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

新增长理论论文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卢卡斯(1988)认为全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造成的,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是提高厂商的生产率,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是提高全社会的知识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用全社会的平均人力资本来衡量这种溢出。而且根据这一模型得出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高,因此它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和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都比发展中国家高,物质资本收益递增将诱使外国资本和工人流向发达国家,并且就是在同一国家内部也会出现人才和资源从不发达地处向发达地区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个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巴罗(1990)认为政府服务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其中公共产品模型认为公共产品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壅塞模型假定公共产品有部分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产品对所有的厂商有溢出效益,并且政府制定产权保护可以促进私人厂商收益的提高,从而促进资本积累和生产。但是这些模型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内生技术进步的分析不足,注重强调技术的外部性,而忽略技术进步的本身可以提高拥有该技术的厂商生产力,同样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除去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外,新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的积累也促进经济增长,Ak模型假定生产函数为:Y=AK,模型中的资本包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并且它们之间有完全的替代性,因此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变,在AK模型中人均消费,人均资本都以相同的不变比例增长,经济增长率与生产技术和消费者的偏好有关,这里消费者的偏好将决定是进行消费还是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的积累。这类凸性增长模型认为: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积累,而要使资本无限积累下去,则要求资本的边际收益不能无限下降,而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因此雷贝洛认为只要经济中存在不受不可再生要素影响的核心资本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种核心资本通常被认为是人力资本。

另外新经济增长理论还引进了熊彼特方法,AghionandHawitt(1988,1992)认为经济的增长是由一系列的随机质量改进引起的,而这些创新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研发活动的结果,并且新发明会使旧的技术或产品过时,从而退出市场,这种过时被称为“创造性毁灭”,经济存在一个随机的增长路径,也就是说由于假定创新是以柏松概率到达,因此增长路径是阶梯跳跃的,这里经济增长来源于创新,但同时创新会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结构的调整。

而这种市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模仿过程,产生所谓的后发优势效应,也即一国技术水平离国际技术前沿水平越远,则该国可以学习的技术就越多,学习潜力也就越大,技术进步也就越快。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就成功实现了赶超计划。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跨国增长在出现这种“俱乐部趋同”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表现有“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两极分化。如整个的非洲大陆与世界的增长路径相差越来越远。Howitt&Mager-Foulks(2005)对这种跨国增长的差异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了一个包含研发和技术转移的熊彼特增长模型来解释跨国增长的差异。认为技术转移并非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是一个瞬时的无成本的过程,相反跨国或跨地区的技术转移是一个有条件有成本的过程。

新增长理论在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时,主要讨论了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机制:(1)国际贸易方便了技术信息的国际传递,降低了创新成本。(2)国际竞争使厂商为巩固地位而从事研发。(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每个厂商面临一个更大容量的市场,因此技术创新的收益会增加。(4)当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时,可能促进专业化生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以上我们简要回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可以看出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得到广泛的共识,区别在于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于经济系统,并且资本的积累对经济的最有增长路径没有影响。新增长理论则着重分析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机制,认为分工,人力资本的积累,企业研发,技术与知识的外部性,政府的公共产品服务都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新增长理论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使得经济的管理者不像过去那样被动,根据这一理论,政府有必要主动参与经济管理。另外新增长学家也开始注意到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如透明的经济立法,激励制度等。因此把制度因素引入模型,并统一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其他增长因素来研究这种跨国增长的差异,应该是新增长理论的发展方向。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增长

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不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新增长理论出现了。新增长理论吸收了斯密的社会分工思想,社会分工产生专业化,而专业化生产又导致规模收益递增。但是社会分工同样导致社会交易成本上升。因此新增长理论认为当这种收益与成本相等时,社会分工达到最优水平。分工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新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内生的,因此新增长理论关注的是技术进步的形成机制,如社会分工,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边干边学,创新和研发等。

罗默(1986)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是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并且假定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得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整体的生产率。而正是知识溢出的存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才不会无限降低,也即稻田条件不成立。由于知识的溢出效应导致厂商的收益低于社会收益,因此在政府不积极干预时,厂商缺乏生产新知识的动力,增长将放慢或停滞不前。因此罗默认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卢卡斯(1988)认为全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造成的,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是提高厂商的生产率,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是提高全社会的知识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用全社会的平均人力资本来衡量这种溢出。而且根据这一模型得出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高,因此它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和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都比发展中国家高,物质资本收益递增将诱使外国资本和工人流向发达国家,并且就是在同一国家内部也会出现人才和资源从不发达地处向发达地区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个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巴罗(1990)认为政府服务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其中公共产品模型认为公共产品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壅塞模型假定公共产品有部分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产品对所有的厂商有溢出效益,并且政府制定产权保护可以促进私人厂商收益的提高,从而促进资本积累和生产。但是这些模型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内生技术进步的分析不足,注重强调技术的外部性,而忽略技术进步的本身可以提高拥有该技术的厂商生产力,同样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除去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外,新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的积累也促进经济增长,Ak模型假定生产函数为:Y=AK,模型中的资本包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并且它们之间有完全的替代性,因此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变,在AK模型中人均消费,人均资本都以相同的不变比例增长,经济增长率与生产技术和消费者的偏好有关,这里消费者的偏好将决定是进行消费还是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的积累。这类凸性增长模型认为: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积累,而要使资本无限积累下去,则要求资本的边际收益不能无限下降,而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因此雷贝洛认为只要经济中存在不受不可再生要素影响的核心资本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种核心资本通常被认为是人力资本。

另外新经济增长理论还引进了熊彼特方法,AghionandHawitt(1988,1992)认为经济的增长是由一系列的随机质量改进引起的,而这些创新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研发活动的结果,并且新发明会使旧的技术或产品过时,从而退出市场,这种过时被称为“创造性毁灭”,经济存在一个随机的增长路径,也就是说由于假定创新是以柏松概率到达,因此增长路径是阶梯跳跃的,这里经济增长来源于创新,但同时创新会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结构的调整。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一、古典国际贸易发展观及其补充和修正

有关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时期,当时,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代表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财富的内涵以及外贸的作用上。他们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物质财富,若要使一国经济增长惟有不断增加金银货币。而增加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开采国内金银矿藏;二是发展外贸。由于一国的金银矿产贮量是有限的,因此,若想财富不断增长,就只有发展对外贸易,并且要确保贸易顺差,这样才会使外国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本国。

在评论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的基础上,自由贸易理论的典基人亚当•斯密第一次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流阐述。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斯密指出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优势进行专业分工,这种分工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此外,对外贸易可以为一国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斯密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受国外市场的吸引,闲置的资源将被利用,使一国产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国民财富。

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大师李嘉图从贸易对一国利润率的影响来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而在封闭的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会使利润率下降,从而减少资本积累。而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低价食物和必需品,可以降低劳动力价格、提高利润率、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此外,李嘉图通过比较成本说,论述了国际贸易对所有参与国的经济增长都有利。

后人对古典贸易发展理论进行许多开拓性的研究,使之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发展:首先,受古典贸易发展理论的影响,后来的经济学家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基本相同——即国际贸易有助于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其次,也有不少学者对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提出疑议,主张自由贸易不一定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

二战后,伴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研究贸易“引擎”的理论逐渐兴起。这一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不仅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且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一定的负作用。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后的补充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上述理论很难解释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些新现象。

二、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

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新增长理论各个增长模型包含的共同观点是: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的;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贸易发展问题是新增长理论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人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该理论的贸易发展内容:

1、规模收益递增。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比较优势在解释国际贸易方面的作用,以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为分析基础。但事实上,很多行业都具有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规模经济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1986年罗默对阿罗(1962)“边干边学”模型作了修正,用“知识”代替了“资本”,并把知识分解为一般性和专业化知识。罗默认为,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形成自身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递增的收益又成为长期经济增长的保证。

罗默(1986)模型给出的生产函数为:y[,i]=f(k[,i],K)(1-1)

式中,y[,i]为i企业的产出,k[,i]为i企业生产某产品的专业化知识水平(在这里即人均资本水平),K为所有企业均可使用的一般性技术知识,且K=∑k[,i]。

如果采用C-D生产函数形式,式(1-1)可表示为:y[,i]=k[a,i]K[η](1-2)

由式(1-2),当α+η=1,即k[,i]、K的规模收益不变时,经济将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长,其中资本收益递减正好被外生的技术变革所抵销。当α+η<1,即要素的规模收益递减时,经济增长将趋于停止,因为技术变革的效果不足以弥补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效果。当α+η>1,即要素的规模收益递增时,经济将会加速增长且长期增长。因为这种递增的收益形成垄断利润,从而又成为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来源,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又刺激投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就是经济能够在长期内生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1990年罗默在《内生的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他的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罗默引入垄断竞争的假设条件,并将经济分为研究与开发、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三个部门,将生产要素划分为有形资本、原生劳动(即非技术劳动)L、人力资本(用受教育年限衡量)H和技术四种投入。其中,技术与第一模型一样源于劳动的社会分工,人力资本则既可用于研究与开发部门,也可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

据此,罗默给出了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形式:

附图

式中H[,1]为用于生产的人力资本(H[,2]为研究与开发部门的人力资本,H=H[,1]+H[,2]),Xi为用于生产的第i个投入的数量,为有形资本,A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生产涉及两部分成本,一部分是生产过程的耗费,另一部分则是向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购买。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技术开发使发现新的中间产品成为可能,推动中间产品A的边界向外拓展,A随着时间变化的变化率为δH[,2]A。

为了说明收益递增,罗默将知识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物品,是一种“不竞争”物品,即知识具有共享性,因此知识存量可直接参与新知识的生产,且运用的经济成本很低。知识同时也是一种“专利”产品,企业为获得新发现的专利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对研究与开发部门投资及其风险的必要补偿,从而也保证了研究与开发的动力。知识还具有扩散性、可无限积累性,这些都决定了技术变革的外在经济性。因此,知识的生产具有个体收益(出售专利权)和与正向外在经济性相关联的社会收益。

在新增长理论的各种模型中,除凸性增长模型仍像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假定总量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外,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都假定总量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和国际贸易的现实条件下,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将规模收益递增(即规模经济)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为国际贸易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这一理论说明,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如果每个国家都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均能以比以往各国什么都生产时要大得多,世界也因而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参与贸易的各国让渡某一种贸易商品的国内市场给贸易伙伴,双方分别通过扩大市场来形成某种规模经济,释放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下降和生产能力提高,从而从这些贸易中获得利益。由此揭示互利的贸易不一定要基于比较优势。不仅如此,克鲁格曼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现实中的国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同于传统贸易理论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而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于是,不完全竞争被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和人们对于国际贸易问题的认识。

2、贸易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新增长理论家认为,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国际贸易又是技术外溢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由式(1-1)可知,罗默(1986)模型中某个企业产出的增长还依赖于K这一所有企业均可使用的一般性技术知识,且K=∑k[,i]。显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K值会因受益于企业数目的增加而增大,从而使得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有更大的产出。

由式(1-3)可知,罗默(1990)模型中最终产品的产出与中间产品A有关,当A的边界外推时,最终产品的产出将增加。随着以国际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的深化,有更多的中间产品产生,无疑会推动最终产品产出的增加。

卢卡斯(1988)模型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他假定有两种消费品C[,1]与C[,2],没有物质资本,而且人口数量不变。那么第i种商品的生产方式为:

C[,i(t)]=h[,i(t)]U[,i(t)]N(t)i=1,2(1-4)式中,h[,i(t)]是专业生产商品i的人力资本,它通过干中学获得;U[,i(t)]是用于生产i商品的劳动系数,U[,i]>0,且U[,1]+U[,2]=1;N(t)为劳动投入量。由于h[,i(t)]是边干边学的结果,因而随着生产商品i的数量增加而上升。

卢卡斯在这一模型中只考虑了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每种商品的生产和技能积累取决于本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对于特定的商品,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是递减的,因为在边干边学的初期,技能长进快,然后会逐步慢下来。不过由于产品不断更新,后来的专业技能积累会被赋予到新产品的学习上,从总体上看,专业化技能积累是递增的。国际贸易开辟了国际间商品流通的渠道,多个国家的融合,导致产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都会使卢卡斯(1988)模型中的hi(t)增大,对生产的增长具有正向的效果。

3、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

对于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实早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得到较为深入的阐述。英国的经济学家杨格于1928年对劳动分工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他不同意亚当•斯密关于市场范围决定分工程度的思想,认为市场规模不仅取决于人口规模,而且取决于购买力,后者又取决于生产率,生产率又依赖于劳动分工的范围。正是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的相互作用下,二者都得以不断扩大。而经济的增长则正是在二者的相互加强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受杨格这一思想的影响,杨小凯、贝克尔等人在力图把分工水平这一生产者最重要的活动内生化的过程中,建立起他们的“劳动分工”演进经济增长模型。

杨小凯—博兰德(1991)模型假定所有人都是事前同一的,都自给自足所有的商品,并且每种商品的生产函数、交易成本以及人们对它的偏好都是一样的。由于专业化利益的存在,经济会从自给自足向劳动分工状态演进。又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人们对专业化水平有一个最优决策,所有人的专业化决策一起决定了当时经济的劳动分工水平,劳动分工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劳动分工的演进扩大了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劳动分工的演进,同时提高了交易成本。只要劳动分工演进到一定的水平并保持了进一步分工的潜力,人均收入就会随时间不断提高,从而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可能的。因此,即使在人口不增长的情况下,只要保持了进一步分工的潜力,经济就可能不断增长,如果人口增长,更严格地说,如果进入交易的人数增多(如扩大对外贸易),则进一步提高了分工的潜力,从而保证了增长率的持续提高。

4、新增长理论的政策内涵。

罗默(1986)认为,知识溢出的存在造成厂商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不存在政府干预时厂商用于生产知识的投资将偏少,从而使分散经济的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这种分散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税收或补贴政策提高经济的均衡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在引入不完全竞争的罗默(1990)模型中,罗默指出政府可以采用的政策是在向知识积累提供补贴的同时向垄断商品的购买提供补贴,这将导致研究部门人力资本的收益增加,促进更多的人力资本配置于研究部门,同时也消除了垄断因素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促使经济增长率提高。

在琼斯-真野模型中,没有税收时的均衡增长率就是最优增长率,经济将渐近地趋于平衡增长路径,经济的稳定增长率既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又取决于消费者偏好。该模型的政策含义是:政府的经济政策能通过影响储蓄意愿和折旧率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各国增长率的差异是由各国政府实施不同的经济政策引起的;政府的税收政策一般将造成经济的扭曲,使竞争性均衡不再是社会最优,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政府应实施减税以促进经济增长。

雷贝洛(1991)发展了宇泽模型。雷贝洛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考察了经济中存在不可再生要素时各类资本品在经济增长率中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为了使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经济中必须存在一类核心资本。即使消费品和其他资本品均由不可再生要素生产,而且经济不存在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但只要经济中存在核心资本,资本积累过程就不会中断,内生经济增长就可以持续。雷贝洛也将增长率的国际差异归因于各国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认为那些收入税率较高及产权保护较差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较低。他还认为:对非核心资本品征税像对消费品征税一样,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率;如果政府对核心资本品的生产征税,将导致经济增长率降低;政府应减免核心资本生产税以促进经济增长。

5、南北贸易问题。

关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利弊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新增长理论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来研究,通过模型说明人力资本、知识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的自我积累、自我演进机制,从而说明市场调节不但适用于发达国家,也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南北贸易对南北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生产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节约了大量资源,用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更快了,因为它学习和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当然,新增长理论也揭示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开放经济中产生的总体效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损失。这一点显然与李嘉图模型的结论相反。事实上,内生增长在部门间产生了不平衡:技术进步在各个部门并不是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国际贸易将有扩大这种不平等发展的趋势。南北贸易可能使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一些初级产品,从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世界各国为了追求各自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引发一些国际冲突等等。

卢卡斯(1988)模型揭示,由于发达国家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比发展中国家要高,致使资本的收益率比发展中国家的要高,因而出现了资本从贫国流向富裕国家的现象。而不像新古典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在穷国,资本稀缺,收益率比较高,致使资本从富国流向穷国。

四、新增长理论贸易发展观对我国的启示

新增长理论所揭示的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增长机制及其政策含义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其贸易发展观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重视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

从国情看,我国很符合传统比较优势战略中传统贸易产品出口国特征,但简单地强调这种贸易模式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很多传统贸易开展国的经济由于传统贸易产品技术进步缓慢、国际市场萎缩,这些贸易部门实际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带动国内经济成长的目的,有的甚至造成国民经济的畸形。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强调了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表现在生产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下降,扩大该产品产量进而扩大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通常认为,在那些与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密切相关的行业才会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这些行业一般比传统贸易部门技术等级要求和资金密集程度高。大规模开展这种贸易的意义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汇和调剂余缺等能概括的,其核心目的应该是通过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改进技术,提高工艺,在享受规模经济的专业化分工中处于有利位置。另外,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产业,这些产业面向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技术层次、管理水平一流,可以有效地带动国内其它产业的成长。现时期,我们可以利用东部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人力资本、技术优势,有意识地打“规模经济”牌,扶植起一批强大的集团企业参与国际分工。

2、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形成“赶超效应”。

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对国际贸易仅从“比较成本优势”或“资源禀赋优势”原则进行解释,无法将贸易纳入经济增长的模型中,从理论上阐述清楚贸易——增长效应。新增长理论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新增长理论家们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即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世界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能够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从而使贸易国的总产出水平提高,经济加速增长。同时,由于知识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之间开展贸易还可以节约一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避免重复劳动,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们可以借机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形成一种“赶超效应”,向发达国家的经济逼近。象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参与国际贸易,收益不在于市场的扩大,而在于分享世界上有限的、分配极不均匀的技术人力资源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果。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那些闭关自守或实行自我封闭的所谓进口替代政策的国家,将会失去迅速积累国内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知识的良机。只有坚持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加速进入知识经济的步伐。

3、政府应加强对国际贸易的管理。

新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都比较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当然,这种管理绝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无论是从技术内生论的角度看,还是从知识经济兴起大环境的角度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述产业的发展尚有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干中学”,利用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来提高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但是,这种宏观的需要往往同微观贸易厂商的短期利益相冲突,难以通过微观厂商的逐利行为自动形成技术升级。所以,要求政府能采取相应措施,制定一些促进技术、知识积累的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以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

