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

能源审计论文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审计;空间范畴;核心程序;技术路径

一、能源审计的空间范畴:审计对象与范围

能源审计对象包括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这是由宏观能源效益审计所体现的审计关系所决定的。根据上述客观基础的分析,审计的授权人是国家、政府或社会公众,而被审计对象是政府或公共机构,这就要求审计主体有一定的管理层次和权威性,由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来承担宏观能源审计是不适当的。审计客体理论上应该包括能源技术系统(ETS)的各项组成内容,但由于受到法律授权、审计手段等各种审计环境因素的制约,目前实践中一般只对与能源有关的财政收支以及对宏观能源效益有直接影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如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计划及利用效果的审计。

企业能源审计以企业资源消耗为对象,以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为范围,但必须以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最终目的。我们知道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燃料动力和耗能工质等能源外,还必须使用人力资源和消耗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备品备件以及使用各种设备和厂房。而原材料、设备和厂房等也都是需要能源才能生产出来的,所以对它们的使用也是在间接地消耗能源,因此,一个企业的全部能源消耗既包括能源的直接消耗,也包括能源的间接消耗,将之称为全能耗(或资源)。

一般来说。对一个企业进行能源审计需要对该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即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制度以及制度落实情况等)、生产投入产出过程和设备运行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对各种能源的购入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审计。这就要求对企业的能源计量、监测系统和统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查;要对主要耗能设备的效率和系统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必要的测试分析,同时要对企业的照明、采暖通风、工艺流程、厂房建筑结构、以及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予以专门的审查;要利用历年统计数据、现场调查了解结果及测试所得的数据,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方法计算出一些评价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产品能源单耗、综合能耗、主要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耗能指标等)。最后对各种调查、统计、测试和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查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并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利用能源审计的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包括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节能篇的论证,保证基建和技改投资项目节能效益。对热电联产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审计核查,可以确保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能源审计的核心程序:审计准备、分析与报告

依据年度能源审计监测计划或企业委托,通常先与企业联系沟通。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安排。商定进厂时间,明确工作内容,制订工作方案,并提前通知企业,做好审计的准备工作。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方案一般包括:(1)审计人员,一般6~8人,其中审计3~4人,测试3~4人;(2)审计期,一般以一个年度为基期,对比期可选1~3个年度。具体工作中也有以半年为基期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3)审计时间,一般情况下,10~20天,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要求而定;(4)审计范围及内容,根据政府部门要求和企业的需求而定;(5)企业主要配合人员,企业法人或委托主管负责人,统计、企管、会计等各1人。主管设备人员1人I(6)审计资料准备以及审计工作的依据和有关标准。

审计监测人员进入企业后。首先召开有关科室、车间人员座谈会,了解和熟悉企业生产、管理及经营情况,使企业法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审计工作的目的、内容及方案,提出对有关科室和部门如何配合好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然后深入车间、科室,按审计工作要求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如设备状况、能耗与物耗水平、管理状况,调取各种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进行仓库物资抽样盘存。门卫对物资进出的记录,确定审计监测的重点等。与此同时,企业应按要求如实提供审计资料。资料收取完整以后。审计组对企业购进的能源、资源在生产经营环节的流向,按有关标准和计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特别重要的是产品产量,是一切分析计算的基础,从多渠道、多方法计算准确无误。然后进行封闭式审计分析、核算、评价。

在进行审计分析诊断的同时。监测人员利用监测仪器对企业的重点耗能设备、生产工艺系统等运行效率情况进行测试,并汇总计算测试结果。列出表格或图文找出节能障碍、潜力及改进措施建议。根据审计和监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查找问题。进行诊断和综合评价,做出审计结论,完成能源审计报告书。能源审计报告书的内容包括:对企业的基本评价;对企业各车间、各工序、各种产品的投人产出的过程中的各种能耗、物耗指标的进行计算分析;对企业投入的能源、原材料的整体利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企业在生的日趋复杂,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在这一体制下所形成的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自此以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整个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自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开始至90年代初,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分别经历了行政性分权、放权让利以及全面的承包责任制等几个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上述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问题。1992年,我国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产工艺上、管理上,设备运转上存在的节能障碍及节约的潜力;提出节能技改措施及财务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价;做出审计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说明能源、原材料浪费的原因及节约潜力,并提出整改建议。审计报告书完成后,首先要与企业负责人通常是企业法人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因为审计出的问题牵扯副职、中层管理人员以及部门负责人较多。最后,举行有企业中层干部以上人员参加的审计结果会。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1.1前期准备在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之前,企业应组织相关的领导小组,并按照能源审计的岗位配置合适的审计人员,划分岗位职责,在实际能源审计过程中,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审计领导小组要制定化工企业内部的能源审计目标,按照一定的审计期限进行,完善能源审计方案,聘请专业的能源审计顾问,对整体的审计计划进行修订。沟通协调好被审计部门、单位的关系,向有关人员详细讲解能源审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根据本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生产规模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了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能源审计流程,在实际资料调查、数据提取、统计分析、对比论证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程序进行。

1.2现场调查测试根据任务分配,由内部能源审计小组相关人员进入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车间、仓库,了解各生产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生产系统,并详细考察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和实际产出效益的情况,对能源生产和消耗设备进行测试,对比其参数是否正常合格,对中间的项目资料、报表数据、结算单据、现金流等要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发现问题的,及时提出。

1.3交流研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完成后,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应就发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交流,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能采取的措施。通过适当的交流研讨,可以及时发现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还可以咨询审计专业人士。

1.4编写能源审计报告现场审计完成后,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并编写能源审计报告,经相关部门核实后,向企业内部最高管理层提交最终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在经过企业高企管理人员的批准审核后,可以适当对外公布。

2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效用分析

2.1化工企业能源利用现状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化工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能源浪费比较严重,能源的利用率偏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较大,产能过剩等,总的来说,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2.1.1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目前一些过剩化工企业处于“被开工”境地,特别是一些新投产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开工亏损,不开工更亏损,处境艰难,前途莫测。总体表现为:化工企业的能耗下降缓慢,行业技术更新进步较慢;先进、节能效果明显且易于推广的节能技术逐渐缺乏;单位节能量投资额上升,节能投入变大,节能效果相对减小。

2.1.2能耗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化工行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发挥作用有限,长期以来,单位GDP的能耗居高不下。

2.1.3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化工行业的发展,为国内其他行业提供了化学原材料,但是化工企业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难做到无污染排放,化学工业“三废”的排放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1.4资源匾乏明显。目前我国的石油需求日益增长,在石油进口方面,对外依存度逐步升高,主要化学原材料、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对我国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1.5运输量大。化工行业是运输量非常大的行业,大宗产品多,运输量大,随之而来的运输消耗和能耗较高。

2.2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效用分析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为审核、诊断和评价。具体如下:

2.2.1内部能源审计便于化工企业摸清家底。如今,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甚至一些外资化工企业也参与到了能效领跑者的活动当中。2013年,评出的行业标杆包括:黄磷节能居行业之首的兴发集团,节能环保投资2亿5356万元卡博特天津,能耗水平国际先进的中石化。化工企业对自身进行能源审计,可以明确知道自身企业的能源利用情况,找出同同类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时还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在能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这样就可以激励化工企业不断挖掘自身的节能减排潜力。国家通过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节能,非标杆企业可以选准相应的行业领跑者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借鉴节能降耗措施,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对全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的提升也有帮助。

2.2.2内部能源审计可以找出化工企业能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高能耗的环节。内部能源审计能帮助化工企业找出能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高能耗主要环节,这样化工企业就可以找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的突破口,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寻求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高效绿色环保之路提供思路。

2.2.3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中提出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建议。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中提出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建议,帮助企业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化工企业的管理层可以以根据能源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方案。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同类型的化工企业工艺技术,不断进行升级改造,要正视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要靠严格的环保监控和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发掘和创新,推动未来产品的需求。

2.2.4内部能源审计为做好能源规划和企业技术进步打下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精细化生产是总体的发展方向。我国化工行业产品结构层次不够丰富,很多化工产品的加工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工艺,我国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较低,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内部能源审计,化工企业可以明确自身企业所处的位置,找准企业未来的能源规划发展方向。

2.2.5内部能源审计可以提高化工企业对是否完成国家赋予的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视。国家为了治理环境,每年都会给化工行业设定一定的减排指标,而减排指标能否完成,与每一个化工企业是否真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通过内部能源审计,化工企业可以将相关数据与国家给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对比,关注自己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

2.2.6内部能源审计有利于化工企业提高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国家制定的化工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很多化工企业根本达不到,并且也没有相应的问责机制。而通过化工企业内部的能源审计,可以让企业内部高层清楚认识到自身企业给社会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他们对社会环境效益的重视。

3结束语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1.1企业能源审计要从促进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入手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一些企业认为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比例低,节约能源意识仍然较差。一些重点用能单位没有能源管理负责人,缺少能源管理部门、能源管理师和三级能源管理网络。没有能源方针和节能目标。没有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制度。能源计量、能源统计、能源定额管理、节能技改管理、节能培训、能源成本管理、及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能源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只应付检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完好率低;计量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不完整,使部分能源的消耗无法计量,能源统计信息不全、不准确。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只核算作为原材料、动力的主要能源,如原煤、电力等,而对柴油、汽油及水等,在成本中则未作核算。部分企业对余热余能回收后转换的能源又用于生产时,不计入成本,使成本分析流于形式。能源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就可能使产品能耗统计不准确,从而使能效指标,特别是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单位工艺产出综合能耗等能效指标失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审计报告数据的准确度,也给对标带来困难。要保证能源审计中企业能源信息完整有效,必需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分析。虽然工作量大,但也要下功夫。对能源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检查、分析并提出执行中的问题,逐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促进节能工作上台阶。

1.2能源审计技术仍不成熟能源审计是研究能源系统管理与节能技术的一门科学。它有一套科学、系统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它包括三个层次(能源浪费在那里、为什么会产生能源浪费、如何减少能源浪费和改进能耗效率低)、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管理、员工、废弃能)、四个环节(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其运用的原理有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能源成本分析等原理。能源审计属能源管理范畴,因此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采用PDCA循环。目前,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表现为在能源审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一个完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体系;缺少高效可行的检测方法。因此,难获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完整、确切数据。如缺少针对生产工艺技术所需的能源加工转换设备,供电和供热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状况。主要耗能通用设备、工艺设备运行状况、企业能源的阶梯利用状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状况、余热余能利用状况、保温等方面的能量平衡及热效率的节能检测。能源审计机构如果再没有节能检测能力与技术,缺少能量平衡与能效水平较一致性的分析。能源审计只能停留在能源使用量调查。能源审计技术不提高,也限制了能源审计的发展。

1.3能源审计与当前节能工作脱节目前,天津市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考核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对执行能耗限额制度的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进行考核。对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核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审核。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等进行节能验收。企业除了所涉及上述的考核审查以外,还有需要对企业所确定的节能目标,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产量能耗、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等进行审定。但目前能源审计与这些考核和验收工作脱节,有的能源审计报告对这些相关问题只字不提。不能为企业提出适用、可行的节能管理与节能技改建议。影响能源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能源审计成果的原因:一是行业管理职能的下降。有些标准或者指标没有考虑到行业内部的不同情况,使产品能耗指标的可比性受到削弱;许多行业缺乏耗能指标的评价体系,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的比较存在的不可比因素太多。二是能源审计机构素质低,满足不了审计要求。审计机构不能深入企业,不了解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与执行的情况。缺乏对企业产品工艺技术、节能技术与节能技改项目的了解。也忽略了这些应该审计的内容。

1.4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能源审计人员素质需提高天津市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低,有实力的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经常因审计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不敌由三、两人组成的能源审计机构。由于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理论与实践,部分机构参加审计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企业给什么写什么,造成审计报告质量较差。

2对能源审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2.1明确审计类别与审计内容,加大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建议国家修订《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明确审计分类与不同类型的审计内容要求,更好指导能源审计工作。继续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加大政府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和能源审计单位节能技改项目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将滨海新区补贴50%审计费用的政策扩大到全市,对能源审计企业提出的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借助能源管理公司的技术,实现合同能源管理,帮助企业开展能源审计。

2.2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与能源审计人员素质建议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能源审计机构应具备节能检测能力、节能项目设计能力、合同能源管理能力。能源审计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精神,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知识。提高整合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和审计能力。当好企业领导改善管理的参谋,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能源审计的诊断作用。能源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2.3坚持能源审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差异性原则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能源审计应处理好内容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完整与特色的关系。要根据能源审计报告内容与深度要求,保持其完整性;也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艺与产品突出报告的差异性。在审计过程中,应选择性的进行设备的现场测试,不陷入能量平衡的繁杂劳动中,能源监测也要注重“抓大放小”,即抓住重点的用能工艺和主要的用能设备,不面面俱到,合理评价企业能源、资源利用状况,科学地配置审计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避免报告内容空洞、重复、冗长。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做到能源审计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要加强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审计,加强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分析,还要重视结合当前节能工作,将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能源总量控制、能耗限额产品单耗、节能项目节能量、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节能验收等纳入审计范围。

2.4加强能源审计,构建企业能源信息共享平台在完善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审计质量基础上,建立企业能源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节能先进企业的经验交流,公布节能先进企业的能效指标,对能效领跑企业予以奖励。通过信息公开促进落后企业采取节能措施。

3结语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1.1能源管理制度用能单位虽然都制定了节能能源管理办法,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能源管理制度。通过能源审计,60%的用能单位单位建立了《节能管理办法》、《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能源统计管理办法》、《能源计量管理办法》、《能耗定额管理办法》等节能管理制度,对节能目标考核、能源统计、计量和定额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基本能够满足能源管理的需要。

1.2能源计量2009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25%,2010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占审计单位总数的90%,2011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为100%。至2012年,各单位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能源计量器具统计台帐,绘制了网络图。

1.3能源统计经审计,用能单位虽普遍有相应管理制度,但存在着以下2个问题:能源统计管理制定过于笼统;存在能耗统计漏失现象。随着审计结果在用能单位的应用,油田在能源统计方面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各单位都制定了能源统计管理制度,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能源消耗统计台帐。

1.4能源定额各用能单位虽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能耗进行了定额管理,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能源定额管理不全面,如大部分单位只对成品油进行了定额,未对其它能源进行定额。能耗定额指标未细化到单台耗能设备,如某单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油料、天然气、外出车辆用油定额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细化到单台设备。为规范用能单位的能源定额管理,2011年-2012年,油田起草并标准Q/SH10250866-2012《油田主要用能单位能耗定额编制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1.5节能目标考核经审计,各用能单位在节能目标考核过程中还存在“节能指标约束性不强、年度节能奖励侧重力度不够”等问题,随着油田节能目标考核的规范,各单位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开展了节能目标考核及树标达标活动,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

