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就服装结构设计起始阶段的教学而言,课程内容大多数属于专业理论知识,如若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中职生将会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全无。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通俗的形式,让中职生轻松的学习专业知识,如可以引导中职生动手操作或者画设计图,让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与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知识。此外,在兴趣激发环节,教师可组织开展中职生与教师之间的各种专业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多方面了解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服装专业的兴奋点,接着结合兴奋点及课程内容之间的促进作用,借助实际教学、创设情境、质疑、探讨与研究等的不同方式,挖掘他们潜在的学习热情。同时,动手操作可以促使中职生始终保持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兴趣的一种绝妙方式,不仅可以让中职生的认识力与思维力得到提升,还能发展中职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创造性开展教学,多角度引导思考

借助有效的教学形式促使中职生构建一个完善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结构,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应以教学、传授知识及提高能力三者为组织课程开展的重点,构建教、学、做3合1的课程教学模式,这样能够让中职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把平面纸样设计跟立体裁剪进行结合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尝试。有很多的企业都选择采用平面制图后立体裁剪调整这一方式来开展制版工作,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已被实际所检验。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平面和立体的有机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并且,教学活动的多元性,也能提升中职生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1)多媒体教学的多元性。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穿插到教学当中,借助录像、幻灯片与图片等的不同形式,能很好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直接作用,可以让中职生具有更强烈的参与欲望,发展中职生的思维能力。(2)制图教学的多元性。制图活动作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课堂质量检验过程。制图教学即可对中职生的理论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效检测,又能在绘图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让中职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分析力与应用力。(3)语言表达的多元化。服装专业教师口头表达的水平,将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水准的口头表达能够巧妙地唤起中职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3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1如何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作为一门知识系列性较强的课程,有较完备的理论知识内容,教学中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结构设计的理论,包括人体与服装的关系,省、领、袖的结构设计原理及结构设计方法,各部件间的组合变化关系,因此习惯性教学常以理论教学为主来完成课堂授课;但结构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常需要实践补充来加深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理论知识最终是运用于具体的实物中,因此服装实践也是检验服装结构理论运用的最佳标准。然而究竟在什么地方运用实践、什么地方理论阐述、二者如何结合,使服装结构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服装结构课教学长久以来一直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1.2如何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诸多服装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服装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内容是其结构设计的基础,而服装工艺学、服装工业制板、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人体工程学等课程又以服装结构为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课程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是服装知识储备运用的综合课程,如果能将服装结构置之于服装系列教学的大课程中,不单纯地将其看为一门课,而是作为一个教学分支来展开教学,对服装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是一项深化工程,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贯穿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服装结构设计课教学模式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增加项目式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为未来进入社会的服装生产服务,因此不可避免地与服装订单及目的性生产相关联,因此在服装教学的实践中可以结合订单的实际要求进行项目式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如在讲到女西装的综合制图环节时,由于女西装结构复杂,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困倦和烦燥的情绪,不能正确将结构制图的方法掌握。在这个环节中可采取项目式教学,指定客户需求,让学生为其设计款式,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款式进行剖析和绘制结构图,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乐于实践,积极参与制图,再由教师依据学生设计的款式及结构图进行单独讲解和西装系列化款式变化及结构设计变化的综合总结,不仅使学生掌握一款西装的结构设计,还对比学习了其它的款式结构,增加了学好西装结构的兴趣,加强了款式图结构图间对应互换关系的认识。

2.2增设教学实验环节,贯穿服装工程各环节

服装如果纯以理论教学为主,会有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结构关系的理解片面化,适时地增加服装生产环节是对结构内容学习的加强。如学生在学过裤装结构以后,很多同学对裤装中的上裆、下裆、中裆、侧缝、横裆、立裆的位置混淆不清,相互间的关联更无从理解,严重地影响了裤装结构原理的掌握,只能机械的记忆,对不同款式的变化只能照搬照用,因此,增加裤装制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款式、制板并缝制裤装,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工艺制作很容易理解,此时再讲款式结构及变化,板型的疵病修正,印象就更为深刻。在实验环节结束后,学生们感慨地说:“实验中,我开始将裤子缝反了,后来终于搞明白了哪片接哪片,通过实验我知道了裤子制作的全过程,也知道了裤子结构图中线条的意义,很开心”,“通过制作我对服装结构产生了兴趣,很期待下学期的结构课”,“我在实验中知道了认真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使大部分同学对所学到的结构知识进行了运用和发挥,制板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简单的裁剪、缝纫操作为以后的制作工艺做好了准备,减少了易出错的环节发生。

2.3强化制图训练体系,提高制板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实现需用结构制图体现,因此制图水平的高低是制图优劣的体现,也是结构设计能力的体现,一张好的结构图不仅要求结构合理,还要制图清晰干净、准确表达结构意图,因此制图本领的培养尤其重要。结构课作为一门必修课,为了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多数高校将其设为考试课,70%~80%左右的成绩需要在试卷中体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结构图的绘制,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还要即时做好课下练习,制图中需要耐心和细心,稍不留心就会出现制图错误,而自己经常对较大的错误“熟视无睹”,小错误如不及时纠正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错误,因此课程中大量的结构图需要教师即时的纠正和检查,除此之外,对于不能时时关注的制图细节,可采取课堂互批互改的环节,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尽量避免学生带着错误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同时教学中还可适时地将制图作业或笔记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看到别人作业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位置。久而久之,在一查二批三看的强化制图训练体系制约下,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只有将制图训练做好,制图的本领提高了,结构制图的原理掌握了,制板的能力也才会加强。

2.4导入立体构成教学环节,提高服装综合制板能力

众所周知,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同为服装制板的两个方面,二者有着极大的互补关系,随着社会上人们对服装款式求新、求异心理的迫切驱使,立体构成式服装越来越多地走入社会,立体构成服装着装效果好,成功率高、造型直观,但单一的立体构成服装成本高、效果具有随机性,且受操作者经验手法、操作中必须具有人台等的限制,常具有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面料,达到优化设计效果的目的,如在领子的学习中,可结合花式领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结合的制板方法;再如样衣的试穿阶段,可结合立体构成的方法进行板型校正,减少了疵病,优化了设计。通过立体构成教学环节的加入,实现了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的结合,提高综合制板的能力,学生在教学中学习了方法,为高级制板水平的培养奠定基础。

3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转贴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平面与立体;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课程,是以人体为基础,研究服装结构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的方法与规律,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关系,它是把服装造型设计转化成服装成品的重要环节。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通常采用在平面的纸上或布上进行制板的平面结构教学,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适合成衣化生产等特点。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做到对所授知识的照搬照抄、死记硬背,最终对结构设计理论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学会用三维立体空间的思维去理解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组合,以及这种组合与人体复杂曲面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理解结构设计理论,灵活运用平面纸样的组合去体现服装三维的立体空间。

在以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塑造学生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立体思维的培训、“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立体思维的培训

