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大学体育近百年的发展史也没能脱离了其简单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被简单地等同于身体素质练习、技、战术培养、技能的提高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之一,但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冲击与塑造人格力度远远没达到它的应有价值。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与手段,甚至动用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但是,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在大学期间还是难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态势。追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持久的理性动力支撑,即缺乏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缺失使大学体育活力匮乏。

二“、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关系

1“.文化育人”。

我们从教育者的视角是这样看教育的,教育是研究人、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为也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文化传承。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是以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过程,文化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对人施加影响,并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起作用。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对人起转化作用。1985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的过程。教育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培养高分的机器,而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它必须尽可能地把外在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是对文化的积淀和重组。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文化育人”。然而“,文化育人”这一传统又古老的教育理念却在现实中不断受到冲击,使之变成了挖掘分数的机器、升学的工具,甚至是谋取职位的阶梯,完全背离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不仅轻视人文学科,甚至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在他们眼中,学校培养对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考生”,在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外在显现技术、技能的培训,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功利主义,因而出现了不少“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高智商低德商,知书却不识礼”的现象。

2“.文化育人”和“知识育人”的关系。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必须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育过程上说,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但它却不能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全部,那样就成了唯“知识育人”。教育应该是对人施以文化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国际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化知识看上去很重要,实际并不是那样,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讲文化指的是单纯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校长职业化的首倡者王继华教授也认为:将文化传承理解为知识和技能传授是片面的。知识育人将会导致人缺少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素养,而“文化育人”会将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和素养。用“知识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是有缺陷的人,而“文化育人”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词和诗歌可以使人长志气,明白得失功过,学会与他人相处,可以抒怀,这都是走向文明的途径。以文化育人的视角看来,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知识的意义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表达教育的理想、志趣和精神。进而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刻苦耐劳、锲而不舍以及团队意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文化育人”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自由意识是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生成的动力。

三、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

翻开人类的历史“,文化育人”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当前“,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被再次明确地提出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对教育核心思想认识回归。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坚持“苏联老大哥”的教育理念,仅仅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对大学体育的单一方面表达,是对体育“文化育人”的漠视,这样,必将导致对大学体育工作方向和发展方向的迷失,更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1.体育是一种文化。

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和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体育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人类的起源,还是劳动创造的文明,亦或今后如何教会人类重新学会生存,我们都必须先通过运动人的头、手、腿等才能实现,并从中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所以说体育不仅仅是竞技,不仅仅是强化体质,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继续。

2.体育充分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

人类通过身体教育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适应世界,无论是攀岩、探险、漂流等极限项目,还是田径、足球、篮球球类项目,甚至是武术和游泳,都是在人类挑战自然、适应自然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健身场馆功能不断强大,运动健身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体育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是教育的过程,它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大量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现象。人类社会的是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对体育不断地渗透。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倾向等都会在体育的窗口充分展现出来。人类天性中的动机与态度、内收与外向、坚韧与脆弱、勇敢与怯懦,甚至是攻击性、表现欲等个性特质也在体育这个窗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其施以“文化”。

四“、文化育人”是大学体育的本质功能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积累、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传播、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并不是指大学校园、楼群、体育场馆等物质空间相比中小学大,而是指大学的精神层面大。思想独立、追求自由、文化交流与渗透以及学术研究和争议已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完善。

1“.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的灵魂。

在当代大学体育中,无论是原创的体育还是传统体育,都需要“以文为本”,它能使大学体育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没有了体育文化,大学体育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全面渗透,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而不是流于形式。

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价值取向。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人们在长期的体育生活和活动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法制观念等。体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对生命的价值观和对健康的价值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将逐步形成以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伴随其一生发展价值取向。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体育文化内涵将使大学体育不仅仅作为改造人体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同时还会成为有一种生活哲学,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与其他多元的教育观念并存。体育文化通过对人进行的体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并深刻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健康观、法制观和生命观。大学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状态,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和谐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运动能力。“心”是指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当外界环境、自身及其他人改变的时候“,身心”应该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其变化,达到“身心和谐”。只有坚持“文化育人”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大学体育的育人目标。

五、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1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虽有不少,但是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研究过于浅显、分散,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目前我国高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或者通识教育学院,进行试探性的研究,开设教育试点。然而从而某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组成来看,依旧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而相关活动亦是机械、单调。由此可见,将通识教育真正推行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可谓少之又少。

1.2相关体育师资不足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而在体育教育方面很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不甚了解。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体育课就是做做操、打打球。这不仅与我国此前的体育教育理念贯彻不够科学有关,也与体育教师的在综合素质培训方面的不足有关。很多在校学生和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育科学不仅是增强体制,更是提高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其身体肯定不会健康,反过来一个人身体的长期不健康肯定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所谓的身心健康,身与心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思想的培训,当然由于高校本身就没有重视通识教育,那些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更是不可能。

2.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

2.1加强培训,开设相应课程

教师是教育事业最直接的践行者,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从最根本的意识上,提高体育教师的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体育教育不应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而应该是以运动为基础,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方针的全方位、高要求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独立于体育课之外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国外很多大学,通识教育已经称为必修课。在台湾,通识教育的推广亦是深入人心,几乎所以的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举措都非常值得大陆的高校借鉴与学习。

2.2发掘体育中的人文价值并注重与其它学科联系

现在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进行全面的培养,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如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等,旨在加强大学身心素质,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生产、传递正能量,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就算有作为,如果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受到不利因素的侵害,反而会借用其所学知识危害社会。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体育科学不仅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医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愈加频繁。注重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才能加快科技的进步,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建设未来,实现中国梦。

2.3完善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现代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改革是否合理、有效,才能不断指导着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只有少量高校推行了通识教育的试点,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试点更是凤毛麟角,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远远不能满足一套理论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展开试探性的研究。这不是某一个高校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高校圈子需要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同时也亟需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投入。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

1.认知与实践脱离

多种现象表明,我国大学生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人数还不多,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体育的认知与实践脱离的现象,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应引起体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2.自我调节控制差

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体育能力下降的现象及趋势。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长期影响,体育教育考试以技能为主,导致许多学生为考试学、为考试练,出现了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许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有些盲从被动,不能自我调节控制体育锻炼过程,难以科学地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不能做到真正的自主锻炼。在锻炼中容易出现一些锻炼效果不佳、锻炼过度和运动伤害事故。

