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

药学副高论文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1篇

大凡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古人亦称“毒性”。中药由原来大众认为是“天然无毒的”,至现在其毒副作用被频频曝光,引发了人们对中药安全的疑虑,舆论也有借此封杀中药的势头。其实中医能通过辨证论治而“补偏救弊”;药剂师通过对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不同的加工、炮制,不仅能帮助医师提高疗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基本上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即若要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中医中药两者的配合非常必要。

一、中医界一直正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中医从未否认中药有毒副作用,自古以来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早在2000年前《神农本草经》里就谈到药物分三品:上品药物有滋补、延年益寿作用;中品药物不补不泻,药性平和;下品则多数中药大都有毒副作用。中医药教材中都为学生明确标明中药的禁忌,譬如漏芦,气虚、疮疡、孕妇忌服。也就是说,中医界从未自称中药无毒副作用。2000多年前中医就有“人参也能杀人”、“大黄也能救人”的说法。药能治病也能致病,用得好、用得巧可去沉疴;滥用则伤人正气,甚则致命。

二、中药缘何成了不良反应的“祸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提出黄连有毒副作用,人们开始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之后,牛黄清心丸在韩国也出现不良反应;现在中药不良反应频频被曝光,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肾损害,市面上畅销的“排毒养颜胶囊”因含有大黄被怀疑长期服用造成继发性便秘。为什么在近年发现中药的毒副作用更多?

1. 国外“废医存药”使中药脱离了中医

西方文化思维模式成长起来的外国人,认为中医理论太过抽象,而中药则疗效确切;因此使用中药通常不考虑中医的辨证论治,而是按着西医西药的诊断、治疗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更有甚者将中药作西药用,遇到高血压就用钩藤、草决明;见到细菌性感染,则施以黄芩、黄连。但若是虚阳上越型高血压,或是虚寒性细菌感染者,用了这些药不但无效,且易致毒副作用。

日本顺天堂曾经是生产小柴胡汤为主要产品的世界上最大的汉方医药企业,但由于日本对中医药的政策是“废医存药”,不懂得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只将小柴胡汤应用于某几种疾病,结果药物的临床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出现致人死亡的现象。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就这样破产了。

由此可见,如果仅是药物出口到国外,而中医没有走出国门,中药脱离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是一堆“草”。

2. 中医中药的主要人为因素

2.1中医师方面

2.1.1剂量过大:自古有“中医不传之谜在于剂量”,用之不当或用药过量就可能造成严重毒副作用。但近年来有些现代中医为求速效、显效,对这些药物性能未标明有毒的“无毒中药”用量远远超过了历代医家,甚至置《药典》规定于不顾,擅自加大中药的用量,带来了很多不良反应。如细辛常用量为3~6g,过量应用可导致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致死。

2.1.2药证不符:中医治病精于辨证,辨证是论治的基础,若医师辨证失误或根本就不分寒热、虚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势必导致药不对证,寒热错投,攻补倒施,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且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甚至造成毒副作用,是使用中药的大忌。如:人参只适用于气虚证候,若用于阴虚有热者,将出现头晕心悸、咽痛鼻衄、口舌生疮、便干纳差等所谓“人参滥用综合征”。

2.1.3配伍不当:若医者不注意按“君、臣、佐、使”原则配伍组方,或用药时不注意药物相互关系,或因疏忽而将不宜配伍的药物合用,势必造成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性。如半夏甘遂汤中甘草与甘遂同用时,当甘草的用量大于甘遂用量时,则有相反作用,且随着甘草用量越大则毒性越强。此外,若中西药配伍不当,也会引起毒副作用。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药同时使用会引起血尿。

2.2中药师方面

2.2.1加工炮制不当:加工炮制中药是中医的精髓之一,炮制不当很容易导致毒副作用,对中医的临床疗效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柏子仁用于宁心安神时要通过去油制霜,否则会产生滑肠致泻作用;何首乌生品滑泻而伤及脾胃。有毒中药如生南星,不经炮制则一般只能外用;其它如马钱子、川乌、巴豆等有大毒的中药需严格炮制,否则易发生严重毒副作用。

2.2.2调配不当:调配人员粗心大意,毒性药物管理不严,如误将朱砂当褚石使用;或将毒性中药剂量看错,配方时不认真核对处方,会产生人为的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剂人员不太注意炮制对临床的重要性,在调配医者处方炒苡米、炒白芍、酒大黄等时,因临时药房无货,而擅自以生苡米、生白芍、生大黄等代用,亦会产生毒副作用。

2.2.3药品质量伪劣:药物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但少数调剂人员素质差、责任心不强,或技术差、不能严格把关,让大肆掺假混伪的药材用于临床,自然会产生各种毒副作用。如炮山甲中吸入明矾(明矾的主要成份为硫酸钾,内服量0.6~ 1.5g,若过量则会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后再行干燥的恶劣行径,人为地增加了中药的毒副作用。

三、中医中药相辅相成是良策

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是医药不分家,中医药讲究即医即药,以医带药。《周礼》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即对医药之间的关系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它的意思是说医师要能在识别药害的基础上,化害为利、化毒为药,从而实现医疗目的。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中医药学是一门医理与方药相辅相成的整体科学。医为本,药为使,医之不存,药将焉附?一方面,中药的使用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中医的临床则依靠中药的加工炮制为其服务。

1. 中医师辨证用药,不以中药替中医

1.1正确地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因此,中药只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使用,全面了解其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症等,按照配伍原则立方选药。若以中药代替中医,则让中医药丢了魂。

1.2掌握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在于增强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其配伍禁忌有传统的“十八反”、“十九畏”,199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规定不宜同用的药物有33种[1];因而临床医师应谨记避免合用,否则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如人参、丹参等药与黎芦同用,就会产生毒副作用。但更要重视不属于“十八反”、“十九畏”的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

1.3严控药物用量

剂量准确是药物安全有效的可靠保证。鉴于中药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医师要按药典规定剂量选方用药,不能随意更改。在临床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中药剂量既有固定严格性,又不拘泥失去其灵活性。因中药引起的毒副反应,很多是因剂量过大所致,即便是无毒药,如果过量服用,同样可出现副作用。如《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的甘草,现有资料报道,若长期大量服用,就可出现脘腹痞满或水肿等毒副反应。此外,临床上根据“以毒攻毒”的原则,常用马钱子、轻粉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来治疗关节炎、梅毒等顽固性疾病,但一定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1.4药物的制剂服法

某些有毒药物,需要久煎以减低其毒性。如乌头、附子中含乌头碱成份,对心脏有毒性作用;经过久煎,使乌头碱破坏,降低了毒性,而且还可以增强其强心作用。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亦属辨证用药的重要环节之一。如遇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证需用反佐法,即寒药热服或热药寒服;若服法错误,则往往加重病情。

2. 中药师规范炮制,熟谙辨证论治

2.1熟谙辨证论治

中药师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承担起辨证论治的职责和义务,对中医师所开的处方进行审核,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服务,以保证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如寒湿腰痛的患者来店购药,如药剂师不懂辨证,就有可能让病人购服六味地黄丸、壮腰健肾丸等,这些中成药不但治不好腰痛,反而会加重病情。若能较好地辨证,就能祛弊得利,抵制毒副作用。

