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大学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个人读书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个人读书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读书 文化 底蕴 认知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B类)《中国大陆新闻人才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0504013

研究生读书的多少。往往代表着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为更科学地掌握当代研究生对读书和大学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研究以读书为切入点,考察高校研究生对于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对如何提高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出对策。调查在专题讲座之前进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接受调查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研一全体学生,包括三个专业:传播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此次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问卷形式采取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相结合。

研究生对于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对策认知

1 研究生在“读书”和个人文化修养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读书时间仍然较少,目的和规划不明确。有学生指出,本科四年要修满40余门课程,课程设置太多,真正消化的没有多少。多数学生认为,研究生在本科和研一阶段课程任务繁忙。为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很少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读书。在读书目的上,有学生指出。研究生往往是受考试要求和科研任务要求而去阅读书籍和资料。目的性被动。而对于研究生自身的规划,很少会有学生规划好研究生这几年自己应该读些什么书、学好哪些知识的。

(2)电子产品“侵占”了传统的读书方式。有学生指出,电子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更乐意在网上阅读报刊和资料,而传统的读书方式似乎渐行渐远。而真正可以得到收获的。却往往是纸质的经典书籍和著作,传统书籍无论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电子读物更有益处。因而应该多提倡传统的读书方式。

(3)阅读范围狭窄: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专业历史往往都不了解,比如音乐史和美术史。研究生对历史、地理、诗词等普遍了解不够多。在学科交叉上,本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学本专业的知识。在涉及到考试要求和项目研究、个人兴趣等因素上,一部分学生会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果不借助搜索引擎,研究生很难写出纯原创的学术论文、说出较多的音乐家、美术家等等,这在学术不端现象上有一定表现。

(4)研究生文化修养问题有待重视。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文化修养在教育和学术上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扩招,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入学的门槛,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没有阅读背景,是背教材背出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仍然严重,引用他人文章不加注明、论文抄袭、一稿多投现象严重;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对时事的了解。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研究生都比较浮躁,没有静下心来做学问,因此,有必要加大学风建设,重视研究生的文化修养问题。

2 在提高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上如何努力

(1)学校应该安排好课程,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感兴趣的书。有学生指出,研一的课程负担较重,两年制的学生在研二又面临着毕业答辩和找工作,根本没时间读书;如果是三年制,又增加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样面临着个人支配时间少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存在着与本科课程重复的问题。希望学校安排好教学计划,让研究生接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面。

(2)希望学校推荐书目、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可以开设专题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学术性讲座。而不是沿袭“应试模式”,按教学计划上完课程就结束了。尤其是理工科的学校,更应该注意多开设人文讲座,学生对人文讲座有一定的需求量。在授课方式上,有学生指出,不希望研究生阶段还有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老师只是讲解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而是应该使满堂灌方式,向文化讲座的方式变更。

(3)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学生指出,研究生文化修养不仅仅体现在读书多少上,在做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时,研究生也会学到大量的实用性知识,从而增加自己的学术素养。只是目前课程安排太紧。研究生往往是请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课余与同学或者帮助导师做科研项目。学校应安排专门的时间段给研究生做学术活动,并且应有专项的硬件和经费支持,以此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

(4)导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有学生指出,目前有一部分导师大多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事务,而且存在着一个导师带较多研究生的状况,因此往往与自己的学生交流过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导师指导,研究生几年也显得没有了意义。有学生认为,导师应以身作则,多给予学生指导,如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等等。

增强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建议

时下艺术传媒业界、学界都存在着“浮躁、浮夸、浮肿”的“三浮”之病,“三浮”之病体现为空虚、浅薄和势利、庸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提高文化修养,加厚文化底蕴,首先就是要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好书。多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知识结构,还能改变人的内涵,改变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古人说过,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因此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文化素养,营造读书氛围,在教育的诸多环节强化“读书”和“增强个人文化底蕴”意识,是高校必须开展的探索。

1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问卷反映出目前理工科高校人文氛围的缺失。研究生的失望度较高。高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和人文氛围,无疑是提高师生学术水平和个人素养的长久之计。在营造文化氛围上,学校应鼓励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研读,专门开设经典研读相关课程:重视人文讲座的开设,用名家思想影响学生个体:鼓励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增强研究生自身的知识丰富程度、文化底蕴和个人竞争力。包括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都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调社会文化,绝不能被“快餐文化”所取代。

2 完善教学计划。学校应积极调整课程安排,在研究生课程上尤其应与本科生课程设置高出至少一个档次,并且给研究生充足的自由读书时间和做研究的时间;教师应积极改善授课方式,避免多年不变的照本宣科方式。不应只以一两本教科书为授课内容。提倡讲座性和互动性课堂,提倡知识传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2篇

[关键词]阅读指导 读书沙龙 影像阅读 终身学习

[分类号]G252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是传承民族文化、文明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资讯时代,电子杂志、博客文章、网络小说、手机书等多元化信息载体形式的出现,强烈地吸引着大学生,这种看似“广泛”实际狭窄的阅读状态以及坐在电脑前畅游网络空间的“浅阅读”趋势,已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生态环境。

对“浅阅读”的批评矛头还指向了电子媒介的作用,认为它是“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电子媒介的产生,使阅读渠道更加方便,也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勿庸置疑这是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阅读发展中的又一种形式――数字阅读。但同时,也不能排除电子媒介的确给传统阅读带来了挑战,造成大学生一味接受、认同,缺乏深度思考,丧失辨别能力和批判精神。针对此现象,高校图书馆应当突破以往对大学生阅读指导活动的被动、静态、零散的传统模式,积极探寻电子化信息与纸本图书相结合的阅读指导方式,以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活动。“影像读书・沙龙”,简单地说,就是影像+图书+沙龙,即将阅读影像资料与阅读纸本书籍结合起来组织的读书沙龙活动。它是在“影像阅读”的启发下,与阅读图书进行有机组合而创造性地应用于读书沙龙的一种活动。

本文试图通过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指导模式,客观地展示其培养大学生阅读理念、阅读习惯的积极作用,旨在促进图书馆阅读指导教学工作更加深入细致。

1 创建“影像读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的意义

视频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其内容极为丰富,成为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阅读习惯所限,在校大学生以纸本书籍的借阅为主要形式,对视频资源的了解则主要受网络娱乐信息传播的影响,对馆藏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缺乏基本认识,导致其利用率较低。

首先,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在于解决大学生阅读形式的单一问题,将文字阅读与视觉阅读结合起来开展阅读指导。在沙龙中,视频资源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音响也起到揭示社会问题、补充相关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受到现实问题的考验,引起他们深入思考,以反驳与争斗的积极思维促进知识的创新。

其次,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在于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将每一个沙龙专题作为统领,以此收集数字化资源与纸本文献,呈现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即能够达到检验馆藏文献的整体协调性的目的,又能让那些“死”的文献资源“活”起来,达到文献最大利用的效果。

最后,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还在于帮助大学生延伸课堂知识,增强专业信心。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实践性的学习,即通过实践和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强化或内化已经获得和接受的各种知识。“影像读书・沙龙”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将哲学、社会学、法学、女性学等丰富的知识、实例通过影视资料表现出来,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活化大学生的课堂知识,以敏锐的见解与洞察力回味专业知识,进一步增强其继续深造的学术潜质。

2 “影像读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的特点

2.1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动态的阅读指导

与图书馆阅读指导的静态模式,如“馆情介绍”、“读者指南”、“新书推介”等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模式相比,“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沙龙讨论式的阅读活动,有参与者积极的发言与畅谈;与“在线馆员”、“schlegel”、“人机对话”的师生交流但不直接面对的动态模式相比,“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引导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集体阅读的模式,思想和观点在讨论中交流。

2.2 “影像读书・沙龙”是图书馆的一种教学活动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修订)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在探索发挥教育功能的模式上,始终没有将教学活动体现出来。举办“影像读书・沙龙”就是一改图书馆单纯且传统的服务模式,从建立教学组、集体备课、教学素材、教学方法、个别辅导、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形成独特的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实现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2.3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大学生与馆员共同成长的环境

图书馆员因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缺乏组织领导经验是必然的。因为“影像读书・沙龙”,需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面对复杂的专题选择、面对诸多的阅读要求,给馆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图书馆教学人员对组织沙龙专题所需要的视频资料、文献资料,应当首先读懂、读通,否则就无法主持沙龙,同样也不可能育人。阅读使教师得到了特别的愉悦和见识,在主持引导沙龙讨论的活动中积累教学经验,必然使其领导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读书沙龙激发大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发现兴趣、学会阅读中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养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好习惯。在表达与争论中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显著提升。

3 “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指导内容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教和学的合作来完成。

3.1 遴选优质图书是“影像读书・沙龙”成功的前提

读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增值的关键方式。因为没有一个对人人都适用的统一读书标准,面对浩瀚书海,到底该读哪些书不免会有困惑。虽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如果书的内容有质量、有品位、有格调,融情怀、智慧、修养于其中,并考虑青年人的特殊爱好,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组织“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种”,选取阅读那些经典性和学术性,在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它多以中外文学、语言、艺术为内容,是大学生阅读的基础性读物。

・征集学校教授、专家推荐的书目,主要是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拓展阅读,要求学生在比较学派、理论的影响与渗透中反思实践,阅读可帮助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有趣的探索。

・学生推荐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定书目。读书沙龙,是一种集体阅读的形式,应当有多人参加,共享阅

读的心得。因此,指导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个人推荐书目,选定较多人有共同兴趣的书籍,作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

3.2 “影像读书・沙龙”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培养大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成为读书沙龙的重要任务之一。“影像读书・沙龙”可采取“四结合”方法逐步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3.2.1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会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影像读书・沙龙”在提供每个专题的阅读书目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列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或者自己最为关心、探索的三个问题,强调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在沙龙中的集体探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方法来掌握知识及其结构,解决思想中的疑惑。

