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

通信传输论文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进,为保证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技术构成先进的铁路通信网。主要介绍了在现实的铁路通信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铁路传输技术

1.1SDH传输技术

SDH是取代PDH的新数字传输网体制,主要针对光纤传输,是在SONET的标准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信号固定在帧结构中,复用后以一定的速率在光纤上传送。SDH是在电路层上对信号进行复用和上下。论文百事通当带着信号的光纤通ODF(光纤分配架)进入ADM时,信号必须通过O/E转换和设备上的支路卡才能下成2Mb/s的基本电信号,并经过通信电缆和DDF(数字配线架)接到用户接口或基站BTS(基站收发信机)。

1.2ATM网络传输技术

ATM是一种基于信元的交换和复用技术,即一种转换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它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传输声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每个信元有53个字节,开头的五个字节为信头,用以传输信元的地址和其他一些控制信息,后面的48个字节用以传输信息。利用标准长度的这种数据包,通过硬件实现数据转换,这比软件更快速、经济、便宜。同时,ATM工作速度有很大的伸缩性,在光缆上可以超过2.5Gbps。

在网络传输中,为了使多个用户共享高速线路,通常采用时分复用方式。时分复用方式又可分为同步传输模式和异步传输模式。在数字通信中通常采用同步传输模式,这种传输模式把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等的片段,成为时隙,一定量的时隙组成一个帧,一个信道在一个帧里占用一个时隙,一个用户占用一个或多个信道。而在异步传输模式中,各终端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时间参考,各个时隙没有固定的占用者。在ATM中时隙有固定的长度而且比较短,一个时隙传输一个信元,每一个信元相当一个分组。各信道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排列规则来占用时隙,信息量大的信道占用的时隙多。

1.3MSTP传输技术

MSTP依托于SDH平台,可基于SDH多种线路速率实现,包括l55Mb/s、622Mb/S、2.5Gb/s和10Gb/s等。一方面,MSTP保留了SDH固有的交叉能力和传统的PDH业务接口与低速SDH业务接口,继续满足TDM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MSTP提供ATM处理、以太网透传、以太网二层交换、RPR处理、MPLS处理等功能来满足对数据业务的汇聚、梳理和整合的需求。

1.4RTKGPS网络传输技术

随着GPS无验潮测深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电台数据链的传输模式已不能满足长距离RTK作业的需要。而网络RTK技术则是利用网络来取代UHF电台进行数据传输,它传输距离远,信号稳定,抗干扰性强,已成为数据链传输的新宠。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是在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GSM是一种使用拨号方式连接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利用现有通信网的设备,通过在GSM网络上增加一些硬件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体。

1.5WDM传输技术

WDM(或DWDM)是在光纤上同时传输不同波长信号的技术。其主要过程是将各种波长的信号用光发射机发送后,复用在一根光纤上,在节点处再对耦合的信号进行解复用。WDM(或DWDM)系统在信号的上下上既可以使用ADM、DXC,也可以使用全光的OADM和0XC,WDM(或DWDM)是基于光层上的复用,它和SDH在电层上的复用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通过OADM进行光信号的直接上下,无需经过O/E转换,而拥有EDFA的WDM(或DWDM)可以进行较长距离的光传输而不需要光中继。

二、接入网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部门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传输和接入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升级,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接入网技术是铁路通信中一项关键技术,由于原有用户铜缆接入的普遍性和现在光纤技术的发展,接入网建设就必须考虑通信网络的现状与发展,这就决定了接入网技术的多样化。接入网从接入方式上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

2.1有线接入技术

(1)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技术。

通过2-3对双绞线双向对称传送基群数字速率信号,传送距离为3km-5km,上行速率与下行速率相等。通过回波抵消技术实现在一对双绞线上全双工传输,通过特定的编码和调制方式提高传输质量,用多线对并行传输,以降低每对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

(2)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

它的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不相等,下行速率可高达(9-10)Mbit/s,上行速率只有数十或数百kbit/s,此技术适用于视频点播VOD系统;其高速下行信道可向家庭用户提供多路的数字图像信号及低速语音信号,而上行信道用于传送用户控制信号。ADSL的优势在于它几乎不需要对现有的对1双绞线作任何改动就可获得高传输速率。

(3)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

它是基于有线电视系统CATV发展起来的。在有线电视中心与地区中心、地区中心与光节点之间采用光纤连接,光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采用同轴电缆连接。其主要是使用副载波调制,将CATV原有的单向传输系统改造成双向传输系统。HFC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CATV网络,进行少量投资,就可形成一个支持多种业务的宽带综合业务网。

(4)光纤用户环路技术。

以光纤为主要传输媒介,根据光纤向用户延伸的距离,可以分为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大楼),FTTH(光纤到家)等。FTTB是用户接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最终理想目标,但根据现有通信发展的实际,FTTC、FTTB与铜缆相结合的用户接入,虽然是有过渡性质的折衷方案,但价格相对经济,并且在时机成熟时易扩展到FTTH,所以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2.2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网是在接入网中部分或全部引人无线传输媒介,为用户提供固定终端业务和移动终端业务。无线接入可分为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两大类。其基本结构由控制器、基站和用户终端设备构成。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微波1点多址技术、蜂窝技术和微蜂窝技术等。无线接人由于其灵活方便易于建设,目前已得到极大的重视。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集交换、控制、通信于一体,通过无线拨号的方式把一组信道自动最优地动态分配给系统内部用户,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资源和频率资源,降低系统内呼损,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首选类型。

三、结语

铁路通信网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有力工具,我国铁路引入现代通信技术还不久,对铁路通信工程建设还需要一段时间对其了解、分析和试验,对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要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为铁路通信现代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培超.浅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J].科技资讯,2008.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2篇

1.1 线性系统和多功能滤波设计

SystemView的操作图符库包含功能强大、易于使用图形模板设计模拟和数字以及离散和连续时间系统的环境.如FIR滤波器设计(包括:低通、带通、高通、带阻、Hilbert和微分)、IIR滤波器设计(包括:多极Bessel,Butterworth,Cheby-shev和Linear Phase)和FFT类型:magnitude,squared、光谱分析器、能量谱密度和相位.

1.2 信号分析、处理功能

SystemView分析窗口是能够提供系统波形的交互式分析窗口、动态探针、实时显示的可视环境.它还提供完成系统仿真、数据生成并处理操作的接收端计算器.另外,SystemView允许用户如同系统内建的库一样使用自己用C/C++编写插入的用户代码库;能自动执行系统连接检查,并显示出错的图符等特点,便利于用户系统的诊断.

2实验过程的流程及基于SystemView的电路原理模块的设计流程

实验过程流程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于SystemView仿真平台,根据原理、规律,应用软件提供的模块,设计电路,并确定电路中的各模块器件参量,运用仿真平台提供的虚拟仪器进行在线动态测量[8-14],这样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可使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接触电路,连接元件,依据电路设计要求更改相应元件参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SystemView电路模块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可按照理论要求,方便地调整和修改模块器件参量,分析各器件参量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这样将连线、测试、修改、分析、仿真结果的观察相统一,与理论描述相对照比较,把实验与理论有机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电路设计与仿真实践

以“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5]”为例进行电路设计及实时仿真.3.1电路模型分析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系统主要由脉冲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传输信道、接收滤波器和识别等功能电路组成[2,10].3.2模型搭建及仿真

启动SystemView仿真平台[14],进入设计窗口.设计创建实验电路过程如下:1)模块选取在SystemView原理图编辑窗口中,从左边的图符库中选择需要的图符,将各图符模块选取到设计窗口中.2)实验电路图符的连接将每个图符依据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电路原理模型,在设计窗口中连接起来形成如图3所示仿真电路.系统仿真电路中各图符块的参量设置如表1所示.

3)电路文件的保存电路创建完成后将该电路保存为“TEST”,以便进行调用、测试.设置SystemView系统视窗并仿真:设置“时间窗”参量:Start Time 0s;Stop Time 0.5s;Sample Rate 10 000Hz.运行系统之后,进入“分析窗”,进行观察、分析.

4仿真结果及分析

眼图是利用实验手段方便地估计系统性能时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一种图形,衡量基带传输系统性能的重要方法,借助于它可以达到有效地改善系统性能.通过SystemView分析窗“绘制新图”功能,在“System Sink Calculator”对话框中的Style和Time Slice按钮,设置好“Start Time(sec)”和“Repeat Length(sec)”栏内参量,获得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眼图.如图4所示,在低通滤波器为巴特沃兹滤波器(Fc=60Hz)条件下,当信道中噪声方差(Std Dev)为0.1V时,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眼图与噪声方差为0.3V的眼图分别如图4(a)和(b),可以观察到,“眼睛”张开情况;改变低通滤波器的带宽,如巴特沃兹滤波器(Fc=30Hz)条件下,当信道中噪声方差(Std Dev)为0.1V时,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眼图与噪声方差为0.3V的眼图分别如图5(a)和(b),直观地观察出“眼睛”的情况;当信道中噪声方差(StdDev)为0.1V,巴特沃兹滤波器的信道带宽不同时,抽样判决比较后输出的信号眼图如图6(a)和(b)所示.接收端通过抽样判决来重现基带信号,当噪声过大、低通滤波器的带宽较窄时,抽样判决就会产生错误,产生误码.通过以上眼图的观察研究,明显地得出:噪声大小对眼图的影响,噪声越小,线条越细,越清晰,“眼睛”张开越大,误码率越小.同时观察到信道带宽对眼图的影响情况,眼皮厚度反映了加入噪声的幅度和信道带宽,信道中加入的噪声干扰越大及信道越窄,眼图越模糊,越杂乱等这些较抽象的物理现象及使学生深刻理解高斯滤波器、抽样比较电路的物理功能.

