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文化差异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文化差异论文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

一、历史背景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儒家思想长期熏陶下,使中国人养成了谦逊、仁爱、忠义、孝顺的优秀传统美德。可以说,中国人对于民族文化有些很深刻的认识,许多的成语也都是从历史故事中凝炼形成的,如“黔驴技穷”、“烽火连天”等等背后具有深刻内涵故事的成语,若是单纯死板的进行直译的话,则必然会使西方人觉得诧异,难以理解它的意思。同样,西方人也有着特定的短语,如“Greekgift”,如果翻译者不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则很显然不会联系到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通过将士兵藏在木马中而攻破特洛伊城池的这一历史事实,这样,翻译者很容易就将它翻译成了“希腊的赠品”,而不会正确翻译为“图谋害人的礼物”。所以说,历史的发展对于语言的行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翻译中,翻译者应注意历史背景这一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汉语拼音加英文相结合的方式,使翻译出的词句更容易被人理解。

二、社会风俗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历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会风俗方面的差异。如前文所述,在儒家仁孝思想的熏陶下,中国人对于长辈、宗亲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有着明确的长辈称呼,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分。而在西方国家,在长辈称呼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明显的区别,如他们对于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长辈,统一称为“uncle”;对于阿姨、伯母、姑姑、婶婶等长辈,统一称为“aunt”。因此,对于这一风俗差异,翻译者语言在实际的翻译中,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来确定究竟应该用哪个词汇来代指长辈身份,这样才能使翻译出的汉语更加地准确。此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吃”上特殊的文化,如吃亏、吃醋等等,这些词可以说代表着特有的民俗特色,如果翻译者将这些词进行直译的话,西方人自然很难理解这些词所代表的另一层含义,甚至对此产生误解,造成尴尬局面。对于这类词,翻译者可以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替换,如”吃醋”可以替换为“嫉妒”,从而使整体语意不发生的变化的情况下,使西方人很准确的理解中文含义,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产生。

三、宗教信仰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作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整个历史文化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代表着吉祥如意、威严正气等寓意。而在西方国家,龙则代表着邪恶的意思,常常扮演者邪恶恐怖、破坏社会等负面角色,如喷火恶龙、巨龙怪兽等等,西方也由此背景下,创造出了许多的英雄角色,如驯龙高手、屠龙大侠等等,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则十分少见。此外,西方的宗教信仰中,有许多信封耶稣的人,他们的宗教用语常常使用“Godblessyou!”,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表达的一种祝福和安慰等,而在中国,佛教的“阿弥陀佛”则常常成为人们希望得到祝福和保佑的用语,尽管中西方所信奉的宗教和崇尚的思想不同,但对于这些用语,在将其翻译成英语时,很多时候是和“Godblessyou!”相互联系和通用的,虽然从理解上并无大碍,但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需要翻译者在具体的翻译时,要认真区别这类词句,要针对具体的翻译对象进行翻译,注重宗教信仰差异,这样,才能不会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得到正确的翻译。

四、思维方式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词多用、一词多意的现象,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从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含义,这种现象与中国人偏向于整体与综合的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偏向个体和独立,在不同的用途和语言环境中,会使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而很少出现一词多意的情况出现。尽管这些词语的大体意思相同,但是却有着明确的分类,使得西方语言文化相比中国语言文化要略显准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在叙述人名的时候,习惯先说姓,再说名,在说地址的时候,也是先大后小,如省份、城市、街道等,而西方人在叙述人名时,则先说名字,再说姓,与中国人的习惯相反,在叙述地址时也是先小后大,如先说街道,再说城市和省份。这些差异都需要翻译者去了解,否则,将会使翻译的词句出差错而给听者造成错误的理解。

继续阅读

舞蹈的文化差异论文

1.吸收借鉴的利弊分析

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它们相互吸收借鉴既有利又有弊,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明确利与弊,以取得更好的吸收借鉴效果。通过吸收借鉴能丰富古典舞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推动古典舞发展与时代同步,增强其时代气息,更好满足人们观赏需要。但吸收借鉴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生搬硬套,可能会导致古典舞失去其韵律和内涵,又缺乏现代舞的时代气息。另外还可能导致古典舞失去根基,影响古典舞的创新与发展。

