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Z文教学;教与学;课堂效率

一、明确教与学的目标

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出明确的方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设定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科学的目标。一方面,教师要在正式上课之前将要学的文章进行“提前曝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大概的了解。在这一点上,有许多教师和学生做得都不够好,没能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会使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读起文章来漫无目的,为读而读。另一方面,教师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在上课的时候告知学生教学目标的内容,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读文章,提升阅读效率。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教师要为学生设立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体会文章中作者运用语言、选择材料的能力;第二,把握文章内容、感悟文章内涵;第三,感受文章中传达出的浓厚亲情,从背影中挖掘出深深的父爱。在学习目标的驱动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构建的世界中,仔细体味文章中所传达出的意蕴和中文排列组合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的上升。

二、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各种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为了响应新课标,更为了学生能够以更加健康、全面的姿态成长和学习,教师要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一定要合理,一方面,小组内学生的性别比例要尽量均衡,避免出现小组间的“男女大战”。另一方面,要保证将班级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和阅读课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让每个小组的实力均等,并且在小组内能够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助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断提升阅读水平。其次,教师要针对文章提出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并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派出代表对问题进行回答,接着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船长为了拯救船上的乘客,牺牲了自己。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对于船长的牺牲,大家有什么看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完全融入了课堂学习之中,无形之中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学习之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在信息技术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日臻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学课堂中,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活力。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巧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效率。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幻灯片,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逼真的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之中,从而更加积极热情地对阅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在课堂的中间。课本上对文章的描写虽然精彩,但是与文章有关的拓展内容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事先下载好与文章有关的奇闻逸事和图片、文字资料,在课上的时候为学生展示和播放,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增进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最后,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将文章的脉络和其中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做成PPT,在文章学习结束之后,打开PPT,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巩固学生的知识,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教师要尽量多地使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比如说动漫人物点缀、时事新闻穿插等,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第二,多媒体教学设备固然能够向学生展示许多课本中没有的东西,但教师切不可对其进行过度使用,偏离了文章的内容,而是要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有得放矢地使用多媒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达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做到教与学的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1985(5).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

在新课标准背景下,阅读教学出现了许多怪现象.如阅读教学成了思想教育课,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成了天马行空的讨论课,这些虚假繁华的背后。显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和迷惘。这样阅读教学是无益,而且是有害,也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感读

感读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是“五读”教学的起始环节,一般是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这里的感读方法——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朗读,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定。这种对课文整体的初步阅读,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譬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在请学生读完这篇课文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离奇的、滑稽的、讽刺的……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后,一旦转化为自己的意,就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且会有阅读、探索情感的产生。

二、课前:“山雨欲来风满楼”

1.“以问促读”。教师在学生预习之前,为了学生的阅读目的明确,更好与教师形成思维共识,课前的设问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要紧要,不繁多,要难易适中,不能太难太简。

2.“以读促问”。教师在学生阅读时。不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让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要求学生向教师提问,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困难的精神,而且通过问题教师也会发现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无论是“以读促问”,还是“以问促读”,教师都要对学生问题及时收集,这样便于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及时对教学目标作出调整。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疑问答案进行收集分析,那么教师就不能对学生的阅读状况作出评判,这就会导致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的预习失去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便厌倦阅读之前的热身。

3.“以激促读”。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搜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而不要求学生对文本做深入的分析。如说明文或人物传记之类。文本展示的信息是有限,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信息。不仅扩充了知识面,而且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课前教师和学生共同预热不仅可以熟知文本,而且为课堂教学的对话交流作了铺垫。

三、探究读

探究就是让学生凭借教材,联系社会生活,动脑思考,逐渐学会处理信息、认识矛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有实效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器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抱着探究的心理阅读,咀嚼语言文字,发掘深刻内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潜心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力,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驰骋的天地,同时也为学生探究课文指出方向与方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静下心仔细读课文,悉心学习,学生认真做批注,有圈有点,有了问题虚心求教,同自己的学伴充分交流,激烈讨论。学生通过探究得到体验、感受是多元的,在这样探究氛围里,学生逐渐增长了阅读能力,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四、拓展读

