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通过分析学院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培养问题阐述了学院的改革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为今后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指引方向。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问题已经凸显。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变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意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钻研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学院近几年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反馈等整体状况分析,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江浙一带等电子通信类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普遍反映学院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且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稍显欠缺。在读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认识尚显不足,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实习经历培养锻炼自己,成果产出较少。

二、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生源选拔问题。

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时间较短,作为一种新兴学位,社会认可程度尚不明确,学生对其认知更为模糊,选择率较低,所以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仍旧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首选。很多学生最终是因为分数过低调剂到专业学位,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题研究也比较盲目。

2.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是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造而来的,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整体看来,课程设置较多,内容偏难,与工程实际应用融合内容偏少,学生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上,学生都整日忙于课程学习,很难提前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另外,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环节偏重小,工程应用性体现不强。

3.工程实践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程实习,学生需要到相关实习院所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工程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工程意识,掌握行业领域的基本原则、职业方向等。但是从目前跟踪近几届学生实习状况总结:具有较强培养实力的实践基地偏少,大部分学生都依靠导师和学院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到研究所进行实习,但是很少能够接触工程项目研究,主要从事助理性边缘工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另外,学校与学院虽然在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电子通信类企业在北方偏少且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教育实践基地规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企业仍以实际效益为主考虑方向,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需要较大的投入,收益难以预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这项联合培养工作。

4.学位论文质量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深度不高,但是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性,论文形式可多样。但是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身,仍旧拘泥于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模式要求,论文工程应用性不高,企业实习内容无法融入学位论文。

三、培养对策研究

从国家大力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看,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为此,针对近几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学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为吸引优秀生源,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从导师配备、助学金资助、奖学金分配、就业推荐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倾斜。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其学位特色,学制2年较短,可以很快就业,而且因工程背景较强就业平台较宽,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生源质量在逐步提高。

2.调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工程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外文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电子或通信系统、设备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将培养方案设置成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因此设置了B环节,B环节为综合环节,包括实验课、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5个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修满A环节学分,并通过B环节考核。该培养方案能够尽量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压力,使学生从繁重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解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听专家讲座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更新,注重理论内容与工程案例分析的结合,加强案例教学,贴近前沿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3.拓宽工程实践平台推进国际交流。

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对已有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兴通信股份、中电49所、亿阳集团的投入。鼓励教师将科研合作单位引入,学院也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系增加实习单位,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阶段,学院与实习单位深入沟通,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目前已有学生赴德国进行实习交流,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反馈良好。为此,学院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项目建设,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需要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落实到实处,环环相扣。首先,开题。学生企业实习并确定论文主题,根据参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开题报告,返校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过程中5位专家严格评审确保该课题的实际工程应用性,对于选题过空、过大且没有实际工程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在1个月后重新开题,以确保文论的顺利进行。第二,定期汇报。学生开题过后需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开展论文,需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在完成实习后向学院递交实习考核表,由校外导师给出实习过程评价及成绩,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定期汇报及校外导师评语给定学生工程实践最终成绩。第三,中期检查。到中期检查阶段,由学生提供书面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加检查环节,从内容深度和实际完成情况两方面对论文所需内容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最后,就是成果验收及论文答辩。论文评阅采取院内双盲审,学校进行论文对比度检测,通过盲审和对比度检测之后学生可进入到论文答辩环节,此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于学生阐述的课题实际工程应用性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量与答辩,确保学生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论文管理,近几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升,且课题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得到校外专家的肯定。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任重而道远,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不断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学习国外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改进,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通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穆琳琳 李一兵 张琳 苍岩 肖易寒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防震,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2).

[3]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 研究生培养 团队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导师数量不足,使得一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以小组和团队的模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以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集中精力完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建立。

为了适应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面向21 世纪实用高科技人才,我们依托甘肃省“通信与信息系统”重点学科,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精心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结合一级学科体系结构的特点以及多年教学和科研的丰富经验,对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效果。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 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我们在培养小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并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团队硕导中有教授5 人,副教授3 人,博士3 人。整个团队和梯队年轻、充满活力。各位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团队成员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修炼,不断总结提高,培育创新成果,几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奖励8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7 项;申请专利2 项;出版著作10 部,其中部级出版社8 部;100多篇,其中SCI 检索2 篇,EI 检索20 余篇。

二 探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多元培养”替代“单一培养”

我们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自主能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以前我们联合组织的每周一次研究生讨论会已经坚持了多年,后来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原来的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了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每周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研究生研讨会制度不断完善,落实到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5 年来,记录在案的研讨会已成功组织了200 余次,专题讲座进行了170 余次,其中导师专题报告20 次,外请专题报告10 次。

2.组织研究生课题小组

根据科研项目将研究生分成项目小组,每个课题小组3~5名研究生,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分组,或由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自己申报课题分组。分组时尽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每个小组指定组长负责,定期进行讨论和研究,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关。

3.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主动为研究生牵线搭桥,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目前已经有50 多人到现场实习,其中16 人通过实习经历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工作。

4.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5.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建立核心期刊奖励制度。5 年来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70 余篇,其中EI 检索5 篇,国内核心期刊20 余篇。

6.鼓励研究生独立申请课题

鼓励支持研究生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在甘肃省组织的2008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中,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有6组同学组织参加了科研项目申请,3 组申请成功。其中二组获得甘肃省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7.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团队成员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工作。研究生通过参加调研、收集资料、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辅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工作,促进了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中获得省级一等奖。

8.利用多种手段加强联系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利用网络、电子邮件、QQ、MSN、飞信以及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多种联系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联系,频繁、方便的与研究生联系,及时对研究生的疑问、意见和问题给出回应,实时地解决问题。

9.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

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题70%以上来自科研项目,其余来自新技术研究。

10.全程调研毕业研究生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

三 探索研究生教学方式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组织研究生在学习中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交互性强、鼓励研究生积极发表意见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再次审视自己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锋中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研究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培养研究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

在研究生教学培养目标上,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生教学内容上,加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互通,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拓展教学科研新内容。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根据现有实验室设备资源,因地制宜。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现场学习,如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电话信息中心、铁通端局、实验中心、联通CDMA 和GSM 基站等地,请现场技术工程人员为研究生介绍实际运行的设备和网络组成,使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生现代通信网及交换技术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注重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对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考核,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保证学习质量。建立从学习、讨论到总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四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打破单一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个导师一起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讨论学习方法,介绍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共同研究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集中集体智慧攻克难关。通过这样的研讨会,低年级的研究生可以向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尽快定位,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学习交流中,扩大了每个人的知识量,因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相互学习将能多倍扩大每个人的知识量。这样的研讨会已经开展了几年,有多人参加,已毕业六届,研讨会的形式得到了所有参加者的认可。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 位论文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研究生的位论文研究占研究生习阶段时间的一半以上,是研究生开展科研究工作的成果结晶,也是研究生能否获得位的重要依据。位论文的质量综合体现了研究生运用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位论文,可以看出研究生是否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究的能力。因此,位论文对研究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在完成位论文的全过程中,自身具备科研究需求的信息素养非常重要。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1989年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以及有效地搜索、评估、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能力标准(2000年)规定的有关信息素养的5个一级标准为:“有能力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可以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评估和挑选信息并融入自己的知识库;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实现特定的目标;能够熟悉与信息使用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能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

本文根据对信息素养标准的解读,针对研究生位论文研究中选题、实验、写作、投稿4个阶段涉及到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设计了17个问题。随机抽取了中国科院(以下简称“中科院”)12个研究所的120位硕、博士研究生作为样本,调查研究生在完成位论文过程中信息素养现状,并针对调查反映出的信息素养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1 调查概况

1.1 问卷设计

根据对信息素养5个标准的解读,问卷内容的设计包含研究生的信息意识、获取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道德的理解5个方面。将这些内容与位论文研究的选题、实验、写作、投稿4个阶段结合起来,设计了问卷框架,如表l所示:

选题阶段题目设计涵盖了题目来源、信息查找、筛选方法等,由于这一阶段是位论文研究的初始阶段,需要大量查找、阅读、筛选信息以了解课题背景知识,因而这一阶段是信息素养集中体现的阶段,共设置有7个题目。实验阶段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信息持续追踪与科数值的查找方式上,共两个题目。写作阶段设置了一个题目,调查研究生认为这一阶段最为困难的问题。投稿阶段设有一个题目,调查了解如何选择投稿期刊。还有一些问卷题目涉及到位论文研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因而都归于综合类,共有6个题目。

