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VB的开课学期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对于从未接触过语言类课程的大一新生来说,C语言的学习,颠覆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普遍感到很吃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开始对程序类课程感到害怕。

二、教学方法探讨

1.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对于VB教学,应首先与学生谈VB,而不是教VB。首先,要让学生明白VB和C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编程方式,不要因为害怕C语言,而害怕VB。教学中,通过演示一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演示只需要两行代码便可制作出美观的界面和可爱的功能。比如:示例1:制作美观的界面,实现窗体上的文字自动或手动的向下移动。突现VB相对于C语言的简单易懂,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所需功能。最后,启发学生:如果想让文字上移,如何修改程序?如果想让文字左移或右移,如何修改程序?如果想让文字左右交替移动,又要如何修改程序?通过上述示例的讲解,使得学生对VB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直观、简单、易学、易用。其次,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学习VB,VB对于他们有多么重要。这门课的开设除了承上启下其他专业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证,VB在二级考证中相对比较易学易用。再次,告诉学生,有了C语言的基础,代码的编写会更为容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示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比如,在讲属性、方法和事件这三个很枯燥的概念时,可以通过生活中有趣的示例来进行解释。示例2:通过“蟑螂从女生脚上爬过”的事例,讲解属性、方法和事件的概念。蟑螂从女生脚上爬过时,女生的脸色变红,脸的颜色为红色就是属性;女生尖叫起来,女生跳起来,这是女生本身做出的动作就是方法;蟑螂爬过女生的脚,这是外部事物对女生做出的动作,就是事件。通过这种类型的示例,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懂的概念。在讲属性、方法、事件的书写格式时,也可将这个示例写成VB伪代码的形式:属性的表示方法:女生.脸的颜色=红色方法的表示方法:女生.尖叫啊事件的表示方法:女生_蟑螂爬过至此,学生对VB程序一下就理解了。

3.实践中学习,项目中巩固

要想学好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将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到一个个的项目实例中。课堂上边演示边制作,课后布置一些举一反三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完成。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也可叫主题分段教学法,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可在各种学科及课的类型中加以应用,它是吸取著名的程序教学法的原理,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加以发展改进创立。程序教学(ProgrammedInstruction)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根据雷西(教育心理学家)的自动学习机而创设的机械程序教学进行。它的原理是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这种教学机器又叫斯金钠教学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用非机械的程序教材进行教学。程序教学法近年在很多国家中实地应用,效果显著。为了丰富我国生物教学内容,笔者加以改进,主要用非机械的程序教学法,结合讲解、自学阅读、观察演示、检测练习及问题解答等综合方法进行。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学生积极性高,能认真学习,因材施教,反复练习,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又能结合电子计算机进行。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的课时计划在课的类型、教学目的,教具上与其他教学法相似,但在教具上要准备程序题图表(可制成挂图形式)及学生答卷等。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学法大不相同。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按次编写程序课题,注意重点难点,课本内容逻辑性等,列出问题。问题要具有吸引力,每一问题或图表作一分段主题挂在讲台上,也可将分段主题写在黑板上,比较节约,大的主题下也可再分小的主题,使学生思考和解答,然后叫学生自行按次阅读教材,使学生自愿或由教师指名答复,必要时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正确总结解答,这样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提出,解答讨论总结将教材内容讲完。为了增强理解,反复练习,再由教师提出重点难点讨论讲解,最后可给题目答卷使学主进行书面解答,可使学生互相评分,这种教学法可不留给学生家庭书面作业。

现将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生物”(华师大、上海师大编写,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细胞”一节程序题综合教学的课时计划列下供参考。

1 课的类型:

新课

2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异同以及细胞的分裂繁殖和生长。

3 教具及器材:

程序题图表(可制成挂图形式)。挂图:虎克像及其自制的显微镜及软木细胞图,现代显微镜,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图表,学生书面答卷。器材:西瓜、番茄成熟果实,白菜或青菜(小白菜)叶柄。模型:细胞结构等模型。

4 教学过程

4.1 教师在组织教学后,可提问1~2个“绪论”中问题,如什么是生物学,怎样学好生物学等,也可不复习前课直接讲新课。

4.2 教师按次出示程序题有关图表,并宣读程序题。

程序题(分段主题)1:细胞是谁人发现的?怎样发现的?怎样才能看到细胞?教师然后使学生阅读“细胞”一节后,讨论、解答、总结。

程序题2: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有何异同?教师使学生阅读(1)细胞的基本结构一段课文,然后结合细胞结 构图表模型使学生解答,讨论综合题,这一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强学习。

程序题3:切割西瓜、番茄等果实时,流出甜味或酸味的汁液或切割白菜或青菜的叶柄流出汁液是从那里流出来的?使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总结。

程序题4:细胞是怎样分裂的?使学生阅读(2),细胞的分裂一段文图(课本11页),进行解答讨论。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也可叫主题分段教学法,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可在各种学科及课的类型中加以应用,它是吸取著名的程序教学法的原理,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加以发展改进创立。程序教学(ProgrammedInstruction)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根据雷西(教育心理学家)的自动学习机而创设的机械程序教学进行。它的原理是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这种教学机器又叫斯金钠教学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用非机械的程序教材进行教学。程序教学法近年在很多国家中实地应用,效果显著。为了丰富我国生物教学内容,笔者加以改进,主要用非机械的程序教学法,结合讲解、自学阅读、观察演示、检测练习及问题解答等综合方法进行。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学生积极性高,能认真学习,因材施教,反复练习,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又能结合电子计算机进行。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的课时计划在课的类型、教学目的,教具上与其他教学法相似,但在教具上要准备程序题图表(可制成挂图形式)及学生答卷等。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学法大不相同。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按次编写程序课题,注意重点难点,课本内容逻辑性等,列出问题。问题要具有吸引力,每一问题或图表作一分段主题挂在讲台上,也可将分段主题写在黑板上,比较节约,大的主题下也可再分小的主题,使学生思考和解答,然后叫学生自行按次阅读教材,使学生自愿或由教师指名答复,必要时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正确总结解答,这样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提出,解答讨论总结将教材内容讲完。为了增强理解,反复练习,再由教师提出重点难点讨论讲解,最后可给题目答卷使学主进行书面解答,可使学生互相评分,这种教学法可不留给学生家庭书面作业。

现将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生物”(华师大、上海师大编写,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细胞”一节程序题综合教学的课时计划列下供参考。

1 课的类型:

新课

2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异同以及细胞的分裂繁殖和生长。

3 教具及器材:

程序题图表(可制成挂图形式)。挂图:虎克像及其自制的显微镜及软木细胞图,现代显微镜,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图表,学生书面答卷。器材:西瓜、番茄成熟果实,白菜或青菜(小白菜)叶柄。模型:细胞结构等模型。

4 教学过程

4.1 教师在组织教学后,可提问1~2个“绪论”中问题,如什么是生物学,怎样学好生物学等,也可不复习前课直接讲新课。

4.2 教师按次出示程序题有关图表,并宣读程序题。

程序题(分段主题)1:细胞是谁人发现的?怎样发现的?怎样才能看到细胞?教师然后使学生阅读“细胞”一节后,讨论、解答、总结。

程序题2: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有何异同?教师使学生阅读(1)细胞的基本结构一段课文,然后结合细胞结 构图表模型使学生解答,讨论综合题,这一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强学习。

程序题3:切割西瓜、番茄等果实时,流出甜味或酸味的汁液或切割白菜或青菜的叶柄流出汁液是从那里流出来的?使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总结。

程序题4:细胞是怎样分裂的?使学生阅读(2),细胞的分裂一段文图(课本11页),进行解答讨论。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层序地层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研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JY20110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0-01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根据课程性质,制定了“夯实基础概念,掌握经典理论,初具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一种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理解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及层序界面等概念和识别标志;(2)掌握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3)掌握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4)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用”的思路贯穿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实例分析为主。课程基本内容包括:(1)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如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层序类型及级别等,8学时;(2)经典理论,如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20学时;(3)研究方法和实例分析,4学时。层序地层学理论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碎屑岩盆地,目前已形成海相层序地层学、陆相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体系和众多学派,但以P R 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模式是基础,因而对于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以经典理论为主,也是在学生今后在研究生阶段或实际科研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三、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以“拓展知识体系、注重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课后习题与课堂研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使学生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以“提问式”和“启发式”方法为主导,同时,有意识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客观合理的认识,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具有初步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以听课为主,并参与讨论,每次课程开始或课程中间进行提问,课后留有思考题或小型读书报告题。教师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后习题和自学:对于本课程中主要知识点,布置适当习题,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内部构成。课堂重点讲解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于拓展的理论体系,如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抓住要点的能力。

(3)课堂研讨: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抽出2学时适度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通过收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分组编制ppt,并设置一些讨论性的话题,然后在课堂进行演讲、提问和答辩,同时,并鼓励学生对答辩进行评议、分析和讨论,对答辩结果进行评分,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1)考核内容与目标点逐一对应,依据权重量化考核,如课程考核包括课后作业(权重20%)、研究方法与应用(课内研讨,权重10%)、结课论文或随堂考试(权重50%)、学习过程(出勤及课内小测试,权重20%)等方面综合评定。

(2)对于课程结束后的评价,根据工程认证精神首次设置了课程目标大成都专业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日历或实习教学计划,教案、课件、或实习指导书,结题论文,教学过程记录,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情况评价。

(3)制定了持续改进机制,课程组或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与分析,提出课程持续改进意见。

目前,国内高校陆续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在此背景下,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课程教学改革也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夯实基础理论,强化实践和创新意识,以期培养更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胡慧,吴勇峰.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4).

