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1篇

一、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意义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发现和创造,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实施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要以事实为依据,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忽视了做,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拟定题目,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反思

以上方案的实施,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1.选题内容应该注意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获奖论文来看,所确定的题目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又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反映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关注。如:诚信、环保、校园暴力、中学生上网面面观等课题。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初等教育;信仰;价值观

作者:周明尧(长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理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初等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启蒙意义。加强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青少年马克思主义观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1]61-65。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172-175。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一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3]88-91。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4]53-57。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5]20-23。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任何一项知识体系,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根本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一个误区,内容过于空泛,与实际脱离过多。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道理,从书本上体会这些知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比书本上的学习更有用。可以多让学生从课堂外的生活细节,去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单一地全靠讲授与自我理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家长及身边人的配合。让家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深化这种知识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感觉。让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书本理论,不值得学习,背好理论知识就行了。其实则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地把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制度会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出发点。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3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rnm。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任何一项知识体系,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根本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一个误区,内容过于空泛,与实际脱离过多。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道理,从书本上体会这些知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比书本上的学习更有用。可以多让学生从课堂外的生活细节,去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单一地全靠讲授与自我理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家长及身边人的配合。让家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深化这种知识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感觉。让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书本理论,不值得学习,背好理论知识就行了。其实则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地把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制度会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出发点。

四、结论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理念 初中政治课 课堂

初中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是传授初中政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不同形式的初中政治活动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团队精神。本文主要探讨合作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众所周知,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以下将针对合作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合作式教学及应用特点

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调查、团队竞赛等。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政治教学中重视合作学习。虽然对于合作学习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定论,但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并非把几名或一群学生组合在一起学习就能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作为学习的主体和基本单位的,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小组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了这个目标组员结合在一起。

2 组内分工责任到人: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责任和义务。

3 合作共享成果: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他人,遵守行为规则要求,并且共同分享资源,共同分享成功。

4 集体评价小组成效: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

二、合作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现状

1 公开课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分组讨论、政治情景剧表演,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很多政治课堂气氛活跃,场面热烈,合作学习出现的频率很高。然而,是不是给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给个主题小组表演一下,就叫做“合作学习”呢?很多政治课上合作学习出现的频率极高,然而细细看来,有时却缺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合作讨论活动展开的时候,经常出现人声鼎沸,甚至学生上蹿下跳的混乱局面,教师无力驾驭,课堂缺乏应有的教学规范和秩序。学生合作学习的表现和学习效果也差别极大,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和基本素养。

3 合作学习成为了花架子,因此合作式教学法是初中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建设初中政治课教学,加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合作式教学理念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合作式教学理念交流。教学阶段的划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确定教材的教学时数和教材内容在进度中出现时机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关于政治,人们会有多个角度、不同层面的理解重心与阐释思路。

苏人版“思想品德生活需要宽容友善”课本将学习思想品德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内容,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合作学习设计新颖独特,分组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学习和了解。通过组内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在课堂上扮演不同角色讲述展示,分享交流学习成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投入了学习,分担了任务,在交流合作中得到了提高。因此,对于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多视角性、多层次性的内容,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才有无穷潜力可挖。

2 开展辩论活动。实践训练对学生学习初中政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确的分组,有了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和分工,而且在合作学习之后必须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与反对方进行激烈的辩论,这些设计可以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合作分享,共担责任。对于合作学习中的辩论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题要恰当,所定题目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辩论兴趣,有讨论余地的;二是课前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占有一定的资料;三是课堂讨论中要注意调节、控制讨论话题,不要让学生随意转换话题或跑题;四是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讨论状况,如论据是否完善,论证的方式是否得当,评价的标准是否正确等,但绝不要就辩论内容下唯一性的结论。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5篇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能钻研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精心备课,精心授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研究新教法,新学法,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路子,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增强思想政治课对德育的针对性。从1993年9月开始,我一直从事初三毕业班的思想政治科的教学工作,勤于钻研教材和命题方向,真抓实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先后在1995年、1997年和1998年三年中考成绩评比中,平均分、及格率均名列全县第一,多次在县政治科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举行教学观摩课,取得了好评。95年9月我被榜头镇党委、政府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97年12月,我参加县优质课评比,成绩优异,被教育局评为“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几年来,在教学改革和钻研教学新方法上,我撰写了一系列教学经验论文,在各级会议上交流,取得了一致好评。《如何大面积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初三年政治科教学点滴体会》、《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的实践》、《贯彻“两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分别在1995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的县政治科中考质量分析会上交流并收入汇编。其中《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的实践》一文于1999年5月在省《德育》优秀教学论文专刊发表。《贯彻“两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一文荣获99年县中学优秀政治教学论文一等奖。我曾经在95年、97年和98年三次在竹庄中学举行现场经验介绍,取得好评。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耐心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融贯于日常生活中,与时事政策教育相联系,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陈丽白同学的小论文《民族之光》获县一等奖;陈汇慧同学的小论文《中华之光》荣获市三等奖;王锦敢同学的小论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克不容缓》获县二等奖;陈汇慧同学的小论文《人口警钟要长鸣》获县三等奖。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

