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主体性;教学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愿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目标的高效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出数学高效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原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应该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自由活动,积极发言,主动思考和探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落实的不是很到位,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个教师深思和研究。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把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突破口,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造,积极参与,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竞争意识。其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教学时,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引出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和教学有关的事例,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兴趣盎然,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教学方式作出调整,准确把握重难点,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只有做到因人而教,才能促进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学生作业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有针对地创设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敏捷性能够真正得到锻炼。一是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弹性作业。比如,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免做作业,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或者针对那些学习上确实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单独开小灶,适当为他们留一些难度较低的作业,让这些学生能够在做作业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多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探究性作业的实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扎实的知识,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造高效课堂。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能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向45分钟课堂时间要效率,在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相长,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五、注重课堂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才能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加投入,学习起来是轻松的,而不是痛苦的,会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该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要做到少而精,导入要和教学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顺其自然地探究新知。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合理过渡,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遇到的困难最小化,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日常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把数学家的成功故事介绍给学生,还可以把数学领域等待解决的问题告知给学生,引起他们探究欲望。

六、实施多元评价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施多元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态度、习惯、情感等,通过合理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评价并不等同与表扬,如果给予学生过多的表扬,就会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弱化。

七、结语

课堂教学的一门很深的学问,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应把课前、课堂、课后有机结合起来,将每一步的工作做细、做实,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努力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树立服务学生理念,以教学理念作指导,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总结,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徐建朝 单位:河北省任县骆庄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分析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培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讲授,导致上课的气氛不活跃,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烈,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被局限于机械式的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而教师也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同时受到课堂纪律的限制,很少会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而教师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意识,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对于情感的体验和人格的培养。同时,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缺少反馈意识,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造成了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学习现状。

(二)经济因素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对于一些旅游热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发达,因此教育方面的资金比较充足,教学过程中各项条件设施更为完善,但是有些老师就会过分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内容虽然直观有趣,但有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反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但是对于一些山区内的较为偏远的学校来说,教育资金匮乏,学校的校舍和软硬件设施落后,许多教学模具、教材不到位,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比较枯燥,尤其是数学这样的课程,学生容易产生疲倦的心态,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

(三)沟通受限。由于民族地区会受到语言交流的影响。对于这些地区的学校,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当地的数学教师数量不一定能满足教育的需求,而一些支教的教师有些不一定会少数民族的语言,这就导致了沟通方面的障碍,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和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在接收起知识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也就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四)课后时间未合理利用。课后对于知识的预习和巩固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课前教师的备课、学生的预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等教与学的准备不充分、不到位,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最优化,效益不能最大化。另一个原因由于小学数学练习只满足于布置常规作业,练习而繁,缺乏针对性,日常教师又会忽视检查和批改,不能及时反馈矫正,导致练习的效率低下。

二、如何保证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

(一)教学模式转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不能只按照传统,一成不变的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将传统的数学教育做的更有意思,使学生愿意学习。

(二)培养教师队伍。民族地区要注重发展当地的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本地教师,这样师生在进行沟通时会减少语言上的障碍。同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民族风俗,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对于前来支教的教师,应当在上岗前进行相关的培训,使老师更加了解其所处环境的人文习俗,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学习,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三)教育资金投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硬件设施投入,完善教学用品,课堂上教师需要结合现代的科技,同时再加以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知识的传授上更加完整,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及时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一些重点的知识还是以板书形式,便于学生区分主次,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结束语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发表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投稿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成为衡量一堂数学课的重要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挖掘最大的潜能,实现思维总量的最大化,是每位教育者都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理解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还要把握习题设计意图。新课改以后,教材的习题数量有所减少,大约是以前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是层次性和针对性更强,效用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老师面对课改之后的习题设计,光注意题目的形式变化,不能抓住难点和易错点,练习很多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所以,对于课后习题,教师应该弄清编排意图,理清层次和梯度,方能为己所用,才有可能“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是实施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情景的创设要服务于教学,要有实效性。教师首先必须通过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其次,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创设最佳的实效性情境进行教学。

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实施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必要的合作探究情境,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获取知识。

目前,学困生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主要症结正在于学习方法的不科学,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要想打破这种僵局,就特别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参与尝试,实践结论。如在《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准备了许多来自于身边的圆形实物,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量出圆的周长,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自行解决。然后教师甩动一根线连着的小球,球绕过的轨迹是一个圆,提问学生:这个圆的周长方便量吗?这个疑问直接把学生的思路推向了蹊径。正当学生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又通过伸长与缩短绳子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圆的周长与绳子长短(即圆的半径)的关系。此时就让我们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实验,自由地量、算,自由地探索。

这样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注重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抓好双基义不容辞的。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

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其次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课堂练习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通过练习达到懂、会、熟。在设计练习时,可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数学游戏等。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使课堂练习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浅入必然浅出