1.6更换高耗能设备至2012年,油田在淘汰高耗能设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6.1国家明令淘汰电动机情况2010年11月总共更换国家明令淘汰电动机402台,更换国家明令淘汰成套设备103套。目前油田已无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型号电动机。

1.6.2高耗能变压器淘汰情况油田利用三年的时间分批更换了挂网运行的S7及以下型号的高耗能变压器。截止到2009年底,更换高耗能变压器1042台,安装S11型节能变压器942台。目前分公司挂网运行的配电变压器全部为S11型的节能型变压器。通过能源审计,摸清了油田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企业的用能概况、生产工艺和能源流程,并通过对审计资料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目前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节能潜力所在和改进措施建议,推进了油田节能降耗的深入开展。

2油田企业能源审计发展方向探讨

油田企业能源审计主要以规范节能管理工作为目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能源审计提高了油田节能管理水平,规范了节能管理工作,并形成了中石化标准《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方法》标准,油田企业下一步能源审计工作重点是什么,“审什么,如何审”这是我们能源审计人员目前思考的问题。按能源审计内容来分,能源审计可分为初步审计、专项审计、全面审计,油田对用能单位审计为初步审计,下一步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方向应向专项发展,更加充分发挥能源审计在节能管理中的作用,保证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

3结束语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1.1计划阶段

PDCA循环中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P阶段)。通过节能调查和统计分析,找到节能管理的瓶颈和症结所在,并提出合理对策,结合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制定本部门的节能指标、节能措施和管理方案。整个过程要贯穿能源审计方法中八个方面的分析方法、三个层次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对往年用能情况从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废弃能等八个可能涉及到的方面,按照判明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部位、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整改措施,通过对三个层次的调查分析做出决策,同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会应用到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分层嵌入原理、反复迭代原理、穷尽枚举原理,特别是穷尽枚举原理将对发现问题、寻求对策提供较好的思路。

1.1.1针对生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调查机采系统耗电量占全厂总耗电量60%以上,随着老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能量递减,耗电比重将持续加大,而且机采系统使用的设备数量多,装机容量大,在存在较多问题的同时,也有一定节能潜力。目前抽油机系统效率的提高受到设备因素的制约比较突出,从设备因素展开三个层次的分析确定重点问题,“大马拉小车”现象作为一个技术难题,随着节能拖动装置的普遍运用已有所改观,但在前期更换节能电动机、开展优化设计和群众性挖潜活动所产生的系统效率小幅度提升后,就一直徘徊在20%左右,设备的因素成为机采系统节能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采油厂主要注水泵已经基本完成更新改造,并且采用了变频技术,地下注水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较小,注水效率相对比较稳定。从设备、管理、员工三个方面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以确定重点问题。采油厂把注水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注水泵设备使用管理、注水生产管理以及员工设备管理技能培训上,从管理要效率,特别是强化岗位人员管理。对加热炉采取高效的节能措施,提高其运行效率及综合节能效益。同时,由于开发早、时间长,使用20年以上的联合站、采油站的加热炉占40%。从设备因素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确定重点问题,通过测试显示,大部分加热炉具有一高、一低、两大的特点,即排烟温度高、燃烧热效率低,过剩空气系数大、耗气量大。影响加热炉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加热炉运行参数和加热炉的结构,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单独调节某一环节,只能调节某一部分的运行效率。

1.1.2通过科学调查分析确定节能管理的重点方向实践验证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节能管理思路的有效性,采油厂更换了部分重点联合站的加热炉,今后开始向采油站普及;机采系统要在继续制度化、规范化生产管理基础上加大更换现有节能拖动装置的力度,持续增加其覆盖率,油井优化设计工作日常化、动态化、规模化可以有效提升机采系统效率。在兴古潜山百万吨产能建设工程中,在考虑几年内输油量的变化趋势和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及时做出有效的工艺调整和改造是保证输油系统效率稳中有升的关键。能源消耗监测频率与力度逐步增大,为科学优化设备运行效果提供保障。把对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节能宣传与培训作为群众性挖潜活动的新动力,使员工节能意识由被动完成指标转变到主动研究和参与节能措施的实施,强化解决生产与节能关系的能力。加强设备使用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员工设备管理技能培训,保证设备设施的完好率,确保系统运行达到最佳状态,从管理要效率。通过强化节能达标考核,进一步深入开展节能基础管理工作。强化群众性节能挖潜措施的管理和规范;大力开展停炉冷输,执行和落实《外输油管线末点温度控制管理规定》。

1.1.3制定节能管理工作计划在运用质量管理和能源审计方法开展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上级部门下达的年度能耗指标明确节能节水年度、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及年度能耗指标,制定《采油厂年度节能节水工作计划》,对各项能耗指标进行分解,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考核指标、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实施方案把工作重点放在节能基础管理、完善计量管理、群众性节能挖潜、节能项目管理、优化注水系统几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及时跟踪并合理调整。

1.2执行阶段

PDCA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执行阶段(D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在每个具体实施步骤中对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分析方法中的因素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要在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基础上,运用反复迭代原理在每个步骤的细节中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要按照PDCA质量管理的原则,在大环的基础上,在每个步骤里,条件符合时运行PDCA小循环。按照判明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部位、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整改措施这三个层次,在实施中及时验证计划的可行性并善于创新工作内容,准确修正存在的问题,实现节能管理的持续改进,深挖节能潜力。实际上,分层嵌入原理、穷尽枚举原理也在运行中的局部细节得到体现和运用。

1.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节能管理网络建立覆盖面较好的节能管理网络,并将每年据实调整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厂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有专职的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建立厂、作业区(大队)、中心站三级能源管理网络,逐级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管理、监测人员和监测设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对监测人员力量进行充实,在培训方面进行强化,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新增节能监测人员,配合生产科对作业区监测人员开展专业培训。

1.2.2加强节能节水基础工作,提高节能管理水平节能节水基础工作是节能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内容是从组织和制度建设、规划计划管理、统计管理、监测管理、定额管理、能源计量管理、项目管理、技措管理、合理用能用水、考核奖惩、节能节水等指标管理入手,形成以创新管理为目标的系统化节能管理体系。这项实施步骤里面运用了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属于大循环里面的小循环,并应用穷尽枚举原理,对基础管理的不同部分开展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的三个层次分析。具体做法就是以节能达标考核作为这项实施步骤的方向标,节能达标考核体系是依据上级部门的节能达标考核结合实际建立的,因此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体系按照PDCA循环把节能基础管理的全部内容进行分类,每个类别又逐一提出了详细具体的要求,整个体系就是一个PDCA闭环管理的模式。这个步骤涉及三个小循环:1)年初计划里提出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节能达标考核的计划,每季度按照计划实施,年底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按照总结出来的问题对下一年度工作提出处理要求。2)进行每个季度的节能达标考核,制定考核具体时间表和确定考核对象,按照厂达标考核体系对各个内容逐一考核,考核结束后对被考核单位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单,并验证整改情况,完成问题的PDCA循环闭环整改,实际上这里再次形成一个小循环中的小循环,最后总结本次考核,提出处理意见,指导下一季度考核。3)节能达标考核体系本身也是一个PDCA循环。每次达标考核都由节能节水办公室先开展自查,然后对各三级耗能单位开展检查。日常工作中,节能节水办公室和各三级耗能单位按照达标考核体系完善各项基础工作,每项基础工作通过穷尽枚举原理对基础管理的不同部分开展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的三个层次分析,从而实现计划的验证和工作内容的创新,实现节能基础管理的持续改进。

1.2.3开展群众性挖潜工作,节能降耗成果显著这项工作实施的关键点是每季度在节能统计的基础上开展节能分析,在节能分析的指导下开展下一步群众性挖潜工作。季度节能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主要能源消耗情况与上一季度对比变化原因分析;主要能源单耗与上一季度对比变化原因分析。对比分析采用的就是针对八个方面分析法的可能涉及因素开展三个层次分析,目的就是找出能耗和单耗变化的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分析要遵守能量守恒原理和反复迭代原理。每季度开展的以查找能耗和单耗变化原因为目的的节能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的对策、具体实施的群众性挖潜和总结性处理意见形成PDCA小循环。群众性挖潜工作以其成本低、潜力大的优势成为节能措施比重较大的部分,群众性挖潜活动持续开展,节能管理措施的强化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2010年全厂实施节电措施6项227井次,累计节电196.117×104kWh,折合241t标煤。2.2.4加强节能项目管理,大力引进节能新技术节能技术改造方面,以科学调查整体论证为依据,优先解决工作量较大以及在生产节点上担任主要工作任务的耗能设备,解决了节能资金紧张和节能改造工作量偏大的矛盾。运用有限节能资金重点解决外输比重较大的转油站的加热炉更新改造,在重点联合站已经全部安装了节能炉,把节能加热炉技术向采油站普及。优选工作任务较重、安全隐患较大的10个采油站,安装了10台高效节能加热炉。根据节能监测部门的监测,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实现了整体提高厂外输系统效率的节能目的。此外,通过安装节能拖动装置和节能控制装置,持续增加节能设备的覆盖率,开展采油区块能效对标节能示范工程,拓宽创新节能项目新渠道,节能效果显著。制订了《生产技术指标考核及评比办法》、《油井优化设计方案审核审批管理规定》等制度,围绕躺井率、系统效率、吨液耗电、合理区比例等16项技术指标,切实强化老井日常管理,使优化设计工作进一步日常化、制度化和动态化。为适应150×104t油气当量的外输规模,兴三联改建扩建工程将在当年开工并于当年完成投入使用,这对彻底扭转油品性质和比例变化造成的输油管理矛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计算,全年完成节能量591t标煤。节能项目管理中前期论证和技术经济分析是关键,八个方面分析方法和三个层次分析方法在项目选择和实施部位的选择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3检查阶段

PDCA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检查阶段(C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该阶段的能源审计报告本身就是能源审计系列方法的直接应用。能耗监测的重点是机采系统、集输系统、注水系统及节能技措项目(参数调整)的监测。为了加强能耗管理,主要耗能设备都安装了计量装置,对重点设备做好日常的耗能监测,监测结果及时下发到设备管理部门,对初测不合格的设备,限期整改,整改后进行复测。对复测仍不合格者,由节能节水主管部门确认,对确认不能达到合格的设备,由节能节水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整改方案,报节能节水管理委员会,并做出处理决定。通过监测,及时掌握能耗情况,认真分析耗能设备和各生产系统的能耗状况,查找能源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工作重点,提出设备和系统的更新改造方案。通过能源审计中对能源消费状况、管理水平、利用效率、消耗指标、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诊断,同时科学评价、排查节能障碍和浪费原因,查找节能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制定下一步节能规划,为企业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1.4处理阶段

PDCA循环的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A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这一阶段要对全年节能工作,对以上三个步骤进行总结分析,这是八个方面分析法和三个层次分析法的全面综合运用。具体而言,就是对计划、实施、总结的三个过程,以科学方法站在年度总结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和梳理,及时总结和发现问题,对下一年度工作提出处理建议。在强化节能管理基础工作方面,重点抓好“八化”,即:基础管理中心化、计划管理长期化、落实制度规范化、统计管理准确化、监督管理制度化、科技进步先导化、考核奖惩管理典型化、计量管理精细化。理顺五方面的关系:油气生产与节能节水的关系,新、改、扩建项目管理与节能节水“三同时”的关系,节能节水型企业建设与大力开展群众性挖潜工作的关系,节能主管部门与相关科室的关系,以及节能节水业绩考核与奖励惩罚的关系。加强重点工作的薄弱环节:强制推行抽油机系统效率优化设计与测试工作;做好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后期管理相适应;加强节能监测和参数优化调整工作,查找节能节水工作漏点,制订合理措施;以点带面,推动创建节能节水型企业活动的全面开展。

2结论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内部能源审计的原理和内容内部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查阅企业用能系统、设备台账资料,检查节能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②核对电、气、煤、油、市政热力等能源消耗计量记录和财务账单,评估分类与分项的总能耗、人均能耗和单位能耗;③检查用能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审查节能管理制度执行情况;④检查前一次能源审计合理使用能源建议的落实情况;⑤查找存在节能潜力的用能环节或者部位,提出合理使用能源的建议;⑥审查年度节能计划、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核实公共机构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的说明;⑦审查能源计量器具的运行情况,检查能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2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程序

2.1前期准备在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之前,企业应组织相关的领导小组,并按照能源审计的岗位配置合适的审计人员,划分岗位职责,在实际能源审计过程中,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审计领导小组要制定化工企业内部的能源审计目标,按照一定的审计期限进行,完善能源审计方案,聘请专业的能源审计顾问,对整体的审计计划进行修订。沟通协调好被审计部门、单位的关系,向有关人员详细讲解能源审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根据本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生产规模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了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能源审计流程,在实际资料调查、数据提取、统计分析、对比论证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程序进行。

2.2现场调查测试根据任务分配,由内部能源审计小组相关人员进入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车间、仓库,了解各生产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生产系统,并详细考察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和实际产出效益的情况,对能源生产和消耗设备进行测试,对比其参数是否正常合格,对中间的项目资料、报表数据、结算单据、现金流等要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发现问题的,及时提出。

2.3交流研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完成后,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应就发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交流,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能采取的措施。通过适当的交流研讨,可以及时发现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还可以咨询审计专业人士。

2.4编写能源审计报告现场审计完成后,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并编写能源审计报告,经相关部门核实后,向企业内部最高管理层提交最终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在经过企业高企管理人员的批准审核后,可以适当对外公布。

3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效用分析

3.1化工企业能源利用现状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化工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能源浪费比较严重,能源的利用率偏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较大,产能过剩等,总的来说,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3.1.1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目前一些过剩化工企业处于“被开工”境地,特别是一些新投产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开工亏损,不开工更亏损,处境艰难,前途莫测。总体表现为:化工企业的能耗下降缓慢,行业技术更新进步较慢;先进、节能效果明显且易于推广的节能技术逐渐缺乏;单位节能量投资额上升,节能投入变大,节能效果相对减小。

3.1.2能耗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化工行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发挥作用有限,长期以来,单位GDP的能耗居高不下。

