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

音乐毕业生论文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对就业观念的认识保守。很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总认为在学校学的专业和出去教的专业一定相符,在中小城市、农村乡镇或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地区,也许音乐教师要同时承担很多门与音乐无关的课程,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等,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受周围亲戚朋友不良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多看重的是所在单位是否在城市、福利待遇高不高等,对一般的学校、事业或企业等单位都不感兴趣。在实际的就业情况反馈中,大量例子证明有的同学就业后总认为自己价值与待遇不成正比,接二连三地调换工作,有的甚至是可以就业的,却因嫌弃工作环境差及收入低而长期闲在家中。同时,靠家庭关系找工作的保守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于毕业生当中,导致学生就业主动性差。第二,择业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主观能动性,尽早地将课堂学习与职业定向结合起来,不应主观认为上好一节音乐课只用唱好、跳好就行,殊不知任何职业都需要扎实的基本技能和理论指导,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强化音乐理论和技能的“活学活用,学为已用”,更要认识到社会职业不断加速的推陈出新和内在发展的特点。在音乐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使学生细化专业知识,将课堂所学基本技能纳为已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选择职业,实现价值。除此,还要明确就业形势,了解将来适合自己的职业,明确大学期间需要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科学的职业选择观,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前途出发,积极准备就业,例如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英语过级考试、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针对就业途径,进行多种选择和储备。第三,创业意识淡薄。国家相继出台大学生在创业时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中也有想创业和有创业热情的,但真正具有创业意识,并最终能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却很少,这还是和学生长期的家庭熏陶以及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训练和实战精神锻炼是紧密相关的。

二、学校及各职能部门的原因

第一,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实效性不强。虽然高校各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其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在就业指导内容上,多数只是传达国家政策、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传授毕业生择业技巧,在就业指导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或组织人才招聘会、介绍成功求职经验等,社会实践和模拟训练较少,缺乏对音乐专业学生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没有市场开拓意识,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就业指导机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地方院校大多已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管理机构,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是从事学生管理或行政管理的兼职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实际经验,由于忙于行政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效果固然不佳。第三,就业指导缺乏和音乐专业学科的结合。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专业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结合所培训对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深学生对职业领域的认知,而专业教学中,任课教师又只局限于对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对专业知识在就业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涉及更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了解不清楚,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不能有机融合。

三、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与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加强机构职业化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各地方院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就业率低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的招生规模,应在有条件或努力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就业指导工作必要的实践、科研、调查等经费开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涉及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需要有一批专业化、职业化教师专注于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保证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在学校中选拔一批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并从文化馆、歌舞团或企业中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业演员或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和顾问,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鼓励他们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提高就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音乐专业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2篇

音乐与舞蹈艺术表演专业是实践与舞台表演艺术,是以展现舞台艺术效果,达到表达艺术内容为目的的形态艺术,表演者须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展现思想与技能相结合的成果。因此,其学科特色即注重舞台表演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作为音乐、舞蹈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其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以举行音乐会、舞蹈专场表演为其设计内容,并结合撰写艺术实践体会、学习心得、社会调查报告等,使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展示,完成一套更符合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而不要求其单一的以撰写毕业论文为改革方案,这样的探索举措比较符合其专业特点,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相关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即本科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与展示,体现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的素质状况。

鉴于音乐舞蹈学院大多数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大多学生写论文都是走捷径,网络拼凑,形式应付,没有起到论文撰写的实际作用,很难达到毕业论文撰写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舞蹈专业其专业形态属于表演类型,学生从进校至毕业的专业课程均根据舞台表演实施教学,各专业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表演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作曲专业除外)而制定的,舞台实践的环节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为了有效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给学生以非常必要的舞台实践机会,有必要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以专场(音乐、舞蹈)专业音乐会、表演汇报会为主,并与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感想、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进行的模式。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操作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音乐表演(含作曲理论、少数民族特色专业)、音乐学(含民族音乐、音乐普修专业)、舞蹈学。从专业方向分析,基本可以分为形态表演和理论创作。由此,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分两种模式实施:i)理论性质的专业(民族音乐学专业、音乐理论、音乐学理论选修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按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实施。2)表演性质的专业(含音乐表演、民特、作曲、音乐学声乐普修、音乐学器乐普修、舞蹈学)实施专业表演(音乐、舞蹈)汇报会并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心得、调查报告的模式。其中,作曲专业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并演示。具体实施由教研室负责。作曲理论专业由理论教研室指导,表演专业类由声乐、器乐(钢琴、民乐、西乐)、音乐学、舞蹈教研室组织实施。

设计内容包括:

1.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可为独奏、重奏、合奏等,音乐学(音乐普修方向)专业的毕业汇报音乐会以重奏、合奏为主。音乐会要有详细的节目单及参加演出的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名单。

声乐、器乐、音乐学普修专业学生音乐会(设计)表演可以三种方式进行:1)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由专业教师推荐教研室讨论同意专业突出的毕业生举行,音乐会演唱作品在8~12首之间)。2)以本教研室毕业班为年级组织的分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3~5人。3)自由组合组织音乐会,个人演唱、演奏作品3首。

每场表演汇报会当场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计划表、指导过程记录表、毕业设计音乐会、舞蹈汇报会评分表等),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2.舞蹈专业表演汇报会。教研室根据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学生表演状况确定表演场所选择。每个学生汇报表演涵盖‘‘基训、民间舞、剧目”三个部分。教研室制作节目单成品,节目单供演出及存学生档案用。学生存档节目单一式二份。表演汇报会后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理论作曲专业由理论教研室负责组织,包括民族音乐学专业及其他专业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按程序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答辩工作,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作曲专业的论文撰写,分两类进行:其一,毕业生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写作毕业作品(范围可涵盖器乐、声乐、舞蹈等音乐作品),并写出创作感想以及技术分析,进行作品展示。指导教师对作品进行评判、评语,教研室做出结论并按五级制进行打分。其二,学生可选择撰写音乐理论的相关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音乐舞蹈学院以2011届、2012届试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以本文方案执行。其中2011届学生为106人,举行音乐会10场,参加学生54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表演人数48人。撰写论文即答辩4人(篇),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02篇。2012届毕业生133人,举行音乐会11场,参加学生76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人数40人,撰写论文即答辩15人(篇),音乐作品创作2人(件),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18篇。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普遍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他们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展现在舞台,展现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反应和效果良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处理,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也充分体现其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水平,所撰写的两篇民族音乐理论论文,评选为我校毕业生优秀论文并发表。