5结束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3篇

1.1外部噪音

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能对无线通信传输产生干扰的因素很多,其中大部分的干扰因素来源于外部噪音,主要包括宇宙、太阳以及其余的方面,并且具备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在传输过程中,应针对性采取措施才能将其克服。另外,人为因素中的车辆、电器以及高压输电线等噪音,也是外部噪音的主要来源。这一部分噪音与频率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降低这一类干扰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屏蔽方式来降低干扰。

1.2通信设备本身

在传输过程中,因为通信设备本身的原因,也可能对传输造成一定的干扰,如,收信机、发信机扰或者是天线内部出现缺陷。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通信设备极易产生噪声,影响信号的传输。另外,由于电路内部被外界干扰物质侵入,而内部又缺少先进的过滤设备,使得杂乱的电磁波影响到信号的正常传输。对于这样的干扰,就可以通过通信设备改良的措施提高通信设备性能,有效降低通信设备自身的干扰。

1.3通信网络

各个电台发出的信号会相互影响,尤其是在同时工作时,更容易出现同频干扰、信号阻碍或者是邻道干扰,个别情况还会出现互调干扰。一旦产生这几类型干扰,就需要采取改善措施。另外,部件接触不良也会出现糊掉干扰。在某种情况下,发射系统会出现较高的辐射,如果在收机旁有大功率发射台,这样就会导致杂乱信号侵入,让回路处于饱和的状态,再加上附近干扰信号特别抢,最终引起干扰阻塞。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在距离通信机较近的区域,是因为天线的耦合而出现信号传播的阻塞。如果收到其他信号干扰,就成为邻道干扰。产生邻道干扰的主要原因是收机回路本身存在缺陷。在无线传输过程中,如果管理频率不当亦或是设备出现问题,就会有同频干扰出现,同频干扰主要是因为电台正常工作时的频率一致,由于其调制相位,最终产生同频干扰。

1.4网络间

在同一个区域之内有众多通信网络,由于通信网的不同,也会在彼此之间产生干扰,这些干扰就会影响信号的传输。面对这一类情况,就需要在组网之前勘察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周围的频点有充分地了解,才能确保组网设计的合理性。

2无线通信中传输干扰抵御的有效措施

2.1对干扰源进行详细盘查

抵御传输干扰,首先需要对干扰源进行盘查处理,确定干扰源具体的位置和具体类型,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找准问题的结症所在。但是想要盘查出原因,并非简单的事情,常常会遇到情况不明的问题,无法辨认问题所在。所以,建立在分析与研究实际环境的基础上,再配合一定的设备与仪器的支持,从细微之处出发,才能找到干扰源,实行相应的干扰抵御措施。

2.2更新通信设备

很多设备都会干扰无线通信的正常传输,如在打电话时,收音机、广播电台等处于开启状况,就会干扰手机的通信信号,使得打电话时出现较高的刺耳声音,导致手机信号接收无法全面,而收音机内也会出现杂乱的噪音。针对如此情况,就需要对通信设备抗电磁波频率的干扰能力予以更新,从接收器、调频器以及发射器等装置入手,尽可能改善其性能,之后再合理地优化无线通信设备的信号连接方式,确保其与设备相互吻合。此外,在通信设备使用时,应将其余通信设备关闭,确保信号不受干扰。

2.3创新通信技术

推动通信事业发展,离不开通信技术的创新,创新技术,无论是对解决无线通信传输存在的干扰问题,提升传输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如最近几年出现的wifi信号技术,就是一种通过无线信号将手机、PC终端以及平板电脑相互连接的技术,这样可以降低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无线通信面临的干扰,wifi是将小型智能天线与动态波束相互结合,实现信号之间的互联互通,最终解决因为环境影响而造成的信号干扰或者是中断等情况。

2.4更新通信网络系统

更新与改造通信网络系统需要通信网络共同完成升级更新改造,尽可能将不同组网之间的互调干扰降低。所以,通信网络公司首先需要改造自身的通信网络系统,尽量选择在噪音小、干扰源少的空旷地带建设信号发射塔,利用硬件设施对通信网络系统进行排查,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刻更新装备。为了让无线通信处于一个优质的“干净”环境,增强对外界环境干扰的抵御能力,就需要一个高效而又高频的通信网络系统,让无线通信网络系统能以敏捷、灵活地方式来抵御外界干扰,确保正常的无线通信信号传输。

3结束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4篇

选择最佳的位置,调节载波频率配置,均衡交通分配,提高网络质量。为了获得最佳的覆盖以及良好的维护,确保设备完好率;但要提高网络质量和优化网络参数,只做优化的功能,不能充分体现基于网络的维护。对企业服务、维护客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最终的目标只能通过优化网络维护的实施,维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传输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多年后,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设备老化,传输质量和传输速率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网络的拓扑结构是不科学的,网络维护困难,企业不能满足安全需求;网络资源的低利用率,网络管理有待加强。

基础维护做的好,可确保设备完好率,要提高网络质量,必须要优化网络参数,即进行无线通信网络优化。只有搞好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才能使基础维护的成效得以充分体现。维护为经营服务,经营为用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网上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而只有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才能实现维护的最终目标,维护工作才有实际的意义。

二、提高数据通信效率与质量

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无线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和接收节点的移动,其移动速度会更快,这是因为在高速数据传输信道的功率波动的条件。换句话说,发射机可以有一个强大的能力来传输信号发送消息,但由于发射机和转播是在快速移动的状态信息可能会被削弱,实际到达时间和削弱信息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科学和计算机工程活动,亚力山大海伦和其他研究人员,北卡罗来那大学教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提高每个节点在整个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选择最佳路径;同时选择最可靠的数据传输。海伦说“我们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数据传输速度快,且不会使信号失真。”当一个节点需要发送信息,首先需要计算从中继接收数据的强度,然后将这些数据转化成一个算法,通过计算,可以预测一个继电器是在信息的传输。此外,中继传输的强度,该算法可以看出哪一个中继节点可以发送数据。如果一个中继传输太多太快,信息和数据的质量将受到影响,同时如果数据传输速度太慢,网络将无法运行,无法提高效率高。

三、结束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5篇

1.1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定义计算机通信技术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来实现信息资源在计算机同终端设备间或者计算机同计算机间以数据形式进行传递的一种现代化通信手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中应用得越发广泛,如今正以其对庞杂信息处理、传递和利用的便捷与高效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原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用计算机语言二进制数中的0和1来表示高压电平的转换方式,把电信号初步转换成逻辑信号,再把所有的信息用具差异性的二进制序列予以表示,即用二进制数中0和1的比特流电压来表示信息数据,产生的脉冲电流通过通讯设备来完成数据的传输,达到通信功能。

2计算机通信中的传输控制技术研究

2.1数据传输技术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处于OSI七层协议数据链路层下半部分,主要负责连接与控制物理层中的物理介质。进行数据发送时,该协议可预判发送数据可能性,若能发送则在数据上附加部分控制信息,最终将数据和控制信息按照规定方式发送至物理层;进行数据接收时,协议在判断输入信息内容未发生传输错误的前提下,将原先附加的控制信息去掉,将数据发送至LLC层。MAC在传统有线局域网与当前无线局域网中均得到广泛应用,MAC层中,数据传输技术分为包含总线争用技术与令牌控制技术的主导技术和其他辅助技术,辅助技术须得配合主导技术一同使用。以下主要针对数据传输技术的代表性主导技术进行简要介绍。(1)CSMA技术。作为一种总线争用技术,CSM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利用分散式的控制方法来使附接总线附近的各节点以竞争方式来获取总线使用权,任意节点无特定发送时间,节点向总线发送数据具随机性,通过侦听检测媒体空闲状态来决定是否发送数据,若总线处于忙碌状态则需延迟发送时间。该技术的优点是技术易实现、响应较及时,缺点在于数据发送效率不稳定,网络负载一旦增大,发送时间就会增长。(2)集中式轮询技术。轮询技术是实现集中式数据控制的主要方法,分为传递轮询与轮叫轮询,前者主机通过向某子站发送轮询信息来检测该子站是否无数据传输或完成数据传输,再向其临站发送轮询,以此方式依次处理所有站点,控制最终回到主机;后者主机则是按照顺序逐个询问各子站是否存在数据。(3)分散式令牌技术。实现分散式控制的方法主要是令牌技术,作为最典型的令牌技术,令牌环网的基本原理是网上各主机地位平等,只有获得令牌的主机才能发送数据。

2.2差错控制技术(1)ARQ方式。数据接收端一旦检测出差错,就会设法通知发送端对码字进行重发,直至接收到正确的码字为止。ARQ方式中使用检错码,只可检测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差错,依靠双向通道把差错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并且要求发送端设有数据缓冲区来储存已发送数据,以便对出错数据进行重发。(2)FEC方式。与ARQ方式相比,FEC方式中数据接收端不但可以检测出差错,还能对二进制码元中发生错误的位置进行判断,从而对差错加以自动、及时的纠正。该方式中使用的是纠错码,无需反向通道来传输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无需设置数据缓冲区来储存原始数据,但与ARQ相比,其编码效率较低,且纠错设备较为复杂。混合纠错是将以上两种纠错方式进行综合,传输设备较为复杂,不作重点说明。

3计算机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控制技术实施要点

3.1传输控制软件的功能模块松散耦合设计数据传输控制服务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信道检测与优选、协议封装与解析、信息与安全处理等,各模块之间的选择和配置可根据数据传输具体需求来定。功能模块松散耦合设计突破了以往设计中存在的功能模块间相互依赖、边界不清的紧密耦合限制,增加了各功能模块的独立性、可调性,并给予了系统集成人员安装功能构建的可选择性,使功能模块更符合信息传递要求,维护人员也能准确发现问题所在,对网络传输控制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和优化。

