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1篇

以上研究成果涉及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创业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创业教育等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层面,鲜有涉及具体操作及实证性调查研究,对目前最具创业价值的移动网络领域也未有谈及。

二、我国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现状

和传统创业行为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年龄上,年轻化是重要特征。从世界各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经历能够发现,在功能层面上,互联网的每一个层级都存在许多的创业空间与创业机会。无论在哪一个层级上,都有不同国家大学生参与创业的身影与痕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开拓性地创造了今天的互联网世界。2013年中国整体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3.8亿部,同比增长5%;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亿部,同比增长44%。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刚进社会的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是一个很好机会,自主创业已成为时下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他们通过大学时代积累的人际关系以及掌握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小额成本,开设移动网络销售。自1999年四川大学学生王汝聪创办了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网络创业的大学生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10年来选择网络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借助移动网络创业已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的整体特点:创业主体泛化,从精英向普通学生延伸,创业呈现多元化趋势,移动电子商务开店日益盛行,LBS等新兴网络服务备受推崇,被动型和生存型创业为主转变为主动型和机会型创业,创业环境逐渐宽松,网络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创业的区域分布尚不均衡。

三、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目前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手机APP开发等高科技领域创业

身处高新科技前沿阵地的大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校园外卖”、“超级课程表”等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就得益于创业者的技术优势。优势:依靠技术及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团体如果有一些好点子,可以尝试做一两款产品投石问路,与一些企业合作,利用已经成熟的渠道、平台和资源去推广产品,可以看作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更快熟悉行业、获取资源和竞争力的捷径。

(2)智力服务领域

目前主要有利用移动社交提供咨询服务等,他们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提供了另外一条创业通道。

(3)移动电子商务

其最大优势是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只要拥有一台笔记本,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台pad,可以通过它们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获得你所需要的商业信息。尤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智能手机,这就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手机app客户端各种功能齐全,比如滴滴打车,手机淘宝,校园外卖等等,根据不同的用户定制了不同的服务,快速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微信的兴起带动了电子微商的发展。这种潜伏于微信的电商,免去繁琐的交易流程,直接与卖家一对一交流,买卖意向达成后立即送货上门,同城内更是几小时便可到达。其实,不管是微商、淘宝商或是实体店商,在消费者眼中,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他们更看重的是服务态度和诚信的问题。微信网友“骑猪FLY原子”说:“其实关于主动要求朋友转发自己产品广告,不如踏踏实实做,做得好了自然有人会诚心推荐。”他还建议,如果要扩大知名度和便于查找,微商们可以建立“公众号”,平时适当送点小礼物、弄点小抽奖活动也是能吸引更多人的。“不管是实体买卖还是网络买卖,服务态度绝对是最重要的。”这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无疑又提供了一条创业途径。

(4)其他各种移动网络营销方式

优势:无线世界,无限遐想。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244

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信息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网络将成为越来越多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网络文化的发展既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如何才能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创建营运而生。

一、建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意义

如何让文化在不断融合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汇入主流文化,吸其精华占领制高点,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校园文化体系。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应运而生,利用新平台、新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下创建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1.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

面对发展快速的网络时代以及新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后,互联网信息庞杂,其中良莠不齐、流言蜚语等充斥网络,网络文化在很多方面侵蚀着校园主流文化。目前绝大部分在校的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思考辨别能力,当被动接受的信息量大到应接不暇不从筛选时,自然会导致认识混乱,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关于网络犯罪、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2.网络开辟育人新环境

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大量的信息监管难、来源广,因此新媒体产生的网络问题日益严重,增加了高校的社会责任。从高校内部来讲,网络使高校的教育空间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开放到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为终端连接网络,从而与教育工作者更好的互动,接受的知识也更丰富更生动,因此如何有效管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基础和重点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的教育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图文并茂,实现了大学生多种感官形式并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随着校园网硬件设施、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建立“新闻网”“创业就业网站”“网络论坛”为工作重点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是一项新的突破。

1.建设基础

如今,各高校都开始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硬件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很大支持。硬件设施上的建设对整个校园网络文化来说的必定是基础工程。学校网络的使用不单单拥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更多的已经走进了办公室、宿舍、课堂、图书馆等场所,学生宿舍可以无线上网,可以说为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为师生获取教育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硬件基础。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除了基础硬件建设外,还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网络业务能力强、熟悉师生特别是学生思想动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队伍。

2.建设重点

(1)新闻网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时空。工作室创建期间,学校通过建立健全新闻网主旋律宣传思想教育体系,建设以学校新闻网为核心,以办公信息系统为纽带,以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信息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为分支的,涵盖学校各部分工作的主体网站体系,使校园网(论坛、人人网、微博)成为学校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沟通的主体网络平台。形成以校园网主页为一体,校园特色网站为两翼,各部门、各院(系)创办的网页为基础、多个站点为补充的新闻网思想教育综合体系,汇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网文化。(2)创业就业网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多年来,各个学校都开始重视创业就业教育,通过建立创业就业网站,完善网络文化工作室功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在文化工作室创建过程中,开通创业教育网,及时各项创业教育工作通知、公布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宣传创业教育学生典型,邀请优秀大学生创业典型到校举办报告会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创业典型案例的宣传,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网站,大量公布各类就业招聘信息的同时切实加强对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的审核把关,严防虚假招聘信息。可以说工作室的创建,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网络论坛畅通。学校努力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研究工作,利用校园网、论坛、人人网、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针对网络舆情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及时进行调查研究,为学院和辅导员网络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便利。充分发挥网络学生自创论坛的传播、舆论导向和辐射作用。注重从论坛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的网上评论员队伍,搜集整理论坛舆论动向,通过论坛及时回应师生关切的热点问题。有效引导舆论方向,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从而加强与师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

[2]张存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

[3]胡晶晶,苏国红.新媒体条件下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3篇

“知人论世”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研究的重要原则与方法,强调在进行文学批评或研究时注重对文学活动中“人”与“世”的详细考证、综合分析。正如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2](p232)也就是说,谈论文学人物或作品,不但要吟咏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而且要“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3](p37)。譬如,在传统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需要在一堆堆文集、书信、笔记、族谱、年表、方志、史传等文献中搜剔耙梳,直到对所论文人的生平与交游、所述时代的经济与制度等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才可下笔言事或论理。正是在扎实的“考”与“据”过程中,研究者才得以深切地进入并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从而使其研究中的所述所论做到有凭有据,辞理确凿。因此,以“知人论世”为鉴,扎实、详细、系统地进行一些有关网络文学作者与网络文学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发掘与探究,对推动网络文学本土化研究的进程与深度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有助于为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打下坚实的立论基础。

一、“知人”与网络文学作者研究

(一)网络文学作者的生活与交际情况

“知人论世”的研究十分注重创作者师承、交游、唱和等情况,分析这些交往活动可能会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首先,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文学起源于电子邮件、BBS、新闻组、聊天室等社交性网络功能,因此,同一论坛或同一网站内的网络文学作者更容易形成网上“邻居”关系,通过网络互动进行彼此间情趣、观点、评价等方面的切磋,从而影响其创作思路或取向。如,网络文学发展早期,常被提及的北美网络文学作者方舟子、图雅、鸣鸿、散宜生、莲波等大都活跃在ACT新闻组,他们时常会对彼此的写作进行阅读、点评或回应,为各自的网络创作提供意见。其次,同一文类或同一类型题材的网络文学作者更容易进行深层的写作经验交流,如擅长奇幻类写作的今何在、江南、多事、大角等人,曾合作进行“九州”系列的架构设定与小说创作。这些交流活动有时会通过专门的社交媒体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如月关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及,他们几个历史类网络小说的作者建有一个QQ群,常会在群里进行一些题材选取、人物设定、情节设计等方面的讨论。而且,网络文学作者间的互动关系有时也会向线下交往或现实合作的方向发展,一部分作者可能会因“志趣相投”而“私交甚笃”;另一部分则可能在网站公司或作家协会等组织力量的介入下,举行一些线下集体活动,为网络文学作者们在现实中的结识与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网络文学作者高楼大厦曾坦露,有些朋友“写作卡壳的话会经常给我打电话,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给他们完成接下来十几万的剧情”;在合伙租赁的办公室中,“几个小伙伴一块写,我写我的,他们写他们的。然后没事大家聊一聊,可以激发一下灵感”;“我们四五个作者每过一两个月,大家凑到一起,然后把电脑‘啪’打开,坐在那儿看,看完之后说。这个可能一年有个三四次”,以“开诚布公”地交流创作经验[4](p3-46)。

网络文学的创作普遍是在“匿名”状态下进行的,但是部分网络文学作者的生活经验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也渐趋公开化,如作者风凌天下在部队当兵的经历、徐公子胜治在多家证券投资与咨询机构任职的经历、尾鱼背包遍走大江南北的经历等,在众多媒体访谈或个人言谈中都有所披露,显现出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对各自创作风格的强烈影响。在生活经验之外,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学作者们可汲取的创作资源往往是丰富多样的,且不论电影、动漫、游戏、新闻等多种文化因素的潜在影响,单就文学方面而言,网络文学作者所阅读、所接收的某种文学资源,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他们的审美取向,如作者猫腻曾在个人公众号中提及,阅读金庸小说“对我的审美、历史观产生过极其巨大的影响,并在某些方面一直延续至今,至于文学技术、情节构置这些东西,那就更不用说了,一直都是我看着的前方那座山”[5]。网络文学作者冰临神下曾长期担任某报纸社会新闻版块的编辑人员,充当着一种社会“观察者”角色,他的“作品中体现了非同一般的洞察力”[6]。对于网络文学女作者吱吱来说,“古龙的小说对她的影响最大,特别是他故事里那种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物描写”[7],而“文艺男青年”式的父亲、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对《红楼梦》的喜爱,也有助于她《九重紫》《庶女攻略》等古言小说系列的创作……可见,网络文学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学素养,以及网络文学作者群体间的交流、切磋等活动可能为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变化,是需要网络文学研究者结合作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挖掘与分析的。

(二)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状态或过程

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萧纲言“文章且须放荡”,《新唐书》载“李邕代撰官折受筹银巨万,据此为豪富者”,出于不同的创作理念或不同的写作目的,文人笔下的文章面貌也不尽相同。考察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动因,如果说早期(2000年前后)的网络文学作者多以无功利的自由创作为主,那么当前写作者们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动因则是复杂多样的:有的仍是出于业余兴趣爱好,坚持自由写作;有的仅是因稿费吸引,为了挣钱而入行;有的则可能秉持着严肃文学的创作信念,希望在网络里开拓一块理想的文学空间;还有的则可能是多种创作动因并存或交替。如一位网络文学女作者在笔者的访问中谈到,她起初因为个人兴趣在某网站写小说,后来因写作时间与工作时间常相抵牾,于是在网络写作所带来的收入日渐增长的情况下,便由业余写作改为全职写作,写作方式也由以前随写随发的自由状态改为保持每日更新几千字的“定额”状态,有时还会同时进行两本书的写作,在不同的人物故事与情节脉络中来回“切换”;在这种高强度的时间与字数规定下,她就无法全面顾及写作中某些细枝末节的字词问题,也必须更切实地考虑到读者对象的阅读偏好与付费意愿,一本书的点击、订阅、评论等数据情况往往会影响到她的写作心情或写作状态,也会成为诱发她重新梳理或调整写作思路或写作方向的因素之一,并且她偶尔也会根据网站编辑人员的要求或建议而追随某个网文创作潮流或热点题材,有计划地思考下一本书的人物设定和类型选取等问题。个别“大神”级网络文学作者在商业文学网站连载长篇小说之外,有时也会在个人公众号或微博上进行一些非商业性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如,网络文学作者丁墨就其微信公众号上依个人兴趣创作了《江河有时尽》《遇榕》《昨夜瓜子香》《住在地下的人》《禁欲芳邻》《相随》等中短篇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主角人物的身份选取与形象设定、故事情节的走向与结局等,与她在商业网站创作的言情长篇系列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发展,一方面,有些网络小说的原著作者直接参与剧本的改编工作,另一方面,为迎合影视改编的需求,影视化因素也渗入到部分网络文学作者创作的原始构思中,甚至出现一些“定制”向的网络小说创作。如,曾参与了一段时间的编剧工作后,作者月关在讲述新书《逍遥游》中有关“宙轮”等情节设定的原因时透露,它的架构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后期影视改编的难易问题与拍摄画面的呈现效果;作者唐家三少《神澜奇域·无双珠》借助爱奇艺文学与爱奇艺视频平台,在创作过程中同时启动小说IP全产业链开发活动,使文学创作与影视制作进一步地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因此,研究者在整体考察或细致分析某些网络文学作品时,应该适当探究一下该作者的不同创作动因、创作状态等情况,及这些情况可能对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作品风格带来的影响。

可以说,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连载小说的创作进程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开放的。网络文学作者往往会在小说正式连载前,通过社交媒体开文公告,透露新文的人设、类型、文风、情节或创作的主要构想等信息;连载过程中,作者时常也会在连载章节的末尾或个人社交媒体上记录一些写文的感悟、查阅的资料、更新的进度等情况,或者对读者阅读时留下的某些评论意见加以回应、说明等;连载完成后,还会不定期地在文学网站、社交平台、实体书序言等地方发表有关某作品创作过程、创作感受之类的文字。这些正文文本外的文字记录,对于更好地了解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如,网络文学作者希行在小说《君九龄》的连载过程中,于文前、文中、文末等位置写有《写在新文前》《写在上架前》《单个张》《总个结》《插个话》《给大家问一声晚安》《关于顾先生的几句碎语》等章节文字,既介绍有关《君九龄》创作前后有关小说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的问题,还记载了个人创作心情、小说更新状态、网站月票竞争等事情,如“感谢猫腻,有三个转折点我写的时候有问题,是他及时的指出我做了修改,否则这本书的情节将大打折扣,嗯,但还是有一个情节我不满意,很多读者作者也对我提过那里写得不好,这是因为那时候猫腻太忙了没有看那段,所以,摊手,只能怪他了”,便交代了创作过程中与猫腻进行情节探讨的大致情况[8]。再以丁墨、酒小七、随侯珠三位网络文学女作者为例,她们既是网络上又是现实中的好友,经常在微博上为彼此的作品宣传、互动,她们的粉丝也存在一些交叉重合的群体。丁墨在创作娱乐圈文《挚野》的过程中,曾邀请随侯珠填写文中的歌词《无鳞鱼》,随侯珠小说《照见星星的她》女主角汤贝贝在《挚野》中“友情客串”了导演“汤三哥”一角[9];随侯珠曾将生活中的一段见闻提供给酒小七,酒小七随后将这段见闻写成了其小说《冰糖炖雪梨》中的一个情节[10]。可见,相对于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创作神秘感而言,以网络连载小说为主要代表的网络文学创作大都呈现为一种“有迹可循”的动态过程,也正因如此,必要的“追文”“追更”阅读体验,尤其是在原载网站进行正版阅读,对读者评论与作者回复进行拓展阅读,对更全面、更真切地了解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创过程及文本的生成过程有着重要作用,研究者若单以网络小说连载完成后的TXT文本或纸质文本为研究对象,其实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

