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布了,这是我们国家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件大事,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纲要》的实施是我国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人贯彻落实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纲要》要求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富国兴邦的主力军,他们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贯穿他的整个成长过程,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了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引发的无序竞争条件下,“投机得利,诚信吃亏”的不正常现象对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造成无穷贻害,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行为失范。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亚需的是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诚信,意即言必信,行必果,遵守诺言,实践成约。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诚信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还考验着人们以经济需要为目的的诚实守信的能力。

一、教育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守信用观念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改革,而我们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某些方面未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暂时出现了与法制建设相背离的东西和盲区。比如,在经济领域人们忘记了商业活动的诚信原则,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制假贩假活动猖撅;在政府机构,有的部门和官员丧失了“公仆”观念,,腐败严重;在教育领域,考试舞弊,学术腐败。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由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原因和现状引起的,并很容易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对善恶美丑的判断还存在一定偏差,很多时候不能用理性的头脑来分析事物,会误导他们从而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了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规范。

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习)。由中学教育到大学是人生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事,而他们对于诚信认识不清,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还没有独立科学的判断决策能力,很容易被误导,同时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没有通过生活的经历、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比如,为学不诚,考试舞弊;学生欠费和不按时交费;欺骗家长、同学、老师;毕业生违约;甚至有的大学生名利思想严重,为了扬名、捞取实惠,不惜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破坏公平竞争环境等等。当前,国家对高校实施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是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对象是在校的全日制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目的是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可见,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对大学生的充分信任为前提,是一种依靠人们的信用作为“担保”而发放的贷款,将成为大学生跨人社会的第一份信用记录。而现在国家助学贷款推行难,关键就在于大学生的信用状况不能让银行放心。就我校而言,如何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信用度,打消银行的担心、顾虑,保证学校国家助学贷款措施能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国家助学贷款对学校发展以及困难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大学生的信用问题得不到解决,状况得不到改善势必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健康持续贯彻执行。因此,高校理应利用“两课”教育,人学教育,日常教育,毕业教育的各个阶段,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信用教育。

二、诚信教育需在多方面持续开展

首先,诚信原则是一个法学范畴。在法律范围内讲信用问题同履行契约、合同是一回事。履行合同诚信至上,诚信原则是民商事法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含义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履行合同。在我们国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向法制化、制度化转变,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与合同密切相关,如不讲诚信势必遭到法律的制裁,要阻碍依法治国的进程。

其次,诚信原则是经济领域的重要原则。在当今经济领域的各种活动、合作交流越来越需要坚持诚信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交易者遵守信用,既是对交易对方合法权益的尊重和维护,也是对自己合法权益的尊重和维护。在今年9月19日举行的“中国信用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强烈呼吁”在今天中国诚信传统沦丧,失信者得不到应有惩罚的情况下,全社会应当行动起来重建信用体系”。显然,在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大学生持久地开展信用教育高校责无旁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具有“诚信”这个在规范化社会和经济领域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使得大学生从容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再次,诚信原则又是社会学、伦理学的范畴。人总是要过社会生活的,而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能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生存环境,主要靠他的道德水准,诚实守约能力。个人交往中的不诚实、不守信用损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致使人情淡漠。可以说,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我们国家已经加人WTO,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要与国际接轨,都要按国际惯例办事。现在的大学生必将是我们国家向国际化迈进的推动者、实践者。如果他们的道德水准低下、信用沦丧、行为失范,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良性发展,就会葬送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夙愿。“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诚信”的传统美德不断传承光大。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践行,把“诚信”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全面提高道德文化素质。

同时,诚信原则也是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需要。在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开始择业、就业,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可是,由于诚实守信观念相对淡漠,并没有把培养’‘诚信”的品德当作提高自己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既看重大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但更看重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诚信”的程度。因此,要教育大学生不讲“诚信”就不是合格的毕业生,更不是合格的社会劳动者,烙守诚信,将在社会上纵马弛骋;丧失诚信,将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用“消费”观念

现在国家鼓励人们信贷消费,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信贷消费必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大学生更新消费观念.比如:贷款上学,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但前提是必须遵守信用,在发达国家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的社会安全号,每个人都有一份由资信公司做出的信用报告,任何有需要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付费查询这份报告。而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就会造成当事人贷款、做生意,甚至租房、找工作上的极大困难。大学生在今后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时时与诚信打交道,如:住房贷款、消费品贷款、创业贷款、各种信用卡透支消费等。如不守信用将寸步难行。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消费”自己的信用,树立正确的信用消费观念。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思想政治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76-01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的研究:一是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考察;二是对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考察;三是大将学生诚信缺失作为道德考察、道德建设的研究。纵观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历史考察,不排除这样几个内容的诚信研究:一是政治诚信,二是经济诚信,三是文化诚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薄弱是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从大学生诚信内容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诚信的学校教育不应仅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入手,更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作用,使学生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国外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较早,许多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拟定诚信行为内涵,构筑诚信行为基石,倡导学术诚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规范惩戒失信的程序,确保制度合法性;注重制度公正性,建立惩诫机制,严惩失信行为。同时建立多角度诚信监督体系,完善诚信行为管理制度。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表现,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若看其表现及原因,集中反映以下内容:

首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充分认识,盲目估计学习生活中事物的发展趋势,解决问题时常常表现主客观不一致。例如,在学风方面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出现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这一倾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角度分析,一是违背唯物辩证法。主体不能依据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二是违背了认识论。诚信要求坚持真理,知行统一。三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诚信”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大学生中制造虚假履历的不“诚信”行为违背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造成社会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

其次,对诚信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存在,小到抄袭作业和试卷,大到制造假文凭。如果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角度分析,一是忽视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二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是法制观念淡薄的重要反映。

再次,对诚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不缺少诚信的内容,如《大学》中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孔子也曾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有“诚信友爱”的表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

三、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归纳起来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诚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建设:

首先,在经济诚信方面。教师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介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时,有针对性地介绍诚信对于市场体系建设,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性,突出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微观到宏观,从企业到国家乃至到世界,了解诚信缺失对社会经济体系的破坏,使学生从当今国内、国外发生的事件(例如全球金融危机),亲身感受失信的危害。

其次,在文化诚信方面。教师在《近代史纲要》中,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我国诚信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诚信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从德育的角度,讲授诚信的重要性,强调诚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什么是“信”。“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诚实做人做事的品质,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最后,在政治诚信方面。通过《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唯物史观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政治诚信是上层建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授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介绍西方和谐政府理论,借鉴西方政府诚信的一些积极做法,让学生感受我国加强政治诚信的重要性,深刻领会我国已经进行并不断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事实上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上层建筑中政治诚信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作用。同时让学生领悟我国政治诚信建设本身也是民主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诚信危机逐渐变得严重。其中大学生的知识与文化层次较高,所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尤其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诚信既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更是在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体系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及不诚信的原因

(一)、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的调查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81.6%高收回率的诚信问题调查过程,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状况问题有认为较好的人占15%,认为一般的人占72.3%,人为不容乐观的人占8.3%,认为很差的人占4.2%。而其中所存在的诚信问题中有关交友失信的占47.6%,有关论文剽窃的占46.6%。可见,大学生不诚信的问题已相当的严重。[1]

近日,笔者也对本校的100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做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9份。关于考试中的诚信问题,有99%的同学坦言自己周围存在着作弊想象,81%的同学自身或曾经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或者动过作弊的念头,而对于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有88%的同学不愿意主动举报。关于论文写作的诚信问题,存在抄袭现象的同学占98%,同时99%的学生希望学校对抄袭毕业论文的同学根据抄袭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罚。在同学交往方面,99%的同学都遇到过不诚信的问题,其中74%的同学是因为朋友借钱不还。对于高校中存在的不诚信问题有54%的同学认为是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不诚信的现象极为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论文抄袭为例,在调查过程中45.5%的同学抄袭论文是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42.4%的同学认为资料来源丰富,相关文章唾手可得;12.1%的同学抄袭论文则是抱着老是难以明确判断,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管理的侥幸心理。而高校老师论文剽窃对学生的影响,49.5%的学生认为老师论文剽窃是导致学术腐败等行业性的职业道德危机;26.3的同学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对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产生了恶劣的影响;23.2%的同学认为此现象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会引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

社会环境对诚信缺失影响的同时高校对学生诚信教育成为了学生不诚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有92.9%的同学认为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完善;认为社会道德伦理氛围影响了学生诚信问题的学生占到了67.7%。[2]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在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中的得益分析

(一)、诚信的含义

分析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尤其博弈论作为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来分析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那么首先必须要了解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诚信被认为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用来规范职业道德。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

因此,只有付出“成本”才能够得到诚信,有了初级的诚信后还要付出维护诚信的成本和扩大诚信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和收益。大学校园里的诚信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有了较高的诚信度才能在学习生活、同学交往和社会交际等方面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无论是经济生活中的诚信还是学生的诚信,要想投资与收益成正比,还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如投资和收益所参与的诚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得益

信息不对称必定会导致信息优势方为牟取自身的利益而对信息劣势方利益造成损害。同样这种现象也适用于高校校园,由于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和知识结构等不同信息常处于不对称状态,为了自身更大的利益,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高校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

1、逆向选择。在大学中间经常会出现学习不用功而且贪玩的学生考试成绩比认真学习的同学高的现象。不认真学习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能力,而监考老师和任课老师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这些同学选择在考试中作弊,出现了学习差的比学习好的学生成绩高的结果。因此在综合测评中学习差的同学因为其“高成绩”而得到了国家奖学金。这时学习差的学生并没有花费与学习好的学生同等的时间去学习,仅因为在考试中选择了不诚信而得到了比学习认真的学生更大的收益,进而损害到了学习信息优势方的利益。

2、道德风险。在论文写作中学习好的同学无疑充当了信息优势方,相反学习不好的同学就成了信息劣势方。如果在写论文时,信息优势方由于某种原因在写论文时抄袭了并且隐瞒了抄袭论文这一事实。这时对信息优势方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他们学习好并且很认真一般来说老师不会怀疑。但是,一旦被老师发现其论文抄袭行为,就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劣势方的利益。信息劣势方不认真学习各方面也表现的不突出,客观方面本来就没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既然好学生都抄袭了,学习不好的学生即便论文是自己写的,老师也会怀疑。这样一来,因为信息优势方的不诚信直接影响了信息劣势方的得益。[3]

