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是在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卫能力缺乏,为了更大可能地规避安全风险,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实践演练。下面我们通过三个角度来分享一下如何落实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1.安全专训

安全防卫也是一门专业课,为了帮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安全风险的把控和应对能力,我们首先就要开设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活动实践,让他们系统地掌握排查和应对安全隐患的知识和技能。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可以让已经接受安全培训的教师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专门抽时间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的活动。安全专训时,我们要多发放相关材料,多方位了解和掌握学校安全防卫发展的信息和动态,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安全认知和实践方案。比如,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学校火灾、踩踏等事故报道,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慑,引起他们从心理上对安全知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我们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一些安全法规及防卫方式(诸如防火、灭火、火中逃生)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摩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卫操作要领。

2.学科渗透

小学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专门的安全专训以外,我们还要让各位任课教师通过学科教学适时渗透安全教育。由于农村环境多柴草、水坑,道路车辆行驶也往往没有约束,对于这些安全隐患,语文教师和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火无情,让学生养成不乱玩火、不乱玩水,不在大街上乱跑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设置,让安全教育常态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起对安全隐患的警惕,才能让他们全面掌握安全防卫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3.课外活动

小学生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初期,剧烈和不当的活动容易出现意外,造成身体伤害。所以,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来渗透安全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知识交流的课外活动平台,让大家搜集和整理材料,举办一期以“安全防范”为主题的演讲会、剪报、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活动。当然,条件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由公安消防人员参加的安全专题讲座和火灾自救演练活动。此外,每学期我们还要召开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和严密的安全教育体系。

二、结语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意识不强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缺失与家长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多数在高中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教师、乡镇公务员、以及少量的企事业单位。受教育程度低,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方面,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则比较欠缺。

2.投入不足

我国整体教育经费的投入,在2012年才刚刚达到GDP的4%。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在总量上投入不足,对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经费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相应的安全工作通知,却没有以足够的资金来与这些安全工作配套,重视不够直接导致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则成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安全工作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模式框架

1.设立安全教育课程

设立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安全教育进课堂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每学期至少要有10课时的安全教育课,平均每两周有1课时的安全教育。虽然安全教育在课时数量上较少,但在质量上不能“缩水”,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像教授其他课程一样,按照备课、讲课、答疑,甚至考试等程序和方式来做好教学安排。

2.开发安全教育教材

目前市面上关于小学生安全知识的读本很多,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社会生活安全、网络安全、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以及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这类教材读本的特点是内容全面,但没有突出特色,对于特殊地域的学校不是特别具有针对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可以整合出一套更具针对性,更加适用于本地区的安全教育常识教材,作为对上面所说的通用教材的补充。

3.组建安全教育团队

在农村小学,没有专门负责进行安全教育的教师岗位,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经费,要组建安全教育团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能够组建一支质量较高、成本低廉的安全教育团队呢?笔者考虑可以由校长牵头,返聘离退休教师中在安全教育方面有经验、有热情、愿意发挥余热的班主任教师来承担这项工作。

4.探索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方法

在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可以进行案例法、模拟实践法、竞赛法等多种尝试。其中案例法主要是邀请灾害亲历者或者救援者进行实际案例的讲述,这种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对灾害有一个比较真切和深入的了解。模拟实践法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防灾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逃生的本领。

5.尝试对家长的延伸安全教育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养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4]杜晓珲.蓬莱市小学农村教师基本素质调查研究 [D].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应运而生,这一措施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借鉴美国合并学校运动,给我国“撤点并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3条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当合并。全国各地自此开始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工作。 

一、“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在调查中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人员(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比例呈递减趋势,但在各项选择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调查发现,在受访人员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规模比较中,能够明显看到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中的规模增长极为明显,这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对普通高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3.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当地农村达到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缩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撤点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复杂性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推行9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许多家长和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撤并之后,家长负担增加。撤并学校带来了上学成本的压力,终将落到家长的身上。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 

2.安全隐患增多。由于乡村地势比较宽阔,部分村屯相隔较远,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校车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上学、放学问题。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车辆超载,学生安全存在潜在隐患。此外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这些隐性的危害应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3.学校发展受限。学校撤并后,许多“新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而扩建校舍的学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超过并校前的投资费用,闲置的校产如不扩建将无异于废墟,便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与教育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南辕北辙。况且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 

4.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校数量多,导致“新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管理问题。资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有部分教师被调至新学校工作,同时也造成大批师资力量闲置。因此,剩余教师的下岗安顿问题成为该政策能否得到社会各方支持的关键。 

5.学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现因不适应而产生违纪行为。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显性后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更严重的隐性危机。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食堂饭菜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可能出现逃课、打仗、违反课堂秩序等问题,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撤点并校并不是中国首创,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便是美国的做法。 

三、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启示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其实是以城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参照系的,它试图解决因城市化而导致的逐渐衰退的“美国农村教育问题”,追求教育效益与平等,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学校合并历程及围绕合并而展开的争论、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1.理性看待农村学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我国农村学校合并中的利益调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师、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学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对村民而言,其获得的益处可能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以及失去学校这一农村文化标志物的情感失落。对学生而言,学校合并可使他们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产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等。因而,在农村学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强制与示范相结合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模式更为理想,可减少利益主体的冲突。此外,公平应优先于效益,对处境不利者的补偿应该是公平教育的应有之义。建立与完善对在农村中小学合并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对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学校合并应遵循渐进与逐步完善的原则。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美国农村教育目标经历了由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到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同样,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一行为,坚持协调、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农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3.应关注农村学校的文化重地作用。农村学校布局是城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学校布局问题,从实质看是财政支持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文化的问题。目前,在学校合并的状况下,撤销小规模学校对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得到适当的关注。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贫困与守旧,农村都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跟班”。农村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学校合并应在充分考虑这种价值取向之下而为之。 

4.农村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学校后勤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全局。一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学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住进了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到细致周到。三是学生的交通问题。农村学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儿童步行距离区域内设点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儿童将要步行更远的距离去就读。因此,为农村合并学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与免费的交通服务体系,应成为农村“学校合并”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之,对农村学校而言,规模大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学的成功,不同规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例证。在不具备学校合并条件的地区,盲目进行一刀切的校点撤并,可能会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循序渐进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l4. 