服装结构设计通过运用立体思维对服装造型研究分析,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状及各部位的吻合关系,研究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形态,服装的立体思维塑造和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的造型实践,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人与服装都属于多维空间实体而存在,良好的空间思维意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服装的立体造型和平面结构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元素、组合形态却各不相同。平面结构的裁剪主要依据服装的外部轮廓来进行,明确的轮廓就表现出肯定的平面形态,而一个立体形态却没有固定的轮廓。比如平面上的一个圆形,它的立体形态可以是球体,可以是圆柱体,也可以是半圆形,显然,立体形态的创造不仅依靠轮廓(即投影),还要依靠实体的“量”。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其中的形态没有根本的变化,而立体形态则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却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经常培养空间立体思维,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分析设计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造型形态构成的数量、部件细部的吻合关系及结构设计分解的能力,而且还应将布料覆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对服装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结构直接进行悬垂、曲线、凹凸、褶皱和复杂线条的立体思维塑形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直观认识和知觉力,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立体空间组合概念。

二、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面对服装企业普遍反映的服装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不能完成结构设计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是各服装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里的“立体结构设计”不是指立体裁剪课程,而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理论而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部位的结构设计时,先用布或纸在人体模型上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从一块平布包裹人体时出现的各种结构形式(省、缝、褶等等),这些可变性形式带来的立体效果变化,以及从立体形态展开成平面的纸样外型,各部位结构线的特征等等,从而奠定了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学习基础。其次,对于复杂的款式造型,学生难以准确地将其分解转化成平面结构纸样时,可用直观的立体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服装的平面纸样与人体立体的关系以及相互转换关系。特别在讲授结构设计变化原理部分时,如服装的省道位置、省量大小、省道转换和褶量大小等等,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方法教学,进行机械的平面纸样的转化,缺乏对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学生是很难理解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和结构变化原理。又如裙子的褶裥设计,学生对平面纸样褶裥量的大小难以掌控,以及对立体成型效果模糊,通过立体结构设计观察相同面料质地与不同的褶裥量,及不同面料质地与相同的褶裥量等形式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变化原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服装工艺设计是服装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将已裁剪的服装裁片经过缝制、整烫等手段制成服装成品的过程。现在的服装市场注重品牌风格、服装质量和制作工艺,急切需要对服装面料、款式造型、制作工艺等全方位把握的服装人才。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关系紧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实践性。结构设计课上学习的各种制板方法及纸样制作,如果不进行样衣制作、板型的修正及服装面料的选择来验证,最终还是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同步提升。因此,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可以使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实用化。比如在讲授半圆裙底摆结构时,先不将裙长斜纱部分减短,让学生按纸样制作出来,穿在人体模型上观察裙子底摆长度的变化,就会发现因面料纱向的不同所产生的悬垂性的不同,裙长斜纱位置的长度最长,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将该部位长度减短,并且根据面料质地的不同,减短的长度也不同,从而使学生脱离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过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去理解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立体思维塑造与服装结构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款式造型到结构设计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涉及到人体体型特征、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构成方法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对不同款式、不同造型的男装、女装、童装进行了整理结构分析和设计,也涉及到上装的衣身、衣领、衣袖结构等,与下装的结构种类和设计变化。总体上来说,教学内容众多,如果教学目标与方向不明确,将会严重制约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引入项目教学法概念,以服装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创新服装结构设计内容和形式,促使项目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积极发挥作用。

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与指导作用,一般来说,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都是由学生独立处理和完成,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项目最后的评价。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负责意识,不断深入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项目,并把握好项目设计的整个过程,从每一个环节出发落实好项目的基本要求。它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相对来说,需要树立多重性的目标指向,项目教学法指出学生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在实际的项目研究教学中可控性较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师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教学方法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结果,在得到这个结果后进行一定的展示和自我评价。整个过程中,学习重点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并不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教师仅仅是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

2项目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应该包括完整的、真实的教学内容。利用项目教学法指导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必须提供一切可利用的实施条件,把握好课程教学内容,并树立明确的服装人才培养目标,将项目设计和教学内容结合,探索出以项目为主线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2.1以项目为主线强化项目设计与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指出项目是整个课程与教学法的精髓,需要强化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其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具有明确的项目设计内容,需要树立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不断整合教学内容,按照人们对服装结构设计认知的规律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排列,并结合实际项目设计传授相关的项目理论与技术基础,使学生学习到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并提升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的可参与性。其二,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分解成具体的项目,以具体的项目研究形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应以问题为牵引,强化项目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的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明确服装结构形式的设计,并围绕项目积极展开智力活动教育,吸引学生对项目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具体的服装生产设计项目服务。其三,把握好服装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以服装项目设计为主线,增强服装款式的设计,以二维平面展现贯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多个知识点,通过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收集用户的信息,与相应的用户进行接触,分析他们的需要,结合报价、工艺草图、实物图等制定合同计划,形成产品后让教师检查,并进行自我评价,为下一个项目做好准备工作。

2.2以教师为主导选择教材与教学设备

应借助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借助其他教学设备积极实施辅助教学。其一,结合当前国内服装领域的需要,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强化服装结构设计教材内容的把握,通过对源自立体的了解,逐渐形成平面、再到立体的服装设计。比如,设计复杂的女装,上衣在省、褶的应用上都很容易掌握。其二,借助电脑及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增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强化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等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结合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服装结构设计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与生动性。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图片、立体影视等形象地呈现服装的结构,将服装结构转移、切展、放量等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尤其是服装结构设计制板中,含有极其细小的变化,只有通过投影放大,学生才能看得仔细清楚。学生也可以通过服装CAD软件,掌握分割服装结构设计中的成片、变形、切展等工艺手法。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其一,利用项目教学法积极实施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方法。服装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对人体的一种认识与勾勒。学生学习服装结构设计,必须从认识人体开始,在了解人的曲面结构后,积极转换学生的形象思维,从一维向二维人体发展,确保服装与人体之间,可以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理论,从而以二维服装的结构造型使得学生学习到服装结构设计知识。这需要学生认真测量人体尺寸,并做做记录,结合自己的身体尺寸定制1:1原型制板,促使他们从孤立的人体部位尺寸出发,联系到人体的整个曲面结构,从而进行服装设计。其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双管齐下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在项目教学法下,学生都应掌握1∶5或1∶3绘制服装结构图,深刻理解相关的绘图方法和公式,结合自身身体特点多次缩小比例,进行平面制图绘制,并进行1∶1原板绘图,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人体尺寸与衣板的大小。当然,学生也必须注重手工成品制作,结合项目学习服装的工艺制作方法,并实验室进行实验,完成一些手工制作。

3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在多重性的目标指向下强化学生关于服装结构设计学习的培训,以实际的项目为主线注重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师生共同完成服装结构设计项目。

参考文献:

[1]林燕萍.项目教学法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16(09).

