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

基层审计论文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物质文化、审计精神文化。审计文化也是审计事业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并且在审计各方面的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审计相关部门在从事审计工作不断积累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物质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所有方面的综合。本文主要阐述了审计文化的内涵、特点、内涵以及审计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并总结了审计文化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 基层审计机关 审计文化 建设

前言: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需要不断的更新发展与建设。审计文化建设作为审计机关工作的最重要的作用,也是审计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项目。审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审计文化的建设,审计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在我国审计事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审计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

一、基层审计文化的内涵

整体来讲,审计文化没有完全一致的概念。一般而言,从广义上来讲,审计文化是指在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相关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加和。从狭义上来讲,审计文化是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实践的活动过程中逐渐的积累一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相关历史传统以及规范道德行为和行为准则的综合。而审计文化具有两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在自然属性方面,是审计工作过程中所赋予的属性。

二、审计的文化特点

1.具有时代性

审计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讲,会受到社会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发展,一定会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说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

2.具有科学性

基层审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即形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相关社会环境的一些制约,审计文化的发展不能超过所约定的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只能产生特定的审计文化,然而落后的、不具有科学性的审计文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会有所不适应,也起不到一定的支配作用。

3.具有开放性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组织以后,在这样开放性的环境下,其在审计文化的交流上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我国近几年的审计发展过程中,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仍然需要学习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审计文化发展成果,并积极的借鉴吸收国外的发展策略。

4.具有差异性

审计事业的发展与人类各方面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如经济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因此也必将受到经济与政治相关条件的限制。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即使处于同一个国家和同一个社会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审计文化也是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国家的审计事业的相关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较高,并且独立性也更强。

5.具有活动性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有些具有活动性的,而另外一些则是非常刻板,不懂得变通的,然而审计文化则是一种活跃着的文化。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与政治的环境也在悄然的变化,这就要求审计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审计理念、恰当的审计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审计手段,更需要不断的进去、与时俱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审计文化的相关内容

审计文化一般主要包括: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物质文化以及审计精神文化。

1.审计的制度文化

审计的制度文化主要指的是,相关的审计人员在长期从事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其中包括道德行为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审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的括相关规章制度、审计的组织结构、审计过程的基本准则以及法律法规等。从整体上讲,审计的制度文化是审计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纽带,更是建设审计文化的保障工作。

2.审计的物质文化

审计的物质文化指的是审计工作人员在所处的一些工作环境、相关的办公设施以及其他的一些物质生活资料,当然一定还有审计报告和审计技术。比如从事人员的一些硬件条件即办公环境与办公条件。其属于表层的文化,可以说是审计精神文化的唯一载体,更是建设审计文化的基础工作。

3.审计的精神文化

一般而言,审计的精神文化指的是相关审计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作风以及观念,在人类的思维范畴内,审计的精神文化可以说是审计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审计工作中的核心。审计的精神文化在审计工作中占据有支配的地位。其中主要包括审计的主要精神、审计的价值观以及审计的信念、理想以及审计人员的行为或是作风等建设,审计的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动力。

四、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整体来讲,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工作中不断实践以及积累中不断形成的,审计的文化能够不断推荐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并且能够影响着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并且能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也是增强审计单位的凝聚力与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

2.加强基层审计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审计机关与从事人员要非常注重审计文化的宣传力度,因此要把审计的文化建设与工作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媒体来加强宣传的力度,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审计文化相关的宣传质量及力度,以此来扩大审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度。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人们能够进一步来增强对审计文化建设的法律意识,进而真正使审计文化能够为社会所感知、认同以及接受。

3.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审计的相关从事人员要能够不断的学习我姑政治的相关理论以及党的相关方针与政策,并且能够结合审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等。另外,审计工作人员还要掌握调查研究以及分析判断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因此工作人元要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努力的塑造出审计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结语:在当今时代下,首先要整合审计的相关资源,并能够充分的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有创造与改变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报告 改革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审计结果的综合反映,是审计成果的重要体现。审计报告直接反映了审计项目实施的目标是否得以全部体现,审计项目是否发挥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审计报告相关准则的改革,原有的审计报告反映审计结果不够全面。笔者根据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现状及改革的对策建议谈几点粗浅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这从法律上规范了审计报告的由来、报告内容和报告使用者。在即将迈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审计报告内容与审计实施方案的关联性不强。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因审计调查了解开展不够细致,审计实施方案起草不够科学,使得审计报告内容与审计实施方案形成“两张皮”,存在审计报告缺项、漏项。审计报告内容与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内容和重点关联性不强,直接影响审计报告质量,存在很大风险。如审计报告中有的内容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无反映,审计实施方案提到的要点审计报告未披露。

2、审计评价意见缺乏具体化评价指标。起草审计报告时,审计评价意见经常大而话之,泛泛而谈,缺乏具体化的审计评价指标。有的审计报告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都一个模式,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有的审计报告大唱赞歌,拔高标准评价被审计对象,甚至超越审计范围评价。《国家审计准则》提出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但实际操作时缺乏细化的指标,哪些能评,怎么评,没有具体的范围和尺度。

3、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的不太合理。审计处理处罚意见是审计报告的法定内容,然而如何正确把握审计处理处罚的度比较困难。经常会出现运用法规不准确,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合理。尤其是很难界定轻度处罚与重度处罚,套用法规不严肃、不合理。

4、审计建议操作性不强。一个好的审计报告,必须能提出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只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降低了审计公信力。

5、审计报告语言表述不利于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涉及财务、投资等专业,部分审计报告专业术语太多,未列举典型事例,语言表述 “外人”难懂。经常会出现领导、被审计单位人员及相关单位人员很难看懂,大量的数字充斥整个报告,重点不突出,给行外人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增加了难度,无法成为满足公众诉求的有效途径。

1、审计报告的法定内容参差不齐。《国家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报告有八项内容:1、审计依据;2、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3、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4、审计评价意见;5、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6、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其他重要问题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7、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但是涉嫌犯罪等不宜让被审计单位知悉的事项除外;8、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然而实际情况是,一般报告使用者关注的重点只有问题部分,基本情况关注很少,往往基本情况占用了大量的篇幅,未进行重要性审核,使得审计报告过长,看前忘后,阅读印象不深刻。

2、不同专业的审计报告无固定形式。目前,运用较广泛并形成固定模板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于投资审计报告等不同专业的审计报告无固定模式,未协调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如部分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报告套用财务收支审计报告时发现,缺乏投资审计的核心内容——工程量审计的基本情况;绩效审计套用现行审计报告模板时,绩效的细化评价指标无法反映,绩效审计突出的重点不明确。因存在专业差异,审计人员撰写的审计报告形式各样,不利于报告使用者阅读和使用,不能发挥审计报告的成效。

3、受审计手段限制审计无法定性内容无披露方式。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等相关资料进行审计。通常,审计对合法但不合理的经济事项因审计手段有限,无法继续深入查证,在审计报告中也无法反映疑点经济事项违反的具体法律法规。此项内容作为基本情况反映不能引起报告使用者重视,作为问题反映又因没有继续查证不能定性问题性质。审计报告的固定结构中没有单独项目反映需要报告使用者高度重视但未进行定性的问题。

审计机关审计报告是国家审计在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揭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应成为引导公众理性思考、解读政府执政情况的一个渠道。但国家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审计报告使用者为被审计单位、相关审计调查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发送的范围受限制,审计报告影响力不够。

党的十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也要突出改革、创新和协调发展。1、建立审计评价具体化目标。根据审计类别、行业及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并出台评价具体化指标,做到评价有的放矢,不谈空话大话,做到审什么、评什么,未涉及到的内容不做评价。

2、实行审计报告语言通俗化。一是少说空话大话套话,多反映报告使用者密切关注的重点事项,既要梳理归纳情况,也要列举典型事例;二是将晦涩难懂的会计等专业术语转换为日常用语,将繁琐冗长的文字说明转换为简明扼要的图表说明。

1、根据重要性原则浓缩审计结果,做到主次有序、重点突出。一是加大对审计内容的审核力度,根据审计实施方案和重要性原则概况审计基本情况,避免审计基本情况篇幅过长和复杂;二是在反映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时,根据问题影响程度,主次有序的揭示和反映问题,使审计报告语言精练,重点突出,便于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等单位合理使用。

2、创新建立专业审计报告模板,做到审计报告横向统一。一是根据审计涉及专业内容,按标准化与个性化相协调原则,增加专业审计内容,突出行业特点;二是严格按照《国家审计准则》开展审计,统筹兼顾,做到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等模式统一。

3、突出重点反映事项,便于相关部门继续深入调查。一是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结构,把因审计手段有限无法进一步查证的事项单独反映,引起报告使用者重视,同时也便于相关部门进一步查证。二是建立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机制,解决因审计手段有限无法继续查证问题,同时实行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原因

(一)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通

审计系统由于受编制、人事管理体制及专业性质的制约,人员的录用、提拔、调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人员流动性小。虽然政府再三强调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逢进必考,但现实的大环境,人事部门也难于做到严把进人关。近两年我局所进人员,基本上是乡镇领导换届安排,部分关系人员照顾性进来的,实际能胜任审计工作人员难于“走进来”,而非专业人员,相对来说又难于“走出去”。审计人员提拔、输出的极少,由审计岗位走向领导岗位的更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自行消化状态,干部成长渠道窄。由此严重影响了审计干部向健康、向上方发展,从而影响了审计事业的推进。

(二)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过大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年龄偏大点的审计人员认为自己搞审计多年有经验、有方法,同时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当天和尚撞天钟,完成任务就行了。而年轻刚进来的审计人员,大多凭关系进审计局,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整天讨好领导,在理念和实践上无长进,形成一种“工作干好干坏无区别,干多干少无所谓”的不正确认识,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还是基层审计机关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有关制度未能真正做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尚未建立健全符合现阶段审计发展的审计管理、审计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缺乏切合实际的考核激励制度,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性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

(三)学习教育不够重视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业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且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40~50人员,加上每年要完成的审计单位(项目)众多(如我局去年审计的单位(项目)73个,其中年度计划51个,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22个,今年又达74个,这还不包含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项目),项目一个接一个,加之审计的程序及其繁琐,案卷整理过于繁杂,审计决定执行难度较大,审计人员长年累月奔波于审计一线,天天忙于查账、写审计报告、执行审计决定、整理审计案卷,任务的日趋繁重,及主观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基层审计人员在学习上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静不下心、沉不下心去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由于过份强调“忙”,更谈不上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最终导致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创新等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升,运用绩效理念,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审计方法无所适从。

二、对策及建议

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迫切需要。基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及广大审计人员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提高认识、完善机制体制及制度、加强学习教育、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审计质量等措施入手,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

(一)优化人员结构

一是立足当前实际,从现有人力资源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由于受机构编制制约,短时间内难以通过招录人员、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充实审计力量,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根据审计队伍实际情况,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强化学习培训、强化沟通交流等方式,积极培育审计人才,促使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严把审计进人关,用好有限的人员编制,招录急需人才。根据审计机关工作性质及专业特点,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及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录用方式将审计队伍中知识结构严重缺位的、审计工作急需的人才引进到审计队伍中,确保队伍整体素质及水平。三是逐步建立审计专家库。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才缺口,很难配齐所需的各类人才,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因结合审计实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审计需要的审计专家库。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参与审计等的方式,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争取政府支持,确保审计经费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审计署关于机构改革中加强市、县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建设几点意见的通知》([2000]86号)精神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应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列入同级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据此,审计机关应主动争取政府支持,财政年度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审计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职能和工作成本,确保审计机关的经费,以提高审计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维护审计人员廉洁审计,依法审计形象,推动我县审计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三)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针对审计事业发展方向及基层审计工作特点,建立和完善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并针对审计发展形势需要及制度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等,及时科学地调整考核内容,使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例如我局2005年制定出台的内部管理考核办法,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几方面,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审计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将业绩与审计人员完成项目质量、成果运用、审计创新等相挂钩,量化考核指标。并逐年进行修订完善,不断细化考核项目。通过近年来内部考核办法的实施及修订完善,我局在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我局又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及审计转型的要求,对考核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工作成效将不再只针对查出多少违规金额,上缴多少财政金额,而是重点关注有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等方面。

