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改版后的新物理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市研训和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各学段、各年级阶段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的研究.注重研训实效,进行多种研训方式实践,继续在初中进行“小班化教学”授课研究.继续进行提高“常态物理课”教学效益的研究,开展城乡及校际的物理教学交流,总结推广学校物理组校本教研的成功经验,组建高中新的高一和高二备课中心组、组建高三物理教学指导小组并切实有效开展活动,对教学的难点课题和新增的教学内容进行示范教学,组织参加市举行初、高中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活动,继续对新教师进行跟踪听课.提高初中片物理教研活动的实效.帮助学校物理课题研究活动开展,继续把“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有机融合到初、高中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去.继续办好初中物理课改网.做好年度各项论文的征集评选工作.

一.继续进行高、初中新课程标准及有关文件学习,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研究高、初中新物理教材.继续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1.继续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科学的全面的人才观,把握好物理学科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学习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以及修订部分,结合初、高中新课标教材的修改做好培训工作,各片、各校物理组教研活动中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学习交流,按新的理念和要求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3.注意学习和交流外地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继续对初中和高中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进行探索和实践.

4.学习、研究和探索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物理评价体系和作业体系.在高、初中进行新的教学评价实践.

5.学习经典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目前初高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对学生个体的学业和发展方向进行的指导经验.

6.组织好初高中老师赴省、市参加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培训,利用网络和各种活动进行推介和交流,扩大培训效益.

二.做好常规教研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物理学科教育功能

1.深入到初、高中各年级课堂,了解教与学的真实情况,协助老师掌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需求,为学生设计好学习“台阶”,从教学细节入手,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教学效益.

2.学习和研读新物理教材,剖析教学过程,贯彻落实《物理课堂教学建议》.提高片教研活动和学校物理各项教研活动的活动质量,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新教材、新教法的交流.

3.在起始年级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和渗透物理方法教学的研究,进行学生学法指导,发掘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4.组建高中新的高一和高二备课中心组、组建高三物理教学指导小组并切实有效开展活动.制定和实施初高中各年级阶段教学目标,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和对突破教学难点进行探索,取得的经验向各校推广.

5.改革常规的教研活动模式,在初中进行“小班化教学”授课研究,高中继续进行常态课教学研究.

6.继续进行送课下乡活动,促进物理教学的城区校际交流和城乡交流,协助有关初、高中学校办好展示课、对外公开课,在高中进行市优秀课的展示活动.

7.组织好高三物理复习教学的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研究提高不同学校和不同类型学生复习教学质量的办法,协助省华中和市一中完成重点中学物理研讨会分摊任务,及时传达重点中学物理会议精神,交流方方面面信息.

三.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新的课题

1.继续推进初中研训物理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帮助学校的物理课题研究正常实施.

2.继续进行初中和高中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索和实践,继续开展初、高中科普知识讲座.

3.继续维护好物理课改网,结合教学进程,进行初、高中教学资料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使网站内容更贴切物理教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教学实践,提高师资教育教学能力

1.发挥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的优势,同时注重不断学习,充实有助于物理教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需要.

2.对青年教师,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建议》的学习和实施,从教学细节入手,钻研物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练好教学基本功,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习惯,引导他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引导他们研究学生学情,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3.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进行跟踪听课,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熟悉疏通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为他们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

4.组织参加市举行初中和高中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5.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6.注意发挥各校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作用,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

7.对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抽测.对部分初、高中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抽测和进行问卷调查.

五.其他工作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继续教育;农村初中英语教师

毋庸置疑,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要低。经济发展得缓慢,自然人才聚集得就少。对于学校而言,人才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教育行业应该大力培养教育人才。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可是由于很多农村学校资金不够,既没有提供良好师资条件的能力,也没有让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使得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不达标,造成评价极差的现象。

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英语作为国际性的语言,知识含量也在急剧地增长。而初中英语的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八十年到九十年代初的教育,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现在有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因此,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在农村中学中,对于年龄偏大的英语教师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社会环境并不是很开放,师资水平不高,学习的条件也不理想,完全是把英语当成知识在吸收,很少关注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使得英语的实际应用具有了局限性。然而,对于那些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青年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考试,考什么便学什么。因此,他们可能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语法知识,但是未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些初中英语教师只通过了自学考试,他们的状况更不容乐观。因此,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整体上不高,急需要提升。

(二)英语口语水平有待提高

在初中英语教育中,口语是一大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的口语水平与教师的口语水平有直接联系。现如今,由于很多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于是也忽视了自身口语的练习,导致英语口语水平一直止步不前,从而影响教学。英语口语一直都没有列入到考试之列,没有考试的压力,老师和学生们自然就渐渐忽略了口语的教与学。

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师资水平不太高,众多英语教师的学历偏低,口语能力也极其薄弱,无法在课堂上熟练地表达,这无疑就制约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

(三)教学理论待加强

想要做好教学的工作,必要的基础理论和教学知识应该是要具备的。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也不乏有一些英语教学的能手,他们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这样就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有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可是在农村地区,对外交流的次数少,机会缺乏,再加上信息不够发达,导致很难及时地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农村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的任务也极为繁重,他们几乎很少有时间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去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增强对继续教育问题的认识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打破只为提升办学效益或只为文凭而进行教育的功利思想。接受继续教育时,要抓好能力更新和教师素质提高的教育,做到学习能力与学历、教育内容和学习内容的统一。校方还应该打破一些局限性的认识,多为教师们提供一些空间和时间去接受继续教育,这也是学校增添砝码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

(二)组建良好的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

想要继续教育能够进一步的发展,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不仅应该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历,还应该对初中英语教学和教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于英语学科,继续教育的师资力量不仅需要精通英语,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极高的教学水平。所以,想要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三)构建形式多样、体系合理的培训课程

继续教育部门应该依照具体的学历层次、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教师来制定长远的规划,保证每位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都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可以选择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或者阅读能力等。此外,应该改变单一的培训模式,构建体系合理的培训课程,让教师愿意投身到继续教育的行列之中。

三、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前景展望

“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应该拥有一桶水”,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这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学生要学习,教师同样也需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在改变着世界的同时自身也在壮大,人类知识的翻新速度在加快,要求教师也应该跟上其步伐。在农村,虽然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师资力量相对不够,但是只要教师们敢于“走出去”,积极地接受继续教育,吸收一些新观念,是能够在正常的轨道上前行的。只要教师们的意识能够转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继续教育也将能够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中得以普及。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增多,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早已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学生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在增强,作为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壮大自己的重要性,尤其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选择加入继续教育的行列,让自己充实,争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关于高职生英语交际能力与相关考试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33)

[2]李春茂.关于高职生英语交际能力与相关考试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0(9)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继续教育

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带来了各国教育任务的调整各改革,无论教育发展先进还是相对落后,都会对教师本身的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体育老师的继续教育却存在严重的问题。

一、各方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一)初中体育老师

当前初中体育老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观念相当的陈旧。体育老师对于继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不够,这直接导致部分老师把继续教育当成一种任务,出现被动应付、敷衍了事、把难得的继续教育机会白白浪费的现象很严重。此外,很多教师依然持有今天所学的知识必须是今天用的着的。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仅仅局限于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根本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这和当下的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不一致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初中体育老师到现在还不理解教师继续教育的含义。很多初中体育老师不能完全理解继续教育的功能,但是迫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命令和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所得学分和转正、聘用、晋级等等直接相关,很多老师抱着被动的态度参加教师继续教育,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学校领导

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对于初中体育老师的继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1.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老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领导认为成绩才是学校的支柱,往往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这就导致了学校只重视对教授科目中考试科目老师的再教育和培训,不注重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认为学校只要安排了体育课,有体育老师去上课就行。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认为继续教育对于体育老师的收效不大或者不明显。这一切直接导致了初中体育老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进展缓慢,收效不大。

2.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领导担心开展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会分散广大教师的精力,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加重学校的经济负担。在非全员参加的继续教育活动中,学校领导在教师的选派上经常只派骨干或是“闲者”参加。这两个极端选派都表明了学校领导没有统筹兼顾好“点”与“面”、“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三)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继续教育起着上传下达、监督、实施等各方面的职能。它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继续教育发展的好坏。然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同样也存在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这直接会导致继续教育有关政策措施的不能有效落实。而出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相背离的根本原因就是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知识仓库型教师”上,而非定位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上。由于个别职能部门对继续教育的功能理解不全面,教育价值定位不准确,重视经济价值,把继续教育作为创收手段,收费培训,不问质量,时间一到就发证。而且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出现了各个学校都是以分数论高下,很多学校都出现了重教师使用,轻教师培养的问题,甚至有人认为继续教育会耽误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要让继续教育真正可以达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目的,打破以往旧有的观念至关重要。