由此可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论是信息的优势方还是劣势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旦选择了不诚信都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在博弈论中的得益

用信息不对称来分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得益,只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运用了信息不对称的相关理论,并没有引入诚信选择方的主观因素。而运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生在选择诚信或不诚信时,会对自身选择的得益情况在内心有所分析,进而选择一个收益最大化的策略,因此影响了最终的得益结果。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班级里有一个很强壮且脾气暴躁的同学,我们暂且称呼他为小武。班里面的同学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小武马上就会发火,全班同学都知道小武的脾气,于是大家都小心翼翼生怕小武生气而顺着小武。小武便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但事实上,如果有同学不顺从小武,小武就会动武,但是动武对小武来说代价是很高的,因为被小武打的人可能会还手,而小武也可能因为打人被警察抓起来。但是如果小武的坏名声有足够打的威慑力,他可能就不用动武就会使别人顺从他。于是,小武故意彰显自己的暴躁脾气,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专横的人并且不能忍受别人的摆布,进而将“不顺从自己的意志”“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扩大为在任意摆布自己。小武的这种性格通常被称为侵犯型人格,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理性的、有意识地采取的一种策略,小武便会越走越远超过了限度,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很明显,小武在做选择时没有分析清楚什么是最优利益,一味的只看到了眼前一点小的得益,而使自己陷入无法回头的困境。

其实,每一个学生在面对诚信问题时都是故事中的小武。考试作弊、抄袭论文、借朋友钱不换,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只会带来暂时的收益。如果考试被老师抓住,抄袭的论文被老师发现,向朋友借了好多次钱不还后,有没有想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考试一旦被老师抓住就会面临没有学位证的危险;抄袭的论文被老师或是学校发现,论文答辩就不会通过,同样影响毕业;而当多次向好友借钱不还之后,朋友还会再借钱给你吗?甚至连朋友都做不成。这样一来选择不诚信的成本就会大于收益。

从这一方面看,或许你作弊不会被抓住,抄袭论文不会被发现,借钱不还朋友会原谅你。但是,这种侥幸仅存在于作弊抄袭的人极少、借的钱也很少的情况下。要知道所有的好运不会仅向着你一个人,看到你作弊、抄袭、借钱得到了好处,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时危机感就来了,因为不诚信的人逐渐增多,造成的影响也会增大。因此,学校乃至社会都会高度重视这种不诚信的不良风气,所有人选择不诚信的成本都会增加。[4][5]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论是信息优势方还是信息劣势方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正是被损失掉的这一部分利益使得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不诚信。通过一个小小的博弈论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选择不诚信的成本是远远大于收益的。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措施与设想

(一)、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抑制高校中的信息不对称。组织学校管理者从不同角度收集整理信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对影响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各种信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

(二)、加强对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就目前来看,各大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还远远不够,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诚信体系的建设,应该将诚信教育搬进课堂,使诚信教育更为具体。[6]

(三)、无形中优化高校学生的诚信环境。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建立自己的诚信威慑力,来影响学生。[7]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管理档案。应该在入校的第一天就签订“诚信协议”,学校将学生大大小小的不诚信行为均记入其诚信档案,来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五)、加快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8]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黎海珍、卿臻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探析 [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 陈文婷 透视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4]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5] (美)戴维.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赵学凯 王建中 施丽南译,中信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6] 吴晶妹 做诚实守信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诚信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评述

关于信任的社会学研究,最早开始于齐美尔(Georg Simmel)。齐美尔从信任视角对货币这种制度化象征物做出深刻分析,重点阐释了信任的重要性及社会秩序功能,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是维系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则从信任这一重要资本主义伦理视角分析了其对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信任来自家庭和血缘关系,信任保证了婚姻关系的产生和稳定,信任更容易建立。评价:古典社会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为其后研究起到了奠基础、搭框架、提供概念工具等作用,但存在着过于追求宏观理论的兴趣趋势、忽略了微观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为单纯的定性研究等不足。

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信任视为约定(交换的一种代表性媒介)的一种结果,而彼得?布劳(Peter Blau)则把信任描述为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两者可谓是对信任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70年代后,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此外,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并用理性选择主义视角去解读信任的产生与扩展。评价:以上研究重拾信任研究并将其推向深入,概念工具与理论视角的丰富以及将信任视为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的产物,并将之与制度或伦理相联系起来进行文化比较研究,这为国内学界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思路和视角,也为本土化研究和反思提供了探讨对象。

(二)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社会学从90年代才开始展开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其学理探讨围绕着当代中国信任缺失、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展开。很多学者肯定了信任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及其当代价值。学者们或通过理论考察(张静,1997;潘敏,2007),或通过个案访谈(薛天山,2002),或通过大型社会调查(刘爱玉、刘明利,2012)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现代生物学的视角来研究信任(郑也夫,2006),对信任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的学者从中、日、美三国的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王飞雪、山岸俊男,2002),有的学者则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信任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李伟民、梁玉成,2002),有的学者探讨了信任的建立与发生机制(彭泗清,1999),有的学者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杀熟现象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郑也夫,2006),还有的学者从社会转型期对信任类型进行分析与预测(张禹青,2012),等等。

研究方向与内容。1.研究方向集中在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等分支。如《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2004)、《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民主》(2010)、《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的成长―公民文化成长与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探析》(2011)、“华人家族企业的关系信任、利益互惠和差序式治理”(杨光飞,2009)。2.关于中国当代社会信任类型的分析及对策建议。梁颖用“历史坐标中的信任理论”概括西方社会学关于信任理论的历史变迁,“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是其三种表现形态,且三种类型的信任呈现出“同生共存的历史生态和非均衡发展的格局”,并得出“合作型信任乃后工业社会之理想的信任类型,其对发展基层民主和促进社区良好治理均存有迫切性,至关重要”的结论(梁颖,2011)。“关系信任”与“普遍信任”是另外一对描述信任类型的术语,陈福平通过定量分析着重探讨了市场经济、社会参与同这两种信任类型的关系(陈福平,2012年)。3.信任的建立机制。有的认为信任从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中产生,有的认为信任可以通过理性的算计来获得,也有这两种观点的碰撞与融合(郑也夫,2006)。从另一个社会与个人视角来说,有的认为信任与个人因素的关系多,有的认为信任与社会因素多一些(彭泗清,1999)。4.对信任研究所嵌入的中西方学术传统差异的反思与新诉求。反思:翟学伟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把有关‘信’的现象和问题分别放在不同的领域中去研究,这主要源于其部分组成整体以及整体需要分解的探究路径”,而中国研究思维关注重点是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新诉求:“从连续体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诚信、信任和信用”,重点关注“人与制度的博弈以及转换的问题”,这才是符合国人思维实际的解决问题之出发点(翟学伟,2011)。

研究不足。一是基本概念不清,尤其是诚信与信任的概念有必要厘定清楚,可惜的是,这一问题似乎太过基础而少有学者问津。二是总体上看,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信任的发生机制及信任本质问题还缺乏深刻的研究;一些研究只是在重复外国学者的论述。三是再研究范围上,针对互联网时代下虚拟社会的信任研究不足;对社会诚信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后续研究缺乏。

二、“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逻辑及其意义

笔者认为,要展开对诚信建设路径的社会学分析,首先要清晰界定诚信、信任等概念,继而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社会学有关信任研究的理论、剖析信任本质及其产生机理,进而结合河南省情着重探讨“诚信河南”建设的意义、路径、要注意的问题及其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创新,核心围绕的是如何让诚信河南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基因。

以一个省份为基础展开诚信建设的研究,其意义至少有这样的两个方面。首先从理论层面看,这一研究力图从社会学视角系统梳理有关信任研究的前沿理论,重点突出社会资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与文化比较理论对“诚信河南”建设的启发与指导。其次,从应用层面看,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这标志着新时期诚信建设课题的提出。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则从提高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角度,强调“大力倡导敬业诚信、创新创业、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这又指出了诚信建设的应用价值。但从社会学角度看,诚信建设应用价值的逻辑还在于诚信带来信任,信任带来合作与互惠,其关键在于:一是转变信任类型,以适应转型中的社会结构:从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之上的熟人社会的诚信扩展至带有契约性质的普遍意义上的诚信;二是用制度保障诚信建设:突出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面的诚信制度建设;三是具体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这一研究着力从诚信建设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系统作用与发力机制角度去发掘、深化、拓展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再次,从方法的层面看,这一研究还可以尝试采取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回顾诚信在20世纪我国的发展状况的同时,系统梳理中原文明中的诚信史,从而为当代社会诚信问题出现提供历史与思想背景。

三、从社会学的视角构建“诚信河南”建设研究的大纲

具体来说,从社会学的视角构建“诚信河南”建设研究的大纲应该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等诸多方面。

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可分为七个方面。1.“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此部分在系统梳理信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社会资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与文化比较理论论对于“诚信河南”建设的启发与指导作用。2.中原文化中的诚信传统、现代价值及其超越:中原文化中的诚信传统;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特点;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现代价值;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超越:诚信类型及其转换的社会背景。3.“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意义:“诚信河南”与社会转型;“诚信河南”与风险社会的应对;“诚信河南”与简化复杂环境、拓展社会资本;“诚信河南”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基因;“诚信河南”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锻造核心竞争力。4.“诚信河南”建设的基础、原则、任务、目标体系及其实现。5.“诚信河南”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关系: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诚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诚信与法制的关系;诚信与个体素质的关系.6.“诚信河南”建设的机制创新:信用监督机制创新;信用自律机制创新;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创新.7.“诚信河南”建设的系统探索:“诚信河南”与政务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商务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社会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司法公信建设

在基本思路上,首先梳理信任研究的专业理论,为理解和剖析“诚信河南”提供理论解读视角。接下来分析中原文化中关于诚信传统及其历史性超越的必然性,从而为“诚信河南”建设提供社会思想史背景。第三部分则重点从专业角度剖析“诚信河南”的重要意义,突出其与社会转型、风险社会、社会资本理论、信任理论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了这些基础性问题之后,第四、第五和第六部分则对“诚信河南”进行了思路设想与制度设计,勾勒出“诚信河南”建设的理想类型。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三种方法。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诚信河南”的信任研究理论基础的梳理;二是“诚信河南”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阐释与分析;三是如何让诚信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诚信河南”建设实效,包括“诚信河南”机制创新、“诚信河南”系统探索;四是如何将社会学理论中有关信任的理论研究与河南诚信实际进行有效联系,即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河南实际如何有效衔接;五是如何研究出符合河南实际的诚信机制创新与制度设计。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高职学生 诚信教育