3.2传输控制软件的信息传输的跨平台设计跨平台设计能使程序语言、硬件和软件设备在不同硬件架构的计算机上或不同的作业系统内实现无障碍运作。信息传输的跨平台设计主要包括信息跨平台传输与软件跨平台移植,通过网络传输控制软件来封装不同平台下的驱动机制与通信接口,进而形成统一的接口,以实现对数据传输的有效管理。

3.3多协议透明封装和解析采用多个相对立协议封装和解析模块能实现协议封装和解析功能与业务应用软件的有效分离,以多协议封装和解析来使业务软件应用更为透明,核心处理技术更为简明。这种多协议透明封装和解析的实现要以上层信息安全处理软件为基础,在交换服务中完成相应格式转换,实现传输协议在传输服务层中的封装和解析。

3.4可靠与实时传输相结合不同类型信息在传输要求的侧重上存在差异,指令类信息传输要求可靠性,态势感知类信息传输注重实时性,无线信息传输信道的特殊性对数据传输质量有较大影响,为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可在无线信道上采用三级缓冲机制,使信息数据依次经过发送缓冲区、等待区与回执等待区,增加人工确认。

4结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6篇

电力通信光传输网指的就是将光传输网络应用到电力通信中。这样的电力通信能够达到更大的传输容量、更高的稳定性和传输精准度。由于光传输网的诸多优点,使得其应用极为广泛,并且使得我国的电力网络整体效益得以提升。电力通信光传输网发展到现阶段主要构成为:环状电路和SDH环网电路两大类型。其中SDH环网络电路的传输网络结构主要有其自身的输电线走向来决定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瓶颈,并且与承载的业务存在有部分性质的矛盾。因此就要在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的基础上进行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解决其瓶颈问题,缓解存在的矛盾。

2电力通信光传输网发展的现状

2.1电力通信光输网现存问题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新形势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的先进的设备、系统、管理手段等。基于新形势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光缆和设备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来进行优化,因此我国电力通信光传输网发展到现阶段中,存在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首先,在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光缆设备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在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较多的采用的是ADSS光缆。而这类型的光缆若使用时间较长,再加上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干扰,就这致使其存在有腐蚀隐患。这样的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于我国电网建设的,阻碍着我国的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除去光缆设备这一基础设施外,光传输网络也是重中之重的。但是在现今这个社会中,我国的光传输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另一方面,在光传输网中,网络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致使网络资源受到了很大的浪费。再加上光传输网络中的设备在建成后也在逐渐的老化,因此设备的各个性能不能满足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的发展。

2.2电力通信光输网优化的必要性

在以上的陈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电力通信光传输网存在有设备以及光传输网这两方面的问题,而这两类问题还仅仅是显著存在的,在很多的细微之外任留有别的漏洞。基于此,就要求对电力通信光传输网进行优化,既就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引入。只有将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到我国的电力光传输网中,才能够进一步使得电力通信优化,获得到相应的效益,还能够促使我国的电力通信水平得到较大的进步。从另一角度来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通信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项。因此对电力光传输网进行不断的优化,并且将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引用到电力通信中,才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通信业务的要求。因此,对于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的优化已经成为了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如何将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到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也就成为了电力通信界的重中之重。

3如何将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到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

3.1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构成

要深入探究如何将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到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就首先要对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构成进行简要的分析。电力光传输网中存在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的缺陷,而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引进,能够为电力通信信息增加其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精准性。这样的优势是因为: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是采用了典型的客户端加服务器的形式,这样就能够将系统中的数据统一的储存在数据库的服务器中,而用户端计算机则进行资源管理软件的安装。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由一下几块模板构成:(1)数据库设计: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2)GIS系统,既地理信息系统。(3)系统软件体系结构。(4)硬件组成。

3.2设备管理

在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中,除去结构构成外,还需要有硬件设备,这样才能够引入到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硬件设备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将电信通信系统进行硬件配置,进而对电力通信光传输网进行修改等的操作。与此同时,还能够为其统计和分析光传输网中重大数据。而硬件设备的管理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分为传输设备、PCM设备、交换机设备等。只有将设备管理引进到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才能够为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的整体系统提供其自身的硬件设备的配置、查询以及维护信息的数据,到达统一化管理。

3.3资源管理

在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中,除去对电力通信光传输网进行设备管理外,还能够对其内部以及周边的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管理。这也就是指: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有一个报表管理模块。这一部分,能够促进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的工作人员对整个网络系统中的运行日志以及通信动态进行查询,进而对通信网络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促使工作人员根据资料和数据得出最好的传输线路的方案。在形成方案之后,就能够对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的各项可用资源进行一个合理并且精准的调度,使得传输网中的资源都能够获得到很好的利用,减少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诸多资源的浪费。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调度,这样才足以满足每个用户的电力通信业务的要求,客户得到了满意服务,才能够为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络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我国的电力通信光传输网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4线路管理

在电力通信光传输网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传输网中所用的线路了。线路遍布整个网络中,每一项线路都代表着很多的电力通信业务,牵涉到很多用户的电力通信的使用。因此对于线路的管理也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一项任务。在对线路进行管理时,通信资源管理能够达到传输电路调度一起传输线路的管理。通信资源在对电路进行管理中,是要求其建立在整个局站之间的,并且还要求在对电力通信光传输网进行操作时,要按照现有的手工业生产的各种业务流程来展开,这样就能够促使在整个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的管理中,自动地形成电路的开通方式调度单。

4结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7篇

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多种信息及多项业务的信息及时输送要求,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而且整个传输过程仅靠一台终端就可以完成,分散的边际用户也可以随时介入到传输网络中来,降低了光缆芯数的占用率。再加上通信工程传输相关的设备体积小、耗材少,有的仅有手掌般大小,极大的节约了信息传输成本。另外,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通讯工程传输设备的功能也在不断强化,很多设备增加了远端监控功能,减少了机房的建设量,提高了工程进度,降低了投资成本,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基于通讯工程传输技术的强大功能,运营商们利用传输设备的以太网信号传送和业务接入功能开发出很多信息业务类型,例如我们熟悉的ADSL宽带的接入和IP电话等业务等。同时通信设备制造商也在不断的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扩容站点设备,来增加通信网络的覆盖面,从而大大提高了通讯工程事业的发展。

二、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

以往的通信工程技术功能比较简单,只能用于信息或信号的传输,应用范围比较局限。随着通讯工程技术的发展,通信产品的一体化进程在加快,我们可以将更多的功能集中在一台设备上,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送的便捷性,因此其应用范围得打了极大的拓展。下面,我们从长途干线传输和本地骨干传输两方面对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2.1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在长途干线传输中的应用

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在长途干线传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步数字信息通讯拥有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灵活的电路以及同步复用能力,是通信传输技术应用最为普遍的。同步数字技术在技术应用、设备功能、结构等级以及传输结构等方面都有成熟的标准,大大提高了长途干线的管理性能和经济效益。同步数字体系不仅与目前所有的网络兼容,而且还可以容纳新的业务信号,实现了通信信息传输的高效和灵活化。后台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跟踪同步数字体系中的信息传输过程,实现了传输信号的无盲区覆盖,提高了长途干线的网络建设效果,受到很多用户的一致好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同步数字体系采用电域复用技术,使其只能处理临近用户的信号,在长途干线运输过程中,由于相隔距离较远,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同步数字传输体系的性能会开始减弱,降低了传输效果。为了解决该问题,一来可以提高传输的网络容量;二来可以结合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光纤频率带宽的利用率,可以实现长距离的大容量信息传输。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与同步数字体系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传输容量的几十倍的增容,保证了传输的效果。但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对信息传输稳定性和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营商们应该不断创新和发展传输技术,将发展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设备等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2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在本地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本地传输网基本上都在城市的重点区域或者中心地带密集,与长途干线传输网络有所区别,本地骨干传输网络的容量相对较小,在利用光纤资源时比较局限,一般只能从管道内进行传输,这不仅是通信工程的设计问题,更是通信工程传输部门需要面对的难题。根据经验,在通讯信息传播中利用密集波分复用性价比较高,可以将光纤资源最大化的加以利用,而且在系统升级、管理、维护方面都有优势。应用密集型光波复用系统过程中,通过技术人员的技术扩展,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成本,从而丰富其支持种类,满足社会公众的通信需求。传送数据业务时应用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对于光纤技术、骨干层管道资源比较欠缺的传输网络非常必要。网络投入运行后,故障维护人员要以实时监控网络运行为重点,不断更新原有的维护方法,确保维护好网络,同时提出各种网络优化需求。

三、结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8篇

本地传输网与长途传输网非常类似的是本地传输网中的主要节点大部分都分布在县中心或者市中心的位置,而一般以管道形式来敷设市区位置的光缆。SDH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让有限光纤资源得到更多更有效的利用。本地骨干传输网相对于长途干线的传输网具有较小的容量,该层实现环网连接几乎不需要EDFA,因此无论采用WDM还是DWDM经济价值都比较高。同时,在升级,备份,维护和管理方面,设备本身潜在价值很高,其次,其价格相对于WDM和DWDM这类大容量干线系统也是比较实惠的。如果在本地骨干传输网中用ASON与SDH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网,ASON根据G.803中规范的SDH传送网或G.872来实现光传送。但ASON跟当前的电信网络还需要进一步的融合。在目前SDH网络基础上形成多个ASON,在渐渐形成完整ASON是值得借鉴的方法。这个过程与PDH到SDH的过程过程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其中最主要的应用是市话中继站,在这个领域中光纤通信具有很大的优势。长途干线通信通过电缆,微波,卫星进行的通信逐渐被光纤通信取代并衍生出比特传输法,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优势。比特网传输法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全球通信网以及各个国家的公共电信网等。目前,光纤通信技术还应用于交通控制和监视指挥以及城镇有限电视网等等领域,在各行各业中均体现出其优势。由于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特性,光纤通信技术在光纤模拟通信系统,光纤数字通信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中均得到了利用。前者电信号的处理和光纤通信系统基本类似,后者将基带信号放大,取样,量化后再由相关设备进行调解。数据光纤通信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不同地方是在进行信号处理时不需要换码型。