二、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中体育老师普遍认为继续教育内容不实用,不能满足体育老师的需求。关于初中体育老师安排的继续教育内容,理论与实践不符,有针对性的内容很少,教育内容也不实用,甚至部分课程内容出现了重复的现象。初中体育教师希望继续教育改革从内容开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继续教育不能满足体育教师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就会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教育的质量也就根本不可能提高。实际上,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在没有深入学校调查,缺乏与体育教师沟通的情况下,就确定了继续教育的内容,以传授教育原则、教育观念为中心,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更新,内容空洞乏味,直接导致教育内容不能满足体育老师的实际需求,忽视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工学矛盾突出

影响初中体育老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最大障碍就是工学矛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初中体育老师所要参加的继续教育培训多且杂,这无形中就占用了很多的时间。现在的初中老师依然实行坐班制,每天的课时多,工作任务繁重,直接导致工作和学习提高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首先,目前的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已经出现了重复的现象,教师无从选择。其次,学校的体育方面的老师往往师资很有限,学习的时间和工作的时间相冲突,学校派不出足够的人员参加培训。最后,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在职人员,大多已经成家,家庭琐事多,压力大,任务重。这些原因都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因此,目前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能让体育教师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参加培训。

四、教育经费紧张

我国的教育经费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也会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的总体教育经费投入就已经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也很不合理,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又少之又少。与此同时,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不高,这对于本来已经很少的继续教育经费来说,就显得更加不足了。随着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面展开,相应继续教育经费投入远远不能保障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培训经费的缺乏,直接困扰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尽管近年来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相关政策并颁布的有关法规要求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具体落实起来举步维艰。国务院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中指出:继续教育经费的筹集应该由地方财政、用人单位和教师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是,由于对继续教育认识的不足,各方面的资金都很难到位,根本难以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五、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36-05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涌入城市,这就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术界有很多称法,如“农民工”、“暂住人口”、“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等,本文称之为“农民工”。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中国不断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也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大量农民进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但同时城市也在影响着他们,耳濡目染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生活现实和自己的遭遇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自身子女的重要性。在中国目前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大量农民工也深刻认识到仅仅接受义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让自己的子女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成为他们关心的问题。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对于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生存状况,提高中国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问题十分迫切。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笔者2008年和2009年对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四个地区的农民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年龄在35~60岁,外出打工,家里有读初中适龄子女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8份。

(一)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意愿状况

表1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意愿状况

如表1所示,所调查的样本数据中10.6%不再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其中男孩占68.1%,女孩占31.9%;而89.4%将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其中男孩占61.3%,女孩占38.7%。说明绝大部分农民工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但一部分农民工家庭不再投资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从子女的性别来看,反而男孩在接受和不接受初中以上教育都占较高的比例,女孩所占的比例都较低。这可能说明性别差异对农民工家庭是否继续投资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

(二)农民工受教育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父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3,母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9。父亲的文化程度比母亲的文化程度稍高一些,但多数集中在初中以下,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对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由表3、表4可以看出,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子女数占该程度总人数的比例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显著增长,而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的影响却不如母亲的显著。同一教育程度下,母亲影响下的子女继续接受初中教育的比例要高于父亲影响下子女继续接受初中教育的比例,说明母亲的影响要大一些。比较表3和表4,也可以得出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多集中在父母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部分,结合表2,说明虽然大部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仍坚持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总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接受教育。

(三)农民工家庭收入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最高为6 250元,最低为125元,均值为1 860元。本文将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被调查的农民工家庭月收入大多数集中在1 500元~3 000元阶段。按照南京市2008年6月30日之前的最低工资标准850元/月,一个家庭的收入基本上来源于父母两个人,那么一个农民工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3 000元之间,说明该家庭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生活结余下来的钱更愿意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看表5可以知道,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加,其中愿意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家庭,则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不愿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四)农民工来宁时间

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城市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及对教育的看法,因此把农民工来宁时间也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但是来宁时间不能确切表明农民工在南京打工时间,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以父母双方最早来宁的时间来计算农民工来宁时间。

调查数据中,农民工最早来宁时间为1984年,至今有26年,我们将这26年均分为三个阶段,如表6所示。最早九年(1984―1992年)来宁的农民工较少,仅占样本总量的4.8%,最近八年(2002―2009年)来宁的农民工迅速增多,占样本总量的62.0%。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来到城市工作。从表6可以看出,来宁时间越早的父母,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比例越高。来宁时间与教育意愿的选择呈正相关。可能的解释是,来宁时间越长,农民工在教育观念上受到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越大,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五)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

本文了解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是通过将其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分为:前1/3名;第1/3~2/3名; 2/3名以后。

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与教育意愿的选择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表7的数据不难得出,学习成绩越好越会选择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学习成绩在前1/3名的样本中约有94.9%的家庭会选择继续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而在学习成绩在2/3名以后的样本中仅有6.1%的家庭选择继续提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结以往学者对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一般将影响教育投资的因素分为三大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孙志军(2003)把分析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因素分为: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出生顺序);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育、家庭人口数与子女数目);学校与社区变量(学校教育质量、教育价格、社区劳动力市场机会)。苏群、丁毅(2007)将影响教育决策的因素分为:家庭成员特征变量,包括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子女个数以及家中是否有病人;家庭资源禀赋变量,包括土地面积和家庭人均纯收入;子女个人特征,包括子女教育支出、子女性别、子女成绩和家离学校的距离。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来宁时间、子女个数、子女的性别、学习情况作为影响农民工教育投资意愿的变量,具体见下页(表8)。

被解释变量Y的含义是是否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是虚拟变量:0是不愿意,1是愿意。建立Logit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由效用指数Yi决定(Yi=U0i-UIi),其中,U0i表示接受教育对农户家庭构成的效用,UIi表示不接受对农户家庭构成的效用),Yi又决定于某些解释变量Xni。令Y=0表示不接受教育,此时Yi≤0;Y=1表示接受教育,此时Yi>0。根据以上假设,影响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可以表示为:

LogitP=α+Xniβni+ε(其中,P=)

其中,X 1 i :代表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子女个数。

X 2 i :代表个人特征,包括学习成绩、性别。

与预期的结果基本相符,除子女性别和父亲受教育程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子女自身学习状况和家庭月收入对其家庭做出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家庭月收入是在0.01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家庭月收入对家庭教育决策有着积极的影响。农民工在宁打工,收入一般比在农村要高些,但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子女随父母一起进城读书的家庭,城市高校高昂的学费一般是他们所承担不起的。所以,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让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概率越大。所以,家庭收入仍是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农民工来宁时间与家庭教育决策呈正相关关系,即来宁时间越长,农民工家庭越愿意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说明农民工来宁一定时间后,受城市较先进教育观念的影响,原本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会发生变化,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资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3.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教育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父亲的影响较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反映了父母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选择继续提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也越高。而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教育者”的角色(苏群,2007)。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于母亲,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接触时间比父亲多。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过程中影响相对父亲来说要大些。

4.子女的性别及子女的个数对家庭教育意愿的选择没有影响,说明子女性别及子女个数已经不是父母主要考虑因素。多年来农村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现在多数农村家庭只有1~2个孩子,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农民工家庭平均子女个数为1.67个,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一般都能负担两个左右孩子的教育费用,因此,子女个数一般不会影响父母的教育决策。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总体得到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完善,农民工思想意识在城市生活的影响下,也随之改变,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相当普遍。因此,养儿未必防老,养女未必不防老,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解放。

5.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家庭教育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成绩越好的子女考上高中的几率一般也越大,父母对其期望也越高,也乐意资助他们继续读书,希望子女能继续读高中、大学,从此改变命运。有些家庭虽然有心也有足够的钱提供孩子继续上学,但由于孩子自身学习成绩太差,考不上高中,父母在学习上对其也不抱太高期望,结果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我们的走访中我们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您的孩子读书读到什么程度”,将近96%的父母的答案都是:“孩子能读多高,就资助他们读多高。”因此可以印证,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子女自身学习情况。

结论及启示

依据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影响因(下转241页)(上接239页)素有:子女自身学习情况、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其中,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影响教育决策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对教育决策的影响是一致的,即家庭收入越高,母亲的文化水平越高,来宁时间越长,选择继续投资的意愿就越强烈。文化水平高的母亲比父亲更能影响家庭教育决策。因此,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提高农民、农民工的收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提高新一代农民工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改变,子女的性别、子女的个数已不再是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Alan de brauw,John Giles.Migrant Opportunity and the Education Attainment of Youth in Rural China.IZA DP No.2326,September,

2006.