(四)强化学习教育

针对目前基层审计干部专业结构状况,要使广大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更新的新时期,就审计人员本身而言,学习是防止思想僵化,保持不断创新,持续进步的基础。就审计机关而言,加强培训,促使审计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学习和教育,是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全体审计人员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协调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效果,切忌走过场,使广大审计人员能真正从扩大审计人员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出发,培养审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潜力、有钻研的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积极培养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审计应用上的困难及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其次,基层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审计发展形势及审计人员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情况,制定中长远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培训内容上,应基本涵盖宏观经济、法律、审计业务、计算机、基建等知识,不断拓宽学习覆盖面。培训方式上,应注重有计划地分类、分层次培训,如按照领导、骨干、一般等不同层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也可根据审计实践需求,采取委培、代培、抽调基层人员参加上级审计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方法上,应考虑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防止只重形势不重效果,走过场的培训,减少“作报告”、“谈体会”等枯燥单一形式的培训,注重采取新颖、互动的培训方法,采取审计实务的操作演示、审计业务的经验交流等培训方法。如我局从今年起,每月第一星期周一各业务组长互相交流审计实施情况,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

(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1.重视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方案编制质量。

一是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设机构、人员情况、领导及分工、单位主要职能、下属单位情况、纪委等有关单位掌握的情况,以往审计情况,以及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掌握重大事项如工程建设、大笔资金征管用、资产处置情况等。二是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重点内容等编制审计方案,重点项目应开展审计方案论证,审计组长及时根据审计方案论证会形成的意见,完善审计方案。

2.遵守规范,鼓励创新,提高审计报告撰写质量。

审计报告是一种专业性极强、权威性高的行政公文,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较好的理论修养。从某种角度说,审计报告是检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一是重视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二是突出反映审计重点;三是结构严谨,文字精练,通俗易懂。审计结果文书要抓住项目的主要问题,讲深讲透,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解决实质问题,达到实际效果。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审前调查,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一关,通过审前调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如经济性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范围、内部控制和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再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测评掌握其在财务管理上的失控点,比如:是否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财产物资管理是否有章可循等关键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以便确定审计实施方案的范围、重点内容、审计方法和实施步骤,做到有的放矢。

二、严把收费审计关,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具有执收执罚职能。审计时要关注以下环节:㈠审查收费项目审批权限是否合法,对于由国务院和省级审批的基金和收费是否认真执行,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收取已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问题。㈡审查收费入库管理及缴库级次是否正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由财政部逐年下文,分别划归预算内和预算外归口管理,看有无混淆预算内外列入渠道问题;一般来说,收费和罚没收入入库级次与执收执罚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直接相关。如省级管理部门的收费缴入省级财政专户,审计时应检查执收执罚单位有无为了单位利益将收费或罚没收入缴入地方国库,造成截留上级收入的问题。㈢审查收费和基金是否及时足额缴库,有无隐瞒、截留、转移和坐收坐支预算资金等问题。㈣检查其票据领用及缴销和库存情况,对于自制和购买的收费票据应采取详查法,进行延伸审计。

三、注重审查支出的合法性、效益性。

行政单位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国家对行政机关的人员、房屋、车辆等编制及各项支出标准均有明确规定。审计时应注重审查其预算批复及预算执行情况,首先,检查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有无挤占挪用、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挥霍浪费等问题。其次,要审查经费开支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支出,将资金转移下属单位进行支出的问题。最后还要审查其经费的使用效益情况,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㈠经费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即行政单位是否履行了其法定职责,向社会提供了有效服务;㈡经费的使用是否节约合理,有无明显不当和损失浪费情况;㈢检查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四、审查资产的完整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暂付款等流动资产和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㈠对于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性资产流动性较强,易发生错弊,应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包括:会计、出纳等有关岗位是否建立了不相容的职责分工;银行存款、现金的领用报销手续是否完善;银行开户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多头开户的问题;是否存在库存现金超限额,坐支现金,超出结算起点支付现金等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问题;审计人员还应核对银行存款余额,并对库存现金进行监督盘点。㈡对其他实物性资产,应检查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责任是否明确,三者之间的职责分工能否保证所有资产变动的情况均能在有关资料上得到正确的反映;增加的资产是否及时登记入帐,是否存在购建资产作为支出核销,形成帐外资产的情况;资产的领用、核销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建立了资产的清查盘点制度,保证帐帐相符,帐实相符;资产盘盈、盘亏的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资产的减少是否履行报批手续,转让计价有无合法依据,是否存在低价处理国有资产的问题;固定资产的配备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无擅自提高标准的问题;审计人员可根据需要对全部或部分实物性资产进行监督盘点。

五、加强往来款审计,检查其内容是否真实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目少、金额小,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年底应进行清理,一般无余额,检查时常常不作重点。正因为如此,有的单位就作起了文章。将上级单位拨入的专项资金、下级部门上缴的管理费、房租收入等收入记入“暂存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造成截留挪用专项资金、隐瞒了管理费收入、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监督管理又偷逃了国家税金。在“暂付款”和“其他应收款”中,有的单位将无法报销的费用列入,对收回无望的款项及个人借款长期挂帐不处理,造成单位当年支出不实。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央行职能的转变,新增加了反洗钱、征信管理等重要职能,央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责任更加重大。

央行职能作用的发挥,归根结底要通过分支机构具体的管理和操作来实现。内部审计作为基层人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内容不断扩大,从查错纠弊审计逐步发展为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强内控管理、监督、检查落实,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等方面。如何引入管理审计,也就说内部审计如何从合规性监督为主,向强化内部控制、内部管理,更好地发挥基层人行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转变,是当前央行内部审计发展值得探讨的的一个重要课题。

主要问题及成因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央行内审部门成立以来,陆续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我国央行内部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目前央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理念、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比如,对于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没有作出准确全面的界定,也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模型。这些都加大了央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弱化县级人行普遍没有单设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只有一名干部兼任内审工作,内审人员在行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县级人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因此,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内控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查处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内审人员的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内部审计效能的瓶颈基层人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现象:其一,知识结构和层次较为单一,业务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审计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财务、法律、管理、金融、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审计工作需要一种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它来自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层人行在这方面人才严重缺乏。

其二,风险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欠缺。一些基层人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风险意识淡薄,常常因操作行为不当而导致内部审计风险产生。还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差,对审计工作缺乏责任心、使命感,甚至存在内部审计“不作为”、“走过场”现象。

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滞后一方面,大量的内部审计工作仍以手工审计为主。这一现状已严重滞后于央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化趋势,导致审计成本提高,严重制约了内审效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多数内部审计仍采用不成熟的抽样审计方法。目前,大多数内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时,既没有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评估,也没有数量统计推断方面的扎实功底,而是过分倚重于自身的业务熟练程度和经验,难以有效履行审计职能。

引进管理审计的建议

管理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基层人行应充分重视管理审计的研究和实践,从道德风尚、行为规范、激励机制、纪律约束等方面推动管理审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防范内部风险,促进基层人行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积极营造良好的央行内部审计环境其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不断完善央行内审部门自身的制度建设,使内审工作迈上制度化的轨道。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内审非现场监督、质量考核评价、责任追究以及内审回避等制度,从制度上提供保证。

其二,加强基层人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人行一把手应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要求,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支持内审人员大胆开展工作。在分配内审部门任务时,应避免实际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对内审部门及人员实行单独考核,以适当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同时,立足于基层县(市)人行内审力量不足的现状,当前可探讨将基层内审人员编制全部集中到中心支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探索采取适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的具体控制措施,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规范央行内部审计程序由于央行内部审计是对央行自身各项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情况进行的一项监督、评价与咨询活动,因此,央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央行内部审计操作程序,明确责任并落实到人,坚决杜绝违反程序进行操作的现象,从而有效避免重要审计事项的遗漏或偏差,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逐步采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方式首先,强化内审工作的电子化建设。加快央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构筑公用审计信息平台,通过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从业务部门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从而达到实时监督的目的。

其次,改进审计方式,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效能。通过成立联合审计组进行离任审计、实现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采取现场审计与走访有关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同级监督、将审计调查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等形式,整合各种审计手段,实现内部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本。

同时,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基层人行在没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专业性内审人员的情况下,针对特定项目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内审人员专业技术缺陷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

此外,加强内部审计综合分析工作。基层人行内审部门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在审深、审透问题的基础上,从大量分散、零碎、表面上彼此孤立的问题表象中,发现存在的具有突出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并从制度、机制上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向行领导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建议。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1)对金融机构的延伸调查。通过实地查看和发调查函方式,了解金融机构假币实物上缴情况;防伪机具备案情况,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对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防伪点钞机、验钞器等反假币机具的配备情况;核对各金融机构每年已发证临柜人员参加年审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和反假币知识测试,调查了解辖区金融机构反假币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效果;对人民银行组织的反假币工作协调、宣传、培训的认知程度;对人民银行反假币工作的满意程度。(2)对联系会议成员单位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延伸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对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交通运输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文教广电部门、商务管理部门等反假币联席会议成员开展延伸调查。了解联席会议制度组织运行情况,对人民银行在反假货币工作中的满意程度。(3)对社会公众的延伸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商户、超市收银、普通群众等社会公众,调查了解对人民银行在反假币工作中的认知度,对遇到假币时的处理,对假币的辨别识别,对反假币工作开展的满意度,对反假币工作的意见建议。

二、审计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1.评价计算模式。审计评价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之以定性分析,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反映被审计对象的工作绩效为目标。评价指标内容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12个,审计评价采取百分制方式,并设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2.评价等级确定标准。根据得出的审计评价计分,对审计对象给予审计评价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级次。

三、审计实施成效

(一)审计成果客观公正有实效为确保审计评估客观公正,审计采用现场审计和外延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使相关材料相互印证。通过大量反假货币相关数据情况的提取、掌握,为客观评估反假货币工作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按照规范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评价审计对象的履职绩效水平,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反假货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审计实践拓展了工作视野在审计的实施上,采用了“合规+绩效”的模式,把合规性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基础,在合规的基础上关注其履职成效。在审计调查上采用了延伸调查的方式,通过查看、测试等方法,多方收集反假货币履职成效的有关数据,对其履职成效进行评价。项目的开展不仅仅是只关注审计对象本身,更拓展到了其履职对象,开阔了审计人员思路,为如何做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的绩效审计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化;逻辑;层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我国的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与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家审计逐渐亮相民众视野,其对国家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对于揭示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总根源、从方向上与制度上不断推进国家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方面还十分薄弱,又具有滞后性等弊端,导致对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缺乏理论高度与实践经验,存在条框化、重复化、表面化和零碎化的现象,无法发挥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着力促进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促进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对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简要探讨,并对其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一、国家审计理论应当注重逻辑结构和层次

“审计理论结构是由构成的诸要素组合而成,而且诸要素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零碎的或只存在于层面的理论点的集合,而应当是一种针对国家审计知识而集中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科学化、体系化的理论认识逻辑链,简单的说,就是由各方面概念、认识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内部逻辑结构与强烈层次性的有机整体。

建立国家审计理论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国家审计知识相关概念。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与指导,唯有以国家审计理论为基础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方能站稳脚跟,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对于国家审计相关知识的概念必须明晰。同时,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更要注意逻辑关系与层次的构建,以求建立一种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思维方式。例如,对国家审计重要性的问题追问就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首先,为什么要有审计?第二,什么是国家审计?第三,为什么要有国家审计?如此设置,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更容易建立起合理有序的理论逻辑体系,便于相关工作者对国家审计知识内容的消化理解,并有利于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指导,便于实践行为的开展。因此,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应当注重理论体系中所涉及的逻辑结构和层次问题。

二、国家审计理论应当以政治学为主体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最初的基本职能便是承担对国家运转过程中权利使用的监督职能,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管理和政治管理实现善治的目标。因此,国家审计的最终归结点应当是为国家实现“善治”的国家治理过程服务。由此看来,国家审计事实上是一门与政治相关的科学。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国家审计理论的建立应当以政治学为支撑或主体,以此形成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其一,审计理论是一门综合型理论,其理论知识不仅涉及审计本身,更牵涉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理论当以政治性为主要特性,政治学为主要表现方式。其二,政治学在国家审计过程中所发挥作用决定其在此领域具有着稳定性、基础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政治学比起经济学、社会学等国家审计涉及的其他学科,更能使我们能够突破经济社会的表象看到国家审计监督职能运作过程中的实质。表面上,国家审计是直接对经济发展运行进行制约与监督,但事实上,国家审计关注的是“支配经济社会运行背后的公共权力及其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它主要对政府财政部门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方面进行监督,防止国家部门有关人员对职权的滥用与误用,对国家部门的行为进行制约、监督与必要引导。总理在讲话中曾经说过:“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因此想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治理的进步,就必须让国家审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表明了,国家审计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政治。因此,国家审计理论的建构,其产生背景源于政治,发展过程离不开政治,因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当以政治学为主体。

