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支付结算;服务;监督管理

支付体系是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转移的制度和技术安排的总和。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运动,资金的运动离不开支付体系的支撑。支付体系作为社会公共支付清算与结算平台,能够为各银行以及金融市场提供资金清算与结算服务,有利于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随着2006年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两大核心系统,即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分别完成了在全国的推广工作,辅以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票据交换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等,标志着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其他支付结算系统为补充的支付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人民银行作为支付体系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应行使好支付结算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创新支付结算工具,改善支付内外部环境,协调支付结算各方利益,确保整个社会支付清算的安全、高效。

一、改进支付结算手段,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信用观念比较淡薄,运用支付信用工具疏导、规范社会信用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人民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力度推广和运用支付信用工具,为社会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一)推广票据使用,促进商业信用健康发展。要继续宣传推广商业汇票和信用证结算,各商业银行对企业间的商品交易要积极做好商业汇票的承兑和信用证开证,以及商业汇票贴现和信用证议付,逐步形成在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商业汇票和信用证结算。扩大票据交换覆盖面,积极推广使用银行本票,减少现金流通,方便客户结算,继续扩大支票的使用范围和对象,提高票据信用,鼓励具有良好信誉的个人使用支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认知,提高金融机构对商业承兑汇票业务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和本位主义思想,增强票据市场意识和金融业整体风险意识,在充分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使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企业认识并广泛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使获取商业承兑汇票签发资格成为企业的荣誉和优势的标志。促使企业在承兑与支付中诚实守信,共同维护和提高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度,使商业承兑汇票成长为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金牌”支付工具。

2.建立完善征信管理体系,降低风险评估成本。改善商业信用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征信管理体系,尽快把企业商业汇票信息导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把企业所有支付结算信息纳入征信管理,逐步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完整性与权威性,为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估提供低成本及时全面的咨询信息,促进商业承兑汇票推广的稳妥进行;二是制定统一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规范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避免因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各自为政而导致企业存在多个信用等级,提高企业信用等级的通用性;三是引导各金融机构真实、完整、及时地将企业支付结算、信贷等方面的不良记录输入相关征信系统,确保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与透明度;四是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实施合力制裁,使丧失信用的企业在融资、结算等业务中享受“差别”待遇,形成有效的制裁制度,以此强化企业信用约束,树立和培育企业的信用观念,逐步改善商业信用环境,提升社会整体信用。

3.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拓宽商业承兑汇票市场。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在国家经济金融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允许范围内,不断创新业务,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助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开展。如参照招商银行的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中国光大银行的商业承兑汇票包买等业务,通过将银行信用引入商业承兑汇票的票据权利义务中,对某些特定的企业给予一定商业承兑汇票贴现额度的授信,鼓励实力雄厚、资信情况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商业承兑汇票的变现能力和流通性,让更多的企业从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中得到实惠,以进一步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拓宽商业承兑汇票市场。

4.修改与完善相关制度法律。一是修改与商业承兑汇票债权保全相关的法律规定,使商业承兑汇票债权与其他形式债权具有相同的法律权利;二是增加对商业失信惩罚的法律法规条款,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对商业失信的惩罚力度,维护商业承兑汇票的信誉;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修改<票据法),取消商业汇票必须具备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设定,放开纯粹融资性票据,使商业承兑汇票真正成为一种完全有价证券,充分达到支付、信用及融资的目的。

(二)推广运用新的支付工具。商业银行要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支付结算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灵活、快捷、安全的支付工具。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电子支付工具,广泛开办定期借记、直接贷记业务,扩大转账结算,减少现金使用,便利公众交纳水、电、通讯、房租等公用事业费、保险费、税款以及工资等。积极推广贷记信用卡业务。引导消费信用,刺激消费需求。人民银行要抓紧研究规范支付工具创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支付工具的电子化和支付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积极推行支付结算的业务。人民银行应按照《支付结算业务办法》,做好商业银行之间支付结算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按规定做好支付结算业务制的监督管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制的重要意义,转变经营观念,提高服务意识,通过银行间支付结算业务的相互,互惠互利、互为补充,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金融服务。

二、强化支付结算监管.维护支付结算秩序

强化支付结算监管是维护结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信用好转,防范支付风险和案件发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民银行在改进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必须强化支付结算监管。

(一)加大支付结算的监管力度。重点对支付结算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支付结算的违规违纪行为以及银行账户开立和使用等方面加强监管。加强对各项重要支付结算业务准入和退出审批的管理,规范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建立支付结算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营业机构因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落实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案件的,要按照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管理行未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对支付结算制度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管理要求贯彻不力,实施不到位,对其分支机构发生的严重问题不处理、不纠正,致使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案件的,要按照规定追究有关主管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人民银行分支行,未认真履行支付结算的监管职责,造成辖内支付结算秩序混乱,经常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和案件,影响较大的.要按照规定追究有关人民银行分支行的责任。

(三)强化不良支付行为规范管理。1.加强支付结算制度建设,建立举报、投诉制度。疏通持票人举报、投诉渠道,规范持票人举报方式和方法,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基层人行增加及时发现签发空头支票行为的渠道;z加强结算纪律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结算管理体制。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支付结算纠纷调解机制,同时通过实行不良支付行为社会举报制度、银行机构定期检查报告制度、不良支付行为处罚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促使银行、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支付结算纪律,维持正常的支付结算秩序;3.加强对空头支票的业务管理。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发现空头支票行为后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不履行空头支票报告义务的商业银行,应给予经济处罚,可适当提高商业银行出票行提取处罚手续费比率,进一步维护持票人的合法权益;4.应用新的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结算监管水平。加强科技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支付结算监管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强化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实现支付结算监管的现代化,主动适应对商业银行支付创新业务的监管,并不断引导商业银行进行结算创新,加快资金周转。

(四)加强支付结算安全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来出台的关于加强支付结算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强落实内控制度,强化相互制约和事后监督;研究制定统一通用的支付密码业务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其使用范围,实现客户一机通用,保障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加强对基层临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重要的支付结算凭证及票据真伪的识别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案件堵截率;针对目前伪造票据进行诈骗比较严重的状况,研究严厉打击制造假票据的犯罪活动的措施,确保良好的票据使用和流通环境,维护正常的支付结算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

三、强化支付系统风险防范,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现代支付系统的建立为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提供了优质的支付清算服务平台,但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支付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成为目前支付系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应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管理功能。

(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是防范支付风险的有效途径。大小额支付系统运行后,全国金融系统支付网络连在一起,金融机构的风险往往发生在支付结算环节,如果一家机构的清算问题将会导致支付风险,会引发连锁反应,蔓延到整个支付系统并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对支付系统运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是支付系统风险防范框架中的核心问题,应该把支付系统运行的安全和高效作为核心公共政策目标,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控制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明确支付体系的监督重点,强化事后监督和非现场监控,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达到提高监管,优化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风险防范的可靠保障,应尽快制定包括中小外资金融机构在内、涉及所有支付系统参与者准入、退出的管理办法、票据交换管理办法,完善支付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完善支付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应急机制。同时,将研究开发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监控系统,为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加强支付系统运行的业务监督和管理,以维护金融稳定。

(三)在推进支付系统建设的同时,完善支付系统的运行维护机制,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央行的工作重点。加强系统安全建设是防范支付系统风险的强有力的保障,在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全面推广运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系统安全防范措施,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四)规避票据交换工作风险。目前,在票据交换工作中存在对风险性认识不充分,部分交换员身兼数职等问题,票据交换员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牵制和制约,票据交换过程中手续不够严密,这是同城清算中可能发生案件的一个最重要隐患。加之部分金融机构对票据知识宣传不够,部分客户不知如何正确使用票据,常因收款人名称、收款人账号、金额有误或者复写凭证底联不清造成退票或错汇现象。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经常召集参加票据交换的金融机构以座谈会、联席会等各种形式提高有关领导和票据交换人员识别风险的水平,加强对票据交换风险性的认识。对票据交换风险意识淡薄、管理不利的清算机构在辖区内予以通报,直至停止其参加交换资格。

(五)加强账户管理是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重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是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的有效支撑,涉及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和银行所有网点。账户管理系统的建设运行,对规范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有效防范利用银行结算账户套取现金、偷逃税款、逃废债务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支持征信体系建设等提供了重要手段。账户管理系统拥有丰富的存款人信息资源,应当以完善查询立法为基础,开发专门的协助查询功能,准确获取存款人的有关信息,为有效遏制利用银行账户违规支付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账户管理系统依托现代化支付系统平台,以进一步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为契机,打击金融犯罪,提高社会信用,维护社会及金融稳定,营造和谐、稳健、守信的金融环境。

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改进支付结算管理工作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及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金融以及宏观调控等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关键词】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 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及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金融以及宏观调控等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但国库职能与管理的理论与改革研究却一直处于滞后状况, 传统意义的国库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对现代意义的国库管理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 并指导国库管理的改革, 既是国库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外部环境改变的必然。

二、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 转变政府职能和构筑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现代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所有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符合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要实现资金支付上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同时,转变财政职能需要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 尤其是要加强财政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克服了过去财政无法进行事前监督的弊端, 在资金支付之前就可以知道资金的使用去向, 从而使财政的作用发挥得更为全面有效。( 二) 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应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加入WTO 必然要求财政支付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公共财政支出框架, 在许多方面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 在经济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方面应以国际准则和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为借鉴。目前, 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资金支付方面大都实行国库单一账户, 库款集中管理, 支票集中签发, 资金集中支付, 政府各部门不在银行开设任何账户, 这是对财政收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办法。( 三) 预算管理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预算管理是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 再到预算监督的全方位管理。三方面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目前, 我国预算编制改革己经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预算执行上, 特别是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手段上仍实行分散支付制,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分散, 运行效率低下, 监督不力, 难以调控的被动局面。因此, 要完善预算管理改革, 除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综合预算原则、部门预算方式早编细编预算外, 还必须实施预算执行改革,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三、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 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 任务相当艰巨。要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 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方式, 而且需要采取必须的改革措施, 扎实细致地做好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工作。( 一) 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现行账户体系设置、财政资金拨付程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并涉及银行清算制度, 需要相应重新修订《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同时, 为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还要制定《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 为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二) 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技术基础, 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通过这些管理系统, 可以节省财政管理的时间, 充分收集财政管理所需的资料,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也只有在这种高效而健全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下,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率。( 三)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在财政资金管理上存在着委托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所以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 针对资金的申请、使用、支付、清算流程, 建立资金的监管体系, 提供制度上和机制上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根据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 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目标是: 建立以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为基础, 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 强化财政事前、事中监管, 建立健全国库动态监控体系, 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四、小结考虑到我国目前国库集中收入制度改革的条件尚未成熟, 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目前各地只对国库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这项制度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诸多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它从理论到国际通行经验等方面作出深入研究, 并结合我国的改革实践, 从而得出适用于我国的改革方案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支付结算 操作风险管理

在我国新常态经济建设下,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电子支付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愈演愈烈,相比于商业银行传统的“三票一卡”业务,现代电子支付、快捷支付、闪付等新兴业务的支付结算风险加大,呈交叉感染态势。因此,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操作风险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迫在眉睫。

一、支付结算体系概述

(一)支付结算体系

支付体系是商业银行为了给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完成货币债权转移而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安排,包括支付业务、支付渠道、支付系统、支付条线组织架构、支付监管要求和支付相关运维操作管理制度等。

(二)支付结算业务

现代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主要以传统的“三票一卡”(汇票、本票、支票及银行卡)为主要支付结算工具,以电子渠道结算为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现金、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定期借记、定期贷记传统支付方式,票据类支付工具和卡基类支付工具和新兴电子支付工具。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近三年主要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情况如表1-2所示。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使用,传统的支票类业务依然占据重要位置, 现代化支付系统汇兑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支付结算工具,已远超传统的汇本支业务,占据主导地位。

(三)支付清算系统

在我国,支付系统可以分为三类,即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系统及第三方支付清算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支付服务,各层级的支付系统逐渐相互连接,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支付清算体系总体构架。

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是支撑各种支付结算工具和社会资金运动的大动脉,实现了全国商业银行点对点连接、实时清算,加快了社会资金周转,提高了支付结算业务资金清算效率,降低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部门规章制度滞后,支付结算业务监管流于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以监管部门制定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为支付结算管理依据,但上述法规制定时间过长,已远远落后于当今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管理要求。目前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发生了大变化 ,结算票据较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公转私业务条件进一步放宽和简化;对一些新兴业务,例如电子印章效力等电子银行业务问题尚需制度规范;空头支票行政处罚流于形式等等问题需重新修订和规范。因此,支付结算监管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已丧失其业务指引、督导和约束作用,亟待重新修订和完善。

(二)商业银行重业绩,轻管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注重效益、忽视风险防范。过于抓存款、贷款等业绩指标,注重规模效益和利润,忽视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内控不力,造成违规违章操作