3.忽视个性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只强调教学统一而忽视个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体育个性发展,缺乏学生体育个性的百花齐放。如果说,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体育行为则市一个人的体育生活和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个性和体育文化素养在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一项对在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发现(此处我们认为需要把参考的什么调查做上注释,使数据来源有根据),有50%以上的大学生具有有意识的体育行为;有6%左右的大学生参与社会体育交流,并有体育人群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在这些体育行为中,极其缺少的是大学生体育个性的充分发挥。

(二)原因

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同时也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影响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只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设施缺乏

场管器材,即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场地设施的缺乏是阻碍大学生自主锻炼的首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各高校普遍扩招使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另外,加之大学的体育场管建设的滞后,而学校为了在有限的校园环境内解决学生的住宿和学习不得不挪用或占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这直接影响了广大大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

2.时间少,学习负担重

为保障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高校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复杂的社会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往往课外活动是被忽略的。学生普遍反映,特别是下午文化课安排得太多太满,课余时间俨然成了吃饭时间,导致根本就没有参与锻炼的时间,只好放弃锻炼。

3.体育锻炼意识缺乏及无专人指导

总体来说,在校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都比较高,但认知水平和行为意识普遍脱离实践。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可分为:体育认知、体育态度和体育动机。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不懂得体育对自己学习与生活的意义。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称为体育态度。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消极的体育锻炼态度。不喜欢甚至排斥体育锻炼的学生的高校中不占少数。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在高校中有很多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以考试为动机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在最后的考试中拿到让自己满意的成绩,或是参加某种竞技比赛获得荣誉。这样的动机使得他们的体育锻炼功利化,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二、体育锻炼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

健康是由营养、运动、休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体育锻炼是最积极的因素。“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的这句话已成为体育界甚至全世界人民接受的座右铭。

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解决健康问题有多种办法可供选择,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有所偏重,选择的方法也往往是有次序地反映出他们对某种价值的特殊取向。下表是一组反映学生对促进健康手段的选择的数据。

对促进健康手段的选择

手段休息锻炼营养节制烟酒零食睡眠治疗疾病

比例7.14%68.00%14.2%1.22%5.84%3.60%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锻炼促进健康的人数占大部分,这从另个一个层面可反映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对人体全面的分析认识,便可知道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生物的意义

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一个健康、挺拔、功能健全并处于最佳状态、有很强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身体。

(2)探索的意义:探索就是身体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体验。因此,环境的多样性也就构成了人的经验的多样性。体育锻炼探索的意义是指身体在完成锻炼是身体本身的体验。体育锻炼的多样性可以给予人身体和心理以多种体验。

(3)社会的意义:体育锻炼可以给予人体一定的社会经验,如与人相处和规则遵循等。

(4)人的意义:在各种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们处于一定的群体关系里。他们自己可以体验到自己具备的各种能力、自己的个性,也可以感受到他和其他人的多样性、统一性和差异性的联系。在体育锻炼中或者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学生不仅体验到生活的意义,也发展了他个人存在的意义。

“世界健康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没有病和没有异常现象,而且也包括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良好状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它表明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加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健康水平的教育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关心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无疑对加速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锻炼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更在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体育锻炼锻炼对大学生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终生体育的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接受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合,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理想的人——终身体育锻炼,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中应处于中心地位。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体育运动》第二条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它确认了终身体育制度的建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的中心地位提供了依据。

自主锻炼是以自我为主的自学、自练、自评、自控的体育锻炼。自我体育意识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从自主锻炼——自我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这三个层面来看,自主锻炼是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的基本途径;自我体育意识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前提。自主锻炼决定终身体育,终身体育中绝大部分来自学校体育教育中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技能、理论和技术品质掌握的越好,自主锻炼的能力就越好,实现终身体育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出发,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逐步掌握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方法,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习惯,终身受益。

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期没有形成自我体育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在他离开学校后很难成为终身体育者。大学的体育教育应促使学生在各种生活工作条件下能自愿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在以后的人生中实现终生体育的长远目标。

三、促进大学生自主锻炼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对人的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支配着他们的锻炼行为,因此,要促进大学生的自主锻炼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自主锻炼意识。学生的锻炼动机是其锻炼意识的主要方面,也是维持锻炼行为的续动力。只有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及时反馈,创设良好的环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和锻炼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机,延续其锻炼行为,增强其锻炼行为的自主性。

(二)加强管理、引导和必要的强制

1.完善高校体育的管理监管机制

学生的自主锻炼不同于体育教学那样集中和有序,其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各相关机构(如体育部、各学院主管领导、校团委、学生会等)的职能优势,构建一个有力而优秀的管理网络和格局。在管理机构的构建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体育参与意识,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选择的要求。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育教育部门为辅,其他职能部门协助的管理格局。同时,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只有把有序的管理监督与学生自发性的参与相结合,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名学生在一定的管理下,经过反复的锻炼,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2.全方面加强引导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锻炼欲望。教师的教学艺术与表率作用对学生的自主锻炼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作用的发挥对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强烈兴趣至关重要。其次,创造自主锻炼的环境,使学生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教学和组织锻炼目标的确立要贴近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最后,各项成绩考核应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选择其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练习并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使其个人特长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从全局来看,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锻炼,这就要求统筹全局、协调安排、实施学校的各项计划。

3.适当采取强制性措施

通过制定校纪校条等,在政策上求实保证学生的自主锻炼。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和要求量化,切实落实到每位学生。

四、构建和谐大学体育教育(自主锻炼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扩大校园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已经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系的具有统一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经常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是校园体育人口必不可少的素质和要求。学生的态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以及场管类型与学生兴趣、性别之间的矛盾等都是影响学生成为体育人口的因素。因此,高校要完善体育设施,加强思想教育,完善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负担,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把学生的自主锻炼提升为校园体育人口的普遍行为,使校园体育人口在全民自主锻炼氛围的推动下不断扩大和优化。