拓展读,就是依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拓展训练。也就是说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的训练。实现广度、深度、厚度的统一,还要不失语文味。课堂上的拓展读,应该坚持以文为本这一原则,即课堂活动都要聚焦文本,拓展应该切合学生实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得明白自己在教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所教的是语文,文本“内”与“外”的整合应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要“以外养内”。在上《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就结合写春草、春花、春雨的诗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又能使学生兴味盎然,拓宽知识面。新教材后面的“探究练习”很注重课外延伸、举一反三。只有“课内”没有“课外”,就不能使语文深入人生。只有“举一”没有“反三”,就不能形成语文能力。在教完《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后,针对这个单元“至爱亲情”的话题,推荐学生去拓展阅读李丽的《祖母绿》、毕淑敏的《母爱》、胡德斌的《父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学生阅读名篇的过程中设计了“阅读指津”,让学生写下阅读的感受,学习借鉴名家们在表达至爱亲情时的艺术手法,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亲情话题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至爱亲情”的话题,而且能从同一话题的不同篇目阅读中学习借鉴表达方式,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而且积累了写作素材和技巧。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广阔领域,在“以学定教”的背景下反思我们的课堂:有时盲目地追求课堂教学热闹,教学形式的变化多端,教学步骤的环环相扣,而缺失了对学生学情的关注,缺失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学定教”,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学生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必要条件,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初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英语课堂枯燥无味,英语知识难学、不好掌握,所以英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探究欲望;或者教师可以选择重点内容,以轻松明快的节奏,热情洋溢的语音语调来朗读,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阅读英语的各种文体,在学校,学生用于英语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且社会上能为学生提供的英语读物也不多,即使有寥寥无几的一部分,也大多数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就要亲自挑选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兴趣、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规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里去阅读。对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英语课外读物,或者鼓励他们自行选择阅读材料,但是老师一定对他们的阅读情况,进行定期地了解和检查,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时候,过分地强调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阅读材料的内容大意,从材料中获取各种信息,选择自己关心的、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练习题,来测试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策略指导。

三、对学生进行语言强化训练

阅读训练的实施要求教师做好阅读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学生正式阅读材料之前,用两三分钟时间设计一些问题,进行阅读内容的引入,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从故事内容的梗概入手,激发学生竞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说明阅读目的,提示阅读方法,学生进入正式阅读时间里,教师要指导阅读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迅速读课后题,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也可以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子,然后进行信息整合,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文章的主题,尽量记住有关具体的详细的信息,还要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关注文章中的数据、号码、日期、价格、人名、地名等。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是阅读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对文章中叙述的事情,要有正确地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训练,要求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语言积累多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练习题和教学语境去理解一些陌生词语的意思,在文章中,作者总会通过一些事例来解释他的论点、看法、结论或立场观点,这时可以从例子进行猜测词义,根据构词法,若生词是复合词、派生词、转换词或其他变化形式的词,其词义是容易推断出来的,需要时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

四、引导学生把握阅读的层次

阅读分为浅层次阅读和深层次阅读,浅层次阅读是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意和轮廓,在进行浅层次的阅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采用泛读、略读的方式即可,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快速浏览,通过文章的标题中的隐含信息,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涵,形成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做一个铺垫。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比如判断对错、选择填空、排序等,来对阅读效果进行初步检测,帮助学生搜集整理通过略读所掌握的信息。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课文进行深层次阅读,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英语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注重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促使学生从对课文简单的词句理解变为理性的情感理解。

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90-01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要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3 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3.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