克鲁格曼在提出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时,也强调一国政府应采用出口补贴、关税等战略性措施,以增强本国具有潜在规模经济优势的产品出口竞争力,更多占据国际市场份额,谋求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规模收益。这种贸易政策观点重新审视了被贸易自由主义者所批判的补贴和关税作用,强调了政府在选择优势产业、保护扩大出口进而扩大国内生产的机制链中的能动作用。

4、正确应对经济一体化。

罗默通过一系列假设,构建模型论证,在经济一体化内部如果仅有货物贸易和流通,而没有技术、知识思想的传播和扩散,则这种一体化并不能促进其成员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如果允许一体化内部成员国之间的技术、知识思想的自由传播和扩散,那么每个国家的研究部门都可以在一体化实体总知识存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因而能够提高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产出率。这无疑会推动长期经济增长。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即使一体化成员国之间仅有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而没有货物贸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例如,当大陆上第一条由欧洲通往中国的道路(丝绸之路)在中世纪被发现之后,由于货物贸易费用极其昂贵,因而这条丝绸之路对货物贸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然而通过丝绸之路的旅行家却从中国为欧洲带回了新的技术知识思想(如指南针和火药制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思想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因素 知识

在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沉寂之后,经济增长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以罗默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1986)一文和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机制》(1988)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同时萨默斯和赫斯顿提供的跨国可比数据以及计量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在20世纪末的蓬勃发展。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以罗默及卢卡斯的模型为代表的这种新经济增长理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系统内生的因素,而不是索洛模型中外生的技术。因而我们通常把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称之为外生增长理论,而把80年代新发展的增长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及其困惑

20世纪50年代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资本积累为核心,假设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成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框架。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导致资本积累动力的逐渐消减;人均产出的增长取决于外生技术的增长率,如果没有人口增长或技术进步,经济则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政府的政策努力则是无效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增长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在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由大部分经济发展事实,但是这些结论并不是所有都与事实相符的:根据罗默引用的麦迪逊对1700年以来处于经济领先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荷兰(1700-1785年)为-0.07%、英国(1785-1820年)为0.05%、英国(1820-1890年)为1.4%、美国(1890-1979年)为2.3%,这表明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率是递增而非递减的或不变的。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在长期以来基本上没有缩小,如帕伦特和普雷斯科特(1993)观察到,从1960年到1985年,5%最富的国家的平均收入是5%的最穷国家的大约29倍,并且在过去的这25年中,这个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因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如何更好地解释经济发展的事实上遇到了困难。

新古典增长理论不仅在解释经济事实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其结论本身就是令人沮丧的。因为如果人均产出的增长只取决于外生的技术的进步,经济系统包括人的努力活动在内都无法在长期内改变其增长,人们的福利只能取决于一个非人力的外生因素,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这也是和事实相背的。

二、经济系统中的内生因素及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思路

新古典模型之所以不能够解释以上经济事实,根本原因在于其古典生产函数中内生因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外生的假定。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并非没有系统内生的增长因素,从索洛模型的古典生产函数Y=F(K,AL)和资本积累路径K=sY中可以看出,经济系统中的Y和K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因此实际上资本K是经济系统内生的,Y的增长是依靠K的增长这个单引擎来带动的,而这所以会导致经济发展趋于一个共同的稳态,即资本的增长不能成为人均产出增长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内生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即这个单引擎的力量越来越小了。新古典模型的经济系统内生因素资本K和产出Y的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

内生增长理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直接放弃新古典生产函数中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构造出一个线性的生产函数Y=AK,并且K=sY-dK,因而得到gy=sA-d,资本和产出的增长只取决于K和Y的相互作用,即使得图(1)中K和Y之间的作用力加强。Y的增长依然是依靠K的增长这个单引擎,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之处在于AK模型增强了这个单引擎的力量,使得这种拉动力量是恒定不变的。并且一国储蓄率的上升,能够取得长期的增长效应。

另一种思路引入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这类模型的代表是罗默的研发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和贝克尔以及墨菲(1990,1992)的分工与专业化模型。最先出现的罗默模型吸收了阿罗(1962)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和宇泽(1962)传统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思路,放松了索洛模型中技术外生的假设,引进了技术这个内生因素。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则另引进了一个内生因素,即人力资本因素。两模型的区别只是在于:罗默不仅强调技术自身的内生作用,而且还强调了资本对技术的作用。而卢卡斯并不强调物质资本通过人力资本对产出起作用,卢卡斯更看重人力资本自身的内生作用。这两者之间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图(2)中的虚线和实线体现出来。贝克尔则引进了另一个内生因素,即分工和专业化。他认为分工主要取决于具有不同知识工人之间的协调成本和知识存量,分工深化使得经济产生规模递增的收益,同时也使得协调成本上升。同时经济的知识存量会不断内生增加,知识积累降低了协调成本,导致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演进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专业化和经济增长通过知识积累联系起来。但贝克尔依然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贝克尔的分工与专业化模型中知识、协调成本和分工与专业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对产出的作用体现在图(3)中。

由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第一种思路中假设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变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合理的证据,所以第二种思路则成为解决经济增长内生化问题的主流。但是从第二种思路中的三个不同的模型中可以看出:虽然引进的内生因素不同,但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思路之间出现了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例如贝克尔就同时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依然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罗默的第二代内生增长模型实际上也借鉴了贝克尔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将分工的作用分为广化作用和深化作用,前者使得产品品种不断的增长,而后者则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中,罗默采用Dixit-Stiglitz生产函数,构造出一个新的知识驱动模型,发展了这样一条逻辑思路:知识的积累导致分工和专业化的加深,进一步导致产品品种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其关键还是在于知识的内生积累。其思路见图(4)。

注:以上图文中字母意义如下:K-资本;Y-产出;S-储蓄率;d-折旧率(为简单起见图(1)中不考虑折旧);A-技术(知识);H-人力资本;C-协调成本。在图中,任何一个闭合回路会构成一个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除了图(1)中是加强了单引擎的力量外,其它图中模型都试图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三、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进步及其争论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内生增长理论并不存在一个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有一个为多数经济学家共同接受的基本模型。内生增长模型却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的,经济不依赖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就能够实现持续增长;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内生增长理论的上述观点体现了进步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各国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各国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对一国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经济政策的不同会导致各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广泛差异,因而内生增长理论对各国政府制定长期的增长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内生增长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资本和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的应该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第三,内生增长理论着重探讨了知识这个后工业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要素,并分析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而该理论构成了“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

然而,对内生增长理论的争论也是很明显的。争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其对现实的解释不尽人意。所有的内生增长理论都有这样一个结论:经济增长率与一国的人口规模或者是与一国的人口增长率在正比,从而出现所谓的规模效应。然而,对是否存在着经济的规模效应的正反两方面的证据都存在,例如克雷姆在研究了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1500年之间人口数量和技术发展关系之后指出,在不存在技术接触机会的社会中,任何初始人口较大的国家将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这一经验研究支持了知识增长和经济增长存在人口规模效应的观点。但是琼斯的研究表明,二战后,OECD国家研发总人数的显著增加并没有为这些国家带来经济增长率稳步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要么保持稳定,要么略为下降。经济增长是不存在人口规模效应的。基于此种原因,后又有琼斯、库屯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造了不同的模型(分别称为J/K/S模型和Y/P/AH/DT模型),他们为内生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结语

内生增长理论是一个有着光明发展前景和巨大指导意义的经济理论,它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角度有助于深化对经济增长过程的认识,它所揭示的规模效应、知识积累以及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助于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更准确更深入的分析。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争论,内生增长理论也是如此,但是这种争论丝毫不会掩盖它所开辟的研究方向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快速增长中的中国急切需要一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理论作指导,因此借鉴内生增长理论来研究中国的长期发展问题,便不仅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保华:新经济增长理论[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2] 胡永廷、杨胜刚: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J], 经济评论(武汉) 2003.3.74-76,87。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古典增长;内生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水平效应;增长效应

中图分类号:F091.348.1;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5)―0045―07

一、引 言

早在三十多年前,GoldsmithLlj、McKinnon和Shaw等人就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尽管Goldsmith等人的工作富有启发意义,但他们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基础,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技术是外生给定的,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对技术水平不产生影响。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逻辑,虽然金融部门的发展,能动员更多的储蓄,并能更有效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但对经济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物质资本投资,而不是提高技术水平。所以,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金融系统的发展,只能促进产出水平的暂时增加,而不能提高产出的长期增长率,即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金融系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悲观结论,使得金融发展理论在经历70年代短暂的兴盛之后,便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后尘,远离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领域。

近来,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兴趣的升温,应主要来源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思想启发和技术支持。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肇始于70年代初的金融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金融发展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迅速融合,不仅使举步维艰的金融发展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在悄悄改变着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只注重实体经济而漠视货币与金融部门的历史。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区别于新古典理论的核心假设是,技术不是外生而是内生的,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决定的,即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能对技术水平产生影响。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厂商的物质资本及R&D投资、政府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的改变等,均能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因此,金融部门的发展,通过动员更多的储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向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融资等方式,能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发挥持续而显著的作用。所以,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不仅有水平效应,而且有增长效应。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早期研究者所不具备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为比较金融发展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不同效应,本文分别建立了引入金融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对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和水平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十分庞杂,仅就某一模型进行讨论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为避免论证的片面性,本文选择了资本外溢、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等三类代表性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金融发展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而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则兼具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二、新古典增长中的金融发展效应