(二)活跃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个共识:凡是育人工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如清华大学具有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曾经培养出多位健将。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发展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继而培养出一批披国家水平的优秀学生运动员。课余体育锻炼的宣传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证明了清华大学对校园体育文化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并致力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工作中。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教育价值。这里浅谈一下体育锻炼与对美的追求,亦可谓对美育的作用。体育给人以美的享受,体育在创造着美。这种美以力度、节奏、平衡等表现出常人无法表现的但又潜藏着这些能力的姿态、造型、线条、韵律等。许多体育参与者参加体育活动就是为了体验和享受这种超功利的愉悦和快乐。他们对体育的态度就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他们在体育锻炼中的感受就是一种美感。体育是有功利目的的,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功利,那么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就只能有胜利的喜悦,只能有因功利欲望得到满足而激动,但不会有美感,也得不到美的享受。美,是对人类创造性和对自由的热烈追求的肯定;美感,在于对创造性和自由的观照和欣赏之中。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在无形的氛围中熏陶人,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审美的空间。(对于此段内容可以放到第二部分体育锻炼的意义,修改后的内容为:(三)体育锻炼对美育的意义。美,是对人类创造性和对自由的热烈追求的肯定;美感,在于对创造性和自由的观照和欣赏之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达到对美的追求,亦是对美育的追求。体育在创造着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验超功利的愉悦和快乐。这种美不仅体现具体的力度、节奏、平衡,同时还蕴含着姿态、造型、线条、韵律。许多体育参与者对体育的态度就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在体育锻炼中的感受就是一种美感。自主锻炼时可在无形的氛围中受以熏陶,达到美德感受和提升审美的空间。

体育节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焦点,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体育节可开展全校性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它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最根本的是要从学生的自主锻炼出发,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使之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保存和传播的载体。只有切实加强学生的自主锻炼,才能真正凝聚成一种稳定的文化,为高校校园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学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含学生运动权需求日益殷,学生体适能与健康水准逐渐低,体育课程及教学品质亟待提升,参与运动人口有待提升,学校运动场所有所足,优秀学生选手培训制尚待强化等问题。数据显示大学运动人口比有明显下趋势。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运动风气,体育教师应调整学生运动学习的态及实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才能改善大学生作息不正常、健康状态欠佳,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达到全人健康的教育目标。目前因大学体育课程各校自,因而在体育课程上有必修及选修的安排,至于必修及选修的限则由各校自决定。由于体育课程不再是四必修,和过去相比,明显足,导致学生的活动剧减,加上外食文化抬头,精致的饮食,产生热摄取过剩,以至于体能态每况愈下。

因此为改善大学生之生活型态,唯有减少坐式的生活型态,增加身体活动,强化心肺功能,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要以“健康为导向”的体育课程目标,创造大学体育教育的新主轴,以突显出大学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藉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因为学生期盼于体育课中获得运动技巧和终生体适能的需求满足。倘若学生在体育课期间,无法有效地学习技巧,以致无法建立运动习惯时,学生可能因此对体育失去兴趣,而不想发展终生体适能。影响运动生活化与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学生在求学过程,对体育的认知取向与对体育的爱好程度。Keogh亦指出体育课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即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发展出正确、积极的态度。另一长程目标,希望能引导他们即使在离开学校后,依然继续从事运动及保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藉由体育课,学生可以评估自己的运动能力,并找出自己偏好的活动类型,并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不仅要培养个人健康体适能与良好的社会行为,更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藉由上体育课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并鼓励他们多方面接触运动。以长远的目标来看,更要培养大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有效的大学体育课对全民体育的落实与国家体育目标的达成均有正向的帮助。

2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和训练优化的策略

2.1大学体育教学应配合学生身心特征与需求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运动环境并涵盖教学目标,结合教师、教材、教法,配合场地设施与运动器材,有效的授予学生体育相关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达到自身该有的运动能力与活动性,并给予运动的观念与技巧,使其有热忱的运动动机,以达到鼓励并足以使学生运动之目的。体育教师对于学生、课程、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教学观点,不仅会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判断与决定,同时也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计画、教学互动及教学反省等表现的各项教学行为,甚至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

2.2强化体育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信念乃是教师教学历程中的重要关键因素,不仅影响教师在教学计画及教学互动中的思考与决定,同时亦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成效。而教学信念亦是检视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将其视为一种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产物。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以及学习者在教学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课题。而教学信念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对于教学者而言,在整个教学历程中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所抱持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表现。大学体育教师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言,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关键。而基于体育教学需与运动场地器材密切配合的特殊性,目前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信念层面是否由知识与课程、教学效能、设施器材与活动、学生差异与学习、师生关系等五个层面构成,将进一步探索

2.3注重体育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安全问题课堂教学上的安全、学生的需要这方面的考量是我比较注重的,也是我一直努力进步的地方。比较懂得学生他们上课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现况,不管生理的、心理的这都是我现在比较能掌握的和进步的地方,因为以前教学比较不考虑这些,而现在会比较注重而且比较能够掌握和进步的地方。还一直探索的是体育课源和内容,还有怎么样的体育课形式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这也是我最近比较关心和敏感的地方。

2.4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层面的作用体育教师在师生互动层面的教学创新实施较佳,而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之教学创新实施层面则尚待加强。由此可知体育教师在面对课程设计、场地器材利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之专业知能仍有进步空间。而身为体育教师,除应具备本身专业素养外,尚需确立体育专业之立场,亦要以身体教育之使命为依归,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进行以运动技术为主的动态乐趣化教学。因此,体育教师若能确认自身专业角色,积极进修、参与相关研习,并透过教学反思不断追求专业成长,将有助于教学创新的落实。

3结语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体育教学和其它的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体育教学对于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场地的需求量较高。但是有些大专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场地狭小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们得不到充足的锻炼,体育教学也会逐渐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2大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专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保证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竞争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具体来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的社会必将呈现出一定的知识性和竞争性。对大专院校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其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可见,进行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可以成为一个有竞争意识,同时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人才。可以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且,自身的进取心和拼搏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2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专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来进行不同的体育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传授的知识也比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针对现如今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大专体育教学课程采用了变化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体育课堂中,在其它的科目的教学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3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是其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还是步入社会之后,这种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能力。在大专的体育教学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比赛,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设置体育游戏和竞赛,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对自身组织能力进行锻炼,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4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如今,想要在社会的某个领域发挥自身的价值,处于优势地位,都取决于兴趣和爱好。体育教学完全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如果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比赛和表演,必然会丰富其业余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一兴趣爱好,体育教师需要对体育项目的内涵以及实际的训练规则进行分解处理,学生们每一个环节都掌握了,才能够从总体上增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促进其精神的满足。