问卷中所有问题均包含4―5个选项,且都为不定项选择。调查对象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勾选符合的选项。如果提供选项均不符合调查对象实际情况,则可在“其他”选项中补充说明。

1.2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光电研究院等12个研究所的硕、博士研究生共123人作为问卷发放对象。调查对象中,博士研究生为61人,占总人数的51%,硕士研究生为54人,占总人数的46%,还有4人未填写相关信息,占总人数的3%。如图1所示: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7.56%。各研究所回收的问卷份数,如表2所示:

1.3 调查统计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由于问卷题目均为不定项选择,统计时以“选项被选次数/120”这一数值代表选择这一选项的研究生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因此,同一题目下各个选项所占比例之和可能大于1(调查对象多选的情况下)。对于所有题目,若“其他”选项无人选择,则在图表中不显示。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选题阶段结果分析

2.1.1 位论文选题来源43.33%的研究生由导师直接指定位论文题目;50%的研究生为导师给定方向后自选;5.83%的研究生完全由自己选题。这一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研究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判断进行选题。如图2所示:

2.1.2 自主选题情况仅有31.67%的研究生在自主选题时对所选题目有把握;24.17%的研究生认为信息太多,无从下手;49.17%的研究生能够选出几个方向但无法确定选题(见图3)。从这一结果看出,约七成的研究生对于选题没有足够的把握,选题对于研究生来说依然具有很大的难度。

2.1.3 了解背景信息常用方法 检索“术搜索引68.33%;导师、长等专家的经验也是重要的信息提供渠道,占35%;而利用传统的专著、图书来获取信息所占比例较少,为24.17%。从结果看,许多研究生了解位论文背景的方法比较灵活,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来获取相关信息(从大部分为多选可以看出)。鉴于调查对象为中科院研究生,他们对专业数据库的使用率相对比较高。如图4所示:

2.1.4 检索信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选择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的研究生占82.5%;首先考虑找该领域作者、机构文献的研究生占25%;仅有19.17%的研究生会首先考虑确定科范围、信息源(专著、期刊、专利等)及时间范围。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在检索位论文课题信息时比较盲目,并未经过仔细考虑。如图5所示:

2.1.5 首先检索的信息源 在检索位论文课题背景信息时,64.17%的研究生首先检索的信息源为全文数据库;26.67%选择最先检索文摘数据库;20.83%的研究生最先检索网络资源;10%的研究生最先检索特种文献(专利、标准、会议、报告等)。结果表明,文摘数据库作为选题时重要的信息源,并未得到广大研究生的重视(见图6)。

2.1.6 筛选信息的方式 在检索到大量位论文课题背景信息时,71.67%的研究生通过阅读摘要来挑选出最相关的文献;32.5%的研究生选择阅读综述文献来筛选信息;还有32.5%的研究生通过阅读核心文献(如核心期刊文献、高被引文献、核心著者文献等)来筛选信息。结果表明,研究生筛选信息的方式主要以阅读文章摘要为主,而综述文献和核心文献这两类非常有价值的文献类型并没有得到研究生的重视。如图7所示.

2.1.7 如何确定论文创新点74.17%的研究生选择检索领域最新文献进行对比;20%的研究生直接交由导师判断;而15%的研究生未考虑过此问题。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忽略了对位论文的创新性权威验证这一关键问题。因此,图书馆应该关注中科院研究

生群体,主动为他们提供位论文的查新检索服务。如图8所示:

2.2 买验阶段结果分析

2.2.1 持续追踪新信息渠道76.67%的研究生通过定期检索数据库、期刊来持续跟踪新信息;20%的研究生会通过关注专业门户网站、论坛、科家博客等方式来维持信息的及时更新;14.17%的研究生利用RSS.Feed、alert、Google reader等来定制最新信息。结果表明,信息定制、alert功能等这些高效的信息追踪方式并没有在研究生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专业门户、论坛、科家的博客等也较少被关注,如图9所示:

2.2.2 数值、事实型数据查找途径 85.83%的研究生选择了利用搜索引擎或网络免费资源来进行查找;39.17%的研究生考虑了查阅参考工具书、手册(纸本或数据库);还有21.67%的研究生选择从同行处获取。结果表明,目前研究生查找数值、事实型数据大部分依赖网络资源,而较少利用专业的手册和工具书。如图10所示:

2.3 写作阶段结果分析

这一阶段研究生碰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发现问题,拟定论文的写作路线(46.67%);总结、凝练创新点(43.33%);概述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30%);实验验证、数据分析(15%)及其他(1.67%)。其他选项上,主要是文献管理软件不熟练以及基础知识不牢固等。如图11所示:

2.4 投稿阶段结果分析

这一阶段考察了研究生选择投稿期刊的主要途径。51.67%的研究生投稿由导师指定期刊,而其余研究生则需要通过自己判断选择。方法主要有长、同推荐(44.17%);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排名选择(30%);根据引用的参考文献,综合考虑期刊的方向、影响因子和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等方式。如图12所示:

2.5 综合部分结果分析

位论文完成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研究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整个过程中。这部分题目对位论文过程中一些能够反映研究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行为、信息道德等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2.5.1 位论文研究过程最难的阶段对于位论文研究过程的4个阶段,46.67%的研究生认为选题阶段最为困难,其次是写作阶段(40.83%)。实验阶段(16.67%)和投稿阶段(10.83%)的难度相对要小一些。这说明选题和写作这两个对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的阶段对研究生来讲难度较大。如图13所示:

2.5.2 查找、利用信息时的主要困难 在查找、利用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无法获取全文(57.50%);信息量太大(38.33%)以及缺乏最新信息获取的渠道并列第二(38.33%);最后是信息获取费用太高(10%)。尽管中科院采用了多途径来保障全文的获取,但获取全文这一问题依然突出。如图14所示:

2.5.3 无法获取全文时采取的途径无法获取全文时,48.33%的研究生通过找人代查、代借获取;40.83%的研究生利用了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32.5%的研究生选择放弃该文献;另有22.5%的研究生直接向作者索取。这一结果与对医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非常相似,即无法获取全文时,最常选择的两种方式是图书馆原文传递及找人代查代借。如图15所示:

2.5.4 管理文献的方法 在文献管理上,43.33%的研究生使用了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等),这与中科院国家科图书馆购买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免费供研究生使用,并提供使用方法培训密不可分。丁香园网站对其用户(硕士生占51%,博士生占27%)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的用户从未使用过文献管理软件,进一步表明文献管理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科研究中。如图16所示:

2.5.5 如何理解信息的合理利用 71.67%的研究生将合理利用信息理解为尊重知识产权;62.5%的研究生理解为适量引用、不剽窃;28.33%的研究生理解为不恶意下载。大部分研究生对信息的合理利用都有一定的理解,仅有5%的研究生未考虑过此问题。如图17所示:

2.5.6 参加培训意愿对于是否有意愿参加研究生位论文各环节培训的调查显示:31.67%的人迫切想了解位论文各个环节的相关知识;56.67%的研究生希望了解其中的部分环节;还有21.67%的研究生希望参加,但是对时间的安排有所顾虑;仅有1.67%的研究生对此不感兴趣。与宁夏大对684名在校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相似,该校超过77%的生愿意选修研究生“文献检索课”。说明无论是中科院还是高校的研究生,都对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表现出强烈兴趣。如图18所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大致了解目前中科院研究生在完成位论文过程中的信息素养状况。选题阶段是研究生认为较为困难的阶段。特别是自主选题时,许多生感到信息量太大而无从下手,并且对自己选择的题目没有足够的把握。这与其检索行为过于简单,没有清晰考虑信息源以及在信息筛选过程中未利用可靠高效的方法有关。

实验阶段研究生持续跟踪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大都通过定期检索数据库来获取信息。利用多途径便捷地跟踪信息还需进一步加强。检索数值、数据信息时,各种纸本、电子的工具书没有很好地被利用,大多数用户依然求助于免费的网络信息。在论文写作阶段,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问题,拟定论文写作路线,以及总结凝练创新点是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主要难点。这与前期选题时对信息源是否准确选择、检索过程是否严谨规范以及信息筛选途径是否高效正确等都具有直接的联系。