[2] 杨东平.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丽.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学校合并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3). 

[5] 王强.2o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撤点并校 启示

论文摘要: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应运而生,这一措施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借鉴美国合并学校运动,给我国“撤点并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3条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当合并。全国各地自此开始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工作。

一、“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在调查中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人员(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比例呈递减趋势,但在各项选择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调查发现,在受访人员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规模比较中,能够明显看到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中的规模增长极为明显,这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对普通高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3.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当地农村达到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缩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撤点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复杂性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推行9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许多家长和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撤并之后,家长负担增加。撤并学校带来了上学成本的压力,终将落到家长的身上。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

2.安全隐患增多。由于乡村地势比较宽阔,部分村屯相隔较远,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校车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上学、放学问题。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车辆超载,学生安全存在潜在隐患。此外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这些隐性的危害应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3.学校发展受限。学校撤并后,许多“新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而扩建校舍的学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超过并校前的投资费用,闲置的校产如不扩建将无异于废墟,便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与教育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南辕北辙。况且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

4.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校数量多,导致“新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管理问题。资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有部分教师被调至新学校工作,同时也造成大批师资力量闲置。因此,剩余教师的下岗安顿问题成为该政策能否得到社会各方支持的关键。

5.学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现因不适应而产生违纪行为。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显性后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更严重的隐性危机。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食堂饭菜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可能出现逃课、打仗、违反课堂秩序等问题,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撤点并校并不是中国首创,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便是美国的做法。

三、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启示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其实是以城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参照系的,它试图解决因城市化而导致的逐渐衰退的“美国农村教育问题”,追求教育效益与平等,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学校合并历程及围绕合并而展开的争论、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1.理性看待农村学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我国农村学校合并中的利益调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师、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学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对村民而言,其获得的益处可能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以及失去学校这一农村文化标志物的情感失落。对学生而言,学校合并可使他们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产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等。因而,在农村学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强制与示范相结合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模式更为理想,可减少利益主体的冲突。此外,公平应优先于效益,对处境不利者的补偿应该是公平教育的应有之义。建立与完善对在农村中小学合并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对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学校合并应遵循渐进与逐步完善的原则。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美国农村教育目标经历了由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到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同样,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一行为,坚持协调、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农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3.应关注农村学校的文化重地作用。农村学校布局是城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学校布局问题,从实质看是财政支持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文化的问题。目前,在学校合并的状况下,撤销小规模学校对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得到适当的关注。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贫困与守旧,农村都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跟班”。农村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学校合并应在充分考虑这种价值取向之下而为之。

4.农村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学校后勤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全局。一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学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住进了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到细致周到。三是学生的交通问题。农村学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儿童步行距离区域内设点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儿童将要步行更远的距离去就读。因此,为农村合并学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与免费的交通服务体系,应成为农村“学校合并”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之,对农村学校而言,规模大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学的成功,不同规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例证。在不具备学校合并条件的地区,盲目进行一刀切的校点撤并,可能会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循序渐进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l4.

[2] 杨东平.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丽.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学校合并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3).

[5] 王强.2O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应运而生,这一措施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借鉴美国合并学校运动,给我国“撤点并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3条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当合并。全国各地自此开始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工作。

一、“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在调查中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人员(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比例呈递减趋势,但在各项选择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调查发现,在受访人员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规模比较中,能够明显看到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中的规模增长极为明显,这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对普通高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3.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当地农村达到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缩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撤点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复杂性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推行9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许多家长和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撤并之后,家长负担增加。撤并学校带来了上学成本的压力,终将落到家长的身上。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

2.安全隐患增多。由于乡村地势比较宽阔,部分村屯相隔较远,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校车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上学、放学问题。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车辆超载,学生安全存在潜在隐患。此外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这些隐性的危害应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3.学校发展受限。学校撤并后,许多“新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而扩建校舍的学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超过并校前的投资费用,闲置的校产如不扩建将无异于废墟,便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与教育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南辕北辙。况且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

4.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校数量多,导致“新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管理问题。资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有部分教师被调至新学校工作,同时也造成大批师资力量闲置。因此,剩余教师的下岗安顿问题成为该政策能否得到社会各方支持的关键。

5.学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现因不适应而产生违纪行为。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显性后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更严重的隐性危机。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食堂饭菜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可能出现逃课、打仗、违反课堂秩序等问题,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撤点并校并不是中国首创,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便是美国的做法。

三、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启示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其实是以城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参照系的,它试图解决因城市化而导致的逐渐衰退的“美国农村教育问题”,追求教育效益与平等,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学校合并历程及围绕合并而展开的争论、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1.理性看待农村学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我国农村学校合并中的利益调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师、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学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对村民而言,其获得的益处可能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以及失去学校这一农村文化标志物的情感失落。对学生而言,学校合并可使他们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产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等。因而,在农村学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强制与示范相结合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模式更为理想,可减少利益主体的冲突。此外,公平应优先于效益,对处境不利者的补偿应该是公平教育的应有之义。建立与完善对在农村中小学合并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对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学校合并应遵循渐进与逐步完善的原则。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美国农村教育目标经历了由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到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同样,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一行为,坚持协调、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农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3.应关注农村学校的文化重地作用。农村学校布局是城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学校布局问题,从实质看是财政支持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文化的问题。目前,在学校合并的状况下,撤销小规模学校对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得到适当的关注。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贫困与守旧,农村都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跟班”。农村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学校合并应在充分考虑这种价值取向之下而为之。

4.农村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学校后勤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全局。一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学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住进了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到细致周到。三是学生的交通问题。农村学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儿童步行距离区域内设点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儿童将要步行更远的距离去就读。因此,为农村合并学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与免费的交通服务体系,应成为农村“学校合并”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之,对农村学校而言,规模大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学的成功,不同规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例证。在不具备学校合并条件的地区,盲目进行一刀切的校点撤并,可能会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循序渐进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l4.