[2]杨利平,宋元梁.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5).

[3]孙志军.中国农村的教育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甘肃省委基础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苏群,丁毅.初中阶段农户子女辍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闽北农村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5]李,赵连阁,谭洪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5).

[6]刘媛.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投资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南京的调研数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7]任佳慧.农民工子女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状况的研究――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证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8]李晖娟.农民工城居子女的义务教育研究――以苏南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8.

[9]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J].经济师,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海南民族地区; 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需求特征;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志码: A

1 研究意义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灵魂,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为促进海南省教育事业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 对海南省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析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五指山、白沙、保亭、陵水及三亚中学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与需求特征予以分析研究, 以期为有关行政部门、管理部门及教师本人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海南民族地区的在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五指山30人,白沙30人,保亭30人,陵水30人,三亚60人,共180人)。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逻辑分析、数理统计及问卷调查等方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18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100%。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师现状

从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信息来看, 平均年龄29.5 岁,

平均参加工作时间为9.4 年, 平均教龄为9 . 1年;中等师范( 含中专、高中) 学历的教师

26人,占14.4%, 大专学历教师68人,占37.8 %,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86人,占47.8 % 。 从参加继续教育的体育教师职称分布来看, 高级职称21人,占11.7 % ,中级职称( 一级) 教师76人,占42.2 % , 初级职称( 三级和二级) 65人,教师占36.1%, 没有定职的教师18人,占10%. 。从学校类型来看, 高中教师60人,占33.3%, 初中教师70人,占38.9%, 小学教师50人,占27.8%。以上结果显示, 海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是: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中青年体育教师, 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占多数, 低学历教师占多数, 既反映了海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初级形态, 又体现了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客观现状和必然要求。

3.2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3.2.1 继续教育的参加形式调查

海南民族地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参加形式主要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所占比重偏低。这表明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偏低,亟需提高学历。

3.2.2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学历补偿、函授和自学考试及教学基本功训练。

3.2.3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

研究显示,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倾向于专业技能、裁判和教法,而对科研和外语不够重视,表现出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科研和外语的能力较低。

3.2.4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由

研究显示,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由主要是学校规定和职称需要,而个人发展较少,表明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被动的。

3.3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倾向性的群体特征

3.3.1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职称特征

研究显示,具备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比较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 相对忽视理论方面和专业以外的能力培养。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 精力充沛, 但缺乏经验, 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引导高级职称的教师, 总体上需求大致一样, 但是在教学能力的提高方面,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存在明显差异,笔者认为这根中小学教师评了高级职称以后,有了“船到

桥头,车到站”的感觉,所以笔者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也应该针对教师的职称特点而考虑一

定的侧重和层次性,高级职称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具备一定水平的教学能力, 同时也养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 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 对这样一批教师, 继续教育内容上应该侧重于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年轻的初、中级教师应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 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初级教师群体, 相对较年轻, 教学科研方面能力水平较弱, 暂时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风格, 但接受能力更强, 对这样一批教师, 应注重教学、科研、技能、裁判、思想水平、审美等等“ 专业” 以内“ 专业” 以外的全面综合培养

3.3.2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学历特征

研究显示,本科学历的教师对知识更新、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 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因此, 笔者认为, 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重视教师的学历群体特征, 对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 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及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 应注重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

3.3.4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学校特征

私立学校的教师对知识更新、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裁

判水平提高的需求, 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公立学校的教师。因此, 笔者认为, 私立学校的叫声由于工作不稳定,压力较大,对知识的需求强,而公立学校因为工作稳定,竞争又小,对继续教育需求较小。

3.3.5 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总体特征

研究显示,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主要趋向于职称需要、教学水平提高和知识更新。在科研水平提高和裁判水平提高方面显的不够重视。

4 结论与建议

4. 1 结论

(1) 海南民族地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参加形式主要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所占比重偏低。

(2) 具备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比较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 相对忽视理论方面和专业以外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能力的提高方面,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存在明显差异。本科学历的教师对知识更新、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 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私立学校的教师对知识更新、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 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公立学校的教师。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主要趋向于职称需要、教学水平提高和知识更新。在科研水平提高和裁判水平提高方面显的不够重视。

(3)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倾向于专业机能、裁判和教法,而对科研和外语不够重视,。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由主要是学校规定和职称需要,而个人发展较少。

4.2 建议

(1)加强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提高海南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依托的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 取代过去的中师、专科、本科层次。

(2)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处于初级形态, 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继续教育需求的认识,提高他们提高他们继续教育的主动性。

(3)应改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涵义和意义的宣传教育, 积极调动更大范围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面进行改革,应重视教师群体需求特征。

参考文献:

[1]匡勇进,伍骥. 高校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不同需求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95-98.

[2]郑旗.山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9):41-84.

[3]郑旗.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学课程设置改革与对策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20(2):36-38.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坚持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成果,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制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和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进全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奋斗目标】

一、中小学生巩固率有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工程初见成效。

三、新课程改革

四、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

五、中小学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先进水平。

【主要措施】

一、加大义务教育管理力度,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成果

1、协助教育局教育股,做好义务教育教育新形势宣传工作,让新的义务教育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协助教育局教育股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巩固率。

3、根据“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这一课的要求,全面开展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工作。

4、加强对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的研究,小学以乡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开展部分学科的研究课。

5、与教育局教育股一起,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调研活动,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课改工作,提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1、督促学校继续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

2、检查各学校按照中小学教学常规和有关管理制度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3、继续举办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小学以乡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进行。

4、继续举行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

5、年内举办新教材的小学和初中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

7、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学术竞赛活动(含文体活动);县适当组织开展这方面的活动。

三、启动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出台《*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案》,全面启动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工作。

2、召开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长培养工程启动大会。

3、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实验学校。小学每个乡镇定1所学校、初中每片定1所学校、高中全县定1所学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实验学校。

4、督促实验学校及全县各学校制订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计划。

5、邀请专家到我县作有关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的学术报告。

6、年底对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实验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评估。

7、年底举办一次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研讨会(小学以乡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高中以县为单位进行)。

四、加大教育科研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1、全面检查“*”期间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布置学校做好“*”期间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

2、年初召开“*”规划课题研究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推广成功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表彰奖励课题研究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研究制订《*县教育科研工作“*”规划》,全面部署*期间的教育科研工作。

4、出台《*县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组织申报上级“*”规划课题,力争年内有部分课题在各级立项。

5、举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培训班,组织部分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研有关知识和方法。

6、继续完善“*县教育科研网”建设,成立网站编辑部和新闻报道小组;通过网站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

7、举办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五、加强毕业班教学复习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

1、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出台毕业班教学复习指导意见,印发各有关学校。

2、组织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小学复习研究课,片为单位的初中复习研究课,高中适当举办部分学科的复习研究课。高中要及时组织毕业班教师学习研究各学科的《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提高复习指导的针对性。指导学校开展复习研究课活动。

3、抓好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考,抓好中考、高考的统测质量分析。

4、加强中考、高考的信息研究,为学校提供有关的考试命题信息和复习资料。

5、做好中考、高考成绩统计工作。

六、继续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效率

1、进一步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做好协调和统筹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和其他工作的效率。

2、组织教研员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举办室内学术沙龙,举办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的培训。

3、继续实施教研员“1112580”工程:每年联系1所学校,指导1位骨干教师,研究1个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撰写2篇教研论文,到学校上5节研究课,到学校听80节课。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2001年9月,全国38个部级实验区开始将新课程引进校园、引入师生生活。本次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教师继续教育问题。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挑战者。当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作为变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逐步实施,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意义深远的变革。而教师继续教育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能否不断深化,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有效推进。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新课改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当前初中教师继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作为新教材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接受必要的新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看到了一些现象。而这些问题与现象值得继续教育机构所注意与思考,对它的认识和解决直接关系到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现就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作一些分析与探讨。

(一)继续教育内容文本的陈旧性

现阶段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并不能反映时代要求和广大教师的迫切需要,教师最想学习的那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新课程的教学技能》等,所占比例少之又少,使教师的培训没有获得实效。教师培训内容,存在着强烈的学科本位倾向,注重知识性补充、系统性讲授和技能性训练,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专家型教师。

(二)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学历性”

继续教育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再培训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等同于学历教育,但是,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学历教育,教师修完规定的课程,就达到了相应的学历。我国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如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等都是这样,得到了相应的学历,说明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了。有些教师在培训期间,只是为了取得一个结业证,并未达到培训的基本要求。以至于在教师中留下“交钱办证”的不良影响,教师培训流于表面形式。