文献管理软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约一半的研究生利用了文献管理软件来管理文献。投稿阶段对于研究生来说相对简单,大部分研究生由老师直接指定投稿期刊,其余研究生也可以通过长、同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判断选择出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在对信息素养的态度调查上,几乎所有的研究生对位论文过程中的信息素养相关培训表示出了积极的习兴趣。大多数研究生对于合理利用信息也有恰当的理解。

3.2 建议

3.2.1 避免盲目检索调查结果显示,选题时大多数研究生首先考虑的是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在对一个领域还没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显得过于盲目。这往往导致检索的信息过多、信息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后期还会花费大量精力对信息进行筛选。若在检索之前先考虑清楚所需信息的科范围、信息源(如专著、期刊、专利等)以及时间范围等因素,并制定相对准确的检索式,就会避免检索过多无用信息,从而使检索结果更加准确。

3.2.2 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在信息源的选择上,不同的研究阶段侧重有所不同。以选题阶段为例,全文数据库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文摘数据库由于不提供全文,数据量更大,范围更广;而专利、会议、报告等特种

文献类型,提供了领域内最新的信息以及发展动向。在选题时,检索课题信息必须保障信息查全、查准、查新。因此,文摘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会议信息等都是选题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的信息源。

3.2.3 提高筛选信息效率检索到大量信息时,如何高效地筛选出与课题密切相关的优质信息很重要。除直接阅读文献的摘要外,还可以采用一些高效的方式。通过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的过滤、分析功能可以找出某一领域的核心文献,包括高点击率文献、高被引文献、同行推荐文献等。此外,阅读综述文献也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国外的综述文献一般多为该领域有很强影响力的者所著,能够很好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综述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更方便地追踪该领域的研究情况。

3.2.4 确保选题创新性在调查中,大多数人确定选题创新点的方法为自行检索领域最新文献进行对比。没有人选择委托图书馆查新。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对于位论文来说非常关键,图书馆的查新服务是保证课题新颖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请导师或是同领域相关研究者辅助判断也十分必要。

3.2.5 巧用信息定制 实验阶段需要持续跟踪最新文献,随时掌握研究领域最新动向。除了定期检索专业数据库外,RSS Feed、数据库的alert功能、googlereader等信息定制途径能高效地跟踪信息。各种信息定制途径能够根据用户对信息的具体限定以及指定周期(每天、每周、每月)提供多个数据源的信息,从而省去了逐个浏览各数据库的时间,提高了科研效率。

3.2.6 重视电子工具书理工科类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查找很多数值型、事实型数据。电子工具书是一种可靠的途径。与网络信息相比,各种专业的数值型、事实型数据库的信息通常都经过验证,内容准确。如若研究领域比较边缘或是过于狭窄而难以查找到相关数值数据,从同行处获取信息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2.7 善用文献管理软件 利用一些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RefWorks等,能大幅提高写作效率。以Endnote为例,该软件能够对已有参考文献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随时方便地查找到所需文献。通过其分析功能,可以找出领域内高产作者、高影响力期刊。在文章撰写过程中,能够方便地插入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所需的参考文献格式,自动调整参考文献顺序。这些都为研究者节省了大量时间,也省去了繁琐的参考文献编写工作。

3.2.8 多途径获取文献获取文献的方法很多,当所在机构开通的资源不能满足需求时,可以借助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来满足。以中科院国科图为例,馆际互借、原文传递、随易通等服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各种专业门户网站、论坛、科家或科馆员的博客等也能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献信息。如小木虫论坛上的文献求助版块,将所需文献到平台上,大多数情况下会有人及时提供全文。通过在国外的老师、同也可获取一些国内比较难找的文献。若是通过以上途径都没有找到,直接发邮件给作者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2.9 合理选择投稿期刊在选择投稿期刊时,听取导师、长的意见很重要,他们对于整个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各类期刊的特点比较了解,能够推荐合适的投稿期刊。借助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如Web of Science)能够分析某一领域发文期刊的排名情况,这也能为投稿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通过对自身研究的分析以及对选题、撰写文章时搜集文献所属期刊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投稿接收倾向,进而找准合适的期刊投稿,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10 遵循信息道德规范在位论文研究过程中,须遵循信息道德规范,做到合理利用信息。包括:在利用数据库查询信息时避免恶意下载;在撰写期刊(会议)论文、位论文引用某种信息时,声明引用信息的出处,始终如一地使用一种适宜的引用格式;使用受专利权保护的资料时显示版权及免责声明等;此外,遵循与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相关的法律、规定、机构性政策;不把他人的作品,包括研究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成果据为己有等。

参考文献:

[1]程萍,陈静.研究生位论文质量过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武汉理工大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3):57―60.

[2]张雪霞.从位论文选题的跨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体育刊,2006(1):88―91.

[3]毕世栋.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价值与模式.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27―31.

[4]张贵荣.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100―102.

[5]成颖,孙建军,徐美凤.国外信息素质研究.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4(03):57―63.

[6]薛晓芬.网络环境下体育校研究生信息素质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86―287.

[7]徐颖.关于加强对研究所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长春师范院报(自然科版),2005(4):155―157

[8]何怡,马俊,黎小沛等.医硕士研究生信息资源需求取向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89―93.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通信专业 研究生 课程教学 分类培养 周总结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信行业是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对高素质通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推动着通信相关专业的发展。近年来,通信相关专业成为了广大考生追捧的热门专业,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多数学校的通信相关专业生源都比较好。从规模上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可以用两个“超百万”来形容:毕业研究生超过百万,在校研究生超过百万[1]。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问题日益突显:培养模式单一,师生关系冷淡,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同时,受到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通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近年来,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笔者针对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做了一系列思考。笔者主张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同时利用每周的学习和研究总结(下简称周总结)推动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期对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一定帮助,解决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分类培养,拒绝“一视同仁”

无数教育学者呼吁,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但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笔者认为要恰恰相反:对研究生应分类培养,要拒绝“一视同仁”的培养模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刚入学的研究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规划等各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笔者认为,从适应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角度出发,有必要采取截然不同的培养方式。

1. 依据基础能力进行差异培养

通信专业知识面广、理论多且抽象,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想要学好通信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刚入学的研究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方面往往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在研究生入学后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差异培养。

(1)以综述撰写为起点,完成初阶学生基础的迅速补缺

研究生的培养不是本科时的群体式教育和“广撒网”式的教育,而是要让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急需知识,即要高效率的学习。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研究生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撰写综述可谓是一条不错的措施。而且由于可选题目的灵活性,它不仅仅适用于基础薄弱的研究生,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研究生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巩固基础知识,也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首先,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可以锻炼研究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信息收集能力是其最为基础的和必备的技能,查阅文献可使这种技能得以充分的锻炼。同时,综述的撰写,也可以让研究生提前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为日后的学术成果发表作好铺垫。

其次,阅读高水平的文章,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还可以非常直接地补充研究工作所急需的基础知识。优秀的论文,特别是硕博毕业论文,往往会对相关基础知识作详尽的阐述。阅读这些优秀的论文,通过对文章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研究生能力便会发生质的飞跃。

通过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可以避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盲目性,而且还可以避免单纯看书或抽象理论公式推导带来的挫败感。对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2)以项目参与为牵引,推动进阶学生的发展

研究生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让他们掌握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对工科研究生而言,衡量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其做项目的能力。因此,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穿插着怎样去搞科研。为此,笔者主张对已经具备一定理论功底的学生,应该以实际项目参与为牵引,推动其发展,让他们在具体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切实的提高其科研技能。

相比本科学生,研究生应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这要求他们不但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同时要有严谨的科研思维及熟练的科研技能。对于刚着手项目的研究生来说,导师在初期的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研究生在初期的行为和习惯将会对他们日后的研究工作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笔者看来,科学研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从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结果,到修改方案、再次循环,直至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很可能要面临无数次的跌倒和失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要做的事,就是让这种循环迭代的次数尽可能的减少,特别是对刚着手项目的研究生,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最短的路径得到最为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看着他们徘徊在越走越远的弯路上。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他们日后的科研工作而言,是一种可以效仿的成功经验。因此,导师的适时指点和恰当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刚着手项目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应首先传授他们良好的科研方法和项目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能来自于导师的长期积累,也可是借鉴他人的成功方法和经验),待他们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方可放心的让他们投身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

