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职院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分析

就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1)学生来源分析。学生来源分为两部分:90%左右的学生来源于职高生;10%左右学生为民族生。(2)学生人文知识背景分析。对于职高生而言,高中期间不学历史;初中的基础也不扎实,几乎相当于没有学过。民族生的人文知识比职高生还要薄弱,因此老师在给职高生上课时不仅要讲基本史实的内容,还要讲理论的内容,就会导致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往往会顾此失彼。(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高职类院校中,学生更加重视的是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特别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职类院校,对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的思政课的态度尤为如此。

2.高职类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在“纲要”课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要把大部分课时放在理论教学上,几乎没有多余的课时来进行实践教学,这就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2)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陈旧、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基于高职生、民族生历史基础较弱的现状,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讲基本历史史实,进行满堂灌式的方式,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主讲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教材知识。与此同时,考试方式也以考查理论知识为主,闭卷考试,高职生和民族生用同样的试卷,一考定终身。结果民族生在考试中效果很差,不及格率在所有考生中最高。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内蒙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年轻化,职称较低,教学任务量都很大,每学期每位思政教师上课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到备课、上课、考试、判卷上,基本没有时间提高自己、搞科研和写文章,整天处于疲倦状态。

二、高职院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纲要”课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纲要”课的32学时里,在保证基本的理论教学的情况下,我们拿出8个学时观看相关历史影片,演唱红色歌曲,背诵毛泽东诗词,参观本地红色纪念馆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2.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青睐和肯定。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针对高职生和民族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去主动发现、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3.加大师资力量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高校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一)

本人1998年毕业于无锡教育学院计算机专业,并于2002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函授本科。1998年8月分配至河埒中学任教至今。2001年8月被评为中学计算机二级教师,20xx年9月任信息技术教研组长。现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报告。

一、政治思想素质

本人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平时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拓宽政治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努力向共产党员学习,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责,严以律己。

二、业务能力

1、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性、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情境,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法环境中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在无锡市第二届信息技术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我校“开启教学智慧,激发学习潜能”教学展示活动中,对外公开课《网页制作》,受到好评。

2、教育科研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2012年,本人独立承担了校级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研工作,并与许明源老师合作,进行了 “无锡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课”活动,课题为《白杨礼赞》,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课题的结题论文《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获得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获无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

3、学生竞赛和课外活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学科,也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有特长学生的发现和培养,并开展竞赛培训工作,我指导的梁晨亮、杨帆、祝婷婷等二十多位学生在省、市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本人也在2012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无锡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伯乐奖。

为了避免社会网吧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本人积极组织和开展校园“绿色网吧”活动,活动时间为周一至周四,12:2013:00。每学期初,制订《“绿色网吧”活动计划表》,学生在“绿色网吧”活动期间完成《绿色网吧活动报告》。这样,使“绿色网吧”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舞台。2012年,我校被评为无锡市校园“绿色网吧”示范学校,我本人被评为无锡市校园“绿色网吧”先进个人。

·如何写述职报告 ·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新员工述职报告 ·教务主任述职报告

·评职称述职报告 ·新教师述职报告范文 ·村干部述职报告 ·销售述职报告

·财务述职报告 ·教育局长述职报告 ·班主任述职报告 ·高级教师述职报告

4、继续教育

本人积极参加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2012年参加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员培训,获得计算机网络安全员资格证书;同年参加国家信息化培训认证,通过了“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管理及维护”课程的认证。2012年参加永中Office骨干教师培训和市级通识培训。在此期间,我还参加了3COM、神州数码网络等产品的应用培训。

综上所述,认为我符合中学一级教师的任职资格。当然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前面的路还很远,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争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校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二)

本人2000年6月毕业于常州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8月分配至无锡市河埒中学6年来,一直从事中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2001年8月被评为中学计算机二级教师职称,聘任期将近五年,符合申报中学一级教师的条件,下面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和组织纪律

思想政治上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在此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坚持"思、识、行"相统一,提高坚持"三个代表"的素质、能力。

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制度。尊敬师长,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努力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影响学生。以胡锦涛的“八荣八耻”时刻警示自己,为创建新时期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能虚心主动地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培养自己严谨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体会教学方法。坚持运用电子教案及电教手段,教学目的明确。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我注意巡视,耐心主动辅导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学中注重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的学习意识,使他们保持积极努力求知的心态,因此教学效果较好,顺利通过了青年教师业务达标活动的考核。

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我经常帮助老师们制作其他专业的教学课件,帮助他们使用计算机软件。组织和参与了老师们各类计算机考核的培训辅导工作。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获继续教育培训优秀学员等。积极参加上级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教学活动。论文《计算机课中关于自主学习的研讨》获2004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论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浅见》获2005年无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研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发现教学法的原理与中学计算机教学实践》获2000年学校教研工作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获2002-2003年度校教科研大会论文评比优秀奖。

关心培养学生,全心全意搞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平时注重学习教育理论,能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主动投身到教科研之中,进行教改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的竞赛活动,获省级三等奖2人,获市级一等奖8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9人。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06年5月组织初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市会考试点工作,所教班级的学生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绿色网吧”活动,让学生在上网遨游和成功交流中,产生充实的情感体验,在获得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时,感悟愉悦的人文情怀

三、教育工作

在平时教学中,我能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内容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

对学生的听课情况,我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对于学生中不重视副课的现象及时引导、转化。对学生平时上机的违规现象能及时制止,耐心、和颜悦色地批评教育。爱学生,对学生无亲梳、无偏见,与学生感情融洽,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受到学生的敬重。

四、机房的管理和电教资料室的管理:

对机房的管理是我教学以外的工作之一,为管好机房,我每天下班前都整理机房,使之整洁有序;定期组织打扫,保持卫生与清洁;做好计算机管理维修记录;并能自己动手解决软、硬件问题。工作虽繁琐,却能锻炼自己的韧性,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2005年9月以来,我接手管理学校的电教资料室,重新整理了电教资料室的各类资料,实现了电教资料室的计算机化管理。

以上是本人任现职以来思想、工作方面的总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我还要加倍努力,当然其中也许难免有些不足,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力克服,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校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三)

我于20xx年7月从苏州大学毕业,取得历史学教育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河埒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工作。2001年晋升为中学二级教师,在河埒中学任教至今。任职五年来,不论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都能立足本职,勤于钻研,勇于实践,成为学校历史学科组教学的骨干。

一、思想品质,职业道德

思想上好学上进,要求进步,忠于教育事业。坚决拥护党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正直温和,爱岗敬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各项学习与教育,认真达成继续教育目标,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始终不忘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和教育技能;愉快接受学校工作安排,不挑肥拣瘦,不怨天尤人,起早带晚,辛勤耕耘,执著追求,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尊重他人,心怀学校,尽己绵薄,为校争荣;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重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正气,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较强的敬业、务实和奉献精神。

二、教育教学能力

1、历史教学工作

历史在初中并非主课,但它在传承文明、启迪人生中却有着突出的效用。为此,作为任课教师,我重学:向书本学,经常阅读有关历史教学的书籍杂志,做好摘录;向他人学,广泛听课,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实践学,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有不善者及时改之。其次重新,教学上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先,钻研新教材,挖掘新思路,利用新手段,充分运用自己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将丰富的课材,广泛的知识充实入日常教学,能合理运用游戏、知识竞答、小组对抗赛等形式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与激情,在快乐的氛围中传授知识、迁移知识、内化知识。再次是重德,“学史做人”,历史教育是历史史实的传授,更是人文道德的传授,在讲述丰富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的同时,我还十分注意发掘历史学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任职五年来,教学效果受到领导和同仁的肯定,完成过一届毕业班教学,学生的结业成绩令人满意,合格率有明显提高。我积极参加教学交流,多次代表学科组对校内校外开课,获得好评,并多次获奖。在2006年西片赛课中战胜大桥、光华等对手,出线入围参加市级课件比赛,并荣获市级二等奖。结合自身教学还撰写了《让学生在“感知”中学习历史》、《浅谈历史活动课》、《论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随风润物——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格建构》等多篇教学论文。

2、班主任工作

2001年至2006年共担任过三年班主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舞台。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指导者,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投入工作,不仅关心学生的文化学习进步,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导学生怎样做人。积极整合以往的经验与教训,注意自身师德师严的树立,扎扎实实开展班级工作,紧抓日常行为规范,严格班级常规管理,树立“讲正气、讲学习”的良好班风。重视班委建设,以点带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实行值日班长制,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并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面对全体,重理论教育,防微杜渐,充分发挥自身历史专业“以史为鉴”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辨是非、明荣辱的能力;面对个体,重心理疏导,发掘闪光点,指出不足处,引导学生从善弃“恶”。能以一个母亲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能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感念每一位学生家长的立场和期盼,时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交流,或在家校联系本上笔谈,或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交谈面谈,相通有无,互换信息,发挥好家庭--学校教育的沿袭性、一致性、互补性。率领班级积极参加校级集体项目,并多次获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期间撰写了《德育需要齐抓共管》、《初中时期家庭矛盾的成因与解决之道》等教育论文。2005年圆满完成了实习班主任的指导工作。2006年获校优秀中队辅导员称号。