(三)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僵化性

近几年对初中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同地区和培训学校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育形式的影响,继续教育所采用的基本模式目前还局限于集中学习、大讲座、大报告、大课堂的以往培训形式。在形式上主要以培训人讲,教师听为主。内容上主要以传达、传授、解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主,名词概念、基本原理介绍过多,联系实际过少,“满堂灌”的现象多,让学员参与的机会少,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和具体的实践过程,这种单一的、僵化的培训方式,使教学培训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正如学者指出:“任何理论之所以为理论,都不免带有一定抽象性,同教师面临的实际教育情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故泛泛的理论教学,对教师的实际工作未必有指导作用,也就难以引起教师对这种继续教育的兴趣。”

(四)继续教育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我国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仍然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观念陈旧,课程目标以培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轻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与模式相脱节的培训。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事实表明,许多教师并不是学科专业知识不够,而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不足,他们希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便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五)继续教育自我需求的缺乏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师继续教育当中,学习动机的激励模式却单一僵化,仅仅是将继续教育的结果与评审职称相联系。中学教师参加学习主要是源于外部动机,只是为了拿学分,领证书,评职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因而被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的选择上就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之培训中指导教师的绝对权威,又使得整个教师继续教育过程缺少民主的气氛,从而抑制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参加进修培训不是“积极主动型”,而是“消极被动型”,“服从命令型”。保持较高到课率主要依靠严格考勤和监督。这本身就说明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冷淡和被动。

(六)继续教育评价模式的单一性

教师继续教育已成为教师上岗的凭证之一,但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考核中却并未认真地去对待,加上一些培训机构的不负责任,因此往往在培训中,要么是对学习无评价,要么是进行形式主义的考核,使培训缺少适度的压力和竞争力。评价的内容又以知识记忆为主,显得单一而无说服力。如此种种造成教师学习意识淡薄,研究行动迟缓,缺乏学习的主体精神,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突破“学历教育”,走向“学力”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教育效力

培养新世纪所需教师,符合学历达标要求是对教师提出的起码要求。中学课程改革有两个特性。第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因此,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对中学教师进行创新性自主学习的培养,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程功能的发展性。在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中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培训,培养中学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新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拓宽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内涵,从过去单一的侧重学历达标向以培训、进修为主,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为目标转变,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育人、研究、创新的需要服务。

(二)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

继续教育成败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这也是继续教育工作量最大、难度最高的问题。教师来参加培训常常是带着问题来的,教师在培训中关注的是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何解决,从而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可以说,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遇到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寻求解答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进修院校一方面要摆脱学历教育课程的束缚,开出继续教育特色课,另一方面又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防止设课的随意性。从教师自身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成立相应研究机构,开展现状调查、超前预测,使课程建设跟上基础教育的发展步伐。

(三)建立培训网络,以实现信息共享

继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网络系统。只有在各个省市形成强大的严密的覆盖全系统的培训网络,才能使之健康开展有组织保证。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把培训有关的文件、培训计划、培训要点、培训内容、培训的要求、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调研的结果等到广域网上,使浏览网页的教师,通过浏览或下载进行自学,并进一步实现网络共享。

(四)增强继续教育动机,增强自我效能感

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他们的主体精神。关系到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继续教育的近期重要意义和远期战略意义;改革培训内容和形式。采用专题性、研讨性、实践性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受训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个性化,继续教育要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望和个别差异,提倡因人而异的“点菜制”,及早摒弃干第一律的“套餐制”;增加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

(五)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教师的需求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针对我国的教育实际,在对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进行认真反思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办法,学习国内不同地区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以学校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应成为今后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和途径,“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特色学校的创设”等多种活动将逐步呈现,改变目前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模式,要从以学科中心的在职培训转向注重教法、课程、组织和管理。

(六)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化评价的认识与探讨

目前,对培训教师的学习评价主要是以考试、考察、作业、体会等作为学科是否完成的评判标准。虽存在多种考核办法,但其结果基本上人人都能通过,考核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形式。因此,如何对培训教师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评价是当今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科学的评价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段进行,评价应注重培训教师的学习过程,注重培训后有效性的落实上。一方面,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有效性的评价,不能单从学习科目和学习成绩上加以评判,可以引入诸如档案袋评价,因为它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既有短期效应又有长期的、延缓的、持续的效应对有效性的评判还与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与办学思路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价还应考虑到地方差异性,考虑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现状,考虑到主观与现实的差距,可以借鉴表现性评价的优势,改变以往单一的僵化的评价模式,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多元化评价模式。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uo我们的教师培训的最终形式应落实在教师的个性培训与创新能力上,落实到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就要求培训者要不断更新培训理念,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定位自己,通过创设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与学习,通过学习方法与培训模式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的不断改进,教师培训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才能够将教师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师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和长久的发展和进行。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31-03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心智、经验和情感不断进步的过程,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其教师队伍状况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发展水平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中学师资队伍建设都非常重视,但也存在着重培训、轻发展,教师发展自主性不强等问题。目前亟需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成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需要教师具备专门的知识和特殊才能。Freeman提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要经历求生、巩固、更新和成熟四个阶段。Phillion强调了学习意义、教学实践、学习群体和身份认同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明确提出了教师发展问题并加以介绍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申继亮等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通过实验研究对教师知识、教师观念以及教师监控能力等对内在结构和形成过程提出独到见解,形成了教师素质结构理论。此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从教育学、伦理学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教师专业化理论框架。钟启泉先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述。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集体与个人访谈、参与性观察和探索性实践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并通过SAS(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本调查于2012年7月~8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新乡市延津县、原阳县、长垣县,濮阳市清丰县的10所初级中学实施,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占总数的94%。依据分层抽样的取样方法,调查在教学一线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和进修环境,同时了解他们的教育信念、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调查问卷经项目组成员在文献阅读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分为基本情况、教学现状调查和专业发展需求调查3个部分,共36个问题,其中封闭型问题34个,开放型问题2个。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还对来自不同学校的30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及影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结论与分析

1.教师的基本情况。在回收的330份有效问卷中,女性教师238人,占总数的72%,男性教师92人,占总数的28%。具有初级职称的占32%,中级职称的占46%,高级职称的占23%。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21%,本科学历的占72%,研究生学历的占7%。由此可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性别比例偏差较大,女性教师明显多于男性教师。和以往的调研数据相比,近年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了79%的比率。

2.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问卷在调研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时设计了A~F六个选项,分别为:A.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总有缺憾;B.信息技术手段不足,不能有效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C.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限,对丰富课堂教学感到力不从心;D.课堂组织与管理方法单一,调控课堂教学氛围能力还需加强;E.教学工作总量大,无暇顾及有关教学能力提升的学习;F.科研工作压力大,挤占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选择比率占前三位的分别为选项A、C、B。通过对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者在困难选项的排序上表现略有不同,如图1所示:

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限,对丰富课堂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中级和高级教师则选择了信息技术手段不足,不能有效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对新任职的初级教师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和掌控能力明显强于其他教师,但是能否胜任教学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3.教师急需的培训内容。问卷中设计出八项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分别为:A.课堂教学设计能力;B.课堂教学实施能力;C.学术研究能力;D.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能力;E.教学反思能力;F.学科理论知识;G.课程开发能力;H.教育科研和教改论文的撰写能力。(如图2)

教师选择的急需继续培训内容前三位分别为: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由此可见,以往继续教育项目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讲座轻观摩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学习需求,应多开设新课标解读与案例分析,初中英语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共享与课件制作等实践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课程。

4.教师希望的培训方式。(如图3)在培训方式的选项中,92%的教师选择了名师答疑,90%的教师选择了案例研究,说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有待指导与解决。67%的教师选择了听说培训,说明对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较强烈的渴望。选择网络课程的教师仅占37%,说明由于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学习和网络资源的运用持有陌生感。

四、对策与建议

1.明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教师为中心,依据教师个人发展需求设计培养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变换培训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数据显示,65%的接受继续教育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认为培训课程过于强调理论性,忽视了实践性和操作技巧的示范性;57%的教师认为培训方式多采用专家讲座,单调乏味。为了增强继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在每一轮培训实施之前,都应开展详尽的学员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策划培训方案,既要考虑到培训对象的全员性,又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美国较早将教师专业化标准定义为: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统一的专业发展标准研究相对多,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分层标准研究少;零散、局部性研究多,系统性的全方位的研究少。为此,应从标准的理念、结构及功能价值三个方面构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发展标准,并从初任教师、胜任教师、成熟教师、专家教师等不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将标准细化。

3.教学内容多元化。以往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多偏重理论的输入,忽视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培训教师也多为高校教师,不熟悉初中英语教学,因而难以了解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困惑和学习需求。笔者认为,继续教育课程应涵盖以下内容:现代语言教学理论与应用;国内外英语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网络资源运用与多媒体教学;新课标与初中英语教材研究;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语法专题研究;英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英语听说能力训练;教育科研方法及论文写作等。

4.教学形式多样化。继续教育教学可以采用短期培训班、专家答疑、观摩课、示范课、网络平台互动等形式,培训者提供真实的课堂电视录像,真实的课堂教学,模拟教学或微型教学示范,书刊杂志或者网络资源有代表性的培训教材,有关班级、教师、学生的个例研究等资源,学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与讨论,实现能力的提升。

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为中心,根据他们的需求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继续教育项目实施之前,应当走近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了解其教学现状和专业发展需求,把集中培训和长期指导有机地结合,促进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Knezevic,A&M.School. Learing to Teach Together. Teaching to Learn Together[M]. Cambridge:CUP,1996.

