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

变更风险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变更风险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变更风险管理

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研究

信息系统中项目风险主要是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受特殊环境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自身条件不成熟等,不能控制项目的主体和其它关联主体,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预期不符,给项目的整体利益带来损失。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要强调的是对项目中最终目标的控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干扰,这就需要对这些风险和干扰因素进行防范,以保证项目的最终实施,减少损失,使项目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风险,为解决这些风险,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法。

1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的进程和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在开发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风险。因此,要对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管理,以确保项目的实施。有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中的风险,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然后进行风险预测、识别等,最后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确保后期解决措施的有效实施。

1.1制定风险管理的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是防范项目风险的前提。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不仅能准确识别风险,还能有效防范风险,并制定有效解决风险的措施。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制定严谨的计划,以应对风险的发生。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需要管理人员、客户代表、相关专家等,以召开会议的方式共同制定出项目风险管理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步骤、风险管理负责人和主要管理范围、项目的投入和预算、风险分类,风险的解决措施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针对具体风险,适当修改和体征风险管理计划,确保风险管理计划更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

1.2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信息系统项目风险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分析、识别风险,并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归纳和分类,并记录和认知风险。在整个项目中,认真分析影响项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的来源及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此外,相关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风险进行分析,以发现和识别项目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可能引发的后果。

1.3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能使相关人员采取针对性、目的性的措施对项目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因此,要对风险进行排序,以预测风险的潜在性和隐蔽性。为防范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指首先根据危害的大小进行排序,然后再对风险的类型进行定性分级,以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定性分析,根据影响信息系统项目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风险级别,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理方案。风险的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在特定风险分析过程中,定量地分析每项风险存在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在实际分析项目风险的过程中,一般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使用,以使管理者采取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2应对风险的措施

2.1针对项目中频繁变更的风险的解决措施针对项目中频繁变更的风险,首先,管理者要制定项目合同,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参与项目的签订,双方要了解相关信息,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范围等;其次,针对不符的问题,若需要变更,则要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合理控制。为更好地进行控制变更,可在项目中设定相关部门,统一处理变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用户提出变更,首先要提出申请,在申请中要说明理由、具体内容、变更原因、申请人等,并需要双方人员的签字,加盖企业公章,并由相关部门进行讨论,根据对项目影响的大小决定是否变更;最后,要是做好对用户的宣传与沟通工作,以保持双方的合作关系,做好项目的配置管理及文档建设,防止版本混乱等。

继续阅读

大型通信枢纽楼建设风险管理

《广东建材杂志》2014年第十期

1设计阶段的风险分析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和重点,但是由于设计费用一般占项目投资的权重比较低,因此有些建设单位对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不重视,而将成本控制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但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却属于“亡羊补牢”,事倍功半。同一项目,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项目成本10%左右。因此,建设单位的投资风险管理应着重于设计管理。设计风险按风险的来源可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外部环境四方面。第一,建设单位对设计的随意干预。建设单位根据生产需求或市场销售要求临时对设计进行变更。由于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中处于强势地位,设计单位往往无法抗拒变更要求,设计变更将导致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投资风险。第二,设计单位的专业能力和内部控制管理。一是设计人员专业设计能力;二是设计团队组织能力,专业衔接配合水平;三是设计单位质量管理的内部控制水平,图纸三级审查的落实。第三,施工单位对图纸的执行能力。技术交底是设计其中职责之一。严禁施工单位擅自变更设计,更改施工工艺,防止安全事故。第四,外部环境风险的变化。一是国家建筑法律、技术规范标准的变更;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三是自然环境的突变。

2招标阶段的风险分析

在招投标工作中,由于招标方式、发包和合同形式的选择不同,以及招投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建设单位面临的主要招投标风险。建设单位对招标内容的描述一定要严谨、完整,对招标内容的界面要描述清晰;对技术要求、验收标准、合理的工期、合同价格及调整办法规定明确,最大限度地减少招标风险。合同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最大保障,其中:第一,合同关键词语的解释应当严谨,不留歧义,明晰双方的权利义务;第二,明确支付的条件和方式,尽量规避可能导致索赔的条款;第三,明确不可预见性事件的处理原则,合同发生争议的解决办法等。

3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分析

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是指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和安全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便是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和安全目标的实现。某大型通信枢纽楼施工阶段主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如表2所示。