Integrity Honesty Education into Chine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bstract Honest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life is an ethical investment, but also a social intangible assets.In view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me good faith question, from the angle of Chinese course, rais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activities, reforming evaluation mod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honesty, integrity and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nets; honesty education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代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其诚信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民族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的状况。

1 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都认识到加强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倡导讲诚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是积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有研究者也指出:在如今就业竞争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人才的知识、能力如何,也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将诚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2 高职学生诚信道德内涵、诚信问题现状及原因

诚信即诚实守信。一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讲,要诚实无欺,信守诺言;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两者相辅相成。目前高职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1)学习作弊现象多。一是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厌学的现象,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乃至矿课。但是又想在综合考试里能够通过,他们想尽办法去医院等地方开虚假的证明,证明自己有很重要的事情或者生病不能继续上课,以此蒙混过关的现象;二是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据调查,在高校里每年考试中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取考试成绩的学生人数占70%,其中曾经作弊或者企图作弊的学生人数约占25%,从来都不看书和学习,每次都凭借抄袭和偷窥来获取答案的学生约占5%。

(2)人际交往中缺乏诚信。面对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诚信观念面临着严峻挑战。例如,古装电视剧《宫》、《步步惊心》、《甄嬛传》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其间无不表明他们对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玩弄心计、尔虞我诈的处理方式认同。

(3)向家庭索取生活费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社会中各种诱惑增加,主要自身意志力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控能力。加之,想在同学面前摆阔气装大方,对奢侈消费人群羡慕,通常采用谎话欺骗父母要钱,以满足过度消费和过高的虚荣心。

3 将诚信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途径与对策

(1)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强化学生诚信道德意识。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环节,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诚信是一种职业道德,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应该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诚信的正反面素材,从培养诚信道德意识做起。《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在这里将“信”说成是为人处世的必要条件:有信行于蛮貊,无信州里难行。教师在授课时不妨做一个“走进《论语》——诚信篇”的专题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为人的道德品格,诚信也是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诚信更是执政为民的基本法则。感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立业之道。关于诚信的故事还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灭身”“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结果前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后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隐形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可以精心摆设诚信主题的标语,比如“人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

(2)以语文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班级、校园诚信氛围。大学语文课程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关于“诚信”主题的语文活动。辩论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围绕“诚信”这个主题,教师可以组织以下辩题的辩论赛:诚信行为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诚信是社会公德问题还是个人修养问题;善意的谎言是否违背诚信;效益优先还是诚信优先;解决诚信问题的根本手段是道德手段还是法律手段等等。通过辩论,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赛者都会对诚信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同学们通过查找诚信的正反面材料,撰写关于诚信的演讲稿,最后通过演讲的方式展现自己对诚信的理解,从而在整个班级、整个校园营造“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氛围。征文比赛、话剧表演赛等都是很好的宣传诚信的活动方式,虽然活动方式不同,但都是通过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诚信问题,加深对诚信的理解与认可,为培养诚信行为打下基础。

(3)以改革大学语文考评方式为契机,培养学生诚信行为习惯。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单一考评方式,要将诚信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学期初可在教师的组织下,由全班同学共同商议制订“诚信学习承诺书”,承诺书上可就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如上课不迟到早退、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作业不抄袭做假、考试不舞弊)、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准备、上课听讲发言做笔记、课后完成作业、学期末考试)等方面做明确具体详尽的要求,每位同学签名。由班干部协助教师共同对上述项目的执行情况做好记录,对违反的同学的平时成绩酌情扣分,并在班级公示,学生最后的学科总成绩应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相加而成,督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习惯。

(4)以建立奖励惩罚措施为抓手,鼓励诚实守信,增加失信成本。提高高职学生诚信品质,仅靠教育感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相关的制度。需要在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内省自律的同时,建立健全必要的约束机制。对长期讲诚信的学生可给予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奖励,全班、全校可推选出“诚信标兵”作为模范供大家学习。更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有经常抄袭论文、借钱不还、恶意欠缴学费、信用卡恶意透支、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习惯的同学给予严厉处罚,情节特别严重、认错态度不端正、屡教不改的可上报学校,给予警告、记过等纪律处分,记入个人档案,增加不讲诚信的成本。通过对讲诚信的奖励和对失信者的惩罚,形成“讲诚信者得益,失信者有损”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向学华.浅谈大学语文中的诚信教育.大学教育,2012(2).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诚信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01

1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

为了更直观了解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笔者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于2016年5月至7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5份,回收率为95.8%。其中,学生发放500份,收回482份;教职工发放100份,收回93份。问卷主要从诚信意识、诚信教育、失信行为、诚信缺失的原因、诚信文化建设等方面来调查独立学院的诚信状况。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后,得出师生对诚信文化的认识大体一致,在极少数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

在对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上,绝大部分师生对诚信问题都很重视。70.5%的学生对诚信问题很重视,23.5%的学生一般关心,但也有5%的学生觉得诚信与否无所谓,1%的学生甚至逃避谈论这类问题。而95%的教职工很重视诚信问题,5%对该问题一般关心。可见,学生中,还是有极少数人对诚信问题不够重视,诚信意识不强。

在对失信行为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失信最严重的是人际交流方面;而大部分老师则认为是考试方面。可见,在多数学生看来,相比考试中的失信,人际交往中失信行为更加普遍。

在诚信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师生认为学校对诚信文化建设重视度一般,希望学校开展更多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并表示会有选择地参加。可见,师生们都期待营造更加诚信、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诚信缺失原因的调查中,学校师生认为自我诚信意识低和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相应的宣传教育,受到身边家长、老师和朋友的不诚信行为的影响,也有极少数师生认为高校考试教育体制不合理。针对以上造成失信的原因,师生们认为可以通过健全个人诚信档案、建立失信的惩罚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等方面来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

笔者在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并查阅大量我国独立学院的相关文献资料后,对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如下:第一,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有一定成效,诚信意识不断增强。张莉莹在2008年撰写的《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一文中做了调查统计,独立学院学生对诚信重视和关心的比例只有56.67%,Q而在笔者2016年的调查中,独立学院学生很重视诚信的有70.5%,一般关心的有23.5%。第二,独立学院总体诚信情况和普通高校相差不大,大部分师生是遵守诚信的,但有关调查显示,基于独立学院办学方式的不同,独立学院学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环境良好,学习上不如一般本科院校努力。因此,从这些方面来讲,独立学院学生道德自制能力相对较弱。

总之,独立学院逐渐重视诚信教育,诚信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师生的诚信认知有大幅度提升。但要在校园内产生诚信文化效应,消灭一切失信行为,还需要对诚信缺失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原因。

2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诚信环境建设薄弱。在学校网页以及校园的宣传栏、橱窗等媒介上未能长期深入涉及到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制度、诚信事迹等诚信专题的传播,相反,在一些醒目的地方有许多不诚信的广告,如考试包过、英语四六级答案等。

二是诚信教育建设力度不够。比如,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会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校纪并进行考试,设有考勤制度,制定了考试作弊取消授予学位的资格等制度,但效果仍不够理想,还是会有学生违反校纪。此外,学校教师教风不严,也会影响诚信教育的效果。在调查老师看到学生作弊的做法时,有54.9%的老师选择制止作弊行为,但不向学校报告;有35.6%的老师选择制止并向学校报告;有9.5%的老师选择只是提醒注意,大部分老师没有采取最为严厉的制止方式,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诚信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是诚信制度建设不完善。虽然独立学院针对诚信缺失问题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管理制度,但仍无法完全杜绝失信行为,使学生的诚信行为得不到认可,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影响诚信文化的发展。诚信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执行力度不够,诚信监督机制不到位。

2.2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影响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笔者主要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原因四个方面分析。

在社会原因方面,社会大环境不诚信思潮和行为的负面效应是诱发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社会上的道德冲突会影响师生的道德选择,比如“老实人吃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会歪曲诚信美德的本意,容易诱导大家违背诚信原则,阻碍了诚信文化的建设。

在学校原因方面,独立学院的诚信教育力度不强,有些只注重诚信教育的形式,却未能跟踪教育的效果。而且,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只注重理论说教,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在家庭原因方面,部分家长诚信教育观念不强,看重成绩而忽略品德教育。有的家长自身存在失信行为,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有家长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纵容或帮助子女做出不诚信行为的情况。此外,也有一些家庭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方法不当,效果不明显。

在个人原因方面,少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至上。有些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理性思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行为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做出违背诚信原则的事情。R也有极少数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不足,知行脱节,为了达到自身目的,明知是不诚信行为仍选择背离诚信。

3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信文化建设要以提升诚信理念为先导

独立学院诚信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品德修养,并且推行校务公开,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其次,教师要自觉提高诚信教育认识,如参加有关诚信的科研活动,关注国内外诚信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等。最后,在提升学生诚信理念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进行宣传,开展与诚信相关的活动,如诚信征文、演讲等,对恪守诚信、道德高尚的学生予以表彰,对存在失信行为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并督促改正。

3.2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前提

目前,独立学院总体诚信状况为一般,大部分师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让少部分容易失信的师生重新树立诚信理念。这需要扩大诚信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氛围。一方面,可以在校园硬件设施上进行诚信宣传,如建设诚信主题类的景观、诚信雕塑,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等。另一方面,营造诚信舆论环境,在学校网页、公众号等现代媒体传送身边的诚信故事和感人事迹。最后,不断改善诚信教风和学风环境,学校教师要严格执行诚信文化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在日常生活和考试中做到诚实守信。

3.3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加强诚信教育为重心

独立学院的教职工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在课堂上,思政课老师应该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对学生三观的进行正确引导。另外,笔者认为,管理者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可以尝试走进课堂,将诚信教育理念更加直接地灌输给学生。在课外,也要深化诚信教育,充分利用课余实践和寒暑假,在校内外开展“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诚信文化的活动,使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诚信文化的启发和教育。

3.4 诚信文化建设要以完善诚信制度为保障

独立学院的诚信制度作为诚信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要积极响应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完善。我国已经逐渐加大了诚信方面的立法力度,如2015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是犯罪行为。因此,学校应加大诚信普法宣传,使师生信仰法律,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权威意识。