3.2.2 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因为缺乏与社会有效交流,所学知识多以静态方式停留其脑中。“影像读书・沙龙”既要向学生提供必读书籍,也要根据沙龙专题的需要提供扩展阅读材料,如法学专业的学生阅读有关政治学、哲学、妇女学的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阅读法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书籍。这种阅读方式,一方面使专业知识有了现实实例的依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使学生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面。

3.2.3 整部阅读与分部阅读相结合对一部宏大的巨著,一个功过兼之的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阅读当然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以小见大,以细见深地阅读一段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也会使阅读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影像读书・沙龙”的系列专题中可以设计人物专题,如对一代伟人、《大秦帝国》的秦始皇、汉代酷吏张汤等人物的评价,可采用整部阅读与分部阅读的方法,将开阔的历史视野与独特的专门话题结合在一起,能够强化对人物评析的认同感。

3.2.4 影像阅读与纸本阅读相结合“影像读书・沙龙”应当结合专题,搜集馆藏视频数据库及其他影像资料,通过播放影片、照片,运用影像本身反映的真实事例解构现实,使学生通过视觉联想外部的事物或经验,达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种方法更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共鸣。

3.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影像读书・沙龙”的终极目标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影像读书・沙龙”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渐进地、日积月累又潜移默化的阅读引导和教育,点燃他们阅读的激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书香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影像读书-沙龙”不能满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阅读,而要将目标定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养成的阅读习惯上,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让阅读成为他们今后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此提升人生境界。

3.4 教师集体备课是“影像读书・沙龙”不可缺少的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能否主持、引导好一场专题沙龙,关键在于之前是否作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备课是教师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形成教学合力,取长补短,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长。集体备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确定沙龙选题;选择沙龙中适用的教学方法;确定教学人员的分工合作;教学考核与总结。

3.5 教师合作教学是“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学模式

“影像读书-沙龙”采用双讲制教学比较合适,即每场沙龙有两位教学人员,一人主讲,一人配合。教学人员应当彼此了解“谁知道是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并从同事那儿获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沙龙进行前应当确定好各自的分工,在沙龙进行中二人协调合作,互相支持,为学生展现沙龙现场的民主、平等、积极、活跃的气氛,从多方面提供信息与知识。

3.6 指导阅读是“影像读书・沙龙”的个性化服务

“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倾向和阅读需求及其阅读现状,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辅导。主要围绕培养阅读兴趣、解析阅读内容、交流阅读技巧等方面进行。通过阅读辅导,既可以为那些有个人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制定出读书计划,也可以参与指导兴趣小组,使其逐步形成阅读风格。

3.7 建立“影像读书・沙龙”的固定场所

鉴于沙龙教学的特殊要求,“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学场所应当设在图书馆内,选择容纳不超过40人的平面空间,摆放成圆桌会议形式。沙龙进行中,教师与学生可围坐在一起,这种形式便于沙龙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递。同时,给沙龙教室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开通网络等,也是支持沙龙进行的必要条件。

4 “影像读书・沙龙”的一个专题实例

沙龙专题:我的读书目标

第一部分: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使大学新生明确四年中应当阅读的专业及人文书籍,并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运用文献检索知识查找阅读资料,熟练掌握检索技能。

[教学任务]

・由学生自主查寻大学期间应当阅读的文献书籍,要求具备不同专业学生共同阅读的基础性读物以及各自专业必读书籍;

・针对阅读书籍涉及的内容查寻相关视频资料;

・对查找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排序。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讨论、观看视频、点评、总结

[课后作业]制定读书计划,教师个别辅导

[主持教师]主讲人:李军

点评人:刘亚玲

第二部分:组织沙龙

第一阶段:[开场白]未来的成功从今天的读书开始(5分钟)

・观看视频:快乐读书方法

・读书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能够改变人的精神境界。知识通过阅读经典获得,在阅读中使知识与德性共同成长。

提示:由主持教师完成

第二阶段:[文献检索知识]分享检索策略(30分钟)

参加读书沙龙的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书籍及视频,将自己运用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查找资料的过程和经验以及得到的初步成果,与大家分享。

提示:主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为主,并注意收集学生检索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读书计划]我与书结伴而行(60分钟)

参加读书沙龙的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查找的各类型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排序,并对自己将要阅读的文献进行择优、评价和推荐。

提示:主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吸纳与争辩。

第四阶段:[点评与总结]学会读书(20分钟)

培养读书的兴趣,介绍读书的技巧,掌握查寻好书的方法。

提示:由主持教师完成。

第五阶段:[反馈]我为谁读书(5分钟)

阅读指导虽然是图书馆的一项常规业务,但是,“影像读书・沙龙”将接受信息的各种官能合理利用而创造的阅读指导模式,一定会给大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裨益。

参考文献:

[1]陈龙,媒介素养通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52

[2]黄少玲高等院校图书馆阅读指导之读书活动研究,图书馆,2009(4)90-91

[3]席利,10倍速影像阅读法,李毓昭,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

[4]唐松林左彩虹学术沙龙与知识创新――兼对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高教探索,2007(4):96-99

[5]陈善礼,读书活动,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图书馆沧坛,2009(3):5-7

[6]褚雷,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教育探索,2010(2):73-75

[7]姚荔,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图书馆论坛。2006(5):112-114

[8]罗楠,基于Web的图书馆阅读指导――美国的有关研究图书馆杂志,2000(3):24-27

[9]崔含鼎,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实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122-125

第3篇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自2008年10月实施以来,已先后成立了近百个由指导老师指导的读书小组。每个读书小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已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在本学期积极鼓励读书小组的成员能更有效地开展经典读书活动,并对一学年来表现突出的读书小组或个人给予认可,特此制定本评优方案。

评选时间:

2009年5月7日——2009年5月31日

评优原则:

1、鼓励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2、展示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提供平台,让更多读书小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能为人所了解。

3、交流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以《学而》报为平台,将更多学生个人的读书心得进行刊载与宣传以达到相互交流的作用。

评优奖项:

1、优秀个人奖

2、优秀读书心得

3、读书小组风采奖

评优条件:

1、凡经学院认可的参与2008-2009学年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读书小组的复旦本科生。

2、凡经学院认可的2008-2009学年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读书小组(A类和B类)。

评优方式:

1、优秀个人奖(见附件一)

(1)由各读书小组进行组内推荐的形式,推选出一名读书小组的积极分子。

(2)指导老师可组织或参与推荐活动,并为推选出的学生撰写推荐理由。

(3)被推荐学生填妥推荐表格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复旦学院有关部门。

(4)学院审核通过后,确定其获奖资格。

(5)获得优秀个人奖的学生将获得学院提供的经典读书的奖品。

2、优秀读书心得

(1)由各读书小组进行内部推荐,推选2—3篇组内优秀的读书心得。

(2)推荐的读书心得需有指导老师的简要推荐理由。

(3)将优秀的读书心得在2009年5月10日前发送至,逾期视作放弃。

(4)学院根据收得的读书心得的具体情况,挑选部分在《学而》报上分期刊载。

(5)入围优秀读书心得的学生可获得学院提供的经典读书奖品,若读书心得在《学而》上刊载,可获得适额稿费。

(6)5月底,学院将汇总本学年优秀读书心得,制作《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优秀读书心得选集》一书。

3、读书小组风采奖(见附件二)

(1)由各读书小组自主申报,填妥申报表格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学院有关部门。

(2)学院将根据实际收得的申报表,进行初次筛选。

(3)学院在初选的基础上,组织一次风采展示,参与风采展示的读书小组需介绍本小组的特色。

(4)凡参加风采展示的读书小组自动确认获得2008-2009学年读书小组风采奖。

复旦学院学而时习建设中心

2009年2月15日

附件一: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

个人单项奖推荐表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联系电话E-mail

所在读书小组名称

指导老师姓名所在读书小组人数

自我评价(简述参加读书小组活动的表现与收获,总字数不超过500字)

组内成员

推荐意见(2-3位成员意见,总字数不超过300字)

指导老师

推荐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

学院审核

盖章:

附件二: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

读书小组风采奖申报表

所在读书小组名称

指导老师姓名所在读书小组人数

组长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联系电话E-mail

读书小组简介(简述本读书小组一学年活动情况,字数500字)

特色活动介绍(本读书小组一学年活动中的最具特色的活动情况)

指导老师

推荐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

第4篇

下午第一节课,各班按照学校要求,让孩子们自由阅读,畅游书海,品味书香。各班还举行了优秀阅读手抄报展评活动。根据班级情况还开展了课外阅读主题展示活动,低段是讲故事比赛;中段是诵读比赛;高段是读书演讲比赛。活动迭起,异彩纷呈。

下午第二节课,学校教导处对本学期以来各班开展的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一年级:1.2班的开心故事会,学生“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很有特色;1.3班的课外识字集锦,童谣集,绘画集很有个性;1.4班的小小手抄报,识字集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亲子阅读计划”特别有创意。

二年级:2.1班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方面小试牛刀;2.2班的读书名言集锦,阅读手抄报,图文日记也很是惹眼,尤其是“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这个阅读主题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2.3班的开心阅读,“我会写、还会画”名人名言集锦,主题手抄报,学生小日记等展示看着也很过瘾,特别是他们的“好词佳句”阅读笔记如同一颗幼芽,让人真实地感知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一定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2.4班:开心讲故事,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是:二年级孩子办的手抄报还有家长的鼎力相助,每份手抄报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办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手抄报”,这个点子好,招数新!

