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

结构专业论文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层次,以现行国内外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有关读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按其内容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特点的比较分析,并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就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应涉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军(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迈克尔·G.特尔尼(MichaelG.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

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政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军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法论、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转贴于中国(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革命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法论、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法论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独立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2.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并互相研讨会计理论知识。但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仅学生毕业的本科院校有不同专业优势(理、工、农、医、文、经、管),而且学生本身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理、工、农、医、文、经、管)、不同的专业经历(应届、往届与多年在职)和不同的学业经历(中专、专科、本科),这就给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会计理论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面,还要注重理论的一定深度,更要考虑教学对象会计理论知识甚至是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以考虑将教学研讨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及其理论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讨会计及其理论相关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范围上以西方为主。二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研究。主要是研讨FSAB的财务概念结构。三是会计准则的发展、结构与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以研讨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同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相关现实理论问题。四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以及资产计价理论和收益决定理论等问题;研讨财务报告理论的演变、现时若干问题(内容、结构等)与未来发展变化(内容、方式与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主要研讨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成果及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六是中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有关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监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理论问题。七是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八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知识与运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

3.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研讨的基本范围设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研究方法论及其会计理论发展规律。重点是通过对会计理论发展不同时期经典文献的研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会计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认识会计理论分支学科的形成环境与学科发展环境,掌握主要会计理论分支的核心观点,对现时会计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为在会计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要求可以归纳为:认识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追索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运用会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考虑将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论研究。可主要涉及:科学理论研究与思维模式;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要素结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步骤;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著研讨。二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现时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选择与研究方法运用问题;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三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四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五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学术派别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学说、流派和学派的特点:譬如,与会计本质认识有关的会计工具说、会计艺术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控制(受托责任)说等;与会计行为认识有关的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等;与会计记录原理研究有关的静态会计说、拟人会计说、动态会计说等;与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的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等;与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有关的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与专项理论研究有关的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是会计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管理思想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法学理论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创新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其他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会计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七是会计学博士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选题动态、开题要求(文献回顾)、准备(资料、数据、初步分析)、写作(学术规范)、答辩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发现与路径设计;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书的编制、科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编制、科研课题的调查(调查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课题的后续发展(论文、著作、报奖、申报新的课题)等。另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研讨。

【主要参考文献】

[1][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美]阿迈德.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4][美]哈利.I.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著.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垂直专业化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形式。论文基于国际分工垂直专业化的视角,从两个方面对中国与东亚地区的垂直专业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一是利用垂直专业化的评价指标(VS),对中国与东亚之间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了评价;二是利用零部件技术含量指标,分析了中国与东亚之间零部件贸易的结构。研究结果都表明,中国与东亚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且垂直专业化多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中国通过承接东亚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转移,参与到东亚乃至全球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但中国在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出口产品附加值指数和出口结构高度化指数,进一步探讨了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地位提升的作用:通过参与东亚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机电产品在我国出口中占主导地位。但分析也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出口结构中仍以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中国的贸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鉴于此,论文认为中国在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时,应采取措施,避免被锁定在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的低端,积极向价链的高端攀升,以真正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结构;变迁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在20世纪最后的30余年时间里,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突出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即为出现了以垂直专业化为基础的全球性的产品生产协作,即原来集中于一国或一地区的产品生产现在分散到了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某特殊阶段或零部件与组件的生产,从而使国际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了产品的内部,垂直专业化分工(VerticalSpecialization)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这种新国际分工,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除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外,还包括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FragmentationofProduction)、国际生产分散化(InternationalDisintegrationofProduction)、全球生产分享(GlobalProductionSharing)、国际外包(InternationalOutsourcing)、价值链切片(SlicinguptheValueChain)等等。尽管这些术语的定义可能略有区别,但其基本涵义是一致的。Hummels(2001)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须为连续数个阶段;(2)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提供价值增值,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一个以上的生产阶段,但不是完成所有的生产阶段不是专业化于整个商品的生产;(3)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产出的产品除了部分国内使用外,还必须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明显的梯次差异和东亚各国相互紧邻的地理优势,使东亚成为垂直专业化体现最为明显的地区,东亚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根据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政策研究报告(Ng&Yeats,2003)的统计,从1975~2001年,东亚出口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从5.4%提高到18.7%。同一时期,欧盟(15)的出口比重从39.2%下降到34.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比重几乎保持不变,从18%略有上升达到19%。中国作为20世纪末最令人瞩目的新兴经济体加入除中国外,本文研究中的东亚经济体主要包括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个国家。因为香港主要是转口贸易,因此不包括香港。在东盟10国中(除新加坡),由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四国的贸易额占绝对地位,因此东盟10国(除新加坡)主要以这亚洲“四小虎”(即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来代表。到东亚垂直分工网络中,使东亚的分工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中国与东亚之间的贸易也取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接近7300亿美元,占中国与世界总贸易额的35%,如果包括香港地区的话,中国与东亚的贸易总额占中国与世界对外贸易额的近40%,可以说东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区。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介绍本校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和专业结构调整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结构;市场需求;对策

安康卫生学校位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陕西南部,经过4O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专业结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3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这3个因素中,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专业结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鉴于对专业结构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1专业设置与学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建校初期到1984年,学校主要开办医士和护士2个长线专业,间断开办过中医、放射、药剂、妇幼等专业,每年的招生专业数一般为3个左右,招生规模维持在600人以内。从1985年起,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了专业调整和创办新专业的力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两部一院(大专部、中专部和附属医院)的基本办学格局,学校大专部设有临床医学、社区定向医学、中西医结合、麻醉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8个专业;中专部设有护理、助产、卫生保健、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计划生育技术、眼视光技术、IZ:l腔工艺技术、康复技术、医学生物技术、中医康复保健、药剂、中药制药、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卫生信息管理15个专业。专业结构的拓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学校2006年与1984年同期规模相比,在校学生由600余人发展到2600余人,增加了3.3倍;校舍建筑面积由3000m扩大到58246m,固定资产由138万元增加到6000余万元,实验室资产由40余万元增长到近1600万元。1993年我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被评为部级重点中专,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调整专业设置的基本做法

2.1保持优势专业,创建自身品牌

对于就业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自身优势明显的长线专业,如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学生能力培养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以良好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树立了自身形象。

2.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新专业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医学相关学科人才的需求,我们在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开办新专业。如针对本地区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医学、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方面人才缺乏的情况,及时开办了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医学、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针对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计划生育技术专业;根据一些制药企业、医疗单位和药品市场的需要,开办了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并从师资、设备、管理等诸方面予以倾斜,以促使其健康发展。

2.3增强趋前意识,避免盲目开馥

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卫生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不同的领域也有其周期性变化,因此开办新专业不能盲目追求“热门”,要注意其专业特点与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衔接,尽可能缩短培养周期,快出人才,争取“短平快”效应。我校挑选部分医学相关学科开设了高中起点的两年制高中专(包括医学文秘、卫生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短线专业,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则采取隔年招生和轮流开办的方式,对一些已不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渐趋疲软的专业,则逐步压缩招生规模,适时淘汰或停招,这样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没有造成培养过剩,避免了资源浪费。

3加强协作.纵向联合.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

目前,中等医学教育的专业结构已趋于完善,要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还应在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上下工夫。我校从1986年开始,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延安大学联合开办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由原来单一的临床医学发展到现在的社区定向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麻醉医学、药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9个专业,并开办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目前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已占在校生总数的75%以上。这种依托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全方位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与上述学校以及省内外其他高等院校协作,开展了专升本的成人教育、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与相关行业和部门联合开展了所需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等,拓宽了办学渠道。扩大了学校的生存空间。

4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4.1开办新专业.6论证与决策问题

新专业的开办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在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决策,不失时机,抢抓机遇。

