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

创作教学论文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作文题材要符合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的需要和动机。

我们知道,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的系统,心理能力训练的系统,思想内容积蓄的系统以及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系统是起主导作用的系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线。从哲学角度看,表达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属于手段和形式的范畴,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活动,它属于动机和内容的范畴。动机决定手段,内容决定形式。每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都有相应的语言形式和手段。因此,在小学各个阶段教学生哪些表达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首先不是决定于语言文字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而是决定于学生从事哪一类语言活动,发展哪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

小学阶段可以分为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于主导活动不同,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其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读、写、算入门的活动和游戏活动,也从事简单的劳动和人际交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带综合性的认识,并掌握最简单的学习工具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复述教材和看图作文,而应该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听广播、看电视,阅读儿童报刊、童话故事和浅显的科普作品,参加各种自我服务劳动,兴趣小组活动和户外游戏活动,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变化的一般知识,初步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在此阶段,讲童话故事、写童话体习作最能激励学生的作文动机。通过丰富的想象,儿童把自己喜闻乐见的各种动物、玩具和文具人格化,并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描绘它们的所作所为,用夸张的手法去展开故事的情节,以充分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

中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也从事一定的人际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对周围世界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和遵守《小学生守则》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因此,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生活领域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常用词汇,一是要加强习作和各科教学的联系,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认真积累在语文阅读、自然常识、音乐、美术等科目和课外活动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专门名词,二是进行专门设计的观察习作(也称素描习作),即以实物、音乐、表演、图画、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起儿童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形成表达的愿望。

高年级学生除了系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要经常根据形势确定一些带有综合性的教学主题,或者随机确定一些主题。前者可以相对稳定,如“热爱故乡”“绿化校园”等,也可以随形势确定,如“庆祝北京申奥成功”“迎接世界杯环境保护日”等。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在活动中主动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学写各类记实作文,同时恰当地进行想象作文。

二、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作文训练的形式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

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小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也应兼学其它各种简单的实用文体。他们的作文能力可以有多种,但概括起来是两种;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前者包括选题、审题、产生材料、选择材料等具体能力,后者包括安排文章结构、选词、造句等具体能力。在这两种能力中,前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它的心理机制是将鲜明的表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以及正确地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种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各种作文的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

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想象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记实作文,重点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包知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用神话的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他们固有的特点。因此,低年级要发展儿童初步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心理形式既不是复述,也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通过童话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结构。童话体作文教学,应着力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小学中年级主要进行记实性的观察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不断加强,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中年级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外,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要发展儿童比较系统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即以实物、音乐、表演、图画、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起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情致,形成表达的愿望。儿童需要观察,犹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因为儿童靠观察去认识周围世界,观察为儿童的思维、想象活动积累了表象。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得到原型启发而成功的。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观察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该典型表象。

小学高年级主要进行实用型的记实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技能。

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际交往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因此,要发展他们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作文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实用型作文,包括写中心明确的记叙文,写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写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其间,也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协同活动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或者鼓励学生在前述文体中展开想象。写各类实用文必须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各年级的作文训练形式和培养创造力的目标:

三、根据培育创造力的要求科学地确定小学作文教学的序列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含义和突破口

所谓创造力,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可以是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包括创造性作文)等等。它的最本质含义就是“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对人类社会来讲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通常将这一层次的创造力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第二层次的“新”是对社会某一个特定群体来说是新的,而对于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的含义,通常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造力”;第三层次的“新”是对每个个人自己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而并不要求其他,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层次的创造力可以相互转化。小学作文教学要培育的,主要指第三层次的创造力。我们判断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以他个人(或同龄儿童)的经验和知识范围为依据的,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答案的影响,独立体验,独立思考,表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习作就算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

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以实现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1.在作文命题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在作文材料来源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对现实的记实作文外还应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在作文体裁上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作文是一项综合型,创新型的语言表达训练,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劳动,“文贵于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文训练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新欲望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又争强好胜,据这一特点可来用下述方法激发其创新欲望:

1、利用报刊上同龄人的有些习作,特别是身边的人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我常拿本校学生在《作文精选》《作文指导报》上发表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读后让学生思考他们的作文为什么能发表?好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明白:这些文章关键是挣脱了俗套,写出了新意。如果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能有一点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意识,那么大家的作文同样也可以发表。这样以来,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把握时机,创造条件,设置成功机会。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一旦被激活,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渴望创新、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旧文新作”,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反映独到的个人见解,揭示新颖的思想观点。接着还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征文活动,争得一次检阅自我的机会,创造一次尝试成功的机遇。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创新欲望,不等于有了创新的能力,它只是创新的原始动力,要使学生有创新的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边