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应当坚持求同存异原则

关于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问题,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理论界就进行过持久的探讨,讨论目光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及相关知识的本质、目的、作用、对象、范围、方法、准则和程序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层面上。然而截至目前,关于这一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解决,学术界一直无法达成共识。对于许多问题诸如国家审计对象、国家审计目标、国家审计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学者针锋相对,无法统一。对于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应当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对于大家基本认可的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完整体系,而对于大家无法达成一致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求达成一致。在讨论过程中应当包容不同的意见,并对有合理性的观点进行理解与分析,促进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步伐加快与对其认识程度的加深。

四、国家审计理论应当注重体系研究

体系化是理论研究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审计理论作为一门错综复杂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把这些有关内容按照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有序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与指导作用的有机整体。体系的建立可使其涉及到的概念、理论、方法等要素不再孤立,不再是简单相加排列的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层次关系。这种体系化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国家审计理论的实践应用不再盲目,而是有了完整的体系进行指导与制约,更好地发挥了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以足够的耐心与理智的思考对国家审计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刻更透彻的研究,促进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应对影响组织目标之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从逻辑上来说,一是能发现消极因素,二是能推动针对消极因素采取行动,通俗地说,就是能发现问题,并且还能推动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机制是内部审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权威性都是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结论或建议就难以推动针对性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推动后续行动的内部审计是浪费资源。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从理论上搞清楚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对内部审计制度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有较深入的研究,也有少量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但是,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对于独立性来说,权威性可能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更为相关。本文拟提出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文献综述,梳理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相关文献;其次,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再次,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若干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框架的解释力;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文献综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审计权威性,二是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

一些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内涵。沈克俭[ 1 ]认为,权威性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对查出的问题,要有事实、有根据,评价要中肯,要能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决策和监督提供公正、正确的信息。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 2 ]认为,具有使人信服的强大威慑力和声誉是权威性的具体表现。秦荣生[ 3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审计工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审计组织作出的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意见,被审计者无权进行否定。孙宁[ 4 ]认为,权威性体现为审计意见能得到落实。李景祥[ 5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或审计决定的执行力。

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影响因素,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是其权威性的基础[ 2-3,6-11 ]。一些文献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例如,质量审计[ 12 ],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自愿程度及领导重视程度[ 13 ,5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12,14 ],审计技术方法[ 5 ]。

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作为其权威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领导体制,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越高,内部审计越是具有独立性,从而也越是具有权威性[ 15-22 ]。

此外,一些文献还涉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特有损害因素及限度。一些文献认为,与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报告其发现的问题,这实质上是指出管理部门的错误,因此,管理部门很有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透明地理解问题并推动问题得到整改,必须主动与管理部门协调好关系,如此一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损害;第三,由于处于同一个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最终可能损害独立性;第四,咨询服务需求的增加可能带来内部审计人员自我评估,从而对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 23-24 ]。阎栗和吴开兵[ 25 ]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该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独立性的提升可以增加组织价值,超过这个度,独立性过高,会造成内部审计与经营层(甚至是高级管理层)的对立,进而增加内部审计与经营层信息交换成本,影响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功能的发挥。

上述文献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权威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此。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这个机制的建构要以效果为基准来作出相关抉择。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制度也就没有效果。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等,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保障了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上述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如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实线部分)。

(一)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对内部审计效果的影响

权威是对指令或安排的一种服从和支持,权威性就是处于权威的性状。内部审计权威性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一般来说,内部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结论和??计建议,对于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人们可能会持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对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进行冷处理,实质上是视同其不存在;第二种态度,表面接受了,实际上不采取切实的行动;第三种态度,很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切实采取相应的行动。上述不同的态度,只有持第三种态度时,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才得到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才处于权威的性状。简单地说,内部审计权威性是指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相关方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应行动,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也就是发自内心地同意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二是行动,也就是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并采取针对性的行动。上述两个维度,行动比认同更重要。

不少文献以及IIA的规范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固然没有效果可言,但是,即使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也可能没有效果。表1描述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的不同情形。

表1显示,有些情形下,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但是,内部审计制度没有效果,其原因是,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建议,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针对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形下,独立性、客观性并没有缺失,但是,内部审计的价值缺失。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仅仅注重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不够的,而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重视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采纳及相关的行动、重视发现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要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当然,如果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即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接受或采纳,由于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没有反映真实的问题,真实问题也未能解决,内部审计同样没有价值。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客观性不可或缺,但是,仅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还不够,必须由独立性、客观性推进到权威性,后者包括前二者。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有很大的不同。民间审计只是对审计主题发表审计意见就可以了,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整改并不承担责任。内部审计则不同,发现问题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接受或采纳是内部审计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权威性包括独立性、客观性,并且比独立性、客观性更重要。

(二)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既然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那么,如何保障内部审计权威性呢?前面已经指出,权威性包括接受或采纳、行动两个维度,行动比接受或采纳更重要。接受或采纳的基础是审计质量,审计质量越高,接受或采纳程度越高。接受或采纳对是否行动会有重要影响,而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也会影响相关方是否采取行动,一般来说,这种组织地位越高,相关方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要说明的是,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不一定是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的组织地位,而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也就是在组织治理或高层中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岗位或机构。总体来说,直接保障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也就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机制是审计高质量和高组织地位(图1)。下面具体分析上述两种机制。

先来分析内部审计高质量保障机制。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图1)。内部审计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不偏不倚,不得因偏见、利益冲突或他人的不当影响而损害自己的职业判断[ 26 ]。怎么才能做到客观性呢?一是精神上具有独立性,没有利益冲突且不受他人影响,主观上没有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失去独立性,审计人员可能在主观上就有迎合某种需求从而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二是工作态度严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会因为工作不严谨而产生错误判断。三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不会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而产生错误判断。上述三个方面组合起来,就为客观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图1)。换言之,独立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客观性的保障机制[ 27 ]。

内部审计产品除了审计结论外,更有意义的是审计建议。一般来说,客观性主要是针对审计结论而言,对于审计结论来说,做到了客观性,也就具有了高质量。但是,对于审计建议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建议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其质量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审计建议实施后的成本效益比等,这些因素都是审计建议的质量维度,这些维度是客观性保障不了的,需要审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素养和经验,所以,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从两个路径影响审计质量,一是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性,二是影响审计建议的质量(图1)。

接下来分析内部审计高组织地位保障机制。内部审计部门本身的组织层级不一定很高,但是,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不只是代表内部审计部门本身,而是代表本组织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所以,这个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就是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例如,如果由CEO领导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是由CEO来代表的,相关单位或个人会从CEO的组织层级来选择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态度。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监督体系都是以卑临尊,这样做当然也有弊端,但是,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监督者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因为被监督者的秩级比监督者高,监督者必须认真地收集证据,不敢轻率地作出结论。与以卑临尊同时存在的是领导监督机构的岗位或机构秩级很高,很多情形下是皇帝亲自领导监督机构,这样一来,监督者本身秩级不高,但是,监督结论或建议代表的秩级很高,这就为监督结论或建议树立了很大的权威性[ 28 ]。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能否得到接受或采纳并推动相关行动,除了审计质量外,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层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的行动源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认同,二是威慑力。高质量的审计获取了认同,这为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基于认同可能有行动,也可能没有行动,所以,在认同的同时,如果再增加某种威慑力,则相关人员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独立性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组织地位是核心内容,组织独立一方面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不能低于审计客体,另一方面还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组织层级越高,威慑力越强,基于审计结论或审计建议的行动也就越有可能发生。所以,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又一个重要保障机制(图1)。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是广东核电公司集团与香港中电集团共同出资,其中广东核电公司占75%股权,香港中电占25%的股权。大亚湾核电站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建议执行力度非常大,审计建议回复率100%①,并且,还做到了三个“必须”: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必须落实,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必须追究[ 29 ]。可见,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很高。

这种权威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二是高层级的组织地位。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首批通过IIA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中国企业,其内部审计质量可见一斑。高质量的审计一方面基于其具有国际水准的内部审计规范,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完整的审计工作体系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从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到开展后续审计,均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标准,通过这些规范,为其审计质量提供了程序性保障[ 30 ];另一方面,其审计质量还源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这支审计队伍来自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并且还有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31 ]。

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属于公司的一个部门,与公司其他部门相比,并没有特殊的组织级别,但是,?I导内部审计部门的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是为了让总经理支持审计建议的落实;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是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不经过总经理直接发出审计报告,每半年在董事会作独立报告,阐述审计活动和发现[ 32 ]。

综上所述,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审计质量和审计组织层级是这种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因素,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基础性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NGO组织审计 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 法定审计 自愿审计 基金会审计

一、引言

NGO组织是非政府(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的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也就是民间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同样存在问题和次优问题,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同样是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郑石桥,2016),一些国家还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了NGO组织的外部审计(李习蓉,2013)。然而,外部审计需求必须通过聘任外部审计师来实现,而聘任不同的外部审计师,对NGO组织审计效率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陈楚涵,2013;陈丽红等,2014;陈丽红等,2015;张立民、曹丽梅、李晗,2015),所以,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是NGO组织审计的重要问题。

现有文献主要是研究了NGO组织的审计需求因素及聘任不同的外部审计师所产生的后果,对NGO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建立这个理论框架。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基于NGO组织不同的审计需求,提出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一个理论框架;然后,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国关于基金会审计的制度规定及其实施效果,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些文献研究了NGO组织的审计需求因素(Gordon、Khumawala,1999;Behn、DeVries、Lin,2007;Trussel、Parsons,2008;Kitching,2009;张立民、李晗,2011;刘亚莉、解露莎,2014)。还有些文献研究了NGO组织选择不同的外部审计师所产生的后果,陈楚涵(2013)发现,审计报告披露与后期捐赠收入正相关;陈丽红等(2014)发现,捐赠者对基金会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给予了更显著的反应;陈丽红等(2015)发现,聘请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与捐赠决策之间的关系;张立民、曹丽梅、李晗(2015)发现,当基金会选择百强事务所审计时,吸引更多的捐赠者进行捐赠。

未发现有文献直接研究NGO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但是,有些政府监管部门的规章中对NGO组织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做了规定,例如,我国财政部和民政部联合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11]23号)规定,基金会及其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从规定范围内自行选聘会计师事务所,使用财政资金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制度有关规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NGO组织聘任何种外部审计师对NGO组织审计效果有重要影响,但是,关于NGO组织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还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建立这个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本文拟提出一个NGO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理论框架,其逻辑过程是,基于NGO组织特殊的委托关系,其外部捐赠者、受益人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虽然存在审计需求,但是,一般是没有行动能力的,所以,其审计需求要转换为现实的有效需求,需要通过政府立法来规定。同时,NGO组织的管理层基于信号传递的原因,也可能存在审计需求。不同的审计需求,其需求者不同,所以,对外部审计师的聘任机制也不同,对于每种不同的审计需求,可能选择的聘任方式也有多种,聘任者会基于其审计目的,从多种可能的聘任方式中选择最适宜的。上述逻辑过程如下图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基于法定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

NGO组织的外部捐赠者通常不要求获得回报,其受益人也不存在明文规定的法定权益,所以,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即使存在外部审计需求,但是,作为单个的个体却没有这种行动能力,甚至也没有这种行动的激励,如此一来,NGO组织成为真正的内部人控制组织,NGO组织的管理层是这些组织的实际控制人,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需求又难以落实。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主要是NGO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对NGO组织的外部审计需求予以明文规定,其中包括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不少的国家也确定这样做了。那么,谁可以充当这种法定审计的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者呢?聘任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聘任外部审计师呢?可能的聘任者有两个,一是NGO组织管理层,二是NGO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也就是政府监管部门;可能的聘任方式也有两种,一是招标聘任,二是非招标聘任。上述两个方面组合起来,NGO组织法定审计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如下表所示。