4.2锞程馥置与散学计划制订

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搞好课程的优化组合,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开办新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质量。对于国家尚无指导性计划的专业,先组织人力进行专题调研,及时制订出能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4.3妥善解决师费问题

随着新专业的开办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师资问题。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第二专业的教学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学习,提高学历,拓宽知识面,加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养;积极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其他大中专学校、科研、医疗单位和工厂的优势,实行校院联合、校企联合,进行联合办学,聘请兼职教师,满足教学需要。

4.4实验、实习问题

随着新专业开办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实验、实习问题。这既有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不足的问题,也有带教师资匮乏的问题。除学校自身应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满足教学需要外,还应走校院联合、校企联合的协作办学道路,实行联合办学,挖掘教育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效益分享的办学模式,扩充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如我校开办的部分短线专业(包括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除学校先期进行基础投资外,都是采取走出校门、寻求协作单位联合办学的方式。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又避免了学校大量财力的重复投入。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1、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点突出,语言通顺流畅,表现出作者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专业基础知识,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本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达到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要求,同意该生参加论文答辩。

3、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4、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5、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分析xxx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xxx,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6、该文以xxx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xxx个大部分。首先对xxx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xxx-。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xxx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7、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8、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xxx为例,重点探讨xxx。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9、全文以xxx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0、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xxx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2、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14、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5、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6、本文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文章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基本观点明确。文章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没有完全深入和消化所查找的资料,论据不够充分有力。

17、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xxx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xxx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18、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xxx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xxx的问题,然后分析xxx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xxx。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19、本文以xxx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xxx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xxx-,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xxx。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20、以x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x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1、本文以xxx为题,首先对xxx-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xxx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22、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出xxx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23、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本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xxx。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xxx,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26、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7、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8、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9、研究x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30、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1. 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 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2.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 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 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 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3. . 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 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 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 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4. 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 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 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 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5.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 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 具有说服力。 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 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 不深刻和全面。

6.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 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 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 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 观点与主题的需要, 实践论证还不够, 但, 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 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7. 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 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 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 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 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 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8. 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 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格式基本 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 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9. 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 国-------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的问题,然后分析--------的原因。在此基 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10. 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 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 思路清晰, 层次清晰, 逻辑结构合理。 观点表达准确。 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 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 全文以-------为题。 重点探讨出--------的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 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12.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 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全文选题新颖, 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全文结构符合要求, 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 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 分析--------,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3. 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 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 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4.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 晰, 层次分明。 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观点表述准确, 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 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5. 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 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 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 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6. 全文以-------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 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 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 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7. 本文以--------为题,首先对---------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的原因,并 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 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 间联系非常紧密, 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 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 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18. 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 扣主题来展开论述。 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 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 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 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19. 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 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 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 容没有标明出处。

20.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 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 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 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1.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 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全文结构中, 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 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 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2. 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性与实践应 用性,全文结构基本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比较通顺,层次分明,观点表达 基本准确,论据与论点基本上保持一致,参考的文献资料与论题和论文内容结合 紧密,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原理知识并结合社会实际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 题,但格式还不是很规范,创新点不够,部分论点的论证还缺乏说服力,语言凝 练的还不够,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以…….为主题, 全文首先分析了……, 然后再分析….., 最后重点探讨了……。

23. 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 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 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 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 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 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 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 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 较多。 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 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6. 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 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 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7. 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 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提出有效的建议。 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 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 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8. 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 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 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 够。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2. 本文以--------为题,首先对---------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3. 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4. 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5. 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6.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7.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8.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9. 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0.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11.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2.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 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4.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出--------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15.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6. 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7.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8. 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

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9. 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着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0. 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1.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2. 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3. 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 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5. 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毕业前后,对专业基础理论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水电设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进行扎实的学习与再学习。近几年自己在坚持学习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新理论、新技术等科技发展速度同时,在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中,系统地学习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对国内外建筑工程管理发展动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充分运用专业理论在结构设计工艺的发展趋势及辅助系统设备节能技术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在2006年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证书”的理论基础学习。在以后工作还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协调各专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2005年月,承揽个旧枫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工作,现在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师大附中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已建成使用。

2、2006年月,承揽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兴杰现代城结构施工图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朱家村政府划拨用地统建房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在已建成使用。

3、2007年月,承揽昆明园博印象旅游文化城结构施工图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警苑小区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宝马汽车4S专营店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已建成使用。

4、2008年月,承揽昆明锦泰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沾益龙华园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瑞丽市美好•家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芒市景上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之中。同年月,承揽昆明月光宝盒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5、2009年月,承揽昆明美丽传说水疗度假酒店结构施工图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同年月,承揽通海"壹品园"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同年月,承揽蒙自瀛洲河畔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同年月,承揽“君悦天下”住宅小区结构施工图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及步骤:1.根据建筑设计来确定结构体系、确定结构主要材料;2.结构平面布置;3.初步选用材料类型、强度等级等,根据经验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4.结构荷载计算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5.荷载效应组合;6.构件的截面设计。此外还包括某必要些构造措施。需要依据结构专业相关规范、图集等。

基础设计: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部结构类型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情况确定基础的形式,材料强度等级,一般有浅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和深基础(如:桩基);2,基础底面积的确定及地基承载力验算;3,基础内力计算及配筋计算。4,考虑必要的构造措施。

结构设计的成果体现在绘制的结构施工图上,该图纸是结构工程师的语言,是直接面对施工现场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6年的工作实践,使自己的结构设计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水平也实现了同步增长。同时,在设计上尽量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减少建筑材料自重荷载,满足了设计要求,使多项改造工程节省资金万元,受到了主管领导和甲方的好评。

三、业绩与成果

年月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同年刊登在“”杂志上发表,主办单位是。年月论文“”刊登在“”杂志上发表,主办单位是。年月被评为工作先进个人。年月被评为。年月撰写的论文“”在年《》杂志第期发表。年月论文“”在年《》杂志第期发表。

四、其它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1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62-04

1998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土木建筑类的8个专业(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城镇建设专业(部分)、矿山建设专业、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专业、饭店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学科由20世纪50年代较窄的专业模式转变为如今的“大土木”模式,现今的“大土木”范畴并不是以前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简单归并与重复,而是更高意义上的整合和扩展,文章称之为“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化,土木工程类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存在“专”与“通”的矛盾,即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矛盾[1]。

目前,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各高校及学者基本形成共识: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其中,“强基础”是“宽口径、多方向”的前提,国内开设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高校学制4年的总学时一般控制在2 500学时左右,公共平台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选修课)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80%,约2 000学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较为充裕,能较好地满足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强基础”的培养要求。国外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特别注重力学类课程的学习,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力学类课程为17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13%;佛罗里达大学力学类课程26学分,占总学分(131学分)的20%;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力学类课程24学分,占总学分(125学分)的19%;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力学类课程21学分,占总学分(135学分)的16%。力学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高是“强基础”的充分体现[2]。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重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不仅应从专业教育的需要来考虑,还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宽专业”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构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受力和传力的规律、工程结构的优化等内容。结构力学任务是:研究工程结构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规律;分析不同形式和不同材料的工程结构,为工程设计提供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确定工程结构承受和传递外力的能力;研究和发展新型工程结构。作为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承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课程,结构力学课程历来受到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及专业协会、学会的重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于2011年组织举办了江苏省高校首届土木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结构力学作为四门竞赛课程之一,江苏省大部分土木工程类院校都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是参赛人数最多的课程,充分体现了结构力学课程的重要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力学解题方法的增加和计算机的普及,结构力学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同时,由于中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调整、压缩,相关课程学时的减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结构力学教好,以及如何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在“大土木”背景下有关结构力学的教学探讨还不够充分,文章从结构力学的学科体系出发,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土木”背景下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结构力学的学科体系