3.1.3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化工行业的发展,为国内其他行业提供了化学原材料,但是化工企业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难做到无污染排放,化学工业“三废”的排放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1.4资源匾乏明显。目前我国的石油需求日益增长,在石油进口方面,对外依存度逐步升高,主要化学原材料、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对我国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1.5运输量大。化工行业是运输量非常大的行业,大宗产品多,运输量大,随之而来的运输消耗和能耗较高。

3.2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效用分析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为审核、诊断和评价。具体如下:

3.2.1内部能源审计便于化工企业摸清家底。如今,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甚至一些外资化工企业也参与到了能效领跑者的活动当中。2013年,评出的行业标杆包括:黄磷节能居行业之首的兴发集团,节能环保投资2亿5356万元卡博特天津,能耗水平国际先进的中石化。化工企业对自身进行能源审计,可以明确知道自身企业的能源利用情况,找出同同类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时还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在能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这样就可以激励化工企业不断挖掘自身的节能减排潜力。国家通过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节能,非标杆企业可以选准相应的行业领跑者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借鉴节能降耗措施,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对全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的提升也有帮助。

3.2.2内部能源审计可以找出化工企业能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高能耗的环节。内部能源审计能帮助化工企业找出能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高能耗主要环节,这样化工企业就可以找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的突破口,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寻求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高效绿色环保之路提供思路。

3.2.3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中提出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建议。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中提出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的建议,帮助企业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化工企业的管理层可以以根据能源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方案。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同类型的化工企业工艺技术,不断进行升级改造,要正视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要靠严格的环保监控和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发掘和创新,推动未来产品的需求。

3.2.4内部能源审计为做好能源规划和企业技术进步打下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精细化生产是总体的发展方向。我国化工行业产品结构层次不够丰富,很多化工产品的加工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工艺,我国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较低,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内部能源审计,化工企业可以明确自身企业所处的位置,找准企业未来的能源规划发展方向。

3.2.5内部能源审计可以提高化工企业对是否完成国家赋予的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视。国家为了治理环境,每年都会给化工行业设定一定的减排指标,而减排指标能否完成,与每一个化工企业是否真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通过内部能源审计,化工企业可以将相关数据与国家给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对比,关注自己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

3.2.6内部能源审计有利于化工企业提高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国家制定的化工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很多化工企业根本达不到,并且也没有相应的问责机制。而通过化工企业内部的能源审计,可以让企业内部高层清楚认识到自身企业给社会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他们对社会环境效益的重视。

4结束语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的数量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能源管理与建筑节能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本身作为建筑节能管理以及服务的新举措,已逐渐变成政府相关系统管理大型公共建筑能耗以及节能的核心措施。利用建筑能源审计,将能够通过分析建筑能源利用模式与能源利用率,对被审计建筑的能源分项计量以及节能改造进行辅助以及指导。

1.建筑能源审计的概念

1.1.能源审计的核心概念

建筑能源审计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上实施审计管理。一般来说,宏观角度的建筑能源审计是以政府相关系统为核心的,主要指的是政策法规的制定,在建筑设计里以节能为标准,对项目的节能实施审核、测定以及监管;微观角度的能源审计,则指的是建筑节能的核心措施及模式,其通过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以及用户耗能因素进行能效审计,并通过能效提升以及完善节能,最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目前建筑能源审计以微观角度为主进行能源管理,从环境测定、能源管理等相关方面实施审计。

1.2.能源审计的核心框架

为提升建筑能源管理效率,更为深入地节约能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民用建筑能源管理规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要求,借助于建设系统的统筹计划,由当地政府组建建筑能源审计小组进行领导,安排专家与管理部门实施建筑能源审计。

3.建筑能源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3.1.评定标准的选择

按照建筑能源审计的核心理念,建筑能源审计的评定主要涵盖了能源管理、环境检测、现场检测、用能测评等多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关系到许多的评价因子具体标准。

3.2.能源审计评定措施

建筑能源审计涵盖了大量指标。各指标的评定措施中又涵盖了定量测量、定性评定以及统计计算等相关环节。目前主要利用的评定措施主要有李克特量表、虚拟变量还有定量测量等。在评价统计过程中,如果只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很有可能造成评定结果的过度主观。因此评定标准体系里应尽量使用多种种方法实施统一测量计算,防止偏颇,从而提升评定结果的正确性。

4.对建筑能源审计的相关建议

4.1.深化政府职能介入

建筑能源审计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具有较大的社会责任,对加强节能减排、提升能源管理起到基础作用,也是落实国家政策及社会能源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因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必须被提升到政府管理和社会职能的层面,必须获取政府管理机构的政策法规、执行力等方面的有力支持。通过政府职能的介入和管理,可以在全社会更有效地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工作,提升能源节约,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2.完善能源审计过程

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要深化全过程管理。譬如制定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能源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构建明确及容易操作的能源管理架构,让能源管理有章法,规范建筑能源审计的评定硬性指标,保证被评定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审计结果有其依据,提升能源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还有在能源审计过程中以政府管理系统为核心,引入第三方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实施评定,从而促进能源审计工作的合理运转。

4.3.吸纳专业精、素质高的能源管理人才

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的有效性主要依附于个体。所以,为提高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关部门及能源审计系统都要吸纳专业精、素质高的能源管理人才,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提升建筑管理部门实施能源管理的效果,还能够提高能源审计执行的合理性及客观性。

结论.

总而言之,能源审计就是一种监督的机制,同样也是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及节能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国内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中,能源审计工作还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工作前景是十分开阔的。在将来,国内能够将能源审计评定归入到法律之中,并完善能源管理评定机制及体系,从更高的层面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实施评定,以大型公共建筑为切入点,推动既有建筑改造,促进社会整体节能减排的进程,从而提升国内建筑用能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宴平,吴静怡,王如竹.商业建筑中空调系统方案的能耗仿真和评价[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14(02):421-422.

[2].程卓明,黄钊,马勇.空调室外机安装方式对能效的影响与解决方案[A].第九届全国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22(06):106-108.

[3].郜义军,韩宗伟,李先庭,石文星,张小芬.一种“总线式”复合中央空调系统[A].庆祝北京制冷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12(11):201-203.

[4].郝学华,金建平,杨海英,邹南昌.住宅生态化是未来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方向[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14(01):142-144.

[5].张延军,胡忠君,王世辉,李录娟.地源热泵在零能耗建筑中的应用[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10,13(21):264-266.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审计目标; 国有资源经管责任; 终极审计目标; 直接审计目标; 审计关系人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4-0115-07

一、引言

审计目标就是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希望得到的结果,它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明确的审计目标,政府审计制度就无法构建,为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需要构建不同的政府审计制度。不同国家的政府审计制度呈现重要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审计目标定位不同。

各国法律法规对本国的政府审计目标都有规定,然而,这种规定的背后是道理,也就是法律法规对政府审计目标之所以作出某种规定,一定是基于某种道理。那么,这其中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呢?关于政府审计目标背后的道理虽然有不少的研究文献,但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政府审计目标应该是一个涉及各方政府审计关系人的体系,以此为基点,本文提出一个政府审计目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关于政府审计目标有不少研究文献,学术观点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是目标内容,二是目标层级。从目标内容来看,政府审计目标的主要观点包括公共受托责任论、权力制约与监督论、公共资金管理与控制论、审计信息论。公共受托责任论认为,政府审计目标是检查、评价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权力制约与监督论认为,政府审计目标是制约与监督公共权力;公共资金管理与控制论认为,政府审计目标是管理与控制好公共资金;审计信息论认为,政府审计目标是提供相关、可靠的审计信息(谢盛纹,2012)。

从目标层级来看,主要观点包括一层级论、二层级论、三层级论。一层级论认为,政府审计目标只有一个层级,但是对于这个目标有不同的观点。秦荣生(1994)认为,国家审计总目标在于评价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刘建军(2000)认为,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在于监督保证国家资源使用、管理和报告公共责任的实现情况;蔡春(2001)认为,审计的本质目标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项俊波(2002)认为,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经济责任;沈国平(2003)认为,政府审计目标是检查公共责任;周亚东、刘平(2009)认为,政府审计目标是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尹平(2011)、陈文春(2014)认为,政府审计目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谢盛纹(2012)认为,政府审计目标是维护国家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层级论认为,政府审计目标分为两个层级,对于这两个层级的目标,有不同的观点。罗文斌(2002)认为,国家审计目标分为两大类,针对审计管理工作的目标称为审计工作目标,针对审计业务工作的目标称为项目审计目标;宋夏云(2007)认为,国家审计总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国家审计具体目标包括合规性、真实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的鉴证;王会金、王素梅(2010)认为,政府审计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而根本目标是推进民主法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还有一种观点将政府审计目标区分为批判性审计目标和建设性审计目标(陈尘肇,2008;刘英来,2008)。

三层级论主要是指政府审计目标包括三个层级,对于这三个层级的目标,有不同的观点。李金华(2003)认为,国家审计战略目标在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实现国家审计对象由“民”到“官”的转变,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①;冯均科(2008)从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目标的角度探讨国家审计目标,认为中性目标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消极性目标是遏制被审计单位的失职行为,积极性目标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课题组(2013)认为,国家审计目标包括根本目标、现实目标和直接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根本目标是国家审计活动最高层次的目标,体现了国家审计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和最终结果,我国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实目标是根本目标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分解和具体化,当前,国家审计的现实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直接目标是实施审计活动最直接的目的,我国国家审计的直接目标应当是监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及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政府审计目标存在多种观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政府审计目标具有较大的启发作用。本文致力于构建政府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在两个方面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第一,政府审计目标应该是一个体系,为此,需要梳理不同层级目标之间的关系;第二,政府审计目标并不只是政府审计机关的目标,应该涉及政府审计关系的各关系人,为此,需要从不同审计关系人的角度来探讨政府审计目标。

三、政府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

(一)政府审计目标体系

既然审计目标就是人们期望通过审计活动得到的结果,那么,这里的“人们”是谁呢?显然,这里的“人们”离不开审计关系人。审计关系人由三方面组成: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人、审计人,这三方面的审计关系人都期望通过审计活动得到一定的结果,从而都有审计目标。政府审计源于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其审计关系包括三方面:广义政府代表机构②,也就是国有资源的委托人和政府审计授权人;人,也就是国有资源委托关系中的人,这些人是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审计机关,也就是由广义政府代表机构授权对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进行审计的机构。这三方面的审计关系人对期望通过政府审计活动得到的结果会有差异,政府审计目标应该是这三方面审计关系人的审计目标组成的体系(图1)。同时,各审计关系人一定时期对政府审计的期望会受到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政府审计目标呈现动态性和差异性。

在上述三类审计关系人的目标中,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的审计目标、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者)的审计目标是审计机关审计目标的基础,没有委托人和人的审计目标,也就没有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因为审计机关不是为审计而审计,而是为他人提供审计产品才实施审计,所以,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人都是审计产品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在消费审计产品之后的结果才是审计的终极社会价值,所以,称为终极审计目标。而审计机关要按消费者的需求或偏好来生产审计产品,这个审计产品生产过程的目标称为直接目标。下面,分别分析不同审计关系人的审计目标。

(二)政府审计终极目标

政府审计终极目标是政府审计产品消费者角度的审计目标,也就是政府审计产品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政府审计产品所得到的结果。从政府审计关系来看,这里的消费者包括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和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他们消费审计产品所希望的结果不同。

1.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的审计目标

从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角度来看,在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中,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环境不确定的情形下,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可能出现问题或次优问题,从而会使得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偏离委托人的期望。为此,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会推动建立一个治理机构来应对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问题或次优问题,政府审计是其中之一。所以,从终极目标来说,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是希望政府审计能抑制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中的问题或次优问题,如果这个目标能达成,则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就能按预期目标运行。

现有的关于政府审计目标的观点,事实上涉及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角度的审计目标。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课题组(2013)认为,我国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国有资源的最终所有者,国有资源经管责任能按预期目标运行,就是实现了人民群众将国有资源交付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目的,则根本利益也就得到了保证。所以,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抑制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中的问题、次优问题,而问题、次优问题如果得到有效抑制,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得到了维护。

当然,一些权变因素会影响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的审计目标。例如,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问题、次优问题可能有多种类型,并且,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本身对人偏离目标运行的容忍程度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目标达成程度与委托人利益的关联度不同),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所关注的问题、次优问题也不同,从而出现审计终极目标差异化。

2.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审计目标

既然审计目标就是人们期望通过审计活动得到的结果,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希望通过政府审计得到什么呢?