三、工作实绩

2001年公开课《昌盛的秦汉文化——领先世界的科学成就》获校级“优秀公开课”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优胜奖”。

2002年公开课《甲午战争》获校级公开课优胜奖。

2005年公开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获校级优秀公开课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优胜奖”。

《论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获“崇宁杯”新课改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送审合格。

《随风润物——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格建构》获“崇宁杯”新课改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送审合格。

2006年获校级“优秀中队辅导员”。

2006年课件《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获无锡市历史学科初中新课程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概念与使命,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多的要求与责任,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我仍将一如既往,严格要求,不断进取,力争将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原则性和策略性完美统一起来,使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常做常新。

看过“高校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的人还看了: 1.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2.晋升职称述职报告范文

3.教师晋升职称述职报告范文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从高职高专院校角度来看,在专业职业化的趋势下,开办的专业与市场接轨,历史教育的课程很少,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实行2+1模式,二年学校学习,一年到企业实习,历史等人文素质教育弱化,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很少设置历史课程,有些高职专科院校,在公选课中全凭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而开设,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本科院校设置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而专科院校则只开设“概论”“基础”两门。“概论”课的历史部分作为政治教育的载体,仅仅在“概论”课中涉及到,历史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中边缘化,不足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思维训练,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历史教育不够。    

(二)历史专业的大学教师缺乏    

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大学历史专业老师本来比较少;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与历史有关的专业非常少,少数历史专业老师大多数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岗位,有的从事行政工作,有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从事专门历史教学的寥寥无几。由于历史专业的就业环境并不理想,优秀学生就读历史专业的更少,恶性循环,较少有优秀的人才致力于历史教学,所以高职专科院校的“两课”之一“概论”大多数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很多政治老师,或因自己所学专业限制,或因课时限制,不愿过多讲授历史,更多地是选择性讲解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些历史片断,没有系统地梳理历史发展,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意识教育。    

(三)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本身的历史基拙薄弱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历史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即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最具渗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具有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劳、以美强体、以美健心之功能。这些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的实施将为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历史是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历史教育具有审美性。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是由历史教育的审美性决定的,同时也是高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明确高职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并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持之以恒地实施审美教育。

一、潜心钻研,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对教材的处理、对审美素材的挖掘和准备、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和行为、审美教学活动展开的形式、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制约着审美教育的效果。而这些因素都是教师审美素养的具体表现,可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是高职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健康的、进步的审美观。

二、充分挖掘历史课审美教育的潜力

历史课审美教育的潜力,在于它面对的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它回答的是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人们的日常活动的目的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是什么、回答这些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须知认识过去并非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而是让学生更敏感地感知今日,从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养成自己评定事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历史教材的个性意义正在于这种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意识,正在于对社会主义命运的责任感。学习具体的历史材料可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的美、英雄主义、崇高等美学范畴的含义。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无数建功立业的爱国英雄,有无数刻苦求学、奋发向上的文人志士,有无数为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甘洒热血的人们,他们的光辉业绩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与边缘学科同行是历史美学的进一步扩展

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比如建筑方面:埃及金字塔雄伟奇特,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奇异瑰丽,北京故宫富丽庄严,还有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轻盈匀称、美丽大方的赵州桥等。工艺方面:中国青铜珍品,凝重雄浑的司母戊方鼎,奇巧富丽的四羊方尊,极具民族特色的陶瓷杰作——唐三彩、青白瓷,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等。这种种建筑奇迹、工艺精品无不蕴含着呼之欲出的生命感,无时不在默默地述说着岁月与变迁,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们对先人勤劳睿智的敬仰。

另外,书法、绘画、音乐等作品,都给人想象和审美的感动,都有丰富的历史美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时,总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挖掘时代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提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可以说,如果作品是果实,作者是树,那么历史就是它的根。《离骚》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气势?这些都只能从历史角度、时代的背景上找答案。历史教育教学虽然不能以评价分析作家、作品为主要目标,但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作家、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目的。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更是高职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史教师在正确认识高职历史教学所处的困境、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长期渗透,努力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实施历史审美教育,同时还要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积极配合校园文化节建设,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齐健 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冯贵波 梁新春 职业技术教育应重视审美教育[J].职业时空,2005,(16)。

[3]李驯 职业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7)。

[4]崔改梅 浅谈高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基金资助: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杭州高校设计类专业史论课程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13JY02)阶段性成果。

一、绪论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转型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艺术设计不仅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促进其经济转型与升级,并在价值链中攫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美国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认为价值链由技术、生产、营销三个主要环节构成,产品的增值能力在价值链三个环节中呈现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形,即价值链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最低的部分是加工组装制造,翘起的两端,一端是研发和设计,另一端是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管理。处在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的设计和品牌营销都与艺术设计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类专业史论课程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与艺术设计活动密切相关的历史和设计理论课程的统称,一般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类三个小类,两个大类指的是艺术设计理论和艺术设计史,三个小类可具体为(1)艺术通史:包括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2)专类史:包括建筑史、工艺美术史、平面设计史等;(3)艺术和设计理论:包括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

教师是构成教育的基本元素,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高校设计类专业史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当前杭州高校设计类专业史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问题及分析

教师数量总体不足。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2004(合格)》的要求,设计类专业的生师比不能高过11。笔者对杭州市主要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生师比做了调研,数据显示除浙江大学艺术系外,其他高校的设计类专业的生师比都超过11,个别高校甚至达到25。

史论课程的师资质量不高。设计类专业史论课程与一般专业的史论课程有显著的区别,它在强调理论的同时,还讲究该史论的应用性,即史论的学习与具体的操作是密切结合的,要求讲授史论课程的老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讲到唐朝的设计风格,教师不但要对唐朝及历代的设计风格有清晰的辨识,还要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和客户的要求,为学生演示这种风格的演变及具体应用。所以要上好史论课程,其师资以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为佳。

虽然目前不少高校开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但是在史论课程师资队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位结构不合理,以学士和硕士学位为主,博士学位还比较少。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以讲师的为主,副高及以上职称比较少。三是史论课程教师普遍年轻,不少是近一两年毕业的硕士,理论功底、实践经验、教学水平都还有待提升。四是类别结构不合理,能同时上史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师型教师比较少。

以杭州某高校为例,设计类专业目前开设史论课程的专职教师共有5人。从职称结构上看,目前有副高2人、中级职称3人,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从学位结构,硕士5人,博士0人,学位结构需进一步提高。而从业背景方面,来自业界2位副高职称教师均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理论修养,是史论课程的领军人物。另外4位老师均来自高校,有较好的理论修养,但是业界经历略显单薄。从年龄机构上讲,以60后和80后为主,缺乏70后的老师,在年龄梯队建设上还要进一步加强。从类别结构上看,史论课程的教师同时都开设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有利于不同类别课程教学质量的相互促进。

三、杭州高校史论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生师比过大原因分析。首先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正逢我国高校扩招,高校招生数的迅速扩张与教师数增长不同步,导致短时间内生师比严重失控,杭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受此影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统计,1991-2009期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增长率为13.1%,而专任教师数平均增长率为6.4%。在校生人数的过快增加,专任教师人数的相对不足,必然导致生师比过大。

其次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权从教育部下放各省教育部门,办学门槛降低,加上设计类专业的高收费,使得部分高校不顾自身实际,为创收盲目上马该专业,导致短时间内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数和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统计,2002年浙江省只有8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到2010年浙江省的101所高等院校中已有54个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八年增长了近7倍。2010年的54所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总招生人数已达6823人,2010年浙江省高校高考招生的25.5万,艺术设计招生数已占招生总数的2.7%。而教师的成长周期比较长,如从讲师到副教授一般需要5年,从硕士到博士需要3年。所以,短期内可以批量接受大学生,却无法“批量生产”教师。

史论课程师资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一是观念问题:受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影响,学生和教师注重技能类的课程,轻视史论课程,不少教师认为上史论课程是工作量不足时不得已做法,大量的史论课程的教学任务由经验尚缺、专业方向不对口的年轻老师担任。高职称的教师不愿意承担史论课程的教学。

二是师资来源问题:目前我国设计类专业现有师资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专业原有的教师,二是其他专业的转岗教师,三是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四是设计业界转行人士。在我国目前史论史论课程师资队伍中,高校新毕业博士硕士生,理论功底扎实,但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其他专业转岗的教师不少没有从事过第一线的设计工作,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都比较欠缺;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和从业界转行来的教师一般具备一定的设计实践基础,但往往在理论功底上比较欠缺。