表1所示的四种聘任模式,各有利弊。从聘任者来说,NGO组织管理层充当聘任者,操作起来最为简捷,也能选到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外部审计师。但是,NGO组织管理层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NGO组织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可能聘任低质量的外部审计师,甚至出现审计意见购买或合谋。NGO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充当聘任者,从理论上来说,登记管理机关最能代表NGO组织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所以,不存在购买审计意见或与审计师合谋的动机,也不一定会有激励聘任低质量的审计师。但是,由于登记管理机关监管的NGO组织很多,需要聘任的外部审计师也很多,并且,一般来说,审计费用不是登记管理机关支付,所以,外部审计师可能会寻租,通过寻租,一方面获得审计业务,另一方面,提高审计费用。所以,在寻租的影响下,登记管理机关聘任外部审计师也可能出现审计费用高、审计质量并没有保障。

从聘任方式来说,有招标聘任和非招标聘任。招标聘任方式下,外部审计师之间有竞争,并且,通过一定的招标程序,能较大程度上抑制外部审计师的寻租行为。但是,正是招标聘任通过一定的程序来确保公平公开,这可能增加聘任过程本身的成本。相对来说,非招标聘任程序则相对简单,聘任过程本身的成本不高。但是,@种聘任方式可能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难以抑制外部审计师的寻租行为,二是难以抑制聘任者基于自身利益的一些倾向性选择甚至舞弊行为。但是,对于NGO组织来说,由于是管理层实际控制的组织,抑制外部审计师的寻租行为、抑制管理层聘任外部审计师的不当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总体来说,招标聘任方式是优于非招标方式。

上述分析显示,对于NGO组织的法定审计,聘任外部审计师的适宜聘任方式是招标聘任,而聘任者可以是NGO组织管理层,也可以是登记管理机关。虽然两类聘任者各有利弊,但是,通过招标聘任方式,以较大程度上抑制聘任者及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当然,招标聘任本身也有多种方式,由于NGO组织管理层和登记管理机关充当聘任者各有利弊,最适宜的方式是二者共同充当聘任者,在一个招标程序中分阶段发挥作用,这种招标方式就是选择性招标聘任,这种招标聘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登记管理机关来聘任,主要是选择可以进入NGO组织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但是,不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具体NGO组织,相当于外部审计师资格招标;第二个阶段由NGO组织管理层通过招标方式从具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中选择。这种两阶段的招标聘任方式,兼有各类聘任者的优势,又发挥了招标方式的优势,是最适宜的法定审计聘任方式。当然,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难以采用招标聘任方式,例如,财政部和民政部联合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规定,因参与处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需要开展的募捐活动,要进行专项审计。这种专项审计通常由于时间限制,难以采用招标聘任方式。但是,这种特殊情形,并不是常态。同时,即使是这种情形,并不妨碍从一定的范围内来聘任外部审计师,也就是说,类似于简化的选择性招标聘任,第一阶段是完整的,第二阶段是简化的。

当然,还是有人会担心,NGO组织管理层并不一定能代表NGO组织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既然是法定审计,为什么NGO组织管理层还能充当聘任者?除了前面分析的不同聘任者各有利弊之外,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保障有多个机制,聘任者只是影响外部审计师独立性的一个因素,会计师事务所法律组织形式、内部治理、法律责任、审计行业监管等也是影响外部审计师独立性的因素,这些因素组合起来形成独立性保障机制,并不只是唯一信赖聘任者的选择来保障外部审计师独立性。

(二)基于自愿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

NGO组织的自愿审计需求,一般是NGO组织基于某种目的而做出的选择,通常是将外部审计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很显然,既然这种审计是NGO组织管理层的自愿选择,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者只能是NGO组织管理层。那么,管理层会采用什么样的聘任方式呢?一般来说,聘任方式还是招标聘任或非招标聘任这两类方式。一般来说,既然是自愿审计,政府不宜通过立法方式对聘任方式做出明文规定。管理层一般会基于其传递信号的需求来选择聘任方式,如果其传递信号的动机很强烈,可能会选择招标聘任方式;如果并非很强烈,则可能选择非招标方式。当然,选择的外部审计师信誉及规模也是其信号传递需求强烈与否的体现。所以,总体来说,基于自愿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不存在最适宜的机制,完全是管理层基于其传递信号需求的强烈程度而做出相应的选择。

四、例证分析

本文基于NGO组织的不同审计需求提出了一个关于NGO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理论框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力。下面,我们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国关于基金会审计的制度规定及其实施效果,以一定程度上验证其解释力。

财政部和民政部联合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11]23号)规定,基金会应当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及相关信息进行审计,审计类型包括年度审计、离任和换届审计、专项审计。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首先,将基金会分为在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和在省级及以下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对审计不同类别的基金会的会计师事务所做出了不同的条件限定,确定了能审计基金的会计师事务所范围。其次,在选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范围内,基金会及其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从上述范围内自行选聘会计师事务所,使用财政资金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

财政部和民政部做出的上述规定是否有道理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法定审计的最适宜方式聘任机制是由NGO组织和登记管理机关共同参与的选择性招标聘任。《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规定的各类审计,都属于法定审计,文件中规定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事实上就是登记管理机关和基金会共同参与的选择性招标聘任,首先是登记管理机关通过规定有资格审计基金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条件,确定了基金会可能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范围,类似于选择性招标聘任的第一阶段;然而,基金会及其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从上述范围内自行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这类似于选择性招标聘任的第二阶段。所以,总体来说,《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规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聘任机制与本文的理论框架基本一致。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按上述两阶段选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效果并不理想。陈丽红等(2014)发现,选择 “百强”事务所能够显著增强基金会会计信息与捐赠决策之间的关系,且该影响主要体现在吸引国内机构捐赠者和限定性捐赠者,而选择民政部中标事务所未能显著增强二者的关系。张立民、曹丽梅、李晗(2015)发现,当基金会选择“百强”事务所审计时,能够吸引更多的捐赠者进行捐赠;当基金会选择民政部中标事务所审计时,不能显著增加捐赠收入。两篇文章的发现基本一致,选择“百强”事务所审计的效果好于民政部中标会计师事务所。

这个发现与本文的理论框架是否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民政部中标会计师事务所和“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是不同的标准选择,一般来说,民政部中标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标准会低于“百强”会计师事务所,所以,选择“百强”会计师事务所,就是选择更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信号传递功能更强,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捐赠者。当然,这个研究结论也启示我们,由于NG组织的特殊性,如果要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作用,选择较高质量的审计师是必要的条件之一,这也验证了另外一个有共识的认知――成本越高,高质量外部审计需求越强烈。

五、结论和启示

NGO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是NGO组织审计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NGO组织不同的审计需求,提出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一个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国关于基金会审计的制度规定及其实施效果。

NGO组织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需要通过立法来规定,称为法定审计需求;其管理层基于信号传递的原因,也可能存在审计需求,称为自愿审计需求。基于不同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的聘任机制不同,基于法定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聘任者包括NGO组织管理层或登记管理机关,聘任方式包括招标聘任和非招标聘任,正常情形下,最适宜的聘任机制是登记管理机关和NGO组织管理层分阶段参与的选择性招标聘任,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第一阶段,NGO组织管理层负责第二阶段;基于自愿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其聘任者是NGO组织管理层,聘任方式需要根据其传递信号的需求程度而定。

财政部和民政部联合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对基金会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规定,类似于本文推荐的登记管理机关和NGO组织管理层分阶段参与的选择性招标聘任,首先,基金会登记管理机关确定可以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范围;然后,基金会登记管理机关或基金会在这个范围内选定审计特定基金会的会计师事务所。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在NGO组织审计方面,政府必须有所行动,一方面,对于基金会的审计业务类型、时间及情形要做出一些明文的规定;另一方面,如何聘任外部审计师也要有明文规定,如果任凭NGO组织自行聘任,则法定审计就可能变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难以真实实现。X

参考文献:

[1]郑石桥.NGO组织的民间审计需求:基于不同需求者和不同审计主题的理论框架[Z].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工作论文,2016.

[2]李习蓉.非政府组织的监管模式: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陈楚涵.慈善组织为何自愿披露年度审计报告探析――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3,(7):72-75.

[4]陈丽红,张龙平,杜建军,全红蕾.慈善基金会特征、审计师选择与捐赠决策[J].审计研究,2014,(5):68-76.

[5]陈丽红,张龙平,李青原,杜建军.会计信息会影响捐赠者的决策吗?――来自中国慈善基金会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5,(2):28-35.

[6]张立民,曹丽梅,李晗.审计在基金会治理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吗?[J].南开管理评论,2015,(2):92-100.

[7]Gordon T P,Khumawala S B.The demand for not-for-profit financial statements: a model for individual giv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99,(18):31-56.

[8]Behn B K,DeVries D,Lin J.Voluntary disclosur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nd exploratory study[DB/OL].http:///sol3/papers.cfm?abstract_id=727363. 2007.

[9]Trussel J M,Parsons L M.Finanacial reporting factors affectong donations to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J].Advances in Accounting,2008,(23):263-285.

[10]Kitching K.Audit Value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Public Policy,2009,28(6):510-524.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基层审计人员 审计核心价值观

一、基层审计人员正确树立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审计实践工作需要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其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和约束的功能,是科学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需要审计人员坚持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进行审计业务,基层审计人员应深化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高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协调和进行可持续审计。有效的实现审计人员的自身价值,充分的调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审计人员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有利于对审计声誉的维护,有助于审计人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审计组织形象。

二、中国特色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的具体表现

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负责的精神,积极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忠诚原则,基层审计人员要忠诚于审计事业,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路线和政策,树立审计服务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正确把握好手中的权力,始终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行为,合法做事。依法审计,依法审计工作,维护法律的尊严。客观评价审计事项,坚持独立、公正的立场,秉公办事。坚持奉献的精神,进行全面宏观把握,坚持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为审计事业发展而奋斗终身。

(二)审计文化核心的部分是审计的核心价值观

它核心的、基本的、鲜明的特点,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即:导向性,它具有能够起到引领、示范和导向的作用。长期性,它是长期的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它是审计事业的精神指南,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与沉淀。稳定性,通过长期的审计实践,审计核心价值观具有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能够成为审计人员的基本准则。同步性,伴随着审计事业的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审计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三、基层审计人员如何树立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审计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审计素质

基层审计人员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引导审计相关人员进行思考和学习,重视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例如制定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逐层、逐级别的落实,注重开展作风效能建设,例如审计纪律八项规定,在实践中做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

(二)拓宽审计视角,审计理念创新

基层审计人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新的审计路子,对新形势、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及时进行调查和思考,不断的研究,在审计实践中逐步积累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完成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炼有价值的审计信息,精心打造审计项目,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才能不断的改进与创新。

审计实践中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例如:经济责任的审计创新,建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审计整改问责制度,对于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实行公示、公告制度,经济问责制度的建设,需要纪检监察、人事、组织、司法等部门进行配合,进行沟通协作。开展民生审计,所以审计人员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切实维护民生利益。

(三)树立整体观念,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审计人员的政治品格是要维护和服从大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基层审计人员要从实际出发,顾全整体大局,建立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第一的思想,处理个人工作和全局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打造基层高效率的团队,进行高效的审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大局。

(四)注重基层综合管理,提高审计监督水平

第一,从审计方法上,逐步的从单一的查证方式,向多种查证方式进行转变。采取主动学习和执法部门进行调查取证的方式,提高审计证据的收集方式,积极做好账务资料、档案核查工作,坚持实地考察和走访、实行审计谈话、检查内控制度,为发现问题,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建议。二是在审计的范围上,不仅要做好一级预算单位的审计,更要将管理的理念融入审计中,对特殊的地方进行强化审计,监督相对薄弱的二三级预算单位。三是在业务操作上,做好审计工作,注重探索,对于可能出现问题的审计项目,深化探索,进行科学的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方式。进行积极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方协同合作的、优势互补的人员管理模式。

(五)掌握业务技能,做复合型审计人才

审计人员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审计法律法规,精通财会、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熟悉各行各业的工作,还要辅助的学习现代计算机审计技术,熟练掌握审计实施系统,不断的学习知识,才能适应信息化审计的要求。只有完全具备各种知识能力,成为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才能不断的在实务中、在基层中迎接新的挑战。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不断的探索和挑战,不断的求索,逐步转化为一种行为准则,只有基层审计人员不断发挥核心审计价值观,履行好自己的责任,进行不断的探索,才能把审计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审计事业谱写下更加完美的一页。