要想摆脱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初中思想政治课变得更有活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而学生主动精神的调动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则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效应”。依据笔者多年的经验,要想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创新:做好“导演”与“演员”角色的定位。

要想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是一堂好的政治课。“要让政治课真正地生动、鲜活起来,教师如何作好导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在初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老师是导演,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火花,并给予积极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所应扮演的角色,强化课堂的愉悦氛围;二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哪怕是在学生出现标新立异式的观念时也不要去打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智慧之花”并不是总会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创造。如果说“发现闪光点”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创造闪光点”就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否教活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应该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方法。

二、收放自如:善于把握课堂活跃度。

随着学生们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创新自信心的增强,活跃的课堂气氛显然并不难以营造。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说明学生们摆脱了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并不等同于学生们完成了思想政治课程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精髓。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政治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式的观念不予打压。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表扬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与个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为一些调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课堂本身的混乱。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后,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活跃度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

三、讲解创新:理论不仅要联系实际,而且要有新意。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提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真正的学问是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思想政治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中可以看出,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也许有的教师会反问,我在讲课过程中也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新意。比如在讲《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关系》(初中八年级课本),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举英雄事迹、好人好事,这样时间一长反而会遭到同学们的反感。教师可以就近举学生们身边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扫卫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讲解假如这天该同学不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们就要在又脏又乱的条件下上课。而正是因为该学生“个人”认真地打扫了教室才使得班级这个“集体”有了干净的环境上课。所以整个“班集体”应该为该学生辛勤劳动鼓掌致谢。反过来,再反问该学生,在听完同学们的鼓掌后是否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班集体的认可而内心里感觉到了尊重和满足。这样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讲解“个人的贡献和付出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道理。

四、实践创新:动脑动手,课堂课外密切配合。

实践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剂良药。首先,要注意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力争让课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确定优秀发言代表并予以表扬。2,开展辩论赛,由各个组的学生选派代表就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尽可能的用上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表彰总结。3,综合知识抢答。同样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选择课本理论进行提问。各个小组的学生举手抢答,可以制定分值来评定优秀小组。4,即兴演讲,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讲课中进行,要求给予每个同学机会,就某个课堂问题或理论进行即兴演讲,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要开创课外活动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教师带队,进行户外探索。如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周边河流、绿树、工厂地带进行现场讲解,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深化。2,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认真阅读报纸,观看新闻,并让学生们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3,学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感发表评论,并能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把学生们好的文章推荐到广播站、报纸,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上面提到的四个具体的方法并不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仅有的方法,但它可以为初中老师教好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此外,我也阅读了许多同仁写的文章,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借鉴他们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但是要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立足实际,灵活运用。依据前面我们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总体分析和把握,显然我们可以意识到,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有着较多的自由的活动时间,因而对他们的授课要加大“角色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比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要进行中考,时间相对紧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在“讲解创新和收放自如”上多下功夫。总之,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可以创新出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让初中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一门必修课。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7篇

>> 新课改指导下关于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新课改指导下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浅谈如何在新课改指导下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探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刍议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指导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新课改指导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2 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有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分析 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薛梦珍.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提高政治教学效果[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4]范建东.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9).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创新;教学效果

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政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有效的教学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有效的政治教学对于其人格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以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为浅析内容,并提出了如何进行政治的创新教学,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政治水平。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过于落后

由于当前的政治教学观念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的政治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政治教师仍是对教科书照本宣科,整个的政治教学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舞。在教师一人的主导的政治教学下,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均没有进行了解。同时,大部分的初中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很难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同教师交汇,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政治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老一辈的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传统与古板,他们还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政治教学,这样很难提升政治教学效率。同时受网络熏陶的新一辈的教师虽然比较容易接触与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经验,但却有许多新一辈教师知识不断地更换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却不足,这样的教学很难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相适应,同样难以强化政治教学效果。

