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

(设计)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

3.5科技创新

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论与编码;CDIO;教学探讨;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01-04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是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来研究各类通信系统的一般规律以及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统计特性的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广泛的课程。其教学过程既需要学生掌握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基础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以及通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组成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如图1所示。

信息论是现代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通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理论支撑。人们运用信息论这一工具来认知世界,不断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的变化规律,促进了多个学科领域的飞速发展。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课程涉及积分运算,矩阵运算,群、域、环的概念和理论,数值分析的理论,计算机迭代算法,香农三大定理的证明等,几乎涵盖了理工科学生所学的全部数学知识。同时课程中很多概念非常抽象,比如信息、自信息量、平均互信息等,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公式定理繁杂枯燥难懂,内容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本教学小组尝试将CDIO理念[2]引入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设计出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引入

CDIO是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至2016年,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CDIO组织,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6年1月8日至9日, “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由此拉开了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改革的序幕。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引入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中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弊端,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CDIO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CDIO包括三个核心文件: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CDIO教学大纲包括四个层级,如图2。

作为成熟的工程教学模式,CDIO制定了十二条标准,为CDIO的改革提供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指南。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本质是“实践中学习”和“基于工程的教育”的集中体现,可有效解决工程教育中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失衡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调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给出相应的教学标准,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为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本文试图将CDIO理念运用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中,探究基于CDIO理念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方法。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CDIO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学特点

通过对CDIO三个核心文件――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的学习,本文认为在CDIO工程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一)突出工程实践

CDIO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实践中学习”。即从完成工程项目中学习,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知与行的结合,将直接经验(实践)的获得与间接经验(理论教学)的学习相结合。

因此,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工程实践的设计。比如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特定的通信系统,并且给出其信道容量;鼓励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将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有效运用于理解书本知识。

(二)强调相互关联

CDIO标准中的背景环境强调关联性,这是CDIO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在加深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知识在实践中的升华,体现了“实践中学习”的本质。

因此,基于CDIO理念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工程实践(研讨、文献阅读、仿真实验等)和理论知识学习的设计与组织强调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将琐碎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实践串联起来,完成项目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体现主观能动性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在教与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和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

因此,基于CDIO理念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与学的过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将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知识讲授。

(四)强调宏观整体化

CDIO标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手段方面都体现了整体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因此,基于CDIO理念的信息论与编码的教学课程设计要立足于整体,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体现一体化,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五)评价方式多元化

依据CDIO的十二条标准,教师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来评价学习效果。

因此,基于CDIO理念组织的课程教学在评价考核方面应具有多元化特点。其中,包括考核手段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CDIO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模式构建

CDIO理念下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是在“实践中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基于项目实践进行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因此,CDIO理念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将积累的知识用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基于此,教学组进行了课程教学活动组织模式的架构和课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活动组织模式的架构

结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学组构建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各知识模块通用的教学流程模式,如图3。

课外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资料查询、收集整理完成课前预习。借助网络资源完成自主学习,比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信息论国家精品课程、MIT 开放课程,stanford 的信息论课程等。教师在课外自主学习环节,应给出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查询相关资料提供指导。

知识讲解环节不再是传统教学的灌输模式,而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点或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自主和互动式学习将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生无法感受学习的乐趣以及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因此,一级实训项目以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进行,主要完成文献阅读、撰写读书报告、总结归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y点疑点等任务。

二级实训项目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内容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专业方向,引导鼓励学生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与实践项目相关的资料等,引导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小组在协作探究后完成相应的任务,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汇报,和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可以进行组内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教师要对整节课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后,学生要撰写学习交流心得。

在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中,教师要将高级编程语言(C/C++、Java 等)、仿真软件(Matlab)和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结合起来开展适当的实验教学。例如在第8章和第9章中利用C 语言来实现Huffman编码、Fano编码、卷积码、循环码的程序设计及调试工作;在第6章中,可设计通过Matlab 仿真软件来验证采用不同的译码准则得到的平均错误概率等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将每组总结的疑难问题和重点知识进行整理,对整节课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总结。

(二)课时分配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本质是“实践中学习”和“基于工程的教育”的集中体现。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内容来看,其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包括信息论基础知识(理论)和香农三大定理(实践)两大部分内容。该策略不适于信息论基础知识(理论)部分的学习。因此,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而香农三大定理(实践)部分采用CDIO模式进行。

结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课时的安排,以两个教学周为一个学习任务周期来分配课时。

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和课时分配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整个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教师由原来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教练”,而学生由原来台下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四、教学评价方式

课程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既具有反馈功能,又具有导向功能。CDIO理念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该观念贯穿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评价方法要能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此,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考核用 “多样化、多角度全过程考核,多元化全方位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评价可以客观、全面地把握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小组间互评可以激发竞争意识以及各组内成员间的交流互动。个人自评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评价内容多元化,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笔试,而是将阅读笔记、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论文撰写均作为评价方面。

学生成绩=期末笔试(60%)+课堂互动交流(15%)+实验报告(论文、阅读笔记)撰写(15%)+小组研讨(15%)+创新性(5%)。为了充分调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有创新观点的学生可以额外加分。期末笔试可以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报告(论文、读书笔记)的撰写则可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很好地反映学生熟练应用软件的程度。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DSP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窦高奇(1981-),男,山西长治人,海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系,讲师;高俊(1957-),男,江苏泰兴人,海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系,教授。(湖北 武汉 43003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74-02

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设计理念,使得通信系统的数字化成为可能。为了紧跟通信技术和装备发展,笔者所在学校于2008年在通信工程专业开设了“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自开设以来,课程的重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DSP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同时结合当前数字通信接收机设计实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通信理论知识和数字通信系统的DSP实现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科研动手能力。然而该课程理论枯燥,若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势必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开展特色教育,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DSP技术人才是通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几年来,笔者一直积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对DSP技术的理论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课程现状

随着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DSP技术逐步发展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了解的内容。“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通信技术发展和战争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军事通信人才的保证。

本课程是学历教育通信工程专业学科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兼顾实际应用。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DSP技术的基础知识,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和开发平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学会使用汇编语言、C/C++语言、DSP代码生成与调试等相关工具,并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验中加以验证。培养学生利用DSP技术来实现数字通信中的各种功能,同时也为后续通信装备的学习和任职培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特点

1.前期课程预备知识支撑

DSP应用技术教学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前期课程理论知识,学生要掌握随机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算法,同时还应该具有C语言和汇编的编程基础。

2.课程学时少,内容多

“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包括基础知识、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和开发平台等几大部分。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丰富的硬件资源、特殊的指令系统以及汇编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编程、开发工具CCS的使用进行一一讲解,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争取用最少的学时达到最佳的效果。

3.实践性和应用性强

本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求学生从实践中掌握DSP的集成开发环境CCS的使用、DSP汇编指令、DSP片内片外资源的初始化和驱动程序、通信信号处理各种算法的实现。因此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开设需要提供DSP开发板、DSP仿真器和计算机,学生才可以在DSP实验室完成各种实验。

4.DSP芯片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

DSP芯片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不仅不同公司芯片的硬件结构、汇编指令都不通用,即使是同一个公司不同系列的DSP在系统结构、内存规模、片内外设种类、指令系统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为了及时跟踪新技术,授课内容需要随时更新,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要有较好的专业外语基础

每一系列的DSP都配套相应的英文说明书,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关DSP的中文书籍种类繁多,但大部分只是英文说明书的硬性翻译,且错误百出,极易给初学者以误导。因此采用英文原版书籍应是最佳选择,前提是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外语基础及相关知识。