[2]朱筱敏.层序地层学[M]. 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61-02

Teaching Method Exploration for Basic Programming Course Based on Unitary Case

XIE Cong-hu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study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basic programming, a new unitary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presented. This method elaborates a teaching case for all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while emphasize unity, affiliation, applic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in the theory teaching, class discussion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Teaching experience shows unitary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good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ing and extending.

Key words:Programming; Case Teaching method;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1 引言

《程序设计基础》是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必修课程之一,是很多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对初学者来说难于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较差。如何让学生学会读程和编程,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注意。

目前,已经有很多教师和学者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过较好的方法。刘学[1]提出了上课教学应该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肖随贵[2]提出要紧扣“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核心,孟佳娜等人[3]提出了以任务驱动改进教学方法的思想。他们这些方法是多年教学的心得,给教学工作者很好的启示。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整体案例教学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2)案例分析与讲解,课堂讨论,得出结论;(3)综合实验进行实战演练。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的“概念――理论――应用”模式完全相反,采用“案例――理论――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演示、讲解,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本文针对《程序设计基础》的内容特征,提出了整体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程序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动手编程。

2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程序设计基础》的基本内容有:程序设计的产生发展过程、语言基础(包括数据类型及其定义)、程序设计的基本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输出语句、顺序语句、分支语句、循环语句)、数组的定义和使用、程序的调试、文件的定义与使用和过程与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常量、变量、常用函数等。如果呆板地按这样的顺序教学,学生学习的都是纯理论的知识,内容枯燥乏味,抽象不易记忆,缺乏连贯性,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为《程序设计基础》的所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案例如图1所示。

案例选择学生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规划和进度安排作一个周密的计划,把《程序设计基础》的知识点都体现在里面。由于学生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也不同,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人学习的需要,可以在图1中增加或者减少部分功能。把图1的功能用程序设计语言规范地开发出来,基本上按照书的章节分解模块,便于教学。

图1 基于文件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3 案例分析讲解与课堂讨论

案例设计和开发后,先把案例的整体功能及其与教材的章节关系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分析和讲解单个模块。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总结经验得出以下几个原则。

3.1 生动具体的生活语言与专业术语结合

对于程序初学者来说,有些专业术语听不懂,比如什么叫内存地址,索引,递归,堆,存储变量的赋值,无法理解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周期,更是无法理解参数的地址传递和值传递的区别。在整体案例教学中,结合图1中成绩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学习和理解语句语法的用法,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把枯燥沉默的课堂变得活跃有趣。如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字符、词语、语句的学习,可以把具体的汉语和英语学习经验来类比抽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学习。又如,对于图1中涉及到的交换和排序等算法,可以通过学生表演展示。两个变量的交换,老师在上课时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人手里拿5元钱,另一个人拿10元钱,每人只能用1只手拿一张钱,如何才能把他们的钱互换,如果只要2个同学, 那这个结果是什么?关于排序的不同算法,可以让多名身高不等的学生如何按照算法的思想按照学生身高的升序或降序排队。通过这么形象的表演,学生会理解得非常深刻。

3.2 案例与教材章节的整体性与联系性相结合

首先系统分析一下图1中左右图框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具体分析调用相应的模块实现了什么功能,主要用到的了教程的什么知识点,是如何实现的。最后回到教材对一般的语法和规则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案例法可以让学生不再觉得程序设计的枯燥,知道这些知识将有什么具体的作用,所以很容易接受。

分析和阅读程序模块时,把功能模块细分成块:包括数据的输入块,数据处理块和数据输出块。通过分解模块,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以后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规范写程序。

整体性还体现在前后不同章节的联系,让学生对几章的内容联系起来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的去学习知识点。为什么有单个变量还要定义一组多个变量的数组? 为什么有了变量和数组还要学习文件,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了顺序语句、分支语句和循环语句还要定义函数和过程,以及的它们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回顾总结这些知识点,引入新课内容,为课程做好承前启后的过度。

3.3 课堂讨论反馈问题和培养创新。

课堂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案例的算法和功能的不足、基本知识点的疑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供其修改教学方案和改正存在的教学问题。

课堂讨论中注意灌输一些计算机算法的思想,不只注意一些语言本身的细节,沿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到算法分析的思路进行分析。对案例中实现的功能,讨论如何去改善算法,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提出自己的设想,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程序设计的重点与难点知识,通过大家积极思考,集体讨论,让老师和同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整体案例法的《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教学

《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能力;五是团队合作的能力。基于整体案例法的《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有以下几个建议和方法。

4.1 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实验

首先,通过调试编好的程序,深刻领会教程的知识点。单步调试可以从本质上理解一个程序的执行顺序和程序设计的概念。给学生提供一些经过调式过的规范程序,让其单步跟踪、各种输出语句等理解程序中词语和语法,变量值的变化过程,深刻领会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实现一些比较容易实现的实验,不至于在实验初期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随后通过加大难度,补充案例中部分模块的一些语句、过程或函数,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后,通过综合实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4.2 实验课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都没有编程和调试的经验,所以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有很多问题是共性问题。同时学生较多,大班有100-150之多,小班也有30-50人之间,而教师人手有限,所以实验课上往往是老师累得忙不过来,而学生的问题没有都得到及时地解决。为此,整体案例法的实验中把5个人分一组,按照“男女搭配,优差结合”的原则组合成一个“整体”。各个层次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一方面大大地减少了问题的人数,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发现自己没有遇到的问题。

组建团队后,细节问题让小组讨论解决,而老师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同时,为了完成大实验作业,让小组团队分工协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查阅文献的能力,设计出不同的算法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4.3 设计综合实验和考试诱导法,提高综合能力

在课程的后期阶段,要逐渐的加大实验难度,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些综合实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项目最好结合整体案例法,设计与之相似的、功能比较全的综合实验。通过小组集体设计和分解模块,制定编程的规范,由小组成员协作开发。

考试诱导发可以避免临时突击, 死记硬背, “高分低能”现象,可以有力地督促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考试诱导学生更加注重实验课程、编程规范和过程。这门课程的最后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综合实验成绩,各占一半。其中综合实验的分数评定应根据实验报告的设计书、团队协作和组织情况、编程格式规范、编程流程和实验总结各方面,而不是只注重最后的结果。

5 结束语

本文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提出了一种整体案例教学法,精心设计和编程实现了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案例,涉及到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内容。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学.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方法[M]. 全国第五次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6-188.

[2]肖随贵. 高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全国第五次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M]. 2006:189-190.

[3]孟佳娜,胡潇琨,谭征. 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国第五次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77-179.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人才是当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目前,软件人才需求以每年40万的规模增长,预计在2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14年将达到400万左右。软件人才在我国依旧缺乏,软件人才需求缺口大。对高校而言,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广大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1 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现状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不仅包含技能培养,还包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各高校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及后续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然而,即使各高校设置了丰富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也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前软件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计算机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局面的形成归因于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并未达到软件企业预期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新招聘员工中只有15%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而85%来自社会招聘,因为社会招聘人员动手能力强,入职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程序设计能力层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要胜任企业软件开发工作,至少需要100000行代码量;对于本科毕业生,至少需要有10000行代码量,而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多数学生本科4年的代码量均在1000行,有的甚至更低。

1)程序设计类课程依然重教学,轻实践。理论教学依然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重点,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语法、数据结构概念、算法理论讲解,因此也使得有针对性的实践太少,基于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案例教学不足,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点和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环节枯燥,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布置3~6道作业题,学生当堂完成,然后将代码以及运行结果截图打包上传到服务器,教师一一评阅。教师给出的习题往往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无任何实际背景或故事情节,实验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

3)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无法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在大学不断扩招的情形下,师生比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一一发现和解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学生将作业代码和运行结果截图通过FTP上传至服务器,教师查看运行结果,由于学生多,教师无法逐个查看和运行学生代码,疲于应付,因而导致实践效果差。

