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精细化工工艺学;学生产品专题介绍问答式教学;开放设计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6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特点[1]: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不仅在于其专业知识丰富,也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更在于其综合素质高。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掀起众多工科专业进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2-6]。《精细化工工艺学》是化学与工程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涉及的精细化工产品门类繁多,日新月异,与实践联系相当密切。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的倡导下,从事该门教学必须做到结合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和基本理论;其次结合生产实际中的主要技术问题、最新技术方法、过程和结果,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精细化工工艺学基础和理论知识,正确地认识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生产的工艺条件和瓶颈技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多年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工作,在借鉴其他院校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参考各高校同仁对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的方法[7-9],同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精细化工工艺学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下主要从精细化工及精细化学品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及教学采用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阐述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精细化工及精细化学品的特点

精细化工有别于基础化工,它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这在绪论课一定要给学生讲授好,让学生充分了解精细化工及精细化学品的特点,从而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精细化工及精细化学品的主要特点有生产特性、经济特性、商业特性及产品特性[10]。其生产特性表现为:小批量、多品种、复配型居多、技术密集、多用间歇或多功能生产装置、生产流程多样化。它们的经济特性表现在投资效率高、附加值高及利润高等,在这里可以列举一些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实例,比如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笔者在授课时就给学生讲了广西蔗糖深加工产品的实例(由蔗糖制备葡聚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精细化学品的高利润,促使学生对精细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感兴趣。精细化学品的商品性强,表现在用户对商品选择性很高,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开发应用技术和开展技术服务是组织精细化学品生产的两个重要环节。国外精细化工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服务这些环节的协调,他们在技术人员配备的比例上是比较高的。另外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精细化工发展的现状、重点和热点相比有什么优势或不足,直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

二、《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1986年,我国化学工业部对精细化工产品的分类作了暂行规定,把精细化工产品分为11大类[10],分别是:(1)农药,(2)染料,(3)涂料(包括油漆和油墨),(4)颜料,(5)试剂和高纯物,(6)信息用化学品(包括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能接受电磁波的化学品),(7)食品和饲料添加剂,(8)黏合剂,(9)催化剂和各种助剂,(10)化学药品(原料药)和日用化学品,(11)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功能膜、偏光材料等)。不是每一本教材都能把以上精细化学品11大类的内容全包括,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地区资源及精细化工产业特色、教学课时来选定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精细化工工艺学》是我校化学与工程工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总课时64时数。近几年来我们一直采用以马榴强主编的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主,补充专题讲座为辅的课程内容构建体系。主要教材的内容主要涉及高分子加工助剂、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涂料、香料及提取工艺、化妆品及新领域精细化学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还给学生增加了《饲料添加剂》、《淀粉深加工》、《汽车专用洗涤剂》、《精细陶瓷》及《人工晶体》等专题内容,这样一来,使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既有重点,又能使学生在精细化工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并能了解本领域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和精细化工产品在新领域的应用及配方确定,同时对广西地区的精细化工特色有一定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把在文献检索中发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理论充实到教材中,以丰富讲授内容,并适时补充精细化工行业的最新资讯、国内知名精细化工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等。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措施

(一)要求学生采用PPT形式介绍与生活相关联的精细化工产品专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授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被动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开学第一周就把学生分组(3~5个学生一组),自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细化工产品进行PPT课件介绍,内容包括产品的结构组成和用途、生产方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三废处理问题等。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备选专题,例如我提供的复配技术在液体洗涤济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问题、汽车美容用化妆品的品种及研究进展、八角油的提取工艺及方法等专题,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资料查阅:(1)利用学校图书馆精细化工馆藏书目;(2)利用现有精细化工类学术期刊及数据库查阅精细化工产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3)利用精细化工综合网站,如化学化工论坛(.cn)、中国精细化工网(.cn)、世界精细化工网()、21世纪精细化工网()、中国精细化工技术网()、中国专利信息网(.cn)等。然后进行课件制作,再交由老师审核,再推选一到两人上台主讲,讲完后所有组员同时上台对同学的提问进行答辩,每组选出一个记录员,记录提问同学的姓名及问题内容,不能回答的问题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是与老师讨论后再回答并做成电子版课件,在上课前展示给大家。提问的同学都可以在平时成绩加分,如此要求后,在下面听的同学也会提高注意力。比赛评委由各组长组成,和组长讨论并制定评分细则,对表现优秀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以PPT演示的得分评定分数。经过试行教学效果良好。比如食品添加剂专题就例举了大量的反面事例如苏丹红事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谈自己对苏丹红及苏丹红事件的认识,经过交流讨论,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苏丹红这类物质的性质、用途等的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食品安全维护的意识。通过学生PPT演示答辩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精细化工产品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知识不仅是听,自己也有上讲台展示的机会。教师为了给同学们更好地介绍所选定的精细化工产品,不被问倒,着实需要下一翻苦功精心准备。

(二)组织学生到精细化工厂参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在课程学习期间,组织带领学生到南宁市天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宁市涂料厂、南宁市胶粘剂厂和南宁市化妆品厂等精细化工企业进行课程见习。使学生现场了解到洗涤剂、三醛胶、内外墙涂料及化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和主要生产设备。在参观现场请工厂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加深企业生产印象与感受,启发学生在学习涂料、化妆品、洗涤剂及胶粘剂生产工艺中思考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为了响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所提倡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见习时请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所选取的生产工艺的优点,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企业的创业史、企业文化及企业急需人才培养要求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所见习精细化工企业的概况,同时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方向。参观见习后都会要求学生写不低于5000字的见习报告,包括各个厂家产品的生产流程、产品用途、现有工艺的优点与不足、心得体会等。通过参观实习,总体感觉到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和所建的厂房一次性投资不高,点燃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自主创业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设出设计性实验

教师们的科研课题有部分不仅是结合地方资源特色而立项,且与精细化工产品合成与应用研究紧密相关,同时教师科研项目具有持续深入研究的特点。因此可以借助这个教师科研项目资源优势,与他们一起研讨开设出相关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精细化工课程知识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工艺去合成获得目标产品,确定反应的条件、实验所需要的基本仪器及相应的检测手段,部分学生在今后毕业论文环节也会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的子课题中,这类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不仅锻炼了学生资料查阅、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他们的毕业论文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快地溶入教师的研究课题中,达到双赢的效果。以下是我院教师多年来研究的部分相关课题: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新型催化剂对汽车泡沫材料发泡-凝胶反应动态平衡研究、以蔗糖为原料双菌协同发酵合成中低分子量萄聚糖、萃取与膜分离集成从菠萝加工废弃物中提取菠萝蛋白酶、基于构效关系的磷酸盐防锈涂料设计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木薯淀粉磁性微球分子链态及构效。可见这些课题均属于精细化工研究范畴。通过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设设计性精细化工实验,有效提高了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在精细化工工艺方面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能力,从而体现出“卓越工程师”所倡导的培养理念。

(四)增加课程实践环节的占分比例,完善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大部分的课程考核方式都是采用闭卷方式,而且期末分数占总评成绩的权重比较高(通常为70%)。而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与别的课程不一样,由于该门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除了指定教材上的内容外,还有老师补充的专题和学生PPT介绍的专题,为了提高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认真程度,该门课考试的内容有70%是教材知识,30%是课外补充及实践知识,因内容多而广,所以闭卷考试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记忆压力,结合该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了解目前的精细化工产品市场供求及产品配方研究现状和进展,因此期考采用开卷进行。在试题中可以把实践环节的内容有机组合在考试题中。按下面的公式算期评成绩。期评成绩=平时综合表现(含作业等)*15%+课程论文*7%+课程见习10%+PPT演示8%+期考*60%,通过这样的评分方式,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这一环节的表现,更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个教学环节的参与和保证。为适应该培养计划的要求,必须不断对《精细化工工艺学》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精细化工工艺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型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学校与学科专业名单[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79-180.

[2]高丽娟,方志刚,李秋菊,张丽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202-20.

[3]王桂荣,刘元林,刘春生,赵汗青.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电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教学研究,2014,37(1):89-91.