基于DSP应用技术的上述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地完成DSP课程大量内容的教学任务,使该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用理论分析处理实际信号、设计实际系统的方法,是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案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DSP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DSP技术发展动态,掌握DSP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科学探索兴趣,具备敢于创新、乐于实践、善于自学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素质;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通过实验课程中电路设计、计算、搭建、仿真、验证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2.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准备。建立了科学的教学管理规范,有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手段的选用、教学准备、辅导、考核等方面;每学期要求教员有完备的教案讲稿,符合教学标准,有创新。坚持教学的过程控制,开学前进行教学检查、过程中跟班听课,召开教学分析会等,课程结束后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坚持教学示范活动、集体研究活动、教学反馈制度。

(2)教学实施。坚持按纲施训,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格执行实验预习制度及实验课堂管理及现场操作评分制度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考核。“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采用“试卷成绩+实验成绩”的综合评分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给予一个全面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4)课程总结及教学管理。依据教学要求,制订了严格的教学制度。教学档案如教学规划及大纲、教学小结、试讲记录、教学成果、各类规章制度等资料齐全,分类清晰,管理规范,有专人负责管理。

评教评学及教学总结活动经常开展,长期采取专家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内部民主评教相结合的教员评价体系,每学期要求教员的教学活动有正式总结材料;经常安排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员参加观摩课。

3.教学时间分配情况

课程总学时数为30,其中安排20学时理论学习,10学时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基础性实验占6个学时,综合设计实验占2个学时,自主创新性实验课外学时数不限,由学生自行安排,课堂验证占2个学时。

四、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建设具体步骤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的教员人才梯队。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教员素质优良、结构层次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员队伍是做好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以科研促教学,鼓励课程组教员在搞好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课题研究,用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重视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

(3)突出网络课程的作用,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网络教学的重大支撑条件,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程资源建设的核心。课程组下一步的目标是利用已经建立的网络课程资源,进一步发挥网络课程全天候、海量存储和多种类型的优势;以网络课程的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网络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摸索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4)探索新型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依托软件无线电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实验。由于本课程学时相对较少,要想充分掌握DSP技术及其应用,需进行大量实验。利用软件无线电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平台,将通信理论和DSP实现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科研能力。

2.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

(1)优化课程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作为通信专业的专业课程,其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跟踪学科前沿,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引导式、讨论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将教学方式互相结合,开展如学生上台讲课、课题小组合作、论文资料交流等活动。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3)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伴随着“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相关知识领域的发展,课程小组不断改进“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设计性、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已经初步探索出“教学―创新实验―科研―学术论文”的滚动发展新模式,使实验教学整体水平达到军内领先,国内先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考教分离,加大了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答题、实验实践等)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任课教员在课程结束后及时作课程总结,分析得失,吸取经验,进一步改进教学。

五、结束语

“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从最初“理论教学”,发展成为现在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创新实践”。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阶段正依托DSP实验室积极筹划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将课堂教学和实际装备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但能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教学效果将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宋宇飞,刘化君,等.《DSP原理及应用》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90-91.

[2]叶青,黄明,等.DSP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116-117.

[3]戴明桢,等.TMS320C54X DSP 结构、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构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网合一的脚步加快,技术方面正在向软交换、下一代互联网NGI、3G和后3G、智能光网络和宽带接入共同构成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发展,通信企业的经营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和研究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及一些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增值电信服务商与支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通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既掌握通信技术知识,又懂市场营销,能进行通信设备维护管理、设备营销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三加强一紧跟”(即加强英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为邮电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构建了“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是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两个教学体系。即“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通过课程的模块化与综合化、课程的整合与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三个结合。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与学相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与企业)、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与生产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制定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深入通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针对的岗位群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配、测试、维护以及线路和杆塔工程的施工、安装、建设等一线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确定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将知识分解为思想政治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1,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2。

图1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

图2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

“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基本做法是:在前两个学期,通信类专业所有学生学同样的课程(基础平台),完成基础共同课和专业共同课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完成专业方向(专业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1.搭好“基础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礼仪》等必修课程和《书法艺术》、《文学欣赏》等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举办《健美操》、《诗歌欣赏》等讲座以及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搭建“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类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方法,注重素质培养。在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的理念与具体构想,并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重视“专业模块”,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和电信企业转型需要,开发新课程,如根据ADSL的安装与维护的需要,开发新课程《ADSL技术》。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如分别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增加软交换的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增加IPV6的有关内容,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增加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有关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更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如已将《光纤通信原理》、《通信电缆线路》和《通信英语》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此外不断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课程,在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锻炼。如在《现代通信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着重强调知识性、模拟性和参与性。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组设项目经理1名,技术总监1名,工程师若干名。项目经理以自荐形式产生,任职条件是能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技术总监由项目经理任命,负责方案的架构设计、进度监测等;组员由技术总监根据能力和特长分工,分别承担子系统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文本打印等工作。同时成立一个10人评审小组模拟实际评标,负责答辩工作并评出各组的成绩和名次。实践活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环节,达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实训目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力。

“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三个训练(课程单项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素质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

1.实习实训的内容逐年递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训安排上“年年有实习,期期有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机结合。第一学期安排入学教育、军训与认识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职业意识。以后每学期集中安排为期2~3周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训操作,了解和掌握今后就业的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树立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训方案的设计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平台及实训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训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一是实施单项实训,如在物理课单项实训中开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根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全过程。在《电工与电子》课程实训周,按照规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测试等工作,最后进行课题鉴定。二是开展校内综合实训。按照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熟悉通信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通信网中交换、接入、传输等各个岗位的操作训练。三是完成阶段性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通信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加深对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认识。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通信企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训教师或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一二三”通信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显现成效。一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毕业生成为深受通信行业与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我院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统计表明,8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增值电信运营企业实现了就业。我院2005届毕业生被选聘到四川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在参加华为设备认证工程师考核时,成绩列前8名的均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构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网合一的脚步加快,技术方面正在向软交换、下一代互联网NGI、3G和后3G、智能光网络和宽带接入共同构成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发展,通信企业的经营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和研究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及一些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增值电信服务商与支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通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既掌握通信技术知识,又懂市场营销,能进行通信设备维护管理、设备营销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三加强一紧跟”(即加强英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为邮电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构建了“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是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两个教学体系。即“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通过课程的模块化与综合化、课程的整合与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三个结合。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与学相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与企业)、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与生产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制定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深入通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针对的岗位群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配、测试、维护以及线路和杆塔工程的施工、安装、建设等一线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确定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将知识分解为思想政治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1,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2。

图1 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

图2 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

“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基本做法是:在前两个学期,通信类专业所有学生学同样的课程(基础平台),完成基础共同课和专业共同课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完成专业方向(专业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1.搭好“基础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礼仪》等必修课程和《书法艺术》、《文学欣赏》等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举办《健美操》、《诗歌欣赏》等讲座以及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搭建“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类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方法,注重素质培养。在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的理念与具体构想,并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重视“专业模块”,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和电信企业转型需要,开发新课程,如根据ADSL的安装与维护的需要,开发新课程《ADSL技术》。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如分别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增加软交换的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增加IPV6的有关内容,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增加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有关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更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如已将《光纤通信原理》、《通信电缆线路》和《通信英语》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此外不断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课程,在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锻炼。如在《现代通信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着重强调知识性、模拟性和参与性。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组设项目经理1名,技术总监1名,工程师若干名。项目经理以自荐形式产生,任职条件是能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技术总监由项目经理任命,负责方案的架构设计、进度监测等;组员由技术总监根据能力和特长分工,分别承担子系统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文本打印等工作。同时成立一个10人评审小组模拟实际评标,负责答辩工作并评出各组的成绩和名次。实践活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环节,达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实训目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力。