三年级:四个班级的步调相对一致,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签,阅读笔记,阅读手抄报,课外阅读评价表,书法作品集锦,学生作品集也同样内容丰富,尤其是他们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表,分为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三个梯度,有评价指标,有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项目,表册学生填写的也很认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四年级:四个班级的展示也是大同小异,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走进《爱的教育》专题集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让孩子们阅读进行的异常扎实,包含着老师的辛勤指导,折射着孩子阅读成长的智慧光环。

五年级:亲子阅读计划,优秀阅读笔记,学生作品集,阅读专题手抄报,其中“学生读书成长册”构成了他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也是整个级段各个班级的一大看点和精彩亮点。5.1班的“梦里花香、童诗飞扬”手抄报让人过目不忘;5.2班的“趣味语文”手抄报也让人一睹为快;5.3班的“循环日记”记载着班级的新人新事,透视着老师的教育思想;5.4班的学生读书成长册不仅遗传了传统阅读笔记的基因,还在形式上增添了图文并茂创新因子,记录着学生阅读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我的阅读计划,我的读书名言,好词佳句采撷,图书漂流花园,阅读亲子对对碰,我的阅读感悟,家长的鼓励等栏目。当然他们也有配套的评价机制,他们这种工作上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六年级:亲子阅读计划,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每个单元的专题手抄报,名字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诗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是6.1班和6.2班的“我的读书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有指导思想、阅读目标、读书口号、实施方法、进度计划、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6.3班的读方法推介、个性化书签展示;6.4班的“好书推荐卡”让人眼前一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推荐指数、推荐人、推荐理由、故事梗概。六年级整个级段的手抄报,诗集,作品集质量上乘、形神俱佳。学生个人阅读笔记记录总量高达一万字以上。这些成果是老师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整个级段老师们团结协作、计划性强、扎实有效、按部就班、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课外活动时间,同级段的学生相互参观交流,孩子们漫步在书香四溢的校园,流连在茫茫的书海中,欣赏着自己读书的成果,书香书韵犹如浪漫的诗行点缀在孩子们茁壮成长的路上。

第5篇

课题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网络问卷100份,纸质问卷100份),其中本科生120人,专科生80人,总计回收2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有效率为9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读书的类别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历史小说类易让大学生接受,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中,当被问及是否愿意看社会上流行的武侠小说、卡通书、都市言情、科幻等通俗读物时,24.18%以上的大学生(主要是本科生)表示对此情有独钟,而大学生对于教辅书、文学名著的兴趣却越来越低,而且低年级同学比高年级同学阅读通俗类、人物传记更多。一些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书籍也颇受高年级大学生的欢迎,年级不同的学生在读书类别选择中存在明显的分歧。尽管计算机类、法律与公关类书籍的阅读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比例很低,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四学生,对一些直接能够为就业、走向社会带来实用价值的图书非常青睐。他们认为应该多读一些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具有实用技术技能的图书,如计算机、文秘、法律类实用性书籍。另外,很多大学生还表示自费购买外语、驾驶方面的书刊,也说明了大学生的阅读日趋功利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成了大学生走出课堂需要面对的第一道门槛。大学生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因此,那些与谋职就业、社会生存相关的实用技能方面、法律方面、公关方面的书籍备受学生喜爱。

2. 读书的途径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图书馆借阅、购买、网上阅读、书店借阅、其他等项分别占52.20%、26.58%、10.74%、4.18%、6.30%,可以看出,传统的图书馆借阅、购买图书的方式仍是阅读的主要方式。与图书相比,声情并茂的大众传媒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通过网络等传媒来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在调查中我们还得知,有81.32%的同学在查找资料时,首先选择上网,如果网上没有再到图书馆查阅图书。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网上能查到所要信息,就不需要去图书馆。

3. 读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有目的、有计划阅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但在阅读的主要原因回答中。提高文化修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精通专业、通过考试、休闲娱乐、其他各占18.16%、16.39%、28.62%、9.44%、8.46%、18.92%,回答基本呈平均分布。在个别访谈中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是“喜欢什么读什么,想到什么读什么”,结果就可能出现以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情况,忽视很多经典的传统书籍,丧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传承的时机。

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只有8.7%的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只有19.8%的大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二次以上(含二次)阅读的习惯,同时做好笔记。这表明在读书目的性及计划性不明确的情况下,把读书内化成获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方面,还有待加强。

4. 读书需求情况

大学生阅读书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个用途:其一是阅读一些为了考取相关证书的相关实用性书籍,为以后毕业后就业做准备,其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二是阅读纯属阅读娱乐性的书籍,此类休闲娱乐的书籍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用来缓解学习、工作上的压力,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其三是阅读一些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主义素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科学文化修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5. 读书时间的个体差别

从总体来看,在读书时间分配上,46.76%在校大学生每天用在教辅书上的时间大多在1~3 小时,34.08%大学生每天用在课外书籍阅读上的时间在1 小时以下,46.2%大学生每天用在课外书阅读上的时间在1~3 小时,每学期一半大学生只阅读1~3本书。这些数据表明学生能比较充分利用时间,且在读书的选择上用在教辅书上的时间与课外阅读时间相差不大,也间接反映出课外阅读是学生业余学习的重要部分。课外阅读是大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大学生课外阅读具有行为的主动性、内容的多样性、效果的突出性等特点,但同时又具有目的性差、指导性弱、系统性差等缺点。

6. 大学生读书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在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读书自我评价,可以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再加以改进。在调查中,有48.6%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总体上比较满意,26.71%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不是很满意。大多数同学认为现今大学生读书状况一般,这表明在校大学生趋于理性,能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第6篇

下午第一节课,各班按照学校要求,让孩子们自由阅读,畅游书海,品味书香。各班还举行了优秀阅读手抄报展评活动。根据班级情况还开展了课外阅读主题展示活动,低段是讲故事比赛;中段是诵读比赛;高段是读书演讲比赛。活动迭起,异彩纷呈。

下午第二节课,学校教导处对本学期以来各班开展的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一年级:1.2班的开心故事会,学生“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很有特色;1.3班的课外识字集锦,童谣集,绘画集很有个性;1.4班的小小手抄报,识字集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亲子阅读计划”特别有创意。

二年级:2.1班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方面小试牛刀;2.2班的读书名言集锦,阅读手抄报,图文日记也很是惹眼,尤其是“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这个阅读主题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2.3班的开心阅读,“我会写、还会画”名人名言集锦,主题手抄报,学生小日记等展示看着也很过瘾,特别是他们的“好词佳句”阅读笔记如同一颗幼芽,让人真实地感知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一定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2.4班:开心讲故事,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是:二年级孩子办的手抄报还有家长的鼎力相助,每份手抄报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办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手抄报”,这个点子好,招数新!

三年级:四个班级的步调相对一致,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签,阅读笔记,阅读手抄报,课外阅读评价表,书法作品集锦,学生作品集也同样内容丰富,尤其是他们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表,分为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三个梯度,有评价指标,有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项目,表册学生填写的也很认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四年级:四个班级的展示也是大同小异,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走进《爱的教育》专题集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让孩子们阅读进行的异常扎实,包含着老师的辛勤指导,折射着孩子阅读成长的智慧光环。

五年级:亲子阅读计划,优秀阅读笔记,学生作品集,阅读专题手抄报,其中“学生读书成长册”构成了他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也是整个级段各个班级的一大看点和精彩亮点。5.1班的“梦里花香、童诗飞扬”手抄报让人过目不忘;5.2班的“趣味语文”手抄报也让人一睹为快;5.3班的“循环日记”记载着班级的新人新事,透视着老师的教育思想;5.4班的学生读书成长册不仅遗传了传统阅读笔记的基因,还在形式上增添了图文并茂创新因子,记录着学生阅读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我的阅读计划,我的读书名言,好词佳句采撷,图书漂流花园,阅读亲子对对碰,我的阅读感悟,家长的鼓励等栏目。当然他们也有配套的评价机制,他们这种工作上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六年级:亲子阅读计划,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每个单元的专题手抄报,名字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诗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是6.1班和6.2班的“我的读书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有指导思想、阅读目标、读书口号、实施方法、进度计划、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6.3班的读方法推介、个性化书签展示;6.4班的“好书推荐卡”让人眼前一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推荐指数、推荐人、推荐理由、故事梗概。六年级整个级段的手抄报,诗集,作品集质量上乘、形神俱佳。学生个人阅读笔记记录总量高达一万字以上。这些成果是老师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整个级段老师们团结协作、计划性强、扎实有效、按部就班、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课外活动时间,同级段的学生相互参观交流,孩子们漫步在书香四溢的校园,流连在茫茫的书海中,欣赏着自己读书的成果,书香书韵犹如浪漫的诗行点缀在孩子们茁壮成长的路上。

第7篇

目前,主职仍是主持人的老杨正在筹建公益基金会,并推动“锦麟乡村读书计划”。他对自己和团队说,脚踏实地很重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不吹牛皮。

进入2010年之后,江湖上频频传来知名媒体人转身做公益的故事,著名的有邓飞的“免费午餐”、王克勤的“大爱清尘”、孙春龙的“大病医保”……目前,前凤凰卫视主持人、年近花甲的杨锦麟似乎也要加入这个行列了,他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锦麟公益基金会”。媒体圈内有人戏称:“老杨要下海了。”

杨锦麟可不认同“下海”的说法,他说:“我没有下海,我还在海上。”谈起自己的公益行动,在荧屏上横眉怒目,什么话都敢说的老杨低调起来,他甚至为接受采访而忐忑:“接受采访我要挣扎很久,我觉得我还没做什么东西。但我想,借这个机会,宣传一下乡村读书计划也是可以的。”

锦麟公益基金会的主打项目是乡村读书计划,基金会工作人员会到乡村里选点建造图书馆,并不定期地邀请文化名人到图书馆去与当地的孩子们交流。从去年至今,他们已在福建武平、浙江德清两地建立了乡村图书馆,目前,杨锦麟的公益团队打算把图书馆开到震后的芦山去。

杨锦麟说,他与邓飞、王克勤等人的投身公益方式不同,他的主职仍是媒体主持人。“邓飞,克勤他们做的公益太成功了,相比之下,我们微不足道。”老杨谦逊地说,“我只是想为孩子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做成一个是一个。”

然则,一个已近花甲之年的名主持,本可养尊处优,游山玩水,老杨搞得自己那么累干什么?同时,当前众多公益项目皆可为,为什么要选择乡村读书计划?一个细节或能解读这些问题:锦麟乡村读书计划的第一站,选在了福建西南的山区小县武平,那是杨锦麟40多年前当“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