4项目验收、结算及审计阶段的风险分析

继续阅读

地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做法

目前,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已驶入快车道,根据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建设地铁的25个城市规划,2010~2015年地铁建设投资规划额将达11568亿元,至2020年全国地铁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1]。广州地铁2010年工程建设投资和资金支付分别达到140亿元和122亿元,实现了2010年线网规划建设目标,兑现了亚运承诺。未来五年,广州市还将投入超过1690亿元资金建设362公里城市地铁线路。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内部审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工程内部审计实践的逐步深入,地铁建设施工风险高,质量与安全把关要求高,多系统交叠,投资总额动辄过百亿的现实,让笔者深刻认识到,单单从对个别工点、个别项目的财务资金支付检查,包括是否高套定额、高估冒算在内的常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对地铁新线而言,检查监督的力度、对线路本身投资控制的效果及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效益已显得“力不从心”。此外,为解决工程审计监督的时效与效果,目前在内审业界较为推崇的以工程审计跟踪为主、介入到建设管理链当中的做法,又存在与“独立性”、“客观性”的现实博弈,使得内部审计在独立发表意见、维护审计权威性方面面临新的问题。经过近年来开展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一些实践,笔者认为:要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型作用,应在保证相对独立的审计环境下,结合建设业主的管理特点,从系统的角度、内部控制的角度、管理效率的角度,引入风险导向型的工程内部审计理念,对工程项目高风险区域重点关注,提纲挈领,通过内部审计反映建设期内普遍存在的风险控制难点及管理薄弱点,真正起到审计资源的低投入、高回报,保证建设过程的投资、质量及廉政安全。从审计实践看,内部审计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审计效果最终应体现为线路建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控制的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即在保证安全与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合理费用按期完工。因此,以风险为导向的工程审计要点,是对可能会出现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确定并描述重大风险区域,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通过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建立规范化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循环体系,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建设项目本身的抗风险能力。

1识别项目风险流程改进机会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选择改进的项目风险管控流程。从建设管控影响度看,设计对整个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效果和目标影响重大,因此设计管理环节成为广州地铁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之一,并作为关键风险管控流程纳入改进循环。在广州地铁内部,建设总部负责履行业主管理职能,设计总体总包单位负责对全线设计的协调和把关。新线地铁建设初期,对工点设计、设计总体总包和设计咨询的管理重点仅限于工程进度和计划,技术上的管理分散在各工点、各专业,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导致各专业的接口冲突未能及时协调,引起了孔洞预留错误、土建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结构尺寸不符等。同时设计总体总包管理服务项目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特有的设计管理服务项目,其内容已远远超出一般方案设计或施工设计范围,包含了对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设计总结六个阶段的设计总成和技术协调工作,并提供设计输入条件对各系统、工点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管理和给予技术指导。基于以上设计总体总包的特点和重要性,审计人员导入了CSA———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专门对设计总体总包管理流程进行了内控审计,通过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审计能够在同类问题发生前预防、提升资源利用率,辅助投资控制决策,并能提供可执行的解决建议,促进了设计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CSA的应用,审计人员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运用风险管理,开发相应可重复利用的通用审计风险管理程序,把所有风险管理方法集成,实现风险管理的协同效应和过程控制。

2评价高风险流程的管理程度

在新线地铁建设过程中,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理念,我们在国内地铁建设业主中率先运用风险评估的手段,对建设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设置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执行的合规性、遵循性进行评估,对地铁新线合同变更、工程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审计和调查,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管理层了解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地防范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重点对新线地铁建设单位内控审计应关注的重点和关键控制点进行总结和研究。实际上,经过与知名专业评估机构的合作,内审部门借鉴建设工程“全面管理”(TotalManagement)的理念,对“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审计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入,现已建立了符合地铁建设实际的合同管理、设计总体总包、工程项目管理等重点风险控制的审计流程关注点[2]。在工程审计实践中,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着重从合同条款的审核、招标投标情况的跟踪与过程检查,合同执行情况的独立评审,变更控制管理,资金支付安全性与合理性上,投入审计重兵防范管理风险。在审计方法上,采取事前、事中、事后介入的全过程监控:事前———列席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定标会议,预先了解项目特点与难点,招标环节中发现问题即刻提出,迅速解决;事中———检查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完整性,跟踪各项目合同的执行情况并评估实施的有效性,严把设计变更与合同变更关,抽查与普查相结合,完善管理制度,堵塞变更漏洞;事后———紧跟项目资金支付与工程结算,核查项目结算数据,杜绝项目超概,通过数据分析项目招标方式、合同模式及变更管理原则,动态调整管理控制重点,提升建设项目工程效益。