2.2规范加工炮制

中药师应严格遵照药典的要求,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科学地依法炮制各种有毒中药,使药物“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才会增强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绝不可因为怕麻烦而减少任何一道炮制工序;只能外用的中药,绝不可内服,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此外,药剂人员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首先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须经处方医师更正或者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

2.3加强质量监管

中药质量好坏是关系到临床疗效和国际化的问题,质量是中药的生命。要加强中药种植、采收、加工、产地、流通和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治理不合格的中药。在中药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入药。

3.勿丧失中医中药发展的土壤――东方文化背景

中药近百年来衰弱的过程,主要原因是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医已丧失了其发展的土壤――东方文化背景。现在完全以西方文化思维模式成长起来的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中医。他们非要用细化中药效果的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来套中医理论,无疑是削足适履,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的抛弃,将使得按照中医理论辨证使用的“中药”会变成当今西方的“植物药”。

中医和中药是老祖宗通过上千年实践给我们后辈留下的宝库,世界卫生组织评论“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榜样”。中医药怎样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中药的毒副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舆论要“废除中医”、“封杀中药”的中医中药窘境而走向世界?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只有中医中药人员同舟共济,相辅相成,既不能因噎废食,搞全盘西医化;更不能脱离中医的辨证而使用中药,才能有效地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促进中医的发展和中药的现代化。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西药;副作用;减缓方法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近年来,关于西药副作用的报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奇,因此重视对于西药副作用的研究,并采取相关有效的减缓方法及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结合我院门诊患者西药副作用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关应对措施,以探讨有效的减缓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门诊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40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中男性106例,女性94例,年龄最小为29岁,最大为88岁,平均年龄为46.9±10.1岁,平均体重为60.5土10.5kg;观察组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最小为27岁,最大为86岁,平均年龄为47.4±11.6岁,平均体重为58.8土11.2kg。两组患者除了在性别、年龄、体重上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在其他疾病史(严重躯体疾病、闭塞性血管炎、肝肾功能不全、自体炎症性疾病等)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近期内发生西药副作用的情况,对照组组患者在领取西药后,给予其相关药品使用说明及相关宣传单,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接受相关细心讲解、健康指导等,以强化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以及口服药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和有效剂量。定期观察两组患者西药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1.3 随访。对本次观察的两组患者在问诊治疗过程及相关西药副作用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在定期对所有观察对象随访,中位时间为1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后发生药品副作用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在相关药品副作用(头晕、恶心、呕吐,发热、寒战,乏力、嗜睡,皮疹,失眠,水肿,过敏,肝、肾功能受损,心脏功能受损,其他)的比较中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满意度、副作用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而药品副作用发生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在采取措施后患者满意度提高更明显,副作用发生率下降更显著,具体数值详见表2。

注: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呈上升趋势而药品副作用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①与②,③与④组内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③与④组,①与②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药品副作用主要指正常剂量下药品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时所发生的对机体有害、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而临床医师在结合患者病情,权衡利弊后选择对患者最为有效、合理的西药用于预防、治疗[1]。目前我国西药副作用发生率高于欧洲发达国家水平,多数由于药品的不合理使用、滥用所致[2]。

本次研究结果中,对于西药副作用发生的控制情况较为满意。主要包括:①首先确保医院采购药品的质量,必须优质、合格,加强药品管理,及时更换药品,②要求主治医师熟练掌握西药的药理、副作用、适应症、禁忌症,减少药品滥用,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安全、可靠的药物使用[3];③掌握常用药品的剂量、方法、用法,避免出现使用剂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④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情况,通过详细询问,分析患者的病例特点,观察患者耐受情况,及时调整药品或者使用剂量;⑤提高医生及患者对于西药副作用的认识,加强相关用药安全的宣传和讲座[4]。

综上所述,加强院内药品管理,强调用药安全,加强医师用药知识培养,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都是减少药物副作用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袁素洁.浅谈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基础医药论坛,2010,4(14):189-190

[2] 刘杰,黄寿和.我院2006―2008年519例药品不良反应网顾性分析册.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1):56-58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3篇

广西桂林市75660部队门诊部,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 目的 密切观察基层门诊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特点规律,确保基层门诊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针对我部门诊近三年所发生的39例药品毒副反应病例,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39例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种类、给药方式和患者的年龄有关。结论 医疗工作人员要经常性的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新药特药的用法用量以及副作用,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能力,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关键词 ] 药品毒副反应;观察与分析;临床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40-02

随着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药特药不断面市,药品的毒副反应也不断上升,为促进基层门诊临床的合理用药,降低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对某基层门诊近三年所发生的39例药品毒副反应进行了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某基层门诊2011年1月—2014年1月的药品毒副反应39例,采用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和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和临床表现等进行临床观察与统计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性别与年龄

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从性别方面来看,男性31例(79.49%),女性8例(20.51%),男性患者毒副反应的反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这与部队人员构成以男性为主有关;从年龄方面来看,药品毒副反应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有明显的不同,患者年龄最小的10个月,最大的81岁,以60岁以上年龄段最多。其中10个月~18岁10例,占25.64%;19~39岁6例,占15.38%;40~59岁8例,占20.51%,60岁以上15例,占38.47%。

2.2 给药途径与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

所调查的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31例占79.49%),其次为口服给药(8例占20.51%)。可见药品毒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常见,口服给药次之。

2.3 药品类别与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

根据戴德银、代升平《实用新药特药手册》第五版的分类方法,将所收集的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所涉及的药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在临床上成为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也就在维护大家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引起药品毒副反应的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据各地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根本原因。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其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一直存在着上升趋势,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应加大监测力度,中药制剂在提取及制备过程中难免会带入一些杂质,所发生的毒副反应可能与其杂质含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液时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尤其对老人、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并加强检测和用药指导,减少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

2.4药品毒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见表2

2.5药品毒副反应的预后

药品的毒副反应跟药品持续使用的时间和药量的大小密切相关,怎样避免或降低药品的毒副反应,这就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本单位每一种药品的药理性质、适应症、配伍禁忌以及毒副反应等知识,给患者用药时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明确药品的禁忌,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药品毒副反应中一般以皮肤和附件损害为主,反应程度以轻中度反应为主,一旦发生药品毒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给予对症治疗。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治愈37例(94.87%),好转2例(5.13%),无不良预后。

3 讨论

3.1 儿童、老年患者的药品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从本次研究当中笔者发现,不同的用药人群,即使是同一病情、使用同样品种、剂量、剂型的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以及毒副反应。尤其是对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和老年患者而言,其对药物的耐受性以及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更是因人而异。因此,在给儿童和老年患者用药时一定要格外谨慎。从本次调查研究的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年龄小于18岁有10例,占总例数的25.64%,年龄在60岁以上15例,占总例数的38.47%,这就说明儿童和老年患者的毒副发生率高。笔者推断儿童患者易发生药品毒副反应的因素可能与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对药物的吸收代谢都不规则、对大多数药物较为敏感有关。该项研究结论与等人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儿童总体液占体重的80%(成人60%),相对较成人高,水溶性药物排除较慢,易造成蓄积性中毒。儿童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体液中游离性浓度高,作用增强所致。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药物易进入脑内,加上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而影响排泄,致使血清药物浓度高,半衰期延长,使药物作用增强,故易发生毒副反应。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小孩的病情和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合适的剂型,并让小孩家长适当掌握常用药的药物性能、作用几只、毒副作用、适应症,以及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和用药方法,确保儿童的用药安全。