“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三个训练(课程单项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素质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

1.实习实训的内容逐年递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训安排上“年年有实习,期期有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机结合。第一学期安排入学教育、军训与认识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职业意识。以后每学期集中安排为期2~3周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训操作,了解和掌握今后就业的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树立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训方案的设计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平台及实训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训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一是实施单项实训,如在物理课单项实训中开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根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全过程。在《电工与电子》课程实训周,按照规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测试等工作,最后进行课题鉴定。二是开展校内综合实训。按照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熟悉通信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通信网中交换、接入、传输等各个岗位的操作训练。三是完成阶段性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通信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加深对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认识。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通信企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训教师或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一二三”通信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显现成效。一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毕业生成为深受通信行业与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我院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统计表明,8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增值电信运营企业实现了就业。我院2005届毕业生被选聘到四川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在参加华为设备认证工程师考核时,成绩列前8名的均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移动通信 课改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性质、课改定位及方向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通信和电子相关专业近年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计算机通信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课程知识在通信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通信和电子专业的其它课程不同的是,移动通信技术涉及许多软件和硬件知识,跟实际通信过程联系紧密,并且随着通信行业的大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中技术、术语日新月异,概念、术语、缩略语繁多。根据笔者的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现就移动通信技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段、内容选取、技能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课改浅谈,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2 明晰教学目标,注重技能培养

现今,高职院校在讲授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时,大多沿用了本科通信工程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侧重于移动无线网络原理的介绍,而缺少现行移动通信设备的学习使用等移动通信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因此,由笔者教学经验得出的总结就是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人员。

3 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思路

3.1 加强多媒体动画、视频录像等辅助计算机教学手段的使用

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的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过程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授课内容,并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在讲述移动无线网络接口协议与信令工作流程时,把接口协议组成和信令工作流程做成动画演示,使学生对其工作机制有一个形象化的理解,加深学习记忆,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在讲述移动通信设备的施工安装过程时,通过播放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施工过程视频录像,使学生详细了解施工安装过程中可能会碰到问题,并熟悉一些施工过程专业术语、缩略语等,这对于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有很大帮助。

3.2 以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如果教师一味讲理论会让学生感觉课堂枯燥无味。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学会“多替学生着想”,多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授课内容。比如:在讲述移动通信网络协议标准的工作过程时,可以通过引用生动的比喻或者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例子来进行辅助说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述移动无线接入网的工作原理时,将2G的GSM与2.5G的CDMA95相联系,与WCDMA、CDMA2000、TDSCDMA相比较,突出3G网络的优势;在讲述移动通信分层信息传递的实质时,跟两位语言不同的哲学家的交流过程相类比,说明其工作过程的相似性;在讲述移动数据交换工作原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这三种交换工作过程联系与区别的理解,可以选择大家熟知的电话和邮政这两种通讯方式来进行比喻说明。

3.3 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

技能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述移动通信网络相关概念时,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充分感觉到工作实践少不了理论的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讲述天线信号覆盖问题时,可以结合灯光等常见实物的工作状态来类比性讲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述信令协议格式时, 通过演示电脑抓包分析软件的使用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信令网络各层协议单元的报文结构,从而使学生突破对抽象协议“摸不着、看不懂”的感觉,而对信令协议有一个全面具体的掌握;在讲解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主设备的电路单板配置时,使用组装电脑的例子来讲解,使学生了解RNC和NODEB的硬件配置就跟个人电脑配置相似的,根据用户要求包括规模大小、功能类型等去备置硬件单板,以完成整机安装。

4 适当选择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移动通信技术涉及很广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讲实践中,要合理选取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多讲一些跟工作实践结合密切的知识点,而少讲实践中不用或者少用的内容。比如:对于大多数通信专业学生来说无线电通信方面的知识是难点,因为无线电通信理论性太强,而高职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无线电通信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就是说这方面的知识跟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联系不大。因此该部分内容不应成为课程重点;由于在移动通信实际工作中需要了解天线覆盖范围等,因此在讲解电磁波和天线内容时,就要突出其传播特性以及电磁波辐射和天线覆盖的工作原理,还有掌握天线工作参数等;在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方面着重讲授我国现行3G所用的三种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设备为例来深入讲解基站设备的工作原理;在3G网络关键技术部分,可以重点介绍接口协议与信令流程。在RNC系统结构部分,重点掌握RNC和NODEB系统的硬件及功能组成、各个单板的功能作用、数据流向、配置和组网。在无线网络设计方面,重点掌握无线室内室外分布覆盖系统的解决方案,无线勘测等。

5 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实操技能

在课程学习中期或者末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电信运行商移动通信主机房进行参观见习,对应理论课程学习内容,详细掌握一些实际运行的移动通信设备的组成及其工作状况。对于课程实验的开设,需要充分考虑与移动通信工程实践的结合,以达到让每一个实验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在课程安排中增加实验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议设置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为1:1(即理论授课32 学时,实验32 学时),并在暑期或大三下学期安排三个月的生产实习或六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掌握一门移动通信类的就业技能。通过加强实践环节训练,使学生确实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对知识的实操应用能力。不仅使其掌握从通信线缆制作到布线施工,再到3G无线接入网的硬件连接和测试,并完成对RNC、NODEB硬件单板的基本备置,而且掌握了利用网络管理系统OMC的配置和管理,最终完成整个移动通信网中核心接入网设置的全过程。

6 结论及展望

总之,课程改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要从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断突出教学重点,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实操应用技能,并为其后续的学习升造或者工作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教改项目:通信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0910

参考文献

[1] 张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教育探索,2007(9).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翟凤潇(1979-),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讲师;郝蕴琦(1985-),女,河南扶沟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第十批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44-02

自从英(美)籍华人科学家高锟提出光纤用于通信领域之后,光纤通信技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我国光通信设备产业近年来—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现在部级的电信网骨干主要采用光纤通信系统,而光纤通信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特别是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必将对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会对光纤通信人才培养产生影响。由于光纤通信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光纤通信”课程近年来一直作为国内外高校通信、电子学科的重点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这门课程系统主要介绍了光纤通信理论和技术。课程要求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系统设计方法,了解光纤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最新发展方向,为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光纤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维护、设计、施工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光纤通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关于“光纤通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问题。[2-5]本文将从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光纤通信”课程存在的问题