4)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的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平时作业和实验进行主观性评价,难以激发学生自主训练实践能力的激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编程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代码阅读量、代码编写量均得不到保证,程序设计能力自然无法提高。

为了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文献[1]提出一种贯穿在系列课程中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强调在一系列课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系统化训练,采用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教学,贯彻落实案例驱动、强化实训等教学方法。文献[2]初步将ACM模式应用到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题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文献[3]也提出采用ACM竞赛形式的程序设计能力层次化培养模式。这些方法都是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有益尝试。

2 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与学校、学院教学部门配合,探索并建立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如图1所示。

1)培养方法和过程。

在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中,教学活动仍然分为理论知识讲授与编程实践,但理论课不再以单纯介绍语法知识为主,而是以具体的程序案例分析为主,让学生从案例中掌握语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相关的语法知识与编程技巧。学生编写的程序代码全部通过安徽大学程序自动评判系统进行评判,学生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再局限在实践课堂内完成,令学生有了足够多的思考和动手编程时间。对于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和ACM/ICPC队员及时进行在线细致辅导。在每次作业结束后,系统公布所有学生的解题代码,以供所有学生在线查看和评价。获得优秀评价的代码将在系统上公布,以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优秀代码,增加代码阅读量。

2)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特点。

(1)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依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其教学与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步入程序设计的殿堂。

(2)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单纯讲授语法的课堂教学方法,改之以程序案例为中心。在课程早期,案例以语法知识为主,逐步增加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分析为中心进行语法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3)实践教学以问题求解为中心。在实践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故事和实际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求解问题过程中掌握课堂上所学的语法知识、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

(4)实践环节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编程题目。与传统实践环节不同,通过在线程序自动评判平台,学生所有的编程作业只需在教师规定的时间段内提交,学生既可以在实践课上完成,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课堂内没有完成的作业。将实践课延伸到课外的优点表现在:①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分析问题并最终通过编程解决问题;②实践题目数量适当增加,学生的代码量随之增加 ,充分的课外实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践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5)经验丰富的ACM/ICPC队员参与程序设计实践环节辅导。ACM/ICPC队员经过长期的编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编程经验,代码能力强,因此我们利用ACM/ICPC集训队的优势资源,实行“传帮带”机制,对于每个学生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有效提高学生的编程积极性。集训队学生优秀的编程水平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可以进一步激发其编程热情,增加其向更高编程水平迈进的动力。

(6)学生作业采用自动化评判模式。学生提交的作业通过服务器自动评判给出程序的运行结果。自动评判模式对于编译错误,会直接给出编译出错位置和出错类型,方便学生自查;对于运行错误,包括结果错误和运行超时,则需要学生重新审查程序代码。服务器自动评判能够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压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此外,服务器上保留了每个学生的做题细节,包括以往的代码、做题的数量、错误类型等信息,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做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该自动评判平台不仅支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还支持C++、Java、VB和Pascal语言,因而吸引了省内一些初中、高中学生进入该平台进行程序设计能力实践。

(7)优秀代码展示有助于增加学生代码阅读量。学生代码量包括代码编写量和代码阅读量。代码阅读量是提高编程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通过教师评阅、学生互评等方式,可以筛选出优秀代码并加以展示。优秀代码主要指具有巧妙的算法、运行时间短、内存占用空间少、代码格式规整、符合标准编程风格的程序代码。展示优秀代码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彼此对于同一道题目的多种解决方案,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提高学生的代码阅读量。这种相互的交流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在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创新能力。

与传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主要依靠“教师一学生”这种二维扁平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以问题驱动为中心进行编程实践,采用机器自动评判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编程实践效果评价,在教师—ACM队员—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三维立体互动教学网络。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内实践延伸至课外,将实验室实践延伸到实验室外,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与即时反馈。

3 实施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设计,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在安徽大学自主研发的自动评判系统基础上增加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模块。自2008年以来,学生通过该自动评判平台进行程序设计实践呈逐年增多趋势,多名学生参加了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以及省级程序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励10余项,其中亚洲区邀请赛金奖2项、省级竞赛一等奖4项。实施该培养方法后,学生进行自主程序设计训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目前在校生中程序代码量已经达到10000行的有200人左右,部分毕业学生直接进入腾讯、百度等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表示满意。安徽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2008—2012年提交代码量如图2所示。

该培养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吸引了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技术。近年来,陆续有电子学院、自动化学院、数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的学生参与到程序设计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例如,安徽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大学物理学院一名学生经过该平台实践后,积极参与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获得2010年ACM/ICPC亚洲区竞赛铜奖并于2012年成功考取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4 结语

强调师生互动、实践反馈、学生互动足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的关键,而利用案例教学与趣味实践是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在提高学生编程水平和算法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索更多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编程素养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编译原理 教学方法 工程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26-03

一、引言

编译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机器语言。现代编译程序所要面对的经常是几十万、几百万行的大程序,在编译原理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概念、理论和算法,这直接造成了编译原理这门课很难学。现在,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公认的本科阶段最难的课程之一,许多学生觉得编译原理难以掌握。本文将工程化的方法引入编译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编译原理的学习过程简单化、规范化,达到让学生学好编译原理的目标。

二、教学理念

所谓工程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的概念,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有递进的阶段目标,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像管理工程项目一样对教学作全程控制。我们要打造工程化的教学过程,通过选择合适的教材、详细考察学生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后作业、设定逐步提高的开发目标,将学生引入一个可以量化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有很强的理论背景,编译原理更以逻辑严密、算法枯燥著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简讲解、深入浅出,抓住理论的本质讲清楚。同时,计算机学科强调实践性教学,编译原理课程更是围绕着实际应用而展开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动手,重视实验和课后锻炼,让学生掌握实际运用能力。我们提出了 “精简理论、加强实践”为中心思想的教学理念,掌握理论、动手实践是学好编译原理的不二法门。

三、教材和内容

我们选择的主讲教材是清华大学的张素琴教授主编的《编译原理》,这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教材,发行量达到20余万册。我们选择的辅助教材是贝尔实验室的Alfred等编写的《编译原理技术与工具》,这是一本世界著名的编译原理教材,在编译原理领域有很高的声誉。因为封面画了一条龙,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龙书”。主讲教材以理论分析为主,内容清晰,逻辑严谨;辅助教材有很好的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编译程序。两本教材风格互补,在章节编排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便于在教学中结合使用。下面就以“语法分析”一章为例,介绍一下我们设计的工程化教学过程。教材上“语法分析”一章主要内容包括:LL(1)文法定义、文法判别算法、确定自顶向下分析、递归子程序法等。我们给出了一些补充内容,包括分析典型的源代码、自己开发的Yacc范例、自己开发的表达式语法分析程序等部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开发,并熟悉流行的编译辅助工具软件的使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编译原理这门课是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学生在学习编译原理之前已经学过多种编程语言,如VB、VC、Java、Delphi、Html。但是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多数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编译程序的原理和开发方法”。学生不知道这些编译软件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更不知道不同编译程序背后的理论依据。学生会感觉到编译原理很神秘。而且编译原理“难”声在外,一些学生对编译原理有畏惧心理。这是学生学习《编译原理》的心理难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学生树立学好编译原理的信心?《编译原理》这门课程比较独立,理论自成体系,其他先修课程很少涉及编译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定义多,概念抽象,形式化的描述难以理解;算法多,步骤复杂,计算量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细节问题不能自拔,产生困难和厌学心理。这些情况造成学生不容易接受编译原理内容,上课时容易产生惰性心理。这是学生学习《编译原理》的理论难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把理论学明白、会运用?《编译原理》的理论学习尚且不易,设计编译程序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多方面内容,学生的编程经验不足以开发一个简单的编译程序,经常会感觉不知从何入手。这是学生学习《编译原理》的技术难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给同学们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我们观察到,学生主观上又想学好编译原理。因为著名的编译高手设计了学生每天使用的编译程序,比如设计了C语言的Ritchie &Thompson、设计了C++语言的Bjarne Stroustrup、设计了Java语言的James Gosling、设计了C#语言的Anders Hejlsberg等等,这些传奇式的编译高手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推崇。学生耳闻目染知道编译原理的重要性,对编译程序的开发感到好奇。这些都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我们针对这些教学难点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目标和重点