3.教学中对于初中生的特点没有体现

我国初中生大部分是处于13~1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是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均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的政治教师均没有将初中生的这种特点加以利用,在平常的政治教学中并没有挖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这也是与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二、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

1.创新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的政治教育是为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在政治教学中只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政治教学气氛十分的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进行有效的政治学习。故而,要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教师应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基础。当然,教师还需要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主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得以主动地进行政治学习。

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我国初中政治目前教材内容来看,大部分的政治内容均具有较强的模拟再现功能。故而,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等主题拓展活动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与掌握政治知识点。同时用这些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为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养成做指导。比如,在政治教材上教师可以找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可分为两组,一组持反对意见,一组为正方,让学生运用政治理念对该问题进行辩论。当然,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并且教师还可以将社会时事适当地融入教学中,以此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3.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再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故而,在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再设计问题,让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让小组成员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而政治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并不是静止的,还应有效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针对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与指导。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最先解决问题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初中政治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很难有效地发挥政治对学生的正确指导作用,初中生正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政治教学正是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故而,只有积极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才能有效地提升政治教学效率,从而充分发挥政治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指导作用。而这就需要更多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

参考文献:

[1]喻忠科.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初中政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5).

[2]于继红.对初中政治教学的体会[J].才智,2010(13).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9篇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石

邓小平在1985年4月,从世界观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怎样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究竟怎么搞?……中国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他还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2]又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3]邓小平的这些论断,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搞社会主义,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总概括,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诚如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所言: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论及实事求是哲学之处就达80余次。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时代特征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即实事求是是邓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

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必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克服了过去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邓小平对中国这样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的探索过程中,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和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这样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出、反复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5]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1980年、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6]1986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7]1990年底,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8]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核心的问题。这一科学概括,内含着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等基本问题的解决。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来发展生产力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辩证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正是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的探索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把握,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邓小平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0]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又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从80年代到90年代,邓小平最强调也是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1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还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统一起来,邓小平明确指出:“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还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说:“中国主要目标是发展”,

因此“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开放。”[12]即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邓小平理论围绕其核心的三大理论系统。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明了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的总的奋斗目标,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一,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1、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邓小平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3]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4]

2、经济发展出发点论。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15]

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经济发展格局论,即邓小平多次论述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

4、经济发展战略论。邓小平以跨世纪的战略眼光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16]邓小平还在1982年就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17]同时也是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5、经济发展动力论。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8]

同时,邓小平还从生产力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经济发展手段论,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

7、经济发展条件论。和平与稳定是发展的基本条件。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要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0]

8、经济发展立足点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在坚持这一立足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21]

9、经济发展保证论。邓小平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发展的政治保证,“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22]

10、经济发展协调论。邓小平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一系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等。

第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

邓小平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3]“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24]

2、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论。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的成果”。[25]

3、政治体制改革目标论。邓小平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26]“要继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27]

4、民主与法制统一论。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

的。”[28]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律化的统一,是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指出:“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29]

第三,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邓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0]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针。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邓小平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31]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32]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5、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力保证,邓小平指出:“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要切实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要靠教育和法律两个手段消除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一切丑恶现象。[33]

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外交战略的理论,也都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都是围绕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即围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而展开的,都是保证、有利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实现的,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注释:

以下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第118页; [3]第101页; [4]第252页 [5]第116页; [7]第171、172页;

[8]第364页; [9]第373页; [10]第370-371页; [11]第64页; [12]第244、284页;

[13]第116、63页; [15]第2页; [16]第251页; [17] 第9页; [18]第370页;

[19]第373页; [20]第210页; [21]第3、78页; [22]第202页; [23]第379页;

[25]第164、176页; [26]第221页; [32]第110页; [33] 第156页。

以下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时政教育;初中政治教学;有效融合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着自身的年龄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在青春叛逆时期时,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将时政教育有效的融合到初中政治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国内的发展变化形式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以具备正确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取向,从而在提升学生政治知识储备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时政教育有效融合到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时政教育的引入和融合,改变了传统政治课堂教学的填鸭灌输式模式,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使本来融入大量理论知识的政治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时事政治内容的引入与融合,丰富了政治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时事政治的案例分析中,从而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能够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时事政治内容的引入与融合,不仅能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需求,还能满足当今世界格局下时代变化发展的需求。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更好的掌握我国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自身前途的发展树立明确的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在竞争压力剧增的同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改变,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当代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时事政治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在人生转折阶段,及时排除个人主义、极端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思想的腐蚀,以身心的全面均衡的发展迎接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