三是人才政策问题:首先表现为高校自我限制,目前高校在人才引进条件设置上,一般要求硕士以上或者副高职称以上,而目前艺术设计业界高水平的人士很多往往是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有志高校教学的业界人才想来不能来。其次,业内人士不适应传统高校氛围,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存在,有其规章与制度,其中不少考核机制还相当的刚性,艺术设计属于自由职业,从业人员崇尚自由、渴望挑战,相对“不自由”的高校他们不愿意就职。再次,是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优秀的设计师的收入普遍高于大学教师,高校的薪酬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艺术专业教职难以吸收优秀业内人才。

四、加强杭州高校史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必要的教师人数是设计类史论课程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针对目前杭州高校设计类专业史论课程师资队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根据专业办学的规律和特点,设定合理的生师比。生师比的设定涉及到教学资源合理调配的问题,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来定,生师比过低,教师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生师比过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教育部要求设计类专业生师比不能高于11,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应该成为高校努力达到的最低标准线。

加强优秀教师引进上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上,各高校将设计类专业和普通文理科的专业区别开来(设计类专业的学费和办学成本比普通专业要高很多),加大并保证设计类专业的教师引进资金投入。同时,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订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符合本校专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一是加大从业界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对高水平的设计师在职称学历的方面予以一定的放宽,在待遇上予以适当提高,使专业教师的收入与业界人士大致持平;二是聘请业界知名人士作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担任部分设计史论课程教学;三是引进史论方向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的该专业毕业生。

构建平台切实提高现有史论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是通过派遣教师到设计院挂职锻炼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教师队伍中从“高校到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二是加大校内工作室的建设,通过工作室实现专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让专业的教学始终跟踪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工作室实行“教师导师制”,让具有高级职称史论课程教师指导新进校的年轻老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切实提高史论课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史论课程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金海文(1981.6.7--),女,浙江永嘉人,教育学硕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侯哲(1980.6.9---),男,浙江永嘉人,公共管理硕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胥蒂思(1972.5.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艺术硕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史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古典文献中的“大师”

追根溯源,纵^中国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下,“大师”是个历史非常悠久、内容十分庞杂的文化史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大师”即已被广泛记载,《诗经》《周易》《周礼》《春秋左传》《孟子》《荀子》等先秦文献都载有“大师”,即是明证。此后直到近代和现代,在我国数千年的文献典籍中,从来就不曾中断过对“大师”的记载。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浩瀚的历史文献也告诉我们,“大师”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不是一个确定性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典籍中的“大师”所指不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文献典籍中的“大师”所指也未必相同。经过对部分代表性古典文献中的“大师”进行初步的搜寻、梳理、归类、研究与解读,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如下判断: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境下,“大师”至少可以有五种解释:一个团体、两个官职、两种人。

其一,指大部队。在《周易 ・同人》中,即两次提到这种“大师”:“九五,同人,先号

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同人

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2]同义的“大师”,在《春秋左传》中也出现过,如定公四年十一月庚午,“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 [3]。

其二,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之一,与太傅、太保一起并称为“三公 ”。这种意思的“大师”在《诗经》和《春秋左传》中都有。《诗 ・小雅》中有“尹氏大师,维周之氐” [4];《春秋左传》则有“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5]。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大师”即“太师”。

其三,指古代一种乐官。在古文献中这种记载更加广泛,如《周礼》有言“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 [6];《孟子》有语 “召大师曰: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7];《荀子》则有“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 [8]。后来的《汉书》亦有这种意思的“大师”:“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9]唐代学者杨.在《荀子注》中说:“大”读“太”。

其四,对学者的尊称。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记述了这种“大师”。在《史记 ・儒林列传》中有文:“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10]这种意思的“大师”,直至清代,总体上没有多大变化。如清代文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就曾抱怨“大师”称谓之混乱:“二百余年来,讲堂茂草,弦诵阒如,词章俭陋之夫,挟科举速化之术,俨然坐皋比,称大师矣。 ”[11]而胡适则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第一句话便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新起的学者还不曾有什么大成绩表现出来。 ”[12]他在为“大师”的后继乏人表示担忧。

其五,原指佛的十尊号之一,后衍变成对僧人的尊称。《瑜伽师地论》卷八二有文:“解释次第者。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13]而唐代房玄龄在《晋书》中则有如是文字: “(姚)兴曾谓罗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种少嗣。 ’”[14]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中的记载:“而京师僧,讳‘和尚 ’,称曰 ‘大师’。”[15]可见称僧人为“大师”,在古代社会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通过对上述古典文献和“大师”关系的大致梳理,不难发现,记载一个团体、两个官职之“大师”的古典文献更多的以先秦时期为主,而给“大师”赋予更多文化内含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大师”原本崇高而神圣

从古代文化语境和现代文化语境,分别考察前述五种“大师”,可以获知:其一,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境中,从来就没有

产生过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 “大师”。其二,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这五种 “大师”,后来发生了分化,有的彻底从当代语境中消失,有的则仍然活跃在当下。显然,第一种 “大师”,本来就不是一个固定指称,而是泛指,因而与本文的讨论无关,可以忽略。第二种“大师”和第三种“大师”,都可读为“太师”,皆是古代社会的官职称谓,当然前者为行政官职,后者则是业务(乐)官职,但是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它们都已消失,没有传承。值得关注的是第四种 “大师”和第五种 “大师”,它们不仅从古代一直走到今天,而且其内含与外延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角度讲,通常意义上的“大师”,指的正是这两种人。换句话说,只有学者和僧人才配称之为 “大师”。

那么,当今的学术界和佛教界又是如何面对“大师”的呢?

谈到国内学术界是怎样看待“大师”的,使我想起了二十一年前,在《中国文化报》做记者时,遇到的一个尴尬事件。 1995年,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 2545周年,当年北京要以召开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方式来进行纪念。为了获得一张难得的参会券,我以《儒学与现代化》为题,全方位地立体地对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做了一次长篇学术访谈。该访谈文章,先是全文发表在当年《文史哲》杂志第三期首篇 [16],之后被同年的《新华文摘》第八期全文转摘 [17],再后来又被次年的英文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第四期全文译成英文发表 [18]。顺利参会自不必说,而且还荣获如此的学术殊荣。我心里十分清楚,所有这些都要归功于杨向奎先生非凡的学术贡献与学术地位 [19]。然而,当我带着胜利的喜悦和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访杨向奎先生,并情不自禁地称他为“大师”之时,杨先生不高兴了。他当时的一席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不喜欢这种称呼!我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和傅斯年先生都学富五车,却从没有称过‘大师’。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学者,人们只是称其为‘四大导师’之一,也没有称‘大师’。我怎么可以称‘大师’呢? ”杨向奎先生的话,使我想起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 20世纪 30年代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显然,杨向奎先生心中的“大师”,与梅贻琦校长所言“大师”,应该为同一级别的概念。巧合的是,当年在与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以及汤一介先生、庞朴先生等一大批大学者接触中,也都得到过类似杨向奎先生的观点与说法。即是说,在学术研究领域,直至 2000年前后,仍然有着这样的共识:“大师”是个非常崇高而神圣的称谓,高文凭与高学历未必能成“大师”,教授或研究员也未必能成“大师”,甚至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仍未必能成“大师”事实上,直至今天,在学术研究领域,能称或敢称“大师”的人仍然十分寥寥。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对“学海无涯”的理解和敬畏程度!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作为外来宗教,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它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儒、道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佛教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对佛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甚少,使我难以发表更多的看法。但是,六年前的一次机缘,使我与台湾佛光山以及星云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5月,“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在星云大师的大陆文化之旅中,具有“破冰”性的重大意义。因为此前星云大师的一切活动,哪怕是文化活动,都被严格限制在首都北京以外。为了配合这次重大文化活动,我有幸参与了《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特辑)》画册的策划与出版工作 [20]。六年来,对台湾佛光山是如何慎重看待“大师”的,我还是有所了解的。在佛光山体系里,除了星云被称为“大师”之外,其他人统统都称为“法师”!而我自己从来没有听到星云自诩“大师”的[21]。巧合的是,本文前引佛教经典《瑜珈师地论》,其翻译者是唐代大名鼎鼎的玄奘。有意思的是,在该出版物的封面上,给玄奘标示的并非“大师”,而是“法师”。“一斑而窥全豹”,与学术研究领域一样,“大师”在佛教界同样是崇高而神圣的。这种现象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界对 “佛法无边”的理解和敬畏程度!

