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音乐系毕业论文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论文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政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论文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政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 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政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音乐系主修学生共有95人毕业,副修生很多,无论主修副修,他们中间的很多毕业生在海内外的音乐教学、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文将从这几个方向中选取几位主要代表人物加以介绍:

李抱忱:1926年被保送进入燕京大学,在校主修教育,副修音乐。在范天祥的合唱课当中接触了许多合唱曲,这对他日后的大合唱事业影响很深。他曾经说过:“音乐是我第一爱好,而合唱是我第一爱好中的第一爱好。”他的毕业论文是《中学音乐欣赏教材》。1931年“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学生的爱国情绪,1934年李抱忱带领他所执教的育英中学合唱团到南京、上海、杭州各地巡演,为抗日将士募捐。1935年他策划了一个六百人的大合唱,在故宫太和殿前演唱亨德尔的《弥赛亚》,并特别邀请他的老师范天祥博士担任指挥,1939年他翻译出版了英文并附钢琴伴奏谱的《中国抗战歌曲集》(CHINA’S PA-TRIOTS SlNG)。他对中国早期合唱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935年和1944年李抱忱两度赴美深造,分别在奥伯林音乐学院(Oberlin Conservatoryof Music)获音乐教育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博士学位,曾执教于美国耶鲁、爱荷华等大学,后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合唱指挥家和语音学家。

容慕韫(女):1932年入学的钢琴主修生,出于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在1937年赴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法和教材选择等课程,先后在香港、湖南、广东等地学校任教,编著了各种儿童音乐教材、也教授了很多钢琴学生,为基础音乐教学做出了贡献。

杨荫浏:1932年读书时任哈佛燕京(两校为姊妹校)学社的中国音乐研究员,并擅长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毕业后在燕大音乐系开设《中国音乐通史》课程,1937年在《燕京学报》《平均律解算》。1948年以前他是国内各大学中唯一讲授中国音乐史的专家,建国后历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学术著作颇丰,代表作《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纲》等,是中国权威的音乐史专家。

许勇三:1933年入学,主修作曲,读书时就对音乐的民族化进行了探索,在《燕京学报》上《南北昆唱腔的风格特征》,是第一位获得“金钥匙”(燕大奖励全优学生的一种制度)的音乐系毕业生,1938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0年回国在母校任教,1946年至1952年担任第三届、也是最后一届音乐系主任。许先生有很明确的办系思想,除延续燕大音乐系以往的优良教学传统之外,还非常注重对学生们进行中华民族音乐教学的熏陶,频繁地聘请很多当时在国内有影响的音乐名家来音乐系举办音乐会或做短期讲座,如琵琶演奏家杨大钧、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和从解放区来的著名作曲家马可等等。1952年音乐系并入当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迁入北京时,许先生留教天津音乐学院,一直担任作曲系主任,在教授了许多学生的同时也进行自己的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出版有《作品分析》等教材。

刘金定(女):1934年入学,是斯塔尔(Stahl)教授的钢琴学生,毕业时获得了“金钥匙”奖,后在天津教授钢琴,同时积极活跃于音乐领域之内。她弹奏了大量的器乐、声乐伴奏;与小提琴家方道尧、演唱家沈湘、朗毓秀、茅爱立、张权等都有过合作,还与张肖虎指挥的天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合作演出了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业余时间培训了大量的钢琴学生。这些学生在考入燕大之前就举办过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刘培荫(毕业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钢琴)、朱起芸(毕业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教视唱练耳)、刘畅标、资中筠(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原所长等职)。刘金定也是我国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和长影乐团著名钢琴家袁孝先的启蒙教师,为华北一代的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肖虎:1936年已经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留校任助教,由于热爱音乐,又考入燕大音乐系,毕业后曾在天津耀华中学教音乐课,分别编写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以抵制日伪歌曲。他编写出版的《乐学基础》一书涵盖了乐理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合唱指挥等内容,广为当时音乐初学者所喜爱。1938年以后,他先后组建了天津工商学院等三个管弦乐队,排演了大量的欧洲交响乐作品,还创作了歌剧《木兰从军》、《松梅风雨》(首演由刚考入燕大音乐系的全如玢任女主角)、交响诗《苏武牧羊》等等,并排练公演了这些作品。后担任清华音乐教室导师,成立了清华管弦乐队、合唱队,解放后创作了舞剧《宝莲灯》等。1948年被母校聘为兼职教授。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等职。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7年入学的声乐主修生茅爱立,先后师从施美士夫人和范天祥夫人学习了3年半的声乐课,为她日后的演唱与教学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41年日军占领了燕京校园,学生们被迫停课,茅爱立转学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同时向上海音专声乐教授继续学习声乐,后因拒绝上海音专校长让她和沈湘为的伪南京政府演唱而离开上海。1945年抗战胜利,茅爱立一年内先后在津、京、沪、蓉各地举办了独唱音乐会,燕京大学考虑到她已修满学分,正式给她颁发了毕业证书。1947年她开始了国外的留学生涯,在美国奥柏林音乐学院、朱丽亚音乐学院,以及在奥地利继续深造。对歌剧演唱、德国艺术歌曲、巴赫的清唱剧的学习使她具备了更加深厚的艺术演唱功力,她多年在美国、香港等地进行舞台演出,获得盛赞,并执教于纽约市立大学,近些年多次回到国内的音乐学院进行演唱、讲学。

1949年毕业的全如玢和1951年毕业的娄彰后,于1955年支援东北建设,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两人为八十多部电影、电视剧创作了大量的音乐,其代表作有:《冰上姐妹》、《女跳水队员》、《自有后来人》、《排球之花》、《黄河飞渡》、《烽火列车》、《保密局枪声》、《赫哲人的婚礼》、《少帅传奇》等。娄彰后作曲的《黄河飞渡》音乐,采用了西北民歌“花儿”为基调,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技法把管弦乐队、合唱以及花儿领唱结合在一起,备受业内称赞。60年代表长影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并受到总理的接见。长影厂每部电影之前的厂标音乐亦是他的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几秒,但浓缩的和声与配器效果使同行钦佩不已。全如玢作曲的《女跳水队 员》也备受远动员的喜爱,影片主题歌曲《青少年运动员之歌》是当时中小学生传唱一时的佳作,后被北京的跳水队员当作他们的队歌。他们夫妇二人为早期的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5年文化部“纪念电影传人中国100年”纪念大会上,全如玢被授予电影音乐创作特别奖。

杨儒怀: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终身特聘教授。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西洋语言文学系,又考入燕大,1952年毕业。他非常喜爱音乐,在读期间选修了大量音乐系的课程,包括宗教学院的宗教音乐课程,这些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他的长篇著作《20世纪音乐创作》是经过多年对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与科研的潜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曲式理论体系而成书的;60余万字的专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荣获中国音协第六届“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与理论评论奖一等奖。他的理论在我国当今音乐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长达60年的教学生涯中培育了许多音乐人才,当今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众多中国作曲家都曾受教于杨先生。现年80多岁的杨先生依然奋斗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

刘畅标:1952年毕业于燕大音乐系,1958年调至西安音乐学院,任钢琴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一些学生在全国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刘教授还创作了一些钢琴作品,如钢琴组曲《人世间》等,并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钢琴教学中的浪漫主义风格问题》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高师“珠江杯”历届比赛、“金钟杯”、“斯坦威”等多项比赛中担任评委,为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举办的“春华秋实――刘畅标教授80华诞师生音乐会”成为西安音乐学院建校60年活动中一个重要内容。

四、燕大音乐教育的理念与启示

燕京大学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端人才,不仅仅是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后来成为我国音乐界的栋梁之才,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跨专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著名歌唱家沈湘、李维勃原来都出自西语系,著名演员孙道临毕业于哲学系,经济系毕业的黄华后来任中国外交部长,社会系学生边宝骏曾担任首钢党委书记、北京市轻工业局局长。雷洁琼、费孝通、吴阶平、冰心以及2001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先生都来自燕京大学。据不完全统计,自新中国成立后燕大毕业生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台湾中央院院士者有50几位之多,各届的毕业生对燕大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铭记于心,踏踏实实服务于各个不同的领域之内。

从音乐系的这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对燕京大学的教学有了一些认识。一所大学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与燕大的治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直接相连的,其特点以及对我国高等音乐教学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倡厚重、宽泛的知识基础

高楼大厦的建造一定是要有与其相应的地基,尽管看到的只是地平面以上的建筑,但我们都没有忽视对其基础部分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同样也是遵循这一科学的发展规律的。燕京大学在教学的内容上比较注重知识的广博性,这应该是其教学成功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个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入学选拔的方式上。不分文理,考试科目包括中学所有文科、理科中的重要科目,这就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了一个全面的要求。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智力考试卷,题量很大,有几百道之多,要求在一定时间之内答完,题目难度不深,只需要学生有简短的答案。选择题的比重最大,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中学课本。从中我们看出他们更希望选择到不死板读教科书的学生。只有具备了宽泛的知识基础,才可以为学生们毕业后在各方面良好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其次体现在入学后的课程设置要求上。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入学第一年必须在文理法三个学院各选一门课程,全院之间的共同课(如国文、英文)统一按程度来分班教学,并且不会因为你是理科专业而放松对文科课程的要求,反之亦然。没有了专业的局限,有助学科问的交叉影响,拓宽知识面。燕京大学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对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使学生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所需的不确定性,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生发展的机会亦不是固定不变的,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应对事物变化的基本能力。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可见作为我们现在的高等音乐教育也不应该过多地降低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入学要求,特殊专业有其特殊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该使其知识结构产生缺失,能够成为艺术家的人,一定是具备了很好的学识构架,而能够成为教育家的人也同样要具备过硬的技能技巧,艺术家与艺术专业教师不是对立的,它应该是艺术领域里大家共同追求的一个最高目标。不论是将来作为教师还是艺术家,广博的知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2、尊重不同文化的发展