参考文献: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报告;基调;客观性

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反映。审计外勤工作完成后,内部审计师应该签发审计报告,与相关方面沟通审计结果,以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中,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审计结果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审计工作成果的大小,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奠定了报告的内容导向,直接关系报告的成败。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属于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形式对于语言的内容的重要性早已为语言学家论述过了。毫无疑问,合理选择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注意审计报告的风格,对审计双方的沟通将是十分重要的。

一、关于内部审计报告基调选择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

有关内部审计报告基调的观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问题导向说。我国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光远认为,内部审计报告本身是问题导向的,挑被审计对象的毛病,将问题披露于众,审计报告本身无法也不能大谈被审计对象的业绩,是披露问题,而不是展现成绩。第二类是客观基调说。内部审计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发现存在的负面问题,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必然对审计业务客户(被审计单位)不利;如果内部审计师就被审计事项得出的结论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就应该将两种结论都包括在审计报告中。2009年,IIA的《实务公告》中指出,“若实际情况与标准吻合,在报告中肯定出色业绩是恰当的”。也就是说,内部审计报告基调的选择是客观、公正。第三类是被审计对象合意基调说。该说法强调内部审计报告要迎合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意思,作被审计对象欣赏的审计报告。这一说法要求审计报告以展现成绩为主。坚持这种说法的人大多是来自行政的领导干部。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可能是基于营销内部审计的理论。这一说法的要害是把内部审计报告与宣传工作混为一谈。

二、内部审计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客观监督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情况

委托-关系中,委托方要了解受托方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但由于自身时间、精力或能力所限,无法亲自实施监督,就必然会求助于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监督,这就产生了对审计的需求。王光远等认为,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受托责任,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控制机制。杨时展认为,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的形式不外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公司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确认者。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部分外包,但完全外包内部审计的模式的结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内部审计无论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审计程序,还是审计报告都有别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报告与外部审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都可以有所不同。

国外,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即严晖所说面向审计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动式”双轨报告。国内的内部审计要落后一些。被认为是国内最先进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的《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提到,内部审计目标是监督、评价单位的经济活动和部控制的真实、合法和有效。这相当于严晖所说面向审计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反应式”双轨报告。在这种“反应式”双轨报告阶段,治理层希望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管理层希望内部审计监督其下属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无论是治理层,还是管理层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公司各层次职能部门的履职情况,评价部控制,以了解公司运营的真实情况,进行风险管理。基于这种合理的假设,内部审计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

三、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应该是客观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但是,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同处于单位的大环境之中,很难真正的独立于被审计对象。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派生于客观性。只有做到客观、公正,才能真正地坚持独立性。每一位理性的管理者会公平的对待下属,希望客观地评价下属的履职情况,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基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取向,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应该是客观性。

报告是内部审计师获得管理层完全关注的一种完美机会;内部审计师应把内部审计报告视同为卖主向企业的总经理展示其产品的一个机会;一次事先准备好、测试好、构思好的公开展示,只有客观性的报告,才能经受得起时间与事实的考验。那些哗众取宠,充斥恭维的基调、不实之词的审计报告只能蒙骗一时,终究要被事实所的。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Z].2009.

2、理评.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内部审计――访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光远教授[J].中国审计,2008(14).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指定辅导用书:实施内部审计业务[M].西苑出版社,2008.

4、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

5、杨时展.杨时展论文集[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审计客户重要性;审计质量;度量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3日

一、引言

客户重要性是学术界关注的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审计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是一种双边垄断关系。为了挽留客户,审计师有动机牺牲他们的独立性并提交有利于客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对其经济依赖性越强,更可能妥协独立性,降低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审计诉讼风险和注册会计师的名誉机制可以抗衡独立性的丧失,客户越重要越促使审计师提高发现财务报告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对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国内外文献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观点大致有三种: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负相关(Chen et al.,2010;陆正飞等,2012;薛高亮,2013;曲振帅,2014),即客户越重要就越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使得审计质量越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正相关(Li,2009;Vineeta D.Sharma,2011;李明辉2013;王月悦,2015),即客户越重要就越会促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使得审计质量越高;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无相关关系(Chung and Kallapur,2003;刘启亮,2006),即客户重要性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以上三种观点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审计客户重要性度量方式在选取上存在差异造成的,也可能与数据选取的完整程度、数据来源的国别、样本期间有关,也可能是研究视角的不同,也可能是由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博弈现象。

本文专门综述国内外研究学者在研究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设计环节,即审计客户重要性的度量,以评述审计客户重要性的不同度量方式下,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二、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综述

(一)客户重要性度量指标选取。国外学者对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的研究较早,审计客户重要性的度量方式一般采用相对数的形式,对于客户重要性的度量指标国际上尚无一个统一明确的指标,但是通过归纳以往学者的研究,通常采用的度量指标主要有准则现值的比重、事务所的收入比重、审计客户的审计费用的比重、审计客户的销售收入、审计客户的资产规模。

1、准则现值比重。理论上,客户重要性是指从某一客户处获得的准则现值与从所有客户处获得的准则现值的比率,但由于准租现值不可观察,且识别存在较大困难,因此理论上审计客户重要性的度量方式在实务中无法实现,研究学者开始探讨其他度量方式。

2、事务所的收入比重。由于理论上采用准则现值度量客户重要性的方法无法实现,相关学者提出了其他替代指标。DeAngelo(1981)率先提出从某一客户处获得的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率可以作为客户重要性的较好替代变量。党文英和杜庆宁(2012)、吴溪(2014)都采取这种度量方式对审计客户重要性进行度量。采用该种度量方式下的研究表明审计客户重要性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不趋于一致。

3、审计客户的审计费用比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从某一客户处获得的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率作为客户重要性的度量方式具有可观察性,有助于对审计客户重要性的理解,但是由于所有事务所收入信息尚未公开披露,数据较难获取。以审计客户的审计费用比重为度量指标并未使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趋于统一。王兵(2011)研究发现审计客户重要性并不影响审计质量;但陆正飞(2012)的研究则表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4、审计客户的销售收入比重。通常审计费用的高低与客户的规模是成比例关系的,客户的规模通常可以用客户销售收入或者资产总额表示,以审计客户的销售收入比重度量审计重要性,其在数据获取上存在一定优势。Francis J.(2001)、李明辉和刘彩霞(2013)得出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不一致的观点。

5、审计客户的资产规模比重。以审计客户的资产规模比重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既可以很好地代表审计收费,也方便数据的获取。这是因为审计收费是以公司的资产规模为基础的,其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最高。Michael C.Knapp(1985)首次提出以客户资产规模比重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用较广,特别是解决了我国信息披露不充分时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Douthett Jr(2012)认为审计客户重要性和审计质量无相关关系,而曹强、胡南薇和王良成(2012)、刘启亮(2006)、曲振帅(2014)认为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显著负相关;喻小明(2008)、刘峰(2009)的研究则表明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显著正相关。

(二)客户重要性度量数据来源。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事务所来自所有上市客户的收入为基数;另一种是以事务所来自所有客户的收入为基数。可见,第二种数据获取更加完整,更加符合理论上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但是第二种数据来源较难获得,因此以往文献普遍采用第一种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而吴溪利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数据库,取得事务所来自所有客户的收入数据,发现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成正相关。

(三)客户重要性研究角度。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将分析视角细化到分布层面,还可能进一步体现在业务项目层面、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的分析上,这是因为相比事务所整体数据,事务所各个分部的业务、业务组数据、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更难以被完整观察。当把研究角度转换到分所层面、业务项目层面、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时,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是较新的领域。

1、总分所层面。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扩大和分所不断增加的背景下,Choi J et al(2010)从总分所层次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研究表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独立性并不显著;吴溪(2014)将事务所分为总所和分所,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总所和分所审计质量的差异,以及分所规模大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与此同时,又有研究学者进一步将总分所进行四大非四大划分,可见研究视角越来越细化。

2、项目组层面。除了在总分所层次,Chung和Kallapur(2003)认为审计业务具体是由项目组来实施的,而与事务所独立性无关。具体到项目组层次的研究目前比较少,更确切的说是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但是并没有在实证中加以运用。

3、个人层面。Ling Lei(2009)从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闫焕民(2015)试图从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进行相关的审计研究,当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很少有研究学者涉及,主要原因在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很大,如果能够充分准确地获取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的收费水平将会大力推动在该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一)度量指标的评价。综合以上文献,会计师事务所对重要客户的经济依赖是否会损害审计质量目前还未达成一致的研究结论。审计客户重要性是审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公司内部治理水平、法律环境等的影响,然而在两者关系中引入第三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在衡量审计质量指标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不能一味地照搬国际作法。理论上采用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比重(或审计收费)度量审计重要性最为合理,但是由于实际操作,应以各公司的资产总额取对数比重作为审计重要性的指标。

(二)数据来源的评价。在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时,往往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研究者在完整度量事务所业务收入的基数方面存在挑战。当以上市客户(而非全部客户)的经济利益作为客户重要性基数时,不同事务所在客户收入来源结构上的差异被忽略,然而,如果采取更为完善的数据(所有客户),审计结论将改变,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以往研究文献往往存在数据不全面的问题,这也是需要改进的,但这方面改进将取决于今后的信息披露水平。对这种度量偏差(吴溪,2014)的注意将意味着今后的研究者有必要尽可能获取完整的事务所客户收入基数,而不是仅限于上市客户,同时也使监管机构考虑对外披露每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业务收入结构,因为该信息对包括研究者在内的公众准备理解客户重要性的经济后果具有价值,如果客户重要性仅基于上市客户度量,读者应该对研究结果保持警惕。

(三)研究视角的评价。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分所、项目组和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

关于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将分析视角细化到分部层面。将研究推进至分所层次可以显著提高审计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对于研究视角细化到项目组和个人层面的研究,目前来说很少,主要原因还是归于数据的获取困难和缺乏理论支持,特别是在个人层面,影响个人能力的有很多因素。将涉及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相关知识,这两个层面的研究是新的研究领域,这将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四、未来研究方向

(一)基于所有公司完整数据进行度量。基于以所有上市公司还是所有公司数据来源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我们可以得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更倾向于以所有公司数据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研究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还可以研究不同度量方式下产生的偏差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以及该偏差在总所、分所层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二)分所层面的深入研究。分所层面的审计实证研究是未来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很多。以下研究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1、客户特征对于分所审计的影响研究。目前,客户特征中仅有客户重要性对于分所审计的影响得到了广泛重视,客户特征不仅仅限于客户重要性,客户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对于分所审计的影响都应该值得引起足够的关注。

2、分所审计的经济后果研究。据我们所知,目前仅有Li等(2010)对分所审计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直接的研究,其余一些文献(曹强,2012;吴溪,2014)虽然涉及到分所审计的某些经济后果。未来需要从不同角度直接研究分所审计的经济后果。

(三)个人层次的审计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更进一步在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当然也可以参考吴溪(2014)的文章提出客户重要性度量偏差在审计师个体层面上的可能表现及其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溪,曾铁兵,王春飞.审计客户重要性:一项度量偏差及其影响[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4.12.