[4]冷雪松,王艳东,姜丽娜,徐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大学物理实验创新培养模式[J].大学物理实验,2013,26(6):127-130.

[5]袁文华,万振刚.“卓越工程师计划”与《电机及拖动基础》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33):254.

[6]高有华,翟慧萍,邵岳,龚淑秋,刘晓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增刊):74-76.

[7]黄良芳,张辉,张莉艳,徐金明.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精细化工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44-45.

[8]曹云丽,王莉,冯云晓,徐伏,李松田.“教育梦”背景下浅谈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14,(3):37-38.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32-02

引言:

“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完成了“精细有机合成”和“化工原理”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时1周,是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四位一体”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构思设计一个精细化学品工艺设计为主的课题。需要经过资料查阅、合成路线设计、反应系统工艺设计、反应器工艺设计、答辩验收等过程,最终完成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设计,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规划设计、工程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进行系统全面培养。截至目前,该课程已经开设7届,已经成为理论课和工程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一、课程的规划

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综合类院校,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应用化学专业的一个专业培养方向是精细化工,所以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是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以《化工原理》和《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的理论知识为基本点,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

在课程开设之初,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课程设计题目单调,应用型不强,而且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结构与原理认识肤浅,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笔者及所在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对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前期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了合理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良好效果。

该课程设计隶属于精细化工方向的教学集合体系,时间及内容安排顺序是同时开设《化工原理》和《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前者着重于介绍单元操作、工艺流程操作条件优化和设定,而后者着重于介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单元反应的合成条件优化设计。然后开设《精细化工工艺设计》,它是将化工设计知识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通过设计使学生深刻理解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理论知识,明确所学课程知识的实际用途,并综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阅、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反应釜设计、流程图绘制、反应釜绘制等内容,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预安排设计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课程设计准备工作,学习效果更好。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实施

《精细化工工艺设计》的任务设置紧紧结合教学实际。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大多采用间歇操作,多步骤生产,而我校紧靠大庆油田,学生对油田化学剂,尤其是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破乳剂等精细化学品的接触了解较为深入。此外,前期课程设置了认识实习,学生对油田用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流程具有初步认知。所以,在任务设置上,侧重于油田化学剂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

课程设计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要用于指导教师全方位讲解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和设计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备齐参考资料和工具用书,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15人。课程设计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并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为督促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按照每组2人进行任务分配。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提交手写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按照章节依次详细写出计算过程,并提交反应釜的设计图纸、反应车间的布局图纸等关键附图说明。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及平时的指导情况,指导教师可以判断设计任务的完成效果,便于公平公正地进行成绩评定。

三、应用化学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的教学体会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于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平时的学习均已理解分析为主,数学计算和工程制图等能力欠缺,工程和工艺基础均薄弱[1]。所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现对实现应用化学专业的多维度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7届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理科专业因地制宜地开设化工类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具体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细合成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4-02

应用化学是介于理学化学和工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之间的应用型工科学科,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精细化学品生产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上精细化工在化工比重达85%以上,我国只有50%左右,而我们安徽省比重更低。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发展起相对集中的精细化工产业群,这也为安徽的精细化工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化石资源的消耗,对利用生物质生产精细化学品的技术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开展精细有机合成及其工艺技术的研究,对提高我省乃至我国的高分子材料化学品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提高生产中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十一五”和安徽“861”行动计划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撑产业;精细有机合成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一、已有的理论实验基础

《精细化工工艺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天津大学唐培堃和冯亚青主编的《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第二版)。该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主要有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精细有机合成的基元反应以及有机合成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十三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组成,各个单元反应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的较多,其中不但有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拥有一定的实践知识,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在教学时如果仅仅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或讲授实践知识,将教材上反应的特点与规律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死板,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另外,如果执行教学计划时,理论课与实验课间隔时间过长,课程教学无法实现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失去。与《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是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该课程作为一门高年级的化学工艺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验必修课,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际应用的一个延伸。该课程希望通过具体的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验操作培训,来强化并提高学生的有机合成实际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对精细化学品的掌握。同时,希望通过该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继续深造和就业打下基础。然而,目前就《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而言,除了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我们学校和有很多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还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内容的课程;一些学校尽管开设了这类实验课,然而与《精细化工工艺学》相配套的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方式的综合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并且实验项目及相关的实验条件、实验药品、实验仪器都是教材上规定死的,甚至一些实验工艺相对陈旧落后,有时候常常是让学生依照讲义,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利于提高学生科研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高年级专业实验训练,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安徽省委文件《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9号)曾指出:我们要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机制,并且广泛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基地、本专科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将高等教育不断延伸到企业,并最终融入进社会。为了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时展的需要,全国各地很多的地方院校纷纷提出应用型和工程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黄山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学校发展前景,也将学校定位为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鉴于以上原因,结合我校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及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建设特色,面向我校化学工艺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开展精细有机合成实验,提高学生对精细有机合成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和黄山安徽永佳集团及其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恒(新)远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市华惠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市强力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市华兰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市创联洗涤科技有限公司、黄山新力油墨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当地龙头企业研发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开展此类实验的条件。

二、拟开展的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改革的起点是首先要建好相关的实验平台,并设置对应的实验内容。我们拟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就是以《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十多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理论知识为指导和当地精细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依托,并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拟开设出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的实验:实验一: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醇硫酸钠的制备。实验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合成。实验三:阻燃剂—四溴双酚A的合成。实验四:内酯类香料—香豆素的合成。通过开展这类实验,可以使学生:(1)了解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和一般制法;(2)学习增塑剂的基本知识;掌握酯类增塑剂之一DnOP制备的实验方法;(3)学习阻燃剂的基本知识;掌握直接溴代法制备四溴双酚A阻燃剂的制备方法;(4)学习合成香料的基本知识和用Perkin反应制备香豆素的实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普及学生对绿色化学含义的真正理解;弥补我院没有开设精细有机合成实验课程的不足;并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校企共赢的目的。开展这类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实验,可以分别设置不同实验条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精细化工工艺学》实验课程课题组的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员中硕士博士人数比例占全部成员的70%,既有多年从事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和精细化学品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又有长期从事精细化学品产品开发工作的企业工程师,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多次承担各类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企业技术研发改造项目,积累了很多教学改革和生产实践经验,并且黄山学院和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对这项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也将给予大力支持,他们承诺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和提供到企业调研和测试等方面的便利,这些条件将能保证本实验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唐培堃.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M].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高兴文.《有机合成》课程改革与实践[J].化学试剂,2010,32(2):189-192.

[3]李江胜,李浔,黄朋勉,等.逆合成分析法在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38(7):254-255.

[4]张庆,王键,滕俊江.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6):222-223.

[5]张庆,巩育军,苏秋芳等.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33(12):108-109.

[6]王巧纯.精细化工专业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8]徐金明,李长江.《精细化工工艺学》产学研结合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186-186.