美国教会在华办学的初衷是为了推行基督教教义,司徒雷登校长到任以后,从根本上对此进行了调整,首先主动申请,并获北洋政府和南京教育部批准,成为私立教会大学,明确接受中国教育部的一切规定,同时多次写信直至亲自回美国说服教会,终于征得了办学的自,推行以学术为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强制推行西洋文化。所以燕大的学生们都不是一味地崇洋,而是处处体现出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音乐系的学生们非常注重音乐民族化的发展,许多人走在了民族化的前沿,对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创作形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比如杨荫浏在中国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和多部著作,张肖虎的音乐创作《苏武牧羊》交响诗、舞剧《宝莲灯》、赵行道(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退休前曾任作曲系主任)在读期间的钢琴独奏曲《纺织歌》,以及娄彰后在影片《黄河飞渡》中的音乐创作等等。从中可以体会到燕大贯穿在教育中尊重中华文化发展的理念。

3、发挥学生的潜质

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学生,对于人生的发展和自己的兴趣所在还不是很确定,在大学的前两年内燕大的学生可以随时转专业,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杨儒怀是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又来选读音乐系的课程,全如玢由辅仁大学心理系转来,刘畅标入学时是燕大医学预备科(当时比较热门的专业,前3年在燕京修课,后5年在协和医学院学习,毕业文凭是医学博士)的学生,娄彰后是新闻系转系而来主修音乐,他们都是选修了音乐系的课程,逐步发现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而干脆转到音乐系的。应该说只有从心底产生对专业的热爱才能学得更好,只有置身于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才可以心甘情愿地为此奋斗一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质。在我们目前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也 有一些学校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可是往往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使之成为合理、可行的课程管理机制,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深入、反复的研究。

4、扎实,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燕大音乐系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必修课,每个音乐系的学生都要学习,这使得他们的专业基本知识非常扎实,无论是和声还是配器,无论是复调还是钢琴,都要认真去学。同时这也得益于当时学习音乐的学生很少,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经过精致的教学培训,才使得燕大音乐系的毕业生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没有障碍地扩展和深入进行音乐领域里的许多工作。比如娄彰后在音乐系读书时主修声乐,工作两年后改为音乐创作,这些对于他来说并没有构成多大困难。主修作曲专业的杨儒怀任教后开设了《十二音体系技法研究》、《作品分析体系研究》等课程,并提出了“边缘曲式学”的理论,这些都是他毕业后对音乐进行深入学习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依靠自己深厚的外语功底,随时了解国际上音乐创作技法的发展,始终走在学科前沿。音乐教学有其特殊的教育规律,一些课程需要多人一起上,比如合唱、管弦乐队或音乐欣赏、音乐史等,也有很多的课程需要教师一对一的教学,像器乐和声乐等,即使是多人的乐理课、和声课、视唱练耳等课程也不宜超过30人。尤其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更是如此,这个基础的厚度与广度制约着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5、顶级的教师队伍

燕京大学在聘任教师方面有其严格的标准,据1928年的统计,全校教师18个院系的156位教师当中,有博士学位的52人,硕士44人,学士49人,进士1人,其他10人(引自《燕京大学校刊》及《燕京大学教职员待遇通则》)。教师们除了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以外,另一方面就是极其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外籍教师远涉重洋从地球的另一半来到中国,甚至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对知识的崇尚与追求、对工作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这都给学生以言传身教的深刻影响。

另外,采用大量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兼职教授,使教师队伍更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和前沿性,被聘教师获得教授荣誉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师资质量拥有了有效地保障。当然,一个好的教学队伍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知识的构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都是相互关联的,随着我们社会的高度文明,教育体系也在随之调整,如何继承与发展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6、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对教师充分尊重,在教学方面体现了“教授治校”的原则,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约在5:1,系主任虽然是管理人员,但同时也一定是本专业的专家,还要教授各系主要课程,在学生们调换专业、制定教学内容等与教学相关的事情上,充分尊重教授的意见,对教师的教学不做过多的硬性规定,而是充分信任教师们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教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学校在教授们的工资待遇住房、子女教育费用方面也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为每一位教授提供单独的别墅,其他教职员工亦有相应的住宿待遇,并且每一位教师和员工都可以有一个孩子在参加统一考试达到入学标准后,享受免费的大学教育,既体现了对教职工们的关心,又不降低办学的标准。

燕大从建校到合并,仅持续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而且经历了日寇的侵占、被迫异地办学等重大困难,可是学校并没有因此而关闭,复校以后的燕大在各个方面蒸蒸日上,教学的秩序依然延续。在1977年以后,海内外众多的校友自发地组织校庆,教师们多数已经过世,这些毕业生还像年轻时一样,进行创作、排练、演出,组织各类活动,还是那么井然有序,他们自筹资金、撰写、编辑、印刷了很多刊物,如《燕大校友通讯》,到2010年的2月已经出版了57期,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些毕业生对燕大由衷的热爱。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文 章 来源 自 3 e d u教 育网

摘 要:文章以香港历史为背景,以各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内容、演奏技巧、作曲技法、电子音乐等方面的研究,指出香港音乐教育在技巧或技法上模仿欧美,忽略了理论和修养方面的培养,对中国音乐和欧美音乐以外的音乐文化,仍然未够重视。并以此探讨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据统计,中大音乐系本科毕业生在海外考获博士学位的约在13%,考获硕士学位的更多。有毕业生现任教于美国密芝根大学和夏威夷大学、香港大学、中文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及教育学院等;还有些毕业生任职于电台、电视台、香港政府音乐事务处和教育署以及其它艺术及行政机构,或从事专业演奏及作曲工作。除一般中、西音乐基础科目外,专研范围包括理论、作曲、演奏、欧洲音乐史、民族音乐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音乐与舞蹈艺术表演专业是实践与舞台表演艺术,是以展现舞台艺术效果,达到表达艺术内容为目的的形态艺术,表演者须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展现思想与技能相结合的成果。因此,其学科特色即注重舞台表演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作为音乐、舞蹈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其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以举行音乐会、舞蹈专场表演为其设计内容,并结合撰写艺术实践体会、学习心得、社会调查报告等,使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展示,完成一套更符合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而不要求其单一的以撰写毕业论文为改革方案,这样的探索举措比较符合其专业特点,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相关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即本科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与展示,体现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的素质状况。

鉴于音乐舞蹈学院大多数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大多学生写论文都是走捷径,网络拼凑,形式应付,没有起到论文撰写的实际作用,很难达到毕业论文撰写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舞蹈专业其专业形态属于表演类型,学生从进校至毕业的专业课程均根据舞台表演实施教学,各专业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表演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作曲专业除外)而制定的,舞台实践的环节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为了有效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给学生以非常必要的舞台实践机会,有必要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以专场(音乐、舞蹈)专业音乐会、表演汇报会为主,并与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感想、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进行的模式。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操作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音乐表演(含作曲理论、少数民族特色专业)、音乐学(含民族音乐、音乐普修专业)、舞蹈学。从专业方向分析,基本可以分为形态表演和理论创作。由此,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分两种模式实施:i)理论性质的专业(民族音乐学专业、音乐理论、音乐学理论选修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按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实施。2)表演性质的专业(含音乐表演、民特、作曲、音乐学声乐普修、音乐学器乐普修、舞蹈学)实施专业表演(音乐、舞蹈)汇报会并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心得、调查报告的模式。其中,作曲专业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并演示。具体实施由教研室负责。作曲理论专业由理论教研室指导,表演专业类由声乐、器乐(钢琴、民乐、西乐)、音乐学、舞蹈教研室组织实施。

设计内容包括:

1.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可为独奏、重奏、合奏等,音乐学(音乐普修方向)专业的毕业汇报音乐会以重奏、合奏为主。音乐会要有详细的节目单及参加演出的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名单。

声乐、器乐、音乐学普修专业学生音乐会(设计)表演可以三种方式进行:1)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由专业教师推荐教研室讨论同意专业突出的毕业生举行,音乐会演唱作品在8~12首之间)。2)以本教研室毕业班为年级组织的分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3~5人。3)自由组合组织音乐会,个人演唱、演奏作品3首。

每场表演汇报会当场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计划表、指导过程记录表、毕业设计音乐会、舞蹈汇报会评分表等),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2.舞蹈专业表演汇报会。教研室根据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学生表演状况确定表演场所选择。每个学生汇报表演涵盖‘‘基训、民间舞、剧目”三个部分。教研室制作节目单成品,节目单供演出及存学生档案用。学生存档节目单一式二份。表演汇报会后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理论作曲专业由理论教研室负责组织,包括民族音乐学专业及其他专业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按程序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答辩工作,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作曲专业的论文撰写,分两类进行:其一,毕业生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写作毕业作品(范围可涵盖器乐、声乐、舞蹈等音乐作品),并写出创作感想以及技术分析,进行作品展示。指导教师对作品进行评判、评语,教研室做出结论并按五级制进行打分。其二,学生可选择撰写音乐理论的相关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音乐舞蹈学院以2011届、2012届试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以本文方案执行。其中2011届学生为106人,举行音乐会10场,参加学生54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表演人数48人。撰写论文即答辩4人(篇),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02篇。2012届毕业生133人,举行音乐会11场,参加学生76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人数40人,撰写论文即答辩15人(篇),音乐作品创作2人(件),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18篇。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普遍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他们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展现在舞台,展现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反应和效果良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处理,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也充分体现其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水平,所撰写的两篇民族音乐理论论文,评选为我校毕业生优秀论文并发表。