2.古典舞对现代舞的吸收借鉴

第一,技法。要想促进古典舞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通过吸收西方现代舞,引进和补充更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现代舞的训练方法对古典舞有着重要的训练价值。例如,玛莎格莱姆体系训练,机遇编舞法、霍顿技巧、倒地爬起技术体系、林蒙技巧等,这些训练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动作平衡和训练到位,对古典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古典舞学习过程中,上身训练时容易出现动作僵化的情况,而现代舞收缩—放松、倒地—爬起等训练技巧,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引入这些训练动作和技巧,能增强古典舞演员的灵活度,让他们在舞蹈表演中更为自如的舒展动作,提高肢体协调能力与表现能力,更为全面的把握古典舞的神韵,提高舞台表现艺术效果和能力。第二,观念。古典舞吸收现代西方舞的观念,并在训练方法上有所突破,实现二者的改进与融合。具体训练步骤为:肢体开发思想,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肢体技能,促进舞者更好进行舞蹈训练,并打破原有动作套路尝试去开发新动作,促进舞蹈动作创新。其次,用思想引导肢体。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运动的人体动作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内容。训练和表演中,可以利用思想去选择与思想情感一致的动作。舞蹈并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积,而是动作、思想、情感等的多种融合。学习中不仅要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与技巧,更应该透过舞蹈技巧透析它所表达的舞蹈观念和艺术原则。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效果。

3.现代舞对古典舞的吸收借鉴

第一,继承传统并创新发展。古典舞有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要在继承这些优秀、合理成分基础之上,结合时展需要,推动其创新发展。也就是古典舞既要立足传统,又要面向当代,彰显其当代价值和审美追求。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古典舞发展进入新时期,机遇和挑战并重。应该坚持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的指导理念,使古典舞紧跟时展,把握时代主题,并借鉴吸收西方现代舞的合理成分,为推动现代舞蹈更好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提高审美意识。在吸收借鉴古典舞的时候,要提高审美意识,从审美角度看待古典舞借鉴吸收的优势。经验表明,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对传统古典舞全盘吸收,而是要在鉴别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扬古典舞的合理成分,吸收西方现代舞精华部分,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舞蹈艺术时代感、艺术感、空间感,推动现代舞创新发展。第三,开展多元化、包容性的舞蹈教育。开展舞蹈教育教学工作时,要发扬多元化、包容性的舞蹈教育,让舞蹈的未来发展能够兼容并蓄东西方特色。舞蹈作品既有古典舞的传统特征,也具有西方现代舞的时代气息,并且自由发展,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时,要将东方和西方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东西方舞蹈特征,更好指导自己的舞蹈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推动舞蹈教学创新发展。

总之,尽管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有很大不同,但二者也存在相通和相似的地方。在古典舞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和运用西方现代舞,能改变古典舞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改进理论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有利于丰富古典舞自身理论体系,并体现古典舞的时代特征。另外,对西方现代舞进行吸收借鉴,还能推动古典舞自我更新和完善,与时俱进,更好适应时展需要。

作者:蔡霞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阅读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权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一旦交出了家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1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可以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2.2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婿入赘。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入赘。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念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孝顺。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日本的家族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日本人的亲属范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日本的家族伦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可以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可以葬入家族墓地。

继续阅读

文化差异下的中西文化论文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制度文化差异

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理论。其中大家对家庭制度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耳熟能详。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军事战争,使男子成为社会的主力,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周易》有云:“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推崇妻受命于夫和三从四德(“三从”,是指妇女应“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纲常关系。西方的家庭观念淡薄,个体本位主义浓郁,虽也存在过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由于受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比较重视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平等和自由权利。体现在翻译上,表现为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人,采取的翻译策略各不相同,以“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为例:杨译:Quiteamodelofwifelysubmissionandvirtue,aren’tyou?Onlyyoucarrythisobediencetoofar.霍译:Imustcongratulateyouonyourwifelyvirtue-thoughImustsaythatinthiscaseyouarecarryingwifelinessalittlefar.毋庸置疑,杨、霍二人翻译的各有千秋,霍把“三从四德”一词译为virtue,省译了“从”的内涵,把“贤惠”一词译为wifeliness,无形中提升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但翻译的也是文从字顺,用奈达的同构理论来看也是形神皆备,但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看,杨的翻译更能反映源语文化的特征,表达原文的真实意义,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异域风情,从差异中获得新知,还能保护源语民族的文化特色,丰富译入语的文化,特别是在当今英语文化主导全球的文化潮流的背景下,意义愈加非凡。