[2]吴学云.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Photoshop课程应用中的几点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服装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服装结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文章结合本院服装专业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及培养创新性实用型人才要求,围绕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育内涵,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中主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在多模式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一、传统服装结构系列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往往依据课本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随堂以缩小比例跟随作图,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应用时生搬硬套,多侧重于平面结构的分析,空间感较差。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着公式――图纸――实践的教学套路,学生被迫在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结构知识,由于过于抽象,所以并不能够很真实地体会服装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加上四年课程下来学生动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也对结构和工艺理解不十分透彻,这在其工作后很多年都会影响设计能力的提高。[1]

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育内涵

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艺术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综合知识的集结,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最重要的结合点。

三、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005年在杭州举行的国际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高层论坛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就中国高校实践课程进行了阐述:“教育和实践是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服装设计教育实践包含两层含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基于此可以把精彩的设计创意加以具象化、物质化,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该教学改革是在现代高等服装教育优势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法则,可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由常规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将打破以理论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增加学生和服装市场的亲和力,使高等服装教育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更加科学、更完善、更合理。

2、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培养学生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拓展课程空间。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必须同时改革原有的课程观念。[2]因此,“既重视服装操作训练的实践能力培养,又注重服装结构设计艺术创新”的服装结构设计崭新教学理念的定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学生把精彩的设计创意加以具象化、物质化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服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

综上所述,此研究对高等服装专业的长足发展尤为迫切和必要。

四、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建立多种样衣“分拆式”与“修改式”的教学实践模式

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多种样衣的“分拆式”与“修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与制版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系统的、完整的。在此模式中,整个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先动手,后动笔,先师傅,后徒弟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理论概念先入,可巩固结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为以后进行款式和结构设计打造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

2、进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

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是创造一种条件,让学生自行探索,更新原有知识的经验从而建构新的意义,达到丰富改造已有知识的目的,自己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更是帮助者、合作者。[4]因此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使用“师生对抗”、案例教学、“方法+实例”等适合本系列课程规律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培养多种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具体是在著名时装设计师设计作品中选出几款较为实用的,分组让学生进行作品解析,通过组员讨论的方式,探讨款式的结构和加工特色,从而强化学生对服饰款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款式特征,可以娴熟地将三维的服装转化为两维的服装样片和样板,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另外面向服装企业与市场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实习机会,鼓励学生以本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平台积极创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模式探索,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服装结构系列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教学中,单纯以课堂为主的教学还很不够,要尽可能紧密地与服装生产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环境进行设计,积极与服装市场结合;顺应行业需求构建起同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教师和企业共同评判,强化校企联合。学生通过校企实习基地的实习与实践巩固,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因此高校针对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这一特性,通过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模式创新,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4、构建以丰富的服装科技文化竞赛为训练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之外时间,进行丰富的科技文化竞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与制版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知识才是系统的、完整的。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及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相关知识,对学生参赛的服装设计效果图进行结构解析及创作细化设计,完成参赛要求作品的款式图、结构图及工艺图,并通过此过程激发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服装结构与制版探索的卓越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语

当今新形势下,中国服装设计需要具有里程碑式的、创造性设计,更呼唤我们能孕育出符合时展的伟大设计师。实践证明,服装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既要传授给学生既定的技术和技艺,又要强调理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设计思维和实践方法。因此,基于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可使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与服装产业接轨,培养创新性实用型的服装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效而不可多得的途径。

【注 释】

[1][3] 齐雪源.“分拆式”与“修改式”服装结构教学法研究[J].装饰,2010.(3).121-122.

[2] 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5-58.

[4] 李凌.服装设计创意思维训练的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10).213-215.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 服装结构设计 创新 指导思想 实践

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以对服装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创新性,实现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堂目标。下面我们对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的创新要点进行分析探究。

一、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指导思想

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要以培养“艺工贸结合”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为教学宗旨,确定“以结构带两头”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摒弃过去唯美主义的教学程式,将此课程建成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创意的实用型课程;建设成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并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精品课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展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比如调整课程结构,确定以服装结构设计为重点;修改教学计划,将服装结构设计及工艺提前,加强立体裁剪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服装专业活动,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通过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服装实验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对服装实验的要求。以基本、综合、设计与提高性实验为梯次模块结构,从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企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实践探索

想要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实践探索,根据培养目标,加强多个方面的建设,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服装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证内容进步性的前提下不断渗透现代服装结构的有关设计概念、结构与技巧,紧跟潮流时尚,凸显时代文化气息,使学生能够动态地掌握服装流行与结构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突破概念难点、发掘教材疑点、分析习惯误点、介绍前沿热点,尽量解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智能化的服装结构设计题库系统,运用于教学测评和远程学习。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服装结构设计实验教学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重新规划实验项目和内容,增加现代的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实践环节,将服装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开发与实验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创建服装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不断接触服装结构设计前线的潮流文化气息,将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优势与服装结构设计相结合,避免造成僵化脱节等状况。

创新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配合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学中多个环节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比如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围绕服装结构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从制图到缝制工艺,通过完成一件服装的制作加强对服装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被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人才。通过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服装造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服装的设计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服装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实践来锻炼和培养技巧,通过参赛加强对时尚和市场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鼓励其积极走出校园参与服装企业生产实践,这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有助于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而言有着积极的探索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座谈会邀请了服装生产和营销企业的设计师、制版师、营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服装教育工作者、政府主管相关部门成员和往届毕业生等。为避免讨论内容带有个人偏见,座谈会分三次举行,每次邀请的人员从事相同职业但来自不同企业。会议讨论内容主要针对三个问题:一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企业在聘用服装专业高校毕业生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三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总结座谈会反馈的信息表明,用人企业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守十分重要,要求学生掌握更全面的专业技能;而目前的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需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且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缺乏创新能力。毕业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滞后于企业的生产现状,且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不足。

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得到的人才需求方向、能力构成等,我们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本科院校服装教育的实际现状,将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艺术工学”的办学特色,强调职业素养的培育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等从事服装产品的生产、设计、营销、管理、服务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商检、行业管理等工作,培养面向地方经济与文化,具有开放精神的艺工结合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掌握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较强的艺工结合特色;具有独立完成服装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纸样和推板及确定加工工艺与成衣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掌握主要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能力;具有服装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和管理部门对服装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服装学科和服装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开发

1.以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设置课程群

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将其专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方向:服装造型能力、服装工艺设计能力、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能力[1]。按照能力培养方向将专业课程设置成四个课程群,即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群、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群、服装管理与营销课程群及特色课程群。

2.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或基础课教师多出自纯美术专业,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从而使专业基础课没有发挥出“基础”的作用[2]。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明确了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如“设计素描”课程要注重对学生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的基本塑造能力培养,熟练掌握线形素描技法;“表现技法”课程主要讲授以各种面料材质、各种款式服装的人体表现技法为主。“服装材料学”课程,传统教学只注重服装材料的理论讲解,缺乏对服装材料的理性认识,进入设计应用及工艺操作环节时,学生不能恰当地把握服装材料的风格、性能、特点,选择及应用时无所适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服装材料实验”课程,在理论课程中增加了服装面料市场调研等环节,建立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3.建设“连贯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结合教学