结合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制定了四个递进的教学目标和三个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学习补充延伸的内容。第一,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包括文法的FIRST集、FOLLOW集和SELECT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LL(1)文法的定义和判别算法、确定自顶向下分析、递归子程序法等内容。这些基本理论学生必须要掌握。第二,学习使用语法分析自动生成工具。为学生介绍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工具软件Yacc。通过我们自己编写的Yacc程序范例,让学生掌握Yacc的结构和用法。第三,掌握经典的语法分析的源代码。通过分析PL / 0语言的语法分析源代码,让学生了解语法分析的经典实现。第四,引导学生动手实现语法分析器。引导学生对Yacc代码和PL / 0语法分析代码作个性化的修改和功能添加。通过这四个逐步深入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学习。教学重点包括了这一章的三个重要的定义和理论。第一,LL(1)文法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First集、Follow集和Select集三个前导定义,每个定义都是一段形式化的描述,要求讲课时要讲清楚形式化定义的本质。第二,LL(1)文法的判别算法。算法包括五个步骤:1.求出能推出ε的非终结符;2.计算First集;3.计算Follow集;4.计算Select集;5.判定是否是LL(1)文法。其中每个步骤又是一个独立的算法。整个算法比较冗长,教材上用了六页描述该算法。我们要用特别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第三,语法分析的递归子程序法。递归子程序法的思想是对LL(1)文法中每个非终结符编写一个递归过程,识别由该非终结符推出的符号串。PL / 0语法分析模块就是采用递归子程序算法实现的。在分析PL / 0语法分析模块的基础上,我们还引导学生动手开发自己的语法分析程序。

六、教学过程

下面详细介绍教学过程的安排,共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编译的任务是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够直接理解的机器语言,这个翻译过程不是一步完成的。编译程序在进行真正的翻译和生成目标代码之前,首先要从结构上把握源程序。语法分析的任务就是从结构上分析程序,保证源程序语法结构正确并分析得到程序的各个语法成分。让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师是如何判断小学生所造的句子语法结构上是否正确?比如,“我是学生”,我们说这个句子是语法结构正确的。那是因为我们可以将这个句子分为三部分,“我____是____学生”,每一部分正确的对应了“主语____谓语____宾语”三种语法成分,所以我们说这个句子是语法正确的。那么,编译程序是如何对源程序做语法分析的呢?比如,“if i

接下来我们以语法分析为例,介绍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语法分析理论。第一,一步一步教学生如何用Yacc创建语法分析项目,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含义。第二,一步一步教学生配置VC环境用于语法分析项目的编译,详细每个环境参数的作用。学生在实践的时候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如何使用工具软件,我们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迈出语法分析的第一步。第三,用简单的例子讲解Yacc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体会语法分析其实不神秘。第四,把我们自己写的文法范例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编写、调试、运行,实时展现不同文法分析的结果。第五,将我们自己用C语言开发的表达式语法分析程序作为补充练习,让学生去修改、添加功能,体会语法分析的思路。整个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难度逐步加大,阶段目标明确,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七、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编译原理的工程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评教一直保持较高的分数。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把握知识脉络并掌握知识点;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作业并进行探索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编译原理,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了深入认识,了解了程序优化和并行计算的方法和重要性,为编写高效、高质量的代码打下了基础。此外,本文第一作者以“编译原理的工程化教学”为主题参加广西师范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了理科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并指导本科生以“基于泛型编程的编译器研究”为题目申请并获得广西师范大学创新性实验基金资助。

八、结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破除《编译原理》难学的迷信。然后采用精简讲解、小题多练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理论并不深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设计由易到难的实践项目,在此过程中打造属于同学们自己的编译程序,培养学习成就感。最终达到懂得理论、学会设计、学好《编译原理》这个总目标。作为教学的巩固与延伸措施,我们会引导同学做更多的实践。比如C语言的语法分析、SQL语言的语法分析、尝试使用C++的Boost.Spirit开发包等等。同时,和学生一起参与开发过程,用电话、Emai等方式与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答同学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但要让学生学懂理论、学会运用,更要让学生记得牢固。

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工程项目,将工程中目标明确、量化管理的特点引入到编译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 参 考 文 献 ]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恰恰恰舞”基本步;程序教学法;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前言

程序教学法最初来源于美国鲁来西设计的一种将教师从具体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以节省其教学精力和时间自动的教学机器。起初,这种设想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重视和推广,直到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中重新提出,采得到广大教育界人士和心理学家的重视。程序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有序过程的行为,通过教学信息的有徐迅则,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活动[1]。对于体育教学中技术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程序教学法具有很高的适用性,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实践和过程,减轻教师负担,还能够在增加学生练习密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多国家已经将程序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程序教学法的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处被传入我国的。自此之后,很多学者就程序教学法在我国理论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应用方式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地不断进行,程序教学法开始被应用于体育类课程从而为复杂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很多学者也在充分结合我国体育学教学和学生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程序教学法引入到课堂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程序教学法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指导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1程序教学法概述

程序教学法是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的方法,借助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呈现包括问题显示、学生反映和反馈反映的正误情况给学生的过程等学习程序。程序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通过逐步强化过程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他将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引入到学习行为中,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其作出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示为刺激-反应-强化。通过逐步接近和积累的办法将复杂行为用简单行为联结而成。程序教学将学生内容分为一个个小的问题,进行系统排列,通过特制的教学机器或者编好的教材,逐步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知道学习结果,确定自己答案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进入下一程序,若不正确则进行补充程序,学习同一内容,直至完全掌握。程序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解释-问题-回答-确认[2]。

程序教学法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是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合理运用。引用正强化过程中对于鼓励、奖励等行为进行重复具有很强的强化效果。但需要根据强化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意味程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经历等会影响强化方式。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要求强调行为和造成后果之间的关系,正强化更多强调报酬,而负强化更多强调惩戒。强化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斯金纳程序教学法有效应用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只有分阶段设立、明确规定和表述强化目标时才能采取合适的强化措施。此外,还需要注意在分解目标后,对于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需要给予强化,这样才能促进程序教学法更高地应用,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强化效果及时正确反馈是提高程序教学法应用效率的关键。通过某种实行和途径及时反馈强化效果,以取得良好的刺激效果,如果失去及时的反馈,则会减弱请强化效果带来的行为的重复发生,从而导致程序教学法的效果减小甚至消失[3]。

2程序教学法在“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的应用

“恰恰恰舞”是伦巴舞的一种,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入到我国,并迅速得到发展。最开始,“恰恰恰舞”开设于一些专业的院校,之后一些普通高效液陆续开设了该课程。“恰恰恰舞”的教学比起舞蹈技术和技巧而言,更在于传授拉丁舞的文化,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在学生学习舞蹈技术的同时,更能理解其中所含的情感的思想,以适应我国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突出的新的要求,希望可以恰恰舞的学习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涵养。恰恰舞是在模仿企鹅动作的基础上编排而来的。企鹅身形肥胖,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滑稽诙谐,甚是可爱;雌企鹅不高兴时会独走在雄企鹅前方,对其不理不睬,雄企鹅只能跟随其后;高兴时,一对企鹅会在一起玩笑嬉闹。而在舞蹈中,男女伴则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来传达出恰恰舞的这种活泼和欢快的思想。

程序教学法应用于“恰恰恰舞”基本步的教学中的具体程序可以分为:(1)启发性辅导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首先需要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老师的示范下总结动作要领,分析动作规律,找出问题,通过理性和感性的分析做出判断,并形成动作概念。例如:教师在教授基本舞步时首先可以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向学生示范一遍,然后分解为具体的动作,学生则根据老师的示范发现动作的特点,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练习。(2)讨论小结阶段:该节段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和互相学生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自觉完成的。例如:教师在教授“走步”这一动作时,做完示范动作后分解动作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身体的形态和腿部、脚部的动作,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学生可提出动作技术的小结,之后再由老师做出总结,学生在此基础上练习,直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3)巩固练习阶段。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及时总结、补充和完善,以及观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同样在走步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脚部的动作幅度不够大,老师则可以将该问题指出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可直观地发现某个动作的错误之处,加深理解。

“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应用程序教学法首先需要保证一致性,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应用原则。“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强化时要注意保证强化内容、标准和性质的一致,在强化过程中对于“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教师对于学生提供的信息前后不能相矛盾。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要求学生跟随自己进行反复的联系,记忆并进一步熟悉有难度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和强化的一致性需要得到保持,防止学生因为前后矛盾变得无所适从。此外,教师需要保证教学的客观性,即强化内容和过程影响科学、合理、公正和客观,同时尽可能使得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到愉快,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形体、身高、舞蹈天赋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强化措施,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强化。程序教学法中教学效果的及时合理反馈的重要前提是及时性。在“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及时性主要体现在及时反馈教师采取强化措施后学生的行为反应,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强化措施的深一步认识和理解。“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和文化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及时、正确、具体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后,程序教学的应用应当具有高效性,教师在进行“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要尽量减少负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例如:正强化容易引起学生自满、傲慢的心理,负强化容易导致学生消极和厌烦的情绪,因此在应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时要注意教学高效性的提升,全面且正确地掌握程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通过结合正负强化积极发挥强化作用,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在使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信息反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信息反馈对自我联系的技术进行有效改进,增强其自信心,促进舞步的学习。(2)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教师辅导和互相帮助等形式解决,培养起自学和自练的能力,运用已经学到的舞步求得更进一步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促使其更加积极和愉快地学习。(3)微调和有效控制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有效控制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发现信息,通过教师的思维加工后再向学生传输,比较目标和现实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调整程序教学中的相关环节[4]。

程序教学法和常规的教学方法相比能够明@提高学生对于“恰恰恰舞”基本步的学习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学生听得懂、学得进、练得多、记得牢,以自学为主的方法有效帮助其掌握恰恰舞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程序教学法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的对知识信息的探索和发现,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学生在该种教学方法下拥有更多独立活动的时间,并且在积极地自学、讨论、小结和练习中逐步学会了发现、应用和巩固知识的能力;此外,程序教学法海避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不够吃的现象,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及时练习,而基础上的学生则可以加大学习难度和强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程序教学法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学、制定教学程度等方面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理论、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掌握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沈琪美.斯金纳强化理论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激励技巧[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3(11):42-44.