[2]曾琦.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0,(10):5.

[3]Freeman,D.The Hidden Side of the Work: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J].Language Teaching,2002,(35).

[4]Phillion,J&F.M,Connelly. Narrative, Divers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J].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

[5]刘秀江.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0,(4):23-25.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网格化课程体系;气象继续教育;课程设计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由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重申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终身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作为国家制订教育方针政策的主导思想,贯穿于继续教育工作之中。

一、构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重大

(一)顺应终身教育的时代潮流

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然而,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等问题亟待解决,要求“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基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课程体系是“技能包”的核心,应能满足学习者在不同求学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特别是要满足学历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长期学习需求。因此,构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补齐继续教育这个短板从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满足多样化的学历后教育需求

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都是以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的几何级数更新为特点。用人单位以及人才自身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与期盼已不可同日而语。学历教育只是迈入社会开创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学历后教育的需求已不是自学或接受一次性、临时性等碎片化、片段化的培训就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以及人才本身,希望在进入职场从事新的岗位工作或岗位发生变动时,能通过选择对应的专业化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充电,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因此,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应运而生: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获得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通过包括培训在内的多种教育方式进行的以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具有教育时限的终身性、教育目的的发展性、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等特点。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类型、结构、层次等实际形态复杂多样,因此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大学专业教育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现有培训与组织目标存在差距;终身教育理念在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的体现尚不充分;等等。构建满足多样化的学历后教育需求的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任重道远。

(三)解决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难点

传统的课程论在通识教育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但在学历后继续教育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尚不完善。由于行业知识技能更新快、教学更加注重业务实践、受教育对象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更加复杂等原因,现代课程体系设计理论应用于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时出现了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着眼于满足短期需求。课程内容滞后于业务发展,参训者的培训满意度下降。二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定集中反映在岗人员的岗位静态需求,新入职、转岗、晋升等人员的岗位动态需求被忽视。三是割裂地看待人才发展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专业继续教育需求。零散的、碎片化的课程仅实现继续教育对知识更新的作用,缺乏系统性,导致对人才素质提升、自我实现等作用的发挥远远不足。四是过于强调科学体系中各学科或领域的独立性,进而对科学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具有一定局限。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实施中出现与高等教育脱节、课程内容交叉等现象。因此,如何建立前瞻性、岗位全覆盖的、面向终身教育的、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成为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的难题。

二、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由来

天气预报员位列气象行业五类专业技术人员之首。天气预报员约5000人,培训任务艰巨,意义最为重大。因此,气象部门首先从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入手,试图突破专业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难题。传统课程体系设计理论,最大的缺陷都是缺少整体性。系统科学理论启示我们,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课程体系的基本环节、基本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动态性原则指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动态过程之中把握课程设计。针对“新任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三个层次的预报员队伍对应预报员岗位的初级岗、中级岗和高级岗,中国气象部门探索出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新模式,初步搭建了面向终身教育的网格化预报员课程体系:以预报岗位能力素质为课程设计关键点,建立“气象预报业务发展——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天气预报员课程体系设计”的反馈更新机制;根据天气预报职业群的共同知识和技能,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区分了从低到高、不同发展阶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教育课程作为初任岗位课程设计的基础,实现了学科从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平滑延续。预报员课程体系设计依据分层的原则,基于预报员所经历的“新任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的成长阶段,按照这种时间维度组织预报员职业生涯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体系,并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四个层次的课程,分阶段实施,同时设计新技术新方法类的针对性班型,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更新。这种设计使得知识体系脱离了平面的特征,呈现层层递进式发展,有效避免了课程的重叠,符合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成功启示我们:可否将此设计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整个行业,搭建一个全覆盖、网格化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三、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气象行业为例

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师承效应、扬长避短规律、最佳年龄规律等人才成长规律,“重理解轻记忆、重实践轻理论”等成人学习规律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身教育理念,以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论为指导,讲究可操作性,采用拼装灵活、更新便易的模块式设计而呈现出网格化的显著特点,于是,称之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以气象行业为例(见图1),该课程体系覆盖天气预报、气象观测、管理等岗位,包含所有业务外延形成闭合圆环。每一个岗位在圆环中具有独立部分,以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初始场,按照职业发展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岗位层级,每个岗位层级主要包括上岗和岗位培训两个层次课程。每一个业务内部三级岗位课程衔接;同一级岗位内部课与课之间衔接,有效解决了课程重复建设的问题,满足了气象部门岗位晋升与转岗的需求。这种按照人才终身成长路径设计课程体系的思路,将人才始终处于课程体系饼图中一个格点,满足人才成长的继续教育需求。该课程体系具有网格化、时空性与全覆盖的特征。

(一)网格化

遵循循序、连贯以及具有逻辑性的原则,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并实现了学历后气象专业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气象业务需求的衔接、与世界气象先进水平的衔接。分层级、分阶段、分职级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的设计是分层分类课程体系的构成基础,也是构成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要素,体现出网格化特征。课程体系的分层级设计。基层气象部门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具备一定宽度,因此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方法,涵盖主要综合业务的培训课程建设;地市级气象部门——省级气象部门——部级气象部门课程依据业务特点层层深入,表现在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课程体系分阶段设计。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要满足人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课程设计处理好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岗位特征和气象人员能力发展的关系。课程的分阶段设计表现在针对同一个人课程的升级,基础知识课程——岗位胜任课程——岗位轮训课程的不重复形成了阶段性、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职级设计。按照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岗位职级分类方法,从岗位发展序列来看,同一类别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经历从初级、中级、高级岗位阶段。管理人员岗位职级由低到高包括管理一级——管理二级——管理三级——管理四级。针对初、中、高级岗位业务人员,为提高岗位适应力,进行岗位胜任和知识更新课程建设。针对各级管理干部,进行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驾驭全局、科学决策以及危机应对方面的课程建设,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强化履职能力的课程建设。

(二)时空性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时空性指的是个人成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展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路径,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维度。时间性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近期与远期需要,先行规划并适度超前。课程体系设计依据人成长的时间阶段,具有不同的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涵盖大学专业化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个节点是以一定职业标准及岗位胜任要求即岗位任职课程建设学习;第三个节点是依据本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对新技术新知识课程的提高学习;第四个节点是专业领域前沿技术研讨类课程学习。课程层层递进,解决气象工作者的知识老化、技术老化、能力老化问题,达到个人职业成长的最高阶段。解决个人从入职到职业成长的发展,保持适应气象发展形势的终身工作状态,促进长远气象人才效益的发挥。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空间性以时间性为依托。从学历教育来看,课程内容具有平面的特征,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具有逻辑性。气象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习的不同的时间节点呈现出递进式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课程内容层层拔高。表现在分阶段实施基础知识课程——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四个层次课程内容,并在掌握知识后进行新技术新方法课程内容的更新。时空性表现在某一时间节点,可以对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节点进行规划;在某一阶段课程内容上,可以对下一阶段课程内容提前规划。

(三)全覆盖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响应国家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号召,树立全员培训的教育理念,针对气象部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人员,以提高科技水平、业务能力、气象组织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分层分类的培训班型为依托,设计涵盖气象科技、气象业务和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全覆盖具有4个特点:一是业务全覆盖。气象事业的业务方向分为预报、预测、观测、服务、管理等业务类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显示延伸脉络对气象所有业务全覆盖并在课程体系结构图上组成闭合圆环。二是机构全覆盖,由气象部门的管理特征所决定。部级、省级、地市级及县级气象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不同,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计全覆盖。三是岗位全覆盖。根据同一业务岗位职能及规范的不同,为满足岗位晋升的需要,针对初——中——高进行岗位课程的设置。四是人员全覆盖。解决培训机遇不均,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气象人才全员培训的问题。建立包括气象管理类、专业技术类、综合业务类课程等涵盖气象系统全体人员的培训课程体系。

四、结语

本研究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及其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并结合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课程设计理论,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出构建面向终身教育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设计具备网格化、时空性与全覆盖的特点,满足气象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学历后继续教育的需求。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范式,可为其他行业开展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3]吴遵民.关于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研究[J].中国终身教育,2004(1).