当前,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中有些管理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内控控制流于形式、有章不循、违规违章操作是导致商业银行各类风险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商业银行流程因素带来支付结算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转型与改革的背景下,营运集中化处理渐成趋势,将会计业务处理由前台网点串行操作转变为后台中心的集中并行处理,使全面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其操作风险主要根源于人员、流程、系统等方面。

1、人员因素

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员工道德原因、因岗位职责混淆或因业务操作生疏而引起操作风险。

2、流程因素

主要包括内部作业风险和流程外包造成的风险。前者是由于业务流程设计缺陷导致作业流程在安防、制约监督机制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形成的风险;后者是在业务外包时因操作或管理问题而引起外包商履职不力,进而危害银行经济利益。

3、系统因素

指因业务系统失灵、或存在漏洞、误操作等因素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的风险。

(五)人员素质因素带来的支付结算风险

指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不能胜任其岗位工作;或在当前商业银行业务知识和业务系统更新快、业务岗位调整频繁的情况下,业务人员不能适应新业务知识,接受程度较差,从而带来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六)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支付结算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在电子渠道业务领域采取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设置用户名与密码、动态口令等,但仍然面临一些技术和业务风险,事前防范为主的防控体系潜在危机越来越大。技术风险主要包括设计缺陷风险、技术漏洞风险、及黑客攻击等风险;业务风险主要是因一些客户对操作系统不熟悉导致误操作或因安全意识不强将账号、密码等泄露他人产生的风险。

三、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内部支付结算制度

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管理先进经验,结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修订落后或不适应现行支付结算业务的相关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修订后的《支付结算办法》应涵盖最新支付结算业务操作流程、新兴支付结算业务介绍和风险防范。对电子渠道业务内容进行重点修改和明确,切实起到指导和规范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作用,为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特别是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需尽快构筑比较完善的电子银行法律体系。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支付结算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加强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将支付结算管理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渠道,深入研究新业务新做法,重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应在健全支付风险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明确商业银行、政府部门等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责任,制定应急救助方案、长效保障机制,共同努力化解支付结算业务风险;还应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与发展后劲,弱化操作风险。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制约机制

1、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各业务条线、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的业务流程制度,特别是重要岗位应严密内控,实施科学的内控岗位分工。采取监控措施,加强操作流程管理。例如近期为加强身份核实,某城商行研发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录音录像功能,使个人身份识别和开卡环节更加科学严密。

2、健全内控制度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银行各条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评估、测试和分析的系统性活动。

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评价选取重要业务建立控制点,通过建立样本对风险点进行评估,最终确定各项支付结算业务内控风险比率。指标数值的获取大部分通过非现场系统模型库跑批,随着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侧重点的相应变化,适时调整各项指标的权重占比,从评价结果中归纳出各分行内控管理的缺陷环节,并选取样本对风险点进行验证,以对支付结算业务起到警示监督作用。对支付结算业务操作缺陷从制度的完备性、流程的合理性方面考虑控制薄弱环节,健全内控管理,防控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四)强化流程因素带来的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

1、制度规范

在支付结算业务大集中的趋势下,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制度是支付结算业务高效、低风险运营的基础和根本。应多方衡量业务集中化纳入范围,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及业务环节风险控制措施。科学评估制度的合理性,并根据业务处理和风险控制要求对业务流程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检查辅导

在对传统业务处理方式的检查辅导基础上,强化业务集中处理的风险研究,定期对相关业务进行专项检查,防患于未然,并确保业务集中化高效运行。

3、系统建设

营运集中化处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因而更依赖高科技信息和影像技术,易导致信息系统新型操作风险。应从以下方面来规避风险:

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系统技术保障,设计及维护好系统,优化和拓宽系统功能,以满足集中化处理业务系统风险控制要求;另一方面要针对外部突发事件建立有效应急预案,将操作风险减少到最小。

4、优化组织架构

建议建立商业银行总分行前后台分离的集中操作支付结算业务服务体系,探索专营机构等多种经营组织形式。建立包括作业中心等完整的业务集中处理中心,实现后台业务的集中管理,提升营业网点业务处理效率,促进网点营销化转型。

(五)强化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和客户安全意识的提高。

首先是要加强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确保电子银行技术安全可靠。其次,将电子风险纳入全行统一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电子银行全渠道、全流程风险监控,向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迈进。

(六)人员管理

商业银行在日常管理中要培养、引进电子银行专业人才,要加强对临柜员工思想道德及责任心的教育,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防范员工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应积极开展业务宣传活动,培养自律学习型团队,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风险责任意识。加强一线员工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技能竞赛,同时加强柜员考核和员工管理,从而防范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四、结束语

综文章所述,为防范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应从建立健全支付结算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内控管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和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建立统一科学的支付结算体系,不断完善支付结算业务管理体系,健全支付结算业务风险预警监督机制,才能降低支付结算风险,保证支付结算体制正常运转,满足广大群众支付结算业务需求,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冰.加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M].河北金融

[2]王曦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与控制分析[J]时代金融

[3]《北京金融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金融评论》编辑部

[4]马晶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5]耿军.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6]黄诗娴.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及防范要点介绍[J].经济研究导刊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TSA),就是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对财政资金从预算分配、预算拨付,直至收款人账户实行财政直接监督控制全过程的财政国库支付管理制度。财政资金拨付的方式有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部门虽然没有改变高校的支出权限,但却掌握了资金支付权。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建立了对高校的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部门提高财政调控能力。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预算管理的意义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工作特别是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促进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一)提高了高校编制预算的准确性。执行集中支付制度前,财政部门按预算直接将预算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由预算单位自行支付,财政资金预算支出执行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实际支出数,学校执行的结果与部门预算往往有“两张皮”的做法,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造成资金浪费,或者预算宽,使用少,造成年终结余多,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预算才能支出”的这一严格规定对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预算一经确定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预算编制不全,用款项目及数额的漏报、少报有可能会造成单位必须开支的费用无法报销或资金闲置。因此,只有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才能保障预算单位各项开支的需要。

(二)有利于细化部门预算,提高支出透明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无论是领导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应从传统的理财思想和方法中转变过来,由于资金不再拨到单位账户,不可能随意更改和变通支出项目。所以,应把工作重点向认真具体编制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申报用款申请转变。加强单位收支的控制和管理,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和透明度。预算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对每一项支出都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编制,详细论证,使年度预算计划更科学全面、更规范细化。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确保资金正常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趋公平、合理、透明。

(三)有利于高校克服经费使用的主观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支付每一笔资金的付款金额、用途、交易时间、账户余额等,都可以在财政国库信息网络系统中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监管力度明显加强。财政部门要求重大项目需按规定程序进行可行性论证方可列入预算,增加了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降低了财务风险。

(四)有利于高校执行预算的严肃性。用款计划分到类、款、项,并且类、款、项之间不能调剂使用,用款计划年末要注销,第二年再做追加预算,重新申报用款计划。与原来的拨款方式相比,高校的资金使用状况和结余情况被财政监控,并且结余资金不在学校的账户上。因此,高校必需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行资金执行管理。高校快速发展后,高校多渠道筹资能力加强,每年不可预测的收支逐年增加,因此年终决算与年初预算往往有较大差距,高校是否按预算要求使用财政拨款难以掌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专项经费必须事先提出详尽的预算申报文本,而且预算的执行与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在时间上一致,这样可以从源头上促使单位按预算规定执行,防止挪用财政资金,对高校在预算执行上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把高校的财政性资金收付转移到财政国库直接收付,并没有改变高校预算编制、执行的主体地位,高校的资金使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并没有受到影响。此外,高校在财政资金集中支付中还额外承担了编制用款计划、提出资金使用申请、按规定签发支付令等方面的职责。因此,高校预算管理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高校管理层对部门预算编制不够重视。目前很多学校预算编制主要由财务部门个别人员参与,预算数据也只是在往年的开支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减,加上编制预算的人员对学校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了解有限,使得编制预算缺乏科学认证,编制预算成为“数字游戏”这种方式没有将预算做到位,也没有预测将要发生和规划的项目,即使有计划项目,也没有具体决算需多少资金,而且相当多的高校财务停留在“报账式”的管理水平上,高校的科研、教学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只是被动接收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造成高校发展规划与资金供给的脱节。

(二)制度改革不够完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收付制度过程中,首先把财政性资金列入国库收付体系,并据此作为单位财务决算的基础。高校目前实行会计制度还是1997年制定的高校事业会计制度,实行多账户管理模式,核算范围不仅包括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而且还包括科研资金、自筹基建资金、捐赠资金等。两者之间在核算范围、核算方法、财务决算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三)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高校预算编制可以分为收入编制和支出编制。收入预算编制中最主要的是学费收入,其中,贫困大学生绿色通道入学,学费的减免、学生欠费等无法确定,导致预算中不确定性因素。在支出预算编制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没有真正做到以收定支。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作为制定费用预算和进行预算控制的主要方法。该方法以上年度各部门支出为基数,但各项支出并不一定是合理和必要的,这种方法虽简便易操作,但意味着各部门的预算支出每年只增不减,不利于调动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部门预算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起点,也是日常预算单位资金支付的依据。

(四)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目前,高校预算的弹性较大,预算指标约束力不强。由于预算编制细化不够,很多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科目,往往是哪里要得急就往哪里安排。追加预算一般是根据单位报告、领导批示等因素来确定,对于追加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等缺乏必要的论证。一些部门为了业务开展更加顺利,想方设法地争取更多的经费指标,造成实际支出比年初预算多得多,加重资金供给矛盾。

(五)高校预算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相当多的高校,预算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预算只是“估算”而已,没有配套的跟踪管理和考核指标,也没有相应的监督和奖惩制度,以致对一些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的进度信息不能及时掌握,使预算的执行可能偏离计划的轨道。

三、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加强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思想上重视,观念上更新。最大限度发挥预算效益的关键在于预算安排,各级领导要更新预算管理理念,以身作则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要解决部门领导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部门领导人的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涉及到物资、设备、图书等有关方面的单位负责人,要求他们不仅要重视对事项发生的过程,更应该重视前期的预算。高校财务人员也要深刻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政策精神,积极宣传国库集中支付的重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这种新的国库管理体制不仅是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而且涉及高校很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到预算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核心地位,要严格遵守“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预算平衡原则,严禁出现收不抵支的赤字预算编制方案,坚持不预算不支出的原则。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账户体系的设置、财政资金的使用、支付程序和银行结算制度都进行了改革,而与之相配套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支付结算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却明显滞后,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应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形成一整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三)积极推行科学的预算方法。零基准预算简称零基预算,是编制部门预算的规范方法,是一种将业务计划与预算编制密切结合的方法。零基预算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和费用金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开始,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式。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学校财务主管部门应与各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沟通建立一套预算编制体系。

(四)加强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预算执行的监控。对预算编制、调整、执行乃至决算全过程的监督,一要规范支出审批程序,强调“一支笔”负责制,明确预算支出的范围、内容、限额;二是建立超预算预警机制,对超限额的项目需报分管校领导审批,对确需增加的额外支出应本着量力而行,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经过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来确定,财务和审计部门按照预算方案适时跟踪和监督资金投向及预算执行情况,随时把握预算执行进程和均衡性;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对预算的监管要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切实解决预算、决算两张皮的问题。

(五)建立完善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体系是指从拟订符合高校战略规划的预算目标与预算编制建立一个有效的执行机构,推动责任落实与实施,及时进行业绩报告与偏差诊治,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业绩评价与责任辨析、奖惩兑现与总结改进,形成高校预算循环体系。在预算安排时,坚持“总量控制,逐项分解”原则,按管理层次把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做到责、权、利的良性结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树立新的理财观念,引入项目法人组织体系的做法,实行责任预算与责任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并以此作为评价各责任单位业绩的主要依据。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索俊颖.国库集中收付条件下的高校预算管理[J].会计之友,2008.2.