第一,通过政府审计来证明自己没有问题。从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角度出发,在国有资源委托关系中,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可能有自利倾向,从而出现问题。然而,是否存在问题,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本身最清楚。如果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有问题,当然不希望审计,但是,如果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没有问题,而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又没有安排审计,在这种情形下,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完全有可能要求审计,通过审计来为自己提供清白的证明。

第二,通过政府审计发现次优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在国有资源委托关系中,影响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的不只是自利,还有人的有限理性。由于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有限理性,在履行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时可能无意识地发生一些不利于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的事项,这些事项通称为次优问题。为更好地履行国有资源经管职责,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有可能希望通过审计的方式来发现次优问题,找到缺陷,从而使得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更好地履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不是为更好地履行经管责任,而仅仅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也可能需要审计来证明自己管理的单位没有次优问题。

一些学术观点认为,审计目标是解除受托经济责任(秦荣生,1995)。事实上,这里的审计目标涉及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角度的审计目标。

总体来说,从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角度来看,政府审计目标是更好地履行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或证明自己履行国有资源经管责任中不存在问题或次优问题。当然,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上述审计目标也受到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例如,如果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继续维持现有国有资源经管委托关系的意愿强度、与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之间的激励不相容程度、本身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对自身的自信程度、审计机关能提供的审计产品情况等,都会影响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审计目标。

(三)政府审计直接目标

政府审计直接目标是政府审计机关的目标,一般分为政府审计总目标、项目目标和具体目标,下面分别讨论。

1.政府审计总目标

政府审计总目标是生产让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满意的政府审计产品。一般来说,政府审计机关能生产的政府审计产品是一个系列,从政府审计产品的内容来说,有合规性产品、合理性产品、真实性产品;从政府审计产品定位来说,有批判性产品和建设性产品;从政府审计产品种类来说,有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审计整改报告。这些政府审计产品的组合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下面对表1列示的政府审计产品系列作进一步阐述。

(1)政府审计产品内容。政府审计对于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审计,一是合规性,二是合理性,三是真实性。合规性关注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行为及相关制度是否存在违规。当然,一般来说,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对于违规行为及制度会有一定的容忍度,只有超过容忍度的才会确定为违规。合理性关注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行为及相关制度是否存在瑕疵,也就是说国有资源经管责任者是否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如果在现有条件下,行为及相关制度还可以做得更好,则该行为及相关制度就是瑕疵行为或瑕疵制度。当然,在许多情形下,瑕疵行为或瑕疵制度的判定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不同的人可能认识不同,从而使得瑕疵行为或瑕疵制度的判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真实性关注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相关信息是否存在虚假或重大遗漏,这里的信息既有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也有非货币计量的非财务信息。一般来说,判断信息是否虚假是基于一定的信息生产规则,如果按既定的信息生产规则生产信息,则认定该信息为真实,这里的真实是指与既定的信息生产规则相一致,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是可容忍的,所以,真实性也称为公允性。从理论上来说,每个政府审计项目,既可以选择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的某一方面,也可以选择多个方面。无论作出何种选择,所选择的政府审计产品内容可以体现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和审计整改报告中。

(2)政府审计产品定位。政府审计产品定位有两种选择,一是批判性审计,二是建设性审计。批判性审计定位下,审计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揭示问题或次优问题,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对审计客体是否存在问题或次优问题作出鉴证;二是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或次优问题进行纠正;三是根据问题或次优问题的责任程度,对一些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上述三个问题解决之后,问题或次优问题得到了纠正,相关责任人得到了处理处罚。这对于抑制审计客体的问题或次优问题当然能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问题或次优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没有消除,因此,类似的问题或次优问题今后还可能继续发生。为此,建设性审计就产生了。建设性审计就是在批判性审计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第一,找出问题或次优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审计建议;第二,对问题或次优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整改,采纳审计建议是其主要内容;第三,跟踪整改结果,切实了解整改情况,确保问题或次优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到整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报告。从理论上来说,政府审计产品定位可以选择批判性定位或建设性定位,但一般来说,为了实现政府审计的终极价值,需要政府审计机关选择建设性定位。当然,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可能选择自己来完成问题或次优问题原因分析及其整改,此时,政府审计机关要做的工作就是批判性定位了。

(3)政府审计产品种类。从种类来说,政府审计产品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和审计整改报告。审计报告的主要信息包括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是否存在问题或次优问题、存在何种问题或次优问题、问题或次优问题的原因、问题或次优问题的责任人,审计决定主要是对问题或次优问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处罚决定,审计建议是问题或次优问题赖以产生的制度进行优化的建议,审计整改报告是对问题或次优问题原因整改情况的报告。上述不同的政府审计产品具有不同的功能,能满足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政府审计产品种类与政府审计产品定位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产品定位是批判性审计,则政府审计产品种类就只有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只有选择建设性审计定位,才会增加审计建议和审计整改报告这两种政府审计产品。同时,政府审计产品种类与政府审计产品内容无特定关联,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和审计整改报告,既可以选择只有合规性审计、合理性审计、真实性审计的某一种,也可以同时选择多种。

2.项目审计目标

项目审计目标是政府审计机关希望通过特定的项目审计所得到的结果,它是政府总目标在特定审计项目的体现。从审计产品内容来说,是合规性审计、合理性审计、真实性审计的组合;从产品定位来说,需要从批判性审计和建设性审计中作出选择;从产品种类来说,需要从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审计整改中作出选择。如果将政府审计总目标比作“菜谱”,则项目审计目标是特定“客人”从这个“菜谱”中点出的“菜品”。

下面,我们就项目审计目标中的审计产品内容作深入分析。合规性审计、合理性审计、真实性审计与审计主题相关,对于特定的审计项目来说,审计主题不同,则审计产品内容也不同。鸟羽至英(1995)将审计主题区分为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事实上,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而行为又可以区分为行为和约束行为的制度,所以,共有四种审计主题: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行为、制度。不同的审计主题,承载的审计目标不同。对于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两个主题,一方面,可以鉴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评价这些信息所反映的绩效处于何种水准,也就是将真实的绩效数据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绩效的优劣,一般可以称为合理性。对于制度、行为这两个主题,一方面,可以鉴证制度是否合法合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还可以判断制度、行为是否存在缺陷,也就是将制度、行为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制度、行为是否存在改进潜力,也可以称为合理性。

事实上,不同的审计业务类型所涵盖的审计主题不同。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关注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涉及行为主题;同时,也关注财务收支相关管理制度合法合规、合理,涉及制度主题。财务报告审计关注财务信息是否真实,涉及财务信息主题。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关注制度是否存在缺陷,也就是制度是否合理。绩效审计也称为综合审计,除了关注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报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关注的内容外,还关注产品或服务生产及相关信息,关注国有资源使用及相关信息,涉及的主题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制度、行为。以上所述的不同审计业务所体现的审计主题及相应的审计目标,归纳起来如表2所示。

表2显示,项目审计目标确定的逻辑顺序是:要确定特定项目审计所关注的审计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选定的审计主题,确定项目审计目标。

3.具体审计目标

具体审计目标是审计实施中的目标,是针对特定审计事项的目标,而特定审计事项则是审计主题的分解。所以,具体审计目标就是特定审计主题所承担的审计目标在特定审计事项上的分解。我们以财务信息主题为例来说明具体审计目标与项目审计目标的关系。就财务信息主题来说,其承担的审计目标包括真实性和合理性,这里仅分析其中的真实性目标。

首先,将财务信息审计主题分解为具体的审计事项,一般分为三类,各类交易和事项、期末账户余额、列报;其次,围绕财务信息真实性目标,确定上述审计事项的审计目标。一般来说,各类具体审计事项的审计目标如下:(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3)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和计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

当然,政府审计总目标、项目审计目标及具体审计目标的选择会受到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这里不作深入分析。

(四)终极审计目标与直接审计目标的关系

在政府审计关系中,委托人和人视角的审计目标是终极审计目标,审计机关视角的审计目标是直接审计目标。终极审计目标是直接审计目标的基础,没有终极审计目标,就没有直接审计目标,毕竟审计机关不能为审计而审计;终极审计目标是政府审计价值的最终体现,如果不能达成终极审计目标,审计机关的审计就是“自娱自乐”,也可以说是浪费社会资源。然而,终极审计目标有赖于直接审计目标来实现,只有政府审计产品内容、定位和种类符合委托人和人的要求,终极审计目标才能达成,也就是说,消费者满意的前提是产品品种、质量及数量能满足消费的要求。

四、例证分析:权威文献界定的政府审计目标

本文以上提出了政府审计目标的一个理论框架,然而,这个理论框架是否具有解释力呢?我们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一些权威文献界定的政府审计目标,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

(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权威文献对政府审计目标的界定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77年在秘鲁利马召开第九届大会通过的《利马宣言》指出:“审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控制系统的目的是要及早地揭露背离公认标准、违反原则和法令制度及违背资源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原则的现象,以便在各种情况下尽可能及早采取改正措施,使当事人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或采取措施防止重犯,至少也要使今后更难发生。”这里“及早地揭露背离公认标准、违反原则和法令制度及违背资源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原则的现象”是政府审计机关的目标,是直接审计目标;这里的“以便在各种情况下尽可能及早采取改正措施,使当事人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或采取措施防止重犯,至少也要使今后更难发生”是使用政府审计直接成果后的结果,这是委托人视角的审计目标。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201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大会通过《北京宣言――最高审计机关促进良治》指出,“国家审计依法履行其职责,客观公正地进行监督、鉴证、评价和建议”,“最高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增强透明度、落实问责制、提高绩效、打击腐败,进而实现国家良治,促进公平”。这里的“国家审计依法履行其职责,客观公正地进行监督、鉴证、评价和建议”是政府审计机关的目标;这里的“进而实现国家良治,促进公平”“通过增强透明度、落实问责制、提高绩效、打击腐败”是委托人视角的审计目标。

(二)我国权威文献对政府审计目标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政府审计机关对相关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根据这个规定,通常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目标是“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对“三性”进行了解释,第六条规定,“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里的“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是政府审计机关的目标;这里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是委托人视角的审计目标。

从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大报告开始,就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组成要素,《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也体现了上述思想,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设计。这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是委托人视角的审计目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这里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是政府审计机关的目标。

所以,总体来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权威文献及我国权威文献所界定的政府审计目标都包括终极审计目标和直接审计目标,这与本文的理论框架相一致。

五、结论和启示

审计目标就是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希望得到的结果,它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认为,政府审计目标应该是一个涉及各方政府审计关系人的体系,以此为基点,本文提出一个政府审计目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政府审计目标就是人们期望通过政府审计活动得到的结果,这里的“人们”离不开审计关系人,包括三方面,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审计机关,这三方面的审计关系人对期望通过政府审计活动得到的结果会有差异,政府审计目标是这三方面审计关系人审计目标组成的体系。在三类政府审计关系人中,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都是审计产品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在消费审计产品之后的结果才是审计的终极社会价值,所以称为终极审计目标,而审计机关要按消费者的需求或偏好来生产审计产品,这个审计产品生产过程的目标称为直接目标。

从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角度来看,终极目标是希望政府审计能抑制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中的问题或次优问题。从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角度来看,政府审计目标是更好地履行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或证明自己履行国有资源经管责任中不存在问题或次优问题。

政府审计直接目标一般分为审计总目标、项目目标和具体目标。政府审计总目标是生产让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满意的政府审计产品,体现在审计产品内容、审计产品定位和审计产品种类三方面。从政府审计产品的内容来说,有合规性产品、合理性产品、真实性产品;从政府审计产品定位来说,有批判性产品和建设性产品;从政府审计产品种类来说,有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审计整改报告。

项目审计目标是政府审计机关希望通过特定的项目审计所得到的结果,它是政府总目标在特定审计项目的体现,从审计产品内容来说,是合规性审计、合理性审计、真实性审计的组合;从产品定位来说,需要从批判性审计和建设性审计中作出选择;从产品种类来说,需要从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审计整改中作出选择。项目审计目标确定的逻辑顺序是:首先要确定特定项目审计所关注的审计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选定的审计主题,确定项目审计目标。共有四种审计主题: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行为、制度。不同的审计主题,承载的审计目标不同,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两个主题的审计目标包括真实性和合理性;制度、行为这两个主题的审计目标包括合规性和合理性。

具体审计目标是审计实施中的目标,是特定审计主题所承担的审计目标在特定审计事项上的分解。

终极审计目标是直接审计目标的基础,没有终极审计目标,就没有直接审计目标,终极审计目标是政府审计价值的最终体现。然而,终极审计目标有赖于直接审计目标来实现,只有政府审计产品内容、定位和种类符合委托人和人的要求,终极审计目标才能达成。

政府审计目标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结论启示:政府审计目标既包括审计机关的直接目标,更需要考虑委托人(广义政府代表机构)、人(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的终极目标,同时,要以终极目标为基础来确定直接目标;而直接目标本身也是一个体系,需要以总目标为基础,根据特定审计目标的主题来选择项目审计目标,并且,将项目审计目标贯穿到各审计事项。如果脱离终极目标来考虑直接目标,可能会出现政府审计期望差,这是政府审计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谢盛纹.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府审计目标与对象[J].当代财经,2012(4):122-128.

[2]秦荣生.受托经济责任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44-45.

[3] 刘建军.试论受托责任关系与国家审计目标的调整[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8):7-8.

[4]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4-92.

[5] 项俊波.国家审计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17.

[6] 沈国平.检查公共责任:现代政府审计目标定位[J].山东审计,2003(2):13-14.

[7] 周亚东,刘平.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目标[J].经济师,2009(1):166-167.

[8] 尹平.论安全目标导向的政府审计理论体系[J].会计之友,2011(12):4-8.

[9] 陈文春.论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国家审计一级目标――安全性[J].审计月刊,2014(4):6-7.

[10] 罗文斌.浅析国家审计目标[J].湖北审计,2002(7):10.

[11] 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的理论分析及调查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1):12-15.

[12] 王会金,王素梅.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建设: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17-22.

[13] 陈尘肇.国家审计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J].审计研究,2008(4):14-15.

[14] 刘英来.国家审计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8(3):17-19.

[15] 冯均科.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目标设定探微[J].财会月刊,2008(11):35-36.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课题组.国家审计目标研究[J].审计研究,2013(6):3-11.

[17] 秦荣生.审计的永恒主题:确定或解除受托经济责任[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5(3):16-17.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审计6班17011056 黄董文希

【摘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其中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下绿色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审计理论和绿色发展相关理论,探讨了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探索海洋资源绩效审计发展现状,并通过案例分析印证理论框架,最后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技术方法和重视绩效审计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绩效审计

Research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Auditing of Mari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bstract:The 13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as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nto the constitution, in which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The goal of the marine resourc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 i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while achieving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of marine resources,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arine resource performance auditing, and confirm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rough case analysis, combining audit theories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green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dit team, improve the audit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nd pay attention to performance audit evaluation.