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3.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一、培养初中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针对于现代文阅读对初中生的吸引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堆积产生厌烦的心理,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具体文章内容的把握与探索,但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关乎学生将来在文学方面的发展前途,需要认真对待,因此不论教师在这方面承受多大的压力,都应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必要的兴趣激励,保证其在这类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自行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开发与培养。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保证其创新意识和视野的全面开辟。具体做法:可以在一周的课程安排中抽出一节,提供给学生专门的当前刊物最新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同时综合元素的指引下,加上具体图文的配合,会使得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在长期积累的作用下会保证阅读视野的拓宽,使得不自觉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那么课后阅读知识的积累就保证了一定后续力量的累计,对于内部专业术语的研究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渗透,达到意外的综合成绩的改善。当然可以结合一定的交流活动,进行杂文的赏析,保证读后感受的详细陈述,保证阅读愿望的不断强化,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的共同语言一、培养初中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浓厚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针对于现代文阅读对初中生的吸引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堆积产生厌烦的心理,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具体文章内容的把握与探索,但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关乎学生将来在文学方面的发展前途,需要认真对待,因此不论教师在这方面承受多大的压力,都应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必要的兴趣激励,保证其在这类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自行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开发与培养。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保证其创新意识和视野的全面开辟。具体做法:可以在一周的课程安排中抽出一节,提供给学生专门的当前刊物最新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同时综合元素的指引下,加上具体图文的配合,会使得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在长期积累的作用下会保证阅读视野的拓宽,使得不自觉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那么课后阅读知识的积累就保证了一定后续力量的累计,对于内部专业术语的研究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渗透,达到意外的综合成绩的改善。当然可以结合一定的交流活动,进行杂文的赏析,保证读后感受的详细陈述,保证阅读愿望的不断强化,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的共同语言极的作用。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1.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进行现代文主体思想把握的引导练习,使得学生在掌握一定规律之后,能够进行不同模式的创新,保证其在现代文阅读上的主要判断能力。这个过程需要经过系统的背诵和筛选才能保证一定要求水准的全面实现。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进行不同篇目的背诵,可以进行课后的专业教学辅导以及认知观念强化,保证关键语句的承接效果,实现具体字词延展的背诵记忆效果。长此以往,一种本能的主观判断会引导学生对新接触的现代文有某种方向的把握,使得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背诵不是一味的死记,需要多归纳、多揣摩,总体把握文章的大体表达方向,进行后续词句的逐层渗入,保证一定体会能够实现文章的系统连接之后,再进行巩固;而筛选,则是要对不同环节的重要的语句进行摘抄,保证自己在未来的写作可以有所借鉴,对于报纸与杂志上的好文章也可以进行摘抄,确保其对于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可以发当前教育模式下,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较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模式下,难以做到思路的全面拓展,对待现代文的思想主旨的把握也不够深刻,因此造成了现代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普遍不足。为了实现新型教育内容与模式下学习效果的全面改进,需要正确、全面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程科学性内容的合理安排与制定,保证学生在一定的兴趣爱好下,具体掌握现代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思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文章内容的赏析与拓展,实现后期文学素养的全面培养。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对于理解背诵的支持效果非常明显。初中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学生思考想象空间的拓展,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描写的语言环境及社会背景,实现基础知识的联想和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靠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诞生和发展的,因此对于阅读水平的培养是需要稳固的知识基础加上灵活的创新思想才能有所建树的。

2.学会沉心静气、心怀欣赏之态阅读面对阅读材料,学生要学会面心静气,怀着欣赏的态度进行浏览,包括标题、作者、内容注释以及具体的写作时间,实现从背景中掌握文章的大意,基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思路,理解行文的主要线索,实现对题材的进一步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情感经验试图与深情款款的文章修饰进行共鸣,实现脑海中较为深刻的文章的总体印象,实现理解过程系统有序地进行。这种形式可以具体保证阅读速度和精准度要求。在大体把握文章的主体思路后,结合问题进行重要内容的筛选,把握针对性地再次阅读,提取文章最优价值的信息。现代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不能孤立地进行字词与语句的简单理解,要学会从总体把握和理解零散的知识,阅读的主要意图要放在作者意图的细心揣摩是哪个,实现思路脉络、主要精神和内容要点的全局性掌握。训练题的设计要与文章有着具体的联系,同时涉及的知识面要广一些,保证学生需要考察能力的拓展。在进行《童趣》文章背诵和理解的过程中,借鉴主要叙述的方向进行总体把握,同时注意修饰词句的特征,实现后续的串入,保证整体连接的实效作用。比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就可延伸为“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大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对于理解背诵的支持效果非常明显。初中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学生思考想象空间的拓展,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描写的语言环境及社会背景,实现基础知识的联想和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靠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诞生和发展的,因此对于阅读水平的培养是需要稳固的知识基础加上灵活的创新思想才能有所建树的。