从本次研究当中笔者发现,在给老年患者用药时,部分患者出现了药物毒副反应与自身基础疾病混淆的情况。笔者结合大量临床实践资料以及本次研究结果推断这种情况可能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等因素有关。等人的观点也表示:一些药性比较剧烈的药物,其较为容易致使老年患者出现产生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这主要是因为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等在人体吸收以后,多由肝脏和肾脏解毒、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老人,在用这些药时需慎重,不宜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长期服用,可以损害肝细胞,并伴有对骨髓、心脏、肾脏及皮肤的损害。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使用时间稍长,能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平衡失调,对肾脏也有影响。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霉素、呋喃妥因等能在肝胆内郁积,产生中毒和过敏反应。故长期、大剂量使用这些抗生素药物,对老年人是非常不利的。老年患者易发生药品毒副反应的因素大致为:肝肾功能减退,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血浆蛋白含量减低,使体液内游离药物浓度增高;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敏感性增加,长期给药,合并用药多,原患疾病多等特点,导致药品毒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特殊生理特点、病理特点选择药物,并在给药过程中加强监护和用药指导。

3.2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

随着感染性疾病的不断增多,新药特药的不断涌现,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的药物之一。该结论在本次研究当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抗微生物药引起药品毒副反应共15例,占全部药品毒副反应例数的38.46%,居各类药物首位,这与目前抗微生物药广泛使用和滥用密切相关,抗微生物药在临床应用中,普遍存在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由于抗微生物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微生物药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①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②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③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毒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不可滥用。④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见,医务人员在临床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避免其滥用,减少其耐药性的发生,降低药品毒副反应发生的机会,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3.3正确使用中药制剂

从本次研究结果当中我们发现,39例药品毒副反应中有8例为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9.84%,而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的愈趋广泛也使得中药不良反应呈现出上升趋势。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品种来源的混淆、药物加工炮制因素、药物配伍因素、药物的制剂与剂型、个体差异因素、假冒伪劣产品引起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因此,避免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应从源头抓起,从药品的生产、销售、临床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建立中药安全信息预警机制和控制处理机制,加强对各类中药制剂的检测。临床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常用中药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的、客观的判定中药的毒副反应,积极的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中药的毒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

3.4静脉给药较易发生毒副反应

由于不少官兵缺乏对医药知识和疾病的正确认识,总觉得静脉输液疗效好,见效快。所以不论大病小病,都主动要求静脉给药,这样一来,不仅加重了自身静脉血管的压力和刺激性,也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幅度的增加。39例药品毒副反应中有31例为静脉给药,占总例数的79.49%,这与静脉滴注药物的配制、药物浓度、稀释液的PH值、温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年龄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医疗单位要给基层官兵普及药品常识,改善不科学的用药观念,提高官兵对药品毒副反应的正确认识,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特别是门诊给药患者。

[

参考文献]

[1] 覃正碧,向继洲,卢祖洵,等.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其实施探讨[J].中国药房,2007,7(29):2297-2302.

[2] 华伟芳.我院285 例药品不良反应综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1):111.

[3] 肖顺林,罗宏丽,冯碧敏.240 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1(1):67-69.

[4] 王绍杰.本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实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7):146-147.

[5] 罗贤海.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业,2012,21(8):7.

[6] 李宁,王群.药品临床安全使用与缺陷风险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6(3):620-623.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4篇

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包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卫生部原纪检组组长、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曹泽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铁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保健营养理事会理事长赵文祥等。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立新,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琦,论坛组委会执行秘书长于越,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经营总监李洪等相关人士参加了会议。

中医健康管理事业必然大发展

论坛由卫生部原副部长曹泽毅教授担任名誉主席,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王铁城担任主席。

王文元副主席宣布开幕,吴刚副局长就我国中医健康管理产业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改革方略等做重要讲话。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赵文祥针对我国中医药健康产业作了精彩的演讲。他认为,我国传统中医药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这也是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上医治未病”理论跟当今医学科学提倡的预防医学的理论和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精神相一致,是值得弘扬与继续深入研究的。我国当今中医健康管理产业如何继承和创新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们大有可为,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朝专、精、广,博的方向寻求发展。

还有许多专家出席会议并做精彩的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中医健康管理事业发展理论、实践与前沿技术的各个方面。

中国健康管理事业10周年庆典

论坛以“弘扬中医文化,推动健康管理”为主题,庆祝中国健康管理事业诞生10周年,展示我国健康管理事业10年发展成就。总结现代健康管理技术与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弘扬中医文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中医健康管理事业改革与发展而召开的。通过院士论坛、高端论坛、社区健康论坛、专家报告、健康管理产业投融资洽谈会、学术演讲与交流专场,风采展示,中国健康管理发展十周年成就宣传晚会等活动,就我国中医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继承,创新与合作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推进中医健康管理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年荣光,再铸辉煌

论坛期间还隆重举行了以“十年荣光、再铸辉煌”为主题的“中国健康管理发展十周年成就宣传晚会”。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经历了市场与经济的变迁和洗礼,在自强不息中不断发展进步,在推动全民健康,改善人们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奋进十年,一朝绽放,即为经典。晚会上领导为10位中国健康管理功勋人物、20位中国健康管理年度杰出人物,30家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的代表颁奖。晚会作为对中国健康管理十年历程的提炼和2010年中国健康管理的总结,中国健康管理事业10周年功勋榜和中国健康管理年度先进单位和人物推选活动可称为十年来的一次巅峰宣传。

晚会由海军军乐团主持人耿磊主持:被誉为上海“萨克斯王子”的萨克斯演奏家华康和大家熟知的曾经多次为琼瑶作品配唱的著名歌唱家孙青等为晚会助兴,在这些艺术家精彩的表演中,场下的观众掀起了阵阵掌声,气氛也越发的轻松活跃起来。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42-02

Effect of hypnotic medication on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YAO Zheng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ypnotic medication on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2 elderly patients with falling down in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To study whether they have taken the hypnotic medication. And whether they know it’s side-effects. Results 77 patients have taken the hypnotic medication;12 patients know it’s side-effects. 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ly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notic medication and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Most of them don’t know it’s side-effects .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Fall down Hypnotic medication

跌倒是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意外“触及地面”[1]。老年人意外跌倒已成为老年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跌倒与药物关系的探讨日趋增多,而催眠药与跌倒关系密切[3],但部分老年人对此缺乏认识[4]。本研究着重探讨服安眠药及对其的认知与老年患者跌倒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有效护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前3年入住我科年龄65岁以上发生跌倒患者102例,男性52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79±11岁。

1.2 方法 了解跌倒者是否服用安眠药及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跌倒患者中服安眠药77人,明显高于未服药者(P

3 讨论

老年人是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安眠药与跌倒显著相关[5],老年人通常有睡眠障碍而依赖安眠药,药物通过影响患者神志、视觉、步态、平衡等引起跌倒[3]。且患者大多伴多种疾病同时服多种药物对安眠药的耐受性差,更易受其副作用影响。本研究显示服安眠药患者跌倒率明显高于不服药者,证实安眠药明显增加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同时发现患者对安眠药的副作用明显缺乏认知。故护理老年患者尤其是防止跌倒时更应重视服安眠药者;需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安眠药副作用的认知。同时创造舒适、安全的医护环境,减少老年患者使用甚至依赖安眠药。

参考文献

[1] 胡逢祥.因跌倒所致骨折的危险因素.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册,1999,15(1):18-19.