结构力学根据研究性质和对象的不同分为结构静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稳定理论,结构断裂、疲劳理论,杆系结构理论,薄壁结构理论和整体结构理论等。

结构静力学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和应力状态以及结构优化问题,是结构力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结构动力学是研究工程结构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响应和性能的分支学科,由于涉及时间因素,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般比结构静力学复杂。结构稳定理论是研究工程结构稳定性的分支,主要研究细杆、薄板和薄壳在受压时应力小于屈服极限的情况下发生失稳(皱损或曲屈)的问题。结构断裂和疲劳理论是研究因工程结构内部裂纹在外载荷作用下扩展引起断裂破坏,或在幅值较小的交变载荷作用下引起疲劳破坏的学科。另外在对各种工程结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针对研究对象的维度差别还形成了杆系结构理论、薄壁结构理论和整体结构理论三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又涌现出夹层结构和复合材料结构[3]。

结构力学是一门古老且如今发展迅速的学科,新型工程材料和新型工程结构的大量涌现为结构力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力学提供了有力的计算工具。结构力学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有限元法这一数学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就与结构力学的研究有密切关系。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培养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词汇是语言赖以存在的支柱,是提高阅读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快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是提高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1.建立专业词汇体系

医学英语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使医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在普通英语词汇教学中,必须重视两栖词汇,要向医学生强调两栖词汇的医学含义。英语中有许多普通词汇在医学专业文章中用作医学专业术语时具有与普通意义不同的医学涵义,这些词汇就是普通和医学两栖词汇(刘继民,2008)。例如:focus—焦点,其医学含义为“病灶”。这些词汇在医学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所占地位也很重要。通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词汇基本是共核通用词,其中两栖词汇数量有限,分散于各单元课文后所附词汇表中。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务必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提高对两栖词汇的认知,避免学生在专业文献阅读中因词义选择不当而导致的理解偏差,甚至错误。

医学英语词汇多由一定数量的词素组合而成,同族词的现象十分普遍。Bauer等认为,从阅读角度来讲,词族是指一个词根词及该词能被学习者辨认的全部屈折及派生形式(白人立,1999)。只要知道了一个词根的基本含义,同族词中每个单词的词义很快就可以观察出来。一些滋生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常用词根,例如:aden—腺体;arthr—关节;cardi—心脏等,对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的数量与日俱增,利用同族词方法学习和扩大医学专业词汇,可谓事半功倍。

辨析同族词的词义,词缀是非常有效和有意义的工具。常见的医学英语词汇都以后缀结尾,主要表达该词的不同词性。表示抽象意义的前缀也是医学英语构词的重要素材(刘道践,范华泉1997)。词缀法是医学英语最重要的构词方法,医学英语的词汇数量最多的是来源于词素(即词根和词缀)通过派生而构成的。词素的构词潜能是巨大的,词素造词产生医学新词的趋势至今非常明显。医学生要善于利用词缀联想法,提高英语的实用性。通过串联归类,纵横联系,建立相互依存的词汇知识结构,增强记忆,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胜于脱离实际地背单词。

2.准确分析专业文体

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变体——文体,即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同一意义时,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要进行恰当的选择(任如意,2009)。医学专业文献除了词汇系统与普通英语有较大区别之外,由于使用英语科技文体,并且内容深奥,还具有表达客观,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简洁等语体特征。在阅读中,必须留意医学英语文献中名词性结构较多这一基本特征。所谓名词性结构是指采用以名词为中心,为主体的短语结构形式。医学文体使用名词明显多于动词或其它词类,因为名词表意更为概括和深刻,更加客观。名词化结构可以有效简化叙述层次和结构,使行文更加紧凑、直接和简洁。在医学文献阅读中,可以根据对名词性结构的分析使复杂的环节变得简单,达到对其整体意义的把握。

接续关系的处理是阅读中对句子内容理解过程的必经之道,医学文体的接续关系尤其复杂,词语间衔接关系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存在多种可能性。甚至句中不止一组前后修饰和衔接关系,而是两组、多组,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交叉关系,需仔细斟酌并根据句子语境对其做出恰当判断而正确理解。就逻辑关系而言,同位解释、增补、推理、转折、重述和总结都有特定的连接性词语,比如表示重述的that is;in other words;as stated previously等等。在阅读中要善于捕捉这些特定的语言符号,才能迅速理解各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效率。

医学科学对事物特征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反映在语言上,必然较多使用语法结构复杂的长句,句型多样。长句复合句因为包含大量修饰短语和从句,往往成为阅读中的难点。医学英语文章典型的句子结构通常分为四种:(1)复合谓语;(2)被动谓语+不定式;(3)句首“of短语”结构;(4)It形式主语结构(洪班信,2008)。只有掌握医学英语独特的句法特点,分清句子结构上的主次,才能抓住思想内容的主线,理顺各部分的关系。

二、培养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考虑到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据统计,全球使用英文发表的科技论文占95%(巩倩等,2009)。医学生通过专业文献阅读,增加语言积累,强化语言输入,才能使语言输出规范化。而学术论文的写作作为一种书面输出形式,能够有效激活已经存储和正在输入的信息,加速语言形式的内化。为了与国际医学发展水平接轨,积极推动国内医学走向国际,医学生必须提高从医学基础到临床应用一系列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1.医学专业论文写作规范

医学专业论文写作既遵循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规范,又有其独特的要求。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医学期刊,一些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组织,如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一直在倡导医学论文写作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又称温哥华格式),由于能够最明了地展现医学文章,很快推广应用于很多医学期刊。温哥华格式规定论文主体结构为纲要式结构,必须包括:(1)Introduction前言;(2)Methods and Materials方法和材料;(3)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果和讨论,简称医学论文的IMRAD格式。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可以从国外权威医学杂志,如英国医学会杂志(BMJ),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选取论文样本,给学生用作参考和借鉴。

论文摘要因为提供了原始文献所包含的主要概念和讨论的主要问题,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医学论文要被SCI收录,重要一点是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温哥华格式规定的论文摘要应当采用四层次结构式摘要:(1)Objective/Purpose/Aim目的;(2)Methods方法;(3)Results结果;(4)Conclusion结论。字数约为150~400个实词,表达精炼,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此外还有美国Haynes博士率先建立的八要素结构式摘要,也很经典,可以作为参考让医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合并或增减。熟悉并掌握医学论文的展开方式,行文风格和逻辑结构的英语表述模式,不仅培养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阅读专业文献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2.医学专业论文写作特点

医学论文语言有三个显著特征,即简明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医学英语写作较少使用短语动词,更多使用书面语单个动词。单个动词词义准确可以避免短语动词的歧义和误解,此外,充分利用动词名词化手段,可以减少使用句子和从句的频率,使用起来更加简洁方便(王武杰,2008)。医学论文写作中,时态的运用非常严谨,这是确保论文质量和准确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论文的时态通常交替使用现在时和过去时,概述研究目的和结果以过去时为主,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描述研究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过去时,叙述结论或提出建议,通常用现在时。恰当的时态运用才能准确表达医学论文作者的意图和信息。

医学论文中,有许多常用表达法,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型,由于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信号词,被视为特定语境中的规范表达方式。对应医学论文的纲要式结构,每一部分都有独特的用词和句型表达,是每一结构的体现样式。仅以引言部分为例,经常出现的体现样式有:(1)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以往研究显示……);(2)Only a few cases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have been reported.(只有少数几例临床应用的报道);(3)Studies have differed in their conclusion on/about/regarding……(关于……不同研究有不同结论),等等。医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中运用甚至完全套用常用表达法,掌握医学论文语篇体裁的体现方式,可以在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框架中,更有效地表达思想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外语的工具性及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当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应该与医学生知识结构相结合,词汇句法和语篇突出与医学专业相关活动的语言应用,避免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和学习兴趣下降、动力不足的状况。通过迅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及准确分析专业文体来培养医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通过熟悉医学论文写作规范及掌握医学论文写作特点来培养医学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努力营造满足医学生需求的英语语言环境,顺利实现基础语言知识向应用实际技能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刘继民.联想法教学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5):984-985.