(三)网络文学作者的身份与观念变化

文学创作者生活经历或身份地位的变化也会对其不同人生阶段的文学创作内容或创作风格造成影响,需要研究者加以关注、考察。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在商业资本与官方政策的介入、推动下,网络文学作者的生存境遇在短暂的时段内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现了文化身份与经济身份、政治身份的角色融合。首先从整体上看,早期在网络上发表文字的多是擅用网络技术的、具有理工类知识背景的人群,他们将网上码字当作一种业余爱好,以业余的身份随性抒写;随后,商业网站举办的文学大赛以及部分图书出版社的出版活动渐趋频繁,推动了一批业余网络写作者的成名及其向专职网络写作从业者的转化;而商业文学网站在线付费阅读与稿酬分成制度的确立与推广,又进一步为网络文学的职业写作者提供了生存保障及财富机遇;在网络文学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且以“作家富豪榜”为代表的媒体大肆宣扬下,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血红、我吃西红柿、辰东等知名网络文学作者凭借巨额的版权收入,俨然成了新一种靠网络文学写作而造就财富神话的代表性人物,部分网络文学作者在其固有的写作者身份之外还兼具了“富豪”或“创业者”角色。其次,随着各级作协对网络文学作者的接纳与各地网络作家协会的纷纷成立,一大批网络写作者被以“网络作家”的称谓由“官方组织”予以确立、认可,纳入“新文艺群体”的范畴之内,“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11];其中一部分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文学作者还担任了官方组织中的(副)主席、(副)会长、(副)主任等职务,频繁出席各种由官方机构举办的交流活动、教育培训或政治会议等。当前,在网上检索某些“大神”级别的网络文学作者可以发现,他们名目繁多的“头衔”“荣誉”中混杂着文化、经济、政治的角色符号。以唐家三少为例,有关其身份的介绍就包括:毕业于上海社科院高级作家研修专业,硕士学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协网络创作委员会主任,北京作协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网络作协名誉主席,四个一批人才,著名网络作家,素有“网文之王”称号;担任浙江省网络作家村村长、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蝉联第7~11届网络作家富豪榜榜首,两次入选福布斯名人榜,第2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12]等。在这种趋势下,部分网络文学作者在关注经济收入之外,也愈来愈重视自己的网络创作可能带来的文化影响及社会效益,如作者血红曾在一次由中国作协举办的网络作家调研座谈会上表示,“我们30多岁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人生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年纪大了,以后的精力、身体状况跟不上,可能跟不上写作数量的要求了”“尽量写符合当代时代精神、符合潮流和主旋律的作品,更好地发挥我们个人的价值和作品价值”[13];当选为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后,血红又在一次网络作家研修班中谈到,“尊重历史,以虔诚之心进行美好的艺术加工,而不是浮夸的扭曲和戏弄,这是我们写书人的义务,也是我们写书人的良心”[14],显示出作者对网络文学创作政治正确性的认知与强调。可以说网络文学虽然只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在这二十余年中,网络文学写作者们从业余转为专职,从屏幕后走向公众前,从“”变成“作家”,从“小透明”变成“大神”,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他们整体或个体的身份地位已越趋复杂,职业化、明星化、经济化、政治化等特点杂糅在一起,这些动态的变化条件与复杂的身份因素对其网络文学创作的趋向或转型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如何具体反映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文本形成中,则有待研究者结合该作者某一创作阶段的身份与心态变化详细地予以考察。

二、“论世”与网络文学外部环境问题研究

文学与人“世”相依存,恰如文人游宦之于大赋兴起,汉末纷争之于魏晋风度,开科取士之于唐诗盛行,中兴愿望之于古文运动,宴会酒令之于宋词渐兴,勾栏瓦肆之于戏曲流行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学内部的更迭或变革往往与文学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环境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发生、发展、转型亦是如此。

(一)网络文学与资本运营活动

囿于实践经验的缺乏与行业壁垒的局限,研究者对于资本在网络文学行业的运营情况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1999年网易公司举办的中国网络文学大赛为例,研究者多注意到本次大赛在大陆网络文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但是对于当时工作中心由广州向北京转移的网易公司来说,选择以“网络文学大赛”作为大型宣传策略的原因,以及本次大赛策划人员、执行流程、规则设定、评委邀约、媒体合作等详细情况的“内幕”却缺少必要的挖掘与分析,“含糊”了1999年网络文学在大陆骤兴背后偶然性与必然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再如,由读写网、起点中文网等商业文学网站尝试并逐步确立的网络文学付费阅读制度奠定了网络文学商业化写作与发展的主要模式,已是大部分研究者的一个共识,然而对于这些商业文学网站的具体运作或运营情况,如大到某一网站的兴衰变革、融资合作、发展规划、运营措施等问题,小到网站内部的薪酬体系、作者签约、网页设计、人员流动、日常工作等细节,研究者们还存在很大的认知欠缺。另外,学者也多注意到火热的“IP”大潮影响着网络文学当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关文学网站或文学平台都积极地向影视、动漫或游戏公司推销己方的各类作品,然而学者所注意到的大都只是资本商收购与改编后所呈现的结果,对不同资本间合谋与运作的前因、过程,如某家影视、动漫或游戏公司决定选择投资某一部作品的缘故,即具体的衡量标准、估价要素、效益预期等细节,往往不得而知。虽然表面上看这些资本内部的行业问题有些偏离网络文学研究的主题,但实际上,这些资本行为会经过一连串的“蝴蝶效应”给网络文学界带来一系列的发展变革。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之一林庭锋曾介绍:2003年起点中文网网站系统第二版改良版的产生了良好效果,“此版本的框架概念和设计理念不断地被其他文学网站借鉴和模仿,以至于到了2005年以后,超过80%的文学网站界面都和起点中文网雷同”[15];与之相比,同时期幻剑书盟网站的作品收录原则2.1版系统,因“其中掺杂了过多个人审美倾向,一切偏向传统的武侠、奇幻,在执行上相关人士对于新兴类别又存在歧视,直接导致了大批作品的流失。正是因为这个制度,以血红为首的一批作者被幻剑书盟驱逐,大量的作者转投起点中文网。血红在转站起点中文网后,迅速又带动起了一波人气高潮,使得起点迅速超越幻剑书盟”[15]。因此,可以说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发展与各类资本商,尤其是部分网站商、出版商、游戏商、影视商等巨头企业的投资与运营的策略、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者们对资本“内行”的细节多一点了解,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分析也会更全面一些。

(二)网络文学与官方管理政策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是在中国特定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下进行的,2009年与2014年通常被视为官方管理部门开始或加强对网络文学引导、治理的重要时间点[16],引起学者对当前网络文学“场域”中有关“体制规范”[17](p22-28)“综合治理”[18]等问题的探讨。不过,官方部门对网络文学的管理行为并非突如其来或一蹴而成的,研究者可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范围了解官方部门在信息技术、青年教育、文化事业、意识形态等各领域管理进程中与网络文学发展相互影响或相互关联的工作,及其在各类工作中所形成的管理思路或所积累的管理经验等;同时也应从更系统、更具体的视角梳理官方部门对网络文学发展进行介入活动的前期铺垫、工作进展、政策变革等情况,及其不同管理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效果。比如,从宏观角度上说,且不论在大陆网络文学产生前后,国家大力扶持各地“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不断推进文化体制与文化市场改革,实行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与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工程等政策给网络文学发展所铺就的行业与人才的温床;单以近些年各级作协组织对网络文学作者的接纳为例,如前文所提到的,网络文学作者的身份转变就与官方管理政策的变化紧密相连:2008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作协七届三次全委会将“重视和关心青年作家和网络作家”列入工作要点[19],随后,北京作协吸收网络文学作者入会,中国作协指导下的“网络十年盘点活动”召开,湖北作协修改入会细则以确立网络作者的入会标准,广东作协与海南作协率先增设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这一系列的作协行动直接促进了“网络”向“网络作家”的身份转变;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p104),随后,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确立“加强对网络作家的引导”“推动筹建网络作家协会”等工作任务[21],北京市成立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浙江省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网络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分别派出七个调研组奔赴全国各地开展针对网络文学与网络作者整体状况的调研活动,大大增进了网络文学作者与各级作协组织的密切联系;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的情况下,“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11],随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文联或作协相继开展学习文艺座谈会讲话活动,并纷纷组织各级网络作家协会的筹建与成立活动,使“网络作家”转变为“新文艺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上看,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办公室就网络文学领域所展开的系列整治活动为例,其中,办公室小组的工作部署、审查标准、处理力度等情况,以及各项活动或政策的执行如何影响到网络文学市场格局、写作潮流的变革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梳理,如在2014年声势浩大的“净网”运动进行前后,官方部门的管理活动如何经过前期部署、案例通报、媒体宣传、网站自查、网民举报、作者改写等一系列交叉作用,慢慢转化为网络文学圈中默认的“脖子以下不能描写”的创作“标准”,又如何进一步影响到部分网络小说制造“爽感”或“快感”手段的转变,“美食文”“娱乐圈文”等“安全题材”的兴盛,“清水文”“剧情流”等创作趋势的流行,以及网络文学作者群体内的代际、风格、地位的分化与迭代等,这些内外相关的连环效应都需要研究者进行具体而微地考察与分析。因此,无论从宏观的时间轴线、政治背景等维度,还是从微观的管理手段、管理细节等层面,网络文学研究有必要更系统地辨析官方意识形态与管理政策的制定、传达、解读、转化等对网络文学发展动态造成的实际影响。

(三)网络文学与社会文化潮流

刘勰曾指出,“日韦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22](p498),“于时正始余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22](p507),即屈原、宋玉等人辞章的华艳奇特受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四处游说、诡辩的风俗影响,嵇康、阮籍等人清浅虚淡的文章格调受魏晋时期谈玄风尚的影响;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22](p511),文学的演变同样受到特定社会情态或时代风貌的浸染。就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而言,二十余年来大陆境内甚至海外国家的某些社会生活风尚、流行文化潮流等,不可避免地会被身处其中的网络文学作者所见证、亲历或吸收,进而以某种直接地或间接地方式融合进他们的网络文学创作中,形成一部部表现了或混合了世情人态、文化风习的网络文学作品与潮流。比如,在2000年前后,J.R.R.托尔金“魔戒”系列、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R.A.萨尔瓦多“黑暗精灵”系列等图书由国外向国内的传播与风行,直接影响到了早期网络文学中西式奇幻小说的创作与流传;由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由金庸作品改编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神雕仙侣》等港式影视剧作品,以及《银河英雄传说》《龙珠》《灌篮高手》《海贼王》等日本动漫作品在大陆地区的热播,深深影响到了早期“网络原创小说所推崇的‘幽默+英雄主义’的创作风格”[23]。再以网络女频文为例,从“穿越”到“重生”,从“虐恋”到“甜宠”,从“书穿”到“快穿”,从“霸道总裁”到“小奶狗”,从“傻白甜”到“大女主”等,其间题材、类型、情节、人设的复杂多变既与小说写作本身的演化有关,也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女性群体在网络文学写作取向、阅读口味上的变化,也就是说,二十余年间大陆女性的生存境况、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教育水平、情感需求、审美风尚等因素,对女频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类型模式的更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需要尽可能以较大的范围、较多样的视角关注影响网络文学创作或发展的相关社会文化事件,其中比较直接的影响事件,如某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娱乐八卦、游戏玩法、消费风尚、流行词汇等往往会经过某种加工进入到网络文学的构思或文本中;比较深层的影响事件,如社会分工、代际更迭、思维方式、审美趋向等会经过某种“变形”渗入到网络文学的“类型”“流派”“圈层”等问题中,导致网络文学不断地进行内部的创新与转型。这类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研究者在文学作品方面的细分与深读,也需要在社会生活、文化潮流等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

三、“知人论世”与网络文学本土化研究

虽然早有马季、崔宰溶、邵燕君、周志雄、夏烈、欧阳友权等学者已开始注重“入圈”式或“入场”式的网络文学研究,并在网络文学作者作品分析、发展历程评述与前沿动态观察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当前网络文学学院派研究的总体状况来看,尚不论对海量网络文学文本的细读与分析类研究,单就代表性网络作家或网络作家群体的系统性研究、网络文学“周边”环境的细致类观察、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深层”史料的筛选与梳理等方面而言,学院派研究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尚且不够,还留有很多的研究余地及空白。以“知人论世”为路径,可以促使学院派更加注重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中“外来理论”的本土化过程,以及中国网络文学本土现象的深层挖掘与系统梳理,从而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论探讨、理论创新奠定充备而坚实的学术基础。

首先,“知人论世”是网络文学研究中“外来理论”本土化的基本前提。不可否认的是,在“批评家们言必称海德格尔、言必称存在主义、言必称后现代主义、言必称德里达、言必称萨义德”[24](p85)的学术氛围下,许多网络文学研究者多热衷于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欧式”或“西式”的理论阐释与探讨,然而,由于缺乏对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与发展现象的必要了解,甚至“没有阅读任何网络文学作品而进行理论思索”[25](p1),这些空泛的理论解读或阐释多停留在由理论到理论的“循环推导”,凌驾于网络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实际,显得过于“急切”甚至“荒谬可笑”[25](p1)。就一种文化传播而言,“外来的惯例很少被全盘采纳,它们一般与本土的模式进行综合,形成新的、有混合来源的形式”[26](p168);同理,就一种学术研究而言,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并非某些外来理论的“准确复本”,对于脱离了“知人论世”基础的理论“试验”来说,未掌握较为充备的网络文学背景认知就急于进行学术评断,有失公允;未了解网络文学具体的现实真相或仅凭一些局部的感知就将其“套入”某一理论框架内,也有失妥当。网络文学研究中外来理论的借用需要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提升其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语境下的本土适应性和现实针对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理论的本土化。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一、背景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99万人,为历届人数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部确定九所高等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有步骤有层次地在这些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的产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始于创业大赛,学校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在少数能够取得创业竞赛优秀成绩的学生上。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件高不可攀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很多大学只局限于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讲座,真正的创业教育活动不是很多。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协会,但是也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在学生当中的普及面非常有限,创业文化氛围不浓,缺少创业意识熏陶的环境,导致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

2、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

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课时少、讲授的内容与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学生在学校不能系统地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应该吸收到创业教育的课程当中,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一些陈旧的知识,那将很难用来指导创业实践。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一支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都没有专职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很多教师只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4、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目前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网络的普及为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最新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数达到5.91亿人,30岁以下网民人数的比例为54%,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这说明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而随时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接触网络,这就从客观上为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大学生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创建创业教育专题网站,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创业教育网上课堂,拓展创业教育的空间;开展创业教育网络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创业教育网络答疑,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开展创业人物访谈,鼓励学生的创业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受益面。

2、网络的各种应用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种资源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座等形式获取的创业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创业网站、网络课堂、创业在线访谈、创业在线答疑等形式可以更全面地获取创业知识或指导创业实践。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的网络技术,通过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QQ群、论坛、微博等形式,形成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