[2] 刘永谊.敬老院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地病例对照研究.中华综合医学,2002,3(6):559-560.

[3] 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9(2):143-144.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6篇

中成药确有毒副作用

一位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自感“肾虚体弱,头昏,眼睛涩酸,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为此,按常用量服用了健脑补肾丸和脑力宝一月余。结果感到“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转眼就忘,大脑呈现一种空白状态”。总之,出现了一系列中医称之为健忘症的病证。

其实,关于中成药有毒副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明确记载。《景岳新方砭》中记载:“城西李某,患腹中满闷倦怠、懒言等证,医用‘逍遥散’服三十剂,小便绿色脚瘘弱”。后改服贞元饮,夜用六味回阳饮3剂,“次早余(陈修园)到,肌冷如冰,汗出如涌,六脉全无,气喘痰声漉漉”,至“午后而殁”。

金匮肾气丸是引火归原法的著名代表方剂。医者每奉为枕中之秘,但若久服此药,亦可变生它证。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指出:该药“初服一、二剂效如神;再服一、二剂不甚见效,再服一、二剂虚证大作,其热如焚”。“病家或疑桂附之误而更医,或信任不疑而归咎于附子之制不佳与肉桂之产地非道地,……遂应(以)滋阴者枉归其阴”。

由此可见,中成药确有毒副作用,古今皆然。

中成药为什么有毒副作用

《内经》曰:“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这就是说: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它必然产生一种阴阳偏胜之气,从而导致毒副作用的产生。

我们知道,药物疗法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人体而使人体阴阳达到平衡的一种疗法。由中药组成的中成药,也必然存在着整体的阴阳属性。这种阴阳属性作用于人体,促使病理肌体的阴阳偏胜趋向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果常服或久服同一药物,便可致“因纵(药物之)五味,五味太过,疾病蜂起”的毒副作用了。

明白了中成药的阴阳偏胜,就可以理解中成药的毒副作用了。这种毒副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蓄积中毒”或“误服中毒”。

对于久服滥服金匮肾气丸而引起的毒副作用,陈修园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入咽之后,但见桂附之扶阳,若忘地黄之滋阴,故初服而有效;至于再服,桂附虽烈,无如前之地黄等药缓行末了,又得新入之地黄助之,势可相敌,故三、四服不甚见效;乃服五、六剂而大发者奈何?盖以每日之桂附,如火一发而无余,而同剂中之地黄等药,如水渐注,不骤日积日多,些少之桂附,安能与之为敌?宜(故)服之增热也。”这真是一幅蓄积中毒的奇妙写照。鉴于此,陈修园先生大声疾呼:“治标之法,不可常服”。

中成药治病有奇效,但要辨证精确,中病即止;同时,中成药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剂型固定不移,致使剂型中的药物无法更改。如果一旦使用不当,或常服久服,那就难免药祸发生了。

措施与对策

兵败如山倒,非兵之过;药能误人命,非药之罪。盖因“用药如用兵”,此皆由“将”“医”之误也。为了避免或减少中成药产生的毒副作用,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与对策,方能杜其燎原之势。

一、生产厂家、经营部门在宣传中成药的功效时,应当实事求是,准确科学。

1992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药品广告管理办法》已明确规定:为了保证药品宣传真实、科学、准确,合理指导用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今后药品广告不得出现有“疗效最佳”、“药到病除”、“安全预防”、“最高技术”、“最高科学”;“最进步制法”、“药之王”等不切合实际的词语;尤其不能使用“完全无副作用”这一词语。

“同病异治”是祖国医学治病的一大法则。例如感冒:风寒感冒用荆防败毒散,出现挟湿症状的则用恙活胜湿汤,如果影响中焦脾土的,就用霍香正气散;风热感冒用银翘散;体虚感冒更应因人而异,需要益气解表的用参苏饮,助阳解表的用再造散,养血解表的用四物汤加解表药等等。

可惜的是在现实中往往出现“同病一治”的怪现象。这种现象在生产厂家、经营部门的宣传广告中屡见不鲜。中成药是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配制而成的,是长期临床实践的成果。它的运用,必须谨守病机(疾病产生的病因病理机制)各司其属。有是病而用是药,是祖国医学赖于长期生存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在宣传中成药的“功能主治”时,必须密切地结合病机。这样可使医者心中有数,患者一目了然,方不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悲剧发生。

二、作为医务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

身为医者,临床治病,“当知邪正,当权轻重”。祛邪忽忘顾正,轻病勿用重药,重病勿用轻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病时重在调整病理阴阳的偏胜,一旦肌体的阴阳达到平衡,应果断地停止用药。这正如诗人陆游所指出的;“良医善用药,疾去药亦止。”

三、患者要谨慎服药,接受专科医生的指导,不要过度地迷信和依赖药物。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药理学课程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递质 受体 药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62-02

药理学是药学、护理学、医学生物技术、医药市场营销等高职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药学与生物学的桥梁学科。根据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理学一般分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循环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化学治疗药物药理这7个板块进行讲授。该课程涉及的药名复杂拗口,药物作用机制抽象难懂,且需要以扎实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高职学生对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内容抽象、枯燥、烦琐,学习兴趣不高。

按照当前主流高职药理学教材的章节排序,“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是总论后第一个各论板块。该板块是总论《药物效应动力学》所讲述的受体理论的实际应用,涉及多种受体、递质、药物,历届学生常反映此内容很难掌握。而作为第一个板块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若未能较好掌握,将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学习兴趣,降低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后续课程的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清晰地讲授作为对传出神经系统板块提纲挈领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可使高职学生提高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的学习兴趣,并准确地掌握这个板块以至整门课的内容。笔者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章节的授课经验及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为高职学生学好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提供参考。

一、高职药理学课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现状分析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讲授内容包括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递质与受体,以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与分类。要求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机制)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熟悉传出神经的受体:胆碱能受体(M、N)、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的分布与效应;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代谢。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若授课过程中仅按照课本编排顺序逐条逐页机械地进行讲授,他们将无法找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且无法与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建立联系,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而言,对高职学生的授课更应该注重知识的重组与梳理,便于其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改进措施

桂林医学院高职类专业药理学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第2版、“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罗跃娥主编)。笔者结合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授课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进措施。

(一)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讲授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在学习药理学课程之前,学生学过解剖学、生理学课程,并分别在这两门课程学过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解剖: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本章节涉及的传出神经由自主神经与运动神经构成,属外周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因在神经节要交换神经元才到达效应器,因此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且自主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所控制。体内大多数器官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两者通常产生相反作用,即生理性拮抗:机体在紧张、应激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如机体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瞳孔扩大,支气管平滑肌扩张以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到体内;机体在安静和放松时,对外界的反应下降,进行休整和积蓄能量,表现为血管舒张、瞳孔缩小等。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的支配表现为协调一致。对上述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铺垫。