[9]周莉,刘波.精细化工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8,(5):71-72.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认证;精细化工;教学改革;实践能力;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7)04-0130-03

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历程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立高校工程专业与社会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双赢机制,规范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实现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1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逐渐在全国相关高校中得到了重视和积极开展。

2013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在韩国召开,大会表决通过中国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旨在建立共同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截至2013年8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已对我国高校的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之后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分别受理了137个专业的2014年认证申请(其中105个专业通过认证)、156个专业的2015年认证申请和200个专业的2016年认证申请,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得到了长足而显著的提高,其质量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可喜的是,2016年6月,《华盛顿协议》全票通过中国科协代表我国由《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转正,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实质等效,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实现了国际化互认。

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我校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华侨大学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心脏地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企业人才市场输送合格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列为我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之一,校领导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福建省沿海四大石化基地和重大项目的加速推进,带动了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等配套开发,石化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化工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大[1]。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工工程师,我校化工学院积极申请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2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正式受理了我校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这是我校第一个被受理的工科专业,得到了校、院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系教师及其他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基于产出的教育评价,满足华盛顿协议互认要求。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2,3]。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规范教学活动,树立教学标准意识,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顺利通过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众所周知,《精细化工工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该课程具有工程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基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开展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认识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5]。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过程中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同时从教学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入手,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符合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精细化工工艺是一门实践和理论并重的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精细化工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精细化学品开发、设计及合成的实验与实践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一定要特别注重和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的调查,工业界认为高校培养工程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通用能力评价高,工程能力培养不足;传统优势明显,紧跟时代需求不足;工业界参与深度和规范化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精细化工工艺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邀请精细化工相关企业高级工程师走入课堂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将来所要从事的精细化工行业中的实践应用。

2.搭建校内精细化工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阵地,校内可以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以及本科生课外科创活动平台等举措,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细化学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3.设立精细化学品制作工坊。根据精细化工工艺课程需求开设特色实验室,对课程中所学主要精细化学品种类及其典型产品的制备工艺开展实验,比如手工肥皂、洗涤剂和胶黏剂等常规精细化学品的制作。与此同时,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充分调动学生对精细化工工艺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手工肥皂制作过程中设计透明多彩的新型多功能肥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精细化工工艺这门专业主干课程。另外,精细化工工艺特色实验室在全校范围内也可以共享实验资源和设备,这不仅可以增加学校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而且可以显著提高精细化工专业的知名度,大大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4.建立多元化考核标准。传统工科教学的突出问题是理论知识学习比重远大于工程能力培养比重,这是单一笔试考核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中所要求的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将学生在精细化工工艺课程学习过程中参加课外精细化工实践平台和精细化学品制作工坊等活动的表现形成可量化的考核标准,与传统考核标准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标准。

(二)教师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基于OBE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认证将推动工科教学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由“内容为本型”转向“学生为本型”。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彻底摈弃传统的“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而是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种规范、团队、持续改进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行为及活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而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为工业界输送合格的化工工程师人才。

1.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规范和细化教学大纲及内容。《精细化工工艺》是一门介绍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原理与工艺的专业课程,其课程知识体系非常零散且庞大,规范地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实现预期学习结果至关重要。精细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设计新型精细化工产品;二是让学生运用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理论,根据精细化学品的功能特点及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有机合成单元反应实验方案;三是让学生熟悉与精细化工行业相关的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发展现状和趋势,能识别、分析精细化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深刻理解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上课程目标分别对应于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应达到的十二条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和“工程与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在对学生学习结果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通过细化教学大纲来规范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进度,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

2.整合教学资源,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学生而言,在开设《精细化工工艺》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和《高分子化工工艺》等相关课程。过去,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复,比如有机合成反应基础知识的介绍,学生对此也提出了意见和看法。OBE工程教育模式客观上要求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明确不同课程对达成毕业要求指标点(预期学习结果)的贡献及程度。这就需要各专业教师之间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内容,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3.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及反馈机制,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毕业生评价体系,为学校更好地培养工程人才提供重要依据。显而易见,毕业生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紧密相关,只有建立后者的跟踪调查及反馈机制,才能保障前者的水平。除了校院两级对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外,教师一方面于课程教学结束后在所授班级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进度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对所提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提供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针对从事精细化工行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灵活运用现代通讯及联络工具、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关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精细化工工艺课程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对该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的调查,另外还可以展开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所需精细化工工程人才知识架构要求的调研。授课教师对以上信息收集整理后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反馈整改意见,并在下一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促进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甘林火.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5,43(5):220-221.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27-37.

[3]赵卫红,王彦斌.基于“OBE”理念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建设[J].亚太教育,2015,(7):85.

[4]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荆国林,王鉴,崔宝臣,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81-182.

Teaching Reform on Fine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Background

GAN Lin-huo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uaqiao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China)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5篇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是一门讲述精细化学品性质、应用及生产的专业课程。精细化学品是对初级化学品进行深加工而制得的一大类化工产品,包括农药、染料、涂料、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学品以及新型材料等,他们具有品种多、产值高等特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现代科技的物质基础。如何能让学生较理想地掌握好这门课程?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摸索、改革和创新。

1多种教学教材结合,增加趣味性,让学生提高兴趣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要,本课程可使用的教学媒体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增加录像教材、及ppt课件。

1.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的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是本课程教与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文字教材要求体系完整,将教学内容和学习指导内容有机融合,以适合课程教学的需求;使实训内容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体现技校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1.2录像教材

根据课程专业性特点和我校没有精细化工实训室的现状,采取有重点的系统讲授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的特点,通过讲授、演示等手段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实训的操作技术和工厂实际生产状况。可加强学生对生产过程的认识。

1.3ppt课件

以课程的知识点为线索,采用讲授的方式对教学难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内容有各章难点解析、典型案例及习题指导等。通过交互式的设计,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多种教学媒体中以文字教学为主,其他教学为辅,以补充单独文字教学方式的单调性。多种媒体的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便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够让学生间接感受到工厂生产的氛围,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巩固课堂教学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1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又较弱,对于该课程内容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对原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再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虽然课堂讲课时间较长,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较少,教学过程较为单调,但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复习巩固的学习方法能使各学科加强联系,并举一反三。不失为一种针对技校生学好专业课程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2注意学生课外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虽然课上时间互动较少,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增加了与学生课外互动的时间:在每节课结束后,布置一些培养能力性的作业,比如在学习化妆品这一章时,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检查自己的脸部皮肤属于什么类型,应该用什么类型的化妆品,什么样的原料适合自己的需要,根据相关课本知识及查阅相应材料,确定自配化妆品的配方,再根据配方原则进行修改,学习完工艺方法后,确定生产的方法。

2.3绘制流程图,并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动手和自主学习能力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工艺流程的介绍,内容繁多,很多产品的生产本身就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流程,如果老师都用挂图或单纯的课件展示讲课,就会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而且容易混淆。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流程及流程图的内容,可将学生分组,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完成以下任务:了解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及其用途;基本弄清楚物料流向;整理流程概述中涉及的工艺条件等知识点;按照绘图要求绘制工艺流程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每组学生完成任务后,学生要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在做好笔记的同时要找出不足和错误之处。然后进行讨论和解释。教师可以偏重于重点和难点内容讲解,偏重于解决学生的疑问,并注重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课堂讲课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4进行案例教学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课程中,很多产品的生产及特点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本中每一个都介绍的很复杂,学生容易弄混,把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做成课件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让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总结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对比所讲述的案例自学相似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印象。

2.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很难开展类似项目化的教学过程,所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比如图书室、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展开一个全新的平台,也为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3.1在讲课中联系生活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知识的趣味。比如讲洗涤剂时,可播放一段“一个学生一天生活”的剪辑视频,让学生找出在哪些环节中我们涉及到了洗涤剂,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在讲解洗涤剂的配方,通过回忆已学过的表面活性剂的内容,让学生大胆推理不同的洗涤剂可选用那些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并通过观察生活中自己有的洗涤剂的配方,检验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4]并思考我们在买洗涤剂时推销员所说的话是否都正确可信。

3.2围绕社会热点展开教学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的关于食品的“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毒奶粉事件”“染色馒头”等的事件,针对相应的热点报道,让学生搜集信息,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热点报道中的有害物质是否属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如何辨别我们周围的食物中是否添加了非法的添加剂,非法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很多不合格产品中为何会使用非法添加剂。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工业要重视添加剂的滥用危害问题,提高行业本身道德标准。

3.3加强实训建设

我院到现在已经建成了啤酒和洗涤剂的精细化工生产实训室,让学生们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并参与进来,让学生记忆深刻,该部分的学习效果就非常好。但是还有很多模块的实训建设还是空白,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就必须加强实训建设。

3.4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工厂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 化工专业课程 研究性学习 选题 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作为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尝试、体验中学会主动学习,能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被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普遍认同并广泛加以实验研究[2]。在我国,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本科及高中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相关指导性文件。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

1、研究性学习切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针对具体职业而言的,学习专业课程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其学习目标包括有机合成的基本理论、典型产品的合成工艺、精细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和常用合成设备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维持性”为特征,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需求[3]。教师只能部分地呈现有机合成的基本理论,介绍典型产品的合成原理,从理论上讲解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倾听、练习,没有办法感受真实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不能获得有机合成的整体知识。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项目研究,学生主动查资料,学会如何获取知识;通过设计合成路线,能够知道什么是生产工艺;通过主动深入企业,能够清楚什么是生产技术。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机合成知识的获取开辟多种渠道。