2.1招标与合同条款审查监督阶段

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及合同文本的检查。由于涉及工程规模、技术规范、质量、工期、造价、设计修改与变更原则、验收与质量保证等诸多方面,故而合同是维系投资控制秩序的准绳。通过检查对比合同,首先明确建设项目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是否充分,补充协议的调整是否符合原合同原则,是否按合同结算条款进行结算;其次,通过检查合同本身的严密性、合理性、合规性,确认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判断有无为特定承包商或供应商做倾向性条款设置[3]。例如,地铁新线机电安装及装修工程施工合同采取总价包干的模式中,对招标资料内外工程项目界定不明确,未对新增工程项目予以定义,使所有土建工程遗漏项目、新增项目、其它项目和设计漏项的工程项目全部被确认为招标资料以外的新增工程,未达到固定总价合同的初衷。此后,审计人员提出了明确合同价格调整原则和合同变更产生费用的处理原则的建议,对由投标人自报的新增工程项目的取费标准在招标时进行评价,作为竞标条件之一在评标办法中予以考虑,并被合同管理部门采纳。又如,在设计合同原则的完善方面,通过对某车站土建工程的质量、工程管理方面进行检查,发现总公司与设计方的经济合同中,未明确对设计方因设计问题造成投资增加等应负经济责任的条款,故缺乏追究其在该项目应负经济责任的依据。根据审计建议,合同管理部门将设计失误造成业主投资增加的经济责任条款列入新签合同之中,并作为设计合同范本的内容之一加以固化,在设计管理环节就主动规避业主投资失效的风险。

2.2合同变更与调整阶段

继续阅读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治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如何防范风险,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企业风险的特点,就如何防治风险提出了自己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治

一、我国建筑企业风险的特点

我国的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认识和依靠经验积累,方法上简单操作,缺少规范和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

1.建筑企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建筑企业项目的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这些说明为什么虽然人们一直希望认识和控制风险,但直到现在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建筑企业风险的可变性。可变性是指建筑企业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将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3.建筑企业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建筑工程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这是建筑企业风险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对策

继续阅读

项目信息化管理在轨道车辆制造项目上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有关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受到轨道车辆制造项目管理者的重视。为了能尽快实现轨道车辆制造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在轨道车辆制造项目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构建轨道车辆制造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够程序化业务管理、规范化操作执行、清晰化过程管控、标准化成果交付、实时化信息推送、自动化统计分析、透明化知识管理。

[关键词]轨道车辆制造;信息化;项目管理

0引言

当今是知识的时代,也是轨道车辆制造迅速发展的时代。德国正在提出并实践工业4.0的概念,我国提出了2025年工业发展规划,移动信息化互联网经济在全球的兴盛日益显著,这意味着,一切旧的秩序和规则正在被颠覆和重构,打乱布局意味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而项目管理信息化对轨道车辆制造项目,打破企业原有的、习惯的、按部就班的模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个项目管理信息化模式比以往的模式决策更准,行动更快,效果更好,可形成对轨道车辆制造更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项目管理,可整合轨道车辆制造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管理、技术文件及实践经验,重视显性和隐性项目知识的管理,呈现和轨道项目相关的信息知识、技术诀窍、智力资本、专业技能。

1轨道车辆制造企业中的项目信息化管理核心

构建轨道车辆制造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围绕服务用户的宗旨,统一企业战略和企业项目之间的关系。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轨道车辆制造项目中具有指挥和统领全局的作用,其具有指导性、发展性和计划性的特点,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企业品牌战略相辅相成。项目管理者通过项目信息化管理,将利用有限的资源,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理论,以及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对轨道车辆制造项目全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直接指向产品增值的制造环节,在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实现管理流程持续优化,管理方法的标准化,实现轨道车辆制造项目流程的高效率、高效益。

2轨道车辆制造项目信息化管理整体框架

轨道车辆制造项目信息化管理整体框架,包括轨道车辆制造业务需求与系统IT需求。业务需求包括项目平台主门户管理、个人中心管理、项目主业务链管理、部门业务链管理、时间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文档管理、问题管理、风险管理以及变更管理等项目管理功能;市场投标期间市场信息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合同信息管理、驻外机构信息管理以及部门日常任务管理。IT需求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流程管理等基础平台功能。

继续阅读

银行信息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的逐步发展和应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日益被商业银行提上日程,成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管理学科,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也已成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信息科技业务开展过程中缺乏客观而完整的风险管理视图,各项工作受人员个人经验或偏好影响,造成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随意性,以及常规定性为主的风险评估方法尚欠科学性,评估输入项不规范、不全面,评估结果也不一致,对同一场景的定性评估也因人而异。2009年6月,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进行信息科技风险的非现场监管与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体系提出了要求。

中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估还处在研究发展阶段,为了使中国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估,使商业银行更全面、更科学地掌握自身信息科技风险情况,评估其在防控各种信息科技风险方面的总体效果,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表现形态和内在风险控制能力进行的科学、审慎的评估与判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达到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目的。本文在借鉴美国金融业统一的技术风险评估体系URSIT(UniformRatingSys-temInformationTechnology)①和国际公认的信息系统安全与技术管理和控制标准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②的经验、方法和成果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特点,特别是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关注点,构造了适合中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评估模型、指标体系。