当“大师”等同于手艺人

显而易见,我古典文献中所记载的五种“大师”,都与手工艺人和手工艺行业无关。值得注意的是,以古代手工艺或手工艺人等为主要记载对象的相关历史文献,除了偶尔记载几个手艺人的姓名外,同样难觅“大师”踪迹。如果一定要从历史文献中找出点文化传承关系的话,恐怕只有《周礼》等文献中记载的第三种“大师”即“古代乐官之长 ”,多少与古代手工艺人挨上一点点边。因为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乐”与工艺美术同样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是,从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内容构成看,《周礼》实际上是一部以叙述先秦时期各种官职及其相应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典籍。“大师”只不过是“春官”诸多官职中的一种,而与古代手工艺关系更加密切的《考工记》,却被列入到 “冬官”里[22]。基于以上事实和分析可知,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手工艺人总体上被排斥在“大师”之外,是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我们都知道,人类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传承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文化典籍等为主的文人文化,一种是

以工艺美术品等为主的民间文化 [23]。即是说,在人类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传承过程中,作为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等四大主体职业体系之一的“工”――手工艺人,及其创造物或制造物,本来就占有不可小觑的半壁江山。 1989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60卷本的《中国美术全集》,所收作品的一半多都出自古代手工艺人之手,即是明证 [24]。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数千年来,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逐渐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以来,手工艺品与生俱来的民间性、乡土性、实用性等特征,致使其一直被主流文化视为“下里巴人 ”之作,备受歧视、贬损与排斥。因此,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笔下,“大师”不包括古代手工艺人,就不足为奇了。然而,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讲,这种“大师”无疑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大内含缺陷和重大历史错误。古代文人士大夫之偏执、狭隘,乃至狂妄与自大,昭然若揭。

“大师”之内含与外延的突变,始于 20世纪 80年代。这与当时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有关。一是 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家大师” [25]的评选,二是差不多同时期公布的棋类“大师”和“特级大师”的称号 [26]。显然,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下,首次将手工艺人和棋手等纳入到“大师”范畴,是对上述几千年中国文化史之缺陷和错误的一种重要弥补和强力纠正。这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与时俱进的做法,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大师”注入了新的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公平,无疑是值得赞赏的创新之举。时代变迁与语言变迁之间有着相当深层的关联由此可见一斑。

而事实上,近三十年来,在庞大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群体里,确实也不乏“德艺双馨”而令世人尊敬、让历史铭记的,甚至完全可以与历史上的“大师”比肩的“大师”。他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世代相传的精湛的传统工艺和技术,以手工制作为主,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并自成风格和流派的作品他们的“巧夺天工”,不仅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物质文化,而且还有效地传承了我国极具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从他们身上我们隐约看到了“古代乐官之长 ”的丝丝影子。

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是,与学术界对“学海无涯”和佛教界对“佛法无边”的深深敬畏不同,我国工艺美术界似乎对“艺无止境”缺乏足够的理解与敬畏,“大师”的泛滥即是明证。近三十年来,中国工艺美术界在面对“大师”时,无论是评定者,还是被评定者,总体呈现的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文化缺失者”情状,而且越往后越肆无忌惮。在全国各类、各级之不规范的名目繁多的“大师”评定的作用下,已经造成真假难辨的“大师”“满天飞”。从人类文化发展史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灾难”,其一直不被主流文化所认可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经济学“木桶原理”还告诉我们,泛滥的“大师”必然导致“大师”文化含量的急剧下降。事实上,“大师”的泛滥,已经使“大师”从内含和外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千年中国文化史为“大师”所积攒的深刻文化与历史内含即将被稀释殆尽,“大师”曾经拥有的崇高而神圣即将消失。客观地讲,当下的“大师”已越来越与普普通通的手工艺人没有太大差别。“大师”即是手艺人。真是“此大师,非彼大师”啊!如果中国工艺美术界不能立即悬崖勒马、改邪归正,“大师”很可能会与“小姐”一样,当其极具优雅而高尚的内含被逐渐磨蚀之后,距离其成为众人皆不齿和不屑的负面用语已经为时不长了。届时,“大师”的掘墓人一定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自己。有所区别的是, “小姐”的变质是在完全非官方化过程中实现的,而“大师”的变质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官方助推因素。而这可能是当年的决策者所始料未及的。“大师”的蜕变告诫人们,任何决策都要有历史性和预见性。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大师”突变,以及“大师”乱相,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新闻界“连篇累牍”的报道与批评,即是一例。其实,对“大师”突变和乱相,更深层次的忧虑,还是来自工艺美术行业内部。因为这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与损毁,更是对一些真正具备“大师”气质的工艺美术人的玷污。中国工艺美术,绝不能因为一个不恰当的称谓,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行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本文的撰写其实是在完成这些有识之士的嘱托。

“会员”比“大师”称呼好

提出问题不易,解决问题更难。显然,从艺术文化学角度论述“大师”的前世与今生,并非本文的最终目的。试图从数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角度出发,为当下混乱不堪、病入膏肓的“大师”,进行可能的诊断,进而找寻一条切实可行的治愈之道,才是本文撰写的真正目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都是我国当下覆盖面很广、影响力极大的社会组织。在这些协会里,不乏振聋发聩的大家人物。然而,在这些组织内外,人们从来不曾称“大师”,只称 “会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的同事莫言先生,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中国工艺美术而论,它既是美术的,也是民间艺术的。因而,如果将其从业者纳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是

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出于中国工艺美术家队伍之庞大与特殊,他们既不完全等同于民间文艺家,也与美术家有所区别,

因而独立建构全国性的“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协会所有成员一律称 “会员”,或许是使其 “名正言顺”的切实可行之办法。

“名正言顺”,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多前,提出的著名论断。其实,孔老夫子当时讲了一大段话,为论述之需,不妨照录于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7]可见, “名正言顺”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此时此刻,我只想借用另一位文化圣人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来呼吁“救救大师”!绝不能让“大师”重蹈 “小姐”的覆辙!

注释:

[1]在景德镇,的确流传着“大师”评选中的“明码标价”,省级大师需100万、部级大师要1000万。数字可能有夸张,但是在中国工艺美术界,花钱买“大师”

的F象,却是客观事实。参见瓷器的官场生意[J].中国经济周刊.2013(7).

[2][4]周易 ・尚书・诗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2,52.

[3][5]春秋左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45,78.

[6][22]周礼 ・礼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41.

[7][27]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2,51.

[8]荀子 ・王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6.

[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23.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124―3125.

[11]陈康祺.郎潜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9.

[12]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1.

[13]玄奘法师译.瑜珈师地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240.

[14]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02.

[15]庄季裕.鸡肋编[M].涵芬楼本.

[16]参见文史哲.1995(3).

[17]参见新华文摘.1995(8).

[18]Confucianism and Modernization――A Dialogue Between Yang Xiangkui and Hou Yangxiang,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6.NO.4.

[19]关于杨向奎先生的学术贡献与学术地位,请参阅杨向奎著《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哲学与科学:

〈自然哲学〉续编》等专著,和李尚英编《杨向奎学述》,以及杨向奎先生大量发表在《禹贡》《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哲》等杂志的学术论文。

[20]参见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特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1]关于星云与台湾佛光山以及世界佛教、中国佛教文化等的关系,请参阅《星云大师传》以及《星云八十年》等相关出版物。

[23]民间文化,当然不仅仅指工艺美术品,它还包括民间文艺等许多内容。然而,比较而言,在保存和传承上,工艺美术品比其他民间文艺等更便利和突出。

[24]参见中国美术全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此外,参见拙文技进乎道与中国工艺美术[J].陶瓷研究 ・中华陶艺.2016(10)。

[25]景德镇陶瓷大学周国桢教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8年和1993年的评委。根据他的回忆,1979年评选了33人,景德镇有王锡良入选。但1979年叫“中国工

艺美术家”。在1988年的评选会上,当时分管此事的轻工业部一位副部长,认为“家”不够响亮,有人提议用“大师”,结果被会议采纳。从此,“大师”在中国工艺美术

界畅通无阻。当时还追封了1979年评选的33人为“大师”。

[26]据了解,国内棋手评“大师”和“特级大师”荣誉称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仅中国象棋,获得“大师”称号的不到300人、获得“特级大师”称号

的不到50人。与运动员等级评定相比,“大师”相当于“运动健将”,“特级大师”相当于“国际级运动健将”。总体来讲,棋界封“大师”和“特级大师”非常严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事后,文怀沙发出书面声明予以解释,但并未做出针对性回应。其“国学大师”的名号成为这次风波中的敏感词,也因这个意外事件开始动摇。

在这一事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人缺乏对“国学”和“大师”的常识性认识。就此疑问,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请他谈谈“国学”和“大师”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当下文化生态存在问题的看法。

2006年,70岁的朱维铮被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授予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第一个荣誉博士。德国汉学家们称赞他为“低调的大师”,而他则说,“大师”不敢当,自己只是“中国史学的一名从业者”,“大师”需要时间的检验。