2.5对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大专院校的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如果反应能力较强,则其成功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尤其是学生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反应能力和其处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大专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很多教学环节都会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其中包括教师在教授篮球传球以及进攻的技巧时,需要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反映,用较短的时间赢得更多的机会。可见,学生们可以从体育教学中发现自己反应能力的不足,进而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大专体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3.1学习技术能力的训练

只有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3.2丰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针对学习目标尽量多的设计几项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和创设各种手段进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径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3.3增加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的田径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在田径普修课中,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3.4加强体育学教学理论素养

大专院校体育教学基础理论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应当把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体育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加以理解。此外,还应当重视体育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今后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所应具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较高的教学能力,这些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研与方法等。

4结语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1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相互帮助解决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鼓励对方激发学习的热情,当学生通过合作后就会加深对该问题的印象,进一步感受共同完成任务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合作教学通过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长跟优点,通过集体讨论后得出最优方案,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教师也省去了平时学生分散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懂得与同学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2引导学生认识团队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跟合作精神,而这种精神俨然已成为当代人必要的一份综合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入合作教学模式则能很好的锻炼到每一位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体育项目是可以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的,例如一些田径运动,通过接力赛等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活动进行当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的意外,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能够团结有爱,互帮互助,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优良品质。

1.3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合作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通过对不同问题探讨来解决各自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讨不仅能够更加的理解文章所写内容,还能够加深同学们的友谊,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每一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应充分跟学生进行互动,在教学上对于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增进师生情感,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跟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也相对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2应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注意要点

2.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加强合作教学模式的同时,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还更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由于相对比较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的是参与到学生当中去,而不只是以一个指导老师的身份去参与,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过多的干预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教师要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教导学生的话,学生就会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跟教师进行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跟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同时也可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这样就能很好的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用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2合理安排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将每一种体育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不高,而且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从而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2.3明确分工责任

任何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只有大家明确自己的目标,将自己职责内的要求都做好,才能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往往要借助于他人的成果,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事,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给每一位学生制定各自的任务,明确责任,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进步。

3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有序合理的分组

合作教学模式与理论学习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合作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分工合作。仅仅把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几个学生凑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只能说这是对合作教学的误解。我们这里所讲的合作教学是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我国许多高校当中一般上大课学生都比较分散,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更容易接受分组的学习方式,因为分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差不多,所以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大学体育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分组是实际教学的基础。例如,足球项目分组时可以先对那些运球较好的分为一组,其他就可以相对少些,然后对那些运球较好的一组带相对较差的那组,对于那些已经学过的内容,在进行巩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分组,将那些学得稍微较好的与学得较差的分为一组,这样就可以让那些学得较好的学生带动那些学得较差的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更加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3.2指导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在充分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些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从以前的被动去学到现在的更加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多是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是过多的干预,如果过多的干预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相应的降低。因此,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学习,给予他们学习的自。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团队的重要性,这不仅在学习当中起到作用,也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定教学内容上,教师应给每一个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给每个小组制定任务时要确定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其中,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成员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3提出适当的问题,调整合作学习方式

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学生一些必要的体育技能外,还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讨论来得出结论。在整个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跟学生确定基础锻炼的重要性,一些必要的身体锻炼还是非常需要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体能储备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可以看作是学生积极恢复身体练习的一个手段。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比较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制定最佳的学习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跟内容,就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教师跟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合作教学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里面,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更加深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交流经验与总结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这一壮举使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其中“人文奥运”理念包含的内容和思想最为丰富,是此次奥运会从申办到结束整个过程中的核心理念,而对我国高校来说,该理念蕴含的人文思想对于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人文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的影响

1.1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

体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低下,这主要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的各方面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的;而应试教育环境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并且由于学校对“三基”教育过度重视,这样就对我国广大学生的体育观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极大地制约了体育文化在我国各级学校的发展和传播。对大学生来说,其体育行为的正确性与体育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确的体育观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体育行为,养成每天锻炼的体育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2加快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脚步

体育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人文奥运”理念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大学体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生体育观的养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奥运”理念,有助于加深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内涵,使他们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自发地宣传体育文化。

1.3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弘扬体育文化的责任心

大学生是知识的储物柜、文化的传递者,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责任,所以大学生应该要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应该要认识到弘扬体育文化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了解“人文奥运”理念在我国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要想将大学体育中“人文奥运”理念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大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性,还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主动去宣传,从而有效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2 “人文奥运”理念教育的施行途径

2.1开展 “人文奥运”理念知识专题讲座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奥运”理念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先对学生们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课堂上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人文奥运”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该理论,充分理解该理论的内涵,从而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大学体育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开展教学,系统地讲授“人文奥运”理念的内容,让学生们认识到该理念的内涵。同时,学校领导还应适当安排相应的理论知识讲座,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人文奥运”理论,理解该理论的内涵思想。

2.2积极开展体育实践活动

在大学校园中,还可以通过在校园中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方式辅助“人文奥运”理念教育,使学生们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在大学体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使体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文奥运”理念不仅需要在大学体育课堂实践活动中体现,而且还应该扩散到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而将“以文化人”和“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到大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来。

2.3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人文奥运”理念教育在大学体育中需要借助学校中的媒体来传播,通过利用学校中的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大学体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大学管理人员及部门应该认真拟定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各种媒体渠道,将“人文奥运”理念教育融入到其自身的校园文化宣传工作中来,从而使该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方式

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常常使用,对研究目的的达到有直接和积极的作用。笔者针对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利用自己优势,取张家口学院本科、专科学生各100人左右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具体涉及:学生年龄、性别、爱好、对体育课的认识、体育课是否能够对道德品质起到作用及体育授课教师是否进行过德育渗透教学等。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并经过研究讨论,初步有了一些解决建议。

2访谈法对个别具有代表性学生进行访谈式调查

这些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在选取时带有一定目的性,比如特别惧怕体育课程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对体育课特别喜欢而自己专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体育课成绩和其他科成绩均十分优秀的学生等。在学生选取上也注意到了男生和女生选择,尽量能够使访谈对象能够代表一部分同类型学生。在访谈方式上,不能正襟危坐,容易给调查对象造成压力。所以在访谈时,一般在课间或其他休闲时间,一般不用笔本进行细致提问和记录,这样就给访谈结果记录带来一些困难,为了保证学生访谈内容能够尽快真实地记录下来,访谈问题一般简单和直接,并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问题进行多次访谈,结束后迅速整理记录,从而达到了访谈调查目的。