尤为突出的是两场舞蹈专场在贵阳大剧院演出,面向社会,充分地展示了民族大学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省政府有关领导、各专业院校和团体的专家老师到现场观看演出,对晚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一些专业院校的专家同行,得知我院以此方式作为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方案,都予以很大的关注和讨论,并认为这对各有关专业院校毕业(设计)内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与改革。其中,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等学院已经借鉴我院的经验对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改革试行。由此可以认为,以一套完整的毕业生毕业(设计)方案为探讨的改革措施,将会对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舞蹈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本科生;毕业论文;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拟从分析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专业特殊性,其次是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音乐专业属于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入校后,学生通常只注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对《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和扎实,同时又缺乏文字功力的训练,因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练笔的时间少,而教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出现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一个只会演奏、演唱而不会表达文字的人,不能算合格的音乐教师或音乐科研工作者。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资料,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的实践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是决定文章内容和价值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往往直接决定论文的成败。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本科生在校期间掌握的多是基础知识,知识面和掌握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选择的题目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易宽,应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并能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另外,学生要充分考虑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兴趣浓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写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外,还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音乐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在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例如音乐史课、教法课、欣赏课等等,可以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训练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另外,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延伸性的,能融合相关课程的思考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4.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

针对毕业生在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训练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应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和整理、撰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及论文修改到文论答辩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技能和方法,以解决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

5.积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师生比结构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做到有足够的指导教师以及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审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确定题目,拟定提纲,一直到初稿至终稿的写作,都应发挥监督指导、启发促进的作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大学生开始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初步尝试。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对学生进行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教育;其次,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的根基,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对进一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3期(15).

[2]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袁培. 常思则善――由毕业论文写作谈及“音乐学文论写作课程”的开设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0,(7).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4篇

发现:①论文题目不准确;②选题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③选题难易不合适,以上三项都是音乐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大家做做选题时不妨从以下角度出发,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1.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3.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

4.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在确定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个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2. 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表演理论研究

3.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4. 通俗音乐现状及发展趋势研

5.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6. 外国音乐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研究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5篇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音乐学院”化;科研能力

近年来,有关本科毕业论文抄袭成风、质量低劣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媒体。鉴于这种不良之风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些专业人士甚至提出“既然名存实亡,索性一废了之”的建议,毕业论文的存与废一度成为媒体上激辩的话题。

显然,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的重要凭证,以及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培养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短期内是不会被轻易取消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则十分明朗,多次出台文件就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质量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良之风犹如一场瘟疫在整个本科教育中蔓延,作为培养人民音乐教师摇篮的高师音乐院系同样未能幸免。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大学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就要明显低出很多,这先天的“营养不良”进一步降低了他们抵御不良之风的免疫力。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2 缺乏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音乐市场就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音乐将伴随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音乐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调节心理、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操无可替代的精神食粮。音乐将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从事社会音乐活动和社会音乐工作的人将会遍布社会的各个基层,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会越来越多;这样就给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在这个大的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高职音乐教育如何办学、如何定位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高职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音乐教育的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这类学生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比较薄弱。这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从事演员职业或到影视、电台、电视台、群众文艺、社会文艺等行业工作。第二类是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毕业生,这类学生知识面宽,综合素质比较好,但专业性和技术水平比音乐和艺术院校学生要低。这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从事中、小学以及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电台、电视台、群众文艺等行业工作,以上两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第三类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这类学生专业性和技术水平比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低,知识面不如师范和综合院校的学生宽。针对以上两类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以及面对市场就业的总体情况来看,高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要想赢得市场,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那么、高职音乐教育就必须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艺术实践;二是强化一专多能;三是强化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如能做到以上三个强化,那么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应该有四条:一是继续报读本科;二是到城镇文化馆、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工作;三是到厂矿企业、从事企业音乐文化;四是到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等基层单位从事群众音乐文化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用人市场,开发的潜力很大。

二、厂矿企业和社会基层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艺术人才?

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的键身、娱乐和休闲的需要,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便会应运而生。经济效益好的厂矿企业就会注重发展企业文化;乡镇、街道办和社区就会考虑如何活跃和发展群众文化。音乐文化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无论是厂矿企业还是乡镇、街道办和社区都需要音乐人才。城镇的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的经营和管理也需要具有音乐专长的人才。

但是不论是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的经营或企业文化,还是乡镇、街道和社区的群众文化,都是整体工作的一个部分。他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音乐专长,又有从事文字、社交、公关、织等综合能力。平时做好本职工作,有音乐文化活动,或在工作中需要音乐知识和技能时,又能具备做好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即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

三、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厂矿企业和社会基层对音乐人才的需要,高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一个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五种综合能力。一个良好的专业技能是指:有一门突出的表演技能,既唱歌好、弹琴好、或跳舞好,其它两项表演技能也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组织合唱、伴奏和编排文艺节目的技能。五种综合能力是:策划组织文艺活动的能力;主持文艺晚会的能力;有一定公文写作的能力;有英语基础会话能力;有良好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在具备以上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品德和正确方法,为工作后继续学习和深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良好音乐素质教育 学前毕业生 就业 帮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1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前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素质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关键环节,而音乐素质无疑是其诸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前教育毕业生来说,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才能够在学前教育工作当中给予孩子优秀的教学,才能够让孩子的音乐素质有所提高。

一、良好音乐素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优秀素质的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这一专业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知识,如写作、绘画、制作等,因为其教育对象是从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学前儿童,该阶段儿童各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想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需要学前教师具有良好的相关素质。而具备这些相关素质,就是学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

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学前毕业生的重要素质之一。首先,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不管学习哪种专业的人,不管从事哪种职业的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音乐可以缓解疲劳,音乐可以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等。其次,对于学前毕业生来说,良好的音乐素质更加重要,因为音乐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音乐素质教育,并取得理想的效果,首要条件也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就是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因为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行业的现状

当前,学前教育这一行业蒸蒸日上,幼儿教育机构不断开设,但就当前形势来看,私人幼儿教育机构逐渐专业化,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对于毕业生就业来说发展前途与相应待遇也在不断上升。而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更是由于其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其编制难求的紧张局势。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学前教育毕业生要想顺利进入幼儿教育机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其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质大大有助于其就业。

音乐来源于人类日常生活,其素材、形式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音乐这一形式,可以大大激发人类个体的创造力,就学前毕业生而言,对其进行良好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因为,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拥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帮助

(一)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内外兼修

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其情感的陶冶,而且有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毫无疑问,音乐是有效培养美感的众多艺术手段之一,通过音乐审美这一教育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对学前教育毕业生进行可感知的审美教育。关于审美教育,对于学前教育毕业生来说,音乐教育是其最佳的途径之一。音乐有动听的旋律,有鲜明的节奏,有优雅的曲调,甚至还有美妙的故事在音符里面,诸如这些特点都可以十分自然地激发起其对音乐的喜爱,在其喜爱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教育,既直接明显,又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功效。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学前教育毕业生的积极理解,而情感的陶冶则更加需要学前教育毕业生的正确理解。音乐的美是看得见的,音乐的美是听得到的,但情感则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毕业生进行情感方面的陶冶,从根本上需要其耐心地、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当中。在此基础之上,学前教育毕业生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对音乐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还会在外在气质上表现地更加优秀,因此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内外兼修,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拥有良好的气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的重要砝码。