[2] 杨东平.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丽.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学校合并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3).

[5] 王强.2o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今天**乡(镇)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刚才**同志对全乡(镇)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了详细的部署,工作安排的很详细、很具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各村党组织要紧密结合本村实际,认真抓好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抓好全乡(镇)第三批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农村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员素质、建设坚强堡垒、造福一方群众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第一,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农村基层,有利于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全县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较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推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还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薄,“双带”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村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民主、不扎实,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深入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通过改进组织设置,建强基层组织,强化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重要任务。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数量多、分布广,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广泛。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把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制度应用到农村基层,把各级机关、各行业、各部门对农村的支持落到实处,通过上下联动,共同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巩固和扩大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结合农村实际,扎实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村党组织要结合实际,针对村党组织和党员的特点,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把握政策,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和不同党员的特点,各村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制定方案,找准着力点,使先进性教育活动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党员实际,增强活动实效。在组织形式上,坚持以村党组织为主体,党员人数较多的村,可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在工作着力点上,要引导村党组织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引导村党组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引导村党组织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带领群众调结构、闯市场、奔富路。要组织和引导村组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群众观念、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要组织和引导无职党员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技能,提高致富本领;要组织和引导外出务工党员学习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要组织和引导年轻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实事求是的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余热。

第二,要切实抓好学习培训。农村党员长期生产生活在农业第一线,参加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机会很少,所以广大农村党员务必倍加珍惜这次学习培训机会。这次动员会后,各村也要召开动员会集中动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的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本村实际安排部署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对少数年老体弱、生产生活困难和思想上有情绪的党员,各村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上门动员,安排专人联系帮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强他们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信心和热情。在学习内容上,要突出学习重点,坚持兼顾实用,在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村党员的需求,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农村适用科技和法律法规,认真学习身边的党员先进典型,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要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创造学习条件,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确保集中学习培训的参学率。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学习要求上,各村党组织要针对党员的特点,因人而异,分门别类提出学习目标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开展好党员先进性标准大讨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思考,广泛开展讨论交流,准确概括提炼,使先进性具体要求通俗、简明,真正成为农村党员日常学习、生产生活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三,要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第三批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中,县委决定在全县农村开展“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各村党组织要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各村党组织要精心制定“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规划。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在深入讨论、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要结合本村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组织党员、群众围绕本村建设规划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通过讨论,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建设力量,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县委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村庄家园规划建设重点,大力实施“家园工程”,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制“四进农家”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民风工程”,树立农村文明和谐新风;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努力实现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以“五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固基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党员结对帮扶为重点,大力实施“帮扶工程”,进一步凝聚建设合力。各村党组织要坚持分类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职党员要按岗尽责,按照各自的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带头服务于民,发挥作用。无职党员要“设岗定责”,采取“科学设岗、自主报岗、支部考核”的办法,积极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让每一名农村党员都力所能及的发挥作用。

第四,要把握好相关政策。当前,农村形势整体良好,局部个别问题也较突出。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也将不断出现。农村党员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党员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转化难度也加大了。我们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三农”问题和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好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是注意妥善解决农村宗族、宗教、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土地田间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防止引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注重把反邪教警示教育纳入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增强党员防范邪教、识别邪教、反对邪教的能力。要妥善处理好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以及极少数党员信仰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尽快转化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加强领导,确保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重、责任大,各村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健康有序推进,真正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委向乡镇派出了督导组,镇委也将向各村派出指导组,派驻指导员,具体组织和指导各村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各村党组织书记是学习教育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肩负起本村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责任和领导责任。村组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示范、带头实践,要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镇委派出的指导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解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好参谋。

二要营造良好氛围。各村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广播、标语、墙报、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央、省、市、县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宣传党员和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实际成效,为先进性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今天**乡(镇)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刚才**同志对全乡(镇)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了详细的部署,工作安排的很详细、很具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各村党组织要紧密结合本村实际,认真抓好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抓好全乡(镇)第三批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农村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员素质、建设坚强堡垒、造福一方群众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第一,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农村基层,有利于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全县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较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推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还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薄,“双带”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村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民主、不扎实,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深入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通过改进组织设置,建强基层组织,强化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重要任务。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数量多、分布广,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广泛。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把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制度应用到农村基层,把各级机关、各行业、各部门对农村的支持落到实处,通过上下联动,共同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巩固和扩大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结合农村实际,扎实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村党组织要结合实际,针对村党组织和党员的特点,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把握政策,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和不同党员的特点,各村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制定方案,找准着力点,使先进性教育活动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党员实际,增强活动实效。在组织形式上,坚持以村党组织为主体,党员人数较多的村,可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在工作着力点上,要引导村党组织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引导村党组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引导村党组织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带领群众调结构、闯市场、奔富路。要组织和引导村组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群众观念、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要组织和引导无职党员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技能,提高致富本领;要组织和引导外出务工党员学习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要组织和引导年轻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实事求是的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余热。