教材中的第一课时(例1、例2)呈现了多种“AB”形式的规律,包括颜色规律、性别规律、数量规律、数字规律、形状规律等。如果教师未能深入解读教材,则很容易将本课上成这样的流程:1.观察情景图发现规律。2.学生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规律。3.教学例题2,发现数量规律和数字规律。4.完成“做一做”,发现形状的规律。5.动手在白纸上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总体上看,这样的教学中规中矩,基本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完成教学任务。但仔细琢磨后不禁要问,这节课教给孩子些什么?我们将课本上的所有找规律的问题呈现给随机抽取的5名还没学本课的一年级学生来完成,正确率高达100%。再将同样的题目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完成,口答结果也是全部正确。可见,教材中所呈现的素材难度很低,如果教师一节课只带着学生解决这几个问题,而没有任何提升,我们说这样的课是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简单,教学目标窄化,课堂就显得“浅”了。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没能深入教材、深入课标。教师应当“解读”教材,而不是“阅读”教材,其奥秘在于“解”。了解内容,才能适度把握教学范围。理解用意,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解析本质,才能深入把握数学内涵。然而教师往往重“读”而轻“解”,无法做到“深入”于教材,则必然“浅出”于课堂了。那么“解”些什么?又该怎么“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进行考虑。其一,问一问“是什么”。教材中的内容体现了课标中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教师什么,要传递给学生什么信息?其二,问一问“为什么”。教材的编排顺序为什么是这样,内容之间有什么关联与变化,每一句提示有什么用意?其三,问一问“怎么样”。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怎么样,学生会怎么样?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避免“浅入”的悲剧。

二、深入亦要浅出

深入解读教材,需要老师善于发问,多向教材问几个为什么;深入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善于求教,求教于“课标”,求教于“教师用书”,从中找到问题答案;深入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善于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在求解的过程中哪怕是失败也会有所收获。首先,要细读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问一问“这句话要告诉我什么”?在解读《找规律》第一课时的教材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两句话:“小旗的规律是按红、黄重复排列的”以及“圈出重复的部分”。如果我们多问问自己这两句话的用意何在,就会发现几个问题。第一,本课的教学不仅重“找规律”,还需要我们跟学生一起“解规律”。第二,本课除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第三,本课所呈现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当教师明白了教材的用意,便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方向就更明确了。其次,要对比教材中的每一道题,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该课中的“例2”找规律填数包括2小题,分别是“碗的数量”和“鸡的数量”。这2道题都直观地反映出了图形和数字的规律,也蕴含着数形结合之意。可是这样的2道题是简单的重复吗?它们有什么区别,编者的用意何在?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第1小题中的图形都是相同的,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第2小题中的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其实,透露出编者关注到了排列中的属性变化。因此,教师不能简单重复地陈列这样2道题目。那么,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物体的变化属性呢?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情境及对话,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化于无形。师:看来,人来了,狗来了……生:规律就来了。师:如果狗没来呢?生:那就没规律了。师:大人来了,小孩来了……生:规律就来了。师:如果大人没来呢?此时,学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都是小孩会不会有规律”。课堂上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有规律,有的学生说没规律。接着,屏幕上又出现了“男生和女生的排列规律”,学生顿时明白了。师:男生来了……生:女生也来了,规律就来了。……在这一片段中,教师采用了对比观察的教学形式,通过风趣朴素的语言对话,在看似平常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一个排列中物体属性的变化,明白了找规律可以在相同的属性中找到不同的属性变化规律。最后,要联系教材中的每一课时,找一找“知识点的前后关联”。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前后知识点,甚至联系不同单元及学段的教学内容,系统了解该知识领域的整体布局,教学定位才会准确无误。在该课的尾声,教师提问:“规律是什么?”学生回答:“一组、一组重复出现。”教师给予了肯定。

显然,教师没有系统地把握该领域的知识体系。试想,当下一课时学习“等差数列”和“数组的规律”时,又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哪里是一组,谁重复出现了呢?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把握知识的前后关联,就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规”是一种准则,代表的是“不变”;“律”是一种节奏,代表的是“变化”,那么规律是在变化之中存在着某种不变的属性。可见,第一课时中的“一组、一组重复出现”就是“变化过程中隐藏着不变”,而“等差数列”以及其他规律也同样可以这样来解释。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概念性错误了。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构建“高效自主,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只有不断加快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数学课堂的需要。

1、丰富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

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越来越多,更新也越来越快,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很快就会被淘汰。有了丰富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才有深度、有广度,课堂就能深入浅出,洋洋洒洒、左右逢源,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能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

2、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反思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可以使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成绩。

二、兴趣入手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比其他理科知识抽象,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枯燥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氛围,设计一些具有诱惑力的问题,努力把数学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我设计以下预习题:

1、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

2、如何画圆?

3、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4、你能用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这样和圆有关的问题,成了活跃课堂氛围之水,不但能使学生主动探索,而且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学习效率自然也大大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创设一些有趣的感受知识、培养技能的教育教学情境,春风化雨般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三、合作探究是提高课堂效果的的新看点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课堂上,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我根据“2”这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2”(如两只眼睛,两只耳朵,2只手、2只脚等)这一自身的学习资源来教学。首先让全班学生数一数自己有几只耳朵?接着小组讨论“看2个、3个、4个、5个以及全组的小朋友共有几只耳朵?最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编口诀。“一个小朋友有2只耳朵,是几个2?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试一试能编这句口诀吗?那么2个小朋友是有4只耳朵,是几个2?……”这种真切开放的交流给学生带来的是最直接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启迪。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也在交流中汇聚与成熟。从而学生找到一把打开问题大门的钥匙。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效果的绿色通道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学习《圆》中有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有关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动物趣味运动会”的情景,画面是小鸡、大象和河马分别骑着圆形车轮、方形车轮和三角形车轮的赛车进行比赛,并配上运动会的背景音乐,这个情景一出现在课堂上,问题就自然引出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这样,学生不仅理解得快,而且记得牢。