3、利用模拟软件体验创业过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企业经营类的模拟软件不断被开发出来。例如,温州大学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引进了一款名为“Going Solo”的创业教育软件,可以虚拟出商业投资环境,在这款软件当中,通过成立多家珠宝公司,同时展开各项经营业务,可以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学创业。学生通过这样的培训,会真正感受到市场的魅力,同时也会感受市场的残酷。这种介于传统创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育,既可以避免一味的理论灌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也避免了盲目投身创业实践带来的失败风险。

四、基于网络环境的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原则

1、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上不仅有海量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生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呈现的信息容易被学生接受。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资源,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高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收集互联网上有关创业教育的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创建基于校园网的创业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有关创业政策、创业案例、创业人物、创业课堂等丰富的信息。

2、环境的虚拟性

创业教育的目的不能简单的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模拟创业教育软件创设的虚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某一个角色,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这样可以避免投身创业实践的风险,更好地锻炼提升了学生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3、交流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和交流,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地解答,从而影响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构建在线交流平台至关重要。计算机网络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如实时交流方式(在线聊天室、QQ群等)以及非实时交流方式(微博、论坛等)。师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深入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五、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网络汇集了大量的知识性或技巧性的阅读材料,供大学生依托互联网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创业教育使大学生自主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朔斯、易玄.曾莉.关于构建大学生创业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设想[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2] 安俊学、董凤丽、闫明.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5篇

“网络创业”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由于网络创业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服务相对便捷、个人易于管理、白领工作特点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创业方式。近年来,对于多数准备网络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存在许多困惑,特别是对于完全没有网络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本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创业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创业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形式,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平台的网络创业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特点

互联网是一个汇集了人类各种需求和机会的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7月15日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用户达2.77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1]微软创始人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休学创业获得的巨大成功的事例,激励着每一个就业困难时代的大学生。一般而言,大家认为1999年4月的学生公司一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网络公司,紧接着,1999年6月注册成立的清华大学邱虹云参股的学生公司——视美乐公司成为大学生以技术参股协同创业的典型范例。[2]1999年8月,北京的清华创业园成立,初期就有11家学生公司入住,其中就有颇为著名的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鲁军创办的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3]2004年首届中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活动中,全国上万名大学生在短短三个月内成交额达681万元。[4]综合这些创业范例,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网络创业门槛较低

“网络创业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没有太多的资金,就是自我雇佣和自负盈亏,是网络创业的个体户层次。另一种就是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具有大量的员工的企业类型。”[5]大学生网络创业一般属于第一个层次。在资金、人员、经验、风险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和局限,一台服务器和一个后台支持的数据库,加上只要热爱网络、熟悉网络,就可以去开设网络公司或网站赚钱了。在这个平台上只要有好的理念、思维和营销策略,加上勤奋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二)网络创业前景广阔

我国商务类网络应用表现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门槛降低,网络渗透的重点从低龄群体逐步转向中高龄群体所致。可以说互联网发展空间很大,网络创业大有可为。同时,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这些都为大学生网上创业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三)网络创业具有多元化的优势

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环境看,他们处在一个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校校园,这里往往是产业革命和技术传播的发源地,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大学生网络创业出现多元化趋向。从技术、产品到服务方式都比较灵活。从经营方式看,大学生网络活动也呈现多元化创办网站、网上开店和网上自由职业,可以说网上创业自主性强,时间比较灵活,工作地点不受限制,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多样性特征。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分类及基本模式

当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种类也日新月异,分类依据也各不相同,主要分类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按照网络形式分类,主要分为网店、论坛(或社区)虚拟货币、网站广告、有偿调查等形式。

二是按照交易形式分类,主要分为实物交易与交换、虚拟货币交易等形式。实物交易主要指有实际商品买卖的交易方式,大学生所开的多数网店的买卖交易基本上都是实物交易。虚拟货币交易指通过实物货币充值为虚拟货币消费的经济行为,目前在网络中应用也十分广泛,许多网络游戏的点卡交易、装备交易、VIP下载交易等都可以通过虚拟货币交易方式来实现。

三是按照商业模式分类,网络上的这类交易方式主要分为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toCustom)、C2C(CustomtoCustom)二种方式。B2B是指公司对公司的商业贸易方式;B2C指商场到个人的零售交易方式;C2C指个体之间的商品交易模式,多数个人网店即属于C2C模式。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二种方式都存在,但以小型的B2C方式占主导地位。

以上二种模式分类的依据不同,其中第一种分类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

网店是大学生创业中最常见到的一种创业方式,主要是将传统的实体店面形式的百货商品交易发展到网络交易平台。主要运营模式是:①消费者网上选择购物;②付款到第三方平台;③店主通过普通或快递等物流方式发货给消费者;④消费者通知第二方付款给店主。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不少网店都以此为依托。

论坛(或社区)虚拟交易是一种新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方式。多数论坛采取收取费用后给用户账户充值虚拟货币的方式,因此论坛虚拟交易不为大多数人熟知,特别是低层次网民。主要模式是:①用户向论坛(或社区)缴费;②论坛管理人员确认收款后向用户账户充值虚拟货币;③用户使用虚拟货币付费浏览、查询或下载有关高级信息资料。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介入论坛社区模式的占有较大比例,服务群体以高层次网民占主导地位。

网站广告是目前互联网络发展中最为成熟的经济盈利模式之一。服务者在网站上放置有付费服务的广告,通过点击率以获得利润。主要模式是:①创业人员到有关公司网站注册账户,选择与自己网站相关的广告;②创建自己的网站,放置注册申请到的广告;③互联网上网民登录网站并点击广告后,创业者的账户上会产生与点击率相关的广告费。事实上,互联网上97%以上的网站也都是依靠该模式盈利。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此类模式。

有偿网络调查是伴随着网络信息调查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创业模式。主要创业模式是:①创业者注册账户完成有关调查以收取佣金;②发展下线,依靠下线完成创业者承揽的调查任务,从下线收取提成。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介入这类模式者较少。

不同的网络创业模式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同时它们之间也有符合网络经济的相似点以及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大学生网络创业需要同时关注共性与差异,结合自身优势,选择最优的网络创业模式。

三、当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短缺

在校大学生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供给的主要是生活费和学费,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大学更多的是让孩子学习,而不是创业,所以一些创业者主要是利用向他人借来的资金进行创业。资金问题限制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规模和形式。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他们只能选择一些简单的网络创业模式,这正是许多大学生网络创业者面临挫折、轻轻折翼即一跌不起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技能和资源不足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很多所大学没有开设相关创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课程。就创业本身而言,大学生更多的是激情而不是理性。大多数学生都是从书本上来认识网络创业,知识面不够开阔。同时,他们还缺乏社会资源。刚步入社会,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和行业内的资源,如人际资源、货品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占有面往往很窄,这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时所花的成本要高出社会平均成本很多。这些困难与壁垒,令不少大学毕业生面对网络自主创业时裹足不前。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缺乏良好的环境

就网络创业而言,我国目前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够发达,网络交易的信用不足,缺乏规范、规则和必要的法律,没有形成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条件。由于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网购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消费者,也束缚着行业的发展。国内各企业及电子商务运营商各自为战、自行产品信息,存在着产品信息不规范、不共享,产品信息相关增值服务不丰富,假冒伪劣产品信息充斥网络市场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电子商务深化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当前我国的社会诚信文化缺失,网络商业欺诈现象时有发生,这也给大学生网络创业带来了难度。

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相关法律建设

网络创业和现实中的创业存在有一定区别,这就必然导致在法律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必然出现一些不利于网络创业的其他因素。其实,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够发达,网络交易信誉不足,缺乏规范、规则和必要的法律,网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电子商务存在产品信息不规范、不共享和不透明,假冒伪劣产品也充斥网络市场,严重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为此,有关立法机构应重视和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网络竞争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和培训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要进行创业观念、创业技能的培训,作为高校还要积极进行创业指导教育。创业观念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改变传统封闭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自主精神,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灵感。就创业技能而言,就是要学会沟通,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学会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网络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诚实经营、合法劳动的意识。比如建立开办“创业论坛”、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手把手”授课、轮岗锻炼、注重对学生的网络创业进行跟踪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网上的创业方式,为在校学生提供网络创业的指导、培训和实践机会。还可以安排相关专业人员给学生重点讲授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或者安排科研技术人员到学生网络平台给予创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为网络创业提供可靠保障。

(三)积极培育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给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良好的政府和社会环境。可以说大学生网络创业是一个涉及各个层面的和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得许多有想法、敢于创新的学生从中脱颖而出。就目前的创业情况而言,大学生在创业融资方面还有不少制约因素,相关的配套服务还有很大空白,这些都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创业环境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公平竞争的氛围,不应该强调某个阶层或团体的特殊性,如果有激励机制也应该面向全社会和所有创业人员,最重要的在于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松绑。建议政府建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平台,提供适当的低利息贷款,简化贷款程序,为网络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研究文献回顾

1.大学生新创企业成长研究。新创企业是以获取盈利和实现成长为目的,组建新事业以生产产品及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Gartner,1985;Sandber,1986)。普遍认为,新创企业的成立时间不长、尚未步入成熟阶段。Stinchcombe(1965)认为刚刚成立的具有新进入缺陷特征的即是新创企业;Kazanjian(1988)将企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概念化发展期、商品化期、成长期和稳定期,企业仍处于前三个阶段就属于新创企业。Weiss(1981)将新创阶段限定为企业成立的前7年;Wong(1993)和McDougall等(1994)将8年作为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分界线;由于创业者需要投入较高的时间成本,本文将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新创企业界定为成立时限小于8年的自主创业企业。多数大学生新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汤文仙和李攀峰(2005)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规模扩展、知识积累和制度建设的互动过程。王凤荣(2006)认为企业成长的金融实质是企业追求实体价值最大化与虚拟价值最大化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刘井建(2011)则认为,新创企业的成长实质上是通过新业务而进入新的或现有市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企业成长阶段演进的创新与创业活动。从以上研究来看,国内外文献对企业成长的定义突出了几个特征:第一,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的成长不是现在或过去的某个时点状态,而是一种历史演进的过程,是一种发展的趋势;第二,企业成长受到企业内、外两个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成长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企业成长除了表现为一些可测指标在数量上的增长,更多是反映产生这些增长的内在源泉,即质的方面的改变。大学生新创企业的成长同样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由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经验、资本的不足,资源的获取相对更加困难,面临更大的挑战。2.社会网络研究。社会网络是一群人之间的特定关系结构,是个体获取社会支持和资源的途径。在新企业创建初期,由于正式网络的不完善,企业严重依赖于基于信任构建的创业者网络,创业社会网络的变化与发展依赖于网络中信任程度的发展(SminthandLorhoke,2008);随着企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地位声望,在产业链条上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时,创业者网络便成为企业发展的辅资源。但是,创业者网络是新企业初始网络的基础和雏形,不仅在创业构想和概念化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创业机会的甄别与资源的获取,而且在新企业创立后的一定阶段内发挥着主导作用(HiteandHesterly,2001)。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网络结构和网络质量两个方面展开。网络的结构学说主要从社会网络中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来映射其网络结构。利用“结构等效”的假设来解释真实社会网络中的行为。具体来说,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理论:其一,社会网络的资源特征——社会资源理论。以Barney(1991)为代表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难以替代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将网络与资源联系起来的代表人物为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其在对弱关系理论观点的补充时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肖冬平,梁臣,2003)。其二,社会网络的关系特征——强弱关系理论。强联系指的是亲戚朋友这类较为亲密的联系,而弱联系意味着一般性的联系(林嵩,2009)。1973年,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弱关系力量在社会网络中充当信息桥梁的作用,弱关系对于创业者的资源获取和经济决策更为重要。其三,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结构洞理论。罗纳德•伯特提出所谓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可以传递信息。他认为一个人的网络越多越好,而在此网络中不重复的网络越多就越有效率。其四,社会资本理论。第一位对社会资本进行相对系统的现代性分析的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张其仔,2000)。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1988)的研究指出,社会资本是一系列不同的实体,这些实体都具有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征,且能够促使结构内部的参与者行使某种行为。3.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近30年来,研究普遍认为,创业研究应该从剖析创业过程入手,并揭示新创企业的产生与持续成长机理。从创业过程来说,社会网络对创业机会识别、资源获取、机会开发与利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MarlinoandGender,2007)。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构建不仅为企业诞生创造了条件,而且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因而,创业者的个人社会网络关系对新企业创建及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张秀娥,201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相关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社会网络对创业成功、新创企业成长和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一些学者从网络关系方面研究社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认为弱联结比强联结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对新创企业来说也更有价值。还有一些学者从网络治理方面研究社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指出创业者的个体活动被嵌入于人际社会网络中,Uzzi、Powell、Larson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都认为信任和互惠构成了网络治理的重要要素。不管从哪方面研究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他们都共同指出由于资源持有者更乐意将资源提供给其熟知的创业者,社会关系成为了创业者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BatjargalandLiu,2004)。因此,创业者的个人社会网络关系对新企业创建及成长来说至关重要。4.环境动态性。动态性是指环境中因素变化的频率和不稳定的程度(LiMandSimerlyrl,1998)。动态的市场环境主要表现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相对于成熟企业来说,环境动态性为新创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威胁。环境动态性提高时,新创企业为适应外部的需求、技术和竞争的快速变化,必须快速获取新的资源、构建新的能力来实现组织变革。Sharfman和Dean指出动态性反映了创业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率和这种变化的不可预期性,增加了新创企业的创业者获取重要资源的难度。因此,创业者需要协调外部关系,调整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外部网络联系,努力获取资源。综上,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网络、新创企业成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课题的后续展开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下述不足:第一,少有学者考虑环境的动态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而当今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之中;第二,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较少,而大学生是创业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中国当下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本项目希望在中国动态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研究大学生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

二、理论模型构建

本文将新创企业资源获取引入到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成长的关系中,试图解决大学生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成长影响机制。通过对资源获取、环境动态性的研究,理解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同时本项目还考虑到中国转型经济下社会网络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相关量表设计中体现中国大学生创业者及创业企业所关注的网络主体的特点。带着这些研究目的,本项目从新创企业角度出发,通过证实分析,考察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成长的内在关系,并深入探析资源获取对于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动态性在此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依据社会网络理论及资源获取理论构建出社会网络、资源获取、环境动态性以及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框架。1.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成长。社会网络是企业高层管理开拓和发展与外部主体的社会联系、接触和关系的过程。在一项针对企业家的调查中,企业家们在10项影响企业取得长期商业成功的因素中,关系是唯一具有一致性的成功因素(IreneYeung、RosalleTung,1996)。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与其创业绩效显著正相关(Dollinger,1985;Reese,1993)。Brüderl和Presisendrfer(1998)研究发现网络化程度和创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从网络中获得支持的程度显著提高了新创企业存活和销售额增长。国内学者(边燕杰、张磊,2006;张玉利,2008;张青、曹魏,2010)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经验比较有限,只能通过社会网络来探索、获取资源,以保证创业企业的成长,对于社会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提出假设:H1:大学生创业者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2.社会网络与资源获取。创业是创业者识别、获取和配置资源从而谋求机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由此,资源是企业创建和成长的基础(Alvarez、Barnry,2007;Brush、Greene,2001)。新创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资源持有者更乐意将资源提供给其熟知的创业者,因而利用社会关系成为创业者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Batjargal、Liu,2004)。边燕杰(2014)的研究也表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商业情报、创业资金、首份订单等关键资源均来自其社会网络。因此提出下述假设:H2:社会网络对资源获取有正向影响3.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成长。资源获取的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朱秀梅,2008)。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如果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就有获得竞争优势和良好绩效的可能性。资源是新创企业竞争和存活的基础,也是企业绩效的基本保证。因而资源获取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发展,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产生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源获取是新创企业提高绩效促进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下述假设:H3:资源获取对新创企业成长有正向影响;综合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成长、社会网络与资源获取以及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成长的关系,提出下述假设:H4:资源获取在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成长中起中介作用。4.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动态性是指环境中因素变化的频率和不稳定的程度。动态市场主要表现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和竞争不断加剧(Dreyer、Gringnhaug,2004)。相对于成熟企业,新创企业对资源需求较多,资源对新创企业的成长影响较大。决策者在这种动态环境中需要承担更为繁重的信息搜取的任务,对社会网络的要求更高。综合环境动态性对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以及新创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下述假设:H5:环境动态性作为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以及新创企业成长各维度之间调节变量。