(三)满足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

当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希望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更有价值的真实社会信息,而时事政治内容的引入能够使初中阶段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实时信息,在长期的学习当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会得到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实现时政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以新闻播报的方式将时事政治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

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将时事政治引入到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新闻播报方向,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以调动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投其所好”,根据学生对新闻感兴趣的方向,“量身制定”其搜集新闻的目标,以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第三,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将新闻播报板块设定为小组轮流发言环节,从而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2]。

(二)以时政小报的方式将时事政治内容进行有效融合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将时事政治的教学内容以时政小报的方式融入到政治教学内容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其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以尊重给学生为前提,使其能够自愿选择时政小报的新闻素材;第二,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与潜力来设计编排时政小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时政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在完成时政小报制作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轮流讲述各自的时政小报内容,在扩充学生时政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以时政小论坛的方式将时事政治进行有效融合

要想把时事政治的内容全方位的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学中,仅凭借教师一人的能力是无法办到的,因此,以时政小论坛的方式将时事政治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完善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学生的意愿为前提,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建立合理的时政小论坛;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来搜集当下时政新闻的热点并加以整理,并通过论坛的方式,对小组时政新闻进行共同分析,在交流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时政新闻有正确的认知和赏析能力,与此同时,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求索的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综上所述,将时事政治有效的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够完善政治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通过时事政治内容的有效融合,使中学生在人生转折点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60-01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教育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政治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政治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在初中政治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有利于实现政治教学的良好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政治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要想充分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就必须有效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初步认识抽象的政治知识,从而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恰当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教师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如讲解《教师伴我成长》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可选择这样的案例:某天上课过程中,教师正在认真地讲解教材内容,讲台下的几名学生却在大声讨论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严厉制止,并要求他们与其他学生调换位置,可是一名学生坚决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顿时课堂陷入了僵局。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这一案例展开讨论和分析,深入思考案例中那几名学生的做法是对还是错,错在了哪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解好此章节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身的亲密关系,教师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更是一个为自己人生指引方向的人。

二、注重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案例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踊跃发表自身对于政治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讲解案例后,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与讨论当中,给予他们充足的留白时间。例如,当讲解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合理引入一个生活中消费者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例,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案例展开分析思考,讨论消费者该如何维护切身利益。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和看法,引导他们得出最终的结论。在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成了政治课堂的主体,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政治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政治课堂上获得了同学和教师的尊重。

三、加强案例教学的评价与总结

当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活动后,教师要加强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与总结。例如,当各小组在讨论完某个社会政治问题后,教师要规定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人,让其对本组的中心观点和讨论成果进行呈现。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更多人参与到政治案例交流活动中去,踊跃发表自身的想法和意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此外,当某个小组发表完自身观点后,教师要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者反驳,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讨论成果和观点进行科学点评和总结,要仔细表述出不同小组观点的缺点和优点,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要给予充分的表扬,而对于表现较差的小组也要给予鼓励,期待他们的下次表现。教师要总结全体学生的讨论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科学看法,给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该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后,要积极展开自我评价,去分析该节课所选择案例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掌握,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使案例教学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课中科学运用好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效调动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殊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8).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22

一、引言

初中政治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学科,由于思想政治课思想性和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政治教学空洞无物,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等现象。使得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初中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端正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多方面探讨了完善初中政治教学的方法策略。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以生活作为教学素材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政治的学习同样如此,如果学生认识到政治的用途,就会体会到政治学习的意义。例如:关于消费者的权益一章,学生在学习了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后,解决了以前经常困扰他们的食品侵权问题,他们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政治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意识到学习政治其实就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就会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种以生活作为教学素材的教学方法,注重书本理论与生活经验的相互结合,我们在困惑于传统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单调与低效时,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并且符合了时代精神的要求,吻合了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学生心理与求知特征。

2. 师生互换角色

师生呼唤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师生换位,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听到学生的心声,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政治教学的看法。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努力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获得切实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的热爱。另外,这种教学方式更多地注重学生政治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形成,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用,使得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了传统意义上知行的分离,为初中政治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了一条蹊径。