3.设计精细练习,提高阅读水平练习是保证一定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培养阅读能力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有意识的分离文章的重点段落,为学生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学生在丰富的分析材料下进行必要能力的培养,是满足现代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表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自行阅读,同时能够按照规范或进行创新模式的题目设计;教师在针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前,要经过科学的分析,系统的进行教案书写,确保整体教学能够朝着好的方向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主观地位,使得其具体的思想中能够决定自己该做什么样的练习,实现课外实践活动的讨论,在必要的演讲和话剧表演等活动的展现下,学生会加强对主动学习的肯定态度,保证一定的阅读水平提高的练习。

三、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6篇

四川德阳市进行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法的探索,推出了“群文略读记录表”、“五步教学法”和“画知识树”的教学策略。“五步教学法”的操作模式,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从提出至今不过十年左右,而且使用者和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实践研究尚显不足。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精选文本,按题材、体裁、表达形式、语言风格、作者合理统整,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带来了许多疑惑,需要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厘清概念,发展技能,获得阅读。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交流中提高。我们的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且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阅读能力而言,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阅读反思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短时间内提取信息的信度和速度,利用、加工信息的效度。真正使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得力工具。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7篇

>>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论合作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快点论合作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互动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阅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自主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延伸阅读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探索中我终于悟到: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长年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现代的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可见,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

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三、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四、利用成就激励策略开展课外阅读比武

人的最高层需要都是成就需要。因此,教师应尽量的为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供机会,围绕课外阅读活动设置各种各样的评比、展示、交流。如制定课外阅读月评表,对学生当月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送上一句鼓励性的、谈心式的话;可定期举行“阅读之星”的评选,并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可组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展示形式,体现自己的阅读成果;提供相互交流的学习机会,并注意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扮演一个实际的角色并主动地参与。我们可以进行知识性的编小报比赛、知识竞赛,我们也可以技能性的书面阅读比赛,我们还可以运用性的读后感比赛,增强阅读动力。这些比赛,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表现欲,成就感。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作为根本宗旨。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却出现了游离于知识、能力之外的过程与方法,游离于教材和教学过程之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游离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外的知识授受与技能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常常顾此失彼,相互割裂,从而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界权威的倡导下,语文教师开始转变教学观念。语文阅读课上,语文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二者的差别是,教教材是只把教学的内容局限在教材之内,把语文的范畴无限缩小;而用教材教,表明语文的范畴不仅限于语文教材,教材只是教师语文教学中使用的一个工具而已。新的教学观念形成后,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极为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甚至跟其他学科进行相互渗透和关联。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当,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教师一味向课外延伸、盲目补充拓展,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多地联系生活实际、牵强附会地理论联系实际,过多的情境创设等,导致语文实际教学内容变少,无必要教学环节和内容变多,造成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

(三)教学活动形式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自主阅读的深刻认识,自主变成了盲目,没有目的性。表面看来,学生是进行了自主阅读,实际上学生缺乏引导、盲目阅读,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难有收获。而合作与探究也都是空有形式而已。因此,这种没有目的性的自主阅读教学,表面上看来学习氛围良好,实际上却缺乏思维的力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低微。

二、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科学制定目标

为保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教师首先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现今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真正了解三维目标的含义,设计教学目标时企图面面俱到。结果反而导致教学目标非常宽泛和模糊,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对这一节课的目标有比较清晰的定位,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也不能一味地贪多求全。一堂课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一堂课中,教师不能安排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学习的重点。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调查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与否同教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关注密切相关。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显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教学的能力是不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学习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当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等相适应。只有在科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对或者设计的问题不当,不仅会使学生难以理解问题的具体含义,而且也会浪费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优化提问的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与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慎重措辞,用词不仅要含义清晰,避免出现双关或者歧义,同时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容易理解。其次,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教师提问的问题应该是事先设计好的,而不是心血来潮,想问就问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因此,教师提问时,也应当由简单浅显的问题入手,层层递进,逐渐过渡到较为复杂深刻的问题。

(三)正确引导自主阅读

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更不是一下子把结论和盘托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走出‘独白’的霸权地位,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在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去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接受教师的灌输”。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思考,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所提高,阅读教学才能更有效。