在学校诚信管理制度上,除运用现有的诚信管理办法外,还可以单独设立与诚信相关的管理办公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填补诚信管理中的空白。另外,建立师生诚信查询系统,方便个人和组织获取诚信信息,也有利于接受公众监督。这就需要有合理、公正的诚信评价机制,比如学生德育分的计算,老师思想品德的考核等都需要更加明确、有效的评价机制。

总之,独立学院的诚信文化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现实要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注释

① 吴树勤.诚信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石[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民日报》栏目评析 社会诚信

《人民日报》的“诚信大家谈”专栏,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栏目的内容从问题到理论。从现象到原因,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个案的剖析;参与者既有专家、学者的理性分析,也有网民的个性化表达;既有对领导者自身即政治诚信问题的探讨,也有对其他领域诚信问题的理性分析。在这类栏目的引导下,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参与,自上而下,从下到上,围绕社会诚信问题不仅形成了舆论,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在全社会呼唤诚信归来的今天,《人民日报》的这类栏目与人民网配合,顺应党和政府的要求,符合人民大众的心理期待,对诚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以传播的主动性介入社会诚信热点

在2001年10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我国政府就把“明礼诚信”列入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之内。2002年3月5日,朱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使有不良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2002年3月8日,一场特别的记者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专门就诚信问题而举行的招待会。2006年3月4日,同志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诚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很重要。关于诚信危机,已经谈了很多年;关于诚信建设,已经努力了很多年。但是,诚信状况一直未见好转,且诚信缺失愈演愈烈。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违背诚信道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假冒伪劣产品、假钞票、假文凭等等。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开设了“诚信大家谈”栏目,主动介入到全社会关注而短时间难于从根本上解决的社会诚信问题上来。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责任感。

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媒介化时代,大众传播媒介重点报道的事件和努力建构的议题,就有可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议题。《人民日报》2003年9月到2004年1月共开展十五期“诚信大家谈”栏目,专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忱支持。学者的真知灼见,政府官员的登高望远。学子的深刻反思,企业家的实践总结,普通群众的切身感受等等通过来信、来稿,通过传真、电子邮件,送到编辑的案头,漫画家也挥笔作画,引人思考。2011年6月10日到2011年9月27日。《人民日报》高度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再次开辟了“诚信大家谈”专栏,共举办了14期。“诚信大家谈”栏目,跨度三个多月,涉及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其话题涉及食品安全问题、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诚信建设问题、政府诚信、诚信教育、诚信的理论和制度建设、网络诚信问题、微博虚假信息、网络团购中的诚信问题、购车摇号弃号现象、骗购保障房现象、保障房质量问题,还有味千拉面“骨汤门”事件、有关虚假宣传以及奥的斯电梯问题等14个网络调查结果公布。栏目精心策划,有计划地安排选题,突出重点和热点,积极主动地关注诚信问题。2012年,还有“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本周话题”栏目,围绕“当前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诚信制度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以政务诚信带动诚信建设等等”展开。比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的论文《努力建设诚信社会》、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伍洪杏的论文《发挥政务诚信建设的表率作用》、北京交通大学法律系陶杨的论文《以法治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对以上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大众媒体具有为普通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和其他信息传播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从而影响人们对社会‘大事’重要程度的判断,即大众传播具有选择并突出报道某种问题、从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功能。“诚信大家谈”醒目的字样赫然出现在版面上,吸引读者眼球,让全社会对这一焦点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升温,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思考。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各地区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回应”民生热点时强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这更体现了《人民日报》“诚信大家谈”栏目以及相关议题建构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也是媒介议程与政策议程互动的一个体现,这就为相应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以传播的导向性营造诚信建设的好环境

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媒介不仅能主动地设置议题内容,还设置了人们接受、思考、分析议题的价值情境和价值取向,使议题能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引导人们思想上同心,价值取向上同德,逐步达成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层面的共识。《人民日报》“诚信大家谈”栏目利用自己的优势平台,在主动地唱响诚信建设的主旋律的同时,以其传播的导向性营造着诚信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诚信吃亏论”是当今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部分人不再相信坚守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将会给自己以及社会带来长久和巨大的利益,一些人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失信,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策略主要是通过“框架”的使用来实现的。框架为新闻事件赋予思想和意义,媒体框架对新闻事件做出选择、强调和排除,使得对事件的某些理解在文本里更加突出,并且成为受众感知到的社会真实。框架包含了“边界”,传媒框架好像探照灯一样,在探照灯光束之内的就是传媒选择进行报道的,在光束之外的事实一般不会进入新闻报道。这一框架使用了选择策略,包括强调和排斥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另外,框架还是人们解释现象时使用的一套内在结构,它是一种解释世界的角度,通过采用选择以及重组策略,传媒框架重新排列新闻素材的报道并赋予它新的意义。《人民日报》的“诚信大家谈”栏目就很好地使用了框架,努力营造重视诚信建设的氛围。

在“诚信大家谈”栏目中,有不守信而带来的惨痛教训,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瘦肉精事件”给河南带来的反思》,《可以网上赚钱,不可以网上缺德――再谈阿里巴巴“诚信门事件”》;还有旗帜鲜明的价值判断,如《摇号弃号,有损诚信》,《市场经济,绝不等于不择手段挣钱》,《造假只能蒙混一时》;有睿智理性的献计献策,如《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靠良心不如靠法律》;有对政府诚信的强调,《政府诚信是核心》,《政府要做表率》;有对诚信教育的重视,如《教育要先行》,《迈向自我教育的更高境界》,《把诚信融入大学精神》;有美好的期待和有力的呐喊,如《期待失信惩处法治化》,《让诚信阳光遍洒网络》等等。

总之,栏目的内容都在积极地建构一种“诚信光荣,诚信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失信可耻,失信就要受到惩罚,失信即使得利也只是暂时的只能蒙混一时”的舆论环境。正如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所言,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在这点上,《人民日报》营造诚信建设的好环境,给受众追求和坚守诚信的信心,发挥了积极的导向功能。

三、以传播的策略性提高诚信建设的共识性

《人民日报》“诚信大家谈”栏目拨动了现实社会“诚信问题”的这根敏感的神经,同时也以策略性的方式传播,优化传播效果,提高了诚信建设的共识性。

诚信共识对于诚信建设至关重要。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了诸多道德矛盾。“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强有力的‘道德共识’构成了整个传统社会共同体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而现代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恰恰是‘异质性’和‘分化性’,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道德分化’,即统一性道德的瓦解以及道德存在样式的‘多样化’。这虽然使人们从传统外在的、强制性的道德权威中解放出来,但也使人们陷入‘道德共识’的破碎与困境。”人们在诚信缺失的现实社会里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对诚信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这就需要让公众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达成诚信体系建设的共识,这样才能积极推动诚信建设。

德国学者纽曼等认为,以新闻框架为桥梁,议题、媒介、公众三要素之间两相互动,共同建构起社会成员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共识。共识是人们现实行动的推动力。媒介能通过自己的一些传播策略影响受众,从而达成共识。传媒框架能够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很快并且按常规处理大量不同的甚至矛盾的信息,并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进行强调、阐释和呈现。新闻框架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来确定目标、情境、事件、经验以及社会主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动序列。框架概念的策略意义首先是形成意识形态层面的明确导向;其次是展开陈述和阐释,形成舆论动员和社会共识;三是把目标延伸为与潜在支持者的价值和利益相关联。这三个策略意义的实现程度是考察大众传媒的舆论动员效果的重要标准。具有共鸣潜力的框架,能实现很好的动员。

在《人民日报》“诚信大家谈”栏目中,第一个话题便是食品安全问题。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回应”的民生热点中,涉及食品、楼市、道德诚信、网络民意四大问题,在栏目中均有涉及。诚信道德教育空有宣传是不够的,将诚信问题与人们真真切切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与人们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引起人们的重视,深入人心,拨动心弦,引人深思。

《人民日报》采取报纸和网络互动、网站宣传、网络调查、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与传播,以及采用传统的邮件参与,降低了参与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利于介入诚信讨论与参与的广泛性。另外,每期都有网络调查的结果公布,以图形比例的形式展现,其数字能给人以冲击力。在严肃的诚信话题和严峻的诚信问题的呈现上,每一期都有一幅漫画,让人在轻松中去思考,寓庄于谐,有一定的震撼力。这打破了受众对党报的一些刻板印象,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讨论的问题和强调的议题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产生共鸣。这就有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使更多人能达成共识。

作者:方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博士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诚信缺失 大学生 诚信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34-01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人们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孔子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是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

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差距也日益增加,许多人追求享受,道德价值观念开始失落,甚至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在这样负面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失信现象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大学生生活,无处不在。

大一开学初就出现拖欠学费,假贫困生现象。大二在校期间,无视校纪校规,上课代签到、编理由请假、逃课、考试作弊、寝室违章用电等现场屡见不鲜。到了毕业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更为严重,影响更加恶劣。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抄袭成风,弄虚作假,利用网络照搬别人的文章蒙混过关,侵犯他人著作权。面临着就业压,为了谋求一职,出现简历造假,伪造考试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的现象。

二、高校诚信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日趋严重,中央和各地省市都十分重视诚信教育,下达了指示精神,各地院校也积极开展推进各类诚信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偏重课堂教学,价值观德育教育不够

虽然各个大学已经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但是大多都是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偏重于从内在道德层面的教育,忽略了从外在行为表现、行为规范的角度进行诚信教育。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一个教室往往要容纳2-3个班级,面对百来个学生,作为任课老师也只能花大量的精力在理论教学上,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缺乏诚信行为的学生也只能分身乏术。各高校也有辅导员为提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很大一部分是等到学生出现诚信道德问题之后才展开。

2.诚信教育活动形式化,缺乏吸引力

许多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导师指导。而且各个高校的校园活动都存在的缺乏指导性、主题性、参与性的现象。各类高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各类活动,项目繁多,但又缺乏有利指导,往往使活动留于形式上的新鲜热闹,忽略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3.高校内部缺乏合力,诚信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但在各大高校内部存在着各部分互相推诿的现象,学生一旦出现失信行为,就会问责辅导员没有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虽然有学生手册等相关校纪校规,但对于大学生诚信问题没有科学的标准去评价,对合理有效的奖惩措施,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缺乏约束。

三、开展诚信药德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

诚信药德主题教育活动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提升教职员工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形成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共同遵循和具体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广大师生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1.积极开展价值观大讨论,深化诚信意识

诚信药德主题活动中组织开展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价值观大讨论使全体师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立足自身实际的特殊要求,进一步领悟师德规范和药德内涵,为更好地引领广大师生的行为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加强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建设,开展针对性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教育,并依托德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2.凝炼校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继续加强以专业、职业、就业为导向的“远之职场训练营”的各个项目建设,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聘请专业老师指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并结合诚信药德和医药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活动,提高同学们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积极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诚信教育和实践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从业素养。

3.汇集全体力量,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诚信药德主题活动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强调教职工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并动员全体职工开展育人工作,做好三全育人工作,调动德育各方面力量。尽快制订完善诚信管理条例、诚信奖惩条例、诚信档案制度等,使高校的诚信教育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使高校的诚信教育更加具体有效。

开展诚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责任心,让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只有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才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做好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宁,杨玉梅.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1,(06):117-118.