(二)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缓解生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音乐可以使人的神经兴奋起来,音乐可以使人的思想压力有所减轻,音乐甚至可以对人的心理疾病有所医治。现在对于心理疾病的医治方法当中,音乐治疗法是运用十分普遍的一个方法,如对睡眠不佳的患者,可以让其多听一些节奏较慢,曲调柔和的音乐,如对有些抑郁的患者,可以让其多听一些节奏欢快,情感丰富的音乐等。

(三)良好音乐素质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团体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毕业生是80后与90后,经历了计划生育,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在缺少伙伴的成长经历下,团体意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而音乐是对其进行团体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而这整个意识培养过程当中,学前教育毕业生思想意识上的改变对其今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借助音乐教育这一内容可有效培养其团体意识。

如对其组织合唱比赛,在比赛准备过程当中,要有效使得学前毕业生通过歌曲的排练需要收到节奏、音量、旋律等的限制,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演唱,同时,还要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不论是准备过程还是比赛过程当中,学前毕业生都从中受到了限制与启发,这无疑对其纪律性、团体意识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学前毕业生可以从中切身体会到了团体这一概念的存在与团体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之所以如此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是由于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该意识是重要参考素质之一,对于学前毕业生而言,其参加工作后能否与其他幼儿教师及相关领导顺利合作,直接影响着其工作能力能否充分发挥。

四、总结

由以上论述可见良好音乐素质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可见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专业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就不难理解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就业的帮助。总而言之,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要重视学前毕业生的良好音乐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9篇

目前,国内研究者从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对策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比较多。而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综合考虑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之间的相关研究的还不多见。通过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2010届、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及市场调研,准确发现并把握市场信息,完善学校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改进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增加学生的硬实力,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

音乐表演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化和多元化,特别是2002年国家对艺术类职业类院校进行改革以来,许多艺术职业类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比例、就业与专业契合度呈下降趋势,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偏低。

2010年以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始调整,逐步扭转了就业状况,从实际就业相关量来看,2010—2012届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9.7%、94.9%、93.2%,其中签约率分别为10.3%、32.4%、36.7%。约50%的毕业生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不包括在酒吧等娱乐场所驻唱),其中有20%还从事其他行业的兼职(不包括家教或短期培训类的自谋职业),28%选择创业或灵活就业(65%与音乐相关);从地域分布情况看,78%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工作,其中30%选择在杭州工作(包括杭州生),2%选择到海外深造,10%选择到北京或上海等一线城市自谋职业;从就业稳定性来看,从事与音乐相关行业的毕业生中,82%曾经求职失败或换过工作,21%对工作不满意或有消极情绪。另外,初次就业时未从事音乐类的毕业生中有10%在二次就业时选择或从事了音乐专业,从事其他行业的毕业生变更率比较高,灵活就业率更高,达到58%;从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或就业单位分布来看,5%的毕业生在各地的歌舞剧院工作,30%在群艺馆工作,5%在教育部门工作,15%在培训机构工作。

从总体来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排在前列,签约率有所提高,就业相关度有所提升,但就业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浙江建设文化强省和“两富”浙江的口号引领下,伴随着音乐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社会对音乐表演专业高层人才的需求相应增加,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水平,增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和整体实力的同时,自然提升人才素质和就业能力。

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量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的分析不能完全从其本身来寻找,还应到与就业相关的因素中去寻找。就业在一个地区的实现程度或提高程度,取决于毕业生满足这个地区或行业的需要程度,而要满足这种行业或社会的需求,需要提升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学与行业的关联性,需要在以往教学存量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增量。对于艺术表演类院校来说,还必须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课上授课与专业实习之间的关系。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部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工作满意度偏低、专业对口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专业能力不强

专业能力是艺术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一些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不强。音乐才能与天赋有关,与从小的家庭培养教育有关,但与音乐生本人的主观努力、与学校所开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关系更大。第一,从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设置来看,目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文化基础课基本维持在5:3:2左右,其中专业理论课及文化基础课以课堂教学为主,专业实践课以各种演出、观摩及自主练习为主,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散漫自我、缺乏自控力的音乐生来说,有待商榷。“听千曲而后识音”,许多音乐生有对音乐的热情,但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部分学生学习进步慢,甚至出现退步现象,原因是缺乏大量的专业实践练习与演出实践,这样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就像理科生如果不做大量练习,是学不好数理化课程的。第二,从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课堂教学往往与社会实践脱节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趋势,一些毕业生反映在校所学知识几乎用不上,这可能与教材或讲义的相对滞后性有关,与个别教师音乐理论或知识更新慢有关。这些问题均会导致许多毕业生在应聘时失败或者在就业后出现种种问题。

综合素养不高

按国家教学目标的要求,高职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结合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培养本专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音乐表演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尤其在就业市场竞争和群众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近3年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做的工作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并非是单纯地对于某种唱法或某种乐器演奏,很多是以专业为背景的相关行政性工作,这就对毕业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毕业生往往感到专业能力能够胜任而文化知识却捉襟见肘,而在校学习时,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学习氛围,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多存在“重艺轻文”的倾向。这与家长对其从小的艺术灌输以及社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有关,与艺术院校文化基础课照搬普通高校教学内容与模式有关,而这些对于音乐生的职业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两课”等文化公共课与个性强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斥力,所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上课缺勤率与文化补考率都比较高。其实,文化课程并不代表文化的全部,也不能说明文化课好的学生综合素养就一定高,但是,由于目前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的相对弱势,部分专业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轻视短视,导致个别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常识,而没有文化支撑的艺术生,最多是暂时片面发展的具有“音乐特长的人”,而不是“音乐人”,更谈不上成为真正的艺术文化者。在社会迅速发展、艺术多元化的今天,综合素养高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育显得更加重要。

就业指导不力

就业前的准备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对于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从国内各地方艺术院校来看,对艺术生的就业前培训或指导,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高校毕业生从“统包统分”到“自由择业”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虽然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实行,然而,在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往往是“学生的事”,学校只要“就业结果”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从主管就业指导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来看,招生就业办公室主管招生和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则主要“承包”给各个教学单位。就业指导无论是招生就业办公室的事,还是某个教学单位的事,都需要非常了解就业或在就业方面非常成功的人士来讲解。但事实上,许多指导学生就业的任务几乎落在了学生辅导员身上,而这些辅导员本身工作就比较重,很多人对就业工作并不是很精通。从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来看,大部分艺术院校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或指导的次数不多,主要集中在始业教育和实习教育过程中。而始业教育时期大部分学生的关注点不会是就业,其在实习期关注的主要是找单位或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一句话,当学生进校时,并未关注就业;当开始关注就业时已