Key words: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green developmentperformance audit

目录

摘 要…………………………………………………………………………………………i

Abstract ………………………………………………………………………………………ii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1

三、理论研究 …………………………………………………………………………………2

(一)相关概念…………………………………………………………………………2

(二)理论基础…………………………………………………………………………3

(三)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理论框架………………………………………………5

四、我国海洋环境资源审计现状分析 ………………………………………………………6

(一)实践情况…………………………………………………………………………6

(二)实践评价…………………………………………………………………………6

五、案例分析 …………………………………………………………………………………7

(一)SZ市的背景概述 …………………………………………………………………7

(二)审计目标…………………………………………………………………………7

(三)审计内容及范围…………………………………………………………………7

(四)审计结果…………………………………………………………………………8

六、新发展理念下优化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 ……………………………………9

(一)健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9

(二)加强人才培训和审计队伍建设……………………………………………………9

(三)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9

(四)以财政财务资金为牵引,同时更加重视绩效评价………………………………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一、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并且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作为水资源利用的一部分,近年来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能源产业等主要海洋经济产业都必须依托在良好的海洋资源环境上,若不加以管理和监督,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这些产业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海洋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时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本文在新发展理念的视角下研究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兼顾海洋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益型、效果性以及公平性和环境性,望有助于我国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文献综述

对于水环境审计,国外起步早于我国,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已发展较为成熟。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在上世纪就陆续颁布了关于水环境保护的法律,加拿大在水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审计方面走在国际前列,就是得益于较早关注环境问题并提供法律支持,如《海洋废弃物倾倒控制法》、《加拿大水法》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审计实践方面,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了相关实务准则,INTOSAI在2001年还颁布了一项指南,专门指导审计人员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工作,该指南海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为我国政府执行环境审计提供思路。在我国也已有多部关于水环境的立法,但环境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骆良彬(2019)认为,审计法虽然赋予了国家审计机关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的责任,但审计机关对于公共环境管理绩效水平的评价依据仍然不足。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在审计实践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就,2001年至2007年,审计署对“三河三湖”进行了水污染防治情况审查;2009年,我国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为我国水环境审计的发展明确方向。

海洋资源审计是水环境审计下具体的一类,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理论的研究还较少,而更多针对是资源环境审计这一大门类。这里列举一部分学者的研究。Ernst(2001)根据环境管理、服务、能源以及生物多样化为水利相关行业建立了四个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Gray(2010)从环境、社会和可持续方面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环境审计鉴证实践的一些弱项;Boiral(2010)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审计为研究方向,分析和批判了可持续发展绩效的相关理论。国内对于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近年来会相对多一些,胡文霞(2018)阐述了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主客体、内容和重点以及标准,搭建了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框架;张奇琦等(2020)基于PSR模型对海洋资源审计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究;彭兰香等(2015)创造性地将PSR与绩效棱柱理论,针对浙江省“五水共治”绩效审计构建了评价体系。

再具体到水资源绩效审计,我国早已有了很多实践,但理论研究也仍然较少,从而也限制了实践的发展。李璐(2012)认为我国水环境审计报告虽然有绩效字眼,但内容上大部分还是财务的合规性问题,还未更进一步在合规性的基础上分析制度政策的合理性、评价环保资金的效益性等等;韩杰等(2018)认为水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社会各界给予水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通过统一指标体系进行鉴证评价,并给出建议;史金鑫等(2019)指出,审计机关应当在监督财政财务资金收支过程中,考虑环境效益问题,把环境绩效审计当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工具。大多数学者的态度表明,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将发展为环境审计的主流,并且将更多的关注点从经济发展转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上去。

三、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

1.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指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本文研究资源环境方面的审计,所以将更加关注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代价便是环境的严重破坏。其实不仅是我国,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牺牲环境效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201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大会就提出要持续关注绿色经济,即相比于以往,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也关注社会环境效益,对于环境责任不能再是零成本。这几年,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产业也作出了许多努力,获取了一些成就。2017年,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奖建设“美丽中国”加入到本世纪中叶的强国目标中去;2018年,党的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所蕴含的内涵,就是要摒弃以往先开发再保护的错误思想,区别于单纯保护生态环境下的发展,而是要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将资源资产、经济资产与财富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水资源审计及海洋资源环境审计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相对于十几亿的人口来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解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我国加大了对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投资,于是相关水资源的审计也尤为重要。根据世界权威机构WGEA的定义,水资源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同样也可以包括财务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等方面。海洋资源环境审计又是水资源审计的细分,主要是针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资源治理和海洋资源收益等内容进行审计。

3.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

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简单来看是资源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但其中理论联系学术界还未有确切定论。从广义来讲,绩效是指人对委托人期望的履行情况,委托人对人的全部期望组成了绩效的内容,即绩效审计就由真实性审计、合规审计和效益性审计的加总。那么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就是委托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利用方,即涉海相关部门、企业及人员在涉海资金管理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制订与执行情况及目标达成和资源使用效率情况进行鉴证评价。从狭义来看,即把真实、合规和效益相独立开来,认为绩效审计是根据审计目标来确定的,把效益性审计单独称为绩效审计,这样情况下,绩效审计的核心就是鉴证、提供目标达成情况及资源利用是否效率的相关信息。具体到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就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专项资金真实、合规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资金使用时候具有效率,是否同时有益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

(二)、理论基础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研究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除了最基础的受托责任理论,学界中认同的理论还有可持续发展论、资源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

1.受托责任理论

审计因受托责任产生而产生,在本课题中,受托责任主要是受托管理资源环境的责任。根据我国性质,自然资源理应归全体公民所有,但个体公民是无法对如此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于是各级政府则受托管理这些自然资源,并有义务向委托人说明其行为过程及结果。作为独立的监督者,审计机关应接受这些资源财产所有者的共同代表,即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进行监督,这就是自然资源审计的三方关系。将该理论应用于本课题,海洋资源无疑具有公共性、共享性的特点,各级政府及有关企业在利用海洋资源产生经济利益的同时,可能会为了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过度开发、忽视保护或事违规利用,危害环境的同时也危害了资源所有者——公民的利益,所以审计机关应推进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相关项目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情况,有关资源的战略规划情况,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资源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对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要构成危害。建国以来,在我们经济力量不够雄厚的时候,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并引起了严重的代际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为弥补以往的过失,我们往往需要花更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去修复环境。但其实,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环境绩效审计。对于海洋资源,虽然海洋幅员辽阔,但我们目前有能力利用的资源只有一部分。另外,水源具有流动性,一定区域的污染很有可能蔓延出去,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绩效审计应当充分关注各海洋资源管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长远战略的制订提供有用信息。

3.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原来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行为主体对其他个体造成的非市场行为,但其实经济学家们并未统一外部性的定义。现在,外部性早已不光光是生产领域或事消费领域中的问题了,而是被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概念,即代内和代际的外部性,代内的外部性就是要考虑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和配置,代际的外部性则是要解决我们人类代际之间对资源环境利用行为的影响,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本相似的。海洋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且并不具备绝对的排他性,使得经济主体在利用海洋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并不会自觉得加以保护,对资源的再利用造成阻碍。这种行为是无法自发调节的,必须借助国家审计的监督力量。

4.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环境中蕴含着资源,有资源就一定有价值。环境资源价值是指环境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当这种价值表现为总经济价值,则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学界对环境资源价值已有一些评估方法,基于“支付意愿”理论,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价法等方法对一定区域的环境资源做量化评价,分析这些资源在合理期间内对经济带来的价值,甚至可以把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作为影响因子加以考虑,这就能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三)、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理论框架

1.审计客体

对于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审计客体一定是受托管理海洋资源的相关部门和领导人员,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的政府部门,涉及海洋开发和保护的部门如海事局、水务局、渔政等部门,当然,涉海资金流动轨迹上的所有部门和企业也都可以延伸作为审计的对象。

2.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通常包括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本文认为政府审计最适合作为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主体,这一结论的得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中,政府部门本身作为审计客体,从权力等级上来讲,审计主体就应该是上级审计机关或特殊情况下的同级政府审计机关,也只有政府审计有必需的强制力。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海洋资源环境的特点,海洋流域大、影响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广、涉及的资金量庞杂、需要的专业技术难,而民间升级和内部审计的专业领域、人员设施配备可能不足以应对如此庞大的项目,所以依靠政府资源调动、人员培训、资金调配的能力,在合理的成本效益下实施审计工作。

3.审计目标

从宏观上来看,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就是维护海洋资源的利益,保障海洋资源环境安全,并能够促进海洋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若更多从绩效审计鉴证和评价功能去思考,在制定目标时还可以考虑对绩效信息的真实性的鉴证和相关绩效水平的提高。

4.审计内容和重点

根据WGEA在2001年的指南,本文将海洋资源环境的绩效审计内容概括为五部分,分别是对政府涉海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针对海洋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对海洋资源环境造成影响情况的审计、对海洋环境管理监管系统的审计和对计划的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及保护政策和项目可行性、科学性的评估。针对具体项目的审计重点,可以从“5E”理论出发来考虑。经济性可以是海洋资境治理资金预算是否合理、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效率性主要考虑成本效益,投入资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否有不必要的支出;效果性反映目标执行结果,比如有关海洋的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是否有效执行、环境治理项目是否达到改善环境目标等;公平性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影响,比如说代际公平,资源环境的管理利用和保护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否有只开发不保护的现象;环境性反映环境影响,要评估政府涉海项目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水质等情况的影响大小、范围,从而合理开发、有效保护。

四、我国海洋环境资源审计现状分析

(一)、实践情况

下面简单例举2018年的几个审计项目:

浙江省嵊泗县审计局对全县海洋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审计。此次审计重点关注了东部乡镇的贻贝养殖情况,并发现存在养殖海域未批准私自启用、违规扩张养殖海域而阻碍航道等问题,同时发现海洋局与渔业局在海洋特别保护区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完善的问题。后期整改中,该县一是细化了法规,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并与环保、边防等部门联合执法,推进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保护;二是追回了欠缴的海洋生态补偿金、海域使用金等未收款项,加强了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绩效。

深圳办在Y省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将审计重点确定为海岸带管理、围填海项目和海水养殖,旨在推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此次审计发现了违规下放围填海项目管理审批权、优质海岸线资源被占用、无序粗放建设、海水养殖入海排污造成局部污染等众多问题。

山东青岛省围绕海洋资源资产基本情况、海洋职能部门履职情况、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及修复情况进行了审计工作。此次审计重点落在了胶州湾保护、渔业养殖清理、排污总量控制等的专项资金审查,对涉及污染防治的海洋渔业执法、涉及海岛海域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的责任落实,并且利用了卫星遥感技术等创新技术方法。

(二)、实践评价

从审计署官网公布的审计信息来看,近年来,审计机构越来越频繁地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进行审计或是在临海省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关注海洋资源利用。我国海洋资源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也越发丰富,涵盖了海洋资源政策、资金使用、资源开发保护和收益等方面,但是也可以发现,这些审计工作大部分围绕了专项资金使用真实性、合法性和政策执行的合规性,而通过量化绩效评价指标来对工作绩效做评价考察的实践较少。海洋资源,甚至自然资源管理,目的就是要兼顾开发和保护资源,在当期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所以推行绩效审计是趋势,即在合规和财务真实性审计的同时,还要关注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五、案例分析

(一)、SZ市的背景概述

SZ是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市,其地理位置优越,共有东西两大港口群,将近260公里的海岸线分隔开。西部港区水深港阔,四通八达,可与国内沿海及世界港口相通;东部港区海面开阔,风平浪静,是华南地区的天然优良港湾。

据统计,2005年,SZ港外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了亿吨大关,同比增长20%。201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约2520万标箱,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枢纽港。到2018年底,SZ港共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239条,形成了完善的班轮运输结构。尽管SZ市港口建设水平世界领先,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上涨,但其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产风险突出等问题。为面向未来,进一步建设绿色港口,国家审计决定对SZ市开展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绩效审计,以护卫经济发展。

(二)、审计目标

本次审计是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求,为实现海洋经济良性发展而开展的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绩效审计。直接目标是为了鉴证和提供有关政策执行情况、各项涉海资金使用效益、海洋环境治理及生产安全风险防护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识别绩效差异,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提升海洋资源利用的绩效水平。

(三)、审计内容及范围

本案例审计对象主要为市海洋局、海事局、市财政委、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及市水务局等相关单位。部分审计内容如下:

一是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情况。2012年,市政府将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划入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从机构上实现了陆海的统一。下一步就是要积极推进海洋管理的立法和制定海洋规划。由于海陆统筹涉及多部门分工与合作,所以需要建立相关的综合管理体系,区分职责、明确责任。另外海洋整体发展规划完善与否也是审计的一方面,从过去偏重对陆地的开发,到现阶段对海洋经济资源利用的重视,需要对本市海域整体利用和规划,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海洋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利用,使得投入资金达到最优效益。

二是海洋污染的防护与治理情况。本市设立了113个海洋监测站点,形成了全市海域监测站网,定期公开数据、公告。本次审计应对这些海洋监测站点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对生成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同时,审计组了解到该市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地,因此对入海口排污情况,及相关责任单位如市环保部门、水务部门、海洋局等在海洋污染情况的监控、防治和管理等方面通力合作情况也要做绩效评价。

三是海上及港口生产安全突发事件的防控情况。对于海港,每日货轮来往频繁,针对海面溢油事件的处理能力一般都是审计的重点之一。另外,对其他海上危险化学品泄露的处理能力和相关装备物资的储备情况也是审计需要关注的方面。

(四)、审计结果

第一,海洋资源规划布局缺乏战略性。检查文件发现,该市在2004年制定了《SZ市海洋功能区划》对2005~2010年的海洋资源开发作出了指导,但随着国家战略布局及相关功能区划的标准发生变化,该市《功能区划》未能及时修订,同时也未按《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配套规划。对于SZ市丰富的海洋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长期利用和保护规划,以及中短期功能区划及产业布局,做到在保护中利用海洋资源,在绿色发展的指导下发展海洋经济。但是审计发现实际规划严重不足,以沙滩资源为例,东部海滩约有50余个沙滩,仅个位数合法取得海域使用证,开发海水浴场等旅游产业,其余海滩无人管理或被私自使用,并经常能看到垃圾在未经批准的沙滩上堆砌,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环境。

第二,部分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排放严重超标。审计组以海水水质标准为评价依据,发现西部海域海水水质标准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倍以上,远差于东部海域。经过了解,该市海域污染主要来自于陆地,即污水排放。检测结果显示,15个入海排污口中有6个排污口排放超标,这表明海陆共治维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投入建设的排污管道、污水处理厂、监测站点等设施的使用绩效低下。追责到有关部门,审计组发现环保部门、水务部门、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在污染防治方面并没有相互协调合作,从而导致污染防治的海陆脱节,违规现象暗中滋生。

第三,面对突发生产安全问题能力存有缺陷。首先,面对海面溢油的意外情况应对能力不足。SZ港运输等业务发展迅速,常有上万吨级别的邮轮停靠,万一发生溢油事件,溢油扩散出港区外,可能对海洋生态和资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SZ港能够处理的溢油吨数应大于邮轮油舱破损的最大溢油量,才能保证安全,然而根据调查,该市海域油污清除能力仅在50吨左右,远低于标准。另外,SZ港对危险化工物品泄漏的防控抢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应急设备库的建设也还没有启动。目前海事等部门仅有一些初级的检测防护设备,应急部门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技术和能力不足,这方面隐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六、新发展理念视角下优化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健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

我国还没有一套专门指导水环境审计的准则。政府审计依据《审计法》开展工作,但对水环境审计工作针对性不强,对于水资源的特殊性,应该专门制订一套水环境审计准则为理论指导。我国已有的一些与水资源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如《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都是以治理环境,绿色发展为出发点的,可以作为审计标准应用,但这些法律多是阐述合规性问题,并未提供相对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应针对水环境绩效审计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层次综合评价资源利用绩效水平,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训和审计队伍建设

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懂得财会和审计知识,还要要求审计组中有如环境工程、化学、水利、地理等跨专业人才。对于现有审计人员,应定期组织培训,更新知识;对于疑难问题,还应当合理利用专家工作。同时,审计机构应该与海事局、环保局、水务局这类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共享信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三)、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