3无线传输的应用

无线传输是利用电磁波进行的信息传输工作。该技术的综合成本较低,且具有较为稳定的性能。无线监控系统是无线传输技术与监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能够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及时的通过无线通讯手段来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此外还可以自动形成视频数据库,以后在检时也可以更方便。无线传输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还能够即插即用,并可以灵活组网。

4结束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多个生产领域,它们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的代名词。而计算机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作为分布交互仿真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也是造成我国信息技术与国外信息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分布交互仿真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

1.1分布交互仿真概念

分布交互仿真是一种综合性仿真环境,它一般采用协调一致的结构、标准和协议,通过网络设备将分散在各地的仿真设备进行互联,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分布性、交互性、异构性、时空一致性和开放性。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仿真成为可能;二是降低仿真成本。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可以实时计算并生成一个反映实体对象变化的三维图形环境。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实验人员不仅可以“进入”这种虚拟环境(主要是视觉听觉环境),直接观察事物的内在变化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还能通过开放式的中断处理来模拟各种随机事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1.2分布交互仿真的发展

在分布式交互仿真发展的早期阶段,通讯层和应用层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应用层,为了能将实体的数据传给其它实体,每个仿真应用都为自己所生成的实体定义了一个结构或数据块,其中包括了传送实体信息所必要的数据定义。这样的数据可称之为“不规范的数据”。可以说,这种数据定义方式完全满足了实体间数据交换的需要,但缺点是每个实体的数据定义各不相同。每个仿真应用中不但要有本地实体的数据定义,还要有其它节点的实体的数据定义,才能在接到一个数据包后按照正确的格式来理解它。当网络中要增加一个新实体时,其它仿真应用中都要增加这一实体的数据定义。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实体就要对网络中所有的仿真应用进行一次修改。

1.3分布交互方针的特征

分布交互仿真最大的特征便是没有中央服务器。分布交互仿真是严格的对等网络结构,在它里面所有数据传送给所有仿真应用,而数据的拒绝与接收依赖于接收者的需要。取消了中央服务器,分布交互仿真减少了由于一个仿真应用向另一个仿真应用传送信息的时间延迟。时间延迟严重影响网络仿真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举例说明,当一仿真应用向目标开火以后,被击中的目标必须尽可能快知道将要发生的军事行动,使其作出相应的防卫反应,通讯设备的延迟引入可能导致对方力量的加强,战场态势的变化。

2分布交互仿真中数据通信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它已成为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造成我国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与国外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分布交互仿真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使得我国的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研究存在多样、复杂以及多元化特征,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也探索。在目前的实时数据通信技术分析中,它主要包含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数据发送的可行性、方便和快捷性,信息接收系统的智能性和自动化要求。

2.1数据通信的应用现状

经过的一段时间的研究表明,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中实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仿真性能和仿真优越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给接受领域的额工作人员大大的增加了负担,使得整个管理实体数量发生了一个瓶颈。此外,在这种交互方式中,我们需要满足人们在回路上存在的仿真需要,但是对事件驱动、时间驱动上存在的仿真问题则无需要给予过多的重视和分析。

2.2实时数据通信协议分析

实施数据通信是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它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以网络通信部分和实现基础为标准的,它在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从网络的一个节点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另外一个节点,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快速、及时传递的过程,它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采用合理、简单的语言进行沟通无疑要比复杂的语言快捷的多。因此,在通信协议的制定中,它是针对网络通信为基础开展的,协议利用是否合理、科学和科学将直接关系到网络通信的实现,也决定着网络通信工作的开展。在一个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中,必须要以科学的通信标准进行控制。在目前的交互仿真系统中,常见的协议包含了TCP/IP协议,它在应用中是以传输控制协议、网络访问协议为核心,它已经广泛的被世界多个国家重视和认可。目前,HLA网关能转化各种协议使用的PDU类型:实体状态、开火、爆炸和碰撞,这些能够支持DIS的仿真器。HLA网关预定是以联邦对象模型(FOM)为依据的数据,它们放在设置文件中,且在运行时改变。另外RTI还提供询问、删除以及时间管理等服务。

3结束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传播;信息传输;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可控性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711-03

Opinion on Information Transmitter's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Control

LI Z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 China)

Abstract: Since Busheng VS. Baidu, the quarrels around network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right has been never ending. In one hand, the right holder, who admits “Red Flag Rule”, requires Network operations and service centers to bear the tortious li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Network operation and service centers, believing “Safe Harbor Rule” to evade related responsibilities, emphasize non-realization of technology. These kinds of case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but there’s no dominant ideology. In this way, totally different judgments happened in different districts. Even the same judgment in two cases, the basis and reasons of the judges are really differ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mmunicator; information transmitter; right to network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ontrol

从步升百度公司以来,围绕“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网络侵权行为”[1]研究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一方面权利请求人要求网络服务商承担侵权责任,承认“红旗原则”;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服务商大部分以 “避风港原则”精神来规避自己的责任,强调技术不可实现性。

笔者认为: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即用信息传递的社会性角度来规制此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直接导致了这一局面,应该在完善已有原则的基础上,引入技术性角度,即以信息传输是否可控作为判断传输人是否侵权的重要标准。

1 网络信息传输人

在我国立法体系中,尚未引入“传输人责任”的概念,“网络信息传输人”的概念并未确立,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传输”的定义更多涉及到技术原理,而掌控技术原理的通常是技术公司、研发机构而不是立法人员,立法人员更多的是通过法理的角度制定条文加以规制。但是这种不能深入的法律条款,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

最典型的步升诉百度案,当时在法学界、法院司法界、律师事务界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而比较微妙的是,百度公司咬死“避风港”原则,以技术上不能实现为理由应对诉讼。在今年百度文库的争议中,百度公司也同样以技术上不可行,百度公司无法分析目标文档为理由搪塞。网络上、传统媒体上,各类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反对者认为百度的行为应被视为“网络侵权”[2]行为,支持者更多的从产业发展的思路摇旗呐喊。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有两个原因:

1) 行业壁垒。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隔行如隔山”现象,法律学者更多是凭借自己的理解,以及当事人的陈述,依照法理或者行业发展的思路加以考量,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各当事方技术解释不对称。即当事方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技术原理,一方面误导视听,另一方面有利于诉讼。

笔者主张将“网络信息传输人”定义为:网络信息从特定信息源到目标信息点的传送过程中涉及的法律主体的总和。按照在信息传输各环节担任的角色不同,具体分类为:

(1) 信息人与最终接收人

(2) 网络设备服务提供商(如:中国电信)

(3) 域名或空间服务提供商(如:万网)

(4) 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如:新浪网)

(5) 寄存服务提供商(如:126邮箱、115网盘)

(6) 平台服务提供商(如:淘宝、支付宝)

(7) 搜索服务提供商(如:百度网页搜索、谷歌网页搜索)

(8) 链接服务提供商(如:hao123)

2 网络信息传输类型化分析

传输人在传输过程中的功能不同,与信息的关系也不同,并且这个关系可以承接、可以转化、可以几个关系兼一身。

2.1 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即在信息在互联网上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的过程中,传输人在此过程中仅仅提供基础服务,没有掌握也无法掌握基础线路或通道中所传输的信息内容。比如一个电子邮件从发出一直到达接收人这个过程中,中国电信等基础服务运营商所担任的角色。

2.2 寄存关系

寄存关系,即在信息在互联网上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的过程中,传输人在此过程中仅仅提供信息的短息或长期的存储服务,并且这项服务通常是应信息传输的发起方或接收方要求或协议关系而建立的。比如一个电子邮件从发出一直到达接收人这个过程中,运营126邮局的网易公司所担任的角色。

2.3 协助关系

协助关系,即信息从互联网的某一终端后,或者即时传播,或者寄存到某一存储节点后,因为信息传输人的协助使人将信息传输的更快速、更广泛或者使信息获取人可以获取相关信息或者更容易获取相关信息。比如,某学生为了书写毕业论文通过百度文库查询各类书籍、论文、文章时,百度公司与此学生建立的就是协助关系。

2.4 传播关系

传播关系,即信息从源头发出一直到最终的接受人这一过程中,传输人通过自己的存储、计算、索引、指向、下载和显示等功能服务,使得从源头出来的信息可以更快速、更广泛的信息需求人获得。比如某一网名将自己的硕士篇论文作为自有文档上传到百度文库服务器,百度公司通过分析网民上传的文件,将文件本身的信息以及文件所载内容信息存放到数据库中;而更多的信息获取人通过百度文库数据库本身的计算,可以更便捷的获得这一论文文件。百度公司于信息人或接收人之间构成的是传播关系。

“信息网络传播权”本义覆盖的法律关系仅为上述的“传播关系”,而在我们法学界、司法实务界事实上扩大适用范围到“传递关系”、“寄存关系”和“协助关系”。理清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传递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区别理解“信息网络传播人”与“网络信息传输人”的覆盖范围。