2. 按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培养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研究生的个人意愿,特别是研究生的个人发展规划,是导师不得不参考的又一重要指标。笔者发现,随着研究生对学习生活的逐渐适应,几乎每个研究生都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或明或暗的规划。这些规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从事技术性工作、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和继续深造。为此,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愿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1)针对从事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

针对计划在研究生学业完成后,从事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来说,研究生导师应该充分加强他们的技能培养。这一类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会加入到通信及电子相关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又或者加入到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以某高校为例,2007年至2010年间的2千多名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85%以上的研究生最终选择了在国内大型通信运营企业(如移动、联通、电信等)、电子制造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大唐电信等)和高等院校就业[2]。

从事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结合这一部分研究生毕业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应用培养,为他们今后步入企业铺平道路。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尽量多的让这部分研究生参与到来自企业的项目中去。通过这些项目的参与,他们可以感受到:相关企业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技术,自身尚缺乏什么知识,等等。从而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这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会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2)针对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

针对计划在学业完成后,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研究生而言,应加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每一年的毕业研究生中,都有一部分会加入到政府部分、公安系统、销售以及创业等队伍中。针对这一部分研究生,笔者认为,应该更多的为他们提供创造管理、组织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到研究生骨干队伍当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社会调研、科技服务、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中[3]。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锻炼其日后工作急需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针对期望继续深造的研究生

对有继续深造规划的研究生,应加强他们的学术能力培养。对于这部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首位。应积极的为这一部分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采取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拓展他们的视野,为其营造学术氛围。同时,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对于这一部分研究生的继续深造也是大有裨益。笔者认为,在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让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品德:能抵制浮躁社会风气对其自身的侵蚀[4],能拒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5]。

三、以周总结为平台,促进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

周总结,是一种对一周学习和研究工作进行汇总和自我剖析的学习研究总结形式。笔者要求研究生上交的周总结中应当包含的基本内容是:本周工作重点、每日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一周工作总结、下周工作计划。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对写周总结的作用,笔者进行过长期的探索。从长期的实践来看,坚持写好周总结的习惯,益处颇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工作有计划

从长期的实践看来,周总结能够让研究生的短期工作变得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一个研究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只有一个长期计划,甚至根本没有计划,这样很容易让其对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倦怠情绪、对工作失去热情。相反,如果制定了详细的短期工作计划,在无形中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学习及研究任务的进度,对其产生一股巨大的推动力,这就可以让其在遇到困难时不折不饶、迎难而上。

2. 实施有监督

对周总结的实施来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本身就是一套有效的监督体系。通过这份周总结,导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工作开展情况,这就不断促使学生努力去完成周总结中的计划,而不至于让工作和汇报只是流于形式。

虽然笔者并不主张指导老师和研究生之间产生所谓的对立情绪,但是笔者认为,导师具备一定的威信,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味高效的催化剂。

3. 成果有记录

周总结,其实是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成果总结。通过这种定期的汇总和问题剖析,将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对学生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奖励和肯定。积跬步,至千里;点滴积累带来的量变,在某一个点,将会爆发出质变的能量。同时,若学生在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以非常方便的查找到自己总结下来的解决办法,这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也是一种有力的技术支撑。

4. 师生有沟通

通过一份简单的周总结,导师可以充分了解研究生当前在做什么、怎么做的、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下一步打算怎么做等一系列重要信息,这可以让导师的指导工作变得更加有针对性。而导师在周总结中回复的意见或几句点评,又会对学生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这样,不但促使双方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促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感情。

四、结论

为了提高通信专业研究生教学的效率,提搞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达到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高素质通信专业研究生的需要,本文从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以及充分发挥研究生周总结作用两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文讨论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始终存在。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与教学同行共同探索,提出更有益于通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建议和方法。

1、“西华大学2011年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0TSY301);

2、“四川省教育厅符合地方需求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项目编号:700337)

[参考文献]

[1]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5.

[2]王昆.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学园,2010(15):5-6.

[3]陈闻.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3):131-133.

[4]张颖.研究生学术诚信保障体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 57-61.

[5]朱彬,刘英辉,刘念.学术不端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8): 267-270.

[6]陶成.通信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高教论坛, 2007 (1): 123-155.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7篇

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我国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缩写为D.Eng)。工程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工程科技和工程管理方面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能作出创造性成果。

二、报考条件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招生主要面向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开展,考生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 身体健康,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3. 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主持承担过重大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并实质参与和所报考领域相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三、招生领域

(一)电子与信息领域(085271);(二)先进制造(085272)

四、申请考核办法

1. 申请人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并通过网上银行缴纳报名费,系统开放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至4月20日,按照归属招生领域的研究方向在线报名,网上提交材料:

①《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复试时下载打印后携带原件;

②毕业院校的正式成绩单,复试时携带原件;

③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试时携带原件;

④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含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专著等;

⑤外语水平证明材料(CET4或CET6、TOEFL、IELTS成绩等);

⑥两封推荐信(单位推荐信、业界专家推荐信);

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⑧拟攻读工程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含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支撑开展研究的重点工程技术项目)

2. 研究生院组织学科专家组对申请人材料进行资格初审,并将结果通知相关学院。

3. 各学院组织专家组考核,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综合形式。并将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

4.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研究生院将在网上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发放录取通知书。

五、培养与学位授予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形式为非全日制。录取学校、学生及工作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三方),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人事档案关系等。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费用等均由工程博士生所在单位承担。工程博士研究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学位论文工作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能反映学位申请者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工程博士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可申请在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校其他有关要求,并经过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六、招收规模与学费标准

2018年计划招收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1名。学费总共20万元,分三年缴清,三年分别缴纳6.8万、6.8万和6.4万元。

七、咨询和联系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陈瑞球楼339室

邮编:200240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我们将教师讲授模块化分为:基础理论讲授、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两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课时。基础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讲授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信道模型、编码技术、调制技术、接入技术、交换与组网技术等,除简单回顾大学通信原理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之外,主要补充高级的通信与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专题研讨作知识准备,采用了国外著名大学通信与网络方面研究生教材【5-6】。

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部分,主要讲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科技交流、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方法与规范。文献检索向学生介绍信息工程领域常用工具,如:SCI文献索引数据库、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EEE数据库等的使用。讲授根据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等进行文献查找筛选的方法。文献阅读介绍三关阅读方法。科技论文写作讲授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语、图表、科技术语的写作方法与常用写作规范【7】。科技学术交流主要介绍PPT制作方法、演讲技巧等。

另外,在学生开始专题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自己的科研工作或感兴趣的题目,给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做学术报告的范例。在本门课开始的第一次课,我们将本学期的专题讨论内容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选择某个专题,自由组成团队,并推举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研讨内容。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但需得到老师认可。对于个别学生,老师可以指定加入某个团队或组建新的团队。

2.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约占三分之二课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现代数字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往年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对专题研讨内容进行划分,目前专题内容主要包括: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通信、深空通信、认知无线电、超宽带通信、实时通信与机载网络、扩频通信与保密通信、卫星通信与网络等。每年根据上一年教学情况,专题内容会略有调整。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题下的子专题准备研讨内容,开展学术讨论。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选择题目分工合作,查阅文献,准备PPT和技术报告。准备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技术、开放问题、自己观点、研究设想、总结等。

课堂上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利用多媒体陈述演讲内容,考察学生制作演讲文稿、组织演讲内容、演讲仪态和现场驾驭能力,教师做好记录。针对报告内容,首先发动学生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或同组成员回答和解释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争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向报告人提问,在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针对报告人的演讲文稿制作、内容组织、演讲仪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教师进行点评,对课堂中出现的学术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调研文献和思考。

3. 成绩评估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分值比例如下:期末笔试30%,演讲成绩30%,技术报告30%,课堂讨论10%。期末笔试主要考察对教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形式。演讲成绩会在每次研讨课时,随机抽取10名学生民主评议,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作为演讲成绩,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同一组的同学原则上分数相同。演讲结束后,报告人小组同学将根据演讲文稿、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独立整理和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技术报告对每个同学评分。任课教师认真批改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批改完毕并给出成绩后,会返还给同学,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到期末根据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情况,给出课堂讨论部分成绩,以便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采用综合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p#分页标题#e#