[2]邹明洪.论我国学校的诚信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3):78-80.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9篇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作为衡量一个人必要天平,不诚信的人往往不被身边的人所信任。但在当下社会不诚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人们对他们期待更为热切。不过事实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诚信度也是令人担忧的,社会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大学生,进而指向大学教育,让大学院校及大学生来背这个锅,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变得至关重要,而如何开展诚信教育也是一个广泛被众人议论的话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现状

平常考试作弊频频出现,传统的、高科技的抄袭手段层出不穷;四六级代考传答案无视国家考试规定;论文找凑了字数与老师比拼眼力;使用信用卡透支无限额;毕业实习盖假章;工作之后更是一言不合就吐槽……按理来说,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该是不成问题,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媒体的深度报道中,大学生诚信问题被披露、被放大、被折射,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的行为归结为以下几种

1.信贷诚信缺失。2015年8月,北京宜信致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报告进行的调查覆盖全国33个城市的252所高校,共收集有效问卷近3万份。报告显示,在使用过贷款的大学生中,四成大学生曾逾期还款,使用信用卡的大学生中,有2%的人经常不按时还款,近六成大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大学生整体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2.就业诚信缺失。谈就业诚信缺失我们不得不提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注水简历和“脚踏几条船”现象。一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赢得企业面试机会,部分毕业生过度包装自我,一份份“注水简历”新鲜出炉。如伪造课程成绩,等级考证;虚构在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社团活动甚至是获奖经历等,结果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发现其十分普通平淡。二是大学生找工作“脚踏几条船”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大学生学成毕业后,渴望找份满意工作,缓解一下家庭的压力,急着证明下自己,过于急功近利,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有的其实很轻率,他们既欠缺完整和充分的思考,又欠缺职场成熟人士的经验式行为,作出一女嫁两家,嫁三家四家的荒唐事。

3.考试诚信缺失。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各高等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对考场老师和学生也都明确作出规定,但是考试作弊仍频频出现,传统的、高科技的抄袭手段层出不穷,而且作弊队伍越来越庞大。

4.学术诚信缺失。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讲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章=剪刀+糨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认同率极高,甚至有同学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成果。在学术诚信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低。

5.网络行为诚信缺失。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交往完全处于虚拟空间之中,网民可以表明自己身份也可以匿名,并且可以随意地修饰和改变自己的身份,网络交往上的伪装和不诚实会冲击现实世界中的诚实伦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增强,为人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这也导致了诸如道德人格问题、道德冲突问题、甚至网络犯罪问题的出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探讨

缘何大学生的诚信屡屡被怀疑?这个“锅”究竟该谁来背?社会这个大环境?家庭影响?学校教育?还是个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更值得我们深究。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利益的驱动作用使得行为的道德追求逐渐淡化,有人在“规则真空”的背景下,做出了一些重利轻义的行为,如偷税漏税、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行为。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也难逃此负面的影响。新一代大学生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瞬息万变,在没有成熟的法律、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无所适从,其生活和观念处于无序状态,容易受不良的事物所感染。

从家庭角度来看,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而疏于对孩子“做人”的熏陶。有的家长自己本身就不讲诚信,还有的家长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和信息感染给孩子,这势必从客观上导致许多大学生虽“成了才”,但“成不了人”,他们品德操行的培养并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提升。

从学校角度来看,无法一对一管理使教育的质量得不到绝对保证。大学生不诚信,大学的原因自然是有的,诚信教育的不够普及、不够完善之类的也是存在的。但事实上是,很多学校几乎每学期都有类似的课程,而且很多的专业课老师也一再强调诚信问题,然而,大学不同于初中高中般便于管理,传输道理也不能仅仅以狂塞模式。大学生个性张扬,观点鲜明,对于不能接受的道理,强硬要求是行不通的,惟一的办法只能是让其从心底信服。而大学的体制也并非小班教学,更多的是大班授课,也很难真正做到走进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符合社会用人的标准,充其量是尽自己最大能力造就多数学生。

从个人角度而言,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不少专家学者将90后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90后往往个性鲜明、敢爱敢恨、不问问题只问百度,天生放荡不羁的性格造就了大多数90后心里不装事的心理特征,他们处理事情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率性而为,不受约束,长期以往,即使是习以为常的道德规范,与他们而言也是可有可无。

从网络环境而言,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主体的行为具有独特的匿名性、虚拟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淡化,从而使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变得模糊不清,良心机制在网民行为中的自我监督作用减弱,从而造成网络欺骗行为不断产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局限性也为不良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机会。由于当今的网络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网络主体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使得一部分网络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即使是发现违法行为,由于对犯罪主体不容易确定,对其责任也无法追究,这无形中助长了违法行为的发生。加之,Υ统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过去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专职道德教育者的理论说教,偏重正面的灌输,没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不注意大学生的切身感受,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与教育部门实行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当他们进人一个能摆脱现实的束缚的虚拟网络世界时,其内心真实的心理反映也就在此暴露无遗。无论是哪方面的因素,也无论最终所占比例是多少,都在警醒着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不得不引起重视。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

很多人将学生不诚信的表现归结于学校,矛头直指高校教育质量。虽然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学生所就读的学校确实对大学生诚信的培养至关重要,

网络技术的l展,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学生的诚信品德呈现出许多复杂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诚信教育必须反映时展要求和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诚信道德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的不断创新,打造健康的诚信教育工作环境和氛围。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武昌首义学院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该校想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强化教育加强学生诚信认知水平和诚信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诚信品质、完善学生优秀品格以及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立德树人,并为社会输送急需的诚信、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必须契合我们这个大环境,以树立整体育人融合教育的理念、树立一元主导包容多样、树立新媒体传播规律与诚信教育相统一为理念。总体上教育的模式是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的020运作模式、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模式、理论抽象教育与现实形象教育相结合。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可借此构建诚信教育新媒体平台。利用学校网络新媒体平台可开展求真知、做“真人”的诚信网站板块构建、搭建网络诚信论坛、人生导航社区等、建设主题博客、微博,发挥其诚信教育作用;建设网络电视台先锋视讯,制作诚信小故事、微视频、诚信专题栏目等发挥其诚信教育作用;利用手机的自媒体传播,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报等传播诚信教育内容、诚信短息、小故事大赛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手机软件、app如:qq、微信等进行内容包装如:100字故事、引导诚信实时话题谈论、传播名家观点等打造诚信圈群文化(点点链接、扫扫二维码、摇一摇有奖阅读等)。

在不断突破过程中,武昌首义学院建立了一支由老师、辅导员、学生组成的教育运行团队,并利用合力优势及专业资源(技术、设备、人员)为诚信教育服务,构建诚信教育管理机制,形成诚信教育管理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通过诚信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为诚信教育的发展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的诚信意识品质得到充分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起友,王莹.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6):81.

[2]李蔚.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及对策[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2(l).

[3]肖周录,王永智,许光县等.诚信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3).

[6].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但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本文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体入手,对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对策和方法。

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导致了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如考试作弊、伪造求职履历、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频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只有将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四位一体”进行“综合治理”,把校正大学生诚信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才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构建社会诚信氛围,为大学生守诚信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构建社会经济诚信氛围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是人们自觉奉行诚实守信,承诺践诺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非常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偷税漏税层出不穷,假冒伪劣产品铺天盖地——这些不诚信的经济行为对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制度产生了极大的破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灵魂,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着力打造诚信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让诚信者站稳脚跟,获得利益,不诚信者失去人脉,面临淘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构建社会法制诚信氛围

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也要依靠法制的约束。仅仅依靠道德约束的诚信在今天的社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只有发挥法律的约束职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全社会诚信氛围的构建与完善。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尽快完善包括金融、信贷、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中的信用制度的立法工作,使得在打击不诚实守信的行为方面有法可依。其次,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者不仅承担诚信缺失的道德责任,而且还应当使其承担法律责任,甚至秧及未来更大的利益,提高其失信成本。最后,加大对公众的法治教育力度,使人们知法懂法,懂法守法,让诚信在大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

二、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1.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在诸如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学生干部评选、党员选拔等政策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暗箱操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诚信论坛、诚信征文等。通过一系列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使得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成为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道路的永恒旋律。

2.构筑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体系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媒介作用加强诚信教育。高校通过建设主题教育网页或网站,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上的信息;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倡导诚信上网、文明上网;学校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论坛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同时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言论和思想,通过正确的引导与监督,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真伪。只有这样,在对大学生开展诚信素养的教育时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净化家庭诚信氛围,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1.家长要确立正确的诚信教育观念,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重智轻德,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家长们要注重对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爱国爱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孩子诚信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家长也应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反馈到孩子大脑中的第一印象。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诚信的行为和想法时,一定先要自检自己是否在生活的细节中存在同样错误的想法与举动,惟有如此,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2.家长要重视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

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激增。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更多的是宏观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孩子刚进入大学后,会有一阵“断奶期”,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所有的事情全要自我打理,自己判断,自己决定,这时他们会非常苦闷和矛盾,所以家长一定要与学校、教师密切联系,紧密配合,才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在思想品质方面的表现。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也必须由教师和家长同心协力,让大学生们自己认同和接受,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从大学生个体入手,提升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

1.树立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志

诚信自律意志,指的是人们履行诚信原则和规范时,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的能力和毅力。大学生要逐步树立诚信自律意志,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要通过诚信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准则。二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规范,不断向好的榜样看齐,要善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三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私欲膨胀而突破诚信道德底线,保持诚信品德,决不能做有悖于诚信的事情。四是要不断鞭策自己,以诚信处事为荣,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才能在社会中抢得成功的先机。

2.养成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习惯

诚信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联络与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自发的、带有主观意识倾向的稳定的诚信行为。人们只有将诚信规范内化为稳定的“诚信行为习惯”,真正的诚信才能彻底实现。大学生要想培养出稳定的诚信行为,就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社会服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自觉地观察社会、体味人生、体验生活,了解国情民意。诚信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大学生在践行诚信行为时要人前人后都一样,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养成稳定的诚信行为习惯,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许项发.诚信体系建设的根基在文化[j].理论导刊,2003,(2).