3 以信息可控性的角度对典型传输人的归责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软硬件的发展,以及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传输人对数据流的即时分析和控制已逐渐变为可能。在一些成熟传输环节,传输人通过技术手段或保护措施可非常方便地完成对信息产品的控制[3]。

下面分析一些典型的传输人环节,理清信息的传输线路图,从而证明信息的可控性。

3.1 新浪等网站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1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上图所示,在“一般数据存储的过程”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的存储在入库之前传输人可以很明确的知道信息内容(图1中的 value1 value2 value3),并且在入库的时候可以应用约束机制(图1中的check),而入库之后就当然的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查询或检索操作。

3) 结论

ISP作为传输人可以几乎不用考虑成本的实现对其所传输信息的分析、检查、过滤和后置的内容比对,对于实现信息的可控性没有技术障碍。

3.2 谷歌等搜索引擎服务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2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上面的技术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搜索引擎他的工作流程可以分解为:网络信息挖掘(图2 A区)、信息入库分析(图2 B区)、数据检索(图2 C区)。在信息挖掘阶段可同过调度中心进行第一层次的信息控制;当信息入库后,可以当然的利用数据库的本身特性,进行更高效的信息分析和后置信息过滤操作,具有当然的可控性特点;在信息检索阶段,信息传输人一方面可以对词汇进行过滤从而进行请求控制,另一方面在计算过程中不进可以依据自己的计算方案进行约束检查,更重要的是计算中心可以易如反掌的对返回结果进行二次筛选控制。

3) 结论

诸如搜索引擎等检索服务平台,在引擎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进行信息的控制。对于一些公司为了商业目的声称的“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4]的形式工作而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搪塞,通过以上分析而已当然的认为,其声明与事实不符。

3.3 金山网盘、百度文库等文件寄存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满足互联网用户移动存储大文件的需求,网络文件寄存服务商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给用户带了加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良信息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3所示。

对于图3中“A”处的详细技术流程图4。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A处的详细图示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信息传输人的文件寄存服务商,对于计算机可识别文件具有完全的分析和管控能力,对于数据流文件可以获得相当多的基础信息,足以可以进行有效的基础过滤和管控。

3) 结论

寄存服务商在完全有能力分析出寄存信息的同时,应该在确保用户隐私的同时,加重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注意义务以及不良信息的过滤义务。

3.4 优酷等视频网站

随着网络宽带的不断进步,视频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开,同时网民个性化的视频传播也是风起云涌。视频网站丰富了网络的表现形式,让网民更多、更个性的参与到网络生活中。但是网站视频不进存储个人上传的自己录制的视频,还允许用户上传自己控制的视频,这就极大的扩大了视频的范围,包括电影、电视剧、有版权要求的小型视频文件等。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视频版权的纠纷。

1) 技术流程图

如图5所示。

2) 可控性分析

通过图5的技术流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在视频上传前,视频网站已经能够通过视频上传提供的视频文件格式、名称、分类、关键词、描述等信息;同时,我们知道即使对视频文件本身,只要上传用户传输完毕,网站服务商就可以通过对应的协议,读取视频本身内置的更进一步的的相关信息。因此通过关键词和描述的信息过滤,以及后置的视频文件的分析,优酷等类似网站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监管并不难。

3) 结论

通过视频上传前的信息获取、获取后对视频文件的协议分析、已经在转码过程中的人工监管可以完美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控制。这就说明了视频传输人即视频网站运营人所主张的“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内容过滤“的主张不成立。

4 结论

从信息传输的技术角度可以更好理清问题的实质,从技术平面的角度更全面的认识技术流程,从而知道某些注意义务所对应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具备可行性,进而指导对某一问题的法律性质判断和法律责任的认定。

总之,网络信息在网络传递环节是否具备可控性是确认传输人是否需履行注意义务的基本判断标准。通过分析各传递环节的注意责任可以很好的厘定网络新词传输人的具体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2] 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5.

[3] 高富平.信息财产:数字内容产业的法律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流星余迹通信;网络结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时延模型;排队论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081(2016)11-3039-05

0 引言

流星余迹通信作为最低限度应急通信保障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通信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流星余迹信道突发性强、通信距离远、传输速率低,而且信道具有时变衰落特性[1],这使得数据传输变得不可靠。在对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的过程中,如何采用合适的传输机制以保证通信链路中的可靠传输,同时最大化传输效率,减少传输时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自动请求重传(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机制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的差错控制技术[2]。近年来,将前向纠错控制(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机制与ARQ结合起来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3],并被应用于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流星余迹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研究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时延性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析HARQ传输机制对时延性能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对流星余迹通信中HARQ机制的研究[4-5]不够充分,尤其是关于网络时延性能的研究很少。文献[6-7]分别对流星余迹通信中Ⅰ型HARQ和Ⅱ型HARQ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从吞吐量、重传率、重传次数、信道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涉及两种机制下的网络时延性能。文献[8]研究了基本ARQ技术的时延性能,并进行了建模仿真,但研究结果未必适应HARQ机制的特点,而且没有在流星余迹通信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缺乏适用性。

本文结合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以及HARQ传输机制的特点,提出了流星余迹通信中HARQ机制的网络时延模型,立足于单条链路上的数据传输过程,利用排队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基于Ⅰ型HARQ的传输时延估算模型,并引入Ⅱ型HARQ的改进机制,进而提出了基于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估算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对两种HARQ的传输时延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1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

1.1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网络模型

一个最基本的流星余迹通信结构由一个主站和一个从站组成,流星余迹通信网络可由许多这样点到点的通信结构组成。主从站之间通信通常采用半双工工作方式,而主站之间通信采用全双工工作方式。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一般包括:单主站星型拓扑结构、多主站环型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和混合型拓扑结构[9]。

单主站星型拓扑结构是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最常见的网络结构,由一个中心节点和多个子节点构成,中心节点是整个网路的核心,子节点只能与中心节点通信。多主站环型拓扑结构中,主站以环形结构相联,各主站以星型结构与若干从站相联,主站节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首尾相联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子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先经过环形结构。树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层次结构,通常由一个控制级联多个主站构成主干网,节点按层次联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进行,相邻节点或同层节点之间一般不进行数据交换。混合型拓扑结构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拓扑结构同时使用。

综合考虑各种流星余迹网络拓扑、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同时结合项目要求,本文所涉及的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网络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

本网络结构模型由4个星型网络相互联接构成,每个星型网络由1个主站和4个从站组成,主站与从站可以直接通信,从站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主站实现与其他从站之间的通信。主站与从站之间的通信方式为无线通信,通信信道采用流星余迹信道,主站之间的通信方式为有线通信。各星型网通过主站之间的互联实现网间通信。

1.2 流星余迹通信网络的差错控制要求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流星余迹信道的典型特征。流星余迹信道依赖于流星的突发性而产生,具有明显的间断性和瞬时性[1]。以欠密类流星余迹为例,其发生过程时间极短,通常在几百毫秒到1秒之间; 且信道信道时变性强,变化规律呈指数衰减特征,如图2所示[10]。

考虑到流星余迹信道的这些特点,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提高系统传输效率,流星余迹通信中的差错控制协议应当适合突发、非对称的信道特征,且综合考虑纠错与重传的收益,同时还应适当引入变速率技术[1]。近年来,将FEC与ARQ结合起来的HARQ差错控制协议由于对流星余迹信道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被广泛应用于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中。

2 HARQ传输机制和时延模型

HARQ传输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将ARQ和FEC有效结合起来,即在传统ARQ系统中嵌入一个FEC子系统,就得到了HARQ传输系统。它采用的码同时具备纠错功能和检错功能,其中FEC子系统利用纠错码来纠正经常出现的错误,而ARQ系统只在检测出少数不可纠的错误时才请求重传,这样既减少了重传次数,也确保了信息的可靠传输。实际应用表明,HARQ系统的可靠性比FEC系统强,传输效率也比ARQ系统高[11]。HARQ的系统原理如图3。

2.1 Ⅰ型HARQ传输机制

流星突发通信中的Ⅰ型HARQ的基本原理如下:发送端在探测后,向接收端发送一个能纠错同时能检错的码字序列,接收端接收到码组后首先进行检错: 如果检测没有错误则向发送端反馈确认(ACKnowledgement,ACK)信号,码组传输成功;如果检测到一个或多个错误,接收端尝试确定错误位置并进行纠错,若错误在可纠正的范围内,则通过译码器自动纠正后将码组呈送上层,若无法纠错(即译码失败),则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非确认(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信号并将码组丢弃,发送端收到NACK后重新发送与第一次格式相同的码组,接收端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接收端正确接收码组为止。其工作原理如图4[12]。

2.2 Ⅱ型HARQ传输机制

Ⅱ型HARQ机制的基本原理如下:通常采用将信息部分和校验部分分开传送的方式,发送端先将携带信息部分的码组传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对接收到的码组进行检错: 如果检测没有错误则向发送端反馈ACK信号,码组传输成功;如果检测出错,则向发送端反馈NACK信号,发送端收到NACK信号后,将携带校验部分的码组传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将校验部分与之前收到的信息部分结合起来,并对新的码组进行检错纠错。如果码组没有错误或错误在可纠正范围内,则将正确码组呈送上层;如果码组出错难以纠正,则向发送端反馈NACK信号。发送端第二次收到NACK信号以后,每次重传逐渐增加校验信息,从而使接收端合成的码组纠错能力不断增强,接收端则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正确接收码组为止。其工作原理如图5。

3.2 引入改进机制的Ⅱ型HARQ传输时延估算模型

Ⅱ型HARQ机制相对于Ⅰ型HARQ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的改进[16]:一是采用了自适应变速率思想,二是增加了冗余机制。因此,3.1节所描述的延时估算模型不能完全适用于Ⅱ型HARQ机制。针对于此,本文在3.1节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改进。