案例:在教学《对称》内容时,事先播放了蝴蝶和蜻蜒的故事,优美的背景音乐,美轮美奂的图片,学生的视觉及听觉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这时我便抛出问题:为什么蝴蝶和蜻蜓会是一家的呢?很多学生都带着疑惑的表情寻找答案…..这样音画结合的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设计一个演示型软件。启发学生的思维联想。首先把三内角分别移开,然后移动三内角(或转动)使之靠拢到一起,便得到了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为180°。分别演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情况,学生不难发现,并容易理解、记住三角形的三内角和等于180°这个抽象的概念。

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

五、分层次教学,是培优补差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上,优秀的学生做的快,所以要加大习题量,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恰当点拨,重点辅导,利用学习小组,结帮教对子的办法,帮助后进生排忧解难。如:我根据平时上课的课堂反映和作业完成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层次,分层布置作业。对后进生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从数量上照顾)。后进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难易程度上来照顾)。这有利于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形成坚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后反思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必由之路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堂上的遗憾只要经过课后的及时反思和建立在新情境上的再设计来弥补。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随机的,有时甚至是无法预见的,有些生成能赋予教师意外的惊喜,使课堂更精彩。有些生成使教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教师有必要多途径反馈。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学中随时需要调整教学难度,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学任务,实现分层学习,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例如,“数一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了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三个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指导,并且对后进生和优秀生的学习任务进行调整,让优秀生快速掌握所有内容,发挥兵教兵的优势,帮助后进生掌握“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够初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经过合作探究学习,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掌握了所学内容,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发展,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也达到了高效率而且高质量.

二、教师充分承担点拨和引导作用,保证课堂教学具有引领性和启发性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不够成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难度较大,如果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而不加指导,则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也违背了教育规律[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承担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在疑难处点拨、在疑惑处引导.首先,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应该出现在需要的地方,有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和探究学习完全可以解决,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显得多余,而且也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连贯性产生影响.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点拨和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重难点的突破.在学生对学习任务出现疑惑时,教师进行精炼的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点拨和引导之后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点、突破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充分预设到学生的思考弱点和盲区,在课堂教学中也观察学生的理解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点拨和引导.

三、合作探究学习任务的合理设置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兴趣;自主学习;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04-01

数学是当今社会人人都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德国数学家克莱因甚至声明,数学是科学界的皇后;数学王子高斯也说,数学是科学之王。既然数学如此重要,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每位任课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保证课堂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就要特别注意,一方面,因为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学生顽皮贪玩,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需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拉回走神学生的注意力,以此保证课堂质量。另一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程相较于其他基础课程,理论性更强,且不似语文、英语等语言文学类科目可以有故事听,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我的授课经验,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打造高效课堂。

一、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育大师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生以兴趣为学习动机时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孩子们的兴趣点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他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

1、重视第一节数学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学期第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会影响本学期的数学课堂是否有效率。在我看来,第一节课堂,主要是树立教师威严与帮助学生明确本学期数学任务的课堂。教师要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及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让小学生因为崇拜数学教师而更加喜欢数学课,这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2、注意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设备已经是当今课堂的必备教具,相较于传统主要教具黑板和粉笔,多媒体设备不仅节省了板书及擦黑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媒体的PPT及联网功能,其音频及视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今的小学生,从小就对各种电子产品不陌生,适当放些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3、适当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

小学生心理发展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相较于中学生,教师的鼓励对小学生更有作用,对小学生多多鼓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能够让学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教师互动,继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制定课堂纪律及相应的奖惩措施

如今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做惯了“小霸王”的生活,一旦进入学校,受到课堂的拘束,可能会出现课堂打闹的情景,严重影响课堂质量。因此,教师要制定课堂纪律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对学生违反纪律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课堂纪律,让学生严格遵守。课堂是一个严肃神圣的地方,除了回答问题,不允许交头接耳、随便说话,更不能做搞怪动作,影响课堂学习氛围,更不允许吃东西、喝水,要保持课堂的严肃性。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虽不允许随便说话,但是要提倡与教师积极互动,积极与同学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是严肃活泼的。同时,任课教师要注意,课堂纪律一旦制定,就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不仅教师的威信不再,课堂纪律的存在也就成了无用摆设,不再对学生起到任何威慑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较单纯,理解不了复杂的事物,因此在授课的时候,将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可以大大提高授课效率。这种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减少陌生感与疏离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授课方式灵活多变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接受能力随时做出灵活变化,而不是简单机械,教条统一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若是课堂枯燥无味,更容易走神甚至贪玩,因此,教师一旦发现课堂氛围低沉时,可以采用其他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中,小组讨论学习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所谓小组讨论学习法,即将班级分为3―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要有积极上进成绩较好的、能起到带头作用的学生,然后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表自己学习小组的讨论结果,然后由教师对每小组的结论进行评析,指出其优点及改进方面。这种授课方式,一方面打破传统座次,让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上课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动脑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后,要求课堂改变原来的授课观念,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引导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传统的讲解角色,直接将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没有动脑思考的机会。新课改要求的授课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及思维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构建