离校。

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通过就业指导和培训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呈现出真实的专业实力、综合素养和就业技巧,如何指导、造就全面自由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音乐人”,成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瓶颈”的方法之一。

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大局做出新的贡献。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浙江目标。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类新兴文化产业不断兴起,文化馆、群艺馆、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从当前火爆的文化、影视市场就可以看出来。

为了填补未来5年高素质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存在的巨大缺口,解决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可持续就业问题,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音乐表演专业的“音乐人”,笔者试图从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与优化实践机制。重点关注优秀生的同时兼顾“后进生”,不但要看到学生的横向对比,更要看到其本人的纵向发展提升。相关演出实践从之前“优中择优”转变为机会平等,“后进生”优先登台机制。学院每学期结合专业教学会定期开展各类专业演出实践活动,如习唱会、习奏会、星期音乐会及各类观摩、演出,通过实践和观摩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第二,统筹落实分阶段实习工作。分阶段实习就是打破定时、定量实习的模式,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将校企合作环节和实习常态化。从实习的主体来说,不光毕业生要到实习单位实习,而且新生也要到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不光学生要到实习实践基地学习,而且教师也要到一线接受培训和再学习。这样能防止教与学的相互脱节。从实习的时间来说,不仅有毕业前的实习,而且在校学习的某个或某几个时期均要到实习单位实习。当然,必须协调好学校与实习实践基地之间的关系,统筹好校外实践基地教学与校内教学和比赛演出之间的关系。加强校企合作,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建立健全分阶段实习工作机制,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应用到社会实践(或实习)中去。

第三,继续优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专业教学来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保持系统化科学化的同时,还要时代化、社会化。“一对一”的师徒关系模式下,大部分音乐专业教师讲义的规范性和时代性不强。总的教学计划必须规范化,但是,具体的讲义内容必须个性化、多样化和时代化,要贴近学生实际,紧贴社会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可以进一步探索专业教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做法,优化师资力量。目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也在与各大音乐学院合作,让学生经常能听到其他专家的授课,效果很好。当然,也可请非学院派的专家前来演讲,也要多给青年骨干教师更多出去锻炼的机会。对于文化教学来说,要增强讲授知识的艺术性,将知识性与实用性、趣味性相结合,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让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增强他们的思想文化素养,而不只是强调知识的记忆与灌输。另外,可进一步实践,将专业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课内容,在文化课教学中列举专业教学方面的内容。这需要专业教师与文化教师能力的互补,也需要双方的合作教学或沟通交流,包括专业教学与文化教师间的互听、互学和互长。

第四,持续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使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化、常态化。就业工作不应该是部分人的“季节性”工作,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形成从入学教育开始的系统就业指导体系,把就业工作战线前移,把育人工作全员化,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就业心理准备到就业能力提升,让学生准确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准确定位自己,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事业观。

当然,这需要加大对相关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可定期安排就业指导人员到外面去培训学习,也可将就业方面的专家、学者请到学校来,无论是学生还是就业指导人员都要参加。另外,就业指导工作要艺术化。2012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模拟就业招聘现场,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实践演出。学院通过就业方面的实践演出,提高了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方面知识的关注度;通过把实际演练融入到就业指导中,开展艺术化的指导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就业指导效果。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为解决好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间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多元化,专业设置要合理化,并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学校对学生培养的多元化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 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为解决好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间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多元化,专业设置要合理化,并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 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艺术硕士教育 调查问卷 课程设置 学生反馈

“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是在教育部批准艺术硕士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教育初始时期,试图通过对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状况在教学、学习以及课外交流活动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得到量化分析结果的跨学科研究课题。采用数据采集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体系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状况的主观意见反馈做第一手资料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是该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据收集和分析目的是除了常规的理论研究之外,规范和改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微观体系,从量化的参数分析结果研究该体系是否能够达到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艺术硕士教育目标的要求;研究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各个环节中的关键元素如何对教育成果产生影响;研究教学中的主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在通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学习和教学之后,对整个艺术硕士教育直观的综合印象产生了哪些变化。

一、调查问卷的背景

此次学生跟踪调查问卷是接续第一次调查问卷的思路,针对第一次问卷的分析结果和倾向性结论设计而成。学生是艺术硕士教育的受体,针对教育的主观感受能够最直接地反映浅表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切入点。这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依据项目立项的研究意图,多方面地触及硕士研究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对学校教学和学习方面相关问题的想法和态度。综合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其他数据采集的分析结果,完成一个初步的、基于实际接触得到的数据分析报告,同时为建立进一步分析课程设置数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在2014年。调查的目的是,直接了解学生经过音乐演奏专业硕士课程学习之后,对教学体系中的具体问题的直观感受和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是2012年入学的音乐表演专业(包括钢琴、声乐和器乐演奏等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这种抽样调查的方式简单易行、问卷制作的封闭式问题对调查对象完全一致、分析归纳数据简单准确,与项目最终的目的比较吻合。这次问卷发放的范围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39所院校。

第二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9所院校中的钢琴和声乐专业的艺术硕士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了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5份,有效率占97.5%。

二、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一共分为十个问题。前五个问题涉及学习的感受和收获。第一个问题即“艺术硕士阶段学习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最大差异”,从“课程深度、考试要求、学习目的性、没有差异”等方面了解学生从本科到硕士阶段对学习差异的综合感受。这是一个多选题。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试图得到经过两年学习的学生对艺术硕士专业课程的直观反映。四个选题的设置也是通过一个先期阶段调查之后得到具有比较典型问题的回答。再次在问卷中设置,是想进一步确认这些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第二个问题也是一道多选题,即“你认为表演能力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A技术技巧、B作品理解、C创造发挥空间、D稳定心理素质、E音乐会项目设计”。这个问题是针对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那一个方面而设。尽管最终的考核形式会以演奏和论文的方式,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收获会有侧重。这些问题能够反映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三个问题即“毕业音乐会能否全面反映艺术硕士学习的真实收获?A全面反映了学习成果、B需要论文的理论补充、C部分反映、D差距很大”。毕业音乐会是音乐专业表演专业艺术硕士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和演奏技艺的最终呈现方式。各个院系艺术硕士教育对表演实践和理论学习各有侧重。这个问题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如何看待毕业音乐会的考核效果。

第四个问题即“专业理论课对表演的帮助在哪几方面?A 更容易理解作品、B 使表演更趋理性、C 更容易记忆作品的演奏要点、D与提升表演水平关系不大、E 更好地把握作品整体结构”。这个多选题涉及到了目前表演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与表演实践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先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做过理论上的分析。该问题是想得到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个问题即“专业(实践)课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尖锐直接的问题。同第一个问题类似,是一个能够从数据上得出直接结论的问题。有的时候简单直接的感受更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直逼问题的实质。