第二,要切实抓好学习培训。农村党员长期生产生活在农业第一线,参加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机会很少,所以广大农村党员务必倍加珍惜这次学习培训机会。这次动员会后,各村也要召开动员会集中动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的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本村实际安排部署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对少数年老体弱、生产生活困难和思想上有情绪的党员,各村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上门动员,安排专人联系帮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强他们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信心和热情。在学习内容上,要突出学习重点,坚持兼顾实用,在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村党员的需求,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农村适用科技和法律法规,认真学习身边的党员先进典型,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要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创造学习条件,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确保集中学习培训的参学率。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学习要求上,各村党组织要针对党员的特点,因人而异,分门别类提出学习目标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开展好党员先进性标准大讨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思考,广泛开展讨论交流,准确概括提炼,使先进性具体要求通俗、简明,真正成为农村党员日常学习、生产生活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三,要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第三批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中,县委决定在全县农村开展“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各村党组织要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各村党组织要精心制定“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规划。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在深入讨论、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要结合本村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组织党员、群众围绕本村建设规划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通过讨论,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建设力量,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县委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村庄家园规划建设重点,大力实施“家园工程”,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制“四进农家”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民风工程”,树立农村文明和谐新风;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努力实现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以“五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固基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党员结对帮扶为重点,大力实施“帮扶工程”,进一步凝聚建设合力。各村党组织要坚持分类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职党员要按岗尽责,按照各自的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带头服务于民,发挥作用。无职党员要“设岗定责”,采取“科学设岗、自主报岗、支部考核”的办法,积极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让每一名农村党员都力所能及的发挥作用。

第四,要把握好相关政策。当前,农村形势整体良好,局部个别问题也较突出。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也将不断出现。农村党员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党员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转化难度也加大了。我们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三农”问题和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好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是注意妥善解决农村宗族、宗教、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土地田间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防止引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注重把反警示教育纳入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增强党员防范、识别、反对的能力。要妥善处理好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以及极少数党员信仰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尽快转化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加强领导,确保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重、责任大,各村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健康有序推进,真正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委向乡镇派出了督导组,镇委也将向各村派出指导组,派驻指导员,具体组织和指导各村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各村党组织书记是学习教育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肩负起本村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责任和领导责任。村组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示范、带头实践,要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镇委派出的指导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解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好参谋。

二要营造良好氛围。各村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广播、标语、墙报、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央、省、市、县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宣传党员和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实际成效,为先进性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与城镇教育;城镇教育;教育改革

基于我国农村与城镇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农村与城镇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深层次的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改变我国农村与城镇教育管理体制现状,才能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在此,鉴于我国国情,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措施,希望这理论工具引导下的药方能成为灵丹妙药以驱使我国农村与城镇教育管理体制药到病除,有助于农村与城镇教育的发展趋势。

1抢抓机遇,是整体推进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农村一般是欠发达地区,应借鉴发达地区发展农村与城镇教育的先进经验,参与全省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融人全省教育发展潮流已势在必行。

“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农村与城镇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供了保证。刚刚跨进工业化中期门槛、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与城镇教育,加快农村人才培养,为实现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农村与城镇基础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增强教育服务功能,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原则。加快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发展观,保障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机会和权利,把促进教育均衡作为推进农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发展的教育环境。消除适龄儿童有了上学机会以后所接受教育的质量差异,让所有孩子都尽可能上好的学校,接受同等或相近水平的教育,享受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第三,要坚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原则。农村与城镇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与城镇教育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要在坚持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为重点的同时,充分重视本地特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三教统筹”,努力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特色教育的协调发展。使农村与城镇教育真正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能文能武、亦工亦农的特色人才。

3加大教育投入,是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根据2012年召开的农村市教育大会精神,农村当地人民政府在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2个百分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把学校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基本建设预算,由政府统筹安排;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要切实落实好各项专项经费。要按照“四项工程”建设要求,配足配套经费,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要确保农村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达到和保持城镇同类学校水平;要逐步建立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台的奖金、津贴、福利、社会保障等有关经费列入统发内容,确保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4强化师资培训为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当地人民政府应与学校合作开展“农村与城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内容包括校长和教师培训、支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合作开展教育科研、师生支教、优先录取教育硕士等五个方面。力争能为农村市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持。再次,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切实转到专业成长上来。同时,还要积极发挥本地、本校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教育手段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构建教师在职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体制。适当倾斜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务晋升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为确保农村师资队伍稳定,应出台有关政策,动员和鼓励所有新招录的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必须要到农村学校支教;要求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中层领导及后备干部,必须下乡支教;申报中级以上职称、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必须有支教经历。

5构建长效机制,为农村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提供切实保障

全力打造农村学校“放心车工程”和“爱心营养工程”,切实保障农村学生乘车安全和身体营养。但必须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放心车工程”和“爱心营养工程”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民心工程,不能觉得关心农村孩子吃饭和乘车问题是“小事”,只有从这一件件“小事”人手,抓实抓好,才能解决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其次,在要从创建机制上人手,真正把它纳入到制度体系中,认真规范具体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第三,要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此两项“工程”当作推进农村与城镇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来研究。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真正营造人人关注农村与城镇教育,人人关心农村学生的良好氛围。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广大农村人口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身就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实现农村与城镇经济的发展目标,广泛而有效地培养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德意识,使基层的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李少元,李继星.农村社区教育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教育研究,2011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做了全面性的分析,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1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学校,许多中小学已经建有体育场馆,建有塑胶的运动场地,体育教学的环境非常的舒适,但是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却仍在为体育教学条件发愁。在有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体育场地和器材。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怎样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为教学服务,让每个农村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2.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

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省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山区小学就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wWW.133229.CoM

2.2体育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显然是空泛之谈,目前我省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因人口众多,教育规模大,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加之学校编制等问题,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或是代课的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乡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更为缺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不公正的待遇,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安徽省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但是与所需要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一直阻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2.4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为了保证升学率,以牺牲体育为代价,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走的路多,再加之家务劳动及农活繁忙,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中学,学校领导对体育是很少过问。这无形中导致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5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和器材缺乏相伴,有的学校场地凹凸不平,全是泥土场地,更不用说田径场了。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惩影响的重要原因。