尤为突出的是两场舞蹈专场在贵阳大剧院演出,面向社会,充分地展示了民族大学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省政府有关领导、各专业院校和团体的专家老师到现场观看演出,对晚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一些专业院校的专家同行,得知我院以此方式作为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方案,都予以很大的关注和讨论,并认为这对各有关专业院校毕业(设计)内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与改革。其中,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等学院已经借鉴我院的经验对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改革试行。由此可以认为,以一套完整的毕业生毕业(设计)方案为探讨的改革措施,将会对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舞蹈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把全党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结束了多年“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①对教育的干扰与制约。学校教学秩序稳定。经过折磨的教师们恢复教学工作以后,以极高的敬业精神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千万人中遴选出来的渴望学习的作曲系新生,入学以后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从完成作业中受益,丰富了音乐知识,培养了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却又不为课业所囿,尽量扩大视野。多方自学祖国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从诗经、楚辞、诗、词、文、赋学习中弥补文化修养的欠缺,也从中积蓄音乐创作的素材。原课程中缺少对我国民族乐器的研究,他们便多方面对民族乐器的性能作研究,对古代民族器乐曲遗产亦有所涉猎。

长期以来,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音乐被奉为音乐院校学习的经典。而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音乐却被作为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腐朽形式主义音乐遭到批判,是严禁涉猎的。闯入这个将受到严厉批判,甚至被划为“”。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较为宽松的文艺政策,解除了束缚文艺发展的一些条条框框,要求全面继承并发展中外古今一切优秀遗产。北京、上海、武汉等音乐院校的一些教师先后着手研究西方现代音乐,其成果在各种刊物上登载。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后改为《世界音乐》)双月刊②,专门登载有关西方现代音乐流派、作曲家、作品研究、现代音乐写作技法译文。有关现代音乐的一些专著也逐渐问世。同学们自学研究西方现代音乐有了一片园地,这弥补了课程中缺少现代音乐的不足。研究现代音乐一时成为一种风气。

在此种氛围中,英国剑桥大学音乐教授、曼彻斯特乐派的现代音乐作曲家戈尔(Alexander Goehn)来华讲学。自1980年5月20日至6月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一位现代音乐作曲家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在序言中,他先就二十世纪之初西方音乐的形成,其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起伏变化,及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间相互关系等作概括的叙述,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勾勒一个总的轮廓。继而依次对德彪西(Claude Debussy)、勋伯格(Schoenberg Arnold)、韦伯恩(Anton Webern)、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梅西安(Oliver Messiaen)等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进行系统论述。结合作品分析,阐明其创作思想,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写作技法的创新。涉及印象派的音乐风格,以及写作技法的创新。涉及印象派的和声、音阶调式、乐曲结构特点,十二音序列技法,独特的节奏处理,有限移位调式的运用等问题。而对当时健在的布列兹(Pierre Boulez)、斯托克豪森(Julius Stockhausen)、卡特(Elliott Carter)、利盖蒂(Andras Ligeti)等人的作品因难分析,只作简要介绍,附带涉及波兰的潘德雷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和美国的凯奇(John Cage)等现代作曲家。与此同时还为一些同学上了作曲个别课。经过这次学习,同学们对西方现代音乐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这些同学都是十几、二十岁的人。抗日战争时期,强寇入侵,国家危亡、民族危亡,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同声高唱救亡歌曲,轰轰烈烈的抗敌歌咏运动时代离他们已经遥远。十七年的文艺发展已被“”作为文艺黑线下的产物批判。他们目睹的是中文艺专制政策扼杀文艺创作,一切文艺活动都被强制归附其反动的政治需求。在这一段学习中看到了当前世界音乐发展的大致轮廓,视野开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政策比较宽松,鼓励文艺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倡创新。他们每个人都在考虑作为中国作曲家应该走什么样的创作道路。在校学习期间已显露出创作的主动性与旺盛的创作活力。

1980年学校为参加全国交响乐创作评奖征集作品。他们入学不久,尚未进入交响音乐创作的学习阶段,参赛的都是课外自己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水平也不算高。指挥家黄飞立教授发现谭盾的《离骚》虽然结构凌乱,但乐思较丰富,有加工修改的基础,在老师指导下作了较大的修改。1981年参赛,在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创作评奖中获鼓励奖。1982年他又把弦乐四重奏《风雅颂》寄往德国,参加韦伯室内乐创作比赛,获二等奖。这是中国作曲家最早在国际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受到社会关注。

学校经常组织音乐创作比赛。其中的优秀作品在《音乐创作》季刊上发表。1982年江定仙教授在其中见到瞿小松发表的小提琴曲《恋》③,盛赞作者的创作才能。同年鲍晋书、汪镇平、瞿小松、叶小纲、郭文景、张小夫、陈远林、艾立群、陈怡、张丽达、刘索拉等在四年级学生作品音乐会中演出了歌曲、小提琴、双簧管、单簧管、钢琴、竖琴独奏曲及弦乐四重奏曲。四年级已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从中表现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创作面貌。这些作品共同显露一种求新的倾向,受到关注。

1983年他们大学毕业,形成一个活力充沛的青年作曲家群体,崛起于中国乐坛,掀起一阵前所未有的波澜。

1984年陈远林、陈怡、朱世瑞、谭盾、周龙等人组织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实验组,与中国唱片社联合举办电子音乐会,要在电子音乐领域中开拓出中国的领地。音乐会演出了《昊》、《吹打》、《中国民歌二首》、《补天》、《游园惊梦》、《三月》、《森吉德马》、《宇宙之光》等作品。同年瞿小松在文化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交响音乐新作品专场中演出了四乐章的管弦乐曲《山与土风》。其为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配乐引起广泛的注意。

1985年4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为振兴民族音乐,繁荣新创作,探索新风格新理论,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民乐系联合举办的“探索与追求”活动中,演出了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5月又演出了青年作曲家民族器乐新作品音乐会。两场音乐会共演出谭盾、周龙、瞿小松、俞逊发、朱世瑞、陈怡等青年作曲家创作的民族乐器独奏、重奏、小合奏、声乐与民族乐器曲、组合打击乐独奏、大合奏、打击乐与民族管弦协奏曲等19首新型民族器乐曲,这是民族器乐曲创作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国民族器乐曲长久以来多出自民族乐器演奏家之手,作曲家极少问津。青年作曲家研究民族乐器性能之后,从作曲专业角度出发创作的民族器乐曲有了新的素质。品种繁多,结构新颖,使民族器乐曲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两场音乐会中“八三届”毕业的青年作曲家开始集体展示出他们锐意求新的创作倾向,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同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了谭盾研究生毕业作品交响音乐会,启开了1985至1988年举办毕业交响作品音乐会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举办了叶小纲、陈怡、瞿小松、郭文景的毕业交响音乐会。上海音乐学院及四川音乐学院并与创作委员会联合,共同举办了许舒亚、何训田的毕业作品交响音乐会。陈其钢、张小夫、张丽达的毕业音乐会要晚一些。马剑平的毕业音乐会已延迟到1991年才举办。陈远林的毕业音乐会是由电子合成器与人声演出的诗剧。每场音乐会演出四五部作品,共演出交响曲、协奏曲、序曲、弦乐合奏曲、室内管弦乐曲以及一些非常规组合的作品三十余部,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自从上个世纪前期西方专业音乐创作输入我国到八十年代,建立在大小调功能体系上的西方作曲技法,一直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所遵循。作品的体裁、品种大致不出这个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创作风格比较单一。马思聪、谭小麟等老一辈作曲家引进一些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的观念及写作技法,未能改变上述状态。这些青年作曲家因受西方音乐早已越过古典的创作体系另辟蹊径的启示,以活力充沛的群体力量跳出功能圈,自寻创作道路。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又张扬个性,回避雷同。借鉴西方,又不直接引用西方的现代技法(郭文景、许舒亚用十二音技法写小提琴协奏曲是较少见的范例)。在探索中未忘记向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依据,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开辟出一片新领域。

这些音乐会中已很难见到建立在大小调功能体系上的曲调与和声。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由自然音体系转向半音体系写作。何训田更创立了自己的任意律与对位法。传统的曲式已被新的乐思突破,传统的规范已不再被遵循。交响曲多由一、二乐章组成,没有典范的四乐章交响套曲,三乐章的协奏已属仅见。传统的管弦乐队中常因附加新的乐器或乐器组而有新的色彩。人声常在交响音乐中占主导地位。打击乐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常用边缘音域的高低音求得特殊效果。民族乐器已逐渐消除与西洋乐器音律、音色、音量、演奏方式的差异而结合运用。传统的管弦乐队之外,更出现一些新的乐器组合。电子音乐更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品种。音乐表现的范围从现实引向遥远的洪荒时代的梦幻。这样的音乐不同于西方现代音乐,也不同于我国既有的音乐作品,是一种新的中国音乐作品。