后五个问题则侧重了解课程设置的几个特定内容。第六个问题,“选修课的必要性”。选修课是一个充分体现教学理念特点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一个衡量指标,也充分体现了各个学校在教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的配置。第七个问题,“列出对自己能力提高影响最大的三门课程”。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范围做比对。设置的目的是试图证明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分类。是否存在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教师与学生之间等各种分类关系在学生中的影响。第八个问题,“你认为毕业论文的作用:A 音乐会作品的文字阐释、B表演技能提高的理论阐释、C 艺术硕士学习的全面总结、D与专业表演关系不大”。毕业论文是表演艺术硕士衡量毕业学习成果考核毕业成绩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相对于原来理论硕士学位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地位可能具有了新的位置。这个问题是艺术硕士教育从尝试到成熟过程的一个标志。特别有意义的是毕业论文与毕业音乐会之间的关系。第九个问题,“艺术硕士学习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哪几方面?A提高音乐表演技能、B事业进步的阶梯、C就业的需要、D走一步算一步”。这是一个单选题,目的是考察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前瞻性判断,同时,考查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第十个问题,“简短一句话,说一说艺术硕士学习的感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最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套用前一题的四个选项。也就是,回答问题的性质基本上可以用第九题概括艺术硕士学习必要性的具体体现来归纳。

三、调查问卷数据简析

“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与“考试要求”占回答比例最多的两个选项。这说明艺术硕士阶段学习的方向性更强,动力更加明确。课程深度差异的比例并不占优势。当然,这与问卷没有做学校之间差异性区别有关系。

第二题中“创造发挥空间”和“稳定心理素质”这两项比较少。“技术技巧”的提高占有绝对多数。这说明我们大多数被试学校的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基本上给予了正面的肯定,那就是提高学生的表演实践能力。“作品理解”和“音乐会项目设计”这两项的衡量标准一个是思考方式和处理方式的改变,一个是处理大型项目的筹划能力。从这方面能够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素质的正面影响和学习能力的细节方面的注重是值得肯定的。第三个问题,毕业音乐会在艺术硕士学习中,既是一个学业上考查技术技巧的方式,又是一个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时刻。同时各个培养院校对毕业音乐会的认识也存在差异。A和C项近70%的学生给予了毕业音乐会的正面肯定。B项其实是我们认为毕业音乐会在音乐表演专业艺术硕士学业中的真实功能,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更侧重后者的地位。可以看出给予这项认可的人数只有20%,甚至还有相当部分回答认为毕业音乐会并不能如实反映学习的成果。

在涉及到作品分析、表演控制、音乐演奏记忆和作品整体结构把握等学习的四个方面。回答基本上肯定了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有近40%的人给予了负面的回答。理论课与表演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还有进一步密切和完善的空间。对选修课的正面肯定其实是对表演专业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期待。

毕业论文的要求曾经是艺术硕士学习要求中的热点问题。从问题的回答来看,对于毕业音乐会的认识的回答比例比较吻合。毕业论文与毕业音乐会之间的关系的确是教学和学习两方面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回答第八题时,大约有超过50%的学生都将此作为了多选题,也就是选择了两个以上选项做勾选。这一方面说明当时设计问题的时候不够严密,同时也说明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事业选择的压力。设计此题的意图,是想将学习的动机进行各个层次上的剥离,试图在新的就业和事业升级的形势背景下,考查学生学习的动机。

最后一题的回答结果:A 项占36%的回答认为艺术硕士的学习提高了音乐表演技能;B项 87%的回答涉及了事业进一步发展;C 项80%左右的回答涉及了就业;D项几乎没有回复。四个方面的回答比例恰好能够佐证上一个问题的空缺。

这个科研项目立项初期的计划,就是对所有采集的数据做初步的归类整理、归纳和浅层次上的分析,不做结论性的结语。这份学生调查问卷的初步数据统计,比较明确地说明了经过一个周期学习的学生对当前表演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的直接想法。这些多样的想法和态度已经顺着问卷设计者的思路归拢成为一组组目的性和方向性明晰的数据,为建立数学模型做系统的分析提供了一些可靠的依据。

(注: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大项目“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编号:008-105564GK196)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6).

[2]李占秀.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2(6).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13篇

1现行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1录取制度存在的缺陷

音乐招生由文化课与专业课两部分组成,结合第一志愿所报学校,再以文化课总分排序,录取招生计划名额.过去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这种方式只注重专业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不断扩招,扩大招生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同时,扩招也给高师生源上带来负面影响,考生质量整体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决定着音乐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中的激烈竞争,对生源的基本起点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以技艺特长或声音天分来审视选拔音乐人才实在不够全面.学生的音乐素质,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与一般青少年基本相同的文化素质,还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对其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给予必要补充.每年所面对的各种考生,除了在基础文化知识上做出大体一致的要求外,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常常只根据考生所报类别有针对性考察,这种考察不可能非常准确.从招生情况看,大部分被录取的学生知识面窄,音乐素质较差,很多考生为了考入学校,盲目随一些老师“突击学习”专业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突击学习”往往只限于几首考试曲目.音乐人才的选拔,采用测试考生一项主要特长为主考项目的方式一直沿用.音乐作为教化人的手段,要求教育者首先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然后才是经过音乐学习的音乐人,其人才选拔要从全面素质出发,而不是单项技艺.

1.2授课方式缺乏创新

高师音乐教育缺乏师范性,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格的师资意味着能上讲台、能做示范、能搞活动,培养的师资能讲授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科学示范;能自弹自唱;能组织辅导音乐节目等等.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常常只是学生演唱﹙奏﹚作品,老师提出意见调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演奏个性;学习曲目量少面窄,往往只学几首考试曲目,没有大量浏览与精加工的结合;缺少伴奏、重奏、指挥训练,不利于全面发展;缺少基本教学法的知识与实践.教学形式方面:缺乏艺术实践,除考试外观摩演出较少,许多曲目因没有上台机会或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使水平发挥不出来,对曲目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声乐教学中不能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没有一个对正确声音敏感的耳朵谈何声乐教学?钢琴教学中盲目地过分强调基本功和技巧,精炼几首作品的方式不适宜师范生,照谱死弹,学习范围狭窄,无法适应日后教学和工作需要.理论知识相对孤立零散,课程设置各门类间缺少联系与交叉,缺乏必要的整合,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发挥更好的作用.