3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3.1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3.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原则

4.1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善于根据体育教学规律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育游戏或比赛,增加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乐趣的机会。

4.2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环节,是为广大农村传播体育文化的主渠道。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小型多样的简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成年人在各种节日举行的体育比赛,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3农村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传统体育为基础,结合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组织进行,传统体育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如龙灯、舞狮、龙舟竞渡、登山、射箭、摔跤、拔河以及结合农活操作技能的特点而创编的体育活动等都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作灵活的修改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结束语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8)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一、艺术教育的文化与经济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应试教育下的艺术教育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深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科举取士的传统,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就实质来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因是:我国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发展完善,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理解,加之在选择人才时,大部分都是通过考试进行筛选的,以至于社会各界都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选拔出优秀人才。学校领导从思想上也非常重视各门文化课的教学,而艺术教育课则被视为唱歌、玩耍的/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的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的学生在农村,农村因为教学设施和教育思想的落后,这种情况在农村更是普遍,所以我国的艺术教育更是难以开展。鉴于上述情况,校长不能完全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能开展以升学为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的特殊作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指艺术课程教学、课外与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三方面。这三个方面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实施途径上,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艺术教育

我国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等存在着很大差别,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很突出。一方面,入学率从城市、县镇到农村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另一方面,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不如城市。因此,艺术教育滞后、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农村边远地区最为严重的问题,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对于维持生计都有困难的人来说,环境艺术,尤其是人造景观是一种奢侈。在我国,农村的屋前屋后种满了蔬菜甚至玉米,尽管它的古代园林闻名于世。在英国也有同样的情况:中上层阶级乐于谈论花园的优美雅致,而平民阶层想的更多的则是怎样维持生活。“景观为大众服务”通常是理想主义者和专家谈论的话题。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学校艺术教育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性。通过对艺术教育发展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我们研究安顺市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情况做了理论准备。

二、研究对象

(1)安顺市周边农村经济情况

以安顺紫云县为例,紫云县的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大多数农村现状与紫云相似。条件恶劣、起点低,但通过努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是有较大潜力的,紫云县的经济发展要得到提高,只要解决好农民的知识技术问题,加上结合实际,同时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农民的经济收入会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会早日完成,农民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紫云农村经济收入结构模式如图所示。紫云县的农村大多分布在边远的大山中,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加上农民思想的落后,知识水平不高,制约着紫云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结构简单,农民的收入主要是种植农作物、外出打工为主。

(2)安顺市周边农村教育条件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对艺术课使用的各项设备、器材无力购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致使学校师资严重匮缺,一名教师往往要担任两到三门以上的课程,没有更多地时间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做深入的研究。对此,学校领导在制订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条件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的基本条件建设与别的学科相对薄弱,教学、科研和管理还相对落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3)安顺市周边农村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与其他学科相比,安顺市周边农村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相对来说最为薄弱。据调查,安顺农村艺术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仍多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这些主要科目,而体育、艺术、地理等科目的师资则缺编严重,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很多科目难以开齐。为了完成“一师多科”的重任,多达80%的农村教师不得不工作8小时以上,40%的教师需要完成18节以上的周课时量,一些教师的周课时数甚至超过25节。甚至有些学校连一个专业的美术老师都没有给学生上课的是由其他科任老师,还有些学校根本没开设美术课,有的开设了美术课,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还是让学生学习其他的科目。另一方面是工资待遇的问题,工资待遇不仅决定着教师职业是否能够吸纳来优秀的人才,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在职后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安顺市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不仅在总体上低于城市教师,而且县、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差,教师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已成为安顺市农村教育的普遍问题。长此下去,势必会加速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影响教师的工作表现,导致骨干教师流失或另择他业。

此外,当前很多艺术类的师范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笔者对一些将要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走访调查,调查显示,约有85%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及贫困地区工作,另有30%的学生不愿意到中小学去任教。原因是,他们觉得农村条件太差,对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不利。另有一部分大学生留恋大城市,认为做教师太穷、太苦,在社会上地位不高,想改行从事其他工作。高等师范艺术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不愿到中小学工作,导致师资队伍的脱节,直接影响了这些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

三、艺术教育的解决方式

(1)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农村,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和社会对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都很重要。而今,教育界呈现出两种现象,一种是:由于该地受地域环境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家长与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学校很难开展艺术教育也很难将艺术教育涉及到每位学生。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搞艺术教育是城里学生的事,农村孩子没有搞艺术的资本和天赋,甚至还认为教师热心艺术教育是不务正业,会误人子弟,学生热心艺术教育是走歪门邪道,只有认真学好语文、数学等科目才是正路,才能金榜题名和出人头地。同时,由于受农村经济收入的制约,家长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在学生艺术教育上搞艺术投资,甚至抱怨学校为他们的学生订了些没用处的书(音乐、美术教材),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另一种是:由于我国由来已久的用人制度和高考选拔制度的原因,加上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不仅在教育界,在社会上也存在着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这在无形中给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破除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形成合理的结构。素质教育把全面发展落到实处,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以整体性、群体性、潜在性为目标,塑造受教育者的良好素质。我们要用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方式,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国家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扶持

首先,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要依据素质教育的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强化评估内容的全面性、评估方式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评估过程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要把艺术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评估之中;把教师艺术教育的业绩纳入教学评估之列。还要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把艺术教育的评估结果作为评优的依据之一,年终考评晋升职称的时候把艺术教育作为的重要内容对待,使评价管理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才能调动教师从事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强艺术教育督查,要督查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做到即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场地、有器材、有效果。

其次,国家应增加对农村艺术教育的投入,以及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艺术教育事业与其他学科教育事业的投入应该持平、和谐发展,确保艺术教育经费的充足和利用的合理。然后,各级政府还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依照安顺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和省两级财政应承担大部分的办学经费,县乡两级政府则也应适当承担小部分的办学经费。再次,有关部门要对艺术教育经费进行依法监督管理,确保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量发放,教学设施的充足。