我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读与写有着紧密的联系,读为写提供了知识的积累和表达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的阅读教学来训练学生发散性、灵

活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抓住契机,启发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常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

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二是在课文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如《渡船》一课,当船上的人们为年轻的妈妈找到陈大夫时,问学生:“年轻的妈妈此时的心情怎样?她会对人们说些什么?”也可在课文的结尾处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言尽意犹的意思进行猜测。

2、及时引导,启发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不同范围,不因循守旧的思维,独创思维是指思维新颖,不同寻常。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着意扩展学生思路,多角度思考。如在语音的形象生动方面设计“一意多写”的训练,让学生

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表达同一个意思。如《中国石》一课中“小姑娘洗干净了拣来的石头。”可以作如下变换:

A小女孩刷净了拾来的石头——换词

B拣来的石头被小姑娘洗干净了。——被动句

C拣来的石头,小姑娘洗干净了。——变序

D小姑娘把拣来的石头洗干净了。——把字句

3、灵活多变,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敏捷多变,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如教《夜莺的歌声》,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夜莺,遇到危险时,会用什么办法对付敌人。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了创新的欲望,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还不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注意作文的奠基工程

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的深浅。知识面宽,生活阅历深,创新就有坚实的基础。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的基础工程:

A多看,拓宽视野

多看,一是引导学生多看适宜他们的书籍,无论是诗歌、童话、寓言、神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看,开卷有益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言,还可以用前人的智慧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乘前人想象的翅膀飞翔。二是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人、事、景,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感悟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领悟宇宙间的奥妙与规律。三是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投身于大自然,让亲身的感受撞击他们智慧的火花,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相结合。

B多实践,长见识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抄小报。这是一项既有趣又艰苦,既能扩展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创造性劳动。因为学生在动手抄小报时,既要写文章,又要查资料,设计版面,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写。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这样的活动要经过深入的

思考构思,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甚至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学生在设计制作中创新,在失败中寻求原因进行

更新。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作游戏,进行小竞赛,如吹泡泡、空中吃苹果、扳手腕、猜谜语、用几何图形拼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识,开启心智。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日常事务,如叠被子、削苹果、钉纽扣等,让学生在做中找窍门。在实践中,学生要动脑动手,会碰到困难与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烦恼。这样丰富的生活内涵,就为他们的创新写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2、要引导学生多角度作文

a)多角度作文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体裁上的多角度,即写作形式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用同

一题材写出不同的文体。如《假期见闻》可用镜头特写的形式写。二是主题上的多角度,引导

学生根据事物不同特点立意,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文章。如学生以《兔子》为题作文,

有人以兔子的三瓣嘴作文章,说明嘲笑别人没有好下场;有人从兔子的短尾巴入手教育大家不

要说谎;有人抓住兔子长耳朵的特点,反映它机警胆小的特点;还有人联想《龟兔赛跑》的故

事做文章,启发人们有错就改就是好样的等。三是叙述人称的多角度,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

第二人称,还可以用第三人称。

b)要激发学生在作文中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

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让学生写一些想象作文,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假如我有了钱》《花朵与洒壶》等,这类题目趣味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与联想。如学生在写蒲公英的动态时,仅局限于蒲公英在微风中舞蹈,而不善于联系周围的事物,写出一个长江场景。我就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学生就写道:“一阵微风吹来,蒲公英就翩翩起舞,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叫,好像为它们伴奏;树上的喜鹊拍打着翅膀,似乎在为它们指挥;树叶‘哗啦啦’响,仿佛在为它们鼓掌。”这样就使作文生动形象,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c)可指导学生进行组合性编写

组合性编写就是引导学生把两份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文章,通过一定的手段巧妙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学生能迅速找到不同材料的结合点,巧妙安排,合理想象。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是很有帮助的。

3、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要统得太死,限制题材,体裁,中心,字数等。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内容,吐露一点新思想,发表一点新见解,构思新颖,文风活泼一点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今后有可能走上创新之路。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到:

一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写作有源源不断的丰富素材。

二在作文中要让学生“自主”,不要束缚太多,让学生写有兴趣的话题,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从艺术创作的共性来看,创作素描基础教学的范围,不应是单纯的基础教学。绘画制作表现基础、画面构成表现与设计、专业理论基础等,都应该纳入基础教学的范畴里来。因此创作素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理论基础教学、创作思维训练、表现技法训练、综合材料运用努力训练、思维表达陈述训练、作品归纳与展示训练共六个方面。其具体要求与课时如下。

