料较为准确,近年和未来预计收益质量较高,企业自身价值较大,相关投资决策指标都较令人满意且符合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要求时,拟投资项目的初步财务论证可以通过。否则,初步财务论证淘汰,除非其具有战略投资意义或其它特殊情况。因此,对企业或项目价值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步,同时也成为决定投资进入和投资退出营运的重要依据。

(三)投资管理

风险投资家向风险企业投入资金后,将加入其董事会并或多或少地参与对企业的监管。某些风险投资公司倾向于想参与管理,但是没有能力,与企业保持一种松散关系;但绝大多数公司则保持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以上做法通常在双方刚开始的投资协议中已被专门列示,一旦企业违背了这些条款,风险投资公司便可以自动获得控制权,通过其委派的董事对企业经营进行干预,并从此对所作的投资进行密切的监督管理,同时通过协助与建议的方式,为风险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1、监督管理

风险投资家必须对风险企业的运行进行密切的监督,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就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防止损失。为此,风险投资家都派出代表进驻企业进行“贴身”管理。他们要掌握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试制的最新结果,了解市场同行的最新动向,阅览风险企业每月的财务报表并出席几乎所有的董事会议。具体来说,风险投资家通常是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和手段控制或影响风险企业的:

(1)拥有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席位而且都超过半数席位,以掌握控股权。

(2)拥有投票权。风险投资家无论是否持有可转换优先股,都将拥有投票权。

(3)控制新一轮融资。在风险企业有融资要求时,风险投资家有优先注资的权利。风险投资家也可以发挥自己控股的优势,不仅可以自己拒绝继续融资,还能影响其他投资者也拒绝融资。

(4)风险企业出售公司股份或与其他公司合并等重大事件必须经过风险投资企业的同意。

(5)风险投资企业定期视察风险企业,检查产品开发计划书、工资及奖金发放情况、会计报表等。

2、创造价值

风险投资家队伍一般是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金融家、法律咨询专家的组合,某些人甚至集以上多种专长于一身,对风险企业的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他们经验丰富,既可以较早地察觉到诸如现金流量不足等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也可以作为企业的重要的咨询顾问,为企业的发展战略、重大经营决策提出重要的建议;而且,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也常有助于发现未来将出现的新机会。他们通常在如下方面对风险企业提供指导与协助:

(1)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扩充人才资源和调整人才结构发挥关键的作用,能为风企业招募重要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风险投资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掌握着较大的人才库,对人才的特长、薪酬了解比较到位。风险投资家可以以合适的代价协助招募合适人选,使风险企业少走弯路。另外,风险企业的管理多不完善,任人唯亲,在人员调整上下不了“狠手”,而风险投资家目光犀利,在企业管理中相对独立,可以相对独立地解雇不称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带来最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对风险企业的日常运作管理提供咨询与建议。风险投资家长期从事协助新企业成长的事务,并经历了许多类似的事,他们的丰富经验与建议对新企业十分重要;而且,他们对潜在的机会与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也是风险企业的宝贵资源。

(3)风险投资家为企业走向更宽广的发展道路提供无可取代的助力。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咨询与建议,并协助其完成。风险投资家通常对行业状况和金融市场都非常熟悉,对于新企业的成长、发展战略联盟、收购、出售、合并等相关事务有丰富经验,并与业内企业集团有广泛而深入的接触,通过把新企业家介绍给相关大企业等方法,为新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合作甚至并购搭起信任的桥梁。

(4)风险投资家协助风险企业把产品导入市场。新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是价值实现的新鲜的血液,这个过程比较艰难。特别是对凭借新技术产品创业的技术专家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由于有熟悉行业和市场的风险投资家对市场营销策略的建议,如市场细分策略与产品的定价策略等,并通过自身的关系协助风险企业与关键的原料供应商或产品顾客建立并维持稳定关系,这个过程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因为风险投资家与行业内的许多商户都有接触,甚至有时候这些供应商或产品顾客就是风险投资家现在或以前所投资的企业,这无疑极大地方便了风险企业的运营。

(5)风险投资家帮助风险企业建立银行信誉和商业信誉,为风险企业融资拓宽渠道。新企业由于经营时间短、资金势力弱、抵押物少,银行信誉难以建立起来。风险投资家把新企业介绍给银行家、金融机构等,协助其与信贷部门建立信任关系,为风险企业获得更多的或低成本的资金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由于风险投资家从中作保,风险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赊销、免息挂帐、期货买卖成为可能,风险企业有限的运营资金能产生乘数效应,经营发展的路更宽了。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高额投资回报的吸引和诱惑,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家是不会冒着高风险去投资的。这样风险资本市场也就无从发展,风险资金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以何种形式组成的风险投资基金,它都会在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一定时间后,选择适当的时机退出风险企业,收回原来的投资。

撤出投资的方式有首次公开上市、合并收购、企业回购和破产清算四种。

1、首次公开上市。风险企业通过公开上市将获得最高的市场价值,因此,上市变现是对风险企业投资各方最好的结果,是首选方案。而且,对风险企业的原业主来说,企业可以维持独立性,并且日后可以继续从公开市场上融资;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有关法规限定必须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持有企业股票,继续参与风险企业的事务直到股票最终售出或分配给投资者。

2、合并收购。风险企业的价值通过谈判决定,一般不如公开上市高,但风险投资家和投资者却可以马上得到现金或具有流动性的有价证券。

3、企业回购。实际上,为了保证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回购的定价方式、期限等通常在投资之初就已在投资协议当中商定好了。这种回购是指由风险企业在限定期限内购回风险投资家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对于大多数投资来说,这是一种后备撤出方式,只有当风险投资失败时才使用。