高效课堂是指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备受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怎么达到高效?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呼声也是与日俱增。但针对构建方法,则是各有各的看法,争论不休。本文结合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对如何构建小学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素质教育和新科改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下面本文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出一些看法。

一、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基础

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应该是学生有意愿去学习,有兴趣去学习。针对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比较强,但耐性比较差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课堂的兴趣就从这些课堂活动中开始。比如,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个模型制作比赛,看谁制作的模型在表示各种多边形面积的时候能够最标准,而且最美观。另外,类似办数学知识板报、月刊、课后调查、寓言、故事、竞赛、猜谜、生活数学小知识比赛或者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可以应用进来。比如,学习“分数”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与“分数”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生产知识、学习相关的例子,看看分数在不同的长河中都以哪些形式出现,然后课堂上教师让大家分别展示,看哪个同学搜集得最全。

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理解问题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应该提倡师徒式传授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学习;提倡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与协商,这样对学生疑难问题解决很有帮助。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比如,学习“圆”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下组后布置合作学习任务。任务一: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核心区别,并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任务二:观察圆与扇形的异同之处,并列句二者的用途。然后各组展示合作学习的结果,由组长发言,教师给各组分别打分,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学生课堂上主体性发挥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们合作、协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提倡采用情景案例教学法

真正的数学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趣并重,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厌学变为爱学。真实的情景模拟,远比抽象的理论讲解更有意义,可以有效扭转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呆板的现状。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而且通过参与情景模式的过程,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张圆形的纸片折出它的14,用一张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8,使学生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进一步让学生在刚才等分成4份的圆形纸上用彩笔涂出34,再等分成8份的正方形纸片上,同桌分别涂出38和58。还有很多知识都可以融入到情境之中,教师只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案例情景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即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结构的主体。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显然学生有了积极性,一切教学方法都将会变得有效起来,因为学生愿意学了,自然,构建高效课堂也就会不再遥远。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理运用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会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这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高秀春.培养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历久弥新的主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李艳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0(7).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趣味性

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下面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教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一、引用生活实例,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包含着很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顾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就没有听教师讲解下去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新课改下,教师要引用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生活实例,从生活实例中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觉得数学其实离我们很近,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不再恐惧,便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所在,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生活中的必需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是什么样子的,例如,茶壶、杯子、粉笔、桌子等,学生会发现从各个角度观察到的物体是不一样的,学生也会发现原来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联系到数学知识,从而更热爱数学。

二、设计课堂游戏,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寓教于乐是一种永不过时的学习方式,小学生正处于爱玩、好奇心重的年龄段,喜欢在玩耍中学习一些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会感到昏昏欲睡,其中毫无乐趣可言,课堂效率低下。新课改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合理地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对数学不再厌烦,便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所在,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小数乘小数”这部分内容相比整数的乘法是相对复杂的,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出几组小数乘小数的题目,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答,给每个同学一定的时间,超时或回答错误者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方式已经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果能把多媒体方式引入课堂,一定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板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但是板书不能全面地展示教学内容,并且枯燥呆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课堂效率低下。新课改下,教师要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音乐更直观、全面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和音乐中更快乐地学到知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所在,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图形的变换”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图形变换的过程,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一个图形是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另一个图形的。

四、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

合作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每个人都不会只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成功,都得需要团队或他人的帮助。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导致学生故步自封,不能吸取其他同学思路上的优点,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采取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得到提高,对数学潜心研究,便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所在,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一定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通过已知求得未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互帮互助、激烈讨论,进而学到更多其他同学的思路。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分别是:引用生活实例,设计课堂游戏,运用多媒体,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提高小学数学趣味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抓住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中,找到更多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趣味性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快乐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为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0篇

2.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信息动态

3.层层递进,逐步建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与思考徐群

4.《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杨金芬

5.重实践亲生活学语文——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练习6——学用字词句》教学设计与评析张瑾