新不等于好。新事物常与有缺陷、不完美相伴。若再加上求奇,问题就更复杂了。但求新亦有突破束缚、促发展、求扩展的一面。这些青年作曲家创作发轫之始,在朝气蓬勃的激情中创作的作品,多数都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过。不宜用好与不好作简单概括。其得失可由群众评议,亦须经时间筛选。时至今日,《乐队及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人声、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后改名《道极力》、第二交响乐《地平线》、为混合室内乐队而作的《Mong Dong》(原美术片《悍牛与牧童》配乐)、室内管弦乐《多耶》、交响曲《蜀道难》等作品都还是作曲家重点保留的曲目,有些还多次在国内外演出。

创作的繁荣引发了演出的繁荣。新作品系列问世培养了一代新型民族乐器演奏家。他们是:李萌、姜小青(古筝),王健、陈涛(箫),赵家珍(古琴),吴蛮、刘桂莲(琵琶),杨守成(笙),何建国、李聪农、王建华、孟小亮(打击乐),刘月宁、黄河(扬琴),姜建华(二胡),谈龙健(三弦),张云龙(唢呐),包健(管),张维良(尺八)等(据相关音乐会节目单记载),还有民族管弦乐队指挥王甫建。探索性的民乐新作品须看谱演奏,还有很多新的演奏技法。习惯背谱演奏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多不适应。有了这些新人的参与,作曲家的新作品才能演出。他们不仅参加演奏民乐曲,还经常担任管弦乐中民族乐器声部的演出。管弦乐新作品演出的指挥家除韩中杰、郑小瑛、陈燮阳等中老年指挥家之外,还有青年指挥家邵恩、陈佐湟、水兰、胡咏言等。他们有机会连续处理那么多新作品首演,在其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是青年指挥家极难得的机遇。一些青年声乐家、钢琴家、大提琴家、小提琴家等也为这些新作品的问世做出了贡献,并从中受益。这些青年音乐家绝大多数都是“八三届”的毕业生。

新型作品连续问世,在我国音乐界掀起轩然大波,推动了音乐评论的空前繁荣④。一时论家蜂起,论争纷纭。对新作品支持与反对的文章界线分明。争论涉及不同文艺观点的碰撞及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较宽松文艺政策不同态度的对立。争论的语言犀利,直言不讳。有批评亦有反批评,更有对反批评的批评。问题在激烈的争论中逐渐深入。一些青年理论家(其中包括“八三届”毕业生)在争论中成长。所幸并未发生因文得咎的事例。争论中有些意气用事,应属正常辩论范围。吕骥在《当代音乐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说:“争论可能非常激烈,观点对立可能非常尖锐。但不能因此损害彼此之间的感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彼此之间的争论,最后的目的是求得真理。”⑤这种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宽松的文艺政策指引下才能出现。

争论的另一焦点是新时期出现流行歌曲的问题。我国自古就有广泛流传的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高雅的《阳春・白雪》和“引商刻羽”式的,在极少数人中传播的,有音阶调式变化的探索性歌曲,形成完整的音乐金字塔。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歌曲创作,差不多和西方专业音乐创作输入我国同时产生。抗日战争爆发,流行歌曲受到批评,至1949年后在大陆才销声匿迹,一直延续到80年代。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有多方面的艺术需求,流行歌曲发展起来是很自然的事。其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应当批判,其格调应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音乐品种自应有自由发展,探索性的音乐创作受到重视,而阳春白雪档次的作品极少问世。音乐金字塔处于中空状态。在西方,探索性的音乐作品只在极少数人中传播。因为有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大量音乐经典作品,多数人的音乐生活仍可丰富多彩,我国没有这份遗产。要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只能仰仗外国音乐作品,时常听到乐队指挥家呼吁急需可供经常演出的有持久艺术魅力的中国作品,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

西方现代音乐自20世纪初兴起,各种新思想、新流派、新技法相继问世。几十年间都已先后完成了发展音乐的历史使命。到80年代,其创新的活力已显衰竭。戈尔教授已经举不出更多值得他全面深入论述的大师级代表人物。正当此时,我国现代音乐兴起。1988年前后,“八三届”毕业的青年作曲家纷纷出国继续深造或从事各种音乐活动。它们的作品在欧洲的音乐节、音乐会中演出,或在电视台播放,受到很高的赞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宽松的文艺政策指引下,青年作曲家在成长。中老年作曲家迈着自己坚实的步伐为民族音乐建设贡献毕生精力。我们可以在西方现代音乐各流派的兴衰中吸取教益。处理好音乐创作与听众的关系,写作技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使音乐艺术沿着宽广道路持久发展。今日的中国音乐文化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大普及。在此基础上,可以期望我国的音乐为世界乐坛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引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②中央音乐学院创作研究室主编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双月刊1978年5月创刊,1985年10月改名《世界音乐》,1986年8月停刊。

③《音乐创作》1982年第1期。

④参看李西安主编中国现代音乐争鸣文选《一石激起千层浪》上、下集。

⑤《人民音乐》1987年第12期。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教师 职业化 专业技能 综合素质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刘红侠(1972- ),女,河南西峡人,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艺术。(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69-02

随着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为高师院校输送较好音乐基础的生源,突显出音乐教师的能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既而显现出高师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音乐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单一,综合知识贫乏,综合能力薄弱等问题。上述问题,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培养策略层面的问题;既有教育机制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转变培养观念,丰富培养内容,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评价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一、音乐教师职业化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教育,在取得相当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已经是触目惊心,旷古未闻,原因既在教育背后的大环境,更有教育内部的小环境影响。

(一)教育理念僵化落后

传统的教育模式,僵化的应试体制,落后的师资配备,封闭的教学管理,固守的教育体系,不平衡的经济状况和地区差异的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导致各高师院校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时,教学计划制订、设备配套建设、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法的运用、各专业之间联系、教师的配合、教师职责和业绩的评价等延续传统的僵化的理念。上至院系领导,下至各科教师,都习惯于原来的方式和方法,顺延固有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模式,上行下效,相互默认,心照不宣。而这些僵化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师职业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发展。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器材匮乏

1.音乐教育师资匮乏。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得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中小学之间的音乐教师匮乏,高师院校毕业的学生,宁愿去城市不去农村,宁愿去东部沿海不去西部内地,宁愿去中学不去小学。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只能靠有音乐爱好的教师兼职,偶有音乐专业的教师,无论是学声乐的还是学器乐、舞蹈的,全校无论有多少学生和班级,仅此一人,一夫当关,统揽全校。可想而知,这在备课、教课、布置作业、辅导和互动等教学教育的各个步骤,各个环节,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完成和胜任如此多的工作,难以实施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更难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音乐教育器材匮乏。中西部地区街道、乡镇中小学基本上没有钢琴,最多有几台脚踏风琴、手风琴,或者教师自有或自制的口琴、笛子、二胡,甚至许多学校连这样简单的音乐器材也没有,更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及录音、录像、多媒体设备。所谓的音乐课教师就是没受过师范专业音乐教育的文化课教师,不会识谱,或略知简谱,不会乐器或略懂口琴、笛子、二胡,用五音不全的嗓音给渴盼音乐课的学生教唱两首随意挑来的歌曲而已,所谓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就是紧张文化课学习中用以调节的放松课。可想而知,有志于去高师艺术系深造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音乐基础素质有多低。

(三)应试教育指挥棒导向偏颇

高考指挥棒作用显而易见,每年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但也因此导致中小学重主课而轻副课,为了文化课的成绩,为了升学的指标和愿望,老师和家长也甘愿挤占音乐课时间,为迎战中招和高考,一切为了文化课争分夺秒。在老师和家长的心里,音乐属于外三门,有艺术天赋和爱好的青少年,和数以千万计、亿万计的青少年,他们的主要才华、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消耗在知识的接收和继承上去了,消耗在那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考试上去了,到了终于考上大学时,人生最可宝贵的青春锐气锋芒也消磨得所剩无几了。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发现天才的学生或发现某些学生身上的天才素质,应该信奉的观念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创造性天才和艺术天才,没能发现和发掘将是我们最大的耻辱。教师要传道、授业和解惑,不是只做知识的传递员;要甘做铺路石,而不是站在山顶上摇旗呐喊;要帮助学生在无奈的指挥棒下挤向大学的洪流,也要引导有艺术天分的学生走向更适宜自身成长的道路。

(四)高师院校音乐师资不完善

全国现有的一百多所开设音乐系科的高师院校或大学中,教师队伍及其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参差不齐。为了开设相应的音乐系科,招揽生源,达到音乐系科升格的水平,招聘不符合某专业或与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不符的教师进入音乐教师队伍。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之低,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高师学生?在大学音乐系科或者高师音乐系科毕业的学生,再到资历稍低的高师音乐系科,摇身一变就是音乐教师,他们把自己学到的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又教给了他们的学生,这些学生又成了他们的复制品,将来到中师或中学去复制他们的学生,就这样形成一个怪圈式的教育模式。

(五)高师音乐系科课程设置不合理

基础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不协调,文史类基础文化课与音乐基础理论课不配合,专业理论和实践、实习课脱节,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电子手段不衔接。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音乐学

音乐学在艺术类专业中属于一个综合性专业。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艺术类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本专业学生既懂得吹、拉、弹、唱,又学过有关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故而就业领域比较宽泛,如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影视部门和学校等。

【主要课程】: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

【就业方向】:可以在中小学校从事音乐方面的教学工作和电台、电视台担任节目的音乐编导,同时还可以从事音乐演唱或创作工作,属于自由职业者。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