概念模糊的“国学”

中国有很复杂的传统。很多东西最怕“模糊”。1900年之前,中国没有“国学”一说,只有跟西学相对的中学,跟新学相对的旧学。“国学”和“国粹”的概念都来自日本。据我所知,“国学”概念最早是1902年引进的。最早被中国人所用是在1903年,梁启超、章太炎给黄遵宪写信,约他一起来办《国学报》。黄遵宪指出中国没有“国学”,原因之一是中日情况不一样。中国人开始讲“国粹”也是在1903年,出现在章太炎在上海西牢里写的《癸卯狱中自记》,意为自己担负了弘扬汉族文化精粹的使命。有一个叫宋恕的学者,看到“国粹”这个概念就批判,他说,既然有粹就有糟,就有糠,那么国糠是什么?既然讲国粹,为什么不讲国糠?这在当时有巨大的影响,后来章太炎就不讲了。中国只有一个“国故”。1910年章太炎出版《国故论衡》。“五四”以后,重新回顾传统文化就叫“国故”。

一提到“国”,很多人把历史上的“国”对等于大一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这个概念在古代是区域性的,与发展成现在的56个民族的版图概念完全是两回事。我们现在讲“国学”首先要定义。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所有学说都是国学,而不仅是孔子和儒学。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人,包括政府官员,必须了解一点历史。现在讲“国学”,强大的舆论机器一哄而上,大家都在讲。但它的内涵、外延是什么?历史上一再争论过的东西,现在也没讲清楚。你可以坚持你的观点,但我仍然坚持一条:既然讲历史,没有根据的话不要乱说。学术需要普及,但不要帮倒忙,这对年轻人影响很大,到最后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师”该由谁来封?

首先,我承认历史上有大师。第二,我们要知道大师在历史上有不同的概念。“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说是周代宫廷乐官长的职称。据清代经学家考证,它即《论语》所述教孔子学音乐并体悟天人关系的盲人艺术家。但孔子死了,鲁国衰乱,他们四散流亡异国,“大师”也成绝响。到了两汉,济南有个90多岁的老头,能背《尚书》中的20多篇篇目。凡是跟着伏生念书,能识字、能教别人的都叫“大师”,至于教得怎样是另一回事。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丞相公孙弘,又将五经博士变成候补文官的师傅,读一经而应试,便可做官,禄利随之。这时,“大师”是经官方认定的。到了唐朝,三教并争。佛经翻译家玄奘在《瑜珈师地论》中把佛祖翻译成“大师”,当时影响很大。随后,活着的高僧统统都叫“大师”。唐朝之后,凡和尚均称“大师”,包括那些酒肉和尚。这就好比“博士”这个概念,汉朝通经的叫博士,是官职,宋之后这一称谓就泛滥了,卖茶的叫茶博士,卖油的叫油博士。

“大师”回归到比较严肃的地位,是在清代。汉学复兴,民间经史学家按学问分等次,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被公认为大师,才给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

看看现在尚在人世的“大师”们吧。有他封的,有自封的,还有故作谦退其实自我炒作的。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称“大师”?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尺度,“大师”原是指人文学科的主要人物,后来扩展到教育、科学、卫生等各领域。有两种情况,第一,真正对某种学说有开风气作用的;第二,在特定领域取得卓越贡献的。简单地说,大师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

现在大师满天飞。我最讨厌的就是自封,更奇怪的是政府封“大师”。政府官员的职责就是做好服务工作,封大师只会成为笑柄,会把大师毁掉。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寇谦之;天师道;改革内容;历史影响

道教是由古代的鬼魂崇拜和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共同发展形成的。道教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道派,主要有天师道、太平道、丹鼎派、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其中天师道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内部的弊端

(一)教团组织涣散、理论混乱。早期天师道设治立职,组织教民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对道官的授职升迁,静室服饰,均有规定。魏晋以后,道团涣散,祭酒制度废弛。原来的祭酒、教徒纷纷脱离天师道组织,或自称天师,或自立教派。教规戒律严重松弛,教徒们已经不再严格遵守道法,脱离本治,无视戒律者比比皆是,整个教团组织内部涣散无章,教徒腐化堕落。特别是道教活动中的索要钱财和作为早期道教养身术的男女教徒“合气之术”,使得道教理论更为混乱。

(二)常被农民起义利用。在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部分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如“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平之为言者,乃平平无冤者,故为平也。“天地施化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乃无争讼也,故可为人君父母也。”这些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平等、平均成为广大人民奋斗的崇高目标。这些特点,使得原始道教多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相结合,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西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十六国时期北方“李弘”起义等。

为了适应当时北方鲜卑拓跋氏统治者和汉族门阀地主阶级的需要,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从其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调整革新,创立了新天师道,即北天师道。

二、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的改革

(一)制定道教戒律。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造,首先就是整肃戒律,建立道教的行为规范,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相适应。《魏书·释老志》载:“太上老君谓谦之日……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授汝二十卷,号日并进言。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以来,不传于世,今道教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毕念。”由此可见其清整道教的新科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就是“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二)废除天师、祭酒制。“天师”是天师道领袖的称号。旧天师道的天师一职,是创教者张道陵宣称太上老君授予的,张道陵死后,“天师”一职由他的子孙世代相袭。寇谦之也宣称是由太上老君授予他继天师职位,并且强调自从张道陵去世之后,地上就缺乏天师,他之所以得授此职,乃是由于他本人立身直理,行为合乎自然,才能足以胜任此职。同时寇谦之也按唯贤是授的原则,废除了旧天师道的道官祭酒世袭制。“祭酒”本来是汉末张角黄巾起义和张鲁政权所使用的名称,张鲁在汉中成立政权后,以祭酒代替州官来治理人民,此后祭酒就世代相袭。寇谦之在《老君音诵诫经》中大力攻击这种制度,认为祭酒世袭制难免愚音相传,致使一些不肖之徒担任要职,有些道官祭酒不懂道法,却又自署治祭符契,利用它们恐吓或欺骗信众,搜刮民财。

(三)整顿健全组织。针对道教组织的散乱,寇谦之对道教队伍进行了清理,对于原来信奉五斗米道的徒众,只要他们奉顺新科诫律,仍然可称为新道的成员。奉法有功者,照样可以得到奖励,相反,不闲教化者,则将予以清除。对于新求入道的人,则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然后决定接纳其入道否。由此可见,寇谦之整顿后的天师道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天师道,而是按其新法建立起来的新道教了。

(四)充实旧天师道的教义。早期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义主要是以道家的清静无为、少思寡欲、诚信不欺等为内容。寇谦之在道教改革中将儒家的礼法、佛教的因果报应、法缘轮转等引入道教,吸收神仙道教的仙道思想,进一步充实了旧天师道的教义。因此,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实际上是以道为主,兼容儒、释思想的新产物。

三、寇谦之建立的北天师道对北朝道教产生的影响

(一)天师道从民间走向官方。寇谦之改革后的新天师道成为北魏政权的国教,使道教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天师道从民间宗教成功地过渡为官方的贵族宗教,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曹魏时期,统治阶级中就有少数人信奉道教,至西晋时期,道教在统治阶级中的传播已经比较广泛了。但是道教被最高统治者所推崇,在历史上是始于寇谦之改革后的新天师道。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使新天师道在组织制度、教义教规等方面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与旧天师道存在本质的区别。

(二)促进北魏政权的汉化。寇谦之改革后的道教所建立的新的教义、教仪、教规都是适应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而且还确立了国君在道教中的最高地位,这对太武帝巩固其建立的政权是有积极作用的。寇谦之的新道教要求道民守法尊君,“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种本土文化对百姓的教化。正是入土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维护其统治所求之不得的。

(三)推动儒释道三教融合。寇谦之建立的新道教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并且以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伦理思想来改造充实天师道的教规教义,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一支。因此,新道教在北朝的传播同时也是汉民族文化在北魏政权中的渗透。寇谦之增订斋醮科仪,严格教规戒律等,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他在教仪中强调“专以礼度为首”,在教规戒律中大量引用佛教律学形式,都顺应了当时儒佛道三教在论争中相互融合的趋势。

寇谦之不仅从内部改造天师道,完善其理论体系,来提高天师道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且还为天师道的发展寻求外力支援。虽然新天师道从建立、发展到湮灭,不过百余年,但寇谦之及其天师道改革始终是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增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汤其领.北朝道教略论[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4).