6.突出趣味性轻松学拼音黄文媛,李凤清

7.怎样上"活"习作课赵薇

8.作文因想象而精彩——五年级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李淑珍

9.加强阅读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王梅

10.朗朗书声情真意切熊丽乔

11.浅谈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杨晓勇

12.让学生在鲜活的语文资源中遨游——试谈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曾山

13.管见"有感情地读一读"吕生瑛

14.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孙群

15.小练笔大收获邓静

16.重视『五性,提高复习效率周太奎

17.走进生活情动辞发杭素琴

18.『火字形变探析李万里

19.巧用课文插画,构建交际平台许敏玉

20.情到深处意更浓——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周娟

21.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陈佩功

22.构建有效的作文教学方式陈大权

23.浅谈低年级学生快乐识字的方法侯永宁

24.童年,习作的精神家园黄恭永

25.给小学作文批改换个方式刘耀星

26.运用"生活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杨柳霞

27.运用"联想"诱导学习洪亮

28.兴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源泉徐安勇

29.有效进行预测成就高效课堂傅永春

30.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解成富

31.巧妙创设情境活化知识建构张长征

32."点"上巧问:课堂教学的细节工夫——例谈小学数学"问"的艺术徐菊英

33.浅析儿童数学由学科视界向儿童视界的有效转化韩旭,石伶俐

34.情境创设,让数学魅力悄悄绽放罗景华

35.让小学数学课堂情感与活力共存孙文兵

36.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与培养策略谢晓富

37.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陆浩

38.小学生心理特征与概念教学洪卫

39.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小学地理知识教学刍议张立

40.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活动方案夏友春

41.跳动的音符——谈南昌市站前路小学跳绳校本教材开发欧阳雅静

42.循序渐进,让每个孩子享受阅读——低年级课外阅读微型活动操作样式初探王冀敏

43.充分发挥"三大阵地"作用有效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文

44.写作与想象李小燕

45.教给质疑方法,引导自主探究饶淑珍

46.如何上好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叶加林

47.巧治儿童拼音"厌食症"——浅谈拼音教学现状及对策俞可

48.例谈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张立国

49.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周小芳

50.巧用教材设计随文练笔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朱学军

51.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加减法王海燕

52."五子"登科,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刘翠琴

53.作文之体,初欲奔驰李正吉

54.想象,有你真精彩秦爱玲

55.徜徉于艺术的语文课堂姜艳

56.探究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实践策略肖全胜

57.感悟文本,方能走进文本——《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有感孙新龙

58.激活想象,生成精彩课堂张宏宽

59.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古诗教学心得马智华

60.精于形,简于随曾恒娟

61.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及对策赵学广

62.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汪必前

63.浅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刘红梅

64.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尚继武

65."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孙从巧

66.抓住"节外生枝"的契机成就精彩教学王小菊

67.关注起点亲历过程有效感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思考叶秋菊

68.改革数学课堂作业的尝试李中平

69.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洪兴圣

70.浅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周永强

71.追寻儿童数学教育的美育之舟崔晓萍

72.让猜想启迪心智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季国兵

73.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武开梅

74.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周军hHTTp://

75.浅谈猜测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谭俊勇

76.尝试课堂评价,促使教学双赢——《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成性评价研究》初探林润姬

77.小学品德开放型教学的实施策略刘海莉

78.浅谈"快乐体育"的创设张振海

79."怪事"不怪——谈现代小学美术课堂一些"怪"现象存在的理由房文婷

80.让"虚"的品德课堂"实"起来——品德课堂有效体验的实践与思考何研,薛萌萌

81.学校德育呼唤"主体性道德素质"高凤弟

82.构筑"桃源",体验快乐——关于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周春霞

83.校训——培养目标的浓缩黄晓勇

84.享受幸福教育促进生命成长——关于开展幸福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周庆锋

85."三三制"在小学班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侯红先

86.《紧急事件中如何避险、脱险》教学设计吴瑜芳

87.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陈玉君

88."能上课"是师能的关键文志萍

89.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看法李保晟

90.教师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李翠芹,朱文菊

91.新理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艺术胡为杰

1.呼唤严谨肖鉴铿

2.让孩子徜徉在爱的暖流中——谈孤儿心理障碍的矫正林虎

3.默读——小学中高年级不可忽视的阅读方式徐艳萍

4.研读文本设计智慧课堂——《草船借箭》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叶赛红

5.板块重组,促进有效教学——《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苟永霞

6.《丑小鸭》教学实录与反思史南城

7."找规律"教学设计陈胜

8.浸润在书的芬芳与光泽里——浅谈对低年级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许红

9.感悟文本感受真情——《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程林

10.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有效策略王防刚

11.透过教学现象看低段数学解决问题的本质娄阿凤

12.不妨为教学打些"补丁"——也谈对教材的个性化使用吕玉艳

1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和思考惠兰

14.读写三百六,写作更精彩——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初步探索瞿娜蓉

15.情境中生成互动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之我见陆亚玉

16.语文阅读教学试水举隅张赣秋

17.浅谈中高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陈秀萍

18.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言为心声方始真蒋俊

19.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董克发

20.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疑"汤和银

21.发乎于心践之于行——提高数学错题订正有效性的思考徐炳蔚

22.融数学文化价值于数学课堂金少琴

2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骆志方

24.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反思性"教学尝试陆敏

25.个别现象,区别对待——学生怕做数学作业现象的分析与对策周树跃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小论文 教学活动

教学贵在总结,重在实践,精于应用。“写”,作为学习对象学习文化知识、展现才能智慧的重要手段,成为学习对象必须具有的学习技能。笔者认为,“写”不仅是学生必备的技能,而且是教师必有的技能。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写”活动的实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闪现的感触,不能及时“留档”,采用撰写教学小论文的形式及时记载,予以呈现,导致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得不到显著提升和增强。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学论文,为教育教学“服务”,应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指导”和“遵循”。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放大教学小论文功效,科学高效运用教学小论文,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效并举”。