[2]齐红.浅议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 支付结算政策 决策 优化 环境 机制 程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支付结算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对于确保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保持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承担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的重要机构,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负责规则的制定;二是负责支付市场的准入;三是负责结算的管理;四是向各金融机构提供公共支付服务。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方面的决策模式,从而提出符合当前金融经济发展需求的支付结算政策,以实现对支付结算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目标。

一、支付结算概述

(一)支付与支付结算

从金融体系来看,支付的定义为资金在收付双方的转移或过程,既包括现金的支付,又包括票据或电子转账等方式。从我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规定来看,支付结算主要是单位或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相关的现金、票据等结算方式来实现资金的给付与清算行为。从内容来看,支付的范围更广,而支付结算则依赖于银行等中介机构来实现资金等货币来完成给付行为。

(二)支付结算工具与支付系统

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是指支付结算的载体,如现金、票据、电子支付工具,银行卡等。从支付结算工具来看,非现金支付工具拥有更多的优点,如交易成本低,交易活动安全便捷等,特别是金额太大时,人民银行对企业之间的现金结算做出了专门的限额规定,超过此限额必须通过非现金方式来结算。

支付系统在今天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各金融机构如银行内部支付系统,票据支付系统,以及银行卡支付系统等。人民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整个支付系统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从2001年十国集团达成的金融支付结算体系中规定了中央银行的职责。一是必须明确支付系统的目标,并确保自身的工作任务与政策;二是确保中央银行支付系统的核心原则;三是对于非亲操作的支付业务必须进行监督,以履行其监管职能;四是从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上来确保中央银行与其他银行及国外银行之间的合作。

(三)支付系统的内涵

从支付结算体系来看,其主要包括支付工具、支付系统,以及支付清算组织和相关法律规定等。支付工具主要承载着收付款人的支付指令,并能够实现债权债务和货币的转移功能,而支付系统则是从提出支付申请开始,提供资金清算和资金最终转移的通道,支付组织是以提供支付清算、结算服务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银行,专门的支付清算组织等。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来说意义重大,支付体系的稳健,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还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下,支付体系能够密切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属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四)人民银行与支付体系的关系

从我国《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来看,我国支付结算体制是建立在人民银行的基础上的,作为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表现主要有:一是人民银行作为总行,统一制定支付结算制度,来全面协调、组织和监管全国的支付结算中心,以及调解和处理各银行间的支付纠纷;二是从人民银行下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结合自身的支付结算实际,提交相应的支付结算办法,并报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后执行;三是对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人民银行总行通过统一的支付结算制度来实现本行及银行组织间的协调与管理,以完成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间的支付结算工作;四是对人民银行总行的支付结算政策,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或变更。

二、当前我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政策特点

(一)支付结算政策要素

支付结算政策主要包括政策的主体和客体,政策的目标,以及政策工具和政策效应四个要素,政策主体与客体,按照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规定,政策主体是人民银行,政策客体是政策的接受者,即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人民公众。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确保社会资金的高效有序流转,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的稳定,进一步细化则体现在支付系统的效率和支付体系的安全两个分目标上。从政策工具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支付结算规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及《支付结算办法》等;二是支付结算市场准入与监管;三是负责对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四是结合支付结算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与行业标准。政策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各项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效果,从政策主体到政策目标需要一个传导过程,而传导作为政策效应关注的焦点,以推动政策达到管理预期。

(二)支付结算体系中的政策传导

政策传导是结合政策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人民银行所制定的政策必须依靠经济主体来实现,而政策效用的发挥则取决于政策的传导过程。以货币政策为例,凯恩斯学派认为利息率是货币供给政策的关键因素,并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而费里德曼学派则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对整个传导机制的影响效果,由此可知,对货币传导过程的不同理解,其影响指标也不相同。而支付结算政策作为多目标决策体系,经济学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模型和指标体系,从而可以实现对各项指标的量化和监测,从而指导人们来推断货币政策的走向和趋势。

支付结算政策同货币政策一样,支付工具的不同,其影响政策目标的方式也不同,其传导过程如下。一是从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上来确保支付结算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二是从支付结算组织的市场准入制度上来控制各中小企业给结算市场带来的混乱,从而实现对结算市场的重新洗牌;三是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四是分布规范性文件,制定行业发展标准,降低支付结算成本;四是确保利益的分配,无论是对于公众还是支付清算组织,从支付结算服务所提供的便捷性中获得的利润,因此,笔者认为对利益分配问题的决策是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总支付体系的结算效率。

三、对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考虑

构建支付结算政策,必须结合人民银行的实际情况,从科学、全面、合理的角度来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为此,笔者认为需要从决策环境、组织体制,以及决策程序等三方面进行优化。

(一)构筑良好的支付结算决策环境

决策环境的构建需要人民银行从国家行政体制中的职责定位来着手,优化人民银行与国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从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中,来完善现有的管理手段,树立人民银行的权威,从而确保各项监督管理权力得到有序的开展。

(二) 健全与现代管理相适应的组织体制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确保决策机制科学运转的前提,人民银行必须从其职责的定位上来优化组织体制,如对分支机构的扁平化,对员工层次的高素质化,对干部及薪酬体制的人性化等。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精简机构,增强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待遇,促进人才的流动,提升组织的决策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的设定是建立在决策环境和组织体制的完善的基础上,对决策程序来说,一方面是决策主体和决策理论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决策流程和实施步骤的确定。为此,必须从决策主体的决策活动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切实发挥决策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决策程序中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进行全面而严格的分析和探讨,做好情报的收集整理,做好决策程序的衔接和决策理论的改进,从而为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波.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罗艳.央行主导下的支付清算系统模式及相关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区域支付环境;指标体系;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5)-0068-04

一、支付环境评价问题的提出

支付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货币债权债务转移行为。商品交易和资金融通蕴含着货币资金的转移,支付是货币资金转移的过程,支付体系就是实现资金转移制度和技术安排的有机组合。在传统理论中将支付划分为交易、清算和结算三个环节。支付环境即为资金交易、清算和结算过程中所面对的内部、外部环境。实践证明,支付体系的安全和效率决定资金转移的安全和效率,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经济愈发展,经济活动及其参与者对支付体系运行质量要求愈高。10国集团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在其2005年5月的《中央银行对支付结算体系的监管》报告中指出:“中央银行要始终对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和效率予以最密切的关注。因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维护公众对货币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极其依赖于经济机构通过支付结算体系顺畅而安全地转移货币和支付工具。支付体系必须是强健的和可靠的,即使依托其运行的金融市场发生危机时,支付系统本身绝不应当成为这种危机的源泉。”

以上说明,支付环境成为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对加快社会资金周转,提高支付清算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检验支付环境的优劣,通过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支付体系发展状况进行度量和监测,开展支付环境评价,对于制定加快支付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支付环境发展规划,提高支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西省支付业务发展状况,对如何建立区域支付环境评价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二、影响支付环境的因素分析

国际清算银行关于支付环境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支付体系运行所处的经济环境、支付体系的监管、支付媒介的运转、资金清算系统的运维等方面。在国内,经常以支付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评价支付环境的因素。外部环境是指引发各种货币资金转移,促使支付活动发生的外部经济环境。内部环境是指支付服务组织在特定规则下按照债权人或债务人交易指令,完成资金清偿、转移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包含了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体系监管等环境要素。

在国内对支付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对支付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探讨。林兆荣、朱海鸣(2008)指出支付体系监管是支付结算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支付体系监管水平从直接目的上说是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服务,从根本目的上说是为支付体系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服务。高阳宗(2006)指出我国已经形成以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支票、支付卡(含储值卡)和汇兑为主体,包括网上支付、定期借记、直接贷记、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本票、托收和国内信用证等在内的非现金类支付工具组合。多样的非现金支付可以适应社会公众转账支付需要,增强支付工具之间的替代性,提高金融机构和工具使用者分散风险的能力。周金黄(2007)以加拿大、欧盟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为背景,对中央银行依托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结算制度安排,通过调控隔夜利率(短期利率)实施货币政策的情形进行了描述。大体是,由于在大额支付系统运行日终,参与者必须与中央银行结算,中央银行清算账户的存贷款利率就成为调节银行同业利率的基准,即同业拆借利率被自动限定在中央银行借贷利率区间,如果中央银行借贷利率区间移动,同业利率会随之移动,支付系统的运行直接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影响。欧阳卫民(2009)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支付体系已经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以票据、银行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以人民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支付清算组织为补充的支付服务组织体系;以安全、高效、方便、经济等为目标的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机制。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对支付环境的认定和研究缺乏统一认识,但有两点可以达成共识:一是支付体系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相互影响,所以经济发展状况是评价支付环境的重要依据;二是支付体系由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服务组织、支付市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组成,应是支付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因此,支付环境的评价需从经济环境、支付工具的应用环境、支付系统的运行环境、支付服务组织的建设环境以及支付体系的监管环境等方面展开。

三、区域支付环境评价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支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支付环境评价指标是支付交易活动环境特征的数量表现。围绕影响区域支付环境的因素,设计支付环境评价指标,对支付环境状况进行度量和监测,是实现支付环境评价的基础。同时,为全面、系统地反映支付环境的总体特征,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核心支付环境指标,构建支付环境评价体系。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支付环境评价指标的基本要素。由于支付环境涉及到经济金融体系发展多个方面,内涵极为丰富,设计支付环境评价指标首先应明确指标反映了何种支付交易活动的环境特征,如何确认及界定范围。具体说,在支付环境涉及的经济发展、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服务组织、支付监管体系中,有的方面能够量化,有的方面难以量化,即便能够量化的方面,有的具有现成的统计平台,有的则不具备数据的可获得性,必须从理论和实践多方面反复论证,才能确定支付环境指标的名称、内涵和计量。每个指标都应具备特定的评价对象、确切的计量单位、明确的涵义和统计口径。

2、明确选取支付环境评价核心指标的原则。影响支付交易活动的环境指标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每个指标都从某个角度或某一方面反映支付体系运行的环境状况。设计支付环境指标体系不可能对所有的指标都加以利用,只能从中选取一些代表性强、信度和效度高的支付环境指标,即选取一些核心指标。核心支付指标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反映支付环境状况。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能涵盖支付环境的基本内容,全面、系统地对支付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指标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计量性,指标名称确切、口径明晰、计量单位和计算时间明确、操作方便。

可比性原则。所选指标应能实现不同地区、不同机构指标的口径范围可比,要对指标的定义、范畴进行界定。所选择的指标应具有机构认可、通用规范、来源稳定、统计持续的特点,并在整个测评区域或不同地市都能够定期采集到,以保证采集指标能够进行科学的纵、横向比较。

连续性原则。在指标设计中,要审慎对待数据连续性问题,确保数据的有用性和可持续性,保持指标历史数据的连续可比。指标的采集要注重与已有相关指标的衔接。

有效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真实、客观反映支付环境发展状况,同时兼顾规模和效率因素,能对区域支付环境发展状况进行如实、有效反映。每一个类别采用多个分项,包括若干指标,指标之间相互补充。

可行性原则。支付环境指标涉及面广,获取时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在指标选取时,应慎重考虑指标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要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可靠性和成本。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以及要确保数据可以量化计算。

3、设定区域支付环境评价指标。根据支付环境的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我们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环境、支付工具应用环境、支付系统运行环境、支付组织建设环境、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环境五个方面设计了66个评价指标。经济环境主要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支付能力等因素对支付体系运行产生的影响。支付工具应用环境主要评价非现金支付业务发展程度、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水平、支付工具受理和使用状况。支付系统运行环境主要评价支付系统服务能力和支付清算纪律执行情况。支付组织服务环境主要评价社会公众享用银行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支付服务的便利程度。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环境主要评价支付体系的社会认知水平、市场服务和政府政策支持状况。

(二)区域支付环境评价等级的划分

支付环境评价等级就是依照支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评价地区支付环境状况做出的综合判断,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出来。在对区域支付环境评价等级的划分上,可将支付环境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支付环境是指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支付服务能力强,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广泛,支付系统运转效率高,社会公众支付便利,支付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D级支付环境是指区域金融基础设施一般,支付服务能力弱,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程度低,支付系统运转效率差,社会公众支付不便,支付体系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差距。B、C级则介于两者之间。

四、区域支付环境评价机制在陕西的实践

根据支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陕西省各市支付环境数据进行认真调查、采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性开展了陕西省11市(区)的支付环境评价工作。通过对支付环境评价过程和结果分析,陕西省支付环境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支付环境持续优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支付环境改善,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支付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支付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包括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组织格局。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稳步落实;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形成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为补充的工具系列;支付清算结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骨干,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主体,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以及西安同城评价交换系统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架构;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机制初步形成,支付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的广度不断拓展,支付环境持续改善。

(二)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支付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交易活动日益频繁,支付服务需求旺盛,对支付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城乡支付服务环境发展不平衡、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支付体系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加之支付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支付工具电子化趋势方兴未艾,支付服务市场竞争激烈,现代信息技术在支付领域广泛应用,支付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因此,在新形势下支付体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建设完善的支付体系,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区域支付环境存在差异

从支付环境评价结果看,区域和城乡支付环境还存在明显差异。一是中心城市的支付环境要明显优于其他城市。西安市在经济环境、支付工具应用环境、支付系统运行环境、支付组织环境、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环境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其他城市由于经济金融发展条件制约、城镇化建设进程相对较慢等原因,在支付环境上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支付环境差异很大,特别是偏远山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缺乏,支付工具应用环境较差,支付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促进支付体系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支付服务一体化,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今后改善支付环境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支付结算知识普及不够,宣传培训工作需要加强

就支付环境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年来虽然在支付结算知识宣传上作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公众的金融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支付结算知识普遍欠缺,对各类支付产品和结算工具的性质、功能了解不够,在经济、金融活动中运用支付手段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普及金融及相关支付结算业务知识,使社会大众了解支付组织、熟悉支付系统、掌握支付工具,增强支付风险意识,是支付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

从支付环境评价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来看,支付环境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加快支付体系建设,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支付环境评价,建立支付环境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发现支付体系建设薄弱环节,明确支付体系建设重点,把握支付体系发展规律的必要手段,能有效避免凭借经验和印象评价支付环境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开展支付环境评价有利于客观和准确了解支付体系建设状况,有助于增强支付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支付体系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高阳宗.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会计,2008,(4):25-32。