[2]王学农.如何针对少年儿童身心特点进行拉丁舞教学[J].运动,2013,6(12):71-73.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诉讼法学教学内容以法典为基础、以注释为方法,基本组成是基础理论、基本原则、诉讼制度和诉讼程序四大版块。笔者建议拓展法律适用的教学内容,因为它是诉讼制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诉讼法学课程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都是独立的一门课,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合成一门学科。对于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哪些应当固守、哪些应该拓展,笔者谈一点个人己见。

一、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组成与固守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诉讼法学统编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就会发现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安排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体例和知识点与法典几乎是同质同构;第二,理论内容主要是对法典条文的注释。例如,陈光中先生主编的《刑事诉讼法》教材,其第一编“总论”主要对应《刑事诉讼法》法典第一编“总则”;教材第二编“分论”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第三编“审判”、第四编“执行”。[1]再如,宋朝武教授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学》,教材“理论编”包含了《民事诉讼法》法典第一编“总则”的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教材“制度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一编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教材“通常审理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审判程序”的第十二章至十四章、第十六章;教材“特殊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的第十五章、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教材“民事执行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三编“执行程序”;教材“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2]这样安排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它的好处在于便于学生迅速地掌握国家法律规定,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现行法律法规。

以法典为基础、着力注释法典内涵其实是诉讼法学教学的传统风格,在大陆法系各国以及旧中国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例如,民国时期陈瑾昆著述的《刑事诉讼法通义》就与当时的“刑事诉讼法”法典有紧密的对应关系。[3]再如日本学者松尾浩也著述的《日本刑事诉讼法》与日本刑事诉讼法典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4]在西方,中世纪后兴起的法学,首先一个流派就是注释法学派。通过对罗马法的注释,传播法学知识、灌输法律理念,对西方法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今天我们进行包括诉讼法学在内的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应当坚持这个传统,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当然,言讲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与法典同质同构、以注释法典条文为主,绝不意味着我们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就是简单的法条释义。理论的铺垫、理性的解剖、理智的批评、理想的建议,在诉讼法学教学中是随时都存在的。比较而言,本科教育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则以“为什么”或“应该怎么样”为主。笔者认为,可以把我国现行以法典为基础、结合理论论述的诉讼法学教学内容分解为四大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

1.基础理论

该部分主要讲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若干诉讼原理和诉讼理念等。[5]台湾学者的教科书也有这部分内容,尽管有人阐述得多,有人介绍得少。[6]???

2.基本原则

这部分基本都是把相应法典中的基本原则加以详细介绍。稍微复杂一点的会增加外国法律中的基本原则和学理上主张但立法尚未采纳的一些基本原则。从法的要素角度看,法律原则是与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并列的组成部分。从法的适用角度分析,法律原则有助于准确理解法律、正确运用法律,以及可以弥补具体规则之漏洞。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其实非常重要,但常被学生所忽视。

3.诉讼制度

诉讼法学对诉讼制度的介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三大诉讼法共同的、内容基本一致的诉讼制度,往往称之为“基本制度”,例如回避、合议、两审终审、公开审判、陪审等;另一类是某诉讼法独有的,或者其制度安排有特色的诉讼制度,例如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强制措施制度,民事诉讼中的和解制度等。诉讼制度作为比较集中的规则安排,对于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4.诉讼程序

诉讼程序是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版块。以民事诉讼程序为例,首先,它可以分为国内诉讼程序和涉外诉讼程序;其次,国内诉讼程序可以分为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第三,审判程序可以分为通常审理程序和特殊审理程序;第四,通常程序又包括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特殊程序又包括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海事诉讼程序等;第五,一审程序可以分为一审普通程序和一审简易程序。如此众多的诉讼程序构成一个严谨的体系,内容复杂,学习难度也大,但是也最重要。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教学内容都是诉讼法学应该固守的。但是,除此之外,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拓展。

二、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拓展与理由

笔者一直主张且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施行,诉讼法学应当拓展法律适用技能的讲授。

1.在诉讼法学中增加法律适用的教学内容的理由

(1)这是司法裁判的本质要求。陈光中先生指出:“司法”从中外的词义来说,具有以下三项相关的内涵:其一,实施法律;其二,解决狱讼;其三,体现公正。而作为司法中心的审判,则是指法院或者法庭对案件通过审理,认定事实,适用相关法律,加以裁判的活动。[7]这充分表明,诉讼活动是一个法律适用的活动,就是把相关法律规则作为大前提、把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运用三段论推理得出裁判结论的过程。诉讼法学作为研究诉讼活动的法学学科,为什么重视事实认定而轻视、甚至忽视法律适用呢?为什么看到裁判推理的小前提而忘却大前提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那就是认为事实认定困难、法律适用容易,是法官就自然会法律适用。其实,不是这样,至少不完全是这样。

(2)这是诉讼程序救济的审查内容。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189条、《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行政诉讼法》第61条都规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是二审法院维持一审裁判的必要条件之一;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是二审法院更改一审裁判的充分条件。可见,在程序救济的体制安排中,一审中的法律适用是与事实认定、程序规范一样作为审查的内容的。毫无疑问,诉讼程序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事实认定,它要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二是程序操作,它要求规范合法;三是法律适用,它要求正确、准确。既然都是程序的组成部分、都要面临上级法院、社会大众的监督,为什么只是关注程序操作和事实认定,偏偏又忘却了法律适用呢?

(3)这是有效解决疑难案件、遏制司法错案的具体措施之一。什么是疑难案件?无非是事实认定难、法律适用难,或者案件事实与法律法规结合难。[8]什么是错案?也无非是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错误。如何解决这些疑难案件或者错误案件?当然应当采取包括提高法律适用技能在内的各种综合措施。如果仅仅解决了事实认定中可能出错的地方,而忽视法律适用中的错误,同样会发生疑难案件和错误案件。

有人认为,外国和民国时期的诉讼法学教育也没有法律适用的专门内容,不是照样培养了许多合格的法律人才,这如何解释?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科学生,他们本身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法律适用为教学依归,那么诉讼法学教科书中有无这个内容就不重要,因为他们每堂课都在学习着活生生的法律适用。美国的判例教育法就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科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必修的法律适用方面的课程,那么诉讼法学也可以忽视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可以在其他课堂上学习到法律适用的技能。德国注重法律方法论的学习就是如此。假如这两类情形都没有,试问:法科学生何以获得法律适用技能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呢?仅仅在法理学课程中讲一点就足够了吗?笔者认为不够。而我国法科学生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恰恰就是欠缺这方面技能学习的。所以,作为诉讼法学教师,笔者主张应当首先在诉讼法学教学内容中拓展法律适用技能的学习。 转贴于

2.诉讼法学中增加法律适用部分的内容

如果说在诉讼法学教学内容中增加法律适用的部分是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当给学生讲授哪些具体内容呢?笔者主张最低限度应当告诉学生如何找法、定法、释法、用法。

(1)所谓找法就是三段论裁判大前提的寻找与确立。找法可以分找到、找不到、找到不太适合的等情形,出现这些情形时法官如何采用体制内许可的方法加以解决是一项重要的技能。[9]笔者认为:找到合适的法律规则需要对其进行结构分析;找不到法律规则就要进行诸如漏洞补充的措施;找到不太合适的法律规则就要进行诸如利益衡量的措施。

(2)所谓定法就是排除已经找寻到的法律规则之间的冲突。如果说找不到适合于本案的法律规则是法律的消极冲突,那么找到两个以上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而彼此又有矛盾,就是法律的积极冲突。由于立法主体的不同、立法背景的不同、立法目的的不同等原因,法律规则之间的积极冲突是一个无法根本杜绝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就要遵循一定的法律适用规则加以确定。这些规则很多,诸如“新法大于旧法”、“特别法大于一般法”等皆是。

