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族语文论文范文

民族语文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族语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族语文论文

第1篇

踩高跷捕鱼,是京族在漫长的500多年当中,通过京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与实践,逐步形成现在扑鱼的一种技能,他通过自己技能与力量和铺助工具完成扑鱼的一种手段,发展到今天。现在由于大型的先进的扑鱼工具的普及,踩高跷扑鱼现在只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其实最初只是一种生存手段,现在已成为一种在大型节日作为比赛娱乐欣赏的活动。例如: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九的“哈节”京族人就在哈亭前载歌载舞,进行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踩高跷就是其中一种,还有顶杠、抢花炮等。人们在参与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时,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精神上得到满足,娱乐上增进情感,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教研教育作用方面有,

1、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

因为有竞争性,人生同样有竞争性,而且体育运动的最终胜负,不仅包括体力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含了智力方面的竞争。这些既需要学生靠积极的思维、敏捷的判断力,又能在关键时刻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而踩高跷捕鱼,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当中,但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比在水中更难把握尺度,很容易摔伤,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危险性,教师在传授技能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就像侗族、苗族的抢花炮、上刀山下火海、瑶族的爬花杆等,都具有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

2、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差异性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和生活都是相对不利的。踩高跷作为娱乐活动,也有其的竞争性,利用其不断产生的胜负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取得胜利,并感受胜利带来的自信和失败带来的遗憾,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改善学生的心态,达到改善其心理素质的作用。现在我们学校把踩高跷捕鱼融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中,一方面既可以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既增强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踩高跷传统体育运动给予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精神饱满,体魄强壮,情绪愉快,这是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进和普及,他们包含的挑战性、娱乐性、传统性的特点更具有吸引力;

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配合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因此踩高跷技巧动作主要还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表现的。这些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增强学生肺活量以及其他运动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二、建立传承人梯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第2篇

1.人的生命具有三个层面:肉体生命、社会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肉体生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前提,是人生存的载体,是人的精神特性和社会文化本质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生命是指,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与他者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人的生命超越了生物个体的规定性,进入到普遍的族类生命活动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生命即是指,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精神性存在,人不断地追问生存的意义。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他甚至将“人的存在”与“做人”区别开来,认为“人的存在”远不如“做人”重要。做人,即成为人,即立身处世。人如果不成为人,仍旧可以存在。可怕的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充塞着一种“存在物”,从生物学上讲,他们可以算作人类,他们存在着,活着,但他们缺少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自己与生物区别开来的性质。人之为人在于人同精神有关联;做人,就是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人总是试图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追问生活的意义,人在追问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认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而且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虽然要以满足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为前提和基础,但是人的精神需要一经产生,就会成为相对独立性的因素作用于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活动,这种影响力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并且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形下会有比物质需要更大的动因作用。

2.马克思非常重视精神需要及其满足,并希望通过教育、发展文化等途径使人得到精神食粮从而满足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精神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而且“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总之,人不仅以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动物界区别开来,而且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是人成其为人的内在规定,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然而,我们的社会在转型,人类不断否定原有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精神世界,尽管带来了一些社会新元素,但总体上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危机、自性迷失、精神失落等现象。如何解决?路在何方?“在一个意义世界正在发生动荡、转换,意义处于低迷、失落的危机时代中,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建构中更是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的确如此,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就是根据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精神生活的满足。教育应承担起人们精神家园建构的使命,特别是德育,因为“从生命及其意义创造的角度审视教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一个庄严使命: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在生命和意义创造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助推生命的意义创造”。

二、道德掌握世界具有特殊性

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掌握,体现了实践与精神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就实践与精神的统一而言,道德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它既是一个关系范畴,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并且需要以行为准则的形式出现,用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又是实践的。而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则体现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和价值目标。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行为评价和选择。道德评价以人们实然的行为为对象,向行为者发出行为应当的指令。“应当”立足于实然和应然,但又不等于实然,“应当”是对实然的肯定和否定的统一,是从实然向应然的过渡。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本身就包含着实然和应然的辩证统一,它以推动人们行为从实然到应然为目标,让人从现实出发追求理想。道德掌握世界正是通过使人们的行为从实然转化到应然而实现的,这就是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定性。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即人的德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应根据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因此,德育的本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人们的现实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于使他们认识到人的行为在特定环境下应当是怎样的,人类行为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如何更快地接受这个理想。按照某种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培养和塑造人,促使人追求和接近这种理想,正是德育的本质。所以,德育的本质就是它的理想性。精神家园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物的必然要求,是否有精神家园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在精神普遍迷失的情形下,学校德育如何不断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落走向拥有、从贫瘠走向丰富、从衰弱走向强大、从现有走向应有呢?德育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建构人们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人能充分展现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昂扬灿烂的人生。