(四)优化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9篇

1.在理解中建构

文本的合理解读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构建的世界进行感知和探寻,让自己走入文本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意义和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作者的思维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驾于文本之上。解读者应该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贴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激活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感悟力。

2.在整体中关注局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和传授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和创建者。教师要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结合本文的特点,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和解读,从专题和板块中解读文本的体例、内涵、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本文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处理好本文诠释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文阅读文本有许多空白点和争议点,教师要在解读整体的同时,对这些局部和细节进行关注。教师要对文本定的局部展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实现本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解读。

3.在确定后关注模糊

语文阅读文本的写作大意基本能够确定,阅读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确,不能随意改变或者曲解,更不能将主观想法强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学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却很难与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在多元中重视一元

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解读者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也要重视一元,也就是在解读过程中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和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因此必须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将对语文文本的良好解读融入教学设计中,提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展示出文本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使命,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审美性,预设出美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审美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和表达能力,加强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传播美和实践美。

2.充分预设,突出阅读教学的生成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文化的建构和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都有鲜活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学活动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生成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规律,能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为课堂变化与意外问题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变方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文本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文本内容上选好切入点,预设宽松的解读空间,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文本资源的创新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构筑文本思想内涵,培养自由、创新、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能力。

3.追求个性化设计,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

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双方在阅读中体验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纽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过程,能凸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和风采。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本文精髓,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能科学进行解读和指引,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运用教师的本文解读体会和教学经验,充分展示个性色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感受,让不同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4.体现实效性设计,凸显本文的教育与文学功能

阅读教学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将文本资源进行优化重建,能对文本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要注意教学设计问题的梯度性,能分层设计,使不同学习梯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不仅要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在对文本的文学解读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向往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当学生因知识匮乏、无法理解文章内涵时加以引导

阅读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内涵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已经不再是老师的"教本",而是学生的"读本"。教材中文章的内涵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因此,当学生在自主阅读文章时,往往会因为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的匮乏,而导致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彻,甚至扭曲了对原文的理解与把握。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从而获取正确的结论。例如,当学生在阅读《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其中"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园中别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一段中涉及到很多问题:香气为什么会有颜色?又怎么会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为什么作者要说: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花与人们生活的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如果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只能越探究越糊涂,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这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段落中所使用的是"通感修辞手法",并给学生补充"1982年极''左''论调笼罩的时代背景"。不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文字表明,而无法深入其精髓。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花与人一样,都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却永不停息、永无止境。

二、当学生在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出现偏差性解读时加以引导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技能的形成都可以在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与思考,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并从中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由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基础知识不扎实、人生阅读较浅、个体差异明显等原因,他们在自主解读文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积累对语言和文本的体验,并利用讲解和提问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这篇文章时,有些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的"朗读指导",自主朗读诗歌,并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理解作者运用抽象化语言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愁,并将情感上升到渴望两岸得到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表面上来看,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从整体上看,很多学生仍然无法深入掌握诗歌的内涵,这是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够而导致的。对于其中的每一句诗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启发,引导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触角,切身体会作者人到暮年却不能"落叶归根"的遗憾情绪。

三、当学生体味关键词,却收获甚微时加以引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自主体味、推敲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作用。初中学生的鉴赏能力较低,对于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对于关键性词句,品味收获比较肤浅。尤其在阅读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大体阅读一遍,然后就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了文章内涵,但实际上,文章的精髓并没有被学生细细研读出来,最终造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质量低下,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并教会他们将重点知识和整体感悟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很多学生对于其中"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孔乙己在摆阔;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表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字进行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中挖掘出"封建科举制度"这一罪魁祸首。可见,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当然,以上仅是对阅读教学中引导技巧的几点尝试,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慧卿,范明科.《初中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6)

[2]秦春霞.《如何提高初中阅读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2010,(02)

[3]赵青年.《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革新,2008,(11)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96-02

新课改革教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方法,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角色地位。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出了挑战;但是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又为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提供了发展机会。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更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探究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作用和培养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基本内容

1、自主学习的内涵。

按照美国自主学习研究齐默曼教授的定义,自主学习是“自主的学生以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选择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获得渴望的学习效果。而我国学者庞国维则从纵向和横向的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分别为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和学生本人对学习的选择和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得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行为模式,学习主体不受他人支配,自我做主,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主要特性为自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初中语文阅读中的自主学习。