针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审计涉及面广,不仅仅是海域内资源,海岸带、港口,甚至城市内排污管都可能在审计范围内。在自然资源审计中,最常见到的就是遥感技术,通过空间图像与数据信息的结合,可以帮助捕捉审计疑点。另外,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涉及的数据种类多、变化快等特点,可以将海域开发利用、海岸线开发治理等相关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建立一个动态的信息数据管理监控系统,这样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资源管理绩效。在海洋污染防治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跟踪审计,并适当评价治理绩效,提出优化意见,提高治污水平。

(四)、以财政财务资金为牵引,同时更加重视绩效评价

资源环境绩效评价是发展趋势,并不是要我们忽视财务审计,对于一个庞大项目,财政资金流转到哪里,相关责任就落到哪里。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中,对于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审查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疑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一步审计程序。但是,财务审计并不是终点,不能以“配套资金未及时拨付”、“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这样的字眼评价绩效,而是把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管理作为绩效评价的一个方面,融合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去综合考虑。比如在评价海洋资源开发环节的绩效水平时,可以考虑资金拨付率;在资源利用环节,可以计算海洋产值增值量占投资的比重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奇琦,宋钰怡,石怀旺,凌学轩,杨斯捷.PSR模型下安徽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12

[2]李璐.水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探析[J].审计月刊,2014(05):6-9

[3]李璐,张龙平.关于我国开展水环境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72-77

[4]韩杰,胡爱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水环境审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8):239-240

[5]李新月.水资源审计现状及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5):205-206

[6]唐样,韩杰,张俭.国外水环境审计对我国水环境审计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94-104

[7]胡文霞.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及实施框架与研究[J].当代会计,2018(04):61-62

[8]赵彩虹.海洋经济活动中审计的目标与实现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14(02):38-44

[9]刘桂春.完善水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J].审计月刊,2018(11):17-18

[10]骆良彬,史金鑫.政府环境审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9(06):74-79

[11]郑鹏,赵师嘉.基于PSR模型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9(22):133-140

[12]彭兰香,季佳丽,刘婷.基于绩效棱柱和PSR模型的水环保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五水共治”为例[J].财经论丛,2015(05):67-73

[13]白恩泽. 基于免疫系统论的海洋资源绩效审计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14]尹平,郑石桥.政府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15]郑石桥.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6]Dani Jennifer Barrington, Alison Prior, Goen Ho. The role of water auditing in achieving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 52:356-361.

[17]Gray R.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rend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 Auditing,Reporting and Attestation:A review and com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10(03):247-268

[18]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lumbia University[R].Pilo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2020

[19]Olivier Boiral,Yves Gendr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Practices: Lessons Learned and Prospect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1,20(5):331-347

[20]胡莹莹.水资源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以深圳市治水提质绩效审计为例[J].现代企业,2018(10):118-119.

[21]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012(02):14-19+51.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府审计公告;审计报告

政府审计信息披露也可称为政府审计公告,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举报方式等,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包括公开审计活动及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举报,公开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等(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3)。

一、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理论根源

法律社会学派从我国法律追根溯源寻找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据,或者从公民个体权利出发对公开政府审计信息提出要求。如尚兆燕(2007)认为以上两种“自下而上”的审视态度忽视了审计公告制度赖以生存的法律文化与民众社会根基。该学者借鉴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自上而下”,重新对这种制度产生和生长的法律、社会基础进行深层次考察。认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法律与社会之间的断裂与融合地带,不能单纯的将审计信息披露视为一种处罚方式,而将其视为个体权利尤其是知情权的捍卫。要突破审计信息披露的“告”与“知”的限定,注重通过舆论在公告领域发挥社会控制作用。最后结合我国实际,说明在中国社会,政府审计信息披露有其特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审计机关应把握并运用好好这些背景。给予政府审计信息披露制度极大启发,一方面中央应了解到披露的合理合法性,一方面中央还应完善相关法律,对审计信息披露制度能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规定。

而更为主流的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学派,秦荣生(2004)认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我国宪法,我国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一切资源为人民所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是各级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将人民公有的国家资源,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托给人民选举出来的该级人民公仆(各级人民政府和他们的工作人员),按照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年度预算和国民经济计划所反映的人民意志,去经营管理。政府完成人民的委托,接受由人代会产生的审计机关进行的监督。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认定后,必须向委托人即人民报告,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人民据此决定是否解除政府和公仆们的责任。可以说审计信息披露是受托责任的最终体现。

受托责任理论从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受谁委托、为谁负责、向谁报告的问题出发,研究政府审计存在的核心意义,从而推导出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之前的理论相比更能抓住事物本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观点应成为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

二、结合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现状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相关的审计信息披露受限于保密法范围,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实务中,对审计密级的确定不规范,对审计信息秘密的性质、重要程度难把握,没有可执行的定密程序,很难正确处理审计信息披露的保密性与透明度的关系。同时除保密范围之外应披露的信息仍旧不足,目前公布审计结果公告主要集中为大型国有企业审计及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对涉及资源环境项目审计报告较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民生资金和工程审计结果披露较少;另外后续的跟踪审计时间差过大,也使审计信息披露的效度受损。

同时,在建立“人本型”的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仍有不足,应强调服务于群众需求,加大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审计项目结果的披露,同时督促基层审计的信息披露,从而不仅满足人民对政府运行管理状况的了解愿望,更能服务于上级政府需求,落实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

另外,我国目前依旧缺乏具备最高效力的正式法律法规,应明确赋予政府审计宪法意义上的法律权限,同时审计法于审计公告制度相关条文中的“可以”条文用语使披露审计结果成为带任意性的自由裁量行为,公开与否是审计机关及审计机关从属的政府机关的权利而非义务,将“可以”改为“应当”或者“必须”或许能为审计信息披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并应对公告的内容有相应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减少审计人员在就披露内容与政府部门反复协调的无谓的重复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同时还应注意到在现今我国公民关于自身拥有政府审计信息的产权意识及知情权的认识不到位,对审计信息披露的热情还不够高涨。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披露来减少政府官员“经济人”属性导致的腐败,虽说是治标不治本,但不能忽视公开信息后营造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使得作为监督部门的审计机关也成为人民监督对象,从而敦促审计机关肃清机关内部的思想认识,积极的公布真实的、完整的审计信息。

明确政府审计信息的披露是履行受托责任的最终体现,并强化审计人员责任意识,同时采用民间审计轮换模式,具体的审计项目经常轮换相关负责人,强化审计问责制度;另外完善披露程序机制,形成一个如同民间审计一样完善的披露体系;同时为了更好的履行人民受托责任,应建立专门的信息反馈部门,了解每次信息披露后公众的反馈情况。

三、我国政府审计公告制度有待深化和改进之处

(一)贴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自2002年以来关于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尽管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理论学派的角度就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的理论根源进行解释,流行观点有信息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法律社会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受托责任理论等,但是应注意到这些都是利用已有的关于审计基础理论的初步研究成果或只是单纯的对国外新理论的评述,鲜有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并融合独立性不强的行政型审计模式来系统地对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例如最流行的关于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的受托责任理论是从最基础的审计理论根源中简单的分离出来的,关于我国特殊背景下的公共受托责任形成及推动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的过程等问题,理论界给出的回答并不明晰。必须注意的是,只有形成了贴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才能完善上文提到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我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二)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衔接不够紧密

政府审计信息披露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然其具有实务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特点,我国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披露具体机制之前还将有一段空白期,政府审计人员实际披露过程中许多问题无法可依,无制可据。因而理论界要注意加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披露制度、过程的研究,不能单纯的引进国外新理论而忽视了贴合我国实务操作情况,降低了理论的实用价值。可以把理论界相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系统的相关高素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结合起来,组建研究小组,结合我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现状,大胆探索审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过程及表出形式。(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能源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F239.6-4

1 能源审计的概念和作用

能源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节能法规政策 、技术标准、消耗定额等,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结论;是评价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确定节能潜力的全过程。目前我国的能源审计可分为企业能源审计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两种。

企业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弄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体系,查找企业能源利用存在问题和节能潜力;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

2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我国从80年代由国外引进能源审计,1997年国家才了《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对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写等做了规定。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1月26日才正式。因此,在我国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虽然对从事能源审计的机构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却比较低,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且数量少。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重视和能源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市场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就必须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能源审计人

才的责任。但就目前各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看,明显存在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2.2 授课老师缺少从事能源审计的实际经验

由于大多数授课老师没有从事过能源审计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对能源审计工作的范围、程序、内容、方法、作用、重点、难点等不明确,大多是照本宣科,所以容易出现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课堂气氛枯燥、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等情况,教学效果差,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

能源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也需要结合审计案例分析,更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和讨论。但是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课没有激情,且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差。

2.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与大多数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不同,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为此,本文作者采取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取消了期末闭卷考试环节,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外实践活动与期末结课论文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可以轻装上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建议

3.1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缺口大、业务水平低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建议对任课教师进行在职业务培训或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让中青年教师到能源审计单位参加能源审计现场诊断、数据收集、能效测试、审计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真切体会能源审计的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发现难点和重点,总结和提高能源审计的技巧;通过亲自编制审计报告,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经过归纳和整理,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教好能源审计课程积累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建议聘请专业审计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讲课,以他们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3.2 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能源审计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能够结合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历,归纳和总结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教材中选取比较适用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学与用的脱节。同时,对于关键知识点,还可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应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应以能源审计案例等来系统地展现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编写全过程,使能源审计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能源审计的真谛,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要做好能源审计工作,其重点是要准确统计被审计单位的能耗数据、弄清楚用能单位的生产工艺及能源流向、正确计算能耗指标体系、分析诊断用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查找节能潜力;难点包括:能耗数据的收集与统计报表及凭证的核实、核对、主要工艺或工序能耗指标计算、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网络图及配备率统计表、能耗实物量平衡表、节能整改建议的提出和节能潜力分析、主要能耗指标的对标分析等。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上好能源审计这门课程的关键和灵魂。

3.3 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本,因此,教、学的方法更多地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和实践性。首先设计了各章节的学习目标、案例分析等项目;其次,设计了新颖的能源审计知识与技能的练习环节,取代传统的习题模式;此外,对于比较重要且枯燥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换角色,提前布置课程内容,由学生先分组讨论,选出代表来讲,明显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快乐中体会能源审计知识的真谛和乐趣,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4 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

能源审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专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课外实践环节,与多个能源审计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了多个从事能源审计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谈中了解能源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其次,还引导学生在短假和长假期间到这些专业审计单位直接参与能源审计过程,通过参加现场节能诊断、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效测试、能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审计报告的撰写、现场专家评审会的讲解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办法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很低,考试内容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易误导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偏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考核方法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学生考完后也就基本上忘记了所学内容,达不到教学目的。

本人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对该课程的a考试方式采取了大胆创新和改革,彻底抛弃了学生唯考试而学的做法,把所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再把期末考试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而是根据平时上课期间的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讲课准备情况及效果、课外阅读情况、自觉参加实践活动情况,以及期末的结课论文水平等,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学生就没有了期末闭卷考试的压力,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工作后的实际需要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论

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等不适用该课程的学校要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思路,从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及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尹洪超.企业能源计与节能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谷学良.建筑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马洪亭,等.能源审计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J].节能,2013,1:4-6.

[5] 于淼,等.浅析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J].广西财经学报,2006,19:135-137.

[6] 杜德权,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80-83.

[7] 袁敬,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5(上旬刊):40,64.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审计成本,影响因素,审计成本控制

 

1. 审计成本含义及构成

1.1 审计成本的含义

审计成本的一般含义是指由于事务所承接审计项目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即审计项目成本。审计项目的成本是由于事务所接受审计业务所增加的一切人力、资金和物力的消耗的货币化,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审计成本。审计项目成本控制是事务所审计成本控制的重点,研究它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科技论文。

1.2审计成本的构成

审计项目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直接成本是直接构成审计项目成本的费用,它包括业务承接费用(即审前调查成本)、审计计划费用、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非现场审计的内勤审计成本。其中有必要强调的是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它主要由审计时间成本、审计取证费用以及专家聘请费用等组成。而间接成本主要是指为审计业务服务的费用,如与被审计单位协调的成本、城市间以及市内交通费等。

2. 审计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认为,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成本的核心因素。它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的期望审计风险下,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大小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大小。二是较高的审计风险将增大事务所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科技论文。此时,审计风险虽然没有增加审计风险损失的数量,但是增加了风险损失成本发生的概率。

2.2 审计技术方法

先进高效的审计技术方法能明显地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目前审计技术方法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通用审计软件的开发等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审计项目成本。“软件”方面主要是指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于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方法的应用,如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为降低审计成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事务所一般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和完备的时间、资金预算,能够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同时,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降低了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降低了风险损失成本发生的概率。

2.4 审计项目的规模

审计项目的规模一般与被审计单位规模相联系,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资产规模或报表项目规模也就越大,发生的事项越多,账户余额越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投入的审计资源相对与小规模的单位也就越多审计成本也就相应地会加大。由此可以看出,审计项目的规模与审计成本之间正相关。

3. 审计成本的控制

3.1 辨证地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使审计效率较高的全新思路。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在选择审计战略时,注重在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之间选择一个均衡点。其根本目标是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具体为:

1、明确客户服务及其他规划目标。具体内容为:明确客户服务及其他规划目标,取得或更新对客户业务与产业的了解,执行全面控制环境的评估,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决定要审查的重要账户,确认影响这些账户的资料来源,编制审计计划。

2、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时进行,具体包括:确认重要的估计和资料过程,对各项过程取得了解,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

3、执行初步风险评估,目的是通过风险评估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审计查核程序即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具体内容包括:确认重要的作业和交易;了解重要交易的流程,绘制流程图;研究判断错误可能发生的所在,一是要辨认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二是要控制目标与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串联,三是要确认交易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3.2 节约时间资源,降低审计成本

时间资源=∑时间+∑劳动(知识),时间资源能够产生价值,增加经济效益。同样浪费时间资源,劳动的成本就会增加。首先,要严格时间资源的管理。时间资源的管理,就是研究如何根据每种资源的差异,研究高值、低值时间资源的分布,调配时间资源与人力资源以达到很好的结合,使之产生的资源价值最大。其次,优选审计程序,减少中间环节。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恰当审计程序。科技论文。主要包括:设计提出各项具体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率。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政府职能部门和人员编制既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试行按比例规范行政成本投入的,凡是支出超过规定比率、幅度的,应该视为支出过大或不当。在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评价上,主要依据国家关于建设工程的有关规定和定额标准,既要看工程造价、预决算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高估冒算、损失浪费等问题,又要看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同时还要看项目竣工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和产生预期效益,有无潜在隐患或重大决策失误等问题。在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费以及其他各类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上,可考虑以定性评价为主,主要看是否按资金的性质、用途和规定使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滞拨等现象。因为对这类支出只要按政策执行到位,其效益性也就得到了实现。