[4]杨萍,蒋磊,高学浩,李焕连.基于网格化课程设计的培训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16(12).

[5]杨萍,李焕连.终身教育理念及对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10).

[6]钟启全.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学方法;高等数学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李强(198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理学院助教,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数学教学与研究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全球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从基础抓起,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在这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教育新理念的兴起,教师的继续教育愈来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当代科学的基础,在今天有了长足的发展,国际上日益产生的数学科研新成果都对数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我国中学数学课本里也已经融入了从前大学才接触到的导数、概率等知识。近年来,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试题对数学应用能力和知识理解的考察都加大了难度,诸多问题只有在很好地理解中学数学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而这些知识如果能够在讲授的时候将其内涵和外延都解释清楚,进而进行一定的高等数学思想的渗透,无疑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对承担中学数学教学任务的中学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只有好的教材,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仍然只是一句空话。在教材与教师之间,教师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能够说明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这都是每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在不断追求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仅仅懂得一点初等数学是远远不够的,读懂教材、弄清教学大纲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中学数学教育要求更高水平和能力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较好的数学专业知识,拥有较好的数学思想,从而使自己的立足点更高,这样才能使初等数学问题越显得简单,才能游刃有余。例如,在实数域里不好理解的某些东西,从复数域的观点看就清楚了;在中学的数列求和求通项问题,用级数理解就清楚多了;函数最值问题,用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就一目了然了。

二、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在集中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制约教师继续教育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

1.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

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数学课上,讲授高等数学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能在讲授高等数学知识同时,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许多高等数学的理论是由初等数学问题引发的,是建立在一些初等数学问题之上的,例如图论中的基础问题:一笔画问题,对一笔画问题的研究使图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没有一笔画问题就没有图论。反之将高等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到初等数学学习研究中去,也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法不但对于三个实数的情况有效,对于多个实数的情形也一样有效。

如果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讲授高等数学的时候,能够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兴趣,帮助中学数学教师学好高等数学,又有益于今后的中学数学教学。从数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来看,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都是对客观现实进行不断抽象,进而从量的角度对客观现实进行研究;从数学概念与原理等的联系看,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重要概念、定理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高等数学不是凌驾于初等数学之上,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融合,数学各部分的融合,几何概念和算术概念的融合等,在数学教育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注重变量与常量、直线与曲线等数学概念的辩证统一,培养极限思想

我们知道,加速运动的车辆的速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变量,在一个微小的时间内变化极小,可以看作常量,而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它的速度就是常量。再如在一条曲线的微小局部,曲线可以看作是直线,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站在宇宙空间上看,它的表面是一个弯曲的球面,而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地球的表面就是平面。而从高等几何的观点,在空间的无穷远处存在无穷远点,一条直线在任何一个有限平面内保持平直,但直线的两端相交于无穷远点,直线也就成了曲线。这就是极限思想。

3.结合其它学科,赋予高等数学知识更多色彩,让数学课堂教育更为生动有趣

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多个角度和方式,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对中学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高等数学极限中有数列,我们知道,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永远无限接近0,却不能达到0;这与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的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在高等数学中的稠密的定义如下:A、B是两个集合,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如果集合A的闭包等于集合B,那么就说集合A在集合B中稠密,或者说集合A是集合B的稠密子集。这个概念说明,在集合B中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集合A的元素,而集合B又没有完全被集合A充满。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性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集合B中精确解不容易找到的情况下,通过集合A的解来进行逼近,以求得最佳解。在我国的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城无处不飞花”,用来形容稠密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

〔1〕孙宏安.关于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教师园地,1998,4.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会计继续教育为适应新的形势,教学实践应满足广大会计学员提高业务能力的需要。根据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实现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会计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会计继续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论证分析, 提出开展会计继续教育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作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会计继续教育之效果。

【关键词】

会计继续教育 教学实践 存在问题 对策

一、继续教育的涵义

( 一) 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

我国的教育是学历教育, 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继续教育是相对于学历教育提出的, 又称为后续教育, 是指人在完成正规学历( 可以是全部正规教育, 也可以是部分正规教育) 参加工作后,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而重新以各种方式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实质上它是学历教育的延伸、继续、扩大和发展。

(二) 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适当与否, 直接影响到会计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成败。根据教育三维学说。会计教育的内容即是会计领域维。显然领域维应根据教育对象来判定它的范围。教育内容应涵盖学科种类、理论主体、相关知识等。

二、当前会计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思想认识程度不够

目前, 企业领导和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多数企业领导认为, 会计人员已经定岗定编, 如果外出学习, 会影响目前的工作, 会计人员凭借现有的知识足以承担现在的工作, 对于一些新知识和新内容靠自学就能解决; 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认识不高, 往往以不影响正常工作为借口, 把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在业余或节假日, 并一再压缩学习时间, 使正常的业务学习难以保证。

( 二) 管理体制不规范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由财政部门负责组织, 培训场所和师资队伍的组成由财政部门指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单位约有 33% 以上为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办学组织, 场所混乱, 为规范管理留下隐患。有的培训原定一周时间, 实际只上课两三天; 有的培训班组织纪律松散, 学员自愿听讲; 有的主讲人员是一些非财务专业的行政官员, 所讲内容与主题相差甚远等等, 这一切导致了培训费用高、质量低。

( 三) 教育形式少, 教学方法单调

我国企事业会计继续教育形式有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其中接受培训主要包括财政部门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及批准的培训单位组织的培训, 省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 正在普通院校接受国家承认的会计专业学历教育, 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形式教育; 自学的形式包括部门或单位自行组织的业务学习,岗位培训, 承担的课题研究, 参加上一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

( 四) 师资队伍配备不合理

要培养跨世纪的能够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就必须建设一支适应继续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据调查, 目前担任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不符合相应的教学资格, 是造成继续教育师资配备不合理的直接原因。如承担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教授或高级专业职称( 资格) 以及相应水平的政府公务员, 但在实际执行时, 并非如此。

三、完善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 一) 加强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

为保证会计继续教育顺利实施, 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认识, 要他们重视和支持本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把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更新完善作为单位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特别是企事业单位, 应把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企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积极筹划, 预先安排。应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保证该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努力实现培训工作三统一, 即: 统一组织领导, 统一安排布置, 统一培训内容。

( 二) 加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

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 教育的目标、职责、内容、方法等有着根本的区别, 因此, 应根据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来加强继续教育管理。应建章立制, 依法管理,要求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与财政部总体方向一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 使整个会计继续教育计划安排能协调一致的权力。为此, 应采取三个结合: 一是与会计从业资格证相结合, 对不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 不对其会计从业资格证年审, 情节严重的要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 二是与会计工作岗位相结合, 对拒绝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 建议调离会计岗位, 实行委派制的应予以除名; 三是与职称聘任相结合, 凡无故不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 不得聘任专业技术职称, 已聘者应予以解聘或高职低聘。

( 三) 科学规划培训层次, 注重内容和形式

会计人员的年龄、专业学历、从事会计专业年限各有不同, 其会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在培训中要注意层次性。从继续教育实际工作看, 现在普遍没分高、中、初层次培训, 而是混合办班培训; 按规定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应多种, 并分层次培训; 内容安排上既要重视专业技术也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为此,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分为高级和中初级多层次培训。对高级层次的会计人员应进行提高培训, 主要侧重于会计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训; 对中、初级人员培训应以基础性、实用性知识为主。

( 四) 要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培训工作的主体, 其强弱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效果, 关系到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成败。为了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必须强化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 要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要选派教师参加进修学习或学习访问, 以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更新知识, 了解国内外财会理论的前沿动态,使老师高屋建瓴地搞好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其次,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大中型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实践调研,熟悉了解企事业会计实际, 加强调研工作, 及时发现企事业会计在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传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次, 聘请有关专家、政府官员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经理为兼职教师和顾问, 通过学术报告、研讨会等形式就会计工作中的热点问题, 以及就如何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研讨。

参考文献:

[ 1] 武珂新. 浅谈会计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 平原大学学报, 2001, 18( 3) : 78, 79.