学前教育(音乐方向)

学前教育(音乐方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该专业通过对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声乐、钢琴、舞蹈与编排、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读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作品欣赏、和声曲式与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儿童合唱指挥、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幼儿舞蹈、幼儿舞蹈创编与技法、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文学、形体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美术、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园游戏论。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幼儿园、幼儿师范院校、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相关出版部门等部门从事幼儿教育、儿童艺术辅导、社区文化管理及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湖北师范学院、常州工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等。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培养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和演出团体,如音乐演出团体、戏剧团体、广播影视部门等单位从事音乐创作的专业性音乐人才。

【主要课程】: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戏曲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现代音乐分析等。

【就业方向】:可以到唱片公司、剧组、电视台等部门从事音乐创作和一些音乐演出团体或公司担任音乐制片人,同时还可以到中小学、艺校等教育机构任音乐教师。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指  挥

指挥专业考试时十分注重对视唱练耳、和弦听辨的考查,同时对考生的演唱和钢琴弹奏水平有一定要求。该专业学制多为五年。我国目前音乐界的指挥人才屈指可数,有时一些高级别的音乐会还不得不邀请国外著名指挥家参与演出。所以高学历、高素质的指挥专业人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且被赋予了代表中国形象的寓意。随着我国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及艺术团体的发展,指挥人才将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本科毕业后,到一个文艺团体谋一份乐团指挥或合唱指挥的差事应当不是件难事。

【主要课程】:指挥、乐队学、合唱学、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钢琴、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合唱、声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等学校专业教师、青少年宫合唱团专业教师、社区文化馆站文化干部与从事社会艺术教育的师资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指挥等工作。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

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声乐表演、教学工作的专门性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该专业学生将掌握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演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并在声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该专业的艺术实践包括大型声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训练、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合唱、钢琴、形体、舞蹈基本功、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剧目排练、组合演唱排练)、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与民间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表演、形象设计、录音演唱实践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流行音乐演唱

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培养具备流行音乐演唱及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流行音乐演唱和表演的基本理论,接受相关技能的系统训练,娴熟运用演唱及表演的专业技巧,并具有较高的流行音乐综合表现能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会安排系列音乐会、社会活动比赛、学期专业汇报等作为其艺术实践。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乐理、钢琴、和声、声乐、台词、形体、舞台演唱实践、节奏训练、歌曲写作、录音棚实践、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西方流行音乐史、世界音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中国乐器演奏

中国器乐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乐器演奏表演、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乐器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中国乐器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

【主要课程】:主修乐器、副修乐器、重奏、合奏、视唱练耳、作曲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

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弦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管弦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该专业艺术实践包括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主要课程】: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主课、管弦乐合奏、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基本乐理、和声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

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

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键盘乐器演奏、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键盘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键盘乐器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

【主要课程】:钢琴课和键盘教学法、合奏、随行、服务打、剧目、键盘和踏板技巧、演奏会和个人风格的发展。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南京晓庄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

流行音乐演奏

流行音乐演奏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独奏能力及乐队合作能力,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流行音乐演奏乐器的基本理论,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的独奏及乐队演奏能力,并能运用所学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和声、乐队合奏、作品分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音像技术(音响工程)

音像技术(音响工程)专业为游戏、影视、动漫行业培养掌握先进传播技术和熟悉音乐产业运作规则的应用型音乐创编人才和具有经营谋略和音响现代管理知识的,并专门从事配音、配乐、声效设计、编辑、合成等工作的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传媒人才。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电视音乐音响、电视录音、音响技术、录音艺术、彩铃制作、广播录音、摄录编技术、舞台音响调控等课程。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游戏制作公司、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电影厂计算机特技部门、建筑漫游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及各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专门从事音效设计、编辑、合成等技术工作。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这里,我想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校名、音专制定的《学则》、当年音专在读生所属的学籍科组、音专毕业生的身份、教育部的管辖部门等五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陈先生交流交流。

首先是从学校的名称上看我们知道(也是教育学的基本常识),所谓“专科学校”,正像“学院”一样,它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即也是属于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机构。③从当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所公布的《专科学校规程》关于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就能说明问题:专科学校分工、农、商、医、艺术、音乐、体育等类,修业2至3年,学生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④。

其实,对音专的性质或级别,早在1929年9月30日国立音乐院“改组”后举行的国立音专开学典礼上,萧友梅就对大家极为关心的学校改名或“降格”问题曾做过解释。他从英文和中译的相应不同称谓,重点地把欧美、日本等国家学制中的“院”、“学院”、“专门学校”的区别作了比较清楚的申说。大意是说,Conservatory中译为“院”,Faculty中译为“学院”,College中译为专门学校即专科学校;而在教育当局,恐“院”字有混于分科大学之“学院”,而今改为专科学校。但是考欧美、日本的学校制度,其Conservatory“院”,不能等于Faculty“学院”,而Faculty却等于College。因查英美、日本大学内,各分科大学其定名多用College。我们当时定名为Conservatory院,即有分别于Faculty学院之意,而今改为College专科学校,反与Faculty学院似异实同之观。不过在中文译名上,“校”与“院”二字显分,不致混淆,而其实无阶级高下之可言。⑤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在中国的“高等学校”这个范畴内来看,把原“国立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专”,确实是“降格”了,萧友梅所说的“实无阶级高下之可言”,实际上这是他不得已而讲的违心话;否则,萧友梅此后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政府恢复“学院”建制呢?但这种“降格”,还是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范畴之内。如果真的是“降格”为“中专”,当年学校改组后确因有病而咳血、不愿再当校长的萧友梅,恐怕非气死不可。

二从“音专”公布的《学则》看1930年5月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修正《学则》,其中对学校体制、机构设置等表述得很明白。这里简要介绍与学制有关、很能说明问题的三点:

(1)本校分预科、本科、师范科、各项选科及研究班。

(2)预科为本科之预备;本科教授高级理论与技术,目的在养成音乐专门人才;师范科为养成音乐师资而设;选科专为对于音乐曾有研究,欲继续专攻一门者而设;研究班专为有志研究最高之音乐理论技术者而设。

(3)入学资格,预科须公立或立案之初中毕业生;师范科须公立或立案之旧制中学初级师范毕业生;本科须本校预科毕业或公立暨立案之高中毕业生;研究班须本校本科毕业生暨修毕主科高级课程之选科生。⑥

一所学校既有本科又有研究班,怎能说是中专呢?而自1930年以后,《学则》又曾多次修订但对此都没有任何改动。比如1934年6月和1935年9月的《学则》⑦、1937年向教育部呈报的组织大纲⑧以及1939年下学期修正的《学则》⑨,仍始终设有“本科”与“研究班”。试问,哪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会有以上这样的教学体制与设置?如今“中央院”附中、“上音”附中都是中专性质的学校,哪里有什么本科与研究班的设置。

当然,从《学则》中规定并事实上也开办的“附设高级中学、高中师范科及选科、特别选科与补习班”来看,我们可以说“国立音专”实际上是一所由研究班、大学、中学、小学生(详后)组成的一所“综合性”(用现在的语言就是“一条龙”性质)的音乐专门学校。

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30年代时的国民政府并不重视音乐教育,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也没有几所,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又比较低,当年能直接报考“国立音专”本科的,确实极少;而被录取的则一个也没有(见下文)。为此,1934年5月教育部视察员到学校调查时,萧友梅曾就报考“国立音专”的本科生少的根本原因,委托韦瀚章专门准备了《对教育部视察员问》的谈话,详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⑩但虽然直接报考音专本科的学生很少,而进校后经过高中部、高中师范或选科或预科的学习后,考入本科的学生却是不少的。也就是说,直接考本科的学生再少甚至没有,并不能改变国立音专的建制与性质。而对于音专学生的构成,1938年萧友梅曾对教育部做过如下具体的解释:“本校系专门音乐学校,学生入学年龄与程度标准,不能与大学各学院一律,因学音乐技术以年轻者容易入手,故本校历年所招新生,除师范类外年龄均以16岁以下初中毕业者为合格,选科生如有天才,虽只满8岁亦可收录;至于本科及师专学生,开办以来未曾招收过一个新生,以我国音乐教育落后,校外未有合格之音乐本科预备学校也(钱琪之能入师专,亦系曾在本校选科预备)。”{11}也就是说,考入音专时,虽不是以本科或师专的名义,但入学后经过学习即选科的预备或在高中部与高中师范部学习后,愿继续深造者,经考试合格就可进入本科或师专的。萧友梅还曾经反复说过,“音专是一个由小孩到成人组成的混合学校,高中未毕业之学生占了四分之三”{12},还强调说,“本来音乐院(conservatory of music)系一自儿童至成年混合学校,与大学之各学院不同”{13}。国立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后,在校的学生结构并没有改变,就其级别、建制而言,仍然是属于高等学校范畴之内。

三从当年在读学生的科、组看对此,按年份可以开出一系列长长的名单。举例而言,1931年8月录取的高中师范科正取生有刘雪庵、张昊、贺绿汀(先后3次入选科,理论作曲师从黄自,钢琴师从查哈罗夫)等5名{14}; 刘、张后来都考入本科。1933年度下学期读本科师范的有劳冰心、朱咏葵、满福民、劳景贤、胡静翔、易开基等10名;读本科生的有廖永康、胡然等5名。{15}这里要特别提示的是,虽然多数入学时都为高中班或高中师范科或选科学生,但这决不能说国立音专是一所中专,因为学校有本科的设置,可以继续考与继续学。