1.第一单元课题:理论基础教学

创作需要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这包括理论、技法与感受。创作素描作为艺术专业创作的前期课程,艺术创作理论基础更不仅仅限制于,作画经验与步骤之间的讲解。教学目标为:通过一定的思维训练、技法训练等方式将学生逐渐从,基础训练带入到创作思维训练中。这就要求我们将基础课中那些单纯的基础训练转变为在艺术思维指导下创作训练,通过观赏、讲授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通过剖析一定成功艺术家创作思路的例证;建立起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以速写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改编等一些创作练习的理论指导依据,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和习惯,为进入以后的专业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取决于当代学生所具有的特性(强烈的时代性、思维敏捷、易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强等)所决定的。而对与学院所开设的文化理论选修课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作为从事创作的理论积累又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具有深层的文化修养不一定就能画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但却能一些其创作的品格。

2.第二单元课题:创作思维训练

创作思维训练它是以区别传统素描对物象的透视、解剖、质感、结构等因素的如实表现,以追求描绘再现和塑造能力而提出的。创作思维训练的出发点是:解放学生的观察力,从自己的兴起点入手,发现并引用物象在画面里的图式结构,用结构的、设计的、意象的造型方式引入想法,并且在这些图式的实验中提炼种种造型因素和可能性,启发学生的思想主动性,在自己对传统写实性素描的基础上“分娩”出自己对物象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观点。在创作思维训练的课程中,每一副作品都是下一副画的实验延续和造型暗示,即每一件作品都是大造型意象框架内的一部分。只是承担的造型因素和分解方式各自不同,这种思维的连续性训练,是学生在过程中随时检验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如蒙德里安对“树”的研究方式,毕加索对“牛”的造型系列分析,都能看出画家如何从自然物象的客观形态中提纯出形式语言和符号内容,他们把对物象的自然观察融入一种形而上的超越客观物象本身规律的一种观念。

3.第三单元课题:表现技法训练

对于创作素描训练课程中的表现技法训练单元,首先本人想引用一句话“功夫在画外”。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在说,“画画的人基础要扎实,功底要厚重。”但对于什么样的基础才叫“扎实”却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定论,因为我们不能将从事写实与抽象表现绘画的人放在一个标准上出评价。本人认为对于审美修养的培养,应更甚于对技巧的偏好,毕竟只有“眼高手低”的前提,才可能在绘画艺术中更具创造与思维能力。吴冠中先生说过“无情时努力画画,有情时奋力画画”,这就是说做画时对“有感觉”和“没感觉”两种状态的处理方式。因此在该个单元的训练中,教师因结合理论单元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人文审美意识培养,以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主见,有思考,有兴趣的进行多种尝试。再则并是探索与分析各专业表现技法的特性与同性找与自我表现最融洽的方式。当然,学生的资质不同,在几周课里不可能解决他们的每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更谈不上运用自如,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这对他们树立学术理想也是很重要的。

4.第四单元课题:综合材料运用训练

本单元训练的要求即是,打破学生对素描表现媒介转换的意识。要积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突破素描仅仅是作为基础训练的概念,将其上升到作为“架上绘画”的范畴里。这一阶段,学生将要运用的材料多样,有色粉、丙烯、水墨、水彩、水粉、油画棒、麻、沙子、石膏、旧画报等。这些材料在丰富他们的想法和兴趣的同时,提高和增强了他们实验的积极性,但很多同学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混乱与不和谐的画面,这恰恰说明学生们对于他们自身在处理想法、造型的手段以及与材料的结合上出现问题。还需要在对于材料的运用和画面的把握还有整体想法贯彻上都要进行认真推敲和思考。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从早就培养关注材料,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与手段去艺术的表现自己的想法。

5.第五单元课题:思维表达陈述训练

从素质教育来讲,培养美术工作者,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理解力、创作力、与表达力。全面提高他不同于常人的艺术修养。在创作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交流、探讨各自在实践过程中甚至在思考过程中的想法与心得,并都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从中吸取精华,以培养我们的学生多思考、善于表达、敢于表达自身的想法的好习惯以最终为培养能画、能写、能说的艺术家而做好前期工作。

6.第六单元课题:作品归纳与展示训练

俗话说“三分长像,七分打扮、三分画,七分裱”,对于如何整体、系统的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这也成为创作素描课中要涉及到的课程。在该课程中,学生依据自身的喜好,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尝试不同的题材与表现方式,慢慢的沉淀下来最终发现在一定时间里自己所要的“东西”或者说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由一个“点”不断的发展成为一根“线”最后成为一个“面”的创作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该课程快结束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将自己画的作品整理、调整从具有“思维延续性”与“发展性”的系列作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再精彩的作品,它的精神文化承载量是有限的,有时间宽度的系列作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二、结语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我国媒体和公众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应试教育模式注重背诵记忆和教条式的思维,阻碍了创新文化的形成。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进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鉴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作文写作往往不会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着重研究以作文教学为抓手,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容