(3)所谓释法就是对确定下来的法律规则进行一定的解释,包括文义解释和各种论理解释。[10]正如本文前述,诉讼法学本身的内容结构就是一种对诉讼法典的解释。培养的法律人才也应当会对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必要的解释。

(4)所谓用法就是将法律规则这个大前提与案件事实这个小前提进行结合推理和法律论证。推理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包括形式逻辑的规则和辩证逻辑的规则。这种规则的运用还要体现为心证公开中的裁判理由公开。也就是说法官不仅要会推理论证,还要把这个过程表示出来接受上级法院和当事人以及社会的监督。

三、结束语

诉讼法学应当为培养合格法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某些场合,法学已被人戏称为“垃圾专业”了。当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值得讨论。但是,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的贬抑应当引起我们从事法学教育的人的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培养法科学生?合格法律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笔者认为,法学教育不能培养“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应当培养能够熟稔运用法律的人才。法学是一门应用之学,不能教给学生“屠龙之技”,而应当传之以“杀牛之术”。

参考文献:

1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宋朝武.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瑾昆.刑事诉讼法通义(郭烁整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 [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丁相顺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玫.刑事诉讼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6 褚剑鸿.刑事诉讼法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1

7 陈光中.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4~9

8 邱爱民、张保玲.论司法裁判中的辩证推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120~121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Access程序设计;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2-pppp-0c

Access采用可视化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编程机制[1,3],既是一个面向用户的桌面数据库管理软件,又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前端开发工具,基本不用编写程序代码就能开发出功能强大、相当专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已经把Access作为二级(程序设计)考试的可选语种之一。Access简单易学,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将Access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作者所在学校开设了Access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的教学及软件开发经验对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1 采用范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编写程序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如果课程一开始就很难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这门课程就没有兴趣,也就不能很好掌握该课程了。因此老师应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范例教学法[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Access程序设计课程开始的第一次课,不适宜讲繁杂的理论内容,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讲解各控件的属性、事件、方法及其应用,学生就会感到程序设计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致使课堂教学实践无法进行。可以举一些利用Access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例如学生信息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让学生感知到我们日常所用的一些数据库系统是可以通过Access程序设计实现的,使学生有掌握access程序设计知识的强烈愿望,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课本中一些简单、生动有趣的小应用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教学过程中,除使用范例教学法外,还应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 注重实验教学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重视理论教学外,还应当注重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反映,在课堂面授时,所讲授的一些基本理论,以及应用实例演示都能理解掌握,可一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编写应用程序就不知该从哪开始着手。作者在实验教学实践中针对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要求他们不急于做实验题目,先把有详细代码的例题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步骤,在计算机上执行。在练习例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做到深入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完成实验题目,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实验学习环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讲多练”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此教师应精心准备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认真设计实验题目。在实验环节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实际为学生选择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练习题目并加以讲解,让学生感受Access程序设计的魅力,如制作名片、学生成绩的管理系统、流动字幕、倒计时牌等,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编程可以实现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欲望。

3 加强师生交流

课堂面授以及实验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遇有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问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使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进行实时的交流,更有助于传道受业解惑。

4 合理安排考试环节

Access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重视理论课教学,而不重视上机训练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好Access的,因此考试也应侧重操作题考察。作者所在学校Access考试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理论题和操作题分值各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题包括单选、多选、填空,操作题包括简单操作题、综合应用操作题。教师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考试精心出题,学生通过考前做模拟题,有针对性的复习、考试,既掌握了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又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准备。我校Access程序设计课程采用无纸化考试,理论题以及简单操作题部分采用电脑阅卷直接给分,体现了效率和公平。

5 总结

本文论述了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方法,采用范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理安排考试等。有效的运用以上方法,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陈英,曾俊,等.教育技术在“Access数据库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0):73-75.

[2] 雷东升,李挥剑. “Access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1):28-31.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归纳式教学法;程序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关于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是我国高校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了归纳式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之后阐述归纳式教学法对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再提出基于归纳式教学法的程序设计课程的若干创新教学方法,最后作出总结。

1.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很多大学都在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文献[1]提出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多本参考书为辅,演示的程序实例不少于400个。文献[2]采用“案例牵引、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引导互动”为特征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按照企业过程标准实际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完整构建过程训练。文献[3]通过启发式提问讲解编程原理和方法,然后讲解案例源码,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文献[4]以培养工程师的综合品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基于问题和项目的设计教育贯穿整个工程教育过程。

以上学校都是围绕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来进行创新,而九校联盟(C9)则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加强计算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1.2国外研究现状

文献[6]提出计算机教学中应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包括计算机学科、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文献[7]认为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对于学习编程十分重要。学生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否则虽然在学,却不能真正理解编程。文献[8]发现很多学生对推理和创新不感兴趣,只看重结果,他们认为应当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需要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文献[9]提出了一种新的案例授课方法。在一门课程中,每次给学生留作业都使用同一个案例(或背景),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点来解决这个案例中的不同问题。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学生理解案例内容的时间,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如何解决问题。文献[10]介绍了一种辅助编程软件Alice 3,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可视化环境学习Java编程技术。

2.归纳式教学法及其对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要想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美国的普林斯和菲尔德总结了“归纳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我们认为归纳式教学法的原理和方法非常适合于程序设计课程。事实上,前述国内高校所采用的“案例牵引”“启发式提问”“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教学”等都属于归纳式教学法的范畴,只是没有从理论上阐明归纳式教学法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

2.1归纳式教学法简述

归纳式教学法包括一系列教育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发现式学习和即时教学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导地位,采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归纳式教学法的一般做法是:先提出一个问题、项目或案例,由学生组成小组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讨论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再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从而归纳出相对正确和有效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行建构知识体系,教师主要起指导、推动和提供必要信息的作用。

与归纳式教学法相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通常先由教师讲解原理、方法等,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演绎式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原理和方法作为一种结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不清楚这些原理和方法是如何得出来的,也不清楚为什么一定要使用这些方法而不能用其他方法,因此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并掌握它们。

2.2归纳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程序设计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文献[12]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学习程序设计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归纳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从而逐步建立起计算思维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归纳式教学法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应当有能力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方法积极地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好程序设计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术,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强调这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要能利用课堂上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就够了。但是对于程序设计,仅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往往不足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归纳式教学法中的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发现式学习等都提供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2.2.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归纳式教学法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同一个案例或问题,归纳式教学法不会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法非常适合程序设计教学。因为在程序设计中,针对某一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案。学生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背景,提出一种或几种比较适合的方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中,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个个知识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归纳式教学法中的很多方法,如基于案例/项目的学习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3通过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对于学好程序设计意义重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归纳式教学法就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例如,归纳式教学法中的即时教学法要求学生先独立回答一些问题,教师从中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程序设计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易犯什么错误,并通过改正这些错误而进一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相比之下,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虽然对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但学生们却不容易真正掌握。例如,Java中的switch语句只接受几种固定的数据类型,但仅靠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记住,相反,让学生上机实践一次,甚至错过一次,学生自然就会记住了。类似现象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很常见。

3.基于归纳式教学法的创新教学方法

归纳式教学法的总体原则适用于程序设计教学,但具体方法不宜照搬。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归纳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在完善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改革考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创新教学方法。

3.1完善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先讲解知识点,后讲解案例。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缺少感性认识,往往不知所云,教学效果不好。我们依据归纳式教学法的原理,对案例教学做出了几点改革。

一是将案例提前。每次上课首先提出一个案例,通过讲解这个案例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点会有一个感性认识,了解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程序中的具体用途和用法,比较容易理解和吸收。二是提供完整的案例。每次讲解案例时,不是仅截取一段程序演示,而是从某一具体的问题或需求出发,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再在计算机上演示完整的程序,直至运行、输出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编程的完整过程有所了解,有助于对程序的理解。三是开设案例讨论课。每月开展一次,预先将案例交给学生分组准备,课堂上每组学生演示自己的程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评。

3.2加强学生实践

大量的实践对于学好程序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反复讲解,不如让学生实践一次。但是实践不能仅考虑数量(例如编写多少行代码)。我们提出除了要保证代码量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提前实践开始时间。学生开始上机实践的时间越早越好。即使学生还没有学习编程方法,也可以先熟悉一下编程环境,熟悉如何建立文件或试着写几行代码等。二是保证实践机会。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在需要实践的时候能够实践。教师刚讲解完知识点时立刻让学生实践,这时的效果最好。我们在课堂上总是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分组编写程序,然后选出1-2组演示程序。教师根据演示情况随时予以点评,并针对易犯的错误深入剖析。三是鼓励学生每天做一点编程练习。理论上,学生都知道程序设计必须实践,但实际上并不了解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步骤。我们提倡学生天天编程、日日练习,这对学生来说是可行的、具体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编程实践的习惯,并体会到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才能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