(二)建立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与上述知识的联系,讲授传出神经系统主要递质与受体。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中,教材引入了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及其受体的内容。传出神经系统主要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碱能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的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然而,历届学生大多都难以准确记住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兴奋都分别会产生哪些生理学效应。虽然课本有明确的解释,但学生因难以找到规律从而依赖于死记硬背,且经常产生混淆。针对此种现象,可结合课本“全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即“副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启发学生把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副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乙酰胆碱的生理作用;并结合课本“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启发学生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然后,向学生解释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都属于第一信使,即内源性配体。它们在体内分别以乙酰辅酶A和酪氨酸作为原料合成,在机体暂不需要这些递质的情况下,乙酰胆碱可被胆碱酯酶水解而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被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水解而灭活。因此,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机体内脏活动的支配的协调统一,其实是通过对上述递质的合成与灭活的控制来实现的。

通过上述讲授,学生明白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后,结合学生在药理学总论板块“药物效应动力学”一章学过的受体理论,重述配体在机体都有其受体的存在,自然地引入胆碱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两类受体又有多种亚型,总的来讲,胆碱能受体分为M、N两大类,M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负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传导减慢)、支气管收缩、消化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利于大小便排出(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舒张)、瞳孔收缩等;位于神经节的N1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神经节兴奋,因神经节分为交感神经神经节与副交感神经神经节,所以N1受体兴奋的效应较复杂,取决于哪类神经节占优势;位于骨骼肌的N2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骨骼肌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为α、β两大类,这两大类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α1亚型主要存在于皮肤、黏膜、内脏血管平滑肌,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平滑肌收缩,外周血管张力增大,血压升高;β1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脏及肾脏,引起正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快)以及肾素分泌,从而升高血压;β2受体主要存在于冠状动脉、骨骼肌血管,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血管舒张,并引起支气管舒张。

(三)从递质与受体的功能,引出调控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药理学的重c是药物对疾病的调控。通过上述授课,学生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及其生理效应后,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在病理状态下,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在某些方面是失常的,如高血压时,可能伴随着外周血管阻力过高或心输出量过高的症状。因此,应用刚学过的上述知识,我们可以应用药物,通过控制对递质的合成或灭活,或者通过对相应受体的激活或拮抗,实现对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的调控。在讲授此知识点的过程中,再次引入受体学说中学过的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的概念,在需要兴奋或抑制机体的某些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时,就可以选用相应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因此本章节对后续的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的学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掌握好本章节讲授的胆碱能神经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的前提下,只要将药物的分类记清楚,代入本章节讲授的相应的受体激动或拮抗的效应,就可以推导出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有效避免“满堂灌”的课堂气氛以及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跃娥.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颜光美.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施天慧.基于思维导图的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6(10)

[4]孙竞.浅谈药理学教学改革――以《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4(24)

[5]康传亮,沈莉.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APP的互联网+药理学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24)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8篇

方法: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标准选择我院内科314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长期随访的形式记录患者皮下注射MTX后相关安全性发生的情况进行研究。相关数据采用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注入MTX10-15mg/次,1次/周;1-52周观察其是否产生安全性(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恶心、脱发、性格改变、皮疹和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光过敏现象加重等)。

结果:患者在皮下注射MTX后,总安全性发生46例,占14.7%,其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16例,占5.1%);总停药4例,占1.3%,其中白细胞减少停药率最高(2例,占0.65%);发生安全性的几率与注射MTX的剂量成正比。受治病例大部分有效(除了1例并发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部分患者在治疗中还可减少或停用甾体及非甾体药物[1]。

结论:采用皮下注射甲氨喋呤(MTX)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有效,而且见效快,安全性小,程度较轻,但应定期随访,避免严重安全性的发生。

关键词:甲氨喋呤皮下注射类风湿性关节炎副作用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99-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多关节受累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是造成劳动力丧失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治疗RA首选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之一。

近20年来,MTX治疗活动期RA的作用和地位已被风湿免疫科医生广泛认识并接受,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它是一个疗效高、起效快、耐受性好、效益/毒性比令人满意的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在治疗RA的药物中,MTX是一个基础药,近年主张将其作为一个长程治疗药,即定位为治疗RA的“锚定药”(anchor drug),其含义是一旦确诊并需要用药时应首选MTX,除非是有禁忌证,病情得到控制并开始逐渐减药时,先减撤其他药,最后才减撤MTX,除非是发生了MTX相关的副作用[2]。

部分皮下注射MTX的患者会出现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或口腔溃疡;一些不太常见的副作用如偶尔会出现头痛、头晕、性格改变、皮疹和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等也会发生,还可能有光过敏现象加重或会有血象减低,包括白细胞数降低、红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出现易感染、注射部位皮下瘀斑、出血或疲劳等现象,偶尔还会出现肺脏损害,这些都对治疗不利。

多项研究证实MTX在RA治疗中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有2%~10%的患者因为MTX的安全性而被迫停药。MTX的安全性既与MTX作用机制和对叶酸依赖的酶抑制有关,又与MTX服用的剂量相关。目前国内对小剂量MTX治疗RA的安全性及联合叶酸治疗量效关系的临床资料研究尚少[3]。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研究皮下注射MTX治疗RA产生安全性的概率,我们通过对本院2010-2012年期间进行皮下注射MTX治疗RA的314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长期随访,研究产生副作用的概率,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以便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将随访和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14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5例,女性139例;年龄19-77岁,平均47.54岁;病程6-38个月,平均22.78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除1例是首次用药(初次发病),其他RA患者均曾使用过甾体或非甾体药物,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已经完成血液系统检查,无血液系统相关疾病,无肺结核相关疾病,注射部位均无破损,皮下淤血情况。以上RA患者均因为疗效欠佳而在原治疗基础上采用皮下注射MTX的方法治疗,并已按照规定签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知情同意书”。

1.2方法。MTX难溶于水,我病区采用注射用水1ML注入MTX 10-15mg/次,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1次/周,已用甾体或非甾体药物的患者维持原剂量治疗方案,不增加新的二线药物。初诊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增加甾体或非甾体药物。

1.3观察和随访。皮下注射MTX前后进行临床观察,注射后3、6、12、24个月随访观察,观察包括局部注射的情况,有无出现口腔粘膜改变,胃肠道症状,血液情况,体温情况,以及关节疼痛症状有无改善。

1.4数据处理。相关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入选314例患者中,平均使用MTX皮下注射时间6个月,最长38个月,所有患者均没有使用四氢叶酸对抗解毒。

2.2314例患者注射MTX后发生副作用及停药情况:总副作用发生46例,占14.7%,停药4例,占1.3%。其中以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最高(16例,占5.1%),其次为口腔溃疡、脱发、白细胞减少。因副作用发生导致停药率最高是白细胞减少(2例,占0.65%),其次为肝功能损害。见表1。

2.3注射不同剂量MTX副作用发生情况。各种副作用发生率均有随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其中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白细胞减少、脱发、肝功能损害差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安全性发生率的比较:>15mg/周组安全性发生率明显高于≤15mg/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肝损害、白细胞减少,脱发,注射局部虽然发生率较低剂量增多,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加大皮下注射甲氨蝶呤的剂量,发生严重副反应需要停药的风险没有增加。