[4]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字:讨论式教学法 中学历史 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标的普及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多中学历史教师的了解及青睐。讨论式教学法主要通过讨论的过程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且将自己的重难点进行划分。在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针对自己在知识上的缺漏进行问题的解答,效率较高。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中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就很难对学生的重难点和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也就不能够高效的学习历史知识。因此为了让我国中学生能够有效率的掌握历史知识,就需要对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以及意义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

讨论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在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以及指导,通过预先的组织以及相关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并且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见解,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创新精神加以培养。在讨论式教学法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教师设计问题、教师提供资料、教师启发学生思路、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得出结论这几个步骤。

(二)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意义

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意义十分重要。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采取讲授的形式来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觉得历史知识极为枯燥,并且在课堂上也会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失去兴趣,从而进一步对历史这一门课程失去兴趣。对于学生而言,这是十分严重的。但是通过使用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会对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这是因为教师需要学生自己的见解,而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正好能够将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进行相应的表达,不仅让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在记忆历史事件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在使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中学历史的教学后,就能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的智能得到提高,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十分有帮助。

二,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讨论式教学的方法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好坏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讨论式教学的实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材中的一些知识重难点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特别熟悉,将各种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教师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后,就可以设置出一系列的疑问,并且来为学生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中的洋务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额外的找一些中国近代史书籍来阅读,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我国近代的历史背景以及国际背景。并且教师需要对我国现代史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了解,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到我国近代史的内容。

(二)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为了让讨论式教学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在进行讨论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着重注意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点上,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着大致的了解,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有着初步的印象。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的把握,教师就能够在进行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极大的将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从而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并且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这对学生在进行中学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十分有帮助。但是在进行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问题要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讨论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讨论,切忌讨论的话题偏离教材内容,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世界史中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教师可以联系到一些世界名画,例如《西斯廷圣母》等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并且让学生描述圣母与中世纪圣母的不同。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尤其是拉斐尔的圣母像十分端庄美丽,因此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三)让学生进行分层讨论分享成果

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的参差不足一直是影响讨论式教学法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让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的得到应用,就需要教师通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理解能力的不同来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互相学习。例如每一小组中必须有对知识理解能力强的与对知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指导与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将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对于日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另外需要让学生在讨论后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享,同时也需要让其他学生对这些结果进行提问与讨论,在学生提问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也就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结语

对于学生而言,中学历史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进行中学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式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将自己对于历史知识掌握的能力进行提高,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智能进行提高,让自己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 曹树佳.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师 职业道德 建构 途径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道德”一词最先见于古代教育家荀子《劝学篇》中“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现代意义的道德主要指人们应当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亦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教育活动等。教师职业道德亦称之“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它具有“以史鉴今”、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教历史的真谛是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教学生学做人,历史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做人,做一个敬业爱岗和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师德去铸造学生的灵魂。本文旨在探究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途径,以期为历史教师师德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以身立教”,热爱本职工作,历史教师才会有工作动力和教学的兴趣,才有能力打开学科知识的宝库,形成博学多识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素养水平,这需要历史教师有吃苦奉献的精神。唐代教育家韩愈就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而“勤”的标准在他看来,即求学问必须做到夜以继日,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就提倡:“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历史教师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正是历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学高才能为名师,有名师才能出高徒。

历史教师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并将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华,无私奉献给学生。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余年,在游历各国被困于蔡陈之际,断粮七日,从学弟子皆病倒不起,但其仍诵讲不辍,这种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献身精神,成为历代教师的楷模。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提出史家必须具备“才”“学”“识”的标准。在刘知几看来,只有具备“才”“学”“识”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史家。为此,他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数十年如一日,著《史通》,开创了我国史学评论的先河。历史教师应以他们为楷模,甘为人梯,为祖国的历史教育事业而献身。目前,将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具有献身精神的历史教师甚少,许多历史教师仅把它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确立以教为乐、以教为荣的思想和以教安身、以学立命的志向,献身历史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

二、遵循教育规律,旨在教书育人——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文艺复兴时代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则要求其既教书,又育人,将“传道,授业,解惑”统一于历史教育之中。若要教好书育好人,历史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教育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育人”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寓情于理,情理统一。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科学共产主义诞生》这节课时,刚写完标题,一位女生就立即表示19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讲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但又不能压制和批评她,必须做到以理服人。教师笑着问她是否读过读马克思的原著,她作了否定回答,教师接着问:“既然你没读过,怎么就知道马克思主义早就过时了呢?”她回答道:“人家都这么说。”教师机智地表示:“我也是‘人家’之一,我也有个人的看法,你愿意听吗?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课后我们还可以讨论,各抒己见。”这位女生表示:“愿意听。”这样,教师消除了她的逆反心理,全班同学也都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他的“个人”看法。这一案例说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是不能用类似压制批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的,这样只会压而不服。教师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耐心教育,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育人的功效。历史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阶级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相统一的特征,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其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因素,通过寓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的途径,提高教书育人的有效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有着一定的可塑性,这正是历史教师育人的有利因素。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之中,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发生升华,行为得以变化,从而真正使教书育人的目标落在实处,这正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构成教育的基础。古代教育家孔子正是出于对学生真挚的爱,才能对其志趣、性格、思维、能力如数家珍,有着深刻的了解,促使他在教学中“诲人不倦”“因材而施教”。为使学生“成人”,孔子还十分强调学生要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要做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还提倡学生要有松柏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即一个人就应像松柏一样能经得冬天严寒的考验。

历史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就要了解、关心、爱护他们,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历史教师对学生具体情况心中无数,缺乏了解,就难以构筑心灵情感之间的桥梁,更谈不上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情感是制约历史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其交朋友,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了解和关心学生,是历史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11篇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changes i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have been put on the agenda,as a service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vocational education "Double Teachers Training"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required technical staff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s of colleges"double-quality" teacher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imed at the reason, a series of appropriate remedial measures are carried out. Building a strong " double-quality teachers " could make a better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rvices.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原因

Key word: ""double-quality" teachers' ";teachers team;reason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90-01

0引言

我国高导职业教育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其规模、效益有力很大的变化,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了相当的人才规模,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也影响和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来源单一;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队伍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主要存在的原因有:历史原因、高职院校自身原因等。

1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受封建影响几千年的历史国家。在封建思想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思想相当盛行,就连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大家――孟子也不例外,其影响了几千年的至理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圣人们对以从事体力劳动、技能劳动为生的劳动人民的瞧不起,认为只有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才是光荣的,值得称赞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训也充分反映了同样的思想与理念。这些历史思想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现代人,不免使人们对职业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和误解。现代许多家长或毕业生在选择工作中,依然倾向一些脑力劳动,选择那些环境幽雅的、工作条件优越的办公室工作对那些需要深入企业一线工作、户外劳动的工作不屑一顾。这些想法和做法在当今社会不能说是相当盛行,也是屡见不鲜。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从诞生到今天,只经历了一个很短的时间,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新事物,还有着疑惑、观望等各种看法,甚至是一些极端错误的想法,有些学生与家长认为,那些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考不上高等院校的才去的,这些学生比那些上高等院校的学生低人一头,学生学习成绩也是所谓的“差等生”,认为高职教育也并不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出来都是白领,从事体面的办公室工作,而高职教育只能从事又苦又累的企业一线工作,即使在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失业,而高职毕业生受到企业热捧的今天,仍有一些家长只愿自己的孩子去高等院校就学。

在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对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无法同日而语,受人们的关注度也无法相提并论,其教育经费的支出也自然有限,但高职教育其就是就业就业教育的特点,也有自身发展的一些特点。它不像高等教育以强调理论钻研为主,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教学必须紧贴实际,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生产,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然而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很多现代化的实训设备都不具备,本该以实践见长的高职教育,却也强调起理论学习,无法鲜明的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2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教师队伍建设日益显得格外突出。我国最早的高等院校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时间,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也已经有了五六十年的历史,其储备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并且还有大量的海内外的优秀学子源源不断的加入,而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就存在不少的问题。高职院校大多是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或者一些中专院校升格而成的。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仍沿用以前的办法、思路,没有良好的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学历结构上也反映出了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过少,在职称结构上,也存在着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所占比例过低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在其优秀人才的引进上,都有一定制度上的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往往急需一批在企业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却由于各种各样制度上的影响,很难进入学校工作,而学校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理论又丰富的教师往往由于学校与一些企业经济效益相差较大,离开学校另谋高就。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张,为了保证合理的师生人数比,高职院校只能从普通高校引进大量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大多选择“211”等重点高校毕业的学生,这些高校都普遍重视理论研究,而忽略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师人数的大量短缺,这些新毕业的学生往往并没有经历专业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之后,便登上了教师的舞台,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其实际效果也必将与理想中的效果相差一定的距离,,不尽如人意。

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不足,也是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兼职教师往往大多来源于科研院所或企业一线,他们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又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往往使一些优秀的兼职教师大量的流失,大大影响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健全与我国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明显不相适应,其必将影响到今后高职院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12篇