最后,健全法制,加强监管,完善机制,加强依法治教力度,提高艺术教育法规文件的规格。目前学校艺术教育最高规格的文件是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作为部门规章,其法规约束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法规的规格,用行政法规来规范学校艺术教育,推进艺术教育的法规化,确保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同样,还要适当调整升学考试科目。政府可以适当调整中、高考升学考试的考试科目,打破传统的文化课垄断的局面,将艺术类课程按照一定比例成为升学考试中考查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3条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当合并。全国各地自此开始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工作。

一、“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在调查中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人员(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比例呈递减趋势,但在各项选择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调查发现,在受访人员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规模比较中,能够明显看到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中的规模增长极为明显,这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对普通高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3.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当地农村达到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缩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撤点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复杂性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推行9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许多家长和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撤并之后,家长负担增加。撤并学校带来了上学成本的压力,终将落到家长的身上。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

2.安全隐患增多。由于乡村地势比较宽阔,部分村屯相隔较远,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校车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上学、放学问题。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车辆超载,学生安全存在潜在隐患。此外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这些隐性的危害应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3.学校发展受限。学校撤并后,许多“新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而扩建校舍的学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超过并校前的投资费用,闲置的校产如不扩建将无异于废墟,便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与教育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南辕北辙。况且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

4.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校数量多,导致“新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管理问题。资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有部分教师被调至新学校工作,同时也造成大批师资力量闲置。因此,剩余教师的下岗安顿问题成为该政策能否得到社会各方支持的关键。

5.学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现因不适应而产生违纪行为。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显性后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更严重的隐性危机。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食堂饭菜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可能出现逃课、打仗、违反课堂秩序等问题,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撤点并校并不是中国首创,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便是美国的做法。

三、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启示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其实是以城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参照系的,它试图解决因城市化而导致的逐渐衰退的“美国农村教育问题”,追求教育效益与平等,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学校合并历程及围绕合并而展开的争论、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1.理性看待农村学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我国农村学校合并中的利益调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师、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学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对村民而言,其获得的益处可能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以及失去学校这一农村文化标志物的情感失落。对学生而言,学校合并可使他们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产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等。因而,在农村学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强制与示范相结合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模式更为理想,可减少利益主体的冲突。此外,公平应优先于效益,对处境不利者的补偿应该是公平教育的应有之义。建立与完善对在农村中小学合并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对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学校合并应遵循渐进与逐步完善的原则。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美国农村教育目标经历了由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到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同样,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一行为,坚持协调、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农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3.应关注农村学校的文化重地作用。农村学校布局是城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学校布局问题,从实质看是财政支持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文化的问题。目前,在学校合并的状况下,撤销小规模学校对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得到适当的关注。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贫困与守旧,农村都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跟班”。农村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学校合并应在充分考虑这种价值取向之下而为之。

4.农村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学校后勤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全局。一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学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住进了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到细致周到。三是学生的交通问题。农村学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儿童步行距离区域内设点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儿童将要步行更远的距离去就读。因此,为农村合并学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与免费的交通服务体系,应成为农村“学校合并”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之,对农村学校而言,规模大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学的成功,不同规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例证。在不具备学校合并条件的地区,盲目进行一刀切的校点撤并,可能会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循序渐进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l4.

[2] 杨东平.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丽.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学校合并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3).

[5] 王强.2O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 农村 学前教育 硬件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未受到重视,导致其发展滞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阶段,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学前教育不仅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学前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与城市学前教育质量又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笔者以江西省抚州市作为研究个案,主要通过文献搜集、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对其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一、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抚州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孩子,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人数较多。通过对全市48所幼儿园的调研,对其学前教育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具体分析如下:

(一)硬件设施不达标,安全隐患严重

在被调查的48的幼儿园中,只有4所是公办园,其他都是民办园。以前抚州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幼儿园,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公办园大多是乡镇中心小学自办园,因为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校舍大都比较好,但是附设在小学内,很多幼儿园应有的硬件设施没有配备,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大型活动器械数量不足或没有,玩教具数量少、简陋,教室内外区角创设大多不科学且数量太少,幼儿园应有的专门盥洗室没有,更别提多媒体设备的配置了。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情况更加恶劣,教室多是民宅改建,活动室面积狭小,有些没有午睡的小床,幼儿中午就趴在桌上或躺桌上睡觉。

在被调查的民办园中,只有三家取得了卫生合格证,但是也没有配备消防设施。大多幼儿园卫生条件比较差,有些卫生间味道很重,教室里也能闻到,就靠空气清新剂来掩盖。餐具只清洗没有消毒。接送幼儿的车辆不是专用校车,多是面包车。教玩具很多都已经发黑,没有定期清洗消毒。大型活动器材有些生锈,有些螺丝松动。民办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些非常严重。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低

在我所调研的48所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包括园长)的学历大多不高,正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大专学历的只有2个,中专学历的5人,大部分都是初中学历,并且年龄相对较大。这些老师由于未受过幼儿专业知识的教育,在幼儿教育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方面都相对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域较分散,且有些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因此农村幼儿园生源较少,收费很低,民办幼儿园没有政府财政补贴,为了维持利润,节约开支,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都很低,平均只有八百元每月。如此低廉的工资和农村相对较艰苦的生活条件自然不能吸引专业人才,能留下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家庭主妇,在家无事做因此把这当成第二职业,只当每月贴补家用,没有把教育当成是崇高的事业,没有相应的责任感和把工作做好的动力。因此产生了农村师资素质的恶性循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