[ 2] 李兆华, 徐金强.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浅探[ J] . 黑龙江财会, 2000( 9) : 29, 30.

[ 3] 李向前等编著, 教育资本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年 1 月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河北省多个县、乡属学校的初中教师电话调查,我们发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下列问题。

(一)大部分教师已经在岗多年,学历层次偏低、学科分布不均、年龄结构偏大,对课程的教授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模式,所以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

(二)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有不同的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培训需求也不同。共性的培训内容和个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在培训方式上,他们希望是有直接作用的专业指导,而并非理论性的报告。如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以典型的示范课为例,进行现场的分析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三)许多教师反映课程教授时间和学习时间也有突出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和解决。

二、开展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国外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培训的经验

从近年来各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主要是重视培训教师实际能力,以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培训,在培训时渗透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通讯网络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自我进修的需要。

(二)开展网络培训的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显示了网络教育在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交互式的教学形式、群体化的协作教学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各学校都配备了电脑、多媒体,并连接了网络。从而使得这一教学手段成为可能的继续教育的平台。

(三)开展网络培训的必要性

这种培训模式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支持下,为教师提供学习指导,让教师在明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且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的教学过程。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局域网)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访问有关的网站或局域网虚拟网站,按照主持教授的提示,展开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通过BBS、Netmeeting等各种手段展示报告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主持教授总结归纳的教师培训模式。

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这种培训模式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突出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受训者的自主性、差异性、过程性和综合性学习,可以合理安排大家的学习时间,与教授课程的时间冲突迎刃而解;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通过设计的案例、教学设计、录制的经典课和同步远程课堂,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地完成自主学习,激发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热情。同时也解决了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究形式

通过简单的探究,我们将几个市级学校和县级学校建成了联谊校,开展了以下几种形式的探索。

(一)建立骨干教师的个人主页

骨干教师在QQ空间里建立了个人网页,包括专题讲座、备课讲座、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及反思、研训活动信息等,通过静态网页和动态论坛两种形式展示课程的相关资源和最新进展。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骨干教师个人网页的浏览量逐月上升,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二)利用QQ聊天的形式建立教研平台

因为QQ聊天可以两人或多人语聊,所以在大家协定的时间里就一个阶段的上课内容进行沟通交流,把对讲过课题中课堂呈现的问题做及时的沟通,对教案的修改达成统一;或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甚至教学习题作一交流,达到案,又各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建立教学题库

把平时常用的习题统一整理成电子文稿,按课程设四级库,简单题、提高题、精练题和尖子生挑战题,可按多种要求组成测试卷,并给予评价。供教师在教学时灵活应用,有的放矢。

(四)参与网上讨论

个别教师在集体教研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可以参与网上讨论,就事论事,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或进行更好的改进交流。使得大家继续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不同层次的教师通过培训都有所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对继续教育成果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大教研更适合现代农村的继续教育。此外还有很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有待开发,比如,第一,建立远程进修;第二,利用局域网建立资源库;第三,建立教育网站(包括校园网站);第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当然,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这个培训的新形式,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是首先从理性上感觉到我们应该探索加强管理,实行科学评价的方法,然后还会在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中提升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最后,我们认为自主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实现教学民主化才是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属于成人教育,中学骨干教师具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其实际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作为评价课程教学的依据,他们会克服各种困难,表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带领大家一起成长,不断完善。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员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验,因此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继续教育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输的优势,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为教师的终身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让我们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成长,逐步形成和完善这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系。这是我们对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的初步认识和探索,期待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无论是从管理体制还是办学方式上看,我国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远程教育等四类教育模式是独立并存的。文章通过对相关的政策文献分析得知,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四种教育形式相互重叠、相互包含。这种重复性资源建设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要重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以继续教育为主导,职业教育是其主要内容,成人是其教育对象,远程教育是其发展方向,并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以学历与职称为限制的学习准入制,将继续教育定位于全民化教育。

关键词:

教育形式;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我国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等四种教育形式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现状看,这四种教育形式的教育对象、特征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一直存在相互混淆的现象,尤其是教育对象的重叠,给其各自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带来不便。此外,由于这四种教育形式的重叠与交叉,导致其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及生源竞争等方面带来巨大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是,学习将伴随着每个社会个体的一生,教育机构通过合适的教育资源供给保证每个个体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国作为一个教育资源有限的人口大国,如果不能理顺这四种教育方式之间的重复与交叉,避免其同质化竞争及各自为战的现象,就会使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因此,只有理顺上述四种教育形式的关系,明确其各自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才能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才能更好地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安排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一、四类教育形式教育对象的界定

1.继续教育。要理清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问题,必须对其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对象有不同的定位,形成5种不同的官方界定。具体而言,第一,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改革与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在这个文件中,首次提到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第二,1987年,在国家教委联合国家科委、劳动人事部等六部委共同颁布《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在这个文件中,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在职人员,且需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第三,1990年在国家教委主持召开的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会议公报明确表示,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员。第四,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将继续教育的对象定为是具有一定学历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范围较前几次有所扩大[1]。第五,2003年,周济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国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中后和大学后的在职人员。由此可见,官方的这五种界定均明确提出了继续教育对学习者的学历、职称的要求,但不同的是对学历、职称的层次要求有所差异。首先,从学历层次上看,只有1991年的政策对此规范较为笼统,明确学历要求,但并没有划定某个层次;1987年的两个文件均提及学历要求,分别是大专及中专;界定三规定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界定五进行适度的放宽,只有具备高中学历即可。其次,从职称上看,5个文件政策均有所要求,且要求的层次与学历层次是对应的,比如本科对应的是中级职称,中专对应的是初级职称等。再次,在相关的5个文件中,均明确要求继续教育的人员必须是在职在岗人员,但界定五虽然也提到在职人员,但其作为学校的后续教育,并没有完全排斥非在职人员。当然,关于对继续教育对象的学历、职称要求,能否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是否能够促进继续教育对学习型社会的贡献,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从前述分析可知,继续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在职在岗人员提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在职人员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继续教育包含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那么,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2004年教育部在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社会个体知识更新及终身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是继续教育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这样继续教育也包含远程教育。

2.成人教育。从继续教育的官方文件政策中可知,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在岗的成人。如此,我国成人教育的对象又是哪些群体?从官方的文件或政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三种界定:第一,1987年,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这个文件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生产技能及工作效率提升的教育形式。第二,1997年,国家教委成教司在《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几点意见》中提及,我国成人教育范围极其广泛,其范围可以涵盖从扫盲教育到继续教育,从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且能够一直延伸到终身教育中。第三,2006年,教育部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白皮书》中表示,中国成人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各级各类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扫盲教育、成人学校教育以及成人初等、中等、高等、成人大学后继续教育等发展势头良好。从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分析可知,我国成人教育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各类教育形式,其范围不仅涵盖继续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及各种非职业教育。

3.职业教育。前述可知,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在对象上是相互重叠的,均是成人。如此,职业教育与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也可以从官方相关的政策文件中进行分析,相关的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对象有三种基本界定:第一,2006年,在考察重庆第二财贸学校后发表“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明确表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教育体系。第二,2006年,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论及,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工作任务是要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围绕成人继续教育及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工程的培训教育。第三,2006年,教育部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白皮书》中提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各级农校、农机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电视理工中专等各类面授及远程教育方式,大力举办各类再就业工程、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从上述官方的三种界定可知,职业教育的主体既是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其范围既涵盖成人教育,也涉及继续教育;其形式不仅有面授,还有远程教育模式。因此,职业教育同样也包括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在内。

4.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下形成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远程教育从一种技术手段发展到一门成熟的学科。那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或体系,其在教育对象方面,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何不同,有无重叠之处?从官方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到有三种界定:第一,2001年,教育部在“远程教育工作试点总结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教育对象是成人,在教育方式上既可以实施学历教育,也可以实施非学历培训教育。第二,2004年,教育部在“远程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到,远程教育的学习者通常是在职人员,一般是肩负家庭及工作的双重职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社会中不属于优势群体。第三,2005年,教育部在《加强远程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及,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形态,既要利用远程学习的灵活性为在职人员提供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也要积极利用远程教育方式为不方便进行面授的群体如女性、老年人、外来人员、残疾人士等提供学习的机会。可见,远程教育的适用范围是很广泛的,不仅适用于不同的群体,还能够通过远程模式来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形式。如此一来,远程教育可以分别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