2、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欢迎,企业支持

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是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和项目研究的实践性,需要学生主动与企业广泛接触。首先,研究项目的确定必须来自于当地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教师需要经过对企业的调查,才能找到与课程相关的典型产品合成的研究项目,学生需要下企业,亲身感受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才能有目的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项目;其次,学生必须与生产与技术岗位的工人师傅接触,才能搞清楚典型品种的合成工艺;第三,学生必须深入到车间,才能懂得典型的生产设备及其操作技术。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在研究的活动中产生的愉快反应会激励他们自发地学习、科学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掌握生产技术,进入职业角色,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也将成为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4]。同时,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频繁地与企业接触,让企业充分了解学生,为企业挑选人才创造了机会。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得学生欢迎,同样也得到企业支持。

3、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广阔的空间、时间

高职教育的背后是企业支撑,化工高职面向的是当地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企业,专业教师与这些企业或多或少的都有联系,这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既没有普通高中所要面临的升学压力,也不需要像本科生那样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1、选题原则

(1)属地性原则。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把知识和技术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5]。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伴生发展关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离不开属地相关企业的支撑。所以,研究项目应在通过对属地化学工业园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化工企业生产产品的实际情况产生。

(2)全面性原则。《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以单元反应为体系,单元反应包括:卤化、磺化和硫酸化、硝化和亚硝化、还原、氧化、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氨基化、烃化、酰化、水解、缩合和环合。教师在确定选题指南时,应根据属地有机化工合成产品的实际,尽可能涵盖所有的单元反应。学生自主选题时,应避免重复,确保所选的研究项目覆盖所有的单元反应。

(3)专一性原则。《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程,学习《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一是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理论,二是懂得典型产品的合成工艺,三是掌握精细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四是熟悉常用的合成设备。《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尽管各单元合成条件不同,但合成工艺基本上大同小异。学生选题时,只要自主选择一个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2、项目来源及选题

(1)项目来源。《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项目属仿真课题,应由教师事先确定。

教师首先根据课本相关章节教学目标确定选题方向,然后从当地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生产企业的产品中确定研究项目,编制并《选题指南》。选题指南应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方法与手段、合成产品与企业休息、企业技术人员休息等。 转贴于

(2)学生自主选题。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由2-3人组成课题组。选题之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了解有机合成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合成设备及产品用途等,激发学生研究欲望,为学生自主选题创设情境。每个课题组的学生在参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选题指南自主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研究。

3、研究项目举例

根据《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单元反应,从当地化学工业园区化工生产企业的近百种产品中,筛选了20种产品作为学生研究的项目:如合成有机中间体,“2,5-二溴-3-甲基吡啶”;合成防治麦类锈病的“邻氨基苯磺酸”;合成油溶性的偶氮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合成金属钝化剂“N,N’-二亚水杨基-丙二胺”;合成有机合成中间体“对甲氧基肉桂酰氯聚丙烯酰胺”;合成农药地亚农的中间体“2-异丙基-4-甲基-6-羟基嘧啶”;合成化学抗菌剂“2-巯基吡啶”等等。这些研究与项目几乎包含了《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中的卤化、磺化、硝化、重氮化、酰化等所有章节的内容,同时又是当地生产的产品,学生研究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课程研究性学习,采用三种学习模式,即开放课堂学习模式、项目研究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

1、创设情境阶段

长期以来,高职教学与中小学一样,基本上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习惯于这种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渡到研究性学习,必须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引导,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意义;二是精心组织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该课程与化工企业生产的关系;三是下达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目标;四是开放学校资源平台,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

2、研究准备阶段

首先,建立研究小组,一般2-3人。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兴趣,从教师编制的课题指南中选题。第三,研究小组根据选定的题目查阅文献和资料,主动与聘请的企业指导教师联系,自主咨询和参观,根据教师的开题要求完成开题报告。第四,教师利用课堂组织开题活动,交流设计方案。

3、研究实施阶段

合成有机化合物,其原理基本都一样。首先是研究反应机理,然后是研究合成工艺,最后是选择合成设备。研究反应机理,需要化学基础知识,学生必须学会从课本、从参考书、从互联网等媒体中查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研究合成工艺,需要化学工程方面知识,学生必须学会从课本中学习一般的生产工艺。然后到企业去,从实际化工生产中了解、分析、总结所研究合成产品的生产工艺。选择合成设备,学生必须依靠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一起研讨合成产品所需的反应设备。

研究实施阶段,一要注意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知识相结合,需要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经常下企业,深入车间。通过自己观察、向工人师傅请教获取实际生产知识。二要注意课堂辅导与班级交流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引导,利用课堂,向学生提供包括研究程序、学习信息、学习资料等学习服务。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如反应机理、合成工艺、生产设备等,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及时做好学习评价工作,以促进研究的深入。

4、总结评价阶段

《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研究成果,就是每小组提交一份《××有机产品合成工艺说明书》,教师必须统一编制说明书格式,包括反应原理、反应机理、设计基础条件(原料规格、产品规格)、工艺方案选择及论证、工艺流程示意图、设备选型、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环境保护及重要参考资料等。研究结束,要组织答辩和评价。研究性学习,及时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非常重要。通过终结性评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系统化,学生能够锻炼化学思维能力与应用技巧,能够培养和增强化学应用意识和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布局的意识,以及能够具备应用最优化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因为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不满足于书本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允许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实践情境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研究中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敢于研究、乐于研究、善于研究的研究主体,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充分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魏成菊 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之我见.高教论坛,2009年11期。

[2]缪雪晴 林道荣 吕效国 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与实施.高等函授学报,2009年第2期。

[3]周光礼 朱家德 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7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8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9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价值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4-0020-03

【作者简介】刘晓,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内在涵盖着“技”“术”“心”,牵引着职业教育文化的发展动向。为了更好地厘清“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现状,试着就“工匠精神”的提出缘由、“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价值三个问题做简要论述。

一、“工匠精神”的提出缘由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工人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使得“技能工人”“劳动者”似乎成了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画等号的字眼。那为什么又要提倡“工匠精神”呢?

工人起源于17世纪末期的英国,是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的专门化的工作者。其特点正如电影《摩登时代》所描绘的那样,是某一个社会生产大体系上的一个具体分工的螺丝钉,他完成的是一个最具体的工作,参与到的仅是一个组织里的分工场景。在这种导向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走向一个注重“成器”忽视“成人”的现实尴尬境遇。而所谓“匠人”(或称“工匠”),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名词,特指有工艺专长的人。这一群体的特点是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作坊或专业方向,他对自己工作的完成度极高,对最终的产品负有最终的责任和全部的热情。他的出现,使传统的具体分工的工作场景发生了变化:一个人可以靠手艺而不是必须参与到一个大组织的分工当中,就能释放自己的才华。

工业形态的变迁对技能的要求不断延展。随着工业形态的变迁,个人的职业生涯也随之改变。一方面,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经历多种多样的工作,转岗、转业、转行是常态;另一方面,现代工作更多地依赖于从业人员的智能,工作岗位合并,工作范围拓宽,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日益拓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盯在就业这一基本要求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将来通用能力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世界,更应关注其工作世界与生活世界。即除了满足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在学校的学生生活,还应关注到学生将来作为一个职业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和作为一个社会人适应不同角色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工匠精神”的培养就先验地包含着这些素质要求。

最后,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职业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应是“成人”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我们知道,无论何种教育,人都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而教育总是担负着解放人、完善人、提升人、赋予人以人性素质的长远责任。一切教育,就其本性来说,都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当今时代明确地向教育提出了“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匠人”,应当成为时代赋予我们职业教育所应有的历史责任。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作“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很好地给我们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意蕴。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古今中外的观点诸多,在此我们不一一赘述,但是通过归纳可以清晰地发现,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内涵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第二,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第三,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的脚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第四,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第五,敬畏,入魂。指的是“匠人”在工作时,将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第六,谦恭,自省。指的是“匠人”对做的事情并不吹嘘,实事求是。