[2]赵爱玲.国内诚信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但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本文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体入手,对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对策和方法。

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导致了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如考试作弊、伪造求职履历、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频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只有将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四位一体”进行“综合治理”,把校正大学生诚信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才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构建社会诚信氛围,为大学生守诚信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构建社会经济诚信氛围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是人们自觉奉行诚实守信,承诺践诺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非常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偷税漏税层出不穷,假冒伪劣产品铺天盖地——这些不诚信的经济行为对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制度产生了极大的破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灵魂,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着力打造诚信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让诚信者站稳脚跟,获得利益,不诚信者失去人脉,面临淘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构建社会法制诚信氛围

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也要依靠法制的约束。仅仅依靠道德约束的诚信在今天的社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只有发挥法律的约束职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全社会诚信氛围的构建与完善。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尽快完善包括金融、信贷、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中的信用制度的立法工作,使得在打击不诚实守信的行为方面有法可依。其次,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者不仅承担诚信缺失的道德责任,而且还应当使其承担法律责任,甚至秧及未来更大的利益,提高其失信成本。最后,加大对公众的法治教育力度,使人们知法懂法,懂法守法,让诚信在大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

二、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1.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在诸如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学生干部评选、党员选拔等政策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暗箱操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诚信论坛、诚信征文等。通过一系列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使得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成为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道路的永恒旋律。

2.构筑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体系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媒介作用加强诚信教育。高校通过建设主题教育网页或网站,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上的信息;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倡导诚信上网、文明上网;学校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论坛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同时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言论和思想,通过正确的引导与监督,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真伪。只有这样,在对大学生开展诚信素养的教育时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净化家庭诚信氛围,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1.家长要确立正确的诚信教育观念,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重智轻德,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家长们要注重对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爱国爱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孩子诚信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家长也应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反馈到孩子大脑中的第一印象。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诚信的行为和想法时,一定先要自检自己是否在生活的细节中存在同样错误的想法与举动,惟有如此,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2.家长要重视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

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激增。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更多的是宏观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孩子刚进入大学后,会有一阵“断奶期”,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所有的事情全要自我打理,自己判断,自己决定,这时他们会非常苦闷和矛盾,所以家长一定要与学校、教师密切联系,紧密配合,才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在思想品质方面的表现。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也必须由教师和家长同心协力,让大学生们自己认同和接受,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从大学生个体入手,提升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

1.树立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志

诚信自律意志,指的是人们履行诚信原则和规范时,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的能力和毅力。大学生要逐步树立诚信自律意志,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要通过诚信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准则。二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规范,不断向好的榜样看齐,要善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三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私欲膨胀而突破诚信道德底线,保持诚信品德,决不能做有悖于诚信的事情。四是要不断鞭策自己,以诚信处事为荣,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才能在社会中抢得成功的先机。

2.养成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习惯

诚信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联络与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自发的、带有主观意识倾向的稳定的诚信行为。人们只有将诚信规范内化为稳定的“诚信行为习惯”,真正的诚信才能彻底实现。大学生要想培养出稳定的诚信行为,就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社会服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自觉地观察社会、体味人生、体验生活,了解国情民意。诚信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大学生在践行诚信行为时要人前人后都一样,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养成稳定的诚信行为习惯,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许项发.诚信体系建设的根基在文化[j].理论导刊,2003,(2).

[2]赵爱玲.国内诚信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诚信建设;诚信河南;社会学;研究大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诚信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评述

关于信任的社会学研究,最早开始于齐美尔(Georg Simmel)。齐美尔从信任视角对货币这种制度化象征物做出深刻分析,重点阐释了信任的重要性及社会秩序功能,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是维系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则从信任这一重要资本主义伦理视角分析了其对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信任来自家庭和血缘关系,信任保证了婚姻关系的产生和稳定,信任更容易建立。评价:古典社会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为其后研究起到了奠基础、搭框架、提供概念工具等作用,但存在着过于追求宏观理论的兴趣趋势、忽略了微观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为单纯的定性研究等不足。

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信任视为约定(交换的一种代表性媒介)的一种结果,而彼得・布劳(Peter Blau)则把信任描述为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两者可谓是对信任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70年代后,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此外,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并用理性选择主义视角去解读信任的产生与扩展。评价:以上研究重拾信任研究并将其推向深入,概念工具与理论视角的丰富以及将信任视为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的产物,并将之与制度或伦理相联系起来进行文化比较研究,这为国内学界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思路和视角,也为本土化研究和反思提供了探讨对象。

(二)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社会学从90年代才开始展开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其学理探讨围绕着当代中国信任缺失、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展开。很多学者肯定了信任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及其当代价值。学者们或通过理论考察(张静,1997;潘敏,2007),或通过个案访谈(薛天山,2002),或通过大型社会调查(刘爱玉、刘明利,2012)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现代生物学的视角来研究信任(郑也夫,2006),对信任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的学者从中、日、美三国的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王飞雪、山岸俊男,2002),有的学者则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信任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李伟民、梁玉成,2002),有的学者探讨了信任的建立与发生机制(彭泗清,1999),有的学者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杀熟现象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郑也夫,2006),还有的学者从社会转型期对信任类型进行分析与预测(张禹青,2012),等等。

研究方向与内容。1.研究方向集中在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等分支。如《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2004)、《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民主》(2010)、《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的成长―公民文化成长与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探析》(2011)、“华人家族企业的关系信任、利益互惠和差序式治理”(杨光飞,2009)。2.关于中国当代社会信任类型的分析及对策建议。梁颖用“历史坐标中的信任理论”概括西方社会学关于信任理论的历史变迁,“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是其三种表现形态,且三种类型的信任呈现出“同生共存的历史生态和非均衡发展的格局”,并得出“合作型信任乃后工业社会之理想的信任类型,其对发展基层民主和促进社区良好治理均存有迫切性,至关重要”的结论(梁颖,2011)。“关系信任”与“普遍信任”是另外一对描述信任类型的术语,陈福平通过定量分析着重探讨了市场经济、社会参与同这两种信任类型的关系(陈福平,2012年)。3.信任的建立机制。有的认为信任从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中产生,有的认为信任可以通过理性的算计来获得,也有这两种观点的碰撞与融合(郑也夫,2006)。从另一个社会与个人视角来说,有的认为信任与个人因素的关系多,有的认为信任与社会因素多一些(彭泗清,1999)。4.对信任研究所嵌入的中西方学术传统差异的反思与新诉求。反思:翟学伟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把有关‘信’的现象和问题分别放在不同的领域中去研究,这主要源于其部分组成整体以及整体需要分解的探究路径”,而中国研究思维关注重点是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新诉求:“从连续体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诚信、信任和信用”,重点关注“人与制度的博弈以及转换的问题”,这才是符合国人思维实际的解决问题之出发点(翟学伟,2011)。

研究不足。一是基本概念不清,尤其是诚信与信任的概念有必要厘定清楚,可惜的是,这一问题似乎太过基础而少有学者问津。二是总体上看,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信任的发生机制及信任本质问题还缺乏深刻的研究;一些研究只是在重复外国学者的论述。三是再研究范围上,针对互联网时代下虚拟社会的信任研究不足;对社会诚信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后续研究缺乏。

二、“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逻辑及其意义

笔者认为,要展开对诚信建设路径的社会学分析,首先要清晰界定诚信、信任等概念,继而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社会学有关信任研究的理论、剖析信任本质及其产生机理,进而结合河南省情着重探讨“诚信河南”建设的意义、路径、要注意的问题及其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创新,核心围绕的是如何让诚信河南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基因。

以一个省份为基础展开诚信建设的研究,其意义至少有这样的两个方面。首先从理论层面看,这一研究力图从社会学视角系统梳理有关信任研究的前沿理论,重点突出社会资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与文化比较理论对“诚信河南”建设的启发与指导。其次,从应用层面看,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这标志着新时期诚信建设课题的提出。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则从提高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角度,强调“大力倡导敬业诚信、创新创业、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这又指出了诚信建设的应用价值。但从社会学角度看,诚信建设应用价值的逻辑还在于诚信带来信任,信任带来合作与互惠,其关键在于:一是转变信任类型,以适应转型中的社会结构:从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之上的熟人社会的诚信扩展至带有契约性质的普遍意义上的诚信;二是用制度保障诚信建设:突出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面的诚信制度建设;三是具体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这一研究着力从诚信建设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系统作用与发力机制角度去发掘、深化、拓展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再次,从方法的层面看,这一研究还可以尝试采取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回顾诚信在20世纪我国的发展状况的同时,系统梳理中原文明中的诚信史,从而为当代社会诚信问题出现提供历史与思想背景。

三、从社会学的视角构建“诚信河南”建设研究的大纲

具体来说,从社会学的视角构建“诚信河南”建设研究的大纲应该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等诸多方面。

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可分为七个方面。1.“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此部分在系统梳理信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社会资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与文化比较理论论对于“诚信河南”建设的启发与指导作用。2.中原文化中的诚信传统、现代价值及其超越:中原文化中的诚信传统;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特点;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现代价值;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超越:诚信类型及其转换的社会背景。3.“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意义:“诚信河南”与社会转型;“诚信河南”与风险社会的应对;“诚信河南”与简化复杂环境、拓展社会资本;“诚信河南”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基因;“诚信河南”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锻造核心竞争力。4.“诚信河南”建设的基础、原则、任务、目标体系及其实现。5.“诚信河南”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关系: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诚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诚信与法制的关系;诚信与个体素质的关系.6.“诚信河南”建设的机制创新:信用监督机制创新;信用自律机制创新;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创新.7.“诚信河南”建设的系统探索:“诚信河南”与政务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商务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社会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司法公信建设