作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一门主要专业课,其特点是光纤通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产生和发展。这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光纤通信”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授课方面来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由于本课程公式多、表格多、图形多,并且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需在黑板上做大量的数学分析推导,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公式推导、证明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另外,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目前“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多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习惯死记硬背,表现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原因都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在工科院校“光纤通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向来是一个短板。随着光纤通信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产生和发展,实验硬件更新升级落后、实验设备陈旧、实验项目单一、实验内容老化等原因,教学内容已经落后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另外,采用封装性强、集成化程度实验箱型的实验方式在方便操作的同时却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光纤通信系统全貌。实践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导致学生普遍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由于光纤通信技术涉及的物理基础知识较多如场论、光学原理、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等。故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先修这些课程。但是由于这些课程本身都有比较深的难度,所以不少学生很难全面掌握。例如研究光纤中的模式分布通常是在圆柱坐标系下用分离变量法解给定边界条件下的亥姆霍兹方程来完成,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功底和电磁波方面的知识,如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部分的学习就会出现困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限于简单地背结论、公式,做计算题。学生不了解理论的工程应用意义,不具体分析问题,导致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出现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的现象,这些问题会使得学生逐步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鉴于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非常重要。下面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领域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新教学方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缺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把握理论上的度,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突出技术实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在讲课程前言和绪论部分宜采用声情并茂的图文、视频展示,突出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首次接触该课程时,接触到一个开阔的视野,有生动的发展历史和鲜活的应用基础,而不是让其产生理论堆积的错觉。在讲授光源时,采用flas来演示受激辐射机理。在讲授光纤无源(有源)器件时,可以现场演示一些器件。根据课程内容,把课程涉及的知识分成若干主题,如“低损耗光纤研究现状及进展”、“掺Er光纤放大器”、“光无源器件及市场调查”、“基于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等。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当讲授先关内容时,小组负责人把写出的调查研究报告,以ppt的形式进行报告。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也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高,为学生以后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刺激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激情。

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课程的理论性,也要强调课程的工程实用性。光纤课程的理论较多,在理论课讲授时,面面俱到,都讲深入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于学生反映掌握比较困难的理论,可以适当地在课前进行一些知识的补充。比如在理论推导中用到的一些高等数学知识、电磁场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导波光学等。这些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回顾复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内容就显得容易接受了。在教学中,既注重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又在一些理论分析难度较大的内容上,结合物理意义以简化分析,以突出“光纤通信”课程理论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适当增加新技术、新理论的课时,使学生更多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比如在分析光纤中传输模式时候,可以不必要去细致分析每一步的公式推导,只需把结论及其物理含义进行解释。由于公式中用到了贝塞尔函数,函数的解比较复杂,对于方程的解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尤其是相关计算机软件比如matlab具有可视化功能,[6]由学生自己动手编程解方程和绘图,既可以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劳动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加强实验教学项目及硬件建设

“光纤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光纤通信”课程的实践环境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特色。实验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重视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通信工程类大学本科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这使得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结合工程实际越来越密切。光纤通信的实验教学环节随着学科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实验硬件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许多院校在实验教学环节严重落后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实验硬件建设方面,亟待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开设多层次实验教学项目如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以验证内容为主,例如采用大恒光电GCS-FIB光纤技术基础综合实验平台进行“数值孔径测量”、“光纤准直”等实验。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综合知识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自组光纤马赫-曾德干涉仪”要求学生对马赫-曾德干涉仪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实验主要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此类研究性实验。考虑到实验建设资金限制,对于一些实验可以用软件模拟的方式进行验证,例如“光纤中模式的传输”、“光的偏振状态”可以采用matlab可视化模拟的方法验证,这些实验可以由学生参与程序的编写,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参加实验建设活动,可以在其课程成绩中给予体现,以提高学生参加的热情和积极性。

4.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评价方式的特点。因此建立能够反映学习本课程情况的全面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建议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成绩比重,提高学生实验部分的成绩比重。在理论课成绩部分可以采用期末考试、主题报告、课堂讨论几项成绩的综合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实验成绩采用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及模拟实验建设部分组成。对于设计性实验要有更高的要求,实验结果按照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为学生后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总而言之,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光纤通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需要在“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白显东.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4).

[2]谭振建,王志明,洪梅.《光纤通信》课程体系的思考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龙青云,左敬龙,肖明.基于大工程观的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4]耿涛,冉天纲.基于项目式的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5).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 通信技术 基于工作过程 课程改革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lement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s reform and practice which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working from booking file, carry out the program and reform the Evaluation.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working course reform

一、引言

在我国传统高职教育中,对于通信技术此类课程仍大都沿用学科性教育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参照这种模式组织授课,课程的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种模式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没有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体验不深刻,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情况距离太远,理论性太强,难度太大。学生了解不到通信行业相关的职业知识,学到的相关职业技能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态度不够端正,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大都需要有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不能做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为此,我们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对本课程的体系进行了大胆创新与改革。本文从教学文件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探讨了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工作。

二、教学文件的制定

根据与中兴通讯开展的全方位校企合作办学以及对市场中各类岗位对于通信类操作型人才技能需求、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我们为课程设计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架构,改传统的单纯的授课计划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全套教学文件,依托中兴通讯的支持,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重构。改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方案的实施

从教学活动的主客体来看,传统的授课思路在上课时,强调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主体是教师,作为客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缺少驱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所以本课程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总体改革思路,将学习通信技术的最终学习目标归纳总结为几个具体任务,教师在授课时依托教学载体中兴ZXJ10型程控交换机,展开情境式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按照学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授课流程,进行主体式学习。而教师就完成了从主体到客体的转变,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从事必躬亲的执行者转变为运筹帷幄的指挥者。

从课程的具体实施来看,学科化教学体系强调先奠定理论基础,再进行实践巩固。通常是将课程按照教材章节分割,先讲清楚理论,再进行验证试验,数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体系确实非常适合研究型本科院校日常教学。但是将其放到以培养实践操作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中来,其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就显得愈发明显,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我们开创了依托载体,进行情境式教学的新方法。具体到通信技术课程来说,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以中兴通讯ZXJ10型4K交换机及其后台维护系统为载体,通过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通过配置交换机实现局内,局间通话并胜任系统升级维护的能力。该课程通过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方式实施。为后续课程提供支撑。该课程设置透彻了解程控交换设备,成功实现局内电话互通,成功实现局间电话互通三个子情境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过案例式教学法,引导文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具体实施。使学生学习课程相关知识后,具备结合理论分析现网的结构和组网方式、熟悉PCM30/32系统结构,成功实现局内电话互通,成功实现局间电话互通并排除日常故障这样三种能力。从而实现与通信运营商对人才需求的零对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考核方式总是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而我们的考核方式从注重甄别转变为注重激励、诊断与反馈,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评价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素质评价-知识评价-能力(技能)评价并重。并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书面考试、观察、口试、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等,进行整体性、过程性和情境性评价。有条件的课程,可与社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及时反馈,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总之,通信技术课程是一门强调实践和操作的课程,时效性强。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思路,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46-02

“通信工程导论”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同时也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把学生引入通信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其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引导学生及早确立学习路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

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地方高校要将培养人才的重点放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对“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旨在摸索出一套适合现阶段通信行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可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

一、适应发展要求,改革课程教学目标

“通信工程导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体系结构。但是目前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流于表面,无法深入。鉴于此,笔者根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如下。

1.科学基础

首先,应加强科学基础的学习。目前缺乏针对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在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通信专业”四门基础课程时学生学习通常缺乏针对性。因此在“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程中增加“科学基础”的教学目标对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将四门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纳入“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时能够对具体的内容做重点学习的目的,为以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能力

传统的“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并未包含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对导论这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引发思考的习题,激发学生深入讨论专业技术从产生、发展到运用的一系列过程,逐渐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之后依然可以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增加校外实习的实践环节,进一步明确国家教育改革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3.新兴科技

传统的“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并不包括现代通信发展的前沿科技内容,内容陈旧,无法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国家大力倡导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等相关技术学习目标,了解其技术的概念、实现手段和其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态,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4.人文素质

传统的导论教学目标并未涉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对专业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

二、依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本质上应该遵循教学目标的设定,以期通过内容的教学改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一个删除、四个增加。