1.3毕业门槛过于宽松

影响和体现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外,还有毕业生质量.由于崇尚并且大力培养尖端型人才而不注意培养普及型人才,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而且很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从事基层性工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容量有限,人满为患,而大量基层岗位无人问津,影响音乐毕业生出路及音乐事业发展.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是对学校的一种检验.我国各高等艺术学院在教学体制上恰恰采取的是“宽出”方针.总是事先定出招生总数,由此确定录取的控制数,在此基础上预测毕业的就业人数,是按计划办事.其实任何招生考试实际上只是一个学生是否有某方面培养前途进行一下预测而已,至于学生将来能否成才,要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以及学业结束时的全面考核来判知.音乐教育应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通过大学四年的综合熏陶,使他们不仅有相应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而且具备普及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责任.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改革现行加试录取办法

我认为高师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理念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测试,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主项与素质相加.主项测试重点考察什么?我认为非专业艺术院校不应该注重声音条件,方法技术等,更应该注重对歌曲韵味风格的理解表达,不能把技术当音乐,只有有了音乐感觉才能发展技术.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不能为表层技术程度、难度所遮盖.建立曲库,作为考生考试范围,增加可比性.为了公正客观和简化考试过程,考生录制好演唱(奏)磁带,报名上交统一编号,由评委听带打分,减少人情因素,同时为避免磁带作假,复试时对照磁带复核的同时,全程录像,留下考试轨迹.一旦有假立即取消考试资格且一年内不准报考,音乐笔试统一测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包括练耳、乐理、音乐知识,题型多样化,但技术和难度上不大,听力记谱反映考生音乐素质,线谱应适当加分.磁带打分成绩+笔试成绩=专业基础成绩,此为初试.复试注重其音乐素质和可塑性,曲库指定曲目和自选曲目相结合,视唱测评放在此轮(可增加模唱内容),进一步审视考生音乐素质,此轮为避免不正之风,也要相应制定评分细则和标准.专业、文化双向考虑 ,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注重文化课分数,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忽略微差的专业分数.专业分数上的微差不能反映学生专业实力差距,文化分数差距大,却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可塑性差距.同时,两项成绩划档加分,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其包含面很广,人文、地理、政史、逻辑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日后从师打下伏笔,虽然涉猎面广,却非常基础简单化,均是点到为止,但几乎面面俱到,所以要获得高分也不容易,由此提高生源全面素质,使他们负载起时代的使命,这样沙里淘金层层筛选出来的好苗子,对音乐教育发展将受益无穷.

2.2创新课程授课方式

坚持师范教育理念,坚持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需要,由专业艺术院校中追求“高精尖”的做法转为培养“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人才.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演唱(奏)会、音乐欣赏会、歌手赛等,使人人有登台机会,相互学习,在演出准备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化妆、服装、灯光、音响等工作,教师指导其实践和熟练舞台演出的具体环节.学生成绩注重平时,淡化期末.平时成绩包含演唱,问题解答、创作、论文写作等,期末考试分笔试和口试,口试采用当场抽条当场讲解的方式.大一、大二侧重相关知识讲解、解答;大三重论文写作,督促其思考,大四重实践,实习讲课式.对专业老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给学生一定的自,允许学生广泛听课,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同时为避免学生道听途说盲目选择,老师也通过考试发现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并将这种方式公开化、制度化.根据高师声乐教学目标,注意对学生师范性和多项技能的培养,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演唱功底,培养“站讲台”不是“上舞台”的人才,所以可以取消“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或变“一对一”为“一对多”方式.这一对多也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一师对多生”,一来可以节约师资,二来使学生观摩老师上课,经常得到见习,提高对正确声乐和方法的鉴别能力.第二层含义是“一生对多师”,这是指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生在广泛听课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择师,集众师之精华讲授于一身,全方位提高自己.理论课中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表达的“组织者”,不仅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而且掌握科学的教法,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设特定教室长期播放音乐类节目或音乐课件,开拓视野,鼓励支持自创课件.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音乐美学》等大课或讲座,深化学生人文素质,把学生的思维视角引向艺术的其它种类,扩大学生认知领域.此外,流行音乐也不应被排除在音乐院校的关注外.开辟各种门类的选修课,并施行跨学科听讲,使学生增加音乐与其它门类的横向联系,拓宽知识面.

2.3严把“出口”,确保人才质量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钢琴专业 指导 策略

毕业论文是由毕业生提交的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可对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检验,同时也是训练学生从事专业研究的基本技能。本文分析了钢琴专业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使钢琴专业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有所提升。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艺术学科中,音乐专业属于一个分支,而钢琴专业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具有较为薄弱的写作能力,进入高校前,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学生往往只重视训练演奏的技巧与技能,在学习《音乐教学法》、《中西方音乐史》和《艺术概论》时,不具备较高的学习热情;导致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具备扎实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文字训练的功力欠缺;在写作毕业论文时,觉得难以驾驭。而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方式,又使学生在平时没多少时间去练笔。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又主要采用灌输式,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欠缺写作能力。

二、提高钢琴专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毕业论文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行检验,进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由于钢琴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重视训练技能和技巧。如果一个人不会用文字去表达,而只会演奏,他就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科研工作者或者是音乐教师。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的写作,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对资料的利用、整理、搜集和使用,学会图书馆中文献资料的检索,作为一个系统的实践机会,能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更好的了解。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进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结合实际,对选题合理选择

对文章的价值和内容起决定性的关键环节,就是选题是否合适和正确,它对于论文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应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这样才能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其次,要遵循适中的原则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学校期间,学生仅仅是掌握钢琴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但在深度和知识面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样题目的选择上,宜窄不易宽、宜小不宜大,需要尽量与本专业的实践和相关知识相结合,对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性予以体现;最后,学生所确定的研究领域,应是自己感兴趣的,有强烈研究欲望的,这样就容易获得写作上的成功。

(三)夯实专业基础,使写作能力获得提升

钢琴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培养人文素养知识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钢琴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进行启发,有意识的讲授科研知识。同时在一些欣赏课、教法课和音乐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如对观点的阐述,对问题的论证、对论据的运用和对材料的组织等。同时,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能对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并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强化,主观能动性增强,进而使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对“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进行开设,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针对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论文时实践经验和写作技巧欠缺的现状,应对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进行开设。对钢琴论文从选题、整理和搜集资料,论文提纲和初稿的撰写以及修改和答辩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讲授。使学生能对论文撰写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的掌握,对答辩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能够灵活的解决。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使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就是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师生结构、职称、学历和年龄相对合理,能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其次,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从论文题目的审定,相关参考资料的阅读和搜集、题目的确定、提纲的拟定以及写作初稿和终稿,都要发挥促进启发、监督指导的作用,使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钢琴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既是检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理解水平,也是大学生初步尝试研究实践和工作设计的过程。为了使钢琴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获得大幅提升,就要对学生论文写作技巧提供有效的指导。学生应高度重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既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锻炼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这样会对论文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初昌雄,周辉.大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2]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04).