四从学校历届的毕业生来看举例而言,1933年的第一届毕业生,李献敏为本科钢琴组、喻宜萱为本科师范{16}; 1935年第二届毕业生丁善德是本科钢琴组,戴粹伦、陈又新都为本科管弦乐器组小提琴专业{17};1936年毕业的本科师范生有刘雪庵、巫一舟、梁定佳、朱咏葵、古宪嘉、胡投等{18};1935学年度以理论为主科考入{19}、后升入本科理论作曲组,1940年毕业的钱仁康{20};他们都是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名正言顺的本科毕业生;而不是什么“被‘降格’为中等专科学校的情况下,维持着高过于中专和相等于高等音乐学校”的毕业生。

最后,还可从国立音专与教育部的隶属关系看从国立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专起,学校仍始终是在教育部的“高等教司”领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的。这可从来往公函以及萧友梅写给高教司领导的许多呈文或书信可以看出。比如1938年6月21日给高教司司长吴俊升的信就是一例{21}。

综上几个方面所举的实例,我以为已足于说明国立音专是一所什么性质的学校了。

2007年11月是蔡元培、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为国立音专)成立8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为此举行了隆重的80庆典活动。2006年12月27日钱仁康教授在80周年校庆专刊第一期上发表的纪念文章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教育机构。”{22}这与“陈文”几乎是同时发表的,观点却完全不同。如果说,萧友梅时期的国立音专是中等专科学校之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抗战胜利前夕在重庆成立的国立上海音专与胜利后回迁上海组建而成的国立上海音专,自然也应当是中等专科学校了。如此说来,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1929―1949)国立音专竟然是一所办了近20年(其中有几年是日伪所控制的国立音乐院)的中等专科学校。而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一方面隆重纪念成立80周年,一方面又在校园网和学报《音乐艺术》上宣传国立音专是中等专科学校,岂不是自相矛盾,或者说成立80周年是名不副实、有点儿虚夸了呢?所以,“陈文”提出的“新观点”,涉及“上音”的校史与“音专”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学历问题,是值得重视也应该要弄清楚的,因而讨论这个问题也是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尤其是对“上音”本身来说。

①②2007年第3期《音乐艺术》,第53页

③《辞海》缩印本,第3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1980年第1次印刷

④1929年8月19日《教育部公报》第1年第8期

⑤易韦斋《刊前辞》,1929年11月1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第1号第1―2页

⑥1930年《音》第5期第21页

⑦分别见《音》第45期第3页、第55期第4页

⑧《音》第63期第13页

⑨原件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⑩《音》第42-44期合刊第1-3页

{11}{13}{21}1938年6月21日致高教司司长吴俊升,原件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2}1938年4月23日致教育部张道藩次长,原件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4}《音》第16期第5页

{15}《音》第40-41期合刊第5页

{16}《音》第32-35期

{17}《音》第54期

{18}《音》第59期

{19}《音》第51期第6页

{20}《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第523页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底蕴;音乐修养;声情并茂;情感优化;市场包装;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他们对繁荣社会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尤其是经济形态的不同,便必然出现对音乐人才的不同素质要求,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我认为,为了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顺利实习试讲,再此对音乐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归结如下:

一、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贯通的音乐修养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音乐毕业生,必须要了解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多门综合的文化知识。有一些音乐工作者(包括音乐教师、歌唱演员、乐手等)在拿到一首歌或一部音乐作品时,仅仅是演唱汇了作品的旋律,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甚了解;某些音乐教师也只是会教唱曲调、节奏,讲不出作品的含义。近几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歌手大赛,测试项目中加入了素质测试。对这一举动,社会反映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样要求音乐工作者音乐毕业生不仅不是对他们的额外要求,而正是社会在发展中向专门音乐人才提出的更高标准。坚持这样的培养方向才可能逐渐减少以至于以后的音乐人才不要成为“音乐匠人”。

音乐素养指的是音乐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衡量音乐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国外,大量以前鲜为人知的音乐文化领域。如西方的蓝调、布鲁斯、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等。这些西方音乐的涌入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且还引导了我们同国际音乐主流接轨,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国际舞台。正如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效的结合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唱法”。在器乐上,民族器乐与西洋乐器的相得益彰,使中国民族乐团一次次出现在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上。因此,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音乐毕业生,必须具备中西音乐文化贯通额素养。

二、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必然要求音乐人才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所谓音乐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是指不仅在技巧上、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在表演上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音乐艺术只有当“声”与“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声情并茂,才能将乐曲的内容、作者以及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完美地揭示出来,并将之流进听众的心灵,使观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声”与“情”两者在音乐艺术中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现在很多音乐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技巧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但一上台参加表演就觉得无论是动作、举止还是抒发作品情感上都有欠缺,音乐本身是时间的艺术,它要求表演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多年积累的技术技巧及经验表现和发挥出来。因此这就需要表演者在具备较高的技巧的同时,具备相当多的实践经验,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已达到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要达到声情并茂,先要以声传情,“声”即指音乐技巧、技术理论、歌者的演唱技巧、乐手的演奏技术、作曲家的作曲配器理论等。再以情带声,“情”是音乐家的思想感情,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音乐修养,对音乐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情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声”无“情”,那是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音乐,同样,只有“情”而无“声”那只是头脑中的思维、情感而已。现代音乐人才只有“声”“情”结合,才能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只有“声”“情”并茂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音乐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情感的优化效应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以情感教育维系素质形成,是音乐学毕业生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音乐学毕业生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音乐教育中进入特定的环境。以情感诉求为基础和纽带,可以促进音乐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产生一系列的优化效应。

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条、注入式的教法形成了学生思想上的依赖、创造力的凝固。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演唱、节奏、节拍的重复及律动的配合,乏味的教法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学毕业生要学会贯穿情感,创造引人入胜的形象化氛围使学生用“心”去学。音乐学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之始就要把本源的历史文化、风格特点以及蕴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向学生做生动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同时,走出课堂,调动学生的“经验”感觉,进进入一个情感的真实环境。这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本源环境和现实环境的联系。教学的着力点必须始终放在调动学生“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上,使学生处于萌趣的氛围之中,这里面,关键是音乐学毕业生的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由学唱的单纯模仿进入艺术形象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表述,进入自己的探索。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必须精心编创教案,调动多种手段,开展组合式教学,动静结合,衔接配套。具体到音乐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唱歌与律动结合,是歌唱与情感表达互为作用。

四、熟练的电子音乐技术及自觉的市场包装意识

将电子技术运用到音乐艺术中去,打破了以前音乐只能由人演出或由人演奏,传播途径只有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不仅加快了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而且造就了音乐的多样化形式。尤其在电脑音乐出现以后,一些电脑软件的使用,可以使我们在电脑上制作出具有任意一种音色、音量,时值的音乐,由电脑制作出来的音乐里有相当高的精确性并且具有修改方便的特征。就传播途径来说,通过电脑及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音乐冲破地域和国界的局限性。加强音乐的传播速度和力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音乐人才,应当将电脑多媒体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作为一种工具,加强电子技术在音乐制作和流通过程中的运用,将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传统音乐的革新与传播。

音乐作为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发挥着促使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它将通过自己特有的性格,以多种形式、多种媒体方式,把一种形象、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到社会中,使人们在商业文化、美学文化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更多健康文化的参与。高水准的音乐沙龙、交响音乐会以及新兴的音乐美学文化将取代很多诸如电子游戏厅、低下E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例如近期在社会上兴起的一种新酒吧,除了高品位的室内设计和优雅的消费环境,更重要的是直接引进音响视听器材,在这里可以听到、买到最好最新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也就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产品的不断升级,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音乐包装了市场,同样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音乐毕业生的自我包装意识也要不断提高,从开初的一支笛子、一把口琴到每晚十九点听到新闻联播上演奏出庄严雄伟的《国歌》,感受到音乐和声的魅力与震撼,歌唱演员从以前单一小电声乐队伴奏演唱,到现在气势庞大的乐队演奏,我们也感受到了音乐通过包装后强大的感染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简单的装束、舞台单调的设计到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容光焕发的演员出现在华丽辉煌的舞台上,这一切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一切都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以及音乐人才包装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给音乐毕业生的培养成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艺术的园地。

参考文献:

[1]李桂花:《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载《光明日报》2005.7

[2]陈世扬《在艺术教育中实践艺术教育》载《音乐教育与创作》2012.12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音乐专业 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和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自主创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音乐专业毕业生成倍增长,社会需求从过去的“供大于求”到现在的“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但不少毕业生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潜在的就业困难,盲目地等待工作机会。就我校而言,音乐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只有近10%,通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年底就业率虽能突破90%,但协议就业率仍然非常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统包统分”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音乐教师逐渐饱和,愿意接受毕业生的只有一些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但这些地区,工资待遇较低,条件比不上大城市,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去,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有业不就”的现象大量出现。(3)高校培养模式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在音乐专业大学生身上的硬件投入、教师引进与培养模式都跟不上时代需求,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

全面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已深入人心,许多大学围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展开讨论,注重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上海交大叶取源副校长曾指出:“今天的大学生如果不能以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社会作出有益的独特贡献,就算不上一位优秀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各种大学生社团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积极举办创新、创业活动,部分活动得到了企业的响应和赞助,这些与众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不仅增强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丰富了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度和设计、分析、预测等市场生存能力,无形中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实习环境。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开始走创业之路,社会上纷纷出现各种各样的音乐工作室、演艺公司、音乐培训机构等,这些大部分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利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样化,这些新兴行业的美好前景也日益展现出来。