故事要从1969年的秋天说起,那一年,杨锦麟15岁,他在一列满载哭声与歌声的火车中离开城市,奔赴大山。

大山里的读书声

来到山区的少年杨锦麟,初时还觉得有些新鲜,时间一长,“城里人”自然不好过。杨锦麟就试过挑着一个跟自己差不多重的担子走了12里山路。那时的他,人小力弱,每走500米就得停下来休息一次,当时,他一共休息了12次,才把担子挑了回来。

远离城市,每天劳作,知青们很容易有种错觉:也许一辈子就在这大山里过了,但杨锦麟依然保留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也许就是那时,他爱上了读报。山里的书籍报刊不多,他就把一份报纸反复地读,连天气预报都读。为了在劳动时“偷偷懒,抽口烟”,杨锦麟会在田头给农民读报,那时的他肯定想不到,他日后会被誉为“中华读报第一人”。

也许是出于兴趣,也许是出于改变命运的期许,知青时代的杨锦麟会去读一切能接触到的书籍。他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在值班煮饭、喂猪放牛的时候读了许多当时被封禁的书籍,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泰戈尔等国外名家的著作让杨锦麟印象深刻。杨锦麟说,当时他没法把书读得很细,但读得“如饥似渴”。

书报看多了,性格外向的杨锦麟就开始给人讲故事。据他自己说,他讲故事的本领能“让远近几十里的人天天提着小马灯,爬山越岭的听我讲”,他给乡亲们讲《无头骑士》,讲《梅花党》,讲“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后来杨锦麟笑言,他能为凤凰卫视打工,就是当时讲故事训练出来的能力。“我完全忘不了那一块充满猪粪的土地。”

1977年,下乡8年的杨锦麟病退回城,因父亲的“历史遗留问题”,他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也没能进入体制内的单位工作,落魄的少年当过下水道工人,也借钱办过小工厂,但他的内心,始终惦念着读书。1979年,政策风向变动,杨锦麟忽而获准高考,他仅准备了20多天就步入考场。

山中的苦读改变了杨锦麟一度坎坷的命运。当年,杨政治考满分,历史97.5分,两科均为福建省第一,虽然数学仅考了11分,但仍被厦门大学历史系录取。

在杨锦麟看来,书籍对山区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路径。”回忆当年,他常常说,每个人的第二个十年,是一生当中吸取知识的最佳年龄,但山区偏远,信息闭塞,日子又苦,此间少年读书不易。

由是,功成名就的杨锦麟希望乡村少年读书更容易些,改变的命运的路径更多一点。

老杨的公益情怀

其实,在圈内人看来,老杨做公益并不突兀,他一直就是个有公益情怀的媒体人。去年,他给“南都公益盛典”的颁奖礼做主持,其发言让在场的公益人心怀激荡;他也给“大爱清尘”的周年庆当主持,让组织者至今心怀感激。

杨锦麟主持的节目,总是不乏对权贵的炮轰与对弱者的维护,离开凤凰卫视后,这种直言不讳的风格仍然保留,甚至有所强化。目前,老杨与腾讯视频合作,继续以“读报”的形式针砭时弊。近期,他就红会事件、艾滋病患、受侵女童、户籍歧视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措词激烈的评论,其关注点与立场和民间公益人士几乎完全一致。

在评女童遭受时,老杨说:“只有你们(女童)可以放开束缚做梦、追梦、圆梦,我们这个国家才能实现共同的中国梦,不管现实当下有多么残酷,还存在多少丑陋,我们为你守住人性的净土,为你们构筑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是我们大人想推也推不掉的责任。”他甚至在节目中力挺当下颇有争议的叶海燕,称“想开房也可以找我老杨”,并在荧屏上破口大骂女童者是“的”。

杨锦麟有一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情怀,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个在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失望的国家。用杨锦麟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曾经的苦难和未来的光明还仍然抱有某种憧憬的人,他才会把他生命的一部分,融入到他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所以,他坚持用一种犀利而又“怒形于色”的方式发表时评,这是他报国的一种方式。

这种情怀让他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媒体人,但也是这种情怀,让他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有名气的主持人。

《有报天天读》让杨锦麟红遍华人世界,也为凤凰卫视带来了“比西部省份的电视台一年还要多的广告收入”,但杨锦麟却有更大的追求。2009年,他走出香港的办公楼,主持一档名为《走读大中华》的节目,开始云游四方。他探访的多为贫苦之地,新疆、,还有他当年当知青的福建武平。

在目睹了大量贫困后,杨锦麟感到悲苦,并一度担心自己会得忧郁症。他说:“我把钱都掏给他们,也只能帮一两个人,但他们身后还有无数这样的人,我有一种无力感。”在说“掏钱”时,老杨的语速很慢,眉头紧缩,他双手在右肋作虚捧状,然后往外一送,似是欲将所有献予他人,却依然感觉力有未逮。

一个悲悯的媒体人,在采访中看到了他人的苦难,欲救无力,于是想找更多人来帮忙。老杨此番经历与邓飞、王克勤等人颇为相似,也许,这就是媒体人做公益的缘由。

务实的“媒体公益人”

尽管有着种种前因,老杨真正挽起袖子做公益,却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2012年的一天,杨锦麟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说是他当知青下乡的武平县“缺书”,对方想着老杨人面广,问他能不能“支持一下”。说来也巧,杨当时刚给一家名叫“枫林晚”的连锁书店做完演讲,而这家书店的创始人朱升华,还是杨锦麟的厦门大学的校友。

朱升华对公益也颇为热衷,他所领导的“枫林晚”就不时组织知名文化人开展公益性质的主题沙龙,凤凰卫视另一名当红主持人梁文道也曾为其义演,企业创始人对以书为载体提升国民素质一事颇有追求。

杨锦麟、朱升华和几个热心朋友一谈即拢,大家提议说,一次性的捐书效果未够好,“我们能不能把这个事情做成一个更常态化的项目?”大家一合计,于是有了“锦麟乡村读书计划”。当年9月,杨锦麟带着2000多本书重回武平,他还带来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厦门大学教授陈动等学者,让这些文化人给山里的孩子们聊天、开讲堂。

“锦麟乡村读书计划”不止于一个乡村的图书馆,更多还有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激励,杨锦麟说:“我们计划邀请一些从当地走出去的,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文化人来谈读书对他们的影响,读书的好处,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计划不仅在贫困地区开展,也走进一些相对富裕的地区,今年上半年,杨锦麟团队就把他们的第二个图书馆开在了浙江的德清县。他们认为,读书计划并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精神上、文化资源上的帮扶,“有的地方是生活待遇好了,但是他精神上仍是贫瘠的。”

为了更专业地推进读书计划,杨锦麟的团队开始筹建公益基金会,目前,“锦麟公益基金会”已经着手注册,腾讯公益基金会、厦门大学校友会等社会组织都将为其助力,更多的社会机构和个人在加入老杨的行列。

虽说聚集的资源不少,但做了半辈子媒体的老杨不尚浮夸,他总是对自己公益团队说,脚踏实地很重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不要吹牛皮,不要去说一些自己做不完的事。面对采访,杨锦麟坦言“没有大展宏图”的想法,只是强调,自己会用心做好。同为媒体出身的王克勤在微博上对这种“做成一个是一个”的务实做法表示赞同。

“我是做电视的,会强调‘内容为王’,但同时,我们注意到品牌的营销也很重要,公益项目要依靠影响力、公信力形成品牌的效应。”杨锦麟说,年近花甲的他此趟已是“第三次转身”,“我期待有一个新的出发。”

中国财富 × 杨锦麟

为什么会想到做乡村读书计划?

读书对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一种特殊的指引和力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文化残缺让我们如饥似渴,但是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我们深深地了解文化、情怀和知识、眼界对于人一生成长的意义。

放眼今日的中国和今天这个年代,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常识,我们的孩子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节节败退,很多基本的做人道理和训练都没有接受。房子越起越高,但是地基松松垮垮,这种摇摇欲坠的教育需要我们更多地直面,更需要我们直接的行动。

以前是我们渴望读书而读不到书,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不知道读什么书也不怎么想读书。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脆弱,动不动就跳楼,一言不合就可以投毒,这很可怕。这个民族一定有问题,这样的民族怎么有前途?所以我想我们还是做一些根部的滴灌工作,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干起。我们的民族复兴,文化复兴,民族的自强,需要更多健康的、不残缺的孩子。我们只是做点补课的工作,做点常识性的工作,如此而已。

杨锦麟的图书馆里会有什么书?

我非常坚持每一个图书馆一定要有两部百科全书,也许有人会认为,孩子们根本没兴趣或无法理解这种大部头。我们认为,看不看得懂你都摆在那里,这种存在是一种信息和眼界的传递,也许有几个乡村少年打开这两本大部头,很多改变慢慢就发生了。另外,还要有不同阅读层次的儿童读物、科普读物,肯定还要有一些中外的经典名著。每一个图书馆的设立和图书的配备会根据不同的地区的需求,相对发达地区的书籍配备跟贫困地区的配备也会不一样。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指导;读书环境;人文素质

Abstract:Reading determines the culture and bourn of a man, and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diathesis and strength of a nation, so influence the future and fortune of country. The reading instructing is selected as breakthrough point to strengthen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lass should be built as a study,and people should construct an exquisite environment,provide good reading space,based on this,strengthen the after-class-reading guide,promote the human accomplishment of student.