[2]白人立.国外词汇习得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9-22.

[3]刘道践,范华泉.医学英语术语构词[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

[4]任如意.医学论文英语写作的文体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17):83-84.

[5]洪班信.医学阅读中的特殊句式结构[J].中国医刊,2008,(11):78-80.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 治理结构

农业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合作社想要稳而快的高效发展其根本保障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合理的治理结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特殊的治理结构和多样的功能,国外学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了分析。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表现: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发展模型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效的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一、国外研究动态

欧美作为合作社的发源地,合作社制度的制定和发展为欧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19世纪中叶,英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此后,合作经济组织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并对西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规范的相关理论和制度。

(一)关于合作社治理结构产生的研究

Emelianoff(1942)是最先开始研究合作社模型问题,他把纵向一体化运用于农民合作社,并认为合作是农场的延伸而其独立的农场经济组织之间的不完全联合被称为合作社。Emelianoff & Phillips(1957)已经意识到在委托-关系对农民合作社的重要性[1]。到上世纪六十年代,Helmberger & Hoos(1962)以企业治理理论为基础,对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探索性的构建了农业营销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模型,认为合作社可以把其利益按一定惠顾比例返还给社员,并以此来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增强了对社员的激励,并可以对社员的数量起到限制作用[2]。

(二)关于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备受国外学者的青睐。他们把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合作社相关理论,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方法。

1.委托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Eilers和Hanf(1999)针对农民合作社的所有资产的剩余决策权和收益权进行研究,探索性的分析了谁是农民合作社的委托人;谁又是合作社的人的问题。并认为管理者与农户都即可以是委托人也可以是人,当管理者向农户提供契约时,农户即为人;显然,委托人就是管理者。反之,农户也可以以委托人的身份向人(管理者)提供契约[3]。Hendrikse & Bijman(2002)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了所有权结构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他们建立了一个由农户、加工商和零售商三个主体构成的供应链模型,其研究结论表明,最优的所有权结构取决于农户和加工商这两者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比例,若农户这方面的比例高于加工商这方面的比例,则农户应该拥有所有权,即后向一体化具有优势,反之,则前向一体化更优[4]。

2.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论点:运用不用的治理结构,将会产生不同的交易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治理结构和交易方式我们称之为有效的治理结构。Hendrikse & Veerman(2001)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方法,以营销合作社为例,分析了农民合作社的所有者控制权分布以及它形成的财务结构。并对合作社与企业在控制权和决策权的差异进行了细分比较[5]。Menard(2007)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混合治理结构组织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资产的所有权与决策权的拥有者是不同的。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中它的所有权和决策权是属于高层领导者的,而农民合作社混合治理结构组织的所有权和决策权归社员;并且社员之间还存在一种区别于价格体系的协调关系,这也是市场与合作社的区别所在[6]。

3.博弈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Hoffmann(2005)运用博弈论建立了两段博弈模型,分别对农民合作社和投资者企业的产品质量的进行了分析;以及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对产品质量和定价有何影响进行了分析[7]。Royer & Smith(2007)运用博弈论对社员的收益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建立模型,认为社员和市场的关系可能与合作社追求的目标有关,当给社员退还较多利益时,将会提升社员的产出水平,它产出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他们收益最大化的均衡产出,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下跌,这样也有利于消费者[8]。Drivas & Giannakas(2010)以农民合作社与投资者企业为例,运用博弈论构建了一个关于改善产品质量相关的决策与提升其创新能力的三阶段博弈模型,该模型包括产品质量的事前价格竞争、事中价格竞争以及消费者行为、事后价格竞争三个阶段[9]。

4.新古典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Azzam & Andersson (2008)运用新古典理论对瑞士牛肉业进行了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合作社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如提高生产率、价格率等,来降低牛肉产品的成本,从而使得市场中牛肉价格下跌,与农民合作社市场谈判能力的大小并无太大关联。这是因为由于通过市场谈判提升价格的效率远低于成本效率所引起的价格下跌的效应[10]。Tribl(2009)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产出均衡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的竞争模型,得出了组织形式的不同的企业各自的定价、市场占有率、社员所得也是不同的[11]。

二、国内研究动态

农业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合作社想要稳而快的高效发展其根本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拥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因此,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也是络绎不绝的。

(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大意义的研究

缪建平(1999)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诠释了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我国家庭承包责任为基础,市场化发展的产物[12]。黄祖辉(2000)分析了合作社的必然性,认为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地域分散性及规模的不均匀性等问题是农民合作社存在合理性的最好理由[13]。黄祖辉(2006)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精辟地把合作社为什么能够存在、合作社和家庭经营之间互补的关系分析的非常透彻[14]。顾吾浩(2007)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分析,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实行以工哺农、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业的有效载体[15]。张晓山(2009)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方面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对政府体制起到补充的作用,又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存在得缺陷[16]。

(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的系统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合作社所有者、决策者以及经营者各个相关主体之间所形成的义务、权利、利益等的组织框架。具体表现在对合作社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权利界定上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1.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黄祖辉(2005)从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的角度,提出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基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制度安排[17]。林坚和马彦丽(2006)认为,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投资者企业进行了比较,认为合作社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这是因为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不存在资产专用性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机会成本,这样就可以使交易费用降低[18]。孙亚范(2009)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农户专业组织来减少交易成本,形成集中采购与统一销售的方式来抵制农户在市场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从而改变农户规模经营的弊端,大大降低了相关的交易费用为农户谋福利[19]。

2.产权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苑鹏(2004)运用产权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分析,认为产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理顺合作社产权关系的关键是做到合作社投资主体的人格化、农民社员产权的主体化[20]。徐旭初(2006)运用产权理论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的概括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基于组织能力的分析,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基于组织能力的新型合作社类型[21]。孙亚范(2011)利用对江苏省2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从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机制与影响因素等方面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员公平参股的产权制度和民主控制的治理结构是影响“按惠顾额返还盈余”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关键因素[22]。

3.委托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马彦丽(2008)从外部市场竞争、激励、监督以及合作社的双向特征四个方面探讨合作社降低成本的途径,认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双重—”关系,主要方面是防止骨干社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关键是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结构,通过规范决策程序来有效缓解合作社采取机会行为的可能性[23]。聂华林,方明娟(2010)根据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委托—问题,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寻找实现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提出了收益与成本共担的一种新型分成制度[24]。崔宝玉(2011)提出在合作社中极易产生大农小农之间的委托问题。认为通过合作社民主治理制度规范化、设置外部理事制度以及保障小农退出权等正式规则和成员信任、成员承诺与社会资本等非正式规则的“则”治理,能够减少大农的机会主义行为,削弱大农小农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使合作社不至于过度偏离其本质规定性[25]。

(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的研究

尽管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治理结构上很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我们通过对治理结构的不足进行研究,从而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

1.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过几十年,治理结构存在着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发展。陈俊梁(2010)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民主决策性低;家族化严重;协调机制弱;决策效率低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将影响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从而导致合作社不合理运转[26]。丁建军(2011)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权力集中在理事会手中,社员(代表)大会、监事会无法真正实施监督权,更不用说发挥监督作用了[27]。