阅读是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的综合思维过程,阅读材料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公式等等。通过阅读,理解材料索要传达的信息,阅读受阅读主体主观因素影响。初中语文阅读在课程教材比重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体验感情,能够接受文化艺术,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满足精神需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性,在课堂上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是在老师和同学的情况下实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着辅导和引导的作用,其他学生起着氛围制造和相互学习的影响作用。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复杂思维未完善,对语文阅读理解可能还需要有老师的指导;且老师还能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学习空间。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阅读教学,在课堂上老师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进行阅读,阅读完后浅谈阅读的感受,并自我进行提问,老师教授学生四步阅读法,再次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在班级里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3、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作用。

(1)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今社会早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得当今时代快速变化,竞争成为社会保持优秀的有效方法。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有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摸索,形成一套自我认识、理解和分析归纳事件的能力,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力,且阅读中人物的心理表现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情商。

(2)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强调从人出发,教育以人为本,则是要将将于对象作为首要的出发点。当今的教育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以人为本。过去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硬性传授,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却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时学生无法自我吸收合消化,有时甚至引起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学以致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构建策略

1、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对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逻辑性和长远性。不仅要使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目标,还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教师要在掌握学生能力的整体情况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制定符合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欠缺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初中生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使用独立阅读和合作阅读,例如对《论语十二则》的学习。可以在学习该课前,让学生们自主了解论语的来源、论语十二则的主要内容和含义。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联系实际,《论语十二则》可以运用在那些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自我改编或改写文章,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挑战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可以进行阅读复述比赛,从竞争中激起学生的斗志,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最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时活跃氛围,或者有学生在课堂喧哗,应该及时制止约束。

2、学生自我探索,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中具有中心地位。学生应该着重培养自身学习的意志力,掌握自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一些列手段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增加自主学习成就感。在良好的品质和耐心下,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在时代的需求和号召下,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中的大胆创新手段。学生应该首要为自主学习做出努力尝试,通过不断地探索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教授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技巧,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肖 玲.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阅读与鉴赏旬刊, 2011(12):14-14.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63-01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偏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发展也是多元化的。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只是一味地强调要从逻辑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将主要的经历放在数学和语文课程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开始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要积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初中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断进行改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进行改进,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实行人性化教育、柔性教育,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改变,才能使得语文阅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尽管相比于以前的语文阅读教育而言,教育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语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因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高。同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素材比较单一,大多数教材规定的阅读材料,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一般都只是利用一些比较常见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的应用比较少,很少有语文教师会将我们生活中的文学作品、新闻等素材当做阅读教学教材。比如语文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将教材中的诗歌、课文等当做阅读的素材,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现代化教育理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发力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肯定。另外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对各种新的教学资源的敏感度,从而能够在课堂上找到合适的时机运用新媒体资源材料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中转移到现代化课堂教育中来,能够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在课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并且不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从而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到更多的文学作品、新闻等,拓展自己的阅读量。

2、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教学素材作为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学生而言,单一的理论性教材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恶,为了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一些有趣的教材的应用,新媒体资源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材,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新媒体资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内容,加深对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涉猎更多的知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各种全新的阅读材料的利用,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保证材料的充足性。所以,需要不断拓展语文阅读素材教材的范围。新媒体为各种新的阅读材料的搜集和整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在新课改环境下,要加强对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利用,比如语文学作品、新闻等,海量的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对各种新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要改变传统的关系,学生与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形式,语文教师可以分享各种新媒体资源,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将一些初中语文阅读资源整合在一起,将其打包上传到网络上,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下载和学习,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并且也能够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将这些资料传递给其他的同学,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教学的创新,一方面要把握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得初中生能够爱上阅读,从而不断累积更多的文化知识。语文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如何挖掘出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比如在阅读理解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初中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能够在各种阅读材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些点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阅读材料。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此,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更新,丰富学生日常阅读的材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 敏.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03)

[2] 杜 莉.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59-01

一、概述阅读教学及其问题设计

想要推广初中阅读教学法,就要对其概念及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深入研究它的具体策略。