Key words:Reading instructing; reading environment;human accomplishment

总理曾经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读书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而思想又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行为会形成一个人的习惯,最终习惯也会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整个民族的性格自然也就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同样深知读书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倡导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已深刻意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推进。为此,笔者提出,要建设书香班级,教师可一边营造优美环境,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一边提升自己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水平;一边指导家长做好亲子阅读工作。

一、打造“清如许书斋”,营造优美读书环境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充饥的食物。”要使读书成为人的精神需要,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要指导孩子养成课外喜爱阅读的习惯。要加强课外阅读,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载体。所谓好的载体,就是要将班级打造成一个读书斋,包括面积适当的读书角、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美的书香环境。万事开头难,2009年9月,刚刚送完一个毕业班,就又接手了一个全校最特殊的“机器人”班,这个班男生是女生的二倍还要多两人,在所有任课老师心目中,这是全校最“魔头”的班级。如何在这样一个好动、浮躁的班级里展开课外阅读工作,是摆在我面前的头等难题。思虑再三,我决定打造“清如许书斋”。所谓“清如许书斋”源于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通过书斋的建设,推动课外阅读教学,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成立班级图书角

首先,笔者自己先带头,带来几本学生爱读的书读给他们听,并把书借给他们看。接着,又发动全班学生把看过的书带到班里。很快,图书角就有了第一批图书。有一名家长十分热心,不但给班级捐献了很多图书,还自费给班级购置了一个书柜,于是,“小荷班级图书角”便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正式成立了。当笔者向这位家长表示谢意时,家长意味深长地说:“只要能让这个班级的孩子有书读、爱读书、好读书就行了。”也许是这位家长的行为感动了大家,升入五年级后,另一个家长又给班级带来了更多的图书和一个更大的书柜,同学们还给这个书柜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班级图书漂流站”,班级图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目前,五(6)班班级藏书量约有300多本,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以市教研室推荐的书为主外,还有一些科普、习作、美术方面的杂志。

2.班级图书管理

根据学生的投票,大家选出了三名小管理员,负责平时的图书管理。这些图书小管理员所做的图书管理工作,也是有声有色,有力地推动了“清如许书斋”的建设。首先,他们利用空闲时间,给所有的图书建立了名册,内容包括:图书名称、主人、价格、编号等。其次,他们建立了借阅记录表格,记录每本书的“借阅人、借阅日期、归还日期等”。另外,他们还制订了班级借书公约有效地管理图书。在全体学生的监督下,有的学生弄坏了图书,赔来了新书;有的图书内容好,读的人很多,学生干脆就又带来了一本……因此,学生都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之中。

3.营造书香环境

“清如许书斋”要发挥对学生的良好熏陶作用,不能只在图书上做文章,古语云:“功夫在诗外”,为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书香环境。优美的环境有陶冶身心的作用,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护花”评比活动,即开学初,每人带一盆植物(不用太贵),贴上标签,学生要做好花的养护工作,学期结束时进行评比,看谁的花长得好。这个活动,既美化了教室环境,让书香、花香充满教室,又培养了孩子(特别是男生)的责任心。每天中午吃过饭,不少学生都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花拿到室外晒晒太阳、浇浇水,哄闹的现象少了。另外,我还在班级墙壁上展示了学生制作的优秀读书卡、优秀读书笔记、图书管理员和其他同学绘制的好书推荐、小书虫风采展……走进教室,每一个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充满书香、溢满花香;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二、提供读书的空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还要开展实实在在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

1.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不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一些保证,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为了保证学生有时间读课外书、有效地读课外书,学校安排每周二、周四的午间20分钟为课外阅读时间。由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午间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和老师同读一本书,并一起交流读书后的感受。

2.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式

作为老师,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必须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式,不断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水平。平时,笔者加强对“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研究,结合南京市教研室的意见精神,努力从三种课型上加强教学水平。2010年10月,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笔者参加了白下区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在随后的南京市课外阅读指导课经赛活动中,笔者执教的《走进科普世界》,获得了二等奖。几个月的教研和磨课,既提升了笔者对课外阅读课的认识,又提高了课外阅读这一课型的教学水平。

3.阅读活动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

课外阅读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见效。笔者根据学校和年级组制订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读书活动。四年级时,笔者指导班级学生统一阅读了《夏洛的网》《马燕日记》等书,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如召开班级读书会,从封面、作者、目录、主要人物、故事内涵的介绍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写读书笔记,制作个性化读书卡;针对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小小辩论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开展“读书小报”制作大赛,评比最具个性化、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古诗文积累比赛”,陶冶情操……五年级时,笔者又让学生召开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自己主持读书会,学生兴趣高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参加《南京晨报》《东方卫报》和《扬子晚报》等各种媒体主办的小记者社团,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从2009年9月接手班级至今的一年半时间里,班级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在《作文之友》《南京日报》和《金陵晚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作文共40多篇。学生爱读书了,写作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4.调动家长的力量,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据我看来,没有比指教父亲和母亲如何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老师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理解并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外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每学期的家长会上,笔者都会面向全班家长讲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真诚地邀请家长朋友也能加入阅读中来,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从自己做起,并用自己的读书行动引导孩子,成为孩子读书的良伴,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家成为一个吸引孩子阅读的“阅读场”。同时,笔者在班级的墙壁上展出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的照片,进行“亲子阅读照”展。每学期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时,笔者也提醒学生和家长除了按照少工委和学校的要求开展系列的小队活动之外,还要在一起读读书,交流一下读书的心得。他们有的来到“先锋书店”读书,有的去大学的图书馆借书,有的去新华书店参加作家签名售书活动,还有的给手拉手的新疆小朋友寄去了图书。

课外阅读指导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益补充。通过书斋这一阅读载体的建设,包括读书角有效的图书管理以及立体化的课外阅读教学,笔者和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一起在书香班级里读书、思考,丰富思想;在心灵沟通中对话、感悟,品味生活;在求索之路上实践、发展,积淀人文精神。读书,使生活更丰富、更幸福;读书,让思想更成熟、更健康。笔者愿做一个幸福的“点灯”人,通过阅读以及阅读教学,点亮学生的理想之灯与信念之灯。

参考文献:

[1]魏庆春,李树军,张玉华.活动是完成小学教育目标的积极手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9):15-16.

[2]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159):96.

[3]刘月月.小学4-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0-112.

[4]陈丽新.关于中师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5]沈怀军.激趣诱读・持趣乐读・延趣创读:以激发兴趣为宗旨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浅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609):71-72.

作者简介:

第9篇

摘 要:通过对滨州学院大学生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了解和掌握大学生阅读时间和数量、阅读目的和内容、阅读计划、阅读方式和场所、影响阅读的障碍、读书日和读书月活动、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文章提出了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51-03

1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阅读的黄金时期,让他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是图书馆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滨州学院本科院校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成熟,图书馆也应在服务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方面进一步提高水平和质量。目前,全国众多高校图书馆都在不断探索阅读推广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本次调查也是为优化和改进滨州学院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而进行的,旨在为图书馆更有针对性的推广阅读提供基本依据。

2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纸质问卷和随机访谈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为学生相对集中的图书馆、各系院自习室和宿舍,形式为随机发放,对象为滨州学院各系院各专业部分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90份,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约96%。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为271人,女生为199人;本科生300人,专科生170人;文史类学生161人,理工类学生309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时间和数量、阅读目的和内容、阅读计划、阅读方式和场所、影响阅读的障碍、读书日和读书月活动、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意见和建议等。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阅读时间和数量

阅读时间和数量最能直观反映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分别以天和月为考量单位,“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间”一项中,选择1~2小时的居首位,占44.89%;“平均一个月阅读的数量”中选择1~2本的最多,占59.57%。新华网与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读者读书量10本以上的占48.22%,但同时报告中显示90后年龄层读者的阅读中教材教辅为首选。考虑到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为90后,扣除教材数量,每年阅读量也不容乐观。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1/3的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接近1/5的人平均一个月一本书都不看(见图1、图2)。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待提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 阅读目的和内容

在大学生阅读目的调查中,居首位的是以提升个人知识素养为目的,占45.11%,排在第二位的备考和第三位的娱乐、休闲分别占26.38%和25.96%(见表1)。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做各种就业备考准备,尤其是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编成为很多学生努力的方向,这些学生的阅读应试性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在大三、大四阶段。大学期间课余时间相对充裕,学生有较多自主支配时间,以娱乐休闲为主的阅读也是其主要选项。

大学生阅读内容的调查显示,文学书籍如小说散文等选择人数最多,有216人;其次为动漫、娱乐休闲类书籍(108人)和技能、考试辅导等应用性强的书籍(87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科类书籍(77人)和经典书籍,如古代文章与名著等(57人)(见图3)。社科类书籍和经典类书籍阅读需要较深的思考和理解,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但此类书籍在大学生的阅读内容中并不占主要,图书馆在这方面应该做更多导读工作。

图3 阅读内容(多选)

3.3 阅读计划

阅读计划方面的调查显示,71.48%的学生有阅读计划,但其中只有35.74%的学生能按计划实施;

18.3%的学生表示没有阅读计划,但今后会考虑;有10.21%的学生没有阅读计划,也不喜欢阅读(见图4)。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态度是积极的,有阅读渴望的。大学生的自我支配时间虽多,但相比阅读,大学生更愿意将时间安排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体育运动或是勤工助学等方面。在促进大学生阅读方面,除了大学生自身应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外,从学校制度方面对学生阅读提出指标性要求也不失为一个有益尝试。

图4 阅读计划

在阅读计划的调查中还发现,理工类学生“有,并且能做到”的占37.22%,而文史类学生占32.92%。通常认为,文史类学生比理工类学生课外作业要少得多,课余时间会比理工类学生充裕,会有更多时间去实施阅读计划。而实际情况是理工类学生实施阅读计划的人数更多,这表明理工类学生的执行力要好于文史类学生,文史类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上需要提高。

3.4 阅读方式和阅读场所

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有40.43%的学生倾向于纸质书刊,可见传统的阅读方式仍然在大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更喜欢阅读纸质书籍时带来的阅读体验。同属于网络阅读的手机网上阅读和电脑网上阅读比例占到36.17%,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加之手机功能的不断升级,使得更加便捷的手机网上阅读的比例高于电脑网上阅读(见图5)。大学生处于互联网使用的最前沿,喜欢并乐于尝试时尚、潮流的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应尽快适应形势,在数字资源的购买、活动的宣传推广及服务上革新方式方法。