2.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存在得问题,制定适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第一,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王为农,吴晓华(1997)对山东省莱阳市农村发展情况调查,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合作社[28]。夏英和牛若峰(1999)认为,合作经济组织最佳的组织模式,应从实际出发,试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地区农产品的特色,找出优势,从而引导农户进行自由选择。学术界把政府在合作社中的作用概括为:扶持;引导;不干涉;不强制;不阻止[29]。黄祖辉,徐旭初(2006)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认为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社治理结构是东部沿海地区合作社的特点,这也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30]。

第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黄胜忠、林坚(2008)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与治理机制之间调研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认为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关键[31]。桂玉,徐顽强(2009)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并随着整个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权利结构,衔接外部结构、搭建网络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32]。徐旭初(2010)对已有的合作社模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更有利于实力较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种模式可以使农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增值部分归于农户,从而可以提升农户的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33]。

第三,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陈俊梁,张雅文(2010)在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文中认为,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作,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不同社员的能力上进行差异性分析,对理事长决策权与社员(大会)决策权进行对比区分,同时,对属于不用类别的决策性质给予不同的投票权,并且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监督成立独立的监事会[34]。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2011)认为采取改革产权实现农户所有,改变决策方式实现农户控制,增加交易额返利实现农户受益,量化公共积累和政府扶持资金等措施来改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结构,从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35]。潘天鹏,巩颖慧,王猛(2011)分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现实逻辑,对合作社发展的组织环境和异化现象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各种模式,认为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应选择偏向于政府推动型模式[36]。

三、简短述评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已层出不穷。从已有的国外文献看,国外学者将委托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运用到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上进行研究,他们无论是从研究视角上还是研究方法上说都相对成熟,对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的研究可以起到推动和借鉴的作用。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表现: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发展模型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效的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第一,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从视角上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是从其本质、功能等一般理论进行的叙述到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运行绩效、农户合作意愿等方面,提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在方法上,用定量分析方法代替了以理论为的定性分析方法。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第二,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涉及的内容较多,难以用一些简单指标来衡量合作社的治理问题。

第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是上企业化靠拢还是趋上于股份化。现阶段,像美国、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它们用发展效率优势原则代替了非盈利、一人一票的公平原则。这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式是否适合刚起步的我国合作社组织?如果合适,它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有待于我们对治理结构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hilips,R.Economic Nature of th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Journal of Farm Economies,1953(35):47-87.

[2]Helmberger P.and Hoos S.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2,44(2):275-290.

[3]Eilers C.and Hanf C.H.Contracts between Farmers and Farmers-processing Cooperatives:A Principal-agent Approach for the Potato Starch Industry [M],in Heidelberg (ed.),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Food System,Heidelberg: Physica,1999:267-284.

[4]Hendrikse G.W.J.and Bijman W.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1):104-119.

[5]Hendrikse G.W.J.and Veerman C.P.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A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Analysis[J].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26(3):205-216.

[6]Menard C.Cooperatives:Hierarchies or Hybrids? [M].in Karantininis K. and Nilsson J.(Eds),Vertical Markets and Cooperative Hierarchies.Springer,2007: 1-17.

[7]Hoffmann R.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ndogenous Quality Choice:Cooperatives versus Investor-owned Firms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3(8):1-24.

[8]Royer J.S.and Smith D.B.Patronage Refunds, Producer Expectations, and Optimal Pricing b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07,20:1-16.

[9]Drivas K.and Giannakas,K.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s on Quality-enhancing Innov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61(2):295-317.

[10]Azzam A.and Andersson H.Measuring Pric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in Mixed Oligopoly:An Application to the Swedish Beef Slaughter Industry [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08,8(1):21-31.

[11]Tribl C.Spatial Competition of Food Processing Cooperatives in a Mixed Market:the Case of Uniform Delivered Pricing[R].Working paper,Feder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Austria,200

[12]缪建平.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动因、必然性和实现途径的探讨[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3):7—9.

[13]黄祖辉.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0,(8):4—8.

[14]黄祖辉. 农合组织:农业现代化的新选择[J].中国合作经济,2006,(7):40—41.

[15]顾吾浩.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2—28.

[16]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17]黄祖辉,徐旭初.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4):15—19.

[18]马彦丽,林坚.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3):16—20.

[19]孙亚范.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0]苑鹏.关于理顺农民合作组织产权关系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04,(1):33.

[21]徐旭初.基于组织能力的产权安排—对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一种解释[J].浙江学刊,2006,(3):177—182.

[22]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产权结构:江苏205个样本[J].改革,2011,(12),85—92.

[23]马彦丽,孟彩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重委托—关系—兼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8,(5):55—60.

[24]聂华林,方明娟.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托—问题的分析—基于新型分成制度的视角[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1):98—102.

[25]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关系及问题研究[J].财政问题研究,2011,(2):102—107.

[26]陈俊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思考[J].南方农村,2010,(2):64—67.

[27]丁建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几个问题的思考---基于湖北省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3):116—118.

[28]王为农,吴晓华.产业化+合作社+农民:农业走向稳步发展之路—山东省莱阳市农村发展情况调查[J].经济研究参考,1997,(54):21—25.

[29]夏英,牛若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12):40—43.

[30]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0—66.

[3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65—73.

[32]桂玉,徐顽强.农民合作经济治理结构的创新路径[J].前沿,2009,(12):49—52.

[33]陈俊梁,张雅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J].改革与战略,2010,(11):92—98.

[34]徐旭初.从“企业+合作社+农户”走向“合作社+企业+农户”[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2):21.

[35]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探讨[J].林业经济,2011,(8):38—41.

[36]潘天鹏,巩颖慧,王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9):940—944.

[37]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8]张娟.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系;内容;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39-02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1.课程概念。课程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说,课程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和学习活动;有的说,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也有的说,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划的教学资源、活动形式和关系体系等因素的总和。我们认为,高职课程是指围绕专业教学目标的实施,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规定,也可以定义为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计划。它包括学科内容、经验素材、活动事件、关系结构、价值取向、运行程序等。

2.课程的地位。(1)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比专业更重要。可以说专业决定了课程,同时,也可以说课程构成了专业,专业是由课程来体现的。专业大体上是受社会分工影响的,即受已有或将要有的职业影响的;同时,专业还受到学科及其发展的影响。职业通过什么途径影响专业呢?专业不可能与既存的或可能的职业一一对应,一个专业可能考虑到某种或若干种职业及其变化,无论哪一种情况,职业对专业的影响都是通过课程而发生的。学科又通过什么途径而影响专业呢,也必须通过课程。(2)课程直接关系人才质量和学生发展。只有课程才真正触及每个学生的人生,良好的课程设计就是为学生的美好人生提供设计蓝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家长也以更深沉的眼光看待学校,他们不仅看学校为他们或其子女提供了什么专业,而且直接询问学校提供了哪些课程。

3.如何对待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专业改革的必需。课程是调节专业面宽窄的有力杠杆。所以,任何一项有效的专业改革都必须以成功的课程改革为阶梯而攀升。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改革的基石(核心)实际上是对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对专业改革的评价必然是以对课程改革的评价为基本尺度,专业的特色也必然是以若干门课程的特色为亮点而展现于社会。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因而,高职的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可表达为: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课程编制的基础,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终结点。

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职业能力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2)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3)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4)具有组织协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三、高职课程的特征

(一)内容特征

要满足针对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要求,高职人才必需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职课程的知识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现分别阐述如下:

基础理论的内涵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如物理、数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

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和发展,课程如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等。

专业技术知识是与高职人才的具体工作直接相关并频繁应用的知识,课程如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测试技术、热力发电厂、电子商务技术等。

从三类知识的性质可知,专业技术知识是直接反映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体现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它常常是相近专业的共同基础。