1.引言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包含知识面较广的专业,在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各门该专业课程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正在逐步进行。其中关键性的课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课程改革的紧迫性最强。不少本专业领域的教授和讲师希望通过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程结合来达到课程理论知识讲述与学生实习操作相联系的效果。对服装样式、结构设计的教学引入相关的服装制作工艺内容,让学生在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形成一个从设计到制作的系统化流程,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达到企业从设计到制衣一体化的要求。

2.现阶段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1教材内容需要推陈出新

通过对几版教材内容的考察,笔者发现这些教材出版日期大多已经在三年以上,而其中的服装设计案例更是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今的流行趋势。教材的理论性极强,但也仅仅偏重于这一方面。知识点不能与时俱进、设计理念又过于僵化抽象的教材,让教师的教授过程充满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消磨殆尽。服装设计行业极强调的动手能力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单线灌输式理论教学中被忽视了。教材作为案例分析的陈旧服装款式、原本明晰却被过多的理论性解释变简为繁的知识点、缺少实习机会等因素都让学生对专业课的含金量产生了质疑,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更因此大打折扣。

2.2教材与课程的结构设计应该改进

目前服装设计专业课大部分院校采用的都是先讲授理论而后根据理论进行实践的教学程序。但教材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安排过多,严重挤占了教师引导学生实习操作的课程量。从学生的认知常态来说,理论部分原本属于难以消化又容易忘记的类型,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期限内只是教授理论,学生记住当堂课的理论教学丢掉几天前授课内容的情况屡屡发生。到了实践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忘记了实践课针对的的是什么理论。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程分为两门,授课教师也各不相同,造成了这两门原本紧密相连的课程被生生割裂。在结构设计和工艺课程中基本属于同一类的知识点,被不同的教师以迥然相异的教授方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能形成系统化连贯化的印象,让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达标。素质教育强调的实践和创新在这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鲜少出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很强调直观印象,强调对于学生情绪的激发。只有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操作有机结合,学生才能通过领会教学内容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亲自完成一套服装从设计到工艺制作的全过程,达到学习的目标。但当前这个专业平淡呆板乏善可陈的教学过程与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改进工作迫在眉睫。

3.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势显著

针对上文所述目前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一定的实际教学活动和对国内外相关教学领域理论的揣摩研究,试列出下面几点改进方法:

3.1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穿插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对于服装结构设计教材和服装工艺教材可以采取合并教学的模式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简化一些知识点的理论性阐述。围绕课程的核心内容引入符合时代风尚的服装设计教学案例,让学生产生眼前一亮的心情。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美和时尚的感知都比较敏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平台设计一些课件,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课程进行前布置课题,在教学论坛上传与之相关的材料,给学生提供下载参考的资源。让呆板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易懂。与此同时,在课堂进行中坚持以学生实习操作为主体,提供一部分固定的课堂时间给教师与学生互动,调动课上交流的活跃气氛。对学生实习操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向教师提问的方式解决。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单线灌输角色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3.2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重置

服装工艺课教授的操作过程与服装结构设计课相比较为繁琐,需要课时较长。服装从设计到制作是一个系统连贯的过程,设计师认真采集体型数据信息、而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设计和结构图绘制、样图完成后选择适合的制衣材料,最后进行裁剪和缝制整理。这一套整体化的流程不能因为专业课的独立而被截断成互不相连的散碎部分。对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课程的合并教学,可以改善设计课挤占实际操作中需要大量耗时的服装缝制工艺课课时的现状。教授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应该对双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授课过程中将前期结构设计与后期服装材料的选择和缝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烫料和缝衣程序不了解所造成的服装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结构设计又对学生在服装工艺实践中亲自动手缝制剪裁产生了激励的作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合并可谓双赢。

3.3以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每一位设计师看到自己的作品渐渐成形,心中的喜悦之情都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通过服装结构课程与工艺课程的合并,教师可以完成一个比较整体化的制衣流程教学,打破了以往服装设计教学和服装制版教学以及缝制服装的实践部分相分离不够科学合理的教学布局。在这个条件下,教师可以将企业的服装设计内容适当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尝试着完成企业服装设计师所要面对的设计项目。例如,偏重某类风格的秋季服装系列,每个系列至少包含六、七套不同的设计方案。这类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很适合作为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题。学生在完成这类课题的过程中从结构设计到服装工艺都要亲自动手,对其把握色彩和结构以及各种服装面料特性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这个独立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被激发,使课本知识从纸上的签字真正变为了触手可及的设计作品。在课题完成后,可以组织一个小规模的学生服装设计作品展览会,让不同班级学生相互观展评分。对于比较成熟的设计展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服装企业的设计师发表意见,通过交流和研讨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设计制衣水平。

4.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对服装类专业教学发展的深化改革和研究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也是极大的促进,这样才能满足当今企业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杏元.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现状与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06期

[2]魏静,韩滨颖.我国服装结构设计教育的地位、现状与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付冰冰.浅析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时。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前几年出版的,这些教材中的知识点或款式项目比较陈旧,而且特别偏重理论方面的知识,已经不适应现服装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对目前的培养目标相差很远,学生学起来费劲,老师讲起来费神,过多的理论知识将原本简单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很抽象也很枯燥,学生对知识点不感兴趣,有的东西学生根本就听不懂,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老师的教学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学安排上不合理。

目前沿用的教材,书厚,教学内容多,消耗的教学时间太长,先课堂理论教学后实践操作,这样做的弊端是:(1)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间隔的时间过长,学生对原来学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把几门课程截然分开,进行独立教学,就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不能紧扣实践教学,显得盲目和随意。(2)教学中会出现多次重复,而且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教师,教学的手法也会有不同,就会出现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结构和工艺的讲解有区别,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提高不了学习效率。(3)教学无创新,不生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服装专业的教学创新潜力应该比其他专业大得多,而且更直观、形象、生动。然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却是空对空,教材上给定一个公式,讲解半天,太抽象,学生听不懂,都在打瞌睡,导致学生厌学。

二、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的结合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结合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几条措施。

1.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材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的教材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把原教材中的知识点简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简单扼要,让学生上完课之后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2.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五个层面。要想把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好,首先应该对服装制作有基本了解。服装制作一般都要经过裁剪、缝纫、整烫三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又都有不同的制作程序,如服装裁剪有五个程序:测量体型—结构制图—排料—裁剪—整理裁片。服装缝制和整烫少说也有七八个程序。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那么起码要排四个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相对独立,互不联系,在课时安排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容多少安排的,互不照应,很不合理。比如,在实际中缝制课需大量的时间,但服装结构设计课却占了超出服装缝制课三分之一的时间,授课内容也空、杂、繁、重。空就是结合实际不紧;杂就是不系统;繁就是教材本身也是借用别人的,交代不清;重就重复,服装结构设计中讲过的许多东西,在讲服装工艺中都有可能重复。针对以上弊端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1)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相结合,首先就要将教师重排,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师要会上服装工艺课,服装工艺的教师要会上服装结构设计课,而且在安排教师时一个班级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这样在两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知识点才不会重复,选择模块教材进行教学时从结构设计到工艺必须采用一个流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不容易遗忘,而且理论跟实践教学结合得非常直观。(2)课时比例是二比三,即服装结构设计两课时,服装工艺三课时。(3)授课形式是一步到位,即制什么图打什么版缝什么衣烫什么料,一般是先做部件后做成衣,先易后难,先小后大。(4)教学方法先是老师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要精讲;然后就是老师以示范、演示;学生再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一遍,不懂不会的地方请老师帮助或请会的同学帮助;完成后进行上车实际操作;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学生的心理共性都是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我们将实践订单的一些任务交给学生完成,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做出交给的任务,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完成一件作品的兴趣,再通过完成作品的等级进行适当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设计式作业训练。设计式作业训练,一方面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这类作业不会是现成的东西,必须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把设计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这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起促进作用。例如,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题目是:根据当季流行的风格自己设计一系列服装,一个系列一般为五套。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从画设计稿到买面料,甚至结构制图跟工艺都要自己完成,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流行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面料的采购,以及对款式的定位,将学生学到的综合知识进行一个结合,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不足,需要补充哪方面知识,在学生完成作品以后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