图5 阅读方式

阅读场所分布较为均匀,36.17%的学生选择宿舍,25.32%的学生选择图书馆,22.98%的学生选择教学楼自习室,还有15.53%的学生选择校园安静的地方(见图6)。

图6 阅读场所

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选择

宿舍是迫不得已,因为图书馆自习座位少,时常发生争抢现象。在宿舍阅读则更为方便,免去找座位的烦恼,但大学生也坦承宿舍的阅读效果最差,时常被其他事或人干扰,这就对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服务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3.5 影响阅读的障碍

在此项调查中,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影视作品等)的最多,有201人。访谈中发现,女生上网以看影视作品、聊天、购物居多,男生上网则以玩网络游戏居多。排在第二位的是不知道该读什么(130人),这说明专业课教师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导读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因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而影响阅读的人数排第三位(129人),学校每年涉及学生工作的多个部门都有诸多活动,不少主题是相似的,只是主办方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精力的浪费。还有一些是时间上的冲突,有的月份竟有百余项大大小小的活动,不仅影响活动的质量,还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102人选择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阅读课外书(见表2)。

经调查,有63.40%的学生知道“世界读书日”是4月23日,多于1/3的学生不知道。滨州学院图书馆组织的读书月或读书日活动,仅有32.34%的学生参加过,67.66%的学生表示从没有参加过。这说明图书馆的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需要创新,图书馆的活动宣传推广方面也有待改进。

在图书馆活动知晓途径方面,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班级通知(182人)、宣传海报(155人)、校园广播(126人),通过学校相关宣传网页获知的学生很少,仅36人(见表3)。这表明目前图书馆活动的宣传载体仍以传统方式为主,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

3.7 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

3.7.1 图书馆资源对学生阅读需求的满足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60.43%的学生选择基本满足,选择完全能满足的占32.34%,不能满足的占7.23%。其中传统阅读和网络、数字阅读分别有74.47%、76.17%的学生选择能满足阅读需求。由此可见,目前滨州学院图书馆资源还是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需求的。

3.7.2 到馆频率。几乎每天都到图书馆的占13.19%,两到三天一次的占30.85%,一周一次的占31.28%,一周以上一次的占24.68%(见图7)。访谈中也了解到到馆

图7 到馆频率

频率比较高的是高年级备考学生,低年级的到馆频率相对较低。

3.7.3 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4.25%的学生知道移动图书馆,但只有27.02%在使用,还不到一半,不知道有移动图书馆的占25.74%(见图8)。访谈发现,之所以有很多学生知道但没有使用移动图书馆,一是不知道怎么用,二是更习惯看纸质资料。

图8 移动图书馆使用情况

3.8 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滨州学院图书馆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待改进:①宣传推广方面。加大宣传各类读书日和读书月活动力度,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增加阅读宣传网页、微信公众号等,进一步推广移动图书馆。②图书采编方面。增加图书数量,丰富图书种类,尤其增加医学类、体育类等专业书籍,增加移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③读者服务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增加读者可借册数,适当延长借阅时间。④基础硬件设施方面。增加自修室座位,改善照明和空调设施。

4 结语

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以及阅读情绪化、价值观取向模糊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阅读效果。加之一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缺乏兴趣和计划性,在阅读中比较被动,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在制度措施以及行为引导上通力合作。阅读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图书馆在推动大学生阅读方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图解2015全民阅读数据调查:浅阅读成趋势[EB/OL].[2015-04-23].http:///video/sjxw/2015-04/23/c_1115059238. htm.

[2] 周曙光.新乡学院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9-142.

[3] 岳修志.当代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1-85.

第10篇

【关键词】 读书、兴趣、方法、制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90-01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生需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是,当前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能不让人忧虑。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自己在教学中学生在读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问题

(1)计划和目的。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往往是顺手拈来,阅读时也是漫无目的的任意涉猎、浏览。对于自己该阅读哪些读物心中无数,对于自己想从中获取些什么更是一片茫然。

(2)读兴趣。当今的学生基本上是在电视机、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热衷于那些图象式的东西,特别是否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漫画,对读书并不感兴趣,特别是有利于开拓知识面、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的那些学术价值非常高的书籍。

(3)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虽然不少的学生由于挡不住阅读的诱惑,会忙里偷闲的读几本书,但都是囫囵吞枣。

(4)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对待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手指弹钢琴,不分精读、略读、浏览。

(5)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碰到生字词不查词典解决,而是望文生义,或者干脆跳过去不读;阅读中,不思考、不去品位、走马观花,读完以后什么也没记住。

2 改进措施

2.1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点燃学生阅读之火呢?

(1)宣传鼓动,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通过班会、黑板报等途径,向同学们阐明读书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读书可以让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然后提出“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的要求。

(2)榜样力量,驱动阅读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介绍名人在中学时奋读书的感人事迹,要求各班同学们搜集的爱读书名人。名人名言影响感召着学生,使潜移默化使学生暗下读书的决心。为了使“名人效应”生动有效,我们还请了刚考上清华大学的优秀在校生来做报告,身边考上清华的成功的实例会更直接地影响着同学。这位“师兄”说每个人要培养一个高尚的兴趣,他首先强调是:一定要“读书”要“读经典”。“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对同学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读书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学生阅读方法

(1)做好读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计划,阅读往往效率低下或者不能坚持。所以指导学生阅读的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督促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指导学生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要指导学生做好计划充分利好用。具体做法:我们设计调查表对学生已经阅读的书再进行摸底,让学生针对100部推荐书目确定三年读书计划。在三年计划基础上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

(2)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

2.3 读书评价制度

经过研究得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缺乏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评价的功能。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我们以学生的为主体,以评价阅读时间、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主要内容,开展评价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期有效的促进课外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1)查阅法。定期查阅《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检查学生计划的合理性和计划执行的实效性。定期打分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和量,一个月统计得分,根据分数高低确定考核级别。

(2)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或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学生展示自己最近阅读中的收获,根据活动中表现,评价学生阅读情况考核确定级别。

第11篇

一、人文课程改革在高职院校中面临的问题

缺乏理论基础: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一般较为薄弱,甚至有的学生此前对人文的概念和原理是完全陌生的,一些接触过人文课程的学生也多是为应试教育而死记硬背,对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知识结构普遍失衡。

缺乏学习动力:高职教育注重应用的方针常导致学生重视专业技术课,而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由于不了解人文素质的培养对自身就业及生活的相关性和重要意义,学生的兴趣淡薄,对人文教育明显缺乏动机和热情。

缺乏思维方法:人文学科尤其哲学的理解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但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强调操作能力,而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差,缺乏整体、系统和矛盾、辩证的思维方法。在面对实际社会现象时,很难自觉地运用怀疑、批判及反思的探究精神独立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导致其对社会产生误解甚至扭曲,对其今后的发展道路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缺乏人文实践:理论的薄弱、思辨能力的缺乏反映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常常体现为认识和信仰上的偏颇。在运用人文知识原理指导实践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表现出当代青年应具备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一些学生奉行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二、通识教育与人文教学

通识教育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以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为教育目标的、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方式。通识教育首先是要加强人文渗透、理想渗透和文理渗透,其次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的能力;再次,是要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主要思想是在通识与专业、人文与科学、理念与功用以及人格与知识之间取得全面的和谐统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针对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和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倾向,高职院校也应当通过逐步开设一批人文素质教育课,来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通识教育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教育,兼具实用性和理论性,既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能在学生形成自身科学定位的同时,帮助他们对实际问题做出重要的抉择,这种教学从内容和方式上,都将对高职教育产生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三、以通识教育为契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识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必须是包括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环境体系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每个系统都要精心设计,发挥功能,由此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知识、素养的培育和精神的养成。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实际,可以从如下方面开展通识教育:

1、完善必修课程

课程教学是进行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的必修课程框架基本上是由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三大板块构成,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中体现。但是,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不断压缩通识类课程,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很少,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需求,也没有构建很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在实施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程中单独设置通识课程模块,将目前的一些课程归属到通识课程体系中,并且增设与学生知识和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艺术类、社会知识类、经济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系统规划和设计选修课程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专业课时所限,能够设置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时数量有限,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开展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

首先,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需求,开设一定量的选修课程,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充实、完整。发动教师集思广益,根据专业需求和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并且要求学生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提出一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

其次,规范学生对校内公共选修课程的选择。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程更多地是为扩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积累文化常识、养成职业素养而开设的,并且兼顾文理,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虽然高职院校开设了很多公共选修课程,并且对学生的选修课程进行了学时(学分)规定,但是并没有考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选择也是杂乱无章的。很多学生选择的课程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选择上也仅凭兴趣和一时的喜好,没有从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的角度出发。因此,要对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引导和规范,尽量与专业教育相契合,这样才能建构更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推行读书计划

仅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成通识教育的任务。读书,读好书,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积累文化底蕴、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通识教育活动体系和环境体系的基本路径。

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

(1)赫钦斯的“名著阅读计划”。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钦斯曾在芝加哥大学推行著名的“芝加哥计划”,即“名著阅读计划”。其计划的核心即在于防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过分功利化,用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整合大学课程。赫钦斯强调,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那些“永恒学科”,即充满智慧力量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赫钦斯对芝加哥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于1932年在芝加哥大学推行“名著计划”。名著课程共列出了自古至今85名作家的近140本著作,并附上了一份“十年阅读计划”,详细指导学生如何随着学习经验的增长而选读名著的章节。赫钦斯的改革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芝加哥大学享誉世界,他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校长之一。当然,作为中国的高职院校,我们的办学宗旨与职能与芝加哥大学相去甚远。但是其倡导通识教育、名著阅读对推行通识教育仍有很多借鉴之处。