3.3 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合理转嫁成本

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可以采用合理转嫁成本的方式,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审计成本的最佳方式是节约审计时间同时扩大审计成果。审计成果数量越多,审计成本越低,而单个审计平均单位审计成果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利用和扩大审计成果,可以采取增强服务效果,帮助被审计单位制定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堵塞漏洞,扩大审计成果。

对审计经费实行定额预算。审计经费是由审计项目决定的。在审计前,可采用由审计项目定人员、由人员定预算、由时间和预算定工作量、由工作量定经费,实现审计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例如澳大利亚审计署,政府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就包括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工作量计算得出的。由于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和不可测性, 特别是一些审计项目较为复杂或有较强变化性,给定额的确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对于一些特殊的审计项目,可以采取经费包干,节约奖励的方式。

【参考资料】

[1]万宝璋.中国审计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吕先锫.审计成本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李伟.试论审计成本的控制[J].科协论坛,2007年第五期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孙晓研 SUN Xiao-yan;杜启航 DU Qi-hang;周云腾 ZHOU Yun-teng

(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4)

摘要:本文论述了能源计量和能源审计的关系以及能源审计的概念、内涵、作用。根据多年的能源审计实践经验,本文着重论述了能源审计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找到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凸显用能企业整体价值。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能源审计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合理节能建议。这个结论说明了能源审计只有正确找出节能潜力才能对用能企业具有实质性帮助。

关键词 :能源;计量;审计;节能潜力;价值;能耗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93-02

作者简介:尹遵义(1965-),男,山东莱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能源审计。

0 引言

我国“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重点用能企业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正处于严峻的考验中。国家正在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能源审计报告也成为用能企业最终能否完成节能任务的重要证据。但现在有审计报告中不能够帮助用能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潜力,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真正地找到了用能企业的节能潜力、是否提出节能措施及合理化建议。所以,该论文的目的就是强调应提高审计团队的能力,帮助用能企业找到节能潜力,给企业实质性的帮助。同时也指出了在能源审计中计算综合能耗折算成标煤时,对电力的消耗一定要用等价值而不能用当量值。

1 能源审计与当前的形式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重点用能企业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正处于严峻的考验中。国家正在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能源审计报告也成为用能企业最终能否完成节能任务的重要证据。

2 能源计量与能源审计的概念及关系

能源计量是为了确定用能对象的能源利用完善程度而对能源及相关量的计量。能源审计是指具备资质的能源审计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对其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政府为用能企业服务的一种方式,是为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及用能企业提供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与模式。

能源计量与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是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的基础,而能源计量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合理分配能源计量器具,能源管理部门就很难获得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对企业的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也就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计。由于企业能源的浪费,随之也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能源计量归属于质监部门管理,计量中所涉及所有数据都取自于各种各样的能源计量器具,国家对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确保能源计量的准确性,才能确保能源审计中数据的准确,才能确保审计过程中的各种计算结果的可靠。

3 能源审计的由来和审计过程

能源审计在发达国家已有40年的历史,而我们国家还不到10年。在国外,一些国家和机构把能源审计用来作为寻求节能的机会,安排节能技术措施项目的依据;有些国家和组织则利用能源审计作为实施能效计划或节能援助计划的保障。企业能源审计被看作是企业节能信誉的标志。因此,许多大的耗能企业和公司已经把它列为经常性的经营业务活动内容。

在开展能源审计的每个单位中,都必须取得节能主管部门认可的相应资质。但是目前的状态是各个具有资质的能源审计单位中,也存在参差不全、水平高低的区别。所有的能源审计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一般要包括:①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状况、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管理、能源定额考核管理、主要用能设备管理、企业节能宣传及培训。②企业能源利用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重点工序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③影响能耗指标变化因素与节能潜力分析:影响能耗指标变化的因素、节能潜力分析。④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能的建议。⑤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⑥审计结论。

4 能源审计报告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找出节能潜力

对于能源本身作为大比例成本的用能企业,比如电厂、煤化工企业、电解铝企业、水泥厂等等,其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决定着这个企业的价值的高低,对这些企业来说,能源本身就是它的主要成本,对这样的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等于从科学上重新审度自己的生产过程,确定能源平衡。在对这些企业的能源审计过程中,给出企业科学合理的能源平衡表,计算出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在可对比的条件下进行能效对标,计算出整个企业的能源效率,这是必须要做的。但是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出企业的节能潜力。对于这种企业来说。节能意味着高效,高效意味着企业整体价值的凸显。

正确选择能源计量器具和正确使用能源计量器具也很重要,比如各式各样的流量仪表有着不同的使用条件、使用精度、使用范围等等,选型不对往往造成很大计量误差。一旦计量器具不准就会造成源头数据不准,往后能源管理的所有报表统计都不会正确。

为企业提出科学的、实际的节能潜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能源审计队伍中必须有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专家。比如在遇到锅炉问题上必须有热能专家,在遇到用电问题上必须有节电专家,对石化行业必须有石化行业的节能专家等等,而且要求专家要足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企业找出节能潜力,为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尊重。

例如,笔者在2013年间对山东省博兴某工业园区内某热电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该企业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公司主要产品为蒸汽和电,另有脱硫副产品硫酸铵。装机规模为4×160t/h循环流化床锅炉、2×25MW汽轮机及2×30MW发电机,年发电能力为5.0亿kW·h,供热能力为138万百万千焦, “十二五”的节能目标为14400吨标准煤。(图1、图2)

在审计报告中清晰地提出来该公司的节能潜力:①目前通过抽凝汽轮机供汽量160-210吨,以后的供汽量还会加大,可以采用背压的供汽方式,将减少一台冷凝器的运行即减少至少一台冷却水循环水泵的循环和冷却水的损耗。这样单台汽轮机能源利用率可以从目前的70%左右提高到85%以上,节能空间很大。②锅炉补水泵的节能改造:目前锅炉补水泵全部采用电动补水,综合能源利用率最多40%。建议加装汽动补水泵每台锅炉一台(电功率1000kW),电动泵作为备用,能源综合利用率可提高一倍以上,直接降低能耗40%。③高压管道的节能改造:目前的管道采用下弯方式作为膨胀节,这样做必须在每个下弯的部位加装疏水装置,即增加泄漏点。下次管道设计建议采用水平膨胀弯,全管道可以只在终端加装疏水装置,减少泄漏点。④目前国内变频器价格已经下降,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引风机功率400kW,建议请专业变频应用厂商进行评估,考虑将4台锅炉的引送风进行变频改造。⑤针对计划几年后要上的新锅炉,应优先考虑在:变频调速、照明节能设计、S13/S15节能型变压器等几个方面的节能技术。

2014年该公司完成了以上前四项的建议:(选取节能空间较大的三项对比)每年按照7000小时计算,每度电按照工业用电0.76元计算(表1)。

5 能源审计报告中计算综合能耗一定要用等价值

对一个企业做能源审计中计算综合能耗时最终都要折算成标煤,而对电力的消耗一定要用等价值,而不能用当量值,它们之间相差约3倍。按现在的电厂的发电效率来说,0.38千克左右的标煤才能生产出一度电,而按当量值0.1229千克标煤与一度电的能量相等。在实际消耗的电力时,每消耗一度电时其实际消耗的标煤是0.38千克左右标煤(许多书上提到的0.404千克是80年代到90年代的发电效率),而绝不是0.1229千克标煤。除非是企业内部自己生产的电力自己消耗尽,这时计算该企业的综合能耗时以消耗的源头能源为主要统计对象,即便这样在做该企业的能源平衡表时也要用等价值才能平衡起来。在以往的许多统计报表和报告中,许多人引用了当量值来作为换算,造成了能源消耗量的错误和混乱,这是非常重要的。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能源计量和能源审计的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能源审计的概念、内涵、作用的研究,明确了能源审计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找出节能潜力。并举例说明了节能潜力会对用能企业产生巨大作用。用能企业只要按照能源审计中提出的节能潜力完善落实,就一定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凸显用能企业整体价值。能源审计只有正确找出节能潜力才能对用能企业具有实质性帮助。企业通过能源计量的管理和能源专家所做的能源审计,能够把握好能源整体利用的方向,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所以说,能源计量与审计是衡量用能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金星,赖艳华,刘泉.能源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受托经济责任;产权

一、背景

中共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GDP作为政绩考核标准之后,中国经济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我国虽是资源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中国资源的总量虽然在世界排名很高,但是人均含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资源紧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也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逐日增加并将成为最为重要的需求之一。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党中央在中共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并重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学界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也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了活跃的探讨,其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讨论主要其中在自然资源资产的确认、计量、自然资源资产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等,本文主要从产权角度讨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出现的问题和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

(一)自然资源资产

在会计学中对资产的定义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然而,自然资源中符合会计上的定义的是很局限的。若用会计对资产的定义来定义自然资源资产,那么其范围会很狭窄。那么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于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作用将会十分有限。目前对关于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定义和确认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学者们认为自然资源资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具有稀缺性,二、产权明晰。

(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

产权明晰是界定责任的前提。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对财产(资源)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产权是可以分割并独立存在的,因此产权也是可以交易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自然资源的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三、产生的动因

由于自然资源产权归全民所有,所以,全国人民对自然资源拥有完全相等,无差异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全民所有制的排他性很低。个人行使特定权利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所以由全民共同经营自然资源资产并行使相应的权利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将公共的权力委托与代表全民意志的政府来行使相应的权利,并对资源进行合理、公平的配置。全国民众将自然资源资产委托给国家,又赋予国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公共权力。这就产生了全国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委托的问题。国家又把这种资源和权利委托给政府执行机关。执行机关可以直接地行使这种权利也可以向下委托给国有企业等。这就形成了全国人民(最初的委托人)和最终权力行使者(最终人)之间的层层的委托大力关系。最终才使资源集中地使用并分配。在委托关系形成后,委托人为了自身利益,需要了解受托人对其托付的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而受托人在接受委托时,就负有妥善管理委托人托付的资产,并向委托人报告资产经营管理的情况。委托人基于了解资产管理情况和维护自身了利益的需要,而受托人基于证明其管理的有效性并解除委托责任的需要,这就需要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反映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这个委托关系中则是产生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需要。

四、存在的问题

(一)所有权虚置

在企业委托方和受托方具有平等的地位,双方都具有谈判和契约的权利。所以私有化的股权可以通过内外部监督机制和股权、期权的激励来降低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成本。与股权这种私有化的产权对立的是自然资产产权的公有制。公有制的产权具有无差别性,即全体公民无差别的享有同等份额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其享有的份额不能转让。而且虽然他们享有所有权,但是法律法规并不承认其对其资产份额的单独的收益权。这种 “人人都有”相当于“人人都没有”。而且不同于企业的委托,在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中是层层委托的,最初的委托人(国民)与最终的人之间是一条长长的链。这样就会加剧信息不对称性,增加了委托人对人的监督成本。个人行使其监督权的成本是很高的并且其行使监督权产生的收益是全民共享的,这必然产生普遍的“搭便车”的行为。这种收益不可分和监督成高必然导致国民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对政府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种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人寻租是不可避免的。

(二)人寻租问题

在“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的情况下,政府地方官员为了达到其政绩目标,很有可能采取有悖于全国人民的利益,大力开发自然资源资产以促进经济的短期的增长。而且我国自然资产使用权的取得是审批制的。大多数自然资产使用权的获取都是低价甚至是无偿的。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并不需要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纳入其生产成本中。致使他们毫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造成滥砍滥伐、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严重这样的“公地悲剧”。而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自然资源使用权的转让中并没有获利。他们也不能行使其作为所有者的权利,享有自然资源的收益权。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政府对自然资源使用缺乏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使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

与管理监督积极性降低的相反的是政府官员的寻租动机增强。他们为了是自己权益最大化,利用其手中的权利寻租获取自然资源使用权转让收益。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者为了获取地方官员的保护,以低标准通过审批获取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权向地方官员让渡部分收益权或是直接行贿。政府官员为了其政绩考核目标和获取自然资源转让的所有权,而企业为了以低的标准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来增加收入,双方目标函数的一致,使双方合谋以牺牲广大民众的利益来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上述问题的根源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不健全以及监督机制的缺乏。

(三)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并重视了这些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结果最为政绩考核指标,打破了“唯GDOP英雄”的现状。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是一种监督机制,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构成部分,对于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保护自然资源资产、减少寻租、降低成本、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十分重要。然而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监督也是存在问题的。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就必须给予其相应的权利才能使其发挥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保护功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权利主要包括审计过程中的检察权和审计过后的惩罚权。对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赋予的权力不够,就会导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出现审计工作中不配合的现象和审计结果得不到合理的运用使得自然资源资产流于形式。

五、解决方案

(一)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有偿取得

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取得审批制,导致企业没有将自然资源本身价值纳入到期成本核算中去,企业就会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因为其开发越多其取得的收益越高,致使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而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而且尽可能使其取得的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成本能反映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将自然资源的取得成本纳入到期成本核算中,是企业具有“所有者”的意识,促使企业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相一致,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安排自然资源使用权交易的制度

价值是以交易为前提的,没有交易就没有价值。而交易又以所有权的让渡为前。安排自然资源所有权交易,形成自然资源所有权交易市场。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得资源资产流向效率高的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合理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使自然资源取得价值合理地反映其真实价值,使自然资源资产成本内部化,促进企业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最后还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自然资源的价值资料。

(三) 形成生态收益核算制度

资本市场上的信誉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收益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披露制度已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全面收益披露的制度,但是随着生态安全日益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生态收益披露制度将成为会计发展的趋势。(龚光明,陈若华2012)。将生态受益作为资本市场信贷考核标准符合人民的利益。并运用价格机制、税收、信贷、赔偿等经济杠杆将“外部不经济内在化”,使社会损失变成私人厂商的生产成本,把外部因素内在化,使得环境得到保护,避免“公地悲剧”。

(四) 确保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检查权和惩罚权得到充分应用

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检查和惩罚权得到充分的运用和保障就需要明确要求被审计对象积极配合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明确规定环境保护的奖惩措施,并制定这些措施能得以落实的监督机制。充分的发挥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监督功能。