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 以提问为课堂教学导索线,拓展学生思维范畴

初中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方面,其思维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具备独立思考、探究能力,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鉴于初中生的这个特征,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以问题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倡导学生表达自我的不一样。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基准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如:在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教学内容时,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开门之前》为背景,来提出问题,即:你觉得这幅漫画说的是什么?想要反映什么?想想怎样才能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这样以问题为导索线来引导学生思维,诱发其自主的探究法律规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拓展学生的思维范畴,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2. 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多元化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政治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改版后的初中政治教材内容广泛、形式开放。诸如:名人名言、小知识、想一想、说一说等等小栏目,图文并茂,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我们教师要深挖教材,选择适合讨论且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确定多个主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分组分题讨论。另外,让学生课前做好查询资料的充分准备,学生多方查询资料也是讨论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要宏观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当好“掌舵人”;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人人都敢说、愿说、善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四、结束语

总之,笔者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政治教学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面对当前政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加强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结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完善初中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教学;延伸策略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每门科目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初中政治也不例外。因为初中政治本身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政治的相关知识,其在教学期间就必须要将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不同政治知识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等,以此来确保初中政治的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作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理论知识准备工作,可以说是确保案例教学法能够被充分融入政治教学中的前提。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要以理论知识为前提,用理论知识为分析初中政治理论做支撑,提升教学分析的说服力。在正式应用案例教学法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例如,在教授“国家主人广泛的权利”时,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之后,通篇阅读该章节中的所有内容,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内容,并借助观看法制新闻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来搜集相关资料,确保学生能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在完成理论准备工作后,教师就可以按照自己搜集到的同课程有关的案例,结合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设计案例教学方案,并确保自己设计的案例内容包含了学生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案例来设计教学分析,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表现的分析,了解学生的自学程序和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难点,从而进一步完善政治教学方案。

二、展开政治案例教学组织

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这些政治案例进行讨论,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及凸显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初中生可以借助问题讨论的方式,对案例教学问题展开独立性的分析与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为了确保此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顺利施行,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学生对初中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置教学案例的讨论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观念,且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在课堂教学期间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问题讨论氛围,让学生可以不借助上台发言就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案例教学中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使自身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够由此得到较大的提升。在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出大约二十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当自由讨论工作结束后,每小组可以派代表综合性地阐述本小组成员的观念,而小组内其他同学也可以对该观念进行适当的补充。而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也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念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此外,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简要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采用适当的方式表扬在该教学环节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激励每个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指出他的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延伸策略

之所以要在初中政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实际政治事实和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政治科目从具体到一般知识的学习任务。作为一门同学生自身发展、国家社会具有密切联系的初中教学学科,初中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借助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教学案例时的思维素质,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方式来架构起完善的政治知识内部分析系统,以此来完成单个或者是多个案例的学习工作。

总而言之,初中政治作为初中教学工作中的必修课程,开展该科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经济、思想、哲学价值,掌握基本的社会尝试,建立起正确、完善、全面的探索和分析能力。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因为政治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比例过大所造成的教学缺陷,提升初中政治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鸿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10):54.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教学策略

作为我国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政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风向标,还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引导作用。刚由小学阶段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并不成熟,这是就需要政治教育的引导来帮助他们见力健全的人格,以防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而误入歧途。但是,政治课由于大多都是理论知识教育,课堂的教学相较于其他的课程明显枯燥乏味,所以初中政治的教学效果并不算理想。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可以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一、融时政教学于初中政治教学的价值

将时政教学融入到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改革初中阶段政治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对教育教学格局发展以及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时政教学的融入符合政治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初中阶段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还存在着许多的许多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也很难促进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的学习中的积极性,并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桎梏。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政治的教学大多都是书本理论知识,相较于其他课程学生在政治课堂的学习中会明显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会非常的被动,这就导致学生在上课时不会主动去思考,并且长时间一味地接受只会样成懒惰的思维习惯,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不能从课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初中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通过对各种政治时事和显示案例的讲解来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时政教学也是世界格局变化所提出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发的迅速,社会的状态更加的复杂多变。从表面的现象来看,世界格局表面显得平静异常,但实际内在却动荡不安,局势随时都可能向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对我国目前发展状态能充足的了解,并能够初步了解世界格局变化的状态,从而在思想观念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思维变化的调整,让学生能更加赢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