一是反思课堂教学过程,记录课堂教学“点滴”。教学活动要实现“教”与“学”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切实协调好“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小论文的撰写过程,实际就是“回放”课堂教学过程、反思课堂教学实践的再现进程,将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实践感悟和体会,运用文字进行记载和呈现的过程。教学小论文的撰写,能够推动初中数学教师更深刻地思考和探究,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更贴近课堂、更贴近学生。但笔者发现,不少初中数学教师注重对自身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检查,但仅停留于“脑中”,没有及时将所思、所想、所感进行“记录”,形成文字材料教学小论文,导致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除,发挥不出指导、促进功效。因此,教学小论文运用课堂,首先要做好“记载”工作,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实录”工作,第一时间思考自身教学活动过程,记录下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以便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课教学时,教师在平行四边形边、角、对角线等相关特性讲解传授基础上,利用初中生巩固练习活动环节,结合初中生巩固练习实情,自身进行教学举措的思考分析活动,并将讲授平行四边形性质感触体悟要点“记载”在备课笔记上,在课后教学感悟撰写时,围绕感悟要点,结合教学实情,撰写关于如何实施平行四边形性质有效教学的小论文,在记录自身教学“点滴”过程中,进一步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优化教学活动举措。

二是剖析教学实践得失,明晰教学整改举措。教学小论文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修正”、“整改”教学实践手段、举措的“重任”。初中数学教师撰写教学心得、教学感悟等小论文时,不仅仅“停留”在总结教学活动,归纳教学心得的“浅层次”程度,而是“上升”到自我检查、自我剖析教学得失,优化教学流程的“深层次”程度。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学习借鉴他人教学成果,学习致用,进行自我剖析、检查等实践活动,准确找出教学实践活动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将自身教学过程、教学实情、教学成效等方面,一一对比,进行分析,内心形成针对性、深刻性、实在性显著的教学举措,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运用,提高教学活动实效。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整理和归纳,形成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小论文,为以后课堂教学提供科学参考。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教学中,教者以往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直接告知的讲授法,在教学心得、教后感等教学小论文撰写中,结合教学实情和学习实际,认真思考剖析后,认识到直接告知答案的讲授法存在的不足。在教学小论文教学设想部分写作时,经常深入思考研析,提出了师生互动式、类比法等教学举措,将初中生融入探究知识内涵要义活动范围内,引导初中生自己通过“已知、求证”的格式,进行性质定理1内容的书写活动,并共同合作进行初步分析活动。教师实时向初中生指出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应具备的条件,使初中生深刻认识到,其相似条件要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来。并在以后的教学举措中进行利用和实践,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

三是放大教学指导功效,推动教学活动进程。教学小论文的撰写,其目的之一,就是推进教学进程,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实效。实践证明,经验成果重在应用,贵在运用。教学小论文是具有深厚“底气”、科学“指导”特性的经验成果,教师不仅要善于“写”,更重要的是善于“用”,要由拿来主义精神,吸收其精华,应用于教学实践,最大限度放大教学小论文的指导功效,推动教学进程。如“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习题课教学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借鉴夏桂云老师所撰写的《关于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习题变换》此篇小论文,认真阅读体悟,认识到切实的判定和性质的条件变换主要有互换条件结论、角动线定、线移量变等形式,并借用该论文所提出的典型案例,在此节习题课讲解中,现对教材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讲解,然后采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对所讲案例进行条件或结果的变化,组织初中生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同条件下或不同结论下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并且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套路,从而在多样变化的变式练习中,思维得到开阔,增强驾驭复杂数学习题的能力,提高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以及增强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教学小论文的运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课题,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形成的成果相对较少,还望同仁积极参与此项课题研究,为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可谐.初中生数学小论文撰写的策略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报,2012(12),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 低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初中数学课堂低效成因

1.1 教师原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来授课,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教学理念上,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授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呆板地依照准备好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讲,既不能与当下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也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接受状况相结合。还有一些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利用大量的时间大搞题海战术,不断地做题、讲题、考试。这种机械化的训练,学生即便能够考出了较高的分数,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获得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授课方式上,一些教师不能够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也是导致课堂低效的成因。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初用十几分钟,甚至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导致学生对新知识失去了期待;在主要概念和定理的讲解上,仅仅让学生齐读几遍,还没有深入讲解就进入练习环节;在例题选择上,不能选择最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深入探讨;为了活跃气氛,在课堂上设置了大量的提问,但又因为提问简单、琐碎,没有改变课堂枯燥的实质。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在抽象乏味的课堂中,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2 学生原因

在学习能力上,初中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面对较为抽象的初中数学,学生容易感到难以理解;缺乏毅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放下书本不想再学;在课堂上对新的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缺乏对已有知识的系统整理能力,学会的知识很容易就会忘;不能将新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马马虎虎,作业拖沓偷懒。这些因素都干扰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1 生动的情景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使用生动的情景教学,把固定的概念和公式同生动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学习“很困难”,而是“很有趣”。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前,拿出同样面积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比较面积大小。在学生通过动手裁剪、拼凑之后,发现两个纸片面积一样大,就会产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好奇,由此引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额教学。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棱锥几个立体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将这些模型装在不透明的塑料袋里,请学生讲手伸到塑料袋里触摸立体模型,判断自己触摸到的是哪种模型。这个触摸、回忆、判断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对不同的立体模型的特征总结的过程。通过这种情景下的切身感受,学生会将立体几何的抽象特征转化为实际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印象。