3讨论

MTX引起的副作用涉及人体各个系统,也是RA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治疗的主要原因。但是,研究资料显示有超过50%的患者服用MTX的时间超过3年,长于任何其他一种DMARDs。本调查结果MTX的使用疗程均值为1.5年,最长使用7年,由此可说明小剂量MTX的使用有良好的长期耐受性,故分析其副作用发生的几率及现状,对于指导临床安全性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MTX副作用的发生与服用剂量相关,本调查显示随MTX剂量的增加,副作用发生率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TX副作用中转氨酶升高具有剂量依赖性,特别是明确按体质量设定剂量非常重要。其他的剂量依赖性作用还有血细胞减少、口腔炎和消化道症状,多与转氨酶升高同时出现。因此MTX的剂量选择也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MTX>10mg/周组,安全性发生率明显增加。

RA的传统治疗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毒副作用较大。皮下注射MTX表现突出,它使用方便,见效快,安全性强,副作用轻微,耐受性好,可长期应用5—6年,在RA药物治疗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该药治疗机制不甚明确,但实验证明它能抑制动物佐剂关节炎,通过阻断DNA,RNA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对体液及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另外还具有抑制组织胺等炎性介质释放的抗炎活性[4]。我科室应用皮下注射MTX治疗RA患者314例,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过皮下注射小剂量的MTX治疗RA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但同时要及时监测各项副作用指标,以达到最佳疗效及安全性用药。

参考文献

[1]林冰,吴东海等.关节腔注射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7.2(11):1

[2]邱茜,杨岫岩.经典抗风湿药甲氨蝶呤的新观念[J].中华内科杂志.2010.10(49):10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9篇

具有相应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副主任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一)专业理论知识

1、基本理论知识

在全面掌握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药物经济学、医学统计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中毒与解救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临床药学专业的某个方面有深入研究。熟悉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掌握临床用药的基本特点。

掌握本专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2、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所从事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的新进展;熟悉本专业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有较强的医、护、患沟通能力和良好的病案阅读及文字总结能力。

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3、学识水平

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对临床药学专业的某个方面有深入研究和专长;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本专业工作实践和研究中。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临床药学工作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副主任药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本专业工作不少于35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a.全面掌握临床所用药品的特点,有较高水平的重大类别疾病用药评价推荐项目不少于1项;能独立制定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能有效地建议临床科室合理用药;对新药有较高的评价能力。

b.主持开展符合本领域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业务或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不少于1项,取得明显成绩,并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

c.具有协助科室领导全面负责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对下级药师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a.组织下级药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指导下级药师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察等合理用药工作。

b.每年临床服务时间不少于本专业工作时间的1/2;带领下级药师参与会诊、推进临床科室合理用药,每年为医、患提供合理用药咨询,进行药物干预等工作记录,不少于300例次。

2、带教

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具有对本专业中、高级专业人员的带教能力;每年为下级药师及临床医师开展与临床用药相关的用药新进展、新知识专题讲座或授课不少于10次;有带教主管药师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不少于1名的经历。

3、科研

担任副主任药师期间,具有跟踪本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本专业需要提出研究课题或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写出课题设计或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不少于3篇。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凡申请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的人员,必须具备申报条件和相应专业学科的标准条件。本标准条件所要求的工作经历与能力均为担任主管药师或副主任药师期间进行和完成的工作。

第十五条 本规定第六条是申报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资格的基本条件。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银屑病;中药;迪银片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92-01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易复发性皮肤病。目前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但疗效有限,不仅找不到根治银屑病的药物,且多数有特效的药物毒副作用大,停药后反弹现象严重,我院近几年来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选自门诊患者53例,皮损为点滴状6例;斑片状31例,斑片及地图样改变1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lO例,年龄18-67岁,病程6个月-35年;对照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6-60岁,病程2个月-32年。部分病人曾用多种方法治疗。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小于16岁者不在人选之列。2组患者一般情况、病程等因素,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2、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皮肤病学》有关银屑病的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

对照组:迪银片10片/d,分2次口服。治疗组:迪银片10片/d,分2次口服,同时服用中药:紫草根20g、鬼见羽20g、赤芍20g、蒲公英lOg、银花15g、水牛角20g(先煎)、丹皮15、牛蒡子lOg、板蓝根30g、元参20g,以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主要作用为凉血、解毒、润燥。咽痛加锦灯笼10g;便秘加酒军6g。静止期:双花20g、连翘20g、板蓝根20g、蒲公英20g、地丁20g、赤芍20g、当归20g、川芎20g、蝉蜕6g、全蝎6g、蜈蚣2条、荆芥20g、防风20g、紫草15g、丹皮20g、茯苓20g、丹参15g、鸡血藤30g、甘草6g。

4、疗效标准

采用上海市银屑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疗效标准。基本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残留少数点状损害;显效:皮损消退5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2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20%以下或未改善。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复诊或电话随访疗效、副作用及复况。

5、结果

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8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4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60.9%(x2=10.43,P0.0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停药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30例中复发8例(26.7%),对照组23例中复发14例(61.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6.27,P0.05)。见表1。

治疗组有9例出现副作用,对照组23例全部出现或轻或重的副作用,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26.67,P0.01)。治疗组出现的副作用多较轻,患者可耐受,停药后逐渐消失。

6、讨论

银屑病的病因复杂且不明确。治疗的方法和药物虽多,但疗效皆不确切,并且复发率较高。迪银片为含激素性多肽的生化制剂,口服后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参与人体代谢及生化过程,修复角质层再生功能,从多方面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该药孕妇禁用,需怀孕妇女,停药半年以上方可怀孕。停药后复发率高,且用药后易出现口干、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副反应。中医认为多为阴伤血燥之象,故配合应用中药之后起到活血化瘀、滋阴凉血、养阴润燥,清热除湿、解毒止痒的作用。两者配伍应用,即遵循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又针对迪银片的副作用进行调理,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治疗组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复发率降低,其中加服中药起到了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作用既起到了清除迪银片的副作用,又弥补了单用中药见效慢的不足,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临床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中药灌肠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主要是指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至子宫腔以外部位而引发的增长、浸润、周期性出血等临床病变症状,该病症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结节包块、疼痛等一系列侵袭性病症。最近几年,相关研究文献报道[1]显示:我国的临床EMS发病率呈出明显上升趋势,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达到15%,若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有效的临床治疗,则可能引发盆腔疼痛、不孕症等。本文研究中,笔者将选取本院妇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分析中药灌肠疗法与西药在EMS相关不孕症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在临床研究中选取本院妇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腹腔镜诊断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入选病例中年龄区间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8±2.5)岁;不孕时间:2~4年者20例,4~6年者10例,6年以上者2例,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不孕症。在临床研究中,笔者运用数字分组法将病例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16例),组间病例的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中药组。本组病例均接受中药灌肠治疗,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处方:肉桂、小茴香、甘草、皂角刺各10g,赤芍、没药、延胡索、蒲黄、干姜、五灵脂各15g, 当归、川芎各20g。用水煎后取100ml,待水温下降至40℃左右,将灌肠管直接插入内(深度一般为18 cm左右),将汤药灌入(时间控制在20 min以内),汤药在肠道内保留2h以上,灌肠结束后需卧床休息30 min,1d/次,2袋/次。注意月经期间停用,一个疗效为3个月,一般连续灌肠3个疗程左右即可。