三、结语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7篇

Li Haiping

(College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高职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方式为网上开店、创办论坛和建立网站等。目前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存在许多问题,为促进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应加强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Abstract: It is inevitability on the university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The primary wa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is internet online shop, forums, and multi-level market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in present. To promote the succ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ntrepreneurship,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create a favorable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and proposed the requirements1 for teachers and so on.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网络创业 存在问题 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Entrepreneurship;problems;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50-02

0引言

根据著名调查机构艾瑞咨询(i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淘宝网开店创业实现就业的人群当中,18~22岁年龄段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达20%左右。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实现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在校期间淘宝店生意稳定,最终选择了毕业之后直接经营淘宝店的职业。60%的“网上销售”创业者年龄在23~32岁之间,其中主要为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的网络交易行为会影响其对网络的认知,拥有网络交易经历的学生对网络创业具有更积极的态度。因此,高等学校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网上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

网络创业形式种类繁多,但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采用的最常见的方式只有以下三种:

一是网上开店,这种形式比较常见,学生通过建立自已的网上商店出售自己的商品,或者是利用大型的网络平台开店(如淘宝网,当当网,易购网等);二是创办论坛,论坛主要是为网民提供一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见所闻等等为别人提供某种参考或者娱乐,同时可以在论坛里为自己的网站或者产品作宣传。论坛的赚钱方式一般为广告费。第三是创建自己的网站,有些大学生依靠自己的技术或者借用别人的技术,创办自己的网站,然后对网站进行营销,来赚取广告费,中介费或者产品的提成等等。比如团购网、刷钻网、电影网、游戏网等。

2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网络创业尽管是解决就业,提升大学生知识能力,锻炼大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网络创业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为毕竟大学生网络创业在我国刚起步不久,还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性随着这些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问题,很多人转向创业之路。再加上,青年人本来年少气盛,对创业即将面对的风险估计不足,急于求成,怀揣梦想就投身于网络创业活动中,这本身就增加了创业的风险性。他们不能非常理性地看待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缺少对网络创业项目的全面分析,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困难后也不知道怎样去解决。

2.2 缺乏创业知识储备和网络技能网络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比如网络技术、创业理论以及相关的网络营销知识等。同时,要想成功创业,大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包括:创造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大学生基本都是从教师、书本获取创业知识,知识面不够开阔。此外,各个高校队学生创业培训普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功创业。

2.3 缺乏创业资金大学里,学生都是靠向家里伸手来完成学业的,所以毕业后,大多白手起家,没有创业的资金来源。有些学生甚至靠借款或向银行贷款来进行创业,这种创业方法是注定不能长久的,一旦创业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便没有了资金支持,不能继续维持下去,有些学生甚至就此放弃了创业之路,之前所做的种种努力和资金都白费了。

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学生创业半途而废。

3大学生网络创业对策研究

3.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培训创业能力培训作为专业知识的一种延伸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高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应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予以高度重视: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创业,敢于创业,让他们明白创业是一种光荣,是对社会,对自己皆有好处的事情,应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知识教育,加快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建设,创新设立创业培训的课程体系,明确高校创业培训的目标,并邀请成功人士和有关专家来学校讲座、参加论坛交流,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3.2 构建五个模块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基于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和知识结构的分析,现创造性提出由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创业者联盟五部分组成的创业教育体系构想。

模块一:创业课程。

这个模块主要由学校来完成的。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选择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课程;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学校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从低年级开始较为合适。

模块二:创业研究。

要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必须大力加强创业研究。创业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学校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探索创业活动规律,获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无论是在创业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的建设方面,还是在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培养方面,创业学术研究的总体水平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需要从事创业研究者去探索和完善。

模块三:创业论坛。

这个模块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偏重于对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的传授。因为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学校创业教育需要以论坛的形式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开设讲座,开展对话,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这种社会参与的创业论坛对于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学校创业课堂的局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模块四:创业技能竞赛。

创业技能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项有效方式,可以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该项活动对于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积累创业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块五:创业者联盟。

创业者联盟类似于创业者俱乐部,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创办企业或者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

3.3 组织一支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在许多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老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其次是就业办工作的老师。这些老师自己都没有进行过创业,缺乏创业经历,在给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时,几乎全是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实战经验,没有成功案例,没有创业思想,所以我们的创业培训师资的水平有待提高。

在创业师资的培训培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培训、合作、引进等形式,尽快提高大学创业教育的水平。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条件让教师深入各类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潜心研究案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另外,学校还应当鼓励教师适当进行自己创业,鼓励老师自己参与企业咨询、创立企业以及进行各种创业研究活动,增加其创业、管理以及实战的经验,以便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培训。

3.4 建立大学生网上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资金往往非常短缺,经常会在创业的初期或者转折期因资金的缺乏而导致创业失败。我们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社会筹集等方式成立创业基金来支持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向大学生提供创业低息贷款,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拨出专项资金,对大学生网络创业予以支持,尤其要重点扶持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技术含量大的网络创业项目。此外,政府还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相关商业网站、机构投资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拓宽网络创业所需资金的来源。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升级并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现实,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一定文化背景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参与到企业创新和经营活动中去,真正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让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大学生网络创业虽然任重道远,但却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苏益南,朱永跃.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2]胡桂兰.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的一些理性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网络文学批评标准显现于对作品的肯定与否定的评判中

自网络文学产生后,网络文学批评就形影而随,“网络文学热”最终打破了批评界的“沉默”。曾经因为对网络文学不熟悉而一度对网络文学持观望、怀疑态度的传统文学批评者开始以理性的方式来观照和审视网络作品,有从具体作品入手研判的,也有从宏观上探析网络文学发展的。很多对当代文学有敏锐观察力的批评家、作家就网络文学发表了看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各自的批评标准,围绕网络文学进行阐述,由于立场与标准的不同,他们阐述的侧重点各不一样。但正是这些批评者对网络文学的及时介入,正是他们的筚路蓝缕,网络文学批评才与其创作一样,形成蔚然大观,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在各种争鸣中显现出来。

网络文学批评真正兴盛起来是在2000年以后,此时国内各大文学网站开始建立,培育了一大批网络,他们的作品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不但吸引了传统文学批评界的进一步关注,而且吸引了更多的普通读者参与进来,这种局面使得网络文学批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批评理论和批评观念,而是朝着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004年前后,网络文学产业化取得了重大发展,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进一步成熟,网络文学批评开始与付费阅读相挂钩。2005年以后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开始增设博客,很多文学批评家开始利用个人博客对网络文学进行批评,同时众多文学网站开始开设评论专区,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文学批评及时发出声音,扩大了网络文学批评群体。现代媒介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网络文学批评的权力位移和发展方向。在商业与现代媒介的合谋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比如有用五四时期的文学标准来否定网络文学价值的,邱华栋认为网络文学绝大部分是文字垃圾,他认为,现在的网络文学,都是武侠、穿越、搞笑、鸳鸯蝴蝶、恐怖、黑幕、侦破等,这都是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所反对的东西,所以网络作品都是比较低级的东西。他认为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不大,无论是过去刻在石头上的、写在丝绸上的、印在纸上的,还是现在打字在电脑里的东西,只有非文学和文学的区分,因为文学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以媒介来划分的,而现在的网络文学绝大部分都不是文学,是文字和文字垃圾。他对《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评选为最近十年最“伟大”的网络小说不以为然,嘲讽道:“这么一个东东,竟然是‘最伟大’的,可见网络文学发育水平之低下。”[2]他的观点有偏颇之处,网络文学并不是单纯的发表形式的改变,媒体给文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的构思、题材在现代技术的介入下,都有新的变化,无视这种变化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刻变革隔靴搔痒。网络文学有质量低下的,但绝不缺少成为经典可能的作品,以一种单纯的题材来判断网络文学的整体,会一叶障目,其批评标准显得呆滞而古旧了。

更多的批评家深入到网络文学现场,对网络文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2010年马季评述了网络小说十年10部作品,包括《悟空传》、《此间的少年》、《英雄志》、《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诛仙》、《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杜拉拉升职记》、《盘龙》等,他认为以上10部网络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走寻常路,富有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从根本上说,是我们所处的时生了巨变,真正的断裂已经产生。而传统作家没有经历这种巨变,一部分人被淘汰出局,是极其正常的现象。网络文学在新世纪的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他提出,对于网络小说创作,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鼓励创新,允许犯错。这种要求,同时也适应传统写作。[3]马季在批评网络文学时,其核心标准是强调了创新精神,所以,他对商业化导致网络文学大量文本复制的跟风现象表示强烈的担忧,呼吁对极少部分原创性作品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更多的年轻学人因为阅读兴趣使然,更热衷于具体的网络文学作品分析,间接地表述了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如河北师范大学张萱2012年硕士论文《网络女性言情小说初探》,抓住媒介技术与文学结合产生的新变,观察到网络女性言情小说在商业的裹挟下产业化产生的困境,认为网络女性言情小说文本精品少,阅读秩序乱。还有陕西师范大学李珏君2012年硕士论文《网络女性原创写作研究――以盛大公司“红袖添香”网为例》、阮崇友《论〈明朝那些事儿〉的叙述手法》等,这些论者以具体的网络作品入手,进行个案剖析。这些年轻的学人注意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批评过程中也注意运用与网络文学相适应的批评方法,但其共同的弊端是批评标准游离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一方面认可网络文学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又以传统文学批评的标准来套网络文学,以寻找网络文学的“不足”,这种标准的游离,导致其批评缺乏深刻性,流于平泛。

无论以何种标准来批评网络文学,对于从“自由表达阶段”、“出版业主导利益阶段”步入到“网站直接利益阶段”的网络文学来说,网络文学批评在推荐网络作品、发掘网络、促进网络文学的传播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文学批评成了网络媒体组织、策划和引导网络文学生产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文学批评弥补了传统批评的“失语”境况,为网络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在形形的批评话语中,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也逐渐被意识到,或隐或显地在批评话语中体现出来。

二、网络文学批评标准争议于传统与创新之辩

在进行网络文学批评时,理论界意识到批评标准必不可少。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范式,其批评标准需要重新建立。

但要建立什么样的批评标准,却有秉承传统与寻求创新之辩。一方面,网络文学是以“文学”身份而存在,以传统文学批评标准来衡量与评判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不只是一个发表平台的改变,而是完全超越了传统文学固有的范式,重新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标准也是理所当然。网络文学批评究竟要持何种标准,理论界莫衷一是。

欧阳友权于2001年网络文学正在发轫阶段时,提出了网络文学原创性的标准。他认为,如果仅仅把传统的文学搬进网络中,那么,这只具有传播学和文献学意义。而真正的网络文学,其特色和优势在于作品的原创性。他指出,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最根本的标志是那些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作超媒体、超文本链接式的作品,网络文学批评要抓住原创性这个根。[4]2002年,欧阳友权对网络文学批评增加了“人文精神意义”的标准。他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不加掩饰的本色情感和真情实感特征,网络文学形成了纪实性、写真性的情感宣泄模式,张扬了世俗化、人性化的泛情主义。网络文学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孔颜人格”的一种反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文人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流弊,消除了“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感情蕴藉方式,网络文学与含蓄温婉的传统审美标准大相径庭。[5]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初发阶段,把握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情感抒发上的区别,他透过网络文学的情感模式,以“人文意义”作为网络文学的核心价值,也作为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坚守的标准,考察网络文学的优劣,主要就是要考察其是否对人的生命力进行一种肯定和释放,是否对人的个性活力、生命欲求进行善待和高扬,是否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意义。[5]

同在2002年,黄鸣奋提出网络文学批评要以超文本为基础而构建。黄鸣奋认为传统文学批评是以线性文本为基础而构建的,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要材料来自线性文本,主要成果采用线性文本表述,传统文学批评的单向性、径直性与稳态性体现了线性文本的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要有交互性、交叉性和动态性为内涵的超文本理念,要建构这种超文本的网络文学批评主要有三种思路:其一,运用超文本理念研究传统美学命题;其二,运用传统美学理念研究超文本命题;其三,运用超文本理念研究超文本命题。黄鸣奋自认为“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第三种”。[6]但如何操作,黄鸣奋没有细说。黄鸣奋所说的第三种超文本批评过于理想化,难以指导批评实践。也许黄鸣奋意识到了超文本批评理念难以被理论界接受,两年后的2004年,他把网络文学批评又引向了传统文学批评的套路,提出网络文学批评既要向后现代文化汲取营养,又要向前现代社会寻找根源。他认为,着眼于后现代文化,可以移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种种理念来阐释网络文学,着眼于前现代社会,可让网络文学研究与本土传统文论接轨,找到沟通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契机。[7]这种模棱两可的批评源泉,反而混乱了网络文学批评标准,重又落入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桎梏。

随着对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进一步探讨,王艳于2011年通过考察西方网络文学批评现状,以它山之石引发思考。艾斯本・阿塞斯于1997年出版《制动文本:对遍历文学的透视》,提出了“制动文本”理论,将文学批评领域扩展到超文本小说、数码诗甚至电子游戏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解释了早期网络文学理论家所无法解释的文本现象,为网络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其后的网络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制动文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批评理论来阐释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新的文学形式,但“制动文本”理论考察网络文学的标准更多地放在文本的形式上,忽略了文本的具体内容,这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是舍本求末了。王艳指出,继阿塞斯之后,西方各种网络文学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批评界分别从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社会学和接受美学等视角对网络文学进行分析和阐释,由此出现了西方网络文学研究的高潮。海利斯2008年出版的《电子文学》是近年西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海利斯认为网络文学经过“第一代”网络文学之后,“第二代”网络文学于1995年出现,“第二代”网络文学不仅包括文字、图像,还包括声音、音乐、动画、短片等视听形式。网络文学是文字、声音、图像、图片、动画、数码摄影和影视剪辑等多种媒介的完美结合。[8]但如何对这种新型的“第二代”网络文学进行有效的批评,海利斯并没有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标准。通过王艳的考察,西方网络文学批评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批评理论和阐释方法,这一点与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相类似。