二、体会与不足

通过《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我们有下面体会:

1.结合热点进行演讲示范,提高学生对研讨课的兴趣

例如,目前IP地址资源耗尽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教师很快作了IPv6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学生不但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也学会了演讲中问题提出、知识讲授、演讲驾驭的一些技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专题研讨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养是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研讨课中的角色,首先是一个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研讨教学成败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研讨课程的教师,必须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格且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穿针引线,使课程进展顺利,并避免自身成为课堂的中心;要鼓励、接受、支持合理的各种观点;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听与讲充分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当好听众,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好阶段性课堂总结。

3.前期充分准备是学术交流成功的保障

部分同学以前很少接触外文文献,面对大量文献资料,抓不住主题,无法有效地组织好自己的报告内容,有的报告内容肤浅,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做报告时,盯着电脑屏幕念屏幕上的文字或打印出的演讲稿。有的题目大多数同学不太熟悉,出现讨论冷场现象。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所选专题领域的一两篇综述文章为基础,查阅文献,展开论述。要求小组同学事前多讨论,演讲同学事前多模拟练习。教师审查通过的演讲文稿才能进行演讲,并且演讲人在演讲前几天需将演讲文稿发给所有同学,让其他同学事先熟悉内容,对该专题感的同学还可以做进一步调研。这样演讲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

三、结束语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过程。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国际学科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平等讨论与思考,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授课资料和素材;授课时,要很好地控制时间,注意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讨课,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问能力、对话能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社交能力、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提高和改进。初步统计有95%以上的同学对这种授课方式持肯定态度。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在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22-26.

[2] 沈文捷,朱强. 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7-8): 43-47.

[3] Rodriguez-Farrar HB.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handbook for faculty,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teaching fellows [M]//Third Edition. Providence: The Harriet W. Sheridan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2008: 7-12.

[4] Fisher M.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faculty, academic staff,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Revised Edition [M]. Standord: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49-59.

[5] Bernard Skla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Person Education, 2003.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项目;研究生培养;科技信息机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为国防信息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受到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重视。文章基于项目视角对新时期国防科技信息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剖析国防科技信息领域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加强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之所以从项目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是基于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研究生培养的实际考虑。国防科技信息机构所招的研究生人数一般较少,培养方向和重点均有所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强的差异性。从项目的基本特征来看,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也都一一符合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一、项目视角下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剖析

首先,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可从大小两方面阐述:从大的方面讲,研究生培养是为国防科技信息领域培养和补充人才,使其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小的方面讲,研究生培养要确保研究生通过规定的各种考核,顺利获得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两个方面的目标从本质上是相通的,小目标是大目标实现的前提,大目标是小目标的进一步深化。

其次,要在项目视角下分析研究生培养工作,离不开对“项目组织”职能发挥的探讨。当前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培养一般实施行政管理与学习教育有机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方面,一般设立研究生部,对研究生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负责招生、基础课程设置、课程学习考核、论文开题撰写答辩等具体事务的组织实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学习教育方面,一般由业务部门安排导师或以导师组的方式(一般由3名具有导师资格的专家组成),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方案进行把关,尤其在毕业论文撰写等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给予具体的指导。

最后,项目在执行过程需要遵循某种工作程序。以研究生为主体,研究生培养有着明确的工作流程(如图l所示)。从招生(A)至毕业(I),期间要历经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确定的任务与目标,且都有着明确的节点(图1中菱形表示一般关键节点,三角形表示重要关键节点)。流程中每个阶段都按顺序进行,相互之间都有关联,若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目标的实现带来影响。

二、新时期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源开放性较差,理工科优秀学生吸纳不足

在新时期下,国防科技信息领域急需大量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因此,在招收研究生时应以理工科为主,但当前招生状况不乐观。研究生招生类型一般分为推免生与统招生两类。推免生方面生源较好,多为国内一流大学,但高校与专业分布较为集中,开放性较差;统招生方面生源较差,报考人数不多,理工科专业报考较少,上线人数则更少,有时甚至出现超过国家线即能被录取的情况。

原因分析: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国防科技信息机构对外主动宣传不够。对学生而言,其信息来源多为同一学校甚至同一专业的师兄弟之间的口口相传,从而导致学校与专业分布均较为集中。国防科技信息行业属于“软科学”的研究范畴,在理工科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处于劣势位置,再加上缺乏主动宣传,进一步导致吸引力下降和认同度不高。与普通高校相比,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招生人数过少,不少理工科优秀考生会因此不敢报考,导致国防科技信息机构对理工科优秀人才的吸纳不足。

(二)课程设置不系统,授课效果不理想

由于国防科技信息机构所招研究生大多为跨专业读研,对于相应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并不太充分。同时,又由于学校并无相应专业学科的基础课程与之相对应,在客观上就要求国防科技信息机构承担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教育工作。但由于各机构属于应用型研究单位,欠缺授课经验,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一些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基础课程,但授课内容大多局限于经验总结,缺乏数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不加区分地安排课程,缺乏针对性;有的单位意识到自身不足,利用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弥补,但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情况下演变成为凑够学分而去校外选课。

原因分析:尽管存在一些客观原因限制,如教育资源有限,导师同时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等,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培养理念有所落后,未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到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目标,为方便管理而采取了“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培养不够重视,仅仅注重当前效益,忽略了长期效益;对外选课和专业课,缺乏针对授课效果的评估与管理机制。

(三)学位论文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论文定位不清晰;论文缺乏理论基础,多为国外资料的综述,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创新性;论文选题紧扣国防科技领域发展前沿的较少,未能考虑国内需求,研究成果缺少应用价值;论文在写作手法、架构安排和语言运用上摆脱不了研究报告的影子。

原因分析: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偏低有客观原因存在。不少导师思想观念陈旧,对研究报告与学位论文之间的差异没有客观清晰的认识,运用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去指导论文撰写。当前,国防科技信息机构在定量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方面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致使学生在理论方法方面基础薄弱,造成论文看起来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没有深度。在管理方面,不少机构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流程存在不规范、时间节点不清、缺乏中期检查等问题,并且论文评阅专家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选取有待进一步优化,论文评阅缺乏客观性、科学性。

(四)项目组织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双轨制”管理模式下,研究生的个人素质与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而在招生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研究生部与导师等外部组织效能的发挥是决定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研究生部与导师、研究室之间缺乏充分的协调,“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极易造成研究生的“三不管”现象,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原因分析:现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已经证实能比较确实有效地实现研究生质量培养目标,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导师与研究生部之间,研究生部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部与研究室之间交流不及时不充分,是导致“三不管”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目前,多数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缺乏完善的导师评估与激励机制,再加上导师同时也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时间并不充裕,这样就导致了某些导师对研究生重视不够,无法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三、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明确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优秀生源作为录取对象

若把研究生培养工作视为一个项目,那么招生就是立项的过程,尤为重要。国防科技信息机构要敢于走出去,主动宣传自己,吸引更多优秀的理工科生源投身于国防科技信息行业。招生宣传要有的放矢,从机构的人才需求出发确定相关一流学校和一流专业,宣传方法做到因学校制宜、因专业制宜。宣传时要注重宣传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特殊地位和工作价值,努力招到那些对国防科技信息工作认同度高,愿意为国防科技信息事业奉献青春的优秀学子。

(二)因人制宜,为每名研究生都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人数并不多,每名研究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为其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培养质量的提高,避免“一刀切”似的培养方案。所谓个性化培养方案并不仅仅是指课程设置个性化,而是涵盖培养方向、方法、计划与目标等全方位的个性化。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充分发挥项目组织的效能,由研究生部负责组织引导实施,导师(组)在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等基础上做出具体培养方案,旨在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潜力。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使得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对自己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位,初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有充足的时间在某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交流,而不是直到写论文时才匆忙确定一个研究方向,结果费了好大劲,论文质量又不高。

(三)紧扣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紧扣培养目标,依据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予以确定。国防科技信息机构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研究生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也可以改变专业基础课现有的授课模式,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紧跟领域发展前沿,多鼓励研究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钻深吃透,关注热点,追踪前沿,多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在课程设置时还应与高校相合作,利用高校在数学、外语、方法论等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优秀资源,可以迅速且有效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的水平。