首先讨论自适应变速率方法对模型的影响。流星余迹通信中常用的自适应变速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适应编码,根据信道特性自适应地改变纠错编码的速率,即通过改变前向纠错码的冗余度改变信息的传输速率,一般保持调制方式和码元速率不变;另一种是自适应调制,保持码元传输速率不变而改变调制方式,即通过改变码元中的比特数目来改变信息的传输速率。以上两种方法中,码元传输速率均保持不变,在模型中的表现为:分组一次正确传输时间tl和分组重传时间tn保持不变,这一点与3.1节模型相同。由此可知,若分组重传n次,则等效服务时延仍与3.1节模型中相同,可参考式(3)。

4 仿真与分析

为了验证流星余迹通信中HARQ的时延性能,本文在C++仿真环境下分别对不同分组正确传输概率和分组时间长度下的两种HARQ机制延时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作了对比分析。

4.1 仿真场景设置

仿真场景设置为流星余迹通信网络中主站到从站通信过程,链路采用欠密类流星余迹信道,余迹持续时间1s,信道中的噪声类型采用高斯白噪声,Ⅰ型HARQ采用固定速率,Ⅱ型HARQ自适应方式采用三档变速率,调制方式分别采用BPSK、4QAM和16QAM,依据文献[1],上述仿真场景对应的主要实验参数设置如表1。

4.2 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仿真分别得到了两种HARQ传输时延随分组传输正确率和分组时间长度的变化规律,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比较了Ⅰ型HARQ和Ⅱ型HARQ在不同分组传输正确率下的传输时延。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分组传输正确率的提高,Ⅰ型HARQ和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均呈现下降的趋势。Ⅱ型HARQ的整体时延均比相同条件下Ⅰ型HARQ的小,当分组传输正确率较小时,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比Ⅰ型HARQ小得多,随着分组传输正确率的不断提高,两者差距才逐渐缩小。这是因为Ⅱ型HARQ的冗余机制能使传输码组的纠错能力不断增强,在链路条件不好的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传输效率,说明在分组传输正确率较低的情况下,Ⅱ型HARQ的优势比Ⅰ型HARQ更突出。

图7通过改变分组时间长度,得到Ⅰ型HARQ和Ⅱ型HARQ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两种传输机制的时延均与分组时间长度呈正相关。在分组时间长度较小时,Ⅱ型HARQ的强纠错能力不能得以体现,两者的分组传输时延相差不大。随着分组时间长度的增加,由于Ⅱ型HARQ能有效提高传输正确率,从而提高传输效率,其传输时延比Ⅰ型HARQ有了很大改善。

通过分析可知,在流星余迹通信中,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性能比Ⅰ型HARQ有明显优势,Ⅱ型HARQ对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5 结语

本文以流星余迹通信为背景,针对HARQ传输机制下的网络时延性能,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结合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特点,分析了HARQ传输机制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网络时延的构成模型。

2)从排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流星余迹通信中Ⅰ型HARQ的传输时延估算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流星余迹通信的特殊性和HARQ传输机制的特点,对流星余迹通信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以Ⅰ型HARQ传输时延估算模型为基础,引入自适应传输与冗余机制的优化特征,改进建立了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估算模型。

4)对两种HARQ的传输时延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了Ⅰ型HARQ和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随不同参数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中,Ⅱ型HARQ的时延性能优于Ⅰ型HARQ。

下一步的工作将是把本文的结论应用于更复杂的流星余迹通信网络中,提出更有效的延时估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赞,刘增基,沈健.流星余迹通信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4-28.(LI Z, LIU Z J, SHEN J.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1: 24-28.)

[2] 何先刚,夏万林,聂永萍,等.OFDM系统中的混合ARQ结构及性能仿真[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8):56-59.(HE X G, XIA W L, NIE Y P, et al. Hybrid ARQ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for OFDM system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3, 26(8): 56-59.)

[3] 李旭虹,刘燕,王安义.LTE系统下行链路中HARQ技术的研究与仿真[J].工矿自动化,2012,38(1):62-65.(LI X H, LIU Y, WANG A Y. Research of HARQ technology in LTE system downlink and its simulation[J]. Industry and Mine Automation, 2012, 38(1): 62-65.)

[4] 马志强,王建刚,郑振华.流星突发通信中的混合ARQ技术研究[J].通信技术,2011,44(10):4-6.(MA Z Q, WANG J G, ZHENG Z H. Research on hybrid ARQ technology in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J].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011, 44(10): 4-6.)

[5] MICHAEL B P, STUART D S. Variable-rate hybrid ARQ for meteor-burst commun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992, 40(1):60-73.

[6] 石会芳.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自适应链路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43-63.(SHI H F.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adaptive link in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 system[D]. 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13: 43-63.)

[7] 吴妍.流星突发通信中基于位图反馈的HARQⅡ型链路传输协议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33-50.(WU Y. Research on the HARQⅡ link transmission protocol based on bitmap feedback in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 system[D]. Xian: Xidian University,2014: 33-50.)

[8] 黎锁平,刘存明,何志鹏.无线数据传输的GBN-ARQ和SR-ARQ系统时延性能研究[J].信号处理,2009,25(3):384-388.(LI S P, LIU C M, HE Z P. Research on the delay performance of GBN-ARQ and SR-ARQ systems in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J]. Signal Processing, 2009, 25(3):384-388.)

[9] 商英俊.流星余迹信道特征与组网技术仿真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5-8.(SHANG Y J. Simulation studies of meteor burst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y[D]. 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09: 5-8.)

[10] 张金平,韩娟娟,金力军.流星余迹通信信道建模与性能仿真[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2,28(5):41-44.(ZHANG J P, HAN J J, JIN L J.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 channel[J]. Radio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2002;28(5):41-44.)

[11] 李允利.流星余迹通信系统链路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33-48.(LI Y L. Research on link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n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D]. 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09: 33-48.)

[12] 卢世军.时变信道中自适应多状态ARQ系统时延性能建模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9: 27-29.(LU S J. Delay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adaptive multi-state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system model in time-varying channel[D].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 27-29.)

[13] 唐应辉,唐小我.排队论――基础与分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37-142.(TANG Y H, TANG X W. Queuing Theory-Foundation and Analysis Technolog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137-142.)

[14] 周晓波,周健,卢汉成,等.DTN网络的延时模型分析[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46(5):960-966.(ZHOU X B, ZHOU J, LU H C, et al. Analysis of delay model in DTN[J].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 46(5): 960-966.)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通信传输问题对策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通信传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希望通信网络的效率能够更加的快速和便捷,但是现有的通信传输网络存在着很多问题,无论是通信网络的结构还是网络的资源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对整个通信传输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通信传输中影响信号的因素

(1)外界因素的影响。信号在空间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天空和地面因素的双重影响,从而降低信号的传送强度。例如天空中大气对一些信号具有吸收的作用,并且在云雾天气的时候,信号还可能被折射从而改变传输的方向,影响整个信号的传输。此外地面上的高层建筑物的阻挡以及地面的反射作用也会对信号产生影响。(2)缆线连接造成的信号损耗。缆线断面的不整齐会造成线路连接以后熔接点的不均匀,从而导致缆线内部的信号受到损耗。对于现下所采用的断线方法,无论怎样进行切割最终还是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角,造成缆线表面不均的情况出现。此外,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尘埃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线路的熔接点产生堆积甚至是出现一些气泡。这样就使得信号在传播的时候发生耗损,不仅仅是在时间上传输缓慢,甚至有的信号都无法传输到信号的终端。从而严重影响了通信传输的质量。(3)缆线弯曲造成的信号损耗。缆线弯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信号的传输方向进行改变,这种方向的改变意味着信号的传输模式也已经改变,从而大大阻碍了信号的传递质量。并且在通信传输的缆线弯曲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的信号还会直接渗透出纤芯产生一定的辐射,干扰信号按照原有的传递路线进行传递,造成信号的耗损。

二、解决信号耗损的措施

(1)改善缆线的质量和特征。缆线的质量是影响信号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保证信号传递时通信线路的质量,可以在通信线路正式开盘的时候对其进行测试。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或者是仪器来完成的,此外在进行通信线路的配盘时也需要严格要求中继段所选用材料的厂家和批次是一样的,这样缆线在相接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太大的接头耗损,保证信号传递时候的质量。(2)有效的减少缆线的弯曲。根据上面所论述的,缆线的弯曲对信号传递线路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耗损信号质量,所以降低缆线的弯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的通信施工过程中影响缆线弯曲的环节主要是在线路接头进行盘留和固定时,很容易促使缆线产生弯曲。所以我们在进行通信施工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对接头的盘留和固定,从而保证信号的安全传输。(3)采用先进的接续手段。缆线连接不均会造成信号的损耗,所以采用先进的接续手段能够帮助信号进行传递。首先应该采用先进的接续仪器,性能和质量良好的接续仪器能使接续所造成的损耗值降到最低。此外由于缆线的切割断面所造成的倾斜角会影响信号的传输,所以在进行线路的连接时必须保证线路切面的均匀性。同时还要保证缆线进行切割时外部环境的优质性。在施工之前准备好必须的帐篷、电风扇等等用品,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确保切线工具的干净和清洁,从而降低外部污染造成的信号损耗。最后还需要磨练和强化接续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无论是对线路切割的工艺还是通信线路连接的原理都要熟练的掌握。工作人员过硬的素质能够降低接续时候所存在的偏差和弯曲,还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迅速的做出判断,从而降低接续时候的信号损耗状况。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信传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们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于信号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本文从通信传输中信号耗损的成因以及解决信号耗损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让我们对影响和制约通信传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无论是通信传输的接续工作还是材料的选择都是影响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对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不断的提升通信传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树森,姜剑锋,高伟,浅谈通信传输的常见问题与技术要点[J],通信技术,2011

[2]杨莉,郭红英,浅谈光纤通讯传输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J],通信技术,2011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

认为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传输能够拓展利用新频谱资源,深度挖掘空间维度无线资源,大幅提升无线传输速率,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基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基本架构,论述了信道建模、信道信息获取、多用户无线传输及联合资源调配等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关键技术。

关键词:大规模MIMO;毫米波通信;信道信息;波束赋形

Abstract:Millimeter wave 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wireless transmission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fut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s it can expand the use of new spectrum resources, efficiently exploit the space domain wireless resourc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rate. Based on the millimeter wave massive MIMO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key techniques in millimeter wave massive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channel modeling, channe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and joint resource allocation.