对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应该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出不同见解,找到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思考过程。具体来讲,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逆向思维,这是一种辩证思维,是指善于从反面来认识事物,因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老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在作文中突破传统思维,提出不同于主流观点的见解。特别是在科学研究领域,逆向思维是突破学术瓶颈的重要思维方式,很多创造性的科研成果都与研究人员的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有重要关联。

2.发散思维,这是一种善于使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思维,例如能够使用历史课程的知识来解读语文课程中的人物。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他们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便能拥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一些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3.逻辑思维,这是利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小学生在作文中通过对《半夜鸡叫》《闪闪红星》等文章中的地主人物角色进行归纳,认识到地主阶级的一些特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4.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一些学生善于利用感性的认知来分析事物,例如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来看待问题,又如通过对一些事物、作品的独特感受来认识问题等等,教育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特殊性,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

二、小学作文课程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没有标准答案,能给予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对文字能力、思维模式的培训很全面,又非常贴近生活,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平台。

1.语言与思维具有密切关系

人类为思维的活动其实就是将一项事物转化为语言,然后进行整合加工,最终输出的结果。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必须媒介,作文教学则是关于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很多老师都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特别是文科方面的成绩通常都不错。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以语言文字学习作为基础,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当然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平台。

2.作文教学有助于丰富阅读量

作文教学的一大优势在于更够不局限于学科的限制,作文的内容可以十分丰富,通常涉及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议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并用来作为论据,又如说明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对某一些科学自然知识有所认识,再如散文的撰写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字作品并发展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兼顾的。

因此作文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们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当学生不断积累知识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在思维模式上就更有可能产生质的变化,为构建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作文教学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写作的特点就是主观性较强,不要求严密的数理分析,更不要求得出唯一结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最终提出的观点也可以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作文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本来就比较活泼,他们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想,只要文字优良、思路通顺、观点鲜明,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和老师的表扬。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必担心“标准答案”带来的限制,可以更加自如的体会和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作文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小学作文这一教学平台,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相对弹性的教学标准来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在制定具体培养方案时,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较为直观、通俗、包容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论

小学作文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平台,我们必须善用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利用通俗、易懂、直观、有趣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力和思考兴趣。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更加重视文章的立意,并且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作文题目、叙事角度、写作体裁等内容,综合搭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作文教学内容。只要能够在作文教学中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果,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刘生,创造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79

[2]卞平、罗伟涛,创造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18

[3]何克抗,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上)――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10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造型;教学;语文;作用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097-02

中学语文教学要以创新教育为灵魂,我们的教学必须由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型。其运用表现在:

一、挖掘教材,教师创造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教师只有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唯教材独尊,但实际上,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和进行师生对话的“中介和话题”。因此,只有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绝对化”“权威化”,教材方能以新的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才能是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交往中有所创造,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对话和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大有好处。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空白点,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的方法有:

创:创设情景,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景。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互相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念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语文课发挥其独特魅力的优势所在。总之,语文教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鸣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如教《新闻两则》中的“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将学生带人历史上壮观的战争场面,以其壮观的场面体会伟大的壮举。

增: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脑、手、眼动起来,比如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另外,还可以将课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课内,起到发展学生语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如教《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引用《桂林山水》中描写的山水的特点和《与朱元思书》是描写的山水做比较,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表达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以发展。

组: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阅读学习的,在阅读过程中有都会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而且,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又无不建立在即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构建的过程。

挖: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比如教学《背影》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读书一定对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有一定的体会。但如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自身经验深刻领悟呢?教师可以这样挖掘。文章明明写的是父子浦口分别,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为题呢?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和学生渐渐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这样,语文学习生活化,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视野,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正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二、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

(1) 预留质疑的时间。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临结课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2) 示范质疑,诚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应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做好范例,保证提问效果,寻求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把“问”转化为“思”。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关键点、模糊点、高潮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点”在最适合时候提问。

三、展开想象,是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行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1) 美化“语言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苏霍胡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2) 找准“发散点”。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

(3) 抓住“关键点”。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

四、尝试错误,是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尝试错误的阅读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在顺利的思维中“设障”,人为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愉快。

五、创设情境,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六、角色转换,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作文”与“作文教学”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作文”是作者“独立”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则是师生为完成写作任务而共同参与的“团队”行为。“作文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在“教学”,“作文”在此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目的,即作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作文,学会作文。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对作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大多数作文课的作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与要求,肤浅地零乱地讲一讲学生很难懂得的所谓理论,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写作。这种作法,缺失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教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教师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样“具体”地教作文,致使学生在黑暗的死胡同里瞎摸索——凭着感觉走或胡编乱造。因此,构建既符合“教”的规律,又符合“学”的规律,同时符合作文本身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举措了。