3教育实验法

在初步进行了本课题的一些调查后,笔者开展了一些教育实验活动。有了一定的调查结果并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后,有了一些初步的建议和想法,这些建议和想法能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预期作用,能不能够通过实践的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同时又在德育的影响下带动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这些都能够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有所体现。笔者利用不同项目的体育课堂进行了一些实验,将一些有效和积极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记录,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二.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1.1通过调查问卷

将问卷具体问题进行了整理整合,大项结果统计如下: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学生,样本选取的对象从年龄和性别比例上大致相似,爱好比例上也无大区别,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育和德育的关系中也得出了几乎一样的结论,那就是体育课是有用的,但是对学生个人的品德和性格的影响上看基本处于无伤大雅状态,没有发挥体育课德育作用,体育教师在授课中也基本上着手于实践动手方面,对德育并没有加以应有重视。

1.2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访谈记录1:对象为特别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访谈对象是一位女生,每每到体育课参加运动的态度不甚积极,总以各种身体不适的理由缺席,身体瘦弱,眼神迷离。对问题往往回避,觉得体育课对她而言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作用,对品德更加没什么影响。访谈记录2:对象为对体育课无特别兴趣的学生。访谈对象为一位女生,体育课参加程度一般,偶尔以身体问题缺席上课。体育课对她而言是一门必须要拿到学分的课,但是课程分数高低无所谓,及格就行,不影响毕业拿学位就够了。体育课不会影响道德形成,只是身体健康的问题。访谈记录3:对象为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访谈对象为一位男生,体育课程参加积极,从未缺课,而且在课余和闲暇时间大多会进行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成绩突出,专业课成绩一般。访谈过程中眉飞色舞,围绕体育内容的话题多样,能够看出对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体育课程不仅有利身体健康,而且能够让人培养进取、坚持的生活态度,更能注重团体协作。从选取访谈记录中可见,这些学生能够基本代表一部分学生态度,其中访谈记录1和3的特征学生数量都不多,说明在大部分学生心中,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为了拿到学历学位的必经途径而已,具体说到能不能够影响到性格形成,道德品质的影响,就更谈不上了。

1.3对教育实验结果的分析

笔者在拿到调查结果后,经过研究,选取了两个不同专项体育班级,进行了德育渗透的教育实验,在此以羽毛球专项课程为例。笔者在羽毛球专项体育课程中选取了两个班,实验班着重渗透了机智、灵活、拼搏、协作、团队、守法等意识。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交流,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手段,不仅介绍具体的羽毛球的运动知识,而且让大家观摩著名比赛、分析比赛背景和运动员的积极品质,讲解违规违纪行为,让学生们全面地了解运动的本质和目的。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摒弃了单纯的模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单个辅导,尽量地深入他们的性格内心,找出需要改变或提高的弱点,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鼓励。课后还让学生们写一写、说一说上课的感受、克服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这样可以直接地把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在一段实验时间后,试验班级与对照班级进行比较后发现,试验班级的学生上课态度更加积极,能够按时上下课,请假人数大大减少,完成基本项目的各项技能更加熟练,分析态势和问题的果断性灵活性大大提高,并且乐于与人分享、乐于协助他人,试验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结论与建议

在高校的环境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容易为客观不特定的因素所影响。相较于那些在课堂上主要依靠听、读、写的课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观点、信念、情感、意志和态度容易表现出来,如果体育老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接近学生,就更容易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反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体育拼搏竞争的过程中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在体育锻炼提高过程中培养积极进取、轻易不言败的意志;在了解运动规则制度的过程中了解规范的公正、诚实的意义;在集体配合过程中体会团体的力量、协作的功效等等。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德育渗透,对学生而言,无论是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都会得到巨大提高。所以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获得优良比赛成绩,还要将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品质融入其中,让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升华。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全面而有重点的科学教学计划

为了获得最满意的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按照一定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体育过程中的德育进行规划。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这种目标不是大而空的,而是具体可操作的。比如,将集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精神、遵纪守法等等教育目标列出,一堂课的哪些方面可以涉及哪些品质的培养,要用一些特别方式让学生向着这些方向发展。其次,制定教学计划不能依照传统,只将时间和授课内容排列,还要讲训练、项目、时间和德育目标融为一体。在有这样科学全面的目标前提下,来设计和制定行动方案,保证在课堂教学顺利完成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道德教育,培养了积极正确的品格。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完成或者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寻求其他教学方式,用什么样的方法加强什么样的德育效果,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都应该有所考虑。要采取那些针对性强、效果优良的方式,全面地完成体育教学。

2注重课堂的教学

首先要有良好的授课环境,寓情于教,形成良好的课风;其次要挖掘出每次课的德育侧重点,结合体育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德育;再次,一定要组织好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注重仪表和言行。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庄重严肃,同时也要体现出健康和朝气蓬勃。其次,在组织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这些准备出了认真备课外,还需要有序布置场地和器材,指导学生收拾和整理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守纪律的集体观以及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比赛及各种活动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人文奥运 理念教育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这一壮举使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其中“人文奥运”理念包含的内容和思想最为丰富,是此次奥运会从申办到结束整个过程中的核心理念,而对我国高校来说,该理念蕴含的人文思想对于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人文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的影响

1.1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

体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低下,这主要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的各方面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的;而应试教育环境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并且由于学校对“三基”教育过度重视,这样就对我国广大学生的体育观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极大地制约了体育文化在我国各级学校的发展和传播。对大学生来说,其体育行为的正确性与体育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确的体育观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体育行为,养成每天锻炼的体育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2加快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脚步

体育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人文奥运”理念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大学体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生体育观的养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奥运”理念,有助于加深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内涵,使他们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自发地宣传体育文化。

1.3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弘扬体育文化的责任心

大学生是知识的储物柜、文化的传递者,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责任,所以大学生应该要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应该要认识到弘扬体育文化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了解“人文奥运”理念在我国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要想将大学体育中“人文奥运”理念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大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性,还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主动去宣传,从而有效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2 “人文奥运”理念教育的施行途径

2.1开展 “人文奥运”理念知识专题讲座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奥运”理念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先对学生们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课堂上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人文奥运”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该理论,充分理解该理论的内涵,从而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大学体育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开展教学,系统地讲授“人文奥运”理念的内容,让学生们认识到该理念的内涵。同时,学校领导还应适当安排相应的理论知识讲座,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人文奥运”理论,理解该理论的内涵思想。