[2]廖福辉.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思考[J].支付清算,2011,(10):18-19。

[3]林兆荣、朱海鸣.加强对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8,(7):81-83。

[4]欧阳卫民.现代支付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5]周金黄.现代支付体系发展与货币政策机制调整[J].金融研究,2007,(1):154-162。

The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Payment Environm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ZHANG Feilong WU Yuan SUN Zhe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2002年8月,教育部属的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作为试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启动了全国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2003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河北省省级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改革试行办法〉的通知》(冀政[2003]49号),开始了河北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2010年底,河北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省级第八批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相关问题的通知》(冀财库[2010]31号),规定自2011年起教育厅所属高校,除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外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关于国库集中支付的现实意义,论述已有很多,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推进,其在实践中的一些缺陷开始显现,尤其是基层预算单位在操作上遇到的具体问题更加凸显。笔者从事高校财务工作,所在高校财务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近两年,在此对国库集中支付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与改进策略,希冀使国库支付改革更臻完善。

一、高校财务收支特点

(一)事业收入占比大,收入在时间上不均衡

财政部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11年1月1日),将高校收入按照组织收入的主体分为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高校各类财政补助收入是从财政部门、政府部门或机构拨入的各类财政拨款和补助;事业收入主要由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组成。教育事业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考试考务费、委托培养费、培训费等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包括基础科研课题收入、科研开发与协作收入、科技成果转让收入、科技咨询收入等。高校一般属于财政定额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同于行政和全额拨款的其他事业单位,高校组织的事业收入一般占高校收入比重较大,尤其是地方高校,学费住宿费等事业收入一般占到40%~50%。

对于财政补助,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这部分经费一般采取按月均衡划拨给高校的方式。对于高校各类事业费,财政按照非税收入管理规定,采取财政专户返还的管理方式。高校按规定执收各类事业费并汇缴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返还教育事业收入时,高校按照实际收到的返还金额确认为收入。河北省的做法是,每年将对高校的全部财政补助款在前9个月平均拨付学校;学费、住宿费等事业收入则是学校每年9月在学生入学时集中组织收入,最理想的状态是9月底能够通过非税收入系统向财政汇缴当年事业收费,财政部门将事业费核拨回高校一般要在10月中下旬。也就是说,占高校收入一半的财政补助收入是在每年1至9月份平均取得,高校收入另一半的学费、住宿费等事业费收入则是在10—12月的不足3个月内取得。高校事业收入呈现典型的季节性和时间上的不平衡性。

(二)高校经费核算的特殊性

高校财务管理与核算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建财务独立建账核算。根据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体制和国家财政预算编制的要求,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一部分的基建财务与高校事业财务分开核算。高校基建财务不执行高校会计制度,而是执行《国家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部门决算报表和财政性资金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目前高校会计制度中关于基建业务,只设置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用以核算高校实际发生的学校自筹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二是多(分)校区核算。经过合校并校等教育改革,形成一些高校同城分两个或多个校区,甚至不同城有多个校区办公教学的现实局面,高校财务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了分校区设置会计科、报账点等措施,由主校区财务向分校区财务拨款,分校区办理报销业务。分校区一般都有独立账户,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而且校区账户间可以相互划款转账。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财务的影响

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采取整齐划一的执行标准,忽视预算单位实际特点的做法,给预算单位财务工作增加了诸多困难,不利于国库支付改革的深化。高校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使高校财务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高校预算调控能力弱化,“优惠空间”压缩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高校对预算资金尤其是学费等事业费收入,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调整,且这种调整一般只需要学校常委会议定而不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国库集中支付则要求“有预算才能有支出”,并且“预算支出渠道不得随意变更”,实现了财政部门对高校每一笔支出的控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了高校预算作用,推进了高校预算编制的科学化以及精细化,同时也限制了高校因实际需要对预算调整的空间,弱化了高校预算调控能力。虽然财政部规定预算单位可以按程序对预算进行调整,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报批程序繁琐、时间周期长等因素,制约了高校预算调控的能动性。

此外,由于高校在商业银行存款减少(甚至没有),高校可向银行争取“优惠”的空间被压缩。例如有些银行为争取高校基本户或存款,采取了高校建设“一卡通”系统、对师生办理银行卡给予免年费等优惠措施。银行存款减少,银行可追逐的利润空间降低,对高校的优惠度以及合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学生和学校能争取的优惠自然减少。

(二)向分校区财务以及基建账户划款受限,会计核算难度增加

《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库财[2002]28号)规定“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资金不得违反规定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和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该规定严格限制了预算单位通过向有关部门划款套取存款的同时,也使高校财务向分校区财务、基建财务划款等正常业务受到限制,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尤其是教育经费和基建拨款的会计核算体系、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报表等都存在差异,基建资金不能划转至基建账户,而合并在一个账户中管理,付款手续复杂,银行对账业务量以及难度增加。

(三)资金归垫受限,影响高校业务开展

前面分析高校财务收支特点时,指出高校收入在时间上是不均衡的,而高校的支出则是相对均衡的,这样就出现在收入淡季时需要用其他资金(科研收入等)垫付开支的情况。此外,高校的项目预算下达时间晚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用款额度的下达也比较迟缓。根据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在额度未到达的情况下,高校往往会先使用其他资金对项目支出进行垫支。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之后,零余额账户规定不允许向其他账户划转资金,更不能从零余额账户归还垫资,造成高校的垫资无法归还。在河北省,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初年,对于归垫管理相对较松,允许对学科与科研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先垫支后归垫。进入第二年,财政对归垫行为严格限制,规定高校对归垫资金采取备案审批。调剂额度与资金归垫受限,影响到工作有序开展。

(四)额度拨付不均衡,增加预算单位经费周转难度

高校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额度下达不均衡:一般预算平均9个月下达;专项项目资金待“人大”通过后一般每年6月份下达;学费等非税收入9月底之前由预算单位汇集上缴国库,11月回拨。不均衡的拨付,显然不能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财政对下拨资金尤其是专项资金要求11月之前下拨的经费,当年实现支出,11月以后下拨资金特殊情况可结转下年使用。目前这种管理的后果是,预算单位为满足自身客观经济活动的需要尽快消化下拨额度,普遍对已下拨额度调剂使用,造成通过国库支付反映的信息失真。

(五)单一的支付方式,降低支付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在商业银行积极创新支付工具、提高资金支付效率的大背景下,众多高校都已采取网银转账等支付方式,基本实现了支出的无现金化。而目前推行的财政单一账户改革,只应用单一的支付令结算,限制了资金网银支付这一高效便捷的结算方式,造成支付效率低下,加大并浪费人力成本,成为预算单位资金支付业务的“瓶颈”。加之单日或单笔国库提现超过5万元需要报财政审批的规定,更使实践工作多困扰于国库支付下的资金结算效率低下与繁琐。国库集中支付单一的支付方式,是现代信息化条件下资金支付手段的倒退,实际上是改革理念的前瞻性与实际工作的僵化性矛盾的体现。

三、改进策略

高校因自身财务特征而使其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中遇到的困难,有些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消除,有些则需要财政、银行与高校相互协调沟通共同解决。

(一)强化高校预算管理,推进预算精细化

充分认识高校预算的地位与作用,严格经费审批权限与程序。高校预算编制应当让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成立预算管理组织;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细化支出项目,采用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科学预算编制法;改变上报省预算与学校预算两张皮的传统预算管理做法与观念,实现上报省预算与学校预算的有效对接。

(二)解决分校区划款和资金归垫问题

对于分校区划款,财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异地校区设置零余额账户,按预算划拨额度;对同城分校区,采取备案分校区账户,允许向已备案账户划款。对于向基建账户划款,采取备案基建账户,允许按照基建预算向已备案基建账户划款。

由于高校收入的季节性和资金划拨的周期性,在短时间内资金归垫还将存在。财政可以采取按照高校事业费预算的一定比例,向高校预拨经费,年终据实结算;也可根据高校备案归垫项目与归垫额度,允许在备案的项目和额度内进行归垫。

(三)打通国库与商业银行“壁垒”,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网上银行结算

出于资金安全等因素考虑,目前网上银行不支持国库集中支付结算业务。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运用先进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改进国库服务手段,进而提高国库支付效率工作。财政部门、经办银行和高校应当共同构建“财政—金融机构—预算单位”三位一体的财政资金支付结算模式,实现财政额度网银结算,解决现行国库支付的“瓶颈”。如苏州大学会同财政和商业银行开发了“网上银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贵州省在行政单位推行网上银行国库集中支付结算业务,这些有益的实践已成为可借鉴的经验。

此外,财政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也是提高额度支付效率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分步骤推进公务卡结算;另一方面财政应积极扩大公务卡消费目录以及公务卡透支额度。

【参考文献】

[1] 寇铁军,孙晓锋.中国财政若干热点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寇铁军,孙晓峰.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

[3] 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国库改革与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 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财政存缴款业务的历史与现状[J].金融会计,2007(2).

[5] 朱苏荣.巴西、加拿大国库体制剖析及对我国国库改革的启示[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9).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国库集中支付 港航 财务 预算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其核心是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对现金进行集中管理,这种制度一般又称作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部门掌握了资金支付权,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财政调控能力。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港航财务带来了重大影响,对港航部门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库集中支付对港航财务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强化、细化港航部门的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港航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审核通过的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因此,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对港航部门的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港航部门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指标体系,尽可能细化预算,使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付都建立在明细预算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准确、详细地安排年度支出,并确定哪些项目是财政直接支付,哪些项目是财政授权支付。这些规范要求港航部门必须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并且,更有利于各用款单位及相关资金管理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提供有关更准确、及时的预算编制材料。从而确保预算指标内的各项资金严格按计划支付,杜绝无预算的支出,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2.有利于规范、监督港航部门财务管理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有关各部门首先要对各单位的用款计划进行审核,只有在预算指标范围内的用款计划给予审批,对没有预算指标的用款计划则不予审批。而且,在各单位发生实际支出行为时,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都要进行相应的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以及没有计划的拨款申请,都能在发生前予以制止,形成了对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对规范财政资金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行该制度不仅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流向和流动进程进行及时监督,也有利于加强各单位的财务和资金管理,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财政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因此,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更有利于规范和监督港航部门财务管理。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港航财务的消极影响

1.影响港航工作开展的主动权,削弱单位资金调度权

进入国库集中支付前,港航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调配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同时可以合理调配银行间的存款,从而吸引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提供配套服务。进入国库集中支付后,由于银行存款减少,降低了港航部门对银行开展业务的吸引力,增加了港航部门对自筹经费项目开展的难度。同时,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港航部门按照市财政的要求编制预算,并明确各项资金使用方向,并在上年年底上报。但“计划不如变化快”,预算中未预料到的问题的出现必然影响港航部门一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2.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改变,财务人员工作能力亟待提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从用款计划申请到支付管理都是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网上操作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操作模式。其中,对出纳岗位人员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会计核算工作中新增了相应的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也有了相应的增加。而现阶段港航部门、尤其是各基层港航单位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年龄结构偏老,对新业务的接受能力较弱,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操作不能在短期内掌握,容易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正常到位,或者难以确保会计核算工作及时完成。为此,亟待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业务工作能力。

三、国库集中支付下加强港航财务工作的对策

1.更新观念,加强预算管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无论是港航单位领导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应从传统的理财思想和方法中转变过来,由于资金不再拨到单位账户,不可能随意更改和变通支出项目。所以,应把工作重点放着以下两方面:第一,全体总动员、认真具体编制预算。在制定年度预算时,应由主管财务领导牵头,动员各部门“全员”做预算,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对每一项支出都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编制,详细论证,不断细化预算支出项目,明确支出项目的方向和用途。第二,完善预算控制制度,合理编制分月用款计划申报。港航单位各业务部门要配合财务部门合理编制分月用款计划申报工作,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确保资金正常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拓宽渠道,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各单位部分财务监督职能交由国家财政部门和银行实施,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的执行、用款计划申请的报批、支付令的填写与实施及实物资产管理等方面。具体而言,主要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一是及时组织有关财务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使之熟练掌握常规财务管理工作。二是合理安排财务管理工作各岗位人员及其职责,做到资源合理配置。三是积极引进人才,优化财务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升财务人员总体素质。

3.加强沟通,完善单位财务制度建设

进入国库集中支付后,港航各单位要加强与财政有关部门和开户银行的沟通协调,理顺财务工作流程。要结合现行财务法规制度调整、完善,重新建立既符合国库集中支付要求,又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情况的财务制度管理体系,包括明确事业经费收支范围、财务管理权限、审批程序、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以便从制度上确保财政性资金使用的安全和高效。

总而言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给港航财务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为了更好地开展港航财务工作,确保港航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各单位财务人员应在财务主管领导的支持下高度重视预算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相应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1]柳彦彬,国库集中支付下的高校预算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3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赤壁市 财政四项改革 问题 建议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县级市),现有人口52万,2004年财政收入3.1亿元。本文结合赤壁市近几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县(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现状