回到我们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落到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的“工匠精神”,主要是在获得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在中国的古代哲学里,新手到专家的分界体现在三个境界,分别是“技”“艺”“道”。所谓“技”,是指手艺、本领,理解为拥有一技之长,这是一个手工业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赖以生存的“皮”。所谓“艺”,包含方法、策略和知识、学习等意思,指才能、技能、技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细细琢磨,其意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工艺的审美,即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二是工艺的创造,即当劳动者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爱上这种劳动时,就能激发无限的创造力。只有对“技”和“艺”有了体悟之后,经过自己的磨炼,方可进入“道”的境界。魏源曾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前进一步就能接触到“道”,即天地规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到达了“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这是每个工匠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向往。

这个“道”,可以归结为我们所提倡的“匠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匠心”?匠心,破开来就是“匠”和“心”二字。所谓匠,代表高技能;而所谓心,代表的是高素质。因此“匠心”指的就是既掌握高超的技术技能,同时兼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技术或技艺方面有着较好的创造性。匠心精神不单单指对手工业者的要求,更代表一个时代劳动者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暗含着对职业精神、职业承诺、职业智慧的要求。工匠精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工艺精神,表现为产品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对工艺精雕细琢的追求;二是人文精神,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的追求和关切。当前对工匠精神的日益重视,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一种产品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关心。

三、重拾“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

职业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1]从这一角度来讲,“技艺授受”当成为职业教育的本质。

首先,“技艺”本身既是“工匠精神”的载体,也是彰显“工匠精神”的重要方面。“技艺”是指“技巧性表演的才能”或“手艺”。我们认为“技艺授受”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即职业教育是由掌握一定技巧性的技术或手艺的教师将其授给那些有比较明确的应用意向的学生,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就职并发展,其教学内容就是某种技艺。这种技艺或技术的习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德国技术哲学家德韶尔认为,骑马、砌墙等技能具有很强的个人能力的特征,它们源于经验,经过练习而习得,是口传身授的知识和技能。[2]可见,技艺本身就是“工匠精神”完美的诠释。不耻求师问学,勤奋学习技艺,这既是一切工匠谋生的必备条件,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贯穿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诉求。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劳动规则以及生产习惯的部分,就是职业教育的萌芽。因此,可以说人类最早的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职业教育。换言之,教育的起源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起源。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均以“技艺授受”为导向。封建社会及之前,职业教育主要以学徒制形式存在,它所要培养的是手工业和商业等技能型职业的从业、管理人员。如“百工”的技艺是父子授受而并不外传的,当百工掌握了手工技艺的专门知识后,便率领、指导奴隶们生产劳动。父子相传,世代相传,是百工教育的主要形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一直是古代技艺教育的主要特点。

再者,“工匠精神”的复归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与保障。舆论在诟病中国的企业家不具备工匠精神,对产品质量不把关,急功近利等,其结果就是中国的产品始终与世界一流存有差距。“中国制造与世界品牌的差距在于细节,而细节在哪里,我们谁也不知道。”对细节的忽略,恰恰是由于工匠精神的缺乏造成。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让基业长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工业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工匠精神复归,将会摆脱简单粗糙的“中国制造”的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质造”。或许有一天,一说到made・in・China,不再是代表廉价、低质,而是真正的工艺精湛、品质保证的代名词。

最后,职业教育过分侧重技能而忽视人的价值偏向,这种现状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当前,职业教育偏向于技能教育,以对“人”的忽视和“人”的失落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实践,将会在无意识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将来成为掌握实用技术的高级“机器人”,这与教育的本性背道而驰。因此,应重拾“工匠精神”,将其渗透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之中,让学生在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同时开启富含技术的精神资源,真正懂得技术技能的实质。这既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又满足了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此外,“工匠精神”的回归是一个充满艰辛的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历程,需要避免急功近利、自以为是、心浮气躁的倾向,需要“做”与“思”、“手”与“脑”、“行”与“知”的交互为用,恰如陆游诗中所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

因此,我们强调工匠精神,但它绝不是一句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职教人身上、心中。职业教育,就是应当从这一点抓起,注重培养学生的“匠心”,要让每一个人知道: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渗透生命后的行为素养;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技能养成习惯后的创新能力;

我们带给学生的不是人文本身,而是人文启蒙理性后的求真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晓.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0,(20):12.

[2]王飞.德韶尔的技术王国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7.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传统工笔人物;线造型;写意性

提及工笔人物画人们总会联想起它在表现方式上的细腻工整和表现效果上的“写实”性审美取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细腻工整或“写实”是工笔人物画唯一的艺术特色。《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画有疏密二体”,“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盻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吴笔不周而意周。”由之,传统工笔人物画是“写实”画同时也具备“写意”性趣味“奔放自由”的特质,以书入画、老庄玄学思想、文人写意论和画家的人格追求正是促进这一特质发展的必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究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形成的因素。

一、技法基础——以书入画

综观中国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书法的发展要晚于中国画的发展,当中国书法找寻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后,中国画反借鉴书法中的线条用笔使得传统工笔人物画线条的表现形式变的丰富起来。所以书法的用笔给传统工笔人物画带来的首先是用笔技法方面的影响,即“写”和“法”的“书写性”用笔。

从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行草书、草书,中国书法形成了以线造型的独特表现艺术。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体现了时间造型和空间造型,运动和节奏。线条在毛笔的运行中勾勒、盘旋、顿挫、往复、聚散、提按,再加上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等多种变化,达到了通过线条造型达意,抒发情怀。工笔人物画(尤其是白描)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画面全凭线条来担负起塑造形体、表现神韵、传递感情的重任。早期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的线条是力变均匀、细匀圆转而较少变化的,到魏晋南北朝时,陆探微、顾恺之等工笔人物画大师的线条也仍是“细如蚕丝”缺少变化的。“其实这就是篆书的笔意,当篆书发展到隶书,中国画的用笔也开始有了提按转侧、粗细顿折等变化,通过对线条造型的疏密、虚实处理来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空间关系;通过线条的曲直、刚柔、粗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通过线条的顿挫、转折来表现形体结构与透视变化;通过行笔快慢、抑扬来表达情绪。”。由此,线条的书写性拓展了绘画的表现语言,丰富了线造型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同时也使得线条的性格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意趣化、风格化和精神化,促进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的精神追求。

“看画之法,如看字法。”“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从八法求。”以书入画是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它也给传统工笔人物画带来了平面的造型结构,以及笔墨思维表现方式等。

二、文化基石——老庄玄学思想

“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P228)“中国文化的精神博大而精深,中国文化以哲学为核心。”孔子的“游”,道家的“道”,老庄的“虚、静、明”无一不是中国绘画的文化、哲学内涵。就“写意”精神来说,尤以庄子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庄子思想流行于魏晋、宋梁,其实庄子不是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然而庄子对这种美的把握及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形成了“直接由人格中所流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写意’不是‘画法’而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观念。……是中国画论中提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观念。”“写意”精神的提炼在于创作主体,在于审美主体,故写意精神可以无处不在。所以传统工笔人物画既具备写“物之神”、工整细腻、严谨的特征可以表现为“写实”画,也同时表现出“写意”画的韵味。因而悉数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佳作都表现出了直接由人格而流出的艺术美,并即而以此陶冶其人生。“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由魏晋玄学到人伦鉴识,竹林名士对“清、虚、简、远”的生活情调上的追求是庄学情调上的超越,也是由思想认识上升到人格和艺术美的追求,“而人伦鉴识作了艺术性的转换后,便称之为‘神’”。“神是人地本质,也是一个人的特性。必传神,而后始尽到人物画的艺术地真。”由“魏晋时代开始的人物画的传神——亦即气韵生动——的自觉”,到文人写意的“忘我”“物化”“虚静”“平淡天真”实则是庄子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这种哲学思想指引着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们不断提升审美趣味,表现出超于世俗的艺术境界,从老庄、玄学、孔孟中感悟到的审美追求是促使他们拒绝单纯的物象形体的追求转而探究物象精神价值的文化基石。