[2]刘启亮,陈汉文,姚易伟.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6.4.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基层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所有这些,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审计事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绩效审计已成为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机构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审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部门都积极开展这一审计形式,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指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2008年审计署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5,全国占2/5,今后要求加大投入绩效理念的分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近几年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本地区开展审计监督情况看,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在绩效审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比较缺失,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将通过回顾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内外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可行的绩效审计方法。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我区的绩效审计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选题意义

在我国,随着公共财产体制的不断深入,政府公共开支也在不断增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受托风险也随之增大。然而,我国财力有限,对财政收入缺乏系统有力的监督机制,这就十分需要进行绩效审计。我认为实行政府绩效审计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兼于当前行政管理机构不够精简,人事浮肿效率低下的实际问题,绩效审计作为管理手段,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能够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为弥补市场的失效,实现高绩效的行政活动,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与监督,改善财政支出绩效。三是加快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政府是经济责任受托人,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和利用,责任是否得以履行,需要政府绩效审计来判定,政府绩效审计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集中表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在加强对权力制约与监督中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时代赋予绩效审计的光荣使命。开展绩效审计就是要将其“业绩”与责任联系考虑,使其责任人格化。

通过以上几点论述,可以得出绩效审计对我国审计工作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把论文题目定为《政府绩效审计----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探索与研究》,以此希望对以后绩效审计工作有所作用。

二、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政府绩效审计又称为“3E”审计,即是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型(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针对政府各部门支出计划的可行性、执行的效益型进行监督评价,及时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健康促进政府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政府代表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因此,一切以人民名义取得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消耗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以真正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进而有利于提高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其次,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廉洁、勤政、高效。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来行两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可以再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最后,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主导地位,政府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可以促进建立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发挥作用的完善性、子任性和纯洁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政府绩效审计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方各国相续掀起的政府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运动。其实质是:在公共责任与顾客至上理念的指导下,政府与公众得关系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为了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引入了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等灵活有效的管理方式。其核心特征是对政府责任的高度关注,又主要体现在以“3E”(经济型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为标准的市场化绩效评价。这直接催生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使得绩效审计体现为一种消费者对共给服务进行直接控制和选择的市场责任机制。我认为,导致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内经济环境制约。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还决定了不同的公共财政框架,而这恰恰是政府绩效审计所面临的基本对象。我国的公共资金除了国家财政资金之外,还包括了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目前,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来源于公共财政资金投资的国有企业承担了培育市场、维护市场稳定等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能,因此国有企业的效益因其承担的责任而被置于次要位置。而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对象的绩效审计,其审计结论也自然就得不到普遍重视。

2.绩效审计需求不足。其一,传统财务审计任务过于繁重。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财政财务活动中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相对较少,财务会计活动运作规范,合规性已经不是审计的主要关注目标。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违法乱纪行为还大量存在,审计机关必须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合法合规性审计工作中去,而对公共资金效益的关注度被挤压,进而导致绩效审计的需求得不到提高。其二,开展绩效审计原动力比较弱。西方发达国家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社会需求强劲,其立法机构及民众持续企盼政府绩效审计对政府管理产生影响的社会张力,是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并且这种原动力的客观性较强。反观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其发展动力源于审计机关自身为适应我国的社会现状及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发展的潮流而做出的内部调整,这种内部调整转化为广泛的社会需求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3.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尽管提到了绩效审计的问题,但不够具体化,只是原则规定,对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审计范围等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制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更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操作性指导文件。

(三)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1.国外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纵观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1929年至1933年的几年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一项,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而其开支及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却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民众对增加公营部门资金支出效果和明确指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家审计总署扩大了审计范围,开始进行效益审计,而此时的“效益审计”就是本文所谈的“绩效审计”。1948年。美国人阿瑟•肯特第一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自此,绩效审计在世界各国开始迅速发展。

在1948年美国人阿瑟•肯特第一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后,到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如1972年,美国会计总署《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这项准则的实施第一次把绩效审计运用于神父审计,其对政府审计的目的作出了规定。

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过渡。它如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目前,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不仅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等西方国家,还包括一些亚洲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日本和中国的香港等,其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展了绩效审计,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

西方审计学者认为,在政府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这种认识与当前或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的发展潮流是一致的。

2.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实际上,中国审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1982年的《宪法》和2006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都以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主要对相关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收益性进行审计。1984年提出“试审”,90年代初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90年代到入世前,审计学界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是否要开展绩效审计达成一致。可以说,我国自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主要开展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绩效审计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入世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如何付诸实践。”近几年,在实践中,政府审计机关逐渐开始了对行业审计调查、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基金审计及公共工程的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如:2001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2001年组织的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审计以及2002年组织的民航“一金一费”审计调查及重点机场项目审计、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医疗设备采购审计、2005年浙江省审计厅组织对省、市、县98个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的投资绩效审计,并核减工程造价3.14亿元.严格讲,这几项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而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区别,但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也就是中国审计署所认为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以查处和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专项资金审计。审计署领导对这类绩效审计的态度和选择是“提倡搞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不能照抄照搬国外”。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思考

(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回顾

绩效审计距我们有多远?《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编辑部总编邢俊芳研究员在其主编的、于2000年出版的《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一书的前言中作过这样的结论:“我国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由财务审计为主导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到那时,财务审计仍将继续大量存在,但中国将转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绩效审计越来越多的阶段。”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来说,近几年来,特别是审计署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后,各地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在财政预决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和专项资审计等多个领域;除了对其真实、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查外,已开始着手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查证与评价,这表明绩效审计的观念在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已经开始萌芽、成长。当前我国基层绩效审计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绩效审计于真实、合规合法审计之中、真实、合规、合法审计尚处在主导统计地位,但绩效审计呈逐步上升之势;二是探索独立的绩效审计尚不多见,各地绩效审计发展极不平衡,除深圳外,绝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尚处在摸索阶段。三是绩效审计的成果普遍不高,成果运用欠缺应有的平台。

(二)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绩效审计的目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目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还都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囿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绩效审计不可能搞全面的分析评估。现阶段只能以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为目标。作为区级基层审计机关,要将绩效审计融入财政资金审计,提高部门和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及审计成本等一系列因素,慎重选项。

1.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是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随着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政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日益关注,并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不能仅仅在评价财务控制、停留确定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而应从评价政府运用其资源效益的角度审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通过审计检查其是否达到法律要求及法定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效果与成效。

其次,绩效审计是法定的要求。《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从世界范围来看,绩效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发达国家,真实合规性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问题比较少,所以审计机关重点就是关注绩效问题。基层审计机关目前的审计工作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项目,基层审计机关必须使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三足鼎立,使绩效审计势在必行。

再次,绩效审计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十六大提出,审计工作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日益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局限于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对绩效方面涉及不多,因此确切地说这只能是领导干部的财务责任。而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利用财政资金或公共资源服务社会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才是其主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要深入开展,要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工具,必须将经济活动和行政责任联系起来,将领导干部能够掌控的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与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结合起来审计,这就需要关注其职责范围内,由其决策的事业、项目的效益情况,从重大决策如何做出、花了多少成本、效果如何等方面着手,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最后,绩效审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各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各级政府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资金分配等方面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更高层次地发挥审计“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作用,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大力推动绩效审计,监督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粗滥开发的“短期低效行政”,使一方经济不断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都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首先,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速为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法制基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法制也不断完善,人民舆论自由度也有一定提高,反腐倡廉力度加大。这样,基层审计机关具备了实施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政治环境和法制环境。

其次,我国的审计工作今年来取得的成就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实践基础。尤其是深圳特区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为基层机身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的相关改革,比如审计公告制度等,置政府、财政、审计于公众视线内,真正做到了受人民监督。这一系列成果都向我们展示了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有力环境。

再次,国外相对成熟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充足的实践经验可给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借鉴。政府绩效审计在发达国家发展几十年,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西方各国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支持。

最后,审计人员的不断扩充,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充盈,都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后备资源。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方式正逐渐与国内成功地区绩效审计(如深圳)与国际接轨,以往单一的财务审计局面已开始改变,逐渐向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存的方向过渡。但是,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政府绩效审计认识不到位

当前,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探讨尚存在一定的过程,还没有形成其具备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实践的理论成果,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够,部分权力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认为经济效益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而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没有必要进行绩效审计;还有的人认为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而且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还没有经验可循,等绩效审计成熟了再开展也不迟。

2.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典型的行政型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向深层次发展。从受托责任关系来看,绩效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审计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一些地方政府怕揭露问题过多难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还由于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所以审计部门很难保持超越的独立性,无法真正行使各级政府财政的绩效审计和监督。再者,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会计信息的弄虚作假、欺诈偷漏行为还比较普遍,真实性、合法性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审计机关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审计人员限于自身责任,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大都满足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的审查与判断,仅仅着眼于微观、立足于宏观的不多,审计的成果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

3.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效益审计要求

开展绩效审计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采取多种审计手段。而当前基层审计人员相对老化,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陈旧,且相对集中于财务会计及审计之中,欠缺懂管理、懂社会科学、熟悉法律、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审计视野相对狭窄,难以满足绩效审计综合性强,层次高的需要。现有审计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矛盾也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有一大制约因素。

4.审计工作难度大、专业整合性强

绩效审计难度较大,专业性、综合性比较强,审计方法与技术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并能对审计工作做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判断。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配置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精通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再加上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开展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方法

(一)完善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几项工作措施

1.坚持审计项目的慎重

基层审计机关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首先,要考虑项目是否重要。要选择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社会影响大、财政投入大的项目,这样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审计结果才能得到重视,审计才能发挥作用。其次,要考虑是否可行。要选择审计人员能够胜任的项目,选择审计机关力所能及而且能够获得被审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在计划安排上不面面俱到,不必强求对某一项目作全面评价,可选择一些需要且可行的领域和项目开展,先摸索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开。

2.对效益审计进行客观合理评价

一是正确认识效益审计评价。效益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每一个项目都有预期的目标,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不同,评价的具体形式和标准就会随之不同。但项目的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评价就是根据收集的证据,针对目标问题确认差异得出结论而已,因此评价本身也是明确的。比如计划是否完成,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是否达到,资源使用是否高效率等等都是效益审计中常见的目标,评价时只需针对具体目标,切忌直接回答"效果(效益)好还是差"或者"效率是高还是低"等概括性的问题。举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职业培训项目的效果性审计中,可以用经过此职业培训项目人员的就业百分比来衡量。

二是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开展效益审计核心。但效益审计刚刚起步,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此审计人员只能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目前可从法律或法规的规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标准、部门制订的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政策和程序、部门以前年度的效益(上年或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的效益、专家意见、私营部门的效益等获得审计评价标准,而这些都应紧紧围绕审计项目的目标进行,审计评价中应注意排除非被审计对象责任和审计对象不可控的因素。从评价形式上讲,我们可借助一些量化指标来分析和情况说明。有些情况下,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好。如在一个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的审计中可以这样评价:"某某项目刚刚起步,完成时间将被大大推迟"。

3.坚持正确可行的效益审计方法

一是坚持效益审计与真实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真实、合法、效益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真实合法是基础,效益是核心。效益审计离不开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尤其在我国目前虚假信息资料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必须把效益审计同真实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保证效益审计在真实信息资料基础上分析评价。

二是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运用先进的审计模式、方法,包括风险评估及重要性确定、内控制度测试评价、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注重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改变以详细检查财务资料为主的账目导向审计,积极稳妥地采取风险导向审计等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是抓好审前调查。效益审计的要求高,专业性强,要将财务情况与业务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项目业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如果不了解,单根据帐册进行审计,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因此效益审计的审前调查要用较多的时间,掌握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法规规定、业务管理的程序、流程,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其内部的考核制度和目标,内部审计的有关文件资料;对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应有足够的认识,必要时可请专家一起参与调查,并从专家的角度提出审计应达到的总体目标以作参考。另外,还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特别要注重沟通技巧,争取最大限度地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重视审前培训。审计人员对真实、合法性审计较为熟悉,已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对效益审计的目标和方法还在摸索阶段,对有关的专业知识也缺乏了解。因此,审前应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每个成员都对项目能有足够的认识,不仅要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理解做的结果对审计总体目标有什么影响。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让每个审计组成员了解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具效率更富成果。

五是转变审计思路,灵活运用各种取证方法,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往的审计主要从资金入手进行详细审计,从帐册凭证中取得审计证据。效益审计则需根据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沿着项目的整个业务流程开展审计工作,要学会科学运用抽样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证据的采集要大量采用询问、观察、分析和调查表等审计方法,有些则需要结合审计经验判断来进行审查,取证时特别要注重事物的实质而非表象。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遵守谨慎性原则、积极利用专家意见,提高证据的专业水平,自始自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予特别的关注,以增强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

(二)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

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依•FCA受世界银行的委托,进行了近一年的调查,写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谋求发展的机会》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要点如下:

必须具有开展绩效审计的真正需求,并且了解可能带来的效益;

必须有政治和政府的支持;

最高审计机关领导任期要长;

吸取其他最高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经验和教训;

开展绩效审计的目的以及发展态势十分明确;

已有审计法规和一定的发展能力;

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政府委任了有水平的最高审计机关领导人;

必要的人力和财务资源;

对审计人员的激励和培训;

有财务审计基础。

那么,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实施呢?

1.信息收集技术:信息收集就是审计取证。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①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

②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

③座谈会。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适当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的人员参与座谈。

④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救灾资金、“两免一补”资金等。

⑤审阅法。审查阅读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2.信息分析评价技术

①比较分析法。比较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基准进行对比,基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设计、历史、同行业等。

②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困。比如某单位的办公费用明显超支,那么,是因为人员增加还是工作量增加?是因为浪费还是预算不合理?