Key words: massive MIMO;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s; channel information; beamforming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移动新业务需求持续增长,无线传输速率需求将继续呈现指数增长趋势。预计于2020年商用的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传输速率需求将是目前在营的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1 000倍[1]。在当前无线频谱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形下,如何进一步满足5G无线通信持续增长的速率需求,成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正广泛开展对5G关键技术的研究。5G新技术将可能涉及物理层传输技术及载波频段等多个层面[1]。在物理层传输层面,基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无线传输技术能够深度利用空间维度的无线资源,进而显著提升系统频V效率和功率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2]。而另一方面,在载波频段的层面,由于当前6 GHz以下蜂窝频段频谱资源的短缺,利用毫米波频段实施无线通信也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3-5]。

由于毫米波频段上相对较高的电波传播损耗,毫米波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早年大多侧重于短距离通信场景[5],相关的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大范围覆盖的移动通信场景。考虑到毫米波频段上波长相对较短,大规模天线阵列能够被同时装配到基站与用户侧。进而,通过大规模天线阵列所提供的较高波束赋形增益能够补偿毫米波频段上相对较高的传播损耗。因此,探索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在大覆盖移动通信场景中的应用,正在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3-6]。

针对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文献中出现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报道,这些工作涉及信道建模、信道信息获取及系统性能分析等多个方面[7-19]。从已见报道的工作可见:

(1)毫米波频段上宽带大规模MIMO信道的理论和实际建模的工作相对较少,还没有出现受到广泛认可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模型。

(2)移动场景下毫米波信道存在严重的多普勒效应,瞬时信道信息获取存在瓶颈问题;文献中所报道的传输方法大多基于准确获取瞬时信道信息的理想假设,存在实现复杂度较高等问题。

(3)统计信道信息相对于瞬时信道信息变化较为缓慢,利用统计信道信息可以辅助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设计,提升系统传输性能。

(4)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信道在波束域呈现能量集中等特性,在波束域实施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能够缓解毫米波信道的高路径损耗,同时深度利用空间无线资源,实现多用户共享空间无线资源。

由此可知,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具有挑战性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充分发掘其潜在的技术优势,需要探明典型移动场景下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模型,并在实际信道模型、适度导频开销以及实现复杂度等约束条件下,分析其系统性能,进而探索最优传输技术,解决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所涉及的信道信息获取瓶颈问题、系统实现复杂度问题以及典型移动场景下的适用性问题等。

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能够拓展利用新频谱资源,并能深度挖掘空间维度无线资源,大幅提升无线传输速率,是支撑未来宽带移动通信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1 信道建模

信道建模是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在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环境下,基站侧与用户侧均配置大规模天线阵列,信道的空间分辨率得到显著提升。此外,考虑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毫米波信道在大尺度路径损耗、空间稀疏性、多径特性以及多普勒特性等方面与传统微波信道有着显著不同。研究和利用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信道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当前,尽管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已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的理论和实际建模的研究工作较少[7-8],尚未有广泛认可的信道模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大多建立于准确已知瞬时信道信息的理想假设。为了突破这一局限,需要开展典型移动场景下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信道的统计特性分析与建模。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了一些初步的信道建模理论和实测结果,展示出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不同用户的基站侧信道统计特征模式矩阵趋于一致,仅取决于基站侧天线阵列配置[9-11]。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着重开展统计特征模式域(物理实现上可解释为波束域)信道特性的研究。一些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毫米波大规模MIMO波束域信道元素在多径扩展以及多普勒扩展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12],进一步深入开展各种典型场景,特别是大覆盖移动场景中毫米波大规模MIMO波束域信道特性分析和建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 信道信息获取技术

信道信息对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性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随着收发两侧天线数目和带宽的增加,信道参数数目显著增加。同时,毫米波频段信道的多普勒效应与传统频段信道相比更为明显。因此,信道信息获取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成为瓶颈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文献报道了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信息获取的研究工作[13,14]。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毫米波频段波束域信道的近似稀疏以及多普勒扩展特性,可以有效降低信道信息获取所需的开销[10]。进一步发展完善各种典型场景下波束域信道信息获取技术具有必要性。

统计信道信息可以用于优化导频设计,提升瞬时信道信息估计性能及系统传输性能。当前,尽管利用统计信道信息辅助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设计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统计信道信息获取的相关研究工作较少。目前已有一些文献报道了大规模MIMO统计信道信息获取的初步研究结果[15-16],然而这些方法大多并未针对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场景。利用毫米波宽带大规模MIMO波束域信道新特性,进一步开展相应的统计信道信息获取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性。

3 多用户无线传输技术

如何优化设计多用户空分多址无线传输系统,涉及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能获取的信道信息。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系统中,随着收发两侧天线数目和带宽的增加,信道信息的获取成为瓶颈问题。与此同时,传统传输方案中通常采用的正则化迫零等方法涉及到复杂的大维矩阵求逆运算,实现复杂度较高[17],这意味着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理论方法将不同于现有的MIMO传输理论方法。与瞬时信道信息相比,统计信道信息变化较为缓慢,获取开销较小。能否突破传统传输方案中信道信息获取的瓶颈问题,在发送端仅知统计信道信息的情形下,实现多用户共享空间无线资源和高性能低复杂度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文献报道了初步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在发送端仅知统计信道信息的情形下,通过适当的资源调配,在波束域施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可以以较低的实现复杂度获取相对较高的性能[16],[18]。进一步发展发展完善毫米波大规模MIMO波束域多用户无线传输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在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不仅要实现与各个用户之间的高速数据通信,还需要向小区中的所有用户发送控制信息,此时基站发送信号要具有全向特性,如何将具有全向特性的分集传输和空时编码传输理论方法拓展到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场景,实现高效的控制信息传输,值得深入研究[19]。

4 多用户联合资源调配技术

为实现多用户空分多址传输,需要高效的多用户资源调配理论方法,确定可以在同一时频资源上进行空分多址传输的空分用户组和与每个用户通信的空间资源。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系统中,基站与各个用户进行通信的空间资源通常是基站侧统计特征模式所确定的波束资源,开展利用统计信道信息的资源调配理论方法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文献中已有一些关于资源调配的研究工作报道,然而这些工作大多基于准确已知瞬时信道信息的理想假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发送端仅知统计信道信息的多用户联合资源调配技术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此外,多小区协作能够降低传输中断概率,进而解决毫米波信道所面临的传播遮挡等问题,开展多小区协作情形下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分布式低协作开销联合资源调配技术研究具有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系统中,联合资源调配所涉及的问题规模通常较大,结合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理论[20-21]探索相应的低复杂度快速资源调配算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5 结束语

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能够拓展利用新频谱资源和深度挖掘空间维度无线资源,大幅提升无线传输速率,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相关理论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信道信息获取“瓶颈”和系统实现复杂性等问题。基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基本架构,文中我们讨论了信道建模、信道信息获取、多用户无线传输及联合资源调配等毫米波大规模MIMO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ANDREWS J G, BUZZI S, CHOI W, et al. What will 5G be [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4, 32(6):1065-1082. DOI: 10.1109/JSAC.2014.2328098

[2] MARZETTA T L. Noncooperative Cellular Wireless with Unlimited Numbers of Base Station Antenna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0, 9(11):3590-3600. DOI: 10.1109/TWC.2010.092810. 091092

[3] HEATH R W, GONZALEZ-PRELCIC N, RANGAN S, et al. An Overview of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 [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6, 10(3):436-453. DOI: 10.1109/JSTSP.2016.2523924

[4] ANDREWS J G, BAI T, KULKARNI M N, et al. Modeling and Analyzing Millimeter Wave Cellular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7, 65(1):403-430. DOI: 10.1109/TCOMM.2016.2618794

[5] RANGAN S, RAPPAPORT T S, ERKIP E. Millimeter-Wave Cellular Wireless Networks: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4, 102(3):366-385. DOI: 10.1109/JPROC.2014.2299397

[6] SWINDLEHURST A L, AYANOGLU E, HEYDARI P, et al. Millimeter-Wave Massive MIMO: The Next Wireless Revolution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4, 52(9):56-62. DOI: 10.1109/MCOM.2014.6894453

[7] RAPPAPORT T S, MACCARTNEY G R, SAMIMI M K, et al. Wideband Millimeter-Wave Propagation Measurements and Channel Models for Fut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esig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5, 63(9):3029-3056. DOI: 10.1109/TCOMM.2015.2434384

[8] HUR S, BAEK S, KIM B, et al. Proposal on Millimeter-Wave Channel Modeling for 5G Cellular System [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6, 10(3):454-469. DOI: 10.1109/JSTSP.2016.2527364