(四)重视过程控制,重点抓好关键节点的管理

与项目管理类似,研究生培养也必须重视过程控制,抓好培养流程中一些关键节点的管理。通过这些管理活动了解培养现状,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通过抓好一般关键节点的管理来保证重要关键节点的管理效果。例如,对于论文答辩节点的管理依赖于前面的开题与预答辩的管理效果,若开题效果不好,则很难达到很好的答辩效果。因此,要着重抓好开题与预答辩,明确严格的时间节点,这样可以在答辩前留足时间对论文进行修改。关于答辩,着重强调答辩委员会成员的选取,由于在论文抽查采取的是大专业评委机制,而不是依据研究方向选择评委,所以,建议论文答辩委员会与之相接轨,也采取大评委会制度,选取多方面的专家参与论文评审,确保论文质量。

(五)纠正以往观念,充分发挥管理组织效用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光缆 数字通信 研究

我国开始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研究已经有些年头,在数字电视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数字通信工程研究还是不够的,加上整个研究体系并不完善,也没有建立完整的行业规范,使得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有重要意义。

一、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所面临的困难

1、专业人员和研究设计团队偏少

光缆数字通信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由于起步较晚,这方面的人才较少,对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研究造成了较大的阻力。加上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工作,接触到尖端技术的机会更是稀少,这对光缆数字通信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另一当面,现有的研究设计团队较少,部分团队科研力量不够,设备上的缺乏使得研究设计工作进行缓慢,最重要的是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的学术氛围尚未形成,使得很多专业人才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造成了极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2、设计研究体系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研究设计阻力较大

我国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现在还是起步阶段,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也需要一套完整的设计研究体系和规章制度。现在正是研究体系的缺少,很多小的设计团队已经陷入了单打独斗的误区中,学术交流比较缺乏,资源的不共享导致整个研究进程非常缓慢。加上没有规范的制约,存在很明显的不公平竞争,打击了部分研究者的积极性。正是由于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的良性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3、研究成本以及使用成本偏高

光缆数字通信的研究设计是为了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通信服务,但我国的数字通信工程现在仍然没能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很多人并不了解数字通信的特点和优势,使用成本偏高是主要原因,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通信数字化的进程。一方面,研究设计中需要用到许多国外的先机技术和设备,需要较高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研究的支持不足,研究资金比较缺乏,再加上部分设计机构人员臃肿,无形之中增加了研究开发的成本。如果不能把研究成本和使用成本降到合适的程度,光缆数字通信就不可能深入人心,更加不可能得到普及。

二、如何加快我国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

1、重视光缆数字通信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整个研究设计的基础,加快光缆数字通信方面人才的培养是加快通信数字化的第一步。首先高等院校应该改变培养模式,可以联合研发团队进行综合培养,让大学生就可以直接接触到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研究,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学习尖端技术的机会,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实用型人才;其次,有关部门应该支持相关科研团队的建立,并对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早日形成光缆数字通信的研发气氛;最后,在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遵循人尽其用,企业在引进人才时一定要合理,力争每一个人才都能有一个较好的发挥平台,杜绝人才资源的浪费。相信只要我们打好了人才这个大基础,整个研究设计工作将会变得又快又好。

2、加速建成合理的研究体系和规章制度

切实推进开发研究体系的建立,尽早制定完善的行业规章制度,对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研究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应该完善研发设计体系,增强各个研发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在技术攻坚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机构和人才展开研发设计。可以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交流会,使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期;另一方面,一定要尽快的完善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予以一定的处罚,情况严重的一定要取消气研发资格。在支持各个团队和企业竞争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行业内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发生,早日处理有碍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研究设计进程的人和事,为整个研究设计的展开保驾护航。

3、开发新技术,降低生产以及使用成本

为了使整个光缆数字通信真正的造福于民,我们迫切需要降低数字通信的生产和使用的成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数字通信技术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让更多的人支持光缆数字通信工程,使用的人多了,每个人的使用成本自然而然就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数字通信研究设计的进一步投入,支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自主研发,在创新的背景下,加速对国外高新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吸收,减轻对国外人才和设备的依赖程度,同时还要改善研发工艺和施工工艺,更多的使用低价实用的原材料,切实降低生产的成本,最后需要对相关研发团队和企业进行定期考核,规范研发流程,杜绝企业内部人员臃肿情况的发生,精兵简政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很重要的意义,综合种种情况来加快我国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进程。

三、总结

总之,光缆数字通信作为朝阳产业,有着非常美好的明天。数字通信技术,相比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在抗干扰和传输质量方面有着起独特的优势,加上数字通信技术适用的领域非常广,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研究设计的投入,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早日实现数字通信高速化、智能化以及小型化的研究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光缆数字通信技术必将取代传统通信技术,并且一定会深入人心,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何宁;颜永庆;王茂祥;郑彤;朱彤;;通信工程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任世洋;探讨长途光缆线路的维护和管理[A];中国通信学会200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1篇

计算机理论论信息时代高校科研人貝的信息素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计算机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中心还是围绕考纲,所以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的还是仅仅以掌握一些基本操作作为主,至于如何获取信息、怎样获取信息,如何获取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之甚少。比如,高中学生学业考试网上报名填个人信息时,只要根据括号内的例子在前面的文本框填好个人信息就行了,但许多同学对这个例子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个例子多余的,当它不存在,有的干脆坐着等老师来解决。其实他们只要动动鼠标在空文本框上点击一下,下拉菜单中也已有提示。所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2]ALA/ACRUS73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6,(4):7-12

[3]赵志宏,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05,(4):100-101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学位授予 二级学院 研究生 系统模型

1 引言

学位授予是研究生符合在校培养的各个环节要求的最终结果;因此,负责学位授予的管理部门需要收集并审核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把握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出口关。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及增长速度有了很大提高;而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岗位数却基本没有增加。以我校机、材、电、信4个学院为例,各个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在1500名左右,而各学院的研究生管理机构基本上设职员1-2名,且要担负起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及学院相关的科研管理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学位信息管理系统都比较适合一级管理模式(校级)[1-2];然而,实际中,一级学位管理部门内设机构各有分工,各有明确的工作重点,例如教学、导师管理、学科建设、学位授予、课程及成绩管理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的具体事务全部下放至二级学院,再加之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导致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管理内容幅度大和工作强度高[3],进而造成对信息的反馈和处理困难,对部分培养环节难以进行有效落实;原有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的要求[4]。

由此可见,学位管理部门,尤其是二级学院,应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搭建符合研究生二级管理的网络平台,将研究生管理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学位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工作中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5]。

本文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实际工作为例,分析了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及权限、系统使用流程及各模块主要功能。

2 系统角色及权限分析

2.1 系统角色

从我校研究生学位信息二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具有多种角色,且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该系统模型的主要角色有系统管理员、研究生、导师/论文评审专家、格式审查专家、学科负责人、主管院长、答辩秘书、答辩委员会主席。

2.2 角色权限分析

(1)研究生角色权限。该角色是系统的重要用户,具有较多的操作权限,如填写和保存人员、学位基本信息、上传电子版学位论文、在线填写答辩相关表格、查询格式审查专家、查询本人格式审查结果、根据审查结果修改论文格式、查看本人的匿名评审返回意见、在线填写“答辩材料”、下载“答辩材料”、查询本人的答辩记录等。

(2)导师审批/论文评审专家。该角色可对研究生提出的答辩申请进行审批、查新本人指导研究生结果,评审其他导师的研究生论文。

(3)系统管理员角色。该角色是这个系统的管理者,除负责系统用户的维护工作外,还具有研究生答辩环节的多项管理功能,例如审核申请答辩人员信息内容,导出申请答辩人员信息汇总表;审核答辩人员导师审批,导出导师审批通过人员名单汇总表,随机分配格式审查教师;分类上传下载的学位论文,结果上传;创建答辩组,分配答辩学生;随机或是人工分配学位论文,查看并导出匿名评审结果;导出学位信息统计,管理维护格式审查人员库、校内论文审查评委库。

(4)格式审查教师的主要权限是:查看本人需要审查格式的电子版论文、提交审查意见。

此外,答辩秘书的主要权限是在线撰写并提交答辩记录、评语等;学科负责人权限是对学生的“答辩材料”学科负责人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主管院长角色权限是:对学生的“答辩材料”主管院长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答辩委员会主席角色权限是在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