3、时政教学的融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也非常明显,多数企业与商家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时常会散播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思想。而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阶段,在思想和行为处事上并不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叛逆心理或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保护初中生的思想能健康向上的发展是政治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选取典型的现实案例作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反面教材,除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知识之外,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反思,以防他们偏离正确的思想道德方向。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加强和改时政教学的方法

1、突出时政教学的时效性和教育性

初中的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生活中也应当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及时的理解最新的时事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合理的运用到政治教学的课堂中。同时,教师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关注时事政治,并且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对思维的束缚,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来了解最新的政治信息。

2、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

在初中阶段的政治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随时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讲解,并让学生针对时事以及指点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教师也可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自行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来获取时事政治的信息,并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几分钟进行时事报导,从而将时事政治信息融入课堂。长此以往的运用这种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要成了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

3、组织学生制作关于时事政治的剪贴报

报纸作为一种传播途径是时事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政治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最新的时事政治报纸,并将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剪切,并通过重新的排版组合粘贴,形成一张全新的剪贴报。这样的方式不仅引导学生对实证信息的关注,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也能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4、建立适用于初中学生的时政小论坛

时事政治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仅凭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时事政治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依据新闻类型分成不同的小组建立时政小论坛,来满足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求知欲。各小组之间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不同类型的新闻时政,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或是组织一场时政辩论赛,让学生对时事政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政治学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小论坛的方式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达到思政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的目标。

作者:海梅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第15篇

随着我国经济在当今时代不断飞速的发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学校中的不断深入,对于学校的教学水准人们提出了更加高的标准。尤其是在学生形成具体人格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样也是学生进入叛逆期的阶段。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数都会有不小的叛逆心理,家长和教师这是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政治作为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的风向标。本文将针对初中阶段融时政教学于政治教学中的价值,并具体的介绍时政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期望初中的政治教师能将时政教学引入政治课堂,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并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教学策略

作为我国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政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风向标,还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引导作用。刚由小学阶段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并不成熟,这是就需要政治教育的引导来帮助他们见力健全的人格,以防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而误入歧途。但是,政治课由于大多都是理论知识教育,课堂的教学相较于其他的课程明显枯燥乏味,所以初中政治的教学效果并不算理想。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可以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一、融时政教学于初中政治教学的价值

将时政教学融入到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改革初中阶段政治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对教育教学格局发展以及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时政教学的融入符合政治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初中阶段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还存在着许多的许多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也很难促进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的学习中的积极性,并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桎梏。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政治的教学大多都是书本理论知识,相较于其他课程学生在政治课堂的学习中会明显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会非常的被动,这就导致学生在上课时不会主动去思考,并且长时间一味地接受只会样成懒惰的思维习惯,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不能从课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初中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通过对各种政治时事和显示案例的讲解来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时政教学也是世界格局变化所提出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发的迅速,社会的状态更加的复杂多变。从表面的现象来看,世界格局表面显得平静异常,但实际内在却动荡不安,局势随时都可能向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对我国目前发展状态能充足的了解,并能够初步了解世界格局变化的状态,从而在思想观念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思维变化的调整,让学生能更加赢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

3、时政教学的融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也非常明显,多数企业与商家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时常会散播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思想。而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阶段,在思想和行为处事上并不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叛逆心理或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保护初中生的思想能健康向上的发展是政治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选取典型的现实案例作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反面教材,除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知识之外,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反思,以防他们偏离正确的思想道德方向。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加强和改时政教学的方法

1、突出时政教学的时效性和教育性初中的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生活中也应当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及时的理解最新的时事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合理的运用到政治教学的课堂中。同时,教师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关注时事政治,并且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对思维的束缚,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来了解最新的政治信息。

2、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在初中阶段的政治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随时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讲解,并让学生针对时事以及指点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教师也可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自行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来获取时事政治的信息,并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几分钟进行时事报导,从而将时事政治信息融入课堂。长此以往的运用这种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要成了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

3、组织学生制作关于时事政治的剪贴报报纸作为一种传播途径是时事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政治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最新的时事政治报纸,并将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剪切,并通过重新的排版组合粘贴,形成一张全新的剪贴报。这样的方式不仅引导学生对实证信息的关注,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也能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4、建立适用于初中学生的时政小论坛时事政治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仅凭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时事政治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依据新闻类型分成不同的小组建立时政小论坛,来满足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求知欲。各小组之间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不同类型的新闻时政,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或是组织一场时政辩论赛,让学生对时事政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政治学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小论坛的方式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达到思政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平.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