1.删除陈旧内容

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适时地剔除陈旧内容给新技术以学习空间势在必行。比如传统的“通信原理”教学应该更新成“现代通信原理”内容的教学,以适应发展需求。

2.增加科学基础重点学习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及计算机方面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微积分、概率论等相关内容解决通信原理的数学分析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电磁场电磁波的相关理论解决微波、光纤甚至是移动通信等专业的理论分析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编程知识解决单片机和一些通信模型仿真的软件开发问题。而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在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知识的教学是针对学校各个专业进行的普遍教学,缺乏针对通信工程专业需求的强化认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科学基础的时候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大一学过数学知识,等到大三时才开始运用,学生对知识已经渐渐淡忘,学习专业课时有些乏力。针对这种状况,对“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增加数学、物理以及计算机等相关基础课程的重点需求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伊始就明确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3.增加实践环节内容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应增加如下实践环节。讲述通信历史发展沿革时,增加对相关技术产生的分析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讲述新技术环节,通过参观现代通信公司了解目前新技术的市场发展动态,切身体验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时增加校外公司实习环节,安排一周的教学时间使学生进入公司从事基础工作,多听,多看,多帮忙,从中学习相关技术的应用,加强学生对实践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4.增加新兴科技内容

通信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新技术不断涌现,陈旧的课本内容更新较慢,陈旧滞后,存在着学完就过时的现象。针对此种状况有必要增加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相关内容。通过对教材和教案的改革以期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5.增加人文素质培养内容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理解通信产业中所应该有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加教材和教案中此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达到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人本认识,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正确结合。

三、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内容的改革必然要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1]。

由于通信原理的抽象性,探究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该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通信原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通信对象的基本属性,发现其内部的基本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实现过程有四个阶段:首先是课堂提问环节,需要教师根据通信相关内容精心设计情景,提出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思考;其次是开放课堂,激发团队讨论,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引导设计实验方法,根据不同理解促使小组之间讨论方案的优劣;然后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以期达到正确的理解;最后要布置课后创新思考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2.项目教学法

在“通信工程导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现象的实验原理的讲解,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此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建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当然对于“通信教学导论”这门专业基础入门课程来讲,要求学生处理复杂的项目有点过早,所以将通信早期验证现象型实验项目引入其中,在学生了解相关概念之后,就开始独立探索组织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学习通信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提供信息以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的行为。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然而,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 过分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 而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方法单一, 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 缺少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新方法; 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评价这一与教学进程并行的重要辅助教育过程不仅没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相反有时还阻碍或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鉴于此,我们此次教学改革对教学评价也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改革和设计学生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方法多元化。特别设计出自学和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规划出评价方案, 明确在哪些环节里有目的地采用指标体系中的哪些评价项目。二是评价过程动态化。转变教师的观念, 有机地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自觉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鼓励他们独立查阅资料、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三是评价内容多样化。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改变目前将笔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过分注重量化等级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提供实际参与、讨论、动手实践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增加口试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口试问题,了解学生临场回答环节的熟练程度、理解深度来判定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在实践环节增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展示成果的时候能够讲述成果设计思想,面对提问能够有条不紊地解答。总之,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能够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10篇

 

一、MOOC介绍

 

MOOC即慕课[1][2],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线课程模式。慕课具有大规模的、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等主要特点。

 

MOOC是指由参与者的课程,典型的慕课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大规模的。MOOC课程必须是开放的并且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受局限,只要有一台网络联接的电脑,你就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国内的或者世界顶尖大学的一流课程。现在的MOOC一般都是大学课程,优化后搬到网上,内容和分类都以大学的知识构架为基准。开课日期模仿大学时间表,每周上一次课,一次讲一至两学时,布置课后作业,开课期间安排答疑,体现了交互性。

 

MOOC的基本组成结构:课程视频,随堂测试、作业、考试以及在线助教、讨论。课程视频为微视频组成的课程串,每个微视频大约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微视频里会插入小测试,看完就需要答题,然后电脑进行评分。期末要提交作业或进行考试,因为学生人数很多,作业和考试一般采用互评打分的方法。一般每门课都有自己的论坛,里面会有助教加入,对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而且还有讨论区,还可以找在线的同学互相讨论。慕课一般是免费的,这个免费主要指的是听课免费,如果想要证书就需要交费。现在有很多大学将一些很多学生都选修的课程作为慕课课程,这样既节约教师和教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自主学习。

 

二、数字通信原理作为慕课课程的必要性

 

数字通信原理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强,同时又强调实践性的课程。通过数字通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基本原理、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分析方法、通信信号和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通信系统的基本框架及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对现代通信工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许多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大学都开设了数字通信原理这门课程,同时通信和网络行业从业人员也需要掌握数字通信原理相关知识,所以将数字通信原理作为一门慕课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三、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MOOC教学方法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课程通过对通信基本模型、通信信道、模拟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同步等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工作原理。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具有进行现代通信技术研究、开发和通信工程设计与调测能力。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通信原理[3]为例,该书由毛京丽主编。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有:电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技术等。学生需要了解通信发展史及信息概念。掌握常用的模拟信号数字化的编码方法。掌握数字信号的基带、频带传输原理,最佳接收原理。掌握同步技术。掌握差错控制编码。

 

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和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绪论,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定义和特点;熟悉数字通信的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第二部分:语音信号数字化编码,要求掌握:语声信号数字化的基本过程,抽样定理,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的区别以及非均匀量化的实现方式,编码的基本概念及解码的基本原理,A律13折线编解码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编解码的信号比较及产生过程,了解DPCM、ADPCM、子带编码、线形预测编码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第三部分:时分多路复用及PCM30/32路系统,要求掌握:TDM的基本概念及系统构成原理、帧同步概念及工作原理、PCM30/32路帧结构,了解位同步的概念及工作原理、PCM30\32路系统帧同步的工作原理。第四部分:准同步数字体系和同步数字体系,要求掌握:同步复接的方法及工作原理、异步复接PCM二次群帧结构、SDH的基本概念,了解PCM复用原理和数字复接方法、SDH传送网的基本结构、SDH网的自愈功能实现方法、SDH网的同步方式。第五部分:数字信号的传输,要求掌握: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基本理论,了解基带传输的线路码型、数字信号频带传输的概念及PCM信号频带传输系统的构成。

 

视频共计32讲、64段。每章第1讲最初几分钟说明了本章的基本问题,它们作为主线,引导后续各讲展开。各章讲、练适度分离,以便按需独立学习。讲解力求:1.简单易懂:让初学者轻松入门;2.融合贯通:再次学习可深化理解。导学图帮助学生梳理各部分知识,建立全局观。

 

学习方法可以是:1.先看视频,再读教材,促进思考;2.先读教材,再看视频,深化理解;3.其他各种安排。深入学习者,可以从各讲的相关知识点出发,阅读参考书籍,积极参加讨论。基本学习的人,可以按需裁剪章、节内容,或只观看部分视频讲座。浅尝即止的话,可以只学习第一章与少数几讲视频。

 

本课程总计100分,成绩构成如下:平时成绩(测试与作业、讨论与交流等综合评定)40%,期末考试占60%,完成课程学习并考核成绩60-84分为合格,成绩85-100分为优秀。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将数字通信原理作为慕课课程的必要性,并且对该课程的教学做了相应的规划。通过一学期小范围的试运行,发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门课程,并且通过几次课的学习,能基本适应慕课这种教学形式。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现代通信原理;教学;改革

 