3 系统模型使用流程分析

研究生首先登录系统填写答辩申请及相关个人信息;导师进行申请表审批;管理员进行研究生答辩资格审查;审批通过后由学科负责人、主管院长填写电子签名。对学生上传的学位论文进行;如果论文符合学校规定的答辩标准,系统将把论文随机分配给各位格式审查专家。格式审查通过后,研究生参加预答辩并按答辩委员会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后,再提交论文进行盲审。盲审通过后,安排答辩相关工作,最终完善学位授予的相关信息。

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使用时的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研究学位授予的前期管理将均被该系统覆盖,从而使得繁杂的管理流程得以大大简化。

4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结合系统用户的角色权限及使用流程,依据“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设计原则,该系统应划分的主要模块及其功能描述如下。

4.1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对系统用户的增、删、改、查等功能,并可以指定用户的角色权限。系统用户的登录名统一以学生学号及教工工号为标准。用户登录系统时,系统首先根据登录名验证其对应的角色权限,并进入相应的操作界面。

此外,学生用户时,还应从其学号中提取相应的年级、专业、硕博类别等信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毕业年限的要求。

4.2 学位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对预答辩研究生学位信息的分散采集和集中管理,包括基本信息录入、答辩材料的逐页填写、误填漏填提醒、评阅书及答辩材料的打印等;最后形成授予学位人员数据表,便于学院上报学位人员授予数据库。

4.3 答辩申请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各类研究生在线提交答辩申请及学位论文的功能。

研究生登录系统填写基本信息后,上传学位论文,在线填写申请答辩人员信息汇总表、申请答辩导师审批表。学位论文上传成功后,需经过导师审批、管理员审批、学科负责人审批、主管院长审批后,系统将通过知网的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并根据率来给出相应的结果。

论文结果的评判算法为:在扣除与本人文献的重复率后,率20%以下,可以进行答辩;在20%-30%之间,申请者需要撰写相关说明,并请导师、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签字;在30%以上,则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答辩申请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4.4 格式审查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格式审查过程的管理,包括格式审查专家的选取及授权、格式审查论文的分配、格式审查意见的填报与汇总等。

系统首先将参加格式审查的论文分配审查专家,并向专家发送电子邮件进行提醒。格式审查专家登录系统,查看本人需要完成审查格式的学位论文,进行在线格式审查,并提交格式审查意见。学生登录系统后,可直接查阅自己的格式审查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论文修改。

4.5 论文评阅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学位论文的网上匿名评审业务,包括内审评阅人的选取,外审评阅单位的选取、学位论文的送审、评审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评审结果的回收及汇总等。

4.6 答辩委员会创建模块

答辩委员会创建功能是系统管理员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依据要答辩的学生情况,由系统管理员创建一个或多个答辩委员会,并可指定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及秘书,以及在该答辩组进行答辩的研究生。答辩组成员及研究生可通过登录该系统,查阅与自己相关的答辩信息。

5 结语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及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一套网络平台来对与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的全程工作;经过系统梳理,构建了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并对该系统的整体使用流程、各主要模块的功能及流程进行了分析,为开发出一套符合实际、面向网络、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二级学院学位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同类系统的开发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同类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将使研究生管理人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政策研究制定之中去,进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培养机构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输送更加优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善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科技资讯,2008,(16):245-247.

[2]高志同,沈苗,来天平等.多部门协同合作下在职研究生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1:1-9.

[3]赵瑶丹.地方院校两级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58-60.

[4]冯果,田维毅,柏静.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初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26(6):41-43.

[5]王洪江,闻世宇,武瑞.对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和建议.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0):16-17,175.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2025A078);项目名称: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模型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信息 管理

0 序言

我国自1977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历经了30余年的大发展、大变革。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在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①2009年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变革时期。

研究生的教育信息管理工作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最基本的工作为研究生的学籍学历注册、学位授予信息报送,以上信息都事关毕业生和学位获得者的基本权益。从更广的角度看,信息管理工作是做好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督与管理,实施过程监控和预警机制的一项非要重要的工作,是促进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能够有效地支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全面掌控教学培养、科研、奖助学金等各方面的信息,激励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激情,监控研究生培养环节,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更能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使得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②

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特别是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提供学历证书网上查询,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广泛使用。今年,教育部将向社会推出学位证书网上查询,这对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的对策

目前,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教育信息基本通过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处理系统采集和管理。但无论信息化建设如何先进,信息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管理过程基本上是教育管理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同时,研究生教育信息种类繁多,以报送至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授予信息为例,数据项达到40种,可分为个人基本、学业和学位授予、学位论文、前置学位、获学位后去向和其它共6类,这些信息的采集涉及到招生、培养、思政、就业等高校管理部门。质量是信息工作的生命,是服务满意度的关键,要做好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工作需要将此项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即“打好一项基础,紧抓四个环节,做好三个结合”。

1.1 建立信息修正管理体制,加强管理队伍

研究生从招生录取、培养过程、答辩毕业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要求准确、客观,不得随意修改。但是,研究生在报考过程中,或某些环节中难免出现信息错报,因此应建立严格的信息修正管理制度。如学生要对如姓名、民族、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进行更改,需提出申请并提供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另外如研究生的论文题目修改,需要导师的确认。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信息工作规范化与制度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信息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在加强队伍建设时,要求工作人员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学习,钻研业务,做到信息报送客观真实、完整规范;同时要通过学政策理论、学业务知识、学实践经验,努力在业务上成为行家里手,在工作上能够得心应手,在服务上当好领导助手。

1.2 做好四个环节工作,实现信息客观准确

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客观、准确。招生现场确认环节的数据,是学生报考资格审核依据,更是被录取学生今后的基础信息。通过在新生复查过程开展个人信息的完善和校对,建立覆盖了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工作经历、个人成绩、在校期间表现和报到注册信息等方面的学生信息库,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础,能做到学生信息的集成化。通过在毕业图像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到教育部学籍学历平台核对图像信息,可以进一步加强信息准确性。而在学位申请过程中,实现学位申请网上申请、审核,各项信息从集成的学生信息库中自动对应,通过研究生的最终核对来最终实现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抓好招生现场确认、新生复查、毕业图像信息采集和学位申请四个环节的工作,是保证信息质量的关键。

1.3 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信息管理质量,以利于科学决策

如上所述,单就研究生的学位授予信息,涉及到招生、培养、思政、就业等高校管理部门。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信息管理工作中,各工作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与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培养工作和就业思政工作有机结合对提高信息质量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更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业学位授予信息、学位论文信息等,都与教学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决定了信息管理工作必须与日常的教学培养工作相结合。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起到实现网上选课、成绩登录、论文送审、学位申请等作用,学生开题时间、开题评价、中期检查情况、论文题目更改情况等都是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是相关职能部门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依据,这些信息有助于提高质量跟踪的靶向性和准确性。又如获学位后的去向信息有助于培养单位及时了解、把握各学科、专业的就业饱和度和专业竞争力,未雨绸缪,及早做出调整专业结构的部署。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理工融合 教研结合 知识共享体系 教育信息化

在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生教育目标呈现多元化,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但研究生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却没有跟上步伐,如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更高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应区别于本科教育,但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多数只是本科课堂的简单延伸,甚至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不如本科。教案陈旧,没有结合新的学科前沿与应用、让学生自习、让博士生代课成为研究生教学中的常见现象[2]。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无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和创造力[3]。

各高校虽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创新,在培养环节中做了一些改进调整,但受传统观念和学科组织的阻力,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单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4];各院系各专业间未能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新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没有形成合理推进的局面[5]。

2.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课程教学。

在对研究生、导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调研时,绝大部分都认为课程教学环节十分重要,一些对论文、科研有帮助的核心课程,开设的标准、质量和要求甚至应该提高[6],有部分学生反映知识点的应用和学科前沿涉及太少,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

2.2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是最主要的获取学科知识的途径。课程学习一般只能覆盖最基本的知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运用到的学科知识与方法,大部分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学生的讨论学到的。