三、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合谋于商业与技术之维

由于网络文学是商业与技术合谋下的产物,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就逃脱不了商业与技术的影响。陈奇佳2013年提出网络文学批评应当从产业角度入手的观点就是印证。陈奇佳指出,文学批评家在媒体的市场运作模式下,文学批评相应地产生了市场化转型。在媒体商业运作的影响下,网络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文学批评家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追求文学批评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而网络文学批评家在注重文学批评的学术性之外还要考察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网络文学批评被赋予了市场经济的商业意义。“不管是影视剧还是动漫剧本写作,都需要批评家有针对性地在网络文学中发现、评价和挖掘其中相应的能够产业化的成分。”[9]网络文学批评被打上商业印记之后,批评家选择批评文本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所在媒体的商业驱动力,网络文学批评化身为商业生产者,这使得批评标准变得更加多元而复杂。

网络文学批评以市场化为重要考量因素,就会出现文学批评的“媒体化”转向问题。网络文学批评将有意识地为媒体的点击量或发行量提供支持。这种支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诸如以在大众传媒文学报道、书评等形式外,大众传媒参与或主导网络文学批评的活动日益频繁,他们制造文学事件,组织文学活动。网络文学批评的“媒体化”转向,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转型,网络文学批评借助大众传媒的平台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批评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批评与传媒进行互动,网络文学批评可以以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各种方式进行呈现。这种局面将引导网络文学批评最终走向“大众化”,任何大众都可以参与到文学批评活动之中。网络文学批评的形式发生巨变,传统的单纯的批评文本不再是唯一形式,大众在新媒体中带有个人观点的感受性的记录和言语、在新媒体互动时通过各种平台表达的看法、在新媒体终端阅读网络文学后留下的评论和探讨等都将被纳入文学批评活动的范围之内,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将更多地体现大众的旨趣,也更多体现到媒体商业的“在场性”。

网络文学批评除了商业的影响,技术革新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黄鸣奋2010年发文谈及网络技术革命与网络文学批评的嬗变,他指出,网络文学批评离不开网络技术,“其批评自然不能回避相关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应用软件(包括所寓托的文化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也不能回避既有微博客、随身播、维基、颇简联合供稿(RSS)等各种服务以及即将伴随Veb3.0推出的新服务的作用。电子文学以‘文学’为中心词”[1]。黄鸣奋指出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存在既继承又变异的关系,网络文学批评要立足于对具体作品文学性的剖析,应当进行本体论、类型学意义上的考察。但网络文学批评要区分网络文学自身的外延与内涵,厘清网络文学和电子游戏、音乐视频、传统文学等形式的转化关系,要正视网络条件下网络文学在运营过程中身份模糊化、虚拟化、交互化的特点,研究网络文学满足人类需要的具体方式、活动环境及更新机制,要研究网络文学在创作、鉴赏、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巧,所面临的伦理、法律、政策等各种社会规制,以及当前产业化、垄断化、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1]黄鸣奋对于网络文学批评在网络技术下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思路,但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应对这种嬗变,还有很多理论性的问题需要开拓。

在商业与技术的语境中,网络文学批评究竟如何判断网络文学的价值呢?马季于2015年指出网络文学有三个变量,即审美层次的变量、表现方式的变量、受众层面的变量。网络文学批评要注意网络文学提供的新的审美经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生产方式上就已经“各寻各路”,网络文学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确立了其“草根性”和“去精英化”的审美范式,其他如月票、打榜、打赏等传播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影响,作家每日更新,受众每日追文,两者之间不断磨合、相互影响,使文本产生了“合谋”效应。[10]网络文学批评要跳出传统文学对生活“可能性”书写的固有标准,网络文学更多的是对生活“不可能性”的书写。要认可网络文学形象生动、相对浅白的故事结构。白日梦、超级异能、架空历史、穿越现实、死后重生、外宇宙幻想,这种反常态的叙事是当前年轻读者感知社会、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四、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应持的新维度

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多维性,导致了网络文学批评缺乏一种内质性。欧阳友权于2004年指出的批评困境,至今依然存在,那就是:(l)技术研究而不是艺术审美性研究;(2)载体形式研究而不是价值本体研究;(3)异同比较研究而不是把它当作独立存在的艺术形态做学理性研究;(4)做大众文化的转向研究而不是从存在论上进行意义考量。[11]网络文学批评应更多地从人与网络虚拟现实关系变迁的维度来考察文学的变革,要更多地关注商业与技术合谋下批评的变异与延伸,要更多地思考网络文学对大众的交往方式、生存方式的影响研究,只有全面系统的考量,网络文学批评标准才可能是有的放矢、科学而合理的。

通过对网络文学批评标准探讨历史的考察,我们发现,尽管由于网络文学的繁杂、文学批评的惯性以及网络文学批评实践的历时较短等原因,网络文学批评标准还处在一种混沌、众声喧哗的状态之中,但通过众多批评家艰苦的探索,网络文学批评标准有了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完备的渐变过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相比,多了技术与商业两个维度,为此,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至少要从三个新维度来考量:

第一个维度是审美维度。网络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思想的、艺术的审美维度不可缺少,但网络文学批评在坚持审美维度时,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因为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虽然也体现在文学本体、文学特征、文学形态、文学体式等各要素之中,但网络文学的发生学意义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网络文学从主体性变为了主体间性,叙事的想象方式更具虚拟化,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形态,网络文学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其审美体验与传统文学有质的区别,网络文学的审美泛化,必然导致传统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捉襟见肘。网络文学批评的审美维度必须考虑到网络文学呈现的虚拟审美逻辑,要将文学的审美性定义得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

第二个维度是技术维度。网络文学绝不是以机、以屏换纸那么简单,技术带来的写作、传播与阅读的革命性无论怎样夸大都显得恰如其分。网络在线写作不仅改变了文学存在的样式,更是改变了写作的思维方式,网络写作的跨媒体、超时空突破了传统写作的三维物理的思维方式,思维从有限自由变成无限自由。网络文学批评必须对技术带来的写作后果进行有效预测与评估,技术性的信息处理创作出来的文本,必须要放在技术层面来讨论,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技术维度将在判断网络文学的“灵韵”的存在与否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第三个维度是商业维度。在传统文学批评标准中,商业化必然会损害文学的价值,商业是文学的否定性因素,而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却需要对文学的商业运作做更科学的判断。网络文学的产业化,使得商业写作成为主流,这不仅带来了写作周期缩短、收费阅读成为常态等文学活动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商业化写作带来了文学形态的大改变,商业化一方面使得网络文学出现了迎合流行时尚之弊端,挤压了多样化文学作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商业化又促进了网络文学题材与主题的多样性,崭新的文学样式与叙事方式,不断开拓的题材领域与主题表达,使得传统文学的体裁分类概念被淡化,各种文体的界限被模糊,文学与艺术、亚文学、准文学的分野被忽略。网络文学批评必须洞察到这种变化,必须对这种变化做出理性辨析,这就要求网络文学批评对文学商业化的利弊有一个评判的标准。

参 考 文 献

[1] 黄鸣奋:《网络传媒革命与电子文学批评的嬗变》,载《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

[2] 舒晋瑜:《邱华栋谈所谓网络文学:绝大部分是文字垃圾》,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

[3] 马季:《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4] 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载《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5]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6] 黄鸣奋:《网络文学之我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7] 黄鸣奋:《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研究》,载《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

[8] 王艳:《网络文学研究在西方》,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9] 陈奇佳:《网络文学批评当从产业角度入手》,载《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18日.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网络文学批评标准显现于对作品的肯定与否定的评判中

自网络文学产生后,网络文学批评就形影而随,“网络文学热”最终打破了批评界的“沉默”。曾经因为对网络文学不熟悉而一度对网络文学持观望、怀疑态度的传统文学批评者开始以理性的方式来观照和审视网络作品,有从具体作品入手研判的,也有从宏观上探析网络文学发展的。很多对当代文学有敏锐观察力的批评家、作家就网络文学发表了看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各自的批评标准,围绕网络文学进行阐述,由于立场与标准的不同,他们阐述的侧重点各不一样。但正是这些批评者对网络文学的及时介入,正是他们的筚路蓝缕,网络文学批评才与其创作一样,形成蔚然大观,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在各种争鸣中显现出来。

网络文学批评真正兴盛起来是在2000年以后,此时国内各大文学网站开始建立,培育了一大批网络,他们的作品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不但吸引了传统文学批评界的进一步关注,而且吸引了更多的普通读者参与进来,这种局面使得网络文学批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批评理论和批评观念,而是朝着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004年前后,网络文学产业化取得了重大发展,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进一步成熟,网络文学批评开始与付费阅读相挂钩。2005年以后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开始增设博客,很多文学批评家开始利用个人博客对网络文学进行批评,同时众多文学网站开始开设评论专区,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文学批评及时发出声音,扩大了网络文学批评群体。现代媒介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网络文学批评的权力位移和发展方向。在商业与现代媒介的合谋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比如有用五四时期的文学标准来否定网络文学价值的,邱华栋认为网络文学绝大部分是文字垃圾,他认为,现在的网络文学,都是武侠、穿越、搞笑、鸳鸯蝴蝶、恐怖、黑幕、侦破等,这都是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所反对的东西,所以网络作品都是比较低级的东西。他认为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不大,无论是过去刻在石头上的、写在丝绸上的、印在纸上的,还是现在打字在电脑里的东西,只有非文学和文学的区分,因为文学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以媒介来划分的,而现在的网络文学绝大部分都不是文学,是文字和文字垃圾。他对《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评选为最近十年最“伟大”的网络小说不以为然,嘲讽道:“这么一个东东,竟然是‘最伟大’的,可见网络文学发育水平之低下。”[2]他的观点有偏颇之处,网络文学并不是单纯的发表形式的改变,媒体给文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的构思、题材在现代技术的介入下,都有新的变化,无视这种变化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刻变革隔靴搔痒。网络文学有质量低下的,但绝不缺少成为经典可能的作品,以一种单纯的题材来判断网络文学的整体,会一叶障目,其批评标准显得呆滞而古旧了。

更多的批评家深入到网络文学现场,对网络文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2010年马季评述了网络小说十年10部作品,包括《悟空传》、《此间的少年》、《英雄志》、《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诛仙》、《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杜拉拉升职记》、《盘龙》等,他认为以上10部网络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走寻常路,富有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从根本上说,是我们所处的时生了巨变,真正的断裂已经产生。而传统作家没有经历这种巨变,一部分人被淘汰出局,是极其正常的现象。网络文学在新世纪的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他提出,对于网络小说创作,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鼓励创新,允许犯错。这种要求,同时也适应传统写作。[3]马季在批评网络文学时,其核心标准是强调了创新精神,所以,他对商业化导致网络文学大量文本复制的跟风现象表示强烈的担忧,呼吁对极少部分原创性作品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更多的年轻学人因为阅读兴趣使然,更热衷于具体的网络文学作品分析,间接地表述了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如河北师范大学张萱2012年硕士论文《网络女性言情小说初探》,抓住媒介技术与文学结合产生的新变,观察到网络女性言情小说在商业的裹挟下产业化产生的困境,认为网络女性言情小说文本精品少,阅读秩序乱。还有陕西师范大学李珏君2012年硕士论文《网络女性原创写作研究――以盛大公司“红袖添香”网为例》、阮崇友《论〈明朝那些事儿〉的叙述手法》等,这些论者以具体的网络作品入手,进行个案剖析。这些年轻的学人注意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批评过程中也注意运用与网络文学相适应的批评方法,但其共同的弊端是批评标准游离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一方面认可网络文学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又以传统文学批评的标准来套网络文学,以寻找网络文学的“不足”,这种标准的游离,导致其批评缺乏深刻性,流于平泛。

无论以何种标准来批评网络文学,对于从“自由表达阶段”、“出版业主导利益阶段”步入到“网站直接利益阶段”的网络文学来说,网络文学批评在推荐网络作品、发掘网络、促进网络文学的传播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文学批评成了网络媒体组织、策划和引导网络文学生产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文学批评弥补了传统批评的“失语”境况,为网络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在形形色色的批评话语中,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也逐渐被意识到,或隐或显地在批评话语中体现出来。

二、网络文学批评标准争议于传统与创新之辩

在进行网络文学批评时,理论界意识到批评标准必不可少。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范式,其批评标准需要重新建立。

但要建立什么样的批评标准,却有秉承传统与寻求创新之辩。一方面,网络文学是以“文学”身份而存在,以传统文学批评标准来衡量与评判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不只是一个发表平台的改变,而是完全超越了传统文学固有的范式,重新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标准也是理所当然。网络文学批评究竟要持何种标准,理论界莫衷一是。

欧阳友权于2001年网络文学正在发轫阶段时,提出了网络文学原创性的标准。他认为,如果仅仅把传统的文学搬进网络中,那么,这只具有传播学和文献学意义。而真正的网络文学,其特色和优势在于作品的原创性。他指出,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最根本的标志是那些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作超媒体、超文本链接式的作品,网络文学批评要抓住原创性这个根。[4]2002年,欧阳友权对网络文学批评增加了“人文精神意义”的标准。他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不加掩饰的本色情感和真情实感特征,网络文学形成了纪实性、写真性的情感宣泄模式,张扬了世俗化、人性化的泛情主义。网络文学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孔颜人格”的一种反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文人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流弊,消除了“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感情蕴藉方式,网络文学与含蓄温婉的传统审美标准大相径庭。[5]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初发阶段,把握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情感抒发上的区别,他透过网络文学的情感模式,以“人文意义”作为网络文学的核心价值,也作为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坚守的标准,考察网络文学的优劣,主要就是要考察其是否对人的生命力进行一种肯定和释放,是否对人的个性活力、生命欲求进行善待和高扬,是否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意义。[5]

同在2002年,黄鸣奋提出网络文学批评要以超文本为基础而构建。黄鸣奋认为传统文学批评是以线性文本为基础而构建的,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要材料来自线性文本,主要成果采用线性文本表述,传统文学批评的单向性、径直性与稳态性体现了线性文本的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要有交互性、交叉性和动态性为内涵的超文本理念,要建构这种超文本的网络文学批评主要有三种思路:其一,运用超文本理念研究传统美学命题;其二,运用传统美学理念研究超文本命题;其三,运用超文本理念研究超文本命题。黄鸣奋自认为“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第三种”。[6]但如何操作,黄鸣奋没有细说。黄鸣奋所说的第三种超文本批评过于理想化,难以指导批评实践。也许黄鸣奋意识到了超文本批评理念难以被理论界接受,两年后的2004年,他把网络文学批评又引向了传统文学批评的套路,提出网络文学批评既要向后现代文化汲取营养,又要向前现代社会寻找根源。他认为,着眼于后现代文化,可以移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种种理念来阐释网络文学,着眼于前现代社会,可让网络文学研究与本土传统文论接轨,找到沟通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契机。[7]这种模棱两可的批评源泉,反而混乱了网络文学批评标准,重又落入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桎梏。