(三)教学内容、活动安排、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和培训,因此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专业技能相对较低,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对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认识模糊,她们往往选择教幼儿“实用”的认字、计算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迎合了家长的需求,一方面也是她们所能胜任的。因此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很多知识都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对幼儿发展有害无益,不仅没有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把握好幼儿园教育的任务,而且还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上,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组织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幼儿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室上课。在教学方法上,不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以“一块黑板、一本教本、一支粉笔”的“上课”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识字、计算、拼音、写字为主,幼儿学数学主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中应有的操作方法、操作材料在一些幼儿园很少或没有看到。在上课时间方面,不是根据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来安排教学,而是按小学的作息时间,上课时间长且课程安排多,有些一天下来有四五节课,这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

二、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结果,结合本人实际学前教育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扶持和管理力度

教育是关系到民生和国家未来的大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和人事投入。一方面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地方政府每年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幼儿园的建设,对民办幼儿园也进行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对农村幼儿园的条件改善。政府也可发动多方力量筹集资金,鼓励企业家和富人捐款助学。另一方面,政府要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力度,争取在每一个乡镇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取缔“家庭式”的不规范幼儿园,对规模较大的民办幼儿园帮助其进行规范、整改。

(二)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师资水平

1.制定相应措施,吸引优秀的幼教人才

农村幼儿园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较差,学习机会少,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而是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幼儿园。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到农村去任教呢?政府应该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学前教育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待遇,年终进行奖励,提前转正等。

2.积极开展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以提高专业水平

农村幼儿园师资薄弱的原因之一是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很少或几乎没有培训的机会,导致其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提供给农村幼儿教师学习的机会是提高其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培训工作呢?这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首先,农村幼儿园应鼓励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考、进修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提高其教学能力。对于参加在职进修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农村幼儿教师,幼儿园应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其次,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为骨干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骨干教师通过学习后再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园本培训,提高其他在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增加城乡幼儿园的交流机会,发挥城区优质园、公办园的带动力量。通过参观、交流的方式学习优质园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最后,政府要发挥其积极职能,建立系统的培训体制。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计划,由政府承担培训费用,采用理论知识学习与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三)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幼儿园中,很多幼儿教师都没有依据《纲要》的规定来实施教学,没有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幼儿教育,而是以小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农村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特点,不懂得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习计算、语文等具体的知识,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幼儿园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求,开设这些家长认为“有用”的课程。因此,要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就应该首先从家长着手。首先,幼儿园可以开展家长培训班,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明白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其次,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观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另一方面,部分幼儿教师缺乏正确的幼教观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针对这一原因,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分重视幼儿知识,而忽视幼儿技能和情感、态度培养的现象,要把握好幼儿教育的目标,采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教育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 农村 学前教育 硬件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未受到重视,导致其发展滞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阶段,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学前教育不仅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学前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与城市学前教育质量又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笔者以江西省抚州市作为研究个案,主要通过文献搜集、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对其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一、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抚州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孩子,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人数较多。通过对全市48所幼儿园的调研,对其学前教育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具体分析如下:

(一)硬件设施不达标,安全隐患严重

在被调查的48的幼儿园中,只有4所是公办园,其他都是民办园。以前抚州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幼儿园,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公办园大多是乡镇中心小学自办园,因为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校舍大都比较好,但是附设在小学内,很多幼儿园应有的硬件设施没有配备,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大型活动器械数量不足或没有,玩教具数量少、简陋,教室内外区角创设大多不科学且数量太少,幼儿园应有的专门盥洗室没有,更别提多媒体设备的配置了。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情况更加恶劣,教室多是民宅改建,活动室面积狭小,有些没有午睡的小床,幼儿中午就趴在桌上或躺桌上睡觉。

在被调查的民办园中,只有三家取得了卫生合格证,但是也没有配备消防设施。大多幼儿园卫生条件比较差,有些卫生间味道很重,教室里也能闻到,就靠空气清新剂来掩盖。餐具只清洗没有消毒。接送幼儿的车辆不是专用校车,多是面包车。教玩具很多都已经发黑,没有定期清洗消毒。大型活动器材有些生锈,有些螺丝松动。民办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些非常严重。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低

在我所调研的48所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包括园长)的学历大多不高,正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大专学历的只有2个,中专学历的5人,大部分都是初中学历,并且年龄相对较大。这些老师由于未受过幼儿专业知识的教育,在幼儿教育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方面都相对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域较分散,且有些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因此农村幼儿园生源较少,收费很低,民办幼儿园没有政府财政补贴,为了维持利润,节约开支,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都很低,平均只有八百元每月。如此低廉的工资和农村相对较艰苦的生活条件自然不能吸引专业人才,能留下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家庭主妇,在家无事做因此把这当成第二职业,只当每月贴补家用,没有把教育当成是崇高的事业,没有相应的责任感和把工作做好的动力。因此产生了农村师资素质的恶性循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

(三)教学内容、活动安排、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和培训,因此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专业技能相对较低,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对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认识模糊,她们往往选择教幼儿“实用”的认字、计算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迎合了家长的需求,一方面也是她们所能胜任的。因此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很多知识都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对幼儿发展有害无益,不仅没有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把握好幼儿园教育的任务,而且还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上,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组织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幼儿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室上课。在教学方法上,不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以“一块黑板、一本教本、一支粉笔”的“上课”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识字、计算、拼音、写字为主,幼儿学数学主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中应有的操作方法、操作材料在一些幼儿园很少或没有看到。在上课时间方面,不是根据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来安排教学,而是按小学的作息时间,上课时间长且课程安排多,有些一天下来有四五节课,这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

二、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结果,结合本人实际学前教育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扶持和管理力度

教育是关系到民生和国家未来的大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和人事投入。一方面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地方政府每年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幼儿园的建设,对民办幼儿园也进行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对农村幼儿园的条件改善。政府也可发动多方力量筹集资金,鼓励企业家和富人捐款助学。另一方面,政府要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力度,争取在每一个乡镇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取缔“家庭式”的不规范幼儿园,对规模较大的民办幼儿园帮助其进行规范、整改。