(二)心理文化差异

心理文化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2]。其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翻译中举足轻重。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诞生于爱琴海域的海湾、岛屿之上,农业耕种条件差,商业贸易相对发达,但变幻莫测的大海不断的干扰着当地的商业贸易,迫使他们开始认识宇宙自然,而宇宙自然的规律又往往是抽象存在的,这就孕育了最早的历史理性主义文化,高度重视逻辑推理,相信只有遵循正确的逻辑步骤才能求得真理。而我国占据了整个亚洲东部最大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小农经济发达,工商业、科学技术相对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自然现象中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观念,再加上佛教思想(认为静默、沉思、等待,真理会自然而然地显现)的影响,共同催生了中国人用系统、全局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思维。

二、文化影响下的翻译策略宏观翻译策略:

(一)洞察文中的文化内涵。

有些文章中的文化符号比较明显,我们可以一眼辨之,有些则比较隐晦,需读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不然写者有意,听着无心,其中的内涵只能埋没。例如:Life,aseverybiographyandobitIhaveeverreadconfirms,iswhathappenswhenyouaremakingotherplans.文化积累不多的人看普普通通,但如果是列侬的歌迷或有相当的背景知识,他一定能辨出,这和BeautifulBoy中的Lifeisjustwhathappenstoyouwhileyou’rebusymakingotherplans.有异曲同工之处。

继续阅读

跨文化沟通下的文化差异论文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体现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一)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

3MarriageAcrossNations为例这篇课文的标题是跨国婚姻,通过主人公盖尔和马克准备把结婚的消息告诉盖尔的父母亲从而碰到一连串的困难和问题阐述了跨国婚姻的主要障碍。在分析完课文的主体结构以及语言点和重要句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概括了本文的焦点问题。Questions:1.Whatwillbethemainbarriertomarriagesacrossnations?2.What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marriageacrossnations?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了解了跨国婚姻里主要的障碍是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行为习惯与看待问题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社会观、道德观等。同时,让学生学会了看待问题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更能体现出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给跨文化沟通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了这一重要性。

(二)以英语电影赏析这门课中GuaShaTreatment为例

《刮痧》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让学生找出反映文化差异的片段以及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Emotionandlaws;2.Friendshipandobligation;3.Children’seducation.第一,对待感情和法律的不同。在这部影片里,学生可以看出许大同的道德观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人以孝为先,他很孝敬自己的父亲。如在法庭上他说谎称是自己给儿子Dennis做的刮痧。作为中国人,我们很好理解他的行为是为了保护他的父亲,但在美国这种行为却不能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当大同的上司Mr.Quinlin得知并不是大同给Dennis做的刮痧时非常震惊。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第二,对待朋友和承担义务的不同。中国人认为好朋友就应该是大难当头定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美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秩序:法律、原因、感情。在大同眼里,他把他的上司Mr.Quinlin当作好朋友,认为昆林可以值得他信任并请昆林作为他的辩护律师。当昆林发现大同的儿子Dennis背上的瘀伤时,昆林就认定是大同对Dennis进行了长期的体罚而留下来了伤痕,并不再当他的辩护律师。因为昆林是美国人,他们做事的原则是重理性,而不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第三,对待孩子的教育观点不同。片子最典型的片段是当大同看到自己的儿子Dennis打他上司儿子Paul时,大同坚持让Dennis向Paul道歉,而Dennis不肯道歉,为了表示尊重,保全他上司的面子,大同打了Dennis。但他的上司昆林不理解大同的行为,认为孩子之间打架很正常,没有必要为此事道歉。西方国家与我国不同,他们崇尚民主与自由,不管年龄大小、性别如何,各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享有充分的自由。这一点与中国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是有区别的。

二、促进跨文化沟通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文化平等观,克服民族中心论

文化都是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各自自然、社会、资源等客观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不同的特点,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互相学习,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而应互相汲取,树立文化平等观,有自己正确的姿态。特别要克服的是只站在自身文化立场上考虑问题,以自身所处的个人民族为中心论。

继续阅读

影响文化差异的文学评论论文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及其特点研究

(一)英国文学史及其特点

英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经典的文学著作。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在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时代特色和艺术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恢弘灿烂的英国文学。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的文学发展又经历了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现在,英国文学还在不停地发展,不断地产生新的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目前,英国文学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英国文学的发展,它对英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美国文学史及其特点