三、文化具有民族性

1.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该民族成员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传统习俗等深层结构的内容。这种深层结构的文化及其所承载着的价值体系,充分地反映着文化的民族性,这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因密码。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的:“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肉体之中。”哲学家张岱年也认为,“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独立性,就会丧失民族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国家都在努力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以保障自身立足于世界的根本,称之为“软权力”或“软实力”。确实,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的世界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美国哲学家亨廷顿认为:“软权力只有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和软权力更加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2.教育应坚持民族性原则,民族性应渗透到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之中,“民族性可以给教育一把开启人的心灵的可靠钥匙”,“教育诉诸于民族性,永远会在人的活跃而强烈的情感上找到回答和帮助”。中华民族历经世代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构筑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精神家园,享受着精神家园的恩泽,获得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不断地铸就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家园根繁叶茂,四季常青,绵延不绝。就精神家园对人生的意义而言,个体从出生之日起,就生存于既有的精神之中,就处在与这种精神的互动中,获得这种精神的呵护、熏陶和培育。这就是能够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血液和骨髓中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走向主体内心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一方面走向民族文化,走向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对民族精神的拥有和掌握;另一方面进行自我建构,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适应文化的过程,更是个体精神建构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性是教育的灵魂,民族性原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民族性是“国家的历史生活的唯一源泉。一个民族的教育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一种教育如果不根据民族性原则建立起来,就不可能成为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手段,不可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3篇

纵观五千年中华史,浩浩荡荡、波澜壮阔,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从仓颉造字到神九升空,从甲骨文到网络流行语,我们的民族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越发深厚和璀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也制造了为数众多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它们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和文物遗产。一个民族,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遗忘过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时代可以变化、发展、进步,但传统中依然有让整个民族固守的东西,那是整个民族历时千万年积累下来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和文物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文物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承载者,对文物的保护是现时比较重视的一项任务。而要文物保护和宣扬民族文化并举,则一般会建造博物馆,将文物陈列,供后世学习,这样既能够文物保护,又能宣扬民族文化,一举两得,可以说,博物馆在保护民族文化和文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的保护

作为一个民族精神内涵所在,民族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在古老的历史中所获得的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创造。在现在注重创新的时代里,民族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突破口,所以保护好民族文化,不光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民族能够在时代中再创辉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不能丧失在别个文化的侵染下,沦为其他民族的文化奴仆,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而不倒,就要大力保护并弘扬传统文化,当然在现阶段要以保护为主。现实看来,在气势汹汹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护传统文化变得刻不容缓。

(一)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文物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民族文物是民族文化在物质世界里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为民族文物做出定义:“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民族文物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可见,民族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物质资料或者精神资料,包含面很广,范围很大。在地大物博而又历史悠久的我国,民族文物更是不胜枚举。

(二)民族文化发展滞后,民族文物保护困难重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方式受到了猛烈地冲击,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变迁速度越来越快,但与之相应的则是文物保护的落后。由于我国的民族文物事业是建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这之前,民族文物遭受到了战争、盗墓贼等许多方面的损害,可以说会坏的十分严重,许多珍贵的文物工艺品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未能保存下来。就现在而言,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不完整,没有完好的制度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也是造成民族文物流失或者损毁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民族工艺学习艰难,现代人更容易转向更容易赚钱的职业,导致民族文物制作工艺长期得不到传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些文物成为仅有的遗留,而制作工艺因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文物保护工作一直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对文物市场加以规范,健全制度,促进文物市场良性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坚决打击贩卖倒卖文物的行为;第三,要尽力传承文物制作工艺,发展这方面的专门人才;第四,利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

与之相应对的是,民族文化一蹶不振,重新繁荣不可预期。在文物遭受严重灾难的同时,我国民族文化也在时代的大潮中飘摇不定,面对文化侵略势力,显得疲弱而毫无反击之力,许多文化现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削弱,有些民族文化为了生存还不得不改头换面,向世人摇尾,从而使得社会上对于民族文化的印象一提起就是诸如算卦、烧香一类的糟粕产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止民族文化繁荣起来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异种文化强势入侵以来,甚上溯到封建社会末期,民族文化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没有了新思想新元素的注入,民族文化生机全无,没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现代社会要重新振兴民族文化,就要吸收新的思想,对民族文化进行充实;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大的改进,使其适应时代需要,成为人民乐意接受和学习的文化,这是从根本上振兴民族文化的办法。

二、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为适应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民族文物工作必须提升到事业的高度。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博物馆一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者,是弘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是多种文化展示、交流、学习的载体。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文物收藏保护、宣传展示、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还担负着开展民族文化调查、保护及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重任,是抢救和保护民族文物的主要力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文物工作和博物馆事业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和使命。

宣传民族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命脉,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博物馆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能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还能增进人们对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认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各族人民对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帮助社会建立起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同时,民族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还以传播新文化、新观念为目的,在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增加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能力,使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现代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促进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三、结束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