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有机结合,使理论更好地联系了实际,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课程安排不合理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既有效地掌握服装制作的理论,又圆满地完成服装工艺的实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并加以完善该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8.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设计教学;结构设计;工艺制作;教学模式

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服装行业的发展形势,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服装行业每年的发展形势都不一样,每年所流行的服装款式也是不一样的。反过来,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也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服装设计教学担负着满足人们精神追求和时展需求的重担,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使该教学活动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开展服装设计教学,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大体现。

(一)、时展的必然要求

服装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定形式。服装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在物质经济水平低下的时期,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仅仅停留于保暖、遮羞阶段。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阶段,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因此,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服装的审美功能主要由服装设计和制作工艺所决定,在如此形势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能够培养处更多高素质的设计师,从而设计出更多具有高审美价值的服装,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审美需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先进生产技术和较高生产水平的带领下,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服装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们对服装有很大的需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服装行业的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技术,而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在服装行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展服装设计教学,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是满足服装行业发展需求的重大体现。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过时,教学内容陈旧

很多服装学校在开展服装教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很多年前出版的书籍,里面的内容是多年前流行的东西。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具有时尚眼光、紧随时展潮流的人才。服装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而决定的。服装学校使用过时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影响到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状况。

(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影响教学效果

服装设计学校使用过时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严重地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此外,落后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进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教材内容多,需要安排多课时教学,这期间就会让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浪费在过时的理论教学活动中,久而久之,其中的弊端就会逐渐显露出来,例如,理论学习时间过长,致使理论与实践活动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

(三)、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相分离

当前,在我国服装设计学校,普遍存在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相分离的状况。例如,有些学校在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活动时,将服装结构设计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对于服装的工艺技术,则采取了直接忽视的态度。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他们只懂得设计服装的结构,而对服装的工艺设计却丝毫不懂。而有些学校则将制作工艺当成教学的全部,导致该校的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到了如何制作服装,而不懂得服装设计。

三、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教学活动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措施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与服装工艺制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此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设计师。

(一)、树立新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针对服装设计教学中,结构设计教学与工艺制作相分离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型的服装设计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将结构设计教学与工艺制作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既会设计服装结构,又能将所设计的服装亲自制作出来的设计人才。对此,教师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并采用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新型的课程体系上,这就要求学校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建立新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其一,将服装设计和工艺设计制作结合起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可时常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与实习,让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熟悉了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设计灵感和动手能力。

(三)、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很多教学活动中。将此种教学方式应用到服装设计教学中,建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现代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弥补当前服装设计学校教学活动中,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服装制作工艺教学相分离的弊端,有利于提高服装设计学校的教学效果。就拿牛仔裙的设计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采用纯理论的讲课方式,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关于牛仔裙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采用工作室现场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将所学到的设计知识融入到自身的设计理念中,并通过实践活动,将牛仔裙制作出来。教师在开展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相互的探讨,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从而培养出既懂设计又懂制作的设计人才。

结语

在学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结构设计教学与制作工艺教学相分离的弊端。服装设计学校,要想切实提高服装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就应该采取措施将设计教学与工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付冰冰.浅析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3]姚平,周家伟.浅论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其重要性[J].广西轻工业.2010(12)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服装设计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走向服装设计行业的桥梁,文章试图从服装设计基础课群中的创新思维课程设置、艺术风格的个性培养、基于生产的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服装设计;创新思维;创造力;艺术个性化;教学实践

一、服装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入学后接触较早的课程。良好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动手技能,也为培养具有独特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人才搭建了必要的平台。然而,当前服装设计基础课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中设计理念陈旧,教学存在同质化现象;一味关注本专业的教学,没有拓展相关课程教学,没有设置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艺术个性的发展课程;缺乏对流行趋势的分析和对文化潮流的体验与挖掘;教学实训过程程式化,与服装生产结合较少,难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服装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思路

1.服装设计基础课应增加科学创新思维的相关内容

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服装设计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新颖,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和基于理念的形式创新。因此,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造型视觉元素、形式感的设计层面上,需要学生以更高的角度,从设计伦理、环境、生态等方面考虑设计作品,并关注产品最终的去向,这才是设计的精髓。以往教学更强调偏感性的视觉艺术形式方面,如材料肌理、服装造型规律、色彩搭配等形式内容。这种教学能使学生快速掌握一般的造型设计规律,但容易束缚学生的创意天性,压制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敏锐感,以及个性表达欲望,导致设计的作品缺乏深度,流于形式,存在同质化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增加培养科学创新思维所需的如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设计心理学、美学、环境学、创新设计理论及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美国康奈尔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开设了行为分析课程,鼓励学生根据人的行为方式设计服装,对学生服装设计作品的评价不局限于视觉造型的新颖性与艺术性上,更多的是探索人与服装之间的互动。如,学生对服装进行可拆卸设计,穿着者可根据所处环境变换服装的样式,通过拆掉或添如袖子、衣领、帽子等部件,变化服装风格。最具创新之处在于,一些服装使用以废旧包装材料和人们丢弃的服装制成的可再生、可回收材料,由3D技术打印制作。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基础课程设置,培养了学生独特的设计视角和独立的设计观点,真正从理念上深化了服装设计内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服装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更要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学生设计理念的层面。教师可通过开设设计伦理、行为环境、生态理论等基础课程或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调研和自习等形式,建立科学、创新、多元的服装基础课程体系,调整课时分配和课程结构,更新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服装时尚潮流千变万化,设计作品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才能吸引挑剔的消费者。这要求设计者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能运用当代时尚服装设计语言表现深厚的文化积淀。艺术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艺术呈现多样的风格也是必然的。然而,以往的服装设计基础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作业衡量标准单一,忽视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导致学生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存在同质化现象,更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制订不同的作业标准,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感受,运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进行表现。学生存在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性格色彩、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设计创作中体现区别,鼓励学生展示个性,避免相似的设计,使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如,在服装设计造型基础训练的课程中,教师既要讲解服装造型设计常用的平面处理手法、服装制版手法,又要展示如传统手工、后现代设计手法以及三维技术等改变服装设计视觉形态的手法,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基础中的关键结构形式设计原理并灵活应用,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勇于尝试颠覆传统美学的设计方案,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各种材料,设计出变化多样的作品。