0 引言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为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内容是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各项性能指标.“现代通信原理”的先修课程有“信号与系统”、“概率论”、“高频电子线路”,“信息论与编码”;后续课程有“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软件无线电”、“扩频通信”等专业课程.因此该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也是通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通信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本人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1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我校从20(0年开始正式招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因此和其他办学时间长的专业相比,我们在课程建设上还需要努力,尽快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针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我们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1 要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

我们要求的教学大纲,不是章节内容的堆砌,而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讲授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教学大纲除了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1.2 要有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开拓的作用.并强调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我们还要求在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时,不管是安排自学、讲解重点和难点,还是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授中穿插讨论,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原来“满堂灌”的过程改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而在讲授过程中,要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1.3 要有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

不论采用校内外优秀出版教材还是国外教材,都必须建设一批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代 例如,编写或介绍一些参考书、实验指导书、外文读物等等.此外,特别强调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大量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除在数量上要做到恰到好处,还要在质量上反映出高要求,

1 .4 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我们要求着重考核分析问题、窿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方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口试、考查或写小论文,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5 要有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课程要尽可能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除广泛使用幻灯、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外,特别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敦学效率,增强直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

2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 探讨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代 而且理论比较难以理解.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时强调重点理解概念,使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在课堂中采用了System View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可以在课堂中现场仿真各种通信系统,比较各种通信系统的优劣,并可直观地观察到结果,使学生加深了对通信系统各部分的理解,对通信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们还及时把教改成果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教改课题,建立起EDA实验室,为“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提供了条件,我们随后购买了浙江大学信电系生产的CDFD—BAS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改革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采用EDA技术;采用硬件实验和软件仿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以上方法,使实验从验证性实验转向设计性实验),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强调启发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较多的自学和研究的余地,重视教会学生善于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2 探索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当前的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介绍较新的知识.如现在数字通信已大量地取代模拟通信系统,因此在教学中缩减模拟通信系统的内容,增加数字通信的内容.在教学的同时,还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概念.在教学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有了很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很好,改革效果明显.

2.3 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采用讨论、答辩等口试以及各种形式的笔试方式,这样就淡化了总结考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把考试和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笔试中,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合适,符合大纲要求,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试卷评分过程严谨、规范,试卷和成绩质量分析中肯,认真进行考试工作总结.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考核采用通过实验检查情况,平时考勤,平时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实验报告评定成绩,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System View仿真系统进行通信系统仿真.我们对考核方式作了改革,不是采用通常的只对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考核的方式.我们考核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交了课程设计报告后,要学生在老师面前采用Sys.tem View仿真系统当场搭接电路,并进行仿真,得出仿真结果.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在课程设计中互相抄袭的现象,促进了学生认真地进行课程设计工作.

2.4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12篇

虽然“光纤通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4],但是基础理论的掌握对以后实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基础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以后从事实用型工作还是创造型研究。“光纤通信”总学时为92学时,其中基础理论占56学时,实验教学为36学时,最后设置了两周课程设计内容。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纤传输理论、通信用光器件、光端机、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模拟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新技术和光纤通信网络等。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光纤端面处理与熔接实验、单模光纤结构设计光纤光缆的识别与使用、光纤损耗系数和事件点参数测量、光发送机的参数测试、光纤电话传输实验、光纤视频传输实验、波分复用光纤传输实验和掺铒光纤放大器实验为代表的十二个题目。本课程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为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进行选择性深入学习和研究,并独立设计完成指定题目。

二、“光纤通信”课程理论教学方法与实践

1.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分析应从简单递进难度。例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光纤中的光传输理论时,先讨论学生较熟悉的几何光学法的全反射传输理论,再分析光在光纤中遵循的电磁理论,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进行严格推导和详细讨论。

2.教学中应适当展开课堂讨论。对于一些较简单并有一定重复性的内容,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光纤制造和光缆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易懂,制造过程和方法有很多种。因此,对以上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形式教学。预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2~3个题目,之后收集资料、制作PPT、充分备课。课堂上每组选出1~2个学生,上讲台利用15~25分钟的时间对特定题目进行讲解,讲完后其他成员可以提问,相互讨论。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本是一些繁杂的内容从不同讲解者的不同风格再现出来,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讲授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讲解者完成了选题目、制作PPT及备课讲课等全过程,这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是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3.教学过程中适当展示实际器件或相关案例。光纤通信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规定的实验课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实际光学元件和设备时,比如,连接器、耦合器、光纤光栅和激光器等,课堂上尽量展示实物及说明书,并说明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具置和作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巩固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设计光纤分类和工艺等内容时,我们尽量引入许多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并展示其相关光纤产品。我国已拥有长飞、亨通、烽火、富通、中天、永鼎、通光、汇源等光缆企业及特发、成康、北康、侯马、富春江、天虹、宏安、华伦、华达、华新、港龙、通鼎、西古、法尔胜等一大批骨干企业。2006年,国内市场光缆总量达2000万芯公里,出口光缆470万芯公里,总产销2470万芯公里以上。2000~2012年,我国光纤需求量增加了整整24倍,年增长率达30%。2006年中国光纤需求量仅占全球的25%左右,至2012年,这一市场份额已超过了50%。光缆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企业的主要产品指标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种类规格基本齐全(海底越洋光缆尚差)[5]。

4.概念与其背景相联系。每一学科与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其中一些现象的发现、一些概念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和条件。在光通信,特别是光孤子通信属于这一类,孤子这个名词首先是在流体力学中提出的,其概念可以追溯到1844年英国工程师SocttRussel在《波动论》中记录的一段于1834年8月在爱丁堡一戈拉斯高运河上的一次经历。讲授该内容时,我们抓住其独特的历史,回顾一下当年的发现,活跃课堂气氛,形象准确地理解概念。

5.理论分析与科研成果相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科技论文,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得更好,同时对科技论文的查阅、内容格式和写作等进一步了解,对以后毕业论文,乃至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科技论文的选取要注意以下几点:文章的主题符合课程相关内容;科技论文的难度要适当;科技论文作者及其单位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最后,科技论文内容为该领域研究热点[2]。比如,讲授完光纤结构、制造工艺和传输理论之后,组织学生学进延(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S-C-L三波段传输新型单模光纤的设计和研究》和专利《一种新型低色散光纤》[3]。通过分析科技论文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成果撰写成科技论文或申请专利的整体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实验、课程设计和仿真模拟。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针对性地开设了12个典型实验。除此之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设置了计算机仿真的课程设计内容。仿真是利用模型复现实际系统中发生的本质过程,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研究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6]。很多情况下,因受到实验条件限制,光纤通信中经实际操作,用实验结果证实和分析的内容有限。此时,我们可以学习和利用仿真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光纤通信领域功能较强的模拟软件设计光纤通信器件和光纤通信系统。对光纤通信网络的模拟,参数调整和结果分析加深对实际通信网络的了解,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结语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在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特点、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和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质量,适应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通信信息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伴随着通信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新通信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新通信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而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通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改革通信原理教学,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开展网络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我校如何立足学校定位和现有资源开展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加以分析。

一、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今年来我国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电信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电信领域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强竞争的格局,以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 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1] 。

面对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各运营商不断探索新的赢利模式,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电信企业人才需求由此引起新的变化:

(1)在通信网络 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向基于全ip化的网络演进过程中, 需要更多的既熟悉通信技术 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信boss系统、综合营帐系统和其他一系列信息支撑系统的建设,急需切合电信业务管理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应用人才。