二、音乐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较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近十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但师资力量和创业教育科研资源仍相对不足,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问题。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现状亦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观念滞后。

由于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注重强调专业对口和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过多地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对学生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导致创业教育长期严重缺乏,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淡漠。

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亦是如此。经调查显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没有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缺乏自主创业的蓝图规划和艰苦创业、敢拼敢闯的心理准备。他们在关于毕业后就业的潜意识中还过多地依赖学校、家长,自主创业的意识较淡漠,而自主创业意识的缺乏增加了创业的难度。

我通过对本校和江苏省几所开设音乐专业的综合院校调查后发现,一、二年级的音乐专业学生,很多人认为就业、创业离他们很遥远;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层面影响,大部分人知道就业很难,但提起创业,要么从未想过,要么想过却不知从何下手,要么只对创业有着理论层面的认识,真正打算毕业后创业且已付诸行动的学生少之甚少。

(二)针对音乐专业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热。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创业教育项目,注重创业实战教育,如创业课程体系KAB、SIYB等。但我国大学创业课程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或系统的创业课程群;没有适应创业教育的灵活学制。创业能力并不等同于就业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及时、准确识别机会、带动他人就业、具有独创特质的社会实践能力。

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停留于理论层面,如我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章节,主要讲解创业的定义、性质等理论知识,但对于一些真正想创业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应多讲解一些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程序,并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谈自己的创业经历。并且,应该结合专业来讲解大学生的创业实际情况,创业教育的内容必须被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敢于体验、敢于挑战的胆识和创业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创业环境,鼓励他们走多方位的自主择业、创业之路,使他们体验创业的艰辛,提高创业的真本领。

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更应有针对性,学校应鼓励其将学业与创业结合起来,跨系科、跨学校拓宽选学课程,构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树立教师职业品行所必备的、进行就业和创业所必需的超前意识。如对于想创业的音乐专业学生可选修经济、营销、商务类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构建完备的创业知识体系。

(三)所学音乐专业知识不能达到自主创业的水平。

伴随普通高校扩招,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要比专业音乐院校低,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选择音乐专业,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近十倍的增长速度使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兴办音乐教育专业,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他们通过专业课考前的临时突击训练,基本也能被一些高校录取。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和专业基础都较差,入学后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学习都很困难。这样的现象使得高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对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产生了怀疑,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如此这般音乐专业水平的学生,想要开办自己的音乐工作室、音乐培训中心等,业务水平的确不能使社会信服,如聘请高年资的教师来教学,由于没有庞大的创业投入,不能提供较高的待遇,故成功创业者为数甚少。

(四)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不够重视。

由于公用经费不够,一些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办学条件紧张,有的高校甚至不具备正常办学的基本条件。这就使得大学创业教育所需基本物质条件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学上需投入的硬件就要比普通专业多,琴房、舞蹈房、电脑音乐制作室等,样样都是需要大投入,很多学校在教学硬件上已经很难保障,不要提再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投入了。故创业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了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业的不够重视。

(五)没有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大环境,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相对困难。

当前,由于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教育迫在眉睫。据了解,我省许多高校都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创业。可是,大学生创业融资相当困难,许多优秀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施。

我采访了几位有意向创业的音乐专业大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创业初期的迷茫,完全摸不着头脑,只有一腔热情和一份自己认为会很有市场的创业计划书,却不知道要将计划付诸实施需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于是,反复前往学校就业创业中心和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社会机构进行咨询,结果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加上他们刚刚踏出校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创业最终还是成为一纸空谈。

三、音乐专业创业教育的前景展望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出台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管理规定,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这样,既能促进大学生的学、研、用结合,又能使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市场磨炼。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活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市场。

(一)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与创业服务项目。

积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与创业项目,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积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与创业项目十分重要。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主要缺陷就是缺乏工作经验,许多用人单位因而放弃或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学校开发与建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项目的,毕业生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既能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又能为自己的就业与创业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

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过各类社会实践,能够看清当前社会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当前社会需要的艺术类服务项目有哪些,什么样的项目受到社会的青睐,从而有目标地积累自身经验和人脉资源,为毕业后准确地选择创业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找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切入点。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将是高校介入市场的第一切入点。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从招生到教学等环节均处于“生产观念”状态,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目前高校切入市场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两难的境地,既要按市场制约机制的要求检验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又受制于学校内部非市场化的教育系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高校就业与创业服务内循环系统,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对学校招生、培养、教学、就业与创业服务等各项环节从输入到输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将会有极大的促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更是非常有必要,学校可为学生联系社会上的各类演出、录音等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成功的演艺公司、音乐工作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尽早征求学生意愿,对于有意向创业的学生,了解其创业意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理论知识、音乐业务知识与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可以在二、三年级就允许他们在学校内部开设小型创业工作室,面向学校其他专业学生进行真正创业前的实战演练。通过如此有针对性的培养,创业将慢慢贴近大学生。

(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证。

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为保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师资力量、教学改革和激励机制。

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相关能力的教师,高校应选聘一些具有创业和实践工作背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除前面提到的教学内容上加入一些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外,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多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创业教育的开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各项工作的目标都集中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工作上来,形成合力,各部门和环节都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完成好学校的创业教育。

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有其特殊性,我认为高校在选派师资方面,可考虑有音乐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不仅可以从创业理论上进行指导,而且可以精准地指出学生音乐业务上的不足。运用激励机制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将非常奏效,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活泼开朗,表现欲望强烈,有股不服输的精神,案例教学、创业成功学长现身说法,将非常有利于激励他们创业成功。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的重要机构,为构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尽快在人才培养价值的各环节上实施创业教育。音乐专业作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专业,更是要找准市场契机,积极鼓励音乐专业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开放理念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创业教育具有时代特征、针对性;同时结合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关创业教育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创业、创新、创造教育结合起来。只有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改善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创业现状,才能使音乐专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谈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学业、就业、创业的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8.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1现行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1录取制度存在的缺陷

音乐招生由文化课与专业课两部分组成,结合第一志愿所报学校,再以文化课总分排序,录取招生计划名额.过去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这种方式只注重专业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不断扩招,扩大招生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同时,扩招也给高师生源上带来负面影响,考生质量整体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决定着音乐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中的激烈竞争,对生源的基本起点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以技艺特长或声音天分来审视选拔音乐人才实在不够全面.学生的音乐素质,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与一般青少年基本相同的文化素质,还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对其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给予必要补充.每年所面对的各种考生,除了在基础文化知识上做出大体一致的要求外,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常常只根据考生所报类别有针对性考察,这种考察不可能非常准确.从招生情况看,大部分被录取的学生知识面窄,音乐素质较差,很多考生为了考入学校,盲目随一些老师“突击学习”专业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突击学习”往往只限于几首考试曲目.音乐人才的选拔,采用测试考生一项主要特长为主考项目的方式一直沿用.音乐作为教化人的手段,要求教育者首先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然后才是经过音乐学习的音乐人,其人才选拔要从全面素质出发,而不是单项技艺.

1.2授课方式缺乏创新

高师音乐教育缺乏师范性,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格的师资意味着能上讲台、能做示范、能搞活动,培养的师资能讲授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科学示范;能自弹自唱;能组织辅导音乐节目等等.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常常只是学生演唱﹙奏﹚作品,老师提出意见调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演奏个性;学习曲目量少面窄,往往只学几首考试曲目,没有大量浏览与精加工的结合;缺少伴奏、重奏、指挥训练,不利于全面发展;缺少基本教学法的知识与实践.教学形式方面:缺乏艺术实践,除考试外观摩演出较少,许多曲目因没有上台机会或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使水平发挥不出来,对曲目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声乐教学中不能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没有一个对正确声音敏感的耳朵谈何声乐教学?钢琴教学中盲目地过分强调基本功和技巧,精炼几首作品的方式不适宜师范生,照谱死弹,学习范围狭窄,无法适应日后教学和工作需要.理论知识相对孤立零散,课程设置各门类间缺少联系与交叉,缺乏必要的整合,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发挥更好的作用.

1.3毕业门槛过于宽松

影响和体现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外,还有毕业生质量.由于崇尚并且大力培养尖端型人才而不注意培养普及型人才,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而且很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从事基层性工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容量有限,人满为患,而大量基层岗位无人问津,影响音乐毕业生出路及音乐事业发展.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是对学校的一种检验.我国各高等艺术学院在教学体制上恰恰采取的是“宽出”方针.总是事先定出招生总数,由此确定录取的控制数,在此基础上预测毕业的就业人数,是按计划办事.其实任何招生考试实际上只是一个学生是否有某方面培养前途进行一下预测而已,至于学生将来能否成才,要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以及学业结束时的全面考核来判知.音乐教育应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通过大学四年的综合熏陶,使他们不仅有相应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而且具备普及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责任.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改革现行加试录取办法

我认为高师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理念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测试,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主项与素质相加.主项测试重点考察什么?我认为非专业艺术院校不应该注重声音条件,方法技术等,更应该注重对歌曲韵味风格的理解表达,不能把技术当音乐,只有有了音乐感觉才能发展技术.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不能为表层技术程度、难度所遮盖.建立曲库,作为考生考试范围,增加可比性.为了公正客观和简化考试过程,考生录制好演唱(奏)磁带,报名上交统一编号,由评委听带打分,减少人情因素,同时为避免磁带作假,复试时对照磁带复核的同时,全程录像,留下考试轨迹.一旦有假立即取消考试资格且一年内不准报考,音乐笔试统一测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包括练耳、乐理、音乐知识,题型多样化,但技术和难度上不大,听力记谱反映考生音乐素质,线谱应适当加分.磁带打分成绩+笔试成绩=专业基础成绩,此为初试.复试注重其音乐素质和可塑性,曲库指定曲目和自选曲目相结合,视唱测评放在此轮(可增加模唱内容),进一步审视考生音乐素质,此轮为避免不正之风,也要相应制定评分细则和标准.专业、文化双向考虑,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注重文化课分数,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忽略微差的专业分数.专业分数上的微差不能反映学生专业实力差距,文化分数差距大,却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可塑性差距.同时,两项成绩划档加分,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其包含面很广,人文、地理、政史、逻辑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日后从师打下伏笔,虽然涉猎面广,却非常基础简单化,均是点到为止,但几乎面面俱到,所以要获得高分也不容易,由此提高生源全面素质,使他们负载起时代的使命,这样沙里淘金层层筛选出来的好苗子,对音乐教育发展将受益无穷.