4、破产清算。还有比企业回购更差的情况,即当风险企业连回购的能力都没有了,风险投资者只有通过申请破产清算才能部分保证自己的权利,象征性地收回投资资金。

风险投资家从风险投资企业撤出投资后就可能开始向基金投资者返还本金和分配利润。时间与方式在基金的投资协议中通常都有原则性规定,但是具体由风险投资家灵活掌握。大多数风险基金采用80/20的利润分成方案,即一般合伙人获得20%的净投资利润,有限合伙人获得80%的净投资利润。

三、风险投资在IT创业企业中的应用

在风险投资活动中,一般都是高新技术企业,IT创业企业正是适合这一类型的企业,下面就来简单介绍风险投资的财务运作在IT创业企业中的应用。

(一)IT创业企业风险投资

一般来说,IT创业企业从开始筹备到上市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种子期、创业期、扩展期与成熟期。在不同的阶段,风险投资给予了不同的支持。

1、种子阶段。在这一阶段,相当于风险投资的筹资阶段,创业的企业家或团队提出创业构想,它们需要资金使其商品化。风险投资通过与创业企业家的了解,会在这一阶段对看好的创业项目投入适当的试探性的资金作为产品的研发费用。这种投资一般称为种子资本。

2、创业阶段。经过种子期,创业企业家的产品成功以后,市场化的过程就开始了,进入了风险投资的投资阶段。企业需要在这一阶段建立初始的产品销售渠道,建立有关的企业架构,招聘自己的员工,组织生产等。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者会进行第二期的投资,他们提供IT企业维持生存,拓展业务所必需的资金,扶植它们顺利度过生存期。这一阶段对于IT创业企业来说,短的一般要经过6个月时间,长的要经过5-6年。

3、扩展阶段。进入扩展阶段(即投资管理阶段),在这一时期,它们需要比创业时期更多的资金投入,但因为与上市融资还有一定的距离,借贷对企业的负担又太重,所以它们需要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弥补企业短期内不能自给的巨大资金缺口。而风险投资商会提供两种性质的投资,一是运转资本,二是扩展资本。运转资本是面对产品已经上市,但公司还是不能实现盈亏平衡的企业。风险投资商提供给企业所需的资本运作基金,保证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不受资金限制。扩展资本是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提供给IT企业用于快速抢占市场所使用的资本。企业利用这部分资本可以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产品影响力。

4、成熟阶段。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整体实力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公司对资金的要求也不像先前那么迫切,因为企业在收入上已经有一定的保证,产品的市场能力与赢利能力都较强。这一时期,公司需要的是引入有实力的股东,提高企业知名度,并美化财务报表准备上市。风险投资商在这一阶段,给予IT企业的资金支持仅仅限于装点企业所需。它们已经开始进入收割期。

(二)IT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

风险投资对IT企业的融资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阶段的。IT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方式常见的有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混合融资。这三种融资方式各有各的好处与特点,作为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比较,在适应性上有所不同。

股票融资因为属于投资者参与企业经营形式,投资者作为股东进入企业,他除了分红以外并不享有任何其他收益。作为企业来说不必要为其在创业期间支付现金额;所以这种方式能减轻企业负担。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弊病:首先第一点是以股权形式投资企业的股东可以左右企业的经营。尤其当风险投资者股权大的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违背原来创业者的思路形式。第二,要是企业的红利收入远远超过一般的利率的话,分红对于企业来说就等于摊薄企业应有的收益。第三点是股权收益在理财上并不具有节税功能。

而相对来说因为IT创业企业只需提供给债权人固定的利息,他对于具有良好红利预期的企业来说不但可以增加收入流,还可以节税。不过问题是对于一般的IT企业来说,股权形势更为通用。原因是对于一般的IT企业来说,他的问题并不是短期内红利会太多,而是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赢利,也因此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节税问题需要考虑。再说,风险投资商本身的目标仅仅是获取利益回套,他们与战略投资者不一样,对于企业的经营问题他们根本不关心,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希望介入。所以对于IT企业来说,股权形式更适合于IT企业在创业阶段使用。而所谓的混合形融资指的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两种杠杆进行理财。

由于风险投资内在的高度确定性,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商务活动,同时与风险投资相关的管理过程也不同于普通商务活动的管理过程。企业如果想从风险投资过程中获取新的经验,首先必须设置明确的目标以及计划。企业和风险投资倡导者如果想从风险投资过程中得到最大收益,就必须精心实施这一步骤。例如,新英格兰电气系统公司设立了一家分支机构—NEES能源公司,在设立过程中,该公司就明确提出企业的风险投资目标是获取商务利润,同时为母公司提供一个如何开办风险投资实体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尔瑞,杜沔。风险投资概论[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1.10-1

[2]李宝山,王建军。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N]。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97.10-24

[3]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28

[4]黄瑞玲。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N]。南京经济学院报。1999-1

[5]唐翰岫。风险投资决策[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55-67

[6]何树平,胡筱舟。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68-200

[7]任天元。风险投资的运作与评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24-125

[8]谢科范。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第4期

[9]傅会平。纵论风险投资财务运作的特点[J]。财会月刊。2000.18.33-34

[10]张景安。风险投资与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64-66

[11]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122-126

[12]王明珠。风险投资与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89-91

[13]晓宏、李武。论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担[N]。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