(2)高职学生的阅读现状。根据笔者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目前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有40%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超过2小时,并且阅读内容基本以时尚杂志为主;56%的学生阅读时间在2~4小时,虽然有较为固定的阅读兴趣,但基本也是以流行期刊络流行小说为主。仅有4%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4小时以上,并且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对其课外阅读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3)读书计划的基本方案。

首先,在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阅读。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在学生的阅读上加以引导。结合课程实际,为学生列出经典书目,教师在课堂上给予阅读指导,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并将阅读作为教学考核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之付出努力。

其次,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做一个三年的读书计划,并提出相关要求。根据年级、学生基础情况制订学期、年度的读书目标,列出参考书目,定期开展课外阅读辅导,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学生 深度阅读

[作者简介]张吉珍(1963- ),女,河南固始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河南 郑州 45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深度阅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240041104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81-02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今大学生虽然无需“学而优则仕”,但在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几乎影响了每一位读书人的电子时代,大学生如何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浅阅读、读图与读网是当前阅读的主要特征。网络时代,我们正面临阅读转型。在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里,是“浅阅读”“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深阅读”,各高校大学生阅读方式的选择提上日程。

一、“深度阅读”释义

“深度阅读”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两者最大的不同为:“深度阅读”是沉浸式、有知识、有系统、有深度的阅读,即要有消化的耐性,有“俯而读,仰而思”的精神;“浅阅读”是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轻松、有趣,“快速、、快扔”。身处网络世界的大学生读者,获取有用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浅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即易把读者引向功利性阅读、思维能力弱化等边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度阅读是很危险的。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阅读的深与浅,不仅对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形成和走向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深阅读”并非是敲门砖,但却是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的最好手段之一。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深度阅读”的现状

1.阅读的随意性。不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地铁月台,甚至上个厕所,都可以看到年轻人掏出手机翻点学习。看似抓紧点滴时间,其实只是利用微博、短信等来打发时光。这种利用手机、数字化的新型阅读模式,自2010年5月正式商用以来,以令人激动的速度不断增长,这充分体现了手机阅读的规模效应、长尾效应和二次发行的效应。这里人们阅读的主要目的变成了休闲和娱乐,整个社会沉浸在“悦读”的环境中,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具有无限潜力,但数字出版内容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严重缺乏优质内容,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优质内容很难脱颖而出。市面上一些畅销书只是为了迎合目前读者追求轻松愉悦的阅读品味,极缺深度。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只会使大学生的见解与思考力像手中的读物一样走向浮浅,既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构建自己宽广、扎实的知识结构,甚至会泯灭民族的文化感受力。

2.阅读的从众性。大学生富裕时间较多。利用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了解时事,是值得提倡的。不过,如今大学生已不是半世纪前的“纯读书型”,其阅读倾向波动性大,阅读内容不仅受个人需求、兴趣、文化意识所制约,而且往往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如社会上各种“文凭热”“考证热”进到校园后,学生疯狂地钻研、抢读英语和计算机等考级书籍;当时尚作家、作品被报道或被介绍后,高校学生又会热衷于谈论,带来“韩寒热”“穿越热”;随着经济大潮的兴起,《股市操练大全》等有关金融、股票书籍也深受大学生读者的青睐。一股股阅读热浪均说明社会宣传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指向性。但对教师介绍的古今中外名著,甚至作为作业要求阅读的作品,学生却不感兴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如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提早开阔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从众”的热衷也是大学生在阅读中时刻追赶着时髦、追求着热点的反映,这是当代大学生时刻关注新鲜资讯、通过零散的阅读来积攒谈资的一种表现。

3.阅读的娱乐性。在如今快节奏时代,有人认为,书不屑读,形成了以下局面:在书店里,最热闹的永远是畅销书。郭敬明、韩寒、蔡康永、何马等作者成为被热捧的对象。而古典名著、外国经典则往往鲜人问津,理由是晦涩难懂,没有时间。确实,大学四年,有些学生是学业、实习一个不能少,忙得不可开交;而这些经典读物读起来又感觉乏味、吃力,即使需要“人文枝节”,也希望“快餐化”,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在学院图书馆里,已没有了“阅读饥渴”年代的影子,“上座率”远不如从前,一些同学基本没进过图书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选择轻松、愉快的课外阅读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和调剂。即使进到图书馆的大学生,要么浏览网页、网上聊天、进入各级网络论坛、玩网络游戏等;要么怀揣英语书,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教室”;也有些同学到图书馆借回很多书,但大多数书只是随便翻翻,甚至原封不动归还了。于是有人喟叹现在的阅读状况是: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①。

4.阅读的功利性。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竞争的激烈,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逐步完善自己,才能拥有竞争优势。许多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英语四、六级证书,电脑二、三级证书,雅思、托福考试……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才华的评价,确实有误区,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职业水平和技能。据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公务员书籍、考研书籍占据排行榜很大比例,一些辅助学习、就业求职的工具书也占据榜单,甚至介绍英美风情便于留学的书籍也高居榜首,成功励志类书籍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受欢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当前已经形成了“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阅读模式。

存在即合理,但过于实用、功利的阅读,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是不符的,与教育界提倡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悖的。这种呈现的越来越明显的实用性、工具化倾向的阅读,只能是“过日子时代的大众阅读”。

三、拯救高校大学生“深度阅读”的对策

1.克服阅读障碍,培养阅读意识。复合型应用人才需要有学识和思想。而文化思想的厚重积淀,又需要有“两句三年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探索。现在的年轻人,阅读需求往往由兴趣所致,为了更多更快地获取信息,往往选择卡通、动漫和图多字少的读物,比较注重直接的感官感受和刺激。因此,拓展网络图书阵地,培养大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是克服阅读障碍的第一步。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深入。图书馆应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读者提供共享软件、引擎网址、信息咨询、阅读心理咨询等服务②,使院校图书馆发挥阅读的“摇篮”作用,并形成“蝴蝶效应”,让更多的学生读者对图书馆有依赖感。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活动,吸引学生读者的阅读意识。如“我喜爱的图书”“中外名著欣赏”“阅读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读书。事实证明,想改变现在大学生几乎零阅读的状态,要坚持精读,必须强化学生对真正“课外读物”的全方位的认识,提升经典著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最终培养起真正的阅读兴趣。

2.把握阅读需求,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改变人生,“悦读”延伸世界。大学应成为塑造人文精神的大本营,广泛涉猎书海,特别是对文学名著的鉴赏,除了学会表达个人情感外,更能以丰富的内心与这个世界对话。而了解世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每个人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的内在动力。而青年时期又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应在美妙的大学时光,开启记忆闸门,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目的、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在大学生拥有知识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既要不断向数字资源库输送新的、高质量的信息数据,又要提供适合大学生读者网络阅读的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年级读者的需求,查找其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重组、整合、加工,设计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网页,使其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平衡各种媒介文献,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扩散式学习,接触的信息面广,但深度不够。挖掘式学习,需要耐心、深入地思考和逻辑性论证。 首先,对接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平台。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读者究竟孰多孰少?一时间很难断定。对阅读者而言,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只是意味着宽泛的各取所需和不同的阅读。它们泾渭分明,但能够同时存在。所以读书还是读网,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读什么内容。确实,网络读物,信息海量,阅读方便,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但要避免数字阅读可能带来的“浅阅读”倾向,将信息化为知识,碎片化为体系,又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让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觅到栖身之地,这是电子界今后努力的方向。而传统阅读最能表现和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对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能产生新思想、新概念,从而实现对作品意义的创造性阐释。因此,传统阅读是满足人类高级精神追求的必要途径。当今大学生读者应在饱览纸质书的基础上,辅以网络阅读。

其次,对称专业知识与广博知识比例。科学的发展日益突显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能否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有关知识、方法,去思考、研究、解决综合性问题,成为当代检验一个人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专业知识结构的独特性与现代人类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各专业的大学生在其求学过程中,必须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有机结合,使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开发出来。一般认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上阅读和传统书本阅读都是必需的,两者之间只有分立,没有对立。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平衡使用多种阅读媒介,才能具备更高的阅读能力,迅速、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知识。

4.激励阅读机制,拓展阅读指导。尽管阅读是一项私人体验,然而,更需要被组织与被激励。分享阅读,不是一种姿态,而应是一种常态。阅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图书馆导读制。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条件,通过对大学生阅读心理、阅读兴趣、专业特点的了解,开展导读服务。可以建立专业网页,可以进行新书推介,可以采用组织方式来纠正大学生的不良阅读倾向,从而树立正确的阅读行为。

教师指导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发挥影响。尤其是文科老师,更应提供给学生围绕课程学习的阅读计划。教师开出阅读书目后,要定期召开学生阅读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一来扩大阅读范围,二来检查阅读效果。

个性化药方制。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与信息渠道的畅通,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更多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随着大学生阅读地点(食堂、走廊等)的选择出现多样化,阅读习惯也趋向个性化。而人文类的课外阅读,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具体不同的阅读要求。尤其是面对面地讨论、交流,印象会更深刻,也更具针对性。若能形成“读书+交流+思考”的模式,那么阅读也可以成为一个“活”的、饶有趣味的过程。

5.扩大图书文献,营造阅读氛围。第一,图书馆要多向大学生推荐阳光健康的网站。网络时代拓宽了大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渠道,但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容易被一些判断力弱的大学生吸收。所以图书馆要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讲座,指导大学生网络检索能力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及辨别能力。第二,图书馆要继续加强传统优质文献的购买和推介。高等院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个任务要求图书馆藏书除突出专业特色外,对新学科、相关学科、边缘学科及与教学相关的图书都要增加购入数量。既能满足学生专业教育的阅读,也能满足学生通才教育的阅读。第三,营造怡人的读书氛围。一方面,需要图书馆营造健康向上、安静舒适、具有吸引力的读书环境;另一方面,需要采编部精心组织文献资源建设,杜绝品位低下的文献进入图书馆,还需要图书馆根据需求提供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们“慰藉心灵的小站点”。