(2)固定、移动网络与业务的融合对熟悉移动和固定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旺盛。

(3)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维护体制将由单一分散的模式转向集中监控和集中维护的模式,网络维护人员从量上来讲会大大减少,且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全网知识和技能,专业分工的界限进一步淡化;而随着主体运营商对行业价值链整合力度的加强和业务外包政策的实施,在主体运营商周围将出现一大批电信服务商和虚拟运营商,以专业分工为特征的传统通信人才将主要服务于主体运营商以外的通信服务商。

(4)以数据业务为代表 的增值业务将成为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 因此需要更多的增值业务开发和管理人才。

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是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都为必修课,共有7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实验箱做八个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项目。经过几年教学发现了几点不理想的地方,主要体现有:

(1)部分基本理论仅是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学生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概念,知识点支离破碎,其次是部分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深奥理论不易于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创新性训练不够,首先是教师大都没有工程背景,其次是实验设备较落后,与实际系统有很大的差距,最后由于科研实力和教学资源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性训练。

三、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统筹协调与前期和后续课程关系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以后分析通信问题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支持,是学生建立通信全程全网概念的重要基石,是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2]。但单单靠通信原理课程分配的学识是很难让学生完全地掌握,这就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前期和后续课程为其提供一定通信原理问题的训练,例如在单片机、dsp、matlab、eda等课程或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通信原理的应用,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课程中加强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实际系统的训练。我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无力大范围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只有确立通信原理课程的定位,明确目标,多门课程为之服务,集中资源有效利用,才能在有限师资条件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3]。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平时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对有条件的专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受学校办学条件影响,我校通信原理实验设备资源相对较少,现有实验箱可开项目较少,而且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创新试验极少。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非常不利。因此不能局限于通信原理实验箱开展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软硬件资源[4]。例如可以利用单片机、fpga、dsp等实验室进行通信系统某个模块的设计实验;利用matlab实验室进行仿真试验,让学生有直观认识,加深理论理解,避免繁琐的算法,让学生掌握结论的应用;利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原理实验室和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加强学生对原理的应用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安排很难与学生不同的情况完全匹配,这就需要某种途径延伸课堂教学,而互联网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平台[5]。

首先建设通信原理教学网站,让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网站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利用习题资源进行自我训练,利用教学文件确定个人学习目标;

其次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利用论坛或qq群等方式让师生互动,构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交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更好匹配学生个性需求,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通信专业的最新动态,了解通信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六、总结

要较好地开展通信原理教学应该注重两方面:一是要尊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规律,对于工科专业来说通信原理不仅仅是讲出来的还要使做出来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定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二是一定要切合学校校情,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相匹配的教学大纲,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构建主义学习思想的通信工程网络教学研究》(09yb472)。

参考文献:

[1]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现代电子技术,2010,9(320): 194-196.

[2]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2(69):11-24.

[3]陈文,刘绍清,王琳燕.管理信息系统的多课程融合教学探讨.计算机教育, 2010,41(7):41-44.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通信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9-03

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们针对工程硕士特点,总结历年来工程硕士教学经验,紧密围绕通信基础与通信应用主题,在工程硕士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通信专业基础知识并加以融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现就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和所进行的教改实践加以介绍。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结合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员任职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通信基础知识课程的设定是面向应用型工程硕士的,学员一般是来自不同单位的在职军官或武警,除了少部分曾经是通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外,大部分学员以前没有系统学习过通信知识。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通信基础知识,掌握通信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在现有岗位上发挥作用。结合工程硕士的这些特点和需求,我们认为通信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紧密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实践培养”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点建设示范性教学案例,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课程教学的目标,我们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以“通信基础理论内容为根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现代通信实际,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课程内容调整主要包括通信原理基础知识的压缩与凝练,加入无线通信基础与典型现代通信系统内容。课程内容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分别是通信原理基础模块、基本传输方式与信道模块、军事通信概述模块。

通信原理基础模块介绍通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主要包括通信的概念、调制解调技术、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术、数字复接及同步技术等。基本传输方式与信道模块介绍信道相关的基本概念,现代通信系统中典型的传输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主要包括数字信号传输损伤及指标、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交换的基本原理及作用等。军事通信概述模块介绍军事通信的一些基本概念,军事通信系统的整体组成及主要通信手段及特点等。

除了课程整体内容的调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具体知识点的讲授以宽面浅出为原则。例如弱化模拟通信内容,将当前数字通信中的一些主要理论、主要技术以及近些年发展的新技术引入其中,如补充信号的频谱、系统的频域响应、傅里叶变换、滤波器基础理论等。课程讲述中尽量减少公式推导等内容,侧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功能、面向应用等方面。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为改变传统的“连续式、注入式”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专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主动教学方式,配合新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多种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理解程度,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表现生动的多媒体电子课件。该课件的特点是生动、全面、重点突出。电子课件中有大量的动画,将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员易于理解。例如在数字调制中对MSK的讲解,仅仅一页讲述支路波形的课件就有56个动画组成,将一个难点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反映效果很好。无线通信课程建设了完善的课程网站,以促进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学员可以从中了解课程介绍、实现课程讨论、下载电子课件(内含讲义)、下载教辅资料等。同时网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员的作业,讨论问题,与学员的交流均可以在此完成。

二是探索具有通信工程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将基础知识与典型案例有机结合。知识点的讲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并掌握技能。例如在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讲授中,讨论室内小型无线网络的建立问题;在地面反射模型的讲授中,讨论岸边基站与海面船只的通信问题;在无线通信中的组网技术中,诸如多址接入,多信道共用,阻塞率,区域覆盖,频率复用,小区制中的干扰,扩大系统容量等问题,均与移动蜂窝网中的实际系统相结合。

教学模式采用选择典型通信系统或典型应用为案例,辅助以一定量的MATLAB演示验证,并结合相应的思考题加以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理解。例如讲解蜂窝无线通信系统时,以现有的GSM蜂窝通信网为例,讲解无线通信特点、无线组网特点、多址通信等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又如剖析一个实际通信设备(通信电台),就其内部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讲解,讲解其原理,剖析其内部结构,引发这一系统的设计、应用以及改进的讨论。

三是加强研讨型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员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学员提出的与实际相关的问题,进行研讨型教学。本门课对于从事通信工作的同志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结合课程相关知识点给予解答,既帮助学员理论与实际结合解决问题,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视野,同时还有助于拉近书本与设备之间的距离。除了通信技术问题,还有例如通信装备现状讨论,光纤通信网情况讨论,内部信息化网络相关问题讨论等。另一种是将通信领域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改革,适当结合典型系统的案例,进行研讨型教学。

四是优化考核方式,建立以衡量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依据的评分标准。引入课程设计环节,增加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课程设计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占30%。依托“十一五”重点项目通信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方便学员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在试验平台中加以验证。

五是坚持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跨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军事通信学两个二级学科,人才培养上强调在科学研究中既充分重视基础科学,又以现代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着力培养现代通信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工程技术为背景的管理指挥人才。

本专业承担的科研任务紧密结合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领域的发展需求,一般具有指标高、难度大、实用性强、工程性要求严格以及系统性强等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教员往往结合知识点引导和鼓励学员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在这些可选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进行讨论,验证自己的设计,提供相应的条件让学员将想法付诸实现,每一个真正完成这一过程的学员,其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除了课程实践环节,无线通信系列的研究生课程在课堂授课中还会不定期邀请科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及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学,提供相关的学术讲座信息鼓励学生参加,揭开科学研究的面纱,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进去。

六是坚持学术创新,注重教员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通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概念不断涌现,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变压力为动力,解决课时有限而需掌握的知识飞速增长的矛盾,是现代通信专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本团队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梳理教学理念,研究专业课教学的新方法,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潜质为目的,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真正体会通信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重大影响,并学会合理地运用其为社会服务。

在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严格的教学岗位培训,突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授在师资队伍上的融合,形成一支善于把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规律、在基础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等教学新模式、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安排讨论、观摩教学等活动。建立方便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倾听同学们对教学的意见,并且在教学组内互相沟通,及时进行改进,并保证教学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工程硕士通信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防科技大学重点建设研究生一流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Z].2013.