③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方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辅助。统计抽样的方法有如系统抽样、分类抽样、随机抽样等。随机抽样有时会被误以为随意抽样,其实后者并不是统计抽样方法。在传统财务审计实务中比较经常使用的就是随意抽样,要么是主观选取数额较大的,要么是任意选取。而随机抽样是有严格规律的,可以使用随机数表,但最好是借助于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④量本利分析法。这是一项决策技术,原理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以选择最佳投资方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以赢利为目的企业,对其实际投资决策进行分析评价。

⑤净现值法。这也是一项决策技术,与前者不同的是它融人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其基本原理是将不同时期的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个时点上的货币价值,两者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五、案例分析

(一)深圳政府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名称采用的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是目前国际统一的称谓,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特点。然而,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在世界各国,甚至我国国内并未做到完全统一。“效益审计”就是我国另一普遍使用的绩效审计的名称。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是根据2001年公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进行的。《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部门进行绩效审计,每年向本级政府提出绩效审计报告,并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绩效审计工作情况。

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首次开展了政府绩效审计,并在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提交了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深圳市审计局选择市属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及使用和管理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并非偶然。深圳市审计人员是考虑了项目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初次进行绩效审计的自身能力,及有相关单位的接受和支持,最终从涉及交通、环保、城管、医疗和农业的五个备选项目中选定了医疗设备。

项目确定之后,审计人员尽量收集该项审计的背景资料,包括所涉及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运作机制、制度规定和管理状况等,还从财政局取得了有关投资、拨款的全部资料。与主管部门商讨,建立了该项绩效审计的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取证表格,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计划,制定了审计方案。这项审计并没有集中许多人力,而是重在确定审计组骨干人员。2002年8月至11月,4名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对深圳市人民医院等12家市属医院及卫生局的有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调查。审计组先选点进行制度测试,试用考核指标。根据实际发现的问题,适当修正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调整审计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步骤。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审计工作,设计审计取证表格,对所有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取证,获取并核实数据。对审计中确定的重点设备和部门,加强现场观测和实地调查,同时注意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以各种方式征询他们的意见。现场工作完成后,对审计取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问题和制度执行上的薄弱环节。经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专家交换意见,初步形成审计结果。

市属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及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结果,分基本评价、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和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四部分整理成文,再汇总其他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情况,一并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同意,形成《深圳市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首先由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进行审议,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初审报告。委员会对审计局的绩效审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审计的程序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全面,结论具有指导意义,工作富有成效。人大常委会结合初审报告,对绩效审计揭示的问题进行了审议,并将审议结果函告政府及有关部门加以整改。绩效审计结果引起了人大常委会的热烈讨论,绩效审计报告和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结果被媒体广泛报道。

以上我们可以得知:深圳市审计局作为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下的一个地方审计机关,谈审计体制问题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但深圳作为我国最早也是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拥有独立立法权,深圳市审计体制具有其独特特点。深圳市审计局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其中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其特色在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下设计划预算委员会。计划预算委员会担当着同香港立法会政府账目委员会同样的职责,审议绩效审计报告,并就此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在绩效审计方面,计划预算委员会与审计机关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审议和提出建议,提高了审计机关的作用。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大致可以分为立项、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其中立项阶段重视建立考核指标,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注重深入调查,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大量采用座谈、询问、观察等审计方法;编制审计报告阶段,注重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专家交换意见,审计结果分基本评价、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和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四部分,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同意,形成“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

(二)我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对我区(深圳)海上田园项目为例

背景:1998年8月,深圳市五套班子到宝安区考察时提出建设深圳市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的意见,1998年12月2日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该项目的建设规划。1998年12月24日,深圳市成立指挥部负责该项目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景区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1999年10月1日开园,实际于2001年9月28日开园。截至2003年6月30日,旅游区实际投入资金9.38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6.67亿元。旅游区建设总投资为11.03亿元,实际支付工程款8.79亿元。

评价:旅游区在促进深圳西部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宝安区投资环境、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旅游区营业近3年来,累计净亏损3515万元,预定8年左右收回投资的目标难以实现。

存在问题:

问题一:开工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从提出建设意向到计划开园营业仅有13个月多的时间。通常情况下,类似旅游项目的建设,一般应有2-3年的论证和筹备时间。由于建设时间紧、任务急,开工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也未作初步设计和编制项目总概算,项目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总概算,只有一个2000年1月补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做法与国家相关规定中的基本建设程序不符。

问题二:用地未经国务院批准

旅游区用地未经国务院批准,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旅游区占地1.61平方公里(约2415亩),其中征地929283平方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其他用地为临时租用,违反国家关于“建设征用土地1000亩以上,其他用地2000亩以上,由国务院批准”的规定。

问题三:部分工程项目自主发包

该项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施工项目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自行组织招标项目62个,自主发包项目49个,造价55088.27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68.50%。该项目整个工程分为326个项目,指挥部将工程发包价在300万元以下的311个分项工程自行组织招标或自主发包。

经粗略统计,未公开招标工程投资超过2亿元,占累计完成工程投资的25%。同时该项目的设计、监理单位也未进行公开招标,全部为指定承包单位,违反了广东省相关规定。

问题四:部分项目无施工合同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手续不够完整、不够规范,施工合同很多都是事后补签,部分项目甚至无施工合同,部分项目至今未办理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目前已经办理的施工许可证基本是在项目开工后才补办的。公司共建成1栋办公楼和3栋宿舍楼,但仅有办公楼和1栋宿舍楼报建,其余2栋宿舍楼没有办理报建手续,而且公司办公楼和1栋宿舍楼均以临时建筑报建,报建有效期已满,至今没有办理延期手续。

问题五:工程结算不及时

大部分工程结算不及时,项目未验收即交付使用。该项目共执行合同409项,已结算项目计19项,结算造价不到工程总投资的2%,尚有工程欠款2.03亿元。现已经办理验收手续的只有59项,仅占全部合同的14.43%。

问题六:债台高筑经营困难

每年5500万元左右的折旧费对后期经营造成巨大困难,公司2001年至2003年6月共亏损3515万元,改变局面难度大。据分析,年营业收入要达到15428万元,成本费用控制在7363万元,旅游区才能保本运作。这等于每天需售门票5333张,年客流量达到192万人次,年客房收入要达到2468.48万元,即入住要达到62.5%,而且房价不能低于目前价格水平的7.1折,每年餐饮收入需达2622.76万元。

同时,工程欠款高达2.30亿元,银行贷款2.47亿元,继续贷款困难重重,而且由于大部分工程尚未结算,产权不明晰,贷款、资本运作均受到制约,还面临同行业的竞争。

审计建议:

1.参股。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入股旅游区。走品牌化、集团化、专业化道路。

2.合作。景区提供部分资源,合作方提供资金共建旅游项目。

3.建房。旅游区提供土地,合作方提供资金,合作开发房地产,走华侨城“旅游+房地产”模式。

4.转让。采取招标或挂牌出让,面向社会公开转让。

5.转公益。将旅游区非经营资产划归公益性公园(事业单位)管理酒店等经营性资产出售或由企业经营。

六、本文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公共工程的大量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使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的重点逐渐转向了财政性资金审计、公共工程项目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上一些传统上的基层审计机关的重点的逐步“淡出”和新的工作重点的突现,使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重心”开始从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向效益性审计(绩效审计)转移,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绩效审计必定会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所有这些,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审计事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绩效审计已成为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机构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审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部门都积极开展这一审计形式,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指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2008年审计署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5,全国占2/5,今后要求加大投入绩效理念的分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近几年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本地区开展审计监督情况看,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在绩效审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比较缺失,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将通过回顾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内外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可行的绩效审计方法。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我区的绩效审计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兼于当前行政管理机构不够精简,人事浮肿效率低下的实际问题,绩效审计作为管理手段,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能够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为弥补市场的失效,实现高绩效的行政活动,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与监督,改善财政支出绩效。

三是加快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政府是经济责任受托人,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和利用,责任是否得以履行,需要政府绩效审计来判定,政府绩效审计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集中表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在加强对权力制约与监督中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时代赋予绩效审计的光荣使命。开展绩效审计就是要将其“业绩”与责任联系考虑,使其责任人格化。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产生较早,但真正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度增长,经济资源与需要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70年代后,政府绩效审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纷纷通过有关强制性立法将其纳入法定审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明确政府经济责任,反对,制止贪污浪费,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最早有关绩效审计的论著,当属美国管理咨询师威廉伦纳德于1962年撰写的《管理审计》(WilliamPLeonard,1962)。随后,也有一些述及该方面的文章和专著。1985年,英国绩效审计理论权威约翰.3,格林教授编著了《绩效审计》(ValueForMoneyAuditinginThePublicSector)一书。20世纪90年代以后,绩效审计己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西方国家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方面非常注重实用性,善于总结在实务工作中产生良好效果的一些审计方法和做法,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再形成较系统的绩效审计准则或工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以指导此后绩效审计实践的开展,并在实践中继续修订和完善这些规范绩效审计工作的文件。

三、文献综述

当前,已有的文献基本上分为三类:一是国外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启示;二是国内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发展与现状;三是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

1.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产生较早,但真正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度增长,经济资源与需要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70年代后,政府绩效审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纷纷通过有关强制性立法将其纳入法定审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明确政府经济责任,反对,制止贪污浪费,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我国审计机关主要开展的是财政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少,效果也不明显。但随着责任政府职能的强化,民主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绩效审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提上了议事日程。文献都在探讨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基础上,对我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目前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在体制、法制建设、方法研究等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逐步融人绩效审计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式的方法和对策等。

3.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实务案例非常少,只有部分文献中对绩效审计的重点、难点以及评价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的观点。个别文献中对深圳绩效审计的案例进行了讲解和剖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尤其是从基层审计机关来看,几乎很少有对这方面审计的研究。理论研究比较多,案例分析比较少,因此,真正在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上都比较缺乏。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本文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借鉴于先进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已有的事例,主要侧重于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情况,同时结合本地区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的主要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于我们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环境下的绩效审计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基层审计机关当前开展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理念、方法、途径:即绩效审计方法问题、绩效审计风险的控制问题和绩效审计标准的建立及选用问题。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现有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不足之处,并理清研究的大致思路。

2.理论分析法

通过研读审计学、管理学、审计理论研究等相关理论,寻找并整合审计方法的理论依据,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依据,为全文的研究寻找理论支撑。

3.系统分析法

通过系统总结近地区及本地区审计工作的主要做法、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开展绩效审计的方法途径。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现有政府绩效审计的典型做法进行案例分析,并给予评价,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五、写作提纲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选题意义

第二章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一节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第三章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回顾

第二节基本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节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开展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方法

第一节完善基层审计机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几项工作措施

第二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

第五章案例分析

第一节深圳政府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第二节我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本文小结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政府绩效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实践与发展。通过本文对绩效审计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对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审计工作提出一些理论依据,重点在审计方法的研究。

(二)研究的难点

研究的重点也就是本文研究的难点,由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少,实务案例甚少,而且本地区在开展这方面的审计没有经验,对审计的方法研究往往会只停留在现有文献的论述及分析上,缺少实践基础。因此,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要在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三)研究的创新点

从现有的研究看,指导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大多理论性比较多,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应该是从当前国内外发展的综合评述基础上,对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一些实践性的意见,提升理论研究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七、写作进度安排

本文的研究计划分为5个阶段:

第1阶段(5月)为文献阅读阶段,主要是查找相关研究文献并认真阅读,为本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2阶段(6月——7月)为资料搜集阶段,搜集相关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资料,尤其是近边地区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并进行归类、总结;

第3阶段(8月)为起草初稿阶段,分章节起草本文的初稿

第4阶段(9月)为文稿修改阶段,将初稿提交导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及时补充新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相应的修改,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润色;

第5阶段为论文成稿阶段,论文全部完成并准备答辩。

七、实验(调查)计划

第一步收集相关文献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实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整理初步研究方法思路。(5-6月)

第二步根据针对性、实用性原则,就邻近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与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取2-3个区县审计局为例。(7月)

第三步按照本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与思路,并以实际开展的项目为样本,组织实施。(7-9月)

第四步根据开展审计的实际效果,对绩效审计方法进行评价,再次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10月)

八、参考文献:

1、刘家义:2008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刘秋明:《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审计研究2007年1期

3、王会金,易仁萍:《试论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审计研究

2007年1期

4、张政晓:《美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13期

5、金齐天(编译):《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中国审计2008年第2期

6、石福海:《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第4期

7、冷吉华,朱荣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效益审计》方法初探中国审计

2008年第6期

8、宋艾芳:《比利时绩效审计及其启示》中国审计2008年第7期

9、孙岩,庄琪:《审计事项分析法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介绍之一中国审计2008年第17期

10、孙岩,庄琪:《风险评估模型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介绍之二中国审计2008年第18期

11、代勇,孙晖:《效益审计调查问卷方法的应用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12、温美琴,胡贵安:《基于政府绩效评估视角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审计研究2007年第6期

13、蒋杰,《浅议政府绩效审计》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4、赵惠惠,《我国政府审计中绩效审计模式研究》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5、段景霞,《从科学发展观看政府绩效审计》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年第1期

16、杨柳,《浅谈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经济与法2009年第4期

17、王国宏,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实践分析》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8、王琼林,湖南大学,《我国绩效审计实施的现实问题研究》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枝江市审计局,《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探索与构想》审计月刊2009年01期

20、阮春玲,《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审计与理财2009年02期

21、《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现代商业2009年第5期

22、MortimerADittenhofer.PerformanceAuditingSimplmed[J].