四、结语

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有的喜欢浏览网页,有的喜欢睡前读书的感觉。其实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只要在阅读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其行为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虽然网络媒介具有传播的快速性、时间的自由性、空间的全球性、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但只要“深度阅读”,就能“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虽然到了大学还在收复人文精神失地,但只要把阅读习惯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为此,要引导大学生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设计自己,增加阅读量,平衡阅读比例,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多种阅读媒介的共存,既是必需的,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上的营养丰富的组合套餐。

[注释]

第1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课外阅读;导读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每个人的生活时空都是极其有限的,但阅读却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在古今中外情境中徜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的重要意义决定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就是语文四大能力中的“读”了,笔者认为,在所有的语文能力中,“读”是基础,是其他能力的保障。在信息膨胀、节奏高速运转的当代,教师更要注重方法引导,使阅读向课外延伸,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当前,中职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阅读范围狭小,内容单一。中职学生读书的热点比较集中,主要有流行小说、言情散文和卡通书。第二,阅读数量偏低。中职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所读书的数量和所具有的知识面,远远不能适应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第三,阅读质量不高。中职学生读书大多不讲究效益和质量,在课外阅读中摄取的知识量有限。第四,缺少必要的引导。阅读对象选择无目的,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读什么,其他同学读什么就读什么。阅读不讲究章法,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在于导读。

所谓导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引导学生读书,即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第二,辅导学生读书,也就是对于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给予必要的、有益的帮助。如:告知学生关于某一部书的作者、背景,以及有关评价和相关知识等。

实践证明,导读的益处至少有四点:一是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读书方法,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可以强化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从而使他们在极其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认识能力。三是可以避免社会上某些不良导向的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四是可以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以期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具体而言,导读有以下一些方法:

一、以主题推荐书目

作为中职教师,可将向学生推荐的书目定位于:以教材中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评述这位作家的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扩展;以某篇作品的主题为基点,向同一主题作品扩展,等等。为学生制订具体而实际的读书书目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读书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制订详细的读书计划

一般来讲,中职学生读书是以知识积累、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为主要目标的,所以,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能够克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从而达到比较系统地获得知识、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阅读计划可以制订长期和短期两种。制订长期计划,一般是在入学之初,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把自己的阅读活动纳入较为科学的轨道。制订短期计划,也就是以学期为单元的计划,则更利于实施、修订和检查他们阅读的完成情况。

三、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具体做法有邀请名家来校开设讲座,举办定期的读书书评活动,开展读书讨论会,举办读书征文活动。比如笔者学校天湖文苑文学社近期就举办了“天湖文苑第一届读书节”。文学社精心安排了“书籍跳蚤市场”及“读书问答”活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了浓厚的读书热潮。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读书中体会到乐趣,都能在读书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

四、有效拓展课内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交互手段的使用,网络成为个体化的学习过程。如今,中职校园有80%以上的学生都有手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上网、获取信息也成了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比如语文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课内外资源相结合,适度引进课外语文资源,从而拓展课内语文教学内容。也可将电视节目引入课堂,比如将《新闻夜宴》《夜线》等栏目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电视节目这个窗口,从封闭的课堂走进开放的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并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写感悟文章,把语文说、写训练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五、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笔者思考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结合口语交际训练,开展“复述”故事评比活动、“推荐我喜欢的名著”专题读书活动、组织专题的名著知识竞赛、编写课本剧表演、开展《弟子规》诵读、有感征文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展示中彰显青春的风采,找到成功的快乐,洋溢自信的笑容。

课外阅读的开展,就是课堂教学的保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和感悟,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而且,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从现在开始重视起来,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3]胡玉华.职校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指导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第14篇

【关键词】 读书报告会;教育,研究生;医院管理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是新时期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全面提升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存在重专业,轻人文,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不协调的现象。近年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综合模式转变,医学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而是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1]。读书报告会作为一种自发互动的启发性、开放性学习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创新型思维等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背景与目的

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采用导师指导与学科协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模式[2,3]。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全面负责,主要通过对研究生选题、课题开展、论文讨论和定稿等主要环节进行指导和把关。学科负责统筹安排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以及各项学术活动的开展。研究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课题要求的自学也是研究生培养的形式。这三种培养模式相互配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锻炼。

但同时,由于现有医学教育模式的滞后和单一,其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生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甚至仅局限在课题涉及领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医学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思维僵化[4,5];医学从业人员应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研究生自学缺乏指导,有盲目和动力不足的现象等。

在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无论从学校培养角度,还是从医学研究生自身需求角度来说,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是提高医学研究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平台[6,7]。基于目前以独立的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单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采用读书报告会这种启发式、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将其补充到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不仅可以活跃学科的学术氛围,还能增加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弥补人文、社会知识结构的欠缺,从而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2 读书报告会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即提出个人读书计划,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知识结构、所欠缺知识点、研究方向等,并结合导师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并在读书过程中根据个人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适当调整。读书报告会每月至少举行一次,在读研究生共同参加,由专业教师主持。在读书报告会上,每次由一名同学介绍其所读书目的基本内容,并谈出读后心得,及在读书过程中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其他同学通过听读该同学的汇报,在了解该书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理解谈出自己的认识,对其中有异议的观点在同学间进行讨论,激发逆向思维。研究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除了借助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述外,常常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讲解,将所汇报内容制作成PPT形式,搜集相关的视频、音频播放,形式新颖,在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听者对于该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读书报告活动的内容主要为研究生感兴趣的人文社科方面书籍,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变化、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等也被纳入读书报告讨论的范围。在确定主题之后,研究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选择该问题中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受较深的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做好读书报告准备。读书报告会采用头脑风暴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人的见解,或者在出现分歧的关键问题上展开辩论,最终使每个人形成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

3 读书报告会的意义

3.1 培养人文素质的广阔平台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当代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平衡,是全面提升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人文社科知识的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并且,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重专业、轻人文的影响,人文素质的培养一直游离于医学研究生培养环节之外,人文素质的缺失成为医学研究生发挥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瓶颈。读书报告会这种新颖、开放的形式,使医学研究生在自己阅读与相互的交流中,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积淀和处理问题模式的交互融合和碰撞,拓宽并完善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为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创造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转贴于

3.2 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

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标[6]。但由于医学研究生科研经验的欠缺和传统单一学习模式的束缚,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成为医学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中的短板。读书报告会除要求研究生能够准确把握所读书目的脉络和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对于该书或者该问题的思考和见解,这就需要研究生在读书及报告会讨论中,时刻保持科研的敏锐性,充分发挥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个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

3.3 培养研究生读书和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对医学研究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广泛而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良好的心理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7]。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医学研究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时更新和深化,读书报告会的举办可以满足研究生对于人文知识扩展和更新的要求。在定期召开的读书报告会中,研究生也逐渐学习培养读书习惯,将读书纳为自己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在读书的习惯中形成“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观念。

3.4 挖掘医学研究生智慧和潜力的途径

研究生对于读书报告会的准备,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汇报的形式、多媒体的使用,都要进行精心的计划,这种形式充分体现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理念。读书报告会内容的自主选择,可以增加医学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研究生在读书报告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研究生对于所读书目内容的汇报和多种汇报形式的选择,以及对于某一问题的争论,可以帮助发挥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挖掘医学研究生的智慧和潜力。

3.5 完善研究生教育模式与学科建设的机会

读书报告会的举办,在帮助研究生个人扩展知识、提升素质、培养科学思维和研究模式的同时,可以达到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促进学科建设的目的。研究生年轻活泼,对事物反应敏捷、思想活跃,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思想。读书报告会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其加快知识的更新和扩展,并且改变了以往以专业考核为主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结合医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建立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型培养模式,帮助学科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加全学科的集体意识,发挥人员的协同效应,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读书报告会这一新颖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传统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可以在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裴劲松. 面向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7):5052.

[2]张硕,岳旺,王蕾,等. 构建现代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44(1):8385.

[3]陈春花. 关于导师作用的思考——对管理学教授价值的解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11):3941.

[4]夏雨晴. 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 医学教育探索, 2006,5(11):10691071.

[5]瞿伟,刘晓武,李鸣放,等. 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制度因素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28(5):912.

第15篇

四年800本书,平均每天应该读半本以上,算一算,想一想是可以做到的。然而,现实中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呢?我在履职和生活当中,自以为是个热爱读书的人,但粗略推估,从小学到现在,算上每一阶段的教材,夸大点讲,40年间我读书的数量没有超过400本。读书的差距足显!一个人生活与工作,成功与成就的差距是不是就是读书的差距呢?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哥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人类从来不缺乏对读书意义的认识。人类社会越发展进步,读书越重要。国民读书的差异或许是国之强弱、发展状态差异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历任美国总统卸任后都要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图书馆的行为,看似平常的惯例,却有着极其深刻的用意。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之时,时任总统的小布什正在福罗里达州一所小学与孩子们并肩读书,足见美国官方对阅读的重视;就是2011年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现场,组织者们也开设了以一顶帐篷和几张桌子为设施的临时图书馆。美国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和保障公民阅读已是美国全社会的共识,他的发展、发达与强盛不无与此相关吧。

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以色列国民人均每年读书达64本之多。以色列的孩子1岁开始学念经句,5岁学习经卷,最好的衣服是在科学时穿。老师会在教室给孩子一块干净石板,用蜂蜜写上字母和经句,孩子边诵读边添石板上的蜂蜜,从小感受到“读书甜蜜”。

调查显示,德国有75%以上的人经常读书,一半以上的人会定期买书,而且书籍是德国排名最高的礼物。为了倡导读书,德国的少儿图书委员会实施了“阅读起航”行动。由儿科医生给前去体检的一岁宝宝免费送婴儿书和挂图在内的“读书包”;3岁时孩子会收到第二个“读书包”,上小学时孩子可以获得第三个“读书包”。

“书是香的”,中国人有仰视“书香门第”的传统;“开卷有益”的“益”广博得更是无边无际,从来都是中国人的普世观念。我国的励学劝学表达更是浩瀚和深邃,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和唯一没有间断,当归于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