二、分析与讨论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如果缺少一个明确而恰当的分类标准,就会引起教育体系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从前述分析看,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就是如此,对象的重复导致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的,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1.继续教育是社会个体离开正规学校教育后的后续教育,这种后续教育形式可以延伸到每个社会个体的一生之中。如此,就学习者的年龄看,主要是成人;从学制形式看,既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也可以进行非全日制学习;从学习的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与职业有关的,也可以是与职业无关的一般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看,既可以进行面授教育,也可以进行网络远程学习。可见,继续教育是从教育连续性上分类的,其包含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

2.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其对象是一致的,均是成人。既然教育对象是成人,那么就可以归结为成人教育。况且我国的成人教育本身范围就很广泛,从扫盲教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社区闲暇教育,从面授教育到远程教育等[2]。如此来看,成人教育是按照教育者的年龄来分类的,其当然也包含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在内。

3.职业教育主要是从教育内容这个角度划分的,即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与其工作、职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是所有的社会个体踏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既可以是面授的也可以是远程的。因此,从教育内容的分类视角看,职业教育自然也包含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

4.远程教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最初其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存在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远程教育现在已经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也演变成一个独立的教育学科。远程教育的各种理念及方法,既可以在远程教育中实施,也可以在传统面授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其完全可以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因此,远程教育是从教育技术上分类的,其当然包含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总结上述四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这四者之间由于对象的重复而相互包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关系模式,主要原因就是这四个教育形式并不是同一个分类标准下的概念。继续教育是基于教育连续性分类的,其相对概念是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是按照学习者年龄分类的,其对应概念是未成年人教育;职业教育是按照教育内容来分类的,其对应概念是学术性教育;远程教育是按照教育方式及教育技术来分类的,其对应概念是面授教育。正是由于标准的不同,不是同一标准下的分类,故而在实践中产生重合。

三、重构:四种教育形式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当前,这四种教育形式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类型的概念出现的相互包含、相互重合。因此,要处理好这四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就这四种教育形式来处理,还要将这四种教育形式置于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考察,明白我国整体教育体系,方能明确其各自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建议”,我国教育体系整体上可以分为八个层次,分别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种短期培训教育。按照这样的整体情况,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要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列、八个层次及三种模式。具体而言,两个系列是指正规教育与继续教育,其对象是全日制学生及成人学习者,这两个系列之间的连接点是义务教育;八个层次分别是指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及同等水平的职业教育(中专)、专科教育及同等水平的职业教育(高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无法限定层次的各种短期培训教育;三种模式分别是指面授教育(课堂)、远程教育(网络)及面授与远程相结合模式[3]。从这个整体教育体系上考察,继续教育是相对正规教育而言的,其内容既可以是职业的,也可以是非职业的;其对象是成人;其模式既可以是面授的,也可以是远程的,还可以是面授与远程结合的。

四、建议与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育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传统工业社会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需求也要随之改变,扁平式的人力资源要求正在形成,人人均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在新的社会结构体系中,企业不再依靠少数精英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而是需要所有职工能够通过终身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知识更新,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劳动者。因此,作为教育必须回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要求。此时,继续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的人人教育,让所有的社会个体能够有机会从教育中获取知识与技能,随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故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其内容既可以是职业的,也可以是非职业的,其对象十分广泛,只要是成人均可以参与学习,是一种真正的全民化教育。通过本文的总体分析,要正确理顺四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教育体系的整体上考察。为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继续教育对应的是正规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职业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成人是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远程教育是其发展模式及方向。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继续教育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是一种真正的全民化教育。

作者:史新广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会计人员作为负有特殊职责的从业人员,新《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作为《会计法》重要配套规章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指出,对会计人员资格证书实行定期年检制度;对于持证人员无故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或不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不予通过年检;持证人员未参加或未通过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年检的,其持有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自证书载明的有效期限终止之日起自行失效。对于任用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人员或者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未注册登记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单位,由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依据《会计法》第42条的规定处理。以上内容表明,我国会计人员的从业已进入法制化阶段,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会计从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影响会计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衡量会计继续教育的质量,应以是否完成或达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所确定的任务、原则和要求为标准。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而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现状,若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存在诸多问题。

(-)集中培训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以学历情况分析,研究生为0.07%,本科生为1.97%,专科生为14.75%,中专生为27.20%,中专以下的为56.01%。学历不同其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目前会计继续教育采取连续集中培训的方式下,可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会计人员难以接受超大量的培训内容,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二)培训内容的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每年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使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由于教材和培训对象的通用性和单一性,即培训教材不分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对象不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部分会计人员失去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培训质

量。

(三)培训组织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一般都是采取高级、中级和初级合并、混合、而又集中统一培训,组织者们为节约培训成本,普遍实行大课堂教学,一个课堂容纳几百人,在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条件下,讲课教师不得不以通读教材的方式完成培训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之间难以交流,造成教师读得无味,学生听得无奈,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四)培训考核问题

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是以一份试卷完成考核内容,虽然培训单位要求课前签到,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此项考核很不严肃,情同虚设。在不分级别培训,考试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份试卷有多少内容是学员独立完成的,有多少内容代表着培训的真实收获,值得怀疑。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只在考试时抄抄写写以应付了事。所以说,单一试卷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层次划分

分析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在培训中应全面实行层次划分,具体包括:对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方法进行层次划分,实施从不同层面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会计人员职务和所在行业(或系统)的分层次。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其中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为初级职务。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建议会计继续教育应严格执行《暂行规定》中三个级次的划分,并按照行业(或系统)组织培训,以便理论联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都能有所提高,以达到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层次的划分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培训内容的层次划分

培训内容层次划分包括培训内容的横向和纵向分层次。培训内容的横向分层次是指在培训人员分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每一层次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分别使用三个层次的培训教材,目前,《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中规定,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和解释、解答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或在全国施行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办法,组织和指导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经济核算和财务工作,培训中级以上会计人才。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法规、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检查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对初级会计人员也规定了相应的基本职责。应对高级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全面系统培训,不仅包括新制度的全部内容

,而且更重要的是新制度出台的背景及一些内容变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级会计人员则应有选择地进行相关内容的重点培训,如八项资产准备等。而对初级会计人员应重点培训发生变化后的实务处理。

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会计人员作为负有特殊职责的从业人员,新《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作为《会计法》重要配套规章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指出,对会计人员资格证书实行定期年检制度;对于持证人员无故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或不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不予通过年检;持证人员未参加或未通过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年检的,其持有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自证书载明的有效期限终止之日起自行失效。对于任用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人员或者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未注册登记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单位,由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依据《会计法》第42条的规定处理。以上内容表明,我国会计人员的从业已进入法制化阶段,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会计从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影响会计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衡量会计继续教育的质量,应以是否完成或达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所确定的任务、原则和要求为标准。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而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现状,若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存在诸多问题。

    (-)集中培训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以学历情况分析,研究生为0.07%,本科生为1.97%,专科生为14.75%,中专生为27.20%,中专以下的为56.01%。学历不同其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目前会计继续教育采取连续集中培训的方式下,可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会计人员难以接受超大量的培训内容,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二)培训内容的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每年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使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由于教材和培训对象的通用性和单一性,即培训教材不分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对象不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部分会计人员失去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培训质

    量。

    (三)培训组织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一般都是采取高级、中级和初级合并、混合、而又集中统一培训,组织者们为节约培训成本,普遍实行大课堂教学,一个课堂容纳几百人,在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条件下,讲课教师不得不以通读教材的方式完成培训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之间难以交流,造成教师读得无味,学生听得无奈,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四)培训考核问题

    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是以一份试卷完成考核内容,虽然培训单位要求课前签到,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此项考核很不严肃,情同虚设。在不分级别培训,考试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份试卷有多少内容是学员独立完成的,有多少内容代表着培训的真实收获,值得怀疑。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只在考试时抄抄写写以应付了事。所以说,单一试卷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层次划分

    分析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在培训中应全面实行层次划分,具体包括:对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方法进行层次划分,实施从不同层面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会计人员职务和所在行业(或系统)的分层次。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其中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为初级职务。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建议会计继续教育应严格执行《暂行规定》中三个级次的划分,并按照行业(或系统)组织培训,以便理论联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都能有所提高,以达到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层次的划分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培训内容的层次划分

    培训内容层次划分包括培训内容的横向和纵向分层次。培训内容的横向分层次是指在培训人员分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每一层次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分别使用三个层次的培训教材,目前,《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中规定,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和解释、解答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或在全国施行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办法,组织和指导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经济核算和财务工作,培训中级以上会计人才。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法规、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检查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对初级会计人员也规定了相应的基本职责。应对高级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全面系统培训,不仅包括新制度的全部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新制度出台的背景及一些内容变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级会计人员则应有选择地进行相关内容的重点培训,如八项资产准备等。而对初级会计人员应重点培训发生变化后的实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