二、课题要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构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发挥课堂的整体功能。“导学——启创”的意思是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学生的习作基础虽然不是零,但很薄弱,需要在教师扎扎实实地“教”之下认认真真地“学”,同时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地“创新”。

“导”和“启”是教师行为。作文教学中,“导”指贴切的示范、必要的讲解、巧妙的训练;“启”即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有新的顿悟,让思维显示出灵活性、多样性、深刻性。

“学”和“创”是学生行为。“学”包括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创新就是“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生“学”和“不需要教”的前提是教师的“教”,“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学生由于身体、心理、认知上的原因,其学习过程主要依赖老师(有时候是完全依赖)。当学生进入作文这个新领域时,只有老师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规规矩矩跟着老师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地由依赖走向独立。由此看,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教”中不懈地“学”,才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给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2.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传统教育的经典方法与现念也是一脉相通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和发展。

3.《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标准》的这段话阐述了学习和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既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为追求创新而赶时髦地丢掉基础,要把基础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课题的操作流程

“导学”。作文教学,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习作的话题或文本材料。面对话题或文本材料,学生不是一看题目或材料就能完全明白其要义的,不是一听或一读就能体察到其精髓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具体的范例进行指导,明确告诉学生学什么,进而讲解或点拨一下其要点,这样,学生就能从具体的范例学习中“有所领悟”,有效地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等问题。

“启创”。启发学生突破范例框架,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想。“自己”的就是个性的、创新的。这种创新,既表现在习作内容的“不同”上,又表现在习作形式的差异上。

“导学——启创”是习作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具体施教时,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对象,拟定多种变式。例如,第一学段可构建“示范—模仿—独写”的模式,第二学段可构建“话题交流—教师下水—创意表达”的模式,第三学段可构建“自由表达—相互交流—赏导评价”的模式。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创新 教法创新 教序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就适应了这一时代的潮流。为了搞好新课程改革,我们就必须使教学的运作规程进行创新,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于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学运作规程的创新,陈旧的教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始终陷入到被动僵化的泥潭而难以新生。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课改倡导的重点,是语文教学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语文教学运作规程的创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开放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得巧,学得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该怎样着手创新呢?

一、教材创新,从教材中挖掘出新意

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大部分老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尽管狂飚突进,但仍放不下老教法。除了教序五段型教法(背景,作者,课题――课文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思考练习、作业)轻车熟路之外。似乎再谈语文教学便是“老虎吃天没处下爪”。我们不能不为这些教师悲哀。其实,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会产生明显的创新效果,如果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给的学法,学生必然会自觉地进入创新思维训练的轨道。具体做法,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实施。

(1)增。是指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增加,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①增加一个情节段;②增加一个论据;③增加一个角度;④增加一段描写;⑤增加一些小标题。

(2)删。是指对课文的局部进行删削,进而体会删削前后的不同效果,以加深对教材某些内容和写法的认识。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①删去一个对象;②删去一个细节;③删去一个事件;④删去一个人物;⑤删去一种内容;⑥删去一个论据。

(3)换。是指将课文中有关内容换用另一种方式表现。换比增、删的难度要大得多,创新意义也更为明显。具体操作内容可以有:① 改换人称;②改换结构;③改换写法;④ 改换对象;⑤改换标题;⑥改换例子。

由此看来,教材是静止的,而我们教师要善于灵活掌握,巧妙创新。犹如书画家的作品,因人而异,风格各异,作品的特色和构思亦会不同。只有我们把教材当作一种资源,发掘最有价值的宝藏,才能主观地展示教材入选作品地魅力,开发学生地创新思维潜能,打造未来的精品课堂,使教材升值。

二、教法创新,全面优化课堂结构

在长期地教学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创立了许多独辟蹊径、切实可行地教学方法,诸如:激趣法、启示法、质疑法、点拨法、讨论法、谈话法、讲练法等这些方法地灵活应用取得了显著地效果。笔者认为教法创新主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主,进行巧妙而科学的能动的教学创新实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发散思维训练法。著名特级教师任海林到大连上示范课时,他首先说,我最想见大海,有谁愿意把你眼中的大海描述给我,让我也通过你的描写去感受大海。这一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点燃了生活在大海边,整日与大海为伴的学生兴趣之火,全班有一半的同学举起手。这位老师的语文课从学生最熟悉、最有兴趣的事物着手,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向多角度多层面的方向发展,即大海――想到正午的海――傍晚的海――早晨的海――暴雨中的海――人生如海。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自觉地发挥想象力,自觉地培养了学生地创新思维能力。

(2)质疑讨论法。就是对课文提出疑问,范围可及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等,甚至大到单元编排、整册体系。质疑的角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正面质疑,就是对某一精妙地方提出疑问,或思考、或讨论、明确作者的匠心,体会其中的深味。二是从反面质疑,就是把课文中学生认为有争议的情节或论据提出来,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提出新的观点。这种教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如果长期运用,养成习惯。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必然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

三、教序创新,更好整合教材资源

教学的顺序一般是由第一页教到最后一页,即顺向推进。但这种教序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情,如果将语文教学程序进行有机整合即优化组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应怎样合理的安排教序呢?