善于思考的教师们常常抱怨这类教育史课程的无聊及无用。对于那些即将走向三尺讲台、面对顽皮孩子的师范生来说,思考16世纪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的分裂对学校的影响这类问题,看起来很是无用;而在历史学者看来,通过诸如呈现反对学校教育必然失败等内容来无限度地强调教育的直线式进步,是对历史的亵渎。这种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有重大转变。20世纪60年代后期,哈佛大学历史学家伯纳德贝林(Bernard Bailyn)领导了重新展望教育史研究的运动,哥伦比亚大学的劳伦斯A克雷明(Lawrence A. Cremin)也很快参与到这场运动中。在贝林、克雷明及他们的战友眼中,当时的教育史研究及教学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其一,教育史研究所反映的历史苍白无力。当时的教育史观把过去的教育视为现代教育的黑暗前奏,并且认为随着学校日益完善、广泛和高效,学校教育将一直不停歇地进步发展下去。他们称这种历史观为辉格史观(whig history)。其二,教育史学科同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等大学机构里尊严最低的领域结合得过于紧密。为了解决这些困境,贝林、克雷明等人希望重建教育史学,使其成为一门具有真正学术性的新学科;同时,他们希望教育史尽可能远离教师教育领域,在其他地方找回教育史研究者作为历史学家的尊严。

我对上面的第一点持赞同态度。那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经风行,或者至少在教育学院选课率很高的、陈旧的教育史课程,绝大部分都不理想。辉格史观是恶劣的历史观,是由那些没有历史专业背景的人撰写的历史,他们把历史讲述成缓慢的、直线式进步的。贝林、克雷明等人努力把教育史研究从外行手中夺回来,引导教育史研究踏上严肃的学术之途;同时,他们拓展了教育史研究领域,多角度地研究文化的传播,尤其在当时文化居于巨大变动的特殊时代,此方面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与此同时,为了成为真正的历史学家,教育史学者对教育学院中的其他同事流露出怠慢和轻视。毫无疑问,作为克雷明的学生,20世纪70年代早期,我对从实践角度思考教师教育的学者也曾表现出嗤之以鼻的态度(当然现在想来特别不好意思)。当贝林等人把研究重心从学校教育转向文化传播,教育史研究焦点也相应地从学校教育及学校改革中转移了出来,而那个时期正是需要把学校教育及改革作为教育史研究重点的时期。

隐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性别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大学是男性特权的最后堡垒,大学里的性别歧视是今天无法想象的。当然,现在的高等教育并不是消灭了性别歧视问题,而是当年被接纳和认可的性别歧视的种种外在表现在今天已不再被认可。事实上,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性别歧视在大学不同部门表现不一。女性在大学教育学院谋取教职的数量越来越多,虽然没超过教育学院教职总数的65%。不过,到1950年,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终身教职已经有36%为女性。1982年,教育史学会原主席帕特里夏格雷姆(Patricia Graham)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主任,这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系主任。实际上这并非个例。在全美各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女性越来越多地谋取到了领导位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教育学院之外的其他院系一样,历史系仍然是男性特权的堡垒,女性教职非常稀有。1987年,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被选为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她是第二位获得这个职位的女性。第一位女性谋取这个职位的时间是在1943年,因为当时所有男性都忙于战争。当教育史研究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试图从教育学院转到历史系时,这一行动暗含的性别歧视如社会地位差异般清晰。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情况。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史学者对教师教育态度日益冷漠,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前景的报告相继。这些报告建议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大量减少教育类课程数量,以确保未来教师融广博的教育知识、一定深度的学科专业背景及较强的教育实践技能于一身。纽约国家委员会卡耐基公司(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s National Commission)随后了另一份关于教学和美国未来的报告。这份报告为教师教育项目制定了新标准,使得上述建议落到实处。

2000年后,随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颁布及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行,教育史课程遭遇持续攻击,甚至可以说被完全漠视了。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批评家、教育改革者热衷于测量结果,而学习教育史的效果无法进行恰当的量化。因此,很难估算教师成就中学习教育史的贡献,或者了解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教师是否学过教育史课程的关联度。实际上,教育史的学习有助于未来的教师深度理解教育领域里关涉价值的教育措施。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高职院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历史教育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引导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等途径,提高“概论”课历史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历史教育;实效性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三个课堂’建设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XJK014CZY035)

作者简介:黄国庆,女,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35-03

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的思政必修课,须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1]要讲授清楚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自然离不开对大学生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教育。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必修课相比本科院校少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再加之高职生自身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相对缺乏,如果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只是按照课程理论体系要求,从理论角度阐述分析教材内容,高职生就会难以深入理解理论的科学含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置身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科学渗透历史教育,既能体现课程的理论特性和风格,又能提高理论的说服力,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开展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高职学生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而“概论”课是实现对高职学生唯物史观培养的合适载体。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的国情;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相关理论之间的因果关系、继承与发展关系;理解历史的前身或者前因,懂得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结果。例如,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时,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我党军史上的3次革命起义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最终都失败进行类比,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现实依据。其实当时红军内部也有一部分人不理解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做法。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写道:“个人主义见于享乐方面的,在红军中也有不少的人。他们总希望队伍开到大城市去。他们要到大城市不是为了去工作,而是为了去享乐。”将名篇中的这一段节选出来让学生体味一下,学生方能明白正确的革命道路是来之不易的,才会真正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了历史的观点,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学生才会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全面客观、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规律、更加聪明智慧。

(二)有利于提升“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各种历史音像资料对高职“概论”课进行历史解读,可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多媒体图文与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大大增强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其次,经典著作的阅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收集、甄别、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学习及资源共享,实现师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最后,大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解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概论”课中进行历史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

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科学运用这些资料,能增强大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自称的历史影视剧都可以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有些以“戏说历史”为特色的历史影视剧,必须引导学生进行鉴别、赏析,不可当正史对待。因此,引入课堂教学的影视资料最好是政论片、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以及历史题材的故事片,例如《毛泽东1949》、《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长征》、《复兴之路》、《辉煌六十年》等。教师可科学选取一些片断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穿插,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科学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研读历史不仅能使我们清楚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还能把握历史发展方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走现在和将来的路。“概论”课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首要前提,是教师熟读并深刻领会原著。其次,教师要做好示范引领,导读原著并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时,链接到教师“世界大学城空间”一起阅读《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名篇,让学生真切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原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第三步,将阅读经典名篇以课后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教师指定一些相关的经典书籍让他们登陆到教师的“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阅读。同时设计一些主题,规定学生写成小论文、读后感,或者在课前进行主题演讲,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还可以在课堂上围绕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或国内国际的焦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或讨论。教师不仅要谈自己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反观别人的观点,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教学互动,实现不同思想在课堂上碰撞、交锋,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实施课外实践教学

“概论”课要求将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以历史教育促进“概论”课教学,可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参观红色旅游景点、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也可以布置一些体验型参与型活动让学生课后参与完成,如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深入附近工厂、社区、街道、农村等地进行相应的参观、公益活动、调查活动,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撰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2]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参与度加强,教学实效性也得以增强。

三、“概论”课中进行历史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中要树立“问题”意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淡化说教,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有效地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面对历史,教师要懂得创设情境,让学生贴近历史,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树立“问题”意识。“概论”课要“入脑”、“入心”,必须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科学的态度去引导和探讨,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激发和培养高职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还需要对社会热点和理论热点进行梳理,提出问题,激发思考,产生追问,以唤起学生的理论需求。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二)“概论”课中的历史教育应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为目标

一般而言,“概论”课在“基础”课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动态化的理论讲授,带领学生感受历史事件原貌,领会历史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使学生以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清醒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我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问题和解答困惑提供理论支持,使之能更好地融入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去。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进一步修正并提高理论本身,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要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与大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大局意识,注重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参与公共政治生活领域的兴趣,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把理论知识变为学生的智慧,不断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应协调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之间的主次关系

“概论”课以讲理论的发展为主,主要讲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以讲历史为主,那就有变为历史课的“嫌疑”。当然,讲理论也要讲历史背景,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作为背景介绍,“概论”课的史实应是概括性的、抽象的。其实,“概论”课除了政治性、历史性之外,它还具有现实性。教师要联系当代社会热点、媒体舆论焦点和大学生身边重大事件和问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分析、解答,总结历史经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树青.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概论”教学的任务和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7):20-22.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14篇

硕士学位申请报告填写指南

学位申请报告是记录申请者申请硕士学位过程的重要材料。获得学位后,学位申请书和答辩材料都要归入本人人事档案和学校档案馆存档,因此院系、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需认真、如实、准确地填写和(或)签名、加盖公章。

一、封面(申请人填写)

1.申请者姓名

中国籍申请人,请填写身份证上的姓名。

对于非中国籍或非华裔的外国留学生,本栏请填写本人在读期间所使用的汉字姓名(要与本人研究生证上姓名一致),同时还应标明护照上本人法定姓名的拉丁字母拼写形式,如留学生约翰·史密斯,本栏应填写为“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田中太郎,应填写为“田中太郎Taroh Tanaka”。