三、时代因素——文人“写意”论

文人画兴起于宋,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有其承袭性和时代性。南北朝时姚最的“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的论说便可见后世文人写意画的精神内涵之渊源。宋时以苏轼、欧阳修、文与可、黄公望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提出了“不以形似”的画学思想被称为“文人”写意观。此后,文人思想不断发展,先后又引申为赵孟頫的“古意论”、倪瓒的“逸气说”等。“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閟阁全集》卷十),“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清閟阁全集》卷二《惟寅远寄佳纸命仆写图赋侍》),“逸笔草草”就是“不在象与声”,“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就是“写图以闲咏”。不求“物之形”但求“人之神”,倪瓒的文人“写意”观受到了当时文人画家墨客的普遍青睐、追捧,在元、明、清三代成为时代追求的主流。唐以后工笔人物画由于其绘画题材的局限性和对写“物之意”的过分程式化(写实方面)追求使得文人画家们少以此内容、手法创作,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审美要求下,传统工笔人物画要发展就必须突破程式化规范,秉承时代审美要求,所以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写意”路线是当时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们自身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宋以后,在工笔人物画领域出现了如李公麟、武宗元、李唐、李嵩、赵孟頫、陈洪绶以及任伯年等大家,故而,文人“写意”精神的普及是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发展必要的时代背景。 转贴于

四、主观条件——人格、思想的超越

传统工笔人物画发展到宋,形成了完备的造型方式和高度成熟的表现技法,这使得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日趋程式化。至此,画家自身的人格、思想的超越便成为了工笔人物画线造型写意性趣味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的文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们向往庄子的“虚、静、明”的圣人人格,也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然而仕途的挫败和“出世”与“入世”的儒道思想总是让他们对现实存在很大的不满,政治、现实中不能抒发的情怀郁积激发了他们艺术思想的超越,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陈洪绶、任伯年等。陈洪绶是清末工笔人物画的大师,他沿袭了宋时李公麟等人对工笔人物画线造型写意性趣味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造型手法。他对人物的造型手法被称为“高古奇骇”。陈洪绶一生历经坎坷,在政途上亦是一生不得志。他独特的“笔线森森然如折铁纹”的线条充分显示了他削繁求简之妙的才华,以及于拙怪诞的画风,是他奔劳坎坷的一生和倔强的性格的写照。他的代表作《屈子行吟图》描绘了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长期流放、浮沉在苦海中的爱国文人形象,作品用线条勾描为主,笔势苍老润洁,勾勒简练畅率,刚柔相济,飘逸咸涩的线条带来的凝重感透露着与吴道子所画的佛的飘逸迎风感完全不一样的金石味,线造型古拙粗犷,极具装饰性的形式美,陈、吴都是借助于“风”这一“无形幻化”的中国文化精神中“意”的物象来描绘人物的神态,“中国画是借助意象表现自己的一种感受,或表现自己的一种经验,而不是直接表现人本状态。”在这幅图中“风”这一意境的所承载的是一个满怀家国之痛的文人精神,此意境实乃画家“心”的切身体验。

五、结束语

品读传统工笔人物画佳作可以深切体味到画家的写“意”性趣味,然而这一审美追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宋以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画坛主体地位被山水、花鸟取代,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并未停滞,我们不应忽视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在由显到隐的发展,和在画坛寻求一席之地而做出自身革新的努力。因此,追寻这些脚迹,正确对待和继承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成就,了解和提炼时代的审美需要才能使工笔人物画在当今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彦远.中国古典名著选·历代名画记(韩放主校点)[M].京华出版社,2000.5.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3]王德年.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中国人物画技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徐复观.艺术的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马鸿增.马鸿增美术论文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5.

[7]孟兆臣校释.画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1.

[8]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美术卷[R]

[9]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刘晓纯.“2004新写意水墨画邀请展”展前对话会记录稿[J].arts.tom.com/1029/2004/11/23-58591.html

[11]水天中.李公麟和他的时代[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6.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传统工笔人物;线造型;写意性

提及工笔人物画人们总会联想起它在表现方式上的细腻工整和表现效果上的“写实”性审美取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细腻工整或“写实”是工笔人物画唯一的艺术特色。《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画有疏密二体”,“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盻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吴笔不周而意周。”由之,传统工笔人物画是“写实”画同时也具备“写意”性趣味“奔放自由”的特质,以书入画、老庄玄学思想、文人写意论和画家的人格追求正是促进这一特质发展的必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究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形成的因素。

一、技法基础——以书入画

综观中国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书法的发展要晚于中国画的发展,当中国书法找寻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后,中国画反借鉴书法中的线条用笔使得传统工笔人物画线条的表现形式变的丰富起来。所以书法的用笔给传统工笔人物画带来的首先是用笔技法方面的影响,即“写”和“法”的“书写性”用笔。

从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行草书、草书,中国书法形成了以线造型的独特表现艺术。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体现了时间造型和空间造型,运动和节奏。线条在毛笔的运行中勾勒、盘旋、顿挫、往复、聚散、提按,再加上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等多种变化,达到了通过线条造型达意,抒发情怀。工笔人物画(尤其是白描)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画面全凭线条来担负起塑造形体、表现神韵、传递感情的重任。早期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的线条是力变均匀、细匀圆转而较少变化的,到魏晋南北朝时,陆探微、顾恺之等工笔人物画大师的线条也仍是“细如蚕丝”缺少变化的。“其实这就是篆书的笔意,当篆书发展到隶书,中国画的用笔也开始有了提按转侧、粗细顿折等变化,通过对线条造型的疏密、虚实处理来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空间关系;通过线条的曲直、刚柔、粗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通过线条的顿挫、转折来表现形体结构与透视变化;通过行笔快慢、抑扬来表达情绪。”。由此,线条的书写性拓展了绘画的表现语言,丰富了线造型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同时也使得线条的性格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意趣化、风格化和精神化,促进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的精神追求。

“看画之法,如看字法。”“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从八法求。”以书入画是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它也给传统工笔人物画带来了平面的造型结构,以及笔墨思维表现方式等。

二、文化基石——老庄玄学思想

“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p228)“中国文化的精神博大而精深,中国文化以哲学为核心。”孔子的“游”,道家的“道”,老庄的“虚、静、明”无一不是中国绘画的文化、哲学内涵。就“写意”精神来说,尤以庄子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庄子思想流行于魏晋、宋梁,其实庄子不是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然而庄子对这种美的把握及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形成了“直接由人格中所流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写意’不是‘画法’而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观念。……是中国画论中提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观念。”“写意”精神的提炼在于创作主体,在于审美主体,故写意精神可以无处不在。所以传统工笔人物画既具备写“物之神”、工整细腻、严谨的特征可以表现为“写实”画,也同时表现出“写意”画的韵味。因而悉数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佳作都表现出了直接由人格而流出的艺术美,并即而以此陶冶其人生。“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由魏晋玄学到人伦鉴识,竹林名士对“清、虚、简、远”的生活情调上的追求是庄学情调上的超越,也是由思想认识上升到人格和艺术美的追求,“而人伦鉴识作了艺术性的转换后,便称之为‘神’”。“神是人地本质,也是一个人的特性。必传神,而后始尽到人物画的艺术地真。”由“魏晋时代开始的人物画的传神——亦即气韵生动——的自觉”,到文人写意的“忘我”“物化”“虚静”“平淡天真”实则是庄子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这种哲学思想指引着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们不断提升审美趣味,表现出超于世俗的艺术境界,从老庄、玄学、孔孟中感悟到的审美追求是促使他们拒绝单纯的物象形体的追求转而探究物象精神价值的文化基石。