随着对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进一步探讨,王艳于2011年通过考察西方网络文学批评现状,以它山之石引发思考。艾斯本?阿塞斯于1997年出版《制动文本:对遍历文学的透视》,提出了“制动文本”理论,将文学批评领域扩展到超文本小说、数码诗甚至电子游戏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解释了早期网络文学理论家所无法解释的文本现象,为网络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其后的网络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制动文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批评理论来阐释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新的文学形式,但“制动文本”理论考察网络文学的标准更多地放在文本的形式上,忽略了文本的具体内容,这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是舍本求末了。王艳指出,继阿塞斯之后,西方各种网络文学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批评界分别从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社会学和接受美学等视角对网络文学进行分析和阐释,由此出现了西方网络文学研究的高潮。海利斯2008年出版的《电子文学》是近年西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海利斯认为网络文学经过“第一代”网络文学之后,“第二代”网络文学于1995年出现,“第二代”网络文学不仅包括文字、图像,还包括声音、音乐、动画、短片等视听形式。网络文学是文字、声音、图像、图片、动画、数码摄影和影视剪辑等多种媒介的完美结合。[8]但如何对这种新型的“第二代”网络文学进行有效的批评,海利斯并没有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标准。通过王艳的考察,西方网络文学批评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批评理论和阐释方法,这一点与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相类似。

三、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合谋于商业与技术之维

由于网络文学是商业与技术合谋下的产物,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就逃脱不了商业与技术的影响。陈奇佳2013年提出网络文学批评应当从产业角度入手的观点就是印证。陈奇佳指出,文学批评家在媒体的市场运作模式下,文学批评相应地产生了市场化转型。在媒体商业运作的影响下,网络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文学批评家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追求文学批评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而网络文学批评家在注重文学批评的学术性之外还要考察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网络文学批评被赋予了市场经济的商业意义。“不管是影视剧还是动漫剧本写作,都需要批评家有针对性地在网络文学中发现、评价和挖掘其中相应的能够产业化的成分。”[9]网络文学批评被打上商业印记之后,批评家选择批评文本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所在媒体的商业驱动力,网络文学批评化身为商业生产者,这使得批评标准变得更加多元而复杂。

网络文学批评以市场化为重要考量因素,就会出现文学批评的“媒体化”转向问题。网络文学批评将有意识地为媒体的点击量或发行量提供支持。这种支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诸如以在大众传媒文学报道、书评等形式外,大众传媒参与或主导网络文学批评的活动日益频繁,他们制造文学事件,组织文学活动。网络文学批评的“媒体化”转向,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转型,网络文学批评借助大众传媒的平台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批评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批评与传媒进行互动,网络文学批评可以以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各种方式进行呈现。这种局面将引导网络文学批评最终走向“大众化”,任何大众都可以参与到文学批评活动之中。网络文学批评的形式发生巨变,传统的单纯的批评文本不再是唯一形式,大众在新媒体中带有个人观点的感受性的记录和言语、在新媒体互动时通过各种平台表达的看法、在新媒体终端阅读网络文学后留下的评论和探讨等都将被纳入文学批评活动的范围之内,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将更多地体现大众的旨趣,也更多体现到媒体商业的“在场性”。

网络文学批评除了商业的影响,技术革新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黄鸣奋2010年发文谈及网络技术革命与网络文学批评的嬗变,他指出,网络文学批评离不开网络技术,“其批评自然不能回避相关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应用软件(包括所寓托的文化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也不能回避既有微博客、随身播、维基、颇简联合供稿(RSS)等各种服务以及即将伴随Veb3.0推出的新服务的作用。电子文学以‘文学’为中心词”[1]。黄鸣奋指出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存在既继承又变异的关系,网络文学批评要立足于对具体作品文学性的剖析,应当进行本体论、类型学意义上的考察。但网络文学批评要区分网络文学自身的外延与内涵,厘清网络文学和电子游戏、音乐视频、传统文学等形式的转化关系,要正视网络条件下网络文学在运营过程中身份模糊化、虚拟化、交互化的特点,研究网络文学满足人类需要的具体方式、活动环境及更新机制,要研究网络文学在创作、鉴赏、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巧,所面临的伦理、法律、政策等各种社会规制,以及当前产业化、垄断化、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1]黄鸣奋对于网络文学批评在网络技术下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思路,但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应对这种嬗变,还有很多理论性的问题需要开拓。

在商业与技术的语境中,网络文学批评究竟如何判断网络文学的价值呢?马季于2015年指出网络文学有三个变量,即审美层次的变量、表现方式的变量、受众层面的变量。网络文学批评要注意网络文学提供的新的审美经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生产方式上就已经“各寻各路”,网络文学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确立了其“草根性”和“去精英化”的审美范式,其他如月票、打榜、打赏等传播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影响,作家每日更新,受众每日追文,两者之间不断磨合、相互影响,使文本产生了“合谋”效应。[10]网络文学批评要跳出传统文学对生活“可能性”书写的固有标准,网络文学更多的是对生活“不可能性”的书写。要认可网络文学形象生动、相对浅白的故事结构。白日梦、超级异能、架空历史、穿越现实、死后重生、外宇宙幻想,这种反常态的叙事是当前年轻读者感知社会、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四、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应持的新维度

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多维性,导致了网络文学批评缺乏一种内质性。欧阳友权于2004年指出的批评困境,至今依然存在,那就是:(l)技术研究而不是艺术审美性研究;(2)载体形式研究而不是价值本体研究;(3)异同比较研究而不是把它当作独立存在的艺术形态做学理性研究;(4)做大众文化的转向研究而不是从存在论上进行意义考量。[11]网络文学批评应更多地从人与网络虚拟现实关系变迁的维度来考察文学的变革,要更多地关注商业与技术合谋下批评的变异与延伸,要更多地思考网络文学对大众的交往方式、生存方式的影响研究,只有全面系统的考量,网络文学批评标准才可能是有的放矢、科学而合理的。

通过对网络文学批评标准探讨历史的考察,我们发现,尽管由于网络文学的繁杂、文学批评的惯性以及网络文学批评实践的历时较短等原因,网络文学批评标准还处在一种混沌、众声喧哗的状态之中,但通过众多批评家艰苦的探索,网络文学批评标准有了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完备的渐变过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相比,多了技术与商业两个维度,为此,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至少要从三个新维度来考量:

第一个维度是审美维度。网络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思想的、艺术的审美维度不可缺少,但网络文学批评在坚持审美维度时,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因为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虽然也体现在文学本体、文学特征、文学形态、文学体式等各要素之中,但网络文学的发生学意义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网络文学从主体性变为了主体间性,叙事的想象方式更具虚拟化,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形态,网络文学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其审美体验与传统文学有质的区别,网络文学的审美泛化,必然导致传统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捉襟见肘。网络文学批评的审美维度必须考虑到网络文学呈现的虚拟审美逻辑,要将文学的审美性定义得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

第二个维度是技术维度。网络文学绝不是以机、以屏换纸那么简单,技术带来的写作、传播与阅读的革命性无论怎样夸大都显得恰如其分。网络在线写作不仅改变了文学存在的样式,更是改变了写作的思维方式,网络写作的跨媒体、超时空突破了传统写作的三维物理的思维方式,思维从有限自由变成无限自由。网络文学批评必须对技术带来的写作后果进行有效预测与评估,技术性的信息处理创作出来的文本,必须要放在技术层面来讨论,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技术维度将在判断网络文学的“灵韵”的存在与否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第三个维度是商业维度。在传统文学批评标准中,商业化必然会损害文学的价值,商业是文学的否定性因素,而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却需要对文学的商业运作做更科学的判断。网络文学的产业化,使得商业写作成为主流,这不仅带来了写作周期缩短、收费阅读成为常态等文学活动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商业化写作带来了文学形态的大改变,商业化一方面使得网络文学出现了迎合流行时尚之弊端,挤压了多样化文学作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商业化又促进了网络文学题材与主题的多样性,崭新的文学样式与叙事方式,不断开拓的题材领域与主题表达,使得传统文学的体裁分类概念被淡化,各种文体的界限被模糊,文学与艺术、亚文学、准文学的分野被忽略。网络文学批评必须洞察到这种变化,必须对这种变化做出理性辨析,这就要求网络文学批评对文学商业化的利弊有一个评判的标准。

参 考 文 献

[1] 黄鸣奋:《网络传媒革命与电子文学批评的嬗变》,载《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

[2] 舒晋瑜:《邱华栋谈所谓网络文学:绝大部分是文字垃圾》,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

[3] 马季:《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4] 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载《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5]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6] 黄鸣奋:《网络文学之我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7] 黄鸣奋:《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研究》,载《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

[8] 王艳:《网络文学研究在西方》,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9] 陈奇佳:《网络文学批评当从产业角度入手》,载《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18日.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网络组织;技术创新网络;生命周期;演化动力

一、 引言

网络组织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其生存要求,而产生的新型组织形式。网络组织的形成是个自组织和自适应的动态过程,它随着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调整着自己的结构。技术创新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是企业和其它各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技术创新网络像其他生命体一样存在着生成、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学者从资源依赖、动态能力、社会网络和复杂网络等多个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因,由于组织在生命周期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部特征,要理解结构如何随着时间进程而变化,只有从个体行为者的属性及其在现实社会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动机、认知和行为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本文将结合上述理论从技术创新网络的成员属性、关系和网络演化特征出发,讨论不同的演化阶段的演化动力问题。

二、 网络组织演化动力的相关理论

网络组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让位于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网络出现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资源稀缺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目标。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升网络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使得所有网络成员共同获益。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宏观上表现为网络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网络结构,这里的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国家政策、用户需求等。微观上表现为网络组织内部网络联结关系的演化,无论是对网络关系的复制也好、重构也好,都是网络联结关系的演化导致的网络组织结构的演化。创新网络演化的过程伴随着知识扩散过程,组织成员由于联结关系的建立,获取嵌入在网络组织内的知识和信息,积累自身的资源与能力,促使组织不断选择、创建新的联结关系,淘汰旧的联结关系。

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动力的相关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网络组织变化内在的最根本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网络作为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同样遵循着交易费用原理。从不同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人”,组织将节约交易费用作为目标,认为网络组织的出现与演化的动机是节约交易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源依赖理论阐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传统的资源观关注的资源是企业内部资源。而90年代后出现的动态能力理论,将资源扩展到企业外部资源即网络组织资源。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企业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化资源,从而使其保持竞争优势。网络组织的出现与演化的动机是企业跨越边界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创造。社会网络理论最早起源于对个体行为的分析,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间合作的逐步加深,组织网络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后,社会网络理论逐步向企业层面拓展,学者们将嵌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洞等理论引入到网络组织的研究中。认为组织具有社会性,网络组织为其中的节点企业提供了社会资本,网络结构与网络关系会影响网络组织的竞争能力。同时网络中的企业为了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将不断地拓宽合作范围,改变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所以认为网络组织出现与演化的动力在于社会资本的增加。复杂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演化是自适应的过程,网络组织演化的动机是在网络中存在不平衡、存在涨落,组织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演化。

上述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网络组织演化的动机,但是各种理论都存在局限性。交易费用理论对网络组织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费用理论试图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来解释网络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但是网络组织是在外部环境变化后,企业处于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降低交易费用是网络化产生的结果。交易费用理论将其解释成网络组织出现的原因,显然存在着不合理之处。第二,忽视了交易中的社会因素。企业间结成网络不仅仅在于交易费用的减少,更重要的是企业间信任、学习等促进了交易各方竞争能力的提升。资源依赖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资源最大化,忽略了文化、制度等因素对组织的制约,以及在网络组织中由于合作产生的信用对网络租金产生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关系、结构两个层面分析社会资本对网络绩效的影响。而对于关系与结构的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深入,也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关系及结构的影响。复杂系统理论的引入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化的过程分析,缺乏对演化动机更深层次的挖掘。由此可以发现,对于网络组织演化动机从单一的角度、单一的理论的分析不够全面也不够系统。由于网络组织像所有生命体一样存在生命周期,而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网络组织的特征及网络组织生存的条件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不同阶段的演化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 技术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特征

Koka提出在环境不确定性及其对资源供给能力变化的情况下,网络组织会经历扩张、扰动、巩固和萎缩等阶段。韦福祥认为,网络组织会经历稳定期、边际变化期以及创新期等阶段。Hakansson和Snahota提出网络组织的形成需经历资源搜寻、资源协调和资源整合等阶段。网络组织的演化经历了萌芽期、原型期、组建期和创新期等阶段,并呈现出循环演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李金玉把战略网络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创生阶段:即有序组织的创生与核心节点的形成阶段;扩张阶段:网络结构复杂化的过程;自维持或消亡阶段:自维持指网络结构不发生变化,消亡指组织层次发生了变化,或网络的核心节点发生改变,已有的战略网络不复存在或形成新的战略网络。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划分及各阶段网络组织所呈现的不同的特征。

本文将技术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创生阶段,扩张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1. 创生阶段。创生阶段是技术创新网络组建阶段,当企业面临资源的稀缺、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等问题时,企业为获得资源、控制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产品研发风险必须与环境进行交换,技术创新网络应运而生。技术创新网络的发起者可以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或政府机构,作为发起者在组建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资源特性选择具有互补性资源的合作伙伴,同时中小型企业处于生存的需要也在寻求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络组织。在创生阶段技术创新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雏型初现,节点进入数量多,基本没有退出现象,节点异质性明显。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合作伙伴构建网络组织。

2. 扩张阶段。扩张阶段是技术创新网络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技术创新网络组织成员在网络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地复制与重构网络关系,向核心的网络位置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方向演化。节点不断增加合作次数或引入新的合作伙伴。具有资源和动态能力的网络成员逐步发展成核心节点,网络的管理模式由个体管理向群体管理转变、由单纯的分包业务向共同开发转变、由自发聚集向自觉协作的转变。这时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合作带来的多赢使得节点绩效提升,在扩张阶段技术创新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规模的迅速增加,节点进入数量多,存在个别企业的退出现象,同质性节点出现。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的社会资本更好地实现知识扩散和知识学习。

3. 稳定阶段。在这个时期,网络结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并非静止)的状态。企业通过网络组织可以获取和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存储和应用获得竞争优势。组织间通过合作实现了组织间学习,节点的特性在缓慢地发生渐进性变化,学习能力强的节点逐步向网络中心位置靠拢,学习能力弱的节点在网络中的优势位置丧失。伴随着合作的增强,技术创新网络中制度规则逐步形成,成员间的信任逐步加强。在这一阶段稳定是其主要特性,网络规模变化不大,节点进入数量与退出数量较少。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络组织及成员间战略协同与关系优化,提升网络竞争力。

4. 衰退阶段。在网络组织中,企业间关系不仅塑造了个别企业的行为,而且个别企业反过来又对网络的集体行动产生影响,网络组织中的个别企业行为不能逃脱它过去发展中对自己所形成的网络约束,因而网络既是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及其调整的工具,同时又使它深陷其中的牢笼。网络的锁定效应逐步显现。由于组织惯性的生成,导致了网络组织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网络组织绩效下滑,组织中的个体出现退出网络组织寻求其他网络的情况。同时由于组织间的学习也带来了节点生态位的重叠,使得网络成员间竞争加剧。这一时期技术创新网络表现为:节点退出数量增加,网络绩效下滑。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织创新,摆脱组织惯性及节点同质性带来的影响。