(1)先汉语知识后单元课文。汉语修辞知识有计划的系统的编成知识短文。循序渐进的安排在每册课本最后。按照常规教序,这些内容往往在教完课文之后再教。但弊端是知识与课文的脱节,缺少必要的,充分的例句印证。失去了知识在教学中训练的机会和时间。如果把这种教序倒过来,先进行后面基础知识教学,并进行过关训练。然后进入单元课文,并将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有机的渗透到课文教学之中。这样教学,可以超前半年奠定语文知识基础,有利于解决课后“练习”,增加训练语知频率。这样进行教学就会产生统筹兼顾,相互为用之效。《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也可以相对待像语知一样提前先教,以课文为例子印证。

(2)先“课后小知识”后“正式课文”。“课后小知识”不是编者在教材后的小小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理解课文人物、背景的一把钥匙。我们将它作为教学导语,或课前趣话。如:《岳阳楼记》一课最后方框中对藤子京介绍的文字,从文中可以了解藤子京其人其事,为理解课文第一段文字奠定了基础。如果在上课前,老师将此故事讲给学生,就可以获得极佳的效果。

(3)先“自读课文”再“教读课文”。进入单元正式课文教学之后,大多教者是先“教读课文”再“自读课文”,这样做便于突破难点重点,但一般自读课文比较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掌握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学习教读课文,就方便多了。

(4)先“练习”后“课文”。课后“练习”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精心设置的,具有明显的启发性和较强的训练性。根据“诗句”的这一特点,进入正题之前领着学生指导练习,记住问题,明确目标,熟读课文,效果肯定很好。

新时代、新课改、新教法是这个创新的时代教学特征。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应该从眼前的教学入手,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大胆创新,革新教法,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和艺术性。课堂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在生互动中,师生互动中感受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愉悦;课堂外,学生们在板报、班刊、校刊、网页中抒发“指点江山,物文字”的情怀。故事、演讲、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口若悬河,慷慨陈辞,动情表演中收获成功的快乐。当我们的学生在成功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收获成功时,我们也就寻找到迈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四期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一、初中生作文写作的制约因素

作文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随着中考改革步伐的加大,作文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感叹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则更难。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目标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作文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2、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是大讲特讲写作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实际,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以上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3、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沉寂呆板。

二、在作文写作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来,要有新鲜感、独特感。

(一)、建设作文创新教学环境

1、拓展素材积累时空,提高认知水平。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对素材的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其作文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个没有丰厚知识的人,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素材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师生关系越民主, 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命题激活。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想象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象。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用语言激活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拾人牙慧,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培养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我们老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需要及时捕捉,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总之,作文教学应积极探索作文创新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开启青少年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地火花。

参考文献: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作文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教学。

一、创新作文的特征

1.立意新

对同一命题能从新的视角入手确立主题,选择材料,不流于陈腔滥调。如写“我的老师”,不能总是如鉴定式地写老师如何认真备课教导学生,出要能想到爱生勤教之外的内容,如破迷信、乐捐助等。

2.题材新

日常生活中,你、我、他可能都会碰上相似的事,有相似的感受,不是不可以写,但大家都写相似的事,千人一面,就不会有吸引力了。如写“我的家乡”,多数学生会如数家珍式的写风景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有的学生只写家乡今年停建了去年未修好的庙而建了一栋新学校,这就使文章不流于俗套了。

3.布局新

即情节展开或人物心理变化有起伏,或峰回路转,或柳暗花明、扣人心弦。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到美洲去了,全家人对他满怀希望与想念。迂回曲折中不经意地碰见了,家人态度却来个大转变,情节可谓曲折引人。又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曹雪芹的《宝玉挨打》等也是极好的范例。

4.语言新

在创新类作文中,语言本身的魅力是成功的关键。有的轻灵舒缓,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自然地流露了作者对鸟浓浓的喜爱之情;有的幽默诙谐,如鲁迅的《孔乙己》,生动地勾勒了孔乙己迂腐落魄的下层文人形象;有的淳美深沉,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写得富有情感和哲理,非常感人。