在基本思路上,首先梳理信任研究的专业理论,为理解和剖析“诚信河南”提供理论解读视角。接下来分析中原文化中关于诚信传统及其历史性超越的必然性,从而为“诚信河南”建设提供社会思想史背景。第三部分则重点从专业角度剖析“诚信河南”的重要意义,突出其与社会转型、风险社会、社会资本理论、信任理论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了这些基础性问题之后,第四、第五和第六部分则对“诚信河南”进行了思路设想与制度设计,勾勒出“诚信河南”建设的理想类型。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三种方法。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诚信河南”的信任研究理论基础的梳理;二是“诚信河南”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阐释与分析;三是如何让诚信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诚信河南”建设实效,包括“诚信河南”机制创新、“诚信河南”系统探索;四是如何将社会学理论中有关信任的理论研究与河南诚信实际进行有效联系,即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河南实际如何有效衔接;五是如何研究出符合河南实际的诚信机制创新与制度设计。

研究形成的具体观点方面,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诚信河南”建设与“信任研究”之间既是工具理性主义的关系,又是目的理性主义的关系。通俗说,“诚信河南”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外界“信任”河南,认为河南信得过、靠得住,进而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等,从而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而让外界“信任”河南,“诚信河南”建设是重要路径之一;二是实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信任类型转变:由建立在血缘、亲缘基础上的熟人信任向带有契约和合作精神的陌生人社会的普遍信任转变,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成功的文化基因保障;三是“诚信河南”建设目标是让河南走出低信任、走向高信任,走出特殊信任、走向普遍信任,从而促进家族式私企走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进、规模巨大的现代企业,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乃至全球竞争;四是政府、企业、个人诚信建设中,政府诚信占据基础性、主导地位。而政府诚信建设的核心载体是政府工作人员,此为诚信建设全局之关键;五是“诚信河南”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诚信制度建设,这是建立普遍信任的必经之路;一手抓诚信美德宣传教育。这两条是建立系统信任与塑造人格信任的两条最主要路径……

通过对诚信河南的研究,力图一方面系统梳理关于信任研究的前沿社会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完整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转型、社会资本、风险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视角去研究信任问题,从而加强信任问题的应用研究。最终,提出“诚信河南”建设的目标体系、推进原则与系统构建等制度设计层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平.新中国诚信变迁:现象与思辨.广州:中山大学,2010.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3](美)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论语》诚信思想内涵大学生诚信教育启示

诚信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诚信思想提高到一以贯之的地位。其中《论语》中,提到“信”的言论多达38次,是仅次于仁、礼、知、道、学、德等概念的第七位,其中36次是做为伦理概念出现的。孔子虽未明言“诚”,但他对“信”的强调实际上已经把“诚”的内涵表达了出来。《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谈到了诚信的问题。由此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

一、《论语》诚信思想的内涵

(一)诚与信的关系

按古代的说文解字,“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就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不说假话、空话和大话;要求人们言必信,行必果;“诚”字,宋代朱熹解释为“真实无妄之谓”。诚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做到真实可靠,反对欺诈和虚伪。二者存在密切的关系。诚与信互为涵养,诚中有信,信中有诚。诚是根基,信是枝叶。“诚于心,信于外”,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不自欺,忠于自己的本质,才有可能最终取得他人的信任,得到信誉。

(二)《论语》中诚信思想的内容

1、诚信是为人之本

诚信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至哉?”车子没有安放横木的和,如何能行走?同样,没有诚信的人怎能在社会立足?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未之学矣”②对待朋友,诚实可信,这也是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③君子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即使有所学,那么也是不牢固的。诚信做为一种道德,是每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2、诚信是立国之基

治国离不开诚信。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提出以“仁”为本,平定纷争,用朋友间的“信”缓和彼此间的斗争,并以对民众的“信”解决当时无人、无道的根本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④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要求去掉一项来治国,那就去兵、去食,唯独民信不能去。“自古皆由死,民无信不立”④如果政府失信于民,百姓对政府不信任,那么国亡也就不远了。“言忠信,行笃敬,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⑤言语忠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这是国家对人的基本要求。每一个人都讲诚信,那么国家也就一步步地强大起来了。

3、诚信是交往之道

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样离不开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②“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⑥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顺、内心怨恨表面却要同他好。”这些都是违背诚实守信的,都是令人不耻的,是不利于社会交往的。

4、诚信是“仁”治之魂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毕生追求的境界。“恭、宽、信、敏、惠”五中品德便是“仁”,并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⑦志士仁人哪怕牺牲也要成全仁德。“仁”者“爱”人。为此,孔子主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⑧治理国家也要信实无欺,达到至高的“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⑨孔子把信看做“五德”之一,做到了“信”,也就打到了“仁”。

5、诚信是修身之本

诚信做为一种美德,一种品质,需要持之以恒地、点点滴滴的在实践中体现。“言必信,行必果”⑩;“敏于事而慎于行” 11;“耻其言而过其行”;1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3“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14孔子主张实践在前,先做到想要说的,待完成后在说出来,在做的过程中做到诚信,做到无愧于心。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方能“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6、诚信是经济之根

在《论语》中,孔子很少提及经济活动,只要提及之处必然强调要做到诚实守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孔子主张要以合乎道义的方式追求经济利益,要在正常的秩序下求得财富之类。

(三)《论语》中诚信思想的评价

《论语》的诚信思想,是以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为终级目的的,它要屈从于封建的“道”,这是当时社会“三纲五常”的要求。然而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孔子的诚信思想对我们现在的为人处事、交往攻略、治国方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语》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诚信做为一种品德,通过人们的言行体现出来。诚信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诚信品格的培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大学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群体,属于现代社会的精英,因此理应是个人诚信道德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捍卫者。然而,他们的诚信状况却并不乐观。部分学生学习想走“捷径”,投机取巧,作业、论文东拼西凑。与人交往不能以诚待人,虚情假意,承诺不兑现,甚至撒谎骗人,经济上做假证明,骗取困难补助和贷款,逃交学费,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等,这些现象都客观存在着,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观缺失的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机制不健全、法律不规范;西方文化对他们“三观”的冲击;社会信用评价机制不完善;道德作用的弱化;学校、家长监督和引导不利等均导致大学生失信现象的产生,并且失信成本远远低于失信带来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出现一系列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三)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的现状。

第一、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诚信要求“内于诚,外于信”,做到不自欺,更不欺人。在适应外部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做到诚信为人、诚信交友、诚信做事。

首先,重塑精英教师队伍。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最重要的是进行诚信教育。教师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注重校园环境的塑造。学校从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学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的体现出诚信的理念。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广播台等,表扬表彰诚实守信的学生,批评、惩治不讲诚信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

再次,建立诚信管理制度。学校要做好大学生诚信记录,放入大学生档案中。在诚信记录重要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获奖情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建立起完善的诚信评审制度,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如实记录下来,形成学校信息与社会信息的承接与转换。

最后,重视家庭教育的发挥。家庭是孩子接触最早、潜移默化受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不能忽视家庭在培养孩子诚信观方面的作用。家长要做好模范准备,言传身教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教育。

第二、建立立体的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教育的开展应该伴随着大学生的生活中。立体来看,从入学到毕业,学校应该讲诚信教育贯彻始终,使诚信最终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首先,入学教育以及辅导员工作。诚信是为人之根本,在入学之初就应该灌输给学生这种思想,加强诚信教育。此外,辅导员要把诚信教育做到平时,无论是贫困生的评选还是科研奖励,也无论是考试,还是人际交往,都应该严格调查,重申诚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讲真话。只有把工作做细,才有可能做好。

其次,诚信道德的培育要花样百出。传统的诚信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不仅学生反感,老师也为难,更有甚者,部分老师的做法和教育的内容大相径庭,这就严重削弱了教育的效果。诚信做为一种美德,一种品质,它体现在方方面面,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因为有了诚信的品质,才更加具有魅力。

最后,加强毕业生的诚信教育。毕业生此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毕业论文设计;二是毕业求职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细节,比如论文要自己写,杜绝抄袭;认真做到简历不弄虚作假,认真签订就业协议,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只有认真对待,将诚信观念时刻挂心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诚信贵在践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领会到诚信带给你的魅力。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平和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的人和事,毕竟学校和社会两个场所还是有一定不同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能深刻的领会诚信的重要性。

其次,树立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来现身说法,使大家觉得诚信不是那么空洞,不是简单地说教,它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力量。

诚信做为一种品德,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诚信需要人们“言必信,行必果”。当前大学生教育更应该加强诚信教育,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启发,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践行诚信,真正成为一个有德性和德行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真正发挥大学生主力军的作用。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22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5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6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41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3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57页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5页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4页

⑨杨伯峻.论语译注.阳货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206页

⑩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57页

11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9页

12杨伯峻.论语译注.宪问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74页

13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页

14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50页

15杨伯峻.论语译注.里仁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39页

16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80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

[2]杜振吉.关于诚信建设的伦理学思考―诚信问题研究综述[A].人大复印报刊资料[C].伦理学研究,2004,(5).