三类知识的逻辑联系(或内容排序)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高职人才合理知识结构的关键,就是协调这三类知识的比重。根据高职教育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在高职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强的是专业理论,其理由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沿一定专业方向的综合和发展,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和提炼了的基础理论,因而,它是针对性要求和适应性要求的统一。(2)专业理论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技术的基础。(3)专业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必须指出,加强专业理论,绝非加大课程深度或是本科知识的“压缩”,而是一定要使其具有宽而新的内容体系。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下工夫。

(二)结构特征

高职课程结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口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结构。

1.专业口径。高职课程是一定专业的课程,而高职专业的口径宽窄是一个结构性的选择。由于高职面对的是种类繁多又千差万别的社会职业,所以,高职的专业口径一般针对一个职业(或行业)领域,或一组岗位群,以确保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

2.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指出,高职课程体系不应是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化型或压缩型。根据本专业领域内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和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来组建课程,即构建课程模块。这样的课程体系既便于保证学历层次的要求,又体现了以理论的应用为特征,落实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3.课程内容结构。高职课程内容绝不应是本科课程内容的压缩型。由于高职课程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因而高职课程内容的组合呈现定向化、综合化和模块化的趋势,并构成高职课程的特色。

(1)定向化。高职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组合常是一种定向结构,例如电厂化学、电工数学、电力应用文写作等,专业理论课程更是基础理论的定向发展,如建筑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学等。(2)综合化。在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结合互动下,使科学发展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出于教育自身发展和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单纯地基于学科分化的课程设置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要求。学科结构型的课程内容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实行课程结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构建新的课程,必须克服门户之见,体制老化乃至既得利益导致的学科“壁垒”,按新的观点实行几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在更深层次上的相互融合(绝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结合)。综合化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间的综合,也体现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综合。(3)模块化。课程模块化就是将各种课程分别编制成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如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等。校内(或校外)相关专业或专门化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各种适用的课程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合成专业教学计划或培训计划。这样,就能够大大节省学校开发课程的精力和财力。

四、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和研讨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改变传统的学科结构的课程观;以“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目的,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

2.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要向本科的学科化方向发展,或是将课程内容变为本科的简化型或压缩型,而是强调理论的应用形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不在某些知识点上加深(除部分专业技术知识外),而是在知识面上拓展;三是要将已在工程技术领域较为广泛应用或即将广泛应用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不求严密的数学推导论证,而是了解其物理概念和应用形态。

3.综合化的专业技术知识模块课程,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一定的先进性,同时要注意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对专门知识的教学,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等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4.理论课教学必须也应该为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服务。因此,在不同性质的理论课中应结合相应专业特点,针对性地融入实用、适度的设备工具知识、工艺技术知识、质量标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材料性能知识、安全防护知识、施工技术知识、操作技术知识等内容。

5.在构建新的高职课程时,要注意将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在发展和继承的关系上,要注重发展、注重创新。要改变长期习惯于让学生采用收敛型的思维方式,通过一步一步的求证,继承传统的知识,而不善于启发学生采用发散型的思维方式,针对给出的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人文的统领下融合并见诸课程。

6.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教材。教材是实现高职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创新高职教育新三样――“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教材和校内外实训(实验)教学基地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列入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在编写高职新教材、教参时,必须采用简约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的方式,实行课程重组和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整合、进而达到融合。新教材应为自学型教材,注意尽可能地补充与职业岗位有关的实例和题目,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理论课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是构建能够反映高职专业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二是编写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三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四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能力训练优化、考核方式优化、教学活动优化。

参考文献:

[1]黄清源.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和选择.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课程结构 模块化 “人”字型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30-0010-03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也是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使用面宽、创新意识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将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统一起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其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它的价值取向,根据生源个体差异来设置课程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课程决定于专业,专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应该遵循:(1)课程设置多维性。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又包含职业教育元素,侧重技术、技能及知识的应用性。(2)课程开发多元性。培养目标、市场需求、行业规范、学生特点,构成课程开发多元性。(3)课程目标定向性。遵循“鸟型不离卵”原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课程目标的应用性始终不变。(4)课程形态的自组织性。在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因此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特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其课程形态须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5)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由模仿型实践向开发型、智力型、创新型实践转换。(6)课程体系模块化。主要解决人才培养周期长和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解决知识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矛盾;解决学生个性与课程计划相适应的矛盾。(7)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于体现人的自我实现,课程设置多类型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要以能力为中心。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是构建其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要求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而综合性更加注重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将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不同的学科提倡追求彼此之间的关联,相互补充,从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改变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对于选择性,主要是针对地方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言,它要求课程的多元性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来突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从而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均衡性保证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平衡,综合性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宽口径,选择性突出了课程结构的差异化。三者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充分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色。

基于以上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应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围绕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强化职业技能和现代应用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结构设计不能一劳永逸,应适时调整课程,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现实性、现代性、可操作性。

三、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探索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分为:专业纵深“I”型结构,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某个专业服务;专业分支“丫”型结构,理论基础是为同一类多个专业方向服务;基础宽厚“A”型结构,以基础面广、根基扎实为特点;纵条“M”型结构,以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依据决定课程内容与课程排序,针对性强;倒“T”字型结构,用于专业方向单一,专业面较窄专业;“山”字型结构,适用于专业方向较多的专业。

根据以上课程结构多种类型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构建的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见示意图),它既体现了“A”型、“Y”型结构的特征,又包含了“M”型、“山”字型结构元素。同时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突出了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个性发挥、重在素质教育、技能培养、创新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

(一)基础理论素质模块

理论素质模块的构建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也兼顾了生源基础理论知识差异化现实。三个子模块中分别设置若干基础理论课,虽然部分课程名称相同,但学分不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标准不同,供学生自选。

(二)人文素质模块

人文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人的政治修养、敬业精神、诚信、责任心、行为规范、法规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同时它提供了文、理科学生互补的学科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依示意图所示,人文素质模块是支撑“人”字立稳的支柱,该支柱缺失,“人”字就会立不起来,自然倒下,因此任何类型层次的教育,必须重视先树人后成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三)专业素质模块

专业素质模块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它紧扣培养目标分解成为四个子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与纽带作用。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技能在求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水平等正是学生进入职场的教育资本。面对这一现实,通识能力培训专门对学生设置了外语、计算机能力提升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加以选择,全方位拓展个人就业能力,为学生尽快就业提供一条快捷通道。实践实训课是专业素质模块的关键环节,它让学生亲自顶岗操作,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实训课进行匹配,使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应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提升实践。

从示意图形象地看出,基础理论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好比人的左腿和右腿,专业素质模块好比人的整个上身。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人文素质模块是做人的基础,理论素质模块是知识的铺垫与承接,专业素质模块是培养目标的核心。

四、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正视学生的差异

应用型本科教育生源质量整体参差不齐。因地域因素、政策因素,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充分考虑了这点,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设置,依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在每个子模块里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例如,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差异制定不低于最低学分数要求的教学标准,由老师指导在三个模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给学生搭建了较宽的课程选择平台,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大模块中,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课程构成,使“人”字型课程结构的组成有骨有肉,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基础情况以及个人的志向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配套弹性选课制度及学分制制度,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及修读方式。

(三)注重人文教育培养

由于社会功利主义现实的侵蚀,伴随着人成长过程的各阶段教育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教育的客体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漠视学生人格的塑造,扭曲教育的本质,从而造成学生竞争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失衡。因此将人文素质模块视为“人”字型的支柱,缺少这一支柱人就会自然倒下。该模块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独立思考,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人”字型课程结构十分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将其视为整个人才培养的根基。

(四)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纵观整个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所占比重较原教学计划有较大提升,并贯穿在整个专业素质模块中。在专业素质模块中,专业理论及专业模块与实践实训模块相互依存。不同的理论课程安排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深化理论,从理论中提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实训模块还采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使得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新成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校企合作教学使得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从而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

五、结语

本文在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从“人”字型角度,用模块化方式构建了其课程结构,认真剖析了“人”字型课程结构的特点,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42-44.