由于在历史上美国长期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文学文化对美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文学一直模仿英国文学,很少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新,但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打响,美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日渐突出,美国文学开始摆脱英国文学的影响,不断发展,独立出来。随着美国的强大,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国意识开始突起,在文化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文学家和富有美国精神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给美国文学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美国文学开始发展成为能够与英国文学并立,能够代表美国人个性特征,能够反映美国主体意识的独立的民族文学,美国文学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雄踞世界第一,美国文学开始经历新旧文学的激烈争斗,并受到实验主义的深刻影响,发展更为个性化。现在,很难说美国文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美国文学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主义”或者“思想”,美国文学也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学评论是和文学相伴而生的,文学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文学评论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精神的艺术展现,而英美文学评论者以文学分析为基础,不断地剖析英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出文化差异对文学发展的不同影响,揭示其中的规律等,对文化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必须研究英美文学的发展史。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和美国虽然都讲英语,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同的,自从美国被英国统治之后,美国人民被迫地接受了英国的语言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即使美国人民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语言文化,但与英国本土的文化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英国语言文化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语言文化接触后,为了适应北美大陆的发展需求,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是英国英语中所没有的,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就产生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不同,必将影响文化的方方面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正是这种独特的语言在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使命。评论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中必将用到自己本国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本身就含有特定的含义,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国语言和美国语言的差异必将造成文学评论的不同,这是语言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既然是衍生就注定有一些本质的东西和英国英语是保持一致的。但衍生并不等于复制,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还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后,它的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文化的变化又加深了语言的变化。美国英语形成之后,就对文学评论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文学的评论语言更为张扬,评论者敢于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态度,美国文学的评论语言更显突破和创新,语言张狂,稍有顾忌,这在语言形式上与英国英语相比就有较大的不同。美国文化追求自主、突出,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也能深刻地体现出这种文化精髓。

继续阅读

俄汉旅游词汇翻译文化差异论文

一、饮食文化差异词汇翻译

中俄两国在风俗习惯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盐对中国人来说只是调味品和工业原料,而对俄罗斯人来说却弥足珍贵,俄罗斯用соль-хлеб(盐和面包)招待重要的人。中国人所使用的筷子体现了中国人的“和合”思想,而俄罗斯所使用的刀叉体现了俄罗斯人的“分别”思想;中国人更喜欢热闹的宴会气氛,而俄罗斯在宴会上更讲究礼节;中国人重关系重人情,采用共餐制,而俄罗斯人注重个体自由,采用分餐制。俄罗斯民族在烹饪艺术上也是独具特色的,既有世界闻名的“俄式大餐”,也有日常食用的黑面包和酸黄瓜。按俄罗斯人的习惯,正式的俄餐有四道程序:冷盘,第一道菜,第二道菜,第三道菜。由凉菜、汤、热菜和甜食组成。而中国地大物博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大多数有荤有素有热有凉的菜品组成。一日三餐俄罗斯注重晚餐,而中国人总是以午餐为重要的。所以作为导游翻译工作者在旅游活动进行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了解和尊重两国人民的风俗和禁忌,这样才能达到相互了解,促进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交往的目的。

二、风俗文化和价值观差异词汇翻译

中俄两国人民在审美和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例如中华民族被喻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是权利神圣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心中的圣物,古代用龙来形容皇帝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等。而对俄罗斯民族来说龙却被认为是非常凶残的动物,是一种怪兽被寓意为“怪物、魔鬼、凶残”,是“罪恶”的象征。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还制造天灾人祸,是一个非常不遭人喜欢、不遭人待见的动物。所以导游在翻译“龙的传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不要让外国人认为是“魔鬼的传人”,那就会贻笑大方了,也影响着国人的形象。但是俄罗斯民族对熊却情有独钟,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熊是非常可爱、讨人喜欢的动物,出于对熊的偏爱,很多俄罗斯人使用“熊姓”“熊名”,如Михаил,Миша等,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就是这个姓氏,而且,МедвежокМишка已经成为俄罗斯常用的吉祥物。而在中国熊却被认为“笨拙”的动物。汉语里有“熊包”、“熊样”“熊玩意儿”的表达,这时多指一个人比较愚蠢、笨重,不遭人待见。中国文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俄罗斯文化则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因此俄罗斯人在审美心理上更侧重于现实主义。中俄两国人民对“龙”和“熊”的崇拜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心理。而在中国,带有“龙”的标志的建筑物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具体旅游意义的宫殿大堂之上,所以作为导游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尤为注意。

与此同时中俄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俄罗斯人洗完澡如果被人看到,人们会说:《Слегкимпаром!》,如果有人打喷嚏他们呢会立刻说《Будьтездоровы!》,而中国人却不习惯于这样的表达。通常情况下中国人见面会用“你吃饭了吗?”“上哪里去?”的话语表达见面问候,是感情交流、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一般不会有戒备心理。而在俄罗斯人看来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是不可以随便问的。