2.2创新课程授课方式

坚持师范教育理念,坚持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需要,由专业艺术院校中追求“高精尖”的做法转为培养“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人才.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演唱(奏)会、音乐欣赏会、歌手赛等,使人人有登台机会,相互学习,在演出准备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化妆、服装、灯光、音响等工作,教师指导其实践和熟练舞台演出的具体环节.学生成绩注重平时,淡化期末.平时成绩包含演唱,问题解答、创作、论文写作等,期末考试分笔试和口试,口试采用当场抽条当场讲解的方式.大一、大二侧重相关知识讲解、解答;大三重论文写作,督促其思考,大四重实践,实习讲课式.对专业老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给学生一定的自,允许学生广泛听课,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同时为避免学生道听途说盲目选择,老师也通过考试发现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并将这种方式公开化、制度化.根据高师声乐教学目标,注意对学生师范性和多项技能的培养,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演唱功底,培养“站讲台”不是“上舞台”的人才,所以可以取消“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或变“一对一”为“一对多”方式.这一对多也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一师对多生”,一来可以节约师资,二来使学生观摩老师上课,经常得到见习,提高对正确声乐和方法的鉴别能力.第二层含义是“一生对多师”,这是指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生在广泛听课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择师,集众师之精华讲授于一身,全方位提高自己.理论课中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表达的“组织者”,不仅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而且掌握科学的教法,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设特定教室长期播放音乐类节目或音乐课件,开拓视野,鼓励支持自创课件.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音乐美学》等大课或讲座,深化学生人文素质,把学生的思维视角引向艺术的其它种类,扩大学生认知领域.此外,流行音乐也不应被排除在音乐院校的关注外.开辟各种门类的选修课,并施行跨学科听讲,使学生增加音乐与其它门类的横向联系,拓宽知识面.

2.3严把“出口”,确保人才质量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1现行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1录取制度存在的缺陷

音乐招生由文化课与专业课两部分组成,结合第一志愿所报学校,再以文化课总分排序,录取招生计划名额.过去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这种方式只注重专业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不断扩招,扩大招生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同时,扩招也给高师生源上带来负面影响,考生质量整体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决定着音乐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中的激烈竞争,对生源的基本起点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以技艺特长或声音天分来审视选拔音乐人才实在不够全面.学生的音乐素质,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与一般青少年基本相同的文化素质,还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对其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给予必要补充.每年所面对的各种考生,除了在基础文化知识上做出大体一致的要求外,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常常只根据考生所报类别有针对性考察,这种考察不可能非常准确.从招生情况看,大部分被录取的学生知识面窄,音乐素质较差,很多考生为了考入学校,盲目随一些老师“突击学习”专业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突击学习”往往只限于几首考试曲目.音乐人才的选拔,采用测试考生一项主要特长为主考项目的方式一直沿用.音乐作为教化人的手段,要求教育者首先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然后才是经过音乐学习的音乐人,其人才选拔要从全面素质出发,而不是单项技艺.

1.2授课方式缺乏创新

高师音乐教育缺乏师范性,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格的师资意味着能上讲台、能做示范、能搞活动,培养的师资能讲授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科学示范;能自弹自唱;能组织辅导音乐节目等等.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常常只是学生演唱﹙奏﹚作品,老师提出意见调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演奏个性;学习曲目量少面窄,往往只学几首考试曲目,没有大量浏览与精加工的结合;缺少伴奏、重奏、指挥训练,不利于全面发展;缺少基本教学法的知识与实践.教学形式方面:缺乏艺术实践,除考试外观摩演出较少,许多曲目因没有上台机会或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使水平发挥不出来,对曲目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声乐教学中不能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没有一个对正确声音敏感的耳朵谈何声乐教学?钢琴教学中盲目地过分强调基本功和技巧,精炼几首作品的方式不适宜师范生,照谱死弹,学习范围狭窄,无法适应日后教学和工作需要.理论知识相对孤立零散,课程设置各门类间缺少联系与交叉,缺乏必要的整合,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发挥更好的作用.

1.3毕业门槛过于宽松

影响和体现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外,还有毕业生质量.由于崇尚并且大力培养尖端型人才而不注意培养普及型人才,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而且很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从事基层性工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容量有限,人满为患,而大量基层岗位无人问津,影响音乐毕业生出路及音乐事业发展.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是对学校的一种检验.我国各高等艺术学院在教学体制上恰恰采取的是“宽出”方针.总是事先定出招生总数,由此确定录取的控制数,在此基础上预测毕业的就业人数,是按计划办事.其实任何招生考试实际上只是一个学生是否有某方面培养前途进行一下预测而已,至于学生将来能否成才,要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以及学业结束时的全面考核来判知.音乐教育应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通过大学四年的综合熏陶,使他们不仅有相应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而且具备普及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责任.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改革现行加试录取办法

我认为高师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理念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测试,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主项与素质相加.主项测试重点考察什么?我认为非专业艺术院校不应该注重声音条件,方法技术等,更应该注重对歌曲韵味风格的理解表达,不能把技术当音乐,只有有了音乐感觉才能发展技术.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不能为表层技术程度、难度所遮盖.建立曲库,作为考生考试范围,增加可比性.为了公正客观和简化考试过程,考生录制好演唱(奏)磁带,报名上交统一编号,由评委听带打分,减少人情因素,同时为避免磁带作假,复试时对照磁带复核的同时,全程录像,留下考试轨迹.一旦有假立即取消考试资格且一年内不准报考,音乐笔试统一测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包括练耳、乐理、音乐知识,题型多样化,但技术和难度上不大,听力记谱反映考生音乐素质,线谱应适当加分.磁带打分成绩+笔试成绩=专业基础成绩,此为初试.复试注重其音乐素质和可塑性,曲库指定曲目和自选曲目相结合,视唱测评放在此轮(可增加模唱内容),进一步审视考生音乐素质,此轮为避免不正之风,也要相应制定评分细则和标准.专业、文化双向考虑 ,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注重文化课分数,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忽略微差的专业分数.专业分数上的微差不能反映学生专业实力差距,文化分数差距大,却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可塑性差距.同时,两项成绩划档加分,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其包含面很广,人文、地理、政史、逻辑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日后从师打下伏笔,虽然涉猎面广,却非常基础简单化,均是点到为止,但几乎面面俱到,所以要获得高分也不容易,由此提高生源全面素质,使他们负载起时代的使命,这样沙里淘金层层筛选出来的好苗子,对音乐教育发展将受益无穷.

2.2创新课程授课方式

坚持师范教育理念,坚持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需要,由专业艺术院校中追求“高精尖”的做法转为培养“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人才.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演唱(奏)会、音乐欣赏会、歌手赛等,使人人有登台机会,相互学习,在演出准备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化妆、服装、灯光、音响等工作,教师指导其实践和熟练舞台演出的具体环节.学生成绩注重平时,淡化期末.平时成绩包含演唱,问题解答、创作、论文写作等,期末考试分笔试和口试,口试采用当场抽条当场讲解的方式.大一、大二侧重相关知识讲解、解答;大三重论文写作,督促其思考,大四重实践,实习讲课式.对专业老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给学生一定的自,允许学生广泛听课,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同时为避免学生道听途说盲目选择,老师也通过考试发现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并将这种方式公开化、制度化.根据高师声乐教学目标,注意对学生师范性和多项技能的培养,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演唱功底,培养“站讲台”不是“上舞台”的人才,所以可以取消“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或变“一对一”为“一对多”方式.这一对多也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一师对多生”,一来可以节约师资,二来使学生观摩老师上课,经常得到见习,提高对正确声乐和方法的鉴别能力.第二层含义是“一生对多师”,这是指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生在广泛听课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择师,集众师之精华讲授于一身,全方位提高自己.理论课中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表达的“组织者”,不仅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而且掌握科学的教法,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设特定教室长期播放音乐类节目或音乐课件,开拓视野,鼓励支持自创课件.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音乐美学》等大课或讲座,深化学生人文素质,把学生的思维视角引向艺术的其它种类,扩大学生认知领域.此外,流行音乐也不应被排除在音乐院校的关注外.开辟各种门类的选修课,并施行跨学科听讲,使学生增加音乐与其它门类的横向联系,拓宽知识面.

2.3严把“出口”,确保人才质量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为解决好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间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多元化,专业设置要合理化,并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学校对学生培养的多元化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 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