1.阅读教学的概念及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通过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沟通。具体行为表现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整个教学材料中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各种文字形式和深层次含义。在使用阅读教学法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只有学生真正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阅读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外,更应该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使其不只是理解教学材料中所包含的知识、寓意。更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探索更多教学材料以外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收获课本上单一的知识,而是使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2.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及其原则。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设计的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学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这些材料。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学材料的内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就要设计一些比较优秀的问题。以下,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1)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教学结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适应能力;(2)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空间;(3)设计的问题要联系教学材料,对教学有实际的引导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所以,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效果。因此,本文从何如进行阅读教育、阅读教育中设计问题环节的注意原则以及现阶段阅读教育依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提出了一些设计问题时的具体对策。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4篇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新版教材的着力点,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变更教学手段两点出发,论证了其对于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

引言:初中语文作为承接小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于文字识别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一方面又为高中语文教育覆盖面广,内容较深较难理解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文章的阅读与分析,尤其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把握整个教学进程以及课堂氛围,但这一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提高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过多的掌握课堂主动权与把握学生学习进度,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也让学生不敢于开口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阻碍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这一思想局面,创造了一个言论自由,气氛活跃但却不偏离主题的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教师进行必要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张口去说,去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所想所感,对于与教师想法有异议的部分予以提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敢想敢做的精神,一方面也提高了其语言组织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调节课堂进程,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效率。一个良好的、自由度高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在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自由发挥想象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由阐述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了提高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变更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通过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不断相互交流碰撞,教学手段早已不再单一,不再仅仅局限于板书与教师的讲解。初中生尚处于人生青少年阶段,对于新颖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多变的教学手段可以成功的吸引其注意力。初中语文课本人文性很强,与初中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对课本内容予以引入,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阅读与讨论。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导致了语文教学的畸形,教师不得不强迫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进行强行记忆,而不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就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主人”降为“奴隶”,这样一来不仅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效率。苏教版教材中则对此问题进行了处理,减少了教学中要求强行记忆的成分,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则有所加强。例如对于课文《背影》,从前是要求全文背诵,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当时年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背诵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变更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便于记忆。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组织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与父亲之间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然后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分几个大块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对不同的板块分别展开讨论,例如各板块中最感人之处、描写最为生动之处、体现了怎样的情感等等,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学习文章的理解,以便于记忆,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

例如学习文章《最后一课》,教师可以首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就其作者都德所处的年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进行查找,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同学听,并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诵,朗诵过程之中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们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以避免学生不了解年代背景,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属于“空中楼阁”式的掌握等情况的发生。总而言之,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灵活变更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的了解与体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目的、有组织的讨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和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三、结论

学无定法,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语文学科的教育,既不是在教学中强行灌注德育知识与文学知识,也不是淡出的情感宣泄,而是对于中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不断变更课堂讨论的方式与重点,并且在教育中融入一些新鲜元素,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詹海群.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即时性激励评价应注意的问题[J].新余学院学报,2013(03)

[2]申红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之见[J].学周刊,2013(12)

[3]顾辉.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3(06)

[4]朱晓辉.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第31期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第15篇

快速阅读法是指从书面文字中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相对于逐字逐句的传统阅读方法来说,快速阅读主要强调阅读速度快,但它同时也要求达到相应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也就是说,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使读者在极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浏览阅读主要是重点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位置:一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题目和书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论点、主要论题或是主要内容等。通过研究题目,可以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二是目录、序言、提要、索引等,这些将会帮助读者对文章或书籍大体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三是正文,这一部分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将这些关键部分浏览完毕后,会对文章或书籍形成总的印象,如果经回忆有不够完整的地方,或有值得深究之处,可再作必要的重点补阅。

2、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由于摆脱了个别字句上的语意纠缠,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影响理解程度,很多时候甚至比逐字逐句阅读更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扫读法阅读的速度非常快,但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必须经常专门训练,比如经常做一些视力扩展训练,在平时阅读时要注意克服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有意识地扩大每次眼停的视野范围。

3、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以抓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阅读,有关键词语的地方大都是同阅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或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可以重点在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读,这些常常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观点或论据要点的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体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可直接略过;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书中的思路,如“由此看来”、“总之”等就可提示读者很快找到关键性的总结句。

4、猜读法。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