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文关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多元化的社会,因此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这就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走下“神坛”,由课堂的灌输者、领导者、训练者变为课堂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以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师生应一起审美、品美、赏美、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哲学精神、人文关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独立体验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增加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甚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也只有这中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理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体理解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读者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打破标准答案“一元化”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如在教学中多采用对比性教学,换位思考法和历史再现法等。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中人文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
三、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
让课堂充满诗意,就是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一言蔽之,让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激情飞扬的情感磁场,就会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生活悲剧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在这部分我和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朗读,当读到“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时,音乐《懂你》缓缓响起,学生的眼中噙满泪水……。在音乐结束后,我问大家读懂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他们对母爱的诠释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人也就是读自己。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发自内心,难以忘怀。诗歌,是美神的种子,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审美空间。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要求从不同的音乐中体味不同的意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美,在播放《春江花月夜》时,深情朗读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在诗意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在异度的审美空间飞翔。
诗歌,是灵感的造化,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想象的飞越,就会有创造的火花,如古诗赏读课,可以引导学生为诗配画、配乐、编配美丽故事,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有激情的燃烧,有审美的空间,有想象的飞跃,有创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四、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之可悲,不仅在不知感动,更在感动之后无所适从。因此,在学生感动之后再重锤敲击,将感动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教授《我与地坛》为例,在师生声泪俱下的阅读后,给学生提出下面问题:“作者把他用全部生命力感悟到的宝贵的东西传达给我们,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请谈谈你阅读全文后获得最深的感悟:“生命是不朽的”“当困难到来的时候,你别无选择”“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家”“人生的过程此结果更富有意味,这是人对自身、对有限的根本上超脱”等。
教师的工作以德为先。一个在品德上被学生轻视的教师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许多师范学校都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纯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品德、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文关怀的核心源泉,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师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以其个人魅力和道德情操无形地激励和引导着学生。这一点,对于教授人文课程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尤其重要。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基本观念。同时,应该具备专业精神,即以敬业为支撑的对教师工作持久、旺盛的热情,对所教授的科目真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在教学活动中,有自我实现的体验和快乐。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才能塑造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怀的基础是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具备这种素质的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重视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教师必须要善于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个体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不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课堂氛围中的师生关系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对学生人格培养和人文情怀塑造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构建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情绪化、感情化色彩,对喜欢的教师、喜欢学的课程,能够更投入地听讲。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一方面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充分表达出一种对学生无条件的关心、保护和同理心。在高校中,具备这种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追捧的,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在学生中口口相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取得了学生的情感信任,这种信任会帮助师生之间建立彼此深为信赖的人际关系,使情感教育巨大的能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二、结合课程,多角度、全方位贯彻人文关怀
首先,课堂上,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特质,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感染力。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形、静止的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传达信息,以其丰富性和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播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任务,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积极使用多媒体,以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生活场景等生动地再现文本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精神之美,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容纳人文内涵提供助力。比如,讲《论语》时,可以用水墨画展示孔子形象,用篆刻等各种字体展示文章内容,用孔庙、孔府的图片和视频等激起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效果会好得多。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通过播放月夜春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由此同诗人遐思冥想,与诗人一道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理解诗人“哀而不伤”的人生情怀,再现当初盛唐诗坛的灿烂光华,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进一步理解诗之旨趣,使大学语文成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的关怀课程。其次,充分利用课间和课后的时间。课堂并不仅仅局限在上课时间的教室内。课间、课后时间都是课堂的延伸。在课间休息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多与学生聊天,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同理心听取他们的疾苦,对意志消沉的学生多鼓励多赞扬,将一些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上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终结,课后也同样是课堂的延伸。课堂上教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或者主动与教师沟通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在课后与他们保持联系,可以请学生到自己的家做客、谈心等等,帮助他们理清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与学生线上交流,及时对学生的困惑加以指导。这些虽然并不一定是教师必然的本分,但是如果教师能认真去做,学生会受益匪浅。第三,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与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如,组织读书会、图书漂流、国学讲座等积极向上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和交往的需要,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第四,指导学生锻炼交往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的发展与塑造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健全的人格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扩大良往面,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把自己融入社会,从而对自己的人格成长偏误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方面,“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有一套非常好的教材:《YTL青少年生活教育课程系列丛书》,一共有以下几本:《自我形象——他人眼中我为谁?》《应对冲突——如何解决冲突》《男孩女孩——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学会生活学会爱》《人际交往——友谊,我与他人的关系》《预备婚姻——是爱,还是别的什么》。
三、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
利用柏拉图分析法分析50例患儿的调查问卷,通过咨询临床护理管理、护理教学专家,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将影响出院随访满意度的不良因素列出,然后按数据依次序排列,出现次数最多的要因居首,最少的居末,以百分比显示每一个要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传统随访方法病人不满意的根源在于未以人为本尊重、爱护病人,未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随访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2改进后实施方法
运用人文关怀式随访方法,选调熟知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强、资历深的护理人员作为出院随访的负责人,在随访前对随访护理人员进行疾病、化疗方案、人文关怀、沟通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然后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制作随访调查表,依据患儿情况在患儿出院7d内用电话随访的形式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患儿再次入院维持治疗时由专人运用制定的调查表对患儿家长就治疗依从性、焦虑情绪、对护理随访工作满意度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不同随访方式护理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1)3.2不同随访方式家长焦虑程度比较(见表2)3.3不同随访方式患儿家长对护理随访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见表3)
4讨论
通过对传统出院随访方式进行调查,运用柏拉图分析其作用缺失原因显示,主要问题存在于服务态度、病人关爱、满足需求及护理知识几个方面,病人普遍对传统随访形式不满意,无针对性,随访大多是问候,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随访人员由于长期以来工作模式的影响对出院随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随访工作没有标准的流程遵循,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鉴于以上情况,我科针对出院随访工作做了进一步改进,即在出院随访中注入人文关怀理论。表1~表3结果显示:在出院随访工作中持续运用人文关怀在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儿家长焦虑情绪、提高病人及家长的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我科自2011年被评选为第一批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病房后,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护士的关怀能力。何娇等[7]调查显示,创建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病房前后护士关怀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