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71(Mar.一Apr.):191—195.

23、Christopherpollitt,Xaviergirre,Jeremylonsdate,robertmul.performanceorcompliance?-performanceauditandpublicmanagementinfivecountries[J]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24、H.J.terBogt.Politiciansandoutput-orientedperformanceevaluationinmunicipalities.AccountingReview,2001,Vol.10:621-643

25、王晓梅,《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未来发展问题研究》,财会通讯2008年3期

26、叶枫,《审计署“五年规划”:绩效审计将进入金融、财政领域》21世纪财经报道2008-7-15

27、C.WSchandl: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ment,1978,Preface

28、David.N.Ricchiute:AuditingConceptsandStandards,south-westernPublishingCo.,1982

29、A.CLittleton:ACCOUNTINGEVOLUTIONTO1900,Russel&Russel,1993

30、Vatter,WJ.,StateoftheArt-Non-businessAccounting,TheAccountingReview,Vol.LIV,No.3,July1979,pp574-584

31、刘力云,《选择和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方法》审计研究,2004年6期

32、项文卫,《试析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1期

33、魏长华,《构建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中国审计》2005年1期

34、彭兰香,黄佶,《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及启示》[J].财会月刊,2007年15期

35、王春香,《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索》[J].甘肃农业,2006年2期

36、彭媛媛,《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比较与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8年1期

37、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2004年6期

38、张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2期

39、刘亚平,《关于开展部门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03年13期

40、周勇、申崇女,《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9期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14篇

紧密围绕服务审计工作中心、服务领导决策、服务指导审计实践和服务审计人才培养开展审计科研工作,着力解决审计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是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所近年来勇于创新的大胆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是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什么是科学的审计理念,审计机关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围绕这一课题,2008年上半年,在总结湖北省审计机关成立25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省厅领导组织力量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湖北审计工作探索、开拓、发展的实际情况,完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科研课题,省厅于2008年8月正式印发了《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若干意见》(共35条)。对全省审计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组织、统一方法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统筹全省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是一个创新,带来了全省审计工作的“七大变化”:一是统筹使全省审计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增强;二是统筹使审计服务大局的意识和作用更加突出;三是统筹带来了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创新;四是统筹使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效果和作用全面提升;五是统筹为审计机关向上级学习提供了平台;六是统筹为基层审计机关解决发展问题拓展了路径;七是统筹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审计工作。

(二)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难点。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深入的方法,较好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推广和普及。2006年,开展了“湖北省首届青年审计论坛”活动,主题是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2007年,总结推广了襄阳市审计局制定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为了检查全省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探索新的途径方法,2008年,对全省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路和对策,同时《湖北审计情况通报》转发了审计科研所的调查研究报告。2009年,我们积极申报并中标了审计署招标的《绩效审计指南》科研课题,目的是通过理论研究,推动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目前,全省推进绩效审计常态化,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如武汉市审计局联系中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审计工作的“五大理念”中,把绩效审计贯穿于所有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项目中有95%以上开展了绩效审计。

(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点。针对当前审计机关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案件增多的问题,2009年上半年,我们以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对全省18个市、县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情况进行调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揭示了当前存在的审计风险,深刻分析了产生审计风险的主客观原因,提出必须进行风险意识全员渗透、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抓好审计质量控制、建立降低审计风险机制、切断与中介机构和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切实帮助基层审计机关解决经费困难问题等六个方面的防范措施。张永祥厅长在调查报告上批示,“调查报告很好,有深度、有广度、有针对性,建议在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印发。”在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会议代表对调查报告反响强烈,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和防范审计风险成为会议主题,各级审计机关纷纷表示要及时进行审计风险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切实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省审计厅专门研究、制定印发了《全省审计机关审计业务管理办法》,要求尽快建立起以审计履责风险、法律风险、质量风险、廉政风险、中介风险、安全风险为主要防控内容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我们又将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与防范体系研究作为公开招标课题,重点研究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原因,审计风险的防控机制,审计风险的防控体系,审计风险的防控流程设计,基于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基础上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风险防范互动机制等问题。张永祥厅长批示要求,“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研究要形成可操作性的具体规范,直接运用于审计实践工作”。

(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依法行政、依法审计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结合省政府开展的“效能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以及审计机关的实际,围绕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基本内涵,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与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关系,当前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高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主要途径及战略性建议等方面问题,我们组织全省审计机关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促进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了质的变化。近三年来,全省共审计13196个单位,查出各类违规和浪费资金223亿元,移送经济案件87件;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审计报告和信息22569份(次),被采用批示15769份(次),其中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采用批示1159份(次)。全省116个审计机关,99%被授予各级文明单位,其中部级文明单位8个,省级文明单位占75%以上,审计系统连续4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系统”、“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战线”。

(五)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模式的探讨。审计工作数字化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直接关系到湖北审计工作能否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我们既以金审二期工程为契机,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审计行政管理和审计业务的各个环节,又不断总结推广预算执行联网审计方法,组织力量研发联网审计新模型。如我们总结研究的《湖北省审计厅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大型项目审计组织管理情况的报告》(被中共湖北省委评为2008年度优秀调研成果奖)、《关于宜昌市夷陵区审计局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情况的报告》,审计署予以转发推广。同时,我们连续三年把《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成本控制》、《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成本控制》、《信息化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等课题作为研究重点,在深入调查中确立研究方向,在广泛征求意见中完善研究思路,在不断研究中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审计模式。

二、在科研制度上创新,营造良好的审计科研氛围

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在科研制度上不断创新,通过制度规范和管理课题研究,聚集全省之力,协同攻克科研难关。

(一)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确保科研力量的稳定

近年来,厅党组不仅把科研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而且把培养提高审计科研力量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每年都要集中听取科研工作汇报,对涉及全省审计工作发展的重大课题,集中研究讨论,确定研究方向,这已形成制度。对热爱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且有成效的科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大胆任用。近三年来,厅党组在科研所提拔任用一名副厅级干部,两名正处级干部,四名副处级干部。参加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录用了两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十三名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十人,按规定聘用了八人,充实了科研力量,夯实了科研基础。

(二)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为创建学习型机关打基础

从审计工作的实践和需要出发,不断加大审计科研工作力度,从科研机制上创新。一是制定印发了《湖北省审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更加规范了审计科研工作的管理。二是面向全省公开招标重点审计科研课题,招标的课题包括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与防范体系研究、统筹审计资源放大审计效应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研究、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研究、联网审计问题研究、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研究、政府财政风险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对现有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的影响研究、环境审计、政府采购审计等方面。实行审计科研工作上下、内外联动,形成科研合力,增强实力。

(三)创新建立科研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湖北省审计科研所制定实行了《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工作制度》、《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制度》、《审计科研重点课题年度计划制度》、《地方审计学会工作联系制度》等四项制度。特别是关于选聘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作为全省审计理论研究骨干的制度,保障了科研所在专业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每年仍能承担并高质量完成重大审计科研项目。多年来,活跃在大专院校教学科研领域和审计实务界的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为繁荣我省的审计理论研究,推动我省审计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重新修改完善了《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管理办法》,并在各地审计机关、各大专院校、厅机关各处室推荐的基础上,认真审核,重新聘请了34名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这些特约审计理论研究员文化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长期从事审计理论研究或审计实务工作,且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审计方面的专业文章,这为湖北省审计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创新科研方法,努力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增值型内部审计;受托责任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价值链理论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1、国际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回顾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不难看出内部审计职能的不断变化。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定义内部审计时,其审计对象还仅仅是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审计职能为检查、提出建议以帮助管理者最有效地管理本单位的业务活动。1981年定义内部审计时审计对象已经拓展到内部控制系统以及既定职责的履行,其审计职能为向组织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等服务。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最新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又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2005年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其最新定义的中文翻译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变为“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04年9月,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在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提到,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分散战略提供建议,从而为组织增值。可见,增值型内部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2、国内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3年国家审计署正式成立,此时的内部审计只是作为国家审计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延伸或补充。从1985年至1989年国务院和审计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条例、施行细则和规定,才基本确立了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共同构成的我国审计职业规范体系。1987年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并且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开始与国际相接轨。二十多年来,我国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完善。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在我国理论界也引发了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探讨。王光远认为,传统上内部审计具有消极的防弊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内部审计更具有积极的兴利功能;在新经济时代,内部审计发生了更为重大的变革,它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增加组织价值[1]。时现认为内部审计在实现价值增值时,可以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以创造直接价值,也可以通过“威胁”创造间接价值。其他学者也分别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实现的途径、保证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1、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是由委托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一般涉及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委托人,另一个是受托人。受托人在接受了委托人授予的经济资源的经营管理权后,应当承担就其对所受托经济资源实施影响的过程向委托人做出说明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作为受托人,一方面应该严格地按照委托人的意志,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任务;另一方面,只要委托人无法亲自了解所托经济资源的使用情况,就需要受托人作出解释、说明和报告。为了判断受托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就产生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英国著名审计学家戴维・费林特在《审计学与原理导论》中指出:“作为一种近乎普遍的真理,凡存在审计的地方,一定存在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

2、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为内部牵制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第二阶段为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内部控制应该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第三阶段为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第四阶段为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并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五项要素组成。第五阶段为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同时将风险管理框架扩展为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3、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的。在书中,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也就是说,企业所发生的每一项活动都是用来创造价值的,在价值链上的每一项活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多少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按照这些活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增值活动两大部分。基于这些价值活动,波特教授建立了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应该将其置于企业内部价值链中以分析其价值增值过程。

三、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实需求

1、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需求

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存在着两层受托关系,第一层是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受托关系,即治理层级的受托关系;第二层是企业管理层与企业下属管理人员以及一般员工之间的受托关系,即管理层级的受托关系。传统的内部审计只涉及了第二层受托关系,而没有考虑到第一层受托关系。由于世界各国财务丑闻的层出不穷,导致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2002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使得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一方面通过对治理层级的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提供合理保证,以防范风险和发现舞弊行为,减少经营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对管理层级提供经营风险、战略风险等咨询服务,以改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除此之外,内部审计的设立,使得企业的治理层、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时刻处于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的状态中,无形之中起到了一种“威慑”的作用,促使了企业的每一个层次的人员在规定的范围内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运行,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客观上也导致了企业价值的增加。

2、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需求

著名内部审计学家Andrew Chambers指出,内部审计的理论构建应以内部控制概念为中心[2]。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来看,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身份,是对内部控制构成要素进行再控制的控制。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责在不断的扩展。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框架阶段,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过程又细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使得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几乎融为一体,内部审计完全呈现出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趋势,进而强化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使得内部审计能够通过评价和改善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价值增值[3]。

3、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需求

基于价值链理论,企业活动的根本目的为追求企业价值增值,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增加企业的价值,要求企业所发生的活动应该是能够创造价值或为其提供支持,尽量消除那些不具有价值增值能力的活动。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项控制活动也必须适应这种要求,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在企业内部享有特殊地位,它可以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层面,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针对所发现的不具有价值增值能力的活动,向企业提出可供参考的改进建议,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4]。

四、结论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内部审计阶段,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基于这些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现实需求。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论和技术,解决我国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已成为我国内部审计不可扭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J].财会月刊,2005.

[2]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