3.服装设计基础课需要衔接服装结构设计、工艺要求、系列

产品开发与推广等课程,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装设计的创新必须依托服装生产、工艺、结构的创新。因此,服装设计基础课教学必须解决以往空泛地讲解设计理念、基础课与设计实践难以衔接的问题。教师应改变只重视设计理论传授的思路与模式,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优化课程内容,在讲授基础理论规律的同时,结合专业要求贯穿服装结构设计、工艺要求、产品开发、市场调研等课程内容,使学生明白服装创新设计绝非天马行空的随意想象,更不是描绘效果图的纸上谈兵,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设计因为制作工艺、结构处理的手法不同会产生设计面貌的差别。服装设计的创新需要设计者了解、调研、分析市场和消费者,从而有的放矢,将设计思路传导给客户,主动地创造将作品转化为商品的时机。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服装造型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的科学方法,熟悉时尚潮流变化规律和材料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服装产业流程,掌握服装系列产品开发与推广等知识,经济高效地进行设计。因此,在服装设计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设计主题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服装造型;模拟公司实际操作,绘制标注有工艺说明、面料小样的实际生产设计图;对自己的作品作出成本经济核算,确定目标顾客;分析产品特色,制订营销方案,从而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服装设计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具有目标性、实践性、创新性、高效性,变得生动活泼。

结语

我国服装产业正处于由密集型生产向品牌个性化、智能化、时尚化服装设计创新转变的过程,因此,在服装设计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梳理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群与专业课程群的衔接关系,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视角,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

作者:杜娟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结构设计原理体系的建立对结构设计实施的重要性。

第一,在已知结构设计理论领域,谈得最多的是结构设计的方法,而指导性的原理、法则谈的不多,且不成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可谓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大致可分为两大板块,其一为平面法(称之为平面分析法更准确些),其二为立裁法(称之为立体模拟法更贴切)。立体模拟法直接、有效解决问题,无需太多理论依据。可平面分析法就不一样了,没有理论依据比较让人费解,例如,平面分析法又分为比例法和原型法,而比例法包括胸度法、短寸法、D式、矩形法等,原型法又包括文化式、登丽美式、母型等。方式方法之多让人目眩,初学者更是无以适从,难以决择。所有方式方法作为结构设计的一种手法无可厚非,但将这些方法作为结构设计原理就说不过去了。

第二,在结构设计实践领域,也就是制板过程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施各法。很多结构设计师,他们使用的方法和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均有所不同,有人说比例法好,有人说原型法好,当然也有说立裁好的。成熟一点的结构设计师掌握的方法也多一些,那么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依据款式效果进行结构分解呢?可以说这类结构设计师肯定具有一定的变通方法和能力。可是,问到他们是否有具体理论依据或原理、法则之类的问题时,则大多数结构设计师都感到很茫然,不是答非所问就是说主要靠经验。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现在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实不难发现所有的结构设计方法和实际操作中,人们都在应用一些结构设计中的共同原理和法则,只是没有充分、系统地进行发掘和总结。只要我们把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系统地建立起来,所有结构设计方法都将有章可循,融会贯通,也就避免走很多的弯路,甚至能总结发现更好、更快捷的新方法。另外,一种结构设计方法很难与服装造型设计联系起来,说明结构设计与服装造型设计的关系,如果把结构设计原理与服装造型设计联系起来,将进一步加快服装设计一体化理论构建的进程。建立结构设计原理体系,也将更容易理解结构设计承上启下的真正意义。所以发掘、总结、探讨出结构设计原理越早越好。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结构设计中有哪些原理,怎样理解这些原理,这些原理在结构设计中究竟起到些什么作用呢?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进行理解。狭义就是对服装设计款式效果进行结构分解的过程;广义又分为两层意思:(1)服装设计追求的是设计的款式着装于人体的效果,也是人体的包装设计,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在剖释款式效果的同时不容忽视作用于人体对其结构的影响,服装结构设计也就是科学而富有创意地处理人体与款式二者的关系,追求完美的结构分解的过程。(2)服装设计主要追求人体包装艺术效果,同时服装也是通过技术加工成型的一种结果,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服装结构设计也就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再现,并充分考虑工艺技术操作的可行性的过程。

结构设计既要从款式效果入手,也要考虑工艺设计的可行性,结构设计的原理也应该围绕款式设计与工艺设计来进行探讨。

1.模拟与补整原理

模拟:在既定效果与人或人模的基础上进行感觉上的同化。

补整:为综合设计效果与人体机能对结构进行合理的重塑。

结构设计原本就是对款式设计的合理分解过程。款式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外部造型设计,造型分A、V、O、H、X五种基本外廓;在结构设计同样先考虑结构轮廓,大体轮廓对款式效果进行模拟即可。外轮廓结构线的处理细致一些便要充分结合人体的外形结构来进行模拟,最终使其与效果同化。模拟在结构除轮廓外还有许多地方要模拟才能与效果相符。例如一些仿生设计,类似燕尾服、丝瓜领、心形口袋等。在结构设计中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不管平面分析法中的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模拟的原理,在立体模拟法中,模拟作用不言自明。

服装设计包装既要考虑设计外观效果美,同时也要考虑人体机能与形体美的塑造,所以在结构设计中要达到款式效果,必须对人体起伏与关节部位进行合理重塑。像用于立裁的人模一般都进行过合理的补整,除了形体补整外,在结构设计常用的互借法则及省移都是补整的具体运用,如大小袖的袖偏互借,前后片量的互借,过肩、肩克、省移等。

2.比例与分割原理

比例:是指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通过其长度、距离之间量的比较,所产生的平衡关系。

分割:是设计手法和美学原理在结构设计中的延续和具体化,也是把整体合理断开,致使整合后更完美的手段。

结构设计是款式效果设计的具体量化的过程,在量化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运用了比例这一数学原理,结构设计的平面分析法立了一种为国家英勇奉献的精神典范。90年代开始,江西省的城市公共艺术向装饰性方向发展,重视表王见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如江西九江外难的《九江魂》文化浮雕墙,描绘出九江的历史和当年的抗洪场景。还有一些城市雕塑小品,多以民俗为题材的铜雕,南昌胜利路上的标志性雕塑《章水井》和上饶市抗建路步行街上的《三口一家》,极具代表性,刻画的个个惟妙惟肖,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但目前江西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的作品较少,随着国内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也逐渐增多,江西应与时俱进,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让人们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这样才能使整个城市更和谐,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中,所有方式方法都运用了比例原理。也正因为所采用比例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如果能分析得法,目的相同,同样都是量化各部位的结构关系,还可以产生更多的方法来制图。如胸度式、短寸式、D式等都是给定已知条件不同,用不同比例方式来权衡未知的量的制图方式;原型法则先用比例量化制模,后参照模具已知量与效果存在的差异进行补整制图。通常在效果设计立体塑型相对简单的情况下,用比例原理、平面分析法来进行结构设计,在积累大量经验的比例数据后,可快捷、方便、有效直接分解出结构图。在立体模拟法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也将用到比例原理,先运用比例数据确定模拟裁片的大体形状,操作起来将事半功倍。