三、时代因素——文人“写意”论

文人画兴起于宋,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有其承袭性和时代性。南北朝时姚最的“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的论说便可见后世文人写意画的精神内涵之渊源。宋时以苏轼、欧阳修、文与可、黄公望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提出了“不以形似”的画学思想被称为“文人”写意观。此后,文人思想不断发展,先后又引申为赵孟頫的“古意论”、倪瓒的“逸气说”等。“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閟阁全集》卷十),“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清閟阁全集》卷二《惟寅远寄佳纸命仆写图赋侍》),“逸笔草草”就是“不在象与声”,“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就是“写图以闲咏”。不求“物之形”但求“人之神”,倪瓒的文人“写意”观受到了当时文人画家墨客的普遍青睐、追捧,在元、明、清三代成为时代追求的主流。唐以后工笔人物画由于其绘画题材的局限性和对写“物之意”的过分程式化(写实方面)追求使得文人画家们少以此内容、手法创作,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审美要求下,传统工笔人物画要发展就必须突破程式化规范,秉承时代审美要求,所以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写意”路线是当时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们自身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宋以后,在工笔人物画领域出现了如李公麟、武宗元、李唐、李嵩、赵孟頫、陈洪绶以及任伯年等大家,故而,文人“写意”精神的普及是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发展必要的时代背景。

四、主观条件——人格、思想的超越

传统工笔人物画发展到宋,形成了完备的造型方式和高度成熟的表现技法,这使得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日趋程式化。至此,画家自身的人格、思想的超越便成为了工笔人物画线造型写意性趣味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的文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们向往庄子的“虚、静、明”的圣人人格,也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然而仕途的挫败和“出世”与“入世”的儒道思想总是让他们对现实存在很大的不满,政治、现实中不能抒发的情怀郁积激发了他们艺术思想的超越,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陈洪绶、任伯年等。陈洪绶是清末工笔人物画的大师,他沿袭了宋时李公麟等人对工笔人物画线造型写意性趣味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造型手法。他对人物的造型手法被称为“高古奇骇”。陈洪绶一生历经坎坷,在政途上亦是一生不得志。他独特的“笔线森森然如折铁纹”的线条充分显示了他削繁求简之妙的才华,以及于拙怪诞的画风,是他奔劳坎坷的一生和倔强的性格的写照。他的代表作《屈子行吟图》描绘了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长期流放、浮沉在苦海中的爱国文人形象,作品用线条勾描为主,笔势苍老润洁,勾勒简练畅率,刚柔相济,飘逸咸涩的线条带来的凝重感透露着与吴道子所画的佛的飘逸迎风感完全不一样的金石味,线造型古拙粗犷,极具装饰性的形式美,陈、吴都是借助于“风”这一“无形幻化”的中国文化精神中“意”的物象来描绘人物的神态,“中国画是借助意象表现自己的一种感受,或表现自己的一种经验,而不是直接表现人本状态。”在这幅图中“风”这一意境的所承载的是一个满怀家国之痛的文人精神,此意境实乃画家“心”的切身体验。

五、结束语

品读传统工笔人物画佳作可以深切体味到画家的写“意”性趣味,然而这一审美追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宋以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画坛主体地位被山水、花鸟取代,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并未停滞,我们不应忽视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在由显到隐的发展,和在画坛寻求一席之地而做出自身革新的努力。因此,追寻这些脚迹,正确对待和继承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成就,了解和提炼时代的审美需要才能使工笔人物画在当今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彦远.中国古典名著选·历代名画记(韩放主校点)[m].京华出版社,2000.5.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3]王德年.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中国人物画技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徐复观.艺术的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马鸿增.马鸿增美术论文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5.

[7]孟兆臣校释.画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1.

[8]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美术卷[r]

[9]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刘晓纯.“2004新写意水墨画邀请展”展前对话会记录稿[j].http://arts.tom.com/1029/2004/11/23-58591.html

[11]水天中.李公麟和他的时代[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6.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高职 精细化工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精细化工生产”探讨的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学品、合成材料、涂料和粘胶、食品添加剂、香料和香精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基本原理。①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化工生产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设计典型教学项目。使学生能够掌握精细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基本操作,增强安全环保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1 教学目标设计

1.1 知识目标

理解精细化工生产常见的合成单元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理解精细化工生产各种工艺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掌握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的知识;掌握设备选用、原料选用、工艺流程组织相关知识;了解精细化工生产中常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2 能力目标

能通过文献、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制定精细化工生产方案;能用化学反应规律指导实际反应过程;在操作过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独立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能正确收集、整理生产数据,对生产结果进行分析;能组织生产工艺流程、选用设备和编制操作规程。

1.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经济生产的意识;树立规范操作意识。

2 教学项目设计

选择了典型精细化学品,②设计成六个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项目内容一般是以典型精细化学品为制备和生产为引导,涵盖相关的基本知识。每个项目包括收集产品资料、选择生产工艺、设计产品小试方案等子项目。收集的产品资料包括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工业应用、目前的产量和需求量等信息。选择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选择、生产路线选择、生产设备选择、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设计产品小试方案包括所需耗材和仪器设备、合成或提取原理、操作步骤等内容。

2.1 制备肥皂

以洗衣皂的生产为引导,引领学生学习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的相关知识。要求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础知识;掌握皂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典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了解洗涤的基本过程;掌握洗衣皂的生产工艺。要求能选用合适的原料;能解说洗衣皂生产工艺;能实验制备洗衣皂。

2.2 制备洗洁精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合成和洗洁精的生产为引导,要求理解硫酸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典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生产工艺方法及其操作技术;掌握洗洁精的主要组成、配方设计原理和生产技术。将洗发香波、洗衣粉的生产作为扩展知识。要求能选用合适的生产原料;能设计十二烷基硫酸钠合成路线;能解说十二烷基硫酸钠生产工艺;能实验合成十二烷基硫酸钠;能设计洗洁精配方,实验配制洗洁精。

2.3 制备雪花膏

以雪花膏的生产为引导,学习化妆品相关知识。要求了解化妆品的类别;掌握典型品种的配方原理和生产工艺;掌握化妆品的乳化操作技术。要求能设计雪花膏配方;能实验制备雪花膏。

2.4 合成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生产为引导,学习合成材料加工用化学品相关知识。要求理解合成材料加工用化学品的定义、类别和作用;理解酯化反应、卤化反应等单元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典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合成原理和生产技术要点。要求能熟练利用工具书、网络资源查询化工产品信息;能选用合适的原料;能选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产设备;能读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产工艺流程图;能实验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2.5 制备聚乙烯缩甲醛胶水

以聚乙烯缩甲醛胶水的生产为引导,学习胶黏剂相关知识。要求理解胶黏剂基本概念、粘接的基本原理,了解典型胶黏剂特点;掌握典型产品聚乙烯缩甲醛胶水的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要求能选用合适的生产原料;能设计聚乙烯醇缩甲醛合成路线;能实验合成聚乙烯醇缩甲醛胶水。将固体胶棒的制备作为扩展知识。

2.6 提取茶叶中咖啡因

以咖啡因的生产为引导,学习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要求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及代表产品;了解防腐剂、抗氧化剂、乳化剂等的用途和发展趋势;掌握咖啡因的合成方法和生产工艺。要求能设计咖啡因提取路线;能实验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

3 教学实践过程

3.1 课前准备

实施项目化教学,需要教师收集资料,充分备课。不仅要设计好项目的具体实施要求和评价方法,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的具体内容,控制项目实施过程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同时需要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要求,查找资料,做好课堂汇报的准备。

3.2 课堂教学

3.2.1 项目汇报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交汇报PPT文稿。每组可选择一名同学作发言人主持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然后其余组和老师向该组提问,组员回答问题。在各组汇报、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进行总结,并讲解相关知识,点评各组的汇报。各组根据汇报情况,讨论之后,修改完善产品小试方案并再次提交给老师审核。

3.2.2 实践操作

各组在实训室里,按产品小试方案制备精细化学品,老师记录好学生表现,对各组的操作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评比评价。

3.2.3 项目总结

操作结束后,学生提交产品小试报告,经过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进行项目总结。之后老师再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总结。