近几年来,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赤壁市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一块进“笼子”,市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起进中心,各项收入和支出财政一起管的财政资金运行新格局。从运行的实践看,各项改革运行平稳,不仅达到了增收、节支和规范的目的,而且对缓解县(市)财政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1994年,赤壁市开始酝酿综合财政预算改革,1996年编制和实施了第一个综合财政预算。2004年起,按照上级要求,开始部门预算改革。

1、改革部门收入预算编制。将部门所有收入全面、完整地在部门预算中反映,并按财政部门核定的支出数额和项目填报。具体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类收入。

2、改革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部门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等两大类。

(1)基本支出预算,具体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①人员经费:按编办核定的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工资政策据实安排。②公用经费:实行单项定额办法,分明细开支科目,逐项确定开支标准和定额,按单位编制数计算安排。

(2)项目支出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对单位人员、公用经费之外的资金需求,分项目进行申报,按轻重缓急排队。在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前提下,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报市长办公会讨论审定安排。

(二)改革资金收付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从2004年开始,赤壁市开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当年,在市直8家单位进行试点。2005年6月1日起,本着“边改边完善,过改边规范”的指导思想,分三批逐步将全市市直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范围。

1、重新调整股室间职能。一是重新调整了对口管理预算单位。按照“一个预算单位归口一个股室管理”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各业务股室对口管理预算单位,做到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外所有资金全部交一个业务股室管理,既方便了预算单位,又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管。二是重新确定了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按照改革要求,打破了原有财政资金拨付惯例,重新确定了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

2、抓紧业务培训。从6月1日起,按照“每增加一批预算单位,就组织一期业务培训”的要求,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

3、增强服务意识。赤壁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部门的实际困难,取信于单位。如在设计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时,坚持“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单位用款”的思路,将原来的多道环节,统一简化到两个环节,即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只需要2道环节:一是每月月初向财政局对口业务股室上报分月用款计划;二是每月中旬向国库收付中心申请用款。

(三)改革采购管理方法,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我市政府采购制度启动较早,从1994年开始,自发在汽车加油、维修、保险等领域,试行定点采购。2000年,大力阔斧地推行了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2005年,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相应组织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在此基础上,根据编办批复的政府采购机构管办分离方案,配备5名工作人员,组建了政府采购执行机构——政府采购中心,由市财政局暂时代管。同时,配备2名工作人员,将原来政府采购中心改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管理股,实现了政府采购机构的管办分离。

(四)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规范的管理框架。

根据上级要求,从2000年起,赤壁市严格按照“统一管理,捆绑使用,一个流向”的操作规程,在管理上采取“三个统一”、“两项监督”措施,引导预算外资金有序增长,合理流向,实现了所有权归国家、调控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的“三权”到位。

1、“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专户储存。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各专业银行设立财政专户,用于对预算外资金收支的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收取的预算外资金直接缴存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统一预决算制度。坚持“核定收支、量入为出、综合平衡、一年一定”的原则,除保证单位经常性支出和部分建设性支出外,其余资金由政府统筹用于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三是统一票据管理。实行“凭证购票、限量发售、以旧换新、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建立收费票据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把好票据印制、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五个关口。

2、“两项监督”。一是实行日常稽查制度。对单位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及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对预算外资金的收取、缴存、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实行专项检查制度。1998年以来,每年都由监察局牵头,财政局、审计局、物价局配合,对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组织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杜绝了私设小金库、滥支滥用资金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财政四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改革和实践,赤壁市财政四项改革工作逐步规范,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在推进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的弊端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和完整性。目前,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

2、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一般在上年12月下达预算编制通知,次年3月就开始由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对项目的充分论证,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加上预算编制留有硬缺口,在执行中只得频繁追加,频繁调整,出现了“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状况。

3、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目前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基数+增长”法,即在编制下年度支出预算时,以上年度实际支出为基础,并考虑下一年度财政收入状况和各种增支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支出确定一个增长比例,从而确定预算。这种编制方法虽然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明显不太合理。

(二)预算单位账户清理难度大

目前,赤壁市单位尚有三种类型的账户游离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之外。第一类是部分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二级单位账户。第二类是部分在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单位的收入过渡户。这类账户单独设置,直接将其收入划转上级部门,支出由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单位账,管理漏洞较大。第三类是有贷款单位的账户。按照银行有关规定,凡在银行申请贷款的,须开设独立账户。目前,部分单位依照这一规定,在银行开设有独立账户。由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账户清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后二类账户,预算单位和银行阻力都较大。

(三)预算单位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理解改革政策

有的预算单位所有收入并没有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管理,申报分月用款计划还比较混乱,不能严格按照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范围操作;有的部门对财政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片面理解是自有资金,认为无须市政府审批;有的怕政府采购程序麻烦,将应纳入政府采购的资金,作为一般公用经费填报,自行组织采购,逃避财政监管;有的单位认为改革后资金拨付慢,程序多。这既有软件限制及政策规定程序的原因,也有单位自身未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及流程操作等各原因,预算单位支持、理解还有一个过程。

三、深化财政四项改革的对策研究

推行财政四项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市)要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必须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的内在要求和改革的实践,继续深化财政四项改革。

(一)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实行综合零基预算

部门预算是部门在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预算收支计划,它是由主管单位本级预算和所属单位预算组成。从其资金来源看,既包括预算内资金,又包括预算外资金和单位自有资金;从其支出内容来分,既包括经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经费预算。部门综合预算应选择“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即在支出预算上,实行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上年支出基数,一切从零开始即对原有的新年度增加的各项开支都要重新进行审核和论证,而不仅仅是修改上年部分。在审核和论证过程中,可以对上年的不合理安排做出修正,将资金重新分配给重要计划和项目,年度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其具体做法是:

1、在预算编制中,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以及跨年度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年内各项支出做出科学的测算,从而编制完整、详细预算。

2、实行零基预算。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不留缺口。预算确定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一般情况下,财政部门不接受预算追加报告,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先由财政部门对追加报告进行集体研究和审核,再送政府预算编制论证委员会研究决定。

3、加强预算论证,并成立政府预算论证委员会。预算论证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包括主要党政领导、人大财经委和宏观经济部门代表、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财政部门拿出的预算草案,先由预算论证委员会分析、讨论和修改,预算论证委员会通过后,再提交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4、在编制预算时,公开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方法、定额标准等,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二)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制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制虽然可以强化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但会计核算中心集核算、监督、服务为一体,不仅整天忙于报账、算账、记账、保管整理会计档案,向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等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且还有常常使自己陷入矛盾焦点的旋涡中,承担名誉、行政、法律等多种风险,存在许多弊端。因此,在条件成熟时,会计集中核算制应逐步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具体做法为:

1、会计核算中心先由办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核算中心仅对单位的报销凭证进行审核,审核确认后,加盖中心审核专用章,并从统一账户中办理支付手续,报销单据退回单位,由单位自行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核算中心可逐步转换为财政国库部门的支付执行机构。核算中心原有的统一账户可改为零余额账户,承担具体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核算中心原来为单位开设的内部账户,可以转换为单位零余额账户,承担单位的委托支付和与国库结算业务;单位的小额、零星费用仍然采用备用金制度。

3、核算中心原有的工作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设部门。核算中心原有的单位会计核算岗位可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支付审核部,承担管理单位预算指标,审核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审核单位的报销单据,登记单位的支出明细账等业务。原有的资金会计和出纳岗位可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资金会计部,承担管理国库资金、支付机构零余额账户、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签发国库支付令,账户与国库之间的结算工作等业务。原有的稽核岗位则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稽审部,继续履行稽核职能。原有的信息系统只要稍加改进则可以直接转换为国库支付机构的信息系统。

(三)规范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

结合政府采购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将单位符合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的项目,严格按照人大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全面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其资金原则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接到位中标单位和个人,切实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此外,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改革,重点要落实“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打掉部门创收机制。

(四)强化财政监管,为财政四项改革保驾护航

深入宣传,坚持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严肃财经纪律,继续抓好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新机制。一是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大欠税的清缴力度;二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三是开展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强化财政收费票据和单位银行账户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四是完善投资评审制度。对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要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将监督检查与深化财政四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依法理财,规范财经秩序。

参考文献

《湖北省财政厅2001-2004年财政年鉴》

《赤壁财政2005年1-8月收支月报表》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01-02

财政部门对高等院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虽然强化财政部门对资金高度集中管理,对于高等学校预算执行,财政部门对其的监督和管理也被加强了。但是同时,对于高等院校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否则不能适应高等院校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之初,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也做出说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三不变原则”:预算执行主体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不变。虽然财政部门对此做出说明,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相关法规规定,也同时确定出,高等学校预算内的如学生的奖助学金、专项建设资金、工资福利及奖金科技重大专项等所有国拨资金,必须全部足额上缴到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由此加大了财务核算工作量与难度。

一、国库集中支付目前在高校实施中现有的情况

总体上讲,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中实行目前还是起步时期,不太成熟,实施的结果没有达到设想的目的。比如就浙江省的高校来看,目前只有省财政拨款真正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非财政拨款纳入此范围的不多,也只有省城几所高校在试点,而且,对财政拨款范围的支付没有执行严格审核,只是形式而已。

二、当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具体执行过程中,即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一些具体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不能最大限度发挥高校的自主办学的权力

依据《高教法》规定,高等院校依法自主办学。如果全面推行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都对高等院校的全面工作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削弱了高等院校特有工作上的灵活度与自由度,控制了潜能,相应带来的结果是限制高校的发展。比如,高等院校为了发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决策,不断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校地产学研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但是因为全面实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等院校自由使用资金的权力几乎是没有了,更让银行失去信心,不愿意给高等院校贷款,财政部又要求严格按预算申请拨付使用资金、高校要取消在商业银行的账户即用国库单一账户使用资金且余额保持为零等,这些不能发挥高校自身财务管理的灵活性优势,限制了高校创造性地开拓教育市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高校办学自的发挥。

(二)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

由于高等院校依据原有规定的做法是,比如设立后勤集团会计体系、基建会计体系、校属单位等多个核算体系,这些不同的会计体系,采取相对应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但是自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财政部门规定,必须制定一套预算管理,同时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进行单位的会计核算。由此看来,高等院校的多个会计核算主体,与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相差很远。由此带来高等院校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现行高等院校的财务制度,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多个规定不一致。第一点,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要求,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允许向单位的基建部门、校属医院和分校(院)等二级核算单位转拨资金,这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不相符,也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不相符,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影响了基建处、校医院等二级单位的正常的工作,这些单位没有了资金来源,无法进行以往正常的工作;第二点,现在的高等院校基本实行综合预算财务管理,不再进行预算内与预算外单独核算的体系。而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单独设立预算内、预算外核算体系,按照资金来源渠道进行分级核算,设立不同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否则无法与财政零余额账户进行银行对账,更无法按预算要求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申报,不按要求做,到年底进行报表时,无法做到银行账户无未达账项;第三点,高等院校依据有关文件规定,可以根据预算的批复,按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向相应的其他会计核算主体拨付资金,比如,可以向校工会户转付资金,也可以向基建户、后勤集团拨付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等院校在工作中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

(三)高校院校向银行借贷资金增加难度

高等院校可以依据《高教法》的规定,依法多种方法、多方面进行筹集办学资金。所以这些年,高等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很多,对学校发展有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高等院校增加很多基本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这些发展依据巨大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依法收取学费、国家财政拨款。其他的资金支持,高等院校还是凭借自己最高信誉保证,银行向高等院校提供巨大资金支持,给予巨大贷款保证。银行与高等院校之间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可以用学生收支学费作为银行质押,因为银行相信,高等院校可以取得预算外资金,高等院校可以取得财政拨款等各种方式的资金,最后一定回到银行的账户。但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等院校资金在银行存款会减少很多,银行没有保证,银行就不能承担风险,这样会大大减少银行的贷款。

三、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与方法

(一)组织财务人员培训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高等院校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个从来没有开展的核算工作。所以对国库支付的上报人员、预算编制人员、财务复核人员、会计核算人员及会计单位主管人员要进行培训,让他们全面学习并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工作程序和法规原则,所以上级财政部门和高等院校要举办培训班,或者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之间举行专题会议,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学习机会。

三、增强中青年干部培训中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党性教育是始终伴随党的建设历程的重大课题,也是常抓常新、与时俱进的新课题,要在中青年培训中把党性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党性教育为主线,不断深化党性教育的内容、丰富党性教育的载体,强化党性教育的效果,切实增强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

1.以创新教育手段为载体,丰富党性教育的形式

中青年干部教育培训要以增强培训实效为目的,创新载体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形成以原著导读为铺垫,以专题讲座为主导,以现场教学为补充,以自学研讨为呼应的多层次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党性教育的灵活性。通过组织开展以读原著著作为主的读书荐书活动,引导学员在读书中领会精髓,探寻真理,分享读书成果,坚定理想信念。以研讨为纽带,及时跟进理论学习及党性修养内容,让学员触及灵魂,激荡思想,强化党性观念,深化中青年干部对党性教育理论层面的认识,巩固党性教育成果。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需要,组织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建立党性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党性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2.以理论教学为先导,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党性教育质量

以理论教学为先导,增强党性教育系统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相结合。始终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党校教育中的主课地位不动摇,始终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具体从理想信念、执政理念、组织观念、群众观念、纪律观念五个大的方面来选择安排党性教育的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党性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党性教育的系统性发展。理想信念是党性的核心,对干部成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把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使干部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使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在重温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曾经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始终把提高党性教育培训质量放在第一位。

3.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激发学员的内生动力

党性教育是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永恒课题,要健全完善机制来保证党性教育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健全民主生活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党内民主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廉洁从政制度等。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基本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党性教育的培训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对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考核激励机制,以对马克思政治理论学习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其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党性教育取得成败的关键是内生动力的形成,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等基本的党建学说,深化对无产阶级党性的认识,领会党性的精髓,在增强党性内生动力的过程中深化对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实际总结经验、反思过去、思考未来的教育,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尊重发挥干部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干部用客观求实的态度剖析和反省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94-95.