2.2 有效的课堂提问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课堂提问绝不仅仅是使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更应该是通过有效的提问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一是针对新知识与其他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提问,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对各个概念有更精确的理解。二是针对新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衔接点进行提问,即是对过往知识的复习和延续,也是对下一节新知识的启发。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先回顾直线平行的条件,让学生思考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他们的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解决,引出平行线性质的教学。三是针对发散点提问,引导学生从这一个问题的思考,将思维拓展到更多的角度、更多的侧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开放的自主研究

被动地听教师讲解和机械地训练大量习题,不仅不能真正地教会学生数学的概念和思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例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然后想办法测量出自己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测量每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用剪刀把多边形内角剪下来拼凑等方法得出答案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推理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学生通过已经学习到的平行四边的定义和性质,一起来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反过来,能不能由“对边、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就判定一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论证,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担当起“引路者”的角色,只要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帮助他们解决,只要是学生能够总结出的规律,就不生硬地灌给学生,只要是有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就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真正地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主体,让他们自己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

2.4 冷静的小组讨论

许多老师不愿意在自己的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这一环节,认为小组讨论虽然热闹,但是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讨论时间,甚至聚在一起聊天、嬉笑、打闹,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无法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摒弃课堂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而是应该寻找冷静、有效的小组讨论途径。在小组划分上,每四个或六个学生为一组,全班共分为十个小组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分组最好以原有的座位为基础,前后桌、邻桌相结合形成讨论小组,避免学生乱窜座位影响课堂秩序。尽量使一个小组内既有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又有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发挥优势互补,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在小组内形成带动作用,启发成绩较差的学生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需要注意给学生的时间不能过多,讨论不允许大声喧哗,引导学生学会冷静有序地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测评时,要求每一个小组都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公布,教师对讨论较深刻的小组进行鼓励和表扬,利用小组测评机制,督促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持认真、科学的态度。

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低效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需要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的刻苦积淀和认真钻研,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尝试中,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方法。逐步将课堂让位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最终培养出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思维,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03-02

1 前言

数学这门科目本身有着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存在很大的障碍。为了帮助他们消除这一障碍,提升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具将数学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立体化,不仅让学生克服了抽象问题思考的障碍,同时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分析使用教具和学具的有效措施,以期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 情境引入下的小学数学学具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式教学已经愈来愈成为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因为熟悉的教学环境,除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环境中蕴含的新知识以外,还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再将数学学具引进数学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能够实现更大程度的激发,这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去创造适合使用数学学具教学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以讲故事为铺垫,带领学生一起对教材中的理论或者是定律的发展过程进行追溯,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此期间还应当使用数学的引子,这样在具体运用数学学具时,学生就能够更快地理解这种学具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以及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学生能够明白要学会什么。

如在课程开始前,教师为所有的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小木棒,而学生本身就喜欢做游戏、爱听小故事,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本章节要学习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帮助他们集中自身所有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利用这个合适的契机,教师再将准备好的学具发给每一个学生。然后,让学生先拿出35根木棒,并以10根为一捆的形式进行捆绑。这样的一种分配,最后一定会出现5根木棒的剩余。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适时询问学生:在不违背大前提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将剩下的这5根木棒也以10根的形式移走?经过一定的试验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完成这样的试验,就必须自捆好的木棒中抽取一定量的木棒与之结合。在这样的一个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同时在问题中引导他们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不仅开发了他们的思维,还提高了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课堂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升华问题,让学生列举出将木棒移走的其他解决方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奠基。由此可以看到,使用数学学具,除了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效率。

3 合理使用小学数学学具

把握使用时机,归纳操作方法 学具在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教学的辅工具,其目的在于以更高的效率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学具时必须把握合理的时间分配。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材内容,并对本章节的内容形成一个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说,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都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根本标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面对小学生,教师必须注意尽量避开晦涩而抽象的词汇,并要最大限度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样才能够帮助小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而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入数学学具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解决办法。它不仅能够以具象的形式向学生解释清楚抽象的理论概念,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感官,从而集中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以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如在学习倍数关系时,教师就透过火柴棒这一学具,让学生具体操作认知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选定一个位置摆放两根火柴棒,然后在其下一行摆放四根火柴棒,第三行摆放六根。在完成这一操作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数据的统计阶段,并在统计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不难发现,第一行一个2,第二行两个2,第三行三个2。这时课堂实践活动的学具使用就可以结束,而紧接着进入倍数定义的正式学习当中。毫无疑问,在这样的一个课堂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问题的总结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各个环节的操作,实际上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会促进接下来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控制学具的使用时间 学具、教具是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果教师没有形成这些工具使用的合理时间,不仅无法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还有可能占据大量讲课的时间,使得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控制学具、教具的使用时间,既让所有的学生完成学具、教具的操作,以勾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之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再次过渡到理论的教学当中。而这也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之初,就需要将学具、教具的使用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学习热情,又要避免降低课堂效率,让理论教学和学具、教具使用之间形成平和的过渡[1]。