分割一般伴随比例未定位,分割是设计效果造成视觉;中击常用方法。简单的讲分割按款式设计图以比例定位模拟便可,但有些分割精妙的地方在于融合了人体曲面,结合省褶一起应用便复杂一些。也正因为有了分割使原本看似简单的包装结构变得丰富多彩。如我国古装一个简单裁片只分割开口便可成衣,而现今二开身、三开身、四开身甚至几十个分割裁片组成一件衣服,所以在结构设计中分割原理的熟练运用就尤显重要了。诸如主体前后、左右的分割,公主线分割,开刀背,过肩、肩克等。同时对称、均衡、比例、协调等美学法则在分割原理应用中也不容忽视。

3.收省、褶皱原理

省与褶:通常被解释为把多余的面料省去与剪掉或折起来。另一层意思是省因设计造型与符合人体起伏变化而产生、并进行形状、位置、大小及长短等一系列变化;褶更多连同节奏韵律、装饰等美学法则一起使用。

在结构设计中,省、褶作为一种比较特有的现象规律而存在。省、褶多用于轮廓、边线(连同分割)针对人体隆起部位而使用,也可理解为弥补部位差而生成。省、褶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原则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原理来普遍使用。

省使平面的面料符合设计造型与复杂的人体曲面,因人体的起伏部位围度与距离数据差的存在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规律。

(1)省可以处在轮廓,边线部位名称来命名。如胸省、肩省、臀省、腰省、下省、领省等。

(2)在满足一定的造型所需量的前提下,省可在隆起部位四周任何边线位置上进行转换。

(3)省在立体塑型效果及工艺的要求下,省大省长可形成一定规律,即省长一般为省大的四倍以上,省尖距离凸点3cm-4cm的距离(此规律仅供参考),参考数据如表1。

因考虑工艺设计要求省大一般不少于1cm,同时考虑人体突起部位到周边轮廓的实际距及塑型要求,省大也很难超出3.5cm(仅供参考)。

(4)依据造型效果及曲面吻合要求,省的形状选择也有一定的预见性。

因省在塑型方面作用大,所以省的运用在结构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省与褶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省追求立体塑型的外观平整性,褶在平衡部位差的同时,更多追求一种律动与立体、层次、装饰的效果。褶常与分割结合运用,使结构产生更多丰富变化;褶的使用唯美的因素稍多一些,结构处理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把量核实保证整体造型不受影响即可。当然也有一些难度大的便结合立体模拟法解决。

4.协调与统一原理

协调:指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量与形的吻合。

统一:指设计效果与结构、结构与工艺设计的吻合和一致性的追求。

服装结构设计中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连同分割,涉及二个结构裁片的相拼接问题都力求相互吻合,接口处的量与形的协调是关键,量与形的考虑因素除设计效果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工艺设计成型的要求。各部位的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诸如领口、袖窿、衣身前后,分割的上、下、左、右的协调是结构设计的重点之一。对里外匀、吃势、结构线流畅等要求就非常的细,这些要求也是早就在结构设计理论中形成了共识和规律,例如,结构线的要求,直线与弧线、弧线与弧线相接都严格按照圆与切线的数学法则来处理。

服装结构设计中的统一追求是效果、结构、工艺与人体的完美结合。而在结构设计中追求的效果除结构特点外,也可指对着装后的松紧感觉的评估,类似紧身、合体、宽松等设计效果在结构设计也有相应规律可循,并可以量化,以下是效果,人体、结构结合的参考图表(以胸围、臀围为例)。

效果:非常紧松、紧松、合体、适体、舒适、宽忪、非常宽松。

人体:量取净体B、H尺寸(如表2)。

成品规格:成品B、H规格尺寸。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刺绣;现代设计;服装形态;传承发展

一、刺绣与服装设计

1. 服装设计的概念

服装设计是一门融入自然科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层属性。以服装材料为素材,以服装为对象,借助一定的审美法则,运用恰当的设计语言,对人体进行包裹和打扮,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造过程,服装是人类息息相关的物品,设计师是其产生过程的第一步。

2. 刺绣的概念与发展

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用针和线“作画”,在织物上讲述故事。它的基本元素是针法。像画画一样,刺绣反映人们的风俗、文化、心理等。刺绣是一种艺术形式,同画家用画笔,雕塑家用泥土,雕刻家用金属,木刻家用木头来表达他们对美的追求一样。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且绣品种类齐全。

3. 刺绣在服装结构与装饰方面的广泛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服装造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型的完整不再是服装好坏的评判标准。新结构主义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作品本身好坏直接影响到服装的穿着效果。再完整的衣服如果穿起来显得不美观、合体,造型结构不够时尚、不够现代,人们也不会购买。在新的审美标准和意识下,人们对刺绣服装的偏爱也由单纯的欣赏完美的刺绣工艺到刺绣与款式的完美结合。所以不仅要有完美的刺绣图案还要通过对服装结构的解构、面料的设计、图案的结构设计使服装满足当代人审美需要,这也是服装造型设计思维新取向研究的重点。

二、现代服装上刺绣的应用与当今的社会观念和时尚趣味

1. 服装设计师应该如何运用刺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现代服装设计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事实上,继承传统文化所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形式与内涵,同样包括传统文化中,形式与内涵之间的转化机制,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规律的把握,只有掌握了规律,明白了传统文化刺绣是通过怎样的组合、变化方式来传达寓意,才能使传统文化刺绣在现代设计中出现合理而丰富的变化。再者,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又能够很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完全有理由抛开文化形式的束缚,尽可以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设计能够传递传统文化内蕴的符号,到那时,我们能够自豪的说,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2. 外国设计师眼中和手中的刺绣

这两年,古老的中国在世界上魅力尽显,原来并不太引人注目的中国刺绣也成为时尚元素,走入国际时装舞台,在一些顶级大牌的时装中发热发亮。Dior的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去年的一趟中国之旅,让他对中国刺绣奉为瑰宝,在推出的Dior新女装中,大量使用中国刺绣为装饰元素。此外,在Prada、D&G等著名的品牌中,你都可以看到美丽的刺绣,但是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刺绣的面积在整个服装中逐渐减少,甚至用来辅助服装结构和服装款式表现,这也是今后刺绣在服装设计应用中的一个趋势。

三、刺绣在服装设计中运用趋势及其意义

我们在发扬自己国家的精粹的时候,也要结合一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理论,刺绣是服装设计中实用与装饰的尤物,既古老又清新。刺绣自身的变化能够带给服装无穷无尽的变化。人们喜爱刺绣,因为它很美,因为它多变。当然,服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使用刺绣一定要把握分寸,注意整体的和谐。很多、很好的设计,看似不经意的刺绣运用,实际上却包含了设计师对造型、色彩、结构、材料等多方面的构想和推敲。透过服装上千姿百态的刺绣与服装形态的结合,能够品位到当今时尚的气息,领悟到社会文化的潮流。