[2]中国共产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课题组.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J]. 上海党史党建,2010,(3).

[4]黄明英.党校教学中党性教育面临的挑战[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3).

[5]史文锐,丁云臣.党校中青年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 2012,(2).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计量;财会;支付

一、 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的重要意义

(一) 工程计量支付是公路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公路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我国高速公路为例,截止2010年6月,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6.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工程计量支付是贯穿于公路建设工程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合理、准确的计量和支付,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公路建设中各分项工程项目的进度、工程变更、违约和计量支付进度等情况。高速公路建设具有投资大、使用周期长等特点,因此资金流转与价值流程贯穿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意义非常重大。做好公路工程计量与支付工作,在合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一方面加快计量工作的进度,缩短支付周期,为承包人资金的正常流动创造条件,使承包人能够按计划进度施工,从而保证工程进度。另一方面,工程施工进度及对应的工程量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确认的,因此,做好工程量的计量支付工作,也是控制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 工程计量是公路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重要方式

工程质量是计量支付的基础,工程进度是计量支付的保障,合理地进行计量支付有助于工程的科学化管理。工程计量支付贯穿于公路建设工程的始终,在控制建设投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业主,必须严格管理计量支付。通过对结合公路工程实际制定合理、规范的工程计量支付程序(如原则、内容、方法、流程、变更等特殊事项的处理),着眼于工程款项的节约和效率,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投资。此外,在计量支付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变更、索赔事宜,才能确保工程造价的控制。总之,只有准确、真实地进行计量支付,才能有效控制建设成本,才能更好地促进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 工程财会的全过程跟踪与监督是确保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的前提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支之一。由于交通建设事业与建筑业、第三产业等方面关系密切,其自身具有周期长、资金密集、人员密集等特点,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也具有若干显著的特征,因此,其工程会计具有独特性,在参与工程计量的全过程跟踪与监督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财务是重要的企业管理与控制部门,对于公司重大产品的购建是财务的专门职责之一,因此,工程财会部门必须配备专业人员并通过专门的流程和方法对公路工程计量支付进行手续、金额、关键控制点等方面的监控。

二、 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的现状分析

(一) 工程量计量、支付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执行

当前,公路工程量计量大多数都采用定额计价方式,工程款项多采用按形象进度计量与结算,实质上采用了成本会计管理中“产品法”进行成本核算与价款支付。操作中,由甲方工程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根据合同约定,对乙方按照规范、合同要求完成的工程实际数量、工程内容进行复核与检查,通过相应的确认手续后完成应付工程款项进行确认并办理款项结算。由此可见,计量支付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工程实体项目、措施项目的工程量金额。在流程方面,首先是甲乙双方签订合同,对于工程总价款、工程总量(包括工程实体、措施费等)、正常的工作流程、工期进行确认。其次,乙方根据约定的付款进度条件,按期报送形象进度文件,提交甲方代表(监理工程师)进行确认。最后,甲方根据前述相关文件进行款项结算。由于流程复杂、周期长,甲方财务部门对于计量结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机械地根据上一流程的确认结论进行付款,而对于前述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是否存在瑕疵或隐患缺乏主动的监控。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本身的专业性很强,工程本身也存在隐蔽项目,导致若干控制环节存在着失控的可能性。

(二) 工程量计量不准确,财务缺乏对准确计量与变更的信息与手段

公路工程建设是各种技术的复合体,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运作贯穿于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造成一些单位在支付工程款时,未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测算与计量,也未在计量确认的基础上,按工程进度或合同规定的金额付款。对于是否拨款或拨款多少缺乏客观依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实践中要么拖欠工程款,要么超进度支付,要么计量支付手续不齐全或不规范。从财务部门的角度来看,除前述被动地根据相关“资料”付款外,对于工程部门提交的变更、补偿等,从技术手段与现行操作环节来说,也往往缺乏科学、有力的手段进行质疑与验证。

(三) 工程计量结算与工程款项进度支付不一致

在结算、计量付款中,根据合同约定,按形象进度进行工程款项的计量支付在现实中往往只存在于“理论”之中。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形象进度往往与合同约定并不一致,同时由于乙方的工程往往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达到合同或规范的要求,或者甲方由于资金紧张或者财务管理的需要,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完成资金结算等,都导致了工程款项进度与工程计量支付事实上的不一致。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些现象都应当避免或者尽量减少,因为无论如何,这些现象都只会带来一个后果——施工企业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同时导致进度拖延或者当前无法预知的质量隐患。

三、 公路工程计量支付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探讨

(一) 完善工程量计量与支付的内部控制

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甲方应结合合同条款、工程实际情况、工程特点制定规范的计量支付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与纠纷。在工程施工过程阶段,甲方应根据合同文件通过经常性、不间断地监测施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实际支付,并与各部分分项工程的预算进行比较,检查差异,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可能出现新增费用,实行费用过程控制、动态管理。在工程竣工阶段,甲方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交通 工程技术规范、合同特殊约定,检查工程是否达到竣工移交条件,对于审批凭单项目如工程量清单以内和工程量清单以外的工程量,结合工程量清单中相应的工程细目单价、《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等依据进行全面复核。对于保修条件与质保金的收取要及时合理,同时做好竣工结算审计与工程总结报告工作。

(二) 确保工程财务对于工程量计量控制的主动性

随着高速公路网建设的发展,计量支付工作和财务结算工作也应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和电算化。首先,需要设置相应的科目进行合同工程的核算,如设置“发包工程——XX公路施工项目”来衡量专门的已经结算的工程款项支付,设置“预付账款——XX公路施工项目——XX企业”来计量专项预付工程款项。设置“固定资产——XX公路施工项目”,用于结转已经完工,并完成结算的“发包工程”等。其次,设置专门的人员参与工程的计量与支付,如对于工程量的变更、补偿或奖励进行核算与确认。再次,对于完工工程的竣工结算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工程款项结算及质保金的收取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并建立好备查账。通过上述流程,甲方财务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的主动性得到加强,体现了内部管理的一贯性与完整性,减少各环节职务错弊隐患的可能。

(三) 确保工程财务与工程计量部门的沟通,强化工程价款的支付的预见性

财务部门要强化与工程计量部门的沟通,在工程计量支付方面要增强预见性。具体考虑如下:

1. 企业财务部门、工程计量部门人员应就合同的重要条款、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等合同文件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沟通与交底,认真研究工程量清单中各细目单价所包含的内容;对于中标通知书、工程量清单、合同工程量之间的差异提前进行讨论并确认,建立准确完整的合同台账。

2.对于工程中可能的合同漏项、调整项进行预见。清单项目漏项和工程量误差,主要责任在业主单位,新的计价规范规定,业主单位对清单工程量负责,而且责任不得转嫁,因此,清单工程量的编制在公司工程计量(造价或合约)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此项工作。财务部门应根据长期的工程款项支付实践对相关部门进行提示。

3. 财务部门要与工程计量部门沟通付款流程与合同付款进度。要对工程项目相关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业务流程,工程管理部门、主管工程领导、主管财务领导在收到监理审核的《公路工程款支付审批凭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根据合同条款,对工程量和金额逐级进行核实,签署审核意见。审查无误后将核实结果填入“审核意见”栏,签字盖章后送财务审批,办理付款。

四、 结论

计量、结算支付是贯穿于公路建设工程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重要手段。建设单位以财务、工程等相关部门全面、完整地建立公路工程款计量支付制度非常必要。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完善公路工程各流程的内部控制环节,加强公路工程款支付依据、支付审批、支付程序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降低工程成本,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使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标准和结果大致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共安全类服务,如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二是社会发展类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科研等;三是基本民生类服务,如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四是个人发展类服务,如基础教育、就业服务和文化体育等。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下,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一、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实施效果

(一)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制度背景。1995年,为落实中央决策,陕西省实行了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在上缴中央级收入(占陕西省收入总量50%以上)后,省级财政集中了地方总收入的50%以上,省以下各级财政所剩不多。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城乡发展,陕西省实行了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制度起源。1995年的《预算法实施条例》明确授权“地方政府根据上级政府有关规定,确定本级对下级的财政管理体制”;财政部在2007年《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中再次确认“省级政府拥有省以下财政关系处理的自由空间”。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省政府在不违背中央政策的前提下自主决定,是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贯彻和延伸。

3、制度历程。为缓解困难地区财政压力,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在贯彻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陕西省在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将“民生八大工程”纳入测算依据建立了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制订了农村税费改革等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为调动财政困难地区增收节支的积极性,还建立了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先后实行了“两保两挂”收入上台阶激励奖励办法、“三奖一补”办法以及“三奖三管六保障”激励约束考核办法等。

4、省管县财政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改革后,陕西省实行了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但由于县级财力低下、财政供养人员过多、管理层级多,省对县的政策扶持、资金补助往往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县乡财政运转困难。2007年,陕西省开始试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生态保护和财政特别困难县的直接扶持力度,实行“六到县”和“五不变”,包括“各项转移支付补助直接到县,市级不再参与县级税收分享,不再集中县级新增财力,市级下放县级的收入损失由省级财政补助,原来市对县的各项补助和配套资金由省财政负担”等内容。

(二)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效果

1、支付力度不断加大,规模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中央对陕西省转移支付逐年增长,从2008年的820.8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677.06亿元,年均增长19.6%。在合理分配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从省级收入中拿出资金进行对市县的转移支付,自筹财力转移支付额从2008年的150.87亿元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641.8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省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2008年-2012年,陕西省坚持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支出,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支出,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显著增强,对各地市的转移支付总额累计4911.16亿元。2012年,转移支付总额达到1480.41亿元,是2008年的2.6倍。对地市转移支付总额占全省财政支出总额的比率从2008年的39.3%提高到2012年的44.5%,占省级财政支出的比率也逐年快速提高。剔除2011年“两权”价款一次性收入增加较多的影响,对地市转移支付总额占全省财政收入总额的比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是省级收入的2.8倍以上(参见表1)。

2、支付形式逐步调整,结构逐年改善。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快速增长,占比基本稳定。陕西省一般性转移支付从2007年的292.4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11.38亿元,年均增长24.9%。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基本保持在45%;二是专项转移支付增长较快,占比逐年提高。2002-2007年,专项转移支付874亿元,其中2007年达到258亿元,比上年增长40.2%。专项转移支付占比从2007年40.2%上升到2011年的47.3%,高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年均增长36.5%;三是税收返还占比小并逐年下降,对转移支付效果影响不大。一方面,陕西省经济相对落后,税收返还基数小,尽管近年来经济总量显著提升,但在全国总量中的份额依然不超过2.6%;另一方面,税收返还在省以下转移支付比重较小,由2009年的11.5%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7.8%。由于税收返还严重违背了设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初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支付,更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背离,因此,本文以下的讨论主要围绕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二、对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研究

(一)基本制度

目前,陕西省一般性转移支付遵照2008年制定的《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专项转移支付往往是一个专项一个制度,如《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等。

(二)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评价标准

财政转移支付效果是否显著高效,首先取决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否科学严谨。按照系统论和逻辑学理论,如果把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在系统内部依循起点至终点的逻辑顺序及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评价标准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目标的确定性;二是内容的完备性;三是结构的明晰性;四是依据的合理性;五是运行的高效性;六是监督的透明性。

(三)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评价

1、制度目标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偏差。一是制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过渡性特征,关于公共服务项目的“扯皮”现象很多,不利于实现均等化公共服务目标;二是陕西省转移支付的目标仍停留在保证工资和离退休金及时发放,保障机构运转。后者是对公共服务机构的转移支付,而不是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

2、制度体系不完整,缺少具有共性指导意义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转移支付只有针对具体专项的管理办法,缺少关于立项、审批、拨款、监督、考核、评估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制度。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专项转移支付政出多门、错综庞杂,极易导致管理混乱和资金效率低下。