[9] ADHIKARY A, NAM J, AHN J Y, et al. Joint Spatial Division and Multiplexing―The Large-Scale Array Regim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3, 59(10):6441-6463. DOI: 10.1109/TIT.2013.2269476

[10] YOU L, GAO X Q, XIA X G, et al. Pilot reuse for Massive MIMO Transmission Over Spatially Correlated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5, 14(6):3352-3366. doi: 10.1109/TWC.2015.2404839

[11] YOU L, GAO X Q, SWINDLEHURST A L, et al. Channel Acquisition for Massive MIMO-OFDM with Adjustable Phase Shift Pilo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6, 64(6):1461-1476. DOI: 10.1109/TSP.2015.2502550

[12] YOU L, GAO X Q, Li G Y, et al. BDMA for Millimeter-Wave/Terahertz Massive MIMO Transmission with Per-Beam Synchronization [EB/OL]. https:///paper/BDMA-for-Millimeter-Wave-Terahertz-Massive-MIMO-You-Gao/86b94c8c1ffff5c38b5e17b036d9a4ef92ad04be

[13] ALKHATEEB A, EL AYACH O, LEUS G, et al. Channel Estimation and Hybrid Precoding for Millimeter Wave Cellular Systems [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4, 8(5):831-846. DOI: 10.1109/JSTSP.2014.2334278

[14] KOKSHOORN M, CHEN H, WANG P, et al. Millimeter Wave MIMO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Overlapped Beam Patterns and Rate Adapt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7, 65(3):601-616. DOI: 10.1109/TSP.2016.2614488

[15] MARZETTA T L, TUCCI G H, SIMON S H. A Random Matrix-Theoretic Approach to Handling Singular Covariance Estimat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1, 57(9):6256-6271. DOI: 10.1109/TIT.2011.2162175

[16] SUN C, GAO X Q, JIN S, et al. Beam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ransmission for Massive MIMO Communication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5, 63(6):2170-2184. DOI: 10.1109/TCOMM.2015.2425882

[17] LU A A, GAO X Q, ZHENG Y R, et al. Low Complexity Polynomial Expansion Detector with Deterministic Equivalents of the Moments of Channel Gram Matrix for Massive MIMO Uplink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6, 64(2):586-600. DOI: 10.1109/TCOMM.2015.2506700

[18] SUN C, GAO X Q, DING Z. BDMA in Multi-Cell Massive MIMO Communications: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7, 65(11):2962-2974. DOI: 10.1109/TSP.2017.2675862

[19] MENG X, GAO X Q, XIA X G. Omnidirectional Precoding Based Transmission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6, 64(1):174-186. DOI: 10.1109/TCOMM.2015.2498159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模因 背诵 写作

引言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逐渐从单一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人们通常把英语学习划分为四种技能的学习,那就是听、说、读、写。说和写是学习者的主动行为,因此被称为产出技能;而听和读是被动的,所以被认为是接受技能。英语写作是一项重要的产出技能,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综述模因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 “背诵输入”这一传统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探讨背诵输入在辅助培养大学英语写作能力中的运用,希望从模因论的视角为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可操作途径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模因论

模因论 (memetics) 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根据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是模因 (meme),这一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meme源于希腊语,意为 “被模仿的东西”,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由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指文化基因。何自然(2003)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到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Blackmore,1999:66)。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通过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通过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而依据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中的具体特点,它可以分为基因型语言模因和表现型语言模因的两种方式,前者指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中“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而后者则“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开始重视模因论的研究和发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英语翻译和教学方面。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过去一些丢弃了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策略需要重新评价,甚至恢复和得到提倡。

2 背诵输入

“背诵输入”作为一种传统语言学习策略,是通过多种器官如眼脑口等多渠道多维度完成语言输入的,是集中强化输入输出语言信息的有效手段。背诵式语言输入是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而背诵和朗读能够强化语言输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理解,提高词汇、句型、固定表达的记忆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从而使其语言输入规范化。他还特别强调,二语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可理解性输入”产生的。而背诵是在对文字材料深刻理解和大量背诵的基础上,把语言精华主动固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背诵有机的融合了输入、输出。输出假设是由Swain(1995)针对输入假设提出的。他认为,与输入相比,输出使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更深刻的处理并付出更多努力。其次,输出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当验证假设的过程。再次,输出能发展学习者的自动化技能,发展学习者的会话技能,并且培养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背诵输入”还涉及有关语块(chunk)方面的理论。很多学者如Miller(1950)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不是以比特(bit,信息单位)而是以块组为单位的,而语块是指具有意义的句法单位的组合能力。认知科学家认为,块件是人类认识贯穿始终的原则。“一个块件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它把记忆中的已经形成的一套块件溶接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块件意味着递归地建立这些结构的能力,导致记忆的分机组织的产生。块件是人类记忆无所不在的特征。” 因此,大量的语块背诵,理论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二语输出方面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3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输入与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从模因论的角度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来看,“背诵输入”这一学习策略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力提倡,因为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学习者学习到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必须复制来与别人交流,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当然,对于“背诵输入”在大学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中的运用而言,模仿、复制不是百分之百的“克隆”,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运用背诵输入这一传统学习策略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关键是建立具有复制因子特征的大学英语写作模因,并作为背诵和写作时语言输入、记忆、储存、输出的最小单位。这些大学英语写作模因是涵盖语法、语义和语境的语言半成品或成品,能够被整体学习并储存在记忆中。在执行写作行为时,这些模因能够作为预制的信息单位从大脑模因库中整体提取,为写作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搭建了一个理想通道,有助于提高语言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语言整体输出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

基因型语言模因具有相同信息异型传递的特点,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模因的建立可以从结构和固定表达法的直接套用以及同义词的替换等角度入手。大学英语的主要写作文体都可以总结出一些固定的篇章结构以及固定结构常用的开头、结尾以及衔接用语, 比如常见的三段式议论文开头“Recently, there is a wide concern that…”,结尾的“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se factors above, we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表达自己观点的“As far as I am concerned,…”。这些表达法以及名人名言和谚语是可以结合与之相对应的写作结构作为背诵输入的材料,并且可以在写作中直接套用的。而通过同义词的背诵记忆和替换运用,可以将相同的意思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达到丰富写作材料和表达方法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有目标的查找搜集,借助专业写作教程和网络平台,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英语写作模因系统,通过背诵完成有效的输入,同时借助写作输出的反馈信息,完善这一系统。

相比之下,表现型语言模因则具有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的特点。针对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建立表现型语言模因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不同的语境,在同一语言形式中嵌入不同的内容,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也就是说,要解决如何避免学生背诵输入式模因复制的“克隆”问题,将写作“输出”的教学重点放在模因的重组和创新之上。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SDH;传输延时

中图分类号:TN91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The Analysis Calculation of SDH Network Transmission Delay

Yu Zhong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 the presence of delay is inevitable.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 the main causes of delay and delay typ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DH network transmission delay to calculate the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SDH ring network in the business of the theory transmission delay data.

Keywords:SDH;Transmission delay

一、传输延时的分析

传输延时,是通信传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传输网络中,延时总会产生,有的是由于传输介质自身的特性而产生,有的则是由于传输设备的处理而产生。

(一)传输延时的分类

传输系统的延时主要包括传输线路延时和网络节点设备的延时。

1.传输线路延时。

传输线路延时,无论是电信号还是光信号,其本质都是电磁场信号,而电磁场信号在一定的传输媒质中传播速度是有限的,主要取决于媒质的折射率。光波信号经过光纤的传输延时τ可以表达为下面公式(1.1),即:

(1.1)

式中c为真空中光速(3×105 km/s),L为传输距离(km),n1为光纤芯区折射率,典型值为1.48,于是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延时大致为4.9μs/km-5μs/km。由此不难看出,长距离光传输网络的延时产生主要是由传输媒质距离引起的。下列表1.1中,列举了各类典型传输介质不同的传输延时。

2.网络节点设备延时。

网络节点设备延时,是指传输过程中,传输线路所经过的节点设备或其它再生器及功率放大器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存在也会产生传输延时。

表1.2给出了典型设备的传输延时参考值,有些已经标准化,有些还没有(例如SDH设备)。

注1:随设计不同和支路口不同而异。

(二)传输延时的计算

由上述传输延时分析可得,一个信号在SDH网络中的传输延时T可以表示为下式(2.1):

(2.1)

式中 为业务上下节点SDH设备的传输延时,包括业务由支路口进入设备经处理后由设备光路口输出的延时以及业务由光路口进入并处理直到从支路口输出的延时。其与SDH设备类型和设备传输速率等级有关。目前各个设备生产厂商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统一规范。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使用的SDH设备,其设备E1口至STM―N输出端的传输延时正常值应不大于70μs,而STM―N至E1口的传输延时应不大于80μs。所以,从E1口到STM-N再由STM-N到E1口输出的传输延时有最大值为150μs。

式中 为中间穿通(无支路上下)节点设备的传输延时,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中各节点采用同样型号的SDH设备,当设备作为中间穿通节点时,其传输延时的正常值应当不大于100μs。

式中 为光信号在光纤线路中的传输延时,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延时大致为4.9μs/km-5μs/km。

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图,各节点间光缆距离如图2.1所示:

由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原理可知,设环网中任意两点间存在支路双向收发业务,则其传输往返总延时都应相同(两个节点为支路业务上下节点,其余全部节点为穿通节点)。

设此传输延时为T,则T有最大值:

=2x150μs+4x100μs+(2.8+1.9+3.4+3.0+2.1+2.5)x5μs

=778.5μs

因此,由上述分析和计算得出,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中业务传输往返总延时的理论最大值为:778.5μs。

参考文献:

[1]张文翰.SDH光纤自愈环网传输延时的计算与分析.电力系统通信,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