下面,本文通过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部门,来分析新古典增长中的金融发展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一)模型基本假设

1.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经济由可存活无限期界Ramseyt式的消费者组成。令人口的增长率为n,初始的人口规模为L0=1,则t期的人口数量为L1,=L0eet“。消费者的收入来源于劳动收入(工资)和资本收入(租金),并用于消费和储蓄,以最大化其一生的效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ct表示单个消费者在t期的消费水平,P(0

其中,б(б>0)为相对风险回避系数,1/б表示消费者的跨期消费替代弹性。当б越小时,随着消费的上升,边际效用的下降越慢,因而,消费者越愿意允许其消费随时间变动,即其跨期消费弹性越大。当б=0时,效用函数为线性形式,即u(ct)=ct,当б=1时,效用函数为对数形式,即u(ct)=Inct。实际上,消费者也可假设为Diamondt式可存活两期或三期的世代交叠者。在Diamond的两期世代交叠模型中,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亦可表示为

其中,cIt和c2t+1表示t期出生的消费者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消费水平。

在当前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对消费者类型的假设主要有Ramsey式和Diamond式。二者的区别在于,人是不断地进行新老更替的,是新人不断地出生而老人不断地死亡的。与消费者寿命的连续或离散的特征相适应,对消费者最优化行为进行分析所运用的工具也有所区别。在Ramsey消费者寿命为连续状态的模型中,运用Hamilton函数来求消费者行为的最优解,而在Diamond消费者寿命为离散状态模型中,所采用的是拉格朗日乘数法。

2.金融部门。假定经济只能生产一种最终产品,该产品可用于消费或投资。若进行资本投资,一单位为的目的,主要是确定状态变量在转移路径上的运动方程,这正如我们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推导的那样。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由于对转移动态问题进行处理需要非常复杂的数学工具,目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因此,当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或局限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或技术进步率,这不能不令人遗憾。不过,新古典增长模型却非常精巧地解决了转移动态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

(三)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1.模型基本假设。假定实体经济部门包括物

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部门。按照Lucas观点,人力资本的存在,使得广义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不再成立,因而,在缺乏外生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人均产出也会实现持续增长。

最终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物质资本(Xt)和人力资本(Ht),且其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可表示为

式(46)表明,金融部门的发展(增加),均能提高平衡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物质资本增长率、人力资本的积累率和消费增长率。

综上所述,在人力资本积累内生增长模型中,金融发展既有水平效应又有增长效应。

四、结 论

本文结论认为,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金融发展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而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金融发展兼具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技术水平是外生给定的,而不是由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因此,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对技术水平不产生影响,长期产出增长率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金融部门作为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的中间人,本身并不能生产最终产品或研制新的技术,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融资服务,将储蓄者闲散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并提供给投资者,转化为投资者的资本金,因此,金融部门的出现,将使得实体经济部门的物质资本投资增加。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物质资本投资的增加只会带来产出水平增加,而不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所以,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金融发展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生增长理论;知识溢出模型;人力资本模型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主要研究经济如何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问题,并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

一、完全竞争假设下的内生增长模型

在内生增长理论发展的初期,增长理论家通过建立内生增长模型,主要考察完全竞争假设下长期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一)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般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而罗默在对经济内生增长的研究过程中,并没有采纳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将技术进步外生化的假设,而是以阿罗的“干中学”概念为基础,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用知识溢出效应来解释经济增长,并建立了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知识溢出模型。罗默的知识溢出理论认为,知识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生产力,而且还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即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罗默(1986)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建立了内生增长模型,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创意技术存量A与总产出Y之间的生产函数关系即Y=F(K,L,A),从而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完整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强调了知识溢出和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探讨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及一些可能的纠正途径,重新激起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趣。

(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

与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相比,卢卡斯强化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在建立模型时作出如下假定:(1)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力资本积累时间的线性函数,并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2)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还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率,这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卢卡斯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通过将人力资本内生于增长模型之中,揭示了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结论。

二、垄断竞争假设下内生增长模型

上述研究分别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是它们均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这种假设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因为现实中极少有完全竞争的市场,这也就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二是该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这使得一些内生增长模型产生了逻辑上的矛盾。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增长理论家又开始研究垄断竞争假设下的经济增长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标志着内生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品种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

该模型又分为中间产品品种增加型增长模型和消费品品种增加型增长模型。前者以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为代表,后者以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杨的创新与边干边学模型为代表。

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作为中间产品品种增加型模型的典型代表模型,主要是通过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来解释经济的增长。在知识驱动模型中,收益递增是由内生的知识积累引起的,与此同时,知识在积累的过程中会产生溢出效应。由于经济的均衡增长率取决于研究部门的技术水平、制造部门的总资本收益率、消费者的偏好以及经济规模,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给研究部门、最终产品部门和中间产品的购买者提供补贴的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率。

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也认为消费品品种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使消费变得多样化,从而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在消费品品种增加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新知识会提高研究部门的生产率并降低其成本,并得出在具有上述两种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可以实现内生增长的结论。而在扬的模型中,则主要强调了创新和边干边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创新的成本与效益以及边干边学的快慢程度,这里的创新即表现为消费品品种的增加。

(二)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

该理论认为,产品的品种增加和质量升级是产品创新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们都是经济行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进行创新的结果。这类模型和产品种类增加型模型一样,都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驱动力,差别只是在于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质量升级型模型中,经济增长表现为消费品质量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产品品种增加型模型的一种补充。由于产品质量的升级和改进,质量水平高的产品会替代质量水平低的产品,技术进步会加快原有产品的淘汰,也就是熊彼特所指出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新产品的引进常常伴随着旧产品的淘汰。在产品质量升级模型的研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是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和阿格亨-豪伊特模型。

(三)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

上述两种内生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可以通过采取增加产品种类和改进产品质量两种途径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并假定产品品种可以内生地增加,而专业化水平是外生给定的。在对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其中比较重要的内生增长模型是贝克尔—默菲模型。经济的长期增长离不开收益递增,而收益递增源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是劳动分工深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分工专业化的加深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理论放弃了完全竞争假设,和现实中的经济状况更为接近,为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而更能够加深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由于它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总量生产函数和一般动态均衡的分析方法,又使得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总体来说,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理论研究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易风,朱勇.内生增长理论的新发展[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5):25-31.

[2]史四卿.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人力资本存量研究[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6):148-150.

[3]张建华.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及其意义[N].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2(05):73-76.

[4]潘士远,史晋川.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2(07):754-776.

[5]杨斌.三种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J].教学与研究,2004(05):60-64.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1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的起源

早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就对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分别提出了含义完全相同的经济增长模型,故称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代表,其标准表达式为:

G=Sσ

G表示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σ是资本产出系数即资本的生产率。

由于σ被假定为不变,S就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这种对资本积累作用的强调,形成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决定论”。

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1956年,在仔细研究了哈罗德的理论后,索洛指出哈罗德模型的问题在于隐含了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定,并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这一模型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1)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劳动比率和资本-产出比例都是固定不变的;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这两个比率可以按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2)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工资和利润的水平由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充分就业均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劳动与资本的组合来实现,因而资本和劳动都可以充分利用;而哈罗德-多马模型则不包含这样的假定。(3)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存在着技术进步,但它是一个具有固定趋势的常数。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表达式为:

λ表示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率

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

β是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不但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率,而且还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对产量增长相对作用的权数,取决于技术进步。把资本、劳动、技术甚至土地等生产要素都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因而使分析较为全面,这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优点。

当然,新古典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均投资收益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是人均资本存量的递减函数,第二,索洛在其后来的篇幅中虽也论及技术的作用,但它仅将其作为一种外在变量,在技术如何对资本、劳动发生作用方面并未谈及。

3新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和卢卡斯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摒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核心假设,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思想,被称为新增长理论。比较典型的是:

3.1罗默的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罗默是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增长模型有三个基本前提或假定:第一,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所谓技术就是将投入转换成产出的方式;第二,大部分技术进步乃出于市场激励而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亦即,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创意或知识品改进了生产技术,因为一种创意将会使给定投入产生更多或更好的产品;第三,创新能使知识成为商品。

罗默模型中的经济可分成三个部门:最终品部门、中间品部门和研究部门。

这一函数的特点是,所有资本品都对产出有可加性。对于中间部门,它买进创意或知识品且消耗一定量耐用资本设备,中间部门将产出——耐用资本设备x(j)——租给最终产品部门,收取租金P(j)X(j)(这里P(j)为租金率);对于研究部门。假设对第j设备的设计,仅为一家研究单位,且该单位拥有该设备设计的专利权。发明者将出售专利给中间品部门进一步开发使用。

新增长理论首次突破了新古典模型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论证了垄断竞争条件下带有外部经济效果的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这一工作进展无论对于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政策的制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3.2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型