一、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体系设计思想

URSIT是美国联邦机构金融检查委员会(FederalFinancialInstitutionsExaminationCoun-cil,FFIEC)制定的与骆驼(CAMELS)评级体系相一致的美国金融业统一的技术风险评级体系[1]。1978年,FFIEC首次推荐各金融机构采用URSIT,它作为一套专门的技术风险监管工具被美国的金融机构以及IT服务提供商广泛应用在技术风险检查中[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URSIT也进行了多次相应的修改。1998年,FFIEC在参考了COBIT基础之上,结合金融行业的特点,增加了衡量执行效果的判断标准,使URSIT更科学,也更易于执行[3]。

中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体系在表达上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保持一致[4]153-167,首先确定若干评估度量域,每一个度量域包含若干度量类,在确定评估度量域时,借鉴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的九个方面: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外包管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特征进行设置。

二、多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评级指标有多个类别和多个层次的特性,中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指标体系结构可以采用多级指标形式,即在每一父类指标下又包含若干个子类指标[5]。按照从属关系依次分为度量域、度量类、度量项等。如果一个指标下又包含多个指标,则该指标称为一个指标项,否则成为一个指标。信息科技风险评级指标体系以ISO27001标准所约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框架,采用域、类、指标划分的三层结构,从上到下分别包含9个域、46类和841项度量指标[6]。具体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级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继续阅读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途径

摘要:风险管理作为通信工程项目的管理内容之一,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通信工程项目的整体水平。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探究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途径,进而实现通信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途径;分析

针对通信工程项目而言,其风险具有以下几种特性:第一,客观性。风险无法根据个人意志进行转移,风险各种因素面向风险主体而言是独立存在,不受风险主体意识影响,一旦条件成熟,风险发生,即可造成通信工程施工项目的经济损失。第二,随机性。伴随着风险自身的客观性,风险事件也具备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只要具备时间与诱因,风险事件发生后其时间、风险程度与造成后果均为不确定性。第三,相对性。 不同主体面对风险具有不同的承受能力,同样的风险可能对不同主体而产生不同的损失和后果,这种现象赋予了风险相对性。对此,在进行通信工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以上风险特点,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进而实现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通信工程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一)项目组织风险。项目组织风险主要存在于项目队伍组建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在项目队伍形成初期,队伍内各个成员岗位责任感和专业能力还不够,使得期望值与实际形成较大差距,进而形成风险。在团队振荡时期,团队的成员内心不稳定,成员间容易引发冲突,进而存在团队崩溃风险。这种风险会严重影响团队协同性的提升。在规范时期,项目组织风险主要源于规章制度的缺失,团队成员行为没有受到适当约束,进而造成工程损失。

(二)进度风险。进度风险主要源于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活动确认与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人为失误或者是施工遗漏的现象,各个利益方之间存在纠纷的冲突,进而形成进度风险。在活动排序的过程中,一方面收集项目信息存在缺失情况或者是信息不真实,另一方面则是项目施工体系分析研究中出现错误与漏洞,进而引发施工进度风险。这种风险会严重影响通信工程项目施工顺序,进而造成延误施工进度的情况。

(三)质量风险。通信工程项目质量风险存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计划编制风险。在进行项目质量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若项目计划存在漏洞和弊端而没有及时修改,就会给通信项目工程带来经济损失,进而形成项目崩溃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项目质量计划、用户需求变更以及项目质量管理计划变更。第二,质量保障风险。质量保障风险主要源于工程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缺失,其中主要涉及到内组织结构缺失和工程预算编制缺失。

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要求

继续阅读

探微药品质量管理的风险评估

1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阶段

1.1在研究新药品的时候,就应该实施风险管理,对这一阶段主要是保证我们的药品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药品要求。应定期实施风险评估以及评审,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危险和危害的辨识,风险评审主要是采用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标准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输出以及药品结果的审查。

1.2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应该对药品的超标、产品、过程以及控制的变更进行辨识,从而确保药品安全流入到市场中。

1.3在药品研发后还应该对其进行监督,也就是对药品存在的潜在问题以及存在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风险评估。一旦需要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变更,应该对原有的资料以及文件加以保存,产品风险管理中的文件必须明确包含投诉的信息以及数据;同时必须按照最终使用药品的用户以及环境进行风险评估,有必要时,应该及时根据最新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重新的风险评估。

1.4针对药品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一般是采用FMEA失败模式分析,它是对于药品设计以及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中潜在的失败进行有条理的分析。FMEA失败模式分析主要是依据现有的知识、历史数据以及经验对不同潜在的失败进行风险值的确定。系统失败模式分析以及流程失败模式的分析是对于FMEA的实际应用。

2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流程

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流程依次是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审查以及风险沟通。

2.1药品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继续阅读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