3、转移支付项目结构不清晰,存在交叉模糊现象。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不仅包括具有税收返还性质的体制补助收入和结算补助收入,而且包括十几项补助数额相对稳定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二是专项转移支付由政府多个部门立项和审批,往往出现交叉重复现象;三是专项转移支付几乎涉及所有的预算支出科目,但在财政决算报表上,仅反映在“专项转移支付”大类下,没有明细项目。

4、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依据不合理。首先,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测算依据不合理,测算依据是财政供养人数,而非公共服务需要和成本;测算办法对地方特殊因素考虑不够,“标准收支”与地方实际收支水平有较大差距;最低财力保障水平补助额按标准财政供养人数计算,不利于精简机构。其次,专项转移支付的立项审批不规范,易出现“寻租”行为和“跑部钱进”现象。此外,费用标准缺乏科学严谨的测算依据,随意性大,客观性差。

5、资金运行效率不高。转移支付资金在各层级间的划拨、分配,易产生截流、挪用或“设置门槛”等现象;对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随意划分,易产生公共服务重复提供或相互推诿现象,很难进行绩效考核;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存在多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立项等问题,缺乏规范科学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标准;困难地区因无力提供配套资金而降低项目设计标准或减少项目内容;由于配套无法到位或资金拨付与项目需要不匹配,资金长期滞留在专户上;专项资金专款他用、多要少用、挤占挪用等现象往往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6、管理不透明,监督不到位。一是分配程序和分配结果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充分,易滋生腐败,产生负向激励和逆向调节效应。二是转移支付预算编制不完整。专项转移支付未列入预算,一般性转移支付也往往预算粗略,不便于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三是专项转移支付多部门管理和立项,缺乏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沟通,易形成“真空地带”,造成监管缺位。

三、对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适度性评价――基于模型分析

对于陕西省财政转移支付适度性评价,在实证分析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全省数据研究财政转移支付与主要因素的关系;二是参照财政转移支付与主要因素的关系,对陕西省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性和适度性进行评价。

(一)研究变量的选取与检验

参照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本文以上论述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立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本文选取人均GDP、财政收支缺口和人口密度三个变量作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变量,其中,人均GDP能够基本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和财政能力,人口密度能够概括反映自然禀赋和公共服务成本差异,财政收支缺口能够反映财力差距和对财政转移支付的需求程度(参见表2)。

采用ADF检验,对选取指标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收支缺口、人均GDP为二阶单整序列,而财政转移支付、人口密度则为一阶单整序列,不满足建立协整模型的基本条件。因而,本文选择建立回归方程反映财政转移支付与主要因素的数量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基于陕西省1994-2012年的数据,使用Eviews软件建立的回归模型和模型的检验结果如下表3。

模型的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财政收支缺口和人口密度的系数是显著的,即财政收支缺口和人口密度是影响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因素。虽然人均GDP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在实践中其对财政转移支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予以保留。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高达0.957,可以用模型来反映财政转移支付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三)对陕西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性和适度性评价

在理清财政转移支付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基础上,对陕西省10市1区的一般财政转移支付的适度性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一是按照模型计算省级财政对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值;二是对比省级财政对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实际值和理论值,并进行评价。

对比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杨陵、咸阳、渭南三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足,低于全省均衡水平;延安、榆林两市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明显偏多,高于全省均衡水平;其他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基本适度,与全省均衡水平持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专项转移支付相对较多导致延安、榆林两市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较大;专项转移支付相对较少是杨陵、咸阳、渭南三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

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议

(一)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明确划分事权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要从“以追求GDP增长为任务”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转变。在公共财政框架下依照事权决定财权的原则,按照法律规定、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逐步规范省、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并以制度、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消除上级政府随意变更下级政府事权的现象。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实现地区间横向适度均衡,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

(二)制定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制度应明确规定专项转移支付立项、审批、资金测算方法、监督管理、绩效评估和信息披露等重要事项。同级政府各部门掌握的专项转移支付均纳入制度统一管理。财政部门是各项专项转移支付的统一管理部门。各相关部门负责审核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与财政部门共同负责项目的审批、考核和评估。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和信息披露。

(三)重新确定三类转移支付具体项目

一是体制补助收入和结算补助收入纳入税收返还类转移支付;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仅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三是原归类一般转移支付的各项比较固定的专项收入应明确纳入专项转移支付管理。财政部门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的统一管理部门,负责确定项目类别、统计口径和信息披露。

(四)建立全省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规范资金分配依据

一是确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将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纳入全省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内,使不同市区的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上能享受国民待遇;二是充分考虑地方特殊因素对服务项目的需求和对服务成本的影响,编制具体项目标准和经费标准,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应承担的事权,并将其上升到制度和法律的层面;三是科学制定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程序、依据和测算方法。根据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人口差异、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经费标准以及财力缺口,确定适度的转移支付规模。

(五)多措并举,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一是减少财政管理层级,深入推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现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的基础上,改变原来市管县的财政管理模式,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由省级财政直接拨付县级财政;二是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以专项转移支付相配合的转移支付模式。财政部门应统筹管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避免出现项目重叠,资金重复投入现象;三是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监管和绩效考评,完善省、市、县联动的奖、补、罚考核机制。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加强学习,筑牢廉洁自律的道德防线。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始终把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始终把加强学习作为廉洁自律的有效途径。能够积极参加局里组织各类学习,按照党支部中心组制定学习计划,通过系统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办事效率,深入学习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及党内法规,及时领会国家、自治区、市各类重要会议精神,不断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工作发展新要求。学习财税业务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今年9月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第三期乡科级干部理论研讨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了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党性修养,加强了党性锻炼,培训期间积极参加了围绕__市“农业稳市、工业富市、边贸富市、科技兴市、人才强市”经济发展思路,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在学习期间获得优秀学员的称号。

近期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主题,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等内容。

二、按照市委政府、以及地区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年初局里统一的工作部署,较好的完成各项业务工作。

1、全面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工作,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__市政府办《关于__市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塔政办发%26lt;20__%26gt;56号)精神,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__年选择进入核算中心的单位进行了试点,在总结经验,优化和完善方案的基础上,20__年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截至到20__年元月底将核算中心的最后一批单位推出,恢复单位会计主体,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实现__市会计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彻底转轨.并以塔市编(20__)15号文将会计核算中心更名为__市国库支付中心.

20__年1-7月进一步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将全市121户行政事业单位都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在20__年试点预算内外公用经费基础上,将资金范围扩大至工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失业金等七类基金。并将国债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也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根据改革步骤,从20__年7月1日正式启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工程,这项改革使财政资金更为安全便捷运行,从5月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上线就进行总体规划部署,并着手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要求,成立了网络系统实施小组,并抽调各科室骨干力量组成业务组,技术组。搜集支付基础数据信息。6月中旬方正集团技术工程师根据__市财政国库管理工作要求,精心设计四套支付流程,标准支付流程,专项资金支付流程,实拨资金支付流程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把预算单位申请用款到拨付资金的过程完整地反映出来,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做到实时支付、当日清算,提高支付效率;把财政规章、制度固化到系统中去,减少人为因素,加强对资金支付过程的监控,增强资金支付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系统预算单位还可以随时了解本单位资金使用和运行情况;在用款计划管理方面,建立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网上拨号联接,实现预算单位编制、报送用款计划以及财政部门调整、审批用款计划,均在网上操作;在资金支付管理方面,实现预算单位网上申请、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网上审核、银行网上支付。

截止11月15日,121单位共申报预算内资金额度11571万元,共支付资金10985万元。国库沉淀资金586万元。申报预算外资金额度为914万元,共支付资金672万元,国库沉淀资金242万元。申报国债及专项资金额度5202万元,支付资金4994万元,国库沉淀资金208万元。其中直接支付4817笔,支付资金14540万元。授权支付1156笔,支付资金911万元

。实现了国库资金无在途、无单位沉淀、无中间环节,杜绝了财政资金跑冒滴漏和分散流失。加强了财政资金管理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作用,规范了财政审批制度、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力度。2、增收节支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结合部门预算工资统发管理工作,严格单位编制、人员管理,健全部门内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及时掌握有关政策以及单位人事变动情况,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变动的情况,进一步扎实部门基础资料,从“支”的源头上把好关,净化支出内容,继续加大了对“人、车、会、话的管理力度,坚决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内公务接待工作的意见》(塔地党办[20__]7号文件),认真审核,从严控制接待费开支会议费管理办法和会议费支出,继续健全和完善对有关大型会议采取财政人员驻会的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项目支出的管理和监督,对中央政法补助专款、办案补助资金、集中整治经费以及农村“三老”人员生活补贴、教育专项资金“两免一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农村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等专项,按照自治区所制定的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办法,加强了专项支出的跟踪问效工作。结合当前支出管理改革形势,密切关注和研究自治区和其他地州市有关行政单位支出管理中好的办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市财政支出管理办法。认真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的调研工作,调查全市义务教育基本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实际支出水平,公用生均定额标准、一费制、杂费标准和财政补助、剖析典型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项目结构情况,并对农村义务教育成本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定期到单位检查实际支出情况,主动掌握相关支付特点和其他情况,保持资金拨付进程与支付需求同步,避免在执行中出现挪用、占用、留用等不良现象,注意对相关定员定额标准科学性进行调研和评价,协助各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在预算编制科学的基础上,确保预算执行的完整性、严肃性。

3、加强支付中心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窗口服务质量,中心是财政部门的窗口单位,窗口服务水平直接体现财政部门形象,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质量。保持良好的行风、行貌。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出现的问题都能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全市各单位能够理解财政改革,更好服务于__市经济建设。

三、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勤政廉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加强预算管理和约束,确保各项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在资金分配,拨付,银行开户,会计监督等方面,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实行重点防治,完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堵塞漏洞,切实加大抵制商业贿赂工作力度。

加强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学习《公务员》法,领会八荣八耻深刻内涵,树立正确政绩观,荣辱观,提高抵制商业贿赂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牢记手中权利是人民给的,财政部门是管钱的,尤其是当前我市财政十分困难,各方面要求财政支持事情比较多,对我所主管的工作,特别是在涉及资金拨付、分配等问题上提高透明度,各项工作以及文件处理制度化、程序化,杜绝漏洞发生。坚持组织纪律,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在工作中当个人意见与组织决定有冲突时,服从组织决定并全身心投入到组织决定各项工作中.能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搞好民族团结,坚持民族政策。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现状;完善对策

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基础是电子商务,是我国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中,基于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支付结算形式,其本质上的结算主体仍然是银行,但是在形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革。例如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快速发展,对于我国金融支付结算体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银行支付网关、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中国银联支付,这三种支付形式在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支付体验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别。目前,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发展,在这三种互联网支付结算形式中,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速度较快,例如支付宝,其交易规模和支付结算应用范围较广。支付宝平台依托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电子商务平台,其日常交易规模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支付范围的广泛性方面,虽然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应用范围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扩展,但是相较于银行支付网关以及银联支付而言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两种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方式有着更广的应用范围。整体而言,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用体系,相关的技术也日趋完善,也为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应当看到,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如监管体系不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手续费用标准不统一等等。

二、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

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相应的管理体系,特别是监管体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的监管力度也存在着不足的问题,例如在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中,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监管机制。但是对于一些规模不大或者市场占用份额不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还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没有对于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行为和管理制度进行较为明确的规范,存在着监管风险。事实上,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互联网金融支付案件中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的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没有较好的发现一些风险事件,同时在监管制度方面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对于部分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二)存在网络信息安全漏洞

支付安全是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只有确保支付安全,才能为客户带来较好的支付体验,保护用户资金安全,这是互联网金融支付计算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网络信息安全漏洞,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漏洞实施网络诈骗或者盗取用户资金。近年来,在网络支付安全方面的案件层出不穷,虽然所采取的一些网络信息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整体而言并没有完全消除网络信息安全漏洞。例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电信诈骗案件,利用诈骗的形式在获取受害者信息后,能够轻而易举的挪用受害者资金,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由此也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发展中,支付安全问题涉及到了其形象和用户的信任。如果无法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充分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资产安全,会严重损害到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健康发展。

(三)手续费用标准不统一

手续费用标准不统一问题目前主要反映在一些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方面,经过近年来的一些调整和管理措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支付结算的手续费用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统一,但是部分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还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当前最大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支付宝不对转账和提现收取费用,这一策略也培养了大量的忠实用户。然而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如微信,却开始在提现业务方面收取手续费,其他的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存在着手续费收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结算手续费收取标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着随意更改收取费用标准的问题,影响到了用户体验。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我国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的手续费用对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重复收费问题较为突出。

三、关于完善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制度,规范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各种活动和行为,降低支付安全风险。在对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监管中,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责任和义务,防止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展不规范的融资行为。目前,我国发生的一些互联网金融案件中,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平台便利性,开展非法融资活动,给一些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应当针对这一问题积极进行打击。同时,相关监管部门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长效监督机制,对于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进行动态化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和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建立这种完善的监管体系,充分保障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