最早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宇泽弘文提出的。1988年,罗伯特•卢卡斯在美国《货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将宇泽的技术进步方程作了修改,建立了一个新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

卢卡斯假定,每个生产者都将用一定比例u的时间从事生产,如果该生产者从事生产和学习的时间为一单位的话,则每个生产者将用(1-u)比例时间从事人力资本h的建设,因此,技术进步就可表示为:

H(t)=h(t)δ[1-u(t)]

其中H(t)为人力资本的变化率,δ为正常数,上式表明人力资本变化率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及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在这一基础上,卢卡斯推演出他的生产函数:

Y(t)=Ka(t)[u(t)h(t)N(t)]1-ahxE(t)

其中N(t)为t时刻的劳动数量,hE(t)为t时刻人力资本对生产过程的外部效用,r为正常数。在这一生产函数下,可得到均衡增长条件为:

g=H(t)/h(t)=(1-a)[δ-(ρ-n)]/σ(1-α+r)-r

这一模型强调的人力资本是脱离生产、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而获得的,即人力资本是需要专门化时间来建设的;同时,该模型还把人力资本分为社会生产中的一般性、基础性的知识与劳动者个人所特有的技能,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建设时间长短决定了技术进步的速度以及经济增长速度。这样,卢卡斯揭示了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

新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单纯论述劳动与资本的局限性,突出智力投资,强调知识外溢、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有意识的劳动分工以及研究和开发,直至将政府作用内生化,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经济增长的根源,无疑是增长理论的重大创新。

尽管新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古典理论的疏漏,合理解释了新古典理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但难免也有不成熟之处,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便是规模效应问题。根据外部性原理,人口规模越大,有效人力资本的比例就越大,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这一结论显然有悖于事实。像印度这样的人口高密集度国家,并未产生较高的增长率,而西欧一些人口处于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也存在着稳步增长的情况。可见,现实中的经济增长并未像新增长理论中的模型描述的那样简单,所以我们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各种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左大培.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模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3).

[2]陆静超.经济增长理论的沿革与创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5).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典理论;空间理论;增长模型;比较分析

一、 引言

在经济增长的理论中,几个典型的增长模型是我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尤其是对于经济增长问题,这些模型奠定了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那么这些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型有何区别呢?对此,本文将逐一进行介绍,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在此,对于古典理论,本文依据模型的使用情况以及模型的代表性,选取了新古典增长模型、AK模型、产品多样化模型、熊彼特模型为例进行分析。

二、 新古典增长模型

1. 模型数学表达形式。新古典模型是增长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很多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基于此进行推导的,包括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安格斯・迪顿(Angus Stewart Deaton其理论最初也是基于此进行推导的。

这一模型倍受亲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简洁性:增长的过程仅仅通过两个方程来描述。具体函数如下:

可见,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基于索罗-斯旺基本模型的变形,其中第一个生产函数就是我们常说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

2. 模型经济含义分析。追根索源,新古典经济学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思想的同时,以新古典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新古典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后便替代了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新古典学派主要包括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剑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理论基础。

使得这一框架成为增长分析的标志性模型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一模型意味着,长期中的经济增长不依赖于经济条件。具体来说,经济政策不能够影响国家的长期增长率。特别地,人均GDP Y/L在长期中不能增长,除非我们假定生产率A也随着时间增长。

3. 模型的适用性探讨。正如诸多学者所分析的,新古典模型的问题在于,技术进步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它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的,在模型的自变量中并不包含,不是一个解释变量;尽管稳态增长路径受到储蓄、折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唯一能影响增长率的只是外生的技术进步。为了分析增长的政策,需要的理论框架是,生产率的增长是内生的,即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各种特征。这一框架必须能够解释在长期中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增长,而不会让资本和劳动的递减报酬最终影响增长。

特别是各种经济政策不能影响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率,这一分析的结果与现实经济增长特点是不相符。尤其是新古典增长模型蕴含着条件收敛的特点和趋势,这一特点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差距也是较大的。

三、 AK模型

1. 模型数学表达形式。AK模型是所谓的内生增长理论的第一种形式。在AK模型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事实上,AK模型中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混在了一起,其资本积累用新古典理论来研究,而知识资本的积累则用技术进步来研究,即知识在发生时才能进行积累。积累与报酬递减规律是矛盾的,因为,当各种不同种类的资本被积累,没有理由认为报酬递减律会使得边际产品下降到零,因为这种积累中的一部分正是技术进步为了克服报酬递减所需的。依据AK模型,维持较高增长率的方法就是把GDP中的较大比例用于储蓄,这一储蓄当中的某一部分会自动地转向维持较高的技术进步率,从而引致较快的增长。

总体而言,AK模型就是没有新古典模型中的报酬递减。AK模型理论的基础是下面关于资本存量线性齐次的总量生产函数:

可以看出,这一增长率关于储蓄率s是递增的。

2. 模型经济含义分析。对于增长过程的理解,AK模型提供的是“一刀切”(one-size-fits-all)的模式。这一模型既可以应用于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发达国家,同样,也可以应用于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新古典模型一样,AK模型也假定某一经济的增长过程是独立于世界其他地区发展之外的,除非国际贸易可以改变资本积累的条件,可以改变AK模型所涉及这种独立性。虽然如此,只要对于创新和积累的区分是次要的,AK模型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一种有用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工具。

通过对AK模型的分析,将看到AK模型如何被用于分析开放经济中贸易条件的影响。而且利用AK模型可以分析从马尔萨斯经济向长期增长的经济的转型以及金融约束、财富不平等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一模型也可以用来讨论波动性、风险和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增长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 模型的适用性探讨。显然,AK模型直接放弃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显得很突然,在传统经济学看来是不符合常理的;而且AK模型不能预测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条件收敛被看作是经济学中的一条经验法则,如果把模型中的K视为物质资本,那么AK函数显然不符合经验规律。这使得AK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说服力受到制约;但由于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存在,AK模型有助于理解总体上的收益不变以及收益递增问题。

四、 产品多样化模型

1. 模型的数学表达形式。产品多样化模型在本质上讲是内生增长理论,但一般认为它是“基于创新的”(Innovation-based)经济增长模型,并且这些模型又属于平行的两个类别,或者两种研究思路。第一个类别是以罗默 (Romer,1990)为代表的产品多样化模型,第二类是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基于创新的理论。

在此首先阐述罗默的产品多样化模型。罗默认为引起生产率的创新的形式是不断制造出新的而不一定是改进的产品种类。产品多样化模型源自新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技术外溢效应。

产品多样化模型的源起基础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 Stiglitz,1977)的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Nt表示中间产品的不同种类,每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需要Kit单位的资本。根据对称性的特点可以得出,总资本存量将在已经存在的Nt种中间产品中平均地分配,因此可将生产函数重新写成:

按照这一变形的生产函数,产品种类数Nt就是经济的总生产率参数,从而它的增长率也就是经济中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率。

2. 模型的经济含义。依据罗默的产品多样化模型,更多的产品种类将增加经济的生产可能性,因为这将允许某个给定的资本存量水平能够被用于更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而每一中间产品的生产都是经历报酬递减的。所以,在产品多样化模型中,产品种类的增加维持了经济的增长。新的产品种类,或者说新的创新,是研究人员或企业家这一群体的研发投入的结果,而他们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则在于,如果能够持续创新,那么就将获得永久性的垄断租金。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这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创新,或者说是新创造出来的差异化的产品。

在此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产品多样化模型中,仅有一种创新,那就是在同类中创造出新产品。

此外,这一模型也预言,退出或者更替并不发挥重要的作用。确实,更多的退出除了减少种类Nt(这一变量唯一的决定了总生产率)从而降低经济的GDP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意义。因此,“破坏性创新”在这里不发挥任何作用,而这一创新却是下文将要阐释的熊彼特模型中的增长驱动力。

3. 模型的适用性探讨。罗默认为,抛弃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技术外生以及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并且以假定技术内生和规模收益递增来代替之,是解决传统理论与经济事实矛盾的最佳途径。在罗默的模型中认为,生产新知识的私人收益率小于社会收益率。因此,收益可以假定是递增的,而且知识的溢出效应带来了外部性。所以,罗默用收益递增、知识的外部性来解释经济增长。显然这是和传统的古典假设不相符,在传统学者看来是异样的。并且模型中新知识的社会收益率递增也是和边际收益率递减不相符的;而且在现实经济发展中知识不仅仅向罗默假设的那样具有正的外部性还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完全竞争的假设和现实的竞争社会也是有差距的。

尽管如此,如果竞争和更替问题不是特别重要的话,产品多样化模型就有着大量的应用。例如可以使用此类模型来分析持久的跨国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也可以使用此模型来分析风险、分散化和增长之间的关系。

五、 熊彼特模型

1. 模型的数学表达形式。熊彼特模型是基于创新的增长理论的第二种研究思路。这一模型源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通常被称为熊彼特增长理论。这是因为,这一理论关注的是质量改进型创新,这种创新会使得旧的产品过时,从而与被熊彼特称为“破坏性创新”的力量密切相关。

熊彼特理论的基础是如下设定在产业水平上的生产函数:

其中Ait表示与产业i在时期t所使用的最新技术相关的生产率参数。在上述方程中,Kit表示此部门所使用的唯一的中间产品的数量,每一单位的这种中间产品由最终产品一比一地生产出来。总产出是各部门产出Yit之和。

每一中间产品由最近的创新者排他地生产和销售。在部门i中,一个成功地改进了生产率参数的创新者可以替换这一部门中的旧产品,直至他本身被下一个创新者所替代。因此,熊彼特分析框架的第一个含义是,较快的增长通常意味着较高的企业替代比例,因为这种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导致了新创新者的进入我旧创新者的退出。

尽管这一理论关注的是单个产业,并且明确分析了产业竞争的微观经济学机制,但是,所有产业事前相同之处的假定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加总结构。特别地,容易证明,总产出依赖于总资本存量,并有也下人均生产函数的科布-道格拉斯加总的形式:

其中,劳动生产率参数At是部门特定的参数Ait的未加权的和。

2. 模型的经济含义。与新古典理论一样,经济的长期增长率由At的增长率给出。而这一增长速度率现在内生地依赖于经济范围内的创新率。

创新的投入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潜在创新者的私人花费,二是过去的创新者已经完成任务的创新的存量。后一项投入由公共知识存量组成,而当前创新者所做的正是希望增加这一存量。这一理论在模型化过去的创新的贡献方面是灵活的,既可能包括这样一种情形,即创新的形式是直接越过创新之前的最佳技术水平值,达到创新部门i中的一个新的技术参数值Ait,而这一参数值是之前相应值的?酌倍;也可以包括另一种情形,即创新的形式是赶上全球技术前沿,这里At通常表示所有国家所有部门的创新者可以获得的全球技术知识的存量。在前一种情形中,国家进行的是最先进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在最先进的产业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在后一种情形中,创新只是实施(或者模仿)其他地方已经发展了的技术。

3. 模型的适用性探讨。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一方面,只要存在这创新的条件,那么创新就会不断持续下去,显然这是和经济发展的事实不相符的;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经济周期理论,那么就没有持久存在的行业或者产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相关的行业或产业就会没落,就会由朝阳产业变成夕阳产业,但是经济发展中往往不是这样的,有些基础性产业或者行业一直都是存在的。尽管如此,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企业家精神,指出了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意义重大。

六、 比较的结论

1. 理论的政策实际应用价值有待探讨。传统理论认为,政策力度小,那么绩效也小。但经济事实告诉我们,传统理论的这种观点不一定成立,当某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已接阀值时,政策的细微变化有时会引起急剧的非线性变化。这表明,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对这种非线性变化应予以充分的重视,那种根据传统的线性模式预测政策变动的效应,有时导致严重的失误。新古典认为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线性的,但一些理论认为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并强调政策的经验分析要充分考虑这种非线性特征。

2. 理论没有明显体现路径依赖问题。政策的增量变动不会影响产业分布格局,产业聚集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均衡的,政策的反向变化不会引起产业分布结构的反向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经济受到粘性的约束,或者具有了路径的依赖;也就是当政策反向变化时,其效应没有显现为与政策变动方向一致。那么,对区域经济政策而言,这种依赖意味着“坏”的政策,尽管实行期间很短,但具有长期的后遗症,例如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这些在古典经济理论中几乎没有提及。

3. 理论中缺乏非连续性的分析。许多地区都利用纳税者的钱来补贴企业,以便吸引更多的企业。这种补贴政策也受到不连续性的约束。这在传统的新古典理论中体现不明显,非连续性是包含聚集力的模型之特有性质,可以看出,此时产业布局的变动是非连续或突发性的。在非连续性或非线性情况下,分析政策的难度较大,因为实施相同的政策干预,可能第一次和第二次时的效应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在古典理论分析中体现并不明显。

4. 理论中关于经济环境的政策影响强调不够充分。 政策效应分析,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中是注重单个经济政策本身的分析,如税收政策、贸易政策对财政收入、国民收入的影响等。而政策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考虑某一种政策本身的研究是狭隘的,因为经济开放程度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相同的经济政策的效应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同一种政策的效应是大不相同的,这在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常常被忽略。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伊特,著.陶然,等译.内生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库兹涅茨.各国经济的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美)威廉・阿瑟・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 R・索洛.经济增长论文集[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6] 罗伯特・M・索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增长;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在我国,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长远历史的经济范畴,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区域经济,它有着量多面广、覆盖面大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类型之一。现在看来,目前对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了省域内部的县域层次[1],针对全国县级空间单元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的一些改进。包括了使用中国内地县域的数据进行了县域增长集聚与差异的实证与研究;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建立需要相关的校验,本文就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相应合理的的假设;并考虑了地理空间效应和诸多控制变量、还详细分析了影响我国的县域增长集聚与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从全球来看,经济增长与集聚理论在经济学界研究中都是焦点的位置。而关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体系也一直较为丰富,但集聚理论的起步比较晚,然而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提出后,集聚理论便开始成了新的热点。而从我国看来,我国在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研究上很少能考虑到空间地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仅有的少数的研究中表明。我国的省域在经济增长的特点看来也存在集聚现象,且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这种这种具有明显空间效应的经济增长在我国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而不论是在分析或计量统计时都不可忽略。我国的县域经济地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城币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也和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空间上的依赖性。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理论

1. 区域经济增长本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在狭义上是指一定区内的生产总值的增数即是区域内GDP的增加。而在广义上来说,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人口增长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数、区域内对各种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数等,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一般来说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等。它主要包括四个理论,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包括着罗默模式、卢卡斯模式和科斯特模式)。

2. 经济集聚的基本理论

从总体上来说,经济聚集现象主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一定区域内一个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受到在地域上相邻的另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所谓良性竞争往往也会给企业或人民带来好处,即聚集经济效益。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开始的从杜能和韦伯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区位理论,期间经历了克里斯塔勒、勒施的新古典区位理论,艾萨德的区域科学理论,到阿隆索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再到俄林的区位与贸易理论,可以看到,在经济理论的框架分析中一直都未将空间因素系统地纳入,最后一直到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以及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什的空间经济学的诞生,此时,空间经济理论在主流经济学才被接受。

三、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空间差异估计与检验结果

就从空间统计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在前几年的绝大多数的县域在空间上都存在着较明显的集聚型和依赖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空间格局的集聚差异呢?这种普遍的效应又是如何发挥它十分明显的作用呢?要找出这些原因,需要我们从建立的增长模型中分析验证,包括空间效应在内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子[2]。本人认为,不同县域经济增长情况确实有空间聚集和不同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很多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空间集聚情况和格局分布。这种情况是可以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并估计的,但是在估计和检验之前,首先需要展开变量的地域空间联系性检验。通过得出的参数分析,能够了解到我国县与县之间人均收入跟地域的确相关,也就是有集聚现象。所以,我们必然能用空间计量经济估计的极大似然法对建立的模型估计。从已存在的研究来看,教育和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是可以通过提高教育的竞争力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的,这个结论有很大意义,包括县域经济等地区发展策略的拟定,举例来说,在我国的西部开发过程中,要看重投资人力资本,也要重视人文大环境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的方式对我国县域经济集聚与差异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研究考察,但从总结的结果来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集聚和差异现象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它与县域的城市现代化、信息化、文明化、工业化等的程度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前文所提到的空间依赖性相关。而就空间分析来看,就空间误差模型和OLS估计地比较来说,数据上十分接近。空间分析模型就与传统的分析模型的比较来说要进步很多,就空间分析的结果来看,县域的经济发展受空间效应的影响明显,比如说在地域相邻上的县域的经济发展会随着彼此的经济联系合作的深化而变得迅速加快。

四、结语

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对县域政府的工作来说是一个有效的考量,如在保证县域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同时,还能让县域走向城市现代化、信息化、文明化的道路。笔者认为,不论是基础教育的建设,或是劳动力市场的培养规划,都是需要政府通过长期的时间考察,根据实际来制定合理的政策方案。政府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资质和服务或管理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便开始注重“知识价值革命”这一变化趋势,在这一趋势下未来人们将不再追求对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的更大消费,而是追求时间与智慧的价值,即“知识价值”的大量消费。而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大大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同时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把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手段来积极推动和扶持其发展。无论是数据还是实践,创意产业在“知识价值革命”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个新兴产业若想真正发展起来,就需要理论、实践和数据信息形成有力的三角关系来支撑其发展。在理论上寻求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意义,能够为各国或地区发展创意产业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一、创意产业及其发展概述

(一)创意产业简介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英国伦敦。1997年英国工党赢得政权,新政府为了振兴英国经济、提高GDP,于同年7月成立了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年文化媒体体育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首次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正式提出创意产业的定义:“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从此,创意产业便进入了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中。

虽然英国提出了创意产业并致力于将其推广到全世界,但是创意产业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却有不同的名称,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使用版权产业,韩国使用内容产业,芬兰使用文化产业,我国台湾地区则使用文化创意产业。除此之外,不同国家、组织或学者对创意产业所涵范围也有不同的见解。如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艺术及古董市场、表演艺术、工艺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及计算机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把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印刷出版、电影、广告、文化观光等列入创意产业范畴;而素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一书中,将创意产业限定为其产品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他认为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四个部门共同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