1.2.2 西药组。本组病例均给予口服达那唑(0.1克×10粒×3板,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729),服用剂量:400~800mg/d,温水分次服用,患者需连服3~6个月(即1~2个疗程),若疗效欠佳则可再服用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均接受18个月随访。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评估统计数据处理分析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组间统计数据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统计数据比较具有差异性采用(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妊娠率

中药组患者给予中药灌肠治疗后,6个月内妊娠者6例,18个月内妊娠率达到62.5%;西药组患者给予服用达那唑后,6个月内妊娠者4例,18个月内妊娠率达到43.75%;组间妊娠人数及总妊娠率存在明显差异性(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妊娠情况比较[n=16,n(%)]

组别

中药组 6 3 1 62.5

西药组 4 2 1 43.75

2.2药物副作用

在临床治疗期间,中药组患者中未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西药组病例中少数患者出现轻微药物副作用,如:阴道出血、潮热、腰背酸痛、体重增加、肝功能异常等等,上述副作用均在减轻药物剂量或者停药后症状消失。

3结论

据相关研究文献[2]显示,在我国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中,大约有55%的病例存在不孕现象,由于不孕症的发病率比较高,因此要求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时需重视不孕症的治疗。目前,临床治疗EMS相关不孕症的首先方案为腹腔镜手术,而腹腔镜技术也是临床诊断EMS的“金标准”。当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后为了能够提升妊娠率,一般需要接受期待疗法、药物治疗或者性激素资料等,但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最好采取药物治疗效果最佳,但是性激素药物可能会抑制卵巢功能且副作用明显,服药期间患者不能怀孕;辅助生殖技术由于费用比较高、受孕率低[3]。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方案,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妊娠率,且无药物副作用,治疗期间均可受孕。经过本文临床研究证实,中药组患者的妊娠率达到62.5%,与西药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性。由此可知,中药灌肠疗法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治疗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耐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明军,徐丛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理论及学说[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7):561-562.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41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34-01

中药是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特殊物质,千百年来为我国劳动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项献,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药,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中药药性缓和,毒副作用小而安全,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国内有学者检索了《中国药学文献》自1995.01-2001.06,临床报道的有关药物不良反应个案涉及中药及其制剂就有47种。因此,中药的临床应用安全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造成中药临床应用不安全的原因

1.1农药残留:由于中药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野生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栽培品不断涌进市场,药农为了追求中药产量,不得不像保护农作物一样频繁地使用各种农药。例如在三七的栽培中,生长期内几乎每周需要使用一次农药,造成了中药中农药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2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直接影响临床应用的安全。中药来自天然,大部分没有毒性,然而,部分中药由于品种、炮制、栽培、制剂等原因,在临床应用中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如关白附、大戟、细辛等,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过量服用引起中毒,甚至过敏休克、死亡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据报道在日本1990年至1993年相继发现35例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肺炎。1978年新加坡的《1978年毒药法令》称:黄连中的小檗碱能使G-6-PD缺乏者红细胞破坏,产生黄疸,造成脑损伤。

1.3中药中有害金属:随着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中重要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制约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严峻问题。中药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栽培地的土壤、空气和水,其中工业“三废”的污染及地质有害元素背景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1.4炮制不当:中药一般需经传统炮制入药,炮制行当,可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如不依法炮制,就会增加毒性,如朱砂主含硫化汞(Hgs),用水飞法使药粉达到极细和纯净,既降低毒性,又便于制剂,但如果火煅则产生毒性。

1.5不合理使用:中药的临床使用大多组方的形式出现,亦即是配伍,古代关于中药的配伍使用就有“七情”、“十八反”、“十九畏”之说。对此虽然现代研究不尽完善,但若无充分的理据和应用经验,一般都应遵照,以免毒副作用的不良反应发生。处方用药如不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特殊人群的不同,胡乱盲目用药,导致毒副作用的产生,如细辛常规使用量为3g,如果超过3g,则使病人“气闷塞”也就是毒副作用发生,另外,有些中药有先煎、后下等要求的,若不依法煎煮,也会产生毒副作用。

1.6品种混乱:中药品种不真,质量低劣,也能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如人参,功能大补元气,强心固脱、安神生津,商品中曾发现有用商陆的根伪充入药,商陆属逐水药,有毒,其功效与人参完全不同。若误用商陆,则极为有害。一些不法药商乘机以代用品充正品,人为造成用药不安全因素,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提高中药临床应用安全的方法

2.1加强监管:政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严格按法律法规的要求抓好中药的各个环节监督管理,特别在中药流通的中间环节加强监管,严格规范中药的市场流通管理,大力宣传用药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意识。

2.2开展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在以中医药理论和中药药效组分新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加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用符合临床疗效指标的质量标准指导中药商品流通和临床应用。

2.3合理用药:强调中药的正确使用,提高医生用药水平,辨证施治,药与证对;因人、因地、因时用药;规范处方中药用量,合理配伍,防止临床盲目乱用中药,坚持科学合理使用中药。

2.4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各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都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队伍,及时收集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做好跟踪评价与研究,及时向公众宣传教育,提高用药的安全水平。

3.结语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也随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的应用安全性问题。中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紧密结合中药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实际,建立综合品质鉴定和全面的质量管理(GSP)的科学体系。因此,为了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必须从药材种植、采收、流通、使用等环节入手,加强每一个环节的监管,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贵君,刘墨祥,等.常用中药安全性检测.化学工业出版商,2008.2.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13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推进机关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结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做好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实行规范化服务,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

 

第二章 组成人员及其职责

第三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工作人员包括:局长、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纪检组长、巡视员、助理巡视员;各处处长(主任、总队长)、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副处长(副主任、副总队长)、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第四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局长负责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全面工作,副局长协助局长工作。

第五条 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主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办公会议。

第六条 局长代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向省政府报告工作,并受省政府的委托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副局长受局长委托代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向省政府汇报某一方面的工作。

第七条 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纪检组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局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

第八条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按分工协助局长和副局长工作,对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受局长、副局长委托,承担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代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席各有关会议。

第九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新闻发言人由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担任。

第十条 局长外出期间,由局长委托的副局长代行局长职责。

第十一条 局机关各处(室)处长(主任)负责本处(室)的全面工作,其他工作人员按各自的职位职责从事具体工作。

第十二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省政府的决定、命令,在本局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

 

第三章 决策程序

第十三条 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按照《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议事规则》进行决策,对涉及的重大事项经过局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并按程序对外公布。

第十四条 全局五年以上长远规划或年度工作计划、年度资金预算安排、年度工作目标和需要报请省人大通过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必须经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五条 各处(室)提请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和建议,必须以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发展规划为依据,提交讨论前应与有关处室或部门充分协商,形成一致意见。对涉及全省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利益的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行政管理的重大决策事项,事前应经过专家咨询论证,并采取社会公示或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六条 局长办公会议决事项,应形成会议纪要,由局办公室负责跟踪检查,督促办理。各市(州)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和全系统工作人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全局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

 

第四章 行政要求

第十七条 各市(州)局、各直属单位、局机关各处(室)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行政权,强化工作责任,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1》