参考文献:

[1]邓跃青《现代服装设计》[M],山东:青岛出版社.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原创性设计;服装款式;服装结构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今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在悄悄发生变化,对服装的要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的趋向,越来越多的人们用服装作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不同场合来表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个人魅力,个性化的着装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积极探索相应的设计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将新颖、独特的设计思维理念借助科学的结构技术来诠释作品设计的原创性,是开创“中国设计”新风貌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需要以及对服装设计师创新设计的高要求,院校的服装设计教学要在服装设计艺术与结构技术的探讨中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服装原创性设计的能力。

一、服装原创性设计造型与结构的关系

服饰文化多元发展使各种艺术思潮交汇叠起,如巴洛克、洛可可、哥特、新古典、超现实、波普、欧普、波西米亚等各种艺术风格,它们互为作用并影响着当今服饰文化的发展,为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众多文化理念与艺术思潮的影响,使现代服装原创设计呈现出多角度的放射性思维。

当代服装设计,通常是以服装整体艺术性表现追求多元性的渗透,因此,服装原创设计仅从款式表现形式单方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如哥特式服装设计凭借融入哥特式建筑风特点而独树一帜,其结构设计多采用垂直的造型线、褶皱以及纵向延伸的线条以表现款式高耸的立领、高垫肩、高腰身、塑胸衣、夸大的荷叶领以及修长的窄袖、收紧的袖口修长的裙摆等特征。哥特式服装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典型服装风格,是源于从哥特式时期开始,衣服有了省,它是从衣身前、后、侧三个部位去掉胸腰差的多余量而形成,服装裁剪方法也由平面构成发展到立体构成,这使服装结构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由此服装款式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哥特式服装的经典造型。

2011年Dior的春夏高级定制服装会,其作品灵感来源于已故意大利时尚插画大师Rene Gruau的插画作品(图1)。服装款式设计上采用了不对称从肩点到衣身底摆对角渐变的手法,下身宽大的荷叶边裙褶更加突出了纤细高腰的造型。服装局部多层纱质面料的叠加,营造出犹如水彩画的效果。在结构设计上选择了肩部没有袖窿线的衣袖一体连身袖,使其呈平面无生硬结构线的状态,以保持上衣良好的平整状态。衣身腰围以下,将侧衣身处面料折叠做出立体造型强调塑型感,让服装腰部纤细的造型更加突出。服装整体上,纤细的腰身、简洁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对比,营造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复古的风格,同时也是对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完美演绎(图2)。

从上述设计实例分析表明,服装设计虽然款式造型起主导作用,但它是以服装结构要素为依托,使款式设计特征得到结构设计鼎力支撑。服装款式设计所体现的是服装设计外在的显性形式,而结构设计则是服装设计中隐性的内在本质。图例中的设计作品如果没有相应独到的结构设计来承载,款式设计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恐怕就难以实现。结构设计中的一个省道、一个褶裥甚至是一条分割线的位置,都会影响服装的整体造型。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注重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的结合,款式设计与结构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共同依存,互为作用影响,忽略任何一方都会使设计作品黯然失色。

二、原创性设计款式与结构技术手段

服装的形态美是款式设计的重要内容,而服装的结构美则是通过结构设计实现的。正如一位意大利著名的时装评论家所说:“如果一件服装被买走,可能是款式设计的功劳,但是这件衣服经常被人从衣柜里挑出来穿,那一定是结构设计的功劳。”服装款式造型再美,失去了美的结构也是不完整的。服装结构是服装款式内在关系的设计,将款式设计具体化,是服装设计的本质部分。在服装设计中,服装的款式造型能否实现,是否符合服装的功能性要求,需要结构设计去验证,同时,结构设计作为服装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它还赋予了服装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力,能够为款式造型设计拓展新的思路和设计灵感的启迪。如结构设计中省的转移、省与褶、省与分割运用,其结构设计本身就能够使服装款式呈现多姿的变化,充分展现结构设计的价值作用,这也正是国内一些服装企业不聘用设计师,而是聘请有经验的版师来开发服装产品的原因。然而,以服装版师的结构设计变化虽说可以获得许多的服装款式,但它往往不能成为有灵魂的设计,因为结构设计美的内涵和创新性的应用,是要由富有艺术创造性的头脑来驾驭实现,也就是说,不论是设计师还是版师,都要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修养,还要对相应技术手段运用得心应手,如果一个设计师对于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自己的设计作品感到陌生,那就无法将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有机结合进行高水平的创造,很难有颇具特色的原创佳品问世。

图3(a)为一款女上装的款式设计构思图,设计整体造型为X型,其款式造型采用前衣身纵向通过胸高的结构线分割,衣身前侧配以碎褶、叠褶,衣摆处为垂褶,袖子运用插肩袖,服装整体设计想法以褶的节奏性变化,强调衣摆层次与塑型感来表现女上装的设计特征。图3(b)、图3(c)分别为此款女上装对应结构设计变化的展开图和结构完成图,结构设计较充分地体现出衣身前侧碎褶、叠褶、垂褶的形态关系,图3(d)为纸样立体试型图。虽然服装款式以纸试型,但其结构关系与造型为进一步成品设计提供了结构技术性保障。如果选用适当面料和工艺方法,服装成品将会体现出一些原创性的设计意味。举此款图例是用以分析说明款式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对应关系,对于服装结构技术的掌握与了解,将有助于设计思想原创性的表达与实现。

三、原创性设计款式与结构表现

服装设计中款式设计依托结构设计的量、型分解组合,可以使设计作品得到更准确的表达,使设计理念、设计思维获得更多的启示。缺少结构设计的突破和创新,服装款式设计的魅力将无法完美表现。同样以Dior作品为例,为庆祝Dior成立60周年,设计师Joho Galliano在巴黎凡尔赛宫举办07/08秋冬高级定制会。作品灵感取自于Christian Dior在20世纪40年代的经典设计。此作品具有深深的记忆味道,Galliano带我们回溯到了1947年的“New Look”革命。设计师充分将艺术形象与相应的结构技术手段结合运用到了作品中。它保留了“New Look”新古典主义风格束腰、过膝长裙以及极致的廓形,精巧的肩线、胸部丰满的凸显、紧缩的腰线、臀部夸张的造型等等,衣身局部运用精致的蕾丝面料与基础面料相搭配,使之具有层次感并在胸前装饰精致夺目的铃兰花饰。在结构设计方面,四开身设计将衣身原型中的省转至前衣身做分割线处理,腰线以下的设计最为特殊,为了突出腰部的纤细,在腰侧面做立体造型,使侧面翘起。除此之外,绣花、褶皱、镶珠宝等复杂工艺的运用,将Dior设计中强调女性凹凸有致,形体柔美的曲线以及女性独特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见图4(a)、(b)、(c)、4(d))。图3-3、3-4为笔者为此款女上装所做的结构分析以及纸样试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