在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发展中,保障支付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而相关支付机构、商业银行以及监管部门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的建设,完善相关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信息安全保护系统,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例如对于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针对当前一些电信诈骗案件和网络黑客的攻击特点,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审核机制,引进更加先进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主动支付安全保护。如当用户的交易信息发生异常时,相关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当立即对该交易进行冻结,同时与用户本人进行联系,在联系确认交易内容后,方可解冻交易。如果在同用户沟通中,发现该交易信息存在风险,或者并不是本人操作的交易,那么应当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处理,数额重大的,还应当同公安机关联系,进行报警处理。

(三)制定统一的手续费用标准

目前,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中,存在着手续费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中,这种问题更加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制定统一的手续费用收取标准,设定最高的手续费用收取限额,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可以不收取手续费用,如果收取手续费用,最高不应当高于标准。同时,还应当对于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手续费用对接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防止出现手续费用重复收取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的发展,在制定手续费用收取标准方面,应当降低收取标准,特别是应当降低商业银行的收取标准,或者免去手续费用。通过这种措施,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使用体验,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来代替传统的结算模式,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如监管体系不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手续费用标准不统一等等。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制定统一的手续费用收取标准。同时,相关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监管部门也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计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文,奚方颖.我国网络金融监管制度:现存问题、域外经验与完善方案[J].法学评论,2014(6):127—134

[2]何文虎,杨云龙.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4(8):48—54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国库;控制论;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9-0031-04中图分类号:F830.4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generally establish the treasu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support the modern treasury functions. The treasury functions have been enlar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tate coffers to the control of budget executive and management of state debt and cash. The functions involve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d etc. Building Chinese modern treasu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which need the guidance of the control theory and etc. This articlemainly illustr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 theory in Chinese treasu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rovidesexperience to rela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reasury; Control Theory; Finan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一、控制论及国库管理相关理论

(一)控制论相关理论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对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人将控制论应用于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系统、子系统与外部环境

从控制论角度看,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最基本的特性是整体性,即系统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系统整体的特性。一个系统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是高一层母系统的有机成员;同时,系统与环境也处于有机联系之中。有机联系使得系统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2.行为、目的、反馈与控制

行为指一个对象相对于环境做出的任何变化。目的指预期的结果。简单地讲,控制就是对被控对象施加某些作用,使对象行为符合或接近目标,实现行为的目的。反馈是系统输出信息返回输入端,经处理,再对系统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果反馈导致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差值越来越大,离目标越来越远,就是正反馈;如果差值越来越小,和目标完全或基本上吻合,就是负反馈。控制论认为:反馈是控制的机制。

控制论研究的对象是控制系统。带有负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是控制论研究的一个重点。闭环控制系统可以检验、纠正偏差,从而达到目的。虽然有的目的是固定的,有的是不固定的,但达到目的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当存在偏差时,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偏差纠正,则达到稳定。

3.信息与控制

反馈回路与信息是闭环控制系统的两个必要条件。在控制系统中,反馈是否启用,如何使用,使用到何种程度等都需要信息的指挥、调度。信息是表征事物之间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实体的行为产生信息,而控制过程也需要信息。

控制论认为:控制的实质在于,巨大质量的运动和行动,巨大能量的传送和转变,可通过带有信息的不大的质量和不大的能量来指挥和控制。

4.控制论方法

控制论是一门具有方法论特点的系统科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信息方法、功能模拟方法、黑箱方法、白箱方法等。信息方法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信息流来把握事物规律的方法。功能模拟法是用功能模型来模仿客体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所谓功能模型就是只以功能行为是否相似为基础而建立的模型。黑箱方法指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认识系统功能的研究方法,是探索复杂大系统的重要工具。所谓黑箱是指那些不能打开箱盖,又不能从外部观察内部状态的系统。白箱方法是通过黑箱方法等认识了系统的内部结构后,按一定的关系式表达出来,形成“白箱网络”,通过它对系统进行再认识,或者利用这种“白箱网络”去控制系统以后的行为或预测系统未来行为的研究方法。白箱则指具有已知结构的物体。

(二)国库管理相关理论

1.国库管理

国库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预算授权管理。总体上看,预算授权管理包括预算的分配、预算指标的控制和管理、预算的转移以及预算的追加四个部分。(2)承诺管理。承诺管理用权责制或者修正的权责制会计核算基础更加精确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及运营状况。(3)收入管理。收入管理重在财政资金的筹集,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等。(4)采购管理。采购管理在既定的标准和正当程序范围内以富有竞争力的价格及时获得合适的、质量高的商品和服务。(5)支出管理。支出管理重在财政资金的支付,包括商品和服务支出、工资支出等。(6)现金管理。现金管理目的在于提高国库现金管理绩效,降低管理成本。与承诺管理、收支管理、债务管理相关联。(7)债务和援助管理。债务和援助管理包括债务的记录、捐赠收入管理、贷款收入管理、发行公债等。

2.国库管理周期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多个国家国库管理流程所作的分析来看,国库管理一般包括以下管理周期,如图1所示:

此图包含一个年度完整的国库管理周期,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周期:

(1)国库管理周期(即预算执行周期)。包含图中步骤1至步骤6。此周期描述了预算执行的管理内容及各环节的关系。图中步骤1至步骤2反映了支出不超越批准的拨款限额,资金支出控制在国库支付命令的数额之内的控制;步骤2至步骤4以及步骤4至步骤5分别体现了支付管理控制和债务管理控制两个周期。这两个周期的结合点是现金管理,可实现政府收支管理、债务管理与现金管理的联动。图中步骤6至步骤1的反向箭头反映了对当年预算执行情况的纠偏。

(2)支付管理周期。包含图中步骤2至步骤4。此周期描述了从承诺资金到现金管理各环节的关系。图中步骤2至步骤3体现了承诺资金的支付控制。步骤4至步骤2的反向箭头反映了国库收付管理与现金管理的互动关系,如国库可能出于流动性资金约束(如收入短缺情况)的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对承付款项采取限制。

(3)债务管理周期。包含图中步骤4至步骤5。此周期描述了债务及捐赠管理与现金管理的关系。图中步骤5至步骤4的反向箭头,表明现金管理与债务管理之间的协调关系,如国库可能出于流动性资金需求的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债务进行融资。

此外,当支出管理不正常时,图中还可能形成步骤4到步骤3的反向箭头,即拒付应付款,以实现国库对不正常支出的控制。

二、从控制论角度分析国库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和闭环控制回路是使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系统的前提。用控制论的理论分析,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和闭环控制回路。

(一)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性

国库管理信息系统是推进国库各项改革,支持现代国库管理职能的重要技术支撑,包含多个子系统。我国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借鉴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系统结构模型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相应调整,相关系统尚按规划分步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从控制论角度分析,国库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大系统,各子系统分工协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也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处于有机联系中。

该图展示了国库管理相关系统的结构,表明了系统整体和子系统之间以及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

从国库管理功能角度看,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1)预算授权管理系统,对下达给各支出机构、支出单位的预算授权进行管理,作为支付过程的控制依据。(2)支付管理系统,依据预算授权管理用款计划、支付申请及付款等。(3)总账系统,包括总分类账、日记账等,可完整纪录国库单一账户中每一笔支付资金的详细信息。(4)现金管理系统,对国库现金进行实时管理,实现与支付管理、收入管理、国债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共享。(5)收入管理系统,管理税收、非税收入,实现与支付管理、现金管理、宏观经济预测等系统的信息共享。(6)国债管理系统,提供国债发行计划、国债发行及清偿管理、国债风险评估、国债经济效益分析等功能,并实现与支付管理、现金管理、宏观经济预测等系统的信息共享。(7)政府采购管理系统,与政府采购预算、采购订单相衔接,与支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8)资产管理系统,建立固定资产总分类账,支持固定资产添置、折旧、重估、报废等管理工作。同时,国库管理系统与外部独立的相关系统相互交换信息,如支持征收、管理各类税收以及非税收入的系统,为国库管理系统提供各类收入信息;支持支出机构人事管理的系统,为国库管理系统提供发放工资的人员信息等。

从职能角度看,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主要包含:(1)财政部分,对预算执行过程、资产和负债的管理等做出决策并进行相应管理等。(2)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部分,具体办理国家财政资金的收付和支出,与财政系统交换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支付及收入报告等信息,提供金融服务。(3)支出部门部分,对本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管理,与财政系统协同管理预算执行过程等。同时,国库管理系统与外部税务、海关等独立的相关系统相互交换信息,协同工作。

(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闭环控制回路

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行为表现为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功能处理过程,反映了国库管理的各项内容,如预算授权管理、支付管理、收入管理等。

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表现为系统功能处理过程的目标值,即以信息表示的国库管理的各项要求,如资金支出要求控制在国库支付命令的数额之内等。

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方式实现了国库管理周期。从控制论角度分析,国库管理周期是一个闭环控制回路。如前所述,图1中,步骤1至步骤6描述了预算执行的管理内容及各环节的关系,步骤6至步骤1的反向箭头形成了国库管理周期的反馈回路。同理,步骤4至步骤2及步骤5至步骤4的反向箭头分别形成了支付管理周期、债务管理周期的反馈回路。反馈回路使国库管理周期具有检查、纠正预算执行偏差的能力,保证了这个有机整体的稳定性。国库管理周期中的各个环节对应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中相应的子系统,如预算授权管理环节对应用款计划管理系统,支付及收入环节分别对应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人民银行系统(国库单一账户)、商业银行系统等。系统及子系统通过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实现了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闭环控制回路。

三、控制论的方法论在我国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控制论的研究思想和科研方法为我们进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以国库管理信息系统财政部分建设为例,控制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应用:

(一)信息方法

按照规划,总账子系统是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综合了与预算、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的各类信息。账目分类(即会计科目表,COA)结构是总账系统的核心信息,其获取、传递、加工处理、输出、反馈等处理过程反映了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中核心信息流的调整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荐,原则上,账目分类结构应融合以下几项因素:资金、计划、组织和支出单位、项目、支出分类。计划应该能够鉴别各项计划因素以及下至各基层计划决策单位的补充因素。组织应该能够鉴别预算和成本中心。支出分类应该同时为行政和经济分类服务,并各自分成类别以达到控制的目的。账目分类结构还应该与用于产生国家会计账户或政府统计数据的经济分类规范相一致。

由于账目分类结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001年系统建设伊始,我们即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使用信息方法对财政部内系统的账目分类结构进行了分析、设计。此后,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又运用该方法对系统的账目分类结构进行了调整,根据管理要求增加了信息项,确保了总账系统的信息完整性、控制完整性和可扩展性。通过账目分类信息在国库管理周期各个环节的流动,可以对系统行为进行多目标的控制,如通过资金性质、单位、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等信息的判断,可以实现预算执行与预算授权是否一致的分析并进行相应调整;通过在付款阶段对银行分类进行判断,可以控制资金的去向等。

(二)黑箱方法

黑箱方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应用:

一是协助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国库单一账户)、商业银行系统的建设方面。人民银行系统(国库单一账户)、商业银行系统对财政端系统而言是一个个“黑箱”,我们主要通过对这些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进行研究,对相关系统建设提出改进意见。2004年,通过使用黑箱方法进行指导,财政端系统与人民银行系统(国库单一账户)实现了信息交换的全电子化处理,与商业银行实现了支付业务的全网络化处理。2008年,黑箱方法又在指导地方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软件(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部分)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使用成熟系统方面。2001年,我们采用了资源管理系统搭建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基本框架。由于采用的是成熟的系统,我们主要运用黑箱方法指导了系统的建设。具体做法是,应用已有系统,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进行改造,建立符合我国国库管理要求的资金支付和账务处理的核心支付流程。黑箱方法的运用,大大节省了系统建设时间,实现系统当年正式上线运行的目标。而从多个国家的实施经验看,若从头设计、建设并实施相关系统,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

(三)白箱方法

随着我们对国库管理信息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库改革的深化对系统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2004年系统改造中,我们广泛应用了白箱方法,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是用白箱方法指导系统行为的实现。以支付管理子系统为例,我们首先通过账目分类结构中相应的子分类信息对支付资金进行剖析,形成了系统行为的“白箱网络”,以此指导系统中各种具体行为的设计、实现,如从资金性质看,支付资金包含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外资金等,系统可按此区分不同的资金支付交易、审批流程、操作权限等;从支付方式看,支付资金分为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等方式,系统按此设计不同的支付流程等。

二是用白箱方法指导反馈――矫正的实现。负反馈回路可分解为反馈――矫正行为。以支付管理子系统为例,由于资金承诺和债务承诺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支付管理的负反馈回路主要表现为用款计划数额――可用资金数额――支付资金数额之间的反馈――矫正行为,即保证“用款计划数额=可用资金数额+支付资金数额”恒等式的成立。

回顾几年的系统建设历程,我们认为,用控制论方法指导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力地支撑了国库改革的深入开展。系统建设按照国库改革目标分步推进,为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提升国库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开展对与控制论相关的信息论、系统论等系统科学的研究,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系统建设,力图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总结经验和规律,以更科学、更熟练的方法指导系统建设工作,为今后统筹安排系统建设,科学地进行分步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翟钢.现代国库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2006.

[2]Ali Hashim, Bill Allan. 国库参考模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4]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