六、小结

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是新的审计类型,其主要目的是用审计发挥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保护功能。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必然有其不足之处,本文着重从产权角度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本身出发来讨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方案,希望能为自然资源产权保护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自然资源资产专题研讨会文集

[2] 张文秀,郑石桥.国家治理、问责机制和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1

[3] 廖洪,王素梅.以问责为基础的国家审计发展研究[J].审计研究,2008,5

[4] 王素梅.论国家审计对公共经济权力的监督[J].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2

[5] 秦荣生.国家审计职责的界定 : 责任关系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

[6] 李孝林,李歆.国家审计产生和发展基本动因:维护产权论[J].会计研究,2013,2

能源审计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资源依赖理论、管理支配理论和制度经济理论是分析公司治理的主流观点。资源依赖理论作为帮助会司达到并超越其战略目标的手段,为会司治理机制建设贡献力量;管理支配理论更注重管理的有用性,认为董事会及其附属机构是在管理权限范围之内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与所有者的出发点相背离的;制度理论从组织社会学和组织行为理论出发,认为区分不同组织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以及这些部分与所有相关部分之间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受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审计问题来测定使用不同的可选治理理论的影响;研究这些理论如何化解现存的基于组织机构的、审计相关的公司治理中的矛盾。

一、引言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 ) ( 2002 )带来了对会计审计研究问题的广泛探讨。这些研究考察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如何保护股东权益,却完全忽略了管理方法对治理过程的影响,其最大的局限是在先前研究中使用的具有外部独立性的机构(如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相对)是不完善的、模糊的,并且通常无法准确把握所谓董事会独立性的实质。本文重点分析被广泛认可的理论观点:资源依赖理论、管理支配理论和制度经济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作为帮助公司达到并超越其战略目标的手段,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贡献力量(boyd 1990; cohen , et a1.2007a )。管理支配理论基于战略文化并与学说范例相对,认为董事会及其附属委员会在管理控制之下,且其存在仅仅是为了履行管理需求(kosnick 1987 )。制度理论起源于组织社会学和组织行为文化(powell 1991)。制度理论认为了解不同的治理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以及这些部分于所有相关部分之间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二、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一)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性理论(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 boyd 1990 )假定股东和管理者可以以董事会为手段访问和管理稀有资源(aldrich and pfeffer 1976; boyd 1990; 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并帮助建立企业战略(williamson 1999 ) o董事会的主要角色不仅仅是管理的参与者还是一个监管者,并且能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政策和战略。dalton and daily (1999 )认为,当董事会成员联合起来商谈如何获取必要的战略资源、网络和信息时,资源依赖性理论可以提高公司长期绩效。由于以经营战略为重点,董事会成员的积极贡献包括专业知识、帮助形成公司策略能力、以及提供获得外部资源的方式。reingold (2000)认为许多高技术董事会成员把他们的工作看作是有效地设置公司的路径。事实上在许多高技术董事会,大量非独立董事的引入,更适用于知识和资源密集的r&d企业,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向管理者和其他关键顾客传达并采取有效方式。相反,独立的主要中心点,外部董事对一个稳定的、对董事会成员财务报告过程给予首要关注的企业来说可能是最理想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r&d密集企业,仍需要强势的财务监管来补充那些协助他们战略和网络技能的董事(cohen et al. 2007a )。因此,包括管理成员在内的非独立董事可以及时提供一些能使董事会更加有效地行动信息。审计委员会成员和行业专家可能比那些没有专门技术但完全独立的成员有更强的能力了解,解释和估计财务报告的质量。在一个完善的环境中,公司也许希望任命独立拥有重大专业知识且接近资源的董事。研究证据表明,审计委员会财务会计技术同股市反应(defond et al. 2005 )和财务报告的质量(如dhaliwal et al. 2006)的多种措施显著联系在一起,先前的研究未发现非会计财务专门技术(例如监督和财会技术)和财务报告的质量之间的重要联系。cohen et al. (2007a)发现了能支持“资源依赖能增加监管体制价值”这一提议的证据,这是迄今首次认识到的唯一考虑到资源依赖理论的审计研究。审计人员和管理者需要评价审计风险和计划事宜,在这些事宜中机构的力量和董事会的资源依赖角色是可控的。结果表明,审计员的风险控制评估明显受资源依赖性和因素相对力量影响。与资源依赖中心相关的特征也受审计计划评断影响。该研究显示当传统因素被认为相关时,与资源依赖性有关的其他因素也被认为与审计计划高度相关。

(二)管理支配理论管理支配理论(galbraith 1967; wolfson 1984; kosnick 1987)主张高管人员选择那些不会削减他们的行动( patton and baker 1987 ) ,愿意做被动参加者,并且依靠公司管理获得企业产业信息和前景的老友和同事。这种方法可以被看作是形式(满足管理要求)而不是实质(一种影响组织变化或者提供实质的管理监督的工具)。这与理论相对,理论强调作为对管理行为独立有效监管者的董事会的行为。结果,管理支配理论中,董事会在批准管理行动,满足管理需求和提高高管层报酬等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core et a1.1999; molz 1995 )。的确epstein和palepu (1999)调查发现87%的“明星分析员”认为董事会董事仅代表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而把其他股东排除在外。由于独霸董事会无法产生独立的治理,因此对股东产生不良后果,( westphal and zaj审计委员会1994),削弱管理工作的作用,扩大管理壕沟(core et al. 1999 )。任命独立董事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westphal and zaj(1994)认为ceo也许会只使用有同情心的局外人来组成董事会。如nowak和mccabe(2003)发现的那样,外部董事察觉到ceo们通过控制信息流,影响到多数董事的勤奋效率。关于董事会的内部工作,管理支配理论的涵义是即使是完全服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成员,也要受高管影响,也可能只问非常容易或不唐突的管理问题。此外,这种理论认为审计委员会一.般会作为管理者的同盟行事,这与审计师与管理者的关系相对。

(三)制度经济理论制度经济理论考虑全套包括制度环境在内的组织动态和形式结构,该结构的行为者在这种动态展示之中。dimaggio and powell(1983)认为制度随时间推移和组织的同构过程变得相似,就像组织逐渐适应与周边组织更加接近一样。同构通过三种途径出现:强制,规范和模仿。强制同构的例子是sox对独立审计委员会成员下达指令,使所有上市公司都有具有相同特征的审计委员会,而不管这些公司所处的具体环境。kalbers和fogarty(1993 )发现一个强的组织或命令、协会支持(管理和审计员支持的信息和一个由高管理层支持的环境)和努力能够提高委员会的效率,并且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在一个协会化的环境里经营,他们依靠彼此之间的关系实施自己的权力。fogarty和kalbers(1998)提出一种检验理论的测试用于解释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他们无法展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和理论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无法证明制度经济理论关于审计委员会们可以以形式存在的假设。gendron et al.(2004)采访了两个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和外部审计员,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在审计委员会会议上,在其他到会者眼里达到合法的方式是受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外部审计者私下见面的程度、以及审计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影响的。gendron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会议履行符号和实质两个目的。最后,holder-webb( 2008)进行了品行规范的内容分析研究来找出在sox的第406部分(2002)后集中展示的品行规范是否要求上市公司要么公开品行规范要么给出其没有该规范的原因。关于董事会成员的内部工作,制度理论的涵义是审计委员会成员将与其他机关行动相符,并且审计委员会将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得与同一产业之内其他机构相似(orton和weick,1990)。审计委员会的重要性和效率在治理过程中可能会基于控制治理过程的组织观点而发生变化。外部独立董事的重要性在在理论起主导作用且强调监管的治理体制中会更加增强。

三、审计委员会制约有效性与公司治理选择

(一)内部控制评估首先,sox(2002)的404部分审计员在评估和测试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审计员对这些责任的领域和性质的看法,将随前面描述的审计员预订的监管观点发生变化。先前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外部与或监视相关的可测的措施( larcker et a1.2007 ),并且在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控制研究中具有档案研究方法的优势。相反,资源依赖性的焦点将引导审计员考虑公司的机制以开发有效的战略和控制经营风险。管理和董事会博学的的成员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不管独立)在实现这些目标上被看作是有价值的。然而,公司可测的措施或者其董事会对战略和风险管理的重视很难用上档案方法。供选择的研究方法,如在实验中可以对强调董事会监视作用的策略在实验上进行操纵(cohen等,2007a),能提供仅以档案方法依靠公开地可利用的数据无法获得的有用的见解。其次,审计员支持的管理支配理论在选择过程将导致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成员选择过程和行为的控制。关于审计实践,审计员也许会使用更多的专业怀疑,如果他们察觉到高管层控制选择过程来提升那些与他们紧密结盟的成员。他们也许会调查为什么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很少参与对管理行动的质疑。进一步,实际上在管理掌控之下的审计委员会也许仅仅是敷衍的关注于一些机制,例如举报程序的有效性,该程序产生于对可靠控制和有效财务报告有害的公司文化。这些评断可能进一步引导审计员去估计更高的控制水平风险,这也许会导致内部独立测试的增加。如果这些风险超出允许的界限,或者审计不可能以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审计员也许会集体选择拒绝审计。最后,制度经济理论将引领审计员集中致力于对遵照规则和章程正式机制是否是到位地。如审计委员会仅包括独立成员,都有财务知识和一位财务专家,是像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指定的那样的?审计委员会是否频繁地见面?这些是公司遵守期望准则的全部的正式征兆。审计员必须同时避免过份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因为审计委员会可能符合这些要求并且仍然不保证当需要保证财务报告是高质量时努力和询问的方式必要面对管理。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协会理论的预言是一致的审计委员会将礼节性地致力于遵从内部控制的“清单”方法,而不是去探求控制是否是有效的且不被管理左右的“实质”。

(二)财务困境和审计师的持续经营意见在理论中,carcello and neal(2000)认为并找到证据证明,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成员比非独立的更支持审计师给有财务困难的公司开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carcello and neal(2003)也发现当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时,倾向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审计师,比审计委员会不独立时,更不易被解雇。hillman et a1.(2000)提出了对独立董事在资源依赖框架中可以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分类。hillman et al提及的对董事的四种分类包过内部成员(例公司当前或者是以前的官员),商业专家(例其他公司当前或以前的ceo,产业专家),支持专家(律师,公共关系专家)和大众影响者(政治家,大学教员)。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去测试是否具有特定的监管者类型的公司,在有较强资源依赖委员会的行业中,与同意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不大容易陷人财务困境。如一个银行和房地产工业专家占高比例的的债权人,可能会较少陷人跟从事非主要贷款行为有关的财务困境。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观点提出了公司和资本市场的重要风险:错误地估计公司持续经营水平导致公司、审计师和市场参与者的高费用。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是确定一个审计师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报告的重要因素(carcello and neal 2000 )。此外,研究表明在理解审计委员会在财务报告质量中的角色时区分形式上独立和实质上独立是至关重要的(carcello et al 2007 )。这种区别在管理支配理论和制度经济理论环境中被放大;如果审计师没能把与独立性表现相关形式因素合并,或是没能合并一个看起来独立的监管者事实上受管理支配的可能性,他们将极有可能错误的估计董事会的真正洞察作用。对董事会影响的过分依赖可能会导致过高估计董事会规范无效管理行为的能力,随后导致产生错误的持续经营观点的风险增力口。

(三)治理和审计过程carcello et a1 2007a证明审计师对董事会在他们的风险评估和随后的程序计划判断中的和资源依赖角色都很敏感。有狭隘的监督思想的董事会可能无法有效地评估管理战略计划。而致力于战略、产品和科技风险的董事会可能被要求更有效的解决象投资价值估计和产品报废这样的难题。审计师和审计研究者,因此,需要超越狭隘的监管视角,考虑更宽泛的公司治理“马赛克”,不仅包含审计委员会,还包括董事会和其他关键监管。从多重管理观点中测试审计过程能够导致审计师对会计估计的质疑。如在审计坏账估计时,审计师可以,在理解委员会成员独立性为估计提供高质监管(就像理论预计的那样)并且有资源依赖的成员提供能减少商业风险和对销售的负影响的产业专门知识和战略支持时,更加轻松。从理论角度,检测会计估计撤回判断这样的问题时,应该考虑在投资估计决定上的困难方面。而基于的研究者可能仅仅会考虑预计什么判断会被撤回的独立性的问题,研究者可能也会考虑有资源依赖的委员会对战略和会计估计发展的影响。对审计战略系统方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混合的(o’ donnell and schuitz2003,2005)一项有趣的研究表明,如果审计师更多的关注董事会在可会策略决定制定和控制整体商业风险时的实质角色,那么战略系统审计有可能更有效。如果董事会履行所有独立和行为的管理要求(使用理论研究者测试的主要变量),但是仍在管理掌控之下(管理支配)或者很少履行象征角色(制度经济理论),那么研究者也需要掌握委员会的战略重点(rd观点)去帮助理解财务报告中对材料错误报告的保护和发现。对审计师一顾客争端解决的研究(如见dezoort et a1.2003 ),可能也会从考虑多重组织理论中受益ont and tan(2003)发现审计师会在会计标准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当强的而非弱的审计委员会在职时,担任更强的职位。问题是什么时候审计师能够有效地依靠审计委员会的监管作用(krishnamoorthy et al. 2002; gibbins et al. 2007; cohen et al. 2007b )。从时间和研究两种导向来看,对理论观点的重视都可能削弱审计过程的有效性,因为理论通常强调外在形式(如监管者首先要是非附属的)而不一定要获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在必要时提出探查问题和面对管理时的监管活动的真正实质(m审计委员会avoy and millstein 2004; cohen etal. 2002 )。从审计实践角度,管理支配理论表明审计师应该确定管理与董事之间的私人关系,并检测在董事会重选之前进行的确定委员会候选人的委员会提名过程。如果ceo影响大量董事会成员的选择,那么董事会就会过度的倾向于支持ceo,因此会削弱董事会提供有效监督的能力。这也说明研究者需要控制管理对委员会成员选择的影响。从制度经济理论看,创业者应该意识到董事会可能会从事礼仪性和象征性的活动主要是向外部部门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即治理控制已经到位,管理要求已经达到。因此,那些研究审计和会计争端如何解决的审计研究者应考虑审计委员会是否被赋予了实质的权利。理解真正的权力动机能够加快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且给调查审计师在有争论的问题上成功的面对管理的能力的研究带来改善(( dezoort et a1.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