二、创新作文的教学策略

1.积累――创新的土壤

“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由于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或者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感到言之无物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

(1)观察积累。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2)阅读积累。学生作文材料来自直接或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并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还要教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创新作文的土壤就越肥沃,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仿写――创新的起点

仿写就是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进行模拟训练。可先仿课文,因为课文都是佳作,再仿课外文章。仿写,不可照抄照搬,要多仿形式少仿内容,表现形式熟练掌握了,才能顺畅地表达思想内容;还要同中有异,有异,才有创新的萌芽。如教学《故乡》,学习了势利自私的杨二嫂那“细脚伶仃尖牙利齿的圆规式”“‘阿呀呀’愤愤地说”的人物漫画后,让学生写个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要求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3.想象――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参与整个作文过程的,积累、仿写,还有后面提到的都离不开想象。在这里将想象另起一行,是觉得想象这种能力太重要了,平时教学中应注意训练运用。以下是从另一角度提出的几点做法:

(1)扩展性想象训练。这是作文训练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进行扩展想象,再造细节,使原文某一形象更加具体,色彩更加鲜明。

(2)延伸性想象。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情节发展,展开创造想象,合理推测事情发展的趋向。

4.求异――创新的途径。

求异,即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创新写作,也就是让作文具有创新特征。在这里重点阐述指导构思情节的逆转与主题的拓新。

(1)逆转,是指构思时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以求引人入胜。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始是对蜜蜂的“不大喜欢”,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2)拓新,是指结合自身体验,从不同角度思考,摈弃陈规,做出新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经历的人看,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如写秋景,许多人都着眼于它的萧瑟与苍凉。如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杜甫在《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在《沁园春・长沙》里却写出了秋景的美丽壮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景极富生命力。词人要表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就一反前人愁苦形象,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平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背景材料中找出不同的因素不同的感触来,拓新立意。

如可指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秋天在你眼中是什么形象呢?你是只看到它的成熟与收获,还是它的萧瑟与苍凉?前人有什么看法,你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然后要求学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对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设置一些词语相互否定的论题进行训练。如“立庙”与“破庙”(庙宇不能滥立),“毛遂自荐”与“毛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又如“进口与出口”“自家门前雪与他人瓦上霜”等,培养学生辩证求异的能力和辨析事理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1.1独立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局面,以创造出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来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求。它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与普通高校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结合了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社会资金,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开展校园校舍、教学与财务管理,其招生、教学相对独立,且能独立颁发本科学历证书。与母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更为灵活,更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1.2独立学院明确的人才定位

独立学院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基础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其培养计划立足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侧重于实用性。创业教育作为独立院校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技巧,有利于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3独立学院活跃的学生群体

独立学院虽然是三本院校,学生入学分数相对普通本科院校低,但并不意味着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比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差。相反,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为广泛。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他们的自主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因此,对于创业教育,他们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独立院校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模式的展开。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岗位专业技术人才责任的教育形式,具体来说是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参与的一种运行机制。目的是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实用性合格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拓展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缓解就业压力。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助推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创业教育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创造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型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政府对校企合作机制的推动力不强,企业参与教育的动力不足

从宏观层面看,目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相对滞后,运行机制健全,没有调动各方积极因素促进合作。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目的是营利,然而在没有政策激励的情况下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企业的效益产生不了直接影响,所以,大多数企业对于与学校合作并不关注。

2.2大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

受政策环境的制约,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常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其发展目标中。所以,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解决学生实训基地、简单的人才培训等浅层次、松散性的结合上,没有建立起深层次的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覆盖面上来看,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不多,层次也不够丰富,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

2.3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模式创新不够

从微观层面而言,由于校企双方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校企合作多数是短期的、低层次、不规范的合作,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高层次、自愿的整体行动。一方面,学校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观念意识不浓,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投入政策等因素都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性不强,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并没有切实地与企业要求相结合,很难建立校企合作的科学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3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独立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资源平台,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具体来说,校企合作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3.1.1外部政策的支持

在校企合作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资金、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大力鼓励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起足够多的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推进实习就业情况一体化;允许学校与企业开展双向交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允许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技术指导、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使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资源共享;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企业奖助学金。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就业渠道,也为企业输送了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真正走向深入。

3.1.2内部体系的完善

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持续运行,学校需要成立相关的创业管理部门对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和考核,并与企业签订相应的协议;在管理制度方面,需要对学籍管理、教育教学等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整合企业与政府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学校还需要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3.2实施创业教育改革