3.3改进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国内教师较多地采用传统的客观题考试方式(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国外教师则尝试采用小组考试。我们认为这两种方式都不适合国内的程序设计教学。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采用的仍是单独考试,但仅考编程题和简述题,不考客观题。这种方式更符合程序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的程序设计人才,强调编程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学生学习都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编程能力,学生平时就会更积极地进行编程练习,而不会死记硬背概念和语法。

4.结语

归纳式教学法是与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法完全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直接提供结论,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己归纳出相对正确的方法。归纳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十分适合于程序设计教学。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编译原理;教学内容;实验教学

榆林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教改项目(《编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的构造原理、设计方法以及主要实现技术,综合了数据结构、计算机语言、算法和软件设计、离散数学等知识。涉及形式语言描述、有穷自动机等抽象内容。也被视作该专业最难的课程之一。根据我院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编程语言实现技术的学习,了解编译程序的实现原理和技术;利用从本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增强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内容进行了选取。

1、“编译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与教学现状

“编译原理”课程是专门介绍如何将高级语言翻译为低级语言的编译程序的工作原理和方法的课程。因此,可以说该课程是建立在高级语言或汇编语言基础上,综合运用编译理论及多门前修课程如“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高级语言在机器上运行的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素质具有很大作用,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认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实质,并综合运用所学的软件设计技术来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直观性不强且理论性强,而且很多理论性概念容易搞混。通常教学过程并不涉及编译器的具体实现,因此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涉及到离散数学、高级程序编程等课程,综合性、连贯性均很强。诸多原因致使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2、教学内容的选取

针对我校刚升本的一般本科院校,教材采用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强调对编译原理和技术的宏观理解及全局把握,而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节的算法上,在讲述各章的理论的同时要有一些C语言小程序作为例题或习题。结合编译的各个阶段,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如下:

词法分析:本部分主要以正规式、NFA(不确定的有限自动机)、DFA(确定的有限自动机)及其最小化为主线来讲解,同时对词法分析器进行介绍,演示用C语言写的一个简单语言的词法分析器,并要求学生上机实现;

语法分析:这一部分中,上下文无关文法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语法分析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二种。

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的产生:静态语义检查通常包括:类型检查、控制流检查、一致性检查、相关名字检查,重点应放在类型检查上。中间代码生成主要介绍各种形式的中间语言,把赋值语句和各种控制流语句翻译成中间代码的语义动作。

属性文法与语法制导翻译:语法制导的定义和语法制导的翻译方案是描述编程语言翻译的两种常用形式方法。

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这是最需要搞明白的部分。尤其在用C这样比较低级的语言时,掌握这部分内容对编写程序和程序排错都很有帮助。

代码生成及优化:选择一种采用简单的寄存器分配策略的代码生成算法加以介绍,让学生对代码生成有所了解即可。用实例来介绍各类优化,让学生明白编译器能完成哪些优化,而不要给学生介绍各种优化算法。

3、实验内容的选取

设计一组适宜的实验内容:首先,要将编译理论和方法在实验中得以概括,使学生不仅掌握它们本身的具体应用,而且掌握由这些理论和方法所构造的编译程序的各个部件是如何在整个系统中协调运行的,这是实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其次,必须合理地简化,使学生比较容易完成。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共设置了五个实验项目。这组实验既和理论课内容相辅相承,同时相互之间又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实验整体:

1)、消去C、C++程序中的注释

对给定的带注释的C语言源程序,利用该程序去掉注释,输出去除注释的源程序。

2)、词法分析(必做,4学时)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 理的理解。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例如:

{}

3)、递归下降分析法(4学时,选做)

根据给定的文法编制调试递归下降分析程序,以便对任意输入的符号串进行分析。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例如:

=

4)、语法分析程序LL(1)(4学时,必做)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描述语法规则的文法。

内容:对给定的文法建立预测分析表,利用预分析法对实验一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5)、语法分析程序LR(1)(4学时,必做)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语法分析中自下而上分析法中的LR分析法的理解。

对给定的文法手工建立LR(1)分析表;利用LR分析法对实验二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实验中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4、“编译原理”课程教改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和本专业主干课程间的内在关系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编译原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某种高级语言(如C语言),对其难以掌握、容易出错的语法难点用编译理论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可布置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由文法定义的网络协议等资料,拓展知识面,了解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课程的实验,以编译理论中的一些经典算法的实现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对算法的实现的练习,准确、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算法,从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编译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突出开创性和实用性。

5、结语

编译原理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性,对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手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向更科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5(10):10-12.

[2] 张昱,陈意云,郑启龙.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7):61-62.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复杂性理论的义及特征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说道:“自然界是最简单的。”爱因斯坦也认为真实的自然界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界。简单性原则和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极大地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和理性的增长。伴随着简单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同样以简单性的思维方式追求着人类社会中的普适性、还原性和确定性。然而,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经典问题还是社会的发展和演进都存在着简单性思维模式无法解释和解决的复杂现象。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复杂性科学的出现更是为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和方式。普里高津明确指出:“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并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统一方法论的学科群。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理论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混沌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从平衡态、衡态推进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系统的某个参量达到一定的域值,则可能通过涨落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转变成时间、空间、功能的有序,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耗散结构。由于这种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所以称之为“耗散结构”。[1]“熵”与“负熵”是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概念。熵指的是系统的弥散度或均匀度。在一切自发的热过程中,系统的弥散度或均匀度都会增大,这个规律称之为“熵增原理”。复杂性科学认为,在复杂系统内部的运动过程中,有效能量会不断减少,无效能量会不断增加,即熵不断增加。要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必须从系统外输入物质和能量,这个过程就是负熵。[2]

协同学理论认为,当代表外部环境作用的控制参量达到某临界值时,系统中大量子系统间的关联便能克服其自发的独立运动而产生动力学意义上的“协同”,产生相应的序参量并支配子系统的运行,使系统从整体上看是宏观有序的。“序参量”是协同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产生变化,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它的取值为0,系统出现有序结构时它取非0值,因而具有指示或显示有序结构形成的作用,就成为序参量。”序参量一旦从系统内部自组织产生出来,就成为支配系统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系统的组织者。

在复杂性理论中,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1.不确定性。构成系统的各个组分单元之间存在着多维的、多结构的、多水平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之在外部控制参量的多样影响之下,系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带有明显的不确定的特征。不确定性在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中体现了事物的本质,是系统复杂性最显著的特征。

2.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及系统内部组分单元之间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发生的,时间作为变量参与其中。不可逆性描述了系统运动和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是系统复杂性最关键的特征。

3.自组织性。协同学理论的创始人哈肯认为,“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是外界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自组织性是系统复杂性和非线性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在远离平衡态下系统演化的基本机制,是系统复杂性最根本的特征。

二、语文教学的复杂性

教学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为它不仅是由有生命、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组成的,他们之间还形成了复杂的多层次结构、多功能结构,而且它不断地接受从外界输入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保持自身的更新,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目的调整自身的结构和活动,保持系统的动态发展。语文教学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而更显复杂性特征。

(一)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

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子系统都是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复杂的思维的行为主体,他们与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以及教学场域中的环境因素发生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所以,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不能预测的,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生成性的特征,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也逐渐成为常态。在蝴蝶效应的影响下,一个微小的意外事件可能会被无限放大,产生严重的后果,这样的例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比比皆是。[3]

(二)语文教学的不可逆性

与其他的复杂系统一样,在语文课堂中,时间同样作为变量参与到教学系统的演变函数之中,因此,时间变量与空间变量共同组成的情境也就有了唯一性。教学系统中主体的活动要契合情境,把握时间变量及空间变量。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不合时宜”的教学行为,就不可能有再来一遍的机会,即使采取措施弥补也不会有初次行动的效果,学生也不会感受到语文课本所具有的人文性教育。

(三)语文教学的自组织性

教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教学系统的发展演化的过程,是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教学的自组织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组织过程,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参量之间进行相互协调和竞争,当学生的大脑进入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值时,导致只有少数序参量支配学生的认知系统,最终实现学生的认知从无序变为有序;二是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让系统主体自组织地相互作用,系统就能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形成新的结构,实现系统的有序演化。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是教学系统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使教学远离平衡态,最后由系统的某一序参量主导系统的演变,使系统逐步达到有序。[4]

语文教学的复杂性特征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摒弃线性、静止、机械的简单思维方式,发挥教学智慧的作用。复杂性是语文课堂本质性的表现,复杂性思维也是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承载了更多的人文情怀,这些变化更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用一种复杂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去组织教学活动。

注释:

[1]龙安邦.教学复杂性探微[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张进清,蒋士会.论教学的复杂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阳泽.教学系统复杂性及教学控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4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大纲、教学过程和方法等方面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对应的改革建议,尤其在教学方法中,提出“理论进阶”思想。新的教学大纲的制定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不断建立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奠定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 程序设计;教学大纲;理论进阶;计算思维

0 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和延生课程的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授课,此课程是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后期其它专业类课程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图形学等的前导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建立计算思维[1],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基础理论、基本算法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利用计算思维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掌握至关重要。

目前对类似C语言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的授课,普遍存在教学大纲制定局限性强、教师授课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学生掌握困难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依托大纲,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了理论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的性。因此,使得整个课程从教到学,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阐述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议。尤其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提出“理论进阶”思想,通过“课堂任务驱动[2]”的讲授方法,加“课下综合训练项目”的实施,使教学内容实际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综合多种方面,作为教学改革的初试。

1 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

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3],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在教学计划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对课程的内容和范围做出的基本纲要规定。是进行教学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制定考核说明的指导性文件。然而目前的教学大纲往往都是以某本教材为依托而制定的内容和范畴,偏离了教学大纲纲领性的本意,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授课内容受到范围的牵制,不能依据实际情况弹性的调整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1.2 教师授课

C语言程序设计,是学生入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基础课程,其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复杂,语法规则繁琐,基本算法也较多,这就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多方面考虑内容的安排和授课的方式。然而目前大部分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一味的理论讲解,稍显乏味,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方法。

当前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类课程,相互之间都存有一定的联系和依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的依赖教学大纲限定的内容,依赖教材,使得授课过程单调化、授课内容过分理论化且具有应用领域的局限性,一味的理论基础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偏离了计算机专业化思维的建立途径。

1.3 学生掌握情况

兴趣调动积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过分理论化和脱离实践,使得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没有足够的认识,只一味的理论学习,对于大量的程序代码和语法规则,缺乏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而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其他专业课的先导课程,不能打下很好的基础,也为以后其他专业类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2 教学改革初探

2.1 教学大纲的设计

作为纲领性的文档,大纲的设计至关重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也是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需要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存储机制、编程语言的语法、思维和简单算法。因此,大纲的设计需要以此为目的设计和制定,综合参考多本教材,而不是依托某本教材。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与后期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内容上设计好之后,还需依据内容的编排,给出具体授课的方式,例如是综合案例授课还是讲授等等。

2.2 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包含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基本语法和规则等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依据内容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计算机语言的初步认识和基本语法;第二部分是简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包括顺序、选择和循环;第三部分是构造类型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针对知识点不断综合化的内容的安排,在讲授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都附带实际案例,以任务来驱动知识点的掌握,将此种方法,作为“理论进阶”思想的第一步。

任务驱动法,具体方法是在每个章节的开始,设定一个任务,分析出解决任务需要的关键知识点以及如何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数组一章内容为例,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题目:比高矮

具体要求:200个学生不按身高排成10行、20列的长方形队伍。在每一列中选出一个最矮者。然后再所选出的 20 个矮人中挑出最高者一人,叫做“矮人中的高个子”,而后,令这 20 个矮人各回原位。再在每一行中选出一个最高者,又从这 10个高人中挑出最矮者一人, 叫 “高个子中的矮人”。请问“矮人中的高个子”和“高个子中的矮人”这两人中哪个高?

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上问题隐含有如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隐含知识点:

(1)数组的定义和使用——处理批量数据

(2)数组的简单排序算法——解决身高的排序问题

(3)循环语句的使用——对批量数据读取时采用的方法(复习)

经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带着问题,去学习老师讲授的内容,也会对内容有进一步实际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作为其他专业类课程的先导课程,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也需要找准切入点,带入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的认识,让学生对未来要学习的课程有前期的一定认识,也让其明白当前所学课程在后期的实际应用时的作用。

2.3 综合训练设计与实施

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理论更好的被掌握。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较强的理论性,也为使得学生不断建立计算思维,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依据授课进程和内容,为学生安排3到4个综合型训练项目,将此方法作为“理论进阶”思想的第二步。

针对每一个训练项目,都尽量包含一个阶段内讲授的所有关键知识点,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学生自行设计并编程实现每个训练项目。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讲授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方法之后,设定如下综合训练项目。

综合训练项目:简单计算器

目的和要求:通过对顺序、选择及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的学习,完成简单的计算器的实现程序,用户根据菜单的提示,选择要进行的运算,通过输入数据,可完成加、减、乘、除、开方等各种运算。要求计算器可重复使用。通过此训练项目,使学生不断建立编程思想;进一步学习设计、完成并调试程序。

成果形式:源程序及项目报告书。

以上的综合训练项目,几乎涵盖了此项目之前所讲授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需要学生有效融合掌握的内容,使理论具体化、实际化。对于给出的训练项目,都由学生课下完成。为配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安排一定的答疑指导时间。针对训练项目的工作量,可灵活安排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之后,提供一个课堂学时,对学生进行答辩,小组内各成员都将参加答辩,对所完成的训练项目,所有学生参与讨论,指出需改进的地方或值得学习的设计方法。对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完成情况,加之答辩和答疑情况,对学生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

3 结束语

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最终对专业课程的掌握,本文通过对教学大纲、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法,尤其在教学方法方面,提出“理论进阶”思想,由“课堂内容任务驱动”加“课下综合训练项目”,分两步来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掌握。经过实际教学来看,此种方法对学生自身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讲授提供一定的授课经验。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其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夯实学生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建立计算思维,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黄静,高延英,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5):51-54.

[2]彭晏飞.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4,30(2):55-56.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诉讼法学教学内容以法典为基础、以注释为方法,基本组成是基础理论、基本原则、诉讼制度和诉讼程序四大版块。笔者建议拓展法律适用的教学内容,因为它是诉讼制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法学教育 诉讼法学 法律适用  

    诉讼法学课程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都是独立的一门课,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合成一门学科。对于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哪些应当固守、哪些应该拓展,笔者谈一点个人己见。 

一、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组成与固守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诉讼法学统编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就会发现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安排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体例和知识点与法典几乎是同质同构;第二,理论内容主要是对法典条文的注释。例如,陈光中先生主编的《刑事诉讼法》教材,其第一编“总论”主要对应《刑事诉讼法》法典第一编“总则”;教材第二编“分论”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第三编“审判”、第四编“执行”。[1]再如,宋朝武教授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学》,教材“理论编”包含了《民事诉讼法》法典第一编“总则”的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教材“制度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一编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教材“通常审理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审判程序”的第十二章至十四章、第十六章;教材“特殊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的第十五章、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教材“民事执行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三编“执行程序”;教材“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2]这样安排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它的好处在于便于学生迅速地掌握国家法律规定,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现行法律法规。 

以法典为基础、着力注释法典内涵其实是诉讼法学教学的传统风格,在大陆法系各国以及旧中国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例如,民国时期陈瑾昆著述的《刑事诉讼法通义》就与当时的“刑事诉讼法”法典有紧密的对应关系。[3]再如日本学者松尾浩也著述的《日本刑事诉讼法》与日本刑事诉讼法典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4]在西方,中世纪后兴起的法学,首先一个流派就是注释法学派。通过对罗马法的注释,传播法学知识、灌输法律理念,对西方法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今天我们进行包括诉讼法学在内的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应当坚持这个传统,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当然,言讲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与法典同质同构、以注释法典条文为主,绝不意味着我们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就是简单的法条释义。理论的铺垫、理性的解剖、理智的批评、理想的建议,在诉讼法学教学中是随时都存在的。比较而言,本科教育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则以“为什么”或“应该怎么样”为主。笔者认为,可以把我国现行以法典为基础、结合理论论述的诉讼法学教学内容分解为四大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 

1.基础理论 

该部分主要讲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若干诉讼原理和诉讼理念等。[5]台湾学者的教科书也有这部分内容,尽管有人阐述得多,有人介绍得少。[6]??? 

2.基本原则 

这部分基本都是把相应法典中的基本原则加以详细介绍。稍微复杂一点的会增加外国法律中的基本原则和学理上主张但立法尚未采纳的一些基本原则。从法的要素角度看,法律原则是与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并列的组成部分。从法的适用角度分析,法律原则有助于准确理解法律、正确运用法律,以及可以弥补具体规则之漏洞。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其实非常重要,但常被学生所忽视。 

3.诉讼制度 

诉讼法学对诉讼制度的介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三大诉讼法共同的、内容基本一致的诉讼制度,往往称之为“基本制度”,例如回避、合议、两审终审、公开审判、陪审等;另一类是某诉讼法独有的,或者其制度安排有特色的诉讼制度,例如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强制措施制度,民事诉讼中的和解制度等。诉讼制度作为比较集中的规则安排,对于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