4 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安排好实验内容,准备好实验仪器,学生只需按部就班,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加自由,面对问题的机会更多。例如在合成十二烷基硫酸钠时,需要氯化氢气体吸收装置,临时找不到合适的玻璃弯管,学生很快想到办法,利用铁架台、胶管和玻璃漏斗搭建吸收装置。在讨论胶管的耐腐蚀性能后,得出结论,氯化氢虽然会缩短胶管的使用寿命,但短期使用没有问题,且胶管的成本低,所以决定采用这个方法,实践证明他们的方法是可行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5 需注意的问题

5.1 合理选取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考虑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例如我们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设了“化学涂料生产技术”课程,在“精细化工生产”中就不再选择涂料生产的内容。

5.2 提前布置任务

为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形成文稿,做好准备,在下个项目开始前至少一周的时候就要布置任务。

5.3 给予过程指导

在课前准备阶段,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检查学生的准备进度,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汇报的准备工作。指导的过程是很好的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5.4 做好耗材准备

实验实训耗材计划一般在开学前制订,以便保障教学正常开展。但在产品小试方案中,学生所选原料可能在耗材库中没有,需要临时准备。

项目化教学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注释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本人结合高职《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教学实践体会,对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1]是高职高专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卤化、磺化、硝化等12种单元反应技术,了解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生产过程及工艺设备等技术问题,使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具有共性的技术,以指导新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我院《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是按照反应单元和合成典型精细化学品实例的顺序编排的。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单元反应机理抽象复杂、合成流程及设备多种多样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这门实践性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单元过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具备设计精细品合成工艺流程和工艺优化选择的能力,并且能为以后走上生产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就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的体会,认为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2]  

教高16号文件[3]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精讲要点,突出重点,解释难点。本门课程由单元反应技术组成的,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繁多。如在讲授磺化、硝化、卤化、烷基化、酰化、氧化、还原、缩合、重氮化等单元反应时,涉及到的反应非常多,不必要照本宣科,应选择一些实用的反应进行精讲精练,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能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反应机理方面,学生不好掌握,更是不好理解,实用性也不强,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讲授每一单元过程的影响因素时,物理因素的影响如浓度、物料配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溶剂、催化剂、物料的纯度、反应介质的ph值、反应的终点控制、反应设备的选择、传热等因素应根据具体的某一单元过程应重点讲授,特别是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的影响。对于每一个单元过程的应用实例,可以选择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产品加以说明,使学生活学活用,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裁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教师与教学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2.2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4]  

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形成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严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有所成。而且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实质来理解每类反应,以点带面,让学生从纯粹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做到知识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讲授c-酰化时,组织学生结合c-烷基化的内容,找出两单元反应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两者的反应机理都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由于烷基的供电性,c-烷基化是一个连串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的温度、反应物的配比和反应时间,避免较多的副产物生成;由于酰基是吸电子基,在芳环上引入酰基后,其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不易发生多酰化、脱酰基、分子重排等副反应,c-酰化收率一般较高。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再如:在“苯甲酸制备”的实验中,采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氧化甲苯制得产物,但高锰酸钾水溶液与甲苯的有机相极难互溶,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进行,较难控制,反应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产率也低。针对这些情况,启发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相转移催化”这部分知识来合理改进实验操作。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分析和讨论,决定选择季铵盐(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对原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转移催化”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段,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3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5][6]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可以在先一次课结束时把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预习及准备几个问题,并明确告之下次课请学生上台讲解或讨论。每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代表上台讲解或发言,学生讲解完以后,其他同学或提问或补充或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该法鼓励学生相互竞争,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自我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4 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境模拟活动。所谓的情境模拟就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将学生安排在一个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去,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去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讲授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对于工艺流程和关键化工设备的讲授,我们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先随机以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自己定好角色(老板、客户、技术人员等),然后去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提问与讨论,师生互评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往往与项目驱动、引导文法等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方法。 

2.5 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7]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专业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实际生产的缩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具体的生产实例贯穿于各单元操作的讲授中,将丰富的科研实践渗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在学校设置相关实验外,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去看看相同的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把工厂的流程与课本上的内容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我院化工系各专业的学生都安排有专门的时间到附近的茂名石化、新华粤、鲁华等大中型化工企业实习。教师可以考虑把教室搬到车间进行教学,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学以致用的工作态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3.结语 

本文就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其沟通与表达能力。此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8]。 

 

参考文献 

[1]林峰.主编.精细有机合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9. 

[2]程毓,张明.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6),72-73. 

[3]刘晓东.高职高专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在线,2006,621:11 

[4]李勇.《精细有机合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科技教育,2008,no.30. 

[5]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3,1,21,20-22. 

[6]鞠剑峰.精细化学品教学改革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2005,6,2(21),91-93.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本人结合高职《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教学实践体会,对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1]是高职高专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卤化、磺化、硝化等12种单元反应技术,了解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生产过程及工艺设备等技术问题,使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具有共性的技术,以指导新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我院《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是按照反应单元和合成典型精细化学品实例的顺序编排的。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单元反应机理抽象复杂、合成流程及设备多种多样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这门实践性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单元过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具备设计精细品合成工艺流程和工艺优化选择的能力,并且能为以后走上生产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就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的体会,认为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2]

教高16号文件[3]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精讲要点,突出重点,解释难点。本门课程由单元反应技术组成的,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繁多。如在讲授磺化、硝化、卤化、烷基化、酰化、氧化、还原、缩合、重氮化等单元反应时,涉及到的反应非常多,不必要照本宣科,应选择一些实用的反应进行精讲精练,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能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反应机理方面,学生不好掌握,更是不好理解,实用性也不强,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讲授每一单元过程的影响因素时,物理因素的影响如浓度、物料配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溶剂、催化剂、物料的纯度、反应介质的ph值、反应的终点控制、反应设备的选择、传热等因素应根据具体的某一单元过程应重点讲授,特别是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的影响。对于每一个单元过程的应用实例,可以选择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产品加以说明,使学生活学活用,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裁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教师与教学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2.2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4]

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形成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严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有所成。而且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实质来理解每类反应,以点带面,让学生从纯粹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做到知识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讲授c-酰化时,组织学生结合c-烷基化的内容,找出两单元反应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两者的反应机理都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由于烷基的供电性,c-烷基化是一个连串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的温度、反应物的配比和反应时间,避免较多的副产物生成;由于酰基是吸电子基,在芳环上引入酰基后,其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不易发生多酰化、脱酰基、分子重排等副反应,c-酰化收率一般较高。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再如:在“苯甲酸制备”的实验中,采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氧化甲苯制得产物,但高锰酸钾水溶液与甲苯的有机相极难互溶,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进行,较难控制,反应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产率也低。针对这些情况,启发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相转移催化”这部分知识来合理改进实验操作。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分析和讨论,决定选择季铵盐(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对原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转移催化”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段,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3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5][6]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可以在先一次课结束时把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预习及准备几个问题,并明确告之下次课请学生上台讲解或讨论。每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代表上台讲解或发言,学生讲解完以后,其他同学或提问或补充或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该法鼓励学生相互竞争,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自我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4 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境模拟活动。所谓的情境模拟就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将学生安排在一个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去,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去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讲授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对于工艺流程和关键化工设备的讲授,我们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先随机以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自己定好角色(老板、客户、技术人员等),然后去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提问与讨论,师生互评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往往与项目驱动、引导文法等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方法。

2.5 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7]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专业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实际生产的缩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具体的生产实例贯穿于各单元操作的讲授中,将丰富的科研实践渗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在学校设置相关实验外,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去看看相同的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把工厂的流程与课本上的内容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我院化工系各专业的学生都安排有专门的时间到附近的茂名石化、新华粤、鲁华等大中型化工企业实习。教师可以考虑把教室搬到车间进行教学,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学以致用的工作态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3.结语

本文就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其沟通与表达能力。此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8]。

参考文献

[1]林峰.主编.精细有机合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9.

[2]程毓,张明.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6),72-73.

[3]刘晓东.高职高专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在线,2006,621:11

[4]李勇.《精细有机合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科技教育,2008,no.30.

[5]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3,1,21,20-22.

[6]鞠剑峰.精细化学品教学改革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2005,6,2(2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