2.2积极开展体育实践活动

在大学校园中,还可以通过在校园中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方式辅助“人文奥运”理念教育,使学生们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在大学体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使体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文奥运”理念不仅需要在大学体育课堂实践活动中体现,而且还应该扩散到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而将“以文化人”和“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到大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来。

2.3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人文奥运”理念教育在大学体育中需要借助学校中的媒体来传播,通过利用学校中的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大学体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大学管理人员及部门应该认真拟定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各种媒体渠道,将“人文奥运”理念教育融入到其自身的校园文化宣传工作中来,从而使该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结语

“人文奥运”理念不仅只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口号,其更是一种世界的、影响深远的文化思想。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紧握“人文奥运”理念,将该理念融入到大学体育文化中,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将“人文奥运”理念在我国大学体育中的有利影响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靳磊,郑琨.人文奥运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

[2] 孙革,潮芳.“人文奥运”理念与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

[3] 韩旭.人文奥运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 采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人文关怀的缺失总结,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现阶段我国发展所需的体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 大学 传统体育 人文关怀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人类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活动,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进行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学科。

一、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大学体育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大学生除了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身心健康的主题。不仅仅把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课堂活动,而应把体育运动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精神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每一项体育运动中,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文化的存在及其指导作用,以利于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

二、传统体育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代的教学新思路。由于初始教育习惯,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思维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顺利地进行,而且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它却束缚了学生的活跃特征,使教学课堂死板不活跃,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比如说:准备活动一般都采用原地热身,之后就是跑步的练习;每次上课总是需要排列队形,走队形等等,这种固定的模式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体育教育在大学教育当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体育科目已经被全国高等院校安排成必修课科目,但是课堂当中老师的授课模式总是采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四部分的固定模式,而且课堂时间有限,从而迫于走形式,忽略了正真的教学内容。

(三)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有限。课程安排一般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兴趣体育活动的指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体育老师通常都会安排学生统一活动,这样做无益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四)体育教学侧重运动技能,忽视体育精神。大学体育科目考核的标准是测验达标与否,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标准。比如:某校测试体育期末成绩,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位同学要完成800米的跑步,这对于那些肥胖、身体素质差、或者身体残疾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打击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育中“人文关怀”势在必行

现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型人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当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而体育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与基础。体育、体育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国家高等师范院校首先要保证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让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并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民教师。

(二)重视体育教学精神内容的传播。比如:篮球运动,团队既需要有投球技术精湛的队员也需要好的传球手,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技能,还要传授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协作精神是保证这个团队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

(三)提高师资力量,保证因材施教。学生因兴趣爱好、自身条件的差异对各种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四)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重视体育精神。大学教育不应只重视体育技能的培养,强调过关率,忽视重在参与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自身差异,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合格率,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摆脱不良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

(一)政府起主导作用,建立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机制,并且监督实施,保证文化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实到真正的工作当中去;

(二)建立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奖惩制度,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1、整体性整体性原则,具体来水是立体育人模式要作为整体来研究,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例如,社会教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需要在社会整体视角下开展研究。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顺因思想政治教育中子系统要求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发展,系统外部环境与其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提高教育实效性。

2、可分解性原则可分解性原则,具体指的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是能分解的。在对工作任务分解之后,实现不同组织以及个人思想教育的合理分工,然后逐级开展。在熟悉思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增强教材的可教性、可读性,尊重分解性的原则下,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善于质疑,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

3、平行性原则平行性原则是各个层面存在的平行关系,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教育中缺乏创造性,让教学变得机械、麻木与乏味。如果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之间在不同层面实现关联的平行性。例如微观环境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结,以及宏观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结可以是实现共同推进、多管齐下的教育教学效果。

4、开放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指的是网络、校外、校内多方面的开放。只有在开放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复杂环境里,实现全面地把握教育对象特点,大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进,建立充满情感化、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的课堂。谋求开放性教学设计,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是开放,教师必须是开放的。才能使得学生建构良好品性、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特点。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立体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构建主体的明确,体育人模式期望寄托在社会诗不可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可操作性不强。体育人模式期望寄托在家庭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家庭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那么高校义不容辞就成为立体育人模式的重要阵地。只有高校才能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良好校园环境,打造立体化全过程的育人新环境,把真、善、美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立体育人、全面育人,胜任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双重职责。第二,思想的统一。一旦学校的主要领导人在教职员工正确思想中实现不了有效的思想统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丧尸了教育合力,学校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就被削弱了。只有在在统一思想的协调下协调规划下,才能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共同的目标和谐运转,形成多维的网状立体结构的教育网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有效的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思想育机制。第三,立体育人模式的构建,还需要学校党委一下好培养目标对政治教育开展总体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订实施才能在职责与任务的完全落实下更加有效。最后,重点构建和全面构建关系要处理好。构建过程中,需要主导力量牵引,增强凝聚力,保证合力方向的一致性,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立体交叉教育目标。

三、结语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体育,是对一个生命有机体进行训练以促进生命机体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并产生促进生命体成长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指导过程。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通过身体活动,结合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深层化,其内涵并非仅仅说明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它并非仅限于表现在一个人身体的疾病状态或虚弱现象。体育教育与健康可谓关系密切,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大学生的体质现状

为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检索到大量关于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汇总,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探寻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运动对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国内相关学者经过资料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发现,大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尤以身体素质方面突出。此与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与分析并行不悖。具体表现在,营养不良率增高,学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现[2];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男生力量素质亦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偏低等。还有学者以华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表明:学生对健康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等,从而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下降明显,特别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总的来说,现在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何开展高校体育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表现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优点,让太极推手走进大学校园,带来健康,同时也使项目得到积极的推广。

3太极推手的概念

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4]。根据“陈王庭造拳说”,它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的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5]。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笔者经过比较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理论为基础,以习练者为活动主体,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简称十三势)为主要活动内容,习练者双方斗技较力从中获得所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大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由于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上比一般的学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学习阶段。太极推手的文化自身优势对高校学生的健康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今西方体育横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给人新的视角,也让人们反省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的意义。