5. 技术创新网络各阶段的演化动力。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一方面受到有意识的战略意图的支配,另一方面受到无意识的市场选择的支配。战略意图体现了网络组织中的节点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特征,为了更好地生存扩大生存空间而进行了战略设计,具有主体能动性;市场选择则是一种超越主体理性认知的系统力量,体现了演化的无主体性、无意识、结构功能和无知等特征。所以技术创新网络是网络中的个体行动者不断变化的意愿与努力的一种响应,个体感知驱动了个体行为,行为又改变了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的演化。结合网络组织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可以看出不同网络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演化的动力在不同阶段也将呈现不同特征,如图1所示。

(1)创生阶段。组织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在组织和外部的环境与组织之间产生了一种依赖性,技术创新网络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必要的理性的选择。网络节点通过网络组织来获取网络资源,这种网络资源可以为节点带来竞争优势。Gomes-Casseres指出处于网络中的节点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竞争优势:其一是基于网络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与地位;其二是节点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节点自身能力的大小及其网络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18]。在网络创生阶段互补性资源是网络构建的核心问题,节点间通过寻求资源互补的协作伙伴,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因此在这一阶段网络演化的动力是互补资源。

(2)扩张阶段。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构成了一种能力,由此产生了经济租金,并增加了企业的价值。网络组织这种组织形态已经使得其中的成员感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优势,组织中的个体逐步调整在网络中的位置同时寻求自身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时的网络节点的社会属性逐步突现,节点更多地考虑如何将网络资本转换为自身的社会资本,此时的演化动力是社会资本的获取,以及如何利用社会资本进行伙伴间的学习。社会资本是持续存在于制度化的关系网络中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综合。行为主体通过社会资本能够摄取经济资源;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资本和知识资本;能够与其他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依赖于行为主体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依赖于与其有关系的个体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因此,技术创新网络成员间的社会与行为动力及跨边界形成的竞争力构成组织演化的动力。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12篇

中国作协、广东省作协召开“网络文学研讨会”

5月20日,由中国作协、广东省作协主办的“网络文学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广东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廖红球出席研讨会并讲话。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崎嵘和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廖琪主持。盛大文学首席执行官侯小强、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新华网副刊频道俞胜、湖南作家网主编余艳、红袖添香网主编毕建伟、17K文学网刘英、诗生活网莱耳,评论家白烨、谢有顺、王祥,作家代表盛可以、步非烟、唐家三少在会上发言。

李冰在讲话中简要分析了网络文学现状,论述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他指出,近年来,中国作协加强了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和研究,就网络文学创作、评论、传播、引导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做了一些实事。为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文学的引导,李冰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些工作:一是大力倡导行业自律。增强文学网站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推动文学网站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为网络文学创造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二是加强网络文学作者、编辑队伍的培训,提高网络文学作家、编辑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开展网络文学的评论和评奖。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形成网络文学评论家队伍,逐步建立起符合网络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论评论体系。把网络文学纳入其他各类传统文学评奖、重点作品扶持、作品研讨中。四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盗版侵权行为。李冰强调,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营造文明有序的网络文学环境,形成网络文学的明丽天空,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和历史的责任。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繁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抗抗在讲话中分析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特点。她认为,网络文学体裁多样、受众层次多元,能及时书写出当下人们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最新变化。网络作者切忌急于求成、率尔操觚,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注重作品质量,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写出精品力作。

廖红球在讲话中说,进入新世纪,促进传统纸媒创作与网络创作的交流和融合,是时代的召唤和历史的必然。在百舸争流的创作格局中,广东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重镇,一大批网络创作者以积极、活跃、富有生气的作品,不断绽放异彩,成为潜力无限的文学生力军。广东省作协将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发掘、培养、扶掖网络文学创作人才,鼓励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创作,以文学的名义集结各路好手,携手并肩,迈向欣欣向荣的文学明天。

与会文学网站负责人、作家、评论家分析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并对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他们呼吁社会正确看待网络文学,给网络文学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包容。针对网络文学面临的盗版问题,侯小强、童之磊和唐家三少在发言中谈到,盗版盛行,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一些盗版网站使原创正版站点用户严重分流,波及到正版网络文学网站的合法收入,也导致作者的权益受不到充分保障。对于如何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孟波认为,网站对作品的筛选、把关直接影响到社会阅读品位和价值取向,对此,文学网站的编辑们责无旁贷,必须恪尽职守,发现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作者,向大众输送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文学网站负责人在发言中都谈到,文学网站必须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发出融入社会的健康和谐之声,建立起与这个时代的读者、大众之间直接的、迫切的、有力的联系。这一点文学网站要从编辑抓起。

步非烟的发言代表了网络写作者的心声。她说,能在中国作协会议室里谈论网络文学,甚至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参评鲁迅文学奖,这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体现了主流文学界的包容性和年轻化的意愿。网络文学作者对此深感欣慰。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价值链;模块化;战略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1)06―0065―06

一、企业价值网络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Michael Porter《竞争战略》(1980)和《竞争优势》(1985)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研究领域构筑了较为完善和权威的产业竞争理论框架。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五力分析模型和战略集团等概念的提出,使得“竞争”成为企业寻求优势的主流手段,击败对手成为经营成功的首要选择。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各个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行业内竞争模式日益丰富,互联网技术使得部分竞争对手甚至具备了一定的隐身能力,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领导者随时可能大规模进入本行业,加剧原有的竞争。这些挑战均使得企业很难盯住所有的竞争对手并采取行动,基于完全竞争的战略思想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过合作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开始兴起。战略联盟、战略网络和价值网络等基于合作的战略思想研究不断深入。

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价值星系的概念。Normann和Ramirez(1993)提出的价值星系(Value Constellation)概念实现了从企业、产业向整个价值创造系统(The Value―creatingSystem)的过渡。价值创造系统是供应商、战略联盟伙伴、客户共同组成的价值创造体系。企业价值网络概念出现于Adam Brandenburger和BarryNalebuff(1996)的著作《co―opetition》(竞合)一书。这本著作强调了两个概念,一是合作双赢,二是企业共生(Symbiosis)。而这个共生网络本质上也是一个价值增值网络。可以说,这个共生网络概念就是企业价值网络最早研究的雏形。Brandenburger和Nalebuff明确定义了价值网(val.ue net)概念,并详细阐释了其五个主要组成要素。

如果说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关于企业价值网络的论述是围绕“竞合”和“互补”等核心概念间接展开的,美国学者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撒,R・柯克・克雷默(2000)在《Value Nets》(价值网)一书中对价值网的阐释则更为清晰和实用。价值网是一种新商务模式,将客户个性化要求与高效的供应体系相连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作各方的无缝连接,以高效率提供解决方案。价值网是企业适应巨大竞争压力、全球化趋势和客户苛刻的个性化需求的有效竞争模式。价值定位、经营范围、利润捕捉、战略控制和有效实施是有效构筑价值网的五个步骤。

Kathandaraman和Wilson(2001)强调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客户驱动性,认为价值网是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Suzanne Berger(2001)则从企业能力成长角度指出价值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单个产业环节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Adrian Slywotzk(2002)进一步在专著《Profit Zone》(利润区)中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围绕客户价值重构价值链以实现客户整体价值最优。

国内学者在企业价值网络问题上提出了大量有创造力的见解。刘东(2003)从虚拟组织角度探讨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实质。模块化、知识整合和快速协调是价值网络显著特点。周煊(2005)指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是对各种新兴运作模式的提炼与深化。胡大立(2006)指出价值网络是企业间的合作而连接起来的价值体系。刘海潮(2007)提出价值网络涵盖了企业自身、客户、市场对手、联盟伙伴等多重经济关系的网络体系。它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网络、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合作关系网络、以网络主体间关系为核心的竞争关系网络。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价值链的个体对抗演化为群体对抗,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群体竞争的网络模式。企业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多行业价值链和价值系统的整合,将企业竞争战略从个体层面发展到网络层面,通过网络成员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构筑整体竞争优势。客户需求激发、组织动态演化、信息技术整合和群体协作响应是企业价值网络的核心运营理念。

二、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

1.价值链理论延伸与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研究

对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最直接的理论阐释就是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入手。价值链理论认为,五种基本价值活动(内勤、生产经营、外勤、市场营销和服务)和四种辅助价值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构成了企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则组成了行业的价值系统。李垣,刘益(2001)探讨了价值链思想的局限性:单向、静态、缺乏创新。价值网络则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效用体系、资源选择、制度与规则、信息联系、市场格局和价值活动是价值网络基本构成要素。周煊,程立茹(2004)指出,价值链理论是深入阐释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的基石。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战略价值活动,并不断增强在战略价值活动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仅仅关注自身战略活动定位已经不够,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是构筑竞争优势的两个必然维度。王伟(2005)从能力要素、业务单元两个角度探讨了价值网的内涵,指出价值网价值创造源于能力要素分解。罗珉(2006)认为价值星系标志着企业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机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指出打造价值星系是企业领袖的核心任务。胡晓鹏(2007)通过对基于价值链理论和模块化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微观基础的剖析,构建出一个能够解释并适应于不同微观经济基础特征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分解价值链各个活动环节,可以使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整合方向。价值链环节分解后的模块化运营,使得企业微观运营层面呈现出网络化特征,这为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演化提供了基础。姜奇平(2009)指出,价值

链明确的是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而价值网络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单元之间的无缝对接,企业的运作融为一体,边界已经模糊。

2.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研究

在阐释价值网络运行机理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模块化理论展开,也有学者从虚拟企业和系统理论方面加以阐释。朱瑞博(2004)认为价值模块的出现推动了传统价值链的分解、重建和整合。余东华,芮明杰(2005)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发生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解构、整合和重建。价值链解构为价值模块,价值模块整合成为有竞争力的价值系统。余东华,芮明杰(2008)模块化网络组织是在价值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价值的创造、转移、实现和分配四个阶段是其核心环节。引导价值的合理流动,既是模块化网络组织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网络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模块化网络组织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新。闫中锋,刘东(2006)指出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很难在所有的价值环节上都保持最有效率的状态,无法依靠有限的资源在各个价值链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只能存在某一个环节,这就是核心刚性问题。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征,对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提出快速变化和调整的要求,因此,解决核心刚性问题也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必须通过组建模块化网络培育、发展和维持核心竞争力并解决核心刚性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李平,狄辉(2006)从模块化角度区分了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全球各产业以标准模块为基础的制造模式推动了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当产业从价值链竞争转向价值系统竞争后,就会逐渐形成标准化模块企业。价值网络可以吸引大量的标准模块企业加入,而大量模块标准化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创造组合,为价值网络提供新的创新优势。赵骅,丁丽英,王金山(2009)从网络角度围绕集群经济规模问题,研究了最优集群经济规模特性,并探讨了动态和稳态集群背景下网络成员数量的控制方式。

3.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问题研究

(1)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的表现

周煊(2005)认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具备网络经济、规模经济、风险对抗、黏滞效应和速度效应五种基本竞争优势效应。李海舰,原磊(2005)企业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围绕自身核心能力打造价值模块,将自身看做全球经济网络的一部分。价值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价值活动之间并不孤立,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同价值活动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企业价值网络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每一成员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与相关组织核心力的结合实现的。

(2)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阐释

吴海平,宣国良(2002)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将价值网络与集成价值链的精益生产模式和灵活制造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的价值传递机制,整体性的运营和利益协调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源泉。

方润生,李垣(2002)提出企业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的概念,强调内部产出对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企业高效率的内部产出能为企业外部产出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要有效实现企业内部产出对其最终产出价值优势的贡献,企业应努力建立宽松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相容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用体系、非官方活动与官方活动协调与转化机制,进而促进企业非官方活动的健康发展。高效率的内部产出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泉。

周煊(2006)认为企业价值网络是核心能力和异质资源的强化平台、调整平台和保护平台。通过以认同为基础的信任减少网络的交易成本,这是价值网络提高客户价值让渡效率的重要原因。在组织学习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中,价值网络具备良好的沟通结构,能够从战略高度对整个网络的知识分配加以规划、管理,提高了学习效率。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于其内生的知识管理优势。(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提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的概念,分析了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并构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内的知识转化模型。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三个维度。

蒋琰(2005)从资源观角度阐释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活动,主要体现在价值的交换关系上。资源运动及其价值交换关系使得网络管理者能够统筹企业价值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各方资源并平衡网络各方利益。这种网络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开放式的动态关系网络;价值网络处于远离平衡态;价值网络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3)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构筑与演化

林子华(2006)从虚拟企业角度阐释了企业网络的价值增值机理。企业虚拟化运营过程中对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组织方法的结合运用,不仅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提供了更加快捷、准确、宽广的信息支持,而且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创造了新的组织机制。企业虚拟化运营的这种创新的技术经济特点,大大地促进了信息时代企业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网络化实现。

邓龙安,徐玖平(2007)指出,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演进与现有企业的生存方式有密切联系,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导致企业成本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新的价值网络形成。技术范式要成功实现转移,需要考虑现有产业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并接近“自然极限”,此外是否出现新的破坏性技术也是关键。企业价值网络的价值形成依靠规模报酬效应和垄断势力,但是技术范式转移使企业价值网络失去规模报酬优势。在技术范式转移时期,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网络价值活动的横向联系,减弱纵向联系,并运用松散连接法对企业价值网络活动的联系进行管理。

俞荣建,郝云宏(2009)认为构建客户化的价值创造网络是企业组织演进的最新趋势。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绩效根本上表现为网络系统的客户化水平和动态的顾客价值创造能力。价值模块构成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要素,价值创造网络系统绩效的提升有赖于价值要素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价值要素的模块化设计、价值模块的处理策略选择和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结构和价值创造机理设计。俞荣建(2009)还运用模块化的价值网络理论,分析了素有“小狗经济”之称的浙江产业集群,阐释如何从价值网络理论角度提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一些具体建议实践指导性较强。

4.企业价值网络的其他问题

(1)企业价值网络的公司治理问题

卢东斌,李文彬(2005)认为公司治理研究个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转向公司间关系的治理研究。这是一种超产权关系的治理问题。在以网络关系为基础的公司治理中,价值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和客户网络关系是企业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公司必须采取分类治理思想,协调、维护、发展好对各种网络关系。协调企业创造价值、维持价值创造各方关系,不断吸引各种资源进入网络,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卢福财,波(2008)探讨了全球价值网络中中国企业的定位问题。论文指出在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跨国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挤压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其长期锁定在价值创造的低端状态。这种全球价值网络发展模式会强化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并可能造成环境破坏。论文从企业间能力差距的微观角度构造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低端锁定博弈模型,模型的结论指出跨国公司会无条件地对中国企业的价值升级路径实行封锁。中国企业突破跨国公司技术封锁主要障碍表现在国内消费市场结构与规模差异、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以及企业自身心智模式与创新能力低下。