尽管创意产业的称呼、范畴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创意产业是与个人创造力、知识产权等相关的产业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得到一致认可的。通过对创意产业范畴的总结,不难发现创意产业的根本是跨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产业价值链体系中,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创意”这一特殊的媒介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相互融合,并最终成为价值链上游的高端产业;从需求层次上,创意产业往往能够在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带来更多的与精神文化、娱乐享受有关的高消费需求(见图1)。

(二)创意产业的发展概述

创意产业是由英国工党提出的,然而在这之前类似于创意产业定义的产业活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究其本质,创意产业的诞生仍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制度、政府、资本、人才、文化和技术六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以上六个方面已有一定的积累经验,故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相对顺利一些。创意产业如今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发展,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有关理论的研究还明显滞后于其发展。这其中有两个主要的背景因素:其一是创意产业带有政治背景而非学术性的出身,使它在被引入其他国家时,大多根据本国的情况对创意产业重新做了定义,并有了不同的称法和产业范围;其二,由于各国对创意产业范围的划分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地区仍有对其所含产业范围的争论,这给创意产业的相关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西方理论界大多从研究“创意”本身出发,通过研究创意阶层与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而推进到有关创意经济理论的研究。而我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阐述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意义及方式、方法或是从国家和产业层面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建议,尚未关于发展创意产业有关的理论研究。本文试图在已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寻发展创意产业的理论基础。

二、创意产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是一

个动态的过程,尽管在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优化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使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己进入到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的今天,知识产业已成为当今主产业,知识创新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意(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

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创意产业区对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首先,创意产业的出现促使新三大产业的划分:传统产业(传统业态的第一、二、三产业部分)、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新三大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创意产业决定信息产业的内容空间,而信息产业一方面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同时又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且创意产业往往以信息产业的面貌出现,并常常借助传统产业的形式。由此可见,创意产业出现的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表现,是社会分工和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很高阶段的产物。

其次,创意产业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形成多样化产业结构。创意产业的生产依赖于生产者服务业,同时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促使城市房地产投资、广告商、法律和咨询服务业等生产者服务业的繁荣,从而形成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又促使集群和集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了大都市多样化产业结构;第二,区域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创意产业区在中心内城区形成以“头脑经济”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群体和社区,再次使这些具有重要区位价值的中心区域获得主导产业优势。原因在于创意群体是高素质和高收入人群,代表城市现代和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他们在城市的中心区域生活和工作,正是反映了城市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突出了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第三,对大都市核心经济结构调整。研究表明,四组有相互关联的经济部门主导着世界城市的中央商务区等核心空间,即金融商务服务(银行、基金、债券、保险等)、权力部门(政府总部、贸易协会、国际组织等)、旅游行业(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文化与创造性产业(时尚设计、出版发行、影视、音乐、艺术等)。因此,创意产业代表了大都市核心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城市的新产业空间。这些新产业空间和其支持性生产网络以及劳动力的新空间分割,对大都市核心经济空间调整意义重大。

三、创意产业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早在1986年曾撰文指出,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而创意产业正是一个以脑力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的产业,同时其产出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与认同感。显然,创意作为一种思想的创新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非常重要的。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理论,其中以罗默和卢卡斯为首的“人力资本论”代表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特征。它强调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人力资本能够产生递增效益,这不但可以抵补一般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甚至还可以扭转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向,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因素,只是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创意产业往往是以集聚区的形式存在,这样的存在形式自有它的客观道理。因为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内生增长特征,知识、人力资本和技术外溢等增长因素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才能的创造力,也就是创意阶层的贡献。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生态功能表现为创意产业区能吸引和促使更多创意资产流动。原因在于,创意产业集聚区对新人群和新思想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容忍性。Florida在2005年进一部指出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宽容性和创造性所吸引而来的创意阶层。一个具有开放的和低门槛的城市在吸引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优势,从而可以产生和吸引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繁荣。一个地方越是多样性和多文化,对他们越具有吸引力。能吸引这些具有创意人的地方可以吸引公司和产生更多的创新,从而实现当地的经济良性循环。创意资本之前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吸引人力资本”,而创意资本理论则认为是“创意阶层吸引企业”,“人力资本”在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生理论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虽然强调了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的经济内生作用,但与传统增长理论相比,忽视了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般而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外部空间环境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之一。事实上,空间作为资本可分为虚拟空间和物质空间。其中,虚拟空间可视为经济发展的内生条件,网络科技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物质空间可视为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经济空间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载体和网络形成的物理条件。比较而言,传统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更强调虚拟空间等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物质空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是充分条件。但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区位选择颠覆和补充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原有区位理论,使空间再次成为生产资本,充当这一新经济空间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因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往往选在一些“另类空间”,包括内城、旧城区和老工业建筑等城市破败地区,按照传统增长理论和一般内生增长理论,这些空间都不是适合生产的地方。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一新经济生产方式的出现,才赋予了这些空间独特的生产功能,并成为新经济空间――创意产业集聚区。因此,可以说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赋予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新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2、Hutton.T. The new economy of the inner city[J].Cities,2004(2).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增长;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的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巨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为东西的差距,更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对各流派经济学家在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方面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回顾,以期通过这种分析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各种决定因素,综观地论述现阶段中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在经济学说史上,哈罗德、索洛等人对传统增长理论进行扬弃后形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它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制度内生增长理论等。

1.1新古典增长理论

20世纪40年代前后,哈罗德和多马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框架出发,构建了考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提出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哈罗德和多马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兴趣。在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索洛、斯旺等人引入了新的外生因素,构造了新的说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索洛-斯旺”模型。他们指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是技术进步,而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2内生增长理论

由于其种种局限,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宏观经济研究只关注短期的周期波动,对长期、动态经济增长的研究理论几乎毫无建树。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重新思考新古典增长理论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内生增长理论开始形成。

1.3制度内生的增长理论

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占主导的经济增长理论如新古典增长与内生增长理论,基本上是从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尽管这些解释为经济增长机制提供了许多洞见,但它们似乎仍然没能对经济增长做出根本的解释。为此,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出了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全新观点。他们认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和制度结构三个不同层面的因素支撑,制度和技术同样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启示

如上所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当作由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变量,说明了经济增长的路径不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样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大大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就制度而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出现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它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激励去促使个人努力以达到符合社会福利的状态。

2.1提高农村资本积累,搭建农村经济起飞平台

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追加资本是发展中国家迅速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资本成为农村最为稀缺的要素资源。许晓东等推算出中国农村近10年来资本严重不足,从1995年起,农村资本缺口每年在5000亿元以上。农村资本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瓶颈。由于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为提高农村资本积累,政府更应该着力于有利于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的建设,致力于创造获利机会,强化经济主体对农村未来投资的激励,让各种投资形式发挥作用。财政还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支出和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教育投资等,帮助农村地区提高效率,缩小城乡差距。

2.2开发人力资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人力资本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体现为人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斯密把工人的技能增强视为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重要源泉。马歇尔对人的健康、精力和技能的重要经济意义的强调,预见到了现代人力资本的问题。而舒尔茨(1961)首次区分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把增长余值(growthresidual)归功于人力资本,突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卢卡斯进一步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认为由于人力资本内在效应与外部效应的存在,必然使微观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以期在市场活动中获取更高收益。而公共部门通过公共支出等政策,营造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环境,比如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等。2.3重视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农业技术是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渗透在资本、劳力、土地等有形要素中,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业较落后,多数农村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生产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农产品深加工不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工业化不明显,管理方法落后。新农村生产发展必须促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政府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国家科技总投入中的比重;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

2.4促进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村经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认为,技术虽好却非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本身及技术的使用是制度作用的产物,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技术进步很难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不仅对于技术进步,制度还影响其他要素(如资本、人力资本)作用程度的发挥,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绩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新一轮的中国农村改革。改革就必然伴随着机制、制度的创新,包括对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管理体制在内的社会综合体制的自主创新,其中,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是首要任务。例如改革土地制度,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的问题是:产权不清晰,影响市场交易和流转。应明确农村土地的国有,同时规定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一样拥有70年使用权,在此期限内,允许耕地的出租、转让、交换、抵押,使土地在长时期内真正成为农民的私人资本。这样不但能实现农村资产价值的最大化,而且还有利于节约和保护耕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增长;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的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巨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为东西的差距,更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对各流派经济学家在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方面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回顾,以期通过这种分析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各种决定因素,综观地论述现阶段中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在经济学说史上,哈罗德、索洛等人对传统增长理论进行扬弃后形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它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制度内生增长理论等。

1.1新古典增长理论

20世纪40年代前后,哈罗德和多马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框架出发,构建了考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提出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哈罗德和多马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兴趣。在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索洛、斯旺等人引入了新的外生因素,构造了新的说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索洛-斯旺”模型。他们指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是技术进步,而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2内生增长理论

由于其种种局限,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宏观经济研究只关注短期的周期波动,对长期、动态经济增长的研究理论几乎毫无建树。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重新思考新古典增长理论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内生增长理论开始形成。

1.3制度内生的增长理论

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占主导的经济增长理论如新古典增长与内生增长理论,基本上是从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尽管这些解释为经济增长机制提供了许多洞见,但它们似乎仍然没能对经济增长做出根本的解释。为此,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出了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全新观点。他们认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和制度结构三个不同层面的因素支撑,制度和技术同样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启示