3.2.1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实现,必须以创业课程的建设为基础。研究证明:大学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创业技能、创业心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同时,学生可以参与创业经营的实践课程,参与企业的营销和管理,建立网上创业平台,依托社团活动等形式增强创业兴趣和创业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创业教育的对象、目标不同,合理设置包括学术类创业课程、实践类创业课程、团队项目型创业课程等。创业教育课程实现途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兼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么操作。针对我国目前缺乏科学系统的专业创业教材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写一些符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特定要求的创业教材,逐步构建完善的、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材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平台建设,为教学搭建多元化的创业平台。走校企联合的新模式,构建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场所,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2.2强化师资力量

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师资力量是关键之一。为此,学校可以分期分批定时派送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培训锻炼,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市场行情,使他们成为真正具有创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专业企业团队来学校开展培训,聘请一批有热心、高素质的企业家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传授学生更为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3.2.3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环节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多依附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与实际相结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即使对少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氛围也只会让他们的创业激情慢慢淡化,因此,创业教育创新势在必行。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改革成以案例教学和创业演练为主,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实战演练活动和创业教育拓展活动;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校内论坛讲座及成立创业社团等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考察参观,了解企业创业历史、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学生由此可加深对创业历程的认识,并得到自己的感悟;跟踪往届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的例子,为创业教育的教学提供鲜活的实践性教学案例,使之成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各类教学主体资源。通过学校聘请全国各地创业企业家、知名校友、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等组成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指导,从源头上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3创业实践的落实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定期举办创业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校友来校演讲,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母体学校坚持贯彻实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广的创业教育活动,每学年定期举办“GYB、SYB、EYB”三段式培训。“GYB培训”(产生你的创业想法)、“SYB培训”(创办你的公司)和“EYB培训”(扩大你的公司)这种创业教育培训模式从帮助创业者启蒙创业意识到如何创办经营公司再到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规划,从而能够让创业者逐步了解、接受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湖南农业大学率先在湖南省成立了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优秀的创业团队提供展示产品、技术、服务的平台,有诸如“浓茶精点”“农大科技”等享有校内声誉的创业项目。同时,独立院校东方科技学院可以以母体院校为依托,共享创业资源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绿叶公司作为首个合作单位与湖南农业大学签约成为本校学子的免费见习基地。通过搭建“创业大篷车”平台,开展“创业手牵手,帮扶1+1”活动,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一个积累经验的平台。另一方面,绿叶公司为了更好地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推向顶峰,公司在孵化基地专门设立了办公室,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指导。学院创业的实例为校企合作型独立院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还要更多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优秀案例,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4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一套关于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考核体系,是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施途径的关键步骤之一。健全的考核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监督和鼓励的作用。对创业教育活动课程考核采用专题报告与纸质试卷答题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学习,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言行表达能力的锻炼。通过考核体系,学校可以了解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创业意向、参与动机,为学校更好地引进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此外可以检验学校创业教育活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企业参与力度以及实用性等。通过考核体系,给予企业与学生适当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校创业教育活动顺利、高质量地开展,最终提高独立院校创业教育活动的整体水平。

4结语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创业教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技之长,而且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创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开拓就业之路的高层次技能,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应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跳出固有的樊篱,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对创业宏观过程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敢于创业的精神品质。应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迁,从“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我们说,一切创业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应重视开展专业领域的市场调查,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可控,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推动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应改革原有的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形成“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增强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信心,确保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1.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确保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出台创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创新学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有机相结合,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确保充足的经费

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经费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经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还应不断加大对“创业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的力度,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

2.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校企共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在校内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对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学校可从校内创业教育师资和校外客座教授中遴选优秀师资,为其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风险投资引入和公司注册等服务。

(2)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应与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科技服务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活动等相结合。教学可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依据“两阶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3.注重素质提升,构建互动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以创业社团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促进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举办创业专项培训

应成立高校创业社团,对欲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高级创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多元格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举办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创业模拟沙盘、创业示范中心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应针对创业学生处于不同知识诉求阶段的特征,分层分类为他们提供GYB、SYB、IYB等创业教育专项培训。

(2)创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将网店作为学生创业的载体。高校可以开通创业联盟博客、创业信息短信平台等渠道,利用时尚元素传递创业精神,形成立体式、覆盖广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适应社会发展,构建个性化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应以自主创业为打分点,该考评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学考核要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和校园模拟经营等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取得某些成果,如申请专利、项目立项和竞赛获奖等,对于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2)建立考评体系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

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 ) 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书式教育、四阶段学制 ( 幼、小、中、大 )、确立学期、学年、寒暑假、班级制、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等等教育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兴趣教学的至理名言, 对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硕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的兴趣所在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 电脑 音乐创作教学 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

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1 周 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 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 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 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 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 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 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 编曲软件和Encore 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 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 in a 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