[2] 朱科蓉.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4):9-12.

[3] 刘旭明,杭阿芳,赵国树,吴敏.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工电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12):91.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课程;课程体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59-03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是关键。高校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念、主体、客体、目标、途径、模式与制度七大要素,其中,培养途径的选择与实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及其体系,它合理与否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高低。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构建原则,科学设计出适应自身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课程体系概述

目前,关于高校课程体系概念的主要观点有“要素系统说”、“内容实施说”、“关联整体说”。这些观点只反映了高校课程体系的部分特点。整体上说,高校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模块化,课程体系是结构化了的课程,必然是由具有若干特定功能的课程模块组成;(3)系统性,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要素构成应体现系统性,确保系统最优;(4)开放性,课程体系一经构建它就会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是它不是静止的、孤立的;(5)层次性,课程体系由不同层次的课程单位构成,对应地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鉴于上述,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高等学校为了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的由若干课程元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开放系统。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课程元。在微观的单门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它是指课程章节内容,在中观的学科专业、大类专业和学校课程体系中它是指单门课程,在宏观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它是指具体学科专业。与之相对应,高校课程体系就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本文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指中观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原则。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充分采纳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专业提升计划、创新实验班等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经验,充分吸收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全方位更新课程内容。与之同时,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也要有适当的前瞻性。例如,要实现某种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就要在原有课程体系和现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构建凸显培养新型人才类型的课程体系。再如,若要构建某些专业核心竞争力,就要依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发展性地构建课程体系。

2.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原则。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过多的专业教育造成知识范围过小、岗位适应面较窄的问题,又要考虑过多的基础教育造成专业方向不易明确、在学制之内难以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问题。对于口径宽的专业,一进校就定专业,在一定阶段之后再分方向;对于口径窄的专业实行大类培养,先模糊专业身份,在一定阶段之后再进行分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允许本、硕专业打通设置课程,为复合型人才和贯通性人才培养提供机会。此外,在教育时间的分配上以专业素质的训练为主,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则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包含多重内容,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之外,还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体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身心素质的养成和完善。这些目标的实现要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用较多的时间把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学好,切实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也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大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被分散在各门理论课内,处于从属地位的现象。这些目标的实现还要逐步加大本科生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4.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注重学生“公平”和“个性”发展落实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要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设的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读。选修课程的设置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设的课程。它把不同专业方向及侧重的课程内容提供给不同的学生,允许学生选择课程,以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适应学科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这两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公平的、个性化的发展。

三、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将若干课程元组成的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具体包括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课程单元的选择、课程内容的整合。下面笔者就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谈谈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是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它在横向上构建了理论、集中实践、B学分5等“三个系列”,纵向上构建了基础、专门、综合等“三个层次”,总体上形成了“横向三系列,纵向三层次”,包含公共基础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及方向模块,认识性实践模块、专门性实践模块、综合性实践模块,B学分基础模块、行知与发展模块、提升模块等九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还要优化结构学分比例。一是减少结构总学分。二是调整“横向三系列”课程体系结构学分,使其比例大体上为10∶3.3∶1。三是在结构学分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理论课中选修课的比重,使得选修课的比重不低于25%;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使得实践课占课内教学比重不低于25%;增加B学分中创新学分的比重,使得创新学分的比重不低于25%。此外,纵向上,均衡设计课程进程,使得课内教学(即理论课和集中实践课的教学)每学期不超过25学分。

2.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1)理论系列课程体系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分为必设课程和选设课程两个类型。必设课程由全校统一要求的普通教育课程和院系教研部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组成。前者包含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等;后者包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选设课程主要由全校统筹的普通教育选设课程和院系教研部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前者包含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电子电路类课程、信息类课程等,后者主要是指专业方向课程。(2)集中实践课程系列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由院系教研部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类型,其内容涵盖集中实践课程体系三个系列,具体包含了认识实习、企业调查、集中上机、专业实习、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类型。(3)B学分课程系列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课程由学校统筹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类型,其内容涵盖B学分课程体系三个系列,具体包含了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工作与公益劳动、认识实习与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科技创新、文体活动、技能认证等课程类型。

3.课程体系内容的整合。一是校管课程体系的整合。(1)校管基础课程的整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采用“8+4+x”模式,其中,8、4、x分别是指必修学分、限选学分、任选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课程学分的比重不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30%。整合人文素质类课程,在保持人文学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将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成小型课(1学分、16学时的课程),增加学生选修的课程门数。将学校统筹的选设课程分类设置课程模块并设定基本标准,供开课单位选设。此外,还整合了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内容。(2)校管B学分课程的整合。B学分课程主要对应着实践育人中的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外文体活动,课外技能认证。将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科研研究训练、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撰写与发表等纳入课外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将课外文体活动课程体系细化为文化、艺术、体育三大类活动,其中文化类活动主要包括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各种主题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活动、征文、讲座或学术报告等;艺术类活动主要包括参加校大学生艺术团、参加各种艺术竞赛和展演或汇报演出等;体育类活动包括除运动会之外的其他体育比赛活动。此外,还将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证书的获取纳入创新学分。二是院(系)管课程体系的整合。(1)大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合。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学院,应在校管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大类所涵盖的专业的差异,尤其是在专业优势特色的差异、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差异、就业率高低的差异等,科学统筹院(系)内外教学资源,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形成经济适用的大类培养课程体系。(2)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合。专业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整合课程资源,设置能反映专业核心内容的大型课、巨型课(大型课是指学分大于等于4但小于6,学时大于等于64小于96或教学周大于等于4周小于6的课程;巨型课是指学分大于等于6,学时大于等于96或教学周大于等于6周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真正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设置新生研讨课或微型课(即学分为0.5,学时为8的课程),该类课程是由学科专业领域知名专家以学术讲座、专题方式开设的,以反映学科前沿最新发展内容为核心的课程。此外,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和量力设置创新实践课程;对于宽口径的专业,还可合理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形成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巩建闽,肖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02-106.

[5]杜惠平,刘显忠,冯辉宗,等.普通高校“A+B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6-120.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政府导向信息系统;专业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自从包分配的模式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和大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大学生失业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据新华社消息,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受诸多因素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有所下降,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人社部在2013年一月份专门发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导各部门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可见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此外教育部还指出平均每年大约有3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与此同时却有45%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与我们观察到的每年沿海总会出现大规模的用工荒、而每年校园招聘之后总是有大量的大学生未能就业的现象十分吻合。无论是数据还是我们肉眼的观察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不能简单地归为总量性失业,这里面是各方面综合因素作用,但是可以显而易见的是,这里面隐藏的结构性失业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是基于对这种结构性失业的探索性研究,试图提出政府导向信息系统在帮助减轻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方面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1.国外对于结构性失业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失业”这一概念。他认为季节性、过度性和技术上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因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一部分人待业的现象称为失业的话,那只能是属于结构性失业,其典型特征为:首先,劳动力供给方在年龄、劳动技能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与劳动力需求方明显不相符;其次,劳动力供给方对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工作环境和地点等的要求与劳动力需求方提供的条件不相符;此外,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一个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提出了UV曲线(即贝弗里奇曲线),并论证了失业率和岗位空缺率存在着此增彼减的负相关关系,这也成为研究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理论。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分别从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和行业部门的角度来探究接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纵观国外文献,关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大多数是经济学界涉足的领域。他们大多是从经济转变方式,劳动力市场等视角来论证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为我们国家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借鉴。