第十八条 省局起草制定规范性文件、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必须合法并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有关程序及相应的审核、备案和公开制度,增强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和透明度,规范性文件按要求报省政府备案。

第十九条 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的原则,进一步确定行政许可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和办证流程,实行部门内审批和监督分离制度,实施行政审批统一办理、联合办理和集中办理制度,为相对人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务。

第二十条 根据职能职责要求,科学划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行政管理和服务不同环节的工作任务、标准、责任,量化到具体岗位。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推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服务制,为公众办事提供方便的服务。

第二十一条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五章 工作部署

第二十二条 根据长远工作规划,搞好年度工作安排部署,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第二十三条 局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工作目标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应形成局年度工作意见或要点,及时安排部署,下发执行。

第二十四条 各市(州)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年度工作安排部署,并在年中和年末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执行情况。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负责催办、督查,并适时作出通报。

 

第六章 行政监督

第二十五条 加强对各市(州)局和局机关行使权力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确保政令畅通。

第二十六条 自觉接受省政府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备案行业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 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省政府报告;虚心接受各级各部门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八条 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对群众来信来访,坚持实行主要负责人亲自阅批和局领导接待制度,落实有关处室和具体经办人员责任,确保件件都落实。

第二十九条 实行政务公开,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省政府报告。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准确政务信息,方便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

 

第七章 会议制度

第三十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实行局长办公会议制度,要贯彻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

第三十一条 局长办公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上报上级部门的重要请示、报告;研究分析一个时期的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和食品医药经济发展形势,讨论决定重要的工作措施;讨论决定长期和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年度资金预算,重大项目、大额资金的安排;讨论决定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和下发的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听取有关处室和下级部门、单位的专题汇报,研究具体措施;讨论决定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第三十二条 每周一上午为局长办公会例会日。遇特殊情况由局长或主持工作的副局长临时安排召开或决定不开。 「 2

第三十三条 局长办公会议的组成人员:

局长办公会议由局长、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纪检组长、巡视员、助理巡视员、办公室主任及与议题有关的处室、市(州)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席。根据会议需要,可安排其他有关人员列席会议。

受局长委托,副局长可召集和主持局长办公会议。

第三十四条 局长办公会议的议题由局长确定或受局长委托的副局长确定。凡拟提交局长办公会议讨论的议题,承办处(室)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并于会议召开前将提交讨论的相关材料送办公室,提前分送参会人员。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局办公室具体负责。

第三十五条 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或列席会议的,会前应向召集会议的局长或副局长请假。

第三十六条 局长办公会议召开以后,由局办公室负责形成会议纪要,报会议主持人签发,分送各位局领导、局机关各处室和相关单位。会议议决的事项由局办公室负责督办。

第三十七条 根据工作需要,我局可召开专题会议或专业性会议。凡以局名义召开专题会议或专业性会议需报经局长或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局领导同意,由相关局领导牵头,局办公室总协调,具体职能处室承办,会后按会议的要求进行督办。

 

第八章 公文处理

第三十八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公文处理严格按照《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公文处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和实施。公文处理要坚持精简、及时、程序、质量等原则。

第三十九条 无论上级下发或下级上报以及其他单位传送我局的来文,原则上由局办公室负责进行处理,按程序签收、登记、审核、分发、传递、拟办、批办、承办、催办。

第四十条 本局发出的文件或重要资料,按规定的程序起草、核稿、复核、审核、签发、编号、校对、缮印、用印、登记、分发、归档。

第四十一条 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名义发出的文件,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送有关局领导签发。签发文件的权限是:属于全局性的、综合性的文件,重要的上行文、行政规章、人事任免及奖惩性文件由分管局领导审核后送局长签发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签发;属于政策界定范围内或分管局领导职权范围内工作的文件,由分管局领导签发;若涉及两位以上局领导工作的,应送有关分管局领导审核后由局长或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局领导签发。

第四十二条 局机关行文坚持确有必要、注重效用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行文规则办理。机关公文处理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

第四十三条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积极实施公文的网上传递、交换、处理。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的文件,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应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上。

 

第九章 作风纪律

第四十四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种指示、决定、命令,保持政令畅通。

第四十五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体工作人员要争做学习的表率,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充实新知识,丰富新经验,努力为推进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和四川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四十六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体工作人员要坚持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发扬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认真扎实地搞好本职工作。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3  

第四十七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决不能以权谋私。

第四十八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局机关的各项决定,遵守局机关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

第四十九条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体工作人员要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责任意识,树立规范服务、从严治政的新风。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照程序和时限积极主动地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14篇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部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目的 研究和探讨减少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抗结核药毒副反应。方法 通过观察1406例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的临床反应,运用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临床医师应熟悉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发生机理,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结论 正确处理选择适合个体差异的抗结核药及适当的剂量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副反应,均应调整药物剂量,并采取中医食疗相结合,防止食物过敏,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减轻 抗结核药物 毒副作用 探讨

结核病是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病的一种疾病。属慢性传染病,病程缠绵,特别是耐药的结核病人,更难治愈。抗结核药是把“双刃剑”,在斩断病魔的同时,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也会深受其害。服用抗结核药时出现毒副作用具有发生率高,种类多等特点,轻则给病人带来痛苦,重则危及生命,也是终止化疗造成不规则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减小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是我院长期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 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的临床反应

从对2007年7月初-2010年8月末我院收治的1406例结核病患者药物毒副作用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抗结核药物对人体毒副作用的临床反应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 肝损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80U 118例〔连续监测法(37℃),正常值10~40U〕,ALT>80U 76例,黄疸9例,其中ALT及胆红素均明显升高。一般肝功损害的情况与用药的种类、剂量和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常在使用异烟肼(INH H )、利福平(RFP R)、吡嗪酰胺(PZA Z)或乙胺丁醇(EMB E)联合抗痨治疗中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胀及肝区不适时,进行肝功检查多数会发现肝功改变,并且以单纯转氨酶升高多见;严重的也可以发生黄疸,甚至出现急性肝坏死。根据肝功损害的不同情况区别进行处理。对服用RFP 1~2周出现单纯转氨酶增高,常称之为“一过性”的增高,往往可以不改变原抗结核治疗方案,而只加一些如肝泰乐、益肝灵等保肝降酶治疗后,多数在短期内恢复正常。

2 位听神经损害:130例(94.4%)由链霉素引起,8例由卡那霉素所,表现为耳鸣,耳闭塞感,听力下降,眩晕,平衡失调;其中二者皆有为11例。

3 血液系统异常:白细胞减少为2.0~3.8×109/L 87例,多无临床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表现为皮肤斑点状或片状紫癜,血小板减少至40~80×109/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1例,初期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相应的治疗无效,继而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反复感染发热及出血倾向,经骨髓血细胞检查及活检确诊。

4 胃肠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

5 药物热皮疹:高热,寒战,红斑,伴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

6 关节肿痛:关节红肿热痛,运动障碍。

7 神经精神症状:兴奋,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

8 视神经损害: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野缩小.

9 类赫氏反应:化疗至2个月病灶扩大,胸腔积液重新出现,或者积液量增多。

10 末稍神经炎:肢端麻木伴蚁走感。

11 乳腺增生:男性,增大伴触痛。