[2]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验收报告[R].2010.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课程体系;通信类课程;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62-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多专业知识不断交叉、融合而发展壮大的一门较新的学科和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相比,网络工程专业基本上是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发展起来的,其教学组织管理大多也由计算机学院/系实施。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是通过精简一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增加一部分网络与通信类课程来构建,其专业课程可分为4个系列:电子类、计算机类、通信类和网络类,如图1所示。其中网络类课程主要涉及IP层以上的有关协议和理论,更加关注IP网、企业网、专用网和互联网及其设备和系统的开发、规划、组网、安全与管理,它与计算机类课程一起构成网络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体系。通信类课程主要由通信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精简而来,其主要知识单元涉及网络体系结构中IP层以下的协议知识,偏重于电信或广电等公用网络系统平台及设备的开发与建设。因此,学好通信类课程是学好网络类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融会贯通地理解并掌握两者的主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三网融合、全程全网的大概念,掌握完整的网络与通信知识体系。另外,网络工程专业与市场需求和应用结合密切,更加强调工程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目前有关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内容探讨的研究和论文较多,但对通信类系列课程实验环节的研究则较少。例如,文献[3]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实验教学,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关经验和建议;文献[4]给出了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建设网络工程实训平台的方案、实验项目以及实践改革思路和措施。但上述两文献涉及的实验平台、项目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网络”等网络类系列课程。文献[5]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建设全程全网综合型实验室的构建方案与设想、实验设置与开发,以及部分实施情况和所收到的成效。实验网络平台涉及电话网、移动网、智能网、接入网、光纤网、信令网、同步网、网管网、数据传输网等,主要针对通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因此,无论从实验设备购置、实验深度,还是从实验学时等方面来看,都不太适合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建设。文献[2]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通信类系列课程及其主要知识单元的有关看法和建议,但并未对有关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给出相关见解和说明。因此,本文将在文献[2]的基础上,作补充和探讨。

1 通信类课程内容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的通信类课程主要源自通信工程专业相应的课程,实验内容和手段丰富、成熟,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当取舍。目前较常用的课内通信实验工具有两类:一是“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二是通信仿真软件或系统。两者均可开展包括信号变换、编/解码、基带和频带传输、多路复用、无线信道衰落以及电信、移动等各类通信网络主要技术方面的实验,实验项目基本可涵盖理论教学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可与课堂教学同步展开;实验层次可囊括从基础验证实验到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以及从综合课程设计到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实验方法和技术都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和科研成果的浓缩。利用硬件实验箱或系统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熟悉实验工具的使用,提高动手能力。利用通信仿真软件,如MATLAB和SystemView等,界面直观明了,实验开展更加丰富灵活。例如,通过拖拽SystemView功能元件库中的图符块(Token)并配置好参数,就可构成各式各样的仿真系统,对相应信号频域和时域的波形进行动态观察及分析,概念、原理和现象显示清晰明了,分析窗口还可给出眼图、星座图及BER等曲线图,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三个层次。课内实验项目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性实验为辅,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根据文献[2],由于专业定位、数理基础、学时限制等原因,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系列课程可设置在5门左右(见图1)。主要教学内容以基本的通信理论和电信、卫星、光纤、移动等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原理为主,对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信号变换、电磁传播等数学知识仅作介绍。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支撑网络类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实验项目的设置也应与之相适应。我们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实验内容除了开设一些重要且较抽象的通信原理或技术方面的实验外,建议尽量设置一些与计算机类或网络类课程关联较大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强和巩固计算机和网络类课程知识。例如,除了专门设置调制解调、码分扩频等实验外,可选择数字信号编码(如CRC、HDB3编码)、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系统测试(见图2)等实验。在图2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连接,实验内容涉及计算机通信软件的设置与使用、RS232接口、数据通信控制规程、不同速率下的系统性能测量、信道误码和调制解调方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等知识点。

2)插图2具体实验项目安排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模块后系统。例如,在图2中,可先单独做BPSK/DBPSK实验和汉明编码实验,再做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测试实验。对于BPSK/DBPSK实验,如采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可先做BASK/BFSK的验证性实验,即给出完整的原理框图及所有图符模块和参数配置,实验目的是验证原理和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做BPSK/DBPSK实验时,则抽掉部分功能模块或仅给模块不给参数,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设计、配置和调试系统,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被抽掉的模块和参数最好是对应于学生容易忽视但又重要的知识点。

3)不同的实验项目可采用不同的实验工具,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验手段,也为今后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甚至将来深造或科研打下一定基础。例如,“信号分析与处理”使用MATLAB工具,“数据通信”等其他课程就采用通信实验箱或SystemView仿真软件。在上述调制解调实验中采用SystemView,则在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实验中使用原理实验箱。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购置程控交换机、SDH设备、移动通信等实用设备,构建出真实的通信实训环境,通过开设演示验证、设备操作、配置、管理以及互通测试等各种类型的实验,使学生能尽快地建立真实、完整的通信和网络系统概念和掌握系统工作原理。

验证性或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实验设备,为后续进阶型及自主设计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从实验中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实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实验不但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工程实践素质,激发创新意识。

2 综合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设置

通过提供高水平的实验系统或仿真平台,开设综合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竞赛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接触科研前沿、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较广,口径较宽,需要开展和加强的实践项目也较多。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对应的是网络类系列课程,如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协议或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设计、网络管理课程设计、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学时内,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研究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思路:

1)开展一些相对简单且与计算机或网络类知识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设计,便于学生上手,提高积极性。例如,将计算机编程、仿真及硬件相结合,利用集成的仿真工具,通过电路原理图及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出通信电路,编译仿真后下载到实验板芯片上,并完成从设计、仿真到制作、验证的整个实验过程。

2)在网络工程等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一些与通信类知识单元有关的综合设计内容。通过购置一些程控交换设备、SDH光纤网设备、宽带接入网等设备,并集成入网络实训系统中,开设从底层通信到上层网络协议及应用,从语音到数据,从管理到传输,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等综合课程设计内容。

3)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和创新研究竞赛,根据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如无线传感网、RF网、认知无线电等,开展一些有关通信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并将这些科研项目设备融入到实验室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平台中,由此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系统,开设更多的综合或创新实验项目,丰富整个实验体系。

另外,也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定灵活的实验室开放和成绩评定等制度,提高学生课内学时实验效率,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和丰富实验内容。

3 结语

随着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及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类和网络类课程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体系,通信类课程是学好网络类课程的重要基础。而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掌握通信与网络类课程知识,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文献[2]的基础上,就网络工程专业如何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实验设置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毛羽刚,徐明,网络工程专业调查及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增刊1):60-61。

[2]毛羽刚,曹介南,徐明,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课程设置[J],计算机教育,2010(23):119-121。

[3]蔡开裕,朱培栋,曹介南,等,提高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素质之我见[J],计算机教育,2010(2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