综上所述,由于中俄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民族信仰的不同,导游翻译工作者在面对导游词的翻译过程中要注意符合译语导游词语言风格,并且注重译文读者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尊重译语文化。如果中国想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必须重视旅游词汇翻译的作用。掌握中俄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准确翻译旅游资料,注重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旅游词汇翻译得好,会唤起外国游客的好奇与向往之情,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古国千年文化的醇厚魅力,翻译得不好,则会坏了游客的兴致,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导游词是支撑这种文化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成功的导游词译文应该能引起外国游客的共鸣和认可,把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及大好河山展现给世界,达到传播中国文化,增强国际交流合作的目的。导游词的内容多姿多彩,要把汉语译得准确地道,文字优美,既表达原文的表层意思,也能传递原文的深层内涵,就需要俄语导游展现对俄汉语言运用的高水准。应时代潮流对导游工作者提出的高要求,要做好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俄语导游工作,我们要继续向前,探索的前方的道路。

继续阅读

网球文化差异论文

1西方网球文化的内涵

1.1在制度层面上体现出公平、公正与文明一项运动的推广需要全民的参与,而能得到大家认可的就是规则的公平和公正性。网球规则规定,比赛开始前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场区的选择权和或首先发球权、接发球权,获胜者可以首先选择或要求对方选择,而没有猜中的一方也可以选择,留给每位运动员选择的机会差不多是一样的。网球每局比赛结束后交换发球权,而且奇数局后交换场地,保证了技术含量和外界因素的相对公平。另外,网球比赛裁判是最多的,体现了尊重事实的公正性,借助现代高科技,进行“人眼”与“鹰眼”的挑战,体现了网球运动媒介的文化增值。另外,网球是一项高雅、绅士的运动,处处体现着现代文明。无论在场上还在场外良好的仪态和得体的礼节是一个网球爱好者好品行、高素养的重要表现,礼仪本身就是网球这项运动如此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尊重网球场上的一切人与物”,这是球员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也是观众应该做到的;对于球员来说,要有一个宽容的心,要输得起球,输球后不管感觉多窝囊,都别忘了和对方握个手,以示礼貌。

1.2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出高雅、激情与坚韧一张球网将彼此分开,来来往往的球又把彼此联系在一起,从而共同创造融洽的运动氛围,那些违背行为规范的人将受到“四级罚分制”的惩罚,真心地喜欢网球的人,一定是可以温和地与人相处,谦卑而不高傲、耐心而不浮躁、坚持而不轻易放弃的人。另外,网球运动具有动作舒展大方,娱乐性、观赏性强的特点,体现出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激烈的竞赛,将人的速度、力量、柔韧和耐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这种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网球,它在运动中教会你礼貌,教会你和善,教会你耐心,教会你冷静,也在教你如何做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敢于挑战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网球竞赛中体会竞争的压力,从而磨练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

2中国网球文化的特征与传承

2.1西方网球文化渗入与中国网球文化的形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极其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汇,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说,网球运动是外来文化“入侵”的产物。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进驻中国,随之由英、美、法等国的商人、传教士将这项运动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85年[3]。最初,网球是外国商人、官员、白领阶层健身自娱的活动,随后中国的富裕阶层、教会学校也参与其中,成立了各种网球会和俱乐部[4],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2.2网球文化中国化的特征

2.2.1在物资层面体现了我国人民的骄傲、自信和追求网球运动记录着我国沧桑变迁的历史: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将其带入,传教士将其推广,被认为是“洋人”的游戏和“达官贵人”的消遣[5]。网球传入我国虽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过去一直被视为贵族运动,参与者极少,运动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特别是在中,网球被认为是少数上层人士活动健身的“洋玩意”,扣上资产阶级的大帽子。网球真正被认识和推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以健康、优雅、时尚的特点,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我国网球商业比赛和职业赛事的成功举办,女网成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李娜先后两次问鼎法网、澳网最高领奖台,创造了历史,是国人的骄傲。网球运动使国人看到了中国的未来,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一种无限的追求和自豪感。

2.2.2在制度层面体现了平等、文明和时尚首先,网球运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过去,网球运动是贵族专利,平民百姓无缘涉足,体现出地位的不平等。二战后,网球运动已褪下“贵族运动”的外衣,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逐渐趋于平民化和职业化,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最热门、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业余比赛随处可见,通常出现不同行业、不同职务、不同年龄的人同场竞技,体现了网球运动平等性、娱乐性和健康性。其次,网球运动具有艺术美,体现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明与时尚。网球运动把力量美和艺术美、形体美、服饰美、环境美,以及竞争的激烈性与观众的文明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反映出人体美、运动形式美,又激发参与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感,可以陶冶现代人的情操,引导运动者、欣赏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和水平。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