2.身份证号码

填写18位的身份证号码。

现役军人填写军官证号码,并在号码后加括号注明“军官证”;外国留学生,填写护照号码(如持马来西亚护照的留学生,填写“马来西亚EF2100345(护照)”;港澳台学生,填写“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号码或护照号码、当地身份证号码(并用括号注明证件名称)。

3.“所在院系”

院和系都必须填写,且都必须填写全称。比如:物理系为“理工学院物理学系”;同时,申请书作为入档的材料,名称必须准确、详细,因此院系名称不能写简称,如中文系应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院系名称过长时应尽量控制字体大小。不清楚院系全称的,请咨询本院系老师或查询学校主页4.指导教师

填写导师的姓名和职称(如: 王学仁教授, 张小山副教授)。

5.专业

“专业”和“研究方向”是不同的,切不可把方向当作专业。如“明清史”,是方向,其专业应该是“中国古代史”;“李代数”是方向,其专业是“基础数学”。

专业的规范名称,可查询研究生入学时的录取通知书。若在学期间,经研究生院同意转专业的,应按转专业后的新专业填写。同时,也可咨询院系研究生秘书、查看《研究生手册》或查询学位办网站

6.申请学位学科门类

我国的学位是按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的。其关系结构是:“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如物理化学专业,其所归属的一级学科是化学,化学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是理学,因此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被授予的是理学学位,在“申请学位学科门类”栏填写“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其所归属的一级学科是体育学,体育学归属的学科门类是教育学,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同学被授予的是教育学学位,在“申请学位学科门类”栏填写“体育学”。

我校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有九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请查看《研究生手册》或学位办网站 ,切勿张冠李戴,错填学科门类。

特别注意的是,我校的基础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是跨学科门类授予,请以上专业的学位申请人务必明确自己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

7.申请日期

指通过课程审核和科研成果审核后领取学位申请书进入论文答辩程序的时间。

二、主体

(一)申请人填写部分(第1—4页)

1、政治面貌

2、出生日期

以本人身份证(护照、军官证、港澳台通行证)和户籍上的出生日期为准,不可填写其他任何日期。

3、已获学位

指本人读研究生之前已经获得的学位,一般为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学士学位也是按学科门类授予,因此还要把学科门类加上,如不确定务请查看本人学士学位证书

本栏应填写“文学学士”、“理学学士”、“管理学学士”等。只有本科学历没有学士学位的,或只有大专学历没有学士学位的,则本栏填“无”。若入学前已经取得其他学科的硕士学位的,则应如实填写。

4、照片要求

第一页的右上角必须粘贴申请者本人一寸免冠近期照片。

5、最后学历

指本人研究生入学前的学历。一般为本科学历,本栏填写取得本科学历的时间、就读的本科学校和专业,如“本科,2019年,上海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历为大专学历的,则填写如“大专,201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少数同学研究生入学前已经获得过其他专业研究生学历的,也应如实填写,如“硕士研究生,2019年,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

留学生或者在海外、港澳台地区就读过的,则应在学校名称前加国家或地区名称。

6、所申请硕士专业

与封面“专业”要求相同。“研究方向”按本人撰写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填写。

7、学位课程学分

指本人按培养计划已经修过的学位课程学分总数;“已修课程总学分”指在学期间所修习的所有课程的总学分(含学位课程学分)。

8.院系(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由院系的研究生秘书加盖本院系的公章(或成绩专用公章),切勿缺少。

9.海外研修情况

在学期间如有海外研修经历,请写明研修所在的国家、学校、院系,修习的主要内容,时间。没有请填“无”。

10、掌握何种外语,程度如何

填写掌握的语种和熟悉程度(一般、熟悉、优秀),取得的有关证书,参加外语考试的成绩等。

11.在学期间参加过哪些科学研究工作,有无著作、论文、报告、译著(已经发表的请注明刊物和时间),取得的科研、学术成果奖励情况

请勿填写和要求无关的内容。

12.学位论文情况

论文关键词请填3-5个;论文内容的简介篇幅不要超出本页范围。

(二)导师填写部分(第5页)

第5页“论文指导教师对申请者的推荐意见”

由导师本人填写并签名。如果导师不填写本页,则申请者不能进行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导师如果是校外兼职导师,应在“院系”栏中注明校外所属单位名称(例如:王吾教授为新疆师范大学的教师,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兼职导师,在“院系”一栏应填:“生命科学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兼职导师”)

(三)申请者所在院系主管领导或研究生秘书填写部分(第6、8页)

第6页“申请者所在院系推荐意见”

其中 “申请者所在院系基层(教研室、研究室或指导小组)意见”由教研室或研究室或指导小组的负责人填写推荐意见,最后签名。“申请者所在院系意见”由院系的院长(系、所长)或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职领导签署意见及签名,最后加盖公章。

第8页“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需在申请者论文答辩通过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后,由分委员会负责人或指定的研究生秘书填写,最后由分委员会主席签名和加盖分委员会公章(分委员会公章由分委员会所在院系公章代)。注意:落款的年月日不可缺少。

注意: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于个别委员无法出席会议但是委托了其他委员投票。这种情况下,同意票、不同意票、弃权票数的总和要大于出席成员人数。

历史教师职称论文范文第15篇

(一)现有历史文化课程内容设置不健全

乡土历史又称地方史,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在内的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几乎均设置有《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类似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宗教、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板块。但是,大多数教材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讲述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内容过于宽泛繁杂,十分缺乏乡土历史的微观教育。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服务方向与旅游规划方向,是为地方服务,并和地方文化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方向。因此,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有针对性的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这样有助于弥补现阶段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健全的缺憾,有助于让他们深刻的了解本地的乡土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二)学生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充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受中等教育的背景大多由普高和少量职高组成,且文理兼收。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高考应试教育影响,理科生和职高生在高中阶段,缺乏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涉猎,更不用谈及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课题申报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和调查统计认为:对于和地方文化结合紧密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有必要补充基础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完善其知识结构。

(三)现有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与行业实践脱节

设置文化类课程的作用,不仅在于从源头上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同时也要和行业实践相结合。现有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因为乡土历史文化部分内容的缺失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以致和行业严重脱节。例如,乡土历史文化几乎是各省市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一,从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来看,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有助于立志做导游的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和提升其内在素质,但是,由于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的缺位,以致于学生都要通过上各类补习班来获得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开设该门课程,学生就业后往往要经历很长的二次培训过程。笔者前期已对部分在校导游服务方向的学生,及毕业后仍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相关数据分析和必要性分析,结果显示这门课程对于在校生的学习和毕业生的就业都很有帮助。

(四)现有历史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类课程多以课堂“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较少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方法,因而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也使得教学内容多停留于枯燥的文字上,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新变化,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如,笔者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课程教学中,率先改革性的增设了“大足石刻”、“三峡文化”等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收效甚好。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该地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纲,或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板块为纲,也可以该地区所辖范围内的更微观地域为纲。总之,要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性课程提供指导[1],不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使空泛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积极引入景区实地教学、行业精英专题讲座等新的教学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切身经历,才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原则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教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因而,开设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只有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的编撰、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多做尝试,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以调整,以期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原则

1.不同的专业方向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2.在课程性质上实现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两种类型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和策划方向可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他方向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需打破理论与实践断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场导向性原则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首要目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只有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旅游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名称及内容――以重庆为例

为更好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问题,本文在下列论述中将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为例。

(一)课程名称

根据重庆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将课程名称暂定为《巴渝历史文化概论》或《重庆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主要依据重庆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设置。

(二)课程性质

重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置有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性质的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它们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方向相对于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而言,则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首先,可以按时间脉络厘清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搭建一个宏观的知识网络;其次,选取重庆地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分章节详细讲解,使学生感受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其主动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针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开展,选择贴近现实、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项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为题,以分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深入景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社交能力。毕竟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主张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死读课本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间。一是,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方向是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3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54课时。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42课时,即1-14周均为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12课时,即15―18周均为实践课程教学,这段时间用来完成分组专题讨论、期末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作业。二是,其他方向为专业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2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36课时。36课时均为理论课程教学时间,期末以课程论文或者试卷考评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分组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枯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以课堂归纳、分析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着重强调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从项目选题、相关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修改、实施和评估方案全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只起着答疑解惑、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例如,关于巴渝历史的大体演变过程,以及“重庆”一词的由来可由学生首先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再着重补充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专题知识讲座

在课堂教学之余,定期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工作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给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学们从中既能获得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了解更多实用的职场信息。这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区实地教学

景区实地教学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悟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经过一定的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磁器口景区进行实地教学,结合景区实物给学生讲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识,实现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生动的现场教学的转变。

(四)分组专题讨论

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最后做出引导性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向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