4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的健康价值

4.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

4.1.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里他们时常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择业等各方面压力,这促使他们的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上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较低,很少有时间空间调节自己,因此,他们的情绪会经常性的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最终或会造成头痛、过度疲劳、胸闷、血压升高或冠心病等不良疾病反应[6]。太极推手的练习要求思想高度集中,用推手的术语来说,重在练习“听劲”,即肌肉的本体感觉,把注意力放在“粘点”上,感受捕捉对方用力,培养良好的心态及静定功夫,太极推手拳论中讲求“以静制动”,其就基于听劲的基础上。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心的松静状态下,机体对对方的功力判断的更准确。在放松内心平静状态下与,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能够稳定情绪,这是太极推手习练的重要结果。因此,它是良好的镇静剂,可以帮助消除怯场心理。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功效,势必要下一番功夫去习练体会。太极推手的训练是在练一种“功夫”,需要耗费时间去推敲揣摩,才能于身受益。

4.1.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太极推手的呼吸方式讲求深、长、细、匀,简单的四个字在现代生理学中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也从中体现出国人的智慧,对身体健康养生的重视。随着太极推手项目的发展,对呼吸的要求也有变化,尤其是呼吸频率将加快,心率一般要求在105-135次/分钟之间,吸氧量是最大摄氧量的40%--50%,介于每搏输出量最大值(125次/分)左右[7]。对于太极推手不同水平的习练人群来说,心率波动幅度会有所区别。有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水平较高的习练者心率波动幅度较小,呼吸表现为深长而平稳,因此在太极推手对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太极推手的发放环节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重要影响,其发放过程中讲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吸蓄呼发等”,其简短浓缩的字语中蕴含着深厚的道理,这与《运动生理学》[8]中的理论是可以相互支撑的,因此,正确的发放可以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入、利用氧提供方便。

4.1.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机体肌肉的影响

机体在正常的肌肉锻炼状态下,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相反,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减小[9]。太极推手对神经系统的控制及体液调节有着重要能动作用,因此,太极推手的练习能够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证皮肤肌肉的健康。大学生在进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上肢在对抗过程中不但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还要有大力量的保证,身体的稳定要求有腿部肌肉的力量做保证,而且在进行“四正手”等技术动作时腰部的力量是完成的保证。因此太极推手在给大学生娱乐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

4.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价值

太极推手属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它的心理健康价值值得大学生去研究和练习。在太极推手的对抗过程中,初学者或急性者往往喜欢使用蛮力,在这种主观愿望下反而是自己的弱点暴露,被对方借势通过“引进落空”,最终造成失败的结局,我们经常说的“四两拨千斤”也映证了这个道理。随着对太极推手的不断习练及实践,加上对拳理的理解和体悟,习练者会明白冷静、沉着的重要。因此,太极推手对急性者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太极推手对于大学生果敢、机敏性格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推手在技击中倡导“随曲就伸”、“舍己从人”[10],外在表现为对手之间的斗技较力,内在是“和合”运动的重要代表,通过高尚的礼仪及点到为止的武德,培养人内在的修为。因此,太极推手对好勇斗狠者的性格改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遇到太极推手水平强于自己的对手时,在惨败的教训及对手武德涵养的感染下,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此外,太极推手给大学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课堂空间,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太极推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焦虑、敏感、抑郁、敌对及偏执症状等,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情绪良好化、智力和精神的良性健康[11]。

4.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价值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技击表现形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是太极推手的基础,作为太极拳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供价值。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的瑰宝。多年的发展更验证了太极推手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锤炼身心的良好效果。在太极拳中我们知道其蕴含的“和合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术与“和合文化”的融合,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最大程度地开发习练太极拳者的个人潜能[12]。因此,大学生习练太极推手,通过对太极拳健康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发展与他人和睦关系,友善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武德。大学生在太极推手习练中通过进行思想、兴趣的交流与了解,增进距离,相互帮助,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相处他人,友善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13]。

5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一)文学教育的内涵关于文学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有的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甚至认为“文学教育”是个错误的概念;[3]有人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能力的教育,特别是文学审美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教育;还有些论者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或者说语文审美教育的主体就是文学教育。[4]古风教授在《关于当前我国文学教育的两个问题》里表述的观点:“所谓文学教育,就是关于文学和利用文学的教育。其中,关于文学的教育,是对于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利用文学的教育,则是利用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教育。前者是‘硬教育’,以教为教,具有强迫性,以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目的;后者是‘软教育’,以不教为教,具有自由性,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5]古风教授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文学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以文学为媒介培养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规范地通过文学欣赏、品评和创作来陶冶受众对象情操、提升境界、净化心灵、塑造人性的一种教育活动。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审美人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精神、寻求人生终极境界的人。文学教育就是偏向于后者的“软教育”,最终目的为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媒介素养,从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文学教育是艺术教育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最全面的一种。文学艺术对人格的养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教育是“硬教育”和“软教育”的统一,是一种终身教育,它可以贯穿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王旭晓在《美学原理》一书第五编“审美教育”中指出,包含文学教育的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与陶冶性4个方面;审美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丰富人的本质与完善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6]文学教育的过程,是再现文学“心灵家园”的过程,进而在学生心灵中建构出自己的心灵家园。其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并最终指向人的性灵世界,影响大学生对人生真谛和终极意义的追求。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构建心灵的家园,使人步入人生最高的审美境界。

二、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通过高校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从而有效地防止大学生的人格出现异化,促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个体健全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在三个方面对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层面,促进个体发展的协调平衡。个体发展的协调平衡是指个体在自身发展中的寻真持善求美的动态的和谐统一。人格塑造主要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文学教育的审美对象特别是文学作品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它向受教育者呈现丰富多彩的感性具体图画,生成主体的感性世界;另一方面,它通过艺术形式把人的生命活力、情感体验和各种感性冲动纳入其中而使之得到理性的调节与升华。第二层面,促进人与社会的沟通理解。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个体不仅获得一种崭新的生存境界,而且由此产生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一种追求每一个人都自由发展并与他人保持协调的自由意识。第三层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在自然的人化和人向自然回归之中向前发展的。教育者通过充分挖掘文学的内在气质和精神气韵,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指引下,引导受教者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自媒体时代,由于其产生阶段的主观随意、传播阶段的毫无顾忌,“大学生无需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以及现实互动中的人际障碍,如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身份职业差异等,特别是自制力差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潜意识的某种需求”,[7]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或非法获取不利于成长的信息,或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混淆人们的视听。同时,自媒体过于“个性化”的特征,也使得大学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而轻社会利益,缺乏社会主人翁精神,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人格结构呈不良倾向。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指出注重培育学生“健全之人格”时,还提到“欲养成公民的道德”“不可不注重美育”,它可以“陶养吾人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8]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给人一种美的精神,这种精神支配人的全部生活”。[9]作为美育的一种,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高校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则是文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者,社会责任感更多的体现在个人自律的基础之上。因此,高校文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自媒体时代,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做有责任感的传播者,从而改善网络传播环境。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不少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越来越欠缺,都市“文明病”逐渐在校园里出现。针对这些情况,高职体育教育应加大教改力度,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意识健身意识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体育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就是以体育教学为重要手段,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现代青少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诱惑与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尤其现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往往脱离现实寻找自我,用传统的学习模式去追求“考分”,实现自我。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有36%的大学生除上体育课外,不参加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青少年营养过剩,加之缺乏系统锻炼和基本的体育健康常识,有不少人染上“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都市“文明病”,严重地危害其健康和身心发展。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迫切需要。