傅代国,田小刚(2008)指出当前价值创造的重心已经从价值链转向价值星系,价值星系中存在一个主导性“恒星”企业,它往往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创造资源,如核心技术、知名品牌、领袖人物等,其他模块企业自身优势往往需要与“恒星”的这种资源结合才能充分地发挥出价值。“恒星”企业是价值星系得以形成、演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企业价值网络的文化问题

方本新,张宁(2008)重点探讨了价值网络的文化概念。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价值网络也为企业创新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企业网络构建往往容易忽视文化问题,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战略定位、组织结构和运营上。但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价值网络竞争力,还必须培育价值网络成员企业认同的文化。只有开放、平等、共享、创新的文化空间,才能改善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营造一个产品、知识交流的平台。企业的价值取向、价值活动方式乃至整个价值生态系统必然随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产业或企业个案研究

欧阳双喜,王世豪(2008)以海尔公司为例分析了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机制及得到的启示。该文分析了海尔价值网络的价值定位,信息交换机制和能量交换机制,指出海尔公司通过有效的构筑价值网络赢得了竞争优势。文章分析指出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需要以高度的网络化为基础,需要企业转变观念,重新思考和设计整个业务模式,确立全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让渡流程。

吴晓波,杜健,韦影(2005)在战略联盟和价值网络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G业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策略,作者将价值网络看作战略联盟关系的网络化,认为价值网络即战略网络,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3G业务发展的5大因素的各自权重,并探讨了战略网络在3G业务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提出了3G业务网络发展的平台构建策略、合作内容策略、合作模式策略、终端整合模式策略、营销服务渠道整合策略以及宣传合作模式策略。

刘蔚(2006)运用价值网络工具分析了旅游产业,指出旅游业价值网络是以具有核心能力要素的企业为中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各种纽带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客户整体服务网络。旅游价值网络要做好核心企业的选择、旅游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网络收益的稳定性等工作。中国旅游企业构筑价值网络应该以航空公司,饭店集团等为核心,也可以构筑基于旅游中介的旅游价值网络。

陈宇科,喻科,孟卫东(2009)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对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了阐释。论文基于价值网理论,提出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以产业链为主要路径、以价值创新为目标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并探讨了其网络内涵、控制机理和运营特点等问题。

三、企业价值网络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构筑价值网络战略理论模型

当前的竞争已经由个体竞争转向群体竞争,战略制定也已经由个体层面发展到群体层面。因此,系统性的网络战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代传统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企业的未来竞争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企业价值网络的提出源于管理咨询实践,虽然操作性相对较强,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对企业战略制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型。如何将价值网络与当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战略理论体系,以便更深入、透彻和系统地指导企业经营实践,将是未来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

2.整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

在价值网络研究之前,战略网络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Jarillo(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首次提出了“战略网络”概念,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Gulati,Nohria和Zaheer(2000)系统地阐释了战略网络的研究现状。毋庸置疑,要深入展开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就必须理顺企业价值网络与战略网络在理论逻辑方面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融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目前,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见到。实际上,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战略网络,其核心战略逻辑源于网络运营的客户需求驱动。战略网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深入展开。

3.整合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成果

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客户价值驱动的网络。价值网络的研究显然应该与营销学领域大量与客户价值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周煊(2005)指出价值链理论过于局限于厂商价值,创新性地运用客户让渡理论丰富价值链理论,从微观层面阐释了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除了客户让渡价值理论外,对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还可以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网络营销理论等大量营销领域现有理论和成果结合起来,对客户价值驱动的网络竞争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产业集群 创新

一、概述

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学者们用到的网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典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二种是新近兴起的复杂网络。这两种方法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但本文并无意比较二者优劣。本文仅大致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以及讨论社会网络分析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介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成熟到90年代长盛不衰,历时近40年。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统治了20世纪40 - 60年代的欧美社会学界,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占据着欧美社会学特别是美国社会学主流地位的则是社会网络分析,其领军人物包括:伯特(Ronald Burt)、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诺科(David  Knoke)、马斯登(Peter Marsden)、维尔曼(Barry Wellman)、怀特(Harrison White)等学者。

社会网络分析的构建是基于交互单元或节点之间关系重要性的假设的。由节点之间的连边所界定的关系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认为网络是通过一系列连边联系起来的节点集合。按照网络中所包含的节点的类型,网络可以分为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按照连边的类型,网络可以被分为有向网络和无向网络;按照连边的重要性进行区分,网络可以被为有向含权网、有向无权网、无向含权网和无向无权网四类。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观点如下所述:(1)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或主体组成的;(2)网络结构环境影响或制约主体行动,社会结构决定二元关系(dyads)的运作;(3)行动者及其行动是互依的单位,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4)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5)用网络模型把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结构进行操作化,以便研究行动者之间的持续性的关系模式。

三、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及其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1.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以科尔曼、布尔迪厄等的观点为代表。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布尔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三种基本形态之一,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的目标。但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很多学者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对产业集群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于树江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含义与主要构成因素,构建社会资本对创新的影响机制模型;刘中会等利用社会资本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王雷分析了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演变特征及其对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众多学者的普遍看法是,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因为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集群内企业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创新知识的转移和扩散。

2. 弱联系(weak ties)

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但这些人掌握的信息与他(她)掌握的信息差别不大;相反,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与此人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没有机会得到的、对他(她)有帮助的信息。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是个体融入社会或社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信息和机会,它的又是来自于具备联系不同社交圈子的能力,并且具有较低的可传递性。作为对这个观点的响应,有学者提出了“强联系”的观点。他们认为,强联系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性的情境,在面临危机或者需要承担风险时,强联系是可以依赖的对象。总之,弱联系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而强联系则有传递情感、信任和影响力的优势。

由于集群的空间集聚性、行业的相关性、社会文化与人员知识背景的相似性,使集群很容易落入技术锁定的创新困境中。而弱联系理论能比较好地解释集群创新的困境,而且能够为此提供解决办法,那就是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在内部强化弱联系,同时加强与外部的联系,藉此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从而促进创新。

3. 嵌入性(embeddedness)

嵌入性也叫根植性, 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 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 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来自社会网络, 信任嵌入社会网络之中, 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信任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和交流以达成共识。

社会关系网络以两种方式影响经济活动,即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关系嵌入是结构嵌入的基础,结构嵌入是关系嵌入的扩展和延伸。关系嵌入强调双边关系的质量,表现为交易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与目标的程度,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为;结构嵌入强调的是多边关系,即组织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还因与第三方的联系而相互发生关系,从而形成群体间的系统性关联结构。

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来说,一方面会受惠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因为关系嵌入网络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信息搜集成本;而结构嵌入可以使企业融入集群的创新氛围,分享集群网络内的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不论是关系嵌入还是结构嵌入,又都可能成为阻碍集群企业进一步创新的障碍,因为嵌入得越深,对技术路径的依赖性就会越强。因此,企业在充分享受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它们带 来的弊端,以便于集群内的主导技术走向衰退时,企业能及时作出有效调整。

4. 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美国社会学家伯特提出“结构洞”的观点, 认为关系强弱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起决定作用的是网络中的位置, 谁占据连接两个无关系(意味着存在结构洞) 点的位置上, 谁就拥有信息和控制优势,从而可以为其带来收益。该理论强调企业或企业家通过联结与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来为企业成长不断提供资源,也就是强调网络关系开拓能力。

显而易见,伯特的结构洞理论与格兰诺维特的弱联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另外,在大型的产业集群网络中,一定有一些企业位于结构洞,从而占据了有利的网络位置,并且可以取得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

5.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产业集群创新领域的实证研究

虽然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渊源不同,且每一个理论都能够自成一派,但各种理论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当然,作为一种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一些基本的网络测度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测度,可以反映出网络的结构和节点的位置。这些变量可以被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针对单个节点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度(degree)、中心性(centrality)等;第二种是针对节点间联系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强度(strength)、互惠性(reciprocity)等;第三种是针对整个网络的测度变量,典型的变量有:规模(size)、密度(density)等。

目前,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比如:

杨锐等通过对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调查,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网络位置与其创新之间的关系。钱锡红等人利用三个维度来刻画出企业在集群中的网络位置,并且引入吸收能力,考虑吸收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从而构建出更具说服力的整合模型。陈伟丽,王雪原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分析了网络结构变量和关系变量对集群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蔡宁和吴结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集群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密集性质及其功能机制。苑雅文以韩国在华投资产业集群为样本,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环黄渤海合作区域的发展路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在华韩资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的形成、特点及作用。

四、小结

网络化和知识交换是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这使得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使用也变得顺理成章。就像有学者所指的那样: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文献中的成熟技巧对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是很有希望的。其实,通过浏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网络分析不但用来对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而且还用来对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而且,社会网络分析的经典理论和基本测度变量,已经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因此,在研究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目前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树江: 集群式产业创新的社会资本效应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2] 刘中会 刘力臻: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的引进、扩散和创新的影响——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 经济问题,2009(4)

[3] 王  雷: 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创新绩效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2008(1)

[4] 杨  锐 黄国安:网络位置和创新——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7)

[5] 钱锡红 杨永福 徐万里: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J]. 经济管理. 2009,31(7)

[6]陈伟丽 王雪原: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关系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09,11(3)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地域 大学生 网络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39-02

当前,由于网络创业的门槛较低,网络创业活动遍布全国。而且随着C2C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人们对网上购物的不安全感消除,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购物方式。在此背景下,大学生C2C网络创业的群体也越来越庞大。以淘宝网为例,在其2200多万注册会员中,有40%是大学生,其中江浙沪以及北京、广州等地区的大学生创业者占多数,而其他地区相对较少。不难看出,大学生网络创业与地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本文从文化、物流、政策、教育和商品等五个因素出发,探讨地域性差异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一、影响网络创业的地域因素

1.文化因素。不同地区的风俗和对创业的态度会对大学生网络创业产生较大影响。江浙沪的个体商人较多,创业氛围浓厚,有利于从事网络创业的大学生树立创业目标,并且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亲戚朋友的支持。同时,一起创业的人较多,容易形成创业团队,团队中的交流能使创业项目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在创业氛围较淡的地区,创业者孤立无援,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即使有个良好的开端,要想坚持下去也很困难。

消费观念也会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有些地区网络消费还不普及,很多人消费观念较为保守,他们宁愿花高价、跑远路在现实生活中购物,也不愿意在网上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对不拿到商品就付款很不放心,网络消费的意识较为淡薄。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意识很难形成。即使从事网络创业,由于当地人的网络消费较少,经营也会受很大影响。

2.物流发展。纯电子商务是无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网上营销的,还需要有相应的物流与之配合完成。现阶段,我国物流业虽然已得到快速发展,但发展并不均衡,对网络创业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例如,上海等沿海城市的经济较为发达,带动了其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分支遍布各个城市乡村,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物流发展较缓慢,交通也不是很发达,物流配运相对不便,在这些地区进行网络创业的大学生就会面临很多困难,不利于创业的顺利进行。

此外,从物流费用来看,江浙沪地区网络卖家的快递费用也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由于网络商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很大,对商品价格比较敏感。因而,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顾客一般比较倾向于向江浙沪地区的卖家购买商品,不仅运输方便,而且等待时间较短,从而有利于该地区的大学生网络创业。

3.政策因素。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有力的政策扶持是大学生创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相应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措施,但各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却有着显著差别。例如,上海将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三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最高为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并根据创业组织在贷款期间吸纳本市劳动力的情况,给予贷款贴息的扶持;江苏省大学生在其毕业后的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可允许分期到位。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也很重视大学生创业,但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原因,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力度较小,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此外,有些地方虽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但却没有落到实处,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教育水平。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高校已开始通过开设创业相关课程、举办各种创业讲座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对网络创业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们对网络创业的兴趣。不少高校在通过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创业的认知水平的同时,还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创业的实践平台。例如,江浙沪等相对发达地区的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企业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据相关报道,浙江义乌一所高校有80%的学生在学校的支持下利用课余时间做网络营销。然而,有些地区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缺少创业相关的教育,导致这些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普遍不强、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训练等。

5.商品选择。在网络营销过程中,货源是网络创业的基石,而各地区的货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目前,网络交易中最为常见的商品是服装、化妆品以及饰品等,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区在服装和饰品的生产与加工方面占据优势,化妆品则以上海、广东等地为聚集地。而我国中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机械原料等物品,缺乏服装、化妆品以及饰品等货源的供给,在这类商品的质量、价格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网络创业者在商品选择时,应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特点,选择适宜商品进行网络创业,这也是影响网络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对策

1.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网络创业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因而,各级、各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其一,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结合本地实际自行设计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内容的宣传活动,形成上下联动的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升创业培训工作在本地区的影响和认可度;其二,各地政府要积极引进有效的创业培训模式,将创业培训纳入地区就业工作的统一范畴,提升创业培训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促进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各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大学生的创业保障平台。一方面,在政府引导下构建资金保障平台,提供适当额度的低息贷款和多次贷款的政策支持,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网络协同创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网络行政管理中要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支持,国家有关立法机构也应重视和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坚决打击网络环境下的垄断行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引导商业网站和广大网商诚信、合法经营,净化网络经营环境,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秩序,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网络环境。

2.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据有关部门调查,很多大学生强烈要求开设网络创业指导课程,以加强他们的网络创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同时,他们还希望通过活动训练与亲身实践来获得网络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需求,积极开展各项网络创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对网络创业的热情和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在营销、网络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开设专门的辅导班,为那些对网络创业感兴趣的大学生提供系统的网络创业知识培训。主要方法是通过教师引导,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一种方法,使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的有效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模拟交流平台――创业协会。网络创业大赛为那些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环境,通过这种赛事,他们可以强化自己的创业基本理论,在比赛中不断地摸索和提高创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创业不会是一种个体活动,由于社会资本的限制,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体现,这样的模拟赛事还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其团队精神。

3.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网络创业不是一种单纯的交易过程,它对创业者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而言,他必须在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变化的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时,能够随机应变,敏锐地发现并抓住机遇,将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创业者持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创业奠定基础。

此外,积极的心态对于大学生创业者也很重要。无论是处于有利或者不利的地域环境,创业者都可以根据地域特点成功地进行创业。在一些发达城市,创业氛围浓厚,社会各界对创业的支持和包容度大,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就是利用了这种良好的地域环境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获得了事业的成功。然而,地域环境相对较差的地方也有其优势,基层艰苦的条件可以打磨人的意志、锤炼人的品格、锻炼人的能力,穷乡僻野有时也会变成创业的肥沃土壤。这就要考验大学生创业者的胆识和魄力,要求他们具有发现的眼光和开拓的精神,对于明显的地利要敢于利用、善于利用,而对不明显的地利,也要勇于去挖掘和开拓。

三、结束语

在当前情况下,尽管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人类的很多活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但地域差异仍然会对大学生网络创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面对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社会各界要以一种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活动的更好开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大学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蒋臻萍.论大学生创业环境[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2.程艳林,周勇炜.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3.蒋涛.刍议网络营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2)

4.王蕾.C2C电子商务店铺区域分布的实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5.王.从客体引导到主体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方法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