2.国内对于结构性失业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武向荣教授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他们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从高等教育体制的角度论证了学历层次和专业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从就业体制的角度论证了高校对于大学生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郑兴明、陈杰等从科技进步角度分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刘艳和孙红永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纵观国内文献,关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我国学者大多数是分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国外就业政策的借鉴,主要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但是从政府的公共性政策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很少,本文就是提出一个专业预警的政府公共性政策来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特别是专业不对口引起的结构性失业。

3.概念界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是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所引发的,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现实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的一种失业类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特征:劳动力市场上空闲岗位和大学生失业并存。

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根据导致的缘由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技能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产业升级换代、经济转型,对于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却无法达到引起的失业;其次是区域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大学生地域分布不对称,偏爱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不愿到西部基层就业,而造成的西部大量空闲岗位而东部地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象;最后是专业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大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造成的失业现象,这也是本文界定的,进行研究的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专业方向,如果把大学生看作大学“生产”的一种产品的话,大学生毕业来到劳动力市场的时候,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所学的专业已经不再热门,造成大量的失业。这里面有大学生、大学等教育机构等一系列因素,但是笔者认为,政府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来缓解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于是本文就创造性地提出专业预警体系的概念,希望能通过完善专业预警体系来解决该难题。

二、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现状

根据前文界定,专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大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造成的失业现象。

根据麦可思出具的《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失业量较大的专业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为就业绿牌发展专业。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排行榜,红牌专业有动画、法学、生物技术、数学与数学应用等,黄牌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美术学、汉语言文学等,而绿牌专业有地质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等。通过该排行榜可以看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着不同处境,一些个专业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了用人短缺然而一些个专业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则是供过于求,出现了饱和的状态。总体上来看,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较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遍上具有更高的就业率,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最近这几年高考填报志愿中的一个趋势就是人文社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是处于一个十分热门的状态,这与麦可思出具的就业警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2012年“大学校园最难就业的十大热门专业排行榜”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像工商管理这种大学生热捧的专业却在劳动力市场是不受优待。就业报告还指出,2011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这与这两个专业的供应高于、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很大关系。

由以上的数据以及排名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学生失业的问题里面专业结构性失业是非常大的一个方面,解决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政府导向的信息系统。

三、构建政府导向的信息系统——专业预警体系

从理论上说,企业和大学生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情况等掌握的信息做出自己认为的理性的决策,这些决策将会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双向选择,形成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应该作为信息传递给我们各大高校以供调整专业结构的需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就会根据以上信息做出理性的选择,这可以使得用人单位、各大高校和学生通过整一个信息链条受到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在我国,在专业设置这个环节里面并非采用“市场信息传递”的原理而采取的是“计划配置”的方式,即各大高校不能完全直接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经过相关教育人事部门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组织专家成立专门小组进行考核,然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计划体制的学科专业设置,反观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如果把学生看做是高校教育的产品的话,在改革中强调的就是,将产品有完全的自产自销转变为自产他销,这里面的”他”指的应该说就是社会市场,这里面采取的又是一种“市场配置”的思路。纵观这种模式,以“计划配置”的方式来进行专业设置,却以“市场配置”的思路来进行劳动力供需双向选择,这种落差也就形成了我国严重的专业结构性失业;再加上,在我们国家整一个专业设置体制中大多是根据现实的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对未来加以合理地预测,造成了大学专业设置和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存在着时间差,这种时滞性也是导致专业性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出,我们国家在专业结构的设置中应该是基于对过去劳动力市场上的规范分析的前提上,运用合理方法对于未来进行预测,并进一步完善其中的信息反馈和运行机制,让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参与的各方——企业、大学生、各大高校和政府积极参与这个政府导向的信息系统里面,笔者认为在这个系统中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的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辅助以在校生专业调整,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因此在这个信息系统里面最为核心的应该就是专业预警体系的建立,通过信息传递将专业预警融入下去,我们这边界定的专业预警体系是在借鉴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警体系”中创造性提出的一个新的论述,所谓专业预警体系,是指借助国家及相关教育机构提供的就业及失业数据资料,综合利用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理论,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劳动力市场未来走向预测,以发现国家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国家相关部门发出警告,督促国家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下面对于这样一个体系进行详述。(如图1所示)

图1

首先,需要的是用人单位和高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如需要各大专业就业率排行榜、就业地域信息、所需大学生能力标准等,作为专业结构设置的依据,在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将就业率长期低迷的专业加以关注,并保证高校及时将这些信息通过软件系统反馈给教育部门,使得教育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动态。其次,大学毕业生作为最为关键的主体,应该将就业时遇到的专业不对口情况,行业整体情况,实际工作中所需能力技能等信息通过该软件系统及时反馈给教育部门,作为政府执行政策的重要参考;最后,在构建我们这个信息系统特别是预警体系的时候,政府在其中应该扮演一个很关键的角色,政府应该成立一个大学生就业委员会,其中构成需要政府两大部门的积极合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该年收集的就业信息(包括各大专业的就业率,大学生技能需求情况,急需专业,未能就业的原因)等收集起来,及时反馈,再有一个专门的专家队伍来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解读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对于这样一些经济形势的把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未来专业需求进行合理的预计,特别是应该及时地发现未来劳动力市场即将饱和的专业,最后就是教育部门应该据此为依据来进行审批专业设置,对于那些预计未来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应该鼓励发展,成立专门基金进行资助,对于预计未来市场需求萎靡的专业应该缩小投资规模,对于这些专业不应该只是注重量的扩大,而应该更多地是应该强调质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顶尖人才,这对于国家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将会具有重大的导向性作用。

四、总结

从以往的研究上来看,研究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政府政策的文章甚少,少数的几篇大多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笔者在第二部门运用大量数据分析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在中国的现象以及形成的原因,后在第三部门创造性的提出“高校—政府—大学生—用人单位”四维一体的信息传递系统,并详细论述了其中的专业预警体系,这都是笔者创新性的思考,难免都会有不足之处,只是提出一个雏形,有待于后来的专家学者加以补充和完善,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的能力结构,同时选取了8所高等院校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2007级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从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书籍,其中包括体育人才方面、体育教师学、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等。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的归纳与分析,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研究不足以及相关的前沿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借鉴。

2、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 选定健美操专项学生的能力结构指标,编制成问卷请专家进行评定、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专家的评分对各级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和权重分析。专家问卷发放15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15份,有效率为100%。

学生调查法:设计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对在全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等院校2007级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为87.5%。

3、数理统计法

对有关的问卷调查,咨询材料进行统计处理,运用SPSS在计算机上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的现状

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了:专项理论知识,健美操运动技能,能力的培养以及考核四部分。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趋势是对学生能力的重视,不再是把提高健美操的竞技能力作为专修课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指导技术训练;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掌握健美操运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

(二)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结构体系的建立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结构指标的确立,通过二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为搜集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搜集指标,为构建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做准备[2]。首先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与学生能力相关的原始指标,对所有指标进行筛选,其次对筛选后的指标进行重命名和分类,最后初步确定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结构体系的框架。第二个阶段为调查确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专(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9页)家进行调查和访问,对能力结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定,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笔者对能力结构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指标再次请专家进行评定,专家对问卷统计的结果普遍认可。最后确立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结构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4个。

表1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指标进行评定,将教学能力、训练能力、自学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竞赛及裁判能力、审美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确定为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结构的七个一级指标,七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三十四种能力被视为二级指标,它们共同组成学生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共有41项指标,其中包括7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按重要性排序为:教学能力、训练能力、自学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竞赛及裁判能力、审美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

(二)建议

将能力结构各层次的要求与传授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贯彻于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对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重新认识,打破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为主的目标体系,贯彻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