[3]黄春梅.本科毕业论文不宜取消――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4]张秀丹.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文献检索知识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07).

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第15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把全党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结束了多年“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①对教育的干扰与制约。学校教学秩序稳定。经过折磨的教师们恢复教学工作以后,以极高的敬业精神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千万人中遴选出来的渴望学习的作曲系新生,入学以后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从完成作业中受益,丰富了音乐知识,培养了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却又不为课业所囿,尽量扩大视野。多方自学祖国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从诗经、楚辞、诗、词、文、赋学习中弥补文化修养的欠缺,也从中积蓄音乐创作的素材。原课程中缺少对我国民族乐器的研究,他们便多方面对民族乐器的性能作研究,对古代民族器乐曲遗产亦有所涉猎。

长期以来,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音乐被奉为音乐院校学习的经典。而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音乐却被作为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腐朽形式主义音乐遭到批判,是严禁涉猎的。闯入这个将受到严厉批判,甚至被划为“”。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较为宽松的文艺政策,解除了束缚文艺发展的一些条条框框,要求全面继承并发展中外古今一切优秀遗产。北京、上海、武汉等音乐院校的一些教师先后着手研究西方现代音乐,其成果在各种刊物上登载。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后改为《世界音乐》)双月刊②,专门登载有关西方现代音乐流派、作曲家、作品研究、现代音乐写作技法译文。有关现代音乐的一些专著也逐渐问世。同学们自学研究西方现代音乐有了一片园地,这弥补了课程中缺少现代音乐的不足。研究现代音乐一时成为一种风气。

在此种氛围中,英国剑桥大学音乐教授、曼彻斯特乐派的现代音乐作曲家戈尔(Alexander Goehn)来华讲学。自1980年5月20日至6月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一位现代音乐作曲家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在序言中,他先就二十世纪之初西方音乐的形成,其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起伏变化,及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间相互关系等作概括的叙述,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勾勒一个总的轮廓。继而依次对德彪西(Claude Debussy)、勋伯格(Schoenberg Arnold)、韦伯恩(Anton Webern)、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梅西安(Oliver Messiaen)等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进行系统论述。结合作品分析,阐明其创作思想,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写作技法的创新。涉及印象派的音乐风格,以及写作技法的创新。涉及印象派的和声、音阶调式、乐曲结构特点,十二音序列技法,独特的节奏处理,有限移位调式的运用等问题。而对当时健在的布列兹(Pierre Boulez)、斯托克豪森(Julius Stockhausen)、卡特(Elliott Carter)、利盖蒂(Andras Ligeti)等人的作品因难分析,只作简要介绍,附带涉及波兰的潘德雷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和美国的凯奇(John Cage)等现代作曲家。与此同时还为一些同学上了作曲个别课。经过这次学习,同学们对西方现代音乐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这些同学都是十几、二十岁的人。抗日战争时期,强寇入侵,国家危亡、民族危亡,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同声高唱救亡歌曲,轰轰烈烈的抗敌歌咏运动时代离他们已经遥远。十七年的文艺发展已被“”作为文艺黑线下的产物批判。他们目睹的是中文艺专制政策扼杀文艺创作,一切文艺活动都被强制归附其反动的政治需求。在这一段学习中看到了当前世界音乐发展的大致轮廓,视野开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政策比较宽松,鼓励文艺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倡创新。他们每个人都在考虑作为中国作曲家应该走什么样的创作道路。在校学习期间已显露出创作的主动性与旺盛的创作活力。

1980年学校为参加全国交响乐创作评奖征集作品。他们入学不久,尚未进入交响音乐创作的学习阶段,参赛的都是课外自己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水平也不算高。指挥家黄飞立教授发现谭盾的《离骚》虽然结构凌乱,但乐思较丰富,有加工修改的基础,在老师指导下作了较大的修改。1981年参赛,在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创作评奖中获鼓励奖。1982年他又把弦乐四重奏《风雅颂》寄往德国,参加韦伯室内乐创作比赛,获二等奖。这是中国作曲家最早在国际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受到社会关注。

学校经常组织音乐创作比赛。其中的优秀作品在《音乐创作》季刊上发表。1982年江定仙教授在其中见到瞿小松发表的小提琴曲《恋》③,盛赞作者的创作才能。同年鲍晋书、汪镇平、瞿小松、叶小纲、郭文景、张小夫、陈远林、艾立群、陈怡、张丽达、刘索拉等在四年级学生作品音乐会中演出了歌曲、小提琴、双簧管、单簧管、钢琴、竖琴独奏曲及弦乐四重奏曲。四年级已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从中表现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创作面貌。这些作品共同显露一种求新的倾向,受到关注。

1983年他们大学毕业,形成一个活力充沛的青年作曲家群体,崛起于中国乐坛,掀起一阵前所未有的波澜。

1984年陈远林、陈怡、朱世瑞、谭盾、周龙等人组织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实验组,与中国唱片社联合举办电子音乐会,要在电子音乐领域中开拓出中国的领地。音乐会演出了《昊》、《吹打》、《中国民歌二首》、《补天》、《游园惊梦》、《三月》、《森吉德马》、《宇宙之光》等作品。同年瞿小松在文化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交响音乐新作品专场中演出了四乐章的管弦乐曲《山与土风》。其为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配乐引起广泛的注意。

1985年4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为振兴民族音乐,繁荣新创作,探索新风格新理论,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民乐系联合举办的“探索与追求”活动中,演出了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5月又演出了青年作曲家民族器乐新作品音乐会。两场音乐会共演出谭盾、周龙、瞿小松、俞逊发、朱世瑞、陈怡等青年作曲家创作的民族乐器独奏、重奏、小合奏、声乐与民族乐器曲、组合打击乐独奏、大合奏、打击乐与民族管弦协奏曲等19首新型民族器乐曲,这是民族器乐曲创作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国民族器乐曲长久以来多出自民族乐器演奏家之手,作曲家极少问津。青年作曲家研究民族乐器性能之后,从作曲专业角度出发创作的民族器乐曲有了新的素质。品种繁多,结构新颖,使民族器乐曲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两场音乐会中“八三届”毕业的青年作曲家开始集体展示出他们锐意求新的创作倾向,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同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了谭盾研究生毕业作品交响音乐会,启开了1985至1988年举办毕业交响作品音乐会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举办了叶小纲、陈怡、瞿小松、郭文景的毕业交响音乐会。上海音乐学院及四川音乐学院并与创作委员会联合,共同举办了许舒亚、何训田的毕业作品交响音乐会。陈其钢、张小夫、张丽达的毕业音乐会要晚一些。马剑平的毕业音乐会已延迟到1991年才举办。陈远林的毕业音乐会是由电子合成器与人声演出的诗剧。每场音乐会演出四五部作品,共演出交响曲、协奏曲、序曲、弦乐合奏曲、室内管弦乐曲以及一些非常规组合的作品三十余部,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自从上个世纪前期西方专业音乐创作输入我国到八十年代,建立在大小调功能体系上的西方作曲技法,一直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所遵循。作品的体裁、品种大致不出这个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创作风格比较单一。马思聪、谭小麟等老一辈作曲家引进一些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的观念及写作技法,未能改变上述状态。这些青年作曲家因受西方音乐早已越过古典的创作体系另辟蹊径的启示,以活力充沛的群体力量跳出功能圈,自寻创作道路。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又张扬个性,回避雷同。借鉴西方,又不直接引用西方的现代技法(郭文景、许舒亚用十二音技法写小提琴协奏曲是较少见的范例)。在探索中未忘记向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依据,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开辟出一片新领域。