如上所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当作由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变量,说明了经济增长的路径不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样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大大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就制度而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出现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它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激励去促使个人努力以达到符合社会福利的状态。

2.1提高农村资本积累,搭建农村经济起飞平台

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追加资本是发展中国家迅速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资本成为农村最为稀缺的要素资源。许晓东等推算出中国农村近10年来资本严重不足,从1995年起,农村资本缺口每年在5000亿元以上。农村资本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瓶颈。由于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为提高农村资本积累,政府更应该着力于有利于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的建设,致力于创造获利机会,强化经济主体对农村未来投资的激励,让各种投资形式发挥作用。财政还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支出和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教育投资等,帮助农村地区提高效率,缩小城乡差距。

2.2开发人力资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人力资本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体现为人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斯密把工人的技能增强视为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重要源泉。马歇尔对人的健康、精力和技能的重要经济意义的强调,预见到了现代人力资本的问题。而舒尔茨(1961)首次区分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把增长余值(growthresidual)归功于人力资本,突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卢卡斯进一步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认为由于人力资本内在效应与外部效应的存在,必然使微观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以期在市场活动中获取更高收益。而公共部门通过公共支出等政策,营造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环境,比如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等。

2.3重视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农业技术是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渗透在资本、劳力、土地等有形要素中,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业较落后,多数农村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生产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农产品深加工不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工业化不明显,管理方法落后。新农村生产发展必须促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政府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国家科技总投入中的比重;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

2.4促进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村经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认为,技术虽好却非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本身及技术的使用是制度作用的产物,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技术进步很难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不仅对于技术进步,制度还影响其他要素(如资本、人力资本)作用程度的发挥,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绩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新一轮的中国农村改革。改革就必然伴随着机制、制度的创新,包括对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管理体制在内的社会综合体制的自主创新,其中,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是首要任务。例如改革土地制度,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的问题是:产权不清晰,影响市场交易和流转。应明确农村土地的国有,同时规定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一样拥有70年使用权,在此期限内,允许耕地的出租、转让、交换、抵押,使土地在长时期内真正成为农民的私人资本。这样不但能实现农村资产价值的最大化,而且还有利于节约和保护耕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增长极 极化作用 扩散作用

一、文献综述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将增长极理论引入旅游业,提出了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初步概念。但当时有关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文献只有零散的理论节点,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陈俊伟(2000)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中首次提到旅游增长极,文中探讨广西旅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苟小东,张燕,王谊(2001)在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中比较早的提出了旅游增长极,文中提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必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地产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2004)针对陕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李秀霞(2005)文中指出吉林要想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和培育对区域旅游产业地产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杨阿莉(2006)进一步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旅游规划。朱葛劲,朱创业,庞筑丹(2008)基于增长极效应理论来分析秦巴地区旅游竞合分析,明确该区域旅游增长极。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增长极一般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区位优势、旅游政策优势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旅游规模经济,产生极化作用。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确立以后,增长极内部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部门)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地产经济收入总额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利润更是快速提高。而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增长极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开发或更多游览景点的建设,促进更多的旅游要素资源向省域增长极核心区域集中,旅游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省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地产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增加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增长极地区旅游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进行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形象整体设计、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提高增长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其区域的旅游产业化水平。

(二)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作用

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要素从极核地区向附近周围地区扩散、延伸,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湖南省旅游业在极化的最初阶段,极核地区能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从而保证了游客顺利完成一次旅游活动。但是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游客承载量有一定的极限,到了极化的中后期,其游客容量超载,对增长极地区的旅游资源、生态平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其旅游投资与经营成本显著增加,阻碍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的增长极逐步扩大其增长极的区域地理空间范围,对越来越多的到访游客实施周围地区分流,依靠增长极地区来为旅游者提供其自身不能满足的旅游需求,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扩散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俊伟.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J].旅游学刊,2000,(02).

[2]王谊,苟小东,张燕.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应用增长极理论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03).

[4]李秀霞.集安构建吉林省区域旅游增长极优势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5,(08).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内生经济增长;知识专业化;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52-02

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解释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研究了内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四个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在这四个要素中,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他指出,一般知识能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内在经济效应,使率先使用知识的厂商获得垄断利润。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知识不仅本身的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递增,给厂商带来递增收益。他认为知识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知识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

罗默认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新源泉。他认为,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超过物质积累的作用而处于支配地位,研究和开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他还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国际贸易可以使落后国家引入新技术来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节约资源,把节约下来的资源用于新投资,这样就可以迅速发展经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卢卡斯把资本作为内生变量,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模型)。他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因素引入索洛模型,认为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他还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学校教育,使人的智力和技术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边干边学来提高人力资本。这一理论拓宽了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为缺乏教育经费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找到了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方法。

除了研究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内生因素以外,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还通过探索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了一系列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阿施尔、巴罗等人的研究成果。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修正与发展,它标志着体现外生技术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强调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技术进步、“边干边学”、知识积累、人力资源、政府支出等新问题的研究,从而解决了经济学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内生经济理论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尽管目前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但它从不同的分析角度,不同的分析模型,来解释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问题。综合起来有如下五类模型。

(一)AK模型

通过假定产出是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将生产函数的关系式表述为Y=AK(A是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K代表包括人力资本、知识和公共设施在内的广义资本)。这一模型揭示了产出与资本存量的线性递增关系,否定了资本收益递减的假定。在Y=AK模式下,经济是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因此,从长期来看各国经济不会出现增长的极限问题,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新古典理论遗留下来的增长极限的问题。

(二)知识的外部效应与“知识溢出”模型

罗默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论文中指出,经济增长除考虑劳动和资本两个因素外,还应加进第三个因素即知识。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可以实现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知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在知识上进行投资。同时,知识具有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知识的运用具有共享性即非竞争性,这也是实现收益递增的关键因素。

(三)R&D模式

罗默在他的论文《内生的技术变化》一文中指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是专业化的投入,即研究和开发部门(R&D)。他指出,专业化的投入是一种需要特别付酬的活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实际上是厂商旨在获取垄断利益的有意识活动,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是由技术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决定的。用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资源的投入决定着经济率的高低。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增加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资源投入。

(四)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

卢卡斯认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是具有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卢卡斯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引入模型,提出通过教育积累人力资本的内生模型。他通过建模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积累决定着经济增长率。因此,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应集中人力物力生产和出口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产品。

(五)阿罗的“干中学”模型

阿罗认为,人们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的积累体现在技术进步之上。企业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会逐步积累起有效的生产知识,这些知识反过来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阿罗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除了脱离生产岗位到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在工作中以积累经验等方式获得。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湘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湘南地区是指湖南的南部地区,包括郴州、衡阳、永州三个市。湘南地区地处湖南的南大门,位置得天独厚,战略地位重要,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突出。当前,国家的政策措施以及湖南发展的大环境,都给湘南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湘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口素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人力资本的正外部性,不仅取决于人们掌握知识的总体水平,还取决于人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湘南地区应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口素质。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提高城乡整体受教育水平;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公共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专业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优化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三是广泛开展在职培训。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队伍技能水平;四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倡导终身学习观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升全体公民素质。

(二)开发人力资源,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具有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湘南地区应以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引进聘用理念上,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讲求成本、注重效益。在引进聘用方式上,坚持市场配置为主,重点引进本地区的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积极探索选聘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现念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职业技能评定办法,实行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完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服务,规范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行为,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

(三)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进步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湘南地区要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郴州为例,要依托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制定和完善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相配套的制度,构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双向运行机制,将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上来,以促进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技术外溢效应,是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最有效平台。湘南地区应利用国家和省里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一是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要主动策应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实施的“湘南大开发”战略以及承接产业转移“34条”政策,把湘南地区打造成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二是加大承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基金,加快构建现代物流平台,推进以物资储备、商业配送、海关监管、集装箱中转、保税业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建设。三是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承接产业的竞争力。要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承接配套产业转移。

(五)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制度作为一种支配经济活动并决定经济效率的重要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改革政府机构。一是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办事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二是健全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主要是完善政策法规制度,营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律环境;三是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主要是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陶静,梁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及对中部崛起的启示[J].决策与信息,2009,(4).

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第15篇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将增长极理论引入旅游业,提出了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初步概念。但当时有关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文献只有零散的理论节点,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陈俊伟(2000)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中首次提到旅游增长极,文中探讨广西旅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苟小东,张燕,王谊(2001)在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中比较早的提出了旅游增长极,文中提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必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地产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2004)针对陕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李秀霞(2005)文中指出吉林要想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和培育对区域旅游产业地产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杨阿莉(2006)进一步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旅游规划。朱葛劲,朱创业,庞筑丹(2008)基于增长极效应理论来分析秦巴地区旅游竞合分析,明确该区域旅游增长极。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增长极一般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区位优势、旅游政策优势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旅游规模经济,产生极化作用。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确立以后,增长极内部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部门)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地产经济收入总额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利润更是快速提高。而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增长极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开发或更多游览景点的建设,促进更多的旅游要素资源向省域增长极核心区域集中,旅游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省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地产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增加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增长极地区旅游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进行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形象整体设计、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提高增长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其区域的旅游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