[3]陈平.略论传统诚信内涵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 学术诚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学术诚信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培养高尚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更应是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人生目标。人格,心理学上指人的性格、能力、气度等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一个人在一生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日趋成熟,情感和内心世界日益丰富,成才的愿望日益强烈,其对自身人格的升华和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变得越来越迫切。

2概念界定

传统“诚”与“信”均有“实”的含义,意义相通,甚至相互解释,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信,诚也。”“诚”作为一般概念,具有真心实意、无妄不欺的意思,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的基本含义是诚信不欺,遵守诺言,言行相符,是诚信、不欺、讲信用的意思。“诚”、“信”虽然有多种解释,但其基本含义都是真实不欺。从一般意义上说,诚信就是诚信不欺,恪守信用。推而广之,诚信的道德要求就是心想、口言、身行的一致,即言为心声,言行相符。

基于以上关于学术和诚信概念的理解,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人们在学术探讨和接受学术训练的活动过程中,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问,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它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和在学术探究的过程中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诚信面对科学事实,做到对知识的笃城和负责;二是应坚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对待前人和他人的学术创作成果,坚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待人,公正地发表评价意见。总的来说,学术诚信就是严谨为学,诚信为人。

3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研究

康志杰、胡军著的《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从传统和现代篇对诚信问题进行了研究,传统篇论述了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的诚信伦理道德,现代篇主要论述了政府诚信、企业诚信、法律诚信、教育诚信、新闻媒体等方面的诚信建设。在王良主编的《社会诚信论》中论述了诚信的本质、作用及思想溯源,对比了中西方的诚信观以及西方诚信观的借鉴意义,并提出要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进行诚信建设。史瑞杰、魏胤亭编著的《诚信导论》从和谐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保障机制、心理运行机制、大学生等十个方面介绍了诚信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其中有很多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有很多表现,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研究,学者普遍从学习方面、经济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方面描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大部分学者是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如《大学生诚信问题探因及其对策研究》、《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有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张桂生等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中提出了五项对策。张维红在《大学诚信教育亟待加强》中指出:大学诚信教育一是要高举“人”的大旗,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理念,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体验性。

4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研究

英语中“诚信”为“诚”和“信”的复合词,其含义十分丰富。“诚”有真诚、诚信、忠诚等意思,“信”有信任、信用、守信、信赖、信誉等意思。西方学者在研究“诚信”问题时,还经常将“信任、信用、信誉、诚信”等作为与之并列的概念使用,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学的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就是“信任”(trust),这与西方传统伦理文化中重“诚信”思想的工具价值有着直接关系。国外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多集中在学术诚信行为的研究上。Nonis and Swift在调查分析了学术诚信与商业道德规范之间关系后发现在校学生作弊、学术造假的行为是想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也进行商业不诚信行为。McCabe等人于1993年―2006年之间调查分析了美国不同语境与大学校园不诚信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涉及了荣誉感、学术不诚信的惩罚措施、学生和教职工对校园诚信的理解,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动机和大学生对不诚信行为的看法等方面。Donald L.等人于2004―2005年之间采用McCace调查方法对美国7所大学12793名本科生和黎巴嫩3所大学1317名大学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De Lambert et al.等人从学生和教职工角度分别研究了新西兰的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普遍性、认知感和判断力”。研究发现,在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中,不诚信行为很普遍。在学术生涯中,80%的教师至少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和96%的人看到过身边人的不诚信行为。比起教师,尤其涉及到政府债券时,学生对不诚信行为抱着更宽容的态度。

5小结

大学生作为学术发展的潜在力量,认识并学会学者人格标准的“学术真诚”的重要性、认识并学会承担学术责任,也是“学做人”的任务之一。学术诚信引导青年大学生以诚实的原则对待知识,以诚实的态度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术品德和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所必备的元素。

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不足:在研究大学生诚信现状时,人们多将着眼点放在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具体表象的罗列上,而缺乏对诚信缺失现状进行进一步的精确概括及对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深层次的探讨,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缺乏独到的观点,且过于泛泛而谈,不具有实效性,不够体系化、系统化。在研究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时,需要从中外诚信概念的历史渊源、现代内涵以及中外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系统的分析,以便借鉴国外学术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品质提出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1] 洪跃雄.诚信辨析[J].江汉论坛,2006(01).

[2] 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良.社会诚信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 史瑞杰,魏胤亭.诚信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 陈新添,朱秀珍,尹传剑.大学生诚信问题探因及其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06).

[6] 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05).

[7] 梁吉霖.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04).

[8] 张桂生,张艳,吉红玲.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诚信危机;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21

[本刊网址]http://

大学是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处世观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数是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于是他们就会喜欢、接纳那些自己向往领域的名人的一些言论.以代替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以及看待生活的角度。从高校管理的视角,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世观,而各种正确观点的形成,要以诚信作为一个基础。诚信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赖以存在的一个道德基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是中华五千年优良文化的一个传承,也就成了我们重中之重的教育管理任务。

一、大学生诚信调查

本文以宿迁学院理工科学生为例,从政治、学习、经济、交往、就业和网络六大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就此发现,以下方面问题:

(一)政治方面。学院多次开展诚信教育相关课程以及运用讲座、征文和辩论等多种模式,向在校大学生们传播诚信的精神和意义,可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64.8%的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相反,即35.2%的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学习诚信教育的精神理念,没有达到学校预期开办多种教育模式的效果。

(二)学习方面。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测算数据,学院理工科学生在“对学生考场作弊行为所持态度”上,39.6%的学生持有放纵的态度,认为考场作弊的行为是可以理解,不被抓就好甚至是无所谓的,40%的学生承认曾在“考试中作过弊”。在对“是否抄袭过他人的作业或论文”调查中发现,从来没有抄袭过他人的学生占比仅为40.8%,也就是59.2%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抄袭作业,比重很大。更有82.3%的人,对“大学生为了完成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出现抄袭行为”的看法是,认为抄袭是正常的事情,或者态度不明晰。

(三)经济方面。在对被调查者问及“您有过欠费(学费、信用卡、手机费)的情况”时,75.9%的调查者表示从未发生欠费现象,也就是大约24.1%的人发生了欠费现象,相当于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拖欠费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理科生还存在骗取贫困生困难补助、恶意欠费、不催不还的情况,这让我们很震惊。

(四)交往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您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以下某种形式的不诚信行为”的人际交往中诚信缺失选项占调查者比例的16.6%,更有75.8%的调查者在其他方面缺乏诚信,这直接表明,诚信缺失的现象在人与人接触的方方面面之间很常见。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体现了理科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我们没有设置的选D,却有学生选择D。

(五)就业方面。在被问卷调查的理工科大学生中,“在应聘时,您会如实填写个人简历吗”,11.9%的学生选择会为了求职制造虚假履历;“您如何看待毕业生存在的随意毁约现象”中,除了56%的学生认为这是很不应当的,其余的学生都是认为毁约是可以理解的,各种辩护,其中甚至有1.9%的学生认为这是无所谓的情况,大学生诚信不得不让人质疑。

(六)网络方面。“您上网注册时用的是真实姓名吗”的调查结果是,71.4%的学生并非是一直使用真实姓名,而与51.9%的学生在上网时用QQ聊天时不知道对方真实姓名时有安全感的调查结果产生了矛盾。也就是在网络网络上,理科生更要求他人诚信,而非自己。

二、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

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体现在方方面面,应对诚信危机也该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将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校大学生忽视诚信教育的学习,主要是因为从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到大学的马哲等学科,都是作为副科学习,学分少。从思想态度上,大多学生都是蒙混过关,草草了事,不像学习正课那样投入时间和精力。我们应当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全面重视每一门课程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样重要,对于大学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单独设立学生分数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仅仅是从学习上,还要从思想上,将诚信教育相关课程设置独立评分体系与专业课等学科评分体系划分开来,让学生真正明白学没有正、副科目之分,想要真正出色,只有诚信课程方面和专业课方面都做的好才行,努力发挥学院课堂的作用。

第二,将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相关的思想教育政治课内容十分呆板,让大学生没兴趣去学习它们,也就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诚信教育资源,并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传达诚信教育,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多多开展名人进校园活动,各种名人都可以进入校园,经济类、娱乐类等名人统统可以,以各种身份的名人的视角来诠释诚信,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是一个形成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处世观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多数没有主心骨,喜欢那些自己喜欢领域的名人的言论,这更多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和生活的角度,每次的名人进校园活动也是反响热烈,我们应当为大学生们多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获得专业课领域顶尖人才传授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

第三,将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中。从调查结果知道,大学生们的经济方面发生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抱有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所导致的,恶意的情况少之又少。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同时,也要结合大学生们大学阶段的身心发展以及教育的规律将我们所学的心理学方面应用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与大学生们的谈心活动,针对性的传教有关经济的案例,引发他们的感悟,指引他们树立正确金钱观。

第四,将诚信教育贯彻落实到大学生的交往生活中。大学生们在交往中的不诚信,源于他们对诚信理解的过于狭隘,他们将诚信置于一些特定的领域,而忽略诚信是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特定领域。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诚信的意义,帮助他们打开新视野,激发他们潜在的对不诚信的排斥感。我们可以通过班级分小组讨论、开班会和班级心理团体训练等等,让学生们讲述自己在交往中不诚信后自己的心理故事,或者是讲述遇到他人不诚信后,你的观点态度。我相信,以故事形式讲述大学生身边人和身边事,可以令大学生反思合反省,自我教育,将他人的错误行为引以为戒,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处世观。

第五,将诚信教育贯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许多问题源自于他们没有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虽然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有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学生们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业课程仅仅是选修课程,仅仅部分同学能选到课,无法普遍的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报告研究过程中,询问过部分大三学生,“有关就业,希望学校提供哪些帮助”,他们认为,老师讲述的都是年代久远的,与自己即将面临的择业时代、方式方法、遇到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实质性帮助少之又少。甚至学校花大价钱请名人指导我们择业就业用处也不是很大,反而他们更愿意更希望接受到新一届毕业生给的意见与建议,真正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们作为老师,应帮助解决难题,我们应当多多邀请优秀毕业生进校园,给学弟学妹们指导意见、建议,当然不乏通过优秀毕业生传达我们在就业方面的诚信教育精神。

第六,将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的网络指导中。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形形的人抱有不同的目地,大学生还是非常单纯非常稚嫩的一个群体,很多情况下的网络不诚信,是在一个整体的不好的氛围下的一种自我保护。针对大学生喜爱玩网络游戏的特点编写一些反映诚信理念的网络游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游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诚信道德观念,形成网上网下诚信教育的合力。我们应当从保护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醒他们要有警觉意识,如何自我保护,在自我得以保护的情况下,诚实守信,改善虚拟网络大环境下的不良氛围。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良好的,是积极健康的。当代大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学院,随着各方面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十分拥护的。在学习上,他们努力进取,在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也是努力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学生也存在着很多不诚信的行为,如助学贷款到期不还,作业论文互相抄袭,随意和签约单位毁约和求职简历弄虚作假等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高级的知识分子,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是不可多得的国家宝贵人才。随着我国目前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更加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诚信行为,更加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一个人的诚信是这个人的立足之本,假如没有了诚信,这个人便失去了社会交往当中最基本的条件,诚实守信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对于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瑞杰,魏胤亭.诚信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李逸凡.高等职业院校诚信教育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邓红彬,姚红.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

[4]吕兴朝.论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5).

[5]王丽宏.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6).

[6]刘涛,刘鹏.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