(二)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师资水平

1.制定相应措施,吸引优秀的幼教人才

农村幼儿园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较差,学习机会少,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而是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幼儿园。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到农村去任教呢?政府应该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学前教育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待遇,年终进行奖励,提前转正等。

2.积极开展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以提高专业水平

农村幼儿园师资薄弱的原因之一是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很少或几乎没有培训的机会,导致其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提供给农村幼儿教师学习的机会是提高其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培训工作呢?这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首先,农村幼儿园应鼓励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考、进修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提高其教学能力。对于参加在职进修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农村幼儿教师,幼儿园应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其次,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为骨干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骨干教师通过学习后再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园本培训,提高其他在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增加城乡幼儿园的交流机会,发挥城区优质园、公办园的带动力量。通过参观、交流的方式学习优质园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最后,政府要发挥其积极职能,建立系统的培训体制。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计划,由政府承担培训费用,采用理论知识学习与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三)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幼儿园中,很多幼儿教师都没有依据《纲要》的规定来实施教学,没有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幼儿教育,而是以小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农村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特点,不懂得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习计算、语文等具体的知识,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幼儿园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求,开设这些家长认为“有用”的课程。因此,要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就应该首先从家长着手。首先,幼儿园可以开展家长培训班,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明白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其次,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观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另一方面,部分幼儿教师缺乏正确的幼教观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针对这一原因,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分重视幼儿知识,而忽视幼儿技能和情感、态度培养的现象,要把握好幼儿教育的目标,采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教育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根据省委统一安排,决定利用今年12月至明年1月两个月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兴起农村改革新热潮、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的小学教活动。市区组织部门也相继召开了动员会、培训会,我们镇党委将按照区委提出的“一定要确保实效”的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切实在丰富知识、开拓眼界、增强素质、推动工作上有所收获。为开展好这次活动,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搞好主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坚持每年利用春节前后的农闲时间,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的“加油站”,是农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助推器”,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平台”。这次小学教活动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背景下、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新形式下、是在各项工作进入冲刺和谋划的紧张时刻开展的,贴近当前实际,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这是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如何把全会精神、中央《决定》落实到当前农村各项工作中去,从哪些方面切入、在哪些方面着力、从哪些方面突破、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是摆在农村党员干部面前的紧迫任务。大家作为农村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利用这次“小学教”活动之机,带着问题想、结合《决定》学、联系实际干,吃透全会精神、把握《决定》内涵,以此武装头脑、推动工作。

第二,这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身在第一线,处于最基层,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怎么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任务很重、内容很多、要求很高,这些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大家干好农村工作的必备本领,都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通过“小学教”活动,安排政策解读、专题讲座,组织座谈讨论、开展为民办实事,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理解掌握这些新任务、新要求,推动谋划新思路、新举措,这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第三,这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的有效载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区农村党员干部比例很大,又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农村党员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农村党员的形象,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小学教”活动是先进性教育在农村的拓展和延伸,既是让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到实惠的具体抓手,也是对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有力检验,对于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抓住关键环节,认真落实主题教育活动的各项任务

按照省委的要求部署,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分为学习宣传、调研讨论、实践推动等三个阶段,我们要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认真完成“规定动作”。

第一,抓好学习宣传,努力解决党员干部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应知应会问题。这是搞好主题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各村居党总支要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的《决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的《实施意见》,全面掌握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并把学习贯穿活动的始终。要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的特点和实际,把培训和辅导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主要手段来抓。各村居要做好党员的集中学习,并结合慰问等形式进村入户,深入浅出地讲授,现身说法地讲解,让他们知道全会在理论上有哪些新发展,在政策上有哪些新突破,在举措上有哪些新实招,对农民有哪些新实惠。在搞好学习培训的同时,广大镇干部特别是宣讲团成员、选派干部、选聘生要深入农户,向群众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宣传不能照本宣科、干瘪无力,要结合实际、深入浅出,让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化作行动。

第二,抓好调研讨论,深入了解群众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所思所盼问题。这是搞好主题教育活动的关键点,也是把学习宣传转化为实践推动的结合点。具体而言,一要广泛征求意见,各村居要召开一次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双培双带”对象代表和外出务工人员代表座谈会、恳谈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进一步征求对本村改革发展的建议,特别是结合正在开展的工作,问计于民,求智于民,找准问题,明确方向。二要认真开展讨论,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联系当地改革发展现状,组织学理论、入农户、谈认识、谋发展等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大讨论活动要反复进行,直到想明白、讲清楚为止,直到总结出了经验、找到了问题、想到了办法为止。各村居要细致安排,每次讨论什么内容,讨论结果是什么、制定了哪些科学发展的办法,要实实在在、明明白白。

第三,抓好实践推动,着力推动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是搞好主题教育活动的落脚点。学习宣传也好,调研讨论也好,目的在于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的要求,兴起农村改革新热潮,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促进城乡统筹,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所以,一定要把群众得实惠作为学教活动的根本。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任务重、时间短、要求高,各村居党总支要加强领导,要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党委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各村居也要抓紧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村居党总支书记是具体责任人,一定要切实履行抓总的责任,领导并组织好活动。各村居联系领导要到联系村去,面对面、点对点授课辅导,为“小学教”活动作再动员、再部署。

二要迅速启动、深入部署。此次会议结束后,各村居要立即安排好手头工作,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迅速启动主题教育活动。严格按照每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落实举措,坚持时间进步、突出活动质量、统筹穿行,确保时间不少、环节不漏、步骤不减、标准不降。

三要统筹推进、注重结合。要正确处理好主题教育活动与当前工作的关系,既不能脱离工作孤立地搞活动,也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放松活动开展,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