二、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

健康包含身体、精神、社会、情感、伦理诸多方面,获取健康包括医疗、卫生、防疫、环保、营养和体育等许多手段,其中体育的方法手段对于健康的价值是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最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是其他手段不可取代的。因此,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成长而言具有基础性的功效。

(二)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学会生存”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

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支点,是学生进入现代社会求得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观、环境观、营养观、生活观、体育观、运动观、休闲观,以及相应的权利意识,并习得各种相关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们的一生。

(三)体育教育是塑造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体育运动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观作用,就在于它树立了新的民族形象。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极大地震撼民族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社会冲动的结晶。它牢固地维系着民族感情,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归属于它的荣誉感,认同于它的义务感。毫无疑义的,这将对于青少年一代维系于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具有感性和理性兼有的价值。

三、高职体育教育中各种素质教育的培养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体育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务实、求真。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另外,通过上体育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如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有这些素质,在体育课中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学习体育动作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健身锻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中篮球、排球、乒乓球;民族传统项目中的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指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四、高职体育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一)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体育健康课的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技术动作和健身方法,发挥学生的智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另外,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要做到整体优化、创新与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合格人才。

(二)改革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体系为中心,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任务上,使学生能掌握两种以上增强体质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方法和内容,改革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使体育健康课的教学思路更加符合“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

(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现有的体育教师是在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这种以往的知识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的进行培养与提高,制定自修计划。另外应注重对他们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努力地钻研教材教法,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深化教师队伍监控管理机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对学生组织教学、训练、竞赛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及基本技能的传授,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体育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力度,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健康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06-13

[2]卢元镇.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体育科研,2002,(23).

[3]张子沙,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体育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必然引发理论与实践创新,运动教育模式(SportEducationModel)是以团队形式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创新课程模式,其课程内容具有多元特色,学生在体育活动课程中有较为热烈的参与,它不仅强调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结合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创新与实践需要,从理论假设前提、课程目标、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问题判断四个方向展开理论讨论,旨在为校本体育课程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思路。

1体育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Curriculum(课程)一字源自于拉丁文currere,指的是奔跑、跑马场之意,后随着时间推移引申为“学习的进程”,亦指一种学习或训练的进程,以求获得教育的效果。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所实施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校内活动及比赛、校外竞赛三大领域。因此,体育课应是学生在学校或教师的指导下,所参与的一切体育活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内容及学习过程。体育课程理论创新包括基本假设、课程理论、观念架构及课程模式四个层面,课程价值取向包括学科精熟取向(DisciplinaryMas-tery)、学习过程取向(LearningProcess)、社会重建取向(SocialReconstruction)、自我实现取向(Self-Actualization),生态整合取向(EcologicalIntegration)。以此将体育课程模式分为五类:运动教育模式(SportEducationModel)、体适能教育模式(FitnessEducationModel)、动作分析模式(MovementAnalysisModel)、发展的模式(DevelopmentalModel)、人的真谛模式(PersonalMeaningModel)。

2运动教育模式

技能学习体现在基本技巧的反复练习,比赛是以临时编组的方式进行。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体育课所拥有的乐趣仅止于比赛时的社会化互动,而且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容易受到限制,形成以运动技能表现为主的团队小组,无法让不同技能水的学生产生良性互动。相反的,运动教育模式不仅在弦调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网阴特别是在正面且支持性较高的团队环境里,技术表现较差的学生在运动教育课程中,具有强烈的向心力,较不会有“边缘化”的感觉。同国内外相关研究亦指出,运动教育模式不但增进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及互动的时间与机会,而且提升了学生对运动的学习意愿。1101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与概念启发的最前线,让学生能狗在优质的体育课程环境中,享受运动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营造温馨和谐的团体气氛,避免彼此间的恶性竞争与仇视。因此,透过运动教育的优势与特质,配合体育教师的专业与智慧,让体育课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一场通力合作的完美演出。

3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创新的若干理论基础

3.1假设前提

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选择与参考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的理论基础大致表现在若干方面:运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游戏形式,运动虽然在某些层面受到限制,但是游戏的基本概念即出于自愿并配合时间与空间的牵制;运动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运动是促进健康与活力的重要媒介,当个人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文化中的社会功能也将随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应将运动视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全民体育的理念之下,将传统体育课程适度的修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成就感,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3.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依据,与社会文化、学科内容与个性发展三个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目标也是学生参与课程活动学习结果的描述。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可借鉴西方有关研究予以确定:透过体育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特定技能与体适能;能欣赏并活用战术策略于竞赛中;配合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参与活动计划或策划的过程中彼此分享、交换意见;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为团体共同的目标齐心齐力地付出、不分你我;感受竞赛庆祝仪式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担任裁判、教练、记分员等各种角色;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各类运动。

3.3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

校本化是后现代体育课程全球化过程中逐渐聚焦或中心化的最终归宿,随着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日益完善和文化察赋的不断发展,大学正逐渐成长为国家、民族、区域、社会的智慧中心,并凭借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沿发展理念和独特影响力引领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方向。体育课程的“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将借助身处区域内的体育课程资源完成本体表达(内在的自然外化过程),如我校一年级体育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部分太极拳教学为基础,诚然,区域内的大学体育课程或吸收与排斥、或批判与传承、或扬弃(肯定与否定)体育课程主题思想,这本身就是不断辩证、进化、发展的过程,体育课程一方面借助区域体育文化表达自我,一方面促进校本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