这些音乐会中已很难见到建立在大小调功能体系上的曲调与和声。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由自然音体系转向半音体系写作。何训田更创立了自己的任意律与对位法。传统的曲式已被新的乐思突破,传统的规范已不再被遵循。交响曲多由一、二乐章组成,没有典范的四乐章交响套曲,三乐章的协奏已属仅见。传统的管弦乐队中常因附加新的乐器或乐器组而有新的色彩。人声常在交响音乐中占主导地位。打击乐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常用边缘音域的高低音求得特殊效果。民族乐器已逐渐消除与西洋乐器音律、音色、音量、演奏方式的差异而结合运用。传统的管弦乐队之外,更出现一些新的乐器组合。电子音乐更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品种。音乐表现的范围从现实引向遥远的洪荒时代的梦幻。这样的音乐不同于西方现代音乐,也不同于我国既有的音乐作品,是一种新的中国音乐作品。

新不等于好。新事物常与有缺陷、不完美相伴。若再加上求奇,问题就更复杂了。但求新亦有突破束缚、促发展、求扩展的一面。这些青年作曲家创作发轫之始,在朝气蓬勃的激情中创作的作品,多数都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过。不宜用好与不好作简单概括。其得失可由群众评议,亦须经时间筛选。时至今日,《乐队及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人声、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后改名《道极力》、第二交响乐《地平线》、为混合室内乐队而作的《Mong Dong》(原美术片《悍牛与牧童》配乐)、室内管弦乐《多耶》、交响曲《蜀道难》等作品都还是作曲家重点保留的曲目,有些还多次在国内外演出。

创作的繁荣引发了演出的繁荣。新作品系列问世培养了一代新型民族乐器演奏家。他们是:李萌、姜小青(古筝),王健、陈涛(箫),赵家珍(古琴),吴蛮、刘桂莲(琵琶),杨守成(笙),何建国、李聪农、王建华、孟小亮(打击乐),刘月宁、黄河(扬琴),姜建华(二胡),谈龙健(三弦),张云龙(唢呐),包健(管),张维良(尺八)等(据相关音乐会节目单记载),还有民族管弦乐队指挥王甫建。探索性的民乐新作品须看谱演奏,还有很多新的演奏技法。习惯背谱演奏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多不适应。有了这些新人的参与,作曲家的新作品才能演出。他们不仅参加演奏民乐曲,还经常担任管弦乐中民族乐器声部的演出。管弦乐新作品演出的指挥家除韩中杰、郑小瑛、陈燮阳等中老年指挥家之外,还有青年指挥家邵恩、陈佐湟、水兰、胡咏言等。他们有机会连续处理那么多新作品首演,在其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是青年指挥家极难得的机遇。一些青年声乐家、钢琴家、大提琴家、小提琴家等也为这些新作品的问世做出了贡献,并从中受益。这些青年音乐家绝大多数都是“八三届”的毕业生。

新型作品连续问世,在我国音乐界掀起轩然大波,推动了音乐评论的空前繁荣④。一时论家蜂起,论争纷纭。对新作品支持与反对的文章界线分明。争论涉及不同文艺观点的碰撞及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较宽松文艺政策不同态度的对立。争论的语言犀利,直言不讳。有批评亦有反批评,更有对反批评的批评。问题在激烈的争论中逐渐深入。一些青年理论家(其中包括“八三届”毕业生)在争论中成长。所幸并未发生因文得咎的事例。争论中有些意气用事,应属正常辩论范围。吕骥在《当代音乐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说:“争论可能非常激烈,观点对立可能非常尖锐。但不能因此损害彼此之间的感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彼此之间的争论,最后的目的是求得真理。”⑤这种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宽松的文艺政策指引下才能出现。

争论的另一焦点是新时期出现流行歌曲的问题。我国自古就有广泛流传的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高雅的《阳春・白雪》和“引商刻羽”式的,在极少数人中传播的,有音阶调式变化的探索性歌曲,形成完整的音乐金字塔。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歌曲创作,差不多和西方专业音乐创作输入我国同时产生。抗日战争爆发,流行歌曲受到批评,至1949年后在大陆才销声匿迹,一直延续到80年代。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有多方面的艺术需求,流行歌曲发展起来是很自然的事。其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应当批判,其格调应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音乐品种自应有自由发展,探索性的音乐创作受到重视,而阳春白雪档次的作品极少问世。音乐金字塔处于中空状态。在西方,探索性的音乐作品只在极少数人中传播。因为有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大量音乐经典作品,多数人的音乐生活仍可丰富多彩,我国没有这份遗产。要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只能仰仗外国音乐作品,时常听到乐队指挥家呼吁急需可供经常演出的有持久艺术魅力的中国作品,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

西方现代音乐自20世纪初兴起,各种新思想、新流派、新技法相继问世。几十年间都已先后完成了发展音乐的历史使命。到80年代,其创新的活力已显衰竭。戈尔教授已经举不出更多值得他全面深入论述的大师级代表人物。正当此时,我国现代音乐兴起。1988年前后,“八三届”毕业的青年作曲家纷纷出国继续深造或从事各种音乐活动。它们的作品在欧洲的音乐节、音乐会中演出,或在电视台播放,受到很高的赞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宽松的文艺政策指引下,青年作曲家在成长。中老年作曲家迈着自己坚实的步伐为民族音乐建设贡献毕生精力。我们可以在西方现代音乐各流派的兴衰中吸取教益。处理好音乐创作与听众的关系,写作技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使音乐艺术沿着宽广道路持久发展。今日的中国音乐文化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大普及。在此基础上,可以期望我国的音乐为世界乐坛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引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②中央音乐学院创作研究室主编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双月刊1978年5月创刊,1985年10月改名《世界音乐》,1986年8月停刊。

③《音乐创作》1982年第1期。

④参看李西安主编中国现代音乐争鸣文选《一石激起千层浪》上、下集。

⑤《人民音乐》198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