明确学具的使用步骤和目的 运用数学学具,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效率。如果盲目使用学具和教学,可能会占用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严重的甚至会加重学生抽象数学理论知识上的障碍[2]。为了规避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科学使用学具,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学教具和学具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所应当完成的知识点,并要掌握课堂学习的节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将数学学具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其次,应当为学生创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机会,并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抽象的概念中自主地寻找到结论,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灵活变通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受到教师的关怀后,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4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学具的存在,对于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思维和思考能力尚有欠缺的小学生来讲,抽象的数学理论学习使他们所苦恼,而学具的使用却能够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适时引入数学学具、教具,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同时,在使用教具和学具时,教师应当把握使用的时间、目的和步骤,以及工具使用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合理有效过渡,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陈素琴.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45-46.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或疑点,从而获取新知识,促进思维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全面,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讨论常见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有教师、学生及课本课件等要素。但从常见的教学效果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中仍然存在流于形式,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不够,对知识点的掌握力度不够,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教师边讲边示范

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易于发现错误可立即进行修正,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保证少走弯路。但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当下的想法,容易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如在针对一题有多种解题方法时,学生自己的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也许就得不到运用。这种边讲边示范的方法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得一些学生没有真正知其所以然。

(二)随机提问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检查授课情况,对学生信息的反馈往往是直接点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对问题回答的人选,往往是无意识的请举手比较积极的同学来回答或有意识的指定同学回答。这有助于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及对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固然有助于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对解题方法及步骤等的理解,容易让部分学生仅仅是修正了答案,也就是说,任意的提问或让学生直接回答均不能暴露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媒体演示,放映学习思考的过程,分解操作步骤,让学生进行观察,直接采用媒体演示,往往能形象生动,节省时间,动静结合,但媒体使用不当,就只会成为课堂上的一种点缀。

二、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时机把握

课堂讨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授内容,还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表达能力,同时,这也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增进交流,利于对信息的交流及反馈。

在小学课堂讨论前,教师要对讨论的目标进行定位,要选择合适的讨论点,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明确重点、难点,教师做到胸有成竹。

在小学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的主题,抓住教材的关键点来组织讨论,目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题。只有突出了重点,才能保证课堂讨论时学生思路清晰,才能做到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优化讨论的过程,让学生的讨论有序地进行。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形式采取集体讨论、分组讨论或是单个讨论等,例如小组讨论时,注意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一般2~3人为一个小组,要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进行优化组合。小组讨论是新课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打破了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也能收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对教学课堂进行调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对所讨论的问题再次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同时对学生们的讨论进行点评,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合作获得的成功喜悦,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和合作意识,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三、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新思考

众所周知,课堂讨论式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内容基础上的以课堂素质化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一)积极引导,鼓励表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在提出疑问时、在意见有分歧时、在思考有困难时、在学习难点内容等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的疑惑,深化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表达想法,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与知识的概括能力,从而建立完整的概念。

(二) 有效调控,激励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调控。数学教师对课堂学生行为的有效调控,能够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规范学生的上课行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效率。同时,在课堂讨论时,对于学生讲不清楚,讲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观点的时候,教师应适时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有效的补充说明,激励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思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三)把握细节,有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讨论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活动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知识形成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来放大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不断的针对性练习,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提升。对数学知识点的细节把握,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理清教学线索,同时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教学的搞笑顺畅,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契机[J].大观周刊,2012(34)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课堂讨论 思维发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31-02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最为盛行,从而导致每一节数学课都少不了学生或小组或全班讨论的环节,但让我深感不安的是,有些数学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没有多大效果,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在公开课或研讨课中经常都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一环节,老师经常说:“下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学生就围在一起,高声地讨论起来,现场气氛很热烈,其实多数学课堂讨论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组织效率低。根据我的听课观察,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仅为20%或更低,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在多人小组的讨论中,缺乏很好的组织或平时有效的训练,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缺少小组合作方法的指导及评价方法。

2.缺乏足够的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或提出一些无效问题,经常自己把结论说了,然后问学生“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在讨论时,很多学生揣摩教师的思路,思考什么答案比较符合教师的心意。甚至有时,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心意,而遭到教师的忽视,使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敢发表不同的看法。

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包括情景创设、讲授、提问、讨论、小结、练习等等,适当的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的教学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课程设置上要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新的教材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许多改进。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非常有趣,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求知心理。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有“日历中的方程”这类题目,上课前教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张一个月的日历表(年月不限),再安排一个“猜日历”的游戏,请班上的同学将日历中竖列相邻的三天数字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这三天究竟是几号,在老师“猜”对日期后,学生肯定就会思考老师是怎样“猜”出来的?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当然,在创设情境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也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教师应领会课堂讨论的目的,精选课堂讨论的问题

在数学课中,开展讨论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确定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乐意接受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次,创设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即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做出恰当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方案找出来,并能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例如:有这样一道关于拼图的题目,“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7根小棒(教师出示拼出的图形),那么搭3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个呢?100个呢?……n个呢?”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对于这类探究型的题目,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探索出规律,再得出结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述结论的推导过程。通过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归纳得出多种不同方法表示搭n个小正方形的小棒的个数的代数式,学生在体验与探索、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如何使用得当,怎样才能有效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还需大家不断探讨与研究。相信当教师从内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时,我们的课堂讨论会更热烈、更精彩、更有效,同学们也会更喜爱我们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