2.3学术交流。

学生在参加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了解到所学学科的前沿领域及新的理论和方法。南京理工大学有针对研究生的定期学术交流论坛,且每个学院都会举办“学术交流月”,但大部分学术交流活动参与者是博士生,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学术交流仅仅停留在课题组定期举行的学术研讨。

2.4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体现知识运用的阶段,大部分研究生都愿意参加专业实践,但认为机会太少,希望学校和学院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学研结合的实习机会。研究生导师则认为目前专业实践现状并不好,学生实践种类杂,多数从事的实践与专业并无关系,不仅浪费时间,耗费精力,且对学术研究无帮助,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

2.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贯穿研究生培养整个阶段,是研究生训练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导师与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对学位论文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地把关,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产出质量。

2.6导师因素。

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最显著的特点,导师自身水平、指导方式、指导时间等都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前有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和“导师组”的形式,联合指导研究生培养。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因素,像制度规范、学科文化、学科组织、制度规范、资源配置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存在影响。

3.研究生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

根据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我们从构建知识共享体系,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试点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创新。

3.1理工融合,构建知识共享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科逐渐交叉融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些促使高校更加重视理工融合[7]。

理学院拥有光学工程、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力学、结构工程等学科,以理科为主,同时包含工科专业的学科设置,是实现理工融合的重要基础。

通过理工融合的课程设置,建立知识共享体系,使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有机互动、相得益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知识共享是指知识发散、吸收、交流学习、共同创新的过程。构建知识共享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积累、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构成三大部分。第一阶段是知识积累。在研究生入学至研一课程结束期间,完成知识积累,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第二阶段是知识转移。此阶段是核心环节,主要渠道有面对面接触与交流,电话交流,书面交流,数据材料交流。在此提出几种适合研究生的新型交流模式,如虚拟交流、论坛讲座、团体讨论等。该部分的实践以团队、项目为依托,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具体的科研过程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5]。时间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参与项目组课题研究、论文开题至论文中期答辩的阶段。第三阶段是知识整合,是整个体系的升华阶段,是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关键,集中在研二下学期至研三阶段。

整个知识共享体系构建过程中,研究生能够获取新知识,突破原有知识框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最终将获得的知识内在化,在知识转换、共享的过程中形成有机整体,使得个人知识不断丰富,形成学术创新的能力。

3.2教研结合,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

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主要集中在完善课程论文反馈和课程报告机制。

课程论文是研究生教学中一种较普遍的课程考核形式,但该种考核缺少任课老师的反馈,学生只看到分数,而且大部分课程反馈集中在学期末,这样的模式造成学生即使写了不少课程论文,但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仍十分有限。因此,应完善课程论文反馈机制。首先,要加强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观念转变,才会在行动上有所改变。此外,要建立起专门的课程考核反馈制度,督促教师及时反馈。对于反馈方法和策略,可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针对论文写下详细评语后通过邮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要求研究生针对论汇报和讨论。反馈的时间不应集中在期末,老师应注意日常的反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好学习的节奏,又可以将反馈分散。最后,反馈是否及时是影响教育评价反馈作用的重要因素,教师及时反馈使学生对论文内容比较熟悉,这样反馈效果较好。

课程汇报机制是指教师提前一个月将该次课程的主题向学生公布,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组织并消化资料,制作PPT进行课堂宣讲,同时留给学生提问及讨论时间,课程以报告内容和课堂表现作为综合的评分依据。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转变角色,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观能动地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过程最大化地培养了学生获取资料、整理资料、解读资料的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捕捉新的信息,更新知识十分重要,学生在准备汇报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宣讲讨论又可以形成内容的互补,同时教师能给出正确的引导、实时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停留在文字表述,而是较为立体地呈现,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资料整理能力等,在内容、专业性及态度上能看出学生明显的差异,评分标准较为客观。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知识量具有局限性,更多学生的参与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论题,这种反馈模式有助于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教学相长。

3.3实现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网络辅助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压缩课堂教学内容的总容量,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使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通过完善自主学习策略、完善网络教学系统,提出实现微课程信息化改革。由于研究生人数激增,类型多样及基础差异离散化等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材料单一,难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强,采用网络多媒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成为可能,但是由于网络学习在本校还未有实践先例,我们在理学院光学工程专业采用微课程试验,通过课堂讲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实践,以期得到研究数据,为后期网络课程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据。

4.结语

本文从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对研究生现有教育形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建立理工融合的知识共享体系,改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总结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成为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强烈的工程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生培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1-2.

[2]杨旌,吴鹏.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0-172.

[3]袁博.论研究生课堂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的错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25-28.

[4]李l东,李敏,欧阳琼,林志彬.研究生课程学习新模式的尝试及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58.

[5]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80.

[6]刘春惠,李秀峰,党传升.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2004:72-77.

通信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知识能力;视觉形象;感悟

岩土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技术,要求学生通过现场实践的视觉观察和问题发现与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的技能。而学生综合运用各门知识的能力差,是当前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缺少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的课题。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各个实践环节中加强和重视能力的培养。项目组先后在近十年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对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工程实战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下面将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就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方法和取得的业绩做一总结。

一、前沿理论探索与生产实际问题的结合

1.视觉形象与思维感悟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方面,在着重探索现代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重点介绍当前生产实际问题与当代现有理论方法不匹配问题,注重前沿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一体化的概念,适应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原则。具体方法是积极改进传统授课模式,由过去单纯理论授课,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使部分纯讲解变为更加形象生动的可重复再现的学术问题分解、解决问题方案效果分析及其不利因素分析、以及当前理论的欠缺,整个过程全部由视觉图形动态演示,其启发效果和学生思维、思考有机结合;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材建设,部分课程建设了配套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站,方便学生下载课件、及时了解课程相关信息、并大量讲授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目前生产实际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2.网络资源利用。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电子资源,多渠道、宽口径收集工程和科研领域的最新信息,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常讲常新,改善教学效果。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工程照片和录像,增加信息量,使课堂教学信息化。

3.学术体系与生产问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实践与学术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首先多带学生到生产一线,查看现场实际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找出相关理论方法,然后针对现有理论方法解决问题存在的不足,提出理论方法的完善步骤,再探索其通用性。主要做法是增加了开放性实践研究项目,如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科技专题讨论、实际工程问题讨论与科研方法的研究等;并与校内外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验室进一步延伸到实际工程中去,构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环节训练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逐渐深化,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学术思维的基本方法。通过前面各个环节的锻炼,学生初步具备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后进入了毕业论文的提升阶段。在毕业论文中着重研究较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运用能力。

4.构建满足专业需求的实践创新体系。以培养现代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认知实习、感悟实习和参与实践为主,以现场工程实践、系列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等载体为辅,增强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和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活动,突破研究生思维定式,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在实现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的同时,促进对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①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这些科技活动的选题一般与学科热点和前沿问题结合紧密、难度和规模适中且过程完整,为研究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②积极组织研究生深入现场参观工程案例,参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讨论、方案论证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进一步结合。③研究生学术涉猎局限性决定了思维方式太窄,为了使研究生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拓宽学术视野,我们定期聘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增加前沿学术问题信息量;定期举办学科组学术讨论、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科组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研究生们通过亲自作大会报告、提问、答疑和教授点评等环节来交流和展示创新研究的感悟,凝练所学知识,深化理论水平,培养和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培养竞争、合作与交流意识。④设立奖励机制,对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国内国际重大竞赛获奖、参与的科研项目获重大突破性成果等的研究生进行表彰奖励,以此激励广大研究生,形成比、赶、超的良好学术氛围。近年来,先后有35名研究生获优秀硕士论文奖,71名研究生获优秀研究生称号。

二、培养效果

上述三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产、学、研、用”环环相系的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实验—实践—实战”培养体系。不仅为研究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基础,稳步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在实战中培养和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技术)创新的兴趣和潜力。近5年笔者所在科研团队毕业研究生16人,他们先后参加各类课题20多项;由研究生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平均每年一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同时研究生参加研究的成果申请专利9项,批准一项;研究生参加编写专著两部、编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业绩和效果,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综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单位的学术骨干。几年来,研究生共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项目31项,获得各类奖项22项,发表科技论文187篇;共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百余场次,1000余人次学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目前,研究生学术交流会已成功举办5届,200多名研究生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参与师生近千人。

参考文献:

[1]孙世国,刘向东,高振林,姜德民,宋小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C].2006年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